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024-05-26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精选6篇)

篇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概念和意义

来源:自然生态保护司

作者:

时间:2010-01-14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由美国野生生物学家和保育学家雷蒙德(Ramond.F.Dasman)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A different kind of country)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是Biology 和 Diversity 的组合,即Biological diversity。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缩写形式由罗森(W.G.Rosen)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和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之苦(如,调节气候、洪水和病虫害)。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国内食品 国际食品 食品科技 聚焦企业 食品安全 饮食健康 展会报道 价格行情

我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法律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山东省实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动植物检疫条款

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森林

植物及其产品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进出境邮寄物检疫管理办法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篇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科学概念: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

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篇3: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生物学实验涵盖的内容很多, 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包括观察、实验操作、分析问题、综合实践等。而观察能力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要素, 也是基础。观察能力欠缺就会影响其他方面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教科书中约有三分之二的观察实验, 教学时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观察之前必须先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接着再制定出详细的计划,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例如, 观察花生果实的结构, 学生按照所学知识, 很难分清楚花生的外、中、内三层果皮, 为此教师要给学生说清楚花生属于“干果”, 三层果皮没有明显的区别, 几乎是一层。这样, 学生便可以按照教师的提示去观察, 效果明显。

(二)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实验中观察方法不能随意, 否则达不到观察的目的, 这是很必要的。例如, 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要通过横切和纵切两个方面观察, 观察到的情况不一样, 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建立起茎的结构的立体图形。

(三) 全面、系统地学会观察

下棋时人们常说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实验探究也是一样。学生观察往往很片面,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例如, 观察心脏的结构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石膏模型, 因为石膏模型更大、更直观形象, 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结构图加以理解, 对心脏的结构有一个大致认识。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解剖动物的心脏, 便可帮助学生牢固地记住心脏的结构, 形成深刻的记忆。

二、掌握操作的规范性

操作的规范性既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也是实验安全的保证。为使每个实验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必须让学生掌握实验规则和技能。

(一) 教师认真示范, 规范操作过程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 由于刚刚开始接触实验, 常常不知所措。所以, 教师要认真讲解和示范, 让学生科学、规范地操作每一步,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 教师耐心讲解, 强调注意事项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强调操作要领, 尤其是使用一些危险化学药品、器具时, 一定要强调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保证学生的安全。

三、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一)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思路, 实施高效教学

科学探究过程中, 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教师只注重实验而忽视了实验之前的设计和计划过程, 甚至每次实验都完全由教师设计。殊不知,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教学中, 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 制定计划,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高效性。刚开始, 学生可能不会设计, 或者设计得不够全面, 甚至有错误。这些都不重要, 如同小孩学习走路一样, 慢慢就会掌握要领。例如, 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前, 先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去观察, 初步了解鼠妇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然后在课上根据课本的实验对实验器材加以改造, 这样实验效果会更好, 学生终生难忘, 轻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重视表达和交流, 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表达和交流, 对实验结果要分析现象,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差别, 教师可让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找到问题的所在。这样, 下次实验时就会注意到相关问题, 避免出现重复错误。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交流、善于交流, 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突出教学的生动性

生物实验教学虽强调规范操作, 但不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引入生活中生动的例子, 精心设计实验过程, 使学生感到实验不再单调、枯燥、乏味, 能够尽量直观、简明、科学地讲清楚, 扩大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 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探究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交流, 让生物实验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只有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 深入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初中生物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验课, 其不但能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了解相关知识, 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获得直接经验, 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践、分析等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可以让学生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学得生物学知识。因此,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科学引导,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连杰, 李菡主编.生物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万玮著.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肖建彬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繁殖与生物体自身相似的后代,这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生物,通常以有丝分裂为基本形式,其过程比较简单。行有性繁殖的生物,必须通过两性配子的结合形成合子,才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配子中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数目如果与个体中的一样多,雌雄配子结合后代染色体数目就必然比亲代个体增加一倍,若干代后,个体中染色体数目相当大,物种将会失去生存能力而被淘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恒定和适应环境变化而进化的机制。一、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它只发生在有性繁殖的生物体。行无性繁殖的生物在繁殖时,不需要两性配子的结合,只是用亲体的某一部分体细胞经过分裂繁殖形成,因而不需要减数分裂。其次,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性细胞形成的某个时期。在有性繁殖的某些低等植物,两性配子受精,形成合子后不久就发生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体,再由配子体产生配子。在高等生物受精后,合子往往需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个体发育,个体发育期间,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一般只发生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之后,配子即将成熟。第三,减数分裂只发生在生殖腺、生殖器官内的某些部位,而其它部分如根、茎、叶、果实,躯体、四肢、内脏则一般只发生有丝分裂。因而在个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能保持恒定,保持与合子的染色体数一样多。第四,一个完整的减数分裂过程包含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在减数第一分裂之前,有一次DNA复制,在减数第一、第二分裂之间就没有DNA复制。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从前I期开始,两臂纵裂而着丝点不分裂,由一个着丝点连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中II期,中II期以后,着丝点才分离,姐妹染色单体才成为姐妹染色体,因此染色体只分裂了一次。由于经过了减数分裂过程的两个细胞周期,一个初级性母细胞通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性细胞,细胞数目增加到四倍,但染色体只有一次分裂和加倍,所以形成的性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初级性母细胞减少了一半。一个正常两倍体(2n)的初级性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性细胞为单倍体(n),完成了减数分裂的性细胞不会再次发生减数分裂。第五,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核,有一系列不同于有丝分裂的形态学上的改变。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相互靠拢,实现联会和互换;减数分裂的中I期,一对对染色体并排排列在赤道板上;进入后I期,每对染色体就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同源染色体互相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而对于每个成熟生殖细胞来说,就只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减数分裂保证了亲代与子代染色体数目恒定,为后代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二、减数分裂是遗传三大规律的基础奥地利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经过植物杂交试验后,总结出遗传学最基本的两大规律,即分离规律与自由组合规律。他发现杂交种自交后,后代中出现了有规律的分离比,即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约等于3:1。因此推测,决定性状的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通过受精作用,决定性状的因子又恢复成对。在个体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在杂合体中,决定不同性状的相对因子是独立存在的,在杂交种形成配子时,这些相对因子互不干扰,独立分配。不同对的因子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两大规律是遗传学上最先发现的基本规律,后来摩尔根等人又发现了连锁和互换规律。在孟德尔发现这两大规律时,生物学上还未发现减数分裂的存在。十九世纪末,人们观察到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发现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与染色体的行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位于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随同它们所在的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正是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学基础,是二对性状杂交,其子二代出现9:3:3:1的根据所在,是后代产生许多组合变异的基础。每对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对基因,而遗传物质是以染色体为单位进行传递的,使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共同遗传。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局部交换,使等位基因发生互换,从而使连锁的性状在后代个体中出现了新的组合,这是性状不完全连锁和互换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规律的基础。三、减数分裂和染色体畸变 一个二倍体生物,形成的配子中含有n条染色体。这里的n不仅指染色体数,而且它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是一整套染色体,是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它具有一整套遗传信息。形成这样的配子,依赖于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减数第一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相互分离和减数第二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的正常分离。如果这两个时期发生了异常情况,应该分离的某一对染色体不分离,共同进入了一个配子中,那么就会形成两种不同但都是异常的配子:一种配子中多了一条染色体,而另一种配子却少了这一条染色体。如果成活的話,这两种配子无论那一种与正常异性配子结合,都会形成染色体数目不正常的合子,前者所形成的合子中多了一条染色体,而后者所形成的合子中却少了一条染色体。这样的合子,有的不能发育,能发育的也只能长成一个畸形的个体。如人类先天愚型个体,其核型主要是(47,+21,xy)和(47,+21,xx),都是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即21三体。21三体的形成是由于父亲或母亲在形成配子时减数分裂期间发生21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具有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24,+21)和少了一条21号染色体(22,—21)的两种异常配子,前者参加受精作用后形成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的合子,这种合子就会发育成以白痴为主要特征的畸形个体,人类染色体畸变个体多数是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造成的。综上所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间发生的交换与重组,不仅能维持有性繁殖生物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而且是生物遗传与变异,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对生物物种的遗传与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2]达尔文《进化论》

篇5:《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学反思

铺田小学 杨晓梅

本课是对单元学习活动的一个小结,在充分感知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包括对人类的意义,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说说一天生活中,都要和哪些动植物发生联系。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学生明显体会到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人与动物的关系”汽泡图,就更为简便了。交流“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结合学生的讨论,结合课文中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张“人与植物的关系”汽泡图,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此项活动能较为顺利开展。在充分讨论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设想:如果缺少了生物多样性,人类生活会怎样?引导学生从“生态平衡”“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等角度进行考虑,意识到:虽然地球生物种类多样,但如果部分缺少,会引起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生存,为后面讲解“保护生样多样性”作下铺垫。

“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生物”教学环节,并不是从生物的食物联系角度来分析,而是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内容,要充分展示学生集体的思维结晶,一两个学生是举不出太多例子的,而在全班共同的思考、讨论下,学生能讲出很多实例,如:苍耳有钩,借助有毛皮的动物来传播种子;鳄鱼靠牙签鸟剔除牙缝里的残渣;犀牛靠犀鸟来预警等等。

篇6: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原因

地球上,生活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难以计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同样是动物或植物、微生物,有的具有相同的基因组,个体之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正常的后代,这些具有相同基因组又能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生物就是一个物种。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包含有多种多样的物种,这就叫物种多样性。

在同一物种中的不同个体,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例如猫就有波斯猫、短毛猫、暹罗猫等品种。就算同为水稻,也有高矮不同,成熟早晚等多种差别。同种内不同个体的差异是由等位基因、DNA 序列、单核苷酸差异等引起的,也就是说,同一物种内多种多样的个体是由于多种多样的遗传结构引起的,遗传结构的五花八门就称为遗传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活,在特定环境下生活在一起的生物称为群落。例如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等特定地区就有特定的生物在那里共同生活,这些在森林里、草原上、湖泊中共同生活的多种生物就是群落,而它们与周围的无机环境如水、日光等连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也是各不相同的,具有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通常指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多样性下的定义是: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另外,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等)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延伸。

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都包括四个基本组成成分,即无机环境、植物(生产者)、动物( 消费者)和微生物(分解者)。每个生态系统中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依靠食物链(或食物网)相互联系。例如在北”—巨杉的生态系统中,就同时存在着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正是植物(生产者)利用光合作用从太阳获取能量,开启地球上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动物都是异养生物,是“消费者”,它们要靠摄取食物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微生物中绝大部分是菌类,它们可以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并从中取得自身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它们被称为“分解者”,也被称为大自然的“美容师”。假如没有它们,地球上将充满生物的遗骸,生命将无法持续发展。一切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地球上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贡献着自己不可或缺的力量。

上一篇:《如何生发智慧》 全文下一篇:村两委培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