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筑物调查汇报

2024-04-30

建构筑物调查汇报(共8篇)

篇1:建构筑物调查汇报

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思想汇报: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XX年6月关于党员价值观的思想汇报

XX年6月末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模版

入党积极分子心目中的党员思想汇报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我是环境法专业的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我会自觉做的事,这不仅让我更加的了解我国的环境变化,特别是环境的改善,也帮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已经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但我们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在恶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

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ONDOC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整体文明研究”课题组,在XX年10月曾对全国8省市XX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全面发展应主要包括的内涵”这一问题中,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一比较规范答案的有%,认为仅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有%。这就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一点已成共识。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生态文明概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的人赞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使用,有%的人主张我国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XX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生态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生态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显现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篇2:建构筑物调查汇报

一、背景与概况

我们苏寨小学位于新密市来集镇东南边缘,苏寨村境内,东临大隗观寨村南与 超化镇周岗村仅一河之隔。我校建于1949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过苏寨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于2011年动工新建新校区,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于2012年1月迁入新校址,占地面积12000㎡,建筑面积3192㎡,餐厅建筑面积450㎡。配备有多媒体室、图书室、仪器室、档案室、音乐、舞蹈室、少先队室、体育器材室、办公室配备电脑,教室配备班班通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8人,现有教师17人,每人都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二、课程目标

(一)、统一国家课程开设

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学校出台了《来集镇苏寨小学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一、二年级周总课时26 课时,三至六年级30 课时,严格遵守上级部门规定的作息时间。

(二)严格落实、开发丰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设置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一、二年级4课时;三至六年级4课时。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1.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国画》、《舞蹈》、《横笛》、《葫芦丝》、《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实施。

2.学校本着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学校安全教育手册》。课程从多方面介绍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校本课程设安全教育课,扎实地进行教学。成为校本课程的有力补充。此外,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针对当下学生的阅读面只限于课本和教学辅导材料,阅读量小,视野狭窄,学生的语文基础单薄与阅读的功利性太强的现象,学校构建 “以人为本”、开放、自然、本色、注重情智生态平衡的“绿色文化阅读”课程。让“晨诵、午读”,成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的方式。

4.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活动的时效性。在课外活动组织校本活动课程。低年级学生主要踢毽子、跳绳,高年级学生在课外活动足球、篮球、田径等;学校集体印制《阅读悦美》周一—周五上午组织全校学生分级进行阅读。周一—周五下午组织全校学生分级进行练习书法。

三、我们的实践

(一)国家课程目标有效落实 学校课程建设践行国家课程改革理念,严格执行《河南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的规定。开足开齐三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渗透创造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继续开展创造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统整教材,拓宽课程资源

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有效统整不同教材,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校以1—2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统整教材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实施。

3.加强校本作业研究,落实减负增效

开展“作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设计高效作业练习、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特色发展的校本作业系统。

4.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综合发展

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让教师学会跳出学科来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受到综合教育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整合课外教育资源、能够变单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学内容、能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丰富校本德育课程,探索德育新途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意识到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应更新理念,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创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1)探索养成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结合德育现状,组织教师参加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主题活动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突破口,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开发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并促进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活动渠道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为拓展学生的活动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学校开发多种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3.探索开展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国画课、舞蹈课、横笛课、葫芦丝课是学校特色课程,学生按照兴趣每人选报一门。学校按照各班人数分配情况安排指导教师。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课(每周四下午1:00-3:00),尽量使每一个都能受到科学教育,参与特色教育活动。

学校成立小本课程研发小组。组长:于瑞霞校长

职责:学校校本课程总体指挥与规划。

副组长:巩丽娟(副校长)于慧丽(教导主任)职责:开发与指导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成员:学校全体教师 职责:实施与开发校本课程。

开学初,学校先制定出校本课程总计划。各组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计划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各组课程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各班学生年龄特点整合知识板块,编写各组适用的系列教材。

4.拓宽探究型活动渠道,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进一步将探究型课程与学校特色教育课程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意识、高尚的情操,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自主拓展课程扎实开展,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通过科目化、制度化建设,有序组织、定点定人,广泛开展各类选修科目(兴趣小组),目前我校开展的校本课程有《国画》、《舞蹈筝》、《横笛》、《葫芦丝》,这些课程都在实施中。

四.课程管理

(一)基础性课程实施

通过基础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追求减负增效的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奠定发展的基础。

1、规范常规管理,保障教学秩序

落实教学五环节,要求每位教师做到:备课除了备文本,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上课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精心设计练习,及时批改订正。探索评价方式,合理评价,并做好有效的质量分析。

教导处将对教师的备课、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同形式的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反馈,不断完善,要求教师按要求完成各级各类研讨课,完成听课任务,分学科开展随堂课的诊断,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控,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2、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围绕教学深化教研组的常规建设,积极探讨以教研组为依托的教师合作机制形成的有效途经;积极开展教研组长培训活动,提高教研组长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广泛听取学科教师的意见,认真落实教研活动,提高活动效率。切实制订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并有效实施和认真总结。教导处成员与教研组长一起深入年级,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进行教学指导,不断提升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二)发展性课程实施与管理

篇3: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调查

物理学科的学习除了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外还必须注重能力要求, 并应特别强调能力的重要性, 使学生思维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并要合理安排能力考查的内容, 即获取信息、推测答案、设计实验、转换信息、实际应用和反思评价等。使能力立意中的建构模型、逻辑推理、创新实验成为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其中建构物理模型是正确地研究物理问题关键, 也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一旦正确模型建立, 可给新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创新实验提供依据和基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在实际情况中影响物质运动变化的因素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可是在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研究中常常忽略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 只考虑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从而建立起抽象的物理模型 (以下简称“建模”) 。并且这种抽象的物理模型能够反映, 而且是更深刻地反映实际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的。它突出呈现了对应原始问题的分析、假设、抽象的物理加工过程以及物理工具、方法、模型的分析和选择过程, 能够较完整地体现学物理和用物理的关系。

纵观物理学史, 我们就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它是一部物理模型史。伽俐略的理想斜面,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模型、卢瑟福、玻尔的原子模型都是物理模型的典型范例。

通常所说的物理模型可分为以下四类:

对象模型: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纯电阻、理想的绳和杆等。

条件模型:光滑水平面, 无限长导线, 足够长的导轨, 忽略空气阻力和媒质阻力。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强电场中的类自由落体运动等。

状态模型:理想气体的状态, 物体的平衡状态。

近几年, 教学中就是围绕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这一问题, 设置情景, 安排设问, 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的清晰程度及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了解学生物理建模水平, 我们从近几年试题和习题中, 抽出部分需建构不同类型模型有代表性题目, 用考试的方法, 进行调查, 分析 (见表1) 。

二、调查的内容和分析

对比表1,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建模正确率与全部答对人数比较接近, 说明构建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建模的思维深度, 在讲评测试卷之前, 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 寻找学生思维过程的障碍及错误 (见图1) 。

分析结果, 辨析题答错学生中, 有18.8%的学生不知道解此题需要建构理想的绳、理想的弹簧作为对象模型, 有27.6%的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理想的绳是完全无弹性刚体模型, 在拉力产生或拉力消失时, 受力可以突变, 不需要时间的积累。理想的弹簧是完全弹性模型, 在拉力产生或拉力消失时, 受力不可以突变, 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不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 判断正误。另有部分学生虽然判断正确, 但是猜测的, 因为他们不能回答理由, 这样的学生占10.7%。

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明确建立条件模型, 属于比较容易确定的一类题型, 正确选项为 (A) , 正确率为73.2%, 从调查卷得知大多数学生可以建构出物体在离开飞机后水平方向上仍与飞机具有相同的速度的模型, 仍有26.8%的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不能理解物体可以同时参与两种运动, 运动具有独立性原理。

计算题:提供的物理情景要求学生建立每个烟尘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模型, 而且它们是整体平移模型, 同时可将烟尘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与重力场中自由落体运动类比, 建构出类似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过程模型。调查结果85.7%的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最靠近上表面烟尘为研究对象, 建构出类似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过程模型。但全题答对率只有8.9%, 其中23.2%的学生进行的运算过程中有疏漏 (多数没有考虑到烟尘重力忽略不计) 。

进一步分析电场力对烟尘做功及烟尘的总动能, 由于烟尘是均匀分布的, 电场力对其做功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可认为所有的烟尘集中在盒状容器的中心, 应该将模型进一步建构为以所有的烟尘颗粒为研究对象, 且研究对象由盒状容器的中心到容器低部,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模型, 因为总颗粒数为NAL, 位移为, 电场力对所有的烟尘做的功。40.2%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再建模, 就仓促的得出错误的答案W=NALq U, 题目中第 (3) 问求烟尘达到的最大总动能, 要求学生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单个烟尘颗粒动能在增大, 另一方面烟尘颗粒的数目在减小, 不能套用计算电场力对烟尘做功时建立的模型。学生没有综合分析的能力, 答对的寥寥无几。

实验题是考察学生是否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题, 首先要根据题目给定的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情景, 建构合适的状态模型, 此题难度较大, 有46.4%的学生成功的建构出状态模型, 利用封闭的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等压变化过程, 测量室温。但在实际操作中, 其中12.5%不能准确测量数据, 表现在测量数据比较多, 表达式比较繁, 而且利用了不应该用的数据例如长约40cm也写在表达式中。

三、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分析调查试卷结果, 可归纳出目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缺乏建构物理模型的意识, 往往乱用公式。

(2) 虽有建构物理模型的意识, 但由于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的不确切, 在建构模型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错误和疏漏。

(3) 由于建模分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均较差, 导致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失败。

(4) 归纳综合能力和文字叙述不完整。

正确建构模型的前提是对物理情景的透彻分析, 和物理基础知识的准确应用。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1) 要教会学生分析物理情景, 明确要研究的对象, 以及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要经常不断地强化建立物理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正确理解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 设立专题讲座课, 训练学生建构各类物理模型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具备熟练完成实验的能力。

(4) 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本领。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正确建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关键, 也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篇4:建构筑物调查汇报

温总理的话不仅代表了所有在灾难中痛失亲人的人和生还者的愿望,也代表了没有遭受灾难的所有人的愿望,更代表了那些已经死于这次灾难中所有魂灵的嘱托。

对倒塌建筑物的调查应当建立横向和纵向的两个基本坐标。横向的坐标至少有这样一些要素:在受灾地区,哪些地方有哪些公共建筑,也包括私人建筑倒塌?坍塌的房屋和建筑有多少间,直接和间接死于这些建筑物的受难者有多少?这些房屋倒塌的原因是什么?

当然,仅仅调查倒塌建筑物也是不够的,还应当调查在同样的地区和城市,同样的位置和条件,有哪些建筑物没有倒塌?数量是多少?没有倒塌的原因是什么?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横向的比较最能让我们了解和弄清建筑物倒塌的真正原因。例如,是抗震设防烈度不够,还是建造房屋时偷工减料,抑或是建造房屋时的工程监理不到位?

其实,初步调查的一些结果已经提供了部分答案。例如,香港苗圃行动在四川南部资助监督建造了61所学校,其中6所位于震中附近,它们既没有倒塌,也未造成伤亡。但相邻一些学校却发生倒塌并造成伤亡。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与管理差异。在出钱建造学校时,苗圃行动要求由县一级以上的设计院设计校舍,建筑蓝图再交由香港认可的工程师复核。学校建好后,还需要当地县一级部门及香港派出的义工一起验收。

而距离震中汶川110千米的都江堰市的聚源镇中学,旁边其他建筑没有倒,但该中学两幢教学楼在地震中轰然倒塌,致使240余名师生遇难。事后的现场观察发现,废墟上钢筋水泥的混合物中,所谓的钢筋仅有筷子粗细。灾民和救援的建筑工程师都有相同的看法,这不是钢筋而是铁丝。

纵向的坐标是,要调查和比较倒塌和没倒塌的建筑物的修建时间,执行的是什么样的抗震设防标准。纵向的比较同样能为我们提供房屋倒塌和伤亡惨重的真实原因,为重建高质量的房屋和避免同样的灾难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2001年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成都、汶川、北川等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但此次汶川大地震震级是8级。根据“震级与震中烈度”对照表,7~8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9~11度。也就是说,汶川、北川等地的地震烈度是9~11度,但抗震设防只是7度,因而造成重大损失和伤亡。

篇5:周边建筑物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永昌县现存古建筑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对我县的古建筑资源提出几点建议,作为旅游发展部门的借鉴。

关键词:古建筑、调查研究、问题、建议

一、永昌县古建筑概况

资源,是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是人类生存、生产的基础。永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4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自汉至今,历鸾鸟、番和、骊靬、显美、焉支、嘉麟、天宝、永昌八县。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独特的自然山川造就了永昌丰富的历史资源。尤其是大量的古建筑遗存,构成了永昌县旅游资源的主体。全县共计有景物l55个,以人文景观为主。2005年编制的《金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把永昌规划为全市旅游发展的重心,按不同的资源及功能划分为八大景区:骊靬遗址旅游文化区、永昌古城休闲度假旅游区、御山峡圣容寺文物古迹旅游区、红西路军主题旅游区、祁连积雪风景旅游区、云庄寺宗教民俗旅游区 。现已逐步形成了以骊靬故址为代表的骊靬文化、以红西路军战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圣容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节子舞”、“永昌小曲”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等四大特色文化。对永昌县古建筑进行调查对于推动永昌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前期问卷调查

根据小组对人群的调查得知,大多数人都去这些古建筑,可喜欢去这些古建筑的人很少,其中学生尤为不喜欢,他们的理由概括为:永昌县来来去去就只有骊靬遗址、圣容寺、武当山、云庄寺等几处景观,景色单调,而且没有别的娱乐设施来吸引游客,一点特色都没有。于1月15日起,小组设计问卷对周围群众调查了解产生上述这种情况的原因,回收的问卷集中反映了两个方面:

一是群众对我县古建筑的情况不了解。利用周末和假期到永昌县古建筑游玩的只去武当山北海子景区等景点,其它的,就被冷落到一旁,一些古建筑景区活动也因无人观看而停止。比如骊靬古城、云庄寺等,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落后便被冷落在一旁。

二是有关部门对永昌县古建筑的开发利用不全面。旅游部门只重视开发交通便利的北海子武当山等景点的景物,将许多相关的文人历史给忽略了,造成纯“自然景”。同时有些名气稍逊的景点因为交通的不便利或景点散乱而得不到整顿,被冷落在青山之中,无人问津,并且旅游部门在对景区进行宣传时没有采到实际改革措施。在调查中一位同学提及他第一次到骊靬古城时看到的是孤立的亭子、孤独的城墙、荒凉的原野。第二次去没变,第三次去依旧这样,几次下来就毫无兴致再去了。

三、实地查看、调查研究

结束了近三周的背后调查访问和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小组带来“永昌县到底有多少可贵的古建筑资源被埋没掉了”,就这个疑问于2月15日正式访查永昌县内古建筑。

篇6:管线及建筑物调查报告

越~三区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

调 查 成 果

二○○一年二月

面图 2 张,柱、基础表及柱基大 样各 2 张,高架桥总布置图、明挖基础设计图、基 础补充设计图各 1 张,高架桥桥墩设计 图 2 张,基础平纵断面 3 张平面图、纵剖面图各 1 张平面图 1 张、挖孔桩图各 1 张,变更通 知、施工小结各 1 份 基础平面图、桩基大样图、砼灌注桩说 明各 1 张 桩基大样图 4 张,基础平面图 1 张 基础平面图、基础大样图各 1 张 基础平面图 1 张,基础详图 3 张

A4

施工图 竣工图 施工图 竣工图

A6 A5 A4 A4 A5 B5 B4 B2

施工图 施工图 无资料 施工图 施工图 无资料 施工图 竣工图 施工图

基础平面图 3 张,大门平、立面图 1 张,目录、材料表各 1 份 基础平面图 5 张,基础大样图 2 张

2、建(构)筑物使用现状及开裂情况调查 对沿线的重要建(构)筑物的使用现状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对其破 损、开裂情况进行了记录或拍摄。

3、建(构)筑物资料的分析与处理(1)对每个建(构)筑物建立档案,以便施工时查阅每个建(构)

筑物的详细资料。(2)根据搜集的建(构)筑物基础资料,采用大比例绘出每个建(构)筑物与隧道的平面关系;对于桩基础,给出了桩基与隧道的关系。(3)对照片进行扫描处理形成电子文件以永久保存。

4、地下管线调查基础资料及成果(1)共收集到隧道沿线“综合管线图”15 张。(2)共搜集到隧道沿线“综合管线图”电子文件 10 份。(3)根据搜集到的管线资料,将管线的上于 1:500 的平面图上,并 附以相关管线剖面。(4)对越秀公园~火车站区间联络通道处管线通过向业主收集资料、进行现场调查、测量定位等方式,明确此处的管线情况。

5、调查成果资料组成(1)越~三区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调查成果 一册(2)附件一:越~三区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与隧道关系图 一册(3)附件二:越~三区间建(构)筑物拍摄记录

三、区间建筑物、管线调查成果说明

1、建筑物的高程采用广州城建高程系统。

2、以前所出的图纸中建筑物、管线资料与本次建筑物、管线调查成 果有矛盾时,以本次调查成果为准。

3、线路资料以区间隧道平、纵断面图为准,本册资料中相关数据仅 为建筑物定位使用。

4、设计图中结构类型及地面层数符号图例:如 A6,A—表示框架结 一册

构,6—表示地面层数为 6 层;如 B5,B—表示砖混结构,5—表 示地面层数为 5 层。5、167 号建筑物与隧道关系图见施工设计图第七册 《167 号建筑物基 础加固设计图》。

四、调查建议

1、建筑物鉴定建议 由于对区间建筑物的施工质量、竣工验收、质量检验等实际 情况难以了解,因此,我们很难准确提出需对区间哪

些建筑物进 行鉴定。我们仅仅根据区间建筑物的修建年代、新旧程度、表观现状 等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破损较严重的建筑物以引起施工注意,具 体为:129、140、151、161、163、167、169、172、173。

2、区间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区间隧道掘进试验段内,应加强监控量测,分析盾构掘进时 地表沉降规律,为盾构通过建筑物时采用的掘进参数提供依据。(2)对盾构通过破损较严重的建筑物及基础距隧道顶距离很近的建 筑物时建议采用 EPB 模式;在车站附近隧道埋深较浅地段和隧道穿 越公共场所地段(如 129 号建筑物,广州火车站处的 151~154 号建筑 物、火车站台及股道)也应采用 EPB 模式。(3)盾构施工中应避免停机、刀盘前顶部的水土流失、压力控制不 当、同步注浆不及时等施工问题。(4)在沉降预测较大地段,应重视二次注浆对沉降的控制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1、建(构)筑物调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有三幢重要建筑物的资料没有收集到资料或 资料不完整,详细情况见表二。
表二 编号 建筑物 名称 公安局宿 舍 结构形式 及层高 未收集到资 料的原因 存在的问题

168

A7

171

白云区妇 幼医院 广州内环 线高架桥 桥墩

B7 两桩基分别 位于隧道正 上方

149

①与 168 邻近的 167 为 A6,且 业主—市公安局与交 167 桩基已侵入隧道,已托换,警支队互相推诿,未搜 推测 168 桩基应不短;②168 集到任何资料。与三元里站只有约 140 米,时 间紧张。其设计桩基为φ 1100 扩大端头 业主只能提供设计图,挖孔桩,离隧道最近约 3.4 米。未搜集到竣工图。房屋距三元里站仅 44 米。只有我院测量的两独立桥墩的 业主市政管理局不接 定位坐标,且位于隧道中线上,待,未搜集到任何资 没有桥墩基础的任何资料。桥 料。墩基础可能为挖孔桩。

由于这几幢建筑物较重要,请项目部上报地铁公司尽快给予协 调解决。

2、次要建(构)筑物 由于本次建(构)筑物调查除针对地铁公司提出的重要建(构)筑物外,还对隧道沿线仍分布着一些次要或临时房屋做了现场拍照和 描述,施工时仍需对这些建筑物加以重视。

篇7:建构筑物调查汇报

对已有的全部的工作区内建筑物,特别是受损建筑物进行调查等,

(1)建筑物位于不良的地质环境内并有变形标志的;应注意查明不良地质因素在什么条件下有害于那一类建筑物,并调查各种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寻求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2)建筑物位于不良的地质环境内,但无变形标志:应注意查明是否采用了特殊结构,或是否以往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过低,这对于重新评价该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3)建筑物位于有利的地质环境内,但有变形标志:

应注意查明是否是由于建材质量或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以便证实与分析以往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是否正确。

(4)建筑物位于有利的地质环境内,无变形标志:

篇8:建构筑物调查汇报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调研,教学流程

引言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 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王锦化, 孟庆华等, 2003) [1]。也就是说, 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主动探索, 积极交流, 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其中, Web Quest课程计划便体现出建构主义认知模式的特征。

Web Quest是伯尼·道奇等人 (美国) 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 “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 由于该课程计划和万维网密切相关, 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Web Quest”, 而“Web Quest”在汉语中则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Web 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 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 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 课程计划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网资源, 并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2]。

网络学习的深入发展, 为融入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 (如ID3思想) 创造了条件, 这就要求在开发、设计网络学习项目 (例如设计Web Quest) 时, 教师要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设科学的、主动建构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一、第三代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巨大变革, 教学设计呈现出跃进式的发展。截止目前, 已经有三代教学设计思想相继问世。第一代教学设计 (ID1) 思想, 是传统教学设计思想的代表, 体现了传统教学设计的主要原理。第二代教学设计 (ID2) 的思想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结合了起来, 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学习规律, 更加接近学习的本质。从总体上看, ID1和ID2是客观主义的, “教”依然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只能在“教”的控制下进行, 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内部的认知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ID3的主要标志就是以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它与前两代ID的主要区别在于:ID1和ID2的理论基础涉及四个方面, 即:系统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而ID3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ID3思想是以“学”为中心。它表示的是以社会和教育大系统为背景的教学系统设计, 包括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围绕学习者进行的教学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与分析、知识结构的设计和认知结构建构过程的设计等四大部分。有以下特点:

其一, 设计知识结构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为依据。不仅学习者有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且所学习的知识或教学内容也有其内在结构即知识结构。围绕学习者进行教学设计, 就是要分析和掌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知识结构, 使其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相适应, 以利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及其相互关系, 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 将学习者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教学设计的所有工作都围绕着学习者进行, 即使设计“教”的活动也是从学习者需要的角度出发。这与以“教”为中心、忽视学习者和“学”的因素的ID1、ID2有着鲜明的区别, 而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面向用户的设计”等现代设计观念是一致的。

其三, 重视学习者认知结构建构过程的设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动的认知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只有对学习者认知活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 使其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力, 才能便于学习者认知活动的有效展开, 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再构、重构和认知能力与水平的提高。这种对认知结构建构过程的设计, 相当于ID1、ID2思想中的教学策略设计, 但它更重视和应用学习者认知过程研究成果。

其四, ID3思想体现了当代最新教学观念。有利于发挥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实现学习者自己控制, 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具有较好的使用前景, ID3思想与Web Quest设计的结合是当前网络学习设计的热点话题之一。

二、Web Quest教学流程要点

(一) 学习目标分析

在Web Quest学习设计时, 一定要考虑学习目标的确定, 同时避免将学习目标简单化的倾向, 不能采用传统的行为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弹性、可变化性, 如采用认知目标分类的层次来标识。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认为具体的学习目标的编写方式是重整体、轻细化, 强调要在真实情景与学习环境中体现学习知识, 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详细分析, 将有助于设计更合理的真实任务与真实的学习环境, 减少非学习范围的错误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在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中, 进行Web Quest的目的, 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即知识点) 之中, 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 即意味着得到了为达到该学习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 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二) 学习情景设计

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要求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 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 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3,6]。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 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 而设计学习情景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 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 同一个问题, 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 (不同的工作环境、社会背景) , 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3]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 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 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 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与学习资源。

Web Quest学习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征,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四)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 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要对学习内容做深入分析, 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 (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 。这样, 在后面设计学习问题 (任务) 时, 才能很好地涵盖学习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 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 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如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方式提供, 而策略性的知识, 则可通过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来体现并展开。

(五) 学习任务设计

提出学习任务, 是整个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 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现实的可能, 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确实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学习情景设计, 有助于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 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相关案例和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

(六) 学习信息资源设计

学习信息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 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各种有关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所以必须在学习情景中嵌入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还要注意怎样才能从大量信息中找寻有用信息避免信息污染, 因此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中要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 (或使用现有的资源管理系统) , 提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七)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中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 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 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 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 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框架下的Web Quest流程设计

Web Quest的目的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设计Web Quest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熟悉的领域向陌生的领域不断拓展的过程。上述设计要点渗透在基于ID3的Web Quest学习设计流程的四大步中。

(一) 探索设计Web Quest的可能性

确定主题。教师要选择拥有内在复杂性内容的主题。一旦有了关于主题的想法, 教师要将主题分类汇集。教师要从中寻找主要主题与其他主题的相互关系和区别。这些分类过的主题资料将适时帮助你揭示主要问题、设计学习者角色。

确认学习间距。学习间距就是理想学习效果与实际学习效果之间的差距。好的教学活动强调关注学生的需要, 有时只需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 教师就能很好地了解什么是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如果学习间距的弥补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挑战性的工作, 教师就需要设计一个Web Quest, 否则教师不必设计一个Web Quest。

整理学习资源。教师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源的时候, 要将所有搜集到的原材料放到自己的Web Quest中去, 这些原材料主要包含一些网站资源。教师要根据主题来选择自己的资源, 选择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想要学习的一个软件, 或者是专门的知识。教师要记住已有的资料清单, 这些分类清单中的子类、亚类也是很好的搜索题目。教师要使用自己最喜欢的搜索引擎, 或者寻找其他人关于这个主题的链接列表, 这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 Web Quest设计的前端分析

1、单元目标和任务目标分析。

每个Web Quest设计的核心都是创设一个挑战性的、具体的、真实的探究性任务, 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探索新事物的动机, 这个探究性任务不能远远超过学生的挑战能力。要使学生通过Web Quest的学习, 能够理解并评价所学原理的应用案例、应用模式或应用方法;能根据调研结果, 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设某一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模式或方法;能体验所学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科方法和技术,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能利用Web Quest学习支持网页提供的知识“脚手架”完成个体及团队的探究任务, 掌握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能利用网络资源、网络通讯工具及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进行研究、交流和表达, 培养良好的信息交流能力和信息素养。

2、学习者分析。

通过学科预备技能分析, 主要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信息技术技能分析主要了解学生对基本学习软件的掌握, 对简单的互联网文献检索方法的了解, 对Web Quest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的了解, 对《中国期刊网》等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的了解。通过学习态度分析, 主要了解学生对网络探究教学、合作学习的兴趣, 对文献调研、写论文等作业的认识。通过学习者差异分析, 了解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不同个性学习者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 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特征差异。

3、教学策略分析。

根据前端的教学问题、任务目标、学习者分析, 采用能够引导学习者探寻合适资源的Web Quest学习模式, 综合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十字交叉、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多种建构主义学习方法, 设计并制作Web Quest学习支持网页, 实施在教师、Web Quest网页引导下的学习者网络探究学习。

4、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从明确研究任务、如何借助We-

b Quest学习支持网页进行探究学习、使用文献检索及留言本等网络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着手。学生初次运用Web Quest展开探究性活动, 既兴奋又茫然, 会出现不知如何着手、研究离题等问题, 应鼓励学习者通过网上答疑讨论、伙伴交流、合作学习等来提高个体的研究水平[7,8]。

(三) Web Quest流程规划

这是设计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有以下几个步骤:

其一, 教师要组织集体进行自由讨论。在设计阶段的这个流程中, 教师主要的工作是要组织集体讨论所有可能发生认知转化的任务, 这些任务与教师的问题相关联。处于转化状态的学习者接收新的信息, 在活动中运用它们, 直到转化为新的知识、建构出新的意义。

其二, 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要求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检验他们的学习, 这能让Web Quest资源成为切实可靠的学习经验, 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反馈并不完全来自网络。一些活动可以相当容易地列入教师的工作日程之中, 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工作。

其三, 分门别类的进行资源链接。一旦围绕一个主题搜集到可能有价值的、多样化的网站, 教师应尝试着给它们分类。在搜集web站点的同时, 教师应开始制定一些如何将他们区分开的规则。在整理了搜集到的网络资源以后, 教师要思考学习者关于这个主题的背景知识, 并确保他们在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上开始他们的学习活动。在使用Web Quest之前, 学生应开展必要的、与主题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给每一任务至少一个链接, 以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在Web Quest活动期间, 教师帮助学生根据个人背景特点分阶段前进;决定并定义学习任务。

(四) 创建Web Quest

具体步骤和内容包括:

其一, 组织学生参与创建Web Quest网页。这个步骤实践起来困难较大, 教师主要的挑战是编写一个能够自然引向问题或任务的、有趣动人的导言, 在此以后的Web Quest部分就是为了实现和验证导言。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传统手段比如轶事奇闻、实例、行情、隐喻或者戏剧情节, 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使创造力流动起来[9]。

其二, 搭建思维“脚手架”。学习者学习Web Quest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究相关的网站。如果学习者没有具备必要的技能, 而且没有基本的学习指导, 他们将不断地忙于在网上搜索, 查找各种主题却找不到任何需要学习的资源, 其结果将导致学习者网上迷航, 对Web Quest的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Web Quest的搭建思维“脚手架”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和交流, 是为那些靠自己能力不能够完成任务的学习者提供帮助。它就像是一个个阶梯, 为学习者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提供支持, 使学习者完成挑战性任务。

其三, 执行与评估。教师编制一个完整的Web Quest后, 要和学生一起尝试。如果感到需要回顾评价, 教师可以运用Web Quest设计者工作列表, 如果教师想粗粗地评估一下自己的工作, 可以采用Web Quest量规进行自我检查。

四、研究结论

Web Quest是一种新型的网络研究型学习模式, 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辅助以多种学习方式,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搜索和处置能力, 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启迪其创新智慧。如若在教学实践中实用Web Quest, 老师转变传统的主导型授课角色是先决条件。在Web Quest教学模式下, 老师不再有绝对的权威, 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拥有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发挥其引导、支持、激发兴趣以及辅助的“脚手架”作用, 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考文献

[1]王锦化, 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01) .[1]王锦化, 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01) .

[2]成军.基于WEB3D的虚拟实验及其教学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7.[2]成军.基于WEB3D的虚拟实验及其教学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07.

[3]朱晓菊.基于网络平台教学交互策略设计[D].浙江师范大学, 2006.[3]朱晓菊.基于网络平台教学交互策略设计[D].浙江师范大学, 2006.

[4]徐瑾.现代远程教学交互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4]徐瑾.现代远程教学交互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5]陈齐荣.网络教学交互状况调查及其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04) .[5]陈齐荣.网络教学交互状况调查及其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04) .

[6]魏志慧, 陈丽, 希建华.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06) .[6]魏志慧, 陈丽, 希建华.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06) .

[7]张剑平, 夏洪文, 楼广赤, 章苏静, 黄立新, 张勇.打造国家精品课程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05) .[7]张剑平, 夏洪文, 楼广赤, 章苏静, 黄立新, 张勇.打造国家精品课程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05) .

[8]黄立新, 张剑平.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08) .[8]黄立新, 张剑平.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08) .

上一篇:良好学习习惯主题班会下一篇:吊洞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