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2024-05-01

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通用9篇)

篇1: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思想汇报: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XX年6月关于党员价值观的思想汇报

XX年6月末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模版

入党积极分子心目中的党员思想汇报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我是环境法专业的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我会自觉做的事,这不仅让我更加的了解我国的环境变化,特别是环境的改善,也帮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已经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但我们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在恶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

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ONDOC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整体文明研究”课题组,在XX年10月曾对全国8省市XX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全面发展应主要包括的内涵”这一问题中,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一比较规范答案的有%,认为仅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有%。这就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一点已成共识。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生态文明概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的人赞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使用,有%的人主张我国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XX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生态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生态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显现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篇2: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我是环境法专业的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我会自觉做的事,这不仅让我更加的了解我国的环境变化,特别是环境的改善,也帮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已经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但我们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在恶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

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ONDOC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整体文明研究”课题组,在2006年10月曾对全国8省市200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全面发展应主要包括的内涵”这一问题中,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一比较规范答案的有16.8%,认为仅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有9.8%。这就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一点已成共识。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

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生态文明概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2.6%的人赞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使用,有72.2%的人主张我国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2006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生态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生态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显现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篇3: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加强这方面观念意识的教育, 使大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人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就是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生态出现危机也就是人类出现了危机, 生态危机从侧面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破坏环境、生态系统的惩罚。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人类生存的高度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 培养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第二个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 培养这方面的观念, 主要从大学生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以及绿色科技观等方面开展, 教育大学生用发展、公平公正的态度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促使其树立协调发展与平衡发展的观念。第三方面的内容就是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伦理良知, 引导大学生树立地球家园意识, 鼓励其积极加入到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去, 树立环境法律法制观念与意识, 养成环境自律意识。[1]第四个内容是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将生态文明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中去, 有利于创建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意义

1. 有利于指导激励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人类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 到达了高级文明阶段形成了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 这种生态文明意识与理念的培养是社会文明形态构建的前提与基础, 因此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习者自觉主动地探索构建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在教学时, 更加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建构主义理论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创造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在有了这种先进观念之后, 会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者与引领者。

2. 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 学习者将自己学习知识吸收融合过程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模式, 学习者的认知模式是不同的, 因为每个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学习体验, 他们一旦完成学习认知模式后, 在实际的学习中就会使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构建生态文明观念认知模式。教师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 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生态文明意识的自然转化与内化, 成为生态文明真正的践行者。[2]

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

建构主义理论下, 积极倡导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环境, 这个良好环境的构建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设情境, 只有生态文明观念意识深入人心, 大学生才能在行动上实践, 生态文明意识就是一种信念, 能够感染他人, 能够激励他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受到感染的人会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中去, 提高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文明意识观念传播与构建中充当重要角色。

三、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1.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薄弱

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目标, 同时也是对全国人民的要求, 需要各个公民参与进去。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理想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却没有一个正确的责任意识, 而且认为这些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 将近有一半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意识不是非常重要的, 这只是国家的一项政策, 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大学生有这种思想想法是非常不对的, 没有正确认识到他们的责任, 他们既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建设者, 也是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应该让大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国家与企业的责任, 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2. 生态文明行为不能够坚持践行

大学生经过上学教育经历与家庭教育, 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环保意识, 但这些环保意识只是生态文明内容的一小部分, 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种认识与意识只是非常表面的, 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完成从知到行的质变与飞跃。[3]多数大学生对于环境生态保护具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但是实际行动与认识总是有一些差距, 他们往往会不遵守规则规范, 还有些大学生面对自己的利益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 毅然选择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放弃了正确生态文明行为, 不能够坚持生态文明行为。

3. 生态文明认识不够深刻

通过一些调查研究发现, 现在大学生对于生态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还是局限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上,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知识并不是很了解, 对于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与深刻性。多数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非常肤浅, 只是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等内容作为其内容, 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被忽视了。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人、社会以及大自然全都共处在一个环境中, 循环往复。生态文明在人类社会生产方面可以解释为提高生态技术, 不断改变现在较为落后陈旧的生产制造方式, 将各项活动对于自然损害降到最低, 深入广泛地进行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1.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首要的, 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节约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 第二个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培养主要从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与各种植树造林等活动。

2. 构建完善科学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制定了一些体系制度, 这些体系制度也涉及到了学生环保意识、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制度, 没有充分挖掘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与改进。因此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制定公平合理的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环保节约意识与保护环境行为, 将大学生生态思想政治素质加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去, 监督、评价并引领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好习惯。[5]建立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方法、奖惩机制, 高校通过实地调研, 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 建立完善高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校园生态文明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 形成环境生态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 构建生态文明保障建设制度体系。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过后, 就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 应该充分利用借助于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宣传, 利用课堂教学形式、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将各种生态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普及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懂得、并提高其对生态发展的规律与认识。另外还要利用高校自身的科研优势, 积极创新生态文化内涵, 组织有关的科研人员与教师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 或者是引导这些人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 将研究出的相关生态文明成果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大学生不仅接受到了生态文明教育, 在社会中也能够感受到生态文明的应用, 会更加认同这种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必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3 (7) :124-125.

[2]郭岩.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J].世纪桥, 2010 (11) :149-150.

篇4: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16

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必须体现“教”和“学”的双边性。“教”必须与“学”相适应,“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互适应。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相互适应和把知识、能力、人格转化给学生为特征的运动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构“课堂教学生态”的问题,建构合乎新课程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化学课堂教学生态,应该成为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

一、从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来看

要制定明确而全面的教学目标,要由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要从过去过于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双基)转变到强调观点教育,在获得基础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要抓住化学课中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目标,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二、从课堂活动主体来看

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我们要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过去,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那是不可取的,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有较高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生态。

三、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

1.要以基本观点的树立为根本

一改旧教材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那种思路,变成由思想观点决定知识点。只为学生学习有关生活主题提供必要的但非系统的知识。

2.由封闭到开放。

要跳出教科书的限制,广泛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学生资源(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资源、环境和情境、网络、多媒体与CAI课件等。

3.由书斋到生活

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问题。

四、从课堂练习来看

不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体验、注重践行;注重迁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概念题也应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避免机械记忆性习题。

五、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

教师的教由灌输型转到民主开放式。不再是教师在表演,学生在观看,而是师生、生生在互动、在合作。参与的学生不仅仅是几个聪明的学生,而是百分之百的学生。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而是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

在教学形式方面力求适应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需要,做到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应以基本观点的树立为根本,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水平设计相应的综合实践、探索性学习等活动。

六、从课堂教学媒体来看

由单一媒体到多媒体。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直观形象、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广泛开发教学资源,促进生生、师生互动。当然,各地、各校的实际不同,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

七、从教学评价来看

全面考核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过去那种评价内容上只重视对认识领域可测性内容的考核的做法,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的位置。

另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指标要多元化,不仅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以鼓励学生不断发展。

篇5:青少年怎样为建设生态文明做贡献

青少年怎样为建设生态文明做贡献

青少年生态文明贡献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 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 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 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 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 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 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 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 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 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 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 立性。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 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 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 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 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 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 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 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 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 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本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 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 了关于“增长的极限 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 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 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 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 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 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 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 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 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 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 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 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 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 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 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篇6: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一、20xx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主要成绩

(一)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1、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效。20xx年以来通过积极推进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工程减排,全市COD削减xx626吨(20xx年COD排放量28025吨、COD排放量13399吨)、二氧化硫削减4xx吨(20xx年二氧化硫排放量3315吨、20二氧化硫排放量2901吨)。

2、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呈现出好转趋势。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从20xx年的0.075毫克/立方米下降至2012年的0.05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和氮氧化物浓度分别为0.020毫克/立方米和0.015毫克/立方米,基本上与20xx年持平;空气优良天数从312天增长至363天,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在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中对市大气环境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在全省11个参评主要城市中综合污染指数最小,空气质量最优。

3、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全市排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为13399吨,比20xx年减少了xx626吨,减少幅度为109%。江断面高猛酸盐指数由20xx年的11.96mg/L下降至2012年的11.04mg/L,氨氮由20xx年的0.282mg/L下降至2012年的0.280mg/L。从以上数据上看,由于废水循环利用率增加,特别是石岘白麓纸业深度处理工程投入使用,同时,还采取了限产限排等防治措施,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另外,还加强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枫梧水库)水质监测值均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

(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了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市区内建成4个垃圾中转站,做到了城市生活垃圾袋装不落地,直接进行卫生填埋处理。205月开工建设总投资5969万元,处理规模为150吨?d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目前全部主体工程已完工,剩余工程(办公楼和渗滤液车间)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2009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1597万元,处理规模为2万m3/d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工程已于2012年9月已建设完成并通过省环保厅专家组验收并投入使用。

2、以防治大气环境污染为重点,实施蓝天工程。按照《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市区采暖锅炉实施了以“分区划片、拆小并大、分步实施”为内容的蓝天工程。五年来,全市“蓝天工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拆除锅炉115台,增加集中供热面积113万平方米,使我市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企业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环境污染防治计划目标全面完成。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60万元,日处理工业废水4万吨的废水深度处理工程11月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4、加强日常监察工作,开展“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督性监控,督促重点减排企业减排工程的实施,石岘白麓纸业水、气在线监控设施与省环保厅在线监控平台联网,并按要求进行了限产限排和拆除落后生产设备等措施。通过采取行政处罚、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措施,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环境质量改善、影响饮用水安全、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5年来,共出动检查人员1163人次,检查企业1131户(次),限期整改91户,取缔关闭美废加工点2户,挂牌督办1户,行政处罚3次,共上报简报47份。

5、加大环境应急工作力度,科学妥善地处理好应急事件。几年来,我局建立建全环境应急组织机构,明确了职责,编制了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各项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有系统、分层次、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信息畅通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保证环境应急工作的组织和开展。先后科学妥善地处理了两次朝鲜核试验应急事件、“5·8”石岘毒气泄漏应急事件和“7·10”灰渣库泄漏应急事件。

(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日趋规范

我市的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标准、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等要求,严把审批关,保证了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1、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几年来,我市新、改、扩建项目涉及到环保审批不论项目大小,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把关,提前介入,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力争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界定环评等级,没有出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环评等级及越权审批的情况。20xx年以来共审批建设项目1052项,否决项目26项。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了100%。我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努力做到两个围绕,即围绕项目保护环境、围绕资源开发保护环境,由于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了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了100%。五年来,我市没有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没有发生因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当引起群众越级上访的情况。

(四)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保护

1、编制规划、完善政策,各项基础工作进展顺利。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编制完成《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完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落实生态市建设成员单位工作任务书,强化生态市建设考核与实施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生态市建设宣传,全社会“重视生态、重视环保、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镇(村)建设活动成效明显。制定出台《市生态镇(村)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镇创建工作达标期限和保障措施。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生态镇(凉水镇)1个、月晴镇水口村等州级生态村15个。月晴镇、石岘镇正在编制《生态镇建设规划》,为下一步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坚持生态优先,全市生态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生态经济发展迅速。高效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草莓、有机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得到积极推进。市凉水有机农业旅游示范区基地设在凉水镇河西村,核心是以观光业为主,发展有机农业、民族文化和旅游业为一体的综合项目。项目总建设规模为5公顷,总投入480万元,建设内容分为联动式有机农业观光大棚、农业科普中心、有机农业产品展示体验区、朝鲜族民俗体验区、有机农业采摘区、生态保健疗养区、农业科普馆及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腾出一部分有机农田,改良现有果林集中布置游客采摘区。以木醋液厂为中心周边建设深加工基地,通过发展和调整,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有机农业产品逐步多样化和特色化,形成集农耕体验、餐饮、疗养、娱乐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4、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行动,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市作为全省第三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其范围包括四个镇(月晴、凉水、石岘、长安)下辖的水口村等46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内容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为主。项目预算总投资4710万元,申请国家及省补助资金3533万元,自筹配套资金1177万元。项目建设期12个月,即201月启动,2013年12月完成检查验收。

5、整合资金,加快农村环境建设。2012年,全市已完成投入4,852万元,新建围栏围墙43,630米、粉刷7,750平方米,建设村屯水泥路19.8公里、边沟11.2公里,新建文体休闲广场9个,安装路灯489盏,绿化植树12万棵、栽花16万株、种草2,600平方米,新建卫生厕所500个,建设垃圾处理场8个,购置垃圾车xx台,添置垃圾箱156个,农村整体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

(六)环保宣传手段多样

1、大力抓好普法宣传工作。大力开展“法律六进”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全年在“法律六进”相关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由我局年轻干部到社区进行普法讲座,并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和我局干部一起上街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努力做到了让环境保护更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不断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

2、认真抓好了世界环境日及环保相关节日宣传活动。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相关宣传活动期间,大力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期间,设立咨询台,解答群众咨询问题,受理群众信访投诉。5年来,共向市民发放环保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宣讲资料2.5万份。

3、认真抓好了环境保护宣传报道工作。在环境保护宣传报道工作中,认真做好了与中国环境报、日报、日报、晨报、市政府网站及电视台等宣传媒体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围绕环保主要工作,大力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

4、认真抓好了“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20xx—2012年,共创建2所省级绿色学校,2所州级绿色学校,2个省级绿色窗户社区,2个州级绿色社区。现共有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4所,州级绿色学校3所,省级绿色社区2个,州级绿色社区2个。

5、以市青少年环境体验馆为载体,创新环境保护教育方式方法新途径。市青少年环境体验馆是我省第一个环境体验教育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开放的环境教育基地。青少年环境体验馆项目的建设,有助于环保科普宣传,有助于节能环保实践,有助于营造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平台,让青少年及幼儿小朋友从小就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小手拉大手”,共同营造整洁优美环境,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七)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更加科学

五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通知》精神,成立了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委员会,建立了专家咨询制度、环境保护预审制度、环境与发展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将其纳入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从领导机制上保证了目标责任制各项任务的完成。市政府市长作为全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第一责任人,每年主持召开的政府相关会议,都要吸纳环保部门参加并听取环保意见。研究重大建设项目及制定各项专业规划时着重听取环保部门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噪声污染逐渐加重

近年来,城市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环境信访案件中有60%以上是噪声问题,噪声扰民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

(二)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城市区域地表水域的污染依然严重,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负荷呈加重趋势。

(三)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缺乏统一环境监管机制,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仍需健全,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等现代化交通、通讯等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环境监测、调查取证、污染及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管理手段远远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公众参与渠道不畅,能力不强。

(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一是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使用农膜土地面积的增加对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农村畜禽养殖绝大多数没有考虑畜禽粪便污水的处理问题,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三是自然资源的无序利用,导致生态破坏。

三、下一步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建立党政宏观综合决策体制,继续实施政府目标责任制

坚持实行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全面负责制,充分发挥环保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全面参与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政策进行影响评估,并就重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渗透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

(二)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实现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重点污染企业要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使全市主要行业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一定的先进水平。

2、严格新建项目审批。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3、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提高新建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着力引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使资源消耗和排污强度达到规定的标准,通过“以新带老”,做到增产不增污。

4、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发放,严禁企业无证排污。对污染源排污实行动态管理,将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结合,实行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

5、淘汰污染严重且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工矿,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特别是对于经治理后仍不能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强制关闭。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1、保证饮用水安全,致力于人民喝上放心水。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的基础上,严格禁止饮用水水源水库汇水区的城镇生活、工业、农业的污染物排放;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库区内餐饮、旅游、渔业、畜禽养殖污染;植树造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品、推广使用低毒农药、生物农药,使养殖粪尿还田和综合利用,逐步减少农业面源对水域污染。

(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致力于人民呼吸清新空气

1、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取缔4吨以下燃煤锅炉,实行拆小并大,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2、调整布局,明确功能,使市区真正成为适合居住、商贸、文教、科技、信息、旅游等多功能的区域。

3、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工作。

4、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用洁净煤技术逐步代替污染严重的、燃煤散烧落后的煤炭使用技术。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遭到破坏

加强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强化监管,防止重要自然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重大破坏,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格局。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

(六)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即时监测。加强环保执法能力。按照统一、效能、标准化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按照环境执法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到二级标准。

篇7:生态文明村工作汇报

一、突出优势,多措并举,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村党支部坚持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任务,根据本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棉花等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带领全体干部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了硬桃、苹果等特色林果,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此外,该村村民外出打工达到300余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2012年村集体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00元。

二、加大投入,完善配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扎实苦干,积极作为,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村两委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力抓好“五化”工程实施,让农村人也拥有城里人优美的生活环境。借助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建设机遇,想方设法筹措资金18万元,完成道路硬化2.2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投资2万余元,栽植各类绿化苗木5000余株,绿化了房前屋后,入村公路,美化家园,打造了良好的生态效果。为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使村庄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亮化同步进行。新建了垃圾池,砌垒了下水管道,使生活垃圾和污水能够得到集中有效处理。健全了管理长效机制,实行卫生门前三包,并定期检查评比,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全村实行集中供水。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通上了互联网。08年,投资13万元,在村内主要道路按照太阳能路灯26盏,在小巷安装路灯20盏,解决了道路照明问题,实现了村内白天靓化、晚上亮化,方便了群众出行;同时为确保群众庭院卫生整洁,重抓了沼气建设,户户建起了沼气池,既有效利用了能源,又方便了群众生活。09年,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投资3万元建设了文化娱乐广场一处,方便了群众健身和文化娱乐。11年投资2万元,安装了电子监控,改善了村内治安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面铺开。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

三、创新载体,强化宣传,乡风文明持续好转。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宗旨,着力抓好公民道德养成教育,扎实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生态示范户”、“子女教育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促进了“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民中没有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围绕“四德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制作“四德工程”建设宣传一条街,图文并茂宣传“爱、诚、孝、仁”文化,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内涵深入人心。树立了良好的村风民风,村民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始终把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村内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夯实了农村社会治安基础,全力打造平安乡村。多年来,村内无重大群体性治安事件,无重、特大刑事案件,无重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事件,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受到党委、政府的隆重表彰。村级班子达到了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标准,做到了“三高三强”。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利用和发挥自身条件和优势,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带领群众尽快富起来。坚持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贡献。

篇8: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课堂生态学” (Eeologyofelassroom) 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 (Waner, w.) 在其1932年出版的《教学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但要真正把课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就必须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 全面考察课堂内部的构成要素、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 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去审视课堂,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课堂, 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构建和管理课堂。因此, 有必要首先对课堂生态系统的内涵作一界定。笔者认为, 课堂生态系统 (Classroom Eeosystem) 是在一定时间内由教室中的师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 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 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凸显其人性、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 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平台。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 到了必须改造的地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生态化的缺失

如果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学,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生态性危机表现为: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隔阂。

一方面, 思想政治经济理论课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关注社会心理环境。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全球进行经济渗透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向全球推行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家庭、学校影响存在冲突。学校本来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功能。但当前, 为数不少的学校存在功利化、世俗化;重科学、轻人文;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的倾向。家庭教育对学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中国家庭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拿了多少“证”、学了几门外语、计算机掌握得怎么样、将来可不可能赚大钱、当大官等,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个体价值的塑造被忽视

生态课堂应该关注个体生命, 强调个体生命的尊严、多样和独特, 弘扬个性自由与发展。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忽视个体差异、个体需要的现象, 教师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模板一块, 不管个体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的差异, 只注重社会价值的塑造, 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缺乏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当前高校的高自杀率、高犯罪率、高心理障碍率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但无疑,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要为这些现象承担很大部分的责任。

3.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而且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损害后代人精神发展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 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为未来社会发展营造好的社会环境, 又要以先进的目标、内容、方法发挥引导、激励、感召等作用, 为未来社会发展积蓄精神力量。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明显存在着内容、方法滞后于时代和形势发展的现象。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傍大款”、“内心空虚寂寞”、“没有人生方向”、“信仰危机”等现象的存在, 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危机的体现。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应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增强其预见性、前瞻性和感召力,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课堂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 要求我们从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并建构, 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

1.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生态

生态课堂的共生性、协变性、整体性告诉我们, 生态课堂是和谐的课堂, 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所以教师不应扮演“真理化身”、“文化权威”等角色, 而是一个创造的激发者、学习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高品位生态的营造者。在教学中,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满足学生的需要, 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凡事与学生商量, 商量就是民主, 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 民主则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

2. 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生态因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合作进行实现的。

⑴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是“学习共同体”, 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 教学相长, 滚动发展。教师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 敞开心扉, 自由地做思维体操, 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的思辨语言, 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 潜移默化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并让学生感染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感、理念等人格魅力。

⑵生生互动。教师应创设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与学生互动影响价值观和能力态度, 影响学生人格和健康心理成长, 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 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 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 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法满足多层次学生需要的缺憾, 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 实现同伴间的有效合作。

3. 构建彰显个性的课堂生态

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 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观念, 要承认并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如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等, 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和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 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4. 筑就适度、开放的课堂生态

教师应从教育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上开放, 使教学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大课堂, 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 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 同时要解放学生的心理,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 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

5. 走向竞争合作的课堂生态

在合作、竞争、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 合作学习是最重要的一种, 但却是目前运用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 当然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学习和竞争学习, 。合作学习初衷是要改变竞争情境, 以弥补竞争所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 但不是完全抛弃了竞争学习。因此, 我们应鼓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一方面要强调独立思考、积极进行组间竞争;另一方面加强组内合作, 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在合作中产生思维灵感, 碰撞思想, 创造火花, 促进反省, 培养团队意识和能力, 让和谐的教育存在于合作化的竞争与竞争化的合作中, 实现竞争和合作“比翼双飞”。

6. 注重把生态课堂延伸到课外

学校是一个大课堂, 课外时间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部分。教师要注重课外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教师要率先做真人、讲真话、表真情,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真实, 才有课堂上真正的师生无间, 真正的真情对话。让学校成为师生共赢的共振共生的满意的生活的地方, 让课堂成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迷人的生态王国。

参考文献

[1]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树立教学生态观[J].思想政治教育.2009, (1) .

[2]王兴华.课堂教学生态及其优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6) .

[3]陈爱金.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缺失与建构[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 (3) .

篇9: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建构

收稿日期:2009-12-13

作者简介:周兆娟(1984-),女,山东诸城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单位”[1]。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以往生态文明价值观进行反思,自觉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

一、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生态的组成要素之一,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P.853)世界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受其所处周边环境的制约,人类生活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人口、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地球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人类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自身生活和生产过程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是指自然生态环境要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P.384)。只有建立在尊重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基础上的发展人类才能改造自然、造福自身。

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又影响着自然。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人类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与自然界不协调的状况,以实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存在是生态文明的独特价值

地球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既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需要,也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4](P.160)近年来的生态危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恩•纳斯(Arne Naess)在《浅层与深层,一个长序的生态运动》中,对“浅生态运动”(The Shallow Ecology Movement)和“深生态运动”(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作了区分。他将深生态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概括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有的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生命物种平等”;“讲究而简单的物质需要(物质的目的为更大的自我实现的目标服务)”;“地球‘供给’有限”;“恰当的技术,‘非主宰’的科学”;“足够使用和再使用(循环利用)”;“尊重少数的传统和生物区域”等。[5](P.180)深生态学认为,当今社会应对的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生态危机,源于我们已经存在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存在的不科学因素。“生态的自我”才是当今社会真正要追求的自我,我们与整个大自然密不可分。每一种生命形式都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要保护地球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人与自然应该友好共处,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6]首先它指的是代内之间人与人的平等,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平等。其次它指的是代际之间发展的平等。所有国家、民族的后代是平等的,我们不能把单代人利益的满足建立在“自然界赤字”的基础上。人类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建构

(一)进行全民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树立人类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生态领域中贯彻实施的关键性因素。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人们的愚昧无知,以及“人定胜天”等观念的误导,使得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以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重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势在必行。首先,从物质技术角度讲,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良好氛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普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其次,从人的因素考虑,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觉意识。

(二)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构建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社会核算、考核、保障等方面的机制。首先,要改变过去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的发展模式,建立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环境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其次,在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设置上,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再次,建立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决策机制。特别要关注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良性发展问题,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治理污染,以及教育、科技等公用事业方面要大力政策扶持。

(三)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必须通过党政领导部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完成。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必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就是要把注重经济发展和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经济建设中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统一、把高效发展速度与最小资源消耗相结合、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

[4]刘德龙.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生态价值观的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4,(5).

[5]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转引自新华文摘,2001,(4).

[6]丁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N],人民日报,2004-3.

上一篇:五原县巴美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介下一篇:周界安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