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

2022-09-11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出发, 奠定了自身的理论内核: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结构:它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为逻辑起点, 以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为逻辑主线, 以“两个和解”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为逻辑归宿, 深入回答了“人类社会往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我国虽然是后发现代化国家, 但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 尤其是对于国家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问题的认识愈加深刻。十五大报告上提出我国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十六大党又提出了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者的有机统一, 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党对生态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母体, 因此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批判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始终, 其形成批判了传统的自然哲学观, 并吸收了19世纪自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最终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 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者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传统自然哲学观念

黑格尔的观点是“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 绝对理念经过外化的过程生成自然, 它不能够被感性所感知, 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存在, 显然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观充满了唯心主义的色彩。而费尔巴哈虽然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自然, 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立场比较直观, 离开实践空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对脱离实践的费尔巴哈进行了批判, 指出: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费尔巴哈的缺陷正是离开具体的社会状况、人们的实践活动讨论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

(二) 借鉴吸收19世纪自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19世纪自然社会科学的发展无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达尔文的进化论将自然史和人类史联系起来,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发展理论。李比希的新陈代谢思想使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村和城市的分离、割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对摩尔根《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 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是通过生产和再生产发生的, 不同人类历史时期的“生存技术”表明了人类在不同社会阶段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程度。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实践的观点科学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人与自然存在共生性

第一, 人类属于自然界, 是自然的存在物。“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还从进化论的视角维度向世人证明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第二, 人类的生存依赖自然界。“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离开了自然界而生存的存粹人类是不存在的,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尽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少, 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类只是通过“劳动”这个手段将原本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料进行加工、再生产, 其实质仍是来源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最后, 就人类的发展而言, 人类是自然长期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促进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不断进化, 使人类逐渐获得了社会属性, 而人的自然属性也逐渐演变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

(二)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实现有机的统一中间媒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改造活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活动、科学实验三个基本形式。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纽带,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 作为有用劳动, 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 亦即实践活动, 是一个充满能动性的过程。所以, 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思想、目的和观念对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进行再加工、再生产, 改造自然界中的客体, 创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物质。然而这种改造是有一把“尺子”的, 这把“尺子”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何谓“美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者眼中“美的规律”是“物种的尺度”与“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统一, 也就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的有机统一。当这种“美的规律”出现偏差, 这时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不会满足人类的需要, 反而会为危害人类埋下伏笔, 生态问题就会出现, 自然界就会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弥补创伤、报复和惩罚人类的过度开发。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互制约

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好地展现出来。“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 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才会生产。”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 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当属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表明了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 它对人类改造自然存在一定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私有制为例, 揭示了私有制是如何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土地成为私人财产以后, 个人便成为土地的占有者、利用者, 当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时, 个人往往会过分利用手中的私有权, 掠夺性的开发、利用土地, 以使其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生产;仅限于这还远远不够, 土地私有者这一代疯狂式利用土地的方式与私有者下一代形成了代际矛盾。子孙后代先辈那继承的土地等遗产变得毫无利用价值。

可见,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指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依靠实践发生联系, 并通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并且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的。因此, 人类绝不也不可能完全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三、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因而也就具有人与自然现实统一基础的属性, 劳动可以看做是人的本质外化于自然界的过程, 是人自觉的活动。但是, 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劳动演变成异化的劳动。

首先,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异化。进行社会生产就需要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的来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自然界进行获取。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 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造成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状态。“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在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另外, 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获取剩余价值, 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将自然界视为生产的工具, 不仅掠夺自然, 还为减少成本, 排放污染、破坏自然。

其次,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身自然的异化。同样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攫取剩余价值, 他们不仅仅掠夺式的开采自然, 更是掠夺式的挖掘人力资源。资本家滥用劳动者的劳动, 将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变成号位人性色彩而言的苦役, 将劳动者仅仅当成自己发财致富的工具手段, 劳动者每天重复着机械式的工作, 精神空虚、单一式的技能发展, 给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

再次,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物质转换的异化。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异化、人与自身自然的异化, 就必然也会造成人与自然物质转换的异化。换句话说,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之前物质转化的裂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换顺利实现的条件。然而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断突破自然界的极限,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绷,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变得愈加困难, 这个裂缝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

四、共产主义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有对资本主义破坏生态的批判, 而且破中有立, 指明了如何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指出要解决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 “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 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完全变革。”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和解”的路向选择。

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的基础是尊重自然, 共产主义社会充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是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由王国”。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所有的物种共存共生、没有优劣之分。第二, 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第三,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 生产力比以往任何社会都高度发达、社会关系也比以往任何社会都高度和谐, 最后, 在共产主义社会,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言而总之,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 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具有建设意义的价值旨趣。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中, 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径选择, 准确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我们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讲意义重大。

摘要: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共生性、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实现有机的统一中间媒介、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相互制约的。指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出现的根源, 只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变革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中, 指明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径选择, 对于我们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 杨春玉, 王军锋.国际生态文明思想流派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 2013 (02) .

[4] 袁银传, 王喜.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 2013 (08) .

[5] 王红梅.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

上一篇:重整预加氢装置铵盐结晶预防及处理下一篇:我国城市土地供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