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2024-05-12

思想汇报生态文明(精选8篇)

篇1: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思想汇报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次盛会的召开给了我一次心灵上的洗涤,让我对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发展着,并且是与时俱进的;这样的党能够具有时代活力,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带领新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能够使人民生活幸福。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村子虽然比较贫穷,但是环境优美、风光宜人。在星期天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在那样优美的环境中能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扫一星期的学习压力。在上高中的时候,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加快,建筑材料——沙子的需求急剧增加。村子旁边是一片沙滩地,沙子的质地也很优良,就有一些商人看中了这片沙地,进行了开挖和开采。经过三四年的开采,将一片沙滩地开挖的是满目疮痍、坑坑洼洼,而且地表的植被也是破坏殆尽。在把沙滩地开发完了之后,商人们又把目光瞄准了山头,他们用火药炸山开采,没过几年,半个山腰都被开采完了。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我的村子里,在我们那一带的村子几乎都有这样的遭遇。为了城市的建设,为了城镇化的发展,为了兴建高楼大厦,对地方环境进行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且人们似乎也已经默认了、服从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中,也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了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说明,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重视环境保护,而党的十八大将其写入党章之中,更说明了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已经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而应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环境保护,

篇2: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思想汇报: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XX年6月关于党员价值观的思想汇报

XX年6月末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模版

入党积极分子心目中的党员思想汇报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我是环境法专业的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问题是我会自觉做的事,这不仅让我更加的了解我国的环境变化,特别是环境的改善,也帮助我更加深入的学习专业知识。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已经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国际政治关系。但我们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问题仍在恶化的趋势。实践证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

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ONDOC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其他文明形式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共中央党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整体文明研究”课题组,在XX年10月曾对全国8省市XX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全面发展应主要包括的内涵”这一问题中,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一比较规范答案的有%,认为仅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有%。这就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一点已成共识。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生态文明概念已经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我们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的人赞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使用,有%的人主张我国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XX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生态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篇3: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一、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价值观教育主要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关注生态教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逐渐成为热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释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通过其职能方式运作,建立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以及行为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作用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的价值,可分为零价值、正价值与负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其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忽视了生态价值,这样就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零价值。如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人们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系统起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正价值。相反,如果人们选择的是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负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的主要表现

1. 个人价值——塑造生态良知、培养生态审美。

生态良知指人类对自然尽义务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是生态环境状况对人类提出的内省性要求,是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塑造生态良知的重要方式。生态审美指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审美,是以人和自然两个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考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通过头脑中对审美对象的美好遐思,使人的意念超越特定事物的直接性和局限性,从而实现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价值领悟。

2. 社会价值——培养生态共识、激发生态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使人们理解物种是自然界的各种因素长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演化来的,生态平衡不能破坏。因此,生态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想,并使之成为一种共识。生态责任指人类对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的善或恶所应当承担的一种责任。一方面是人们在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过失所产生的自我批判、愧疚感,以及应有的责任感。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毋庸置疑是人类自己酿成的,所以人类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负责。

二、生态文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目前,生态危机已经十分严重,要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需要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的生态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人心

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凝聚人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方向引导以及目标指导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切实地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群策群力,探索正确的认识和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方法与途径,寻求最佳的发展方向和最佳的生存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社会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生态文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塑造理想信念

在任何社会,人们都会憧憬美好的生活状态,其思想和活动受到内在的驱动力的影响,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指的是理想信念的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而使各种利益和矛盾得到协调。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作用,引导人们关注、思考并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的内化与外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保持和转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生态观念只有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稳定的价值准则与行为,并外化为有现实意义的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化的方式方法

1. 丰富教学内容,强化生态观教育。

将生态观教育引入课堂,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或者通过讲座的方式普及生态理论知识,开展环境法规教育。同时,还可以开设选修课,利用自然环境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在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中开设环境社会科学等课程。

2. 推广全民化的生态教育。

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和发展全方位的生态教育体系。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传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3. 实现终身化的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生态教育应当从始至终贯穿人类生命的全部过程。将生态文明教育写入相关的教材,让受教育者知晓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使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取向,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有力的贡献。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外化的途径

1.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立法机关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吸收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同时,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普及法律知识,以弥补生态法制不健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法必依,认真执法才能体现法律法规的作用,因此要加强监督部门的监督力度,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以此来保障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行。

2. 推动生态科技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科技是科技发展的全新理念和导向,其核心是研究开发无毒、无害、无污染、可回收、可再生、可降解、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洁净、安全的技术与产品。传统科技的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生态科技能有效克服这些缺点,兼顾生产的高效率与低消耗,并且始终在寻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推动生态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发展处理防治废弃物的技术,以求达到零废弃物状态,维持生态平衡。

3. 倡导以生态消费为主的消费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健康、更科学、更合理的消费方式——生态消费方式。要使人们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社会机制。如相关部门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各种途径宣传生态消费的意义,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珍稀动物,严厉打击杀害珍稀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彤、杨秋菊,《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时代诉求》[J],《前沿》,2012.17

[4].王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5].邱柏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兼论生态德育研究的方法论指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6].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08.08

[7].阮东彪,《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开发》[J],《兰州学刊》,2008.10

篇4: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关键词: 列宁;生态文明;国家治理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治理體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倍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搞好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认真学习和研究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列宁生态文明思想梳理

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在一些报告和讲话中对此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归纳起来,列宁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中明确指出过度放大自然力量是不科学的,以前原始人从自然界中无偿获取必需品是当时生产力决定的,对于现在来讲只是一个拙劣的童话,在那个时代,原始人生存条件很困难,需要跟自然作斗争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环境里存下来,面对野兽、自然灾害的伤害不得不采取措施,现在工人们所面对的环境比之前更糟糕,虽然自然界所带来的影响小多了,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所受到的压迫也无法想像。不过他也肯定了自然环境给大家带来的好处,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工人们的劳动是替代不了自然的,我们现在只能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借助机器和工具等减少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列宁在哲学笔记还有“不能用精神的发展来解释自然界的发展,恰恰相反,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以及“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

1.2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和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对社会生产目的的要求相一致,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导致财富源泉的枯竭,导致农业中土地的枯竭和工业中工人的枯竭。”[]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全力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大家的需要,还要能够给大家带来全面自由和充分福利,促进大家向前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生产上,这是满足一切条件的基础,也是区分社会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性差别。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生产的目的,即意味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推进中需要摈弃过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摒弃以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列宁在《省苏维埃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的、力求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的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必须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列宁指出“把一切资源有组织地转到苏维埃共和国手中,并严格地有纪律地支配它们” []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我们的道路自信,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

1.3提倡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阐述资源循环利用思想

十月革命前,俄国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崩溃,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面临国外和国内的双重困境,当时生产资料极度紧缺,人民吃不好穿不暖,整个社会陷入生活困难。列宁为了大家提出了勤俭节约的观点,并表示在任何一个时期,国家政府机关都要做到精简,能节约的尽可能的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列宁针对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批判,认为要坚决同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斗争。

开源节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节流,但是更重要我们还要开源,循环经济就是我们生态资源开源的重要措施,列宁在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批判中对资源循环利用进行了阐述,他说道: “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非常迫切的想逃离这个地方,只要有可能,都希望抛出城市去喝一口甘甜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清晰的从列宁的话语中看出他对资本主义破坏环境的厌恶,他从人造肥料的角度进一步从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他指出:“为了合理地利用对于农业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特别是人的粪便, 也要求消灭城乡的对立。”“十分明显, 人造肥料代替自然肥料的可能性以及这种代替(部分地) 的事实, 丝毫也推翻不了下述事实:把自然肥料白白抛掉, 反而染污市郊和工厂附近的河流和空气, 这是很不合理的。就在目前, 在一些大城市周围也有一些土地利用城市的污水, 并且使农业获得很大的好处, 但是这样能利用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污水。”“为了反驳考茨基, 切尔诺夫先生恰恰选了这样的村庄做例子, 那里由于位置靠近城市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对农业进步的障碍。资本主义使农村日益荒凉, 使人口集中于城市, 绝大多数农业人口丧失了大量的自然肥料, 但是与此同时, 微不足道的市郊农民却依靠他们位置的优越而获得特殊的利益, 依靠多数人的贫困而发财致富。上面说的村庄, 每年用41 000马克向邻近3个城市的卫戍部队购买厩肥, 向城市污水处理厂购买污水……因此这种村庄有这样高的收成是不足为奇的。”[]

1.4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肯定科学技术在资源开采中的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组在《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中认为:“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是趋于明显改善的”。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强调: “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在其论述中对劳动生产率表现出高度重视,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根本任务之一,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nlc202309012351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知识体系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列宁积极肯定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环境中的作用。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列宁写到,当前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拥有很多自然资源,比如在乌拉尔一带有很多矿石,在西西伯利亚储藏着很多煤,在东南部地区埋藏着很多石油,以及广袤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等等。通过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挖掘它们肯定可以创造出很多财富,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非常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性,他强调:“由国家动员一切农艺人才来大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针对农业列宁在俄共(布)八大通过的有关决议中提出:要督促领导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工作,检查农民土地情况,调整不合理的土地结构,清除零散土地现象,方便农民使用;帮助农民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不科学使用耕地;给农民提供优良种子和肥料,促进增产增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列宁在针对当时苏联类似状况时认为:“技术奇迹首先应该用来改造最接近于全民性的,占用人数最多的又最落后的生产——农业生产。…… 我们的义务和职责是利用这种力量把最落后的农业生产纳入新的轨道,对它进行改造,把它从按照旧的方式盲目经营的农业变成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成就基础上的农业。”[]

1.5推进自然保护立法,主张改善人居环境

前苏联成立后,列宁很早就看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及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为此签署的法令多达200 多件,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亲自参加下, 苏维埃政权刚一建立就立即制定和通过了一批保护土地, 地下资源、森林、自然保护区、疗养区和自然遗迹的法律及文件。1917年4月24—29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共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土地法、改良土壤发、卫生法等问题。[]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 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苏维埃政权颁布了由列宁草拟的《土地法令》,《土地法令》乃是苏联自然保护立法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它首先废除了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私有制, 宣布其为全民所有的财产, 受到苏维埃国家的特殊保护。这样, 由于土地、地下资源、水和森林的国有化, 就为苏联的自然保护立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列宁对国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状况高度重视,1918年4月9日列宁在接见从彼得格勒来的科学院院士谢·费·奥登堡等时同他们谈到科学院进行苏维埃俄国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的决定以及科学院主持或制定的各种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同年5月11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法令,5月14日又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森林基本法》草案,随之于5月27日颁布了《森林法》, 開始对森林的保护和利用加以法律调整,1920年4月20日列宁主持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地下资源的法令草案,同年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地下资源的特别法令》。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又相继颁布了《关于建立气象站的法令》、《关于全国性疗养区管理的法令》和《关于自然遗迹、花园和公园的法令》。前苏联在成立初期非常困难的年代里,在饥荒蔓延和国内战争时依然建立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自然保护法体系,这些法律充分反映了列宁对生态自然的科学态度。

列宁在革命最紧张的时期仍然对人民生活细节问题非常重视,1919年11月8日列宁主持工农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关于成立全俄卫生状况改善委员会,列宁在《一个伟大的技术胜利》一文中说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能使劳动的卫生条件更好,使千百万工人免受烟雾、灰尘和泥垢之苦,使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工作间尽快变成清洁明亮的、适合人们工作的实验室。”[]在1917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代表会议中列宁在《修改党纲材料》中提出了卫生法和住宅法的问题,在该材料中,列宁认为应“颁布卫生法规,在一切使用雇佣劳动的企业中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保护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并把卫生工作交由工人组织选出的卫生监督机构管理。同时配套住宅法规,并设置由工人组织选出的住宅检查机构(检查住宅卫生状况)。”[]1920 年5 月25 日, 列宁在《对正确分配劳动居民住宅的办法的法令草案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卫生状况的重要性: “应当责成各地方卫生局(+劳动人民委员部)①颁布必要的规章制度; ②对不讲清洁等行为加以惩罚, 拘留在一个月以内的和强制劳动在两个月以内的不用审判; ③对保持清洁组织群众性的监督( 通过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下设的特别队) 。”[]

1.6重视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参与成立环保协会

近10年来,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出版书籍、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环境宣传教育,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1917年,列宁参与成立俄罗斯自然保护协会,提出要把环境保护看成是一种美学的、伦理的、文化的、爱国的努力和行为,并建议政府设立自然保护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给民间组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支持及参与、监督环境保护的平台,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在当下的中国,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一个有着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的要求。列宁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中国的生态文明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社会多元化生态文明治理主体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稳步提高,中国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才有可能建立,人民群众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立的根本力量,这其中包括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治理中所要表达的意愿、所显示的智慧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列宁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他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nlc202309012351

2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启示

列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尽管由于列宁过早去世,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但是,列宁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对于今天我国加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价值诉求要上升到思想意识的系统理念高度,习近平曾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这不仅仅是转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还是扭转我们思想观念的时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所以要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我国以开发和发展为名破坏环境的行为仍时有所见,违规围湖造地、填湖造地,还有以“楼市化”偷换“城市化”的现象仍顽强地存在,2014年5月13日深圳暴雨后出现约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458辆公交车运营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深圳机场累计取消进出港航班48个,广深线动车全部停运,深圳西站部分列车晚点;航班延误取消超200架次。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培军针对城市暴雨成涝的现象表示“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种种现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为了顺利推进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立,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

但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目前社会有“新自然崇拜论”观点的存在,极端环保主义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这种极端理论的认为自然的力量是神秘的,是至上的,认为自然是不应该被利用和开发的,盲目的反对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支持原生态、有机农业,把地球视为比人类更为重要的目的。这种极端的观点与我们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相驳,我们应警惕这种对自然力量过度放大的观点,避免陷入自然崇拜唯心论的泥沼之中。

2.2转变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措施

列寧关于生产目的和资源合理分配使用的思想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过去我们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我们以最大限度压榨自然资源能量为生产目的,只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漠视我们的粗放式生产和资源使用已经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构成了危害,目前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生产目的,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唯GDP论,要求我们全面制定资源分配和利用方面相关的制度并严格按照根据制度来执行,习近平同志强调,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来论英雄了。

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导致浪费严重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我们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建立节约型与资源循环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大战略任务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着重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关系到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当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从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局性统筹性谋划,以调整转变产业结构来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建设。2014年5月13日新华社报道在广西柳州市新兴工业园一企业建设“楼顶田园”面积约3亩,种有水稻、蔬菜、荷花,养有荷花鱼、田螺等。酒厂产出的酒糟可作为作物的肥料得以高效使用,楼顶作物本身还调节了车间内的气温,利于该酒厂酒类的生产和储存。这种“楼顶田园”将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合理利用空间提升了效益,展现着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于绿色循环经济的思考与探索。

2.4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利用科学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必然途径

当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的必然途径,较低劳动生产率意味的是用高消耗来换取低收益,中国科学院曾发布多份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这深刻的反映了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从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角度看,主要应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对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只有通过结构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依靠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同样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nlc202309012351

2.5生态法制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重要制度保障,改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的直接体现

生态文明写进我国《宪法》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生态法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生态文明立法规范人类文明活动,减少或摒弃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行为,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这不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是牵系全人类命运和延续的头等大事。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等有显著区别,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有理论思想、机构人员组成、法律规章制定、制度协作运行等相关要素组成一整套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体系。[]而以往的相关概念只是具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这说明我们当下应更加注重于生态文明治理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具体微观表现,人居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我们必须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要立足国情,在“生态文明”指引下建设人居环境,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扶贫开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导向,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我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2.6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趋势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党方方面面,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纵向治理体系观点,传统纵向治理体系中的各部分各自为政,部门化倾向严重,无法实现整体协同化的治理格局,因此,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构建必然包括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内在诸多要素相互关系的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通过各要素的互动和集合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全会公报多次提到治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意味着我们在生态治理中,由以前刚性的、强制的、单向性的运作模式开始转向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为模式。意味着我们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变化。

基于治理理论的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培育和壮大包括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非政府的主体,同时这也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及公民个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协作的建设体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力量,倡导社会责任和培养公共人文精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其他主体良好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相互协作,营造成网络化治理环境,促进治理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在志愿服务供给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切实弥补政府在这块上的缺失。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同时要引导公众参与。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有序引导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绿色、低碳观念。增加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会。积极培育公民的自治意识,逐步祛除“凡事找政府”的惯性思维,强化自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198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五、六、三十七卷

[2]列宁.列宁全集[M].199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一卷

[3]列宁.列宁全集[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三、五十五卷

[4]列宁.列宁全集[M].1985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

[5]列宁.列宁全集[M].1987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十三卷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200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7]列宁.列宁文稿[M].1990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四卷

[8]路易斯.费希尔.列宁的一生[M].第二版.彭卓吾译.北京:北京图书案出版社,2002年

[9]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2000年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10]孙春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3.09.11

[1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5.25

[12]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13]邵忍丽.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0.10.27

[14]许耀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J].理论探索,2014(1)

[15]余源培.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6]田猛.前苏联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人文地理,2010.3

[17]王树义.苏联自然保护立法及立法体系研究[J].法学评论,1991.3

[19]朱京玉.列宁经济正以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

篇5:生态文明思想的分析论文

生态文明思想早在上世纪中期开始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逐渐被广泛地接受,实践十社会经济生活中。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立足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汲取学界研究取得的积极成果,赋子科学发展观崭新的生态文明思想。从此,学者们的研究从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条件进一步扩展到科学发展观中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的研究。

如韩宝平等人将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放置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加以思考,认为生态文明的产生是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人类通过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使人类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应该考虑自然成本,要有利十自然生态的积累。这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

篇6: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汇报

关于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情况的汇报

区政府:

为贯彻落实全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调度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进度,5月7日,张峰书记在全镇干部工作会议上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并对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每名干部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等不靠,不畏困难,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大力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到建设工地和群众中去,主动出击,力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推进我镇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二是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群众利益无小事,生态乡村建设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社会稳定。我镇每名

工作人员都时刻树立精品意识,满怀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信心和勇气,做到建成一户,让群众满意一户,让领导放心一户,真正让群众感到生态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工程。

三是解放思想,全力推进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工作。目前涉及到我镇的张庄新型社区、吴油坊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幼儿园、卫生室、商业门市、自助银行、公路公交、“四通”、“五化”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同时建设,建成后,可以有效解决上学、就医、就业等一系列难题,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广大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大力宣传,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起到了强大的舆论向导作用。在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过程中,村委会干部积极发动亲朋好友等身边的人,提前拆迁和建设,不给群众留有任何后顾之忧,并对提前拆迁的群众给与一定得物质奖励。我们会抓住当前施工有利机遇,加大建设、拆迁力度,做到建成一批,搬迁一批,拆迁一批,再启动一批,形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良性循环。

四是加大旧村改造,着力抓好居住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动一切力量对旧村进行彻底改造,形成适宜居住,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俱全的城市社

区化居住条件。对在旧村改造中腾出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对土地进行整合,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留得住、发展好、效益高的战略性新型产业,解决一批群众就业问题,使广大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有效增加收入。

五是加强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巩固生态文明村创建成果更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我们会抓住重点,注重实效;完善制度,建立村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扩大建设成果。做到环卫硬件设施完善,环卫、保洁队伍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坚持长效机制管理,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消灭卫生死角,加强居民卫生管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船已起航,就应向既定目标奋力前行。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我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定会更好、更快稳步推进,定会按时、保证保量完成任务目标,交一份优秀的答卷。

****镇人民政府

篇7:生态文明思想体会研讨发言

党的*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探索推进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从战略地位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地位;从制度建设上,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从示范创建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等工作,完成五批*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五批*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探索了一批典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经验。

从国际合作上,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逐渐从本土走向国际社会,2021年在*召开的COP15会议主题即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从支撑能力上,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落实“党政同责、一岗2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能源、环境逐渐脱钩,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得到加强,治理能力快速提升,大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五”时期要科学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尤其是疫情期间要克服困难,始终守住环境达标底线、生态安全红线。二是稳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政策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化探索,不断取得新成绩。

三是坚决抓好减污降碳工作,稳步推进碳达峰,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实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等。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继续完善生态环境责任与监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与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篇8:思想汇报生态文明

一、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一) 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观

佛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万物一体”, 即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佛家认为, 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作为同一整体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切现象都处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中, 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离开自然界, 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 “天地同根, 万物一体, 法界通融”。佛家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心与世界的关系, 即“一心二门”。“一心”即宇宙之心, 天地之本, 是世间的物质和精神等一切现象的本质, 也是众生本来具有佛性的依据, 这一表述带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前者是说心具有无量的本有的功德, 能产生入世和出世的善因果, 它显示出心本性的一面;后者是说入世和出世的一切现象是真如本体的相和用, 它显示心表象的一面, 这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相通的。

(二) 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

佛家认为, 生命对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都是同样宝贵的, 人类因其具有思维和意识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 但并不能因此而伤害他物, 小至尘埃, 大到整个宇宙, 同处于同一生命河流中。而且, 佛家是从佛的内在性承认众生平等, 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特别是禅宗, 不仅肯定有情的众生有佛性, 无情的草木也有佛性。“有情、无情、皆是佛子”, “青青翠竹, 尽是法身;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所有生命都潜藏着佛性, 都有可能达到“佛”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 故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差别都是虚无的、不真实的, 一切现象都具都共同的本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 即本性上的平等, 所以, 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

(三) 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佛家的慈悲在强调保护自身生命的同时, 更强调对其他生命体的关怀, 甚至放弃自己的利益, 保护其他生命体的权利。它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 主张善待万物。佛家对生命的关怀, 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在佛法上, “与乐”叫做慈, “拔苦”叫做悲。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家倡导的“慈悲”心怀以及“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就是要求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以平等心对待众生。“诸恶当中, 杀罪最重;诸功德中, 不杀第一。”在佛教中首恶是杀生, 这里的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伤害, 而且也包含对所有生物的伤害, 不杀和不伤害的戒律规定着人与动植物的关系。珍惜生命是佛家的第一要求, 为此, 佛家要求佛徒素食、放生。

佛家把世界万事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 人与自然万物相辅相成、和谐相处, 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循环中。人对自然既要合理利用, 又要积极保护, 这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 中国国内经济快速增长,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生态危机已成为当前乃至将来制约中国发展的阻碍。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促使中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与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恶化, 自然资源枯竭, 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无数事实表明,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 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

(二)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完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 在借鉴中创新。从发掘和整理文化遗产入手,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整理。在深入研究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并使之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尽可能的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生态文学作品, 充分展示大自然的魅力, 激发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动员人们投入到保护地球家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去。

(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理想, 又是一种战略。作为理想主要是指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作为一种战略则注重国家的政治民主, 经济繁荣, 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 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和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外部支持和环境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佛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内核上是相通的, 都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佛家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智慧是值得借鉴的, 探讨佛家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时代性的意义。

(一)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

现代生物学和生态学证明:人与自然是同质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视角着眼, 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自然界, 加强环境保护, 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更助于我们用整体的理念审视自然界, 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佛家追求“常、乐、我、静”的境界, 倡导“清心寡欲”的朴素生活方式, 强调“修行”的戒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要求和欲望得以净化和控制, 使人类不断适应环境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基础, 只有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人们才能更好的实践。

(二) 要尊重生物的生存权利

每一种生命形式在生态系统中, 都有发挥其正常功能的权利, 都有生存和繁殖的权利。生存权是生命体最基本的权利, 这种生存权对于万事万物是平等的, 而且这种平等要求生物之间彼此尊重。佛家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 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质来进行认知。万物统一于佛性, 众生平等, 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 又包含他物, 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 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 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 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 客观上为人们去保护自然, 发展生态文明,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界和睦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 要扩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

佛教的发展之所以源远流长与其广泛流传密不可分, 同样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扩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伦理思想的普及将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人类社会是自然整体系统的一员, 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 使人们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既有改造自然的权利和自由, 同样也有保护自然的义务和责任, 人与自然间应保持一种共生共荣, 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以必须加强生态宣传教育。这种宣传教育首先必须是全民性的, 不能仅仅针对青少年, 应包括所有群体, 尤其是处于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成年人。其次, 生态伦理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育, 而必须是社会性范围的教育。另外, 生态伦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所有公民的主动性,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最充分地发挥生态伦理的道德教育作用, 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道德素质, 从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 佛家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解决生态危机有重要研究价值, 佛家思想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启示, 通过合理借鉴佛家生态伦理思想, 必将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丽.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 006 (3)

[2]金岳霖.自然与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爱国卫生奖惩办法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一(如何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