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象派作品

2024-05-29

浅析印象派作品(精选6篇)

篇1:浅析印象派作品

浅析印象派作品及其风格

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的一个以反官方艺术沙龙垄断地位为基本出发点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的命名源自于莫奈于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遭到学院派的攻击,并被评论家路易斯·勒罗伊挖苦是“印象派”。1874 年,以莫奈、毕沙罗、雷诺阿为代表的一群艺术家,在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里举办了一个画展。画展名为“独立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艺 术展”。在标题中出现的“独立”二字,就是不愿与官方艺术沙龙合作。不料,第2天,一家小报的记者写文章攻击他们说:“这些年轻人在胡闹,画得简直就是印象派”!就是指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画没想到,印象派画家们倒是十分乐于接受这个说法。他们索性以印象派自居,通过强化意识来统一风格,并决定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印象派的画展,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 1886年。印象派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经过查阅书籍,整理一下:印象派从发展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13个代表人物。以下是从各个代表人物作品来进行解析。

一、印象主义的出现

“印象主义出现的前提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诗人戈蒂埃(1811—1872)提倡的'为艺术而生'的思想,也受到作家左拉提倡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印象派艺术家虽然从未赢得整个官方艺术界的肯定,甚至遭到侮辱性的公开责难,但他们得到了有修养的知识界的承认。”

①《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16第四段。

1、莫奈(1840—1926)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 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瞬间视觉感受,他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 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热 衷,使绘画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 方式,摆脱了那种精心刻画每个细微末节、倾力交待清楚自然万物形状的绘画 程式的约束。

《卢昂大教堂》莫奈曾在卢昂大教堂对面租了一 间 房子,对教堂画了2年,画了数十张,现在可都是价值连城的了。他说:一般人都以为卢昂大教堂是灰色的,可是其实早晨它是玫瑰色的,中午 它是亮白色的,到了傍晚它却是桔红色的。这就是说,印象派画家不像过去的 画家们只用固有色作画,而是考虑到物体在一定的光线和环境中,还有光源 色和环境色的影响。所以印象派的画就彻底改变了以前画家画面上那种黯淡的酱油色调,画面上辉煌起来了!

《睡莲》他认为人眼看到的一切,都是光线的效果而已。为了强调这一点,他在画布上画了一道道、一条条、一点一点的颜色,并不混合调匀在一起,必须由看画的人,站得远远的,透过看画人的眼睛才把色彩混合成形象。如果有机会看到印象派的画,要记得站远一点,才看得懂画的是什么。否则站太近,只看到一块块颜色。

2、皮埃尔·奥古斯特· 雷诺阿(1841—1919)《包厢》。他的绘画是一种快乐、一种愉悦,是对人的世界和对事物的世界的一种幸福的不附加条 的参与。色彩、光线、生活,就是这三样东西激励着艺术家投身于绘画,倾注以全部的激情。他所表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以他最习惯的方法表现他最常见的面貌:一对男女,或一个看书的妇女,蒙马特高地顶端小酒馆露天舞场都有他的乐趣。

3、德加(1834-1917)擅画瞬间印象。《舞蹈课》是一幅情景绘画,描写舞者在栏杆前辛苦地训练姿态,中央站立着严厉的老师,而周围蹲着、坐着或站着的舞者,身体松弛,体态优美,富有韵味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再现。他非常聪明敏锐,主张靠记忆作画,常用彩色粉笔把那些芭蕾舞演员、浴女画得极为生动。他也画下层社会的生活,如《苦艾酒》、《洗衣妇》等。色调温暖、轻快、鲜明,作品保持观察的第一印象。

4、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画家。《打果子》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在构图上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在印象派8次画展中,只有毕沙罗是唯一个自始至终都在参与其中。”②《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24第一段第一句话。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5、西斯莱(1839—1899)作品《莫瑞桥》,风景画。你千万别去管它像什么,是什么,因为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感觉,那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光线下的感受。过去的画家们画天空。基本上只有一种色彩[譬如蓝色]的深浅,而印象派画家的画里色彩就丰富的多了,它有各种丰富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各种乐器组合在一 起的交响乐。这是另一种美.你想,照相机发明了,画家们就不能再那样去计较像与不像了呀。印象派画家们的色彩特别好看,由于绘画颜料的混合,次数越多颜料就越黯淡和浑浊。所以印象派画家们就不将颜料进行混合,而将颜 料“并置”。让不同的色点,色线并置在一起,观众的眼睛会自动的将它们混合在一起,所以,印象派的画就特别的明亮和鲜艳,光感也就特别的强。

6、莫里索女画家(1841—1895),《年轻女子扑粉》描绘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画面强调瞬间的感觉经验”。③《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25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7、卡萨特女画家(1844—1926),作品《正在编织的妇女》、《海滩上的孩子》画妇女和儿童题材的画,这就是她的乐趣。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个人的情绪、情感因素流露”。④《外国美术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司徒常,樊林。p225第三段第二句话。

二、新印象派

8、修拉

9、保罗·西涅克,新印象主义(点彩派)画家。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因他

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 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 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如果说印象主义所表现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那么新印象主义就是表现纯客观的对象,它制约了画家的情感传达,它必然导致极端的变革——后印象主义的诞生。

三、后印象派

10、梵高生于1853年3月30日,后期患有精神病,一生只有37年的生命,于1890年在法国巴黎自杀而死,而就在那一年他才开始受人注意,卖出他一生中第一及唯一的一幅画。然而,1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竟然卖出了5000多万美金的天价!而且有多幅作品卖到了这个价钱。

《向日葵》梵高的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 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直到死后他的作品才以其震憾人心和富于想象力赢得评论界的赞扬。他的作品表现出追求光明、热情、热爱生命的主题。《向日葵》写意重于写形,表达了主观的热情。

《夜间露天咖啡座》由于冷暖对比处理得非常好,所以看起来灯光的感觉,星空的感觉都非常好,而画家的笔墨用的并不多。

《星空》这是一种扭动的旋律,彩色的和声,色阶的对位,旋转的复调,这样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美呢?如果是,那么,你已经看懂了梵高的画。

11、保尔·高更(1848—1903)《塔西提岛上的森林里》,高更的绘画是“理想的、象征的、综合的、主观的和装饰性的”的风格。色彩是如此鲜明、纯粹,如同发着刺目的光彩,这种色彩技法,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画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高更以装饰性的色彩,描绘了热带植物与热带风光,造成一个既靠色彩,也靠结构的物质空间。色彩的装饰性与近于平面的处理,显得有几分神秘化。这种简化了的手法,强化了气氛,表现了异域情调,是人物的形象稚拙、单纯,平涂色彩,缺乏立体感,没有明暗,却有着浓郁的装饰味道。

12、赛尚《两个牌的人》理性分析的画法,最后渐渐发展成他自己极端理性的几何形式风格。有“现代画之父”的美称,那是因为他把画面分成几何形状的一块块颜色,后来毕加索和布拉克发明他们的立体派,就是受到塞尚的影响然后“立体派”又是抽象艺术的来源,追根究底,塞尚就成了祖师爷。

13、劳特累克(1864—1901),《清晨》此画使用了橙,绿,紫三间色的对比作衬托,而以黑色和白色做主角,颜色十分漂亮.使用清晰线条和大块色彩对比布置画面。靠线条造型,略施明暗,强调画面总体气氛。

四、总结

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在此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整体浅谈。印象派的作品最重视的绘画因素是色彩、气氛、笔触,而这一切都与阳光、生气盎然的普通人的活动相联系。这些创造者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中,莫奈是最忠实的印象派画家,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人。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

篇2:浅析印象派作品

摘要:印象派(Impressionism),是于1860年代法国展开的艺术运动。印象派的命名源自于莫奈于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印象派历经三个阶段: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他们在色彩上发展革新,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创作了《向日葵》、《吃土豆的农民》、《星空》等一系列著名画作,他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别具一格。

关键词:印象派

梵高

色彩

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印象派,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与当时的学院派风格迥然不同,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艺术家们专注于光的绚丽和色彩的斑斓,用丰富的色彩、细腻的情感表现真实美丽的大自然,描绘的多是世俗生活和普通人物,从画家对生活的自我感受出发,外出郊游、田野、咖啡馆、农夫农妇等都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中,正如雷诺阿所说“在阳光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贫穷的乞丐是平等的。”

文森特·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善于捕捉瞬间的景象,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捕捉不同阳光下色调的美,以感性为出发点,忽视物体的造型写实,主要用光线和色彩表达瞬间的印象。他描摹人世间的市井百态,画面常常描绘广袤的田野、平凡的农夫、向日葵、鸢尾花···他运用自然光、力求画出主观感受,强调个人风格,使他的作品融入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狂野的激情。

文森特-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通写的前言。他曾给梵高写过一本传记。书名是《渴望生活》。

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拖了几天后死去。在他弟弟提奥的怀里。

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只有提奥支持他的绘画。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为了忘掉忧虑,我躺在一棵老树干边的沙地上,画这棵老树的素描。我穿了一件亚麻布上衣,叼着烟斗,望着深蓝色的天空,望着沼泽和草地,这使我快乐。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

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

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明黄,靛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出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于是,他向自己开了一枪。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文森特-威廉-凡高在他至爱的兄弟提奥的怀抱中去世,享年37岁。“痛苦即人生”,这是凡高最后的遗言。

梵高那勇气十足的笔法,奔放的、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不受理性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梵高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可调和的斗争。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精神异常激动,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就像阿尔的阳光,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来的光芒一样,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耀眼的黄色充斥整个画面,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这是梵高的代表作,也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画面上,浓重跳跃的金黄色似乎带着燃烧的激情,粗犷奔放的笔触表露着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渴求。画家用颤抖、飞动的笔触和欢快的色彩来描绘这象征光明的花。在他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追逐像太阳一样盛开的黄色向日葵正符合他的理想——对阳光的追求、对生活和感情的渴望。这种花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也是内心翻腾的火热感情的写照。

《星空》是1889年6月,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感情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形如火焰的柏树,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一团团夸大的亮白的星光,以及醒目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也许象征着他自身的挣扎与奋斗。

在这幅画中,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像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狂的幻觉世界。

梵高短暂的一生一直与苦难相伴,而他最终掌握自己命运的方式,竟然是令人扼腕叹息的自戕。敏感和激情的气质使凡高在社会中屡屡碰壁,而这种失败的痛苦又成就了他艺术的辉煌----近两千幅作品熠熠生辉,表现派也由此发端。

凡高一生追求真实,追求简朴,他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犷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他的一个渴望精神创造的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注入画面,用激越的笔触将对象加以适当的变形,这使得他笔下的世界如同猛烈燃烧的火焰。凡高履行了做人应当恪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他的疯狂和自杀,丝毫无损于他纯洁的精神。

“文森特-凡高全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极度的力量和粗犷的表现。在他对事物根本特性的绝对肯定中、形式通常的轻率简化中、面对面注视太阳的傲慢愿望中、以及他的描绘和色彩的热情中,显露出他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男子汉,一个敢作敢为者----有时粗野,有时天真的幼稚。-----奥利埃评《孤寂者》。

时代塑造了特定的画家,画家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发展到十九世纪的产物,他们上演了一场绚丽的色彩革命,而梵高无疑是后印象派中一颗耀眼的流星,他流畅奔放的线条、温暖绚丽的色彩及独具生命色彩的笔触,既是对现实情境状态的再现,又是艺术家生命永恒延续的写照。

参考文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保罗·史密斯著。张广龙译。印象主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三联书店,1980年版

篇3:浅析二胡作品《红土印象》

《红土印象》是由我国著名钢琴家, 作曲家, 指挥家曲大卫先生创作, 1984年4月3日生于沈阳, 1997年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 跟随刘思军副教授学习作曲。2003年顺利地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学习作曲。先后师从徐振民·徐昌俊·罗新民三位教授学习作曲。2010年开始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的指挥系。

二、《红土印象》的创作背景

《红土印象》是一首二胡作品, 描写作者在云南体会到的风土人情, 用美妙的旋律谱写云南红土地的美丽风景和热烈激情的舞蹈场面, 讲述在云南那片红土地的美好记忆, 使人留恋忘返, 聆听优美的音乐, 享受这一片美丽的红土地。

三、对乐曲《红土印象》的分析

本乐曲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音乐色彩是不同的, 相互之间形成既对比又统一的关系, 更加衬托出音乐的情趣和风格, 使音乐更加有戏剧色彩性。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由一段优美的钢琴伴奏, 优美抒情的旋律开头, 随后二胡缠缠绵绵的主旋律流入到人的心里曲, 主旋律运用人们较熟悉的旋律来创作, 给予听众无限的遐想。在二胡演奏中运用流畅的运弓, 揉弦要缓缓的轻揉, 沉浸在那动人的音乐中。表达作者在云南红土地的场景产生出深刻的回忆, 对朋友们的眷恋之情。

浓情缓缓的慢板, 要把曲子的情感通过二胡抒发出来, 首先要考虑二胡持弓的弓段的合理运用, 不同弓段的长短和弓速发出的音乐色彩是不同的, 弓毛的贴弦程度也要根据乐曲的类型来进行运用。

第二部分, 进入了小快板, 乐曲节奏变成了6/8拍, 仿佛进入了载歌载舞的热情款待的场面, 与远方的贵宾纵情高歌, 展现了广阔的红土地人民的热情, 描写了热烈欢舞, 欢腾的舞蹈场面。演奏中要运用轻快的快弓, 快速换把与快速的换弦要无痕迹, 轻松自如的掌握, 使音乐显得更加富有激情色彩。增加音乐的旋律起伏, 强弱对比, 使音乐更加有舞蹈的活力氛围。

快速级进的十六分音符, 要做到节奏的平稳和均衡统一, 使两手配合协调, 快弓的强弱起伏, 要做到位, 这样才能表现出舞蹈热闹的场景, 快弓更要保持运功平直稳, 使音色饱满、纯正。音色的颗粒性, 要保证左手快速的高抬指与右手持弓的配合。钢琴的前奏, 带有舞蹈性的节奏, 让听众更快的进入到载歌载舞的场景中。演奏者不仅要有自己的旋律, 心中更要有钢琴的节奏点, 使二胡与钢琴配合默契, 相互进行乐曲的推动与展开, 形成新的民族风格与民族韵味。

第三部分, 旋律和节拍的自由, 由慢起渐快的旋律, 还有飞快的十六音符的旋律, 二胡双弦音的展现, 让人感觉红土地的舞蹈既温柔抒情的歌唱又粗犷豪迈的跳舞, 使情绪起伏不定。

二胡双弦音演奏技术的运用是一种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法, 更加证明了二胡不仅能运用自身柔美歌唱性的音色也能跟随时代的潮流去发展创新新的技术。双弦音的演奏方法是:将弓杆摩擦外弦, 弓毛摩擦内弦, 通过琴弓的运动摩擦发出声音, 这种音色比较适合表现激情的场面。快弓与半音阶的配合, 要保证音准的准确性和保持快弓的颗粒性, 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 展现了二胡的炫技水平, 大大促进了二胡技术的进步。

第四部分, 又浮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 然后进行旋律的展开。对红土地美好的回忆, 怀念在红土地发生的点点滴滴, 浮现在眼前的美好画面, 使作者回味无穷。

二胡的颤音具有很强的音乐色彩的装饰作用, 通过对颤音强弱与颤动频率的幅度形成不同的音乐色彩。运用合理的颤音, 犹如音乐栩栩如生别有几番韵味。

强弱的控制, 使音乐的戏剧性的情感色彩更加生动, 力度的控制要与音色结合起来, 随着音乐的发展, 有时单方面的力度强弱是不行的, 要结合音色的处理, 才能使音乐更加富有变化情趣, 乐曲描写红土之情的美好的画面, 优美抒情的旋律流露出来, 要不断的变换力度、弓毛的贴弦程度和运弓着力的掌握, 还要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进行的旋律从内心的抒发动人的情感, 所以, 演奏者要不断变换力度、运弓的灵活运用, 认真研究这些技巧手法, 才能使旋律的色彩更加丰富。

第五部分, 进入了欢快的小快板, 舞蹈性的节奏, 让载歌载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二胡的主题与钢琴伴奏主题的相互转换, 使音乐更加有趣味, 相互呼应的舞蹈, 热烈的场面气势浩荡, 热闹沸腾。

最后急板的速度, 将旋律推到本曲的高潮, 由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 音色要饱满既要加大弓毛的贴弦度又要保持好运弓的放松自如, 运用丰富的力度变化使全身的感觉跟着乐曲的旋律一起领受激昂壮观的舞蹈场面和对广阔美丽的红土地的赞美之情。丰富的力度与旋律色彩起伏的变化达到最高潮, 最后将以三连音和一个长音收尾, 三连音要保持音色的浑厚饱满, 节奏要保持均衡统一, 这样才能使音乐达到完美的结束。

篇4:浅析印象派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手法

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以其特有的音乐天分和艺术旨趣将雷诺阿、莫奈、马奈等印象主义画派的手法运用于音乐中,完全打破了浪漫主义音乐主题循序发展的方式。他的作品中,没有情节,没有抒发主观世界的感情,而是只描写观察客体时得到的瞬问印象。这些作品的重要特点是音乐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以不同印象和突出画面的光与色的不断变化,而这就是德彪西追求的印象主义音乐特有的意境。[1] (P. 1-68)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钢琴《版画》、《意象集》两集、《儿童角落》,管弦乐《大海》等等,这些作品对大自然作了逼真的描写,光与色彩是他创作的核心,笔触细腻,线条明快,表现了生命的活力以及大自然的美妙。[2] (P. 174-177)

而作为表现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钢琴创作贯穿于德彪西的一生。20世纪以后达到顶峰,他认为,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层次分明,是一个可以把观察客体时得到的瞬间印象准确描绘出来的得心应手的乐器,通过它,可以像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利用钢琴去追逐物体的色彩和光线,德彪西深信,富有色彩效果和声远比浪漫主义音乐的旋律更重要,更好听,更给人以美感。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钢琴作品由于传承关系还具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如两首《阿拉伯斯克》、《舞曲》、《贝加摩组曲》等,印象主义模糊朦胧的感觉还不是很明显。但到了20世纪,(版画》、两集《意象集》、《儿童角落》、两集《前奏曲》等钢琴套曲已经成为印象主义的杰作。这些作品匠心独运,他在钢琴上开发出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的奇妙的音乐世界,表现了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闪烁不定的色调变化。[3] (P. 30-750)他在钢琴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打破传统的和音手法

和声手法上的大胆革新使德彪西打破了传统和声上以和弦连接声部进行所形成的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和声不再是功能性的,也没有前后上下的逻辑关系,而是每个和弦都可以脱离调性而有其独立的意义,和声的运用与否,完全取决于色彩的关系。他几乎不用传统古典音乐所使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他喜欢采用全音音阶,即每个音之间的间隔都是全音,没有半音。大调和小调音阶由七个音组成,即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大调和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半音的位置,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第七音和第八音之间,而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德彪西不喜欢半音,他经常使用的音阶是六个,即C、D、E、升F、升G、升A,完全没有半音。

最典型的是《帆》,它的三度音程总是大三度,和弦却是增三和弦,作者用这种音阶及和弦的不稳定性描写遥远而朦胧的海景。又如《透过树叶丛传来的钟声》,作品运用全音阶、各种平行进行、各种复调手法以及不同节奏的组合,表现了透过树叶丛传来的遥远的钟声,大钟、小钟时而深沉明亮,时而余音绕梁。这些没有半音的曲子听起来和西方过去的任何音乐都不一样,很像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德彪西还喜欢大量运用孤立的大小三和弦、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五声音阶(几乎每首钢琴曲里都有五声音阶)、双调性及其特有的和声等,如《版画》第一首《塔》,全曲两个较清晰的主题旋律都用五声音阶写成,以不同的节奏型在不同的音区反复出现,近似东方音乐的发展方式在旋律中不断反复,逐步加进音型的流动,渲染出庄严神秘的佛塔那种钟声环绕、烟云袅袅的景象。再如意象集《水中倒影》,整个曲子都是用音阶型分解和弦及琶音构成,和声色彩的变化表现了水与光千变万化的效果,倒影、树叶、涟漪,乐曲一开始在低音五度持续音程上出现二级和弦和减三和弦,反复进行,犹如水面上浮云的倒影,表现了水波与光影相互晃动的效果,中声部的旋律又如款款落下的树叶激起水中的涟漪,然后用分解和弦的平行进行表现出水波逐渐扩散。[4] (P. 30-120)

二、挖掘弱音区的魅力

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强调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感情,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但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充满了矛盾,现实往往使他们痛苦不堪。因此,他们的音乐对人世间喜怒哀乐的一切情感都作最直接的披露,他们的作品里经常表现出如火如荼的感情旋律,钢琴的承受力也达到了极限。而德彪西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音乐就是准确地描绘瞬间印象的,不是抒发感情的,大自然的光与色是协调柔和的。他认为钢琴是一件以捶击弦而发音的乐器,不是打击乐,也不是管乐,不是演奏者发泄感情的器物。他认为弱音最好听,最能体现大自然的变化,因此他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次变化,他的作品里写满了P、PP、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即使有f、盯也是作为对比和起反衬使用,使听者产生转瞬即逝的感觉,比如《烟火》就是如此。[5] (P. 20-150)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有一些不是旋律的一串串和弦的运动(包括上行的和下行的),按照传统应该是渐强或渐弱,但德彪西很清晰地把它们标注为“轻柔地弹成完全一样的力度和音色”或“适中而十分柔和”,如《沉没的教堂》的第一、三、五小节,《特尔斐的舞女》的第四、五小节。这种轻柔的手法在《欢乐岛》这首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首钢琴曲是德彪西看了法国画家瓦脱的名画《开往西代尔岛的航船》后,灵感爆发而创作的,也是他的技巧最辉煌且具有李斯特式的炫技风格的作品。引子的华彩段由颤音及增三和弦构成,并且很多次在乐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柔和而轻巧,哪怕标记有<、>这种渐强渐弱的符号,都处理得非常柔和。又如《洋娃娃的小夜曲》,德彪西专门注明:整个曲子都用弱音弹奏,即使在标记着f记号的段落中也是如此。《水中倒影》这酋经典的印象主义钢琴作品,整个曲子一共九十多小节,几乎都是P、PP、PPP,只有八小节f和盯,比例极小,但水、树叶、光、倒影、涟漪却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德彪西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出现,使钢琴音响世界从浪漫主义的气势磅礴、粗犷恢弘、震耳欲聋一下子变成了印象主义的风格纤细、精雕细琢,玲珑剔透,使人们猛然觉得音乐是如此美妙,如此轻松,如此绚丽多彩。[6] (P. 15-134)

三、注意弹奏时的触键技巧

由于德彪西的音乐主要是在弱音区表现,他的音乐就常常给人以天鹅绒般的柔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用极柔和的触键,因此弹奏时手指需要非常地贴键,有时几乎不离开琴键,甚至仅使键子抬起一半,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如前奏曲第24首(焰火》,在弹奏最后八个小节的时候手指不能离键,左右手把钢琴的音域用到极限,三个声部表现了不同的焰火在天空中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明暗相宜,最后慢慢消失在寂静的夜空。但这种触键不是声音不清、朦胧模糊的一片,而是下键控制得恰到好处,使音色通透、光亮,像夜空中闪闪发光的焰火。再如《水中倒影》最后十小节中的泛音,准确地表现了连绵不断的涟漪泛起又散去,泛起又散去的情景。这些丰富、精致的景物描绘用传统的古典风格的触键方式是绝对做不到的。[7] (P. 320-325)

四、巧妙运用踏板

要想把瞬间印象准确地描绘出来,踏板是不可缺少的。德彪西对踏板的运用非常苛刻,比如延音踏板,根据不同的音响色彩与音乐层次,他要求踏板至少要有三个层次,即1/3、1/2和全踏板,有时要慢慢踩下,有时要慢慢抬起,有时要轻微抖动塔板,有时可能需要抬起时不完全换干净,保留一些必要的音响,如《特尔斐的舞女》一至五小节都用1/3踏板,以造成音色飘忽的效果,第五小节最后一拍踏板要慢慢抬起。又如《帆》第一小节用1/3踏板,踩多了不清晰,第--/b节的降A、C双音用抖动踏板,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白纸折的船帆在河水上随风飘荡的意境。再如《塔》,最后--/b节作曲家标了laissez vibrer,它要求演奏者不要制音,任其振动发响,踏板斜着踩,即脚尖放到脚后跟的右边一些,脚尖轻微抖动踏板。《焰火》、《安娜卡普里的山丘》、《原野上的风》中都有这样的踏板处理要求。还有的作品需要快速地轻点踏板为求清晰和明快,有时也许会在不协和的和声延续中使用同一个踏板,有时可能为追求特殊效果,在一些休止符和断奏中使踏板贯穿,如《雪花飞舞》,既表现了一片片独立的类似踏板是雪花的贯穿。又表现了一片片雪花缠缠绵绵地从天上飞舞下来相拥到大地,列树上,到教堂顶,到湖面,这种延续的断音也表现了不能到户外去玩耍的孩子们,望着飘飞的雪花时那种灰色郁闷的心情。

另外,德彪西还大量使用弱音踏板以及中踏板,使音响色彩变幻无穷,如《洋娃娃的小夜曲》,整个曲子都使用弱音踏板,即使在标注着f记号的小节中,也使用弱音踏板。不难看出,德彪西在钢琴踏板的创作中,讲究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常常打破传统的踏板使用规则,以创造出最佳的音响感觉和效果[8] (P. 120-820)。

德彪西是一代音乐的传承者,也是一个音乐时代的缔造者。20世纪初叶,浪漫主义音乐把感情的宣泄发挥到极限,音乐语言的传统表现手法用到了尽头,是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首先冲破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束搏,将视觉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在他的带动下,各种反叛性、探求性的风格从20世纪开始百花齐放,如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以斯特拉文斯基、萨萝、普罗科菲耶夫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巴托克为代表的”新民族乐派音乐”等,竟相绽放于乐坛。直至今天,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精髓及其创作手法仍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们,如美国的韦伯恩、格什温,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尼,包括我国的作曲家谭盾、瞿小松等等,他们创作了许多更加新颖、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大量音乐作品,但追溯其渊源,都离不开一代音乐宗师——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

参考文献

[1]马克利思著.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欧洲艺术之旅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

[3]汪启璋.外国音乐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4]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著.西方音乐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5]涅高兹著.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7]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8]迈克尔•肯尼迪著.牛津简明音乐辞典[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篇5:翰墨印象 │郭礼勋书法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草书名家 《郭礼勋书法作品集》

编辑出版:中国魅力杂志社

封面题写:李刚(中国书画收藏协会副会长)﹁ 郭礼勋书法作品赏析 ﹂ 文/李刚

欣赏郭礼勋书法,感受最大的就是它使人心情变得十分愉快,压力得到舒缓,精神得到解放。欣赏时,我可以不把我的脑子陷入到非常繁杂的世俗事务里去,它让我感觉有一个地方可以给我以精神寄托,让我得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人的工作是动态,在外面交友也是动态,但是人只在动态中生活不行,还需要有静态,矛盾是统一的。欣赏郭礼勋的书法作品使我在经历一个非常繁忙的过程以后,能够让我静下来,养心,养身,养神。郭礼勋的书法作品将内在的情感和笔力全都投注到了毛笔上,这是在静态中的一种爆发,这时静里面就有动,可这种动是一种非常安静状态下的爆发,就像平静里面的跳跃,这种状态,对我作用很大,我因此把事情看得很开,不拘泥于小事,很少陷入琐碎的事情里。欣赏其书法作品让我明白了工作要有节奏,要有计划性,就是章法问题。在我看来,郭礼勋书法作品里的字和字之间就像在说话,左边的字和右边的字建立起了必然的关系,这边的字墨大水大,那边的就要用飞白,采用节奏、起伏的变化,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郭礼勋草书书法作品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它的节奏,里面单个的字拿出来不一定好看,就像音乐,你只唱123,不好听,但是如果你把它组合起来,它就是音乐。在我看来,郭礼勋的书法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章法,这种章法,在大范围内是秩序,在小范围内是程序。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工作也要有节奏,也要讲究章法。

书法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草书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草书之美美在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细观其书法作品,感觉郭礼勋书法创作时而速去援来,应规入矩,就象交响曲的引子,意和气平;时而写得兴起,笔势渐转放纵,点画相连,钩环牵引;时而随逸兴遄飞而达到高潮,只见笔下生风,波诡云谲,尽情挥洒。首尾兼顾、高潮迭起、一气呵之奇伟瑰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观赏者静下心来,拂去杂念,沉浸于此,逐渐心领神会,渐入妙境。

感谢郭礼勋,感谢您带给我们丰富精神内涵的书法作品!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驻会副会长)郭礼勋作品欣赏﹀﹀﹀李白

将进酒

120×367cm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68×68cm 太上隐者

答人

知行合一

68×138cm虞世南

诗两首

68×138cm 苏轼

论书养拙藏名联

178×48cm×2苏轼

赠岭上梅

68×68cm佛容疏散联

138×68cm×2墨留萍水相逢客

纸纳书山同道人

68×68cm李峤 《风 》

68×68cm苏轼 《赤壁赋》

节录曹操《短歌行》178×96cm花落香锁联136×36cm×2李西台《杨少师题大字壁后》68×68cm龙翔鹤舞136×68cm 郭礼勋艺术档案﹀ ﹀﹀

篇6:浅析印象派作品

一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如何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课能使学生终生难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求英语教师能运用一定的策略对自我印象进行管理,这样会有利于规范英语教师的言行以符合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就能使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有效、顺畅地进行,也能使学生在对英语教师的观察和模仿中完成自我社会化形象的建构。那么英语教师如何进行课堂印象管理,下面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英语教师印象管理的概念

对于印象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里在《君主论》里有关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的见解,但真正对印象管理有较深入研究并对印象管理研究有过较大影响的还要算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享誉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交往的需要,我们常常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恰当的印象,这种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做印象管理。它既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必要策略,也是人类社会互动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人类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英语教师印象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凭借其在学校中承担的社会角色,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生活中,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学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但它与其它人际互动中的印象管理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的最终目的在于试图以此来有意识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发生某种期望的确认和转变,这种行为就是英语教师的印象管理。

二、实行英语教师印象管理的意义

1.约束、调节自身行为,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如果有自我印象管理的意识和技巧,英语教师就能有效地使英语教师自觉约束与调节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从而保证在教学中呈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同时,由于判断是否成功地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是由交往的对象来做评判的,因此这也会迫使英语教师不再只专注于自己的表现,而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生的需求和反映上,更能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真正的交流与互动。

2.促进学生自我社会化形象的建构

毫无疑问,英语教师的交往对象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途径接受英语教师的影响。英语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格层次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同时,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再者,英语教师的专业修养、对学生的期望,也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抱负、升学计划以及今后的专业取向。从英语教师那里,学生通过对英语教师的榜样和示范的观察和习得,来为自己的个体生命注入知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等精神能量。英语教师通过对自我印象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对英语教师的观察和模仿中完成自我社会化形象的建构。

3.促进英语教师的“地位偶像”转型为“精神偶像”

当英语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赢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英语教师从凭借制度和法定优势确立起来的“地位偶像”转型为建立在学识和人格基础上的“精神偶像”,这种转型可以内化成英语教师的个人权威,对于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及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英语教师印象管理的策略

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论的中心,他采用戏剧理论的方法,将人们的社会互动类比成戏剧表演,并划分了两个表演区域:前台与后台。前台是个人按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特定的情景的舞台部分,也即让观众看到、使观众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舞台部分。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同样,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相对应的前台和后台,因此英语教师的印象管理就包括对前台的印象管理和对后台的印象管理两部分。课堂无疑是英语教师展现教学技巧、专业修养的“前台”,而对于学生相对封闭的英语教师办公室则可视为英语教师的“后台”区域。

1.完善英语教师的“前台”印象

在课堂教学这一舞台上,英语教师的仪表和言语、行为等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对知识传授和学生教育产生影响。英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印象管理技巧来塑造自己专业的“前台”印象。

(1)强化第一印象

在心理学中非常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最初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做“首因效应”。学生对英语教师的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者威信的树立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掌握先入为主的交往主动权。英语教师要重视初次与学生接触时的流利的英语口语,洒脱的英文书写,逼真的英国人的表情,努力创造最佳的第一印象,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在塑造第一印象时要求英语教师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因为不同类型的英语教师对自己所期望扮演的角色都有不同的界定,比如说有些英语教师想要扮演的是“权威者”的形象,有些英语教师倾向于“合作者”的形象,也有些倾向于“指导者”的形象或“大朋友”的形象,这些英语教师的自我定位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及行为,就要以相应的外表和行为与角色相适应。

(2)理想的自我展示

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师生交往中一张精美的名片,要想获得学生长久的良好印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首先,英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展现自我特色和人格魅力,进一步确立英语教师丰富多彩的立体形象。比如说在赞扬某个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同时,你不由自主地讲起了自己以往学习阶段的辉煌成绩,这样就自然地展现了自我,并且让学生“内隐”地敬佩你,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但切忌过分表现自己,要及时关注作为观众的学生的反应,适可而止,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以避免失误。比如说在课前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熟练操作各种教学工具、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等。英语教师应该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态度。

(3)密切观察学生的暗示,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课堂情境中,当英语教师表现出令学生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言行时,学生会利用某些行为向英语教师发出暗示。比如当英语教师没有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如果英语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不是着眼于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且将焦点放在了呵责、惩罚这些学生上面,那么最终往往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2.维护英语教师的“后台”印象

我们通常只停留在对英语教师“前台”的控制和管理,而很少关注到英语教师的“后台”形象会对其“前台”形象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比如说有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举止严谨,而回到办公室后却将腿翘到办公桌上,如果此时恰有学生闯入这一“后台”,则学生会更倾向于相信“后台”的真实性,从而认为该英语教师在学生面前是虚伪的,这样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原有的印象。因此英语教师印象管理不仅是探讨如何完善英语教师的“前台”印象,更要注重对“后台”印象的管理。

(1)保持英语教师集体的团结一致

英语教师之间难免会存在内部矛盾与意见,有些英语教师会在学生面前评论其它的英语教师或其它英语教师所任教的科目,其实这就好比是演出过程中演员之间的相互拆台,最终只能两败俱伤。因此,英语教师间内部的矛盾与意见都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全体英语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英语教师这个职业所应具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期望。这样英语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和谐的“剧场印象”,这是英语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信性。虚假的、前后不一致的自我呈现会使评价者产生对被评价者矛盾的体验甚至全盘否定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导致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所有行为评价的降低。也就是说,当学生发现英语教师在后台的行为与前台不一致时,学生会倾向于相信后台的真实性,而这会导致英语教师在前台的所有努力都为学生所否定。

因此英语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在后台的言行举止与前台一致。切不可回到后台就粗话连篇,更不要在后台与其他英语教师大肆谈论学生的种种不足或对工作诸多报怨。英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贯的道德示范,积极地引导、影响学生,这样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3)消极印象的修复

在教育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过错行为是在所难免的,英语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贬损自己已有的良好印象。当英语教师主观上认为(或客观上被认为)给学生留下了非期望的印象时,就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来修复学生对自己的印象,它包括道歉、说明和补偿性自我呈现等。当英语教师的过错行为伤害了学生时,要真诚向学生道歉,即承认自己的应付的责任,并对自己的行径表示自责和悔恨,以获得学生的谅解,从而避免僵化师生关系。说明是英语教师对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辩解,使过失言行尽可能合理化或者弱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补偿性自我呈现是指当英语教师不慎造成消极印象后,通过展示自己其它方面积极的特征来弥补这种消极的印象。英语教师对自己消极印象的修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英语教师自身的真诚,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上一篇:自我评价及应聘理由下一篇:2018年农村党员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