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印象》

2024-06-12

《故宫印象》(共13篇)

篇1:《故宫印象》

第16课:故宫印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存世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本课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上视觉艺术珍品的审美情感与能力。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有机渗透自然美、古典美、祖国美的教育,体现“以美育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对故宫有大致的了解,并且能初步了解其中的部分珍贵藏品。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掌握的欣赏方法来欣赏古代宫殿建筑群及其中的藏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故宫及其中的部分藏品。

2、通过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难点:

1、能用掌握的欣赏知识来评论故宫建筑群及其部分珍贵藏品。

2、通过欣赏故宫及其部分珍贵藏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文稿

2、学具准备:课前收集的故宫及其部分藏品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北京故宫

让学生感受中国存世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雄伟壮观。

说明:

运用“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的方法,使学生马上就被故宫的气势吸引住。

(三)、出示课题:《故宫印象》

(四)、讲授新课:

1、先请班中学生简单讲一下他对故宫的了解。说明: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故宫及其藏品的资料,请学生先谈谈对故宫的了解情况,以此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根据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所在地。然后介绍故宫的建筑。

说明:

让学生对故宫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整体的了解。

1、介绍故宫的部分主要宫殿:、太和殿 中和殿、乾清宫 神武门 说明:

让学生对故宫中部分主要宫殿有所了解,体现了故宫庄重、正大、壮丽的审美观念。

2、介绍故宫中收藏的部分古代工艺珍宝。、、、、、说明:、欣赏故宫从整体(故宫的全貌)到局部(部分主要宫殿和部分古代工艺珍品)再回到整体(回顾故宫历史概况)。

3、简单回顾故宫历史概况:故宫是从明永乐年间(1407年)开始兴建的,„„。

(五)、作业要求:

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再上网查询有关故宫的各方面资料,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然后我们再请同学根据自己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解说。说明: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引导学生上网自己主动的对故宫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创新、振兴中华的责任心。

(六)、学生开始上网查询,教师巡回指导。

(七)、请学生谈谈通过上网查询以后对故宫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由此产生的感受。

(八)、教学评价:

教师对学生课堂中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良好的求知欲,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创新、振兴中华的责任心。

第一: 能知道故宫的基本布局及部分宫殿和部分古代工艺珍宝。第二:能初步体会到故宫的庄重、正大、壮丽的气势。

第三:能运用网络来深入了解故宫,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创新、振兴中华的责任心。

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分层对待,鼓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2:《故宫印象》

双脚第一次真实地踩上故宫灰土老砖的地面,那感觉完全不同于看影视作品或者纪录片。教材里的印象倒是非常深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殿宇宫室一万来间。历经明清两代24位帝王,至今已有644年。天安门、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笔直的串连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整个故宫,据《周礼。考工》“前朝后寝,左祖右社”而建,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富丽堂皇,气势恢宏。而如今,真切地站在了它的面前,那威慑天下的王者霸气早已随着故宫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浩渺的时空,留下的只是一座空城。

从午门入城,我们排在第九个团队的后面。太阳很猛,游客很多。但估计,这还不是旺季,还不算最多。站在城楼上,城墙与太和殿之间隔着一个偌大的广场。广场吸纳量很大,这么多的游客,只见成群的散落在广场的几个点上。川流不息的游客穿过太和殿的左右回廊进进出出,沿着当年只有皇上能走的汉白玉台阶,来来往往;往右侧走着一群人,正在寻找珍宝馆的大门;一堆堆男女趴在关闭的太和殿门口、窗户向里张望。这个季节大殿小宫都没有开放,门窗紧闭。

导游介绍,这个广场底下,像宫墙上这种金砖(一种青砖)就砌了足足15层。三大宫殿又建在8米高的工字型台基上。自古王陵古墓,都是偷盗者的最爱。可是故宫,任你多高的道行也挖不通这二十层的基墙。当年,来自东西南北的十万工匠,百万夫役,浩浩荡荡,从云贵川广的崇山峻岭伐来参天古木,京郊远地采来巨型石块,保和殿后檐台阶上,一块云龙雕石就达250吨重。殿宇宫海,金砖青瓦,就是那一双双脚板、一对对肩膀加上绳索马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不敢细想,实在难以想象!这层层垒砌的不仅仅是石砖青岩,浇筑的还有百万民夫的汗水与血肉;那根根架起的不仅仅是横梁立柱,绕梁的还有十万工匠的哀怨与阴魂吧?

进门前,导游开玩笑说:故宫到了阴雨晚上,就会有宫女暗泣、白影飘墙。是玩笑,也不是胡诌吧?如此浩大的深宫高墙,隔绝了墙外的市井闹巷,隔离了柴米油盐的五味生活,日子空荡、单调如枯井。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便学会了在高墙里创造出无限精彩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娱乐。历朝历代,这高墙,锁闭了多少青春与爱恋,斗死了多少忠奸与丑善?

故宫里没有树木花草。据说,宫殿建得像一个大大的“口”字,皇帝忌讳龙“困”口中而不许栽种。阔大的广场地面上,一块块青砖灰头灰脸,千百万亿游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这里,从这一块块青砖上踩过。除了三大殿中轴一线的砖块被千万游客的鞋底擦得黑亮,广场两边,些许浅浅的枯草倒伏在砖块夹缝间,砖头高一块,低一块,到处是小坑小洼,地面已经完全不平了。

游者云集,各种身份的人拥挤在熙熙攘攘中,不少来自农村。看见过几位大爷大妈,他们粗黑的皮肤已完全干枯,松弛的附着在瘦削的骨架上。出息了的儿女在北京工作,刚把他们从水田菜地里接出来吧?能跑这么远来,精神倒是比我强。有一位也是这样的农村大妈,头发凌乱的用橡皮筋一扎,怀里兜着个小外孙,身边还跟着个小学生,慌乱地紧跟着队伍的步伐。儿女挣了钱,带上一家老少一起出来游玩,倒也可以感受他们的孝心。只是,他们到底来看什么?一座空城,万千房间。透过历史的重幔,他们能听到盛世繁华的两个王朝经历兴衰荣辱,代代更迭、沉沉走过的足音吗?他们能看到中国的强盛文明沐风栉雨、抽丝剥茧后躺在这烈日下晒干的蚕衣吗?就在这里,脚下,昔日里华盖凤辇,车水马龙,皇家男女曾在这里嬉戏;一个个皇妃贵嫔,在成群宫女的簇拥下从这里擦肩而过,浅笑斜眉的后面个个暗里藏刀,心怀叵测。高高在上的皇帝恩威并施,诚惶诚恐的文臣武将位列两班,小心翼翼的宫娥太监卑躬屈膝……这里的每一寸土,每一块砖,都书写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可歌可泣的、阴暗残忍的、悲戚悲壮的故事?那一天,有个背着“罗锅”叫做刘墉的人被乾隆轰出了早朝大殿,就在这汉白玉石桥上,气得一屁股坐在石阶上,脱下朝靴,重重的甩到金銮殿的大门前,他的骂声透过历史的苍穹,仍然空廓而响亮。

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后来的执着者还在数百年后为了票房倒追着时光,隔着历史的高墙穿越,狗尾续貂地上演着时序错乱的皇家秘史与深宫情仇。

空荡荡的.万千屋宇,毫无生气的默默矗立着。我几乎没怎么转,任凭游人穿梭往来,拍照,嬉笑,走累了,殿旁的长廊前席地而坐。他们来做什么?我又为何而来?游人往来如梭,我看到的却只有满眼的衰败。灰土灰砖的地面,千百万亿人从这里踏过。硕大坚实的殿前廊柱,慵懒的瞅着这些过客。柱子、窗框上的朱色油漆已渐渐剥落。空旷旷的故宫,千殿萧索,万屋寂寞。我也曾经挤上坤宁宫的门口往里窥探,不见绣榻床几的富丽堂皇,只有一张布垫、两张木椅,布满灰尘,简陋、凌乱地堆在那里。这就是当年的皇后生活?当然,也有可能这么贵重的物品早已搬走,但还是疑惑,这空荡荡的屋子有什么好参观的?

时间真是个说笑的能手。百来年的光景,时空逆转,乾坤挪移,现在的普通市民,哪个家的环境不胜过这三宫六院?哪个女人的生活不好过这些贵妃**?再过一百年,我们的子孙又是怎样一番光景的生活?

不少照相摊主一直在吆喝:“拍照了,10元一张,2分钟出相。”我没拍过一张照片,就是手机都没拿出来过。本来想去珍宝馆,看看中国历代的文物珍藏。可自从踏入皇宫大院那一刻起,莫名其妙的什么兴趣也提不起来。午门墙内,正有工人搭着高架在维修或者扩建,后宫左右,都看得出新建的屋舍檐廊,有的用作厕所,有的改为商店。虽然格式、颜色努力在与原建筑和谐,但是,不用专家,我们也看得出明显的痕迹。店铺的工作人员正热情的向游客兜售各种纪念品。我心里堵得像塞满了棉花。心绪懒懒的,步履散散地向御花园走去。

御花园本来很小,小小的御花园秀石迭砌、古木密集,楼阁亭榭、相互掩映。千年古松,百年翠柏,老幽深静,大多都已承受不起自己的身躯。仿佛看惯了人间百态,朝代更迭,早已厌倦,终于想躺下来歇息了。工作人员在园内树起钢管铁架,左斜右拉,撑起它们早已老朽的主干枝桠。于是,过道更窄了,游人更挤了。

夕阳开始西下,仍旧炽热的太阳毫无遮拦地斜穿过墙头。唐人张若虚曾在春江边咏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千古绝句啊!不管是春江还是深宫,这东升西落的日头,这千年不倒的老松,年年复年年,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却更迭不已。短短的18个字,写尽了人间多少沧桑!

突然间,有些后悔了。后悔来到这里。故宫也只是一堆遗留的僵硬文明,永远消逝的却是曾经灵动的生命。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来这里?他们为什么不是对时间长河的文明产生兴趣,而是对历史遗留的痕迹这么兴味盎然?为什么这么多的学者、史家仍然对秦陵汗墓苦苦纠缠?眼前的这些人,是对逝去的王朝生活好奇?还是虚荣到可以回到老家炫耀吹嘘?可是,我敢确定,故宫已经厌倦。据统计显示,暑假7月1日到17日,半个月间,故宫游客超过121万余人次,周六周日,日流量就达8万人次。这么多双脚,这么日夜不息的穿行,即便15层的地基,天长日久,也能夯下无数个厘米。如果旺季,排山倒海的涌来,宫殿大小宫门一起开放,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故宫还能维持多久?会不会也有如御花园的老松一般,终有倒下的一天?

如果某一天,故宫轰然不在了,历史又是怎样的一笔?

余秋雨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的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藏在坟墓。于是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其实,坟墓也不安全。民间有盗墓高手,官方有考古专家。而且,我还觉得,中国是人太多了,太贪了,太穷了,以致滋生出种种事端。现在呢,又是太富了。香格里拉、坝美,无论怎样原始的角落,都能被开发出来,而且游人如织。我常常会记起一段描述:公元366年那一天,乐樽和尚云游到三危山,手拄锡杖,浑身沐浴着烈烈金光,双膝跪地,朗声发愿,要在这里筑窟造像。于是,莫高窟的石壁上,常年响起了铁锤石斧的叮叮当当。无数代艺术家的艰苦遗留,又吸引着无数朝圣者深一脚、浅一脚地长途跋涉,在茫茫沙原上留下了一路的寂寞。宁波有座著名的私家藏书楼叫天一阁。一个明朝嘉靖年间的地方官范钦,颠簸九州,倾其一生不为升官,只为藏书。并且让自己的这种文化良知“变成了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并使之成为“一场绵延数百年的苦役”。封建时代,还有无数人在为历史的留存崎岖一生,或者寂寞一生,成就了无数极端艰难、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而现代,欲望都市,却泯灭了大众的文化良知。

今天,在中央11台无意看到一句广告词:“我们每天都在推倒一堆历史遗迹,建立起一座座现代小区……”后面的我没记住,但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记住了一句:“我们人类……总是不停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我就是佩服余秋雨,他的眼光总是这么超前锐利而入木三分。文物,环境,资源,生态,哪一样不是这样,先是肆意的耗损,尔后又为弥补耗损花上高昂的代价再耗损!

篇3:《故宫印象》

从西华门进入,经过宝蕴楼、金水河,穿过近半个故宫,来到一排红墙围绕的院子。

故宫新媒体团队就在这里办公。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小小的切口”

其实,在故宫内部,“新媒体团队”的称呼并不精准,他们更习惯于被称作“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主要负责故宫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与APP等网络媒体的策划、发布与运营。组员8人,都是清一色的“80后”。

2013年的《胤禛美人图》是该团队APP项目初试啼声的作品。这是以一套12幅的清宫旧藏美人图为基础进行创作的,风格清雅别致,并不仅仅是让观者欣赏到画作,而是逐步引领他们走入旧时美人“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的日常生活,而美人周围的家具、摆设等也可以让人一一点开。

APP项目负责人庄颖回忆称,“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小小的切口,从它深入进去,最终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故宫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

《胤禛美人图》上线两周之后,故宫APP下载量就超越了20万次,并且在当年获得了苹果APP Store“中国区2013年度优秀APP”。

团队成员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他们其实坐拥着一座宝藏。

随后,《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故宫陶瓷馆》和《清代皇帝服饰》等7款APP先后上线。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号也在2014年初迅速上线。“我们要把尘封的珍宝擦亮,给大家惊艳。”组长于壮说。

“我们的终极目的是推广故宫之美”

“有一种美,秒杀了时光,足够让我们停留。”2013年7月17日,“微故宫”社交媒体编辑郭珽第一次用“故宫博物院”的微博账号,打下了这样一行字,配图内容是飞檐斗拱的红墙藻井和古朴沧桑的白玉石雕。

这条看起来显得不够起眼的消息,在不经意间暗暗释放出了一个信息:故宫博物院,这座以相对传统的甚至有些故意与大众保持距离的方式运行了几十年的庞大机构,在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开始愿意放下身段,用流行的语汇与活泼的方式,与大众并肩言欢。

“我们所出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故宫博物院现有专家的研究成果,虽然是做新媒体,但它的内容也要与当下故宫在学术研究上的综合水准相匹配。”庄颖说,“我们的终极目的是推广故宫之美,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网红(网络红人)。”

“看不到真迹,对工作没大影响”

去年秋天,故宫博物院庆祝成立九十周年,“石渠宝笈”特展以未曾被预料的热度火遍全国,昔日安宁的武英殿前,挤满了意图一睹国宝真容的人们。

新媒体团队的成员们虽然每日在做的都是与国宝相关的文化启蒙与普及工作,他们也确实对大量珍品的底细如数家珍,然而,他们真正与紫禁城中收藏的那些稀世珍宝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实则少之又少。

迄今为止,故宫发布过两款以名画为主题的APP,分别是《胤禛美人图》与《韩熙载夜宴图》。事实上,庄颖从没有见过《胤禛美人图》的真迹,因为它并没有被公开展览过。

作为项目负责人,副组长李琼与庄颖对于工作所需信息的查询,基本是以高清精细的电子版画作和大量学术文献为基础,并附之以一些“非物质”上的文化传承,比如故宫内部老先生们口传心授的指导,“能不能真正亲眼看到真迹,对于我们的工作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庄颖说。

“在这里,时间仿佛不一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故宫,很多人都会选择“迷宫”二字。它确实很神秘,容纳着占地72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和180万件国宝文物以及更多的岁月沧桑。

文物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曾将大量珍贵的文物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而面对那些在他手中有过或长或短时间停留的珍宝,他的形容是“烟云过眼”。

事实上,如今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如庄颖也有类似的体会,“在故宫里,时间仿佛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在这里,几十年是很短的,仿佛一下子就过去了,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好像几辈子都做不完。但慢慢来,我希望大家再给故宫一点时间。”

“其实一切新生事物,就像我们今天沉迷的微博、微信、APP等,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兴盛,而它们也有可能迅速被某些东西替换。时代在变,但历史和故宫却永远都在,只有它是永恒不变的。”庄颖说。

篇4:从故宫到故宫

沈阳故宫

边陲小城到帝王都城

我是在冬日下午四点多进宫的,这时的对外参观时间已经结束了,因为主人的热情享受了一下VIP贵宾待遇,得以在清场后安静地信步在这古老的宫殿内。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那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别无分号”。

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政殿的盘龙柱和十王亭。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

总的来说:清沈阳故宫的主体部分——清朝入主中原前的皇宫建筑,与明清北京故宫相比较有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是宫殿建筑造型方面,清沈阳故宫各主要宫殿的设计中体现了以17世纪初满族和东北地区常见的建筑样式,以满、蒙古族汗王狩猎出征时扎设的帐幄为造型基础。第二是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清沈阳故宫各主要宫殿采用象征帝王的龙为主要纹饰进行彩绘和雕刻,但诸如大政殿正面的双龙盘柱、崇政殿内外檐柱上方的龙形抱头梁、大清门、崇政殿的龙纹墀头等,都是独特生动的设计。内外檐木装修又借鉴藏传佛教建筑特色的兽面、蜂窝、莲瓣、如意等装饰式样,既富于少数民族特色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各主要宫殿所用琉璃瓦件除黄色外又有蓝、绿、红白等多种色彩的动植物形象,而且殿顶全部采用黄色琉璃瓦加绿色剪边的形式,活泼热烈、富于生活气息。第三是在建筑布局方面独树一帜的“帐殿式”布局。中路“大内宫阙”虽然是按照“前朝后寝”、主体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排列形式,但清宁宫等帝后寝宫建于近4米高的高台之上,承袭了女真族(满族的前身)在山区居住时期贵族首领住宅建于最高处的习俗,而处理国政的崇政殿则于平地盖造,相对低矮。这种“宫高殿低”的现象,与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建于高台基之上,而宫区建于平地的“殿高宫低”,成为两种不同风格的空间对比形式。

这个昔日的皇宫虽然没有北京故宫的宏伟壮观,但却很生动,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北京故宫

故宫,只有一个

初次看北京故宫被他的宏伟所震撼。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台湾故宫

同根同源共载中华文明

看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后,两个明显的感觉:首先这里不是皇宫,是个现代建筑;第二是宝贝太多了,是个华夏子孙必须要看的地方。

详细点说,台北的故宫和北京的故宫不是一个概念,北京的故宫是一个真正的皇宫,而台北的故宫其实是一个博物馆,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1962年仿照北京故宫样式建成,建筑设计很讲究风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风格清丽典雅。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党当局命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分3批运走2972箱。最初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连同整理后的档案30余万件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有文物60多万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轮流展出。

“玉灿珠光”展厅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玉器。翠玉白菜栩栩如生,鲜活欲滴,是工匠运用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精雕细琢而成的,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白菜上面还攀爬着两只小虫。这种虫子叫做螽斯虫,繁殖力很强。东坡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看上去完全就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这块“肉”“肥”“瘦”分明、肌理逼真,就连“肉皮”上的“毛孔”都好像真的一样。和旁边那棵翠玉白菜放在一起,我们戏称为“大白菜炖肉”!

其实,博物院展出的文物只是其馆藏的很小一部分。博物院三楼后面的长廊天桥,直通后山山腹的山洞,众多文物就藏在山洞的宝库里。既然深藏瑰宝重器,宝库里自然关卡重重,戒备森严。想要深入宝庫,必须凭借特殊卡片、钥匙和密码通过好几道不同的大门。新式数字化监视器,更在程序里设定了好几道隐形防护线。每道门背后的电子吸力锁,更非得要544公斤的力度,才能推开。里面5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立着189个樟木柜,每个柜子皆设门牌号码,总共有一万多件宝物,每一件都包着无酸蓝布套,有的还躺在檀木盒子、桐木盒子里。书画怕光,因此这里长久笼罩在黑暗里。又因为书画怕湿,全都得戴上口罩,避免呵出的口沫湿气损及古物……

台北“故宫”在台湾民众心中地位非常之特殊。台北“故宫”迁到台湾的时候,台湾受日本统治已经50年了,1945年刚光复的时候,台湾人都没有姓,都是姓日本姓。“故宫”的这些文物和专家去了之后,用这些东西慢慢让台湾人知道,我们是中国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像物证一样,不仅传播中国文化也在讲述着历史,扫荡了日本的皇民化教育。一个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个台北“故宫博物院”。整整60年以来,由于两岸之间的隔阂,交流很少。大陆13亿人对它的历史知之甚少,亲眼目睹之后才觉得如此的震撼!

篇5:游故宫作文:难忘的故宫之旅

人们都说我见过的世面多,因为我游览过荷叶飘香的普者黑,我参观过远近闻名的北京故宫,我还去过高楼大厦很多的上海。特别是那远近闻名的北京故宫,令我终身难忘。

今年暑假的八月份,我们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去北京比赛第四届全国少儿舞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着飞机来到北京,我心想:能和外省的小朋友接触,是我们大家的荣幸。我们到北京后,已经很晚了,但北京夜晚的美景让我印入眼帘。第二天早起,我们要去舞蹈比赛了。比赛完,老师说:“今天你们比赛得很不错,我请你们去参观故宫。”我们都高兴极了,我最喜欢故宫里的昆宁宫了,那里是太后住的地方,外观看起来很大,近看,却不觉得很大,太后的昆宁宫,每个角都有9个小动物,这代表什么呀,我也搞不清楚了……

啊!难忘北京故宫,在这里我享受到新鲜的空气,在这里我呼吸到美丽的花香,在这里我感觉到我很开心快乐,我将把这每一件事用笔记录下来。

篇6:故宫哪个朝代 故宫是怎么建造的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骆宾王寥寥几句诗,把世人对帝王宫殿的尊崇与好奇之心表露无遗!

这座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矗立几百年来其无比威严和神秘带给现代人无比震撼,直到它被辟为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后,其真实面貌才逐渐向世人公开。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Daily Mail),如同古埃及金字塔那些宏伟建筑,古人是如何搬运材料以及用何种方法建造令人摸不着头绪,不过,占地面积有72万平方公尺、建筑面积15万平方公尺的「紫禁城」建造之谜已被科学家揭晓。

由大陆北京以及美国普林斯顿达大学的专家表示,100吨重的大石头至69公里外的紫禁城,是由人造渠道所运送,但最新研究发现更有效的方法「利用水井以即使道路结冰」让巨大石头更容易滑动,易于搬运。

专家表示,他们相信过去工人人造的道路上每隔500公尺就挖一口井,以获得水源并倾倒在冬天道路使之结冰,同时也用作润滑,再以人力拖拉。

专家说,经过计算若是在没有水的道路拖拉123吨重、9.5公尺长的巨石,需要338名男子拖拉,但若是以使道路结冰,只需46名男子就可拉动这块巨石。

此外,浩大的工程以及建筑材料都为稀世珍宝,光是准备建造「紫禁城」的材料就花了左右,使道路结冰花了28天。拥有6历史的「紫禁城」于1406年开始建造,于1420年完工。

然而,至于建造紫禁城的建筑师究竟为何人?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设计「紫禁城」的建筑师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蒯祥,但在那个时代,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虽说初建时有几百万人的建筑大军,实际上留下姓名的却屈指可数,至于设计者是谁,就更成了历史之谜。

篇7:《故宫印象》

无论如何新生,纪录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经延续了千年的技法,朴素而有效。高科技的当下看着这些传统的方式,感觉特别有意思。制浆糊,晾树漆,用猪血,诸如此类blabla~这也是传承的温度。

篇幅所限,短短3集,已经没有更多容量去告诉人们何以完善修复技艺,怎样才能更加规范有效,而现代技术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国家和社会需要做些什么,以及每个个体应该如何面对。如果能够篇幅加大,让阐述更全面,当然会更好。我们也感受得到工作环境看上去也比较简单,陈旧。但换个角度想,这种自由舒服的状态,略显陈旧但熟悉的陈列和工具,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或许更能给人以安全感和温暖呢?每件工具都饱含着传承的温度。等几年之后,老一辈都退了休,中坚力量和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崛起,与之相伴的环境也会相应发生着变化。

不过能够感受到纪录片更侧重于讲述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这神秘的深宫有着怎样一种生活。只看片名,应该不会能想到是这样一种平实的风格。我很喜欢这种侧重,浓浓的人情味。这本身就是一份需要太多真挚感情才能从事一生的职业。文物是有温度的生命,他们理应需要更多人的执着与热忱。

至于文物保护中还有着诸多的问题,那是当然的。如何让修复的工作环境更规范,更先进。保护不当,资金不足,最最重要的是法律和条文的缺失,让很多人钻了空。怎样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永远能肩负传承千年文化与精神的使命,这其中还包含着太多的内容,太多的路要走,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纪录片起码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一个起点,让我们认识了一群执着又从容的有意思的人。也衷心的期盼在保护的这条路上,他们能够走得更坚实,更完善。

篇8:《故宫印象》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历时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今年五月,我们一下火车就来到了天安门,在天安门广场浏览了一番,便开始浏览故宫。从天安门往里,穿过一片青砖铺地的广场,便到达故宫的正门—午门。穿过午门,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一金水桥。过桥经太和门便是雄伟的太和殿。虽说故宫共有宫殿9000多间,但最有名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除了这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也很有名。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整个北京城就是以故宫为中心,沿着一条中轴线排列,向两旁展开,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从故宫北门—神武门,出来就到景山了。在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后,明朝的崇祯帝就在景山的一棵槐树上上吊自尽。登上景山的“万春亭”,向南望,可以看到故宫的全景,向西望,可以看到北海公园那洁白如玉的白塔,这里是欣赏北京风景的最佳地点。

篇9:《故宫印象》

今天,天气晴朗、我随着旅游团来到了我们的首都北京参观了故宫,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通过午门,我们来到了故宫内部,可真是够大的呀。我们先来到了乾清宫,里面的.摆设可真多呀。有皇后戴的玛瑙玉佛手镯,还有皇上戴的溶珠手镯,还有贵人戴的红玉球手镯,真是各式各样,美丽极了!小学生作文 wwW.

出了乾清宫,我们走过太和殿石阶,来到了太和殿。太和殿是太后住的地方,共有七室二厅,可

够大了。作文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后住的地方,那里有一个许多女人戴的装饰品,可漂亮了。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保和殿,保和殿是皇上住的地方。据说隆为了防止有人把他的宝物偷走,就在自己作文

的枕头下面设置了一个机关了,预防有人想把他的财产偷走。

出了保和殿,便走到了养心殿,养心殿是专门为一些皇家贵族准备的,里面非常静,甚致连鸟叫声也所不见,所以便把这里养心殿。

出了养心殿便来致了出口,这里便是;神武门;。出了神武门,这次旅游便结束了。

篇10:故宫致歉信

吴雨

故宫的致歉信发布之后,网友们有责难,有人说“初中二年级以上语文及格的学生都能写出水平更高的文字。”话里有些贬低撰稿人水平的成分。但仔细瞧瞧,文字的确有点粗糙。

致歉信原文如下:

由于我们工作的疏漏,在5月13日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的锦旗上出现错字,谨向公众致歉。

此次赠送锦旗由院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由于时间紧,从制作场地直接将锦旗带到赠送现场,未再交院里检查。下午媒体播出后,院里才发现把“捍”写成“撼”的严重错误。尤其错误的是,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事情发生后,院里即进行认真调查,给予当事人严肃的批评教育,并采取了补救措施。故宫博物院现正组织全院各部门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增强工作责任心,进行全面整改。

我们从语义表达和语法角度作一分析,不知正确与否。标点符号误用有三处:

1、第一段的第二个逗号应改为句号,因为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本段有两层意思:一是锦旗出现错字,二是向公众致歉。

2、第二段第一句的顿号应该去掉,逗号应改为句号。

3、“尤其错误的是,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一句,句末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存在语法问题及语义含混的有七处。

1、第一段第二句缺少主语。这里的主语应该是“我们”。撰稿人意在含糊其辞,推卸责任,态度不够诚恳。

2、第二段第一句语义杂糅。首先是主语含混,是赠送锦旗这件事,还是锦旗?谓语是负责联系,还是负责制作?“赠送锦旗”中间应加一个“的”。其次,“联系”和“制作”之间的顿号用得很蹊跷。既然要“联系”,肯定是联系店铺代劳,而不是保卫人员亲手“制作”了。故后面那个“制作”很可能不是他们亲手去做,那么,这话就不能说“负责联系、制作”。所以,这一句不合逻辑,应算病句。

3、第二段第二句缺少主语。是谁“从制作场地直接将锦旗带到赠送现场”?用词不准确,“院里”是什么?两个状语“直接”和“将锦旗”位置不当,要交换,介词短语应在先,副词应在后,改为“从制作场将锦旗直接带到赠送现场”。

4、“下午媒体播出后,院里才发现把“捍”写成“撼”的严重错误”。这里的“媒体播出”,有语病,应是“媒体播出新闻”。“院里”一词,表意含混。前句云“未交院里检查”似乎是指院领导,但这里说“院里发现„„”下句又说“未请示院领导”,叫人认不清“院里”的本来面目。

5、“尤其错误的是,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这一句有几个问题。

一是该部门“尤其错误的是”,是什么,是“未请示院领导”,还是“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似乎请示了领导就可以坚持错误。

二是不分轻重和主次。“误导公众”和“故宫声誉”孰轻孰重?故宫领导应以大局为重,说话岂能颠倒主次,不分轻重!应改用“既„„,也„„”句式。

三是句式杂糅。这种语病是指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 1

乱表意不明。(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这里是两个句子:该部门坚持错误,强词夺理;这种行为误导公众,使故宫声誉受到影响。杂糅在一起造成后一句主语残缺。

6、第三段“院里即进行认真调查„„”一句里,“即”字应该去掉。在“采取措施”前加上“及时”二字。其中的“调查”和“批评”显然是已经完成了的事情,所以应该说“进行了„”,加一个“了”字;“给予„批评教育”应该改成“对„进行了批评教育”的句式。

7、“故宫博物院现正组织全院各部门举一反三„„”一句,“举一反三”用词失当,应改为“就此事进行检讨”。词儿虽好,也不可随意驱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进行过汉语语法普及运动。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初,人们也比较重视汉语语法。随着英语的侵入,网络的普及,加上新世纪出现的浮躁情绪,今天讲究汉语语法和表达规范的人逐渐减少。故宫博物院的秀才们写的道歉信有一点点语病,在情理之中。一是由于“为领导讳”的思想发挥了作用,秀才们很作难,举笔维艰;二是文风日下,京都的笔杆子也未能免俗。

篇11:参观故宫作文初二

当我看到故宫的大门时,心里便充满了赞叹,只见这门红得好似初升的朝霞一样,美丽极了!在大门上还有几个洞,大小不一,很是有趣。

走进大门,就到了延春阁,延春阁看上去漂亮极了!三层塔楼层层相叠,古色古香,外圈红色的柱子,好像几个巨人似的顶天立地。亭子里刻着许多花纹,有美丽的花,有迷人的草,有可怕的龙,有温顺的凤,有凶恶的狼,还有可爱的鸟。总之,奇花异草,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只要闭上眼睛,所有的生物都好似活了过来,熠熠生辉,亭子里颜色各异,好似哪里都镶嵌不同颜色的宝石。

下了延春阁,走三里多路,就来到了美丽慈宁宫。只见这里,华丽异常,庭子里也是金碧辉煌,听说慈嬉太后也来这住过,听说只要在这里一逛,就会飞黄腾达,升官发财。

从慈宁宫出来,就到了慈宁门。

慈宁门非常雄伟,远看好似一条气势雄大的巨龙卧在地面,近瞧又好似一件独具匠心,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两边的墙更是美丽,怎样的美丽呢?只见两面墙红得似火,美得如画,再看前面的大殿,更是富丽堂皇,一根根红柱子非常壮观,好似一个个战士一样,屹立不倒。再细心观察门,只见上面的门板上,刻着好几条张牙舞爪的龙,有的张大了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有的伸出爪子,气势昂扬。还有的扭动起身体,好似要遨游天空一样,楼梯旁还有两只趾高气扬的守护兽看守门殿。我感觉好像只要在里面睡一晚,就能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了。

篇12:故宫观后感

今年选上了文物收藏与鉴赏的选修课,临近考试老师要求写一篇观后感。刚好碰上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办一个高校巡展的紫禁城图片展,更巧的是,刚好这个活动这几周在法大的图书馆开展,所以就选择了故宫这个话题。关于故宫,我也是今年来北京上学才和朋友一起去到故宫游玩的,而且只去过一次,但我想,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去了吧,一个是人多,另一个是因为虽然故宫的建筑确实雄伟壮观,但是宝物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好。

看完老师课上给我们放映的台北故宫的纪录片,我想起来之前在媒体上看到的人们对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比较:“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论数量是北京故宫多,轮质量则台北故宫更胜一筹”,当然,对于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也曾出来澄清:许多人对于北京故宫的文物藏品状况还不了解,对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文物馆藏情况有误解。但是我今天所要表达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不求对错,只是想表述一下我看完北京故宫的感想罢了。

我是在五一的时候去的故宫,所以人很多,因此我也没把整个故宫逛完,大概逛了三分之一。对于故宫的建筑,我想,去过的人都不免感叹它们的富丽和恢弘,无论是前朝的太和p中和p保和三大殿,还是内廷的三宫六院,无一不庄严雄伟堂皇。由于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故宫在建设上为了符合这种制度,左右对称,规划严整,三大殿p后三宫和御花园正好坐落于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向两边展开。在色彩上,各大殿主要采用象征皇家的黄色。而对于装饰物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太和殿门口象征皇权的嘉量p日晷和象征江山万代的铜龟p寿鹤。我和朋友看到那个日晷还想去看看能不能看出时间呢,只是那个日晷可能年久了,连针都没有,而且上面写的代表数字的文字我们也看不懂,所以只能继续游览了。

由于是五一,游人较多,所以我和朋友游玩的时候尽量走侧门,而不是一大堆游客挤在一块的正面,除非确实正面有什么重要的景点需要看,我们为了看一下太和殿的内景就和游人一起挤过。这样,我们从午门进去,经过三大殿的左右翼门,来到了乾清门,但是我们没有继续往前进,而是转向了右边进发,因为那里有着我们来故宫主要想看的宝物所在地,珍宝馆和钟表馆。关于这个过程,中间也出现了一些轶事,例如,我们在一些大殿门口看到了两口大缸,一开始都不知道这些缸干吗用的,有的说用来种花草的,有的说用来养鱼的等等。后来有一个导游在旁边介绍我们听到才明了,原来是用来灭火的,而且话说这些缸原来外面都是镀着黄金的,外国侵略者入侵故宫的时候用刺刀把那些个黄金都刮下来了,那些水缸表面的刮痕有的还历历在目呢!哎,连水缸外表的黄金都被刮了,更不用说那些个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了,都一一漂泊西洋了。另一件轶事是之后发生的,我们在欣赏皇室用餐的餐具时,一张桌上面摆了好几十个碗,我就郁闷了,难道这是一个人的餐具,那可了不得了,那整个皇室得用多少金餐具啊!

来北京故宫就不能不去珍宝馆和钟表馆,我们先去的珍宝馆。珍宝馆分设于养性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我们来到了第一室,各色的紫檀镶金餐具,以及大小不一的如意,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白玉执壶,那白玉纯白无暇,让人看了就爱不释手,只可惜不能够触碰。看完第一室,我们不是来到第二室,而是先去到旁边的石鼓馆,可能是我们对于石鼓不感兴趣吧,就走马观花看了一眼,但是墙上的拓本还是让我们赞叹不已。然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室,第二室是我们在故宫里逗留最久的地方,无论是佛珠上镶着的珍珠p钻石p猫眼,还是红蓝宝石,都熠熠生辉,很是夺人眼目,最让我们赞叹不已的,是那凤冠。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三室,也看到了一些不错的收藏。

看完了珍宝馆,我们在外面的长椅上歇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然后就直奔钟表馆。钟表馆没有珍宝馆那么多室,就一个宫室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钟表,到处都是钟表,花盆上镶着,镜子上也嵌着,一一映入眼帘,陈列室中间还矗立着一座钟楼,两层高,我看到各个钟表的产地不少是清末的广州,亦很欣慰。这些钟表中我最喜欢那个法国制造的嵌料石六角星式表,正面边沿镶有相间排列的白、绿两色料石,煞是好看。

这之后,我们又看了后宫以及御花园,然后就回校了。故宫最在我意料之外的就是御花园,我原本以为御花园应该很大很大,但是现实看到的御花园却很小,当然,它的面积不小,只是相比我想象中的皇家园林要小得多了。

篇13:故宫观后感

我慕名而来,像孩童一样欣喜着,发现着,展品是生活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笔墨纸砚,锅碗瓢盆,隔着玻璃也能感觉到皇宫的烟火气。春联门神福字压岁钱,好像一伸手就是新年。

这次展览不但是文物展,更是文化展。印象最深的是天灯和万寿灯。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节俭的皇帝取消以来,它们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相关文物也早已分散各处,渐渐不为人所知。今天,研究人员成功将它们复原出来,重新树立在乾清宫的台基上下,让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又重新出现在今天。

仰视着万寿灯,我的思绪不禁飘远……

康乾盛世的某个除夕夜,隆重的上灯仪式正式开始。那时,一定是位地位不低的总管,从乾清门引着众多的太监、宫女到台阶上两边排列,而营造司总管则上行一跪一叩礼,并高喊“上灯”。太监们在乾清门檐下点起“标灯”。台阶之上,清乐响起,同时,营造司太监点上万寿灯,各处的首领太监等,则点上两廊的灯以及石栏灯,瞬间,乾清宫乃至整座紫禁城,都变得明亮起来,华美非常。这些灯全部点上完毕后,音乐之声停止,太监、宫女等全部退出,上灯仪式结束,皇宫中的新年也拉开了大幕。

此次游览故宫,不但有幸见到了众多文物,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更是新奇的发现,故宫利用新技术,将古老与现代相融合,戴上VR眼镜,我了解了故宫建造的过程,为此行增添了又一份惊喜!

上一篇:偶像崇拜调查分析报告下一篇:公司财务审计的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