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调查分析报告

2024-06-12

偶像崇拜调查分析报告(精选6篇)

篇1:偶像崇拜调查分析报告

本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08 更新时间:2009-6-22

[摘 要]通过对本班46名大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本班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引导本班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偶像观。[关键词]学生;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当前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他们的偶像崇拜会呈现什么特点?偶像崇拜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偶像崇拜?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状况可以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心理需求,为正确引导与教育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就采集的相关调查数据对本班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偶像观作一些对策研究。

一、调查结果

本学期4—5月份,对本班同学的偶像崇拜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全班人数46人,收回调查表46份。调查结果表明:喜欢的偶像类型中,体育明星占11%,影视歌坛明星占46%,文学名人占20%,政坛名人占24%,企业名人17%;仰慕他(她)外貌占9%,才华占67%,领导风范占26%,人品占20%;喜欢港台明星的占59%,内地的占33%,日韩的占4%,欧美的占11%;为什么会有偶像崇拜现象中,答视觉享受占11%,随潮流的占20%,精神寄托占54%,娱乐自我占20%;喜欢民族音乐歌手的占4%,流行的占54%,古典的占28%,轻音乐的占20%;对偶像的丑闻持宽容态度的占9%,无所谓占13%,无法接受占7%,看情况而定占63%;偶像能在自己心里持续一个月的占4%,一年的占4%,几年的占50%,永久的占35%;以看新闻报纸来关注偶像的占78%,收集海报贴图的占9%,买专辑影碟的占13%,听演唱会看表演的占9%;对偶像非常关注的占9%,一般的占67%,偶尔的占13%,痴迷疯狂的占12%;希望自己偶像已婚的占15%,末婚但已找到心中至爱的占50%,还没谈恋爱的占26%。

二、结果分析

(一)偶像崇拜只停留在表面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少成功的杰出人士,他们足以成为普通人的崇拜偶像。调查结果显示,有46%的同学崇拜影视歌坛明星,24%的同学崇拜政坛名人,20%的同学崇拜文学名人,17%的同学崇拜企业名人,只有11%的同学崇拜体育明星。对于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学名人,很少同学崇拜,并且有54%人崇拜偶像的原因是精神寄托。由此可见大多数人的偶像崇拜只停留在表面,寻找的是一种感官刺激,精神寄托。没有真正地从内心上崇拜偶像,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二)崇拜的偶像局限于港台地区,国外的甚少

33%的人喜欢内地明星,59%的人喜欢港台明星,11%的人喜欢欧美明星,只有4%的的喜欢日韩明星。偶像的地域范围窄,这也与港台明星大规模进军内地市场以及同学们较少关注国外明星动态有关。

(三)崇拜对象多为流行歌手

流行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有大部分人追捧。也不缺乏有的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见多人崇拜自己也崇拜。崇拜流行歌手的占54%,28%的人喜欢古典,20%的人喜欢轻音乐,只有4%的人喜欢民族歌手。

(四)关注的渠道太窄

78%的人通过看新闻报纸来关注偶像,13%的人买专辑影碟,9%的收集海报贴图,只有9%的人听演唱会看表演,关注偶像的渠道过窄。

三、结果反思

(一)随着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各方面的压力也较大,特别是现在的金融危机,各行各业的不断裁员,使得人们面临的压力更大了。面对种种压力,人们会通过种种方式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转移对就业压力的注意力,例如偶像崇拜。通过对本班46位同学偶像崇拜的调查,结果显示:崇拜影视歌坛明星的占46%,政坛名人占24%,文学名人占20%,企业名人占17%,体育明星占11%。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崇拜影视歌坛明星,而不太关注企业名人。面队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何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崇拜影视歌坛明星可以让人娱乐身心,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能使大学生很快转移注意力,从就业压力中缓解过来。而企业名人容易让人联想到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对企业名人敬而远之。

(二)偶像崇拜受文化背景(语言、风俗习惯等的差异)以及对明星们的熟悉程度的影响。由于对本国的文化背景比较熟悉,大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崇拜国内明星,尤其是港台明星,这比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亲和力较大,因为对国外文化背景不了解、语言不通、风格不同,从而对国外明星的关注甚少。

(三)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手的追求也不同。有追求民族风格的,流行风格的,古典风格的,还有轻音乐风格的,但大多数人更青睐于流行风格的。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而流行风格正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此外,流行风格也顺应了生活变化的需求。由于当今大学生追崇时尚,喜欢走流行路线,也与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大多数人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而产生来年所反应,使得越来越多人崇尚流行风格的歌手。

(四)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通过看新闻报纸关注偶像。因为在当今这种网络发达的时代,以及学校图书报刊资源丰富,人们使用起来比方便。而较少人通过收集海报贴图、购买专缉影碟、听演唱会看表演的方式来关注偶像明星。由于还出在学生时代的我们,纯粹是个消费者,大部分经济来源都是从父母那所得,而自己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因此,选择通过看新闻报纸的方式来关注偶像明星比较符合我们学生。

四、改进措施

(一)偶像崇拜应该从感性走向理性。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高瞻远瞩的目光,引导青少年,开展宣传讲座,让偶像崇拜由表及里,由现象渗透过渡到本质层次。以适应方式向青少年提倡理性和批判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客观准确地看待自己的偶像,明白外表美不如内涵修养更经考验;让青少年学会分析偶像的行为是否符合常规道德标准,学会抵制偶像的非道德行为,由此自身思想行为得到洗礼.(二)关注偶像和审视自我相结合

调查结果表明,崇拜影视歌坛明星的人占很大比例,而他们中很多人坦诚是偶像的英俊潇洒或温柔美丽吸引了他们.这种选择偶像饿标准仅以外表为主,未免肤浅了点,是一种盲目崇拜,对我们无益。我们何不经常思考一下,我们选择他们为偶像,为什么不尝试着从他们身上学点什么呢?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身上肯定有吸引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深层次地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偶像,把对他们的关注从外表转到才华上来,挖掘他们真正值得敬佩的地方。

(三)学习偶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一般比较容易产生冲动和不计后果的过激行为,处理与亲人.朋友的关系缺乏妥当性。偶像作为要常常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公众人物,定有其待人处世的经验。青少年从偶像为慈善事业捐款,在家中如何对待长辈的方式中,学会以此对照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偶像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孝顺友爱的思想道德素质,让社会放心,让家庭安心,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参照偶像的奋斗历程,激发自我学好专业技能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有曲折,不可能一帆风顺,偶像也不例外!他们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才铸造了今天的辉煌。没有人甘于平庸!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成长奋斗故事中得到启发,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是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以此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从而激发我们奋斗的激情,鼓励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为理想而努力!

(五)引导青少年正确客观地缩小自身与偶像的优点的差距

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以观察的眼光挖掘偶像身上的闪光点,让青少年将着下优点罗列出来,制订想偶像优点迈进的计划目标。让青少年明白,崇拜偶像,不只是关注他们的特点,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优点,让青少年用偶像的光辉之处激励自我,不断剔除自身不良思想行为,让自己早日具备这些优点,以健康的方式去崇拜偶像。

(六)学习偶像面对挫折时具备的心理素质

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也承受着这样那样的压力,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而我们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往往又很容易泄气、自怨自艾、停滞不前。作为名人,偶像们当然也有很大压力,应该说所承受的压力比一般人要大。有句话说“爬得越高就摔得越痛”,他们除了承受一般的压力外,还有怎样保持知名度,怎样为大众接受,还有自身行为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个人隐私被过度关注的压力等等。可是他们最后又是怎么处理好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毫无疑问,没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不可能现在的舞台上。所以,崇拜偶像更应该学他们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排解压力,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肯定受益匪浅。

(七)拓展偶像崇拜的区域、行业和途径:

1、不同地域培养了不同个性的偶像。我们应引导青少年从更广的区域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值得崇拜的偶像;不同行业的偶像所具备的知识素养不同,偶像的选择,多一份选择则多一份吸取优点的机会。

2、扩大偶像崇拜的途径,家里经济允许人可以买碟或亲自观看演出,更近距离接触偶像,从而感受分析看清偶像,提高偶像崇拜的水平。

3、广泛关注不同行业名人的优点,关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以此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明泓.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透视 [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3).

[作者]李石辉 陈雅玲 全牡丽 杨燕 杨妮 罗容 蒋素梅

2004

篇2:偶像崇拜调查分析报告

本文所讨论的“偶像崇拜”,不是指政治上或宗教上的个人崇拜,而是指一种特定的、在当代社会非常流行的新型个人崇拜——对体育界或娱乐界名人的个人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宗教上的个人崇拜日益淡漠,学术上的个人崇拜在公众中也渐渐消失,但流行娱乐性质的个人崇拜却愈演愈烈,在青年人中尤其普遍。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对不同地区的2710名大中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这说明,偶像崇拜的现象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绝大部分偶像来自流行娱乐界或体育界。青少年偶像行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而是同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有关系的一种发展心理行为。我们必须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调查。

一、问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偶像崇拜的兴盛,与当代社会青年人信仰普遍缺失、缺乏共同价值观有重要关系。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要经历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的发展过程,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感”。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所谓自我同一感,是指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青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或多个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对象是崇拜者的代言人、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未来自己的形象。

在童年时代,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权威、最值得模仿的偶像;但步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偶像作用日益衰落,青年人虽然在经济上还无法摆脱父母,但在心理上却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和控制,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青少年所接受的偶像大多是雷锋等“英雄式”的模范,这种模范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平凡、克己奉公并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引导青少年形成一种较为理性、实际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知。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英雄式”模范的影响日趋淡漠,不能给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对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宗教传统很深刻,青少年往往受到宗教的影响而把上帝、耶稣基督和现实中的宗教人物作为其崇拜对象,这些宗教偶像在客观上往往能起到平衡心态、加强自我约束机制的作用。但在中国,宗教传统本来就不强,历史上曾统治社会的儒家思想也被极大削弱,在青少年中缺乏影响。因此,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成为青少年的主要崇拜对象,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除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少数政治领袖外,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几乎都是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

社会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由于“晕轮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应该注意到,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内在满足,如心理满足、情绪分享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现。对娱乐界和体育界明星的崇拜,与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宣传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

商业社会的经济基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中的大学生群体,因此以下假设都是针对大学生提出的)

大学生希望摆脱父母或师长赋予自己的价值观,但又忽视了对自身价值观的建设,难以形成自己的成熟价值观;他们往往以崇拜偶像作为价值观的“替代品”,通过崇拜、模仿偶像来取代价值观的作用。当大学生增加对价值观的重视,开始努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时,偶像崇拜现象就会趋于减弱和消失。

三、研究程序

1、研究对象:按照规范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本来应该在北京大学全体本科生中进行随机抽样;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本次研究不得不采用便宜抽样的方法。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为匿名问卷,但要求注明自己的年龄、院系、专业。

3、问卷设计:根据《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和本学期《社会心理学》课件中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制定《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调查问卷》,其内容如下:

(注:以下提到的“偶像”,既指娱乐、体育明星,也指政治、宗教、学术人物或历史人物,只要是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就可以视为偶像。请填表人注意)

问题1:你是否有过偶像崇拜的经历?

A有,而且正在崇拜 B有,但现在已不再崇拜 C几乎没有

问题2:你经常有意识地模仿你崇拜的偶像吗?

A很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比较少 E非常少

问题3:你认为偶像可以对自己的思想造成多大影响?

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一般 D比较小 E非常小

问题4:你认为大学生崇拜偶像是正确的、合理的行为吗?

A绝对是 B是 C不清楚 D不是 E绝对不是

问题5:你认为偶像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A不可或缺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E无足轻重

问题6:你赞同你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吗?

A非常赞同 B比较赞同 C一般 D不太赞同 E极不赞同

问题7:你现在的老师当中,在价值观方面有值得你仿效的吗?

A非常正确 B比较正确 C很难说 D不太正确 E极不正确

问题8:你现在仍然刻意模仿你父母或老师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吗?

A非常正确 B比较正确 C很难说 D不太正确 E极不正确

问题9:你是否有明确的个人信仰或价值观?

A有,很明确 B有,但不明确 C没有,但准备建立 D没有,也不打算建立

问题10:你认为在现代社会,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很重要?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E极不重要

问题11:你经常思考有关信仰和价值观的问题吗?

A很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比较少 E非常少

问题12:请注明你的院系、年级、专业、性别和年龄,谢谢您的合作!

4、结果处理: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其中性别比例为男生45份,女生11份;院系比例按照被试人的要求,予以保密。

在问题1中,回答A、B、C依次得5、3、1分

在问题2-问题11中,回答A、B、C、D、E依次得5、4、3、2、1分

问题12主要用来判断各个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年龄阶段的同学的不同态度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问题1到问题5一起计分,其平均分记为分数甲。分数甲代表被试者偶像崇拜的程度,分数越高,崇拜程度越高。偶像崇拜程度是本次调查问卷的因变量。

问题6到问题11一起计分,其平均分记为分数乙。分数乙代表被试者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本次调查问卷的自变量。

本次调查的假设是:大学生越重视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对偶像崇拜的需求就会越弱。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应该呈比较强的负相关性。

事实上,在回收的56份问卷中,被试者问题1-问题5的平均得分(分数甲)为2.52分(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下同),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为3.31分。从平均情况看来,被试者的偶像崇拜倾向并不十分强烈,对价值观的培养则普遍比较重视,这可能与北京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努力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主要是调查大二学生,其阅历普遍比较成熟。

在56位被试者中,问题1-问题5的平均得分(分数甲)低于3.0分的有34位,高于3.0分的有22位。我以“A类”和“B类”来称呼这两类被试者,前者的偶像崇拜倾向比较弱,后者的偶像崇拜倾向比较强。A类被试者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为3.50分,B类被试者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则为3.12分,差距有0.38分左右。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价值观重视程度较高的被试者,其偶像崇拜倾向往往较低;对价值观重视程度较低的被试者,其偶像崇拜倾向往往较高。偶像崇拜倾向在一般水平以上者,其对价值观重视的程度明显低于偶像崇拜倾向在一般水平以下者。如果以“一般”崇拜程度划线,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这个差距不算特别大,但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如果将被试者的偶像崇拜程度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四类:分数甲在1.0到2.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11位,在2.0分到3.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23位,在3.0分到4.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17位,在4.0分到5.0分之间的被试者有5位。我将这五类被试者分别称为“a类”“b类”“c类”“d类”,其偶像崇拜倾向依次递增,a类最低,d类最高。分别统计这五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可以得到以下结果:a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70分;b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39分;c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17分,d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2.94分。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偶像崇拜倾向与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之间的确存在负相关性,偶像崇拜倾向越强的被试者,其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越低。但是在这样的细分之后,对价值观的重视与偶像崇拜倾向之间的负相关性并没有很明显的呈现出来,偶像崇拜程度最高和最低的两类被试者之间,分数乙的差距只有0.76分,这个差距仍然不算特别突出。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

个,第一是因为调查样本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高,非常不重视价值观的被试者很少;第二是因为这样的细分还是太笼统,如果能够再做进一步的精确细分,或许会有更多收获,负相关性会增加。

当然,由于样本数目有限,进一步细分的意义也不大;如果再将abcd四类被试者分为更多类别,每个类别的被试者就相当少了,缺乏统计意义。如果将来有条件进行更大规模、取样更规范、设计更科学的问卷调查,至少调查100个左右的样本,我认为是可以进一步细分,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偶像崇拜倾向和对价值观重视程度之间的负相关性的。当然,通过这个比较简单的问卷调查,已经可以初步证明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和偶像崇拜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性,问卷调查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篇3:偶像崇拜调查分析报告

1 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情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发放自制问卷, 就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相关信息的反馈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统计, 并运用统计软件 (spss13.0) 做出分析。调查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56份, 有效问卷为244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中有95名男生、149名女生;其中医学类专业学生106人, 其他专业类学生138人。样本取自南方医科大学及其他多所综合性大学, 随机抽样发放,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分布如下:男生95人, 占总体样本38.9%, 女生149人, 占总体样本61.1%;医学专业类学生106人, 占总数43.4%, 其他专业类学生138人, 占总数56.6%。大一学生137人, 占总数56.1%, 大二学生59人, 占总数24.2%, 大三学生39人, 占总数16.0%, 大四学生9人, 占总数3.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 有150人目前存在偶像崇拜, 占总体的61.5%, 94人目前没有偶像, 占总体的38.5%;女生中偶像崇拜比例要高于男生, 且高出人数为99人, 占女生总数的66.4%, 男生中存在偶像崇拜的有51人, 占男生总数53.7%;其中, 医学专业学生中目前有偶像崇拜的为68人, 占总数64.2%, 而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中有偶像崇拜的为82人, 占总数59.4%, 由此可见, 医学专业学生中有偶像崇拜现象的比例要高于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

1.1 偶像类型和关注点

在目前有偶像的被调查者中, 有43.3%的学生表示从初中开始有偶像, 有28.0%的学生从小学开始, 另外24.7%的学生从高中开始便有了自己心中的偶像, 而只有4%的学生直到大学才开始有偶像。当问及“所崇拜偶像的所属领域”时, 结果显示娱乐明星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66.0%, 接着是文人墨客和商业精英, 两者在一起约占70%, 体育明星30.7%, 科学巨人22.7%, 政客16.0%。其中男女生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于:男生多崇拜体育明星, 占45.1%, 女生则只有23.2%;有44.4%的女生把文人墨客作为偶像, 而男生中却只有19.6%, 这种性别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突出了男生活泼好动, 女生斯文恬静的性格特点。

而娱乐明星被视为崇拜偶像的情况居于首位, 调查中男生达52.9%, 女生则高达72.7%。此调查结果与现今一些商业包装和信息传播密切相关, 社会在鼓励张扬个性的同时也给青年人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为他们崇拜娱乐明星心理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被调查者中90.0%的学生都会关注偶像的个人经历及成就;有68.7%的被调查者会关注偶像个人的理想及追求。由此, 可以看到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 他们倾向于有选择性地关注偶像的理想、经历及其现今成就。

1.2 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

本文将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分为“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四个类别, 由浅入深地依次表示其对偶像的迷恋程度。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虽然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 但是大多数都控制在适可而止的范围内, 当然也有一些高度卷入的行为, 这就需要介入一定的指导教育, 以避免学生过度沉湎, 荒废学业。当被问及“您有哪些偶像崇拜行为”时, 有78%的被调查者选择“听或看偶像的作品、歌曲、影视或比赛等”;30.4%的学生表示有过收集照片、影集和签名的行为;20.9%的学生曾购买偶像代言产品;11.5%的学生有参加歌迷会、演唱会的行为;12.2%的学生有模仿偶像的语言、姿势、服饰的行为;18.9%的学生梦想与偶像在一起。可以看出, 高卷入程度的偶像崇拜行为相对较高, 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会使其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生在“对偶像信息的关注和应对态度”方面, 当所崇拜的偶像出现负面新闻时, 30.0%的学生表示会极力为其辩护;16.7%的学生表示对其很失望;而另外的1.3%表示不再喜欢偶像。为其辩护者不愿看到自己崇拜的人受到诋毁或伤害, 而对其失望者则表示曾对自己的偶像抱有较高的期盼, 以其为榜样或目标。因此, 无论是极力为偶像辩护还是对其很失望的情感都能体现出偶像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偶像的负面新闻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大学生未成形的信仰理念, 因为有不少大学生把明星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如果明星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 建立了错误的标榜, 可能会让很多没有辨识能力的学生误入歧途, 从而形成思想上的真空期。

1.3 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认识

当被问及“您认为追星和偶像崇拜是否有差异”时, 被调查者中有67.3%认为不一样但又类似, 14.3%的认为一样, 9.9%认为完全不一样。可见, 当代大学生对于“追星”与“偶像崇拜”两个概念还是有些混淆。70.9%的被调查者认为偶像应该要有个性和人格魅力, 65.6%的人认为偶像应有突出的才能或技艺, 其次是突出的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气质风度等。结果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还是偶像本身的品质或能力, 显示出大学生偶像崇拜更趋理性化, 同时也更突显其独立意识和个性特质。

当目前没有偶像的被调查者被问及“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有疯狂的崇拜行为”时, 69.9%的人认为没什么。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感到正常、表示理解, 仅有少数人认为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到他们。这说明了偶像崇拜现象越来越能被大学生们接受和理解, 偶像崇拜在具备了时代特色的同时也随着当代大学生精神意识的发展更具个性特点。

2 医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分析

2.1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具有普遍性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 61.5%的大学生目前有崇拜的偶像, 偶像崇拜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大约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 虽然他们的偶像分属于不同的领域, 所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 但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医学生与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但是在医学生中偶像崇拜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 不同的医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有各自崇拜的偶像。偶像崇拜这一行为也已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日益根深蒂固, 这一现象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偶像领域的时候, 都倾向于选择娱乐偶像。娱乐明星成为两者的首选, 这也符合过去一些研究的文献中的结论。大学生首先会被能够满足其幻想, 虚荣和依恋需求的角色所吸引并产生崇拜心理。岳晓东和严飞认为青少年对崇拜对象的迷恋中充满了浪漫幻想, 甚至是性爱的幻想。在这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下, 沉湎于此的青少年把异性偶像当作一般的梦中情人并希望成为该偶像的恋人。

2.2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的理性化倾向

将医学生的偶像崇拜类型与其他综合类学校学生比较可看到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医学生愿意将娱乐明星, 商界精英, 体育明星作为他们的偶像;而综合类大学除了喜欢娱乐明星和商界精英, 还会选择文人墨客作为自己的偶像。医学生将商界精英崇拜排到第二, 综合类大学生将文人墨客崇拜排到第二, 这看起来就像是医学生更喜欢与自己类似的现实主义者, 而其他学生则喜欢把浪漫主义者列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其实这种偏向或许也与医学生所处的教学生活环境中人文气息的相对缺乏有关。总的来说, 医学类学生的偶像崇拜相对具有理性, 此时的偶像崇拜结合了对榜样的学习, 也对自己的生活起到调节作用, 而并非不顾一切, 缺乏价值导向和道德判断的崇拜。

医学生在偶像选择上也更注重偶像的现实引导作用。综合学校学生相比于医学生, 他们认为偶像对其影响首先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是为其提供克服困难的动力, 排在第三的是娱乐作用。其他大学生则更多认为偶像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他们生活之余有了更多的娱乐。显然医学生在偶像的选择上比较重视他们的榜样作用, 也呼应了上文中所提到医学生作为理科生群体, 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现实主义情怀的内容。

2.3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更凸显榜样作用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体现他们的需求和作为青年学生群体的特点。医学生倾向于将偶像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27%的大学生表示遇到挫折的时候, 对偶像的崇拜心理会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动力。就如一代领袖毛泽东, 立志统一美国南北的林肯等, 这些人物的故事能够很深刻地触动医学生, 让他们学会培养坚毅的品质去勇敢面对困难。再如姚明、丛飞和成龙等的明星, 他们出席慈善晚会和活动, 以身作则教导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 要有社会责任感, 保持善良正直的心。这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与综合大学生相比, 医学生除了将“作为学习的榜样”选为最常见的原因, 还有“自己从未经历又向往的事情”和“丰富课余生活”也位列第二和第三常见的原因。可见医学生这一群体具有理科生典型思维, 学科倾向非常专业化, 业余生活不够丰富的特点, 这一特点提示对于医学生教育要更注重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和课余生活, 真实的关心学生需求, 把握好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3 对医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对策

3.1 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与心理干预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阶段, 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塑造自我, 需要偶像作为参照物, 以检验自身的发展程度与趋向。医学生由于学业繁重, 不热衷于参加团体活动, 人际交往范围相对较小。而偶像崇拜作为一种交际的需要, 可以扩大个体交往的圈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偶像崇拜属于一种从众行为。拥有共同的偶像崇拜, 能让大学生彼此间找到共同的话题, 获得更多的交流, 不容易感到孤独和落单, 这样就减少了群体对他们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空虚感, 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有更多的娱乐。所以说偶像崇拜又有着调节心理压力和生活情趣的作用, 是应该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尊重。

除了要以一种宽容、平等的态度接纳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以外, 也要通过学校的心理干预来引导其正确发展。医学生作为较特殊的学生群体, 相比于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各方面压力更大。学习繁重、课余活动限制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相对限制了医学生某些个性行为的发展, 因此他们的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 更加容易产生不当的行为, 比如盲目追求偶像, 以获得内心的一种满足。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由这些行为引发的很多极端个案都是由于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 缺乏及时的疏导而造成的。学校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的测量与分析, 这是学校心理干预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医学院校这一工作还不完善, 因此如何完善心理干预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偶像崇拜这种在青年学生当中较为普遍的心理行为, 学校更应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并予以引导。

3.2 利用医学生的理性思维优势, 完善偶像教育

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的提高, 其在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时, 逐渐趋于理性, 不再只是对偶像人物行为的表面进行模仿, 更多是出于对模仿对象或榜样的深刻理解, 以及自己的理性思考。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对个体的行为和人格有较大影响, 不同的榜样会影响个体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这种合理模仿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因此是值得提倡的。调查显示了医学生在选择偶像上相对更具有理性, 针对医学生群体具有理科生多, 逻辑思维强的特点, 应加强对医学生理性的偶像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正确的偶像意识更是个体成长为有所作为的社会人不可或缺的心理功能。年轻人崇拜偶像, 其实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偶像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己前程的幻想, 对自我潜能的一种肯定。他们把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偶像的崇拜, 在偶像成功的经历中寻找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这一现象解释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偶像教育是对青少年自发产生的偶像心理及偶像行为进行合理的调节和干预, 使偶像行为发挥积极的心理功能, 产生积极的道德影响。完善的偶像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偶像意识, 让学生形成对偶像正确的认同感, 帮助其学会对偶像进行正确的价值分析和思考, 并且在进行偶像崇拜的情感体验的同时积极倡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崇拜行为, 正当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避免极端行为的出现。医学生的偶像教育更需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偶像的价值, 形成正确的偶像意识, 这对培养他们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很重要。在整个医疗行业面临质疑的当今社会, 医学院更应该加强对医学生素质和品德的培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医患关系, 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医疗服务行业更具影响意义。

3.3 注重校园文化熏陶, 修正医学院校人文教育

行为主义强化的观点认为, 行为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环境决定行为。根据这一观点, 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受到环境的渗透和强化而产生的。有学者研究发现, 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文化环境, 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近些年, 湖南卫视在全国率先走向电视娱乐节目的道路, 所以长沙地区的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就比较突出。因此, 在医学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注重文化的熏陶, 对培养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医学院校的校园流行文化建设, 要积极与医学教育融合。高校的流行文化应该具有时代性, 充满吸引力, 加强校园文化的批判性,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 学会理性地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益的资讯。现在的医学教育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一方面, 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共性的发展, 对个性的培养有所忽视, 导致创造性的人才缺失。培养方式上重医轻文, 因为强调专业化而知识面窄, 局限性大。另一方面, 由于医科大学的特殊环境造成医学生没有多少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的机会, 他们缺乏其他专业领域文化的熏陶, 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医学生是一个逻辑思维较强且信奉经验主义的群体, 因此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医学院在日常医学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适量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 通过必修选修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文教育。高校在开展这一类课程时, 也要结合医学生的特点, 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真正培养出他们的人文理念和兴趣。综合看来, 人文教育是医学生价值观形成以及世界观导向蓝图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版块,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展和修正在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冰.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4) :37-40.

[2]张宝君, 吕瑶.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学解析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3) :103-106.

篇4: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榜样学习和偶像崇拜几乎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并且往往伴随着青少年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情绪体验。引导青少年正确地选择榜样和偶像,对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调查和研究目前中学生心目中所认同的榜样和偶像,对于同学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武汉市某中学141名学生,其中,男70人,女71人。

2.调查过程。采用团体测查方法,利用班会时间请大家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认真填答,统一回收。指导语为:“我们这次调查主要想了解中学生最崇拜的人是谁,请大家在答题纸上分别写下三个自己最崇拜或最喜欢的人的姓名。这次调查不用填写自己的姓名,我们也会对你填写的内容严格保密,请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心填写。”

3.统计方法。问卷回收后,采用手工方法对被试填写的对象进行分类编码,运用Excel进行统计。

三、统计结果

1.中学生最崇拜的人频数分析

表1显示了在此次调查中中学生填写的,处在第一位的最崇拜的人物选择情况。在141份有效问卷中,有99份占70.21%的答案为体育界或娱乐界明星。如周杰伦,周星驰、王力宏等当红歌手,科比、姚明、李翔等体育明星。这与国外青少年偶像调查和国内青少年偶像调查的结果具有很大一致性。有13.48%的同学选择了一些历史文化名人,这其中主要是一些作家或艺术家,也包括两位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牛顿和居里夫人以及两位中国近代政治家毛泽东和周恩来。有11.34%的同学选择自己身邊的老师同学和自己的父母。有4.24%的人选择其它如自己、问题名人等。

2.中学生最崇拜的三个人频数分析

对入选中学生最崇拜的三个人物频次统计分析发现,在141位同学填写的417个人物名字中,入选次数最多还是体娱明星,共被选频次为305次,占总数的73%。入选中学生最崇拜的人提名次数从多到少依次有:周杰伦(22)、科比(14)、周星驰(9)、刘翔(7)、王力宏(7)、姚明(5)、林俊杰(4)等。而选择频次居第二位的是科学家政治家,在全部提名中共有37次提名占总提名频次数的8.87%,主要有科学家爱因斯坦(5)、居里夫人(2)、牛顿(1)等,政治家周恩来(8)、毛泽东(2)、武则天(2)、拿破仑(2)、康熙(1)、普京(1)、希拉里(1)等。居第三位的是父母老师,占总提名数的8.39%。居第四位的是文化名人,包括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相关著名人士等,主要有诸葛亮(5)、郭敬明(5)、韩寒(3)、冰心(2)、李白(1)、尼采(1)、J.K.罗琳(1)等。还有不少同学提及自己和同学,其中尤其男生居多排在第5类。第6类是时代精英和楷模,如比尔·盖茨(8)等。另外,有个别同学甚至提到希特勒等负面名人。

四、分析与建议

1.中学生最崇拜的人折射出的心理原因分析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学生活枯燥单一,这使得同学们往往有着强烈的心理放松需求。同时,中学生阶段又处在一个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急切的需要自我认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身边的大众传播媒介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不断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超级女声”等的评选如火如荼,光鲜耀眼的明星和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一日成名的梦想和近乎天文数字般的高收入自然让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羡慕不已,也成为心理压力逃避的短暂安慰剂和麻醉剂。虽然不少同学选择了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但相对文体明星而言比率偏小。很多同学难以把巴金、茅盾、雨果当作自己的偶像。虽然每天接触最多的便是他们,但在面对这些作家的时候,同学们的任务不是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而是去强迫自己反复背诵以便能够应付考试。美好的文学作品在单调的重复下味同嚼蜡,而明星们优美的嗓音、高超的技艺以及俊美的外表等等,还有很多明星一夜成名的“神话”,看起来似乎是那么诱惑人心。

2.中学生最崇拜的人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分析

中学生选择可以崇拜的偶像范围过小也是促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把体育界及娱乐界明星作为自己偶像去崇拜的原因之一。这一问题凸显出中学生阶段人文教育缺失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很多人不知道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以及时代楷模为何人。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必定反映了某个时代的特征。50年代的人多半崇拜英雄人物,一个英雄的报道经常使他们激动不已;60、70年代对领袖人物的崇拜可谓登峰造极;80年代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落实,人们则对“家”崇拜起来,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的话成了人们的座右铭;90年代的中学生崇拜的偶像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到了21世纪我们应该崇拜谁呢?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偶像和榜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约10%的人把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当作自己最为崇拜的人。说明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名人完全能够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征服当代的中学生,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伴随他们成长。

3.相关思考和建议

进一步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让大家有时间有机会参与社会交往,参与各项科技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读不同类型的书和读好书(包括一些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的专辑),接触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和精英分子。教师要让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如大家所愿的丰富起来,让大家可以更自由和更充分地了解和接触不同类型、各行各业、不同时代鲜活的人物,从更多样化的鲜活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养料。

重视身边老师、同学、家长的榜样作用。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除了文体明星之外,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自己身边的老师、同学或家长作为自己最崇拜的人。身边的榜样让人有亲切感,而且学起来非常具体和便利。我们要提倡同学们多向身边的人学习,也努力争取能成为其他同学心目中学习、羡慕和崇拜的对象。

篇5: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尽管偶像崇拜心理对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观以及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偶像崇拜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青少年非常喜欢相互比较,在“追星族”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时尚。如果哪位同学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害怕自己被其他同学视为落伍,观念保守,不够时尚;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同学所排斥,因为不追星的同学和追星的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减少,从心理上缺少了归属感,游离于同学之外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他们就有意无意地跟随其他同学去追星。

(2)内心需求和精神寄托:有些学生将偶像看成一种精神动力,带来成长的快乐,促进自我健康发展。当然,若把握不当,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这样一部分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如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和自己崇拜的明星联系在一起,将偶像的生日、星座、喜爱颜色、兴趣等如数记录,形成系列档案,而对学习的兴趣却大打折扣。甚至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都一味地模仿明星们。青少年喜欢幻想,他们通过模仿明星的各种行为,将自己想象成明星的样子,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也是青少年自居作用的结果。

篇6:偶像崇拜辩论

青春偶像大致分为两类:纯偶像,榜样型偶像

纯偶像主要指那些青春派偶像,歌星,影星,球星,他们在青春偶像中占据主流地位,他们给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向往和幻想,但纯偶像的出现不过是商业包装和炒作,在其完美的荧幕形象背后是体坛明星大打出手,娱乐明星私生活混乱。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未形成,这些负面新闻常常会超出青少年对理想形象的承受范围,对这类明星的追求,常导致青少年追求外表的光鲜时尚,渴望一夜成名,幻想完美的爱情,崇尚拜金主义,对其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产生不利影响

榜样型偶像。主要指要突出成就的社会名人,如毛泽东、爱恩斯坦、达.芬奇、李嘉诚。主要是靠其个人的气质、成就和人格魅力来感召青少年的。他们是被认为最具积极意义的青春偶像,他们的成功,往往凭借自身的天赋,努力与机遇,而且在人物传记中大多是他们的光辉面,在崇拜这些不折不扣的成功者时,将其与自身对比,还没有经过历练,还未能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的青少年常会产生两种情绪,一、偶像高不可攀从而自卑,伟人的光辉越明亮,自我否定的阴影越深,还未起航就已自暴自弃。

二、以偶像为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效仿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禀赋,在自我成就的过程中成为了他人的复制品,文化大革命就是伟人崇拜的典型后果。

偶像不可否认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而感召力有正负之分,从人性的弱点来说,人会将自身希望具备却不具备的特点投射到偶像身上,当有关被给予完美人生理想的偶像负面新闻袭来,脆弱的青少年情何以堪,张国荣的纵身一跃让多少少年怀疑人生的意义。

青春偶像崇拜让青少年在崇拜中迷失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浪费了宝贵的青春,给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在社会上宣扬了一种浮夸的个人崇拜的不稳定风气;也扰乱了明星的正常生活。

综上,我方认为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

各位评委,观众:

大家好!对方辩友的陈诉使我们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说:“我们是为了真理而战的。”日本人说:“我们是把中国当成兄弟,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去帮助中国发展的。”这是真实的吗?卡耐基说: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所做的事寻找一个正面的借口。对方辩友以上所说的利是为了使青春偶像崇拜在其他人看来更有理由一些还是在青春偶像崇拜中突然感得到的呢?无论是XXX还是XX(利的例子)是否在自己一决定去成为青春偶像崇拜一员的时候就有,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如何界定那些利不是由个人感悟所得,青春偶像崇拜在其中充其量只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因此,我方对于青春偶像崇拜中利的确定性与青春偶像崇拜在利中的重要性是存疑的。

我方的观点是: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但由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青春偶像崇拜就是基于心理的不成熟,由此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理想化——把偶像及其特质想象得完美无瑕。其次是浪漫化——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之中。再次是绝对化——对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

二:还表现出三个行为特点:冲动性心理活动倾向、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行为反应。在偶像崇拜过程中,情感成分常常胜于理智成分,过于激动、兴奋和不由自主的情绪体验不足为怪,超越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反应也时常可见。三:青春偶像是立足于大众传媒的,被大众传媒的操纵.大众传媒是商业机构,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谋取利益.他们以青春偶像为工具,以各种手段榨取其粉丝的金钱。往往一个偶像在被传媒力挺的时候可以达到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一旦他失去了利用价值,传媒就会很干脆直接把他舍弃,而那些曾经崇拜过这些偶像的人,在某一天发现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偶像了,回头看看,除了疯狂,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四:如我一开始所言,青春偶像崇拜的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且对于人的重要性是值得怀疑的。然而,过中的弊是确实存在的,我方会在下面的辩论中谈及弊的确定性。一方面是利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弊的确定性,两者成为鲜明的对比。一个不一定存在的事物能说其大于一定存在的事物吗?这个答案是显然易见的。

谢谢大家!

首先,双方一辩陈词。正方认为有时候偶像崇拜具有盲目性,但并不能证明崇拜青春偶像弊大于利。颓废成不了市场的主流。从偶像角度看,别人的崇拜正是一个促进他们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崇拜者以偶像为目标,对偶像的崇拜是自己的精神补充和心理慰藉。反方则认为当前的大多数偶像为明星制造,自身素质与涵养值得探讨,而大多数的偶像崇拜均带有盲目性。然后,进入二辩攻辩环节。反方二辩通过提问更进一步阐述了本方观点,而正方二辩则同样以自己的幽默与机敏赢得满堂喝彩。他强调:崇拜者大部分是理智的。我们喜欢张国荣,但我们没有跟着去跳楼;我们喜欢杰克逊,但我们更喜欢女人!

对辩环节开始,正方辩手巧妙的把青春偶像喻为灯塔,水手的一意孤行导致船触礁,是水手自身所致,不能咎于灯塔。而电视剧情节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正是我们崇拜青春偶像的理由之一。反方则认为青少年应该有自己的做人方式,讲求个性化和个人魅力。

在双方自由辩论中,双方在对论点的把握上发生分歧,公管学院辩手由于对辩题的理解疏忽,而被对方抓住小辫子。对人文学院辩手抛过来的炮弹只有招架之势。

之后,是双方四辩分别陈词。反方四辩慷慨激昂,寓情于理,以例为证:据新闻报道,某中学五位同学为效仿F4,身着奇装异服,染发纹身,到处欺凌弱小,强奸女生,难道,这就是青春偶像崇拜的利?谢霆锋撞车后逃之夭夭,赵薇身着日本军旗招摇过市,罗纳尔多整日鬼混,难道,这就是青春偶像崇拜的利?而正方四辩也不示弱,“你有虫牙,吃苹果导致果牙疼却要归咎于苹果吗”,“吃饭会噎死人,但是有多少人是吃饭的时候噎死的呢?”接着,点评嘉宾吕少清对这次辩论赛进行了点评。他给05级辩手提出大量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并认为辩手在对辩题分析的严密性方面有待提高。在评委退出辩论场后,在座的观众也积极参与了讨论,把辩论再一次推向了高潮。

上一篇:图像信息处理教案下一篇:《故宫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