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2024-05-09

印象主义作品赏析(精选11篇)

篇1: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目: 印 象 主 义 绘 画 作 品 欣 赏

名:

级:2008

号:2 0 0 8 0 9 4 1 0 6 2

指导老师:李

材:《美术欣赏》上册 课

题: 印象主义绘画欣赏 课

时: 一课时 课

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末法国艺术的主流。印象派画家主要探索色彩,描绘瞬间印象。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印象主义绘画的一些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上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对作品的介绍以及同学的自我认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印象派的产生,技法和艺术风格有所了解,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的目的。

教学重点: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及画家的艺术价值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的理解。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方法:

1.教法:(1)讲授法:我借助多媒体讲解作品让学生能认识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等。比较法:通过比较其他画派的作品引出新课,让学生更能深刻的接受认识印象派绘画。

(2)欣赏法:引导学生认识欣赏作品的内容和美术价值,体会画家的情感内涵。2学法:

(1)讨论法: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2)观察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学具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清点学生人数,安排课堂秩序。二:引入新课:(3分钟)(使用课件)

借助课件讲解,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是19世纪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最终导致了现代艺术的产生。

三:讲授新课:(20分钟)

(一)印象主义的产生背景: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运动。一批青年画家走出画室探索色彩,描绘瞬间印象,注重对自然的直接感受,突破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念和绘画表现手法,引发出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艺术流派,由此影响到整个艺术观念的转变,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印象主义绘画分类: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1.印象主义

1、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它兴起于19世纪60—

○70年代,得名于1874年此派画家的第一次联展。19世纪最后30年里,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

2、印象派的主要画家有马奈、,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3、播放图片,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

日出·印象 莫奈

相关思考提示:(学生回答)

(1)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这幅画采用了什么形式风格?(3)感受画家的情感内涵

教师讲述

1、○《日出·印象》是描绘莫奈家乡勒阿弗尔海港的日出景象。清晨,海

面上雾气弥漫,波光粼粼,一片迷茫的淡蓝色水汽中,太阳正破雾冉冉升起,给这清凉的蓝色世界染上了一层薄薄的淡红。雾霭中远处的港口依稀可见,一只小船正划向港口…….这一切都在清晨的雾气和天光水色中若隐若现,既有初升太阳的微温,又有清晨雾气的凉意,这种清新 的感觉通过画家对光和色彩的把握征服了观众,让人难以忘怀。

2、这幅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泼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

○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欣赏《草地上的午餐》

相关思考提示(学生回答)

(1)学生自由讨论分析并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教师讲解

(2)这幅画的构图是马奈根据文艺复兴时期一张版画绘制而成的,画中的森林草地上,坐着两位衣冠楚楚的黑衣绅士和一个裸体妇女,远处还有一位沐浴的女人。

(3)女人体采用了减少中间色,压缩暗部,运用大面积亮色的描绘方法。男子画的较为平面,运用了大量黑色,这一黑一亮的对比,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色彩效果和光感,有一种不同于古典绘画的特殊画面效果。

最后教师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泼、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印象派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

2.新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画坛上出现了更为新颖的画风,这就是新印象派,人们又称它为”点彩派”.代表人物.;修拉和西涅克

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修拉

相关思考提示(学生回答)

(1)这幅画的技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介绍该画的内容及艺术风格和特点:

这幅作品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由于画面都是由色点构成,显得安静.拘谨,缺乏生气。

3.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指印象派高潮之后在法国出现的一种更新颖的画风,后印象派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派别,也说不上是一个艺术团体。

后印象派的主要画家有塞尚.凡高和高更。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有苹果的静物》塞尚 教师讲述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

播放图片《向日葵》

《向日葵》凡。高

相关思考提示(学生回答)

(1)这幅画描绘的向日葵有什么特点?(2)这幅画表达的画家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讲述

这幅插在陶罐中的向日葵几乎没有立体感和明暗变化,显然受了版画的影响,画家用扭曲,变化的笔触刻画出了一支支生机勃勃的向日葵,用各种颜色塑造着这些太阳的象征物。这幅画达到了传神的境界,通过这些黄色的花传递着自己满腔的热情。

(三).总结:印象主义绘画是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折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他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总结:(2分钟)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印象派绘画的性质,绘画特点和艺术风格有所了解了,希望课后大家能够多在网上或者书上欣赏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五:作业布置(练习):

1.思考一下印象派的绘画特点? 2.谈谈印象派绘画在美术史上的影响?(课件使用完毕)

印象主义绘画(板书设计):

一、印象主义绘画分类: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1.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的产生:是19世纪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

印象派的主要画家:马奈,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2.新印象主义:

产生: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画坛上出现了更为新颖的画风,这就是新印象派,人们又称它为”点彩派”.代表人物.:修拉和西涅克

3后印象主义:

主要是指印象派之后的一些艺术家。后印象派的主要画家有塞尚.梵高和高更。

二、总结

1.、印象主义绘画是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折的起点

2.、印象主义绘画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了绘画中

3.、印象主义绘画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

篇2: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向来觉得自己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向往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生活,却又无法抗拒繁华都市的巨大诱惑。两者实则并无对错,若能在其中游弋自如,便是一种众人求之不得的能力与福气。因而此次游览东京,内心不无激动,即便错过京都,也不至于抱憾。毕竟书中的美好在想象中才得以永恒,现实倘若有一丝一毫的差距,也会觉得失落不已。倒不如将其埋于心中,历经久远,仍有醇香弥漫。

东京的繁华不同于香港,后者虽说是城市规划中的典范,却总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压迫感。太过拥挤的城市上空,焦虑、紧张弥散开来,即便是旅游观光也很难不被其快节奏的生活所影响,总的来说足够合理,却不够亲切。而东京却大有不同。同样川流不息的街道,同样拔地而起的高楼,不同的是你会感到开阔,舒适,甚至不受牵扰。或许这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但看看行人的表情就会知道, 他们内心平和,对新的一天充满期待。终要成为过客的我,也难免不被其幸福的气息深深感染。每每想到这里,便不由得微笑起来。

繁华看尽,便也想逃离喧嚣,择个清静处修身养性。即便孤陋寡闻的我从未听说过箱根,心中却依旧充满期待。毕竟是“温泉之乡”,总会有一番独特风味。绿荫环绕的盘山公路,像极了庐山的景色。但尽头的箱根却比牯岭镇安静太多,后者多的是招揽顾客的喧闹小店,前者却静静守护着那一座小小的神社,在岁月的长河中,投下慈悲的目光。

雨中的神社寂静少人。不知为何,总觉得它的周遭环绕着一圈柔和而神圣的光,难以触碰,却又异常亲切。即便是在这样湿漉漉的日子里,仍有人前来虔心参拜。我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甚至无法知道供奉的是哪一位神明,但仍然受到了极大的感动。 原来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始于内心,却能波及周遭。此时此刻我不想为有神论或无神论作过多争辩,只想久久地停留在这种宁静、肃穆的气氛中,忘记所有。因为一切的一切,或喜或悲,在此刻都显得无足轻重。瞬间的感觉往往最易流失,也最为珍贵。静静伫立在这连绵的雨幕中,夏日的燥热似乎被平和取代,而远处的群岚云雾缭绕,恍惚而看不真切。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最最可爱的夏天。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从这一刻起便如潮水般奔涌而来,我不想抗拒,也不能抗拒,只是任由它将我推向回忆的尽头,推向那些消逝已久的,指间流失的感觉。

箱根之行使我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可爱之处,即便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忙碌奔波,却仍有清净之地供人休憩。然而对于这个民族的评价, 则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你可以批判它的历史,批判它过去的种种罪行,甚至当下掌权者的顽固不化,但人民无罪,他们和我们一样在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先进,它的科学,它极大的参考价值与学习价值。东京街头任何一家商店的服务态度,任何一间卫生间的干净程度,是国内最顶级的商场都无法比拟的。再何况那无形的国民素养、公民素质,则更是无从谈起。倘若我们的态度只停留在无谓的辱骂与批判,那么便永远没有进步的空间。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今日;而学习他人,则是为了更快地强大自己。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单纯地从好坏来辨别,即便是自己的国家也应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如此这般,便也可洞悉其本质,不被表面所蒙蔽。

写到这里思维似乎凝固起来,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绪,想要传达,却又不知如何下笔。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回放的,是人来人往的电车站。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和服女子,神态安详,微微一笑便是极美。而她们身边,却是一群青春洋溢的高中女生,统一的水手服,清纯而美好。不必再探讨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这就是最好的诠释。而我,始终是一个旁观者。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也十分幸福。心中的京都樱花绽放,而此时的东京,正值盛夏,日光耀眼,天空晴朗。

作者:陈瑾瑜

篇3:浅析二胡作品《红土印象》

《红土印象》是由我国著名钢琴家, 作曲家, 指挥家曲大卫先生创作, 1984年4月3日生于沈阳, 1997年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 跟随刘思军副教授学习作曲。2003年顺利地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学习作曲。先后师从徐振民·徐昌俊·罗新民三位教授学习作曲。2010年开始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的指挥系。

二、《红土印象》的创作背景

《红土印象》是一首二胡作品, 描写作者在云南体会到的风土人情, 用美妙的旋律谱写云南红土地的美丽风景和热烈激情的舞蹈场面, 讲述在云南那片红土地的美好记忆, 使人留恋忘返, 聆听优美的音乐, 享受这一片美丽的红土地。

三、对乐曲《红土印象》的分析

本乐曲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音乐色彩是不同的, 相互之间形成既对比又统一的关系, 更加衬托出音乐的情趣和风格, 使音乐更加有戏剧色彩性。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由一段优美的钢琴伴奏, 优美抒情的旋律开头, 随后二胡缠缠绵绵的主旋律流入到人的心里曲, 主旋律运用人们较熟悉的旋律来创作, 给予听众无限的遐想。在二胡演奏中运用流畅的运弓, 揉弦要缓缓的轻揉, 沉浸在那动人的音乐中。表达作者在云南红土地的场景产生出深刻的回忆, 对朋友们的眷恋之情。

浓情缓缓的慢板, 要把曲子的情感通过二胡抒发出来, 首先要考虑二胡持弓的弓段的合理运用, 不同弓段的长短和弓速发出的音乐色彩是不同的, 弓毛的贴弦程度也要根据乐曲的类型来进行运用。

第二部分, 进入了小快板, 乐曲节奏变成了6/8拍, 仿佛进入了载歌载舞的热情款待的场面, 与远方的贵宾纵情高歌, 展现了广阔的红土地人民的热情, 描写了热烈欢舞, 欢腾的舞蹈场面。演奏中要运用轻快的快弓, 快速换把与快速的换弦要无痕迹, 轻松自如的掌握, 使音乐显得更加富有激情色彩。增加音乐的旋律起伏, 强弱对比, 使音乐更加有舞蹈的活力氛围。

快速级进的十六分音符, 要做到节奏的平稳和均衡统一, 使两手配合协调, 快弓的强弱起伏, 要做到位, 这样才能表现出舞蹈热闹的场景, 快弓更要保持运功平直稳, 使音色饱满、纯正。音色的颗粒性, 要保证左手快速的高抬指与右手持弓的配合。钢琴的前奏, 带有舞蹈性的节奏, 让听众更快的进入到载歌载舞的场景中。演奏者不仅要有自己的旋律, 心中更要有钢琴的节奏点, 使二胡与钢琴配合默契, 相互进行乐曲的推动与展开, 形成新的民族风格与民族韵味。

第三部分, 旋律和节拍的自由, 由慢起渐快的旋律, 还有飞快的十六音符的旋律, 二胡双弦音的展现, 让人感觉红土地的舞蹈既温柔抒情的歌唱又粗犷豪迈的跳舞, 使情绪起伏不定。

二胡双弦音演奏技术的运用是一种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法, 更加证明了二胡不仅能运用自身柔美歌唱性的音色也能跟随时代的潮流去发展创新新的技术。双弦音的演奏方法是:将弓杆摩擦外弦, 弓毛摩擦内弦, 通过琴弓的运动摩擦发出声音, 这种音色比较适合表现激情的场面。快弓与半音阶的配合, 要保证音准的准确性和保持快弓的颗粒性, 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 展现了二胡的炫技水平, 大大促进了二胡技术的进步。

第四部分, 又浮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 然后进行旋律的展开。对红土地美好的回忆, 怀念在红土地发生的点点滴滴, 浮现在眼前的美好画面, 使作者回味无穷。

二胡的颤音具有很强的音乐色彩的装饰作用, 通过对颤音强弱与颤动频率的幅度形成不同的音乐色彩。运用合理的颤音, 犹如音乐栩栩如生别有几番韵味。

强弱的控制, 使音乐的戏剧性的情感色彩更加生动, 力度的控制要与音色结合起来, 随着音乐的发展, 有时单方面的力度强弱是不行的, 要结合音色的处理, 才能使音乐更加富有变化情趣, 乐曲描写红土之情的美好的画面, 优美抒情的旋律流露出来, 要不断的变换力度、弓毛的贴弦程度和运弓着力的掌握, 还要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进行的旋律从内心的抒发动人的情感, 所以, 演奏者要不断变换力度、运弓的灵活运用, 认真研究这些技巧手法, 才能使旋律的色彩更加丰富。

第五部分, 进入了欢快的小快板, 舞蹈性的节奏, 让载歌载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二胡的主题与钢琴伴奏主题的相互转换, 使音乐更加有趣味, 相互呼应的舞蹈, 热烈的场面气势浩荡, 热闹沸腾。

最后急板的速度, 将旋律推到本曲的高潮, 由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 音色要饱满既要加大弓毛的贴弦度又要保持好运弓的放松自如, 运用丰富的力度变化使全身的感觉跟着乐曲的旋律一起领受激昂壮观的舞蹈场面和对广阔美丽的红土地的赞美之情。丰富的力度与旋律色彩起伏的变化达到最高潮, 最后将以三连音和一个长音收尾, 三连音要保持音色的浑厚饱满, 节奏要保持均衡统一, 这样才能使音乐达到完美的结束。

篇4:德彪西及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作品:印象主义音乐:曲式思维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24-02

19世纪末期欧洲国家在海外资本的不断扩张,在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引进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它的音乐风格在创作思维、音乐审美、音乐表现等方面都获得了突破。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一、德彪西生平及音乐作品

德彪西作为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它的作品和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音乐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钢琴音乐技巧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波西米亚舞曲》是德彪西创作于1880年的第一首钢琴曲。这首钢琴曲与德彪西后来创作的乐曲相比,地方色彩较为苍白,但是却具有西班牙小品的巧妙之处。与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对比,可以感受到《波西米亚舞曲》像是由舶来品装备而成的音乐作品。该钢琴曲以2/4拍子为主,节奏上有点像波尔卡。作为德彪西的第一首钢琴曲,之所以会具有这种风格其主要原因是在1880年德彪西曾两次去过俄国,他与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一同去游览意大利和瑞士,因此在他创作的《波西米亚舞曲》中具有的音乐特点可能是来自莫斯科酒吧歌手的灵感,所以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才会有所体现。德彪西经常出入各地的酒吧,因为在他看来,酒吧的音乐中往往极富地方特色,他可以在酒吧寻找到许多的民间音乐的创作源泉和音乐素材。作为德彪西的第一首音乐作品,它的创作十分考究但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它的创作手法主要是借鉴了柴可夫斯基的沙龙音乐,作品的织体较为简单,但是作为钢琴曲它的演奏时间太短,思路较为凌乱,不够清晰流畅,也缺少整体性。

《波西米亚舞曲》作为德彪西的处女作,创作方面不是很成熟,因为德彪西在早期创作的作品还没有脱离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的范畴。德彪西在19世纪末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但是由于处于创作的初期,音乐风格和形式都处于摸索阶段,所以部分作品与优秀的沙龙音乐作品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德彪西创作的音乐作品不断增加,作品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的音乐精品,这也奠定了德彪西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的地位。

《浪子》是德彪西后期创作的作品,获得了罗马奖。随着德彪西在音乐创作方面不断成熟,他后期的作品中也逐渐出现如同印象主义绘画作品那样:注重光色和阴影而忽略了轮廓,印象主义音乐将各种表现因素融入作品之中,降低了和声和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功能,对于旋律的完整性以及曲式结构表现更加清晰。印象主义音乐通过阴暗之间的变化体现出它特有的风格。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诗词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是德彪西应用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手法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外他还创作了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该作品体现出了他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此之后,他创作的钢琴曲《版画》、《欢乐岛》和《二十四首前奏曲》,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作品。德彪西的作品从不成熟到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曲式思维

在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初期,他的印象主义音乐的结构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音乐曲式结构以外的,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继承,又有区别于传统独特的地方。下面通过德彪西的钢琴曲《前奏曲》第一集的音乐对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曲式结构思维进行分析。

钢琴《前奏曲》第一集中的三部式传统结构仍占很大比例,但是又具有属于他自己独特的曲式结构思维。他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主题往往更偏爱于将一种不断延展、流动的过程慢慢地注入到音乐结构的形态当中,那不只是一种古典主义音乐的结构发展模式。

德彪西通过将自己眼中看到的印象变为听觉中的构思,然后进行慢慢的延展,最后发展成为改变主题材料的方式,如果再加上流动的过程,就会给人带来一种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感觉。而在《前奏曲》第一集中正是将这种在模糊中渐渐变得清晰的主题构成了音乐的结构,模糊了第一集中各个片段之间的分界线。在音乐作品的句法划分上,德彪西也改变了传统的依靠和弦的功能性连接的划分方式,采用动机的延展,在音色的变化、调式等方面来进行句法的重新划分。

印象结构的特征体现在将“散体形态”和“聚合力”这两种结构充分地融合到一起,而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就具有这种结构特点。这种结构是和声和结构关系中音乐手段运用的结果,它是形成印象主义音乐构成的基础。德彪西在创作后期最中意的三部式就是将这些结构类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种既有传统曲式思维又融合了多种结构的曲式,是德彪西独特的结构思维的重要体现。

三、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被称为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桥梁,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杰出的作曲家。但是德彪西并不喜欢人们这样称呼他,他本人对于“印象主义音乐”这一名词十分反感。他认为他的作品中加入的现实主义的内容没有被理解,而被“印象主义”所覆盖,作品中的内涵被强加的概念所扭曲。虽然德彪西极力否定这一概念,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的音乐中具有的印象主义音乐的痕迹。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和弦,例如七和弦、九和弦等,而且還具有音色效果不协调的和音,如果降低一个音或者和音的话对于它的功能性有着很大的意义。他的音乐作品中的和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和声中形成的以动机延展为主的手法,运用独特的逻辑思维,打破常规的形式,让和声完全取决于色彩的应用,这就使得德彪西的作品具有和声新颖、崇尚复调性、倾向于多声部的特点。

在音乐作品的处理方面,他将音乐中浪漫的感伤化为法国独特的“情感反应”。例如在管弦乐《夜曲》当中,他摒弃了夜曲一般的形态,利用具有独特印象和光影作为音乐的焦点,以展现出作品中包含的全部意象,具有独特的魅力,给人一种神秘感。

德彪西在创作技巧上营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音响效果、神秘、微妙的气氛。这些技巧除了在德彪西钢琴曲《版画集》、《意象集》中能够表现出来外,在德彪西的钢琴练习曲中也有体现。例如在音乐钢琴教学中应用较多的《练习曲》,其在该作品的创作上进行了极大的创新,运用了许多的双调性、复合调性,创造了新的天地。

它在和声上改变了传统的大小调的体系。例如在他的钢琴曲《版画集(塔)》中,运用了中国五声音阶、教会调式音阶、全音阶和不协和音,使作曲中的低、中、高声部如同一座具有艺术气息的宝塔,低声部发出的持续音如同塔的基地,中声部的持续机动像是东方的“锣声”,高声部优美的五音阶旋律像是塔上美丽精致的装饰。品味《版画集》,能够感受到一种遥远的安静气氛,它所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远处佛像上浅浅的微笑。

当美好的事物无法用文字来形容时,就可以用音乐来表达,这就是《佩列亚斯和梅丽桑德》,这首音乐听起来模糊却具有暗示性。该作品是由《梅特林克》的剧本改编而成,它被评价为印象派音乐的巅峰之作,是一部能与著名歌剧瓦格纳乐剧相提并论的作品。该歌剧采用了印象派和声的手法,他想要利用特殊的方式将每一个音的音响效果都融合到整体上,当歌唱者用法语演唱时,给人的感受像是一种音乐朗诵而不是唱歌,通过歌词中自然的韵律,体现音乐中夹带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精神活动。

篇5:浪漫主义音乐赏析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在众多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中,我个人最喜爱的的莫过于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而在他一生创作的500多篇作品中,我又最钟情于《蓝色多瑙河》。

一说起《蓝色多瑙河》,熟悉的名字,醉人的旋律,顿时把我带入一种阔别已久的亲切意境。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前,几乎所有听者亦或是伟大音乐大师的赞美竟是出奇的一致,就连德国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听到这首乐曲后对此绝妙主题音乐也因赞叹不已而如此评价“可惜不是我所作!”因此,这首圆舞曲被奥地利人称为“第二国歌”或“真正的国歌”就不足为怪,能在每年的维也纳音乐会中作为主要曲目也就不足为奇。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由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关于他的创作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其实最初这首乐曲并非圆舞曲体裁,而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邀请写的一首合唱曲。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结尾 “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中透露的诗人丰富幻想给约翰·施特劳斯以极大的灵感,于是他将其改编成一部管弦乐曲,命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也就是这个缘故造就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名曲,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乐曲序奏是在一段弦乐震音背景下圆号吹奏的黎明的动机,由慢变快,由弱渐强,是全曲最具魅力的地方,仿佛多瑙河潺潺的流水声中的清晨。关于本首旋律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插曲:1989年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这段震音响起时,乐队的演奏被观众的掌声打断。指挥家别出心裁地转过身对观众说:“让我们迎来一个美好、欢乐与和平的新的一年。”从此,每当《蓝色多瑙河》的序奏响起时,观众都会鼓掌欢迎指挥家的新年致辞;指挥家把美好的祝福在新年的第一天送给世界各地的观众。

《蓝色多瑙河》这首旋律欢快的乐曲,是按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渗透了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乐曲的序奏一开始,圆号在弦乐群碎弓的衬托下,吹奏出音乐的主题动机,犹如黎明的曙光,拨开了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弦乐震音好象多瑙河的水波,在闪烁荡漾。雾气消散的河面上,辉映出朝阳的绚丽光斑。圆号象一道霞光穿透冬雾,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整个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第一圆舞曲是整个圆舞曲的主题,曲调轻松流畅,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的欢乐情景。犹如春之神 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象娓娓动听的语调,把合唱曲中的优美词句,轻轻地送到人们耳畔:“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吹动树梢……”

第二圆舞曲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情绪明朗、活泼,激励人心;第二主题柔和、抒情如歌。轻盈的曲调象春姑娘在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旋律中歌词 中对春天热情赞颂之情:“啊,美妙!双唇象玫瑰,向我们微笑。美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当人们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泪”时,旋律轻缓飘下,变得沉郁动人。

第三圆舞曲也有两个主题,一是优雅、跃性的主题,有催人向上的力量;二是铿锵有力、动感强烈的主题,充满了生机勃勃,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灵的节奏中,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的欢乐欢舞。曲调中起伏的音型,犹如他们飘飞的衣饰;节奏中强劲的重音,象是他们轻轻点蹋的舞点。

第四圆舞曲,节奏拉宽,音乐由外在的歌唱性转化为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每到晚上,到处射出光芒,使人欢畅”的主题。第四首圆舞曲流畅的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

第五圆舞曲是第一首圆舞曲的扩充与发展,欢快的气氛越来越浓,像是第四主题的延伸,最后曲调发展越来越激动、炽热,并进入豪华壮丽而快速的高潮。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殊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的热情赞歌。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管弦乐队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的音调,在渐次的暗涨的力度中,高声呼唤出:“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蓝色的多瑙河》的尾声较长,再现了圆舞曲中的主要主题,使乐曲更为鲜明、生动、圆满。整首乐曲给人以豪华壮丽、清澈典雅,无处不美的感觉。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更突出显示了施特劳斯的高超技巧。

篇6:浪漫主义诗歌作品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

冬不受寒,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

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

受尽了压制和委屈

生长的每个过程

都有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

任人摆布,不能自由伸展

一部分发育,一部分萎缩

以不平衡为标准

残缺不全的典型

象一个个拘偻的老人

夸耀的就是怪相畸形

有的挺出了腹部

有的露出了块根

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

芝麻大的叶子表示还有青春

象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

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

但是,所有的花木

都要有自己的天地

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

枝叶承受雨露和阳光

自由伸展发育正常

在天空下心情舒畅

接受大自然的爱抚

散发出各自的芬芳

如今却一切都颠倒

少的变老、老的变小

为了满足人的好奇

标榜养花人的.技巧

柔可绕指而加以歪曲

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

或许这也是一种艺术

却写尽了对自由的讥嘲

篇7:现代主义作品目录选

(英国)T·S·艾略特《荒原》、《四个四重奏》

(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白鸟》

(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

(美)庞德《诗章》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审判》

(美)奥尼尔《琼斯皇》、《毛猿》

(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英)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

(法)萨特《禁闭》、《墙》、《死无葬身之地》、《恶心》

(法)波伏娃《名士风流》、《他人之血》、《女客》

(法)加缪《鼠疫》、《局外人》

(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法)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

(法)克洛德·西蒙《佛兰德公路》、《风》

(法)罗伯—格里耶《窥视者》、《橡皮》

(法)杜拉斯《广岛之恋》、《情人》

(捷克)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笑忘书》(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阿根廷)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杜撰集》

(美)纳博科夫《洛丽塔》、《微暗的火》、《普宁》

(意大利)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看不见的城市》(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美)凯鲁亚克《在路上》、(美)金斯伯格《嚎叫及其它诗》

(美)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冯内古特《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

(美)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德)君特·格拉斯《狗年月》、《铁皮鼓》

(德)黑塞《荒原狼》

(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

(英)戴维·洛奇《换位》、《大英博物馆的坍塌》

(瑞典)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日本)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

(日本)三岛由纪夫《禁色》、《潮骚》、《金阁寺》

(日本)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篇8: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关键词:色彩美学,印象主义绘画,莫奈作品

印象主义作为现代艺术的开端,具有艺术史、文化史、精神史等多方面的意义;作为油画绘画本体,它的意义自然也是独特的。

色彩美学以现代色彩科学为基础,受生理学、心理学、艺术学、人类学和美学等学科的制约,至今仍然是一门不是很成熟的学科。即使这样,也不能低估它的意义。

一、印象主义绘画与色彩美学

色彩美学的色彩科学理性精神延伸到印象主义绘画领域,引领印象主义绘画拓展绘画色彩空间,印象主义绘画与色彩美学的现代色彩科学理论密不可分。

二、色彩美学的特点

(一)印象主义画家独特的写生创作方法,既是创作的基本方式,也是学习绘画的正确方法。写生作画不是印象派画家的首创,印象派画家在户外直接描绘眼前的景色,强调的是直观色彩的感受。

(二)印象主义画家的色彩感觉是动态的色彩感觉,是全面深刻的感觉。重视色彩视觉感觉是所有造型艺术的普遍性规律,但古典传统绘画大师重视的是静态色彩感觉。他们的绘画色彩是建立在物象的“形”的基础上的,缺乏背景在色彩上的鲜活和清晰度。

(三)印象主义绘画创造出了新的绘画本位图像,构建起了新的色彩系统,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印象主义绘画是一个新的色彩系统,印象派画家竭力冲破古典传统绘画的藩篱,杜绝表现“明暗法”过细的素描描绘。

三、莫奈的作品

(一)《日出·印象》。《日出·印象》是写生画的杰作,堪称是改变世界表现方式的作品,是印象主义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873年,莫奈写生于法国阿佛尔港口创作了《日出·印象》。作品因其在绘画的技法上开辟了“直接画法”和色点笔触的表现方法而被写入西方现代美术史,它的诞生已经超出了当时法国主流艺术的审美经验,之所以引起一片哗然声,原因也在于此。

(二)《圣拉扎尔火车站》。《圣拉扎尔火车站》是绘画营造色彩空间的范本,画面统一中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机车喷出的烟雾形成蓝色、紫色的和谐,虚渺而有诗意。

(三)“草垛”同一主题系列连作(组画)。“草垛”同一主题系列连作(组画)是绘画形式表现的新艺术观念,它开创了20世纪美术那些使之成为艺术潮流的绘画表达方式。1890到1891年,莫奈共创作了“草垛”同一主题连作(组画)24幅。在“草垛”系列连作(组画)中,莫奈强调了色彩造型和“分离式”的笔触所形成的色彩效果,讲求色彩对比,使用灰色,分辨光与色彩的关系,看色调的色彩空间架构,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四)《睡莲》。“睡莲”同一主题系列连作(组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莫奈在自己家中的池塘边创作的巨幅作品《睡莲》,作品与其说是在表现大师家中的“池塘睡莲”,还不如说是在表现大自然的丰富色彩。

现在看来,现代主义者们在艺术接力赛中从古典传统绘画中接过接力棒,走进了具象色彩画→表现装饰画→抽象色彩画……的艺术演绎环节中。这是绘画艺术史的必然逻辑?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思考已经开启。

从印象主义绘画已经给定的答案中,我们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在开始学习油画色彩时,应该认识到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是绘画色彩意识。顶礼膜拜偶像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他们、尊重他们、尊重艺术;知道艺术的昨天,领悟到艺术的今天,追寻艺术发展的明天。只有这样,绘画艺术才有稳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李广元.绘画色彩系统[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2]杨超.光与色的奇迹——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赵英敏.莫奈画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4]王一川.西方现代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冯健亲.绘画色彩论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弗朗索瓦兹·巴尔伯·嘎尔.读懂印象派[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

篇9:印象主义作品赏析

钢琴印象主义音色一、延音踏板的工作原理与泛音的运用

在钢琴上,当手指弹响一个音的瞬间,击弦器敲击琴弦,制音器打开,琴弦振动发声。手指离开琴键的同时,制音器回到原位,贴合在琴弦上使其停止振动。钢琴的延音踏板是控制制音器的一个装置。当延音踏板踩下,所有制音器离开琴弦,处于打开状态。手指敲击琴键,使琴弦振动,这时其他琴弦会因泛音的作用也随之震动,从而使这个音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手指松开这个琴键,制音器仍旧处于打开状态,琴弦继续振动。当脚离开踏板时,制音器回到原位,所有琴弦停止震动。

虽然在钢琴上不像其他弦乐器那样将泛音视为一种奏法,但检验泛音的存在是很简单的。

在钢琴上轻轻按下任意一个音,不发出声音,使制音器打开并且保持打开。然后短促地弹出这个音共鸣范围内的音(高八度音或其泛音),这时会发现之前轻轻按下没有发出声音的那根弦也在震动(其声音是它的高八度音或泛音)。这说明在踩下钢琴的延音踏板时,当所有的制音器处于打开状态,会出现更多的泛音和共鸣现象。

二、踏板对于印象主义时期风格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同以往一样侧重于作品内部的情感变化,甚至不再有清晰的织体和歌唱性的旋律。音乐更多地通过描绘一种画面和意境,展现着说不明道不白的隐喻和暗示。常用一连串的音符来表现不同的光,从最初单一颜色的光,发展到后来五颜六色、斑斓色彩的光,甚至水面上的光与影。为了制造出这种朦胧梦幻感,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踏板的运用上更为大胆。常在大量长句中使用一个连贯踏板,或是以持续低音为切换踏板的标记。一旦缺少了踏板的辅助,将无法展现印象主义的光与色,奇幻与飘逸。此时使用踏板,延音已是次要的目的,更需要的是当所有制音器打开,其泛音效果为音乐形象渲染出的那一道神秘色彩。因此泛音对于这一时期的作品而言,其重要性像贯穿在一首乐曲中的节奏感,像一幅画面离不开的光与色。

三、泛音给触键带来的影响

钢琴上的触键是极敏感的,10毫米左右的下键深度使琴键开始启动的重量只需要50到60克,不仅每一台钢琴启动琴键的力量具有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台琴上,不同的触键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音色效果。而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更加偏执于音色的精致变化,听觉上的要求更为苛刻。

以德彪西的前奏曲《帆》为例,如下图:

乐曲由支声部开始,以三和弦下行开头,具有以有一种摇摆型的节奏特点,仿佛看见一个飘动着的帆的形象。第一小节出现的弱音记号P和tres doux(十分柔软的)提示演奏者,轻声演奏出一个极为悠远的画面,和声进行时利用踏板的余音来制造出特殊的色彩效果。

在第7小节中开始出现乐曲的中声部主旋律,逐渐发展成乐曲后来的主要动机(图2)。当第10小节支声部再次出现乐曲开头那个飘动着的帆的形象,作者仍旧以tres doux提示,这时由于中声部动机的发展,高声部不应以大于之前的力度弹奏,以此突出乐曲的层次变化以及画面的立体感。

然而,此时再用之前的力度去弹奏就会发现,以同样的力量去触键,声音只会更响亮,甚至掩盖住中声部,其原因就在于泛音对触键的影响。

乐曲在5~12小节内为一个踏板,即当第一个持续低音降B出现时制音器打开,直到第10小节再次出现高声部(图3)其泛音和共鸣已经让所有的琴弦振动,并且由于低声部持续出现的降B,音高较低,震动次少,所产生的泛音量多,琴弦本身的震动也随之增大。想要达到之前的音响效果只能用更轻的力度去“摸键”。而在乐曲一开始弹奏时,因为没有持续低音的出现,也没有在制音器打开的情况下加入其他的声部。共鸣与琴弦的震动较小,因而更容易控制。

四、总结

篇10: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品

王金才

亦诗亦歌

我从夜晚的黑暗,

感到了红日东升的明天。

我从坎坷的路程,

感到了前途的光明灿烂。

我从无尽的沙漠,

感到了广阔的绿色草原。

我从冰封的河流,

感到了河水奔腾着向前。

我从严寒的冬天,

感到了春天的美丽奇艳。

我的心中闪耀着爱,

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可爱的朋友,

尽管人生会遇到艰难,

黑暗既然已经来临,

篇11: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品

我的母亲呻吟,我的父亲流泪——

我一头跳进这危险的世界,

赤身裸体,无依无靠,

就像云中的恶魔大呼大叫。

挣扎在我父亲的手掌中,

竭力想摆脱襁褓的束缚,

我又累又乏,只好乖乖地

躺在母亲的怀中生闷气。

当我发觉发怒是徒劳,

生闷气什么也没得到,

于是耍出许多诡计圈套

我开始安静而现出微笑。

我安静地过了一天又一天

直到踏上大地去流浪;

我微笑着过了一晚又一晚

只是为了能讨人喜欢。

于是藤蔓上垂下串串葡萄

在我眼前煜煜闪耀,

还有许多可爱的花儿

在我周围竞相开放。

然后我父亲手拿圣书,

露出一副圣者的面目,

在我头顶上念起诅咒,

把我绑在桃金娘树荫下。

白天他像一位圣人

躺倒在葡萄藤下;

夜晚他像一条毒蛇

缠住我漂亮的花朵。

于是我打他,他的血痕

玷污了我的桃金娘树根;

但如今青春岁月已经飞走

白发早已爬上我的额头。

上一篇:微型课堂讲稿下一篇:在新形势下青年工作专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