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印象

2024-06-22

学生印象(精选十篇)

学生印象 篇1

一、印象形成及其机制

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形象.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形成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始终, 并在师生交往中不断地印证、修补和深化.学生印象形成机制有几种模式.

1. 加法模式

加法模式是指学生在对教师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积极评价的特征愈多, 强度愈大, 给人印象愈好;反之亦然.

2. 平均模式

有些学生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仅是把教师的多种品质特征的分值累加, 而是将总分平均, 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好坏的总体印象.

3. 加权平均模式

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 不仅考虑到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以及其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和意义———权重, 然后将权重和各种特征的强度相乘, 再加以平均, 最后形成对人的总体印象.例如, 某学生对教师的评价:A老师学识4分, 智慧3分, 谈吐2分;B老师学识3分, 智慧2分, 谈吐4分, 两位老师均分相等.但在学生看来, 他心中理想的老师不一定学富五车, 也不一定智慧过人, 但一定能够在课堂教学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能够把自己的“半桶水”全部给学生的老师总比有三桶而倒不出来的老师强.显然, B老师比A老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一些.

4. 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人们会根据需要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 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中心品质来形成总体印象.人格品质 (如真诚、诚实、理解、忠诚) 是影响人际吸引力的最稳定的因素, 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无完人, 一般来说,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成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二、教师的印象管理策略

教师的印象管理, 指教师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学生、同事对自己的印象, 以使别人心中的自我形象符合自我期待的心理过程.现实生活中, 在不同的情境里, 每个人都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 教师要为学生、家长、社会所接受, 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教师角色的期待.

1.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现实告诉我们, 一名教师要在同一时间段给所有学生以好感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阅历遭遇千差万别, 印象形成机制也各有差异, 教师又怎能一一满足?没有任何一道菜是适合每个人口味的.但是,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再多, 都不会超出社会对教师的共同期待, 这就是我们讲的社会常模.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做一名热爱学生、忠于职守、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富有责任、不断进取的教师, 应该是学生、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在工作中, 教师应该扬长补短, 不断改造、丰富、完善自我形象.

2. 适当投其所好

学生印象形成的模式虽各有差异, 几种模式也可能兼存于一个班级之中,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的判断评价迥然不同, 但就其主流来看, 各种模式又分别相对集中于各个年级段.一般说来, 低年级学生多用“加法模式”, 中年级学生多用“平均模式”, 高年级学生和成人学生则多用“加权模式”和“中心品质模式”.对于使用“加法模式”的低年级学生, 教师应尽量表现出自己的所有优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只要学生对比的赞同值是正数, 就可能使之对自己形成更好的印象.对于使用“平均模式”的学生, 教师应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那些赞同值尽管是正数, 但在自己的特性中并不冒尖的优点, 是无助于优化学生对自己的印象的.使用“加权平均模式”的学生,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希望教师某方面的优点更多表现出来, 以满足自己对好教师的期待.因此我们要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和学生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在班级活动中去发现、发挥他们的闪光点.适当地“投其所好”, 有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良好的印象.

3. 主动引导学生的印象形成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可能合乎周围人的所有要求, 更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辩证地去要求他人, 只要别人在某一方面有优点, 我们就应该去肯定他, 而不是求全责备, 用“中心品质”的思维方式, 去认识、评价他人.这是认识事物的方法, 也是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 即使教师在某方面印象有缺陷, 也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秋天印象小学生作文 篇2

秋天印象

望眼秋天,田地间那几只麻雀欢跳的身影,一路引着我的目光,飞向明晰而苍茫的天空。天空下,层峦叠嶂的山峰,茂密的树林。

树林中的树叶由绿色变成黄色,一阵微风,几片树叶从树上摇摇晃晃地飘下来,静悄悄地躺在地面上。黄色的树叶像一只枯黄色的蝴蝶,把自己藏在那些树叶中间。金黄色的树叶好似柔软的地毯,踩在上面软软的舒服极了。躺在上面,与大地轻声细语,向它倾诉着我的秘密……

秋,是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的季节,是丰收加喜悦的季节。看,千百条水渠,像玉带一样,把一望无际的田地,划成棋盘似的整齐方块。高粱高高的秆子,大大的叶子,饱满的穗子。站在远处望去,好似一片红色的海洋,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的耀眼,鲜红的穗子随风飘动,就像波涛起伏的海面。那沉甸甸的稻穗,微风吹过,好似金黄色的波浪。一朵朵棉花裂开嘴,怒放绽开,红色的棉花叶子,已经飘落一大半。密密的棉花,被秋风吹得蓬蓬松松,远远望去,真像一片银海雪原,又像那雪白的珍珠。田间小径旁长满着小野菊,黄色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露,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缤纷的世界。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这是惊秋的诗句;“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怨秋的诗句;“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这是恨秋的诗句……

秋,是大自然色调的真实展现,是诗,是画,是彩云,是流霞,令天地广阔,使人神清气爽,处处显示出成熟的魅力。秋高气爽,秋日的天空份外深远。秋天的云,淡淡的,悠然自在,尽力地爬升在天空,追寻着那份高,那份蓝,那份静。

秋天,这个古老而悠远的季节。秋天吹去了花红柳绿,吹瘦了山清水秀,吹不去的是游子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

秋,我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向你倾诉,无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天的印象

告别夏日的炎热,十月的脚步也紧紧的跟随九月的消逝。十月,让我难忘。虽然它还未打开脚步去开始它的又一征程。金秋十月,大地上一片忙碌的景象,透漏出了秋天的气息。

秋,一个凄凉而又喜庆的字眼,在我眼前冒出来。秋,是大自然喜庆而又忙碌的季节,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大自然寻找秋意吧!

迈开新的脚步,走进了一家农田,麦子黄的如一大地金子一样,农民们正在为大地“理发”呢?看,那一群群摆着“人”字形的“演员”们正在奔赴南方,为南方的人们献上了秋的第一豪礼。

稻子黄了,大雁往南方去了,这代表着秋仙子的来临,他向大地播撒了丰收的礼物,却让自己悄悄的隐身了,仿佛它看见了什么。

叶,一片接一片的往下落,草地上铺满了金黄色的地毯,树叶,树叶落了,这是每一棵树在秋天必须做的事。它们悄悄的卸下了夏天的礼服,却又悄悄的穿上了秋天的晚礼服,它们要参加“秋天的欢迎舞会”而悄悄的化上了淡淡的秋纱!

带着快乐的脚步,继续向前去寻找秋意,看,那山上的一排松树,给人以坚毅、钢强的英勇气魄,它屹立在山岗,像一排排的战士一样,保守家园。看!在山的半山腰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国旗”,走近一看,哦!是一排排枫叶树,它们都穿着秋的嫁衣,要去和喜庆、美丽一起欢喜。

看,一场场秋的洗礼,一个个美丽的秋景,在金秋十月的影子里散发着浓浓的秋意。秋意正浓,找不到像这样美丽的风景!

秋之印象

历经了纯净的冬季,明丽的春季,火热的夏季之后,我的脚步又踏入秋的领域。

清晨,秋的使者就静静地降临到了人间,在乳白色浓雾的包围下,挥洒手中的彩笔……当旭日东升,云清雾散之时,朝阳惊奇地发现,大地间赫然是一片辉煌的金黄!

一夜之间,稻子好像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亮得刺眼,黄的耀眼。稻浪一层挨一层,放眼望去,竟是茫茫没有边际。凉爽的秋风一阵紧接一阵,金黄色的稻浪一浪高过一浪,不禁想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

花儿的确没有春季那样品种繁多,在秋季是寻不到那些娇嫩的花儿。而对于秋菊来说,此时却正是怒放的季节。看吧,它开得多么热烈,多么奔放,红的如火似露,粉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还有墨绿的、淡紫的……使人百看不厌,此时此刻,秋菊放佛要把它的所有生命,所有的力量,都一起迸发出来献给金黄的秋天。

树林里正是热闹的时节,到处都有香气扑鼻的果子,一片金灿灿的,像云,如霞。

树叶黄了,蝴蝶般飞舞着,飘落着。它经历了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茁壮,此时,已到了生命的顶端,它满足了。它欢笑着,翩翩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把生命与泥土融为一体,又开始孕育来年的嫩树叶……

冬虽清洁而过于寒冷;

春虽朗艳而过于妖娆;

夏虽奔放而过于炎热;

秋的美是理智的,金黄的,充实的,是给人以希望的……

秋天印象

没有春的生机,却有春的和煦;去掉夏的炎热,保留夏的翠绿;不要冬的严寒,只取冬的凉意――这里的秋天,一直给我这样的印象。

都说秋是收获的季节,但对于我们这些“五谷不分”的人来说,秋天不是一颗香甜的果实,而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这幅画里,有高高的`天空、绚丽的阳光、稀稀朗朗的树、安静的房屋。房屋旁宽广的空地上,燃烧树叶而产生的烟,飘得轻轻袅袅。更有相依相偎的有情人,在树下悠闲地散着步――我喜欢秋天,它给我一种悠闲、恬静的感觉。

印象中似乎所有的好事都发生在秋天,出生、升学、恋爱、步入社会工作,每一年的秋天,都给我带来新奇的礼物,真是感谢秋姑娘的好意!然而,印象中令我最伤心的事,也是发生在秋天。大概,这也是秋姑娘的苦心安排吧――没有分离,我怎会懂得珍惜相聚;没有苦楚,我怎能学会把握甜蜜。虽说我已经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与人总不能永远地相聚,有一些人离开,会有另一些人的到来,但是,我还是非常想念那些已经离去的人儿,尤其,在这凉风袭袭的季节里,在这寂静凄清的秋夜中……

那年的秋天天气多变,印象里,有阳光灿烂的早晨,有风起侵衣的午后,更有阴雨绵绵的傍晚。不过,那时的我,并无心记挂天气,有他的日子,尽管下着雨,也觉得万物都透着喜意。于是,在秋光明媚的中午相约吃饭,在凉风丝丝的午后一起登山,在阴雨不断的傍晚漫步海湾,我居然也收获了――我收获了无数的回忆。说到回忆,这可不是一个好东西。当你又遭遇一样的天气,那空气中散发出来的熟悉,总要惹你去踏往事的痕迹。我深知这样做的端弊,想制止,却又无法、无力。

其实我也知道,能任由自己这样任性的时日不会再有太多,或许,我只是想在这仅有的、还只属于我自己的日子里,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意,好让心空出一部分出来,在未来的日子里,乖乖让另外一个男人驻扎进去。并且,如今我也已告别了那脚着平底鞋的日子,从一个扮着可爱、受保护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脚蹬高跟鞋的独立的“大人”,我知道,我已没有太多个秋天可供挥霍。空闲的时候,我当然可以停下脚步,驻足欣赏秋的美景,其他的时候,我知道,我应该加紧步伐,走我该走的路。只是,说真的,我觉得走这条路真的太苦了,但愿秋姑娘能赐予我勇气,并陪伴我走进另一个新的领域……

秋天,对于我来说,是印象,是回忆,是信仰,是同伴,更是未来……

秋之印象

走过了纯净的冬季,明丽的春季个火热的夏季之后,我的脚步又踏入了入秋的领域。

清晨,秋的使者静静地降临到人间,在乳白色浓雾的包围下,挥洒着手中的彩笔。当旭日东升,云清雾散之时,朝阳惊奇地发现,大地居然呈现出一片灿烂的金黄色!

一夜之间,稻子好像换上了节日的盛装,黄的耀眼。稻浪一层挨着一层,放眼望去,竟然茫茫没有边际。凉爽的秋风一阵紧接着一阵,金黄的稻田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此景,使人不禁联想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

在秋季,的确很难寻到春季那样繁多的花儿品种。然而只要秋菊怒放,整个秋季就不会寂寞。看,它开得多么热烈,多么奔放,红的热情似火,粉的清淡高雅,黄的金光闪闪,还有墨绿的,淡紫的……使人百看不厌。此时此刻,秋菊仿佛要把它所有的生命力量都一起并发出来,先给金黄的秋天!

秋季,正是树林里热闹的时节,到处都是香气扑鼻的果子,使人垂延欲滴,忍不住想摘下一个尝尝鲜。

树叶黄了,落下来,像蝴蝶一样飞舞。它经历了冬的孕育,纯的萌发,夏的茁壮,此时,已经到了生命的顶峰,它满足了。树叶欢笑着,翩翩的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将生命与泥土融为一体,又开始孕育来年的嫩树叶儿……

冬虽纯净,但过于寒冷;春虽明艳,但过于妖娆;夏虽奔放,但过于炎热。只有秋的美,才是理智的,金黄的,充实的,给人希望的……

印象秋天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个欢声笑语、秋高气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秋,走进这美丽的季节。

秋天的小区像变了一个样,金灿灿的桂花在秋风中飘荡,就像一团团金色的球儿摇来摇去,远远的就闻到一股股浓郁的香味,芬芳迷人。走近一看,桂花有五片花瓣,捧在手上闻着它的香味,沁人心脾,心旷神怡。我赶紧跑到楼上拿来一个铁盒,恨不得把所有的桂花都摘到盒子里去。一下午我就和小朋友欢声笑语地摘着桂花,准备拿回家,让妈妈给我做最爱吃的桂花圆子和桂花糕呢!

秋天红红的石榴也不甘示弱,红的似火,好像在和桂花仙子比美。石榴不仅好看,而且好吃。它的水分很多,只要你用手按一下果粒,水分就会一涌而出,你看它的水分多吧!

秋高气爽的日子也是个适合旅游的季节,比如爬上,只要你爬热了,凉爽的秋风会给你送来清凉。爬到山顶,看山脚下枫叶铺成的一条条道路,听着小鸟的歌唱,觉得很惬意。钓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一阵阵秋风掠过湖面,让你烦躁而又闷热的心情,马上变成愉快而又轻松的。秋天旅游能调节心情,送来凉爽。去旅游一定要选秋天哦!

秋天干什么都好,摘桂花可以闻闻花香,尝尝桂花的味道;秋天的水果很丰盛,有石榴、柿子、橘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维C;秋天更适合旅游,旅游可以带给你新奇、快乐、放松的感觉。秋天这么美、这么好,我们必须珍惜它、享受它。

秋天的印象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带我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我爱秋天。秋天是一个金黄的季节,花草树木经过了一夏天茂盛的洗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树叶飘飘洒洒的从树上落下来,有的在空中轻盈地旋转着,有的在空中翩翩起舞,好像还不甘心落下,非要展现一下它那优美的舞姿才肯罢休。落叶落在大地上,编织成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软绵绵的,走在上面可舒服了。

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农民伯伯们最高兴的季节。秋波澹澹,硕果累累,农民们都在秋季累弯了腰。你看!田野里,农作物都换上了金黄色的礼服。高粱涨红了脸,稻谷笑弯了腰,一颗颗硕果都快压断了枝头,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连小鸟也想一显身手,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这不,在空中唱起了秋的赞歌。秋天悄悄地来了,没提前给人们一点儿信息。有些动物和植物也因为秋的到来改变了生活方式。小燕子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在春天生机盎然的松树叶变得光秃秃的了。秋天带给我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还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记得妹妹一家离开这儿的时候就是秋天,他们一家去了遥远的大庆,我唯一的小妹妹也不在我的身边陪伴我了。每逢秋天将要到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妹妹,给她一声亲切的问候。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也带着流水的声音走了。人们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的种子在秋天会收获。现在我将要播种下知识的种子,等待着下一个秋天的到来。

秋天的印象

九月来了,秋天也就来了。自从第一片黄叶从树梢落下,大家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就连大地也都被笼罩在浓浓的秋意之中。

九月来了,十一月的秋菊盛开还会远吗?不远,好似只要再做一次梦就来了。

枫叶好似给自己搽上了红胭脂,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松树和柏树好似秋风中永生的战士,依然舒展着它那艳绿的枝叶。

老榆树阴郁地站着,把满身的皱纹藏在褐色的苔藓下,无情的秋天剥去了它那翠绿的叶片和华丽的外衣。它只能光着枯瘦的身子木然地站着。

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河岸边的树丛也渐渐失去了夏日的青葱,枯黄的树叶悄然落下。再看看原是黄澄澄的田野,现在也精神不起来了。一行行大雁向南飞去,西山被夕阳映照出清晰的轮廓。天显得更高了,地显得越发辽阔了。

白的、红的、紫的菊花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大学生求职面试中印象管理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 求职面试;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93-1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简称IM)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Erving Goffman)在1959年首次提出的。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印象管理被广泛应用于求职面试中,这就为求职者利用适当的印象管理策略来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创造了机会。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是一种人们试图控制他人所获得的信息、影响他人对自己产生某种印象的行为活动,简言之,即个体试图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二、印象管理的基本策略

印象管理理论假设认为,个体有一种基本心理动机是渴望自己被别人积极看待,而避免被别人消极看待。在求职面试情境下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印象管理策略可以分为三类:获得性印象管理、保护性印象管理和非语言行为。

(一)获得性印象管理。获得性印象管理(Assertive IM)是指试图使别人在第一次面试中更进一步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从而在别人心里树立起自己美好的形象,也稱自信性印象管理,它包括遵从意见、放低姿态、宣传自己等手段。

1.遵从意见。人们通常会对那些对自己的观点、态度、价值观一致或相似的人产生莫名的好感;2.放低姿态。应聘者在面试中首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可能自己还有很多不如他人的地方,但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能够有一个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学习的心境,增强面试官对自己的好感程度;3.宣传自己。在面试前,应聘者必须要做足自己是要去面试哪个单位的准备工作,了解到自己应聘的职位需要什么样的才能和经历,从而更多在这方面宣传自己,这样便具备更多的优势。

(二)保护性印象管理。保护性印象管理(Protective IM)是指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也称防御性印象管理。它分为:理由合理化、事出有因、扩大难度、道歉和谦虚。

1.理由合理化。每当有消极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使消极事件合理必然,从而使消极事件对自己形象的影响尽可能的小。2.事出有因。在消极事件出现之前,对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预计情况提出借口或原因。这种情况看似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实则是一张诚信牌,给面试官更多的信任感。3.扩大难度。也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通过对困难险阻的扩大化从而反衬出成功的不易,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4.道歉和谦虚。道歉会让他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知错能改、易于接触的人。

(三)非语言行为。印象成型大多依赖与非语言行为,因为非语言行为不易觉察,所以大多应聘者并不能做得很好。

三、应聘者印象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面试前的印象管理。1.应聘选择。毕业生应该有选择的去应聘,首先去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去找自己喜欢或者理想中适合的工作单位,再去了解该单位的性质和工作内容,最后做出选择。2.注重礼仪。

(二)面试中的印象管理。1.要谦虚谨慎。求职者在回答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时,切不可不懂装懂,这样才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诚实的好印象。2.要机智应变。面试的成败大多取决于求职者是否能机智果断,随机应变,能当场把自己的各种聪明才智发挥出来。3.要扬长避短。4.显示潜能。要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显示潜能。

四、提高大学生印象管理能力的主要内容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运用印象管理的比例在文科院校高达79%,理工科院校为60%。但总体上大学生对于印象管理存在一些误区和偏见,普遍将身份包装、服饰包装、学历证书包装等同于印象管理。

(一)视觉印象管理。它指应聘者对展现在交往对象面前的视觉元素的不同策划与管理。加强印象管理,大学生应重点从着装、仪表、妆容等静态视觉元素和身体语言等动态视觉元素着手进行整饰以抢得先机。

(二)内在印象管理。经由视觉元素的印象整饰多半是表面功夫,仅仅是为达到一种避免让交往对象误解而有利于面试者自我呈现的沟通。对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团体辅导或培训活动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锻炼较强的社交能力、培养宽广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团队精神。

(三)求职材料印象管理。求职信是以书面形式与用人单位进行的第一次接触,是“双向选择”的桥梁,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拿到应聘的“门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求职者,尚无工作经历、业绩,不妨多介绍一些在校期间曾担任过何种社会职务、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公关社交和社团活动等。

五、结语

当前,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的节奏很快,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每个人要想获得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岗位,就要在求职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积极印象,获得成功。因此只有掌握求职面试中印象管理策略,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面试中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尚慧敏.谈大学生求职应聘中面试的技巧[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2(14).

[2]黎恒.应聘者印象管理策略对考官评价影响的实证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3,(1).

[3]吴晨钰.毕业生印象管理策略及其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1,6(2).

自尊和人格对大学生印象整饰的影响 篇4

印象整饰也叫自我呈现, 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它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并不是被动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而往往是根据情境、交往对象的特点有意无意地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 从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恰当的印象整饰是人际交往的辅助手段。印象整饰是自我调节过程的重要方面, 包括自我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是自我的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

印象整饰的研究可追溯到《君主论》, 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真正巨大作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 (1959) 。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拟剧论”, 把人们看作是生活舞台上的演员, 把人际行为看作是参加者的自我呈现。他的思想为后来心理学关于自我及印象整饰的一系列研究开辟了道路。Jones (1982) 把自我呈现扩大到包含企图控制他人对其个人特征的印象, 从而引起了心理学家对印象整饰的兴趣, 改变了其一直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 对印象整饰的概念分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把印象整饰看成一个根本的人际过程。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 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近年来, 随着人格、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研究兴趣的兴起, 印象整饰作为自我过程的重要内容纳入了自我研究的范畴。西方心理学家强调印象整饰在人际行为中的重要性, 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广泛的社会现象领域, 如:攻击、社会助长、自我服务归因、心理阻抗和社会焦虑等。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是近年来在人格描述上形成的比较一致的共识。 大约有5 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的所有方面, 即宜人性、外倾性、责任心、开放性、神经质。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总体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 对个体认知、情感、动机、行为有着重要作用。

印象整饰作为社会认知关于自我的研究内容之一, 是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一种方式和行为, 对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人际关系调节都起着重要作用。印象整饰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它反映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环境线索及自我行为关注的心理倾向和对自我呈现的调控能力。所以我们研究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印象整饰会有哪些显著的影响, 并一同探讨自尊与印象整饰的关系, 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并为以后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就业提供有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被试分别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06级化学系学生,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2008级英语系学生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83份, 有效问卷268份。其中, 大一学生125人, 大三学生120人, 研一学生23人;男生40人, 女生228人。测量工具为Snyder的自我监控力量表、自尊量表 (SES) 和“大五”人格量表。统计方法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有, 描述统计、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印象整饰水平的总体状况

参照自我监控量表中对于自我监控水平的界定, 将得分大于15分的被试定义为自我监控水平高, 将低于9分的被试定义为自我监控水平低。全体调查被试自我监控水平得分的平均分为12.160、标准差为3.720。高自我监控47人, 占总人数的17.5%。 低自我监控48人, 占总人数的17.9%。总体呈正态分布。自尊平均分为29.500, 整体自尊水平偏高。

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正确的应用各种印象整饰的策略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各种心理特征已经发展成熟, 社会适应性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具备良好的印象整饰水平。只有极少数的人, 印象整饰水平很低。使他们在与人接触时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2. 大学生印象整饰、自尊和人格的相关分析

注:* p<0.05, * *p<0.01, * * *p<0.001 (下同)

将印象整饰、自尊和人格各个维度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由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印象整饰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在印象整饰与人格各个因素的相关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印象整饰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 与外倾性和开放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印象整饰与宜人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而与自觉性相关不显著。在自尊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分析中, 自尊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与外倾性和自觉性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外倾性和自觉性对大学生自尊有显著的影响。

自尊水平高的学生的印象整饰水平也很高, 说明印象整饰具有保护自尊的功能。自尊对印象整饰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 印象整饰水平越高。在大学中, 各人之间的行为很少有功利性的。同学之间都会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决定了人格与印象整饰的关系。

3.大学生的人格因素对印象整饰的逐步回归分析 (Stepwise)

以大学生人格各因素为自变量, 印象整饰为因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印象整饰的人格因素。结果显示, 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三个: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 这三个变量对印象整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34。三个自变量的总体解释率为13.4%。就每一个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来看, 其中外倾性对印象整饰的解释率最大, 达到6.2% (p<0.001) 。而开放性对印象整饰的贡献率次之, 为3.9% (p<0.01) 。宜人性对印象整饰的贡献率为3.3% (p<0.01) 。印象整饰与人格各维度的原始回归方程为:印象整饰=4.412+外倾性×0.195+开放性×0.165-宜人性×0.148。标准回归方程为:印象整饰=外倾性×0.288+开放性×0, 202-宜人性×0.184。结果见表2。

由表二可知,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印象整饰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人格各个因素中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对大学生的印象整饰有预测作用。对印象整饰起作用的人格特质依次为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其中外倾性与开放性对印象整饰的预测作用是正向的而宜人性的预测作用是负向的, 即宜人性越高印象整饰水平越低。外倾性对印象整饰的预测作用最大, 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对印象整饰起到正向的预测作用。这种正向情绪有幸福感和善社交的特性, 在与人交往中经常会应用到印象整饰的各种策略。开放性使人更容易看到印象对自己的重要性, 因此印象整饰水平会很高。而宜人性的预测作用是负向的, 这一特性使人更容易获得好印象, 不再需要自己引用特殊的技术去帮助他们得到好的印象, 只需表现自己真实一面。

四、结论

第一, 大学生的印象整饰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印象整饰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 与外倾性和开放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印象整饰与宜人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印象整饰与自觉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 印象整饰水平越高。大学生的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越高, 印象整饰水平越高。宜人性越低印象整饰水平越高。

第二, 外倾性、开放性以及宜人性是大学生印象整饰的有效预测变量。

摘要:以300名哈尔滨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被试, 探讨自尊、人格和大学生印象整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印象整饰与自尊、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 与外倾性和开放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与宜人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是大学生印象整饰有效预测变量。

关键词:印象整饰,自尊,人格,大学生,自我监控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发展, 2006, 14 (2) .

[2]陈启山, 温忠麟, 年承涛.印象整饰与内隐态度效应[J].心理科学, 2005, 28 (3) .

当代大学生的非洲印象 篇5

一、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文化的交流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其他地区的不同面。对于非洲,以前人们总是认为那时片广袤神秘的大陆,对它的了解却非常少,甚至对非洲产生一些刻板印象,但是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非洲,在众多群体中,我选择了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来分析社会文化视角下的非洲。

二、关键词:经济文化地理制度社会生活

三、正文:

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印象,很多人对于非洲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落后,这些印象来自于平时所看的新闻书报中,还有在学习中接触到的一些非洲印象,比如在讲到世界饥饿问题的时候,老师的ppt上总是会有几张非洲的配图,所以给我们留下了非洲贫穷的印象。还有一些人只是感觉非洲一直都是贫穷落后的,但是至于这个印象从何而来也想不起来了,只要提起非洲,脑子中就立刻想到了穷,这可能是在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印象。还有一些人对非洲的经济印象来自于另一个方面,就是可以去非洲发家致富,很多东南沿海的大学生都提及了这个印象,产生这个印象的原因有三,第一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受商业氛围的影响,对于一个地方总是会首先关注到那里的物产资源,所以对于非洲,这些学生也很自然地联系到当地的石油、矿产资源等。第二是家里有亲戚去了那边并且富了起来,这说明中国与非洲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很多中国人在非洲这片土地上致富,这种经济交流也影响着中非的下一代,第三是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的,比如有位同学提到了《温州两家人》这部剧,里面可能有相关去非洲找油田的剧情,由此也可以看出影视作品对非洲的宣传越来越正面,让更多人正确地去认识非洲,通过访问来看,中国当代大学生也受到了这种正面的引导。

其次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印象,一些同学提到了非洲的音乐和舞蹈,节奏感强,这种印象来自于他们平时在学校里与一些非洲学生的接触,一起合作表演,感受到了非洲同学身上那种像是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还有一些同学并不是与非洲同学接触而产生的印象,是他们喜欢音乐,比如在R&B中有很多黑人音乐的元素,当代大学生在非洲的音乐和舞蹈中认识了一个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非洲。

自然地理方面,一些同学对非洲的印象是神秘、广阔、动物多,这些印象可能来自于央视的一个节目《动物世界》,里面展示了非洲野生动物和它们栖息的原始森林与草原,让人们从非洲的动物世界中感受到非洲的野性、狂野。同时有些同学说起非洲,首先想到了纪录片,说明关于非洲的纪录片还是很多的,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人们在纪录片里又获得一些非洲神秘广阔的印象。在气候等方面,很多人对于非洲的印象是炎热,形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一些学生对非洲的地理位置并不熟悉,用一种以偏概全的方法来想象非洲的气候,一般说炎热的人都是联想到了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还有制度方面,一些学生提到了非洲酋长。与非洲的贫穷落后的印象相反,酋长给人感觉特别富有、地位高,并且神秘莫测,脑海中的酋长形象是身上带着羽毛,面上抹着油彩的人,这也体现出当代大学对非洲的政治制度并不十分了解,对于非洲国家的权力机构的认识还是片面的。现在,在许多非洲国家里,实际上存在着两套权力机构:一套是现代国家的管理机关,从中央到地方分别由总统、省长、县长、乡长等官员实施管理;另一套则是传统权力系统,主要在存在酋长领地的广阔的农村,实行酋长制度,这就是“非洲特色”。

最后使社会生活,关于这个方面,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都是不好的印象,比如混乱、危险,一些人说到原因时,都说没去过,但是凭自己感觉,就觉得对那里的印象很差,这些印象可能来自战争,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还有一些人是通过和一些非洲人接触后产生的印象,可能因为一些非洲人做了坏事,就定义了整个非洲群体都是不友善、危险的存在,这种印象的产生来自于偏见,虽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会以一种理智的态度来看待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人坚持着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不愿意去深入了解。除了混乱、危险外,还有的人认为非洲是个男女关系混乱的地方,由此也会联想到一些疾病,比如艾滋病等。许多学生都由非洲联想到了艾滋病,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有关黑人和艾滋病的新闻,非洲艾滋病感染者占全球感染者八成以上。也正是因为这些疾病、宣传,当代大学生对于非洲存在一种恐惧心理,对于非洲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印象也并不好。

四、总结:

学生印象 篇6

【关键词】印象整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印象整饰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概念界定

印象整饰(或印象管理,也叫做自我呈现),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认为“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这一观点被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重提:社会交往就是人们在演戏,每个人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来扮演相关角色,而此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根据别人的期望来塑造好自己的形象,表现出令别人欣赏的东西。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运用印象整饰理论的必要性,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成良好的印象,这个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印象整饰。我们认为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教育者运用其所欲达成的目的,如果目的是正面的,那么发挥印象整饰的积极作用就有利于沟通人际交往,调节师生关系。所以积极的印象整饰是思想政治教育进步的表现,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印象整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

1.有利于教育者树立良好形象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会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印象整饰会误导教育者科学准确把握信息。因此,印象整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确运用,不但有利于教育者对自身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也有利于教育者准确认识和掌握受教育者的信息。

2.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多属于不平等的从属关系,教育者过多地注重单向理论灌输,教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印象整饰正体现了尊重与自主,体现了互动双方绝非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针对大学生群体,合理理解和正确运用印象整饰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认和尊重师生关系平等性的内在需要,更是调动教育对象主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的需要。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印象整饰属于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认知的内容,印象整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确运用,对于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印象整饰作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它反映出的是个体(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在社会互动中表现出的对互动情境及自我形象的控制、管理、调控能力。所以我们研究印象整饰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运用印象整饰理论的方法

1.利用首因效应,给受教育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也成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相对于其他心理学效应来说,首因效应见效快,持续效果更长,因此影响力也更强。在第一次的交往之中通过对认知对象言谈举止,着装外貌,以及礼仪行为的观察,就可以直观地建立起一种初次印象。这种初次的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对人的社会知觉认知会发生一定作用,它使认知主体对于理解和组织后来获得的信息的有着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初次与大学生在接触过程中的仪表、谈吐、举止等,尽量给予对方以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为进一步的交流打下基础。

2.正确认识教育对象,获取真实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正确认识受教育者(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捕捉大学生的真实信息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为了在教育者心目中留下好印象,难免会在教育者面前进行印象整饰,这就对教育者捕捉大学生的准确信息构成误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学生的动态,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真假判断,捕捉教育对象身上的真实信息。第一,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的聊天通讯工具(比如微信、微博、腾讯QQ、人人网、电子邮箱等)掌握他们的真实生活动态;第二,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信息,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尽量避免大学生自身通过印象整饰对教育者正确捕捉真实信息构成误导。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辩证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分析学生信息。

3.注重表里如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印象整饰理论除了要注意外在的仪表、谈吐、举止等。还必须注重表里如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印象整饰理论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教育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想作风,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播的文化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研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和较强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了以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做到表里如一,印象整饰理论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取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易莉,曾艳.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印象整饰[J].德育新思维,2014(12).

[4]梁旗.大学生印象整饰的调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论性别刻板印象与女大学生成才 篇7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一) 两性的性格特征的刻板印象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明, 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 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勇敢、坚定、临危不惧会被人认为是具有真正的男子汉品格, 温柔、贤惠、善良被人认为是具有女人味。北京大学中外问题研究中心曾对“中国当代性被定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 发现“他/她会较多的将善良、勤快等特征划给女性, 而将坚强、有能力等特征划归给男性。”这些都表明人们对女性性格的刻板印象, 温柔、善良、柔弱等成为女性的代名词。

(二) 两性的职业期望的刻板印象

在职业选择上,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期望, 而在现实生活中, 两性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差异性。据调查, 女性较多地从事收入偏低的职业, 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比男性偏低, 人们普遍认为男性从事的职业应该是工程师、军人、企业家、领导干部等技术性行业, 而女性应该从事的职业则是教师、秘书、护士等服务性行业。

(三) 两性的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历史地看, 女性的温柔、非理性、在家庭中扮演情感导向的表意性角色, 男性的坚强、理性、扮演社会中的工具性角色, 构成了一对延续日久的性别刻板印象。”这是人们对两性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的刻板印象, 社会上普遍认为男性就应该从事社会生活领域的活动, 应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而女性则应从事家庭生活领域的活动, 做好家庭妇女的本职。

二、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的种种表现, 都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 这就给女大学生的成才之路设置了不少的障碍, 造成了女大学生人才的流失, 甚至是人才的埋没。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对女大学生成才的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对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 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成才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1. 成就动机不足。

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体努力获得成就、达到目的的欲望, 是推动人们完成某项任务的内部动力, 它是人才非智力素质中的重要内容, 对人才的成才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女大学生的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自信心和成就动机。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很多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后存在目标转移或模糊的倾向, 她们认为作为女性能够念大学已经很不错了, 女人不必做出一番大事业, 只要能找个稳定的工作, 过上舒适的生活就可以了,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这些性别刻板印象对其的定位, 使她们变得胸无大志, 进取意识逐渐淡薄, 缺乏追求自己事业成功的成就动机, 造成女大学生人才的自我埋没, 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才。

2. 自我定位的歪曲。

社会普遍认为女性的主要角色是家庭主妇, “男主外, 女主内”, 女性应该从事服务性的行业, 这些刻板印象使许多女大学生自我定位歪曲, 一方面, 她们以“贤妻良母”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造成一些女大学生不考虑自己实际的特长, 而单纯地根据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进行知识学习和职业选择, 一些在技术性职业或领导管理职业有潜质的女性人才被埋没, 其才智不能得到更好地展现和发挥, 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 部分女大学生局限于“自己是女人”的自我定位上, 认为某些方面“女人不应该超过男人”, 自觉不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发展, 产生成功恐惧的心理, 害怕成功会使自己失去女性形象, 会影响将来的幸福的家庭生活, 这种定位的歪曲严重影响女大学生人才的成长, 使其将本该经过竞争和努力可以得到的成果拱手让给男大学生。

3. 弱性心理的加剧。

社会普遍把女性定位于需要男性保护的对象, 认为女性比较软弱, 缺乏较强的独立意识, 容易产生依赖, 自我意识性不高。这些刻板印象使女大学生的弱性心理加剧, 使其承受能力减弱, 一些女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或失败后, 不是勇敢面对, 积极进取, 而是怨天尤人, 用依赖心理将自己摆在一种劣势地位, 对自己的职业、专业缺乏主动选择, 而是希望父母或伴侣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就造成了女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成才的机会, 影响人才的发展, 导致女大学生人才的自我埋没。

(二) 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成才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1. 社会提供给女大学生展才的机会比男大学生少。

尽管以“男尊女卑”为主导的社会已经过去, 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 但在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识中, 性别刻板印象始终发挥着较大的影响。许多单位认为, 女性天生不如男性,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女性应该更多地定位于家庭, 为男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刻板印象导致女大学生就业时被许多用人单位拒绝, 认为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 工作潜力大, 而女大学生毕业后马上要绵连结婚生子一系列问题, 有的甚至直接就拒绝考虑女大学生, 这些都限制了女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机会。即使一些女大学生好不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单位给其提升职位的机会也比男大学生少, 这些对女大学生能力的歧视极大地影响了她们才能的发挥和自信心, 导致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2. 大众传媒和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的成才期望值偏低。

女大学生成才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家庭环境。但目前在一些影视作品、新闻报道中, 事业型的女性要么独身, 要么就是家庭与事业不能兼顾, 要么就是家庭不和睦, 许多关于事业女性的报道是不理家事、不近人情, 而对传统的贤妻良母式的女性给予推崇, 这些都反映了大众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偏低, 这种刻板印象使女大学生对女强人的形象望而生畏, 使得她们放弃自己对事业的追求, 失去成才展才的机会。同时, 许多家庭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 重男轻女, 认为女性的天职就是相夫教子, 对女大学生成才的期望不高, 这种家庭教育导致一些女大学生自暴自弃, 加剧了她们的自卑心理, 造成人才的自我埋没。

3. 社会人才评价机制对女大学生人才的要求标准偏高。

在现实社会中, 社会和许多用人单位对女性成才的期望值偏低却对女性人才的评价标准偏高。一些女大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上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却因为性别的原因而引起社会其他人的不服气, 甚至是抗拒心理。女大学生在展才的过程中, 受到社会承认和评价的标准往往高于男大学生, 稍微出现一点偏差, 就会被他人或单位否定, 这种在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下的人才评价往往会给女大学生成才和展才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性带来严重打击, 使很多女大学生人才得不到公正的社会承认。

三、对策分析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 而且持有者也经常意识不到。因此要在短时间内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这就对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高校教育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它对女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帮助女大学生顺利成才和展才, 促进女大学生人才的健康成长。

(一) 将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性别意识是女性成才的内在动力, 它不是指泯灭女性特征以男性模式复制自己的男性化意识, 而是相对于男性意识的一种性别观念, 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对自我解放的认识和追求, 是女性成才的必要条件。高校应当把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真正关注女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把其看成教育主体, 给予更多的人本关怀, 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加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

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是激发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对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应包括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成就意识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现代社会的实际, 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她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 对未来的向往, 培养她们勇于竞争的意识, 从而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对她们造成的心理障碍, 形成良好的成才心理素质。

2. 加强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身心特征、心理活动状态以及所处位置和关系的认识和调控的意识,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女大学生成才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引导。培养她们的自立自强品质, 使她们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能较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进行自我完善, 提升自身的成才素质。

(二) 对女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现代的中国女性, 她们所肩负的多重角色和社会对她们的不公平的对待, 使她们感到困惑和疲惫, 在社会尚未有更合理的观念和机制来改善现状之前, 高校要使女大学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要有坚强的意志来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因此高校要对女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 使她们看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和影响, 引导她们对受的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 指导女大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 适当调节自己的成才目标, 适时地对其进行激励, 挖掘其成才的潜能。

(三) 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的选择是女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步骤, 女大学生要想得到社会承认, 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真正地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的才能,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就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女大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有着蓝图般的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 以社会性别分析的眼光更加关注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指导, 使她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引导女大学生在了解自己所学的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所需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使之少走弯路, 为其成才提供条件。

(四) 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印象 篇8

一、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某大学在校学生为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193份,被试年龄在18—25岁之间。其中男性被试104人,比例为53%;女性被试89人,比例为47%。来源于城市的大学生70人(占35%),来源于农村的大学生123人(占65%)。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被试对最喜欢的职业和最不喜欢的职业,以及对各种职业的态度看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进行,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如下结果。

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最喜欢的职业为大学教师、工程师、公务员;最不喜欢的职业是工人、服务员、销售人员。调查发现被试对不同职业有不一样的态度,被试倾向于用更积极的词形容这些最喜欢的职业,而用消极词汇形容最不喜欢的职业,即被试对某些职业有好的刻板印象,而对另外一些职业有不好的刻板印象。例如,他们把大学教师描述为:博学、轻松、高收入、儒雅、体面等,而把工人描述为:辛苦、地位低、收入低、迟钝、单调等。

注:**P<0.01

从表2的统计分析中看出,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相关很高,这代表了大学生职业刻板印象的性别差异是不显著的,即对于男性被试或者女性被试而言,对同一种职业的刻板印象是高度一致的,并且不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在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3)中可以看出,在各职业中,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的相关系数非常高,即职业刻板印象与被试来源的差异并不显著,它们呈现出高度的一致。

二、调查的基本结论与原因分析

1. 调查结论。

(1)大学生对职业的刻板印象的客观存在。其中大学生对大学教师的印象为:博学、轻松、高收入等;工程师的印象为:高收入、严谨、自信等;公务员的印象为:稳定、待遇好、轻松等;工人的印象为:辛苦、地位低、收入低等;服务员的印象为:辛苦、收入低、地位低等;销售人员的印象为:辛苦、压力大、不稳定等。

(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刻板印象方面存在高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社会现在都在强调男女平等,大家对职业的性别观念也逐渐淡化。

(3)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的职业刻板印象也有高相关。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被试虽然依据来源地被划分了,但是由于参与实验的大学生都是在城市中上学的学生,在城市中长时间的生活,使得来源于农村的被试在态度上与城市被试没有太大的差异。其次,不管来源于城市还是农村的被试,对好的职业的追求应该都是一致的。最喜欢的职业有许多共同点,诸如社会地位较高、经济收入好、工作的环境相对舒适、工作强度比较小等。因此,对这些受人喜爱职业的追求与被试来自什么地方关系并不大。

2. 造成大学生的职业刻板印象的个体原因。

(1)就业观念陈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及其家长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认为大学毕业理所当然就是国家干部,就应该有待遇丰厚的理想工作岗位,这部分学生不敢面对就业中的风险,一味追求保险就业。他们在择业取向上往往把经济待遇高不高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

(2)择业观受利益取向制约。在就业取向上,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实际的择业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报酬、工作地点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这极大地表现了大学生择业的务实化、功利化。

(3)择业选择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重大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忽视中小企业”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据北京市的调查[2],80.2%的北京籍大学生和62.6%的非北京籍大学生选择在北京地区工作,约5%的大学生愿意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21.3%的大学生选择到国企工作。

(4)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偏高。据调查资料显示,45%以上的大学生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31%的大学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1%的大学生期望在4000元以上[3]。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反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择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机构、毕业生所在的学院、班主任等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心理倾向引导和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好高骛远、夜郎自大。要意识到大多数人都是从普通岗位、一般职业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如果仍抱着职业偏见不放,想要一步到位地找到理想工作就是很困难的。

2. 正确评价自己,科学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就大学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转到“我能干什么”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两方面的最佳结合就是择者的个人特征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倾向和个性倾向,对自己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势,在众多的就业机会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 及早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指导。

首先,学校有关部门在大学生入学不久,就要开始聘请有关职业方面的专家举办职业规划的理论讲座,进行职业规划的设计指导工作。然后,各个班主任要督促和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专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具体的职业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以及还需在哪方面作出努力,以便于在学校期间不至于感到盲目和无目标。特别是针对毕业的学生,应开展一些应聘技巧方面,以及如何制作简历的讲座。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地为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便于学生充分就业。

4.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

针对大学生存在着陈旧的就业观念而导致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学校应建立咨询部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个别辅导、集体授课、就业心理行为培训锻炼、网络QQ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自己的心事和苦恼诉说出来,不要压抑在心里,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

摘要:职业刻板印象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文章作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进行了研究, 发现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择业观受利益取向制约, 择业选择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薪水的期望值偏高。大学生毕业生应该正确评价自己, 科学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高校应该加强择业价值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及早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指导,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刻板印象,研究

参考文献

[1]连淑芳.刻板印象的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0, (31) .

[2]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N].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4) :24.

试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印象整饰 篇9

一、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印象的整饰重要性及作用

(一) 好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入门证

从大学生求职者角度看: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 考官对大学生求职者的印象往往在其用人决定中占了较大权重。在各种人际交往场合中, 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 以便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的看法。大学生求职是一个有着强烈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通过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姿势、服饰和行为方式以期望在招聘者的心目中留下一个独特的美好印象, 达到获得就业机会的目的。

(二) 第一印象良好可能成为入职后的努力基础

从招聘者角度看:对于招聘者来说, 大学生求职者使用印象整饰策略, 能使招聘者对其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有个基本的了解, 打下进一步考察的基础, 对企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应聘者印象整饰可能影响考官的评价和面试的准确性, 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菲尔德认为:应聘者印象整饰是关于应聘者工作能力的有价值信息的潜在资源, 如果擅长印象整饰的应聘者从其他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雇佣, 应聘者印象整饰对面试的危害会被这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所表现的能力弥补过来, 雇主最终会获益。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进行有效印象整饰的内容及策略

大学生求职的印象整饰会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交往对象的影响, 对方的社会角色、地位、个性、气质等都会影响主体对印象整饰的策略选择;其次是交往的情景环境, 在陌生环境和熟悉环境中的印象整饰根据个体的适应度而不同;再次是目的内容的影响, 什么样的交往目的决定了什么样的角色扮演, 要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就要进行相应的印象整饰。

(一)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印象整饰的内容

1. 印象整饰的表层内容:

一是外表特征, 如精神面貌、妆容、衣着、神态、姿态等。妆容整洁、衣着干净、精神容光焕发会带给招聘者眼前一亮的最初感觉, 成功吸引招聘方的注意力, 才有了进一步交流的可能。二是行为表现, 包括文字语言与肢体语言的表达、表情变化、举手投足的细节动作、与应聘者的行为配合互动等。在求职中注意如轻声关门等细节能体现细心体贴的性格特征, 赢得好感。三是交流沟通, 包括理解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流畅而有逻辑有节奏的语言表达加上适当的手势能更好地展现个人内涵, 灵敏的反应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回应招聘者的意见要求, 深刻的理解力更是为求职中的沟通交流扫除不必要的障碍, 为引起招聘者对自己的兴趣走好求职第一步打下基础。

2. 印象整饰的深层内容:

一是智力水平。大学生在求职前阶段, 需要加以学习锻炼, 将所求职业需要的知识认真学习体会, 多读多思多练可以勤能补拙甚至锦上添花, 增加求职的智力表现砝码。二是人格和性格特征。如外向型的大学生求职者在应聘秘书或会计等需要相对沉静的工作时, 要适当地收敛个性, 尽量多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 争取在能力水平上获得关注, 而内向型的大学生求职者在应聘教师或销售工作时则需要自我鼓励全面大方地展示自我, 避免因个性特质的过分凸显而错失就业机会。三是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态度。在求职过程中, 大学生求职者要提前了解应聘单位的性质、企业文化, 如竞考事业单位必须对社会对人民抱有强烈的服务观念和公仆意识, 而应聘外企单位则需要有诚信、竞争和市场意识, 针对其要求调整自己的社会态度, 如果与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态度冲突太大则需考虑另谋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印象整饰的策略

在求职过程中, 面试是求职者争取工作机会最后但也最重要的一关。大学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的印象整饰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技能, 是一种适应人际交往情景的自我调整, 可以加强别人对自己的接纳程度, 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与自尊。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进行印象整饰大致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策略规划:

1. 大学生求职前准备阶段的印象整饰策略。

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求职者首先需要在展示外表特征等方面做适当准备, 衣着妆容以符合职位需要、整洁得体为原则, 选择服饰的色彩和款式要符合自身外形特征。合适的外表修饰能成功吸引注意力并带给对方愉悦的审美情绪, 至少要达到不引起对方反感才能进一步展示自我才干, 强化或改变招聘者的用人决策。与此同时, 大学生求职者需要了解求职面试的一般程序, 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心理准备, 对招聘者所关注的能力倾向和用才需求有个大致了解。还要温习自己的求职简历, 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争取扬长避短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精神状态上要做好调整, 保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面貌。其次,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印象整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要认识到印象整饰有利于调节求职者和招聘者的人际关系, 消除紧张气氛, 从而发挥求职者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 印象整饰往往意在改变考官对求职者的看法, 它不能提供有关求职者的才能、价值、动机和个性心理的可靠信息, 却从侧面影响招聘者的正确判断以致削弱面试的内在意义。业务能力较弱却善于进行印象整饰的求职者可能利用各种心理手段在招聘者心中树立完美形象赢得好感, 从而顺利获取任职资格。因此, 印象整饰需适时恰当, 恰当的印象整饰不是虚伪失信, 不是通过欺骗招聘者审美观取得暂时踏入招聘单位的资格, 而是真实地将自身的外在与内在素质用最美好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是个人修养的标尺和社会文明的标志。

2. 大学生求职正式接触阶段的印象整饰策略。

求职正式接触阶段是求职接触中面对面留下印象的最重要阶段, 一般包括进门、问候、就座、介绍和切入正题等环节。这一阶段的原则是礼貌、诚恳、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若在室内进门时脚步声和开门关门要避免响动过大, 见面主动问候, 礼貌让座就座, 发出真诚简短的寒暄, 等面试进入正题后, 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求职面试正式进行阶段, 一般由面试官控制节奏, 或依据固定的程序控制交谈的进程, 或显得灵活随意。这一阶段需要应聘者认真倾听、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突出优点、谈吐自如。认真倾听表现了对面试官的尊重, 也便于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迅速作出反应, 避免因没有听清问题而答非所问或多次反问引起招聘者的反感, 在回答问题时要突出自己的长处, 同时注意吐字清晰, 音量与节奏适中。另外, 通过非语言行为获得面试官的积极评价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如通过面带微笑、点头、身体前倾、认真注视面试官、减少无意识小动作、表情自然等, 可以使面试官获得求职者有涵养、自然、不做作等更加积极的评价。

在求职正式阶段过程中印象整饰的心理策略主要有: (1) 事先申明:即在危机情境出现之前, 根据先期预计的情况提出的借口, 为了避免预期行为可能带来的麻烦和不便, 而事先实施的语言控制机制。事先申明的作用关键在于虽然表面上暴露了自我的一些缺点, 但能让人感到真实有诚意。 (2) 意见遵从:即是为了增强自己被人喜欢的可能性, 所表达的观点、行为与别人的观点、信念、价值观相一致, 在求职过程中则表现为赞同招聘者的观点或顺从招聘者的意见。但为了避免给人显得阿谀奉承的负面印象, 大学生求职者需要采取更隐蔽的遵从形式, 即在无关紧要问题上和考官保持不一致, 在招聘者执意坚持的重要问题上保持一致。求职者如果在开始故意跟考官在意见上有些不同, 通过相互交流, 意见逐渐趋同, 表现出一种被说服但仍很有主见的假相, 能使考官对自己满意认同。 (3) 抬举他人:在面试中通过陈述别人的优点和成绩, 一方面可以显示自己的气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隐约的增加自己过去工作成绩的真实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自我抬高:求职者通过宣扬自己能力超群、精明能干, 努力让考官发现自己的优点, 承认自己的业绩。还可以通过对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仔细研究和观察, 找准企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胜任特征或工作经历, 然后进行简历包装, 留下能证明自己具有这方面素质和业绩最有力的支撑材料, 在面试中突出自己具有这种能力和素质, 并适逢其时地表现出来。

3. 大学生求职后期阶段的印象整饰策略。

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象牙塔时, 如同一张白纸, 求职经历和经验不足, 大部分是第一次面对招聘情境, 在求职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各个环节的准备与完善。在面试正式接触阶段完成并成功得到招聘者的肯定态度以后, 同样要继续进行印象整饰, 巩固自己带给招聘者的良好印象, 表现出积极的工作热情。如果因面试过程中的表现不佳而没有给招聘者留下良好印象导致求职失败, 在面试结束后同样可以表示真诚的谢意, 感谢招聘方提供一次面试的机会, 或者通过恳求招聘方再次给予面试机会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恳求是获得性印象整饰中较为的特殊方法, 采取恳求策略一般不应突出主观原因如由于自己能力差而使自己状态不佳表现不好, 相反, 应从侧面表示出自己拥有能力, 却因年龄、性别、地域、健康状况等客观原因导致表现不理想, 并且表明自己对这份工作机会的珍惜和渴望, 从而激发招聘者的同情与好感而重新审视其人力资源价值。

总的来说, 虽然印象整饰含有暂时美化和粉饰求职者外表和内在素质的因素从而对招聘者有一定欺骗性, 但印象整饰行为就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性, 无所谓反映应聘者本性的善恶。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效的印象整饰能为实现事业发展的第一步打开大门, 成功找到从事劳动生产、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的社会位置, 与己与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世纪出版社, 1997.

[2]保罗·罗森菲尔德, 罗伯持·贾卡罗龙, 凯瑟琳·赖尔景著, 李原译.组织中的印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郑桂年.职业规划与成功就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6.

[4]王艳虹, 郭德俊.应聘者印象管理研究评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学生印象 篇10

关键词:学校教育,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

性别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 它直接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职业的选择。[1]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 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普遍性、一致性的特征, 它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甚至有时是错误的, 但却对于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易使人们产生不合理的性别偏见、性别歧视等, 从而阻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性别的平等, 阻碍社会进步文明的脚步。

学校作为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基地, 从事着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和传承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成为走向性别平等的阶梯, 成为使女性摆脱传统的第二性的地位、获得与男性同等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与桥梁。然而, 就当今的教育现实而言, 我们不难看出受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学校教育不仅未能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中有效地扮演积极的正面角色,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反, 教育本身却在相当的程度上存在着性别偏斜和性别歧视现象, 阻碍了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因此, 从性别的视角对学校教育进行审思, 揭示和剖析教育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努力探寻学校教育促进性别公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表现

(一) 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教材作为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主要媒介之一, 在学生的性别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材内容的选择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审美观、文化标准, 教材对教师及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学生的性别观念及行为存在负面影响。目前的教材内容的编制上仍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

1. 两性角色数量上的严重失衡。

教材中男女性出现次数差异悬殊, 女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男性, 语文教材中分配给男女两性扮演主角的数量, 女性是仍可以称得上是寥寥无几。

2. 教材中男女性别角色地位的扭曲。

教材中常以父权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意识来强化男女性别刻板印象, 诸如男性的阳刚与智勇, 女性的柔弱与愚昧。男性专属语言过多, 充满了性别偏见, 扭曲了学生对事实的认知。在男女能力方面, 教材中描述女性的无知低能的多, 男性则是知识渊博, 能力高强的多。在男女性格方面, 描述女性更多的是不良性格特征。如小气、恶毒、不信任、迷信等, 而男性则具有坚强、勇敢、正直、团结等优良的性格品质。教材中的这些性别刻板印象通过对学业成绩、能力发展、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进而妨碍女性最终学历的获得和职业的选择, 女性在这些方面的缺失则会减少她们的就业机会并降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不仅带来了女性处境的艰难, 也会阻碍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 男女教师在学校中的不同角色

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大学, 女教师的数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幼儿园以女教师为主, 初中男教师开始增多, 高中校园里一般男教师多过女教师,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管理层越到金字塔的顶端女性数量越少。在大学更是如此, 女性多半集中于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 而在学校的高级行政人员中, 女性是凤毛麟角。这不免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 女教师主要从事照顾、养护等一般性的工作, 而男老师的工作则更侧重于高能力。男教师在学校中所发挥的作用比女教师要大, 因此地位也应更高。而我们知道在男女的性别差异中, 虽然会受生理性别的影响, 但更多是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由此产生的性别心理特征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常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影响, 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教师的性别心理特征加以吸收和模仿。这种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在潜意识中给学生留下男强女弱的性别刻板印象, 不利于男女平等的发展。

(三) 教师对男女学生的不同期待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 男女生因生理变化而出现的性别敏感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下, 很容易演变成学习上的性别分化。这种分化表现在许多方面, 女生对理科学习的抗拒与疏离是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男女学生对文理科目的不同偏好主要是来自长期不变的社会期望, 这种期望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女生相对男生成熟较早, 小学阶段整体而言, 女生比男生表现要好, 而进入中学后, 女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较之男生, 出现下降的趋势, 于是有“女生越大成绩越差”的说法, “女生天生不聪明, 男生天生要聪明些”等陈旧的观念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对学生的认知评价, 影响着教育教学。由于男女本身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男女生的生理差异造成的。如一般女生言语能力较强, 男生空间认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优势等, 这跟男女生的大脑优势区域有关。还有一些男女差异不是生理差异造成的, 但往往被误认为是生理决定的。比如学生的智力, 男生和女生的智力上不存在先天的差异, 但是女生如果成绩下降往往会被 (老师, 家长或者学生本人) 归因为“女生越大越差”的定律, 如果成绩上升会被认为非常努力;如果是男生成绩下降, 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学习不认真, 学习上升往往被认为本身很聪明。这样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错误归因方式对女生很不利, 如果有多次失败的经验之后很容易获得习得性无助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四) 学生的自我期待

除了老师、家长对学生之外, 男女学生对自身的期待也有所不同。女生明显倾向于一些语言性的记忆性的课程, 这除了与女生的生理因素有关外, 也与其内在的隐性性别刻板印象有很大的关系, 女生的志向抱负比男生明显要低。学生的志向抱负与教师、家长及社会的普遍期望有关, 是在外界影响下主观抉择的结果。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期待差异决不仅限于学业期待, 还包括了家庭角色、职业角色、成就预期、个性特征等方面。自我期待的提高, 可以使得人的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特别是女生提高志向抱负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更应关注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消除其对学生尤其是对女生的性别偏见, 尽量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人、两性互动、社会功能的负面的影响。

二、努力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 教材的编写及选用要避免性别偏见或失衡现象

2001年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中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以来, 全国的通用教材也几经修订, 在提高女性地位方面有了一些进步, 但与我们所说的性别平等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教科书的编写, 有必要继续加以关注。首先在教材的编委中, 增加真正代表女性利益的女研究员的数量, 也就是增加女性在教材编写中的话语权, 她们也可以提高教材中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敏感度, 第一时间阻止教材内容编写上的不平等。对男编委也应进行性别意识、公平等方面的引导, 应该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 从源头上阻止性别刻板印象的不良影响。其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要注意消除性别歧视, 把性别公平、和谐等议题纳入教材内容中来, 教材中多展示一些职业女性、科学女性, 多一些成功女性的典范, 多编排些反映女性在政治, 经济等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文章, 让学生明白女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优势及在发展地位、能力上与男人的平等性。从而在其心中打下成功女性的烙印, 潜意识中树立起男女平等地位的观念。

(二) 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 正确认识男女生的优缺点, 积极引导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的发展

1. 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是内隐的, 有时是持有者不自觉的, 意识不到的。

但其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 持久的。要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自我检视, 增加性别敏感度, 以促进性别平等的教学与班级管理。教师要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语言, 应以身作则, 成为性别平等的示范。

2. 正确认识男女学生各自的特点, 扬长避短, 积极引导学生向双性化方向发展。

在教育儿童过程中, 教育者应鼓励男孩要有阳刚之气, 又要刚中带柔, 而女孩则要柔中见刚, 摆脱以往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 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男女生有的差异与生理因素有较大关系, 如女生的言语能力强, 男生的空间认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强等, 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给予他们训练和指导, 对那些在言语、感情表达等方面有特长的女生, 培养发展他们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对擅长抽象逻辑思维的男生, 则注意培养他们科技等方面的才能, 使其特长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性格上, 教育男生要求他们在保持自己原有长处的基础上, 改变粗枝大叶等不良的认知风格, 形成细心谨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对于女生则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 勤于思考、勤于质疑、敢于争鸣。各种措施要适应男女学生的各自特点, 承认性别心理差异, 因势利导, 促进其特长得到更好发展。

3. 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加各种活动。

男女学生的不足与他们活动的内容和范围有一定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 组织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与。在活动中指导男女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注意学习异性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男女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 在学校文化方面, 创造一个没有性别偏见, 由全校师生共同经营的学校文化

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角色, 如管理中男女教师的比例, 各学科教学中男女教师的比例, 及男女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性别特色都可能成为学生性别定性的来源。适当控制男女教师比例, 加大女教师在学校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导的地位。为学生的发展树立成功的典范, 使学生无意识中克服传统的男尊女卑, 男强女弱的偏见, 坚定男女平等的信念。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用性别角色来假定或要求个体的行为表现, 而不是从尊重及欣赏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独特性来看待个体。无论个体的特质是男性化还是女性化, 无论是坚强、独立, 还是温柔、敏感, 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欣赏, 这将有助于建立发展和谐的两性关系, 以及互相尊重的两性态度。有助于将父权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单一文化逐渐转变为两性平等的多元文化观念, 并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发展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与评量方法, 以配合多元文化观点的学校环境, 进而去影响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教育[J].教育评论, 2000, (6) .

[2]刘霓.西方女性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121.2001-5-22.

[4]杜秀芳.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表现、影响及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3) .

上一篇:行走在教育创新的路上下一篇:高校无线校园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