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思维

2024-06-03

评论思维(精选四篇)

评论思维 篇1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一———深入性。理论思维即逻辑思维是新闻节目即兴评论中运用最多的思维, 逻辑思维的大量运用使即兴评论能够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 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 揭示事物的根本原因, 因此, 深入性就成为电视新闻即兴评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思维特征。但深入性“不是故作深沉地罗列一些令人毛骨悚然而又解决无望的问题, 不是故弄玄虚卖弄让人听不懂的学问或专业, 不是靠一大堆陌生的概念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深入性指的是准确交代新闻背景, 探究事件的因果关系, 恰当分析相关问题, 通过现象和细节准确评述事件本质”。现阶段, 央视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新闻评论性节目, 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努力剖析事物表象, 探寻其内在规律, 从而给广大受众带来一定的启迪和深入的思索。

保证逻辑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主题要高度集中, 一事一议, 一题一议, 使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上。电视是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 有声语言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稍纵即逝, 因此要使观众明白传播者的意图, 前提就是一事一议、简单明了。不要长篇大论地叙述, 那些长篇大论、深奥复杂的评论文章, 不用说听, 就是看, 受众也很吃力。在这一点上, 现在电视新闻中流行的读报节目就是很好的例证。读报节目中在阐述完社会现象之后往往都会有一两句简短的点评, 观众听着不费力, 十分简单明了, 这也是读报节目受到观众追捧的原因之一。此外还要注意运用逻辑性的评论语言, 它不仅要精练、简明易懂, 还要干净利落, 尽量使用短句, 避免使用过长的复杂句, 这样有利于受众的理解。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二———形象性。在新闻节目即兴评论中, 形象思维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一个形象、恰当的比喻有时会比一大串啰嗦的理论有用和精彩。因此形象性也是电视新闻节目即兴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形象性要求形式要更加生动活泼, 这主要指播音员必须充分发挥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直观性和导向性的长处。随着社会的发展, 内容形式较严肃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更加注重人情味了, 而生动活泼的表达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在这方面也有些很成功的例子, 如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中的《马斌读报》曾讲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些地方, 无偿培训农民工的社会活动, 却成了一些培训学校和一些官员谋取私利的“敛财”工程, 在叙述完现象之后, 主持人点评道:“农民工免费培训这样一个牵涉上亿元财政资金的项目, 就像唐僧肉, 大大小小的妖怪都惦记着, 要是资金运行没有规范, 支出没有监管, 事后没有审核, 那就像唐三藏取经没有三个徒弟作保镖一样危险!”这段点评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犀利地指出某些机构运行的问题所在, 效果要比单纯讲大道理好很多。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三———独创性。横向思维、异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扩散思维这样一些社会思维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即兴评论中常常被运用, 原因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即兴评论时, 往往不满足已有的答案和固有模式, 敢于创新, 想他人所未想, 提出独到的见解, 形成自己独特的评论风格。而正是这些思维的运用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即兴评论思维具有了独创性的特征。要注意独创并不是刻意追求标新立异, 而是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 将论点和论据准确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还以央视“第一时间”的读报板块为例, 说到金融海啸期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却逆市上扬时, 主持人并没有直接言辞犀利地批评这种现象, 而是这样评论:“一句话, 人家‘不差钱’, 不过也许更多的人和我一样, 觉得咱们成为奢侈品第一大消费国不是什么光荣, 如果钱真是多得花不完, 美国有比尔·盖茨、巴菲特, 中国有陈光标、曹德旺, 这些都是花钱行善积德的好榜样。”主持人在这里巧妙地将其与正面榜样进行比较, 比常见的直接对这类事情进行批判效果要好得多, 是一个异向思维运用得很恰当的典型例子。

电视新闻即兴评论的思维特征之四———整体性。系统思维和集中思维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即兴评论中常常被运用, 从而使评论更具有全局意识, 也因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即兴评论有了整体性的特征。整体性思维的要求是, 在与即兴评论几乎同时进行的短暂的构思中, 要有把新闻事实与环境的关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作为一个整体来作综合考察的意识, 要从整体着眼来判断其新闻价值。

时代推进新闻改革、推进新闻工作者思维方式的更新, 当然, 对于整个新闻改革来说, 采取新的评论思维方法只是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在新闻改革中运用、开拓新的思维方法, 也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与观念更新。新闻思维方式的更新也要受新闻传播活动的制约, 新闻改革的每一步都必须和社会同步进行, 才能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评论思维 篇2

新浪湖南评论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四大特点: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覆盖广、发展快,管理弱、风险大。它高度融合了互联网思维,即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金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彻底打破了传统金融业依靠精英化、神秘化、制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思路,以“屌丝”群体的“长尾理论”颠覆了银行业一直推崇的“二八理论”,尽管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都有营销,但互联网金融创造了更具人性化、更具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和针对群体性的营销模式。但随着只有“屌丝”门槛的互联网金融竞争激烈化,或许另外一种生存机制将诞生,那就是合作。

“做实务的没有几个人在理论方面能超过我,而搞理论的人在实务能力方面也比不过我。”曾任中国民生银行行长的洪崎发出这样的自我评价,正是这样一个自信的人也对媒体表达了这样一个讯息“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是民生当前的挑战之一,马云是其最大的竞争者,阿里做金融是对银行界的重大挑战,因为阿里电商积累了海量用户,而银行最大的资源就是客户”。于是在2009年,民生选择了与竞争对手合作。

除了传统的资金清算与结算、信用卡业务等合作外,理财业务、直销银行业务、互联网终端金融、IT科技等诸多方面也成为合作的重点。他曾表示,“这是目前为止是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最全面、最深入、最毫无保留的一次合作,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商业银行的动作,特别是思维相对较活跃的民营银行,总能够传递出一些信号,洪崎已经明确表示出与“他巨头”合作的心态,或许正如他所说,这将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尽管民生银行也可谓称得上巨头。

不仅民生银行已跨出合作一步,阿里巴巴联姻天弘基金,中国联通牵手中国招行,中国兴业银行联合百度等等种种动态表明,一股“合作”风暴不可避免将开启。对于小企业而言,在资本层面傍上巨头后自然会受益颇多,后果是“不差钱”,而如今“大小联合”“强强联合”已比比皆是。“合作”思维的开启,将迎来崭新的时代。在这里,关于背后的“合作”缘起,而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源于“大而不倒”的忧患与小而美的担忧。

长沙创新金融与法律服务提供商“律邦融安”总经理严继光指出,对于各大传统银行,包括国有、控股、民营等的积极触网,还有兴起互联网行业的“BAT”积极布局金融,都是在抢占市场。对于一个新兴行业而言,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就只做两件事,抢占市场份额和立足服务细分市场。对于这些巨头而言不是考虑生存而是抢占先机争霸市场,这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论思维 篇3

[关键词]法律思;新闻评论;法规

新闻评论重在理性、建设性地发表评论者独立的观点、逻辑思维和制度关照,因此备受评论者强调。近些年来,新闻评论逐渐摆脱杂文的文风,充分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进行富有逻辑性的公共表达,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评论的一大特色。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文本为例,分析对法律思维在新闻评论写作的中的作用,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有不同的定义,参与讨论的学者较多,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看法。

梁慧星教授认为,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和法学教授在内的“法律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整个思维过程是围绕合法不合法、法律有没有规定以及是怎样规定的来进行的,换言之,这个思维过程是紧扣着法律规范进行的。这就是“法律人”的思维模式,法律思维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规范性”。在这个意义上,法律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模式的特征,就在于法律思维是规范性的思维[1]。

而青年学者胡平仁认为,学者所谓法律思维,是一种以“法律”为坐标和工具、按照法律观念和逻辑来理性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第一,理性思维与感性经验的相互校正;以合法与非法以及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分析为线索和重心;根据正当程序展开“交涉”;以求实的态度凭借重构的事实决断;恪守法律规则的普遍性适用[2]。胡平仁还认为,应该将法学思维和法律思维区别开来。法学思维侧重于“关于法律的思考”。具体而言,法学思维以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分析与探索为核心;以批判性思考为主导;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底。根据这些特点,胡平仁认为“在现有的法学学科中,最能体现法学意识、代表法学思维的,非法理学莫属”。

从两位学者的表述来看,就强调法律规范性来说,胡平仁的法律思维表述基本等同于梁慧星教授的法律思维界定。但是,因为胡平仁强调了法学思维乃是“关于法律本身的思考”,着力区别其批判性思考的超越性,似乎显得与梁慧星教授的界定不一致。但是梁文也说明,法律思考极其强调法律的正义性。而法律的正义性,即指法律本身须符合社会正义,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正义性是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如技术规则的根本区别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梁慧星教授的法律思维事实上包含了胡仁平的两种概念。鉴于目前学界并不提倡那种只精于法律条文的匠人思维,而是提倡法律人在法律事务性和理论上方面的融汇,因此笔者在此不拟细分法律思维与法学思维的区别。而且,本文从新闻评论写作的角度涉入这一问题,也就是更看重带着法律意味的思维方式,重在思维训练的借鉴价值,因此也不拟纠结两个概念的差别。

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先生认为,一个写新闻评论的人,不大可能掌握所有的法律条文,就像他不可能掌握其他所有知识一样。新闻评论的认识与表达,也不可能是“法条+新闻”这么简单的结构。关键在于评论者一方面又有法制基本精神的完整理解,另一方面要有对我国法律整体结构、分类门径的掌握。前者提供给评论者基本的敏感;后者使评论者能够迅速找到相关的法律条文,以印证自己的敏感[3]。在这里,法律是思维向导,增强新闻评论敏感;法律知识是武器库,随时可以提出来解决评论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综合上述定义,笔者提出,所谓新闻评论的法学思维是,在坚持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下,通过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理性地关注社会的权力、义务分配形式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各种制度构建,并富有法学的批判意识。这里批判意识和建设性并不矛盾,批判性不是一味负面评价式的否定,而是辨证、理性地看待事物,肯定合理方面,否定不合理的方面,在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因此也是一种建设性的思维方式,两者可以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二、法律思维可以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选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即国家已经有明文规定,但是由于行政部门没有积极推行,普通民众法律知识相对欠缺,一些法律条文甚至重要的法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执行力也大受影响,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这时候新闻评论有必要在法律条文的实施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为社会造就以人为本、健康向上、和平民主的舆论环境。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国旗为谁而降》这篇评论。

按照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国旗法》规定,除了国家重要领导人逝世应下半旗外,对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以及因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应或也可下半旗志哀。这项立法反映了社会进步,无疑使我国的降半旗制度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当时还是学生的郭光东发现,从“目前实践(1998年,引者注)和人们的观念看,下半旗的对象还仅限于逝世的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他几类对象尚未予以充分重视”。因此,郭光东撰写评论指出,针对1998年3656名普通民众在洪灾中死难这样的事件,“倘若今后再有我们不愿其发生的重大伤亡,请切记关注《国旗法》的相关法条,以下半旗的仪式寄托全国人民的哀思,体现国家对普通公民生命的珍重”。这篇评论针对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同时也体现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问题进行思考,发表后产生了连续性影响。不少媒体转载,不少评论员也频繁提及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国旗“也为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而降变成了现实,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公告发出后仅几个小时,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发起集体行动,暂停了娱乐、游戏等休闲内容,向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表达哀悼之情。这篇立足于法律和人性的评论发表之后,产生了推动现实的重大力量。这篇新闻评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因为它通过一个对具体事物的判断,反映了普遍的问题,更主要是,这篇评论背后有一个法律的支点:《国旗法》的具体规定。这样的评论是有力度的。

三、法律思维可以为新闻评论写作提供新颖的思路

新闻评论以说理见长,而且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评论写作不仅追求价值判断,而且还追求论点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样的判断是一个普遍判断,有些评论本身就非常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的评论脱离了就事论事的层面,从而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要写作这样的评论,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思维。作为与现实结合得十分紧密的一种问题,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理论都是必要的知识储备,而法学中法理层面的知识,则可以为评论的理论提升提供重要的写作思路。

四、法律思维有助于新闻评论的前瞻性思考

法律思维既强调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应该“是怎么样”,同时也思考公理、正义这类问题。因此“应该怎么样”也成为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律和立法的问题表面看来只是法官、法律学者和人大代表的问题,但是因为新闻评论者“话说天下大势”,法律问题往往成为新闻人“前瞻性”关注的重要话题。如果说新闻报道重在描述世界,新闻评论重在解释世界的话,那么这里其实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新闻报道和评论都有一个重要的指向:改造世界。我国的法制处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之中,媒体的力量应该推动这一进程,而新闻评论作为以观点见长的文体,可以为法制建设建言献策,这也构成评论写作重要的内容。对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新闻评论发出了这样的“恶法”应该有法“不依”,展开声讨,而对于一些事关改革发展、国计民生的法律,新闻界则可以呼喊这样的法律及早出台,及早走向法制化。

新闻评论人、学者马少华认为,一个好的评论选题,实际上应该暗合了社会公众可能尚未清醒地意识到的普遍思考的期待,这种思考和期待,往往在等待着一个人通过一篇新闻评论来说破。这篇评论针对多年以来在政府“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当事人”不明,指出根本问题是政府的权利范围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回到“征收立法”问题上,而立法只能交给立法机关,而不是由政府(国务院法制办)来完成。近年来媒体追求理性、建设性的角度看问题,这篇评论也是对法制的制度性反思,也是这篇评论的一大亮点。这样的评论会显得客观化,和那种“为名请命”的评论来开了距离。法制建设建立在社会各方的利益平衡点上,是各方利益的妥协,这是一个清醒的理性博弈过程。这种过程和评论的理性思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法律界人士或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投入新闻评论写作,正是反映了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新闻现象有着法律知识背景的判断标准,能够发现这些新闻事物的认识价值。法律知识是新闻评论的重要武器库,法律思维是新闻评论的重要思维工具。如果新闻评论人员能够自觉地掌握法律知识,从法学中借鉴有用的元素用之于新闻工作,在写作和理论修养方面将会得到不小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怎样进行法律思维?[EB/OL].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46267.

[2]胡平仁.法律人的思维方式[J].怀化学院学报, 2007,(03):38-41.

[3]马少华.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

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多向思维 篇4

一、纵向思维法

纵向思维法是新闻评论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同一空间性不同时间性, 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思维方法。

笔者在文章《名校抢状元之风, 当悠着点吹》中写出了近年来各高校卯足了力气抢着录取各省的高考状元造成了一点不好的社会影响。文中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甩开膀子卯足了劲, 都想将今年各省区市高考状元招至麾下”, “可没想到, 两所名校在高调亮牌大打状元门口水战的同时, 也将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大量高考状元依靠加分制造”, “过分强调状元不但埋葬其他人的光环, 更是跨入一个误区——只要多招状元, 就是名校。实际上, 真是这样吗?”层层深入的分析, 运用了纵向思维的方法剖析了该现象背后的危险——状元们入学前的分数显示的大多是考试能力, 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昭示不多。

二、横向思维法

横向思维是一种不同空间性相同时间性的思维, 是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 研究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地点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 在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把握事物规律性的思维过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多加运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可以得出客观的真实。

笔者的文章《司马光砸缸VS罗永浩砸箱》中通过将罗永浩在西门子总部大厦下, 将合不拢冰箱门的西门子冰箱砸烂的事件与砸缸的司马光做对比, 夸赞罗永浩“个性十足的家伙宛若石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 时不时就搞出让人惊诧又惊喜的景儿来”。十分生动形象, 通过对比的方式, 让公众感受到罗永浩的个性十足。

三、逆向思维法

在撰写新闻评论时, 有时候需要转换思维, 从超越常规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这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法”。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 跳出思维上的条条框框, 运用反向思维, 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并且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笔者在评论《情人节:要浪漫也别太烧钱》中写道:

情人节怎么过?除了买高昂商品示爱外, 情人自己动手给对方做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已婚的夫妻一方早点回家下厨亲手做一顿晚餐, 不就挺好挺浪漫挺有意义吗?浪漫, 绝对不等于烧钱。如果一味钻牛角尖非要买贵商品, 那不仅仅是对情人节的误读, 更是中了商家的圈套, 弄不好还能把自己一次搞到钱包瘪成“负翁”。

该评论充分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 告诉读者在情人节不一定非要送给恋人价格高昂的礼物, 购买昂贵而华而不实的东西“纯粹只是让商家获利而已”。

四、辩证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 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辨证思维要求我们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新闻评论写作的多向思维方法中, 辩证思维非常重要。通常作者可以提出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看法引导读者进行思考, 让读者自己进行判断, 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判一个事物。比如《老矿工挖地造房, 一个温暖标本》一文中针对买不起房的退休老矿工为了让妻女不当房奴, 在地下挖出了一个5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居住一事, 谈到了网友们不同的意见, 有的人认为“老人掘的地下室未经规划部门批准, 属违法建筑”, 有的人认为“老人的爱和精神值得肯定”, 这就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五、结语

新闻评论写作需要运用多向思维进行思考,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的旗帜和灵魂, 在写作中最重要 (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6页) 就是新鲜独到的见解, 即想别人不曾想到的方面, 评别人不曾评的东西, 论别人不曾论的观点。独到的见解除了需要新鲜的材料外, 主要来自于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摘要:新闻评论写作需要创意, 即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能人云亦云, 要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东西, 说别人没说过的观点。本文阐述多向思维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作用以及新闻评论写作中常见的几种思维方式。

关键词:多向思维,新闻评论,写作

参考文献

[1]秦殿杰.新闻评论写作的技巧[J].新闻三昧, 2009 (9) .

[2]田波澜, 唐小兵.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流派与风格[J].新闻知识, 2006 (3) .

[3]阳海洪, 阳海燕.新闻评论写作中的立意思维方法[J].新闻采编, 2007 (2) .

[4]史丽萍.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思维的方法[J].南方论刊, 2007 (7)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评论思维】相关文章:

电视评论与图像评论分析论文04-29

鲁冰花电影评论,电影评论04-18

刊物评论04-17

复读评论06-01

经济评论06-04

作家评论06-19

评论文章05-22

文学评论05-27

现代评论06-02

评论功能06-18

上一篇: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下一篇:公路地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