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引入的技巧

2024-05-22

课题引入的技巧(精选七篇)

课题引入的技巧 篇1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这是一种从介绍学习内容的作用和目的, 引入新课题的形式。例如, 在讲“分母有理化”一课时, 首先指出姨3/3与1/姨3是一回事, 且通过具体算式加以说明, 但前者在计算时往往要方便一些, 这就是分母有理化的好处。开门见山, 点明课题。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就可以避免盲目性, 快速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进行学习, 因而学习的积极性高, 效果也比较理想。

二、“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这是一种采用与课题有关的生活实例, 引入新课题的形式。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 以讲公元前600年左右泰勒斯用一根木棒测出金字塔的故事引入了新的课题。又如, 在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先讲了有一位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无意打碎成两块, 而他只带了其中一块碎玻璃, 就配了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 他带的是哪一块, 为什么?从而引入了新课题。“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 易接受, 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学习积极性高涨, 思维活跃。

三、“动手实践”引入课题

这是一种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归纳结论的课题引入方式。例如, 在讲“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时, 先要求学生用尺规作出顶角分别为60°、90°、120°的三个等腰三角形, 然后把三个等腰三角形分别对折使两腰重合, 折成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看哪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有30°角的那个直角三角形。又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 先让学生用纸剪几个任意三角形, 然后把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 这时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 从而使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规律。“动手实践”引入课题, 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 既能增强成就感、自信心, 也能达到激发思维、发展智力的目的。

四、“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这是一种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广旧知识, 使学生联想新知识引入课题的形式。例如, 在讲“平方根”时, 先讲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那么乘方的逆运算是什么?接着引入将要学习的开方的内容。再如, 在讲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后, 启发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渴求学新知识, 从而使课堂学习氛围变得十分浓厚, 效果也比较好。

五、“师生游戏”引入课题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在学习“同类项”时, 我把课前准备的卡片 (写有单项式) 拿出来, 叫学生自愿上来抽卡片, 并把抽到的卡片向同学展示, 然后让学生观察、归纳, 说明这些卡片中的单项式的特征, 从而引入课题———同类项。这样,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六、“演示法”引入课题

这是一种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引入课题的形式, 例如, 在讲“证明”一节时, 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 把一端的反面涂上糨糊, 与另一端粘合在一起, 变成一个大圆圈。问学生:把这个纸圈沿着纸带的中心线剪开, 会得到什么结果?很多学生说会变成两个纸圈。当用剪刀沿着中心线剪开时, 学生会惊奇地发现, 得到的是一个比原来长度大一倍的大纸圈。这说明在数学中, 单凭想象是靠不住的, 必须学会思考、论证。演示式引入课题, 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 茅塞顿开、兴趣倍增, 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七、“德育式”引入课题

这是一种通过介绍与所学知识相关人物、故事, 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刻苦学习新知识的引入课题形式。例如, 在讲“勾股定理”时, 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 如《周髀算经》中的“勾三、股四、弦五”, 接着介绍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急切想知道勾股定理研究是什么。又如, 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先通过例子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用天、地、人、物表示四个未知数解方程的方法, 比欧洲人用字母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数早200余年。“德育式”引入课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从而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 渴求学到新知识, 为祖国争光。

当然, 课题引入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 比如:提问式、多媒体展示引入式等,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同时一节课课题引入,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运用,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顺利完成知识迁移,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心刚.数学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实验方案[J].数学学习, 2009 (1) .

[2]汪巍.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职教通讯, 2006 (5) .

课题引入的技巧 篇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就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里程碑。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以利用一些幽默的童话故事引入课题,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课本中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几十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 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如何巧妙引入数学课题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引入课题,教学情境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难学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数学课堂更是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毫无情趣的代名词.其实不然,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也会使学生回味无穷.要上好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巧妙地引入课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入课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引入方式.

一、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巧设悬念, 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 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 在讲“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可这样引入:“古语说‘破镜不能重圆’, 但是今天你们将可以推翻这句老话, 用你们的数学智慧加上灵巧的手可以使破镜重圆!”学生们惊讶地问有什么让破镜重圆的秘法, 此时, 笔者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就这样, 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制造悬念, 创设情境, 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二、动手操作, 使学生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 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多角度去观察认知对象, 促进分析与探究.

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知识.让学生从六、七根长度不等的小棍中任取三根, 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会发现, 任取三根木棍, 有时能组成三角形, 有时却不能, 从而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这样学生不但能牢固掌握知识, 而且激发了他们勇于探索知识奥妙的兴趣, 让他们成为获取知识的劳动者,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教师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 将枯燥、 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 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数学的兴趣.怎样才能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 编成学生感兴趣的, 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例如, 讲“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这样引入:“学校为了解决枯水期大家用水的困难, 打算在男生宿舍楼、女生宿舍楼、教工楼三角地带修建一个蓄水池.可是谁都希望蓄水池修在靠近自己那边, 为这事三方争得不可开交, 眼看就要闹出不愉快的事来.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 我们班一个同学及时出现, 想出一个`三全其美'的办法, 把蓄水池修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 一下子就解决了这场纷争.你想成为这样一个聪明的学生吗?”这样的引入使得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 满腔的热情, 投入到解疑过程当中, 认真研究, 最终悬念得以解答, 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得快乐.

四、游戏引入,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产生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还可以非常自然地导出课题.

例如, 在讲授“合并同类项”时, 笔者让学生们两人一组玩一个数字游戏:“任意写一个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一的两位数, 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位置, 又得到一个两位数, 求这两个两位数的和, 用这两个两位数的和除以11.你将最终的结果告诉我, 我就能猜出你所举的那个数字.”不管学生说出什么样的结果, 教师总会顺利地猜出数字, 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尽快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 学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 使他们萌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 可是数学内容抽象, 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及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或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 或以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 或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铺路搭桥.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 新教材上用了4种情形来加以说明, 但其叙事的过程犹如一杯白开水, 淡而无味,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如果在教学中运用Flash课件, 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首先, 设计出一个走路的小丑, 请他来担任书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 让他在数轴上按各种要求走动, 并把所有的走法设置成学生不易察觉的小按钮, 当鼠标点中相应的小按钮时, 才会出现有走法标记的大按钮.他的每一次走动, 都会在数轴上方留下痕迹.这时, 学生都被吸引住了, 积极开动脑筋, 争相上台操作.学生想出走法后, 由教师点出大按钮, 再由学生操作大按钮, 这时, 动画又动起来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 获得了成功, 获得了自信, 他们在高兴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利用跨学科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关注

只要其他学科的素材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 用来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就比较容易, 并能化抽象为形象, 化复杂为简单,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方向角”的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方向角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地理情境:“我家在学校的西南方向, 那么学校在我家的什么方向呢?”学生马上能回答出来.笔者继续追问:“当吹什么风时, 你骑车去学校最省力?”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非常熟悉, 很容易理解, 也十分感兴趣, 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 使学生产生了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中的一个成功巧妙的课题引入, 往往能在学生中激起感情的涟漪或思考的兴趣, 可以使你的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数学知识, 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开端, 一定要精心选择一些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和当节课的讲学有关的话题, 这样对整堂课的教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书臣.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刘详, 金其生.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立群.浅谈教学中“课题引入”的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1998.

巧妙引入数学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 篇4

一、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学中, 要善于设置一些问题, 制造思维悬念, 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意向, 激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

为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这个课题笔者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明为测量池塘AB的宽度, 他先在池塘AB外取一点C, 连接AC﹑BC然后取AC ﹑BC的中点D﹑E, 量得DE的长度, 便得到池塘AB的宽度.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来, 学生就进行思考:AB、DE是两条不同的线段, 难道它们之间会有某种联系吗?从而形成悬念, 激起学生对这一课题的学习兴趣.

在讲“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课前我拿出一个打破的镜子并把它画在黑板上, 对学生说:“今天看谁能‘破镜重圆’?可古语说‘破镜不能重圆’但是今天你们将可以推翻这句老话, 用你们的数学智慧加上灵巧的双手一定能实现这一梦想.”

就这样, 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制造悬念, 创设情景, 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体念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是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二、动手操作, 使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内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实验来发现数学结论能促进学生思考,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时, 笔者是这样安排和学生一起完成下面的操作的: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 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1) 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

(2) 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 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

(3) 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他们能找出很多说明结论的方法, 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 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又例如, 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可以让学生取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 把两腰叠合在一起, 学生在观察叠合的情况后便自然而然得出性质的内容.讲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时, 也可以设计实验, 由实验得出结论.将水装满柱体容器, 然后注入锥体容器内, 使学生看到倒三次刚好倒完, 定理的得出也就不难了.

总之, 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实验, 引出新课题, 兴奋不已, 思维极为活跃, 这样学生不但能牢记掌握知识, 而且激发了他们勇于探索知识奥妙的兴趣, 让他们成为获取知识的劳动者,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我选择“日历中的方程”这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先给学生观察一幅画出了一个横列一个竖列的挂历, 然后说出自己得到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再圈9个数字的正方形让学生再观察, 再说出自己得出的规律.该问题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游戏, 深入观察日历中“数”的规律,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并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动了脑又动口.

二次函数应用问题在整个初中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历来也是中考的热点, 但对很多初三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惧怕心理.最值问题和运动中的二次函数问题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中通过引入拱门问题、喷泉问题、隧道问题、扔铅球问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 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 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习题中解脱出来, 变得“乐学”, 进而“好学”.

由于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这样的引入使得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 满腔的热情, 投入到解疑过程当中, 认真研究, 最终悬念得以解答, 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得快乐.

四、重视课题学习,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数学课本很多章都设有课题学习, 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常常被很多老师忽略, 觉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 这些内容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非常感兴趣, 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特别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上八年级下册19.4课题学习重心这节课的时候, 上课一开始笔者用手指顶住一个四边形薄木板的一个点使木板保持平衡 (这个点我作了记号) , 放下, 让一个学生来顶这薄木板, 可他老是 不能使木板平衡.再换老师顶又平衡了.为什么呢?这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起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和探索.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认真, 就连平时不喜欢数学的同学眼睛里都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我也深切体会到那些数学成绩差, 对学习没有兴趣的部分学生也许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去关注他们, 没有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也促使我从这以后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对每一节课的情景设计.

五、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直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多媒体的动感,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的直观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此结合课程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促进具体与形象相结合, 解决学生对抽象问题理解的困难,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二次函数y=ax2与y=ax2+k y=a (x-h) 2 y=a (x-h) 2 +k 的图像之间的关系时, 可利用多媒体演示, 使学生知道这几个函数图象通过平移可以得到的关系形象具体起来, 便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还有7.4“镶嵌”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分别演示用正三角形 正四边形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正七边形镶嵌, 学生直观地发现了正三角形 正四边形 正六边形能镶嵌成平面图案, 而正五边形 正七边形却不能.为什么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的正多边形要具备哪些条件?这样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讨, 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介绍数学典故和数学发展史

数学科有悠久的历史, 教师与其挖空心思去寻找精彩的片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如用一个数学典故或真实的史料来感化学生, 这样也许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方程组时, 笔者举了如下问题:在《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在学习“勾股定理”时, 笔者从我国古代的“勾三 股四 弦五”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向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一些巧妙的证明方法.

课题引入的技巧 篇5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引入新课”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那么,如何才能在上课伊始便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每位科学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科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引入课题时创设有效情境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一、科学课创设有效引入情境的尝试

1.教师实验演示,创设直观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应该是形象的、直观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科学教师课堂进行实验演示就是最佳的直观情境,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让学生明白“正确的科学知识是可以被再次验证的”。因为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隐含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获取真知的全过程。

如学习“磁生电”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引入新课。上课开始,笔者先拿出导线、电磁铁、电流表,问学生:“利用这些器材,能否产生电流?”学生一看没有电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真的不能吗?让我们试一试。”然后教师操作,电流表的指针居然动了!学生迷惑不解,都用期盼的眼神望向教师,急切地等待解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再如在“串联电路特点”的引入时,教师用实物演示两盏灯串联(如图1),其中一盏灯亮一盏灯暗(L1亮L2暗),让学生比较通过两盏灯的电流大小。此时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暴露无疑,一致认为通过L1的电流大,1, 2, 3三点的电流关系为I1>I2>I3。如果将L1和L2交换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致认为是通过L2的电流大,且I1<I2<I3。但是测算结果却两次都是I1=I2=I3。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新课也便在不知不觉中引入。

2.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呼唤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生活环境中发现与挖掘情境资源。这种方法具体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强,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好习惯;而且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为了形象地说明它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大家喝可乐时,如果打开盖子前摇晃几下,打开后会有许多气泡冒出来,为什么?”“夏天天气闷热时,可以看到池塘里的鱼会不时跳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又如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晾衣服使衣服干得快”的事例,让学生联想、思考并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再设计对照试验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选择这些学生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性问题,可使学生感觉到问题的真实存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引入新课内容。

3.激发求知欲望,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假如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设置冲突,使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在这种质疑的情境下,顺势点出课题,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例如,在“氧气和氧化”这一课,笔者先给学生表演“一吹即燃的蜡烛”小魔术:我手里拿一支蜡烛(课前将蜡烛芯松散开,滴进了一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并且故意让学生看看,让学生相信这是一支普通的蜡烛,然后把蜡烛插到蜡台上,我对准蜡烛芯吹一口气后,蜡烛便燃烧起来了。在学生惊叹奇异现象之际,我说:“想知道蜡烛一吹即燃的奥秘,等学了氧化知识后你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秘了。”这样,新课就在学生的兴致勃勃中开始了。

又如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利用一个空杯子、一张硬纸片和一些水做了一组实验。教师先将纸片覆盖在空杯的杯口上,杯子倒置放置时,纸片下落,然后将杯中装满水,再将纸片覆盖在杯口上。教师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在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让学生思考片刻回答,然后教师把杯子倒置时,学生发现纸片和水反而不下落,这个现象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被“煽动”起来了,这为本节课的后续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4. 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利用学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让学生的前概念在情境中曝光,激发其认知冲突,这样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如在学习“平衡力”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比赛中,拔河的双方,是赢的一方受到的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赢的一方。”教师:“其实双方所受拉力一样大。”就这样,不但将学生的错误观念暴露出来,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又如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鸡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鸡蛋漂浮。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出新课。

5.讲述生动故事,创设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个抽象的概念有的学生背诵十遍还不一定就能记牢,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听一听就能较完整地复述给别人听。教学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

在学习“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先将两个橡皮半球用力挤压,使其合在一起。再请全班力气最大的两个同学上来,让他们用力拉这两个半球。结果,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疑惑)再讲述以下故事: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学生恍然大悟,新课也便拉开了序幕。

二、科学课引入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科学课在情境创设时应把握以下几点,才能让情境教学真正发挥轻松高效的魅力。

1.引入情境创设要“应天时”

“应天时”———即引入情境的创设与否、如何创设应该由具体的授课内容来定,不能为了凑足授课的环节而创设。任何引入情境都应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而创设的,任何与学习无关的情境都是不必要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科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化也不是唯一的情境,当前在情境创设中有“去科学化”的倾向,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冲淡学习的主题,干扰正常的学习活动。因此,要思考如何正确地处理和沟通情境创设与科学知识之间关系等问题,这样才能使情境教学“应天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引入情境创设要“顺地利”

“顺地利”———即情境创设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情境的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要有目的性和真实性。有时课堂上情境创设会与教学目标产生冲突,若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常会离题较远,要注意协调、处理两者之间关系。因此,在导入情境的创设时,还要考虑“如何协调情境创设与突破重难点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以克服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体现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引入情境创设要“携人和”

“携人和”———即要充分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特点。引入时的情境创设应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发现科学问题,并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和已学得的知识与方法,去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的情境就是“现实生活与科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更可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所以在引入情境创设时还应做到“携人和”,思考如何将情境创设与学生学情有机统一的问题,这也是教学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新课引入的技巧 篇6

引入设计1:情景引入模式———用幻灯片出示一组与化学有关的精美图片 (或视频) :四通八达的立交、五彩缤纷的烟火、升天的火箭、精美的陶器、华丽的服饰、昂贵的轿车、常见家用物品等,告诉学生:这些都与化学有关,都是化学研究的对象或化学所创造的,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引入设计2:趣味实验引入模式———由于初学化学都在九月份,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因此,我们可用凉白开变红茶再变雪碧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这门课程:如图1,先出示一小杯凉白开 (碳酸钠溶液) ,滴入1-2滴“食品添加剂1 (酚酞试液) ”后,凉白开马上变成红茶了,如不喜欢红茶,也好办,再加入“食品添加剂2 (稀盐酸) ”,红茶马上会变成清凉可口的雪碧啦 (流程如下) .至此,用简洁的言语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急于了解并想学好化学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课题内容“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引入设计1:情景引入模式———出示一组人体因缺乏某种元素而患疾病的图片:

触目惊心乃至悚然的照片带来的震撼肯定不小,此时,可轻缓的告诉大家:其实,要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很简单,只要注意饮食合理、营养均衡,就能避免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或元素而导致某些疾病的“惠顾”.

引入设计2:设疑导入———今天请大家来做回医生,帮助诊断下列病人患有哪种疾病?如何防和治?

病例a:患者感觉倦怠、全身乏力、虚弱、厌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牙龈肿胀,出血,骨关节肌肉疼痛,皮肤瘀点、瘀斑、毛囊过度角化、周围出血.

病例b:头晕.发麻.酸软.无力.身体发肿.

病例c: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视物不清,行动困难.

学生不一定能准确说出疾病的名称,但急于知道怎样合理膳食才能预防疾病的迫切心情自然而生.

三、课题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设计:设疑导入———课前板书: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在学生叽叽喳喳讨论一番后,引导学生要想解答这道题,应该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的途径,而不能凭空猜测,探究欲望和参与热情肯定会空前高涨的.

四、课题内容:“金属材料”

引入设计1:谜语导入———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打一国内著名旅游城市:金银铜铁 (无锡) ,由它们都属于金属单质顺利的引入课题.

引入设计2:情景导入———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剪刀、指甲钳、水果刀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类别 (孩子们肯定会说:金属) ,在纠正他们错误说法的同时,对合金略作介绍,学生在略感“惭愧”的同时 (学了一学期的化学,连日常生活用品都不太了解) ,更想掌握金属材料的知识.

课题引入的技巧 篇7

[引入部分]

一、回顾与思考

1.抛一枚普通硬币1次, 出现正面的概率是___。

2.抛一枚普通硬币2次, 出现2个正面的概率是___。

3.抛一枚普通硬币3次, 出现3个正面的概率是___。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概率的预测, 以及所做过的实验———抛硬币实验, 回答问题1、2然后思考问题3, 使得学生发现计算这个问题的概率难度比较大。

【课堂反馈及反思】对于问题1、2, 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得出概率的大小。对于问题3, 学生经过思考, 没有得到结果, 于是笔者就提出, 把这个问题留下来, 随后一起来研究。从而引起学生注意。

对于第三个问题, 给学生留的时间有些少, 故学生思考不充分。

二、活动与探索

1.抛一枚普通硬币1次, 会出现哪些结果?

2.抛一枚普通硬币2次,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

3.抛一枚普通硬币3次,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1、2想让学生思考并通过列举的方法得出结论, 问题3也让学生进行列举, 使得学生发现计算这个问题的概率难度比较大。如何来快捷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找出机会均等的结果不多不少呢?于是就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

【课堂反馈及反思】问题1、2学生能通过列举的方法得出结论。对于问题3, 也有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 不过大家都发现列举的过程很麻烦, 或缺或漏, 从而引出新知———如何才能更好的列举出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我们今天要使用画“树状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有些走过场, 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问题1]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3次, 有人说连续掷出“三个正面”和“先掷出两个正面再掷出一个反面”的机会是一样的。你同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问题, 使得学生掌握“树状图”的画法, 并能够列举出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

【课堂反馈及反思】课堂上, 笔者通过完整的分析问题, 并一步一步画出“树状图”, 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 使得学生对“树状图”的画法及如何解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之后, 对这个问题加以小结和说明———“树状图”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什么意思、什么作用。

【知识积累】在分析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画图的方法。这幅图好像一棵倒立的树, 因此我们常把它称为“树状图”, 也称“树形图”、“树图”。

它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既直观又条理分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以及其优点。

【课堂反馈及反思】在课堂上加以分析讲解, 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记录, 明确学习目的, 并方便之后的复习。

[摸牌游戏]

两组扑克牌, 一组为红桃1、2, 一组为黑桃1、2, 从每组牌中各抽出一张, 称为一次试验。那么,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求两次都抽出相同数字的概率是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游戏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并引起他们的思考, 使得能够更快的运用“树状图”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并能够计算概率。

【课堂反馈及反思】对题目讲解不充分, 因此, 学生对两次摸牌掌握的不好, 就出现了在两次摸牌的时候, 在四张牌中进行选择, 优生大多都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完成, 而思维较差的学生就无法正确的进行分析。

笔者在巡堂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 在学生练习完成之后, 找了3个典型的“树状图”画法, 来进行投影, 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在这个时候对两次摸牌, 两次试验进行了讲解, 使学生把这样的题目分为两步来进行。

[例题学习]

[例1]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1个白球和1个黑球, 搅匀后从中摸出1个球, 然后放回搅匀, 再摸出第二个球。 (1) 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 两次都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解决下面的例2, 故设计了问题1, 把难度分散开。

【课堂反馈及反思】这个题目两次试验, 每次抽取结果都为3个, 在之前问题上加了难度。故加以分析讲解, 然后由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并进行讲评。通过之前题目的讲解, 这道题目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主完成。

[例2]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和2个白球, 搅匀后从中摸出1个球, 然后放回搅匀, 再摸出第二个球。

1.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两次都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难度比较大, 因为要对两个白球编号, 从而加以区分, 让学生要能够解决类似问题, 比如“配紫色”问题。

【课堂反馈及反思】课堂上, 由学生出现了把球分成红球、白球的两种情况, 于是挑取了一些错例与学生一起来分析, 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因为有了例1作为前提, 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对白球编号, 并能解决该问题。

[练习]

两组扑克牌, 一组为红桃1、2、3, 一组为黑桃1、2、3, 从每组牌中各抽出一张, 称为一次试验。求两次都抽出数字2的概率。

【设计意图】和“摸牌游戏”一样, 让学生体会两次试验分步来解决。

【课堂反馈及反思】与例1的情况类似, 又因为有了例1的学习, 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这节课从引入、例题、练习都经过认真的设计, 在课堂上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过有些地方处理的还不够到位,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次课题真的使笔者获益匪浅, 在课题结束后笔者也进行了很多的反思以及经验总结, 在这里只是简单的加以记叙,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课题及教研活动, 以使自己能够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摘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设计研究”课题, 课题组以统计中的“树状图”为内容, 由笔者讲授了一堂公开课。首先, 自己阅读课本、教参, 提高对课本的理解, 然后进行大的框架的备课, 再精心准备课件, 但发现其中有好几个难点有待于处理。于是与其他老师一起交流, 再备课, 解决难点, 再进行课件的修改。同时, 课题组就课堂引入一起进行了设计, 使得课堂引入的目的性非常突出, 课堂效果也非常好。课后, 笔者再次进行反思、总结, 其他老师也针对课堂的问题给了笔者很大的指导。

上一篇:循环呼吸抑制下一篇:创伤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