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2024-06-30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精选十篇)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篇1

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这种脱离生活的政治课,因为不能更好的指导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学生知行脱节,所以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从,无能为力。毛主席曾经说过:“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指导生活。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就在我们身边,并能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生活化呢?

一、从生活中来

课堂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选择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访谈活动来导入:“同学们,每个月家人会给你们多少零用钱呀?这些钱你是如何安排的?是买书、上网,还是用在其他什么地方?有剩余吗?”你觉得自己对零用钱的安排是否合理呢?在学生热烈的回答之后,我们出示了一些同学们在学校食堂浪费粮食的图片以及富商两亿元嫁女儿的视频。学生们看完照片和视频之后,大为惊讶,借机我做出如下引导:“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浪费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消费方式同学们赞成吗?2013年什么最流行?”学生高喊:“勤俭节约最流行”。“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一下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就这样,轻松愉快的政治课开始了。

二、在生活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交流,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还要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善于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所采用的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而且要与课堂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视频,新闻,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让学生整个身心动起来。例如,福建莆田盛产地瓜,我就拿地瓜来举例:假如你自家地里的地瓜是留着自己吃,这是地瓜;如果送给老师吃,也是地瓜;可如果你把地瓜拿到镇上去卖,那么这地瓜就叫商品了。通过引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会让学生觉得政治课也可以那么的有趣,也不是那么的深不可测,也使我们的课堂平添了几多生活的意味。

三、回到生活中去

“纸上得来总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和教室狭小的空间,而是要走向实践、走向生活。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生活实践既包括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家庭生活等,又包括学生模拟的活动,如辩论、模拟练习、举办展览、听证会等,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去考察现实生活现象、生活事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作出一定的结论,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比如,在学习了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等多种投资方式之后,不妨让学生们学着制定“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

将影视作品引入思想政治课堂 篇2

将影视作品引入思想政治课堂育界对于影视教育的重要性造就有了共识,并在学校中开展了许多的活动。但是问题也确实存在,突出的一点是:将影视作品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仍不多见。有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将电影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只占15%,而自录电视节目加以运用的教师就更少了。究其原因,除了片源、经费、教室等原因之外,教师主观上对影视作品的教育作用的模糊认识是根本原因。我在预备年级《公民》教学中大量运用了现有的教学录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研,之后发现影视作品的教育作用是很强的,其对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思想性功能 列宁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他还说:“电影具有在精神上影响群众的非凡能力。”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总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人心,从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忘不了一部《雷锋》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唤起了全民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忘不一部《上甘岭》激励了多少对越自卫反击站的英雄们的斗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忘不了一部《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多少人泪湿衣襟,在内心迸发出对伟大母亲的崇敬之情;又怎能忘得了一部《生死抉择》让多少人在荧屏前驻足深思――在改革大潮中如何防腐倡廉-敢作人民的公仆。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观看了反映中国西部贫困落后的影片后,毅然决定放弃大成市的优越环境,决心远赴贫困地区,为社会尽责。可见,影视艺术的思想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期,又具有感性认识占主导的特点。教学中,让他们观看富含思想性的影视作品,教师再在课堂上作画龙点睛的教育,这样便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接受了政治教育。那么,影视艺术的思想性功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呢?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影视作品相配合,教师要做有心人,去寻找这些教育资源多加以运用,让它们发挥出生动形象直观地诠释教材的作用,是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这对于改变目前政治课空洞、枯燥的泛泛而谈的不良现象可谓是一剂良药,对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有极大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影视教育的形象性功能 电影电视作品是具有形象的艺术。如果说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绘画是色彩和线条的艺术,那么影视则是“通过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一部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的展开,总是围绕人物形象的,动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思想内容。应此,形象是影视创作者的代言人,是这一门艺术的生命所在。学生喜欢其中的人物形象,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这是他们的模仿心理在影视方面的反应。有一份调查资料“请你回一看过的某部电影。”显示,许多人可能记不起电影的名字,但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  在思想政治课中,我们应该理解学生,充分认识到影视形象对学生的影响力,运用分析、理解形象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这样的教育资源实在不少。比如,董存瑞、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焦裕禄等革命英雄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形象和公仆形象等等。这些形象经过教师加工、提炼用于课堂上,能很好地感化学生。再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真善美的人格魅力,《将军》中的男主人公的不畏命运所摆布的无畏精神、《世上只有妈妈好》中母亲的母爱至诚,以及美术片《狮子王》、《宝莲灯》、《中华小当家》、《奥特曼》等中大量个性鲜明的形象更是青少年们的所爱。有的学生在看了《林则徐》之后,写下这样的文字:“他有拳拳报国之心,毅然担起赴广禁烟的重任,可谓受命于危难之中。情形险恶无比,但报国之心不变,立下了‘鸦片不止,誓不回京’的誓言,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这番报国之心,可贵。在他被贬去新疆的路上遇见琦善,仍不忘赠一地球仪,以劝诫道光帝,亦是劝诫世人勿夜郎自大,闭目塞听。这份位卑却未敢忘国忧的爱国之心,可敬。”可见,林则徐的高大形象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起了多大的作用。这表明,一个形象可以向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多角度的,学生从中领悟到的也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影视的社会性功能 影视作品来自于社会,它反映社会现实。一个影片往往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为什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风格的电影?就是因为它具有社会性的缘故。影视艺术之所以是一门艺术,也就是它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源泉,而影视是现实生活得提炼和升华。 让学生看一些过去的影片,以说“古”论今,这是很有意义的。不是吗?一部《地道战》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历史画卷,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伟大,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一部《今天我休息》反映了建国初期人们积极向上,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观后联系当前社会的实际,想想这种精神在新时期还需要吗,是否过时了?这种教学的效果无疑是好的。而让学生观看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影视片,现时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精神风尚和旋律都会一一呈现于他们面前。 小说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影视作品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而与小说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所不同,影视常常以其移动的画面、色彩和人物对白来对世界进行逼真的模仿,不断地加深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认识,观众往往情不自禁地就接受了电影语言。因此,学生通过影视不仅认识了社会和人生,而且这种认识更为生动、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那么,这种社会性功能对于政治课有什么意义呢?马克思说:人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存在中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它对人们的意识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意识、思想产生的最一般规律。学生的思想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思潮的缩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他们道德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广大中学生身处家庭、社会之中,亦不能成为“世外桃源”。商品经济对学生的冲击既有正效应,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效应,因此我们思想政治课不应该回避社会现实,脱离现实,空洞地对学生进行本本式的说教。通过影视作品,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学生身处各种社会缩影中去,从而将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遗产展现在他们面前,去吸取去摈弃。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之中。我们每一个教师可以说是:顺应者则得其道,顺应者则的其理。如果再不对那些陈旧的、已不合时宜的教学法进行变革的话,学生是不会欢迎的,又谈何教育面向21世纪呢?(2001年5月)

刘杰

将生活的活水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 篇3

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这种脱离生活的政治课,因为不能更好的指导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学生知行脱节,所以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从,无能为力。毛主席曾经说过:“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指导生活。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就在我们身边,并能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生活化呢?

一、从生活中来

课堂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选择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访谈活动来导入:“同学们,每个月家人会给你们多少零用钱呀?这些钱你是如何安排的?是买书、上网,还是用在其他什么地方?有剩余吗?”你觉得自己对零用钱的安排是否合理呢?在学生热烈的回答之后,我们出示了一些同学们在学校食堂浪费粮食的图片以及富商两亿元嫁女儿的视频。学生们看完照片和视频之后,大为惊讶,借机我做出如下引导:“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浪费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消费方式同学们赞成吗?2013年什么最流行?”学生高喊:“勤俭节约最流行”。“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一下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就这样,轻松愉快的政治课开始了。

二、在生活中进行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交流,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还要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善于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所采用的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而且要与课堂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视频,新闻,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让学生整个身心动起来。例如,福建莆田盛产地瓜,我就拿地瓜来举例:假如你自家地里的地瓜是留着自己吃,这是地瓜;如果送给老师吃,也是地瓜;可如果你把地瓜拿到镇上去卖,那么这地瓜就叫商品了。通过引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会让学生觉得政治课也可以那么的有趣,也不是那么的深不可测,也使我们的课堂平添了几多生活的意味。

三、回到生活中去

“纸上得来总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和教室狭小的空间,而是要走向实践、走向生活。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生活实践既包括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家庭生活等,又包括学生模拟的活动,如辩论、模拟练习、举办展览、听证会等,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去考察现实生活现象、生活事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作出一定的结论,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比如,在学习了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等多种投资方式之后,不妨让学生们学着制定“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

理论必须脚踏现实生活的土地,立足时代的发展。离开了实际生活,思想政治课就没有根了,也就没有活力了,更没有意义了。只有来自生活的思想政治课,才能解释和说明生活,才能指导学生们以后更好地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莆田第十中学)

把讨论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体会 篇4

一、要从最佳角度选题

1. 选题要有针对性

选择的讨论主题必须触动学生的神经中枢, 最好是学生思想上的热点。教师要尽量选那些学生能够感觉到、触摸到, 但又懂得不透彻的地方;选那些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知识交接点部分;或大多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部分。

2. 选题应以小见大, 切忌空泛

选择的题目过大, 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题目过于空泛, 则又不切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 讨论的题目宜以小见大, 由具体到抽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切身感受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 我在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 对于大公无私的提法, 有些学生从道理上就不能接受, 也有些学生认为实际做不到。针对学生不同程度地受“人都是自私的”错误观点的影响, 我开展了一次以“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观点对吗?”为主题的课堂辩论会, 不同的观点引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 一些平凡而又闪光的人和事, 使不少学生对原来的错误想法产生了动摇, 引起了新的思考。所以, 为了取得讨论课的实效,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适度、全面。

3. 选题应该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由于讨论不仅能把教学内容引向深入, 而且能使“真理愈辩愈明”, 因此, 教师应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 以便在课堂讨论时, 有意识地选择题目, 只有选择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主题, 才能紧扣教材,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从而融会贯通。这样既达到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之目的, 又起到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之效果。

总之, 选题是讨论的重要一环, 仅有好的曲调, 而没有高明的演奏者, 是演奏不出好的音乐来的。由此可见, 驾驭讨论课的人——教师, 在讨论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 准备阶段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讨论前, 教师要给学生提出要求, 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熟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了解讨论主题的背景材料, 搜集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 古今中外的典故、警语, 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事例, 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准备好发言提纲。教师还要到学生中去收集了解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2. 讨论阶段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 根据随时接受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 什么时候该放, 什么时候该收, 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当讨论中出现争议、产生思维差异时, 教师应提供论据或加以点拨, 这对讨论地深入进行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这个阶段是个主要阶段, 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 利用这个舞台能充分显露学生的聪明才智, 与不同意见产生思想的交锋。但是, 学生的兴奋有时往往会出现偏离主题、纠缠一些枝节的问题, 这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应发挥主导作用, 用一两句关键性的语言, 使讨论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 总结阶段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讨论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丰富的、生动的, 但它毕竟又是片面的、零碎的。此时, 教师的精“讲导之以思, 授之以理”, 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沉积成经久不衰的知识。因此, 教师对讨论主题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另外, 在讨论中有些学生的发言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会使他们向成熟迈出重要的一步;而有些学生经过自我教育更正了原来偏激的观点, 教师的鼓励对培养他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很有益处。

上述种种情况, 说明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都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广阔天地, 也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要注意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

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为教学所必须, 有人认为, 上讨论课, 教师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 去旁听学生的激烈争论,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这种做法既达不到教学目的, 也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既有克服也有保留的辩证否定, 应保留传统教学中的合理部分, 摆脱那种呆板的“先生讲, 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融入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因此, 教师在把讨论引入课堂教学时, 应该注意不失教学的环节, 使之形成一堂完整的教学课。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篇5

一、引言

人本会计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但是,人本会计体系的应用还不成熟。人本会计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界限不明确、人本会计的指导思想还需进一步研究、人本会计中劳动者权益如何进行计量、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胡春晖,)。与此同时,从理论方面来看,人本会计的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应当继续深化;在技术方面,人本会计着重于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并且,计量模式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济行为价值,这些都无法从技术层面给予实务界以明确的指导;而在实施上,不仅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且财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较高,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风险。虽然目前不能以整个人本会计体系取代现行的物本会计体系,但我们仍旧可以在会计中引入人本思想,以推动现行会计体系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具有的边界不确定、战略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引入人本思想存在可能。而从目前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对于管理会计功能的要求也决定了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

二、人本思想的发展及概念界定

人本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是指围绕着人所进行的思考。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本思想是对与之相对应的“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及对“以民为本”的升华。

(一)人本思想的发展。人本思想是一个可以广泛应用的范畴,兼具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的思想内涵。根据我国古代的史料记载,哲学家们强调人贵于物。“以人为本”最早记载于《管子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重大发展(王海兵,)。人本主义在心理学方面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发展于七、八十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出现就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看到了人的行为的重要性,但又反对忽略人的内心世界,只研究人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出现旨在让人可以不再依赖于外界事物,自由地表达情感,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并发挥人的价值。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发展的时期,随后又出现了人本主义经济学,将人的需求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出发点,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作为理论根基,人本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制度安排都要围绕人的实际需求而进行,因此人本主义经济学将提升人的幸福程度为其目标指向。在管理学领域,人本主义管理学认为对人的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实质,研究的重点在于由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

(二)人本思想的内涵。具体来说,人本思想或人本主义的内涵主要有四点:第一,主张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把人作为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最高问题。第二,主张以人为本、以物为用,相对于人造物,人是本原,人决定人造物的命运,人造物永远是人的工具,永远从属于人。第三,主张具体人的实践活动不但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要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主张尊重人、解放人、培养人、依靠人、为了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三、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

(一)国外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国外对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阶段。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58年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项帮助管理人员制定经营目标以及进行决策的活动。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对于管理会计的定义则更加偏向于向广义延伸。,美国管理会计协会提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需的文化价值。”可见,此时对管理会计的界定更加偏向于强调一些非财务目的,例如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文化价值等。在内容界定上,国外主流的管理会计教材都将产品成本计算与决策纳入到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当中,除了成本会计外,其他的内容还主要涉及预算、绩效评估、投资决策、信息管理、战略管理会计、价值链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除此而外,PeterC.Brewer在其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构建中,批判了之前管理会计将自身与财务会计相束缚的观念,认为管理会计除了有计划、控制、决策等作用外,还应当培养组织内员工的共同信念,管理多元文化交互以帮助决策,推动组织创新,协助绩效评价并评估奖励员工,促进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等作用。

(二)我国管理会计框架及内容的界定。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界定也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变化。李天民在1984年指出,管理会计主要是对财务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管理人员能据此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作出各种决策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而在,刘运国对管理会计的界定则更多考虑了企业战略以及以顾客终身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最终界定管理会计为一种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管理信息系统。胡玉明等()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结构,重新从战略视角下界定了管理会计的框架,认为就企业发展来说,企业的核心能力的作用要大于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而竞争力的作用又大于市场占有率的作用,市场占有率的作用则大于价值增值的作用。这一思想内容又分别对应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应的是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成长维度中包含智慧资本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激励与报酬管理会计,从而比较全面地将企业中与人相关的管理行为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畴当中,并将其作为企业最根本的核心能力。胡春晖()指出,管理会计是一种追求价值增值的行为,而人与价值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企业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以人为中心,关注于企业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力求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基于价值”的人本管理模式。相应的,作为管理系统的子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无疑要适应这种理念和模式。从以上对管理会计框架和内容的综述中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向经济学汲取养分来充实自己。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会计边界的不断扩充,其更多的在与其他学科不断交融,例如与环境学、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四、管理会计中引入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目前,就管理会计的范畴而言,可以与人本思想相结合的内容主要有,智慧资本管理会计方面(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战略角度下企业目标和文化培育方面、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会计方面、行为管理会计方面、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定位及持续学习方面。像环境学、教育学等学科一样,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可以以一种理念的形式不断渗透于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中。管理会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就目前来看,管理会计的一些特性决定了其引入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一)目标的战略性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在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自身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要追求长期的成本持续降低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要这一实现目标,就需要管理会计从中协调。物质充其量只能提供企业实现短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消耗,唯有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一致和沟通是长期不变的。这一点与人本思想是相通的。人本思想下,人是实现目标的动力。在管理会计当中,管理好人,也就管理好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二)服务对象的分散性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由以前的少数高层管理者扩大到了更广泛的基层管理者,甚至整个集团的员工。因此,管理会计必须发挥其领导作用,创造和培养员工的共同信念,建立共同的道德边界和行为准则,以使全体员工共同朝向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最终达到企业的战略设定,实现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在这种要求下,企业应当引入人本思想,认定员工是企业价值的创造源泉,对待员工的态度就不应当仅仅将员工作为可以最小化的费用,而应当视为一种智慧资本,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力资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经济性的激励已经不能满足薪酬管理和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也要引入人本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服务对象的分散性也要求企业更科学地看待人。在人本思想下,每个人都有特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要科学挖掘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人尽其才,人人都是人才。企业要将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更高层次的“文化人”,并能管理多元文化之间的交互行为,以促进更有效的决策。

(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性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现今,会计更倾向于服务利益相关者,管理会计也是一样。不但企业内部的员工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一些利益相关者诸如顾客等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力。人本思想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注重对利益相关者的考虑。例如,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中,考虑了顾客成本的内容和环境成本的内容,将人本思想渗透进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设定当中,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以进行更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提升其竞争力。同时,以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使企业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则可以提升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此外,智慧资本中的客户关系资本,虽然其计量和报告仍旧有一些难度,但企业也将其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商业诚信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价值。企业在建立客户关系时,引入人本思想,学会换位思考,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保持供应链的稳定,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通过牢固的价值链条源源不断地注入企业当中。事实上,一些学者也已经提出,客户关系资本能否计量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其价值就在于买卖双方的博弈当中,而人本思想的引入,也可以为人们改变观念提供一些启发。

(四)会计人员角色定位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必须引入人本思想。人们往往将会计人员定位于一种掌握了会计核算知识的技术人员,认为会计就是简单的记账、算账。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射程的不断延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计人员定位为管理者,而不是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管理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一般的会计核算知识,还要成为企业的价值管理者和决策参与者,这要求管理会计人员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可以将企业重视员工自我发展的企业文化更好地传达给员工,促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当中。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以此来吸引人才,不断提升员工素质。这是一个企业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达到“双赢”的过程。

五、结论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篇6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社会热点;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中各类冲突与矛盾问题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通过网络,社会热点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社会大众中,人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群体对各种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大众。通过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可以认知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而言,透过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中,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要想顺利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具有多个方面的途径,然而其都必须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将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會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来说,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一般都是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以及贴近生活的内容,而这些社会热点所彰显的社会现象与引发学生的思考,都在无形中契合了大学生的关注焦点[2]。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通常都会遇到各种社会热点,往往需要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只注重教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群体所重视的思想问题,无法直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思想,往往就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感,导致课堂流于表面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思想政治课堂才更具说服力、针对性以及吸引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更高,也才能够充分彰显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二)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一直以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实践体验通常包含两种途径:其一,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各种实践;其二,通过课堂情境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对应的情境中模拟实践。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学思想政治课堂要想实现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通过课堂实践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而将社会热点引入到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将其转化成一种社会情绪或者某种社会心理后,学生就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进来,其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能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意识[3]。然后,思想政治教师在将学生的这些积极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针对其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体验,教师在进行适当的点拨,思想政治课堂的实践性必然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措施与建议

(一)精选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的选择是思想政治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标准:首先,针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要和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典型性,只有当社会热点问题具备普遍的意义,具有极为明显代表性,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剖析以后,才能够与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联系,也才能够从这些社会热点当中得出有关的结论。再者,及时性,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引入社会热点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让学生与社会大众同步参与到社会热点的分析、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热点中产生共鸣,如此才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所以社会热点的选择必须是近期的,具有及时性特点。最后,焦点性,社会热点的选择不仅要是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应当是与社会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政府与党需要解决的焦点。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社会热点应当充分彰显焦点性,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为全面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思想政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当站在客观的层面来针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关社会热点的讨论会与讲座,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背后的思想,切实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平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构建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及时更新一些社会热点内容,并构建对应的讨论板块,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板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如此,不但能够方便学生及时掌握社会热点,为思想政治课程做好准备,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利用社会热点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正如上文所述,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而将社会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这个特征,能够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比如,利用当前“空巢老人”这个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慰问空巢老人的义务活动,使得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4]。

三、结语

社会热点不仅是社会形势在当前的彰显,同时也属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的昭示。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发展形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与社会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秀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的整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1-92.

[2]张亮.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2,11:112.

[3]许军国.“结合热点”与“回归教材”——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效尝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7:59-60.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标准作业程序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 避免盲目性, 从不同的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可资借鉴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 但一些日常的教育程序相对比较稳定。虽然不同的学生, 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性格、学识和经验, 做事情的方式和步骤可能各不相同, 但是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其次, 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零散的和想到哪、做到哪的手段, 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井井有条地按程序执行。

第二, 可以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过程的基础和条件, 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础和条件。SOP是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进行总结、优化和完善的产物, 是对每个作业程序控制点操作的优化, 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按照SOP的相关规定来做事, 这就保证了我们日常工作的连续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避免由于教育环境变化, 教育者更替等造成重复、无序的工作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三, 强化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体的细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学生来说, 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采用标准作业程序可以细化细节。因此, SOP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效果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 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因为学生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所以教育工作错综复杂, 教育手段变化多端。因此, 在教育上依据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使教育行为制度化、规范化, 使教育的许多常规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SOP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能加速人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过程, 使人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标准作业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 两者都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科, 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管理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人, 二者的对象都是人, 因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相互借鉴。都体现出人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SOP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学生, 学生在标准化流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是人管理人的一门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也是人。

第二, 将标准操作流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并不等同于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但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尤其在现代社会中, 人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很大, 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很多困难, 以至于无从下手, 把标准流程控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使教育者无从下手的矛盾得以解决。

第三, 可以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 提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流程。不同的教育机构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调整。比如不同学校根据主流程图可以做出相应的流程图, 并依据每一流程做出相应的程序。在每一程序中, 确定有哪些控制点, 在这些控制点上该如何注意细节, 包括每一个分类, 都应当考虑清楚, 并制定出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标准作业程序的具体实施环节

第一,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要求。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只有准确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才能安排好后续的工作, 否则, 无论后面的工作多么到位, 只会是做无用功, 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时, 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定的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定得太高无法完成, 定得太低没有太大意义。其次要考虑教育环境, 每个教育机构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加上这些内容,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

第二, 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被教育者目前的状况和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对于制定正确的教育方案,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解决问题, 首先要发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尽量多地掌握被教育者的状况, 才能对被教育者做出系统的分析, 找出被教育者目前的实际状况及产生的原因, 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案。我们在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时, 要注意区分信息的重要程度, 发现和提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对主要信息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征、变化趋势, 并做出预测。

第三, 提出可行性方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拟定出一套方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直接关系到教育方案的实施结果。因此, 教育者要不断权衡教育方案的优劣, 剔除不合理、不起作用的方面, 选择最优、最切合实际需要的可行性方案。

第四, 组织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就是一个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 对教育方案起到检验的作用。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精心准备、安排教育模式,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思想或行为的偏差, 重新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第五,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教育方案。在组织实施方案时, 难免会发现当初所设立方案的不足或错误之处, 这就需要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断调整方案, 切不可不知变通、一味遵循原定方案。

第六, 评估教育结果, 总结方案实施效果和经验。这一环节不只是要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否达到目标, 还要总结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要想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很困难的, 因为教育效果既有显性的又有隐形的、既有短期效果又有长期效果, 因此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短期、直接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教育结束后短时间内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在以后工作中完善。对于隐形、长期效果, 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观察被教育者的表现, 修正和巩固教育效果, 慢慢总结经验。

第七, 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表现, 不断巩固教育效果, 发现效果减退要及时跟进教育, 使教育效果达到质的飞跃。俗话说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教育是否真正达到了目标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在生活中也难免发生教育效果日渐减弱的现象, 所以需要观察被教育者的表现, 不断巩固教育效果, 发现效果减退要及时跟进。

引入标准控制流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流程图

SOP是一门比较成熟的理论, 它在外国已发展多年, 在国内也有比较成熟的体系, 具有一套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速度快, 并且教育结果很不稳定, 极易发生变化, 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套完善的过程, 只有零散不成套的方法, 严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把这两门学科相结合, 优势互补, 把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郑永廷, 刘书林, 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篇8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的重要使命。所以, 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是, 由于社会、家庭、学习、成长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入心理疏导, 将二者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想上与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因此, 如何将心理疏导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发挥其作用, 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虽然文化思潮与角质理念、先进技术的融入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文化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社会成员由于生活节奏、工作方式等方面的骤然转变而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 这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 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特别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期,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不够成熟, 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 就会被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所影响。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然要求。

2.党和国家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了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心理健康与否是衡量人是否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 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心理素质如何、人格是否健全既是衡量大学生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 还是考察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要件, 更是能否在社会中生存、立足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 则能够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优势,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必然要求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必须在教育培养的各个过程与环节中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 真正将学生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4.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政治互动中, 逐渐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 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多方面融入国家和社会的过程, 在上述方面大学生不断向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接近和靠拢, 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与传播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必要途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主要途径为:

1.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 就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 让学生们认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 党和国家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依据的颇具的特色课程体系。第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扩大心理健康的内容。可以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疏导的知识;通过定期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学生心理互助活动等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游园活动、班级团体训练、心理小品短剧大赛等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实践载体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

2.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正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交流工具, 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造成了重大影响。所以, 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 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搭建心理疏导网络平台。如果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网络平台, 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还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即时与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同时将实际教学内容与网上心理疏导进行有效结合, 帮助学生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3.加强心理疏导队伍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疏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是我国的高素质心理疏导人员却非常紧缺, 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心理疏导队伍的建设, 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耐心, 这样才能够细心地给予学生指导, 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具体内容为:

第一, 要明确责任, 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甚至有条件学校的心理学专业教师都应在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工作体系中承担相应的任务。

第二, 要加强业务培训, 提升专业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心理疏导是在新形势下的新课题, 很多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辅导员, 并不具备较为专业的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 有必要在培训中引入心理疏导的有关理论知识, 并加强实践经验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 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考核与晋升机制中引入心理疏导的因素。要将心理疏导工作贯彻落实, 必须在管理、考核与晋升的机制中引入心理疏导的因素, 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增强动力的一种必要激励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心理疏导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积极引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并且能够采取有效途径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天才, 孙洁.创新高校大学生党建模式, 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新途径之探究[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2) :14-16.

[2]刘志勇, 李宏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高校辅导员, 2011, (02) :31-33.

[3]缪勇, 高萍.影响高校大学新生学习动力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 2012, (02) :27-29.

[4]解丽君, 郝学武, 韩忠治, 王岩.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0) :36-38.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篇9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满意程度, 在社会生活中, 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 善待自己, 友好待人, 正确面对周边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使心理保持平衡和协调。

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使学生增强对自我认识程度和满意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约束力, 提高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抗打击意识, 学会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和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包容接受自我, 宽容他人。在这个过程中, 积极有效地对一些有不健康心理状况和异常心理的人们进行帮助和疏导, 让他们适当的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 形成积极乐观的处世心态。

1.引导作用

高职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也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在积极健康心理的作用下, 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和调节自我的能力, 能动地解决心理障碍和矛盾, 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目标, 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

2.需解决问题

在新形势下, 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形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经费不足, 加之以各种支出费用巨大, 投资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费更是匮乏, 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止步不前, 同时, 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人才结构不良, 很多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知识训练经验不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尚未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 课堂形式创新不够, 生硬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新时代的学生不再使用, 最终收效甚微。三是生源的复杂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过的教育高度和思想认识层次差距非常大, 知识层面参差不齐,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 学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1.促进心理健康发育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犯罪现象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日益加剧,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 它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具体性,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收和吸收, 让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

2.扩宽政治教育渠道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弥补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 以快速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实现高就业率为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忽视。随着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不安定现象日益加剧, 注重人心理活动和心态健康方面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恰恰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和前提性, 有助于引导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常态, 有助于全面科学的提高学生素质。

3.对思想政治有积极引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思想政治有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的指引下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和周边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 是心理保持平衡和协调,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达到心理与行为的和谐统一。

4.具体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具体性。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生源的差异性, 针对于性格、知识水平、思想层次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学生, 把握了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差异才可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辅导教育, 根据差异性寻找突破口, 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方式,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应当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 对学校和学生自我发展都大有裨益。这样的话, 学生自身也会寻找到自我的发展方式和道路从而得到最好的发展, 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促进自我全面健康的成长。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相互促进, 共同作用于素质的提升。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声远.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续) [J].上海教育科研.1987 (01) :16-18

思想政治课的引入 篇10

一、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依据基础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理论进行的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心理辅导,以促进团体成员心理障碍的消除、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1]。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其特点表现为:

第一,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广。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每个成员不仅接受他人的帮助,也可以帮助其他成员。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了解到其他成员也具有与自己同样的境遇,甚至情况更严重,由此获得安慰;通过诉说,减轻心理负担,得以稳定情绪;通过探讨,相互启迪,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二,团体心理辅导创设一种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效果好。人存在于社会环境中,人的许多心理适应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比如求职受挫、人际失调等。团体心理辅导创设一种模拟的社会生活情境,把特定的问题放在类似的环境中去,在充满信任和友好的团体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加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行为,重新调整策略。这种改变通过参加者的学习、内化,从模拟情境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巩固辅导效果。

第三,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原则,效率高。与个别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求助者一对一的关系不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一个指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求询者,增加了辅导人数,省时省力效率高。这种经济效能还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的发生,利用集思广益的研讨方法,谋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以人为本,力求实效。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结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的,它们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忽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挫折应对、情绪调适、自我悦纳以及人际交往等。目前高校中除专业理论课教师主要从事特定意义上的较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外,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花大多数时间处理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心理层面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层面的问题。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没有形成积极达观的健康心态,又如何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已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中央文件从宏观上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做出了政策指导,从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时期,存在的困惑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当前大学生最流行的口头禅是“郁闷”,普遍存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障碍”、“就业困难”、“恋爱困惑”、“网络成瘾”等问题。依据学生心理保健的金字塔理论,当面对各种困惑的学生无法实现自我帮助、心理互助时,就需要求助教师、家长或心理辅导老师。

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个体心理辅导成本高,历时长。团体辅导者可利用组员间的互动,彼此分享、感化、教育,适时引导,引领团体成员向积极、健康、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我们是一家人”团体可以使新生迅速减少陌生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相互迅速熟悉起来并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远离郁闷”团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情绪变化的普遍规律,掌握化解不良情绪的科学方法;“天生我材必有用”团体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加自信;“恋爱需要学习”团体能鼓励失恋者负性情绪充分宣泄,相互学习其他人应对失恋挫折的方法与意志,激发对生活的信心与爱心。

(三)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自我体验为途径,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成员间相互作用,团体辅导能够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有助于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悦纳,增加自信心,进而达到自我实现。这种教育作用远比思想政治教育者单方面的说教更深刻、更直接。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具有教育功能,更具有治疗功能、预防功能和发展功能。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社会相互作用。团体辅导的治疗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治疗学生的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疗效会更好。此外,通过成员间彼此交流,研讨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及其成因,探讨可行的解决办法,可以预防问题的发生或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促进广大学生良好的发展与心理成熟。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生身处团体中,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上所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别辅导、课堂教学、心理健康理论讲座中所无法想象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虽然历史不长,但却发展迅速。在西方国家广泛运用,并逐步形成其特有的科学方法与技术。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思想教育者必须了解团体咨询的方法,掌握团体咨询的各种技术,才能有效地引导团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团体成员个人的改变与成长,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多种,如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参观访问、影视观赏等,一般根据团体咨询的目标和参加对象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这三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1.团体讨论法。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根据资料与经验,互相做深入的探讨。在团体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他人的意见,修订自己的看法。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这样说过,讨论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思想锋利。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绝对不是来自于教育者居高临下地命令、强迫灌输,而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于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团体讨论,互相学习,从而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地思考和判断;通过团体讨论,可以帮助成员明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养成尊重他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用表演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他人、对自我形成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通过创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由团体成员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获得处理问题的技巧。人际关系障碍是大学生中最普遍的一种障碍,包括同学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应聘单位之间的交往障碍等,人际困惑往往令大学生苦不堪言。思想政治教育者总是教育学生要善于换位思考,苍白而无力,唯有角色扮演能真正引发学生内心的震撼,帮助学生增加对其他角色的理解,提高共情能力。

3.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迅速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正确的自我意识尚在形成中,盲目攀比,自卑而不自信;无法合理表达情绪,或大悲或大喜;渴望交流,却又总是张不开口,等等。人们只知道学习需要勤奋,实际上,成熟自信的人格也需要刻苦训练。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不仅适用于存在一定心理困惑的学生,更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有很多,如积极倾听、复述、澄清、总结、提问、解析、面质、支持、共情、促进、启动、设定目标、评估、反馈、建议、保护等[2]。团体辅导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团体中所采用的技术。依据大学生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应当注意使用以下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1.倾听。倾听指辅导者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来访学生讲话,而且要敏锐地与来访学生进行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信息沟通。通过复述学生的谈话,或进行一些开放性的提问,如“为什么?”“现在感觉如何?”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观点和想法,一场谈话下来,口干舌燥的不应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样的谈话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因为只有“说出来”才能“听进去”,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人格被尊重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老师、尊重知识。

2.总结。总结是指适时地将团体交流中重要的内容整合起来的技术。交流不能仅限于泛泛而谈,需要辅导者在一定交流后能将成员共同的感受或意见衔接起来,或把成员未觉察到的一些有关联的片断资料串连起来并加以解析,一方面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另一面通过总结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某一问题中学习到的经验或教训,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经验教训应用到团体外的日常生活中去。

3.共情。共情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保持自己独立的情况下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富有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团体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谈话能否不卡壳,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共情。只有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和理解学生,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赖,促进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继而对自我完善做更深入探索。

4.面质。面质是一种迫使成员真实地看待自己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时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可能产生种种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观点和想法,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而本人却浑然不知。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看清学生在思想、感觉、行为方面的矛盾时,应明确指出,并要求回答,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自我矛盾的认识,促进成员自我思考、勇敢面对现实,有助于学生迅速成长。

5.建议。建议是一种干预技术,它可以帮助团体成员建立一套可选择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建议的形成有多种,比如,鼓励成员换个角度看问题,提供信息和意见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格人才。这种建议与指示不同,不是高高在上的下命令,而是一种提醒,提供相关的信息或适当的建议,加速团体成员活动的进程。过多的说服、忠告可能使成员更多地依赖他人,因此,建议不一定由教育者来提出,团体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提出建议。

总之,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众多的共同点,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众多的切入点,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起到出乎预想的成效。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阳刚下一篇:怎样搞好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