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2024-05-26

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共12篇)

篇1: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高 雪1,胡传伟2

(1.城际(中国)国际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广东广州 510655;2.广州华苑园艺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00)Introd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landscape design

HU Chuan-wei1,GAO Xue2

(1 Guangzhou Huayuan Landscaping Co., Ltd., Guangzhou, 510600;2 Citynet(China)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 Association)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nally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toration.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ecological garden;ecological restoration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入园林设计和施工中,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最后提出园林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园林;生态修复

简单的园林绿化不能算生态修复,但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的绿化可使受损城市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修复城市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因此该类园林绿化则属于生态修复的范畴。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生态修复的可行性,使设计出的方案在符合美学原理的前提下力争达到生态修复的目标。生态修复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貌或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技术集成。其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内容包括: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保证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与发展;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等(百度百科“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属于恢复生态学应用技术的范畴,该范畴内容包括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环境规划与景观 1

生态规划;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等(彭少麟,2007)。涉及的相关概念如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生态改良等,虽然在命名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让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园林绿化人工再建了第二自然,需要用生态恢复的理念做设计,用生态学修复的技术去实施。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规模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乔灌木藤草植物合理的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和优美季相景观,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工弃土、裸露土地,改变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积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可以在方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并在园林工程中实施,最终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3.1 园林种植设计

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保持水土、抗污吸尘,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减轻暴雨冲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3.2 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

在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中应结合种植工程,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生态修复。园林排水:园林绿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结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浅沟式排水渠,沟内生长植物,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解决由地表冲蚀措施有:(1)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种植设计考虑采用铺地植物护坡;(2)使用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孟兆祯,2003)。

水景护坡:园林中开辟水面要求有稳定的湖岸,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和护坡,其中植物护坡措施包括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蚀能力,减少径流速度,增加入渗,防止面蚀和细沟侵蚀,也有助于防止块体运动。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间隙或表面种植植被,以增强其强度,如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

园路铺装:园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简易路面等。园路的设计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生态铺装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见种类有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区中,使用最多的铺装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频率的44%,砾石及砖的比例分别占使用频率的18%、20%(黄玲,2009)。园林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城市的扩张与人口的激增致使城市居住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建设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势在必行。城市园林绿化属于植被恢复的范畴,而植被恢复又是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因此,依据生态修复的理念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设城市园林成为当下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首选之路。国内外的生态修复多针对土壤修复、污染水体修复、防护边坡绿化、小流域水土保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园林绿化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园林生态工程设计研究等相对薄弱。以生态修复的理念和基本原理指引设计方案的形成,并以修复城市生态系统要素为导向园林施工必将成为增加园林企业技术含量的重要砝码。未来园林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有:特殊生境条件下的园林植物景观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性景观的营造、植物景观设计的中远期预测与养护细则和住区小环境的尺度化营造方法等。

参考文献

黄玲.城市居住区铺装艺术调查与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4):67~69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

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

孟兆祯.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篇2: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浅析生态公路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阐述了生态公路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公路的`设计主体和设计要素,探讨了不同设计阶段生态公路设计的主结构,指出生态公路建设是国际上的一个新的重要发展趋势与方向,为我国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研究课题和新发展方向.

作 者:张华 ZHANG Hua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河北,石家庄,050081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5(26)分类号:U411关键词:生态公路 环保理念 公路设计 可持续发展

篇3: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简单的园林绿化不能算生态修复,但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修复技术为指导的绿化可使受损城市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达到最终修复城市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因此该类园林绿化则属于生态修复的范畴。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生态修复的可行性,使设计出的方案在符合美学原理的前提下力争达到生态修复的目标。

2 生态修复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貌或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技术集成。其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内容包括: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保证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与发展;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等。生态修复属于恢复生态学应用技术的范畴,该范畴内容包括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等(彭少麟,2007)。涉及的相关概念如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生态改良等,虽然在命名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让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园林绿化人工再建了第二自然,需要用生态恢复的理念做设计,用生态学修复的技术去实施。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

4 生态修复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系统是个规模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它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城市绿地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保持水土、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乔灌木藤草植物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形成复合层次和优美季相景观,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稳定的群落。由于城市建设造成的人工弃土、裸露土地,改变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及生活垃圾淤积河道,阻塞排水管道,使水土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可以在方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并在园林工程中实施,最终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4.1 园林种植设计

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保持水土、抗污吸尘、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根系发达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植物的合理配置不但可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减轻暴雨冲蚀和水土流失,从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4.2 园林工程与生态修复

在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中应结合种植工程,利用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实现生态修复。

园林排水:园林绿地的排水,一般主要靠地面及明渠排水,结合道路、地形可做成浅沟式排水渠,沟内生长植物,起到减缓径流速度及防止水流冲刷的作用。解决由地表冲蚀措施有:①从竖向设计角度考虑。种植采用铺地植物护坡;②使用工程措施。设置谷坊和挡水石,并与植物搭配消减冲刷力(孟兆祯,2003)。

水景护坡:园林中开辟水面要求有稳定的湖岸,在水体边缘必须建造驳岸和护坡,其中植物护坡措施包括防护林、植草和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通常采用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林。坡面植草可提高坡面抗蚀能力,减小径流速度,增加入渗,防止面蚀和细沟侵蚀,也有助于防止块体运动。生物-工程综合措施,即在工程措施间隙或表面种植植被,以增强其强度,如混凝土构件间隙空格种草,与土工材料配合植草及绿色混凝土模块等。

园路铺装:园路按路面材料不同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简易路面等。园路的设计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减少土方量及水土流失量;路面应有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采用生态铺装路面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常见种类有透水沥青、透水水泥混凝土、生态透水砖和其他特殊透水材料。新建的居住区中,使用最多的铺装材料是石材,占使用频率的44%,砾石及砖的比例分别占使用频率的18%、20%(黄玲,2009)。

5 园林生态修复发展趋势

城市的扩张与人口的激增致使城市居住环境面临很大压力,建设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势在必行。城市园林绿化属于植被恢复的范畴,而植被恢复又是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因此,依据生态修复的理念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设城市园林成为当下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首选之路。国内外的生态修复多针对土壤修复、污染水体修复、防护边坡绿化、小流域水土保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园林绿化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园林生态工程设计研究等相对薄弱。以生态修复的理念和基本原理指引设计方案的形成,并以修复城市生态系统要素为导向,园林施工必将成为增加园林企业技术含量的重要砝码。未来园林生态修复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有:特殊生境条件下的园林植物景观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性景观的营造、植物景观设计的中远期预测与养护细则和住区小环境的尺度化营造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黄玲.城市居住区铺装艺术调查与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4):67~69.

[2]彭少麟.恢复生态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

[3]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

篇4: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治理;设计;应用

0 引言

河流原本是陆地上蕴含丰富的淡水自然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治理很早就开始了,起初人们看重的是河流自身功能的体现,如防洪、排涝、灌溉、养殖、航运等,河道整治主要从工程结构上考虑问题,注重施工效率和工程效果,表现在渠道化、硬岸化,破坏了河岸的过滤效果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也切断了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河道裁弯取直,改变了河流自然形态,看似流水通畅了,行洪能力提高了,实则河水流速增加,洪峰提早出现,滞洪能力大为削弱;河道断面形式单一,不仅景观效果差,也破坏了河流生物多样性,因为河滩、湿地和深潭本是生物群落的栖息地,改造成统一、规则的梯形断面,这些都不复存在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欧美国家发起新的河流整治理念,重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通过拆除河道硬质衬砌、恢复河滩湿地、再现蜿蜒河流等措施,重现河流的自然景色和生物多样性,80年代后这种理念被亚洲的日本、韩国所接受,开展了一系列的河流整治活动,例如韩国河流生态修复起步虽晚,但很多理论已被应用到河流整治中[1]。我国传统河流整治观念的改变是进入21世纪开始的,当时的初衷是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利用城市滨河空间和带动沿河经济发展等,但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水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普遍的问题是尽管强调生态治理的重要性,然而技术上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且许多人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仅停留在景观再造上,简单的以为生态修复就是河岸绿化和设置一些亲水空间,完全不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和功能定位[2]。因此,本文对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在河流治理中应用进行了探讨。

1 生态修复技术原理及其适用性

1.1 生态修复与生态修复技术

所谓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之下,以生物修复为主要手段,辅以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其他工程技术措施,并将它们优化组合成为耗费最省、效果最佳的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修复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就是以生态修复理论为基础,针对各种退化环境特点,采取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3]。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和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三种单项修复技术;后者是将各种单项技术进行组合,例如化学-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化学修复技术、植物-物理化学修复等。由于生物修复非常复杂,单项修复技术往往修复效果不佳,所以将不同单项技术联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综合效果显著。河流是陆地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河流生态环境特点采取的生态修复技术即为河流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1.2 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在河流治理中,主要采用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生境、水生生物群落等修复技术,适用于中小河流治理[4]。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的漫滩、湿地等区域,通过恢复缓冲区不仅能滞洪和蓄洪,也起到沉淀、过滤和净化洪水的效果,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之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是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可改善河道形态,净化河水并减轻洪水威势。河道补水的途径有扩大水库泄流量、引水、污水回用等,通过增加河流流量可以更好地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流人工曝气、疏浚底泥、建设河道生态塘(渠)、微生物强化(投菌)、生态护岸等技术,可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增强河流的生态处理能力。生境修复是恢复河流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包括恢复浅滩、再造深塘、恢复河流蜿蜒形态等。天然河流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水生生物群落,由于不合理的河道治理破坏了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导致大量水生生物群落消失,修复水生生物群落即利用适宜的乡土品种优化群落结构,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整有效的食物链结构,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2 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治理设计中的应用

2.1 设计原则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进行治理应遵循自然循环、生物多样性、功能需求主功能优先及多功能协调、景观美化、治理分时段河段细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等原则,治理效果的评价应以社会合理、生态合理、环境合理、操作合理等指标进行衡量。社会合理即工程应抗冲、耐久,并具备适当的景观与亲水效果、休闲功能等;生态合理即水生生物丰度高、河流流速分布多样化、滨河植物生长良好、生物通道畅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良好等;环境合理包括水流结构多样化、水体净化能力强、工程透水性良好;操作合理即取材环保、材料加工环保、施工简单易行、避免水土流失、施工对水生生物影响小、河流维护方便、造价合理等。

2.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形式是影响河流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其中横断面关系到河槽、滩地、河岸植物群落结构和河流湿地的恢复,而纵断面影响河流沿线纵比降、跌水、深潭等流速多样性,对鱼类洄流、繁衍有重要影响[5]

河流横断面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和直墙河道(矩形断面),其中复式断面生态性最好,梯形断面较差,直墙河道最差,所以应首选复式断面,在地形受限条件下可以选用梯形断面,尽量避免直墙河道。在设计河流横断面时,滩地高程被高潮水位的淹没深度不应超过1.2~1.5m。复式断面第二台阶岸墙高度不应超过2.5m,否则应设置第三台阶。河岸与滩地宽度应满足行人安全要求,城区河滩宽度不得小于1~3m。为了改善视觉效果,河道宽深比应在3以上,当宽深比在8以上封闭感就会消失。生物廊道宽度根据保护的水生生物而定,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廊道宽度应在3~12m;鸟类迁徙、小型哺乳动物与鱼类觅食廊道宽度应在12~30m;野生动物廊道应在30~60m。

河流纵断面沿线比降超过3%时,应考虑采用人工阶梯深潭结构,也可以采用鱼道和阶梯跌水结合,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当沿线比降在1%~3%时,可采用透水堰、阶梯跌水、河底修复等辅助措施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应拆除不必要的水坝、高堰、橡胶坝等设施,少设置节制闸。河道两头的防洪闸、防潮闸应为常开状态,并进行适度调节。

2.3 生态护岸构建方法

生态护岸是在保持边坡形态稳定的基础上,利用植物或结合工程技术措施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其构建方法是对硬质护岸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图1是生态护岸的各种构建方法。(a)设置了深潭、浅滩和人工湿地;(b)将0.8~1m石块埋入河床和河滨带,有利于鱼类繁衍;(c)利用球状生态混凝土进行修复;(d)是景观型多级阶梯人工湿地护岸的一种做法;(e)不拆除硬质护岸而开新槽并种植辊式植被的方法;(f)是在混凝土护岸上开设凹槽,再回填土壤和碎石,以利植物种植。

3 结语

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工程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城市园林等众多学科,由于对生物学、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我国当前许多河流治理仍停留在景观改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因此在河流治理中应积极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河流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兴茹.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32(2):83-88.

[2]刘辉,何争妍.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杭州河道水质的对策与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1):13-15.

[3]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等.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54-10556.

[4]袁卫玲.关于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J].湖南水利水电,2013(5):70-72.

篇5: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本工程以通透、亲水可达、生态、文化、景观等多为维度的设计理念;在充分对场地历史、地域文化、现状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生态工程措施,引导水流,与水为友,建立起一条集文化、生态景观、游憩休闲、河床通透、会呼吸有生命力的河流景观廊道。

3.2河道治理设计方案

3.2.1河道疏浚

本次河道疏浚要求清除河道内体积较大的孤石、拆除阻水建筑物以及清除两岸倾倒在河床内的杂物等措施,提高河道可观赏性。河道疏浚纵坡设计尽可能减少对原河床的开挖及回填,仅作局部修整,尽可能保留现有滩地。

3.2.2堤岸生态修复

本次治理河道两岸主要是耕地,结合本区域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打造,河道护岸主要采取斜坡式生态治理形式,即河堤下部采取自然石驳岸或防腐木桩固岸,上部为斜坡土堤,土堤坡比迎水面不陡于1:1.5,土堤表面采用植物护坡;斜坡式生态护岸5.0km。比如桩号1+510~1+690段现状为浆砌石挡墙,现沿墙体堆砌自然景观石,顶部覆土绿化;桩号1+690~2+180段现状为滩涂地带,局部作削坡处理,采用斜坡式生态土堤护岸,大块石或防腐木桩固脚,自然景观石装饰。

3.3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3.3.1水环境保护

1)施工泥沙、建筑废弃物不得倾倒入河,河道内禁止设置弃渣场;2)生产废水:产生的少量施工废水均可导流进入基坑废水集水井,采取简易的絮凝沉淀处理,经沉淀后用泵站抽出作为施工用水生产回用;3)生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洗涤、清洁卫生等生活污水都排入化粪池,经处理后作为农肥使用。

3.3.2防洪预防措施

1)生态预防:搞好白龙河坝沟流域内的水土保持,绿化荒山,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2)工程预防:多渠道筹集资金,集资投劳,加快上游河段的综合治理,对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工程安全渡汛。

4结语

总而言之,实行生态治河是河道生态恢复的方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河道疏浚、堤岸生态修复等河道治理措施以及水环境保护、防洪预防等环境保护设计措施,能够切实解决白龙河当前存在的水环境及水生态问题,实现该地区水生态的综合治理,使其成为遵义市播州区枫香红色旅游创新区靓丽的水生态景观带。

参考文献

篇6: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 2) 加强培训,提高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利工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众多,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安全、高效的运行,需要以高素质的设计人员为基础,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应用生态理念,不断的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因此,水利设计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设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重点对设计人员的环境保护、生态意识等进行培训,保证所有的水利设计人员都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同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尽可能将生态理念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保证水利工程能够生态、高效的运行。

( 3) 应用新型生态技术和材料。现阶段,各个行业逐渐的开始推广和应用生态理念,各种生态化技术、生态材料应运而生,并且许多生态材料和技术被应用在水利领域,例如,水闸技术,包括翻板闸( 图 1) 、钢坝闸( 图 2) 等,上述水闸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以及效果显着等优点,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现代水利工程; 护岸材料,包括植草专用砖、石笼以及膜袋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技术和材料是实现生态理念的基础,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状况,并准确、全面的掌握各种生态技术、材料的特性,然后结合实践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和指导,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生态材料和技术的作用,为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4) 加强生态理念在堤岸设计中的应用。堤岸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性环节,做好堤岸设计生态理念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与建设。因此,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堤岸设计时,必须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知识,根据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创建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堤岸建设中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背景,为生态理念在堤岸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在进行堤岸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堤岸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充分的考虑自然环境因素,科学把握堤岸设计的安全系数,防止出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增长的不良现象,真正的利国利民的生态、优质水利工程。

( 5) 加强生态理念在河道改造中的应用。河道改造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河道改造工作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基于国家发展生态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保证河道安全、长效运行的同时,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因此,在进行河道改造设计时,需要基于生态平衡理念,对周围绿化、河道清淤、堤岸保护等众多方面进行针对性、有计划的改造,这样既能够保证河道安全、高效的运行,又能够实现河道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保的时代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通过加强生态建设,能够实现人类社会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造福人类的系统性工程,由于受到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中不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必须摒弃传统设计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设计理念,充分的利用生态理论、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优化,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孙翠英。 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J]. 北京农业,( 12) :209.

[2]徐品良,黄亚斌。 解析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J]. 江西建材,2013( 06) : 156 - 157.

[3]田晓凤。 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02) : 92 - 93.

篇7: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来源:考试吧(Exam8.com)2010-1-20 15:15:48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摘要:本文根据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环境的要求,从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及环境美学的角度,对高速公路绿地现状进行分析,对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进行探讨,阐述了生态理念在高速公路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 生态 绿化 景观 多样性 防护

高速公路的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破坏比较严重。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做好生态保护,植被恢复做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化的进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破环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高速公路绿地现状,对多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高速公路绿地设计现状

高速公路绿地景观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绿地植物是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生态调节功能,也是体现文化气息的重要载体。

以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为例,宁杭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条景观生态路,其景观元素丰富包含了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小品、假山石、湿地等等。植物品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植物品种达两百多种。包含了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草坪与花卉、多年生和一年生、水生植物等。

如在丘陵地区路段,采用生物技术恢复和营造“湿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新的栖息地。将互通立交桥下的绿岛修整成小岛等形状,并栽植不同的植被,同时将水源引进小岛,使整个绿化更加贴近自然,更加人性化。

又如为了减少山体爆破对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变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为生态防护,采用客土喷播、轮胎固土等新型岩石边坡固土绿化方法,让原来被爆破的“伤痕累累”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衣。

服务区也尽显古典生态风情,在服务区与路之间种植了特大型银杏、梧桐、紫薇、香樟等树龄不

一、高矮参差的树木,服务区的建筑则掩映其间,其中设计了景观小品,景色十分怡人。

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是一条“生态、环保、旅游、景观”高速公路,沿线田园山水风景宜人,为广大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畅通快捷、赏心悦目的行车环境。然而还有大部分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性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一是绿化方式上,整体上水平不高,设计多采用城市道路绿化方式,绿化树种单调,季相色彩变化少;绿化大同小异,景观雷同,失去了自己的景观特色。

其次,绿化存在重视觉,轻综合生态功能的倾向,有些绿地基本上以种草为主,这种“稀树草原”虽然视觉效果较好,但绿地总体生物量不足(草皮的生态效应只有乔木的1/10),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和时间,发挥绿色植物的自然生长生产能力。

第三,高速公路绿地存在后期绿化养护难度大、养护投入高,致使绿化效果因养护、投入等因素影响有倒退的趋势,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生态效益不高。

二、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速公路绿化

高速公路绿地是高速公路空间环境组成的部分,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其文化属性,是复杂的人工化生态系统。因此笔者认为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应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公路绿地系统,保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信赖,相互依存,在整个公路绿化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要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地上空间、养分和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发挥出持续永久的综合生态功能。

1.遵从生态学原则,搞好植物配置,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

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它直接关系到绿地系统景观价值的高低和生态与环保功能的发挥。在同面积的绿地中,灌丛的单位面积绿量或叶面积指数和生态效益比草坪高,乔、灌地被植物结合的又比灌丛的高。在高速公路绿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从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合理选配植物种类,既不重叠,也尽量不空白,以避免种间直接竞争,提高叶面积绿量,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具体操作中,应以乡土植物品种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并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生态位,设计和建设一个各类植物按其生态位各得其所,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的绿地系统。

2.保持“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群落结构

在绿化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植物,以增强其抗干扰能力,降低养护方面的要求。有关资料表明:娇贵的草坪每公顷每年需10万元左右的“呵护费”,而树的管理费则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草坪的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五、六年就要更新,护理较好的草坪寿命也不超过10年左右,而乔木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需太多的人工护理就能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建立乔木、灌木和地被三位一体的模拟自然群落的绿化模式,既丰富了沿线景观,又便于养护管理,是提高绿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生态型”高速公路绿化措施的探讨

1.边坡防护

现在建设的大部分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仍以工程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使边坡看上去僵硬、单调、机械,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防护设计中在满足边坡防护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绿化防护,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要考虑整个植被逐步恢复过程,以灌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除了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外,也有利行车安全。

边坡防护还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边坡人工植草绿化,为减少人工草被退化,可考虑禾本科、豆科相结合和以暖季为主,冷暖季型草种相结合,并适当配以灌木的原则,从而使其能够自生自养,达到边坡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效果。目前工程防护手段常用现有喷播绿化、挂网喷播、厚层基材、中空锚杆框格绿化、六角空心砖绿化、改良型厚层基材、植生袋防护和椰纤维网喷播防护(cf技术)等。养护完成后形成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

2.互通区

互通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及景观节点,其空间由匝道立体交叉围合而成,是高速公路绿化的重点区域之一,对景观要求较高。出于美化考虑,目前现有绿化施工选择的草种和树种的品种比较单一,物种少,稳定性差,受干扰后恢复能力差,该生态群落非常脆弱,给植物病虫害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便利,一旦感染了病虫害或其他灾害,植被就会受到严重危害。因此,建议互通区绿化在选择植物品种时,种类应尽可能多一些,即使同一类也应该选用不同的品系混配,同一品系分布不宜过分集中,以有效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抗多种病虫害的能力。绿化结合地形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点。互通区取消内侧的工程防护,取消工程排水沟,进行景观地形设计,使原有的平坦的互通区地形自然起伏变化,利用自然地形排水。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内部的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转换,而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能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3.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运用绿化种植,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蜀桧,龙柏,其高度1.6米为宜,单行株距2.0米,他们有规律的种植,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蜀桧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四、结语

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方法设计的高速公路,主要特点是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高速公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景观,又使高速公路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

总之,无论从景观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来看,调整绿化结构,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合理、结构完整、视觉与功能相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型公路绿化,是保证高速公路绿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8: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节能减排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更是各行业发展的方向与主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 各种包装废弃物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空间。据材料显示, 这些污染物的年排放量已经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 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因此, 各国政府特别是欧美各国纷纷研发绿色包装。如法国每设计一种产品均要考虑环保, 丹麦首推《包装容器回收利用法》等等。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我认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强化节能环保意识, 并把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二、绿色包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 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循环利用以及废物处理等环节中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并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 具备净化吸收功能和促进健康的功能。绿色材料这个概念是在1988年第一届国际材料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并被定为本世纪人类要实现的目标材料之一。

我国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首先要让绿色设计、绿色包装的思想深入人心, 让作为国家建设者的大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 工业设计在为人类创造的新的生活方式、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有关部门追求“GDP”的风潮中, 破坏了环境以及各种资源, 艺术设计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也成了奢侈消费和无节制消费的帮凶。

为此, 我们提倡绿色设计。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要求设计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 (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 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其核心思想是要使人和自然协调相处, 减少工业化大生产给环境带来的生态负荷, 减小能源消耗, 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由此引申到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包装设计, 它承载了绿色设计的相同理念, 这个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保护环境, 另一个就是节约资源。这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其中保护环境是核心,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又密切相关, 节约资源可减少废弃物, 其实也就是从源头上对环境的保护。

其次, 绿色包装理念原则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绿色包装设计的原则, 必须遵循3R1D的原则, 即减少包装材料消耗, 包装容器的再充填使用, 包装材料的回收循环使用及包装材料具有可降解性。如何将其基本思想贯穿到常规的设计教学过程中, 以便为未来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绿色包装设计过程的整体格局, 则是绿色包装设计得以普遍接受与应用的关键。笔者认为,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时就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设计的适度化。适度化的设计就是抛弃奢华浪费的设计而进行的优化包装结构的活动。比如媒体上曝光的豪华月饼包装就是一个既浪费资源, 又增加成本的不适度包装设计。对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月饼包装的程式化, 进行新颖的包装设计。

包装要可重复利用性。这样做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 也杜绝了白色污染。因此, 我们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就要考虑包装材料的科学性, 以及产品如何方便回收, 并通过结构、材料的设计, 预置使用后的拆卸和分类, 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过程。

科学使用包装材料。材料的选择是绿色设计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决定了包装回收再利用。在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可以借用传统的材料, 比如麦秆、芦、纸等等这些可焚烧不污染环境的材料。总之, 设计师要用创新的眼光, 去发现新的或者已经存在但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绿色包装材料, 以实现绿色包装设计的理念。

三、绿色包装是当今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包装设计,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已经与商品融为一体, 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包装具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功能, 但是包装的大量制造使用, 却又给社会带来相当的负面效应。因为包装工业要消耗大量资源, 不能回收重复利用的包装对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倡导绿色包装设计意识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包装设计师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充分考虑包装的盒体结构、材料的运用及印刷的工艺, 尽可能做到合理、省料、美观实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如何保护资源与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是实施可持续经济全球良性发展的基本战略。生活在地球的我们企盼绿色真正成为21世界的迷人色彩, 绿色包装真正成为包装设计的未来。

四、结束语

包装设计和包装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必须要发展绿色包装。但是, 它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在全民族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包装工作者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下才能迅速发展。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可再生的材料、合理设计模式和应用模式是绿色包装教学中的主要环节, 并就在教学中如何开展绿色包装教学实践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绿色材料,包装,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志、陈达强、张智艳:《论节俭意识与绿色包装》, 《艺术教育》, 2008 (12) 127。

[2]绿色包装概述[N/OL]http://baike.baidu.com/view/543523.htm#1.

篇9: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现代园林;可持续发展;运用措施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日渐突出,对现代园林进行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势在必行。通过对现代园林的技术修复,还原现代园林的生态结构,提高空气的质量,为群众带来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1 生态修复技术的内涵

生态修复技术是以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工程学、生物学、土壤学、生态学等相关的具体知识,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生态修复技术作为现代园林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众多的生态修复案例表明,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和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两种修复方法。单项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进行修复。植物修复法是比较提倡运用的,这种修复法遵循科学的生态原理,以人为本,具有天然和绿色自然的修复特点。使用这种生态修复技术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园林的修复,实现环境的保护和再生。而微生物修复法主要是通过细菌或原生性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变对环境进行化学修复。由于环境的多变性可能会导致生态修复的失败,所以在环境的修复中多数会采用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以确保生态修复技术的成功实施。这种方法有效的降低了修复的风险,提高了修复的效率。

2 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运用的意义

运用科学技术对现代园林进行生态修复,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达到生态的平衡。在现代园林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改善空气的质量。在遇到自然環境的破坏时,也能够充分应对,使其对环境达到最小的破坏程度,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受污染,实现自我的再生长,保证生态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微生物修复法,进行植物的培养,对水体及化学污染物质进行及时有效的分解和转化,从而达到净化的效果。绿化环境的同时,减小了对人体的伤害,在现代园林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为建造和谐、美好、绿色的家园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 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技术中的具体运用

3.1 在现代园林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的需要遵循的原则

3.1.1 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对现代园林进行生态技术修复时,应该注重生态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除了对考虑园林中生物的修复,还应该重点分析修复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违反国家的相关理念、政策,能否成功的进行生态的修复并使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3.1.2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 对现代园林的生态技术修复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当时的地形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近些年来,该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合理的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减少环境的污染,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美观程度。

3.2 在现代园林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措施。

3.2.1 合理的道路设置 在对园林进行生态修复的道路设置方面,应该采用各种绿色材料对路面进行防护。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时,路面能够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对道路的破坏,将灾难减小到最低。这种方法目前在众多现代园林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城市的美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

3.2.2 有效的挡水种植 为了有效的进行排水,现代园林中一般是利用排水设备或者地表排水,但是大面积的水量排水会导致地表的严重破坏,这就要求植物的大面积种植,在进行排水时,植物能够有效的阻挡水源对于地表的破坏,使植物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进行排水,减小水流对地面的影响,保护地表不受到大面积的水流侵袭而造成破坏。

3.2.3 科学的护坡设置 在现代园林生态修复中,对于护坡的设置主要运用的是水景护坡的方法。通过在园林中设置距离水面较近的坡面,运用护坡和驳岸的理念对坡面进行保护。运用科学的理念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一旦灾害发生,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对环境的破坏,有效的降低了园林坡面的隐患和风险。

结论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严峻,对现代园林进行有效的生态修复成为环境保护者所要做的首要问题。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我国生态建设的一个重点的研究项目,对园林进行修复和改善,有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绿色、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娟峰.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4(02)

[2] 王雪.以生态修复金属为基础的寒地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营造研究[M].东北农业大学.2012(04)

[3] 苏娜,张德顺,韩永军.城市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及其对水景观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篇10: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论文

1.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要注重天人合一

将生态设计引入室内设计之中就是要让房间发挥桥梁的作用,作为独立的空间,房间不再是将人与外界自然隔离开来的屏障,而是作为中介实现人与自然元素的自然沟通。“在这里,室内空间不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它将给人们生活带来崭新的内容;新鲜的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光线来自盘古的太阳,人们耳中听到的只是鸟儿的啼鸣和泉水叮咚。”[2]将生态引入室内设计就是为了要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使人融入到具体的环境之中,成为整体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紧密起来。使人能够得到放松和满足,促进人的健康。

2.室内设计要注重地域化特征

篇11:园林设计中生态修复理念的引入

关键词:物质循环原理,水体修复技术,水体自净,生态渠道

1 引言

目前, 我国渠道衬砌与防渗常用混凝土、石料、膜料、沥青混凝土、土料和水泥土等材料作为防渗层, 以达到防渗的目的。然而, 从生态角度, 土质渠床是多种草、水生生物、昆虫等繁衍栖息的场所, 用混凝土衬砌将渠道封闭后, 渠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难以存活, 各种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混凝上坡面上生长, 尤其是混凝土面较为光滑, 植物、微生物无法生存, 使水体自净能力遭到了破坏[1]。目前, 灌区沟渠的生态问题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沟渠生态改造技术还需要在借鉴河流整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推进生态沟渠的建设还需要克服理念上障碍[2]。因此, 在正常发挥输水配水功能的前提下, 怎样通过改变传统衬砌方法来增加渠道水体的自净能力, 成为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与此同时,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方法水体恢复技术[3,4]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 生态水体恢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处理技术[5]、生物膜法处理技术[6]、土地处理技术及生物操纵技术等[7,8], 其主要原理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所以, 本文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对水体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将其应用于生态渠道的设计中, 改变渠道的衬砌方式。

2 水槽试验

2.1 水槽概况

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缸8只, 海绵、钢丝球 (作用主要是模拟多孔状不光滑物质, 为微生物群落提供理想化的栖息地) , 水生植物:水葱、香蒲、芦苇 (挺水, 能于无土环境生长) , 8份等浓度的污水样本, 将这些实验材料按表一表格布置。然后, 都放在室外进行实验, 每天用YSI 6600多参数水质测量仪进行参数测量。

2.2 实验结果

以氨氮浓度的变化作为实验水质判断的标准, 8个水槽中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表2、表3。

2.3 实验结果分析

从数据和图表可以发现:

(1) 水槽中海绵的数量越多, 同一时刻氨氮含量越低。

(2) 同一时刻氨氮含量随着钢丝球的数目的增加而降低, 且氨氮浓度均低于加同样数量的海绵。

(3) 有植物、钢丝球的水槽中氨氮含量最低, 从而可以推知植物对于净化水质具有较好的作用。

2.4 实验结论

2.4.1 加入海绵和钢丝球后污水样本中的氨氮含量明显降低, 从而可推知水下表面积越大, 可供给微生物附着的面积越大, 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大。

2.4.2 加入海绵和钢丝球的污水中氨氮含量不同, 海绵和钢丝球的材质不同, 表面积也不同, 但在同样大小的情况下钢丝球对污水净化的效果较好。

2.4.3 加入植物和钢丝球后的污水样本中氨氮含量最低, 可知植物对污水净化具有促进作用。

3 生态渠道设计思路

受到实验结论的启示, 在渠道的衬砌过程中, 一方面要对渠道进行不透水性全衬砌, 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创造适宜的水生生物生存和微生物附着的环境, 维持渠道内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保持水体自净能力。

3.1 改变衬砌方式

3.1.1 在渠道的某些地方设置生态带, 生态带中铺设防渗层后, 在其上布置粘土, 种植植物, 并且尽可能形成类似于土渠的生态区域, 但也需要控制好渠道的流速、比降和造率。

3.1.2 渠道的边壁和底部进行衬砌时, 可以衬砌成各种形状, 例如“井”字形, 方格形等, 以便为微生物的附着提供场所, 并且可以在这些方格中填入土, 种植植物, 但要对植物进行定时清理, 防止因为植物腐烂造成二次污染。

3.2 生物浮床 (浮岛)

通过在沟渠中设置人工浮体, 浮体上设孔种植植物.利于植物根系为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提供寄居场所, 形成植物+微生物+动物共生稳定的微生态净化系统[9]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采用聚氨酯涂装的分量轻、耐用的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 种植植物可以为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还可以在浮体下部悬挂生物填料利于微生物聚集生长形成生物膜, 强化生物浮床的净化能力。

3.3 仿生植物填料

主要是基于仿生学原理, 利用比表面较大的人工立体弹性材料模仿水中水生植物, 通过合适的方式布置于河道中!以沟渠水中细菌为微生物源, 在填料表面逐渐形成生物膜, 通过接触氧化作用净化沟渠水体。[10]

3.4 生物沉床

生物沉床技术是将沉水植物种植在有基质材料的沉床载体上, 通过固定桩将沉床在水体中固定!利用沉水植物对营养物质含量高的水体进行净化[11]。针对水深和水下光照强度对沉水植物生存的限制作用, 可以结合沟渠水质的特点, 利用调节环调节沉床在水体中的相对位置, 控制沉床上沉水植物的生长深度小于水体的补偿深度, 使沉水植物生存区间内的光照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4 结束语

沟渠是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型沟渠形态和功能构建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灌区的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针对传统灌区沟渠日益突出的环境条件恶化, 生物多样性下降,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问题, 对渠道边壁进行处理, 研究探索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渠道势在必行, 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 生态与工程相结合, 渠道输水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将成为未来水利工程的大势所趋。

通过研究对渠道的改造, 一方面真正体现水利工程对于治理污水的潜在效用, 真正体现水利与生态的结合与协调统一, 将一直印在人们脑海里的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新的阐释和说明, 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水利工程并非与环境有着必然的冲突, 一方面将其潜在的对于改善环境的功效发掘和并应用, 使生态水利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卢良森, 李波, 洪林.渠道生态衬砌技术及适用性研究[J].科技博览, 2010 (14) :288-289.

[2]顾斌杰.灌区生态型沟渠形态构建技术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10) :4-6.

[3]Hammouda O, Gaber A, Abdel-Raouf N.1995.Microalgae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J].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31:205-210.

[4]Bnx H.1994.Use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water pollution of duckweed 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J].Wat.Sci.Technol.35 (5) :239-246.

[5]张志政, 王惠, 张迪.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山西化工, 2009 (5) :66-68.

[6]张美兰, 何圣兵, 项颖颖, 孔海南, 薛罡.生物膜技术原位处理有机污染河道研究[J].净水技术, 2009, 28 (3) :32-35.

[7]李旭东, 杨芸.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2, 10 (17) :19-21.

[8]孙跃平.城市小型河流水质直接净化的方法[J].上海水务, 2005, 21 (3) :22-23.

[9]陈荷生, 宋祥甫, 邹国燕.利用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J].中国水利, 2005, (5) :50-53.

[10]王超, 田伟君, 王沛芳.一种净化河流微污染水体的仿生植物[P].中国专利:ZL200420054676.0, 2006-04-05.

篇12:水利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应用

关键字:水资源;生态设计;地下水;和谐社会

20世纪后期,许多城市迎来了钢筋混凝土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为取代了天然的存在,在河岸、河底以浆砌石代替天然泥土,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流水冲刷河道变宽,更可以防止水草疯长阻碍水流。但如此,阻隔了自然与河流的交接、加快水资源的流失、地下水资源严重严重补充不足、水循环难以完整和快速的进行、河流的自净功能锐减,而水利设计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基础,必须注入更多的生态理念,才能构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水利工程现状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直至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面临的困境

通过最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我国共查明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值9235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值3527亿立方米;2000年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11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

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水源缺乏、地下水开采过多、河道污染、水面萎缩、空间狭小等等。因此,在水利设计中加入生态理念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首要方案,治河先治污,加强对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破解防洪与排水的共存关系,解决水资源、水安全与人均环境矛盾的改善,进而让河流自然存在,恢复期健康生命,成为了我们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水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人水争地的局面,河流被人为侵占或缩窄,水面积极具减少,河道在之中被裁弯取直,河岸被硬化衬砌变成人工渠道,导致河流的天然功能逐渐萎缩,产汇流人为改变,洪水增加。而又因此引发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下沉,这又导致了内涝的多发。盲目的填没河流,使其渠化、硬化导致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河流横断面的几何规划化和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水资源污染严重,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倾泻在河流之中,造成河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物濒临灭绝。

二、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理念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中,往往只重视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强调的是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往往忽视了水资源本身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环境却日益恶劣,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多的是要满足改善城市环境、开发水利工程的综合、节约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上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设计理念,使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现代化城镇建设和可续发展观结合到一起,进行可持续发展。

(一)改变设计理念,让生态理念融入设计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理念,新的方案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中国的城市建设以着惊人的速度高速发展着,城市水利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城市水利工程设计要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城市规划要求,因地制宜,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注重城市综合功能的治理和开发,注重节约资源。

(二)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综合功能的结合

水利工程是城市建设功臣之一,在城市水利工程设计中要重视城市防洪、调水、航运、交通、旅游、生态等等多种功能的研究。城市河流具有维持城市生命和飞生命系统,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起到枢纽作用,因此对河湖生态功能的开发和保护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生态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河湖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完善其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河道设计方面,要强调“储泄兼顾”,要力求自然,人水和谐。

(三)注重与城市发展和谐进步

在进行生态设计中,不仅仅要关注生态本身的发展,也要兼顾城市的的发展和建设。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其风格和外形也要符合城市的主题建设。城市水利工程若想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就必须更行理念,合理选择工程布置、型式,突出水利设计的建设主题、服务主体,把水利工程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实现水利工程内外兼优的结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四)注重居民主体

现代城市的水利工程设计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应当考虑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和人民,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的生态环境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中必须注重节约资源,节水、节电、节能、减排等等,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生态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

(一)岸坡防护: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路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路交错带是水域中之物繁茂发余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避难之所。岸坡防护功能的设计要强调人与自然和写法的生态理念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的模式,在岸坡防护结构中,多利用多孔混凝土和自然材质,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石。尽量多为鱼类等生物和昆虫亿那个早栖息的自然生长环境。之物也是工程材料,利用水生植物、灌木、乔木的发达根系纤维来固定岸坡,即把植物当作岸坡防护的一部分,来增加岸坡的抗击程度,防止岸坡坍塌。

(二)营造天然净化场地:利用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净化作用来改善和保护城市水资源。例如:在景观生态浮床种植美人蕉、插种水生植物等生物措施;利用拆除的硬质护砌和与你构建浅水湾和水中岛屿;向河中投放河蚌、鱼苗、田螺等水生动物,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可以抑制藻类的疯长。放养水生动植物不仅可以恢复河道动植物的多样性,还提高了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束语:水利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征迁移民占地较多,对区域经济和区域环境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再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加入生态理念是合理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河道生态修复,对保护城市安全和居民居住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减少洪涝的灾害,还可以更好的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好的进行可持续发展,更好的造福子孙后代。总之,未来的水利工程应具备双重功能,不但是有具有直接功效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工程,而且还应该是有利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生态工程。

参考文献:

[1]杨爱玲,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研究——以东北区为例(D),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产态研究所,2000

[2]何丽莲,李元,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的综合治理(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8(4):430-434.

上一篇:小学思品教学1000字的工作计划下一篇:我对于微课制作的几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