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

2024-07-01

美感(精选十篇)

美感 篇1

对任何艺术而言,美感训练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舞蹈更是如此。作为舞蹈大家庭中学习门槛最低的交谊舞,美感训练似乎可有可无,不过忽视了美感训练,你的交谊舞可能动作很标准,但却缺乏丰富的情感。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愉悦心灵的功能,只有健身功能的交谊舞将会多么枯燥无趣。基于此,交谊舞学习者有必要进行美感训练,尤其是对交谊舞有着较高追求的选手和教师,建议将美感训练纳入日常训练和教学中。

美感训练之1形态

美感是通过躯体反映具体的感性形象,如手臂、肩、颈、眼睛、腿等,所以交谊舞的美感直接与身体挂钩,外形漂亮、姿态优美的身体更利于舞者展示交谊舞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每个人对美的认识都各不相同,符合运动规律、完成技术细节等内容就成为交谊舞审美的重要指标。只有正确掌握规范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交谊舞练习者对形态美的认识,坚持不懈地进行形体、姿态、动作配合等全方位的训练,才能充分体现出交谊舞的美感。

另外,从增强舞蹈表现力和感染力来看,形体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对舞者的关注程度,比如形体漂亮的选手展现优美的舞蹈动作,其效果绝对比体形臃肿的选手好很多,并且更利于表现舞蹈的风格特征、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

美感训练之2基本功

有了良好的身体形态,强化舞蹈基本功就成了必修课,而在绝大多数交谊舞学习者看来,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太专业了”。其实,舞蹈基本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它只是一种表演能力—训练表现美的能力。

从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中,就可以很清晰感受到它的作用。譬如站立,端正优美的姿态一般为自然正直、眼睛平视、双肩自然平放、胸部挺直不扩张、背和腰保持垂直,全身重量前移至脚掌。如果一个人按照这样的要求站立,绝对比一个佝偻着身子站立的舞者漂亮得多,给人的美感就会强烈许多。当然,舞蹈基本功绝不只是站立而已,一些基本的身体姿态、四肢动作、方位练习等都能直接影响一名交谊舞者的表现能力。

美感训练之3规范的教与学

具备了形态美,经历了良好的舞蹈基本功练习,学习并掌握规范的交谊舞技术是进一步塑造交谊舞美感的关键。

作为参与群众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学习的门槛低是交谊舞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这并不表示交谊舞真的可以“随便怎么跳都行”。不同的交谊舞舞种,会有相对应的舞蹈风格、技术动作等规范性要求,如果参加比赛,还会有服饰和化妆的要求。就是这形形色色的要求,规范了交谊舞,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遵循这些要求能够帮助选手塑造出更美的舞蹈,因此,学习规范的技术和动作与交谊舞美感训练不可分割。

正确、优美、轻松的示范动作是帮助学生正确学习交谊舞技术的保证,交谊舞教练要尽可能地将整体动作示范、技术动作分解和动作概念等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怎样提高动作的质量和表现力。现在,CDSF已经出版并推行了《全国健身交谊舞统一规范教材》,交谊舞老师可以以此为依据,通过规范的专业术语向学生说明动作的名称、要领、练习方法和技术要领,譬如根据步序讲述每一步的步位、步法、转度、 升降、节拍和节奏。对较为复杂的舞步,则可以按照动作结构或按照身体部位分别进行讲解,可以先讲述每一步的方法,再讲述身体的引带、跟随和身体动作;或者先分别讲解男女舞步,再讲解男女搭手应该怎样配合。

在老师进行规范教学的同时,学生也必须认真学习。 在保证单个舞步(男舞步或女舞步)学习质量的同时,熟练掌握另外一种舞步,并能熟识舞蹈的各种位置、角度、 技能技巧等。

美感训练之4默契的配合

交谊舞是双人舞蹈,讲究男女舞伴的整体性联系,只有舞伴之间相互依托,才能产生整体性的效果。

虽然交谊舞和体育舞蹈有区别,但在技术和内容上和体育舞蹈有许多相通之处,舞伴之间的配合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而言,配合是在男伴的引导下两人共同展现舞蹈风姿的过程,比较强调动作的同步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男步和女步要处于相同的节拍上。在许多交谊舞比赛中,经常会出现舞伴之间步序不一致的情况,有些男士甚至独断独行,把女士当成道具,拉来扯去。

除了同步和谐的配合,保持身体的平衡也十分重要。 所谓平衡就是指舞伴之间对抗力的协调,两人有一个共同的重心才能够达到最完美、和谐的舞蹈状态。不过,跳舞时身体始终处于运动中,因此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衡,但我们可以利用肌肉组织控制身体的平衡。在练习的过程中, 要尽量控制身体的平衡,这样才能让舞蹈的过程更加平稳。

注意了同步性和平衡性,舞伴之间就能产生默契的配合,这样才能在舞蹈时保持舞伴关系的稳定和重心的准确到位,使舞步轻松流畅。

美感训练之5音乐

脱离了音乐,交谊舞就失去了韵味,徒具美丽的外表。 舞蹈其实就是音乐具体化和形象化的外在表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舞蹈音乐,认识并且熟悉各个舞种的音乐特性(旋律和节奏),能帮助舞者增强舞蹈情感的表达能力。

舞蹈和音乐都是以节奏为运动基础的。音乐能表现运动的抽象方面,它能提示或者表现行动的悠闲或者剧烈,它的进或退,强或弱,激动或平静,严肃或愉快等,都可以通过不同节拍、不同速度、不同旋律来表达和唤起各种程度和性质的感觉状态。慢三步的特点是舞姿华丽高雅、起伏流畅,富于诗情画意,典型的乐曲如《友谊地久天长》;探戈的舞步刚劲、平稳、洒脱,因此应选择2/4拍、速度为每分钟33—34小节的乐曲,比如《卡门》《鸽子》《蓝色探戈》等。

命名的美感 篇2

一、艺术类

1.文学作品名

对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来说,有一个好名字,无疑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一个好的题目首先就已创造了一种意境,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在万千丛书中跃然而出,在这个讲究眼球经济的时代,好书取个好名字,是推荐自己最好的一条捷径。最喜欢琼瑶手下的书名,她手下的故事无外乎才子佳人凄美动人、荡气回肠的大同小异的爱情故事,但每本书名都吸引着你走近一个故事的发生,如:《在水一方》、《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几度夕阳红》、《庭院深深》等等,琼瑶中国古文的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她更深谙一种意境美对人的打动,也就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不是纯客观地一件事用一个内容来起名,而是用精炼语音、韵律创造一种意境,引起读者的想像,具有深刻的感染力,琼瑶的作品曾风靡两岸三地几十年,这其中与她对作品命名的成功是分不开的。意境美除了在书籍命名中的体现外,在歌曲中的命名也是有很多既脍炙人口、又意蕴丰富的,如台湾词作家林秋离作词、蔡琴演唱的《雷雨》剧本的《爱断情伤》,这首歌的歌名及歌词除了自身的魅力外,也以其营造的氛围把剧情推上了高潮。此外还有一首《伤心太平洋》,这首歌我想很多人就是不知道也能理解其中的含义,那就是一个有着像太平洋那样辽阔无边的伤心的人唱的歌,是一首失恋的歌,这个歌名通俗易懂,又略带夸张,显得生动、有趣。

2.外来影视译名

很多国外的优秀影视作品在介绍来中国之前,一般都有着一个比较讲究的本国语言起的名字,但是要走进异国观众的视野,就必须用异国的文化来解释片名,就面临着如何"本土化"、并在"本土化"中体现片子的魅力来。一般翻译作品常用"信、达、雅"三个字来作为标准,即:与原作风格接近,准确表达原意并体现美感。

有很多影片的片名翻译是成功的,如《出水芙蓉》、《乱世佳人》、《魂断蓝桥》、《人鬼情未了》、《风月俏佳人》等,这些片名不仅替原作表情达意,而且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韵味已超越了影片本身的影响而长存于人们心中,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所带给人的美的震撼。

3.媒体栏目名

随着近些年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家媒体也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力打造名牌栏目之余,当然也不会忘记给栏目冠以好名称,其中不乏精彩之笔,如:《娱乐串串烧》,这个栏目名称首先从律韵上采用的是五言古韵,带出一种韵律美;其次,串串烧本是吃烧烤时常用的说法,但与"娱乐"一词搭配,很形象地表明这个栏目里会有"成串串的娱乐"带给你,词语搭配风趣中透着一种新奇之美。另外还有一个栏目《锵锵三人行》,它采用的也是五言押韵的形式,最有意思的是"锵锵"两字的应用,锵锵使人联想到京剧中伴随着一阵锣鼓的锵锵声,于是一场好戏就要开始了,这个栏目是一个三人谈话节目,这个栏目的命名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三个人凑在一起又要给你谈些新鲜的话题了,让人有一种期待感,而且这个名字读来朗朗上口,又有一种节奏美,既形象又易记,算得上是栏目命名中的上品。

二、商品名

1.车类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走入家庭已不是梦想。人们对车的熟悉程度都在加深,提起各种型号品牌的车,不少人都能如数家珍,桑塔纳、捷达、奥迪、红旗、宝马、富康、奔驰等等。但其中我认为最能传递车的最好的信息是宝马和奔驰两个车名。宝马,中国古语中素有"香车宝马"之说,在中国的语言中代表着一种尊贵和奢华,而"奔驰"则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飞速疾驰的车的画面,作为非本土车却在车名上与中国文化贴得如此之近、如此形象,与前面提到的优秀的外来影片的译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两个名字配用到车上,让人又感到一种贴切之感、一种传神之美。

2.食物名

这一类的命名当然要以能引起人们美好的吃的念头为佳,例如有个糕点的品牌叫"稻香村",它给人的感觉就是:洋溢着米面的清香,且选料天然,品质优良。还有一个月饼的品牌叫"潮江春",我不知道它是否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衍化而来,但这个品牌却让我有感而生,想到明月、想到佳节,在品尝月饼的美味之余,精神上也感受了那种意境之美。

中国菜是世上的美味,而菜名也同样给人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享受,且不说吃,就是听这名字,恐怕就已垂涎三尺了:糟汁六月雪、一品冬瓜方、神仙鸭、荷叶牛蛙、黑养生羹、玉竹香羹等,要说最美、最雅的食品名,我认为尽在《红楼梦》。若想画饼充饥,秀名大餐一次,看看《红楼梦》中美肴的名字,也可过把瘾。看来饭店要想生意好,店名是关键,小菜的起名也要费点心思,方可引来四方宾朋。

三、人名

说了那么多事物的名字,其实都是给人使用的,各种小物件的起名还那么讲究,人名更是马虎不得。中国古时有些迷信说法,说名字决定命运,要想命运好,一定得有个好名字,这种说法有些偏激绝对,但的确也有些可取之处,毕竟名字要伴随你一生一世,名字里包含着的信息要时时传递给你;如果一个人叫"倒霉",我想他的生活里肯定快乐不多,刚有些快乐,却被别人喊的一声"倒霉"给压掉了,当然,喊"倒霉"的人也不会有愉悦之感。也有人讲究名字里要吉利,如:于得水、马识途、牛得草等,这些名字是讨巧的,寓意好,易记。有位朋友在家排行老四,碰巧又姓"丁",家里人没有随便起个"三儿、四儿"的名字,而是在中国古文化的天干地支中各选了个排行第四的字组成了他的名字"丁卯",这从他明白自己的名字之际,就已在受着中国古文化的一些熏陶,也不失为一种学前教育。有次在教室前见到了一串学生名字:鹤霄、明帅、顾畅、洁菲、翰秋等,在未认识这些人之前,这些名字已传递给我了一种美,当然也就有兴趣去认识这些名字的主人,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有一个好的名字,无疑也是一张好的名片,在某种程度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世上物有万种,但在命名中,并不是只要美的就是好的,美也是有条件、有规律的,在事物的命名中,我认为有四点需要注意: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征,有其独有的内容,而取名必须与内容相符,也就是形式上要与内容一致。首先要性质一致,比如:车叫宝马,的确是好名,若是一瓶洗发水叫宝马,恐怕不会有人问津;其次要表里如一,有个好的名字,也要有好的质量和品质,例如:一化妆品牌叫幽兰,给人的感觉是:深谷出幽兰,花娇而不媚,但如果产品质量低劣,问题迭出,那就会显得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徒有其名,因名而生美,由品而生恶,这样的产品不会长久。这样的例子都反映了一个"美的单向性思维"问题,即:只为美而美,否定了美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片面、静止、形而上学地理解美,这样是极不可取的,美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2.创造性

美是需要多样的,也更需要创造性的,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就失去了美的含义,"第一个说女人是鲜花的人是奇才,第二个说女人是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说女人是鲜花的人是蠢才。"在事物命名中也同样如此,比喻太相似了就会失去一种个性化的魅力,凤凰卫视有一档节目叫《时事直通车》,前段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国外留学机构取名叫"英国名牌大学直通车",虽然也让人一看就明白,但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原因就是太缺乏创造性了。

古人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就是强调大量观察作为创作的基础,才能推陈出新,与众不同。

3.雅俗共赏

美有时不是给单个人或固定的群体欣赏的,而是面向大众、面向各个群体的,太过于阳春白雪,有时难免曲高和寡,好的命名应是浅入深出、通俗易懂、大智若愚的,中国的古诗词论精彩、论精致绝伦的为数不少,但要论流传最广、年龄跨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还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看似白话的名句。

四、时代特色

不同的时代对美的要求、对美的使用是有差异的,唐朝以豪放飘逸为美,而宋朝以内敛、理性为尊,同样,现代人的喜好跟以往人们的各种观念心态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如"颐和园、全聚德、瑞蚨祥、太和殿",这些封建时代留下的名字都体现着那个朝代人们心目中最美的追求:仁、义、德、和等,而现在社会生存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快速,人们更期望能感受轻松、休闲、简洁、新鲜,如一些房产的命名:阳光丽景、山水文园、动力街区等。

美感 篇3

小学阶段, 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启蒙时期和情感的萌芽阶段, 学生对美的发现、探索、体味、鉴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导者的正确启发与诱导。语文蕴藏的人文精神因素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 因此必须珍视这份丰厚的资源——聚焦阅读。语文教学是在求真、向善、赏美的过程中进行的, 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这就意味着, 教师必须贴近学生的心灵,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贴近笔者的心灵, 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美感。

九年制义务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 大多是兼顾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载体, 是人类感情与美的沉淀。如何使语文文体所特有的美感为学生所感悟?

笔者认为必须从儿童的视野出发, 从儿童的心理需要为起点, 去触摸文本的语言, 去想象、去体验, 让孩子感受美的语言, 走进美的意境, 获得美的情感。

一、让“通感”调动学生的心, 去体味语言灵动之美

“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吸引你伸手触摸那飘忽的云雾, “只有浪花还不时的回过头来”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浪花的跳跃;“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任它在我们的心间驻足, 向我们轻轻地诉说;“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其间有绚丽的画面, 更有动听的鸣唱……

文本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世界, 阅读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通感”, 去体味语言灵动之美。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看语言之形, 听语言之音, 品语言之味。

教学《槐乡五月》时, 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今天, 我们要一起去五月的槐乡游览, 一路上,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尝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待会儿把你最想说的与大家分享。”这样一问, 把读课文变成了“欣赏”景物, 学生乐得发表自己的所观所感:“我看见槐花真美!”“我听到……”

在此基础上, 笔者播放槐花图片, 让学生比较图上的槐花与诵读课文时想象到的槐花有何不同。有学生说:“图上的一树槐花很美, 但我在课文中看见槐花一大片一大片, 五月的阳光下居然有茫茫的‘雪’, 我都以为在仙境中了!”“图上的槐花美, 但我见到的槐花喷香喷香, 我都浸在香海中变成香人了!”……此时, 语言符号描绘的画面活了起来, 他们也正真感受到了阅读带给他们的美感和快感。

二、让留白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 去品出个性韵味之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阅读, 读中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透过句意去体验美感, 即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情景交融的意境, 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同时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 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美感, 即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通过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 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审美想象, 去接受美的熏陶。

“爱如茉莉”传达的是爸妈间平淡却深厚的爱;“醉里吴音相媚好”传来的是老夫妻俩夸赞儿子的话语;雪儿“转着圈儿咕咕直叫”道出的是雪儿对小主人的感激与眷恋之情;我“把带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和自己的母亲, 那是寄托对小女孩的爱怜、佩服、祝福与对自己母亲的爱……

教学时, 我们要在学生接触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文本的主题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一个自我的认识, 通过对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地想象补白, 做到走进文本解读, 跳出文本感悟,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有自己个性情感的韵味之美。

当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品读、想象, 他们就能借助文本、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让文本的意义成了一个变量, 学生的每一次阅读, 都成了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文本的形象之美也因此变得立体丰满。

三、涵咏其间, 去感受生命濡染之美

同在蓝天下, 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海伦, 凭借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积极热爱生活的态度, 战胜困难, 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其他残疾人身上;不幸的桑兰在比赛中意外地颈椎骨折, 却用微笑承受了一切;从小生活穷困的阿炳, 双目失明后面凭借对生活的爱, 对音乐的爱, 对理想的追求, 同命运抗争, 创作出不朽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小姑娘的一句话, 让萧伯纳意识到要永远谦虚;年轻的大尖哥和水社姐吃尽了千辛万苦, 冒着生命危险砍死了恶龙, 拯救了日月, 造福百姓……

“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 (叶澜语)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 体味文本中涌动的生命激情, 需要我们寻找语言文字的生长点, 在文本间涵咏、体悟……不断地濡染, 让孩子们有海一样博大的情怀, 从而消化和吸收一切美的言行。

阅读, 要贴近作者的心去读, 读进作者的内心, 读出文路, 读出思路, 读出感悟, 读出美感, 读出精神与灵魂……

“一切情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 (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 , 即以此为语言生长点, 每一个细节都在孩子们的心中活起来:“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阳光也被父母的真情感动了, 不忍心打扰他们, 更给这静谧美好的画面添了一份暖意……

美有形, 美有魂, 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让学生感受到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内外兼具之美——即获得美的体验, 就会让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 自然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美的思想和情感, 寓阅读于美的享受中, 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鉴别美的能力, 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 就要紧扣教材中的精彩语言, 刺激学生的知觉形象思维, 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理智上得到启迪, 心理上产生愉悦, 精神上得到满足, 课堂上形成轻松沸腾的氛围, 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 使学生真切地感知美, 更使他们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研究》

[3].《江苏教育》

[4].《语文学习教育》

领导的美感散文 篇4

其实,这领导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是比咱老百姓高。在这一点上,你不服气不行!就说审美吧:什么样的画,是世界上最美的画?什么样的音乐,是人间最美的音乐?你说得上来吗?你即便说上来,一定没有领导的水平高!不信,请听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

前几天, 山水画家王某要搞个展,想请求副市长为他剪个彩。他想:去找领导时,总不能空着手吧,于是,他精心画了一幅山水画,青山绿水,红云起天(寓意“鸿运起天”)意境很美!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幅画能发挥得这么好!书画家往往是这样:想好事的时候,心里就美。心一美,激|情和灵感都跟着来了,手下的作品自然也跟着“美起来”了!对这幅画,他十分满意,真的有些舍不得给领导了,但他又一想:这幅画,虽说会被“一剪没”,可领导这一剪子下来,好处也是“大大的”!于是,他捧着这幅画来到领导家里,心想:“就我这幅画,什么样的领导看了都会喜欢,除非领导是傻瓜!”

那天,他 来到领导家的时候,领导正看电视,听音乐——中央台的音乐频道,兴致非常高。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这让他很感动,很感动!这也是他没想到的。寒暄之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来意,并随着音乐慢慢展开了那幅画。领导说:“好!好!很大气!好好画,前途无量!不过,这画吗,我就不要了。至于剪彩的事,要看我有没有时间了。还要看看”。说到这里,领导把话停了下来。画家也不好在说什么。这事,也只好“暂不能定”,领导“还要看看”。画家想:领导要“看看”什么呢?

过了一会,领导与他一边品茶一边说“你是美术家,我对美术不懂。咱们探讨一下什么样的画最美?”

起初,王某疑为领导在考他,于是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谈了自己的感悟。可他发现,领导似乎没有兴趣,便向领导讨教。领导顺手从口袋掏出一张崭新的一百元面额的人民币,说“什么样的画能有这个‘画’美?这样的画面,谁看了不喜欢?!哈哈。。。。。。!”这时,电视里正播放着音乐《梁祝》,悠扬的乐曲让人荡气回肠!可领导问画家:“这音乐美吗?”

“美呀!这音乐传颂着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画家说。

可,领导说“这音乐,能有点钱的声音那样令人赏心悦目吗?哈哈。。。。。这,才是最美的音乐!”

画家终于明白了领导给他留下的话把“还要看看”的真正含义。

对这么一件事,我也有自己的感慨。感慨一:那个画家是吃饱了撑的!你是个艺术家,你想搞展览,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何必拿热脸去贴领导的冷屁一股呢?!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去“贴”的!感慨二:那个副市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将来也肯定是个优秀的tan官!

从快感到美感 篇5

要是可以打个比方的话,快感就是恋爱,美感则是婚姻。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快感是恋爱,美感是婚姻

当我们喝到一杯好酒的时候你会感觉很“美”;瞥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或帅气逼人的小伙,你的眼睛也许会像是着了魔似的粘到姑娘或小伙的身上,心里暗暗赞叹“真美”或“真帅”;遇到一处绝佳的瞬间,只听见快门声咔嚓响成一片,此时你会觉得真“爽”。那这些感觉究竟算不算“美”呢?

普通人也许不知道什么是“美”,但对什么样会快乐还是清楚的。拿一张照片给一个不懂摄影的人看,他会说不好或好,这个不好或好,只是他喜欢或不喜欢的代名词,究其为何喜欢或不喜欢,通常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艺无定法”成了最好的借口。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厅,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摄影作品《巍巍长城》(何世尧摄)经过的人都会驻足欣赏。长城最初修建时,有着明确的军事防御目的,而今天人们欣赏这幅作品则完全是一种审美感受:首先,在傍晚时分中的长城,在明暗分明的崇山中腾挪起伏,犹如不见头尾的巨龙,令人感到一种雄伟壮阔之美。继而想到这是千年建筑,铸造者的血汗和风雨的雕塑,又令人感到一种岁月悠悠的沧桑之美。再继之,在如此辽阔的大地上,在如此苍茫的天空下,横跨山川的长城犹如雕塑,又令人感到一种创造之美。

这幅作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来盖房、不能拿去卖钱。然而,不论是哪国人,哪个民族,都会从中感到精神上的愉悦,这是审美的愉悦,就是美感。

日出、日落和辉煌不仅是自然秩序的演替,而且是人们生命中劳逸的节奏,因而总是感动人心,倍生美感。日本摄影家绿川洋一的《夕阳红》用浓烈的色彩和鲜明的剪影表现出“人生辉煌”与“日落而息”的美感。

以《巍巍长城》为例,我们可以总结出美感包括快感,但又不同于快感的三个特点:

第一、美感不仅是器官感觉的满足,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愉悦。

第二、美感不仅是对外界表层的感觉,而且是由外象引起的生活回忆和意象向往。

第三、美感超越了感觉的层面,因而会有领悟的欢喜,似有所悟的智慧闪光,这就是欣赏。

美感三重奏:自然、社会、人生

探讨美感,是在探讨美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来看美感的三方面内容:

一、自然美感:自然万物,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各有其美。手持相机的人,几乎都禁不住把镜头对准大自然,摄取自然中无穷无尽的美。

自然美的突出特点是形式美占有关键的地位。内蒙大草原的辽阔,青藏雪山的巍峨,黄山群峰的参差起伏,桂林山水的清秀优雅,云南石林的突兀怪异,壶口瀑布的奔腾咆哮等等,都因形状、色彩、线条、肌理、静态与动势所具有的形式美而令人欣赏去拍摄。

在文明发展的自然景观中,令人产生美感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自然景观的人格化,松柏的高尚,小草的顽强,山岳的崇高,江河的不息,都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与意志的图画。

二、社会美感:科学让人知真假,道德让人懂善恶,社会美感往往产生在和谐社会的层面,优良品德的表现。高尚的理想,优美的情操,关爱的行为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摄影师随时随地拍摄社会美的瞬间,不仅是人生的榜样,珍贵的资料,而且会令人感动而倍增对生命的热爱与勇于从善的勇气。

三、人生美感:自从摄影术诞生,就有许多摄影师热衷于把镜头对准人。全球六十多亿张面孔的五官位置差不多,竟然张张不同、时时不同,于是拍摄与创作也就无穷无尽。人称这是一个“狭小而无限宽广的领域,熟悉而永远陌生的领域”。

人的美无穷无尽,镜头中的人之美更是变幻无穷。这不仅是指靓妹帅哥漂亮的容貌,影视明星、体育健将们的倩影与身材,更是表现着外在美与内在美,容貌美与心灵美的统一。罗丹曾断言:性格就是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五百年前,达·芬奇以《蒙娜丽莎》的肖像来展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精神,今天的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上至政界要人,下至寻常百姓,都是力求把人生美浓缩定格在自己的作品中。

美的感觉:壮美、优美、悲剧美、喜剧美

审美的人面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会产生陶醉人、激励人的美感。但这种美感有时如大江奔腾,有时如春雨霏霏,有时忧心如焚,有时笑逐颜开。于是人们又把对于美的感觉范畴分为壮美、优美、悲剧美、喜剧美等类别。

壮美是一种激荡人心的美感,面对自然中的大山大河,社会中的奋斗牺牲,人生的痛苦欢乐,镜头拍下来的形象大都具有巨大、强烈、严峻、冲突、充满动感与充满力量的美感。

美学家曾总结出壮美的特征。

第一、庄严伟大的思想。

第二、强烈激动的情感。

第三、堂皇卓越的结构。

第四、粗犷、怪异、刺激、无限的形象。

第五、高雅的措辞,令人体验想象的乐趣,向往的幸福。

“骏马西风蓟北”是壮美,而“杏花春雨江南”令我们产生的却是另一种美感:优美。

优美是平和优雅之美,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和谐:天与地、自然与人、人与人等等都处于稳定、匀称、平衡、秩序、互补之中。对立走向统一,动荡趋于平静,差别成为相衬。

优美是人们在人生历练中,社会纷争中十分需要的美感。二战期间,苏联战场上的炮火固然激动人心,但“这里黎明静悄悄”的优雅也令人心旷神怡。在励志时我们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闲假时,我们更喜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秋月,小河流水,花样溜冰,儿童微笑……都如淡彩的水墨画吸引我们的眼球,都如柔美的小夜曲抚慰我们的心灵。

优美是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是优雅愉悦的身心美感,是一种柔和的力量美化着心灵的生活。

山河破碎,英雄末路,令人痛心而越发向往山河与英雄的美感是悲剧美。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远没有他的四大悲剧有名:《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流传影响深广,就足以说明在审美中,悲剧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悲剧在日常生活中,通指死亡、不幸、挫折、失败等,这些只是从伦理和功利角度来看社会现实,不具有审美意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美是与正义,崇高,壮烈等等令人敬仰等令人惋惜的人与事相联系的。许多优秀的新闻纪实照片,反映的是天灾人祸却令我们的心灵震撼,在痛苦的感动中,产生热烈的同情,真诚的关注,激起奋进的锐气,这就是悲剧带给的力量。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喜剧,人们称之为笑的艺术。喜剧的美感,是令人开心,笑逐颜开的愉悦美感。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漫画、相声、小品等都令人享受到喜剧特有的美。

自然中动植物的怪模怪样,不同寻常,令人发笑。社会中不合比例,笨拙出丑,动作失调或伪装暴露,自相矛盾等都会令人发笑。喜剧是智慧与正常对愚蠢与反常的嘲笑,因而也被人称为“笑着和缺点错误告别,笑着和落后的昨天告别”的艺术。自尊、自嘲与自鄙混合而成的幽默感更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会使生活更有情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觉的东西你并不见得深刻地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你会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对一座建筑、一首乐曲,一幅摄影作品,不同的人会有深浅不同的美感。所以,美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马克思说:“听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看图画要有懂得形式美的眼睛”就是这个道理。

《过马路》(柯复、王一波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作者用俯拍的角度记录了那个时代民警对儿童的关爱。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照片中的儿童都已成为白发老人,而照片带给人的美感仍在温暖人心。

《张仃》(侯贺良摄)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八十多岁艺术界老教授的风采,更展现了充实而有光辉的人生之美,张仃教授在工艺美术园地辛勤耕耘六十年,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其倡导的墙上艺术——壁画创作影响着全世界。这幅作品犹如一部人生的史诗。

《珠穆朗玛峰》是日本摄影家滨谷浩六十多岁时冒着生命危险在高空拍摄的作品。这世界第一高峰,披冰挂雪,高耸入云,千年万年,岿然不动。真是“山川有大美而不言”,自然中的壮美,激励着人们对崇高的尊敬与向往。

“雾里看花,水中观月”是优美的情趣。香港摄影家黄贵权的《竹韵》展现的就是一种弥漫在虚实之间,深浅之间的审美感受。生命在这里渐渐生长,节奏在这里徐徐推进,美好的心情在这里淡淡的散开。宁静之致,优雅之极。

《奥玛伊拉的痛苦》(法国记者福尼尔摄,见图七)这是一个在哥伦比亚泥石流中受难的儿童临死前渴望生命的镜头,这幅作品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震惊和深思,人们在感情激荡中和理性认识中更深刻地懂得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苦难,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人类希望幸福与美好,这些令人感动的悲剧会使人们更加向往幸福与美好,这种渴望会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

《生活就是这样》(法国达仁科摄,见图八)揭示了生活中的一种尴尬,两个小伙子爱上了同一个姑娘,于是只好这样。这种无害他人,不至于引起痛感的生活矛盾,实在令人发笑,这就是喜剧美。

《春》的阅读美感 篇6

一、情深意厚抒真情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通读全篇, 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被作者那份强烈的真挚的喜春、赞春之情深深感染, 进而沉浸其中, 充分享受灵魂被纯情净化的快感与美感。难道不是吗?你听, “东风来了”, 带来细细碎碎的脚步声, 那是谁呀?定眼一看, 喔, 原来是笑脸盈盈、彩裙飘扬的春神来了欣喜之情一开篇就自然流露了。

情真皆由景美而来。你看那小草, 柔嫩油亮, 绿了大地, 乐坏了顽童, 快来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生机勃勃的春草, 欢快穿飞的孩子们的身影, 是春神送来的礼物。面对它, 你的眉头还会深锁吗?那就笑吧, 让快乐的心情伴你继续往下看:漫步大花园, 红的是桃花, 粉的是杏花, 白的是梨花……飞的是蜂儿蝶儿, 眨眼睛的是野花们……看不完的春色, 闻不完的花香, 作者生花妙笔下的世界充溢着无限的喜爱之情, 而读者读到这时心已沉醉。“吹面不寒杨柳风”, 母亲的手般轻柔的春风吹拂着你青春的脸, 仿佛带你回到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温馨无比的童年时光, 而鸟儿清亮的叫声这时也在你耳边响起, 凑热闹的还有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嘹亮的响个不停。那是怎样可爱的春神呀!心儿都被她的杰作搅得欢欣无比了。平静下来吧, 激动的心。又来了春雨, 安安静静的湿润了树叶儿和小草儿, 锁住了行人的喧哗, 撑起伞漫步细雨中, 享用平和清静世界。雨过天晴, 抬头仰望青天, 飞翔着无数孩子们放飞的风筝, 环顾春暖花开的大地, 精神抖擞的是纷纷走出家门的老老少少, 趁着一年刚起头儿, 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喜迎春天的何止只是一个朱自清, 相信无数的人们和读者一样都能真切体会到大师对春天的那份深情。朱自清不愧是抒情高手, 对“情”的抒发一波三折, 且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或朴素, 如开篇第一段;或丰腴, 如“春花图”;或平和, 如“春雨图”;或欢腾, 如“迎春图”。

文章的结尾三段, 作者对春天做了高度的赞美, 这是全文抒情的顶峰, 当读者朗读这三段话时, 你会深深折服于朱自清笔下那崭新的艳丽的充满朝气的春神形象!

总而言之, 阅读《春》全文的过程, 就是真情自然流露的过程;就是诗情舒舒缓缓美化心灵的过程;就是积极进取的情感不断净化心灵的过程。

二、浓妆厚饰绣春色

《春》是一篇美文, 美在它的情, 美在它的景。两者的美是得力于作者对诸多修辞手法恰如其分的运用。是它们, 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装饰了文章的语句, 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宛如花间蜂蝶山间清泉, 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春》增添了异彩!

修辞手法的大量出现是《春》的一大特色。先看文章的开头,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强调了人们对春之企盼;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突出了春之轻捷怡人的形象, 切切情深盼春来, 真的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后面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里, 修辞手法更是层出不穷。“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是对偶;“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是排比兼比喻;“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引用。文章的最后, 作者更是一口气, 连用三个比喻, 对春之崭新, 春之美丽, 春之希望做了形象的礼赞!阅读全文, 仿佛徜徉铺满春色的大园子, 而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反复、拟人、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 就是园中的散珠碎玉, 黄蜂彩蝶, 为满园春色增添亮丽的光彩, 谱写轻快飞扬的音符。

中学语文美感教学 篇7

作为教师来讲, 美感教学是对我们的全新考验。因为美感教学在教材中缺乏明确的规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中提炼出符合美学规律的要求、方法, 这就决定了美感教育的难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 领悟和掌握美的规律, 并将这种认知带入课堂, 从教材中发现美, 在课堂上创造出美的意境, 才能给学生审美提供正确的导向。这就是欲育人先育己。

再就是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此带给学生审美视觉情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这就更需要我们用感性的语言激活语文课堂的内在活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用教师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以审美愉悦;用创新思维去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从而去追求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之门, 获得审美感受。

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 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 是当今语文教学必经之路。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立足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美, 引导学生体验美

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提倡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教材文本去搜集资料, 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 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渠道,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走出教材”是以“立足教材”为基础的, 如果学生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 甚至是从未见过教材某些篇目, 而走出课堂, 走出教材去拓展学习资源, 这种拓展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 甚至令人担忧。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而且语文课本所选课文, 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就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 这篇抒情散文篇幅只有一千五百字, 但却写得生意盎然, 秀色夺人, 美不胜收, 类似这样的佳作在教材中数不胜数。在学习这些文章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境界, 教师首先要进入境界。进入境界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把自己完全融入作品之中, 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在感受作品, 产生共鸣的基础上, 带着强烈的感情, 把教学内容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 使师生双方和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陶醉其中。从而活跃学生的“思”, 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注重朗读, 感受文本美, 在朗读中进入美的殿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文就应该美美地读, 美美地享受。通过诵读能让人体味到作者“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产生独到的体会和感受。由此可见, 诵读能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书,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读能力, 使各种美的模式内化使学生心理感知结构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 激发起让人荡气回肠的审美体验。正是通过反复朗读, 调动了学生沉睡的情感, 在抑扬顿挫的声调起伏中读出了自己感动的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的朗读, 学生能把大作家的文章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积淀。

三、重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去感知美、鉴赏美。讲析文学作品, 要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必须重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从联想和想象入手, 才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学生才会获得对形象美的感受, 从而在感受作品形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如学习杨绛的《老王》时, 在反复阅读老王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后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他是个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的弱者, 教师此时应该启发学生联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还有哪些类似老王这样的人?进而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现象, 这种联想必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再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有一段对莲的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果能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 通过这些描写勾勒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 学生就会体验到荷花那清新、高洁的美;再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具有荷花般高贵品质的人, 如此便能使学生产生又一种情趣, 真切地感受到形象美之中所包含的社会美和语言美。这种想象愈丰富, 感受也就愈深刻。因此, 我们的教学绝不可忽视审美感受中最常见的心理活动——联想和想象。

课堂氛围与文章美感 篇8

一.编演课本剧

在探讨课文情节, 角色时则让学生先钻研课文, 然后指点他们将其表演出来, 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白毛女》这课时, 表演者将其人物个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不知不觉同学们对黄世仁、穆仁志、喜儿、杨白劳的形象个性特征深深印在脑海里, 且乐在其中。

又如有些文言文课文等, 难度大, 刚从初中来的学生感到十分棘手, 大家感到如蚂蚁啃骨头, 一个个如泄气的皮球, 针对此情况我也像热锅上的蚂蚁, 急得团团转, 而后我想到把其中的情节, 让同学们先表演出来, 不是可以反过来对文章内容理解有帮助吗?我便组织大家把《鸿门宴》、《赤壁之战》、《完璧归赵》等课文的重要片断表演出来。同学们十分感兴趣, 尤其是樊哙闯账一幕演得非常精彩, 樊哙十分愤怒地将交戟之卫士撞倒在地、怒目圆睁地盯着项王, 将项王赐给他们的酒一饮而尽, 以将生猪腿两切而后很快吞下, 又慷慨陈词地指责项王……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 觉得课文太有趣了, 再不是逼着他们学, 而是抱着好奇心理, 自己努力去学。这样既弄清了故事情节, 人物个性也能将枯燥的语言与生动形象联系起来了, 再也不觉得为了完成任务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了。反而觉得课文太单薄, 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一个个萌发了读原著的念头。

二.分角色摹拟诱导

1. 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体会其情感及个性特征

在教学中采用分角色朗读可以更好地让每个角色的个性语言十分生动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有利于对人物个性特征的理解。如在学习《边城》这一课时, 我选择一个平时说话粗声粗气的高大男孩, 选一个平时十分乖巧嗓声清如铜铃的女孩, 这样分角色一读, 效果十分好, 爷爷那种传统美德的典型, 对孙女亲情无限, 关怀备至, 而又担心孙女前途的厚道长辈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翠翠那种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而又情感真挚矢志不渝的性格特征也浮现出来了。

2. 创角色意境, 反弹激情

有些文章学生没有生活体验, 就有一种距离感, 为了让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情感, 老师的情感让他们在学习文章时, 听老师讲课时能准确把握其感情, 就常设置作者情境, 尽量地让学生进入作者角色, 理解文章感情。如教《让我再看你一眼》就用反弹激发, 让学生立刻进入角色, 讲到学生把一件礼物塞进老师兜里, 有的趴在老师身上哭, 有的轻轻弹着老师身上的灰尘时, 那种动人场景, 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文老师的心情, 我只轻轻点了一句:“你若是老师, 在那样的时候, 你幸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心中立刻荡漾着一种激情, 感情丰富的女生马上眼眶就湿润了。

3.分角色扮演

(1) 扮演小记者

在教新闻稿时, 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体裁实用性、实效性、简捷性以及时此体裁的写法了解, 我先让大家学习理论, 在理论学习时, 他们毫无兴趣, 而我按步骤叫同学们针对班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小记者来信的身份去采访, 然后再写成新闻稿, 再用时间让大家在班上开新闻发布会, 同学们俨然是一个个小记者。

(2) 扮演小老师

有些同学觉得上语文课, 老师讲, 我听, 听不听无所谓, 甚至讲话、睡觉, 更谈不上动脑筋的钻研问题了, 这样我让学生扮演小老师, 让他们讲, 我在下面听, 他们边讲还边提示同学记笔记, 提示不听讲的同学集中精力, 还模拟老师的样子说话抑扬顿挫, 尽量让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还想了不少办法, 这样以来, 睡觉、讲话的同学通过当小老师体会到了老师的难处, 也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 因为他不钻研弄清问题, 怕讲错了同学们会笑话他。

(3) 自由扮演

引导学生设计和参与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 先分组活动, 然后竞争者将自己的成果抽出时间展示出来。有的表演散文诗歌 (配乐朗诵) , 有的自编小品、小剧、有的开展辩论会, 同学们真是各尽其才, 生动活泼, 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 同学兴高采烈, 乐在其中, 且从中受到文学熏陶, 也受到思想教育, 真是两全其美。

三.帮助学生联想, 将文字变为图画

自古语文与美术是一家, 有时候每一句话, 每一首诗, 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经常在讲课时将文字与图画联系起来。

1、提前制作图片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常常在讲课前将文中的片断制作成图片, 边讲边展示使同学们一阵阵兴奋不仅使大家理解课文内容的难度降低了, 而且将文字与图画融合在一起, 达到了美妙的境界, 如教《珍珠鸟》时, 我制作了四幅图片, 大鸟与小鸟在绿叶丛中的情景, 小鸟露出头张望的情景, 小鸟在室内飞的情景及小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的情景。学生一看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 “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

2、制作课件, 丰富其知识

制作课件对理解课文好处还多些, 可丰富一些资料补充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十分直观, 如我教《灰姑娘》时, 就买了一本灰姑娘的彩画册, 制成课件, 同学们看得十分感兴趣。如讲《病梅馆记》时, 将一些画着梅花的图画制成课件, 真是美极了。

3、教师随手勾勒, 将文字转成图画

我常边讲边即兴勾勒, 让一组组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使大家如见其物, 感受文学的魅力。如在讲诗句:“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即兴勾勒, 我自己好惬意, 学生也十分乐意这样做;在讲“我愿是急流”, 时, 学生勾勒出了五组图画, 我在讲解时, 告诉同学五组画面怎样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大家很快就理解了。又如在讲《错误》《致橡树》时, 也让同学们勾勒画面, 大家体会到在勾勒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对诗意理解了80%。

4、通过读让学生将文字联想成图画

一篇课文, 我讲完后, 学生对内容已十分熟悉了, 我常要学生将书合起来, 眼睛闭起来。我尽情地朗诵, 让同学们眼前浮现出一组的画面, 并要将画面连贯起来。我常常读完后, 教室里会爆发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告诉我, 同学们已体会到了美妙的境界。每当这时, 我感到十分欣慰。如:我领着同学们欣赏《西洲曲》《琵琶行》大家就乐在其中, 同学们说《西洲曲》里女子多美, 她们从“门前”打扮到南塘采莲, 上青楼远望。三组活动, 通过老师的读十分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情感由希望到失望无奈的起伏, 我们也感受得十分深刻, 尤其是女子尽日依栏眺望时, 以飞鸿曲栏, 高天绿水为背景, 使景与物及情浑然一体, 通过老师读, 我们将此转变成图画, 让我们久久难忘。

四.类比通俗化

在教学中, 当一抽象, 生疏的东西展现出来时, 学生会感到深奥、乏味。当出现这些情况时, 我就采用类比, 使其更通俗。如在教学《黑海风暴及天气预报的产生——必然性、偶然性》, 我大量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使学生觉得学习此类文章并非上刀山, 下火海。在教《理想的阶梯》时, 我先让同学们将自己的理想摆出来, 然后问他们怎么去实现, 同学们个个感到望尘莫及时, 则推出文章, 大家如同找到知己, 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朗读起来个个摇头晃脑。

在教《致大海》时, 同学们开始很难理解俄罗斯作者的身世及那离他们非常遥远的情感, 作者普希金被流放到高加索, 在大海边上生活了一段时间, 而后再次被流放时, 面对大海, 百感交集。如大海的余音缭绕似友人的絮语, 她那平静的姿态给人以雍容典雅之美。大海惊涛四起的恕容, 似顶天立地的英雄, 给人以恢宏气势。当我紧扣文中优美词句讲解但学生仍无动于衷时, 我灵机一动, 问学生:“你们学过《听潮》吗?”这时大家兴致起来。一个个叙述潮起潮落的情景。我接着又问他们看过电视里反映国民党中进步官员的故事里的官太太的形象吗?那种文雅的举止就给人一种雍容典雅之感。大家十分感兴趣。我画龙点睛似的说:“那落潮涨潮就同诗中的情景一样”, 用《听潮》中的话叫“一样地美”, 大家异口同声地接下来了, 大家感到那遥远的东西离自己近了, 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总之, 教学中, 应讲求语调、语境和节奏生动、活泼的表达, 必要时借助手势和表情, 要像相声那样绘声绘色, 要像说书那样的心情渲染、夸张。要善用比喻手段把知识的难点与学生的实际相通而达到心灵的照印, 感情的共鸣, 或摘章摘句或自成妙语, 说话于平中见奇, 富有感染力。将文字转变为图画, 使其自然融合, 将一个个形象再现出来……

浅析舞蹈的美感特征 篇9

众所周知,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 它是一种综合了时间和空间的表演艺术。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 (舞台或广场) 内, 主要通过舞者连续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舞蹈队形、画面, 以及音乐、舞台美术 (服装、布景、灯光、道具) 等表现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因此, 考察和了解作品中各种表现手段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人物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我们就有可能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更好地进行舞蹈欣赏。

首先, 要从了解舞蹈美感的直觉性开始。舞蹈和一切表演艺术一样, 其主要的审美特征是直觉性。也就是说, 它们的艺术形象是直接为观众所感知的。如我们观赏一个舞蹈作品时, 大幕一打开, 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形象, 它的人物造型、服装款式和色彩、不断变化的动作姿态以及舞蹈队形、画面的不停顿的流动, 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 一下子就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输入我们的大脑, 形成一种舞蹈形象的表象感知, 一般不必经过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 就可以使我们得到审美的感受。这种舞蹈直觉性, 虽然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的立即作出的审美判断, 好像完全是一种感性的直接反应, 其实每个人的这种直觉的审美判断都是建立在他过去舞蹈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积淀的自然结果, 这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舞蹈文化素养、舞蹈审美能力和舞蹈审美水平。

其次, 是舞蹈美感的情感性。情感性是一切艺术给人以美感的极为重要特征之一。舞蹈作为一种以抒情性为内在本质属性的艺术, 这一特点更为鲜明和突出。它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点在于:一是情绪感染的直接性, 二是情绪感染的强烈性。由于舞蹈是用人体自身的动作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艺术, 它所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繁复的情感, 其细腻、深刻、强烈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艺术;而它所具有的人体动感的直接传导性又比使用文字、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优越。

再次, 舞蹈美感的思理性。舞蹈艺术在本质上虽然是一种抒情性的艺术, 和其他艺术一样, 它不仅表现情感, 也表现思想, 而且是能够表现更为深刻、更富于概括性和哲理性的思想。新时期以来, 我国产生的一些优秀舞蹈作品, 普遍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们既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又能使观众引起更深刻的理性思考, 有着较深刻的思想内涵。欣赏这类舞蹈, 大多从悦目悦耳进入悦心悦意, 再达到悦志悦神;从感性的意会进入到理性的领悟, 从而产生意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同时, 舞蹈美感的民族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由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社会生活的发展、民族的共同爱好情趣以及民族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思维定式所形成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对构成人们的舞蹈审美感受方式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而舞蹈的民族性则是增加舞蹈美感的重要因素。所谓舞蹈的民族性, 一般都包括舞蹈的民族内容 (民族生活、民族心理、民族精神) 和舞蹈的民族形式 (构成舞蹈艺术形象的舞蹈语言、舞蹈结构、舞蹈风格、舞蹈韵律等) 的特性。从舞蹈美感的角度来看, 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爱好, 既受着民族传统的欣赏爱好和习惯的制约, 同时也受着时代民族生活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和舞蹈艺术形式为适应这种发展变化而进行的革新创造的直接影响。因此, 舞蹈美感的民族性,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和时代、社会、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步发展的。

夫妻的美感 篇10

我想很多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婚姻,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平平淡淡就是真”,但我认为夫妻之间一定要保有情感上的激情,而这份激情的源头,就是从你可以给予对方的美感而来。一对因爱情结合的夫妻,他们之间激情的流失,很多时候是从眼底开始的。人们常常会为某个重要的场合和重要的人物添置新装,却忽略了跟我们天天在一起的重要人物。

我的母亲去世16年了,但父亲每次谈到她总是充满了赞美,在他的心里,母亲简直毫无瑕疵……我母亲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所以她在家养病的时间占去生命的一半,即使如此,我记忆中从来没有她披头散发、穿睡衣在家里晃的样子。一位同学曾经这样回忆她:“你母亲总是坐在左边的那张沙发上,等着接见我们……”因为,任何时候你去敲我家的门,你都会看到她是清洁、得体、端庄的。母亲从不化彩妆,但她的皮肤保养得很好,而且定期护发。即使在生命的末期,她要好的女友也会来家里为她做头发。最后一次住院时,医院里的护士们竟然还问她这個重患:“您是用什么牌子的脸霜呀?”

我想,一位女士在家里的状态是美感的第一步。你可能会觉得,在家里应该怎么舒服怎么来,但是舒服和好仪态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你会发现,优美的姿态并不让人累,它会成为你的习惯。美感并不是强硬的教条,当它成为你的真实时,你的美感甚至会是具有你独特风格的魅力。

仪容和气味也是居家时很容易被忽略的,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很容易把忙和累当成忽略的理由。其实,这需要多少时间呢?认真地洗脸,坐下来好好享受一下片刻的宁静,悉心地为自己搽脸霜,喷一点喜欢的香水,把头发梳理整齐……然后,让微笑在脸上浮出来。

居家服是一定要付出代价去用心置办的。不要把过时的、穿了经年的、陈旧的老衣服当成家居服。因为看到你的居家服的,都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入夏后,我事先买了两双新的拖鞋和几件新的弹力的棉质一件式齐足踝连身裙,用来当夏季的居家新衣,因为它的飘逸风格又浪漫又舒服。去年夏季的居家服已经淘汰了,浴巾也换了新的,一条高品质的浴巾,总可以让我觉得很愉悦。

我曾经问父亲:“妈妈为什么总让你觉得那么美?”他说:“她的待人接物总是很好。”我从来没见过母亲跟父亲谈论家长里短,但他们俩有说不完的话。所以我想,夫妻之间也要保持谈话主题的美感。多分享内心的美好所得和彼此的梦想,多交流彼此读书之后、看电影之后的感受,坚持欣赏挖掘对方的优点。我记得我的母亲曾经对我说:“你爸爸穿西装很好看,只有他这么魁梧的人穿了才好看。”在我眼里,父亲只是中等身材,在母亲眼里却成了魁梧。因为爱,也因为他们维系了美感。

我欣赏那些生活中的美人甚于T台和银屏上的美女,因为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美感比在众人面前表演美丽要难得多。然而,建造我们生命幸福感的,其实都是真实的生活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感】相关文章:

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04-25

美感04-07

漫谈美感09-11

音乐美感04-18

美感数学论文04-15

美感语文探索范文05-29

增加美感度美文06-19

体验音乐体验美感05-25

中学语文美感教学06-23

美感培养舞蹈教学06-30

上一篇:幼儿艺术审美教育下一篇:数控加工的刀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