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数学知识蕴含着一定的美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加强对数学教学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在数学教学组织活动中揭示数学美感的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美感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感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渗透美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感知美——在数学教学中展示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数学枯燥无味。为了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爱学数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示数学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产生学习的情感冲动和强烈的兴趣。正如徐利治教授指出的:“学习材料的兴趣和美学价值乃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美的愉悦和享受是推动学习的最好动力。”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时,可充分利用章前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照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使学生明白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同时照片上宏伟的工程、精美的设计、高大的建筑构成壮观的奥林匹克中心,给人以美的享受,会引发学生追求美的愿望,学生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建造出更多更美的建筑。美好的理想能激励他们努力学好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经常会产生一些奇异而美妙的结果,如3×4=12,33×34=1122,333×334=111222,3333×3334=11112222,……这些结果显示了一种规律:m个3构成的数与其直接后继数的积是一个2m位数,其前m位为1,后m位为2。展示数学的这种奇异美会使学生感到兴奋,受到吸引,产生从数学的显性美提高到对数学隐性美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数学美感。这些都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极好动力。

展示数学美的方式是很多的,如常见的通过多媒体将蕴含在抽象数学知识中的美呈现给学生。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各种美丽的图形,同时用多媒体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对图形美的欣赏中,带着美好的情感积极投入到对“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探索中,由此感悟到数学是一门奇妙的艺术,可以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材料,易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美感教育中有较佳的效果。

二、发现美——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数学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美感往往不是直接显露出来的,需要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去感受、去领悟,因此教师应注意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发现数学的美。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过程中,先用计算机分别显示高大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它们的高度。接着提出“把厚0.1毫米的纸连续依次折叠10次有10厘米厚;如果一层楼按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后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后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样的断言,使学生感到惊讶,从而精神集中、思维活跃。随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乘方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计算,学生得出“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连续折20次后有104米高,连续折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的结果,验证了原先感到不可思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为乘方的“威力”感到震撼,又为自己成功的验证感到自豪,这些都是美好的感受。又如,在教学“黄金分割”时让学生列举有关黄金分割的生活实例,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进行动手测量,有的去寻找资料。最后他们举出了许多实例:“报纸的宽与长之比是0.618”“有些门窗的宽与长之比是0.618”“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向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位置处最美观…‘当人张开手臂时,肩上那一点就近似是黄金分割点…‘有些艺术照片是利用黄金分割原理拍出来的”“小提琴弦的支撑点就是黄金分割点”……

这么多例子更加深了“黄金分割”的美的感染力,学生更加感到数学的奥妙,感到数学的美就在自己身边。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它的存在。

三、创造美——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美中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当学生学会了去欣赏、发现数学美之后,他们就会有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将表现美、创造美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提升数学学习的水平,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比如,在寻求简洁美中获得解题途径,在构造对称美中简化解题方法,在实现和谐美中转化疑难问题。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中的《设计遮阳篷》,本课题旨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如三角形、圆、抛物线等及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首先师生共同认识什么是遮阳篷以及它的作用,回忆太阳光线在夏天和冬天射进居室的角度差异,然后请每一个同学为自己家的窗户设计一个遮阳篷,要求它能最大限度地遮挡夏天炎热的阳光,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冬天温暖的阳光射入室内。学生要思考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数据,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数据(本地区夏天和冬天的太阳光入射角可以上网查询)。结果学生设计出有垂帘的遮阳篷、能折叠的遮阳篷、可伸缩的遮阳篷、落地窗式的遮阳篷、能旋转的遮阳篷、圆弧形的遮阳篷和抛物线形的遮阳篷,等等。这个活动使学生亲历了创造美的过程,学会了如何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感教育,可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内在美,从而主动地去追求美,并在体验美、追求美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责编 王学军)

作者:韦肖珍

美感数学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美的教学策略

[摘 要:数学知识蕴含着一定的美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加强对数学教学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在数学教学组织活动中揭示数学美感的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美的体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揭示数学美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数学美;教学改革]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指导活动中对数学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美进行充分挖掘,并指导学生加以分析,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学生深入系统的探究相关数学知识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探索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元素对教学组织活动加以调整,突出教学改革的综合发展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一、数学知识体系中美学元素的体现

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能够看出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存在大量美学元素,教师挖掘美学元素渗透美育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具体对数学知识体系中的美学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美学元素从多角度得到适当的体现,教师为学生创造发现美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如在针对“轴对称图形”方面知识点进行教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殊美感。在此基础上,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图案,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此学生就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发现美和创造美,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可以为学生深入系统的探究数学知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如此就能实现对数学知识体系中美学元素的系统挖掘,学生在学习和探索活动中的综合学习效果也会逐步的增强,对学生更为深入系统的探究数学知识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积极探索美学元素的挖掘和渗透,对学生实施美育指导,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教学组织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素质也会得到适当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数学是由不同的数学符号组成的,借助合理的应用数学符号能够简化运算,展现出数学计算方面的简洁美,教师在教学时间中对此进行分析,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教学组织情况,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逐步增强。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初步感知运算的复杂性。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更為简洁的数学符号加以处理,在对比分析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如学生在计算a×b+a×c时使用数学符号进行简化,就可以转变为a×(b+c)。这种式子计算简单,符合学生的审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效果也会进一步增强。

(二)对数学奇异性的美学元素进行挖掘

在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面对奇异的事物能感受到其中特殊的美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可以对数学知识体系中奇异性的美感进行挖掘,并将其与教学组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确保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得到全面系统的增强,切实保证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效。在具体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点转化为简单的数学模型,进而在特定的数学模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异美感。

如在指导学生针对361×30+300×36.1+4×3610式子进行计算式,简单的分析发现式子中没有相同的元素,因此无法按照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规则进行运算。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对数学知识的奇异性进行挖掘,进而对题目进行适当的转化,如将其转变为361×30+30×361+40×361,如此在计算过程中就可以简单的完成计算,在出乎意料中得出相应的计算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会得到适当的培养。同时,在基于奇异美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实现思维认识层面的飞跃,进而获得理想化的审美体验。

(三)创设条件对数学美的和谐型进行挖掘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还蕴含着具有和谐性的美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元素进行适当的挖掘并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体系的趣味性,并且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和能力也会得到适当的培养。如( )、{ }、[ ]、< >这些符号中都存在一定的和谐美,在学生学习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面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对促进数学教学中美育作用的发挥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效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渗透美学知识的措施,并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案,有效教育学生和指导学生,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岳发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东西南北:教育,2017(14):00148-00148.

[2]王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科研,2016(12):00093-00093.

[3]黄清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美的体验[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1):62-63.

[4]蔡丽媛.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探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3):154-156.

作者:胡美英

美感数学教学论文 篇3:

数学美育教学初探

[摘要]数学美感的产生是数学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数学美的本质出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要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感知数学的形式美。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创造美。重视学生美学情感的引导和体验;重视美感教学的回顾、总结。感悟数学美感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数学美 数学教学 形式美 内在美

[作者简介]沈虹(1963- ),女,福建连城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陕西咸阳712000)

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美育,不仅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精神所在。一方面,数学美本身就是数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美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说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过程是对成功数学课的最低要求的话,那么,把数学教学组织成为发现、鉴赏、创造数学美的过程,则是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最高要求,是数学教师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数学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除具有一般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自然美、板书美等美育因素外,还具有该学科所特有的美育因素。一是外在美,如数轴的直观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相似美,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数学语言的精练美等。二是内在美,如数学定义的严密美,定理的逻辑美、抽象美,数学理论的和谐美、统一美等。这些丰富的美育因素,只有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体验,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曾对数学美育的教学进行了探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审美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从数学美感的产生看数学美的教学

由美学的基本理论我们知道,美感产生的外在条件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内在条件是审美对象能给人以周期性和规律性的美的感觉。

美感产生的一般过程为:第一,审美主体接触到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有关信息被主体所感觉,主体对对象进行认知;第二,审美主体在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产生联想和想象;第三,审美主体的情感在联想和想象之中逐步加强和升华,最后达到高峰。在美感产生的过程中影响美感产生进程和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审美态度、审美环境、心理状态等。数学美感也是一种美感,它与其他美感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诱发的事物有差别。其他美感诱发事物可能是音乐、山水等,数学美感的诱发事物则是特定的数学知识和对象。因此,一般美感产生的理论也适用于数学美感的产生。

我们知道,数学中最高层次的直觉就是美感直觉。实际上,在数学探索活动中,美感直觉是引导科学家做出选择的主要标准。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美感对于学生认识数学美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美感是在数学美的诱导下产生的,是数学美的直接结果。数学美感是个体的一种满足感、陶醉感和幸福感,这种感觉对于个体来说往往都刻骨铭心。凡体验过数学美感的人对数学美的认识都比较深刻。因此,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美感十分必要,它对数学美的教学落到实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美学教学的实施

1.选择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形式美。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从具体的事例、事物中提炼美,把美展示给学生,让其从内心深处感受事物客观存在的合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些具体的事例则应是学生已熟悉的数学知识。因为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数学知识都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全面的认识,情感也会比较深厚,对这部分内容的感知和认知就比较容易到位,情感也比较容易升温,因此体会数学美感也相对容易。

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展示那些他们已知的优美的数学式子。如勾股定理、泰勒公式、圆面积公式、自然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世界上很多数学家都认为很美的数学公式,让他们从中认识和感受数学美。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告诉学生比例线段的黄金分割给我们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如晚会报幕人站在舞台上的黄分割点将达到最佳境界;令人扑朔迷离的维纳斯雕像符合黄金分割;而完美的正方形,具有相等的边、相等的角,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且平分一对对角,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多次这样的教学尝试,使学生在直观上感知数学美,增强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数学本质的热情,从而达到启发他们体会美的形象、发现审美价值、自觉接受美的熏陶的目的。

2.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感悟、创造数学美的能力。审美活动中最后美感的达到始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认知之后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都是个人的主观行为,它们的产生一方面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活跃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形态有关。如果一个事物是熟悉的和喜爱的,但尚有一部分“欠缺”或“未知”,个体此时就比较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产生美感,教师应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大胆猜想和联想,感悟、创造数学美。

如从“对称美”的准则出发,可以设想乘幂运算和三角变换的“巧合”,一定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通过复数的乘法运算公式:

实现了乘幂运算与三角变换的统一。它将数学中最常用的5个常数0、1、i、e、 ?仔(此处有字母)用极为简单的方式联系到一起,受到很多数学家的赞美。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在突出基本结构,挖掘数学概念内在联系的同时,一定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得到美的享受。

在映射概念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注意到定义中关于x,y的要求是“不对等”的。映射的定义要求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x在集合B中唯一存在着元素y与之对应,而并没有要求对任一y(y∈B)在集合A中唯一存在着一个元素x与之对应。因此,一般来说,由A到B的对应f,若是一个映射,并不能保证它同时确定一个从B到A的映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就在映射的基础上,引进了“满射”“单射”的概念,最终得到“一一映射”,实现了x与y的对等。进而有逆映射,反函数的概念,从而实现了数学结构的“和谐美”。通过联想,我们完全可以把反三角函数的学习设计为追求这种“和谐美”的过程。这样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数学概念体系发展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的美是“表里如一”的,是“形式美”与“内在美”的辩证统一。在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的基础上,使教学过程具有“情节化”“戏剧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数学审美活动。

3.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了解,体会数学美的力量与价值。由美感理论我们知道,情感在美感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主体因为对客体有情感才会关注它,才愿意深入了解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而产生愉悦感、满足感。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正是来源于起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对数学知识巨大价值(包括实际生产、生活和智力等方面的价值)的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了解全面了,认识深刻了,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价值,对数学的态度和兴趣就会转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内容。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体会和发现数学的力量及价值,促进数学美感的产生。

4.重视对学生数学美感情绪的带动和回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修养。数学的美不仅表现于数学对象的外表与形式,还深深地蕴藏在它的基本结构中,蕴藏在数学对象的相互联系中,蕴藏在数学方法的共通中。数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与美学中的统一、简洁、和谐的准则正相吻合,数学的基本结构正是数学美的源泉。为了使学生理解数学美,产生数学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提升审美情感,使学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促进数学美感的产生。

在一次成功的审美活动之后,教师还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活动的经验,感悟审美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还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结构和精神素质。数学美育正是数学教育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是数学教育中一道曙光。它对培养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的逐步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许兴华.对数学美育的初步认识与实践[J].数学通报,2001(10).

[3]刘达中.数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N].教师报,2001-04-29.

[4]扬泽忠.从数学美感的产生看数学美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8(2).

作者:沈 虹

上一篇:国际磨擦法律论文下一篇:支队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