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经营

2024-05-20

城镇经营(精选十篇)

城镇经营 篇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抓住这个核心要素,对城镇化人口来源做出具体的详细的分析。作为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二代逐步进入打工潮,也就是说90后的年轻农民工,不仅进入劳动力市场,还要定居在县城。这些人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员来源主要在本县各乡镇。通过调查,进城人口主要以本县各乡镇人员为主,来源于城中村、城边村和乡下的人员,他们对本县乡情难舍,大多愿意在本县发展生产、生活。

(二)经济情况属于本县经济中等偏上的家庭。在城镇中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调查,想进城定居的农民积累资金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在本县打工;②在外地打工;③在农村通过种植、养殖等;④通过自主创业、小本经营。

(三)文化程度大部分为中等职业院校学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作为城镇化转移人口的主体,农民工二代大部分都受过一定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的文化程度大部分为中等职业院校学历。

(四)他们到城镇居住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够享受到较好的教育和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生活出行更方便。时代的进步,使得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以及生活的便利就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新的目标。

科学构建县域城镇化系统工程

习近平同志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县域城镇化建设同样需要突出系统性这一根本特点,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组织领导与行政管理体系。为加强领导力量,县一级应成立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城镇化建设总体方案设计、规划城镇整体布局,协调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按照城镇化发展需要,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情况,稳步推进撤乡设镇、撤乡(镇)设街道、“村改居”。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村庄合并、整体搬迁等,合理调整和优化村庄布局。完善规划、环境、住房、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规范化。

二是产城融合体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业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民进城与产业支撑统筹谋划,一并解决,实现产城融合,促进共同发展。要抓好产业园区建设,紧紧抓住北上广深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按照“数镇一园”和“多社区一园”等发展模式,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城联动发展。要推进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公租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推动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提高城镇服务业比重,在继续发展餐饮、零售、装潢、保洁等传统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扩大进城农民就业渠道。

三是宜居环境体系。要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型城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路子。大力普及生态意识,不断强化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和美化,切实保护天然水面、自然山体,大幅度增加城镇绿色空间,完善城镇绿地系统。加强城镇间绿色防护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做好城镇周边地区植被建设和水土保持,加快建设城镇绿色屏障。

四是文化与教育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调整各级学校布局,完善教育设施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强化城镇文化中心功能。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充分挖掘城镇文化内涵,传承城镇历史文脉。初步形成融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城市景观风貌,基本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镇景观体系。

五是综合管理与素质体系。加强城乡应急管理体系、治安防控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城乡经济社会正常安全运行。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理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事权关系,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新机制,建立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镇管理新体制。加强城乡社会治安融合治理,全面推进“平安县城”建设,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规范城乡社会管理队伍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把提升居民道德素养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媒体教育多渠道,提升居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治、文化礼仪素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精神。

积极整合县域城镇化产业资源

推进县域城镇化不仅要建设,更要善于经营。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民资企业的强力支撑作用,解决好城中村改造,城边村发展,乡镇农民带地进城,边远乡镇资源整合等难点问题,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好政府的智囊主导作用。通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严格落实建设规划,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大方向不偏移;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土地产权、用途管制、市场配置、收益分配等配套制度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要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和各乡镇的产业定位,防止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要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发挥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发挥好民资企业的强力支撑作用。积极引导民资企业在县域经济、乡镇工业、美好乡村三个层面,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农业,用强大的产业力量支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广特许经营制度,采用BOT、BLT等经营形式,积极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领域。实行广告设置权、基础设施冠名权的有偿使用,放开市政设施维护、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等作业市场,培育公交、环卫、供水、供气等行业的竞争机制,引导鼓励有资质的民营企业参与经营。

加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要根据城镇化整体规划,加大对“城边村”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将城边村、城中村的主要地段用于建城,为农民进城提供居住资源。改造中应根据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程度和各自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搬迁、逐步改造、保留为主、逐步整治三种办法,建设村民公寓式集中小区,扩大集中绿地两积,完善垃圾收集、污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推进道路硬化、美化、亮化,推进城边村基础设施改造。围绕县城中心区生产需要,确定产业定位,发展绿色有机、加工制造、休闲旅游等产业基地。要有计划地将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实现向城镇居民的整体转制。要逐步创造条件,把转为城镇居民的村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城镇化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推进农民“带地进城”。让农民带地进城,就是在城镇化的同时,为被征地农民保留一部分土地作为生活来源,或者作为资本入股、享受分红,为被征地农民留下发展空间。对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的,要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足额补偿,设立土地基金,使农民的长久利益得以保障。要加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实现从村集体向股份公司、从村民向股东的身份转变,以稳定的股权收益,保障村民进城后安居乐业。要引导进城农民积极创业,通过保障合法权益、完善就业服务、提供政策扶持、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

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环境建设改善

作为县域城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县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既要科学搞好顶层规划设计,又要深入抓好基础建设项目落实,还要注重城市管理的长久机制,才能确保城镇化建设目标实现。

一要长远规划。要在综合考量县域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当前需要、未来发展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好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建设规划,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综合调控。要合理规划各功能区域,使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区、综合行政管理区、居民住宅区、教育科技区、文化娱乐区等合理布局、综合配套。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地利用的调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依法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保证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要基础先行。要扎实推进城乡公用设施现代化。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电力、能源、水利、燃气热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要长远设计道路交通网络。要积极适应私家车拥有量急剧增加的趋势,长远规划道路交通网络,防止城市拥堵问题发生。要推进城乡民生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大力加强中小学、职业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建设,抓好菜篮子工程,实施青山绿水工程,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三要长效管理。城镇化离不开人们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必须依靠制度机制,加强长效管理。首先要注重提升“人”的素质。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道德标杆,宣传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强化每个居民“城市是我家、美丽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全民共建、共管、共创美丽城市的整体合力。其次要推进制度建设。要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建设管理、财税、投融资、行政区划等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消除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走出改革创新的城镇化路子;要建立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实施城镇化战略事关全局,在城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发扬民主,科学论证,减少失误;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城乡规划及建设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协议示本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定义与解释

第三章 特许经营权授予、期限及履约担保

第四章 特许经营权范围与实施

第五章 供热设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第六章 供热设施的建设投资与建设用地

第七章 供热设施的管理、维修、更新及征用、征收、补偿

第八章 公共用地、道路及其他公用设施的占用

第九章 影响用户用热工程、事故的报告与通知

第十章 供热价格

第十一章 供热安全

第十二章 特许经营协议的终止

第十三章 特许经营期限期满的移交

第十四章 特许经营权终止后的资产处置

第十五章 供热质量和服务

第十六章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七章 乙方的权利义务及承诺

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章 协议的变更

第二十章 不可抗力

第二十一章 争议的解决

第二十二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为规范城市、地区集中供热特许经营活动,保障供热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根据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和(地方法规名称),由协议双方按照法定程序于年月日在中国省(自治区)市(县)签订本协议。

协议双方分别为:经中国省(自治区)市(县)人民政府授权(注:该授权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1、该人民政府发布规范性文件;

2、该人民政府就本协议事项签发授权书),中国省(自治区)市(县)人民政府局(委)(以下简称甲方),地址:,法定代表人:,职务:;和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注册地点:,注册号:,法定代表人:,职务:,国籍:。

特许经营原则

甲、乙双方签订并付诸履行本协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遵守中国的法律;

(2)公开、公平、公正;

(3)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环保规划及城镇供热专项规划;

(4)有利于保障供热安全和高效节能;

(5)有利于促进城镇供热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定义与解释

本协议中下列名词或术语的含义遵从本章的定义或解释。

201 [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协议之目的,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202 [法律]指所有适用的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司法解释及其它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03 [供热]向热用户供应热能。

204 [供热系统]由热源通过热网向热用户供应热能系统的总称。

205 [集中供热]从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热网向城市、镇或某些区域热用户供热。

206 [热力管网]由热源向热用户输送和分配供热介质的管线系统。

207 [管道业务]在本协议规定的范围内,依照本协议价格机制制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管道热力及相关有偿服务的经营业务。

208 [违约]指本协议签约任何一方未能履行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任何义务,而且这种违约不能归咎于另一方违反本协议的作为或不作为或不可抗力等。

209 [特许经营权]本协议规定之特许经营权为特许经营供热业务专营权,即在其有效期限和规定地域内,特许经营权受让方独自占有该项业务的经营权利。

210 [户内共用管道热力设施]用户楼前引入管、楼内立管、水平管及阀门等热力设施。

211 [用户自用管道热力设施]自户内共用热力管道引入到用户室内的热力管道、阀门、计量表等设施。

212 [热力紧急事件]涉及供热采暖需要紧急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包括爆炸、泄漏以及管道热力设施紧急利用等。

213 [履约保函]指为保证协议的正常履行,由金融机构通过保函形式向乙方提取的履约保证金,分为建设期履约保函,运营与维护保函,移交保函。

214 日、月、季度、年:均指公历的日、月、季度和年。

第三章 特许经营权授予、期限及履约担保

301 特许经营权授予

甲方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授予乙方在本协议有效期限和规定地域内,独家享有供热业务的经营权利(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权”)。

甲方应当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乙方发放特许经营权证书,并以适当方式公示。

302 特许经营期限

本协议之特许经营权有效期限为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计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303 特许经营履约担保

1、乙方应在签订协议前十五日内向甲方提供双方能接受的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出具的履约保函,以保证乙方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履约保函分作建设期保函、运营维护保函和移交保函,移交保函可并入运营维护保函。

2、特许经营期间,乙方如拒绝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支付违约金或不及时实施事故处理,甲方可以提取履约担保作为违约金或用于事故处理,但不能挪作他用。

3、履约担保金额共元,其中建设期履约担保金额元、运营维护履约担保金额元、移交履约担保金额元。(履约担保金额根据特许经营有效期限和规定区域内用户数、用热量和用热性质等具体情况由协议双方商定)

4、凡用于乙方违约金及事故处理等费用支出的部分履约担保金额,乙方须于事项处理后的10日内向甲方补齐履约担保金额。

第四章 特许经营权范围与实施

401 特许经营权地域

甲方根据本协议确定授予乙方对下列地域的供热享有特许经营权。

1、描述

2、附图

(附件三: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图示)

402 特许经营权范围

本协议规定之特许经营权的范围为在规定的特许经营期限和地域范围内,乙方对该地域供热进行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移交,乙方不得擅自拓展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

902 影响用户用热的事故分类

事故分类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

903 事故报告与通知

乙方应当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报告供热管理部门,重大事故应告知用户,预告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处理的情况。

904 应急预案

乙方应制定供热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供热管理部门备案,将对用户可能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

905 事故影响赔偿

由乙方责任造成的重大事故对用户造成影响的,乙方应按事故影响程度对用户进行赔偿。

第十章 供热价格

1001 供热价格制定和调整

供热采暖价格由甲方所在城市人民政府统一定价,其价格制定和调整须根据相关法律和国家政策组织制定并批准。乙方应严格遵照执行。

第十一章 供热安全

1101 安全责任

1、乙方须严格遵守有关供热安全的法律及国家政策,供热生产、运行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服务标准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乙方对特许经营区域内的供热安全负责,甲方负有对乙方履行安全责任的监管责任。

2、乙方应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稳定供应、运行和服务,防止事故发生;要建立抢修、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和相应的组织、指挥、设备等保障体系,并保证在出现重大意外事故时其保障体系能够正常启动。

3、发生事故时,乙方应采取各种应急措施进行补救,尽量减少事故对用户的影响,同时,乙方必须及时、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

4、乙方要加强安全巡检,消除安全隐患,对危及热力设施安全的情况应及时制止,并报告有关部门,同时应进行宣传、解释、劝阻和书面告知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整改;对逾期不改的,及时向甲方报告,甲方接到乙方报告后,应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予以查处。

5、乙方应采用必要的手段,监测管道供热工况,保持工况稳定,及时应对发生的紧急事故。

6、乙方应严格执行有关建设工程开工报建前对地下管网进行核查的规定,并对认为有必要的建设项目实行管道供热设施现场监护,对野蛮施工危及管道供热设施安全的,要加以劝阻,劝阻不听的应及时向供热管理部门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报告,予以查处。

7、乙方应开展各种形式的供热安全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对供热设施的保护意识和节能意识,加强对用户采暖的指导,解答用户的采暖咨询,发放用户采暖手册。

1102 供热设施安全预防

乙方应严格遵循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对供热设施的状况及性能进行定期巡视、保养和检修,按期进行设备大修和更新改造,对运行15年以上的供热设施要进行质量安全评估,评估、检测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出具评估、检测报告,并报告甲方。

乙方在发现属于用户的供热设施存有严重安全隐患时,乙方应立即采取可能的措施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1103 因安全原因的停热

乙方可以在其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对属于用户产权的供热设施进行查验,对认定不符合安全规定、违章安装管道设施或用户拒绝接受查验的,乙方经供热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安全隐患被排除前停止向该用户供热。

2、拥有在特许经营有效期限和区域范围内的供热投资、发展权;

3、依据本协议规定的价格机制,向用户收取规定的供热供应费及相关服务费;

4、经有关部门批准,占用公共用地或城市道路维护供热管网的权利;

5、对拒缴、欠缴应向乙方缴纳的费用的供热用户依法追缴的权利;

6、对用热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技术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用户暂停供热服务的权利;

7、对严重违反供、用热协议的用户有依法举报的权利;

8、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后,乙方重新参与特许经营权竞争的,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权;

9、法律及本协议规定的其他权利。

1702乙方义务和禁止行为

特许经营期间,乙方负有下列义务:

1、接受甲方的监管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2、非经甲方批准,乙方不得自行决定或促使自身停热、解散、歇业;

3、非经甲方批准及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乙方必须保证特许经营区域内供热生产和运行正常,禁止擅自停热或降低供热质量,发生故障时应快速抢修,直至恢复安全运行;

4、按照国家、省、市、行业及有关标准和乙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运行管理;

5、按照乙方承诺供热质量和服务标准向用户提供供热相关服务;

6、根据供热规划和市场需要,乙方应提高供热保障能力,扩建供热管网,积极发展用户,不断满足用户对供热的新需求;

7、乙方应执行当地政府供热资源整合规划和环境治理的计划,积极配合完成资源整合和环保的任务;

8、特许经营期间,乙方未经甲方批准,不得擅自转让、出租、抵押或变更特许经营权,不得放弃、变换、扩大、缩小、分包、承包、委托、出租、抵押供热主业;

9、经甲方批准,对于乙方从事的特许经营业务衍生出来的相关业务,乙方可通过委托、发包等方式将其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第三方经营,但属于特许经营范畴的业务不得委托或发包给社会第三方经营。

特许经营期间,乙方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1、违规、违法经营的;

2、未按要求履行本协议,供热供应、运行和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并未按行业主管部门要求进行限期整改的;

3、未经政府及甲方批准,擅自转让、出租、抵押或变更特许经营权的;

4、未经甲方批准,擅自停热、停业、歇业或终止本协议,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5、发生重大供热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或企业法人有重大违规违纪行为的;

6、不按城市规划投资、建设供热设施,经供热管理部门限期改正但拒不改正的;

7、在特许经营期限内滥用特许经营权,违背市场原则,以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垄断封闭供热建筑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市场,进行关联交易,损害公众利益并造成不良影响,经有关主管部门劝阻拒绝改正的;

8、拒绝接受监督管理,情节严重的;

9、不履行特许经营协议义务,违反申请特许经营权时所承诺的;

10、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1703 乙方承诺

1、供热服务承诺

乙方保证善意地、适当地行使本协议授予乙方的供热特许经营权,尽最大限度地为市民、企业及其他供热用户提供公平、优质、普遍的供应与服务;并遵循城市发展规划、环保规划及城镇供热专项规划,投资建设新的供热设施,满足社会对供热利用的新需求。

2、合理价格承诺

乙方保证采取一切应当采取的措施,严格控制成本,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促使供热价格合理、公平、公开,并使之获得供热用户的理解和支持。

3、降低供热成本承诺

乙方保证完善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采用新型能源,不断地降低供热成本。

4、提高环境保护质量承诺

乙方承诺在特许经营期间的一切经营和供热服务中,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措施,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

5、开展公益服务承诺

乙方承诺在特许经营期间,面向广大市民及供热用户开展供热公益活动,宣传供热知识及相关能源知识,促进供热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合理应用。

6、提高供热信息化水平承诺

乙方承诺在特许经营期间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对供热设施的图纸资料、供热管理资料、用户基本信息及其他与供热经营服务有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归类和整理,建立和完善供热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乙方承诺建立收费、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并纳入供热管理部门的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乙方承诺建立并完善其互联网站,以便向社会公众用户提供网上供热开户申请、用热咨询、安全说明、热费查询、受理投诉等综合信息服务。

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

1801 甲方法律责任

1、甲方违反本协议第403条规定,对乙方的特许经营权构成妨碍的,应当及时改正,并应赔偿乙方因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2、甲方违反本协议的有关规定,不将其投资建设的供热设施交付乙方使用或擅自处置其投资建设的供热设施的,应当及时改正,并应赔偿乙方因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3、甲方违反本协议有关规定,在征用过程中或本协议终止后,拒不按照协议的约定进行补偿的,应当及时按照协议的约定进行补偿,并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向乙方支付逾期支付补偿的利息;

4、甲方违反有关价格法规及本协议定价、调价程序,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补偿乙方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

5、甲方基于对获得特许经营者的监管的权力采用非正当行为对乙方实施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撤销特许经营权,经法定程序(如行政复议、法院判决等)证明其行为错误时,应当改正其行为,并赔偿乙方因此受到的经济损失。

1802乙方法律责任

1、乙方对任何法律的违反,均适用所违反法律的处罚规定;

2、乙方违反本协议规定,擅自处置供热设施的,应当恢复原状,如无法恢复原状的,应当重新投资建设相应的供热设施,并应向甲方或供热管理部门支付万元人民币的违约金;

3、乙方违反本协议第702条的规定,拒不接受甲方的依法征用或征收时,应当服从甲方的依法征用或征收,并应向甲方或供热管理部门支付 万元人民币的违约金;

4、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擅自解散或歇业的,应当及时恢复营业,并应向甲方或供热管理部门支付万元人民币的违约金;

5、乙方违反本协议的规定,对擅自停热负有责任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恢复供热,甲方可根据事态的严重程度要求乙方支付万到万元人民币的违约金;

(2)尽早(在任何情况下不迟于48小时)通知另一方,说明不可抗力事件的详细情况以及预计的持续期间,除非不可抗力事件或情况导致通知无法发出;

(3)在任何时候采取合理的行动,以避免或尽量减少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

(4)在任何时候告知另一方不可抗力事件的进展及其预计结束日期;

(5)通知另一方能够部分或全面恢复履行其义务的日期。

XX 不可抗力免责

一方出现不可抗力且尽到本协议规定的义务时,无须对其延误或未履行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义务承担责任。

第二十一章 争议的解决

2101 协议争议的协商

因本协议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而产生的争议,甲、乙双方应当通过协商予以解决。协商应当在争议发生的60日内举行。60日内未能就争议解决达成一致的,视为协商失败,甲、乙任何一方均可以循本协议规定的其他途径解决争议。

2102 仲裁或提起诉讼

若甲乙双方不能根据第2101条规定解决争议,可依照法律通过仲裁途径解决;或者将该争议按照法律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法律对此类争议的解决方式做出明确结论时,依其结论处理。

第二十二章 附则

2201 协议文本

本协议连同附件均用中文书写。正本贰份由甲方、乙方各执壹份,副本 份仍由上述各方各执 份。

2202 协议签订

甲方、乙方签订本协议之代表均应在已经获得签订授权的情况下签订本协议,并在此前各方均已完成各自内部批准本协议之程序。

2203 协议生效

本协议自甲乙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的补充协议以及附件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2204 协议适用的法律

本协议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其进行解释。

2205 协议附件

截止本协议签订日,本协议所附附件如下:

附件一:供热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附件二:供热质量和服务标准

附件三: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图示

附件四:乙方与用户的供用热合同样本

附件五:供热技术规范和标准

附件六:供热安全管理标准

附件七:供热特许经营中期评估方法及标准

附件八:供热事故应急预案

附件九:特许经营期限期满乙方移交资产的程序和标准

附件十:甲方签约授权证明

附件十一:乙方签约授权证明

双方各自授权代表于年月日签订本协议,以兹为证。

甲方: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签字: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信社的经营策略 篇3

创建“1+N”网点模式

新型城镇化,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城镇人口聚居区,同时也大量出现了人口散落的“空心村”。 在新旧交替时期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布局模式也要转型,靠单一增加乡镇物理网点来发展的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大量采用“1+N”的办法,即每名员工辅之相应的金融机具,以此提高网点替代率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独特的 “物理网点+ATM+POS+EPOS+网上银行+短信银行+手机银行”混合模式的支付渠道体系,来打造服务网络,这也符合当前的农村经济形态。2013年各上市银行电子银行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交易替代率普遍超过70%。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的电子银行替代率分别达到94.43%和91.85%。而四川农信的替代率不足40%。

找准市场,做实“城区、城郊、城镇”业务。在新型城镇化下大量农民涌进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区、城郊、城镇成了金融业最集中最大的客户群。农村信用社应及时调整市场定位,始终坚持紧跟客户走的原则,紧盯目标提供贴身服务。针对城区业务要细分市场和客户,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为重点客户量身定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同时深耕细作贷款市场,把社区居民、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户作为信贷业务的基本客户群,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充分满足其日常生活消费、生产经营信贷需求。

“小微贷”做细中小企业市场

调查显示,县域内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都正处于成长期,资金是发展中最大的瓶颈。农村信用社要树立“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的功能形象,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立足区域经济,提出“不喝客户一口水,不吸客户一支烟”的廉洁办贷口号,提高中小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种类繁多的中小微企业,其产品优势、财务状况、企业前景各不相同,择优合作一批产品市场好、信用诚信度高的朝阳企业。重点应放在科技含量高的电子行业、服装行业、包装行业、运输行业、乡村旅游行业及食品药品加工行业。同时还要将中间业务与农信社的主营业务一起,实行捆绑式的营销推广,在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同时,促进自身收益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转变。用快捷方便的小微贷技术、一流的业务团队和差异化金融服务进军城区市场,延伸金融服务链,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根据农民自愿或有偿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集中规划修建新村,按照购房农户是主体,政府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模式运作。农村信用社应积极主动参与,适当降低利率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参与新村建设。贷款方式应选择小额信用贷款,但要用在建的房屋作担保,期限应在1~2年以内。实践证明,因老百姓直接受益于土地、税收及财政资金,还款意愿都很高,贷款风险性都很小。新农村发展到哪里,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就应该跟到哪里,以达到地方党政满意、社会认可、农信社发展的三赢效果。

提升品牌形象,建立标准化服务。农村金融业的竞争是信誉的竞争,更是服务的竞争。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体现了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孕育着农信人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员工精神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种品牌,只有狠抓优质文明服务,才能实现农村信用社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狠抓“三基本”教育培训,苦练基本技能,打好业务操作基础,每位员工做到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操作能力。

产村相融支持特色农业

产村相融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每建一个综合体或聚居点,政府均进行了产村相融的规划。诸如池溏经济产业区、林果经济产业区、生猪产业化生态循环经济园。围绕产业规划,农村信用社应结合“惠农兴村、扶微助小”两大金融服务民生工程开展工作。

一是少部分农民组建以规模合作化生产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对这样的小微企业,农村信用社可运用“产销通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产业链共同体贷款加以支持,还可以 “仓储式”融资模式,化解涉农企业缺乏融资抵押品矛盾,解决短期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对独自承包经营的,运用经营权质押贷款、综合授信循环贷款加以支持。

二是一部分农民在聚居区内开超市、搞乡村旅游农家乐,可运用“商场超市供应链贷款”“联保互保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观光旅游贷款”等信贷产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兴村致富。

三是一部分留守农民,要保留其生产生活所需的小额信用贷款,这是农村信用社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贷款、“新农合健康”贷款,对发放的生产生活所需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推行四包责任制控制风险,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永远照耀在农村大地。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国家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农村经济将会更加繁荣。新的金融需求市场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历史机遇期,农村信用社要因农而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提升,把握经营方向,找准市场定位,全面实现战略转型。

(作者单位:四川省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创新城镇建设经营模式刍议 篇4

城镇规划是推动城镇建设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作用,一旦明确则不能随意更改,只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逐渐完善一些细节,充实规划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此外,在进行城镇规划时,应当将规划标准提高,做好相关服务设施的远期规划工作,继而确保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城镇建设规划要与城镇的管理需要保持同步,尤其是一些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应当进行统一地规划和完善。为了确保城镇规划与城镇的发展需求及实际相符,要在确定了城镇发展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分层规划的方式对城镇进行规划,并按照梯次组织实施:结合全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做好全市的宏观规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个县区的规划,在各县区下再进行乡镇规划。在进行小城镇的规划时,应当尽可能将城镇居民集中在沿河地区或者比较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段中,一方面能够集中资源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就业机会,打造繁荣的商业地段,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城镇经济中工业经济额的规划,一般在规划前首先要了解城镇中的存量企业的情况,再进行合理地安排规划,将工业企业进行集中布置,打造具有一定特点的城镇化产业布局。

2 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是在以城镇规划为基础上进行的建设活动,城镇建设对于城镇化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不仅决定着城镇的竞争力,同时也与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城镇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城镇规划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对其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尽可能一次建成,持久使用,防止因建设不到位导致城镇后续发展中进行二次建设,从而加大了城镇的财政负担。比如说:在建设城镇道路时,由于污水、给水、排水以及电力、路灯电线等都要经过综合管沟进行建设,因此应当首先将综合管沟的建设工作落实到位,从而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入城镇当地独有的风格以及人文景观元素,促进城镇当地旅游业发展,进而吸引投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3 城镇管理

(1)整合管理机构。在进行城镇基础设施过程中,其中涉及到了许多个部门,因此大大增加了城镇基础建设的管理难度,同时基础设施内容繁杂,容易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出现交叉管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负责统筹工作的总调度机构,来对这些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地管理,并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与义务。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城镇基础建设的效率,同时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直接找到负责人进行解决,进而有效提高城镇基础建设的工作效率。

(2)建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档案。档案资料是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完善档案资料,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让城镇化管理由最初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然而,就目前城镇建设相关档案资料的管理的情况看,大部分的档案资料管理依然较为分散,如停车场、道路、游园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档案资料都是由不同的单位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不利于档案资料的统一管理,同时也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降低档案管理的效率。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将档案资料的管理责任集中在一个单位上,并通过信息化方式对档案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如将档案资料的相关信息编制成电子图表、三维效果等形式,提高档案资料管理的直观性,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利用经济杠杆,变行政管理为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基础设施管理中最常见的管理方法,该种管理方法管理效率低、管理效果不佳,因此应在城镇基础设施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让政府花钱找人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管理效果,同时提高管理人员对城镇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比如说政府可以将市容保洁、园林养护等工作公开向社会招标,由私人单位承包这些管理工作,政府负责监督,共同维护城镇基础设施的良好使用。

4 城镇经营

所谓的城镇经营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在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方式进一步发展城镇本地的二、三产业,在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树立创新思想,改变城镇管理只投入不产出的现状。政府在进行城镇经营管理时,可以与经营性企业相互合作,由经营性企业出资购买政府建设的基础设施的使用年限,或者是邀请经营性企业出资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进而帮助政府完成城镇的良好建设,减少其财政负担。

(2)改变城镇经营理念。政府在进行城镇管理过程中,应当将市场经济意识以及经营城镇理念相互融合应用于实际管理中,并以此作为建立完善的公关服务市场体系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城镇管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所谓的城镇经营管理,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筹集资金进行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选择适合城镇发展的第二产业,做好第三产业的规划等来提高城镇中土地的价值,进而有效达到税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对产权关系加以明确,进而实现政府经营。对于政府出资建设的基础设施,产权属于城镇管理部门,而企业想要使用基础设施,则要出资购买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当然政府也可以选择与企业合资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产权依然属于城镇管理部门,但是企业能够在一定的年限中使用该基础建设,进而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如城镇供水、燃气、有线电视、通讯等。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城镇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促进城镇建设进度、发展城镇经济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城镇经营模式创新工作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相关的经营。因此要求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在实践中积极改善和创新管理方式,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建设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方向逐渐多元化,城镇管理经营模式改变势在必行。对于城镇发展而言,其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生产问题、生活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阻碍。文章主要以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管理及城镇经营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城镇管理的现状,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建设,经营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陈世金.创新融资模式化解新型城镇化融资困境[J].经济学动态,2014,(7):57-58.

城镇经营 篇5

第一条 为规范佛山市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的市场化运营,加强监督管理,依法维护公共利益及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污水处理特许经营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原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广东省建设厅、省环保局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督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特许经营”,是指佛山市、区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制度。

“城镇污水”,指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机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机构及各种公共设施排水,以及允许排入污水收集系统的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的总称。

“污水处理设施”,是指接纳、输送、处理城镇污水的管渠、泵站、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相关设施。

“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是指依法取得城镇污水处理运营资质,并获得授权对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进行运营、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

第三条 佛山市辖区范围内的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市污水处理行业由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负责,市、区按照政府职能分工设置污水处理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称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市、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按照层级管理原则,负责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市污水处理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规定的实施。

第五条 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区发改、规划、水利、财政、物价、国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

跨区的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的监督管理工作由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的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负责,其他管理工作按照属地负责原则由项目所在区有关部门负责,市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相关的协调工作。有关各方平等协商,共同加强监督管理。

第六条 佛山市推行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佛山市、区政府及其授权的污水处理主管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投资者或经营者通过签订污水处理项目特许经营协议,明确协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七条 对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实行特许经营应当依法进行,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率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第二章 规划、立项与建设

第八条 各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会同区规划、建设、环保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根据佛山市排水专项规划编制本区污水处理工程专项规划,报区政府批准后,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跨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按照有关各方平等协商,市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的方式确定。

第九条 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立项应当按照国家及广东省规定报发改部门审批。

第十条 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涉及的土地使用权,按国家和广东省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采取特许经营的,由市、区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职责权限依法选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授予投资者或经营者特许经营权,并报市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备案。

特许经营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

(二)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

(三)价格和收费的确定方法、标准以及调整程序;

(四)设施的权属与处置;

(五)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和更新改造;

(六)安全管理;

(七)履约担保;

(八)特许经营权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九)项目设施的移交;

(十)违约责任;

(十一)争议解决方式;

(十二)双方认为应该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特许经营项目投资者、经营者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相应的注册资本金和设施、设备;

(三)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四)依法具有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

(五)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六)有相应数量的技术、财务、经营等关键岗位人员;

(七)有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

(八)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条件。

投资者、经营者不具有前款第(四)项所列条件的,应与具备该条件的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投资经营。

第十三条 外商参与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的,除应符合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符合国家关于利用外资的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

第十四条 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建设应当按照国家和广东省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由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选择勘察、设计、施工、咨询、监理单位,采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办理施工许可,组织项目实施,组织项目交工验收,办理相关的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和后评价。

市、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对建设单位的上述行为进行监督。

第十六条 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设计必须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并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选择适用的污水处理工艺。

第十七条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三同时”及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制度。

日处理10万立方米以上(含10万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必须报省建设厅审查;10万立方米以下的由市建设部门审查。

第十八条 污水收集管网的设计、建设应优先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设,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的实际处理负荷在1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0%,3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85%。第十九条 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规范设置排污口,在进水收集井和排污口安装水量自动计量装置及COD(或TOC)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在排污口还应安装pH、COD(或TOC)等主要水质指标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所在地的环保部门联网。水量自动计量装置应配备备用装置。位于堤围内或者排污口不能将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的污水处理项目,必须配套设置排污泵站将处理后的污水抽出排入江河。

第二十条 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必须符合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并必须按规定落实噪声控制、除臭、消毒等措施,配套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设施。新建(包括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周围应建设绿化带,并按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批复意见要求设置一定的防护距离。

第二十一条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工后,经向环保部门申请试运行获批后通水调试运行,同时建设单位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44-2002)和相关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收规范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和备案。

试运行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主要出水水质指标稳定达到设计指标和环评批复要求后,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营之日起3个月内,建设单位必须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保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城镇污水处理厂方可正式投产。

对试生产3个月不具备环境保护验收条件的,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的3个月内向环保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延期验收的理由及拟进行验收的时间。经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试生产。

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第二十二条 城镇污水处理厂自正式投产之日起,建设单位须于1年内组织、完善好相关的竣工验收证明文件和环保部门出具的环保验收合格证明文件提交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并提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总体验收申请,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接到建设单位申请后,应尽快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总体验收工作。规划部门负责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规划核实。

城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签约一方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前款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总体验收工作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总体验收工作应当符合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融资及财务监控,可以采取审查相关方案、财务资料、重要经济合同及其他文件等方法,评估主要财务指标。必要时采取审计等方式进行监督。

第三章 运营与移交

第二十四条 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后持证上岗。

运营单位必须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营前,按照《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60-94)及有关法规、规章等,制定保障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运行台帐记录制度、水质检验制度等运行详细管理制度,以及针对进水水质、水量突变、停电、重要设备故障、洪涝灾害、火灾等突发事件制定污水处理安全运行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运营单位应保证在整个运营期内,始终根据下列规定运营并维护项目设施:

(一)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有关规范性文件及特许经营协议规定;

(二)运营维护手册及项目设施有关的设备制造商提供的一切操作手册、指导和建议。

第二十六条 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及特许经营协议的规定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和优质、持续、高效的服务。

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在特许经营协议约定的服务区域内向消费者普遍地、无歧视地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

运营单位不得对新增用户连接特许经营污水处理设施收取设施投资补偿费等接入费用。

第二十七条 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的建设项目,其污水排放必须符合排入下水道水质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要求,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签订污水处理合同,并取得排水许可证。排污单位不得擅自向城镇污水处理厂或其污水收集管网排放污水。

第二十八条 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当依法进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向环保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运营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污泥按照“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处理处置,并在坚持“安全、环保”的原则下实现污泥的综合利用。

第三十条 运营单位应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并定期(按月、季、年)向所在地的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 污水处理主管部门有权自行或者委托有关机构检查运营单位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维护工作情况,对运营单位检测程序、检测结果、设备及仪器进行检查和检测。

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可采用委派监管员的方式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管,对协议、合同中的规定内容实施现场监督。

第三十二条 市、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权限共同制定具体考核指标,通过指标考核对污水处理项目运营实施监管。

第三十三条 运营单位应当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排放污染物符合规定的标准。市、区环保部门或其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按照职责权限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情况每季度应进行不少于1次的常规监测。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按有关规定征收排污费,处以罚款,并由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由同级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

第三十四条 在线监测监控装置的营运应当由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单位进行,营运商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应正常使用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和进行维护,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改变或者损毁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发现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发生故障时,应及时修复。第三十五条 城镇污水处理厂出现下列问题,运营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区环保部门、污水处理主管部门报告,城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签约一方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运营单位还应向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一)进水水质、水量发生重大变化或超出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参数,可能严重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

(二)在线监测监控系统、重要设备或配套设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的。

接到报告后,环保部门和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当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查处。

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超过设计标准导致出水超标的,运营单位有举证责任。

第三十六条 实行城镇污水处理停运报告制度。

城镇污水处理厂应保持连续运行,不得擅自停运。实施设备、设施大修、检修等,应通过调节工艺运行状态保证污水处理的规模和出水水质。对确需停运或部分停运的,运营单位应提前15个工作日,向环保部门申请,并报所在地的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备案,城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签约一方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运营单位还应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在获得同意后方可进行有关活动。对于因突发事件造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或部分停运的,运营单位必须立即启动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并在2小时内书面报告所在地的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环保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恢复正常运行后,运营单位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停运期间情况进行总结,并向所在地的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书面报告,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市污水处理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 实行城镇污水处理厂年度经营报告和绩效评价制度。

运营单位应于每年的2月底前向所在地的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报告上年度的组织机构、职工总数、处理水质、水量、运营成本、安全生产、污水处理费使用、污泥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等生产经营情况,接受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监督。城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签约一方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运营单位还应向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将城镇污水处理厂年度经营情况上报市污水处理主管部门。

区污水处理主管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定期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达标率、处理成本、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价运营单位的运行绩效。运行绩效评价结果应当作为调整污水处理运营经费(特许经营费用)的参考依据。

第三十八条 市、区两级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应按照《佛山市城市可经营项目监管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和实施在运营单位市场退出、临时接管或不可抗力等情况下能够保障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转的措施。

第三十九条 特许经营项目如需进行扩建的,应遵循合理布局、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则,按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条 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具有经营期限届满等法定或者约定经营权收回或者终止情形的,运营单位应向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办理项目移交手续。

在完成交接手续前,原运营单位应按照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的要求或约定,履行看守职责,继续维持正常的运营服务。

第四十一条 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经营权发生变更或者终止时,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污水处理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运营单位应当在设施、资料等交接上给予密切配合,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移交污水处理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并向污水处理主管部门备案。

对于经营期限届满,由于政府方面原因仍然没有完成交接的,从经营期限届满到交接完成期间,项目经营所得仍然按照特许经营协议执行,如果给运营单位造成损失的,政府应当给予运营单位适当补偿,特许经营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污水处理主管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中介机构对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的运营协助实施监管。中介机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和良好的业绩;

(三)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员和相应的管理能力;

(四)有切实可行的监管方案;

(五)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 委托中介机构对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的运营协助实施监管,应签订委托合同。受托中介机构应按照合同约定,做好协助监管工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依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不按照规定设置排污口,或者擅自拆除、闲置、改变、损毁在线监测监控装置的,依据《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六条予以处罚。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未经环保部门同意停止运行污水处理设施的,闲置或者不正常运转污水处理设施的,或者因此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社会影响的,按《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对于谎报实际运行数据以及制造虚假数据的运营单位,污水处理主管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依据特许经营协议,责令限期整改;对情节严重的,应终止特许经营权,取消其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格。

运营单位谎报运行数据以及制造虚假数据而实际超标排放的,由区环保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第四十八条 进水严重超标导致城镇污水处理厂瘫痪或设备损坏,无法运行的,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排污单位的责任。

第四十九条 污水处理主管部门、环保部门或者依法委托的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市、区政府或其授权部门违反特许经营协议有关约定的,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十一条 对违反本规定其他有关规定的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城镇经营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农村承包经营户;微信营销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外移土地得到释放,农村承包经营户在国民经济市场主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竞争逐渐激烈。[1]此外,受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及农村承包经营户薄弱的营销意识的影响,商家与顾客之间存在严重的联动缺失现象。因此,农村承包经营户需采用适合自身的营销手段帮助顾客认识并接受其产品或服务。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软件倍受品牌商家青睐,其已成为商家用来推广产品、服务与品牌的新手段。在近几年,微信营销更是得到迅猛发展。微信营销的低成本运作与农村承包经营户的低成本需求不谋而合,其为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一、新型城镇化下县域消费者、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肩负着拉动增长、扩大内需的使命。正是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下,县域经济及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个体的绿色消费观不断强化,农村承包经营户快速发展。但薄弱的营销意识及营销手段成为制约农村承包经营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型城镇化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机制推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2]简言之,新型城镇化就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等化,切实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追求的是协调性的发展过程、集约性的发展方式,在发展中强调以人为本,为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而发展,脱离旧式的为发展而发展的思路。

(一)新型城镇化下县域消费者的特征。(1)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新型城镇化向民众宣传的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理念。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下,县域居民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消费观念更趋向于原生态、无污染。县域居民极度需求农村承包经营户种植或养殖的绿色产品。(2)惰性化的消费行为。随着

80后、90后步入青年期,县域居民年轻化,惰性消费行为越来越凸显。无论在产品资讯、产品实物或是产品服务方面都要求方便、快捷,唾手可得的产品更受该年代年轻人的青睐。(3)网络化的消费习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

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人,手机网民占83.4%。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下,县域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广,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各商家借助手机QQ、腾讯微博、腾讯微信等网络工具推广产品,县域地区年轻化的居民网络化的消费习惯更为突显。(4)人际关系网更为密集。县域地区总体面积较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同一乡镇或是临近乡镇同姓人多,一般为同一祖系发展下来的分支,宗族情谊深,在产品或品牌选择中更易受周边人影响,口碑效应更为明显。

(二)新型城镇化下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特征。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1)个人意识与素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经济的大力投入,我国农村居民的个人素质得到较快提升。如2008年国家投入专项资金1.15亿元,湖南省财政投入3450万元,总计1.5亿元在湖南省乡镇、村、街道、社区建设基层服务点4万多个,并为村级服务点购买大屏幕电视机、移动播放器、电脑和等投影仪专业设备。基层服务点对农村居民免费开放,其中图书、视频资料多为种植、养殖技术及管理知识,并不时邀请专家授课,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技术能力及管理素质得到提升。(2)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水平提升。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承包户不再是专注于一亩三分地的种植“大户”,其一般有外出务工的经历,服务意识强。同时,受经济发达地区的服务模式的影响,不自觉的模仿行为使其服务水平提高。(3)生产效益化。当下,农村各种资源得到释放,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制更为盛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空闲地增多,农村承包经营户租赁土地付出的成本降低。当下,我国政府对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农村经济发展尤为关心,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农村承包经营户在技术与管理上得到不断改进与提升,生产效益更明显。(4)缺乏专业营销知识,网络营销欠缺。调查统计,2008年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大部分农村承包经营户从未接触过“市场营销”,更不会运用营销学中的营销组合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于技术、服务和产品质量,营销是农村承包经营户经营中的短板。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3]然而,农村承包经营户通过互联网推广产品与服务的极少,对新兴起的微信营销更是一无所知。(5)运营资金有限,营销能力不足。农村承包经营户一般是家庭运作模式,资金主要来源于打工的积蓄和亲戚朋友们的借款。农村承包经营户要想取得银行贷款十分困难,流动资金十分有限。由于资金的限制,农村承包经营户无法采用耗资较多的电视广告或是网站建设等营销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精力与路程的限制,农村承包经营户在传统营销方式选择上也无法与城镇个体工商户相媲美。农村承包经营户在发展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营销方面。受资金限制农村承包经营户没有能力选择耗资较大的网络营销方式,同时,传统营销方式对农村承包经营户也没有优势;因此,急需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帮助农村承包经营户推广产品与服务。

二、农村承包经营户微信营销的优势分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基于APP的即时通信服务软件。2013年10月底,微信用户量已超过6亿。中国作为微信的发明国和用户最多的国家,其市场前景广阔。蓬勃发展的微信市场也产生了一个新的营销模式——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方式,在这种营销模式中有较多成功案例,如招商银行的“爱心漂流瓶”,深圳海岸城的020模式,凯迪莱克的公众平台模式等。但农村个体工商户很少通过微信营销模式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更不用说农村承包经营户了。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承包经营户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个人素质方面与产品品质方面,现阶段其矛盾突出表现为生态化、绿色化的产品滞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品信息传送不到位。微信营销是一种地域化、超低成本的营销模式,其既能满足农村承包经营户宣传、推广产品的迫切需求,又可实现低成本运营的现实要求。

(1)微信营销是区域化营销模式,能满足农村承包经营户服务县域地区的需求。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有限,其服务能力一般限于县域地区,因此在产品宣传与推广方面需要体现区域化特征。微信软件的地理位置定位功能恰巧满足农村承包经营户区域化的产品推广需求。(2)微信营销是低成本营销模式,迎合农村承包经营户低成本运营需求。微信公众平台是通过一对一的关注和推送,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合作推广业务,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微信公众平台由于运作成本低,到达率高已成为商家推广产品的主要手段。借用微信公众平台,农村承包经营户不必担忧高额成本负担与高技术的后台服务工作。(3)微信营销符合县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我国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72.2%,手机已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县域居民多数为80、90后,其已成为6亿多微信用户的主要组成部分,借用手机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已成为这两代人的习惯。县域消费者的惰性消费行为需要推送式的产品信息或服务信息,农村承包经营户通过微信的公众平台、朋友圈、漂流瓶等功能推广产品或服务能快速为县域消费者熟知,且新城镇化下便捷的交通也为线上线下交易提供了基础。(4)微信营销口碑效应更明显。首先,农村承包经营户生态化、绿色化的产品与县域消费者绿色化的消费理念相吻合;其次,县域消费者的人际关系网比大城市更为密集;因此,在产品的选择与购买过程中产生的口碑效应是可想而知的。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微信营销就是个人或商家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营销推广与产品销售了。微信用户与QQ用户、微博用户较大的差别在于微信用户往往将产品使用后的感受分享到朋友圈,因此通过微信中的朋友圈来实现口口相传的效果更为明显。(5)及时获取市场动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CRM)。相比于微博,微信因其互动的沟通形式使其在营销方面更胜一筹。微信用户之间是相互对等的关系,企业利用微信营销时可通过与受众对话进行互动沟通,这样能够及时收到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反馈甚至能够及时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农村承包经营户不懂得运用市场调查去了解消费者需求,因此不时出现销不对路的情况。微信是了解市场信息的有利工具,利用微信的各个功能实现与消费者的对接,借用微信的互动式平台来了解市场动态。

三、农村承包经营户微信营销的选择形式

对于商家而言,微信是集众多功能于一身的新型营销平台。在众多的功能模块面前,农村承包经营户应当有针对性的利用每个功能实现恰当可行的产品推广与品牌营销。

(1)“查看附近的人”。这是一种以地理位置推送LBS的营销方式。农村承包经营户可以点击“附近的人”搜索到附近的微信用户,借以发送产品信息。 “附近的人”是农村承包经营户拓宽营销圈子的有效方法。农村承包经营户在查找附近的人时可以将区域限定为“县域地区”,将搜索到的人添加为新朋友,为形成潜在的消费圈打下基础。(2)漂流瓶。漂流瓶具有非定向发送的功能,可以加强与潜在顾客的互动。农村承包经营户可以效仿招商银行的“小积分,微慈善”活动,在微信用户通过“漂流瓶”捡到农村承包经营户抛出的漂流瓶、进行互动后,农村承包经营户则按规定完成一项微慈善活动,如种植爱心树。此举既可以培养潜在客户群,又可提升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知名度。(3)扫一扫。微信中的“扫一扫”功能开启了“Online To Offline (O2O)”的模式。目前,商家主要利用“扫一扫”功能让用户获取电子会员卡,享受商家的优惠折扣。农村承包经营户可向扫描二维码的用户赠送储存于微信之中的电子会员卡或其他小礼品,通过给顾客一定优惠来稳定现有客户群吸引他们再次光顾。同时,农村承包经营户亦可通过该种方式提升关注度,并实时向顾客发送产品信息增强品牌效应。(4)微信公众平台。该模式是微信中相对而言最为正式的营销平台,倍受企业的关注。农村承包经营户可以通过注册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产品信息并配上生产基地的图片,实时更新活动信息及产品资讯。微信公众号主要注重的是品牌的宣传与产品价值的传输,农村承包经营户生产的产品一般为绿色有机产品,因此在产品价值传递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县域消费者的关注。县域消费者极度渴望绿色食品,农村承包经营户通过发送生产基地的图片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生产的绿色环境,更能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农村承包经营户要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将宣传效果发挥到最大,定期通过公众平台发送限额的“农家体验名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加深其对农家情感及对产品的认可。(5)朋友圈。微信中的朋友圈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个板块。用户通过朋友圈能实现与好友的实时通讯,稳定或增深情感。朋友圈主要是“一对一”式的信息传送,有利于及时解决顾客的疑问;对咨询较多的问题农村承包经营户可以在朋圈中的“发现”板块发送心情,与所有好友共享该问题的解答。除此之外,农村承包经营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及时发送活动的最新进展,推送最新产品的信息。由此可见,“朋友圈”是维护客户关系的有利手段。当然,在利用朋友圈时,农村承包经营户应当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量的问题,每天发送的心情最多不超过三条;第二是质的问题,传送的信息要尽量淡化商业化气息。

微信软件的几大功能模块都已成为商家进行营销推广的有利工具。农村承包经营户在营销模式的选择过程中,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其中一种形式或采用几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产品推广与品牌营销的目的。

农村承包经营户受知识结构与资金的限制,无法有效地采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推广产品、提升品牌。新型城镇化下,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农村承包经营户开展微信营销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4G网络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手机终端获取产品资讯成为县域地区消费者的主要方式,截至2013年10月底,使用微信的用户量已超过6亿,这为农村承包经营户开展微信营销提供了契机。微信营销是集高到达率、高曝光率、高精准度、高便利性与低成本运作于一身的新型营销手段,这为农村承包经营户运用微信营销改变目前营销短板的现状提供了现实可能。微信很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产品,而微信营销也将会成为未来几年主流的微营销模式。正因为此,农村承包经营户需要借用微信营销推广产品,提升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鲜艳. 对个体工商户制度的整合与重塑[J].改革与发展,2014(2):84-87.

城镇经营 篇7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拥有众多古迹遗迹,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无疑是城市宣传的一张“金名片”。特别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现代化推进的今天, 这张金名片背后的含金量被大大提升了。而另一方面, 早在2011 年, 国土资源部就已经关注到古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问题, 古城镇的开发利用问题也在有关会议上被多次强调。如何在尊重历史, 重新认识古城镇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 做到对古城镇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成为了当前“中国式改造”必须要面对回答好的一个问题。

观点1:过度开发让古城镇保护面临二次破坏

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镇, 一直无声地延续着文脉, 传承着文明, 见证着时代变迁。但由于岁月的侵蚀, 环境的突变, 这些古城镇悄然的改变着自己面貌, 有许多已渐渐的消失湮灭, 还有许多面临着被胡乱改造的命运, 只有寥寥无几的古镇有幸被保护下来, 但他们未来的命运也令人堪忧。

一些地方拆老城建新城, 将原有古城镇留存的历史文化遗迹拆掉重建, 一些地方在老城周边大搞新景观建设, 人为破坏原有风貌, 还有的地方将古城镇建设一新, 打着古城保护的旗号, 大张旗鼓地搞房地产建设、旅游产品开发。随着古城镇旅游业的深度开发, 文物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那些曾经被我们千方百计保护下来的古城镇又面临着二度破坏的命运。

对古城镇合理的开发利用, 发展旅游的初衷本是为了弘扬古城镇文化遗产价值, 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经济支撑, 但是过度的开发利用却成了古城镇不能承受之重, 给古城镇保护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原来的青山绿水由于过度开发, 植被被破坏了, 原有的景观被破坏了, 垃圾环境污染多了起来,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周庄。周庄作为“中国第一水乡”, 以水乡特有的恬淡气质而闻名于世。而闻名之后面临的现状是在仅有的0.47 平方公里的古镇, 接待日均6000 人以上的游客, 旅游旺季时日均接待量超过2 万人。古镇原有的恬淡宁静早已被打破, 浓厚的商业氛围, 井喷式的游客, 让周庄早已失去了陈逸飞笔下的江南古镇的气息。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1997 年12月4 日, 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没有太多的游客, 古城特色分明;十多年后, 2008 年曾被联合国检查组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1999 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 云南的旅游出现了井喷式发展, 游客大量增长。丽江很快变成一个喧嚣的古镇, 这让很多游人感到失望。一些游人说, 过去, 在别具一格的小街上,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 人们享受着“一夜千年”的忘我感受。但是随着这十几年的旅游开发, 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 在小贩的叫卖声中, 古朴一点点褪去, 曲径通幽的感觉已经不再。

观点2:“文物搭台、经济唱戏”的保护模式问题重重

虽然打着保护文化或是弘扬文化的旗号, 大张旗鼓、拆旧建新的造城运动背后, 很大一部分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方面是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另一方面在古城镇开发利用过程中, 圈占土地、房地产过度开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人民日报》2010 年就曾发表《陕西曲江模式:曲径通“优”还是通“忧”》一文, 对古城镇开发利用的“曲江模式”提出了质疑。文中引述陕西省委党校教授钟卫国的话说, 曲江是在用文化粉饰地产, 其内在规则是:圈地→文化艺术炒作→全球招标搞规划→贷款→基础建设→招商引资→地价成倍甚至数量级翻番→出让土地获得资金→炒文化概念、建主题公园→土地再次升值。文中还写道, 从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的规划展示看, 除了几个是博物馆类的项目外, 其余全是商务楼、宾馆、住宅小区。公开资料还显示, 2003 年, 西安曲江新区的土地价格为每亩30 万~ 50 万元, 到2009 年, 土地出让价格为每亩300万~ 600 万元, 房价最高达4 万~ 6 万元/ 平方米。

在陕西曲江的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中, 大明宫投资集团拥有大明宫遗址公园及周边地区在内的19.16 平方公里土地的一级整理权、整体规划权和整体开发权, 而土地产生的增值收益, 则由大明宫投资集团和它的商业地产商合作伙伴分享。尽管在开发之初, 曲江新城的负责人就一再明确, “不是为了炒地, 而是为了提高西安的城市价值”。但是曲江新城建设中大拆韩城古城, 出现了用假庙来“绑架”真庙的现象。包装成寺庙的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 占地约531 亩, 仿古建筑众多, 规模远远超过真财神庙。2011 年7 月,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概念策划方案汇报会在曲江管委会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 参会的国际人士不是知名文物保护专家, 而是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人员。

不可否认的是, 曲江新城的运作模式为政府、为开发商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在曲江系的圈地造景运动中, 卖地盈利最大的项目是2010 年开园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整个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规划面积为19.16 平方公里, 其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面积仅为3.2 平方公里, 而周边改造区域面积达12.74 平方公里。凭借大明宫遗址这一概念, 曲江系圈起的12.74 平方公里巨量地块迅速升值, 获利接近几十个亿。

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又做了什么? 据知情人士透露“建大明宫遗址公园, 有时候碎石渣也填进去。曲江每年光公园维修就花上千万。” 整个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时间只用了两年, 砖石上面有大量“伤疤”, 部分砖头整个翘起。有着1500 年历史的陕西韩城古城, 是中国六个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但现在, 韩城古城正遭遇大规模拆迁。曲江系韩城文投公司以保护改造的名义, 对韩城古城进行大规模拆迁, 之后将布局各类商业项目。在拆迁中, 距今258 年的韩城市市级重点保护建筑被强拆, 还有市级文保房九郎庙巷26 号偏房被修成仿古建筑, 原有老材料不知去向。

这种“文物搭台、经济唱戏”的历史遗产保护模式本质上其实是通过古城改造抬高房地产价格, 利用文物为房地产服务。在某些城市规划里, 古文物成了情趣点缀和住宅周边的高端配套设施。当地声称的保护性修复, 以经济发展反哺文物保护。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 一是损坏之后较难复原, 二是财政未必投入保护。

观点3:恢复性保护, 古城镇保护应注意历史文脉传承

党的十八大后, 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格外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古城镇的保护。2014 年2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就曾指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在谈到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历史文脉”。

城镇经营 篇8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主要来源于2 0 0 5年国家卫生部主编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国内外有关卫生资源的各类文献。方法:对我国城镇医疗保险部分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卫生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2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收支情况分析以及公立医院经营状况分析

2.1 我国医疗保险总体情况分析

2.1.1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逐渐增多。

2005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 3 7 8 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922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76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77万人和402万人。

2.1.2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存较多。

2005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405亿元,支出10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25.2%。其中,统筹基金收入820亿元,支出6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25%。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278亿元,其中统筹基金结存750亿元,个人账户积累528亿元。

2.2 不同级别医院门诊和住院收费情况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部属、省属、市属三级医院按服务量收费存在差异[1];部属、省属、市属三级医院按同样病种收费存在差异;合理制定不同等级医院的服务量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强化对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收支情况的监管,对缓解群众看病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见图1)。

2.3 我国医疗保险控费情况分析

由于各省市医疗保险支付情况都有一定差异,数据难以收集,但其以收定支的运行原则不变。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实行按项目付费的事后支付方式,对医院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均非常有限,容易刺激医院产生过度医疗服务行为[2]。实行医疗保险后,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逐步转向按服务量付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以及总额预算等付费方式。就广州市多所医院医保费用来看,年平均返回率约在9 0%~97%之间,按此比例保守测算,2005年我国医疗保险支出1079亿元,可减少医疗费用开支3.24~107.9亿元。说明通过不断完善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对公立医院合理收费有着较强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对医院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将得到强化,对减轻群众自付费用的经济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3]。

2.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弊端分析

医院管理和医疗保险制度涉及一个关键环节,即医疗费用负担方式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费用由谁来负担,负担的水平如何,以及采取何种形式支付。全世界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按支付方式可大致分为五种,即按服务项目付费(Fee For Service)、按服务单元付费(Service Unit)、按病种付费、按人群(Capitation)付费、总额预付。各种支付方式的利弊均是围绕医疗保险基金风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质量这两个核心评价因素展开的。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主要是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总体逐步转化为按服务单元付费(Service Unit)、按病种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4]。由于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医疗供需双方存在着不同的刺激作用,直接影响卫生费用的控制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成败。

2.4.1 按服务项目付费。

按服务项目付费是我国当前医疗服务付费的基本方法,其弊端:(1)刺激提供过多医疗服务,医疗费用难以控制,即使在医疗服务单价确定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提供者仍能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数量来提高医疗服务费用。(2)需要进行逐项审核,管理成本较高。(3)医疗服务价格难以科学而准确地确定。(4)容易倾向于发展高、精、尖医学科学技术,忽视常见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2.4.2 按服务单元付费。

按服务单元付费的弊端:(1)由于支付总额与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人(次)数成正比,容易刺激医疗机构分解处方,增加就诊者门诊次数,延长轻症病人住院天数。(2)由于支付标准统一、固定,容易诱使医疗机构减少提供必要医疗服务,推诿重症病人。(3)影响经办机构获取关于医疗服务利用与医疗费用支出的信息。

2.4.3 按病种付费。

按病种付费的弊端:(1)科学全面的实施必须有大量的基础工作为先决条件。全面实施起来较为困难;(2)强力限制医疗资源,导致对病人的医疗服务不足。

2.4.4 按人群付费。

按人群付费弊端:(1)可能会诱使医疗服务提供方选择低风险人群入保,推诿疑难重症病人。(2)医疗服务提供方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医疗质量的下降。

2.4.5 按总额预付。

按总额预付的弊端:(1)合理确定预算制度比较困难。(2)诱导医疗机构不合理减少医疗服务的提供。(3)弱化市场作用,影响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医疗服务提供者缺乏工作积极性。

2.5 公立医院按临床路径实施单病种收费有了成功的经验

2.5.1 国外医院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Tufts-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等提出。为了生存,医院必须探索低DRGs-PPs标准费用的服务方法和模式--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CP是既能贯彻持续质量改进、节约资源、控制成本,又能达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诊疗标准化模式,它融入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质量改进等先进管理思想。目前美国约60%医院已经应用。2.5.2我国公立医院有了成功的尝试。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年开始借鉴国际上先进的D R G s原理,转换收费机制,确定了临床路径医疗服务资源选择原则: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易于保存,价格低廉,方法简便易行,资源广泛,易于获取,易于接受。探索和实践单病种限价收费,在改善绩效,提高质量和纠正行业不良风气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实施限价至2006年8月底,该院共收治限价病人8266例,占同期出院总人数的1 1.7%,医疗费用平均降幅为30%,药品费只占10%,为这些患者直接节省费用1187万元。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也由此荣获2 0 0 6山东年度公益奖,引来国内众多公立医院前往参观效仿。2006年7月,该院研究的课题《单病种限价的实施办法及其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研究》经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卫生部、北京大学和山东省专家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3 讨论

3.1 医院与医保是一对难以调和的“冤家”

医疗保险基金是否收支平衡是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成功与否的标志。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通过对门诊和住院费用的监控,来实现基金医疗保险的收支平衡。医院是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内,以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益为手段,以获取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实现医院生存发展目标。世界各国,公益性医保部门以控费保平衡,商业性医保部门以控费保收益;医院则以从医保部门多收一点保发展,两者之间在世界各国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冤家”。在我国,政府管理的医疗保险机构确定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经营原则,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必然要从医疗保险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两者之间“控”与“收”的矛盾,自然形成一对冤家。

3.2 建立按总额预付+按服务单元(病种、床位、人头)的付费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医保病人看病贵的矛盾

总额预付制是根据可用分配资金、往年住院次均费用水平和医院近年收住情况及本年医院选择情况,确定不同级别医院次均费用。在总额预付制下选择按住院人次定额付费,一方面能实现按服务单元付费的优点:即“支付标准单一、直观、易于执行,激励医院降低定额内服务成本,另外有利于简化结算程序,方便结算,降低管理成本[5]”;另一方面,同时还保留了总额预付制的“控制费用[6]最为可靠、能有效避免基金风险”的优点。总额预付制虽然从运行机制上消除了医疗服务提供方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经济动因,促使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依然存在由于总额预付指标已定,医疗机构有可能出现医疗服务提供不足、推诿病人和医疗服务治疗水平下降,导致病人利益受损的现象,但其控费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上海市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了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矛盾(见图2)。

3.3 实现临床路径的管理方法,能够化解医院层面看病贵的矛盾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兴的临床诊疗规范化管理方式,为遏制医疗费用不断增长、规范医疗行为、持续质量改进迫切需要的形势应运而生。此种方法,一是可以对症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用药,减轻病人负担;二是可以让医院步入规范医疗行为,降低运行成本,持续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良性运营轨道;三是便于实现医保有效控费,医院合理取得医疗服务收益,有力化解医保与医院两对“冤家”矛盾;四是在医院层面较好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凤.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对医疗机构和参保患者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院,2001,5(7):3-6.

[2] 孟伟,丛楣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2):2-3.

[3] 杨世明.常用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弊端分析及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04,4:55-56.

[4] 李迈先.对我国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分类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02,5(2):83-84.

[5]罗仁夏,吴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调查及多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1):47-49.

[6]昊明.南京市加强医保基金管理[J].中国劳动保障报, 2004-07-16(2).

[7]吴阿元,李一平,张咏杨,等.按病种付费在医保费用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9):38-39.

[8] 韩凤,孟伟.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30-36.

[9] 王一峰.试论医疗保险结算改革[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23:14-16.

城镇经营 篇9

1 对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理论阐释

城镇化的核心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优化城镇化空间和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将城镇化定义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有学者指出城镇化的一般涵义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也就是农村人口比重日渐下降, 城镇人口比重日渐提高, 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或外在表现形式;文化由乡村向城镇发展, 城镇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渐提高, 乡村文化的影响日益减少, 这是城镇化生成的文化特征;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越来越少, 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越来越多, 这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 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城镇基础设施的健全, 农村转变为城镇, 整个国家或地区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 这是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变化”。

关于土地流转的内涵是:“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 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 (使用权) 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即保留承包权, 转让使用权”。也有指:“农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即一部分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其承包经营的农地通过多种形式交给其他农户使用”。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有关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中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的前提条件下, 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权属性质和主体种类与农业用途的基础上,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即流出方) 依法将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从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移转给他人 (即流进方) 的行为”。

2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的“城镇化”思路, 即农村土地资源经营规模化, 使农村土地成为许多投资者追捧的热土。“在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使得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农村在自愿基础上在不同农户之间转包的行为是普遍发生的。经调查发现, 目前农村土地发生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经济发展的市场力量推动以及政府的行政干预”。

农业部对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四川、河北、黑龙江12省的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前后, 大部分省份流转土地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约为5%。但近年来,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增多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数量和规模呈逐步增长态势。截至2007年末, 全国农地流转总面积达426.9万hm2, 比2006年增长14.8%, 占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2%;截至2008年8月底, 农地流转面积已达到0.07亿hm2, 比2007年增长66%, 占地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7%, 比2007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底, 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0.18亿hm2, 比2011年底增长22.1%;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1.2%, 比2011年提高3.5个百分点。分省看, 耕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承包面积比重在25%以上的前10个省 (市) 分别是:上海60.1%、江苏48.2%、北京48.2%、浙江42.9%、重庆36.1%、黑龙江35.7%、广东28.9%、河南26.9%、安徽25.7%、湖南25.7%。流转面积比上年增幅在30%以上的7个省 (区) 分别是:重庆65.7%、吉林44.4%、甘肃39.0%、安徽38.6%、河南32.0%、新疆30.1%。

我国土地流转的发展相关数据反映如下事实:第一,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伴随着近年的城镇化开展出现加速和扩大的态势。不论是从流转的速度、数量和规模来看, 农村土地的流转日渐活跃;第二,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仍未形成“大气候”。由于很多的农民在思想上对土地方针政策仍然缺乏了解, 以及自上而下进行的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 我国还未形成大规模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第三, 土地流转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转移数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很多农村的劳力转移及劳动力减少, 大量的土地有待转包至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 从而能够产生规模经营, 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经济发展越好, 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比重的增加, 都大大减弱农民过往对土地的过度依赖。第四, 从总体上来讲,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的资本市场还十分不畅通, 以及农村土地流转进展很不均衡, 表现为地域差异性大。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5%, 而农村土地流转的数量还仅仅是10%左右, 两者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这是农用地流转是市场不畅的表现,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功能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的产权界定不明晰, 承包经营权残缺

农村土地产权是土地交易的基础, 产权关系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村土地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所在。而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缺陷正是其没有明确的产权边界界定以及承包土地经营权产权的残缺。而土地经营权从其本质上来说即是使用权, 可以衍生出转让、转租、入股、抵押等权利, 作为使用权性质的承包权却只有耕种权、部分的收益权以及较少的处分权, 因此其权能是残缺的, 不完整的。由于农民只有残缺的土地产权在手, 因此在土地资源进行配置和市场交易的时候, 存在着巨大的交易费用, 因而从经济的角度看这样就是花的费用很高, 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3.2 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相关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涉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向集体以外的成员或组织的流转都相应地设置了很多限制。如现行的《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制度政策文件都相应地规定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所要遵循的相关原则、规范或规定等等, 以及还有很多没有明文的规定等, 这些都属于不完整的法律规范, 即是它们仅仅是规定了土地流转双方的相关义务, 但对于违反该义务的行为却没有相应的相配套的制裁性法律规范与措施, 因此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土地保护制度不健全。

3.3 土地流转违背农民意愿, 操作程序不规范

当前我国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健康有序的,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种土地要素的充分合理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但是在有些地区的基层组织将土地流转看作是有利可图的事情, 他们在私利的驱动之下, 进而违背农民的意愿与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 依靠着行政手段来强行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 严重危害到农民和国家的利益。还有在农村的土地流转过程中, 相关的土地流转程序操作很是混乱, 不合章法。基层政府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和服务完全不够, 多数是自发地、盲目地进行, 操作的程序不规范, 相关的流转手续也是很不充分, 很多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混乱无章法的、无序的状态。

3.4 土地流转市场发育迟缓, 资本化程度较低

农村土地流转实际上就是其使用权的一种交易, 而交易就必须有相应的交易市场。而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目前依旧是缺乏土地流转的相关中介机构, 或者没有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几乎是没有建立起相关的、专门的针对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土地交易载体, 同时流转双方在市场的交易过程中, 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沟通不畅和缺乏信息。在对引导城市或市场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引导城市资本顺利下乡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思路和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体制保证, 也没有完善的引导机制, 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工作滞后, 我国在这一点上仍旧是处于初步阶段。

3.5 土地流转配套改革滞后, 流转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城镇化不断扩展的同时,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也在经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快速发展, 其规模和速度很是另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 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 也有很多相关的其他制度改革并没有跟上步伐,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脱节了或不相适应了。例如我国的城乡劳动力并为一体, 存在着户口歧视、就业歧视或者排斥等等社会现象, 相应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 改革也是严重滞后, 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这在农村城镇化道路上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 严重阻碍着城乡的发展。

3.6 土地流转的价格不对等, 收益分配不合理

“我国的基准地价评估体系是相当不完备的, 对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化, 更是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价格标准, 没有完整的价格体系”。目前土地所有权流转收益分配主体是多元的, 分配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和不合理的。“我国政府在征用集体土地时, 不是按照土地的市场价格来计算的, 而是根据法定的土地补偿费, 实际补偿远远低于土地的市场价格;即使是微薄的土地补偿费, 真正最后落到农民手中的也是寥寥无几”。在我国的实际土地经营权流转中, 往往都是政府、企业组织或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等打着良好用意的旗号, 在农村进行农用地征用的范围、利益等远超其所给的价格, 双方完全处于不对等状态, 最后的收入利益分配也是严重不合理的, 侵犯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4 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的建议

4.1 明晰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

“重视并明晰产权关系, 是中国农业扩大再生产和实现土地规模经济效益的保障, 也是农村城镇化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明晰产权关系时, 需要对使用权、经营权等等一些派生的权利进行分别。要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归属, 进一步强化所有权的职责;再次要合理地界定农村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包括承包权的稳定, 确定农民享有的承包经营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这样才使农民对土地不是完全依赖, 从而形成土地流转市场的有效机制, 同时也能使农民脱身出来, 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效率, 从而拓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空间和规模, 来反哺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

4.2 建立并健全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体系

为了使土地流转规范化, 对流转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求等都必须制定详细明确的具体的法律法规。确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 是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法律基础。同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体系的完备与健全, 还要确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的债权属性, 赋予土地经营权流转人自治的权利,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建立在平等、多加交流沟通的基础上, 为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农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交易, 还是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规定并获得有关批准, 但是也还是需要对当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地梳理与调整, 加强如农村劳动力、金融资本、先进技术等等在城乡之间相互流动, 充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

4.3 改革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功能

“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是农地流转的载体, 它的运行状态如何将对农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设的政策法规, 还有建立健全全面的土地价格评估机制, 制定出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土地价格指标体系、测量方法等。最佳的是形成市场化的土地价格, 减少政府在其中的过多干预。同时, 很有必要加强并完善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监督和管理, 使其做到规范、有序地进行, 充分发挥市场在其中的重要功能。

4.4 加快现有土地流转制度与模式的创新

加快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步伐, 加强对土地的总体规划和土地的利用计划, 使我国有限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以及在土地流转中不断使其流转得更加健康、快速、有效, 从而也能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还要在既有的我国土地流转的模式下, 积极探索新的土地流转模式, 以便更好地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再次要改革我国现有的农用地征用制度, 要以公共利益为第一要位, 按照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价格进行相应的补偿。

4.5 建立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服务体系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 必须改善土地流转的市场环境和土地使用权市场体系建设”。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 必然致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起来是十分的缓慢且规模不大。因此要帮助农民逐渐克服分散经营和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为农村土地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 需要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 还要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促进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畅通性和高效性。

4.6 加强宣传和教育, 强化政民互动

专门开辟起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宣传教育板块, 从根本上对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在宣传方式上, 加派人手进行农村实地宣传, 以最大力度宣传最大效果。同时在宣传手段上, 应当同步配套建立起相应的农地流转配置措施与策略, 讲究灵活性和实在性。不定期地开展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专题教育和培训, 使基层干部及一些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如何规范、有效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此同时, 也要强化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与交流, 政府应当及时公开相关政务信息, 鼓励广大人士建言献策, 而农民也要加强自身观念的革新, 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还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 顺应农村城镇化趋势。

摘要:城镇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的城镇化更是令人瞩目。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城镇化发展是围绕为农民谋福利而离不开土地的, 其关键是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 从而达到统筹城乡的共同发展,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我国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进而就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权流转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战略选择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浦善新.走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3]陈元, 郑新立, 刘克崮.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易永锡.中国当代农地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5]丁关良, 李贤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内涵界定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6) :5-13.

[6]孟祥林, 王印传.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7]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 2002 (5) :76-87.

城镇经营 篇10

小城镇在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将成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中间环节或目的地, 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小城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城市一样, 小城镇也是一个有着自身运行机制和模式的有机体。不同的小城镇因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传统小城镇就是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区别于其他现代小城镇, 具有自身独特的、无法复制和效仿的特色优势。本文研究的范围选定为传统小城镇密集的沿沪地区, 探讨同类型的小城镇在彼此接近的地域内, 面对着同样的客流市场,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创的差异化发展思路。

二、沿沪传统小城镇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依托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是当前位于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寻求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同处一个地域, 生产方式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相似性, 城镇的发展思路也趋同一致。这就导致了这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性, 虽然经济实力上去了, 但环境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问题、居民的权益问题也逐步摆在了当地政府面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为传统城镇保留一份纯朴的城镇风貌是当下应该重视的。

(一) 发展定位雷同和不明晰

截止2009年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已达143个, 而江苏浙江两省分别有14个镇入选, 占据了很大比重, 沿沪地区则更为密集。在与上海接壤的太仓、昆山、苏州、吴江、嘉善、平湖集中了周庄、同里、直、西塘、沙溪、木渎、千灯、锦溪等十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并且这些小城镇以其特有的江南水乡风貌而独具一格, 与其他历史文化名镇形成了反差。江浙一带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小城镇能够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主要是因为江南古镇具有独特的空间格局、景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小城镇因地域上的接近, 常常能够被组织成良好的旅游路线, 江南古镇游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线路。

正当古镇游欣欣向荣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小城镇加入到这一行列, 希望从中分到一杯羹。问题在于每个镇都效仿周庄那样发展古镇旅游, 但自身可利用、可挖掘的历史文化价值远不及周庄, 导致这些小城镇发展思路上的雷同, 最后的结果就是发展平庸。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小城镇没有正确地理解自身在沿沪小城镇中的优势何在, 没有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 而只是一味地跟风。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埋没

石楠在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保护理念的问题上指出:过去只重视建筑本身的保护, 而没有从社会学、文化学角度研究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应该怎样保护。许多传统城镇在旅游开发时只注重物质层面的开发, 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往往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别留意, 而对需要用心去感受、用思想去领悟的非物质文化缺乏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是精神层面的, 是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磨损或消失的, 其价值甚至高于物质文化。

遗憾的是2008年公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其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一谈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人们的眼光往往停留于物质层面, 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被忽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表现形式多样。它们一方面传承着历史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与文物古迹、区域整体环境风貌相辅相成, 构建出城市、村镇文化的深厚底蕴, 体现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韵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要形神兼备。形, 就是在物质层面保护其原貌;神, 就是保护其历史上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物质遗产的保护。

(三) 利益主体在城镇发展中的地位不对称

城镇发展的主体由三方面构成, 即代表国家利益的城市政府、代表集体利益的企业和代表个人利益的公众, 三个群体成为城镇发展过程中博弈的主体。在城镇发展中三个主体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缺少任何一方, 城镇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只有三方相互协作、相互监督, 城镇才能科学合理地发展。但是, 实际情况是代表个人利益的公众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往往成为被忽视和冷落的一方, 城镇的发展成了政府和企业联合作用的产物, 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单一、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成了城镇发展的主要模式。公众作为城镇的主要群体, 在这种错误的发展模式下, 丧失了自身的权益, 同时也放任了城市政府以土地和环境换取GDP的行为愈演愈烈。多数传统小城镇也没能逃脱这种发展模式, 大量的工厂、企业以包围的态势和渗透的方式占据着传统小城镇所剩不多的空间。公众在这种环境中由于信息的不公开、缺乏交流的渠道, 造成了严重的地位不对称, 公众没有在城镇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生活在古镇中的原住民作为传统小城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享有者和传承者, 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政府资金的不到位、保护理念的落后, 导致原住民生活的传统街区居住条件脏、乱、差的现象蔓延, 降低并破坏了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政府放低了工业企业的进入门槛, 使得大量的现代建筑以及厂房对传统街区产生了空间上的压迫, 破坏了传统小城镇的空间肌理。

三、传统小城镇发展的阶段分析及经营策略的提出

(一) 传统小城镇发展阶段分析

加拿大地理学家勃特勒 (R·W·Butler)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和其他人文地理学者研究成果, 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模型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和复苏阶段, 每个阶段均有其标志性特征 (见表1) 。通过传统小城镇每年的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旅游景点的数量和质量、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半径和影响力, 可以判断出小城镇所处的旅游地生命阶段。

(二) 传统小城镇发展经营战略的提出

通过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确定传统小城镇所处的发展阶段, 并根据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来分析小城镇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城镇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城市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之前, 需要对城市作出发展战略规划, 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提出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规划。陈岩松在《城市经营——理论运作制度创新》中提到城市发展战略经营必须在宏观把握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基础上,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目标与方向,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 实行城市发展机制创新,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并提出城市战略经营的策略即准确定位、功能创新、空间拓展、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城市营销和区域整合八个方面。

小城镇虽然在规模以及职能上不及城市, 但其运行与发展也是多要素相互组合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复合体, 同样需要战略层次的指导。本文就以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太仓沙溪镇为例, 探寻传统小城镇运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来定制适合于自身特质的发展策略。

四、太仓沙溪镇差异化经营策略

沙溪镇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中部, 距上海虹桥机场50公里。古称印溪, 曾享有“东南十八镇, 沙溪第一镇”之誉。据载:“昔犹濒海, 在唐宋已有村, 统称涂松市。至元时投沙泊所, 始有印溪之名。”明弘治年间, 市镇日趋繁荣。监察御史苏赞的“御史府”、山西道御史曹逵、刑部朗中叶遇春等达官贵人, 相继在这里建府造第, 街景日好, “沙溪八景”, 远近闻名。到明清时期,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 商旅汇集, 需要一个文化交流、商品经济活动的地点。于是, 沿戚浦河而建的临水建筑脱颖而出, 古朴的石拱桥横跨戚浦河, “印溪书舍”、“南野斋居”、“连蕊楼”等一批古宅名居拔地而起, 形成了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等小巷深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一) 明确发展定位, 创新城镇功能

2005-2008年昆山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由8.09%降至6.43%。而客均消费额分别为969元、910元、982元、957元, 可见昆山存在一定波动。由此也反映出昆山一些古镇旅游者的数量虽在增长, 但增长率是下降的, 同处江南的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同里、西塘等, 也基本存在这一现象。这些古镇的生命周期已达到发展或巩固阶段。作者对沙溪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并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 总结出沙溪镇目前还处于参与期阶段, 当地政府对沙溪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还刚刚起步, 正在对一些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进行完善 (见图1、图2) 。

在古镇游表面红火, 实则渐渐衰退的情况下, 处于参与阶段的沙溪镇如何不受古镇游大环境的影响而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定位就成为了沙溪镇今后能否在古镇旅游方面得以发展的关键。

沙溪镇的经济总量在太仓市各镇中排第二, 仅次于城厢镇 (中心镇) ;历史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仅次于城厢镇。遵循错位发展原则, 城厢镇成为太仓市的政治、经济中心, 沙溪镇则应发展为太仓市的文化中心。轻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清洁用品是沙溪镇的优势产业, 与周围乡镇形成了错位发展, 沙溪镇可以依托其不菲的经济实力振兴地方文化。既保证其经济继续强劲发展, 又使古镇风貌不遭破坏是沙溪镇生存之道。

建立沿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沙溪镇除充分发扬自身的非物质文化外, 还应吸收市域内甚至其他吴文化地区的文化元素, 切实提高沙溪镇本体的非物质文化品种和内涵, 成为沿沪地区乃至江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高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不同, 它具有流动性和传播性。文化是相融相通的, 江南数千年形成的吴文化应该有一个地方能够被集中珍藏和发扬, 沙溪镇应该主打“吴文化”这张牌, 争做吴文化的集聚展示中心。

(二) 发扬传统文化, 挖掘当代文化

传统文化包括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溪镇拥有大量的传统文化, 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策划与宣传起步较晚, 没有形成影响力和市场。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沙溪镇的主要文物古迹集中在明清时期, 目前当地政府也正在开发古镇的明清一条街, 以还原明清时期的古镇风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典故、文化名人、传统习俗、传统工艺、文学绘画、舞蹈音乐、传统体育等。沙溪镇提出争做吴文化的集聚展示中心, 就需要为这些非物质文化提供展示和宣传的物质载体, 通过传统的明清建筑以及水陆双网络形成非物质文化与游客交流沟通的平台。

文化具有时代性,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 如何保持文化的延续性以及持久的吸引力, 在于不断地创新与突破。当代的文化在未来将成为传统文化, 如何从当代文化中提炼出值得永久传承并能体现时代特色的部分成为挖掘当代文化的关键。进入21世纪的10年间, 让人记忆深刻并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莫过于城乡一体化, 农民告别了几千年的农业税, 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 农耕文化产生了新的表达方式;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这些将在历史上被深刻地记录, 成为时代印记。我们应该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做优做强, 成为今后“三农”发展进步的典型, 形成新江南水乡风貌的展示区。

(三) 保护修复古镇, 积极发展新镇

沿河吊脚楼、桥门洞、古墙门、老街和建筑的飞檐挑梁等建筑元素, 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河二街三桥一岛”的带形古镇空间格局 (见图3) , 是沙溪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因素。目前明清老街大多破旧损坏, 在保护修复时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保留传统建筑元素, 避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 保护古镇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 (见图4、图5) 。

古镇的保护可采用“原住民保护、使用更新、功能置换”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原住民保护”主要集中在风貌保护最好、街巷尺度宜人的核心区, 保留原住民传统生活形态, 提供服务于居民生活的项目, 如传统的手工业作坊、传统商业店铺等;“使用更新”主要集中在风貌保护较好的古街、古宅, 以发展面向游客富有特色的购物、餐饮业为主;“功能置换”模式主要针对一些风貌不协调的建筑, 对其立面进行整治, 以发展传统娱乐项目、家庭旅馆为主。

对于服务于古镇旅游的大型辅助性设施建设应遵循“跳出古镇建新镇”的开发模式。古镇作为保护的对象, 主要承担游览功能。新的开发建设要跳出古镇, 将一些古镇区内部空间难以提供的大型购物、住宿、餐饮、娱乐、休憩、民俗活动等辅助性旅游设施建设在古镇保护范围外的新镇。

(四) 提倡公众参与, 推动制度创新

2 0 1 0年6月,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为主题的世博论坛通过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枫泾宣言》。该宣言提出, 名镇的保护, 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专家指导、多方配合、形成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调动民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使民众成为名镇保护的主体力量。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公众参与程度在谢莉安斯汀的“市民参与阶梯”中属于较低层次 (见图6) 。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扩大公众参与, 首先要实行“阳光规划“制度, 增加规划管理和决策的公开性、透明性, 通过网站、媒体、公示栏等方式, 公开规划信息;其次, 通过完善决策机制, 加强民主决策, 防止公权力被滥用, 避免政府随意决策和违背民意;第三, 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社会监督、完善公众参与规划渠道, 建立规范的公众意见收集、整理和反馈制度, 切实维护公众利益。

传统小城镇的魅力是通过具有历史风貌的建构筑物、传统空间格局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的。缺乏了原住民的古镇是没有吸引力的, 因此政府在对古镇进行保护和开发时应提倡公众的参与, 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他们的困难, 并对原住民提供适当的资金和实物支持, 使其更好地生活在古镇中, 使古镇的传统街巷市井生活完好地延续下去。

(五) 激活旅游产品, 强化资源整合

太仓紧靠上海, 旅游客源主要依附于以上海为中心的苏杭旅游商圈。在水乡概念已被“江南六镇”演绎得淋漓尽致的今天, 沙溪镇再走传统的水乡旅游路线无疑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太仓拥有为数不少的历史文化古迹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 但都如满天星斗, 分散在各镇区, 缺乏整合, 缺乏系统性和规模性。如果将这些类型不同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 形成有别于传统水乡旅游的全新开发模式, 在激烈的同构竞争中突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将是沙溪镇塑造独特旅游品牌形象的关键。

因此, 沙溪镇的旅游开发必须整体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 定位的立足点不能局限于镇区本体, 而应该放眼到整个太仓市域, 采取“串珠成线, 以线带面”的方针, 只要一条线成功, 则全盘皆活, 后续的修复工作就既有了资金的源泉, 又有了实际的市场拉动, 更有充裕的时间来从容运作。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收集, 作者从太仓的旅游资源中整理出一条适合于以沙溪古镇为中心的旅游线路 (见图7) 。包括四个节点, 分别是:金仓湖湿地公园、沙溪历史文化名镇、直塘历史文化街区、双凤宗教福地;以及两条游览线路, 分别是:利用金仓湖公园的自行车特色项目来组织连接金仓湖湿地公园和沙溪历史文化名镇的自行车游览路线, 沿线可体验水网地区的田园风光和民居风貌。依托戚浦河连接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与直塘历史文化街区的水上游览路线, 沿线可欣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体验新江南水乡风貌。整条线路设计的游览时间大致为一天半到两天, 既符合游客在时间上的心理要求, 也满足旅游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要求。

五、结语

本文以沙溪镇为例对传统小城镇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有局限性和地域性。在大同中寻求差异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之路, 规划建设此类小城镇时应引入城市经营的理念, 通过明确定位、功能创新、空间拓展、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城市营销和区域整合八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路线。

摘要:位于上海周边地区的传统小城镇因其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水乡古镇特色风貌, 成为近二十年旅游开发的热点地区, 但是发展定位、资源种类的雷同性导致了各自竞争力的衰退。本文以沙溪古镇为例, 将城市经营的理念用于古镇的开发运作, 探讨差异化的经营模式给传统小城镇发展带来的契机, 为传统小城镇的发展注入新血液, 激发新亮点, 创造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谢辰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非常适时[J].城乡建设, 2008 (6) :53.

[2]周玲强, 朱海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与案例研究——以乌镇为例[J].浙江统计, 2004 (5) :28-29.

[3]陈岩松.城市经营——理论, 运作, 制度创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4]百度百科, 太仓沙溪[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3732.html.2010.

[5]昆山市统计局编.昆山市统计年鉴 (2006-2009) [M], 2009.

[6]太仓市统计局编.太仓市统计年鉴2009[M], 2009.

[7]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太仓市总体规划[太仓市人民政府.太仓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30) [R], 2010.

[8]阮仪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江苏太仓沙溪古镇[J].城市规划, 2006 (12) .

[9]周友军, 黄耀志, 李秀, 刘强.保护古镇中的触媒持续引导旅游发展——探讨四川平乐历史文化古镇保护和发展的方法[J].小城镇建设, 2010 (5) :100-104.

[10]何晓东.世博论坛通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纲领性文件[N].新民晚报, 2009-07-07.

[11]Sherry 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 35 (4) :216-224.

上一篇:网络预警技术与应用下一篇:礼品市场营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