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籍信息

2024-06-24

城镇地籍信息(精选十篇)

城镇地籍信息 篇1

1 系统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研究是管理地籍信息、加快决策速度、提高决策水平的需要, 为了实现快速动态监测和面向社会的应用。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作为基础部门和形象窗口, 地籍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土地部门的正常运转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 故效率低下的传统管理和手工作业方式在准确性、科学性、现势性等方面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先进的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手段提高了地籍信息的变更速度和管理效率, 能够为领导及时地提供所需数据和资料, 加快了领导层的决策速度, 提高了领导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减少许多工作上的失误。地籍信息系统使土地动态监测得以快速、准确地实现, 土地违法现象能够及时查处, 这对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维护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地籍信息系统建成后, 将会对社会各界用户提供房地产信息, 采集范围和使用领域也会不断扩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3]。

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2.1 农村综合变更模块

作为农村土地详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综合变更内容比较复杂, 包括图形变更和属性变更。其中, 图形变更包括行政村、标志点、图斑、地类界线、线物、宗地等, 当图形发生变更后, 地类、面积、所属单位、长度等相应属性会跟着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属性变更。综合变更因素较多, 处理起来较为繁琐, 所以在处理综合变更时要按照顺序, 找准重点, 从大范围到小范围, 从点到面依次进行处理。

2.2 勘测定界模块

勘测定界模块是根据农用地转用、土地出让、土地开发复垦等需要, 测定界址位置、界定项目用地范围、计算用地面积等技术服务, 最后得到的土地界定图纸所注面积即为合法使用范围。勘测定界信息化管理, 节省了大量劳动力, 操作管理方面, 提供了直观的图表数据, 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3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账模块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土地所有权和分类的更新调查, 并结合已有的土地台账做出某个时期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账, 做到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表和实地相一致, 方便国土管理部门有效的监测土地利用情况、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等[4]。

2.4 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

土地流量分析是国土局每年针对土地变更情况进行分析的一项工作内容, 总体掌握了年度土地变化和利用情况, 对保护耕地、适当控制建筑用地规模、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城镇综合变更模块

城镇地籍变更完成日常地籍变更以及变更涉及到的表、图、卡等实时动态更新, 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主要包括、街坊地物变更、街坊合并、街坊分割、宗地合并、宗地分割、宗地注销、宗地新增等, 处理起来较为复杂。例如城镇内新建一条道路就涉及到宗地、街坊变更等内容, 所以处理城镇综合变更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编码等, 按顺序、按步骤分别进行处理[5]。

2.6 土地设定登记模块

集体土地设定登记分为所有权登记和使用权登记两个流程。集体所有权登记是所有者到国土资源局办件窗口提交所需资料, 经办人员人员查看文件资料齐全时录入系统收件单, 并打印收件单, 然后进行初审, 地籍科科长对初审完毕后的办件进行审核, 审核流程流至分管局长处进行审批, 审批通过后制作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 最后所有者持打印收件单领取证书。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土地使用者进行登记申请, 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和审批, 最后申请人员领取土地使用证书。

2.7 变更登记模块

变更登记分为名称变更登记和地质变更登记两方面。名称登记是指, 在不发生转移土地权属的条件下, 因为土地权利人的姓名或名称改变进行的土地更名登记。地址变更登记是指因为土地权利人的住址改变进行的土地变更登记。

3 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

3.1 系统总体设计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总设计主要是从软、硬件体系结构设计和系统功能总设计进行的。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B/S模式和C/S模式是目前软件体系应用系统的两种主要框架结构, 一般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 对交互性、应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系统采用C/S模式来构建, 具体构建方式要结合当地地籍管理情况。地籍信息系统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需要处理的数据、图形量大,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行, 整个系统需要数据库服务器、高速扫描仪、绘图仪、图形工作站、激光打印机等构成的一个良好的局域网络体系结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土地登记管理、图形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资料扫描、公告管理、系统管理、查询统计、地籍档案数据接口等功能模块组成,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见图1[2]。

3.2 土地登记管理模块设计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 提高地籍日常管理工作效率, 其中高效率的土地登记管理是信息系统主要目标之一。结合最新的土地登记方法, 分析土地登记发证流程, 土地登记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根据最新颁布和实施的《物权法》, 土地登记管理需增加预告登记、地役权登记、异议登记等流程[1]。

4 结语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日益现代化, 我国的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 国内很多市、县都已经建立了自己区域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在土地管理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外,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还可应用于人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消防等多个领域和部门, 目前, 我国的地籍信息系统仅是在土地管理部门得到应用, 所以,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在其他领域和部门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徐伟民, 韩聪秀.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 2010 (22) :40-41.

[2]袁生礼.天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21) :45-46.

[3]严志民, 王凤霞.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 :40-41.

[4]杨昊, 龚承.基于地籍测量实践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思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2) :12-13.

城镇地籍测量(模版) 篇2

泰兴市国土资源局张伟225400

摘要: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界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主要目的的测量工作,它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本文介绍了城镇地籍测量的方法,详细论述了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土地权属、土地的数量数据、质量标准、要求与精度不同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地籍;测量问题;解决方法

地籍测量工作是测量和调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面积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的测绘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正确、有效、合理利用土地的依据。由于地籍测量的成果要求必须真实、可靠,这样地籍测量检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镇地籍测量概述 1.地籍测量的方法

地籍测量要根据测量区域的基本情况选择的一种相对合理的测量方法,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几种几种不同的测量方式合并在一起的方式来对我们的测量对象进行整体的调查研究,对于一般类型的城镇来说,我们采用的测量方式主要是采用解析的方式或者是基本的图解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还可以采用另外三种方式并存的方法进行精确度更为准确的测量,对于一些新建的城区,工矿等企事业单位相对较多,这些城镇一般都是从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演化而来的,因而,针对这些旧城演变而来的新城的测量,我们就要使用外界主要制定的个每种宗地界地点之间的平面位置坐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宗地的测量标定

宗地是指界址线围出的地段,在土地管理局中通常会因为时间过长或标记点图中难以辨认时,需要及时的完成界址点的恢复,实际测量中应进行以下处理:对界标物没有变化,只是界址点无法辨认的,应重新进行界标进行地籍测量;对界标物发生变化,标记也破坏的,在新增地物的基础上,重新测量标定且应基本达到原先一致的结果。宗地是事关个人利益的关键问题,实际的地籍备案测量中必须仔细测量,不能有丝毫马虎。

3.地籍测量结果的应用

地籍测量的结果就是获得标有地权等因素的地形图,地籍图的实现是在较大的投入基础上才能实现完成的,实际当应用应从一下几方面考虑:应用地籍图实现新征拨、批租用的土地测算;在地价评估中可为其提供准确的地块面积,获得更正确的地价结果;在土地变更中,利用地籍图可减少勘测时间,降低成本;可以为社会提供有偿的图件资料作为其开发应用的参考。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出,地籍测量结果需要进行慎重保管,不能随意更改且同时还应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为土地备案提供最新的依据。

二、城镇地籍测量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全面系统的开展地籍测量工作,对土地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土地问题没能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存在许多严重问题。1.土地权属关系问题

我国以前由于长期对土地的权属管理不够重视,地界不设永久性标志,征用土地手续不健全,地籍档案不完整,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不是十分系统,致使土地权属关系紊乱,土地纠纷频繁发生。在民事纠纷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产权不清引起的。

2.宗地面积较差问题

分析宗地面积较差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测量工艺不同导致面积较差的出现,测量仪器不同导致宗地面积存在较差,测量作业人员不同导致宗地面积存在较差,测量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也会导致二次测量数据间存在较差。在外业测量操作过程中,钢尺或皮尺牵拉松紧不同,仪器数据读取精度差别都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2.2土地权利人指界过程中的因素差别导致二次测量面积存在较差,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原建设用地由于分割,转让或其它原因申请变更登记而进行二次测量,由于原测量界址点位的地物、地貌随着时间推移往往会发生变化,或由指界人不同或指界人所指界址点位置的差异,从而导致二次测量面积存在较差。

3.棱镜偏心对界址点精度的影响

在对节制点的坐标进行观测时,如果仅仅以棱镜为依据,那么就会导致所测量的界址点的精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3.1界址点距离测站较远的情况

当界址点和测站之间的距离超过了30m,棱镜的左右偏移误差对节制点的精度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计算棱镜的前后偏心误差就可以了,即:ms=±1cm如果界址点的精确度取在5cm范围内,那么在两千米范围内的界址点都完全可以用全站仪进行测量。

3.2界址点距离测站比较近

当界址点与测站的距离小于9m时,使用全站仪基本无法达到5cm的测量精准度的要求,所以需要运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手段:当界址点与测站的距离小于9m时,可以考虑换一个与界址点距离较远的测站进行观测。

三、城镇地籍测量问题对策分析

1.对于土地权属关系问题,应做好前期的地籍调查工作 1.1农田水利的设计规划

在现阶段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首先要以维护当地土地权属现状为前提,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度调整,以求符合土地整理规划标准,如此一来,不仅对当地原有农业格局改动较小,而且能够很大限度地维护农业水利设施的现状,符合当地耕种的习惯和客观条件,减少了土地整理的成本,并且充分发挥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

1.2土地平整的设计规划

在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中,首先要对土地权属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好小范围耕地和大规模土地平整规划设计之间的冲突,采取必要的土地调配和抗塘的填埋工作,处理好其中的具体权属问题,而且,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之前,要与当地群众进行探讨、协商,广泛接受群众的实际意见,确保公平公正。尤其是对丘陵等特殊地区的坑塘填埋工作,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走访农民,对当地水源情况做深入地了解,确保规划设计的正常实施。

2.关于宗地面积较差问题

解决面积较差问题的对策在日常地籍测量中,我们应该本着“查根据源,区别对待”的态度,解决好二次测量存在的面积较差问题。

2.1针对测量工艺不同导致的宗地面积较差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地籍勘测不论哪种方法获取都应控制在±15CM之内的界址点间距误差。由于往往采取的图解法进行初始测量,它的精度与全解析法精度在二次测量时的是无法相比拟的,因此在一致的界址点位的前提下,应以解析法测量面积为准根据测量方法不同导致的二次测量面积较差的原则,测量数值直接采用解析的方法,否则应具体查清原因,求取最精确值采取多次测量,对解析法测量值进行修正。

2.2针对因测量仪器不同引起的二次测量面积较差由于测量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在近十年来,在仪器精度达标的情况下测量仪器经历了钢尺,皮尺、经纬仪,红外测距仪,全站仪,GPS测量技术,应依此顺序取舍测量结果较为妥当。当前采用了动态、静态GPS在许多地方外业测量时,其精度也较为可靠。

3.界址点精度的对策分析

为了提高所测量的界址点的坐标精确程度,需要重点注意以下措施:

3.1使用对中杆铅垂对中,以便减少棱镜的对中误差。3.2每一个测区都需要选定数量适中的针状建筑物目标,例如避雷针、天线等,采取交会的方法测量其平面位置,并以此位置作为测图时的后视方向点。

3.3在对测站进行定向时,需要在于本测站互相通视的前提下选择最远的控制点作为定向点。

3.4在观测开始之前,应先复查至少两个的已测界址点或者图根点,只有在较差值不超过5cm的情况下才可以开始测定工作。

3.5尽可能消除视线方向的反光物体,比如车辆的反光镜等因素的影响,视线跟地面和其他障碍物的距离需要不小于0.5m。

四、结语

地籍测量工作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依据。本文对于城镇地籍测量主要提出了土地权属关系、宗地面积较差、棱镜偏心对界址点精度等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城镇土地利用计划提供准确的数据保证。

参考文献:

城镇地籍信息 篇3

关键词:城镇地籍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的测绘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城镇一体化建设中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为有力地保障。其中,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优势,更好地弥补了传统地籍测量技术的不足,大大降低了测量的误差,对保障城镇地籍测量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概述

众所周知,城镇地籍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城镇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线 、面积量、用途等信息,然后做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数据、图表资料,进而为建立健全城镇地籍的管理系统提供重要依据。而所谓的数字化地籍测量,实际上就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数字化测量仪器、电子全站仪或自动化成图软件等设备,对目标城镇土地的位置、面积、属性、用途、经济价值等信息进行测量与评定,并将采集的所有信息进行信息归类处理,从而生成城镇数字化地籍图的过程。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

与传统的城镇地籍测量相比,数字化地籍测量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测绘方式,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通常而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测量误差较小。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城镇地籍调查是一项较为庞大、繁琐、并且讲究细致、精确的工作,城镇地籍测量环节更是如此。数字化的地籍测量则因设备先进、技术高端、仪器精密特点,可以在城镇地籍测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归类、处理、记录等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精确性的优势,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籍测量结果的误差,提高测量质量。

(二)操作简单。数字化的地籍测量依靠的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城镇地籍测量仪器的自动化程度。相比传统的地籍测量,操作简单,准确率有保障,有效提高了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开展效率。

(三)利于地籍测量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化地籍测量会将采集到的全部数据信息统一归类整理,并制作成相应的图、表等资料存储起来,进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库。通过对信息数据库的开发,方便了我们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对数据信息的提取、分析与处理,进而可以使这些地籍测量数据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与利用。

三、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科学应用

数字化地籍测量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测量方式,其独有的特点与优势在实际的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价值。一般而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有效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制城镇地籍图。地籍图的绘制工作是城镇地籍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有效应用首先就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相关地籍测量的仪器、设备等自动绘制出较为全面、精确的数字化城镇地籍图。这种数字化地籍图可以完全覆盖该城镇的各个地区,并附有其中每一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面积、质量、性质、空间分布等各项基本情况的详细记录,这就可以为深化土地管理政策的改革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证据。

(二) 建立城镇地籍信息数据库。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的是现代较为先进的测量技术,通过该方式采集的数据信息通常较为全面、详细、精确,足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进而实现对地籍数据信息的科学管理。

(三) 合理规划城镇的土地资源。对数字化地籍测量所获得的地籍图和数据信息库加以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也是其有效应用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地籍调查可以在政府部门政府制定或决议相关城镇土地政策时为其提供准确、可靠且有效的资料依据;另一方面,地籍调查也可以辅助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最优城镇规划方案的设计与选择,以期实现城镇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估及充分利用,确保城镇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 深化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应用的若干措施

针对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其应用的深化:

(一)加大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的技术支持。要想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的应用,我们就必须首先加大其技术方面的支持。如今,我国的数字视频、数字照片、数字身份认证及数字加密等技术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若将这些技术也逐步应用到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中,则我们就可以在地籍调查的过程中获取更加便捷、准确、详细的数据信息。

(二)完善并细化数据信息库。我们在进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过程中除了针对该土地的各项基本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外,还要对宗地地理数据、调查过程记录数据、调查情况确认数据等信息加以采集、整理。這些工作也完全可采用数字化的手段加以实现,以不断完善地籍测量数据信息库的建立。此外,对数据信息库进行相关细化也是实现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应用的有效方式。

(三)规范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流程。地籍测量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测量误差。因此,在进行数字化地籍测量前我们首先要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并规范好测量流程。只有对城镇地籍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进行统一、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才能使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进而保障地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测量软件及全视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传统的城镇地籍测量方式将逐渐被数字化地籍测量所取代。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特点、优势以及其在实践过程中的现实状况,进而为不断深化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作出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晓娜. 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 测绘通报,2006,06:51-53.

[2]何永陆. 城镇地籍调查中的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技术研究[J]. 科技信息,2011,09:622-623.

[3]叶青. 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视界,2015,29:149.

[4]赵建军. 城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初探[J]. 住宅与房地产,2015,22:184.

[5]汤廖文. 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其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19-20.

[6]杨鹏源. 基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城镇第二次土地调查研究与实践[D].长安大学,2010.

城镇地籍信息 篇4

1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任务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 其中包括城镇地籍测量数据 (包括宗地、地形、地类入库) 、纸质地籍档案数据检查整理及手工录入、原发证纸质档案影像扫描及入库、地籍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连接;保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影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良好的数据转换;就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要求与外业测绘承担单位做好一切相关衔接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目前应用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和B/S模式。

C/S (Client/Server) 结构, 一般运行于局域网, 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 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 是应用较为成熟的软件体系架构。C/S三层体系结构把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核心业务逻辑分离出来形成中间层应用服务器, 客户端应用程序只负责用户界面表现, 核心业务处理调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的方法来完成, 应用服务器再操作数据层的数据。C/S模式的应用系统一般具有丰富的用户端界面,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B/S (Browser/Server) 结构, 数据层的数据服务器专门存放数据, 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类服务部件来访问数据服务器和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界面表现层浏览器端只显示结果和发出请求。B/S模式属于瘦客户端应用模式, 其系统维护较为简单, 系统的修改和升级只需在应用服务器端进行, 缺点是在系统反应速度、界面可操作性、对系统底层资源的访问等方面不如C/S模式。

结合增城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的情况, 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 C/S结构为辅的技术架构。一般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 对应用性能、交互性要求比较高、图形处理部分的应用系统, 采用C/S模式来构建。

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增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包括有土地登记管理、图形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资料扫描、公告管理、系统管理、查询统计、地籍档案数据接口等功能模块组成, 其中各个模块有包含多个子模块, 考虑到篇幅限制, 后面将详细阐述土地登记子模块, 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 土地登记管理模块设计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地籍日常管理工作效率, 改善工作模式, 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管理工作, 其中实行高效的土地登记管理是系统主要目标之一。按照新土地登记办法, 从土地登记发证业务流程上分析, 土地登记管理包含的流程如下。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 对于土地登记需要增加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地役权登记等业务流程。

3.1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土地总登记应当发布通告。公告期满, 当事人对土地总登记审核结果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 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办理登记。

3.2 初始登记、变更登记

(1) 地籍调查前置:申请人通过自我举证提供申请材料, 在土地登记受理前预先将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预处理, 处理的内容包括图形空间数据及地籍属性数据。

(2) 窗口受理:窗口办理主要是接受客户设定宗地的申请, 客户填写《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表》, 办理人员收取相关的办件材料后, 对客户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审查合格的在界面上选择类型新建一个电子办件, 系统转至窗口受理界面上, 流程开始办理。审查不合格的, 开具土地登记不予受理或暂缓受理决定书。受理时, 联系方式最好填写手机, 便于缮证后通过短信来通知用户领取证书。

(3) 资料扫描:将申请人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高速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进行扫描, 并导入扫描资料库。

(4) 地籍经办:经办人进行权属审核, 符合登记要求的进行各种信息的录入, 如果有图形处理要求的转到图形处理环节, 最后填写经办人意见。

(5) 初审:审核提交的材料, 在审批表中录入初审意见。

(6) 审核:局领导对经办人和初审人的意见进行审核, 并录入审核意见。

(7) 公告:对于需要公告的项目, 地籍公告人员对所办理的项目进行公告, 可以直接输出打印, 或导出公告列表在外网或报纸上进行公告。

(8) 核准:公告无异议后提交市人民政府核准。

(9) 注册登记:经办人员填写土地登记簿。

(10) 缮证:在经过审批后, 系统生成一本新的证书, 缮证人员在证书上录入相关的工本号, 并将其打印成册, 移交给窗口发证环节。

同时通过短信通知功能, 通知用户可以来领取土地证书。

(11) 收费发证:窗口发证人员在收到缮证环节传递下来的证书后, 进行收费并将其发放给领证人。

3.3 商品房分割登记

商品房分割登记, 主要针对竣工的商品房项目进行复核, 复核的主要指标有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本系统主要是对商品房复核通过后的结果进行土地登记, 输出分割凭证, 以便用户在后续的土地登记中申请办理土地证书。主要办理过程如下。

(1) 地籍经办。

开发商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时, 应同时提供电子的分户明细信息表 (按模板要求录入) 。经办人员经办项目时, 对项目资料进行初步查阅, 录入项目相关数据, 导入分户明细信息, 并填写相关意见。

(2) 发证。

复核验收合格的, 如属房地产开发用地, 颁发房地产用地复核验收合格通知书。并根据房屋买卖情况发放土地证书。已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直接对买房者发放土地证书;未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土地证书上权利人为房产开发商名称, 并将土地证书发放给房产开发商。

3.4 单套住宅当场办结

此流程具体要依据增城国土资源局的实际情况展开, 本方案仅提供解决方案。

单套住宅主要包括商品房、二手房、房改房等。单套住宅的当场办结指对于单套住宅的快速办理, 申请后半个小时内可以发放证书, 提高工作效率, 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实现快速办理的重要前提是保证系统数据库中的登记信息完整。主要办理过程如下。

(1) 受理项目:行政审批中心受理房产商申请的土地登记项目。

(2) 经办项目:经办人员对项目对象进行快速办理, 因为地籍办理的很多信息已经包括在分户明细表中, 经办人可以节省很多查询、录入的工作, 只要对项目资料进行初步查阅, 补充录入项目相关数据即可。

(3) 项目审批:局审批人员对项目进行审批。

(4) 窗口发证:窗口发证人员将土地证书发放给购房者。

4 结语

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基于主流GIS平台、大型数据库系统及内外网络环境, 构筑强大、高效、开放的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平台, 形成以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管理业务流程。用管理信息系统代替手工工作, 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修改、变更登记、日常统计, 实现地籍管理业务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体现了地籍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等优越性, 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 加快决策速度, 实现快速动态监测, 最终实现地籍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并通过地籍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综合利用, 极大提高了地籍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姚艳敏, 金思, 程昌秀.关于国外地籍数据标准化建设的现状[J].北京测绘, 2006 (4) .

现代城镇地籍测绘中3S技术的应用 篇5

【关键词】现代城镇;地籍测绘;3S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镇建设变得越来越积极,因为城镇的地籍信息不仅代表这座城市的发展,代表这个省的发展,更代表这个国家的发展。当然,城镇地籍信息不仅仅是指城镇的土地权属信息,还包括很多附着物的信息,例如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等都包括在内。现如今,随着3S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籍信息的采集速度,并且获取的信息变得更加准确。而随之而来的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则在管理和查询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度。对于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来说,使用互联网让地籍信息变得更好更快,使得社会公众和政府获益巨大[1]。

1.3S技术的具体内容

3S技术包括三项现代信息技术,那就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是这三种技术的总称。

1.1 地理信息系统

作为一种采集、处理和分析等空间信息数据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能力和分析地理空间能力非常强大,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的在空间进行定位搜索和查询,并且具有地理过程的演化模拟和空间辅助决策等功能,这是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现代城镇的地籍测绘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一种从空间对地面进行观测的一种技术,这需要利用到飞机和卫星等空间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进行,例如,可见光、微波和激光等等都是它的利用条件。为了迅速的获取周边的环境和地理特征,它会按照目标反射的电磁波,再通过校正、变换和识别分类等处理,从而获得更加形象化和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这种技术一般都用来测定地表的图形、植物、温度和土壤等情况,同时还能对物体的反射、辐射和电介常数等情况加以测定。因为遥感技术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获取信息所需的时间非常短,所以这是一种获取信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城镇地籍测绘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2]。

1.3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那就是卫星、地面监控系统和信号接收机,并且这种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人们这种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大,使得全球定位系统的精确度已经达到了厘米级。GPS定位全球定位系统不仅灵活度好,而且具有高精度、快速度、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和操作简便等特点,甚至可以再全球连续覆盖,它的这些特点都为成功获取空间数据埋下了伏笔,从而使得测绘科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3]。

2.3S技术在现代城镇地籍测绘中的广泛应用

3S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对现代城镇地籍测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其应用空间也越来越广泛。对于现代地籍测绘来说,GPS技术和RS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手方法和手段。对于城市基本地形图和地籍图等基础地理信息来说,RS技术加快了它们的更新,并且在获取土地利用等各种专题信息和专题图件时变得更加迅速、方便和经济,由此可见,这三种技术在城镇土地测绘中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随着人们对遥感技术的继续研究,使得遥感影像分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得城镇地形图和地籍图变得更加完善与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城市在不断扩张,现代地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都使得管理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但是,GIS和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现代地籍数据的管理不再成为困难,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从而使得地籍管理变得更加便利,在技术服务保障方面,其服务也变得更加优质高效[4]。

3.应用实例

例如,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武汉的中心城区,通过对武汉市往年的土地管理基础资料进行了解和掌握,再采用3S技术对地籍测绘和地籍信息系统进行调查,这种技术为武汉市的地籍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以后的地籍测绘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地籍测绘的框架是把武汉市的控制网当作基础的,对基本控制进行测量时,需要采用到静态GPS定位技术,这是因为考虑到了整个中心城区从而进行的总体设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控制网的图形强度和均匀布点等加以保证。而遥感技术则是对武汉市的地籍图进行测绘和对土地进行利用分类等。在统计土地面积量时,主要是按照水平面积量来计算,这就一起统计到了宗地面积和地块面积。

地籍控制测量包括两个方面的测量,那就是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对于以前的武汉城市控制网来说,其覆盖范围不超过1000平方千米,这已经无法满足武汉市区范围内的建设需要了。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武汉在2005年已经建立了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并且这种系统可以连续运行,它的控制范围已经达到了10000平方千米,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基本控制测量主要采用了静态GPS测量技术。经过实践可知,静态GPS技术在现代城镇地籍测绘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发展趋势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姿态[5]。

4.结束语

对于现代城镇地籍测绘来说,3S技术不仅为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而且还更新了其技术手段。GPS定位技术灵活性强和精度高的特点为地籍测绘提供了很多便利,不管是遥感技术,还是灵活的GIS技术,这三种技术在现代城镇地籍测绘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3S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必定会使得现代地籍测绘变得更加完善[6]。

参考文献

[1]胡鹏,黄杏元,华一新.地籍信息系统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5

[2]杜海平,詹长根,李兴林.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5

[3]罗名海.3S 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地理空间信息,2011,8,Vol.2

[4]张瑛.3S 技术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城市勘测.2012(3)

[5]黄道伟.“3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青海测绘,2012.

城镇地籍信息 篇6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GIS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为我国地籍管理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平台和运行空间,同时,也为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了条件。ESRI公司推出了Arc SDE空间数据引擎,以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为主要依托,对有关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有关Arc GIS、Map Objects系统组件的二次开发,能够及时的针对相关需求进行重新调整定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科学管理服务,是新时期我国地籍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和迫切要求。

2 基于GIS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利用GIS技术,数据库以及网络技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实现城镇地籍数据的登记建库、信息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等多方面应用,从土地管理的中心工作出发,系统应该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地籍管理信息数据的存储、统计、汇总和图形数据信息的转换、变更与存储,并辅助完成审批发证工作;实现现代土地资源地籍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与便捷化。

2.2 信息系统的架构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城镇初始地籍建库子系统和城镇日常地籍流程化办公子系统。采用统一的后台数据库,这两个系统的软件构成:以Windows 2000 Server(Sun Solaris)作为服务器端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0(Oracle8i)作为权属数据库平台,M02.1作为图形处理平台,客户端通过COM+组件调取数据库中的数据。图形数据以采用ESRI的ARC SDE图形数据库引擎,将图形文件保存到SQL Server 2000(Oracle8i)数据库中。

2.3 系统的功能描述

(1)初始地籍建库系统。为了配合初始城镇地籍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开发初始地籍建库系统,包含数据录入、审批发证、查询统计、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共5个模块,功能如下:

数据录入模块:主要是将宗地收审的权源材料和宗地界址信息批量录入到系统中,录入过程中有相应的数据检核。

审批发证模块:主要是对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性质、来源等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审批,注册发证,套打输出相关证书文件。

查询统计模块:为整个地籍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图形信息、宗地基本信息和宗地档案等信息,辅助登记发证工作。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对系统的字典表进行设置,对有关信息初始化,为系统正常运行奠定基础,同时具有重新调整设置功能。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用来相关地籍信息图形数据的转入和转出,实现对外进行正常的数据交换检核,编辑整理和更新维护功能。

(2)日常地籍管理系统。根据地籍管理的日常工作需要,地籍管理系统按照工作流程开发了申请收件、地籍调查、登记审批、注册发证、查询统计、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和Intranet应用等子系统,功能如下:

申请收件子系统:主要是方便管理者对变更土地登记案卷信息进行处理,同时查询相关地籍的现状信息。

地籍调查子系统:主要为地籍管理人员对受理变更土地登记案件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调查处理,并输出材料。

登记审批子系统:功能是对权属来源、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性质等进行审核、审核,并填写有关意见。

注册发证子系统:实现对于审批的相关变更土地登记案件缮证、发证,并填写相关证件信息。

查询统计子系统:主要是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图形信息、宗地基本信息和宗地档案等信息的查询、统计与辅助决策信息。

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功能是有关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参数的设定、权限管理等。

数据管理子系统:主要用来实现地籍档案维护和图形更新。同时继承初始地籍建库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检核、图层管理等功能。

Intranet应用子系统:利用先进的Arcl MS WEBGIS建立有关地籍管理的基本信息、宗地档案、宗地图形等,方便地籍管理的查询应用。

2.4 系统设计方案

(1)数据库设计。包括属性库和图形库。属性库设计遵循标准的关系型数据库设计范式。图形库针对地籍数据的特点划分为包含基础地理信息、行政区划信息、地籍信息等在内共36个图层。

(2)中间层设计。针对属性数据,采用Microsoft Windows 2000Server的组件服务器作为中间件容器,实现业务过程的封装,通过Arc SDE实现M02.1对图形数据的访问和编辑。

(3)客户端开发。客户端主要采用Visual Basic6.0编程构建应用软件。在数据处理采用Arclnfo作为客户端,高级客户端采用VB6.0+Mapobiects2.1开发,集成了M02.1控件和微软OLE DB数据通取技术,又以实现地籍管理信息的分析更新维护。

(4)关键技术和创新。a.GIS的实现。本系统采用GIS技术解决了图形对象的高效存储和检索。利用GIS技术实现空间几何图形与属性数据的同步管理,可以针对地籍管理信息自由互查,同步更新,实现了图属一体化管理。b.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控制是保证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手段。本系统的设计针对地籍信息数据的输入前与处理过程中要进行相关格式检核,以确定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有效实现质量控制。c.空间图形处理。本系统采用客户端(Arc GIS/Mapobjects)/服务器(Arc SDE+RDBMS)结构。可以满足地籍管理业务如图形显示、查询、编辑、分析和输出等对图形操作的要求。

3 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也推动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创新,新形势下,基于GIS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必将推动国土资源地籍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地籍管理制度的完善,土地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如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结构完整、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土地地籍管理的重要创新措施。

关键词:地籍管理,GIS,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丁华.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现代测绘,2003.

城镇地籍信息 篇7

1 地籍管理信息技术的完善

为了实现地籍管理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 必须认清当前工作的不足, 并作出相应的系统强化, 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1 强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权限管理模块的功能

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避免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电子资料被非法利用。一直以来, 我国办公用的系统软件都不重视系统的防护, 这样很容易导致数据外泄, 从而造成严重损失。一方面, 地籍管理信息一般都会在当地的土地资源管理局网页上开放, 甚至用户可以访问和自己无关的数据信息, 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且现在设计软件不烦高手, 但可以解除防火墙的黑客也越来越多, 这都是由于软件设计和使用者忽视后期防卫所致;二是内部工作人员的访问权限问题。政府的反腐工作扫除了一大批“害群之马”, 但是在很多基层领域, 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况, 特别是涉及国土资源这块。这看似是一个小问题, 但若造成信息流失, 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也容易滋长不正之风, 然而, 这一情况并不难改变, 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就是设置网站访客和工作人员的访问权限。随着相关机关安全意识的提高, 这也是最常用的防护措施。具体的方法是, 将地籍信息有选择性开放, 即根据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向其开放工作相关的信息, 而屏蔽其他的信息, 这主要是依靠设置账号和密码的形式来实现的, 当登录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后, 只能看到和工作相关的部分信息, 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数据云端监控功能, 可以查询相关用户的访问记录等, 这就大大较少了内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1.2 建立地籍数据库的长效变更机制

这是针对地籍信息的实效性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土地资源的信息变更是常有之事,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在合适的时间完成地籍信息的变更工作, 在制度上的要求便是建立地籍数据库的长效变更机制, 这一机制主要牵涉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的收集, 二是信息的更新。现在大多数的地籍信息收集都依靠卫星遥感来完成, 方便快捷而且安全可靠, 当然有些也需要人力的收集和核对, 人力和技术的结合, 可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为了实现数据信息的权威性和精确性, 必须依赖地籍数据库长效变更机制, 力求优化数据的获取流程, 并建立旧有和现有两个数据库, 以备后期检测和查阅。对于以前录入的信息, 在更新之前应保存数据库副本, 不能覆盖原有的数据信息, 且每一次进行数据库更新时, 都应保存原有范本, 进行不同时期数据库的分类整理, 只是将最新数据库作为工作之用, 作为数据管理单位, 必须保存每一次录入和更新的信息和记录, 因为若不如此, 一旦出现问题, 将无从检测。地籍信息是政府的重要资料, 丝毫不能粗心大意, 删繁就简。

1.3 建立并完善数据库云端存储与备份体系

现在的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虽然系统的运行能力在不断地提升和改善, 但是也难免数据遇到系统崩溃造成信息丢失的情况。一旦发生, 则需要费时费力地进行维修和数据重建。实际上, 现在的云端存储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所谓云端存储, 就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数据, 自动备份到虚拟网络体系, 并与计算机进行同步地更新和处理, 其实也就是数据的实时备份功能。这一机制的好处是, 即使系统或者计算机出了问题, 仍可以借助云端存储恢复数据库和相关信息, 且提供了数据库信息网上共享与传输的功能, 不同地籍管理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共享相关资料。当然, 这只限于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内部。

当然, 在实施这一策略的同时, 必须加强网络防火墙的抵御功能, 保证数据的绝对安全。这一举措需要从网络防火墙的设计入手, 采用目前先进的防御技术, 完善安全警报和抵制功能, 并完善实时漏洞修复体系, 保证数据的绝对安全。建立云端存储和备份体系, 主要是为了防止数据库不测之灾。虽然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可预测, 但是对于重要数据而言, 备份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 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城镇地籍管理信息技术的实时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即强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权限管理模块的功能、建立地籍数据库的长效变更机制、建立并完善数据库云端存储与备份体系。当然, 城镇地籍信息技术管理系统需要加强的方面远不止于此, 对于各环节出现的问题, 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系统的强化和维护, 以形成最优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鸿志, 许承权, 周庆俊.莆田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J].测绘地理信息, 2014, 39 (2) :39-41.

[2]谷珊.现代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 2014, 12 (11) :320-321.

城镇地籍信息 篇8

1 地籍的控制测量

地籍测绘的前期工作就是地籍的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的测量范围是地籍的区域或者地籍的子区域, 测量基础是国家等级点, 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地籍图的需要和地籍基础范围的需要, 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规范要求而测量基本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的一个过程。对图根的控制测量是控制测量的主要内容, 图根的控制测量主要是针对平面的控制测量和高程的控制测量这两大测量, 而数字测图是对各种专题图和比例尺比较大的数字地形图的测绘。

2 城镇地籍图测绘的要素

城镇地籍图是管理土地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也是将宗地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一种手段, 同时还是组成地籍档案的一个重要部分。城镇地籍的要素有很多, 其中包括:土地的坐落、面积、地籍的编号、各级行政的界线等。

1) 界址点的测量。在对界址点测量之前, 要做好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将资料整理好, 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在地图上标上界址点的位置, 还要标出宗地用地的范围和权利人的姓名, 将与地籍调查表里相一致的实际测量的边长标记出来, 统一的编制界址点的宗地号以及界址点的点号, 最后要制作出界址边长的限差表。根据的实际测量的边长与坐标的反算边长是有一定的差值的, 根据这个差值来确定界址点的观测精度。当实际调查将界址点确定以后, 还要到测量的实际场地去全部测量出来。宗地的界址点是界址, 界址线也是界址, 包括地籍街坊界线都是界址。界址点的测量可以用很多的测量仪器, 包括全站仪在内的多种仪器。在测量时要及时的检核一下, 包括每个测站都要用控制点检核或者是用之前测得的界址点检核。2) 城镇房屋建筑物的测绘。城镇的房屋测绘要根据外墙来测量。像水上房屋之类的悬空的建筑都要按照外轮廓进行测绘, 房屋的层数要注明一下, 房屋的结构也要注明一下, 如果有临时性的城镇建筑可以选择舍弃。悬空的建筑物要用虚线来表示。对于一个房屋如果有不同的层数和结构性质, 这都是要分别表示出来的。3) 对于独立地物的测绘。独立的地物都是有自己对应的地物符号的。在广场或者在露天构筑物以及公共设施的地物上都要绘制出这些独立地物用地范围的界线, 还要标注上相对应的符号。如果没有统一符号, 可以按照规范的要求选择取舍的问题。占地塔位和占地塔位的高压线要表示出来, 但通讯线和电力线以及一般的被架空的管线都不用表示。大面积的公园绿地之类的要表示出来, 但单位内的小绿地以及零星的植被可以不用表示。4) 水系和道路的测绘。对于道路的测绘要标注上铺面的材料和技术等级。铺面材料有混凝土、沥青、砖等。公共场所内的大花圃要测绘, 道路和道路桥梁的交叉处都应该测绘。道路的主要附属设施应该表示出来, 但是对于铁路路轨密集的情况时就可以取舍。道路的路堤路堑都应该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对于沟渠或者河流的拐弯点都要准确的绘制出来。若沟渠的宽度大于半米要用双线按照比例表示出来。一般沟渠和有堤岸的沟渠要区分开, 河流水库和主要的附属设施也要表示出来。5) 地貌地类的测绘。人工修筑坡或者坎要标注上符号, 当然天然形成的坡、坎也要有相应的符号表示。田埂在一米以上的话就要用双线来表示, 而不足一米时就用0.2毫米的单线来表示。如果符号尺寸小于图上的占地面积, 就要绘出用地范围线, 还要标上相应的符号。宗地比较小的住宅用地可以不注记, 但是其他的用地码必须注记不可以省略。公园里的塔亭之类的可以不表示。6) 桓栅和管线的测绘。当测量管线的拐弯点时要准确的测绘, 一般的电杆可以不表示, 但一万伏以上的电力线一定要进行测绘。栏杆或者栅栏都要测外线, 如果围墙上面搭有房屋的建筑, 一定要将围墙完整的标注出来。7) 注记。坐标的格网线和图的轮廓线的坐标一定要注记。图廓的外测图的比例尺要注记, 起伏比较大的地区要注记高程和地理名称, 相对比较平坦的地区不用表示地貌。

3 城镇地籍图测绘的精度指标要求

地籍图跟比例尺地形图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精度, 而且精度还相对要高。地籍图上的坐标点的最大误差要控制在图上上下浮动0.1毫米的范围以内, 其他的地物点与相邻控制点的点位误差要控制在图上上下浮动0.5毫米的范围以内, 相邻的地物点间的间距中误差要控制在图上上下浮动0.4毫米的范围内。城镇地籍测绘的比例尺为1:1000。

3.1 关于图根平面导线的技术指标

地籍调查将每宗地的权属、位置及面积都调查清楚了, 将城镇的土地登记完整起来, 给土地开发管理单位提供了可靠完整并且科学的地籍资料。地籍图最终的图纸上的比例尺是1:500的图。地籍要素测量要在测量中突出一下。测量完成后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并依法登记, 最终具有了法律效力。

3.2 关于图根点的高程测量的精度指标

为了提高测量的精度, 当测量完本站以后, 要对于本站的后视进行反测一次, 对误差限进行检核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坐标。测量控制网的点位都是非常密集的, 精度都是很高的并且更新的周期都非常的短。当采用数字测图时, 附近的图根点的中误差要控制在图上的0.2毫米以内, 其高程的误差也要控制在测图的基本等高距的六分之一以内。

3.3 关于界址点的测量精度指标

依照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 将界址点的精度划为了三个等级。界址点的坐标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履行了确权的手续, 最终界址点坐标也就成为了以后界址线确定的证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地籍要素是确定地物测绘的重要前提, 地籍测量是协助土地管理的一种专业的测量, 是城镇地籍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籍的测量促进了我国的土资源的管理, 还促进了测绘技术的发展, 进而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所以, 地籍要素的城镇地籍测绘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地籍要素的城镇地籍测绘技术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 地籍测绘技术开始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地籍图不只是平面比例尺地图它还是一个专题的地图, 地籍要素是地籍图根本的内容。本文基于地籍要素的城镇地籍测绘技术进行以下简单研究。

关键词:地籍要素,城镇地籍测绘,测绘技术

参考文献

[1]高恒昌, 段朝辉, 张澎.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 2002.

[2]国家测绘局.地籍测绘规范[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浅谈城镇地籍测量 篇9

所谓实用性也就是根据测量区域的具体实际来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测量方法, 或选择几种测量方法并举的原则。一般城镇、村庄可采用部分解析法或图解法测量, 城镇也可选择三种方法并举原则。如针对新建城区、工矿企事业相对集中地区以及经旧城改造过的规划整齐的街区可采用全解析法或测算法, 即外业测定每宗地界地点平面位置坐标及宗地内永久性的建筑物房角点平面位置坐标;针对人口居住密集的老城区居民地, 由于建筑物密集、宗地面积小, 界址密度大且通视条件差, 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深入, 面临旧城改造的、可采用图解法成图, 即利用现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大平板成地形图后根据实丈的宗地数据装绘成地籍图;在街道或街坊外围较整齐, 而街坊内部通视较差地区或城乡结合部不是永久性的散列式的居民点可采用部分解析法成图。所谓部分解析法成图就是宗地界地点不是全部解析坐标, 而是街坊外廊界地点实测及每宗地界址点部分实测而其他界址点图解。这样, 在实际操作中到底部分解析点应占总数多少比例, 即需实测多少量, 这不仅决定着外业工作量的大小, 还决定了测量经费的投入多少, 因此, 要掌握既能达到实际工作要求, 又能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原则, 一般掌握单位宗地界址点全测, 个人宗地至少实测一条界址边, 其他丈量图解处理。

2 原有图件资料的可利用性

地籍管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时刻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这一特点就要求初始地籍测量成图的周期要尽可能短。那么, 对原有图件资料的充分利用是缩短成图周期的极好途径。所以, 在目前土地部门技术力量弱, 仪器设备差的条件下, 开展地籍测量这项工作量大, 只求一步到位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大比例地形图或规划图, 可首先对其进行平面地物的修补测, 舍去不必要的地貌、地物, 然后结合宗地勘丈数据及地籍要素装绘成图解地籍图, 既省钱、省工、成图周期短, 又能达到目前土地管理的要求。对于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可选用全解析法进行地籍测量, 而经济实力较弱地区可选用部分解析或图解地籍测量方法。城镇或部分建制镇可选用全解法、部分建制镇或村庄可选用部分解析法或图解法。针对同一城市内, 其建筑物的新旧程度, 可选用不同方法, 如城市内部新建城区可选用全解法、密集的旧城区具备原有图件资料的可选用部分解析法或图解法。因此, 开展地籍测量工作, 要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测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图件资料的可利用程度, 灵活应用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3 宗地界址点标记的恢复

宗地是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而界址线相交处即为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线是土地使用者依法使用土地范围的标志, 经权属调查登记发证之后具有法律效力。由于土地权属调查、登记发证时间较早, 界址点标记因时间过长有的无法辨认, 有的已遭破坏。因此, 在地籍测量外业施测之前, 必须进行界址点标记的恢复工作。界址点恢复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外业地籍测量宗地成果的质量, 同时也决定着测量的进度。界址标记的恢复原则上要严格按照权属调查、登记发证中所确定的界址点位置、界址线走向进行复原, 确保与发证结果相一致。但由于时间长、界标物的改变或因当时发证的疏漏使现在界址点的恢复有一定的困难, 应作如下处理: (1) 原界标物未改变, 而界址标记无法辨认的, 要按权属调查绘制的宗地勘丈图中界址位置恢复标记。界址点落在界标物 (体现界址位置的线状地物) 上的可用红油漆按规定符号标出界址点实地的具体位置。无界标物的界址点要在地面上钉木桩或钢钉等作为标记, 作为地籍测量的界标依据。 (2) 原界标物已改变, 界址标记遭破坏的要重新恢复标记。如界标物拆除, 可依据宗地勘丈图上的相关尺寸数据在地面上给予恢复;如新增地物并覆盖了原有界址点位置的, 实地无法恢复标记的, 可作必要记录留在地籍测量成图时处理。在地籍成图时应首先测绘新增地物, 然后依据宗地勘丈图上邻近的地物及有关的勘丈数据在地籍图上图解界址点的位置。 (3) 原界标物未改变, 但界址点遗漏的, 在恢复界址点时, 发现原界标物未改变, 但界线是曲线 (弧线) 而非直线时, 要增设必要的界址点标记。在测量时要按现状进行测绘, 这样, 既保证了界线与原发证的界线走向基本相一致, 又弥补了因原权属调查发证时所疏漏的界址点, 确保了宗地形状与面积的准确性。在界标的恢复工作中, 对界标物已改变或有增补界址点的宗地要作为问题认真记录在案, 作为今后土地变更登记的依据。

4 地籍测量成果的利用与保管

地籍测量的主要成果是地籍图, 它所表示的内容较地形图丰富, 除地形图所表示的地形, 地貌等自然要素外, 还记载了土地权属等人为要素。同时, 土地部门也为完成地籍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应充分利用测量成果, 以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地籍图作为征拨地画红线图的依据。地籍图是一种专业图, 它与其他图的最大区别在于能体现土地使用者的土地权属界线。因此对新征拨、批租用地来说, 在地籍图上就可以直接测算新征用地范围内哪些地是备用土地, 哪些地已经有土地使用者了, 土地使用者的单位性质如何, 它们的面积各为多少等, 一目了然, 既避免实地调查, 丈量之苦, 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 也避免过去因征地所使用地形图的陈旧而无法精确确定用地范围的难处。 (2) 资料作为地价评估, 变更登记的依据。地籍测量除了形成具现势性好的地籍图外, 还准确地测定了每宗地的宗地面积及宗地界址点的平面坐标, 能为地块地价的评估提供准确的地块面积, 使地价评估结果更具权威性。同时也为土地变更登记提供宗地图和实地勘丈的相关数据, 加快变更登记的速度, 也减少外业勘丈时间。 (3) 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现势图件。随着社会的进步, 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社会上各部门、各单位对图件需求有增无减, 且日益频繁。地籍测量的成果除为土地部门服务外, 应向社会敞开服务, 有偿地向社会提供图件资料。这样不仅能发挥测量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也为再生产注入了活力。地籍测量成果除了要充分利用之外, 还应妥善保管, 要做到归口管理、专门管理、不能多头管理, 防止成果丢失、外流、或随意更改。同时, 要对权属变更登记的结果及时进行更新, 保持成果资料的现势性。随着土地进入市场, 土地的流动性将日趋频繁, 地籍测量成果的更新依靠手工解决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借助计算机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管理已成必然。

参考文献

[1]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司.城镇地籍调查规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2]金其坤.地籍测量[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城镇地籍信息 篇10

关键词:城镇地籍;地籍调查;更新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汇总与统计分析,为全面掌握城镇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土地利用强度等信息的重要工作途径,对实现对城镇土地利用状况的全覆盖管理,为城镇土地的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1、地籍调查的涵义

地籍调查指依据国家的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地籍调查按照调查区域的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2、城镇地籍调查更新汇总的长远目标

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工作以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为依托,对城镇内部的每块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建制镇—县—市—省—国家”逐级汇交的方式,汇总形成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形成了全国703个城市、18599个建制镇连续五年(2009~2013年)的城镇各类土地利用数据成果,详细掌握了我国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

该数据汇总成果已经在“地耗”评价与监管体系建设研究、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及优化配置专题研究、全国城镇土地资产总量测算等国土资源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该数据汇总成果已经为税务部门的“以地控税”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将根据部工作安排,继续完善全国城镇土地利用数据汇总工作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加大数据发布力度,加强数据分析,强化数据成果在节约集约用地、以地控税等方面的应用,更好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

整合城乡土地调查、登记等各类数据,打开城镇村边界,建成自治区、国家地籍数据库,建立地籍调查信息年度(实时)更新机制,满足城乡一体化的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为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数据“底板”。

3、工作方法和思路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汇总内容主要包括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要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全面调查或补充调查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核定后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重点对原来未开展实地调查的区域或新增建设用地区域进行补充调查,对已调查但有变化的区域进行更新。宗地内含多种用途,且各种用途能计算出面积的,按各类用途进行统计汇总。

完成调查后,汇总获取镇(街道)内部细化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级类的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更新汇总软件,以镇(街道)为最小单元,将自治区所有城市、建制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从镇(街道)-县-市-自治区逐级上报汇总。同时填报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城市、建制镇图斑汇总面积,以此检核汇总范围的合理性。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更新汇总要以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用地审批等数据资料。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将更新汇总范围分为存量和增量调查范围,选择以下方法获得城镇村控制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3.1对城市和建制镇的存量调查部分,应利用地籍调查及土地登记成果进行统计汇总。即应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及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统计汇总出存量范围内所有地块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如果地籍调查成果数据现势性较差,结合近年的土地登記、用地审批、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更新数据成果。

对存量城镇用地(即已建立城镇数据库的城市和建制镇范围内土地)更新工作,可以尽早启动,充分利用土地变更登记、旧城改造等资料,开展数据更新工作,注重工作积累,做到一年比一年精准。

3.2对城市和建制镇的增量调查部分,开展实地补充调查,细化调查地类和面积信息。并结合近年的土地登记、用地审批、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更新数据成果。

3.3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村庄,要在地籍调查数据成果基础上,根据203图斑范围要求开展补充调查,获取203图斑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利用数据。

4、2014年度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更新汇总特点

4.1村庄地籍调查范围扩大

今年村庄地籍调查范围发大至已完成调查的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汇总工作。查清并汇总村庄内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及分布状况。

4.2新增地籍数据库整理汇交工作

开展先行地区地籍数据汇交等国家地籍数据库建设前期工作。示范县市开展地籍数据库整理,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和要求,导出以宗地为单位、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地籍数据库,通过报盘汇交至自治区,并编写地籍数据库整理汇交工作报告。

4、结束语

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地籍调查成果是地籍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根据地籍管理发展要求,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更为有利地保证了城镇土地使用状况的现势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杜海平,房长根,李兴林.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3]樊志全.地籍调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信访工作成因下一篇:退牧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