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截石位

2024-06-16

改良截石位(精选八篇)

改良截石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妇科手术需取截石位的病人120例, 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无凝血功能障碍;年龄17岁~65岁, 平均49岁;子宫广泛切除术21例, 阴式子宫切除24例,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25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 阴道前后壁修补术14例。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病人年龄、体重、病种、术式、手术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实施常规的围术期护理, 两组病人体位均在麻醉前摆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截石位, 观察组采用改良截石位。传统截石位:根据病人的身高调整托腿架的高度, 小腿下垂膝关节弯曲大约60°, 托腿板支托病人的大腿。托腿架与床边垂直, 臀部齐手术床边缘, 腿部受力点为腘部。改进截石位:根据病人仰卧屈髋高度将托腿架固定于手术台上, 托腿架置于小腿肌肉丰厚处, 使膝关节与腹部近似于水平, 髋关节外展, 两腿间夹角100°~110°。托腿架倾斜, 与床尾夹角45°左右, 臀部超出手术台边缘10cm。

1.2.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舒适度、医生满意度及病人首次下床时间。舒适度评定标准[3]:无不适为1级;轻度不适, 有轻微酸痛或偶有麻木感, 但能忍受为2级;严重不适, 酸痛较重, 双下肢有麻木感为3级。手术医生评价:用自制调查表格, 在满意与不满意中选一, 对两种方法作出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h

例 (%)

3 讨论

手术摆放体位的原则是:病人舒适安全, 术中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医生操作。麻醉状态下的手术病人由于部分或全部知觉丧失, 肌肉松弛无力, 保护性反射作用减弱或消失, 已基本失去了正常的调节能力, 因此手术体位摆放尤为重要。截石体位摆放不当可造成腓总神经的损伤, 轻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 重者可导致运动障碍。采用改良式截石位能使膝关节处于不屈不伸位, 避免了术者对膝关节的按压以及对腓骨小头的挤压, 减少了腓总神经的损伤[4]。两组均采用麻醉前摆放体位, 改良截石位托腿架支托病人小腿肌肉丰厚处, 增加受力面积, 减轻局部压迫, 对血管、神经起衬垫性保护作用。小腿由下垂位改为水平位, 避免了对腘窝的直接压迫, 改善了小腿静脉回流, 降低了血管内压力, 从而防止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和小腿筋膜高压综合征的发生[5,6]。传统的截石位摆放法由于病人臀部齐手术床边缘、髋关节角度过小、术野暴露不理想, 影响术者操作。改良后的截石体位髋关节外展, 两腿间夹角100°~110°, 臀部超出手术床缘10cm, 更好的暴露了手术野, 缩短了手术时间, 得到了医生的好评。传统截石位支腿架高度增高妨碍主刀医生的左手操作, 改良截石位将病人下肢膝关节以上调节与腹部近于平位也更方便术者操作。本结果显示, 采用改良截石位, 病人的舒适度和术者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病人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 麻醉状态下截石位体位的改变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甚至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在摆置截石位时避免快速变换病人的体位, 首先将一侧腿平放, 对机体循环血量干扰较轻, 给机体提供一个代偿适应过程, 2min~3min后再平放另一侧腿, 循环系统以达到另一个平衡点。

综上所述, 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能方便术者操作, 充分暴露手术野, 提高医生的满意度及病人的舒适度, 有利于病人早日下床活动, 减少术后并发症, 保证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毕迎月.手术体位安置不当的常见并发症及干预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5) :610-611.

[2]徐玉云.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的调整对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 :162-163.

[3]张渝, 杨昆媛.改良膀胱截石位在手术室体位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4) :59.

[4]宋蕾, 耿文真, 徐秀杰, 等.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的并发症及其预防[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5, 10 (5) :271-273.

[5]池金凤, 郭爱武, 李凤清, 等.两种截石位摆放方法与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对比[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3) :165-167.

改良截石位 篇2

关键词:腹腔镜;妇科;截石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72-01

近年来,随着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本院90%的妇科手术采取腹腔镜手术,常需要一种特殊的手术体位—头低脚高截石位,利于举宫,又利用重力作用将盆腔器官如肠.大网膜等推向上腹部,盆腔在充盈二氧化碳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有相对较大的操作空间,使手术野充分暴露。本院2013-1~2013-12月份完成腹腔镜手术130例,术中均摆放改良截石位,未出现因体位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130例,年龄26~64岁,平均48岁,其中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75例,腹腔镜检查+输卵管通液术5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2例,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出术18例。

1.2 物品准备

截石位腿架2个,腿垫2个,肩垫2个,肩托2个,腿架固定螺钉2个。

2 方法

2.1 患者准备 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水.肠道准备以防术中呕吐,手术护士在术前访视时应耐心向患者讲解腹腔镜手术的目的、方法,使患者对手术室及手术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减少恐惧心理,调节患者心理,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术前全面了解患者情况,详细询问患者双下肢活动情况,有无髋关节,膝关节及坐骨神经痛,如有髋关节,膝关节疼痛,安置体位时不能强制,动作应轻柔,以防止骨折的发生。

2.2 安置方法 (1)手术床整洁平整,取一条中单对折铺于床的中上部,距离头端40cm左右,患者入室,放好截石位腿架,腿架高度略高于床10cm。(2)患者取水平仰臥位,施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将患者的双手贴在身体两侧,并用中单包裹好,无褶皱并将中单边缘塞入床垫下,避免上肢外展导致臂从神经受损。(3)拉动床上的塑料单及布单,将患者臀部移至手术床的背板下缘,使坐骨结节超过手术台面8~10cm,相当于一拳的距离,双下肢逐个屈曲抬高放于托腿架上,托腿架应支托在小腿肌肉丰富处,小腿应于腿板平行,同时在托腿架与小腿之间垫一软垫,这样可使小腿尽可能摆放水平,以减少腘窝受压。(4)双下肢用约束带固定,不可过紧,以双下肢不下滑为度,双下肢水平分开角度<90o[1],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约120o,并将膝关节摆正,形成一条KTO线即对侧肩膀.膝关节.脚尖在一条直线上。腿托支架的两个关节在体位调节好后,必须固定牢固。

2.3注意事项 手术结束下肢放回原位时应逐个缓慢放下,不可快速同时放平双下肢,因为截石位双下肢抬高,下肢血液突然排空,使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术毕抬高的下肢放平时,体内部分血液又突然进入扩张的下肢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血压下降[2]。由于手术时采用头低脚高位使腹腔内的液体及CO2气体聚集于上腹部,刺激膈肌及膈神经,导致术后患者肩部酸痛,同时患者身体重力向下集中在肩部与肩托的受力点上。如果手术时间过长,可造成肩部损伤【2】所以应在两侧肩托间放软垫,并在手术结束时充分吸尽腹腔内的液体,排除残余气体,再恢复平卧位,能有效减少肩部疼痛的发生。

3 结果

本院130例腹腔镜手术,术中均采用改良截石位,术后无一例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4 体会

4.1 传统与改良安置方法比较 传统的截石位,由于重力作用使小腿自然下垂,而下肢远端血管,神经主要行走于腘窝,因而导致腘神经受压损伤,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严重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使局部血管内压力升高,长时间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导致静脉血栓形成[3]。传统截石位两腿水平夹角>90°两腿过于外展,可以造成术后髋关节脱位或者两腿酸胀不适。

4.2 效果比较 采用改良截石位有效避免了传统截石位对腘窝的压迫,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减少术中对医生操作的影响,充分暴露手术野,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增加了手术安全性[4]。改良截石位的安置按人体力学的要求,遵循“正确,安全,舒适”手术体位三要素的原则,有效减少了神经损伤,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 赵加凤,付会波. 改良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安置方法的观察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0):62

[2] 潘莉英. 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10,31,(27):4819

[3] 赵连菊,杨菲,孙彦. 妇科手术体位(截石位)舒适度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241

[4] 任杰平,张秀平,陆燕弟,等.改良截石位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32

改良截石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20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4~30岁,平均26.84±1.35岁,平均孕程为38.94±0.45周;对照组年龄25~31岁,平均26.65±1.45岁,平均孕程为39.54±0.35周。均为单胎足月、头位、骨盆内外测量正常,均无内外科疾病。两组产妇性别、年龄、孕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娩方法

200例产妇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分娩知识指导,阐明自然分娩的优点,增强其对阴道分娩的信心。分娩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卧截石位分娩,待产过程以卧位为主,接生时采用常规截石位。观察组则在第一产程开始,由助产士及一名家属陪伴,产妇根据自己喜好取自由活动体位,利用分娩球、坐便椅子、瑜伽垫、软枕、床栏等工具,帮助与支持产妇采用站、立、坐、跪、蹲、摇摆、卧床等体位,期间根据产妇体力可以平卧,但不能平卧时间过长,直至胎头拔露时指导孕妇回到产床上,取改良式截石位:即产妇卧位,将床面与地面成夹角30°~40°,并协助产妇抬高双腿,尽可能使腿部接近腹部,并用双手抱着膝部使大腿屈曲压向腹部,双脚底[1]蹬于高20cm的脚架上,消毒会阴铺巾接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胎儿拔露至胎肩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会阴裂伤和侧切情况。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母儿结局

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胎头拔露至胎肩娩出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会阴裂伤和侧切情况

观察组会阴裂伤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侧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自由体位后,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显著缩短,产妇取坐位或站立位时,子宫趋向腹壁而距离柱有一段距离,胎儿纵轴与产轴相一致,胎先露下降顺利,利于引起产妇宫缩,扩张宫颈口,从而加快产程进展[2];第二产程采用坐式或蹲式分娩,用力时与产轴一致,利于分娩机转的顺利进行。使用跪式体位时,在地板瑜伽垫上,手足着地或单腿跪在地上、另一条腿弯曲或两腿跪地,上身直立爬在床上或椅子上,跪位可增加合适感,减轻产痛;侧卧或仰卧体位,可指导待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前胸尽量贴近床面,与床面所成夹角≤60°,床头抬高45°~60°,臀部抬高30°,侧俯卧位胎儿背部会向待产妇腰部前方的主向移动。

在临床中发现,自由体位分娩模式的改变,增加了助产人员的接生难度。本研究在胎头拔露后采用改良式截石位接生,改良式截石位接生是体现自由体位分娩的另一种形式,要掌握的技巧为协助产妇屈曲大腿达到增大骨性骨盆的功能尺寸,增大骨盆出口,减小胎儿的双肩径,降低胎头拔露至胎肩娩出时间,并减少会阴撕裂,且屈曲大腿法是很容易掌握并执行的一项指令,助产士与产妇之间有一个很好的配合机会,共同完成分娩过程。

综上所述,自由体位联合改良式截石位分娩得到了产妇、助产士的认同,可减少会阴损伤及新生儿窒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凤兰,彭小男,郭肖兰,等.肩难产处理新模式在预防新生儿产伤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33-34.

改良截石位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16例,其中男59例,女57例,年龄在38~88岁,中位年龄53.1岁。经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56例,观察组60例。排除标准:结直肠癌同时伴有以下情况者不入组,①下肢静脉炎静脉曲张;②下肢水肿或已有血栓患者;③长期卧床有压疮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病期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摆放法是术前1 d常规对术者进行访视,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及皮肤情况并进行术前宣教,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术前准备的必要性。术日患者入手术室后,按传统方法先安放托腿架,待患者臀部移至手术台下折处3 cm处抬高骶尾部并垫高,同时把患者双腿屈髋屈膝,把膝关节置于托腿架上,两大腿外展暴露手术野但不超过生理跨度并给予固定。

1.2.2观察组术前1 d常规对术者进行访视,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及皮肤情况并进行术前宣教,介绍术前准备的必要性,麻醉以及体位摆放流程及配合方法。术日患者入手术室后,做好相关的准备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指导并协助患者将臀部移至合适的位置,然后再小幅度屈髋屈膝,由1名护士将患者小腿肚放于支腿架上,使小腿由原来的下垂变为水平位,同时调整支腿架的角度,使大腿与身躯的角度扩大到145°~155°。安置完毕,询问患者有无局部受压及机体牵拉等不适感后妥善固定,并做好隐私保护及保暖。

传统组需要2名护士、1名麻醉师配合完成体位的摆放,且全麻后患者肌张力松弛,摆放时完成处于被动状态,而改良组仅需1名护士通过患者的配合顺利完成体位的摆放,减少用时及用力。

1.3观察指标:术后24 h由专人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了解体位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医师对体位摆放的满意度:90分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较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6]。身体的舒适度主要是根据颈、肩、腰背、腿部的疼痛程度及睡眠和精神方面进行比较,分为4级:0级为无不适;1级为轻微疼痛,睡眠和精神状态尚可;2级为痛但能忍受;3级为疼痛明显,精神状态不佳。摆放体位时记录护理人员摆放手术体位的时间,术毕进行医师满意调查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3。

注:P<0.05

3讨论

现代护理一般要求整体护理,要关乎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单单是患者,还有医护人员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对患者的治疗。医师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也必然影响护理方面的跟进,才能与时俱进促进医疗的进步。3.1传统截石位是在全身静脉麻醉下将双腿屈髋屈膝被动放于支腿架上,托腿架托住膝关节,然后小腿下垂,双腿外展。因为患者处于全麻状态,意识不清,膝关节后侧面压于托腿架上不能及时反馈,极易致行走于腓骨小头表面的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全麻后,肌张力消失,屈髋屈膝时,摆放体位过程不易控制膝关节的支架支撑点,重时也会出现压疮。改良截石位是将小腿下垂状改为近水平位,托腿架托于小腿肌肉丰富处,有利于下肢远端血液的回流及解除对血管的压迫,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本组统计的结果(表1)在神经损伤、下肢血液循环及皮肤损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很大改善(部分达到显著差异P<0.01)。

3.2传统截石位因屈髋屈膝幅度较大,手术需要的头低脚高位,使得膝关节明显高于下腹部,主刀医师的站位、与手术床的距离及直视显示屏幕都与传统不同。而改良截石位避免了传统的不足,膝关节没有受到压迫,减轻了外力的作用,大大提高手术人员的满意度,与传统截石位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3.3传统截石位是在术者行静脉复合麻醉后,被动地由两名护士给予摆放截石位,因全麻后,患者肌张力丧失,护士在摆放时需克服双腿及身体的重力,才能完成屈髋屈膝及垫高臀部等操作。而改良截石位是由护士给患者讲解手术体位的必要性及配合要点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及隐私的保护、保暖等,避免了术后的并发症,大大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表2摆放时间对比P<0.05)。

3.4观察组的摆放法较之对照组的方法更接近于平卧位,肢体的受力面积增大,降低受压部位的压力,从而减轻腿部、腰背部及肩部的受压程度,减少术中术后的不适感,从而提高患者身心的舒适度。通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在身心方面的舒适感具有明显差异(P<0.01)。

4体会

安置体位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给患者带来创伤减少、切口变小而美容及术后恢复的时间变短,也必然带来护理方面的改进,本组改良截石位减少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术后身体的不适感,提高手术团队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操作时间减少及劳动强度减轻,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并为其他手术体位因手术方式的改变而进行改良提供了借鉴。

摘要:目的 通过对传统截石位进行改良,降低手术体位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患者的舒适度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同时缩短护理人员摆放体位的时间。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结直肠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6为对照组,60例为观察组,采用改良截石位摆放法和传统截石位,观察两种不同方法对手术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舒适度及手术团队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及不适感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团队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截石位不但降低手术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同时也提高手术医师的满意度,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工作时间。

关键词:改良截石位,腹腔镜,结直肠癌,并发症,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曾学慧.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下结肠癌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27):6034-6035.

[2]Kasodekar VB,Chen JL.Monocular blindness:a complication.of intaroperative position in Posterior Cervical spine surgery[J].Simgapore Med J,2006,47(7):631-633.

[3]Edgcombe H,Yarrows C.Anaesthesiainthe Proneposition[J].Br J Anaesth,2008,100(2):165-183.

改良截石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不孕症100例, 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27.5岁, 手术时间30~120min, 平均手术时间62min, 按照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 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单号对照组50例, 双号观察组50例, 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奥林巴斯腹腔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经统计学检测P>0.05, 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用传统头低脚高截石位摆置, 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 将托腿板支托患者大腿, 托腿板关节端置于腘窝处, 双上肢外展位, 腓总神经后股二头肌内侧缘向下斜行, 绕过腓骨小头后过腘窝, 此处基本没有皮下组织, 上述体位很容易损伤腓总神经[1], 双上肢外展, 双肩用肩托固定, 头低30°。

1.2.2 观察组

用改良头低脚高截石位摆置, 在气管插管全麻前, 让患者积极参与。按改良头低脚高截石位摆放方法, 先将腿架安装固定在手术床, 患者的臀部以手术床下折部为准, 应略超过手术床板的下沿, 腿架托小腿, 脚架以手术床水平45°, 使小腿处于水平位或稍向上, 低于心脏平面。托小腿时, 要两人同时进行, 将两侧小腿缓慢外展, 抬高放于脚架上, 软垫保护, 两侧大腿稍外展。腘窝处垫软垫, 绷带轻轻固定, 以减少腘窝部的受压, 防止腓总神经损伤, 左上肢用约束带固定身体一侧, 连接血压袖带, 监测生命体征, 右上肢外展, 不超过90°放在托手架上, 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 避免损伤臂丛神经, (手术中主刀医师站在左侧, 一助手站在右侧) 同时肩部, 垫软垫;头低15°~20°, 询问患者并调整最舒适的位置, 然后进行管插管全麻。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患者体位的舒适度, 重点观察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术后住院期间, 24、48、72h随访, 有无下肢疼痛、肿胀、麻木、肩部疼痛等。

1.4 患者舒适度评定指标

以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术后, 腰背部、腿部、肩部酸痛, 及内收肌拉痛, 作为评价的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 无1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肿胀, 患者舒适度良好 (表1) 。

3 讨论

手术体位是患者为适应医疗治疗的需要所采取一种强迫体位, 而充分的术野暴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体位摆放的总体要求:是患者舒适、安全无并发症, 充分暴露术野, 便于医师操作, 固定牢固, 不易移动, 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2]。各种输液管道妥善固定, 方便观察操作。改良头低脚高截石位, 使小腿由下垂变为水平位或稍高位, 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减轻局部静脉内的压力, 避免对ā窝的直接压迫, 降低血管压力, 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让患者全程参与手术体位摆放, 体现现代护理的人性化护理, 尊重患者的权利与尊严, 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舒适度。同时正确的体位摆放, 有利于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摆放手术体位时, 医务人员动作要轻柔、协调、细致,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注意负重点和支点是否正确, 以减轻局部受压。手术结束后, 应充分吸尽腹腔残留CO2气体后, 再恢复平卧, 可有效减小术后肩部疼痛的发生, 术后常规用弹力袜, 弹力绷带,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摘要:目的 应用改良头低脚高截石位与传统头低脚高截石位的摆置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10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用传统头低脚高截石位摆置;观察组用改良头低脚高截石位。结果 术后随访表明观察组用改良头低脚高截石位, 患者下肢疼痛、麻木、肩痛例数, 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头低脚高截石位,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能有效减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关键词:改良截石位,妇科腹腔镜,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燕平, 张钢.膀胱截石位手术中观察手术体位意义[J].交通医学, 2003, 17 (5) :588.

改良截石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接受截石位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年龄在28~60岁之间,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静脉栓塞疾病患者、有脊椎及下肢外伤史患者、下肢局部皮肤有损伤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和改良组,各60例,两组平均年龄、所进行的各种手术例数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传统组

传统截石位:患者仰卧,臀部置于手术台可摇折下垂部,两腿放在腿架上,窝部用棉垫垫好,以约束带固定。摇下手术台边缘,一侧上肢固定在托手板上利于输液,另一侧上肢用中单固定于身体一侧,手术台后倾15。

1.2.2 改良组改良后截石位:

一侧上肢固定在中单下,另一侧上肢输液后,输液器加延长管,妥善固定以后,亦固定在手术台中单下。坐骨结节超出背板5~6cm,同时在骶后垫一软垫。截石体位的腿架高度及角度与患者身高及体重相关,依据患者身高、体重个体化摆放截石体位,腿架倾斜与手术台成一定夹角,高度以大腿2/3高度为基准,依据患者的主观感觉调节高度及下肢分开角度(需椎管麻醉或全麻的患者在麻醉前先预摆一下体位,记下患者最舒适的体位指标,等麻醉后按指标进行摆放)。腿架支腿板呈水平,上垫以自制海绵垫,支撑小腿,以约束带固定,应平整无皱褶,以防导致局部组织压伤。大腿与躯干的纵轴呈约90°~100°;大腿与小腿纵轴呈约90°~100°,双下肢之间的角度为80°~90°。使用约束带固定在小腿上,并保持平整,松紧适宜。不但术前体位安置正确,还要注意避免术中由于术者或助手的推挤和按压以及支架固定不牢等原因使体位发生变化,注意观察并提醒助手不要将双手或身体压在患者的腿上,以免摆放的体位发生变化,如有变化,须及时纠正。注意观察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皮肤温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脚架高度,倾斜度,髋关节外展角度,手术时间,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功能,有无神经肌肉拉伤及患者感受,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本研究采用术中观察、询问医生是否暴露良好及适宜操作,有无术中须重新调整体位;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及术后回访患者有无肌肉、神经牵拉后反应、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率表示,统计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意义,P<0.01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传统组与改良组术中体位调整比例及首次下床平均时间、下肢疼痛例数、下肢肿胀例数及麻木例数见表2。

注:改良组与传统组相比较*P<0.05,**P<0.01

经阴子宫全切加前后壁修补术在改良截石体位组手术时间明显较传统体位组缩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腹腔镜手术时间在改良截石体位组较传统截石体位组有缩短趋势未达统计学差异。传统截石体位组与改良截石体位组对手术时间的影响详见表3。两组比较改良组手术较传统组局部皮肤压伤少;腓总神经损伤少;心脏负担轻;形成静脉血栓少。

3 讨论

3.1 合理安置手术体位是手术室护士基本功,手术体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截石位是妇科手术常用的一种手术体位,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掌握手术的配合,还要掌握这种体位的特殊摆放,传统截石位不仅诱发或加重患者循环、呼吸功能紊乱,而且可因手术体位的改变造成对组织、血管、神经的损害而引起医源性损伤。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患者,由于部分或全部知觉丧失,肌肉松弛无力,保护性反射作用减弱或消失,已基本失去正常的调节能力,因此,改变体位引起的各种生理变化亦趋明显[3~5]。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截石位摆置不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腓总神经损伤及小腿筋膜高压综合征、骶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等[6]。

传统的截石位,由于重力作用使小腿自然下垂,而下肢远端血管、神经主要行走于腘窝,因而导致腘神经受压损伤,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严重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使局部血管内压力升高,长时间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年龄较大或血液粘滞性较高的患者,发生率更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局部血管内压力升高,小腿筋膜腔压力过高而造成小腿筋膜腔综合征。下肢置于外展外旋状态,腓骨小头位置靠近脚架,而腓总神经在此绕行经腓骨小头后出腘窝皮肤表浅出,在麻醉松弛下,极易因挤压或腿架过硬而损伤。观察结果表明,改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提前。

3.2 全麻患者,由于麻醉后肌肉松弛,肩部负重,骶神经受压水肿使骶骨空间隙变小而出现骶神经后支受损[7]。截石位患者,静脉通路一般建立在上肢,传统的摆放方法是把患者双上肢外展,如外展超过90°,甚至超过头水平(常由于手术助手推挤上肢),造成臂丛神经将受到锁骨、第一肋骨和胸小肌腱部的挤压,并处于过度牵拉状态,导致上肢发麻、酸痛,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上肢瘫痪[8,9]。因此,采用把患者双上肢以中单固定与身体两侧,避免上肢外展导致臂丛神经受损,分别在小腿、骶尾部垫上海绵垫,有助于改善血液回流和防止腓总神经和骶神经受压。摆放体位时既要有利于手术野的暴露,也要注意高度、外展度勿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两腿分开角度80°~90°为宜,角度过大腓骨小头压在腿托上,过小则不利于术者操作。及时提醒助手和洗手护士不要压迫患者膝部。

腿架高度不适当,腘窝未受妥善保护,则更易导致腘窝神经血管损伤。如腿架偏高,就会导致小腿和躯干两端的重力相互牵拉而加重腿部受压,同时增加了腘窝神经血管的张力。因此,根据患者身高及大腿的高度,个性化的摆放,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的研究显示依据患者的身高及体重,按照一定的比例个体化摆放患者的体位,能够缩短经阴子宫全切加前后壁修补术的手术时间,对于腹腔镜手术也有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在术后恢复方面,我们发现改良截石体位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明显减少。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类似[10]。

综上所述,我院改良后的截石位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截石位所对腘窝的压迫,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便利了术者的操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行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池金凤,郭爱武,李凤清,等.两种截石位摆放方法与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对比[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65~167

[2]张丽青,陈丽莉,林卫红.体位干预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9):15

[3]夏燕平,张兰凤.膀胱截石位手术中观察手术体位的意义[J].交通医学,2003;17(5):588

[4]赵俐俐.一例截石位骶神经后支损伤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72

[5]于海清.安置手术截石位应注意的问题[J].山东医药,2000;40(18):74

[6]傅建南.改良手术截石位托腿架在手术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0):98~99

[7]苏玉屏,易茉,Su Yuping,等.改良截石位预防手术患者体位性损伤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20):56~59

[8]姚培坡,李秀茹,刘勇,等.经阴道子宫手术改良截石位的应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9):45~47

[9]陈少莲,梁丽萍,黄琪花,等.门诊手术患者改良截石位术后下肢不同放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5):121~124

膀胱截石位并发症与护理研究的进展 篇7

1 膀胱结石位的并发症及形成原因

1.1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当病人处于截石位时, 下肢与身体形成夹角, 不利于下肢血液回流, 导致血液凝结形成血栓。Stein等[1]的研究中指出所有的深静脉血栓均是十分危险的, 可能导致肺栓塞, 而肺栓塞导致了10%的住院病人死亡。有报道认为, 手术是除年龄、心血管疾病、长期卧床以外引起深静脉血栓的第4大危险因素[2], 以骨科、妇科和消化科手术多见。手术引起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有:手术操作致血管损伤、术后的粘连均可影响静脉回流, 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麻醉可致下肢肌肉麻痹, 收缩功能减退, 使静脉流速减慢, 血液淤滞。有研究指出, 不同的手术体位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的影响不同, 头高脚低血液回流受阻, 导致血液淤滞于下肢, 血管壁压力增大[3]。截石位时下肢与躯干的夹角阻碍了下肢静脉的回流, 膀胱截石位手术中在手术时间超过4h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4]。

1.2 周围神经的损伤

1.2.1 臂丛神经的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属于牵拉性损伤[5]。当上肢外展大于90°时, 臂丛神经受到锁骨、第一肋骨、胸小肌的过分挤压和牵拉导致的损伤, 主要出现上肢的酸麻、酸痛、桡动脉搏动的减弱, 这与手术过程中取头低脚高位有关。手术病人在全身麻醉下全身处于无自主意识支配的状态, 取头低足高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病人身体向头侧滑动, 托手板若没有及时调整位置, 外展的右上肢由于顺应性也向头侧外展、倾倒, 过度牵拉腋神经和血管, 造成臂丛神经的损伤[6]。除此以外身材矮小的病人由于参加手术人员较多, 有的术者无意识的挤靠和牵拉上肢, 造成上肢长时间处于外展外旋位, 可导致臂丛一束或主干神经损伤[7]。

1.2.2腓总神经的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多由压迫牵拉、摩擦引起, 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曲、足下垂并内翻、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功能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腓总神经位置表浅, 与其他组织相对固定, 神经束较粗大, 加之神经周围是坚硬的骨组织, 所以常易受到损伤[8]。在膀胱截石位手术过程中下肢被固定于托腿架上, 处于外展外旋的状态, 腓骨小头位置若直接紧贴脚架, 腓总神经在此包绕腓骨小头, 易造成腓总神经受压损伤。

1.2.3 腘神经的损伤

有的医院还在沿用传统的截石位腿托架, 它的设计不尽合理, 只能托住腘窝而小腿处无支撑物, 麻醉状态下小腿因重力下垂, 造成腘窝受压, 导致腘神经受压损伤[9]。同时脚架的高度偏高会导致小腿和躯干两端的重力相互牵拉而加重腘窝的受压, 增加腘窝神经血管的张力[10]。

1.2.4 坐骨神经的损伤

在安置截石位时髋部过度屈曲, 同时膝关节过度弯曲将会牵拉大腿肌群, 便可损伤坐骨神经[11]。

1.3 小腿筋膜急性高压室综合征

由于截石位引起小腿筋膜急性高压室综合征的临床报道较少, 病人出现下肢的肿胀疼痛, 查体可见双下肢周径不一致。有报道中分析病例时发现它的病因有截石位头低足高位过久导致小腿动脉缺血, 下肢固定不当导致腘动脉受压, 病人体型肥胖导致下肢受自身重量的压迫、手术时间过长、小腿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导致发生[12]。国外有文献报道, 在截石位的直肠结肠手术时小腿筋膜急性高压室综合征的发生很少见, 但是后果很严重, 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肌红蛋白尿性肾衰竭、克曼氏挛缩、截肢甚至死亡[13]。

1.4 横纹肌溶解

横纹肌溶解在结石位并发症中国内报道很少见, 国外有回顾性研究指出横纹肌溶解在不论是开腹手术还是在腹腔镜手术中均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13], 但是在结石位或是夸张的截石位前提下, 手术时间的延长将会使病人患此并发症的几率增加。横纹肌溶解有许多诱发因素如嗜酒、药物滥用、手术近期内的软组织损伤, 并且几乎所有的由于横纹肌溶解而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手术病人手术时间都超过了5h[14,15,16,17], 在Mukesh等[13]的报道中发生此并发症的四人手术时间均超过了5h。可见截石位手术时间延长超过5h并发横纹肌溶解的可能性增加。横纹肌溶解导致肌酸磷酸激酶和肌红蛋白等物质释放入血液循环, 导致病人发生急性肾衰竭。

1.5 压疮

压疮的发生主要由于截石位时骶尾、肩胛部所受的压力和皮肤受潮湿的刺激。截石位时身体的着力点在骶尾部和肩胛部, 这些部位为骨隆突处, 肌肉脂肪菲薄, 由于手术野的消毒, 消毒液顺大腿和会阴积聚于骶尾部, 使骶尾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 增加了压疮的危险因素。

2 截石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2.1 重视术前的评估和术中的观察

严密的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减少术中倾斜角度[18]。控制可以调节的生理问题, 如纠正继发于手术失血引起的血容量的减少, 最小剂量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交感神经阻滞的药物对于阻止神经血管损害有效。截石位手术的老年人实施下肢被动运动和医用弹力绷带相结合, 可减轻手术病人血压的波动程度, 对防止截石位体位改变性低血压, 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2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一旦在术中不需要截石位时及时调整为平卧位

国外有报道称, 目前医学文献中没有对截石位所致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的随机分层试验的报道, 因此关于它的预防只能从病例报告或其他外科学科中去寻找[19]。对于神经损伤预防有报道指出, 在可能的情况下手术时间尽量控制在4h以内, 一旦不需要截石位时将病人恢复于平卧位[20], 在恢复体位时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缓慢放下一侧下肢后间隔3min~5min若血压平稳再放平另一侧下肢, 以免突然的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在能选择平卧位的手术尽量不选用截石位。

2.3 结合手术体位的要求, 不断改良截石位的安置方法

目前国内研究指出改良截石位优于传统的截石位, 在龙兴翠等[21]的研究中比较了人字形平卧位与截石位的使用效果, 人字形体位仅仅头低足高位变化, 没有过度改变下肢高度, 因此对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同等条件下2种体位术后舒适度比较, 截石位病人术后大部分会出现腰背部酸痛、内收肌牵拉过度的现象。人字形为平卧位, 仅头低足高位15°, 无身体不适。手术者反映截石位手术野暴露效果好, 因截石位髋关节外展、上举使会阴区组织易向外膨出利于手术;而人字形位手术床腿板分开处的夹角小, 有影响手术野的暴露及手术者的操作的缺点。

2.4 截石位的安置最佳时机

近年来临床工作者针对麻醉后安置截石位的方法做了许多新的研究。有研究指出全身麻醉前摆放截石位的病人其中有80%反映无不适, 20%反映腰背或双下肢等仅有轻微不适, 100%病人感受到清醒状态下摆放的自然舒适[22]。有研究中指出, 在麻醉前采用护患交互式方式为病人安置截石位可以使术后病人发生肩痛、腰痛的几率明显降低, 并且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23]。

2.5 截石位安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在安置时合理选用体位点, 臂部用软枕垫高使坐骨结节超过手术台5cm~6cm, 骶后垫一软枕。目前有报道专业的体位啫喱垫用于预防骶尾部的压疮效果优于棉垫[24]。在王舰等[25]的研究中位指出可以调整支腿架的俯仰角度, 大腿与身躯的角度扩大到150°以上, 双腿分开的角度80°~90°, 大腿和小腿之间保持约120°的夹角, 腘窝处垫一棉垫, 厚度为大小腿屈曲时夹角不留空隙, 对于输液的上肢可以在连接延长管后用中单包裹放于身体两侧。

2.6 腹腔镜手术时注意腹内压力的设置

国外有动物实验研究指出, 在置大鼠于头低20°~25°的足高位进行腹腔镜手术, 气腹和头低脚高位的联合作用会增加肺的弹性阻力[26]。也有临床研究指出, 12mmHg (1mmHg=0.133kPa) 的气腹压力对肺的顺应性有显著降低, 但是在这种气腹压力下头低20°的截石位对肺的顺应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27]。可见目前头低20°的截石位对肺的顺应性影响还存在争议, 但是许多在妇科、泌尿系统的截石位手术需要联合头低足高位, 因此在这一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3 小结

手术体位摆放的安全是手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安置手术体位同时既要保证充分暴露手术野、利于医生的操作, 又要避免过度牵拉, 避免皮肤软组织神经血管的受压, 最大限度保障病人舒适并注意保暖及保护病人的隐私, 截石位应用于不同的手术安置的方法不尽相同, 但是总的要求应该把握原则, 不可过度牵拉神经肌肉, 尽量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 加强术中和术后的严密观察, 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避免发生不可逆的损害[28]。体位的安置倡导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共同参与, 有利于保证病人手术前后生命体征的平稳, 也利于减少由于体位安置不当带来的并发症。

摘要:综述膀胱截石位并发症发生原因、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探讨手术室截石位手术病人最佳的护理方案,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改良截石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82例肛肠手术患者, 该次研究通过患者知情同意, 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1例, 观察组:男性21例, 女性20例, 年龄18~78岁, 平均 (48.5±4.8) 岁, 疾病类型:痔疮20例, 肛瘘10例, 肛门周围脓肿10例, 直肠息肉1例。对照组:男性22例, 女性19例, 年龄19~79岁, 平均 (48.7±6.2) 岁, 疾病类型:痔疮21例, 肛瘘9例, 肛门周围脓肿9例, 直肠息肉2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取俯卧折刀位。

首先, 患者卧位为俯卧, 并使患者耻骨和手术床中下1/3处处于齐平的状态, 应用中单固定患者双下肢。其次, 使用软海绵垫起患者双髂和肩锁部位, 以免患者腹部和胸部被压迫, 将患者头部侧卧在软枕后, 将双臂自然弯曲, 并放置在头部两侧。再者, 分开手术床的两脚板, 向下垂落15°, 并呈现50~60°的角, 同时调低患者头部, 和水平位夹角呈15°, 最后应用胶布自肛周5 cm向两侧牵开臀部, 并固定在手术床边缘。

1.2.2 对照组采取截石位。

嘱患者卧位仰卧, 双腿弯曲成八字状, 两腿分别放置在手术床的两个腿架上, 髋关节外展90°以内, 应用软枕垫在患者腘窝处, 并缓慢移动患者臀部至手术床边, 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两侧膝盖部, 坐骨结节超出背板外5 cm, 进而充分暴露患者肛门, 一般情况下, 患者比较羞涩, 需要医务人员给予疏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体位摆放时间, 观察两组术中心率、血压等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比较

观察组体位摆放时间在3 min以内40例, 占97.56%, 多数患者可在3 min内完成, 对照组4例, 占9.76%, 耗时比较长,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中心率、血压等指标比较

观察组心率 (88.5±10.1) 次/min, 收缩压 (112±1) mm Hg, 舒张压 (82±10) mm Hg, 血氧饱和度 (94.5±2.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肛肠疾病多是久坐、久站、过度劳累等导致, 在临床上, 肛肠手术患者, 多采取截石位和俯卧折刀位进行手术, 舒适合理的手术体位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同时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保障手术顺利进行[4,5]。该研究中, 观察组采取的是俯卧折刀位, 对照组采取的是截石位, 其结果显示, 观察组体位摆放时间在3 min以内40例, 占97.56%, 多数患者可在3 min内完成, 对照组4例, 占9.76%, 耗时比较长,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此结果说明俯卧折刀位, 患者基本上无羞涩感, 对体位摆放满意, 能够积极医务人员配合工作, 而截石位患者, 由于充分暴露了自己的私处, 具有明显的羞涩感, 虽然体位舒适, 但是不能够很好的配合医务人员工作, 需要医务人员给予疏导和解释方可进行。在梁昭等[6]研究中, 治疗组26例给予俯卧折刀位, 患者体位摆放3 min以内完成25例, 占96.15%, 对照组仅3例, 占11.54%, 这与笔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均体现了俯卧折刀位的优势所在。在李永智[7]的研究中也指出, 肛肠手术中使用截石位, 体位摆放耗时比较长, 尤其是女性患者接受不了, 因为会暴露患者隐私。术中观察组心率 (88.5±10.1) 次/min, 收缩压 (112±1) mm Hg, 舒张压 (82±10) mm Hg, 血氧饱和度 (94.5±2.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两组术中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鄂毅[8]的研究中也指出此观点, 术中血压、心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过, 临床上为更好的体现俯卧折刀位的优势,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 医务人员应该和患者详细介绍体位摆放的要求, 促使患者积极配合, 并根据患者的体型进行调节角度,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2) 对于男性患者应注意保护其会阴部位, 以免手术完毕时对其造成损伤。

综上所述, 肛肠手术中俯卧折刀位的使用, 比较理想, 有效消除患者的羞涩感, 患者配合度更高, 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莉.3种体位在肛肠手术中的运用比较[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20 (10) :75-76.

[2]岑琴, 曾德兰, 杨伟, 等.术野自动牵拉暴露粘贴法在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广西医学, 2011, 33 (9) :1138-1140.

[3]林晓珊.两种手术体位在吻合器环形痔切除术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 2015, 37 (1) :81-83.

[4]郭攀, 朱小平.直肠癌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中俯卧折刀位的安置[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2) :49-50.

[5]高金莲, 董岩.俯卧折刀位摆放不当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4中旬刊) :2087.

[6]梁昭, 叶劲松, 李伟等.俯卧折刀位与截石位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4) :215.

[7]李永智.肛肠手术中俯卧折刀位与截石位的比较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4) :412-41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改良截石位】相关文章:

斜卧-截石位06-20

改良创新05-01

改良利用06-05

黄牛改良06-12

改良膨胀土05-19

改良呼吸法05-26

清末农业改良06-03

改良外侧切口06-12

改良口腔护理06-21

改良型护理06-23

上一篇:金属接地下一篇:深基坑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