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良刍议

2024-05-29

信息技术改良刍议(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改良刍议 篇1

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堂面临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一般以作业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笔者发现, 复习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逐步完成作业任务,但是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有些地方还是照样出错,而且都是常犯的错误。例如,在Excel中进行数据处理时,学生在分类汇总时经常不排序直接分类汇总,经常将多字段排序进行多次排序,等等。这些常见的错误教师在上课时都多次强调并广播演示,为什么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时要么犯错,要么不知道如何下手呢?

笔者认为,学生“照样出错”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现有的作业任务本身。 这些“作业”,其目标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上,作业形式仍然是为操作而操作,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没能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依旧停留在掌握操作技能的水平,没有真正理解包含于操作中的概念。这些作业构建的只是工具技能的学习,没有构建工具技能如何灵活运用到不同的问题中去,这种“关注操作本身”的作业致使学生错误百出,学生忙于纠错,还怎么谈综合应用各种技能独立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中转移关注点的几点做法

新授课时,我们的教师已经将一种技术工具的使用技能层层分解、逐步引导,而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完成了对工具技能学习的建构。边楚女老师在“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中谈到,学生已经学会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学生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头脑中留下的是半结构化的、不确定的、半成品式的知识,需要通过复习去查漏补缺,去加工和完善,并根据个人需要整合成自己个性化的知识体系结构。李艺教授认为:“当我们摆脱单纯技能训练的藩篱,于教学便是一种解脱、超越,于学生便是一种拓展、升华,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实现的最佳境界。”由此,笔者认为复习课的作业目标必须转移关注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与技能上,要突破操作本身而定位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使其掌握在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 甚至组合使用多种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下面笔者以“表格数据处理”的复习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转移作业设计中的关注点,避免学生犯一些常规错误,进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技能的能力,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1.由关注操作本身转向关注知识点的关系

传统作业一:1用公式计算法求出每位学生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的总分。2用函数计算法求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的平均分。

改进作业一:1用合适的方法求出每位学生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的总分。2用合适的方法求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的平均分。

传统作业一和改进作业一都是为复习“函数计算和公式计算”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传统作业一中已经明确告诉了学生用公式计算法求总分, 用函数计算法求平均分,因此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只思考公式计算法怎么操作,函数计算法怎么操作。也就是学生关注的只是这两种计算法的操作步骤,不会去思考这两种计算法的本质和区别,也不会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公式计算法,什么情况下用函数计算法。这样的复习作业没有达到复习课要完善知识结构的目的。而改进作业一是要求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求总分和平均分,看到“合适”两字,学生就会思考哪种方法适合求总分,哪种方法求平均分更适合。学生的关注点由操作本身转向这两种算法之间的不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透彻理解公式和函数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只是函数是一个预先写好的特殊公式。区别在于公式是简单的、少量的,用运算符连接元素,而函数是比较系统的、自动的、大量复杂数据的运算。亦即少量数据的计算适合用公式,大量数据的运算适合用函数。 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两种计算方式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计算”这一知识点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便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2.由关注操作本身转向关注概念辨析

传统作业二:对高一新生名单按性别排序,性别相同的再按升学成绩高低排序。

改进作业二:情境设计——高一招生结束,现在你手头有一份高一新生的名单信息,要让你来为这些学生分班。

分班要求:1要求分成10个班;2每班的男女生比例相当;3分班依据中考升学成绩采用轮回制,即第1至第10名为1、2……10班,第10至第20名为10、9、8……1班,依次类推。

传统作业二和改进作业二都是复习“排序”这一知识点。传统作业二很明确告知学生根据性别和升学成绩排序,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关注的仅仅是按性别排序和按成绩排序这两个操作点,所以往往会进行两次排序,第一次按性别排序,第二次按升学成绩排序。学生犯这样的错误,主要是混淆了多字段的排序和多次排序的概念,学生没有理解排序对象和排序依据。这样的复习作业没有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而改进作业二则需要学生思考排序的对象是什么?排序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确排序对象是全体高一新生信息,排序依据则是性别、升学成绩两个字段,涉及到多个属性字段作为排序依据,就要用多字段排序,而不是多次排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辨别了多字段排序和多次排序的概念, 同时明确了操作对象这一概念,还避免了选中某一字段后排序的操作错误。

另外,教师在分析作业时再次引入数据源这一概念,让学生明确利用系统的智能自动化功能,当把鼠标定位在数据区域时,系统会自动默认选中全部数据(也就是高一新生信息)作为数据源,可以解决排序时有无标题行的区别,只是数据源的差异。这样的作业帮助学生理清了数据源、多字段的排序和多次排序的概念,以作业的形式进行概念辨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弥补了授课中概念不清的问题。

3.由关注操作本身转向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传统作业三:1用分类汇总的方法求出每个班语文、数学、外语各科的平均分;2用分类汇总的方法求出每个班男女生的人数。

改进作业三:分班结束后,要检验分班是否合理,需要统计哪些信息?1科目成绩是否均衡?(对每个班语文、数学、 外语的平均分进行比较)2男女是否均衡?(统计每个班男生、女生的人数并进行比较)

传统作业三和改进作业三的设计都是复习“分类汇总”这一知识点。传统作业三学生的关注点定位在分类汇总这个操作本身,因此学生读完作业题马上条件反射直接去分类汇总,出现不排序直接分类汇总的常见错误。其实质是学生对分类汇总的应用特点不理解,没有真正理解分类汇总的意义。要纠正学生的这一常见错误,关键在于设计的作业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分类汇总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利用排序功能进行数据分类操作,第二步是利用函数的计算,进行汇总的操作。因此,笔者设计的改进作业三以解决“分班结束后, 检验分班是否合理”这一问题为中心, 将学生的关注点由分类汇总这一操作本身转向“检验分班是否合理”这一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的分析。作业设计中为了体现“计算思维采用抽象和分解来迎接庞杂任务”这一思想,添加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科目成绩是否均衡,男女比例是否均衡”作为情境分析的补充。这样的作业方式能够引发学生的系列思考:1科目成绩是否均衡就是计算每个班语文、数学、外语各科的平均分,男女比例是否均衡就是统计每个班男女生人数;2要获取这些信息首先要将这些学生按班级排序,然后再来计算;3由于每个班的这些信息都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故可以用分类汇总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比较深入的情境分析过程,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挖掘出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把所有知识点串接起来,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过程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理解分类汇总的意义, 从而找到操作点,以此避免不排序直接分类汇总的错误。学习包含“顿悟”过程,而“顿悟”需要信息积累到一定的量,且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分析进行深度挖掘,激发顿悟。传统作业三只是关注了操作本身,而改进作业三通过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深度思维发展和训练,这正体现了从工具、技巧到思维的递进关系。

结语

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作业过程中由于只关注操作本身而犯错误的地方还很多,如大部分学生对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一直不能很好地掌握,不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用相对引用,什么情况下用绝对引用,这是因为学生不理解在拖动句柄复制公式过程中行或列的引用会根据实际偏移量发生相应改变。产生这样的情况,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告诉学生拖动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只是让学生关注操作结果,而没有让学生理解拖动句柄的实质是复制公式,也没有让学生观察过拖动句柄后复制的公式跟原来的公式相比有什么变化,忽略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即操作本质的剖析。如果学生理解了拖动句柄的本质是复制公式,并且在复制公式的过程中, 行或列的引用会根据实际偏移量发生相应改变。学生就会辨析清楚什么情况下用相对引用,什么情况下用绝对引用。

刍议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篇2

刍议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摘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此为前提,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进行开放式的设计研究,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沐浴着新千年的春风,人类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告,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此开放式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信息技术课教什么?如何教?笔者在教学活动与研究工作中,及在我校计算机特长班的对比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进行开放设计,探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指导纲要》为纲,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以一定的教材为依据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和主要信息来源。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尊重不是意味着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实质上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 一律地会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而不必大讲特讲Word的功用,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种软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不同点,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拓宽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容

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内容不像信息技术知识那样在教科书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订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挖掘能进行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各种因素。例如,通过有关计算机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通过解

信息安全技术刍议 篇3

所谓信息安全,主要是保证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鉴别性、机密性和非抵赖性,所涉及的领域已从主机的安全发展到网络结构体系的安全,从单一层次的安全发展到多层次的立体安全。

1.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实施信息保护的主要手段。通过数据加密,可有效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泄露和破坏。

信息加密技术分为基于数学的密码技术和非数学的密码技术两种。基于数学的密码技术包括公钥密码、分组密码、流密码、数字签名、密钥管理、身份鉴别、消息认证、密钥共享和PKI技术等。非数学的密码技术包括量子密码、DNA密码等,其中量子密码、DNA密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量子密码是以海森堡“测不准理论”为物理基础,运用量子光学方法通过公开信道(通信光纤)异地产生物理噪声来加密的,可以真正实现一报一密,构成理论上不可破译的密码体制。运用量子加密法时,两个用户之间会各自产生一个私有的随机数字符串,除了发件人和收件人之外,任何人都无法掌握量子的状态,也无法复制量子。若攻击者企图接收并检测发件人的信息(偏振),就会造成量子状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对攻击者而言是不可恢复的。但是,收发双方却能很容易检测出信息是否受到攻击,并设法将其消除。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围绕如何克服对量子相干性的干扰破坏、有效的量子受控门和量子逻辑网络设计、量子信息理论体系和量子密码的实用技术等问题展开研究。

近年来,DNA技术为信息加密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DNA分子在酶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反应,从某种基因代码转变成另一种基因代码。把转换前的基因代码作为输入数据,转换后的基因代码作为运算结果,能够进行很多高级逻辑运算和数学运算,而利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研制新型生物计算机,也可以为密码运算和密码分析提供理论依托。

DNA生物化学反应的优势,是能够并行工作。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并行处理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法。以DNA分子链取代硅片存储和处理信息,具有计算速度快、存储量大、体积小等特点,可逐步模拟人脑的功能。有人预言,倘若DNA计算机研制成功,其几十个小时的运算量,就相当于目前全球所有计算机问世以来运算量的总和。

当前,DNA密码编码和密码分析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DNA的筛选、合成与纯化,繁殖与修饰;DNA有序排列点阵的形成;DNA密码编码变换的实施,编码信息的获取;DNA密码分析的实施,破译信息的获取;DNA芯片与DNA诊断薄膜原型器件的研制,等等。

2.信息伪装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可以保证“黑客”无法破译机密信息,却不能防止“黑客”阻碍合法接收者读取机密信息,因为“黑客”可以稳、准、狠地破坏被加密的信息。信息伪装技术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点,使“黑客”感觉不到机密信息的存在,从而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目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伪装技术主要有信息隐藏、数字水印、叠像术和潜信道等。

2.1信息隐藏

信息隐藏是信息伪装的主体,以至于人们经常将其与信息伪装当成一回事。形象地说,信息隐藏就是将机密信息隐藏在普通信息之中,且不露任何破绽。信息隐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类感官系统对某些细节的不敏感性,对载体作某些微小变动,却不引起观察者的怀疑。

2.2数字水印

数字水印是信息伪装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数字水印是永久镶嵌在宿主数据中的具有可鉴别性的数字信息,且不影响宿主数据的可用性。

2.3叠像术

叠像术是由可视化密码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信息伪装技术。其思想是把要隐藏的机密信息,通过算法隐藏到两个或多个子密钥图片中。这些图片可以存放在磁盘上,也可以印刷到透明胶片上,而每一张图片上都有随机分布的黑点和白点。由于黑、白点是随机分布的,故持有单张图片的人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得出任何有用的信息。而如果把所有图片叠加在一起,就可以恢复原有的机密信息。

2.4潜信道

潜信道又名隐信道。顾名思义,就是普通人感觉不到此信道的存在,而系统却可以利用这些感觉不到但真实存在的信道传送(存储)机密信息。

3.认证技术

所谓认证,就是确认接收到的数据确实来自所希望的源端。与认证相关的是非抵赖(non-repudiation)问题,即防止信息的发送者抵赖其发送的信息,或者确认接收者确实收到了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认证与下面提到的访问控制都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以前截获信息流的重放。重放技术容易被非授权的主机使用以欺骗目的主机,而利用时间戳技术可有效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

4.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是通过不同手段和策略实现对网络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其目的是保护网络信息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访问控制规定了主体对客体访问的限制,并在身份识别的基础上,对提出资源访问的请求加以控制。根据控制策略的不同,访问控制技术可分为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角色访问控制三种形式。

自主访问控制是针对访问资源的用户或应用来设置访问控制权限的,安全性最低,但灵活性比较高。

强制访问控制在自主访问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网络资源的属性划分,规定了不同属性下的访问权限,可防止用户无意或有意使用自主访问的权利。其安全性比自主访问控制有所提高,但灵活性要差一些。

角色访问控制是通过验证合法访问者的身份,来确定访问者在系统中对哪类信息有什么样的访问权限的,具有便于授权管理、便于赋予最小特权、便于根据工作需要分级、便于任务分担、便于文件分级管理、便于大规模实现等优点,是一种有效而灵活的安全措施。目前已有的防火墙、代理服务器、路由器和专用访问控制服务器,都可以视为实现访问控制的产品。

5.病毒防护技术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计算机病毒的广泛传播营造了有利环境,而其本身的安全漏洞也为培育新一代病毒——网络病毒,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根据传播属性不同,计算机病毒可划分为网络病毒和主机病毒。主机病毒的攻击对象是主机中的各种资源,即通过对主机内存、硬盘、主板及各种文件等资源的破坏,导致主机的不可用;网络病毒不仅具有主机病毒的破坏属性,而且具有更粗的破坏粒度,可通过消耗网络中的各种通信资源,如耗尽路由器、交换机和重要服务器等网络资源的处理能力,导致网络的不可用。对于主机病毒,现在已有很多有效的反病毒程序,而对于网络病毒的研究就不那么多了。

在病毒与反病毒的对抗中,反病毒技术将会在应用防毒和未知杀毒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篇4

一、布置任务,驱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和使命感去学习,学生对学习才会认真地加以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为学生布置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深入地加以掌握。例如,在讲授“Word”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会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以求职者的身份,制作一份有创意的个人简历。学生们通过完成文字录入、文字格式设置、段落编排、插入自己的相片、表格等,设计出一份自己满意的个人简历。学生们由于将来毕业后都要找工作、写简历,所以,他们都会对这个任务比较重视,认真地投入到这份简历的制作中,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去请教老师和其他同学,想方设法完成这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然也就能较为深入地掌握了本部分知识。

二、培养兴趣,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生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较为反感,因此,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时,我并没有给学生讲过多的理论知识,而是注重他们的实际操作。我先让每位学生在网上注册申请一个邮箱账号,然后让学生自己写邮件,并互相发送和接收邮件,学生们对收发邮件觉得很新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效果较好。

我在教学中还适度地引入游戏来辅助教学,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例如,指法练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师讲解了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后,学生就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如果一味让学生进行单调的字符和功能键输入练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不愿意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采取了游戏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我借助《金山打字通》软件,通过让学生们玩“警察抓小偷”、“射击”、“青蛙过河”等小游戏进行指法练习,大大提高了他们字符的输入速度。由于游戏中设置了一些障碍,学生为了顺利通过,就迫使自己去理解一些功能键的功能和用法,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功能键的使用方法。反之,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指法的理论要点,死记硬背键盘字母的排列位置及功能键的用法,学生们就可能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协作,互助学习

如何解决好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一直是个难点问题。我认为,老师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充当自己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以学生互助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在讲授完一节课的重、难点之后,选择几个成绩较好又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为“小老师”,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解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很多同学认为“Exclel”教学中公式的运用方法很难,教师就可以对全班同学先进行一两遍的讲解,再借助“小老师”来辅助教学。因为一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可能听老师一两遍的讲解就会了,而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就不容易理解,如果对这些同学一一反复地进行讲解,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需要在课后对他们“加班加点”。所以,教师如果借助“小老师”来帮忙讲解,就能为自己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还可让学生采取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安排自己组内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来开展学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协作精神。如在讲授演示文稿的制作时,因为演示文稿中既包括文字、图片,又包括声音、视频等。学生既要到网上下载资料,又要懂得演示文稿的多种制作技巧,单靠一名学生来完成是比较难的。因此,在训练时,我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组,同组的同学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有专门查找图片的,有专门整理文字的,有专门搜集视频的,有负责整体构思的,等等。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协作学习。我还适时地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激起他们的求胜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篇5

灵丘县豪洋中学

赵武

***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以下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转》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同时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和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强化记忆的,因此,学生会觉得有一点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会有所降低。如何很好地将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地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考虑。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意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激发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觉得要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大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一、应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在课堂上将一些信息技术的概念、特征、信息等一些基础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这种最普通最常用的教学方法,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如果教师创设情景,穿插一些健康益智性的游戏,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基础教学变得愉悦轻松一些,同时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能够很好地将基础知识掌握。

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是浩瀚无边的,学生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和不断地获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就是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进行限量的讲解,要着重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很好的讲解。与此同时,学生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自我不进行提升和获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去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会自我进行探究,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要知道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欠缺的部分,才能真正对症下药,很好地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将信息技术知识学好。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锻炼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检查,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学会信息共享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在其中技术尤为重要,因为知识的掌握是技术操作的前提,是为了更好辅佐操作,所以技术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真正地将学到的信息知识很好地融入技术操作中才是信息技术的主体部分。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倡学生敢于动手操作。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逐渐成为自己的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慢慢的,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并且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信息共享的习惯,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探索,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刍议 篇7

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现状

搜狐网记者曾随机对北京市、河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湖北省四省一市的1 0 1 1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其中“上信息技术课时, 你最喜欢做什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 6.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浏览网站或聊天, 只有9.98%的学生会认真听讲。更令人吃惊的是, 从某中学反馈回来的103位学生的调查问卷中, 竟然没有一位学生选择认真听讲。可见, 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管理问题不容乐观, 也不容忽视。

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课堂难以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方便描述, 按照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其进行如下的分类: (1) 教学内容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玩游戏、上网, 却不喜欢听课。 (2) 教学软、硬件引起的纪律问题: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 不能一人一机;机器配置低, 运行速度慢;机器故障率高;没有教师机或教师机上没有电子教室软件。 (3) 教学方式方法引起的纪律问题: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 部分学生做其他事;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 (4) 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纪律问题: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 (5) 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纪律问题: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 对于作业敷衍塞责。

二、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 有家长、学生的主观原因, 有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原因, 也有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原因。归纳起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难于管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受中考、高考等评价机制的限制, 该学科被许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视为“非主流”科目, 在家长和学生眼里更属于休闲类课程, 用学生的话来说, “比副科还副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比不上体育课。在有些学校, 信息技术课的成绩不被列入总评成绩, 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价值认可。许多学校排课时均将信息技术课程排在下午第三、四节。显然, 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生上机训练不按教师的要求做, 出现上网、玩游戏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大多在机房进行。机房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度较高, 机房里的各种设备, 尤其是每人面前的计算机以及其上安装的各种软件、周围能与自己亲密接触的同学等等各种与普通教室差异较大的因素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无关刺激, 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时安排来看, 信息技术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课, 这更延长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适应和熟悉时间, 不利于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同时, 新的环境可能会对学生在传统教室环境中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造成冲击。

3. 教材内容设置不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

信息技术教材体系基本上还沿用传统学科教材的思路, 没有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联系起来。大多数教材实际上只是对软件知识点的罗列, 信息技术课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软件功能的讲解上。这样的教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诸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目前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也存在问题, 有些内容小学学过, 初中还学, 甚至高中还要再学, 交叉重复现象严重;有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 不符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意识不到所学内容的意义, 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只想通过其他途径来打发无聊的课堂时间。

4. 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其他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整体上教学能力仍然显得比较薄弱。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原因, 教学过程中难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 教师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没有采取有力措施, 没有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水平的对策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水平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软、硬件环境

要解决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 一应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 做好软、硬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 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二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及时维修, 保证学生正常用机。如果确实因为条件有限, 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 建议采用分组上机的制度。如每节课评选出若干最佳小组, 下节课首先保证最佳小组成员的用机, 鼓励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三应安装电子教室软件, 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等。

2. 精心设计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对课堂管理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学设计工作做得好, 准备充分, 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胸有成竹地按计划组织、推进教学, 避免一些因准备、设计不足而造成的课堂失误。学生也会被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降低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行为

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有效实施课堂管理的重要体现。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 可让学生参与进来, 自己来制定课堂规范,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与处罚规则, 从而保证制度的执行。在告知行为规范和示范动作之后, 教师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可以分为对正确行为的奖励和对错误行为的惩罚。比如, 对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五分钟游戏时间;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给予关显示器十分钟的惩罚。行为强化时, 应该把奖励与惩罚的原因与学生的行为相联系。

4.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科目, 它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如何将课程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获得它的最佳切入点, 并让学生领会接受, 是每个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究和提高的专业素养。阅读、实践和思考是根本的途径。学生不是“收音机”, 他们对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接受方式, 所以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上的所有操作内容, 仅靠“填鸭式”的传授是行不通的, 需要教师在知识广博、专业精通的基础上, 巧妙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刍议信息技术学习任务设计 篇8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提。设计有趣的学习任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专注学习、乐于学习, 从而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可以适当运用小游戏、有趣的主题、有趣的素材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比如在学习动画制作时, 可以将小球换成猪猪侠、光头强等比较有趣的素材, 让原本比较呆板的素材变得生动有趣;学习word自选图形时, 指导学生用自选图形来制作邮票、棋盘等。

再比如:学习图片处理时, 教师选用Photo Shop软件设计主题——制作奥运大头贴。在课前给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拍摄照片, 并事先准备好大头贴素材和装饰用图片。课堂教学中将照片文件连同素材发送到学生机, 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大头贴,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二、针对性原则

紧扣课堂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充分把握学情, 有针对地设计学习任务, 是学习任务设计的根本。也就是说,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不仅要针对大纲、针对教材, 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情况等有的放矢的设计可行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对应层次的任务。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与之相配的学习任务, 从而做到人人有事做, 让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有学生进行学习, 即事事有人做。

例如:在输入学习任务中, 要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 提出不同的目标, 不会标准指法的要先学会指法, 指法掌握的再要求盲打, 会盲打的则提出速度要求。

三、典型性原则

学习任务要典型精练, 学习任务不在乎多, 而在于典型、在于精。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学习任务必须设计一些紧扣教学目标的典型性、代表性的题目,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 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基本方法及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生活化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及范例, 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设计学习任务必须带有生活气息, 才能得到学生认同, 学生于学习任务中不仅学习了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能从中领悟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所起的作用, 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更好的为日常生活服务, 达到“立足学生信息素养养成, 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节数据处理与统计一节中, 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中秋节购物。

中秋节快到了, 校园超市有打折活动, 部分食品7折, 部分学习、生活用品6折, 比平时便宜很多呢, 同学们, 我们也去看看吧!假如每人最多消费60元。

购物前提醒学生:◆你买的是健康食品吗?◆你买的是必需商品吗?◆你给家人与朋友买物品了吗?

指出要理性消费:买东西首先是为了使用, 不必须的东西坚决不能买。懂得用好每一件东西。

学习任务内容:优惠商品列表.xls文件。 (见下图)

⑴你需要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栏”填上具体的购买数量, 不需要的填上0。

⑵用公式算出原价和现价 (食品打9折, 其它打8折) 。

⑶用自动求和算出总价。 (注意:必需≤60元, 否则, 请修改购买商品的品种或数量)

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⑴你给家人和朋友买了____________?

⑵你总共消费了_________元?

该案例中, 让学生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 体验做一名“文明健康的购物者”所要具备的条件。

五、整合化原则

如果说生活化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那么整合化原则则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 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 让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多赢”的效果。例如:将几何画板软件引入课堂中,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数学知识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学习搜索引擎时, 要学生事先准备学习中需要求助的问题, 在学习时运用搜索引擎来获取帮助。

六、建构主义原则

建构主义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任务的前提: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学习任务的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 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水平、知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科学合理地设计与所教学生相符的学习任务。

教师要准备好必要的学习资源, 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 甚至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探究性学习任务, 这样做才能让学生有所获, 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刍议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篇9

一、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 就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 如果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那么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应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有效教学。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基础的专业培训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二、注重课外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较多, 对于课外实践的关注和要求则较为有限, 难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实践运用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课后及课外学习, 达到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布置一些课外自主探索课题,让学生在课后花一定的时间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教师在课堂中可布置“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学生就会通过上网、询问等各种方式来查找资料,从而更加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长期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如,可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小组的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讨论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符合课程的特点,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利用计算机教学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 才能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计算机教学。利用计算机教学,就是信息技术基础教师通过控制软件,将学生的计算机都控制起来,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与学生共享, 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通过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小组化教学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的,这样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就很强, 很难独立完成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化教学,根据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情况,将全班学生平均分为几组。例如,一个班有50人,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分成10组,每组5人。教师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尽量不要向教师请教问题,尽可能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有利于教师实现有效教学。

3.教学灵活求效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我们应抛开应试高考的压力, 抛开教学应试化的做法,少一些讲述课、复习课等呆板的课型,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在数码照片后期处理选修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讲授式课型。如,关于色彩原理等学生较模糊的、抽象的概念,可由教师讲授;活动式课型,学生要处理的数码照片可通过校园摄影活动来获取。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处理自己收集的素材,使学生在处理时目的性更强,积极性更高;探究式课型。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探讨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像资料课型。组织学生赏析一些精彩作品及影视片断。实地参观型。 组织学生参观周边一些影楼,体验专业的数码处理设备及其作品。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创造性地设计课型,多些变化,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多姿多彩,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让学生感受到乐趣,有利于课堂的有效实施。

总之,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应用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是个性化,学生除了按照教科书中所要求的步骤进行上机操作完成任务外,还可尝试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研究共同的问题,达到同样的目的,发挥每个人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时期必须掌握的学科,内容更新很快,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及时充电,方能站在学科的前沿。

刍议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方向 篇10

一、应用操作实践,了解概念

信息技术是操作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是讲信息与计算机操作使用等内容,信息技术课程里有大多数专业名词。虽然很多高中生对于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但是对于专业名词、术语却缺乏了解。很多高中学生只注重高考考试学科的学习,忽视信息技术课程 的学习,认为信息 技术学习 是浪费时间,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既然学生对于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掌握是通过实践摸索而来,那么教师为何不用这一简单有效的方法高效地为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呢?

以2004年教育科学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这一 部分为例,我们会讲 解信息的 获取方法,这里面包括通过扫描仪获取信息、通过录音设备获取信息,通过数码照相机、摄像机获取信息和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教师单纯的讲解通过录音设备、照相机摄像机和计算机大家都常见的东西进行,可能学生一听这个名词就了解这是个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但是拿扫描仪来说,很多学生不知道扫描仪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一个扫描仪让学生试着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扫描仪可以扫描图片、文字等,真正了解扫描仪这个东西。这就是操作实践对学生了解概念的帮助。再者,例如Word 2003的操作,很多学生 不知道Word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当教师让他们进行操作,自己实践一次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Word的用途。

二、活用操作实践,加深理解

有时候很多学生说懂,不一定是真 的懂,所以身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真的明白。假设信息技术脱离了实践,那么学生知道的只能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就像E-mail大家都知道是发邮件的,可是怎么发邮件呢?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不单单是明白一个词语。所以我们要活用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理解。

还是以这个教材为例,有一部分主要讲了信息技术未来发展大众化和人性化的趋势,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个性化的功能设计和高性价比。假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章地读,“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我想没有几个学生能听进去,可是教师如果在教室里摆上两台不同年份生产的、不同系统的电脑让学生分别在两台电脑上进行操作实践,很快学生就会发现两者的不同。然后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发文“谁知道两台电脑为什么不同?”然后慢慢启发学生发现计算机配置不同,从而展开讲解处理器主频、内存大小、硬盘大小、光驱倍速等概念。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就会记住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同时也会了解电脑的配置,学会在购置电脑时进行挑选,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在生活中能帮助学生。

三、利用操作实践,巩固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经历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要为大学的计算机网络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进行巩固。在这么重要 的阶段,高中学生又要面临高考,往往会忽视掉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导致基础掌握差、操作能力低。作为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课,如何巩固基础?我们都听过卖油翁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熟能生巧,不断进行操作实践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更好地掌握知识。

以表格信息加工这一部分为例,掌握Excel 200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对考试和日后工作都很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学不会,不知道怎 么运用表 格进行数 据整理计算,总是记不住怎么做表格,怎么合并怎么拆分,调整不好行距和列宽。针对此类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反复练习不断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多操作,反复摸索,自己找到诀窍,学会知识。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慢慢就能 学会运用不同的公式和软件中不同的功能来进行数据处理,这样可以让软件真正地为我所用,通过摸索得出的结论、找到的窍门,比教师单 纯的讲解 所产生的 记忆印象 更深,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上一篇:增资扩股下一篇:医疗器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