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技术-1 CACDB

2024-05-14

信息与信息技术-1 CACDB(通用11篇)

篇1:信息与信息技术-1 CACDB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1课时

课课题题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I、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计算机网络基础?1)概念: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作用:①资源共享②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③远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分类(按通信距离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④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1、硬件系统:①服务器②工作站③网卡④调制解调器(卡④)⑤集线器⑥交换机⑦传输介质e2、软件系统?1)网络系统软件:windowsXX

indowsN、、Uni网络应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浏览器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3、网络信息: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的信息称为网络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

III、练习、作业、预习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主要分为哪几类?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些?③预习:Internet网络基础。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后记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2课时

课课题题

第2节

Internet网络基础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

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D2、网络协议:①TcP/IP协议②其他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网址统一资源定位器(URL):http://主机机地址(域名)UniformResourceLocator:因特网采用的一种特有的统一地址格式。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例如:http://202.121.103.101域名:①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一级子域名(cn表示中国)com:二级子域名(com表示商业网站)k12:三级子域名(k12表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服务器名)www:四级子域名(worldwideweb:万维网)III、练习、作业、预习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家利用空余时间练习使用Internet。IV、教学小结本节主要讲述Interne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初步懂得什么是Internet?如何连接到Internet?如何使用Internet的基本功能等方面作了简述。

篇2:信息与信息技术-1 CACDB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二是,“自悟”,三是:“尝试”。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合作讨论----归纳总结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两个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展示一些图片: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

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篇3:《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杂志连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收录于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权威专业数据库。

目前,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人类两次重大发展方式正相互交替, 为我国经济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信息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即“新四化”。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信息化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并有力地推进着其他“三化”。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杂志立足于这个重大转折阶段, 关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面向政府、行业、企业, 深入报道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前沿动态, 重点剖析信息化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 向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领导人提供全面和权威的新闻及信息。

篇4: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篇5:《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1、学会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

2、学会添加幻灯片背景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多种方法添加幻灯片背景

教学难点:

多种方法添加幻灯片背景

教学准备:

打开学生机房,准备课件(录制本节课完整操作过程),学件(每台学生机发送一份),组织学生进机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美化自己的幻灯片。

一、学生观看教师完整操作录像后尝试自己制作。

1、播放本节课完整制作录像。(5分钟)边播放边解释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

2、请同学们尝试完成老师刚才制作的三张幻灯片(12分钟)教师查看指导

二、分步教学(15分钟)

由前面完成的较好的同学当组长,帮助本组同学,及汇报本组完成情况。

1、教师演示制作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学生完成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

2、教师演示制作添加幻灯片背景(其他颜色)。学生完成添加幻灯片背景(其他颜色)。

3、教师演示制作添加幻灯片背景(填充效果)。学生完成添加幻灯片背景(填充效果)。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让自己的幻灯片变漂亮了,我们使用了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还通过设置背景颜色,让背景变得更美了。其实,PowerPoint设置背景还有其他方法和效果,剩下的时间,就请同学们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经验,设计出更漂亮的背景吧。老师还有一个提议,设计一张贺卡发送给亲朋好友。

篇6:01信息与信息技术

[ 考试要求] 1.信息的概念和特性 2.常见的信息技能 3.信息的处理历程 4.信息科技的成长及影响 5.信息的数字化 6.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 7.字符的编码 8.声音的编码 9.图像的编码 10.数据的压缩 [ 典例剖析] 例1. 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共有两个思想。”,这句话表现了信息的()。

A.共享性 B.代价性 C.时效性 D.依附性 例2. 感测技能是获取信息的技能,以下不属于感测技能的实际应用有()。

A.指纹识别系统 B.网络传播 C.OCR D.电子温度计 例3. 小张同砚一家筹划春节长假去新家坡旅游,为此小张同砚想明白有关新加坡旅游的先容,则以下要领中不适当的是()。

A.登录携程网等专业旅游网站查询景点信息 B.向国庆长假刚去过新加坡的娘舅明白景点 C.到书城查看 2009 年出版的新加坡风土情面先容书籍 D.购买 1998 年出版的新加坡旅游交通舆图 例4. 信息技能被普遍运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网络的成长极地面改变了人们生活、劳动的方法;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信息技能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成长中具有积极作用,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B.信息技能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成长中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到不合理使用信息技能也会带来消极因素 C.青少年简略沉迷网络荒废学习所以青少年应该制止信息技能 D.信息技能势必将取代其他一切技能 例5. 二进制数 110101 左起第三位所对应的位权是()。

A.2 的 2 次方 B.2 的 3 次方 C.2 的 4 次方 D.2 的 5 次方

例 6.谋略:(1011)=()

(19)=()

例 7.目前谋略机中普遍采取的西方字符编码是 ASCII 码,它采取 7 位二进制数表示,所以可以表示()不同的字符。

A.32 种 B.64 种 C.128 种 D.256 种 例 8.下列图像文件格式中不属于位图格式的是()。

A..ai B..bmp C..tif D..gif 例 9.无损压缩所生成的压缩包中的数据必须议决压缩软件还原后才华使用,这个历程称为()。

A.编码 B.解码 C.压缩 D.解压缩

[ 稳固训练] 1. 2009 年 10 月 1 日我国举行了盛大的国庆 60 周年阅兵式,各大媒体全方位地报道了此次盛会,那么下列属于信息的是()。

A.主持人的声音 B.网站上的照片 C.报纸上的报道内容 D.电视画面 2. 国庆 60 周年阅兵式这天,不仅有数亿中国人议决电视机寓目了阅兵式的历程,许多海外华人也议决网络直播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敷衍以上内容,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信息可以被分享 B. 联合个信息只能依附在联合个载体上 C. 电视是信息的载体 D. 网络是信息的载体 3. 小张同砚双休日与同砚去松江欢乐谷乐园游玩,为此他专程随身携带上海市交通舆图;但是在去欢乐谷的途中他怎么也找不到舆图上标示的路线,此时小张同砚发觉他带的舆图是 2002 年版。小张之所以犯此错误,是他对信息的()没有准确把握。

A. 传载性 B. 共享性 C. 可处理性 D. 时效性 4. 为防备甲型 H1N1 流感大面积传播,市教委要求每个学校做好每日晨检劳动。为此学校特地购买了数支红外线测温仪,议决对被测者举行红外探测、剖析比较,得到被测者的体温。红外线测温仪使用到了信息技能中的()。

A. 感测技能 B. 通讯技能

C. 谋略技能 D. 控制技能 5. 2009 年起,上海“城市光网”住民区改造工程也由此全面启动。预计未来 3 年内,本市将有 300 万户住民接上光纤宽带。和目前的铜缆宽带相比,光纤宽带的网速将提拔20 倍甚至更多,而且稳固性更好。这表现了信息技能成长中()在快速成长。

A. 信息处理 B. 信息控制 C. 网络技能 D. 移动通讯技能 6. 移动通讯技能是信息技能未来成长之一。移动技能从诞生以来履历了多次成长,目前最新移动技能属于第三代移动通讯技能,也便是我们俗称的()技能。

A. 模拟制式 B. GSM、TMDA C. CDMA D. 3G 7. 以下不属于信息获取的需求剖析的是()。

A. 时间范畴 B. 数量范畴 C. 地区范畴 D. 内容范畴 8. 小李同砚利用网络搜集有关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各参展国场馆先容,要是他要保存网页中的网页文件,以下要领中最适合的要领是()。

A. 单击图片

右键

图片另存为 B. 单击图片

右键

设置为背景 C. 浏览器“文件”

网页另存为 D. 浏览器“收藏夹”——增加到收藏夹 9. 小李同砚对搜集的有关 2009 年新加坡 APEC 峰会的文本信息举行信息加工,以下不属于文本信息加工形式的是()。

A. 版面设置 B. 字体设置 C. 行距设置 D. 编辑合成 10.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出一期有关防备甲型 H1N1 流感的电子小报,班主任要求你认真搜集有关信息。以下行为中属于获取数字化信息的行为是()。

(1)

上网查找相关资料(2)

去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3)

将报纸上先容怎样防备流感的文字扫描到谋略机中(4)

用数码相机翻拍报纸上的有照料片 A.(1)(2)(3)(4)

B.(1)(2)(3)

C.(1)(3)(4)

D.(2)(3)(4)

11. 信息技能自诞生起已履历过多次成长,此中()属于最早的信息技能,其缺点是不可存储,不便于流传。

A. 文字 B. 语言 C. 电报 D. 印刷术 12. 信息技能是一门综合技能,包括()。

A. 谋略机技能,网络技能和电子技能 B. 信息处理技能,集成电路技能和机器人技能 C. 谋略机,电子游戏和通讯技能 D. 感测技能、通讯技能、谋略技能、控制技能 13. 信息在交流的历程中()。

A. 要注意表达范例化,即需遵守一定的标准 B. 无须遵守一定的标准 C. 遵守标准会阻碍信息的交流 D. 以上说法都错误 14. 信息技能普遍地渗透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范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成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子商务互助先进的物流系统,给我们带来网络购物的全新感受 B. 网上会诊成为一种医疗方法 C. 谋略机能帮我们完成任何劳动 D. 远程教诲成为终身教诲的一种途径 15. 我们要使用谋略机举行信息处理,就必须先对信息数字化,这是因为()。

A. 谋略机内部采取二进制数举行运算和存储 B. 谋略机内部采取十进制数举行运算和存储 C. 信息数字化后能够减少信息容量,进步处理效率 D. 信息数字化是信息安定措施之一 16. 右图是古巴比伦人使用的楔形文字中用来进位计数的标记,也便是我们所说的()。

A. 数制 B. 位权 C. 数码 D. 基数 17. 由于信息用二进制数表示很冗长,为了简化我们常常使用十六进制数来表示;敷衍十六进制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十六进制数的基数是 16 B. 十六进制数的数码包括 16 C. 十六进制数的整数部份第 i 位的位权为 16 i-1

D. 十六进制的下角标是 16 18. ASCII 码采取 7 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存储时占用()个字节。

A. 7 B. 8 C. 1 D. 2 19. 已知字符“A”的 ASCII 码十进制数是 65,字符“B”的 ASCII 码十进制数是 66„„以此类推,那么字符“E”的 ASCII 码十进制数是()。

A. 67

B. 68 C. 69 D. 70 20. 国标码准则一个汉字采取双字节表示,每个字节只能用低 7 位,最高位为 0 ;目前汉字机内码将国标码的两个汉字最高位分别置为 1 而得到的。要是汉字“啊”的国标码是 00110,那么其所对应的机内码是()。

A. 00110000

00100001 B. 10110000

00100001 C. 10110000

00100001 D. 10110000

10100001 21. 为了显示和打印输出汉字而形成汉字编码称为()。

A.音形码 B.机内码 C.字形码 D.区位码 22. 通常对声音的编码议决采样和量化两个步骤来实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采样便是以较大的时间隔断不断测得模拟信号的样本 B.采样便是以较小的时间隔断不断测得模拟信号的样本 C.采样便是对模拟信号以某种数值形式举行保存 D.采样的时间隔断越大,收罗得到的样本数越多 23. 以下常见文件后缀名中不属于数字音乐文件后缀名的是()。

A.Wma B.Mp3 C.Ra D.Mpeg 24. 以下常见文件后缀名中属于位图文件后缀名的是()。

A.Jpg B.Exe C.Doc D.Htm 25. 信息的压缩要领分为()。

A.定长压缩和不定长压缩 B.准则压缩和非准则压缩 C.无损压缩和保真压缩 D.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 26. 以下不适合使用有损压缩的是()。

A.声音 B.程序 C.图像 D.视频 27.(13)10=()2 A.1010 B.1011 C.1100

D.1101 28.(24)10=()2 A.11000 B.1100 C.11001 D.1101 29.(100110)2=()10 A.36 B.37 C.38 D.39 30.(1101001)2=()10 A.104 B.105 C.106 D.107 31. 我们要确保信息在存储和传输历程中保持不被修改、毁坏和丢失,这表现了信息安定中信息的()。

A.完整性 B.保密性 C.可用性 D.可控性 32.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谋略机病毒一种程序 B.谋略机病毒能够自我复制 C.谋略机病毒永远反超杀毒软件产生,所以没必要布置杀毒软件 D.定期升级杀毒软件是有效防备病毒的措施之一 33. 移动存储设备介质是谋略机病毒传播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

杜绝使用移动存储介质 移动存储介质接入谋略机后直接双击运行 使用完移动存储介质后举行病毒检测 先对移动存储介质举行病毒检测再使用 34. 以下症状中不属于感染谋略机病毒的是()。

A.上网时不断弹出大量恶意网页无法关闭,导致谋略机运行速度明显减慢 B.显示器上布满灰尘,无法看清屏幕上的文字图像 C.谋略机莫名其妙不断发送重新启动,导致无法使用 D.好友的 QQ 对话框不断发送来稀罕的网址,而好友却不知情 35. 以下行为中,属于正当行为的是()。

A.使用非正版软件 B.购买非正版 CD C.未征得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资源 D.下载免费软件 36. 以下行为不组成犯法的是()。

A.破解他人谋略机密码,并毁坏其数据

B.议决网络向他人谋略机散布谋略机病毒 C.利用互联网对他人举行诽谤、谩骂 D.发送告白电子邮件 37. 谋略机感抱病毒后,一定不能消除病毒的措施是()。

A.更新杀毒软件病毒库,运行杀毒软件 B.关闭谋略机 C.找出病毒文件并删除 D.格式化病毒所在硬盘 38. 以下行为合法的是()。

A.利用谋略机网络偷取他人信息资源 B.打击他人的网络办事 C.擅自删除他人谋略机内的重要数据 D.消除自己谋略机中的病毒程序 39.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安定只要防备人为毁坏因素,不需要防备自然因素 B.信息安定只要防备自然因素,不需要防备人为毁坏因素 C.信息安定需要同时防备自然因素和人为毁坏因素 D.信息安定不需要防备自然因素和人为毁坏因素 40.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为保证个别信息安定,我们可以对谋略机设置密码,防备他人擅自使用 B.存心制作、传播谋略机病毒等毁坏性程序,导致后果严重的,将要接纳拘役或有期徒刑告示执法制裁 C.在大众场合使用谋略机时应注意保护个别隐私,防备个别稳私信息被他人窃用。

篇7:《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内容]:设置幻灯片背景、设置填充背景、使用应用设计版式。

[教学目标]:

1、设置幻灯片背景色。

2、设置填充效果背景。

3、使用应用设计版式。

[教学重点]:设置幻灯片背景

[教学难点]:设置填充效果背景。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多媒体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设置一下幻灯片的背景色和设计版式

二、新授

1、设置背景色

(1)打开“成语集.ppt”演示文稿

(2)打开菜单“格式”->“背景”打开“背景”^对`话框

(3)在背景^对`话框中设置背景色

(4)点“应用”按钮

(5)保存文档

2、设置“填充效果”背景

(1)打开“背景”^对`话框

(2)点击“填充效果”^对`话框,点“过渡”选项卡,点击“单色”单选框

(3)在“颜色”下拉框,选一种合适的颜色

(4)拖动“深浅”滑块,调整颜色渐变

(5)单击“横向”单选框,在“变色”中选择一种颜色渐变的方向

(6)点“确定”

(7)点“应用”

(8)试一试:让学生自学设置“双色过度”效果和设置“纹理”背景,设置图片背景

3、使用“应用设计模板”

(1)新建演示文稿

(2)打开菜单“格式”->“应用设计模板”

(3)在“应用设计模板”^对`话框中,选择设计模板,点“应用”使用

(4)观察使用“应用设计模板”后的效果,并说说。

三、学生活动

篇8:信息与信息技术-1 CACDB

一、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提出的背景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主张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考中, 作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 以此提高各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并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这种主张在一些省市已经有了大胆的尝试, 这些省市将信息技术考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 并且分值仅仅只有十分。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 提高学科的重要性, 但也把信息技术变成了“鸡肋”,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 分值少, 教师全部内容都教, 则没法把握重点, 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如果全部都教好, 所需要的时间与十分的分值比起来, 得不偿失。不全教, 只讲考试的内容, 又限制了学科自身的发展, 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变成了考前的突击教学, 教师和课程的地位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另一种声音是反对把信息技术纳入到中考中, 认为信息技术作为单独的考试科目会限制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 如果将其纳入中考, 信息技术的考试大纲会像语数外的考试大纲一样, 长期保持不变, 学生会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信息技术, 而不是为了应用而去学, 而且学习的内容却又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要求, 因此, 信息技术作为中考的单独科目会限制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

中考对于中学生的导向作用很强, 中考不考, 学生则不会去学, 教师也不会去教, 学校也不会重视, 更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升级改造, 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在现代社会获得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又要求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和应用, 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可能意识到了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迫于中考的压力, 各方面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中考课程教学上来, 由此可知, 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屡倡不兴, 有部分原因是各界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因此, 信息技术需要与中考整合, 通过将中考与信息技术整合, 中考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硬件配置、教师发展、教研进步以及学生提高的催化剂, [1]通过制度上的支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的动机不能是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工具, 而且也不能将信息技术做为一门独立的考试科目去考试, 更不能以笔试的形式去考信息技术, 这种做法不能达到促进信息技术发展的初衷, 反而会成为限制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真正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 将信息技术作为考试的一种工具,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中考各科目的考试中去, 通过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本位的整合, 将中考的笔试改为机试, 通过学生利用计算机考语数外等科目来促进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做到学生是为了用而去学习信息技术, 而不是带有功利心地为了考而去学, 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调动其他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而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流于形式, 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尴尬局面。有应用就需要有适当的评价机制来科学地评价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例外, 既然信息技术能与课程整合, 为何不能尝试着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呢?

二、对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的诠释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不同于将信息技术纳入中考, 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实施中考的工具和手段整合于中考中。

1.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是对中考的一种大变革, 中考科目从以往的笔试改为机试, 实行无纸化考试。将信息技术作为考试的工具, 用计算机代替考生手中的笔, 信息技术不作为单独的考试科目, 也不在考试科目中占有分值, 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中, 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 考的内容还是文化课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机, 具有信息素养, 而不是考试, 因此, 在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中也应体现这一思想, 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目的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学会应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 所以, 在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中, 信息技术不占分值, 不对信息技术水平做评判, 只是通过中考促进信息技术教学, 促进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2. 中考考试内容和方式需要变革

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中考中, 需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 使中考不再是死记硬背, 严肃刻板的考试形式。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需要对试题形式进行改动, 使得题目生动形象。比如:中考语文试题中, 传统的出题方式有出一首不常见的诗, 让学生用文字写出该诗所描绘的意思, 或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在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的情况下, 这种类型的试题可以改为, 制作一段视音频文件, 让学生观看该文件, 然后学生根据视频选择符合这个视频内容的那首诗作为答案。这样既能达到考核的目的, 又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几何倍数的增长, 学生在网上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多, 通过这种考试方式学生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视频的理解能力, 而且还贴近生活, 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这与学生用文字表达抽象的内容相比, 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当然,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 将信息技术整合于中考中, 试题的变化还需要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但有一点需要确定的是, 一定要真正地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试题中充分地体现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 贴近现实生活, 不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出试题, 要为了考试题目的需要而去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中, 信息技术是工具, 是辅助学生以贴近社会需求的方式答题的手段。

3.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的个性化实施

由于各个地区的中考都是自主命题, 各个省市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整合方式安排适合当地条件的整合进度, 在整合的过程、实施的进度以及整合的方式上要灵活、因地制宜, 切忌一刀切, 要根据不同的考试需求以及当地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整合。并考虑到各个地区考点的具体情况, 做好适当的预案, 从而保证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的顺利实施。

三、对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相关疑问的回答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提法, 必然会引起诸多的不理解, 因此, 就需要对大众在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方面可能存在的疑问进行解释、回答。

1.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会不会加重师生的负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计算机, 屡禁不止的未成年人去网吧上网的现象, 就说明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 并且有很强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现在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 都会使用计算机与网友、同学聊天, 社会在发展, 我们不能仍然以老的眼光看待学生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低龄学生上网, 未成年学生去网吧,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由于课程内容难度不大,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致中学生不屑于听课, 这些都表明现代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因此, 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不会加重师生的负担。

2.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透过学生去网吧上网的现象以及各种媒体所描述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发现,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而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与网络联系不大, 因此, 不会增加学生上网的时间, 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多大的影响, 不会引起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 虽然存在着部分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学习的现象, 但却不能因噎废食, 不让学生接触计算机。因此, 堵是不可取的, 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引导, 通过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 将学生的兴趣从网络转移到实践应用上, 转移到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上, 教师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关注, 也可以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 学生是为了应用而去学习信息技术, 不是为了考而去学, 具有信息技术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作为未来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也是教育应该重视、应该培养的。因此,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而是教给他们所需要学习掌握的, 并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结构。

3.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会不会加重教育不公平现象

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 经济的水平也不平衡, 教育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会对设备和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计算机设备老化或者根本没有计算机, 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也很低, 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 他们无疑处于劣势地位。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就传统的中考形式而言, 由于师资以及教学条件的差距, 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中考中, 无疑会加大这一差距, 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其实如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就可以发现, 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不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会引起各界的重视, 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中考学生少, 因此, 所需的计算机也少, 通过各级财政的努力, 可以解决设备这一问题, 并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这也为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奠定了设备、观念和技术基础。众所周知, 通过远程教育可以使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取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 各级政府不得不重视对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设备和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有了设备和教学资源, 自然就可以缩小与大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

4.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会不会增加社会的负担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与传统的中考方式相比, 的确会增加考试的成本, 但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所带来的好处也是巨大的, 通过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 可以提高各界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教育的公平, 使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更贴近于社会和应用等等。教育的发展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以及人才,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的代价是我国国力可以承受的, 从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带来的优点看, 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5.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会不会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于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意见即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将其整合到中考中, 会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与将信息技术纳入中考有着本质的不同, 信息技术纳入中考, 考试内容、考试大纲会长期的保持不变, 但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中考中去, 学生应用的是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计算机所有的高级功能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应用, 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理解, 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而这些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是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变革, 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并且对于以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不能急于求成, 目前整合的软硬件、人员、观念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 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还需要逐步的落实各项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中考整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提法, 在现实的应用以及理论的支持上还不完善, 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在各界的努力下, 信息技术与中考的整合会走向现实, 并为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取代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没有提高,不少学生和教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一个屏幕或者一个工具,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以及怎样弥补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中学课堂中,来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在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路,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设计问题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发展,信息技术也一样。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不能只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也可以扩大到地域、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

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迁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学识,更好地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从问题概要、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三个方面考虑。就问题概要来说,可以从问题产生的背景方面考虑,即在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个方面考虑,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信息的获取提供知识。从问题本身方面考虑,问题是学生发问的原动力,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存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问题的可操控空间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

(1)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思维会有局限,将遇到的问题交给计算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媒体的应用技术。

(2)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计算机可以充当巨大的知识储存库,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知识,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个人的认知和学习空间。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将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学带来方便,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处理不同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3-4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23-25.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5-58.

篇10:《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共三册,本学期学习第一册(下),共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汉字输入;第二单元:网上冲浪。教材结构和谐紧凑,内容深入浅出,形式活泼美观,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的知识特点和认识水平,便于小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部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键盘输入也有一定的基础,对Windows界面也有所了解,只是操作计算机的速度不太快,本学期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键盘输入水平。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拼音输入汉字、词组、标点符号及句子的方法;加深对汉语拼音的理解,能够利用拼音输入法进行组词、扩词,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及学会在网上浏览、查找信息以及下载保存信息;培养学生遴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交流合作的习惯作。

四、教学措施: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使用辅助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以电脑为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学科整合”及探索式教学法,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等环节,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培养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进度:

(安排表略)

六、教学反思

篇11: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坚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简言之,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社会的成员╠╠我们称这为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

1.对信息科学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地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我,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信息科学的理解不是单纯理论上的,知识内容上的理解,应能通过信息科学的理解,指导信息活用时,合理地选择信息手段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并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评价,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以信息科学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活用。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是指导信息科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根据。

2.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其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过程。在根据处理的结果决策问题时,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它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与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相比较,对信息的评价,并以这完善的信息的活用过程更为重要。

3.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

对信息、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对信息在信息社会

中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对信息的情感、对信息的道德与伦理、对信息的责任与态度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犯罪的认识与态度。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于信息,不仅是受者,更要培养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主动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社会及其发展的态度和能力,应特别重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应由上述的三个方面所表示。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方面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教育中,应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可称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决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党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此,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2.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浒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必然会大量地使用各种信息机器,也可能使用机器、设备的时间占相当大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信息机器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如果这样,将偏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应处理好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关系。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顺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以算法语言的学习为例。单纯的算法语言学习,主要是介绍各种语句及如何以这些语句进行编程。在讨论语句的使用方法时,可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说明,这些实例是用于说明语句及其应用的。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算法语言作为求解问题的一种工具,其学习的主题应是如何以算法语言去解决问题,其学习的重点不是一般地介绍语句,而是如何以这些语句编程,即如何以这些语句去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此,与其说是算法语言的学习,不如说是问题解决与编程的学习。具体的学习过程设计应该是,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让学生理解该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过程,讨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求解问题的。

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关计算机的讨论不仅出发点、讨论方法与一般的计算机学习不同,而且从信息技术的内容看,应比一般的计算机学习更为广泛,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以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活用时的评价和完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活用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学生对信息活用的评价和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对信息活用的评价与完善比具体的操作更为重要。它决定信息活用手段的选择、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的完善。它对课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有效地评价与完善,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

5.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涉及大量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有些人甚至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机器和软件的操作技术,这是一种错觉。各种机器的操作、软件的使用,应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予以选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具体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可能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就不可能完善具体的操作过程。某种操作技能只有在一下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对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

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使用计算机,需要使用一定的软件,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工具的使用是在解决问题算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彩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表应只看到任务的完成,不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下一次同样的任务可能完成不了,因为他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应驱动的知识学习。

上述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其实质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认识,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定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不是培养机器的操作者。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不紧某种技能掌握为目标的技能培训。

上一篇:2017店长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应急救援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