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信息技术

2024-05-26

电视信息技术(精选十篇)

电视信息技术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件化,传统视音频

信息技术, 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相关技术。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技术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影响着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电视行业也不例外。我国目前拥有电视台200余座, 而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及省级以上的电视台, 基本都在进行着一轮新的改造, 而信息化无疑是这一轮改造的一个发展方向, 它将给电视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电视行业文件化

文件化是信息技术给电视制作带来的最明显的改变。传统的电视台里使用的磁带正在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光盘、存储卡、硬盘, 甚至是云存储。无磁带化、网络化, 已不再是水中望月, 文件将成为各种视音频节目和素材的主要载体。

1. 文件化的步骤

IT技术进入电视制作领域, 最早的产物就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出现, 非线性编辑系统使得原来需要占用一个房间的线性编辑设备变为了一台电脑, 也为整个电视制播系统的文件化提供了先决条件;硬盘播出系统使得文件化播出成为可能;进而, 电视台内制作播出网络的需求日益突出并最终实现, 整个电视系统从制作到播出的文件化成为了现实;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和文件传输总线使得整个电视台媒体文件实现了使用、存储、传输的生产流程, 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乃至整个电视台的管理信息平台使得电视台的节目运行和管理全盘实现了信息化。以上便是电视行业文件化的四个层次和步骤, 是伴随着对文件化、信息化的需求以及对业务的深入和覆盖程度而逐步推进的。由此可知, 文件化的最终结果是实现整个电视台的生产和管理流程的优化, 即电视行业的ERP。

2. 文件化带来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低运行成本, 易保存、易复用和易管理的特点使得文件化成为各种规模的电视台建设和改造的大势所趋。然而,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需要引起电视行业的重视。

第一, 不同文件的格式会给交互和制作播出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对整个系统做文件化改造的时候需要对系统内制作、播出、存储等各个环节使用的文件格式进行合理的规划, 考虑好不同文件格式之间的转码方式。

第二, 文件化和网络化使得原来各自孤立的制作系统被联系在了一起, 使得节目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便利和有效, 然而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如何能保证节目制作高效的同时各个制作系统又能确保安全播出, 是一个需要仔细商榷和探讨的问题。除了满足国家的安全等级标准外, 还需要结合自身节目制作需求, 提出更细化和有效的实施方式。

第三, 文件化会给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带来极大的改变, 如果不理顺制、播、存等各个环节的流程, 文件化将会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技术改造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生产流程优化的过程, 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高质量的节目才是文件化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决策者在文件化实施开始之前, 对整个电视台的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 文件化的实施者也应深入调查和充分了解电视台的文件化需求, 然后依照文件化的四个步骤由点及面, 由表及里地逐层展开。随着文件化的推进, 最初的设计可能会不适合, 而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修改, 这是为了确保ERP的成功。但是文件化实施开始前的整体流程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文件化有可能偏离方向或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第四, 文件化会带来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新技术的培训固然重要, 然而新的生产理念的灌输更需要重视, 这样才能改变已有的生产习惯, 使得优化的生产流程得以贯彻和实施。同时组织结构的变化也是势在必行, 这需要管理者在技术改造的同时认清楚文件化并不只是技术系统的工作, 需要从整个电视台进行全盘考虑。

文件化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 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文件化就是一个电视行业的ERP过程, 需要按步骤、按规划逐步进行。先小规模地实验, 再全面展开;局部的不适合需要调整, 但是整体的方向一定要把握住。实施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 不要为了完成某一目标而忽略了应有的细节, 更不能急功近利。规划全面、分步实施、明确目标、实事求是, 找到最适合电视行业的信息化方式, 才是文件化成功的关键。

二IT与传统视音频技术的融合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IT设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极大地扩充着人们制作手段的同时, 也给繁复冗杂的传统制作流程带来了便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的制作手段异军突起:从字幕机到图文包装, 新的制作手段使得观众的电视屏幕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各种类型的虚拟系统, 使得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把脑海中想象的场景运用到直播和现场制作中;多屏播放技术, 更令舞台设计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这些新涌现出来的IT设备带来了与以往的传统视音频完全不同的制作手段, 使得电视节目更精彩、更有表现力、更多元化, 极大地提高和优化了节目的质量。

与此同时, 很多传统设备也开始依赖I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传输。电视技术已经进入数字化的时代, 这表明我们认定的一些传统的视音频设备其实已经采用了IT技术。传统的视音频设备以其高质量、高可靠性而被电视制作人员信赖, 而信息技术则使得这些传统设备从性能和稳定性上都得到了提升。

事实上, IT和传统视音频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在演播室里、在播出机房, 很难说哪一种设备是纯粹的IT设备, 也讲不清哪个设备是传统的视频音频设备。光纤、网线组成的局域网也一样成为了电视台的生命线, 0和1承载的数据组成了我们看到的精彩纷呈的电视画面。

监控系统是信息化技术进入广电行业的又一产物。虽然监控系统看起来与制作无直接的关系, 但却给信息化的电视设备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监视、控制的窗口, 使得技术人员能够最快速地排除故障, 为安全播出保驾护航。逐层递进的台一级的监控网络不仅能反映出整个电视台的设备使用状况, 必要的统计功能其实也能为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

监控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设备轮询和报警:用于监视所辖设备的使用状况, 一般采用轮询的方式通过SMNP或其他专用协议访问设备读取所需数据, 重点设备可以增加访问频率;

·信号轮询和报警。用于监视所辖范围内的视音频信号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可用。一般也采用轮询的方式截取信号用于分析;

·设备设置:系统所辖设备初始化设置, 以及出现问题后可以进行的改动和设置模块;

·统计和上报模块:包括监控系统日志, 设备故障频率, 信号监控日志等等, 以及与上级监控系统交互的相关接口;

·展示和处理界面:这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 一般包括设备连接拓扑、设备和板卡物理位置展示等等, 是用户直观地了解报警的设备及其上下游关系并能进行相关设置的地方。

监控系统正在电视行业尤其是播出线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成为播出安全不可或缺的帮手。而也正是因为信息化技术的介入, 才使得播出线上的设备“可监可控”。

三平民化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各种民用的拍摄和制作设备也层出不穷,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也使得原来高高在上遥不可攀的视频制作逐渐平民化。这使得可以有更多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和家里的一台电脑, 来实现自己脑海中的梦想。同时由于民用设备所拍摄和制作的视频一般码率较低, 压缩得比较小, 也更易于存储和交互。

但是目前来说, 民用设备所拍摄的视频画面质量还是无法和专业的摄像机相比, 其灯效、音效更是无法达到播出标准, 故电视台无法大量使用这些素材。但是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无疑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生机和创意。随着IT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发展, 相信会有更多更有专业水准, 同时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素材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而同时, 电视台摄像和制作人员则需要生产出更专业、更精品的节目。精良程度和制作水准是民用拍摄无法匹敌的, 而生活化的气息则是平民化注入电视制作的血液。更专业化和更生活化将成就更精彩的电视节目。

四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推进, 使得原来由广电行业独揽的广播方式, 受到了来自互联网视频网站、车载媒体、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相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络, 新媒体有如下特点:

·能够发布专业的广播电视节目, 还可以更多地利用民用设备拍摄和制作的素材, 这就使得新媒体可以比需要精雕细琢的专业电视台更具有时效性;

·由于其相对广电网络更高的交互性, 可以随时点播自己喜爱的节目, 吸引了更多的青年观众参与。

相对于铺天盖地的新媒体而言, 广电网络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

·高画质——品质精良的节目还需要专业的广电网络和设备来展现, 新媒体所面对的“小屏幕”是无法达到电视的高品质效果的, 经过再次压缩和编解码的流媒体节目亦无法达到广电网络所能达到的清晰度, 更没有那么好的表现力;

·高带宽——电视画面是实时的、流畅的, 这是目前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所无法匹敌的;

·对于大多数都是利用乘电梯、地铁等“夹缝”时间来欣赏新媒体的观众而言, 如能有专门的时间舒舒服服地坐在电视机前, 即使是相同的节目, 其所能接受的信息量也是远远超过前者的。

当然,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传统电视行业的优势将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策略:

·多做高端的精品节目;

·由于广电网络本身亦可以实现双向传输, 故加强利用广电网络的交互性电视节目是值得探讨的新方向;

·电视台发展新媒体事业——目前, 很多电视台都办了自己的视频网站, 同时也为新媒体提供高品质的节目源, 旨在为观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各抒己长, 三网融合。广电网络、互联网络、移动网络各有各的优点, 应将新媒体的网络的长处为我所用, 也为新媒体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是电视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网融合进一步发展, 观众家里的“IP电视”将会变得魅力无穷。

总之, 信息技术的渗透, 无疑会给整个电视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系列的挑战。本着为观众提供更高品质的节目, 更便捷的服务的宗旨, 电视行业会在信息化的时代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世界电视日反面信息 篇2

作为一个现代电子媒介,电视在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坐在自家的客厅里、餐桌边,透过电视这个窗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小事情尽收眼底。伴随着能够看到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节目制作手法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节目内容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有时真不知道电视里的世界是不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同时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电视,生活会是怎样。

在“世界电视日”这天,广电总局宣布,随着数字机顶盒的推广,中国电视要在全面推进电视数字化,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届时,百姓家庭电视机可以看到DVD般清晰的电视图像,享受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频道可从几十套增加到几百套。相关的信息、文化、科技产业可以产生上万亿元的价值,税收、就业的增加更是不可限量。

未来电视发展的图景值得期待。 在“世界电视日”这天,总结电视的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属于正常,但反思电视,也是不可或缺的,可能这也是设立一个纪念日的初衷。去年的今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肯定电视产业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的同时,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电视信息鸿沟,如果不予以消除,将危害文化和语言的多元化,

资料

可见在“世界电视日”,对未来的期盼应当与忧虑共存。

出于忧虑而对电视的反思,向来是不少的。早就有人批评,电视没有文化,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也像是“沙发里的土豆”,一天天地变得没有思想,呆若木鸡。这样的批评当然不免偏激,毕竟,看电视时虽没有看书那样掩卷沉思的标志动作,但很多电视节目还是很能给人以启迪的,也很能发人深思。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才子等“外脑”加盟电视,电视的智力含量自然也是不低。

然而,不断的反思,即使偏激也是有益的。特别是随着传播技术日臻完善和日益强大,电视内容对人们的影响更是值得反思。广电总局今年以来出了不少规定,提出限制涉案暴力电视剧的播出、停止挂角小广告、慎重对待红色经典等明确要求,反映出电视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值得重视的是,对那些显而易见的暴力、色情等问题,发现容易,控制起来也简单易行,而对那些一时难分优劣,其影响效果一时不能分明的电视内容,可能更是需要研究和反思的。比如,制作精良的广告倡导的生活方式,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各个电视台策动的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对正在成长的一代人会产生正面还是反面的影响?

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正在彻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送都可以由计算机实现,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国内(CERNET等)、国际数据网(INTERNET等)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和信息。

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已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努力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指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有人认为信息素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定义认为其是指具有应付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的信息素养是指关于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的能力,要求具有发现、评价的能力。何克抗教授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方面就曾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一般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教师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教师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水准。网络环境要求教师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二)教师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科研成果就越多。

(三)教师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互联网络的开通,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传递的时间空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瞬间利用终端与世界上另一角落的其它人交谈、对话或是传递文本及图像信息。因而,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与否,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的立场问题。

(四)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

不会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检索,教师是无法胜任的。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此外,由于Internet是以英语作为标准语言的,教师要利用网络交流传递获取利用信息,要实现其角色职能,就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恰恰是许多教师的困难所在。从这一点看来,英语教育也应列入信息素质教育之列。

二、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6.1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提高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因为受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也偏低。主要表现:

(一)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

很多教师缺乏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将信息能力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技术,执着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生源太差,社会风气不良等客观因素,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意识不强。部分教师信息敏感度低,虽然每天也在上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也不少,却不能及时获得学科专业课程方面的新发展新趋势等相关信息,在教学上因材守旧,信息敏感度不高。

(二)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落后。

就目前而言,新的教育理念在承担远程和开放教育的教师中已初步被教师认同,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开放教育思想了解不多,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应用的就更少。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的影响较深,观念转变不到位,角色转变不到位,仍然习惯于传统的面授为主。同时,由于受教育的年代不同,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在学习期间没有接受专门的网络技术的教育,这样,在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对新思想新技术有畏难心理,逃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三、 提高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教育,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如何,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我国就已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

(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电大自身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计算机为媒体的教育是有利于促进成人学习的极好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容纳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够满足广泛的学习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对电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手段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厚”、教材制作技术要“高”。也就是说,电大教师要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较高的信息素养。现实却是:许多教师对最基本的信息知识了解不多;对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能力、一些通用软件的使用、基本的信息资源利用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用性和发展性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显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前电大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电大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电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比一般的中小学教师以及普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但纵观目前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信息意识的薄弱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等问题。这对于作为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大教师来讲,是不能达到信息化时代对其要求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电大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电大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四、 高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不断发展,各级电大也开始逐步加大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力度,比较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部分电大教师都能够熟练应用电大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在面授课中也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应用。可在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以及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面能力还比较欠缺。同时,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水平也只停留在Word排版、简单的电子表格以及授课PPT的制作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加以解决。

(一)加强电大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观念的培养。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无论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教师角色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一名电大教师,应该了解现代远程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等传统教材,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教学手段需要更加的多样化。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技术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使得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系统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实现观念转变推动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促进观念转变的良性发展

(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创设信息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这对于我们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培训的探索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借鉴之处。良好信息技术设备条件、教学资源信息、教师培训及进修制度、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课题研究等环境能有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创设良好的信息活动环境,可以促进教师产生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资源的强烈意识和愿望,自觉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技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在信息活动中不断形成相关的能力。

(三)利用基于情境的成人学习理论,采用学、用结合的综合培训模式,提高电大教师的信息应用水平。

让教师在体验中学习,理解情景认知;在实践中分享培训活动的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评价。

1.加强培训,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技能。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进修制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可以由日常教学及其办公管理的一般技术的应用操作开始,逐渐由易到难,学习一些高级技巧或课件与网页制作工具。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可由一位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老师自学、相互探讨,务必使各位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技术的帮助。

2.加大力度,制定应用能力的评价激励方法。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教师学习使用新技术和新知识。如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必备条件,开展一系列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学大比武,或者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多媒体教学公开课,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建立机制,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可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体制。如办公自动化、在线学习平台的管理、电子备课、课程论坛等,让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信息意识。

4.加强教师间、学校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通过相关活动,促使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课件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现代教育理论与经验探讨、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与交流等。人作为个体,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是各有长短。每个教师所学专业、知识、智能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因而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使各类人才优势互补。

(四)加大对电大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对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检测、成果评定等手段,对教师下达硬指标,督促教师学习、成长。

总之,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要与现代社会、科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与电大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发展要求相适应。应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目标与方式方法。

提高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是由电大的办学特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高效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新的理念与方法带给学生,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张倩苇电化教育研究 2001(2)

[2]《电大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赵莉 中国电大教育

[3]《开放教育中教师信息素养及培养的研究》陈仑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涂军元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 篇4

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现状

在当今的传媒行业中, 无论在信息的报道, 还是知识的传播上, 或是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上, 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六十多年来,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 从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 广播电台从一个到多个, 广播电视传媒以点带面, 迅速在全中国发展起来。同时,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逐渐提高, 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改革创新, 人们听到或观赏到的广播音质越来越清晰, 电视台的频道越来越多,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此外,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传播技术手段上还需要日渐完善。广播电视的发展壮大有全国人民见证, 当今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正朝向国际舞台发展, 我国制作的电视节目, 电视剧不断向海外输出, 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这和众多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根据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0年年底, 我国拥有广播电台227座, 电视台247座, 广播电视台2120座, 教育电视台44个。在“村村通”工程的推动下, 2010年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 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 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

2010年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大约为2100亿元, 同比2009年增长了26.1%, 仅有三家机构收入突破100亿, 分别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芒果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有线行业收入仅为506亿元, 同比增长率为20.8%。这表明, 在2010年三网融合与数字化推进中, 广电行业的媒体价值进一步放大, 获得了更多的新媒体发展空间。

从最新数据来看, 2011年上半年广电系统收入达1019.68亿元, 同比增长22.15%。从结构上看, 广告收入仍然占据了53%以上的收入份额 (同比去年提高了7%) , 而有线网络收入份额仅为24%。在另一方面, 有线网络收入同比增幅仅为15.17%, 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而上述增长势头均低于2010年全年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近几年,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相较于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收入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行业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传统的广播电视系统使用的模拟技术, 即把声音、图像转化成电信号时, 电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图像的亮度、色彩、声音的强弱、高低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 对广播电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使用的数字技术, 是指通过对节目的取样、量化、编码、压缩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其优点是改善了节目制作的质量、保证了节目的传输质量, 增加了节目的传输数量。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数字压缩技术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传输, 通过数字卫星广播或光纤, 实现覆盖。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损耗, 使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全数字化的演播室系统、非线性编辑制作、电脑动画制作等节目制作新技术的普及, 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手段, 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效率。

(3) 数字转播车、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应用, 提高了广播电视行业对于大型活动和重大事件进行全面报道的能力。

(4) 高清技术从2009年8月6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开始, 高清电视的发展就成为了广电行业的重中之重。如今, 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首批九家卫视台均已成功完成高清制播系统的建设, 还有其他部分省市电视台也已经陆续启动了高清制播系统的建设计划。

(5) 随着互联网与云计算、宽带和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融合, 高质量、智能化、跨屏融合的互联网电视业务迅速扩展。特别是4G移动互联网接入带宽高达每秒几十兆, 互联网电视、IPTV均可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体验更好的高清电视服务, 满足用户“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内容、任何设备”看电视的需求。所以说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电影的胶片拷贝和发行放映方式, 实现数字拷贝的网络发行传输、卫星发行传输和数字化放映。

2.信息技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飞快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的重要体现, 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 对广播电视的作用表现为:在空间上, 使信息传播的距离更远, 覆盖的范围更广阔;在时间上, 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更快, 节奏加快;在信息传输的质量上, 也使得信息的品质得到优化。例如, 数字广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广播声音的质量;对电视节目而言, 电视节目的清晰度大大提升, 质量也有所提高。

此外, 广播电视与信息技术也是密不可分的, 广播电视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技术, 像数字广播、电视的非线性电脑编辑系统、数字摄像机等都可以纳入信息技术的范畴。因此, 信息技术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飞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3.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深刻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正处于一种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之中。

数字广播的应用, 可以把广播节目作为一个音频文件存入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系统对音频文件可以进行精微的修改, 甚至加长或修改, 这对于时间段一般是恒定的广播节目在编排上有了一种比以往更为灵活的编排技术手段, 而这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是无法轻易做到的。在电视方面, 传统的摄像机是电影摄像机, 这需要肩背手扛,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 电子摄像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影摄像机, 给电视工作者带来的极大的便利。

结语

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探讨论文 篇5

对于信息安全传输而言,加强对设备的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下,是确保信息能够正常传输的基础,因此,在信息安全传输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传输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当前,在我国广播电视信息的安全传输过程中,所采用的传输设备大多是模拟和数字设备,因此,在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除了日常运行层的工作人员根据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式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之外,为了能够确保整个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应该有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对设备的内部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整个设备的所有指标进行检测[2]。除此之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传输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为了能够做好对所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引进新设备的过程中,运行层的工作人员应该对新设备进行深入了解,包括设备的基本运行原理、常见问题、处理方式以及日常维护等。同时,由于运行层的主要工作是为整个信息的安全传输提供物质基础,所以运行层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新进设备的优劣之处以及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对信息安全传输所造成的影响,然后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设备的功能性,为信息的安全传输提供有利保障。

2.2对存在问题的信息传输设备进行及时更换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激烈的同行业竞争所影响,我国广播电视台都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节目收视收听率和节目的制作上,而没有对信息的安全传输工作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加强对广播电视台信息传输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另外,再加上一些维护管理工作人员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就导致信息传输设备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管理过程中,广播电视台要转变传统管理理念,重视起对信息安全传输的管理,在保证信息传输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定期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进行排查和解决,对于一些已经无法满足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需求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换,保证信息传输设备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对信息传输设备的定期更换可以纳入到广播电视台基本制度当中,以此来使运行层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起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2.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安全传输的安全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排查工作,在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信息传输设备进行高效管理,在采购的时候,要对信息传输设备的质量问题严格把关;在安装调试的时候,要保证信息传输设备的安全稳妥运行,因此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提高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除了基础设备之外,在其他基础设施的构建过程中,广播电视台也应该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还应该加强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沟通,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在对自身传输覆盖网络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应该预先设立好网络路由,同时,为了对该路由进行有效保护,在其建设过程中应该将规划好的网络路由递交给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中,由政府一起加强对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保护。

3结语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必将继续深入改变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应该对自身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其对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广播电视行业应该不断加强对信息传输安全技术的研究,并不断加强对信息传输设备的维护和更新,使其能够满足信息安全传输需要,进而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海英.探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3).

[2]马晓华.如何实现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J].中国信息化,2014(10).

电视信息技术 篇6

1 必要性分析

一是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率, 必须注重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化和完善, 才能更好地保证节目的播出时间和频率, 从而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水平的提升。二是为了确保整个传输和控制系统正常高效的运行, 通过加强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 能有效的提高整个广播电视系统传输与控制的稳定性, 尽可能地将系统运行的故障率降低, 确保整个节目得以顺利的播出。三是为了促进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通过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 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和传输质量的提升。四是能促进整个广播电视功能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 能有效的确保广播电视的功能更加变得数字化和信息化, 并在广播电视的每个系统中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拓展广播电视原有的功能[1]。

2 优化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对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而为了更好地提高广播电视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在数字信息化背景下, 就应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切实加强数字音频站的构建

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人员, 应充分意识到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在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并在企业全员中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 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更加优质高效, 所以广播电视技术人员, 就必须致力于数字音频站的构建, 在实际构建过程中, 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系统这一载体, 以数字音频技术为依托, 对所有的音频信号实施数字化的处理, 例如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采取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并通过光盘存储技术与电气乐器数字接口, 从而对整个广播电视节目实现数字化处理音频的同时实现数字化的播放。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机房设施与转播台的管理, 对现有的岗位职责、机房管理、播出操作和交接班等制度进行完善, 确保所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质量达标[2]。

2.2 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

在以往编辑广播电视节目时, 主要是根据时间顺序来编辑, 所以采用的外部设备较多, 在调用素材方面较为繁琐和复杂。通过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 主要是在编辑过程中, 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利用熟悉花技术进行制作, 整个编辑过程完成依赖计算机, 不仅能避免频繁调用设备的麻烦, 同时还能随时的选用素材, 能结合空间顺序进行排列, 从而确保信号质量。这样在节省设备与人员投资的同时还能促进制作效率的提升, 尤其是在制作速度与画面效果方面更是十分优秀。但是任何技术的优势离不开加强对其的监测, 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应着力构建光电信号监测系统, 从而更好地利用其监测广电节目的播出情况, 确保信号和图像播出的质量, 并在日常工程中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为整个设备正常高效的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着力实现节目素材数字化的采集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节目素材采集技术也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而利用PC机采集电视节目素材就成为大势所趋。利用PC机采集电视节目素材时, 主要是利用其接口技术优势, 不仅能实现热交换, 而且具有较快的传输速度, 所有采集的素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之中, 从而为素材的整理提供了便利, 同时在相关技术设备的支持下, 实现整个节目素材采集过程的素质化。

2.4 定期检修广电设备

在广电技术维护过程中, 由于设备是属于技术性的硬件, 所以为了确保各项技术得到高效的实施, 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广电设备的检修,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其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同时也为数字化技术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硬件环境。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对整个广电设备实施常态化的检查, 对于由于温度因素导致其被受损的硬件, 必须加强对其的检查和维护, 尤其是应做好对其的除尘, 从而预防其给设备的高效运行带来影响, 并对于设备存在的故障应及时的修复和排障, 尤其是应确保电源和风冷等元器件的温度始终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后, 预防设备由于运行温度过高而出现被烧坏的情况, 同时还应在日常检查工作中对广电设备做好通风和散热工作。二是若广电设备已经存在故障, 就应对故障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对设备的外观进行判断和观察, 并通过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针对性的进行处理, 尤其是应针对常见的故障, 制定针对性的维护和管理预案, 同时对整个设备维护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 从而确保所有的设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下服务广电事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先进仪器的利用, 切实加强对现有的广电设备的检查, 尤其是利用仪器促进设备检修效率的提升, 并充分的加强测量仪器的利用, 并制定相应的方案促进故障的解决, 同时还应将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故障得到有效的排除。

2.5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夯实自身的技术实力

对广电技术进行优化的目的就在于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当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作为广电技术人员, 必须切实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过程中, 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也可以利用数字化软件对节目进行编辑, 提高整个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同时核心竞争力的的提升[3]。

3 结语

综上所述, 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是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举措, 能有效的确保广电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作为广电技术人员, 必须切实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播电视技术的支持, 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所以只有在广播电视技术中注重数字化、信息化元素的渗透,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提升。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首先分析了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了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几点的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加强业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数字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李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1:165-166.

[2]高献伟.广播电视技术的维护与管理[J].科技传播, 2014, 24:114+116.

电视信息技术 篇7

1 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

为了推动广播电视新业务的发展, 保证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广播电视管理中心归纳和整理了与信息安全传输有关的组织机构、政策法规、设备安装、操作规范、技术实施和行为规范等, 进而形成了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的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这一体系的制定也在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如果按照分层模型来建立, 可分为3层, 即管理层、运行层和技术层, 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1管理层位于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最高层, 它为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传输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等方面的保障, 为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传输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2运行层作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物质基础, 它为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传输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信息安全传输工作在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设备生产、设备使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使信息传输工作更加的合理、科学、规范地开展;3技术层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信源安全技术、信道安全技术、传输安全技术和接收者安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中, 管理层、运行层、技术层这3层结构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它们共同促进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2 技术措施

2.1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中,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可以推动安全传输工作的顺利进行, 是提高技术指标的有效途径。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广播电视台都是使用模拟和数字设备, 并且这些设备都是采用主备波道自动切换的方法维护正在进行信息传输的广播电视信息系统, 同时, 还配合其他技术部门测试信息传输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这些环节都关系着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 做好设备维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各类新设备的接连也进入了新时期。有效维护新设备能够让工作人员更加了解新设备, 熟悉它的优缺点、各项性能和使用方法, 从而更好地使用新设备完成信息的安全传输工作。

2.2 制订好播出系统的维护方法

定期维护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目的是将其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因此,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中, 要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 定期、定点地检查和巡视传播设备, 保证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 在这项系统维护工作中, 检测是重点, 它关系着对系统的评价, 所以, 要详细记录播出系统的检测结果, 以便与设计值比较。另外, 系统的不定期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能发现定期维护工作中发现不了的问题,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扫除系统存在的盲点, 并及时解决这些盲点。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 应设计、规划广播电视行业各部门与社会上各行业之间的联系, 进而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保证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安全。例如, 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部门在建设当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基础设施前, 应先规划将要编制的传输覆盖网路由, 并上报给当地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 才可将它纳入当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总体规划中。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广播电视信息的安全传输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而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也应贯穿于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 要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工作, 就需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 制订信息系统的维护方法, 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的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 推动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的发展。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系统的快速发展, 它成为了我国主要信息源的拥有者和提供者, 而如何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析了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体系的结构, 以此加强工作人员对其的了解, 并提出了实现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传输的技术措施, 旨在加强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系统,安全传输,技术措施,分层模型

参考文献

[1]林海英.探讨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03) .

电视信息技术 篇8

当下, 普遍的应用了CG生成演播场合, 针对摄像机不能够正常拍摄的场景, 会利用CG对其有效生成, 让演员能够实现在此场景当中活动拍摄, 也就是虚拟演播室的成果体现[1]。

此演播室能够根据动态拍摄相应运动, 不是单纯的把CG图像和真实所拍摄到的图像应用普通形式的合成, 其实是利用能够当做背景的CG图像, 根据前景图像运动过程的细致拍摄, 随之进行对应的同步动作, 就是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参数输入, 从而将背景图像转变成为画面的构图, 将前景图像与背景图像的空间锁定构成。

二、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的影响

1. 技术资源共享性与时效性。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 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是较为核心的成分。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迅速, 一定要给予相对高端价值的信息资源。对应用和借鉴的资源价值与时效性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广播电视信息资源若拥有一定的时效性, 需利用转化、传播让价值有效提升, 能够拥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 广播电视信息资源与其他的资源相比较, 所拥有的时效性最为巨大。此外, 技术资源所具备的共享性, 所指的就是信息资源利用传播这一方面, 让个体与个体之间将知识共享实现。

能够实现将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源传输给接受者, 让接受者共享和了解信息资源。不同程度的信息资源起初都是私有的知识载体, 在通过传播之后, 才可以达成共享的目的。资源能够改变现状, 资源的力量一方面是自身价值所决定, 另一方面是传播对其决定的, 以及被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将共享的平台在信息资源的传输中搭建, 让共享资源成为了现实。

2. 技术资源存储方式的查阅识别与多元性。

存储信息技术资源, 是制作和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的具体手段, 是增长与传播的根本因素,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信息技术资源的主要价值。在广播电视信息中的资源较为广泛, 资源的不同类型所进行的检索和查阅也不同, 并且较为复杂, 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阻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资源识别方面也增加了一定的合理性。例如:节目归类方面, 完全能够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其识别, 让制作、查阅信息资源的过程更加便捷。

3. 技术资源可处理性与可传输性。

对于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而言, 若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动态交流和传输, 就会失去使用的意义。当前所进行的传输, 具备着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区别, 快速的传输会体现较好的时效性, 也就是较大的空间性能够拥有较广泛的区域。广播电视信息的公众化、网络化特征, 能够为信息资源提供快速、及时地传输手段, 是共享、交流的主要枢纽。信息资源在一般情况下会包含二次信息资源和一次信息资源。

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 所传播的广播电视信息资源, 是现阶段经济决策的根本, 同时还是信息产业的根本。缺失现代信息技术, 就不能够让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所以, 要力求将广播电视事业信息化的发展机遇抓牢, 把广播电视技术与信息资源技术有效的整合为一体, 从而将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摘要:应用信息技术, 一方面能够带来新颖技术、开放思维, 另一方面还能够改善广播电视中传输方式、内容、功能等定位。本文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的时代特征与影响为基本点, 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资源,时代特征与影响

参考文献

电视信息技术 篇9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分为客观对象和主观对象。客观对象是近年来保定电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情况, 主观对象是随机选择保定广播电视大学200名开放教育学员, 40名市校教师和10名县校教师。

第一步, 设计问卷并随机发放进行调查。自行设计有关电大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的问卷 (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 , 进行必要的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 认可后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发放到保定电大开放教育处、涿州电大、曲阳电大、满城电大。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5份, 有效回收率92.5%;发放教师问卷5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份, 有效回收率96%。第二步, 利用在线平台数据统计功能, 统计保定电大在线平台中的客观数据。第三步, 数据分析, 对比研究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归纳、整理, 把调查结果数字化,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进行定性分析。

二、学校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情况调查

信息化建设是远程办学的基础, 近几年保定电大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环境, 积极构建数字化校园, 加大力度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主控机房改造、网络建设、录制播放设备购置和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建设。现拥有多媒体教室21间, 网络教室座位数380个, 视频录播室1间, 校园网带宽100M, 多套摄影摄像专业器材、非编设备, 为制作教学课程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三、网上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调查

(一) 学员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 学员的年龄趋向年轻化, 上网地点一般在家中或单位, 55%的学员单位可上网, 83%的学员家里可以上网, 剩余的学员去网吧或其他地点上网, 而不方便上网的学员大部分集中在县里。70%以上的学员每周上网时间在8小时以上。47%学员每周用于上网学习的时间1~2小时, 5%的学生超过2小时, 18%的学生偶尔学习, 40%少于1小时。对平台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获取方式、获取难易度、资源有效度、需求资源类型、需求时效性等方面来看:75%的学员从中央电大获取教学资源, 90%的学员从市电大获取资源, 53%的学员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源, 而8%的学员从省级电大获取资源;通过调查数据显示, 大部分学员查阅资料的时间都在考试前, 期末复习指导和历届试题是学员需求最多的资源;36%的学员认为从平台获取资源比较难, 46%的学员认为获得的资源用处不大。75%的学员认为现有平台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通过平台论坛、QQ群等其他手段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大部分学员建议平台中应增加管理信息方面的查询, 而不是仅局限于教学资源的浏览, 还要进一步简化平台操作步骤。

(二) 教师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教师从事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学生管理和技术支持等不同岗位。从收回数据可以看出, 从事教学管理的教师每天登录平台的时间最长, 平均达到每天3小时, 主要发布各种教学资源、回答论坛中的问题;教务考务人员每天登录平台时间小于1小时, 主要用于发布考务信息;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后台对教学平台进行维护管理与二次开发;学生管理人员偶尔才登录市级电大平台, 但因为工作需要, 经常访问中央电大形考;教材管理从未登录过教学平台;县级电大由于师资不足, 没有足够的专职岗位人员, 大都兼任各岗位, 并且在市校级平台没有用户和权限, 需要通过注册审核后才可以浏览平台资源, 但不能进行管理。从反馈的意见与建议中, 大部分教师都建议平台应该更开放, 发布信息的形式应多样化, 应体现管理功能而非现在的教学功能。

(三) 平台统计功能数据结果。

从平台运行基本数据看, 截止到2013年6月, 平台共有用户38, 991个, 其中学生用户38, 615个, 教师用户368个名, 其他用户8名。平均每日访问量为654人次, 上传各类教学资源、教学信息35, 775条。平台自身统计功能统计数据显示, 学员在学期末登陆平台次数明显多余其他时间, 5、6、11、12月份访问人次明显比其它月份访问人次多, 而且学员通过平台主要访问跟考试和形考相关的资源, 在历年栏目点击排行榜前十名中60%是教学辅导, 40%是形考作业。从用户行为统计功能随机点取学生用户20名, 选择统计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 平均在线时长仅为32分钟, 说明学员登录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很少或时间很短 (登录时间以20分钟为单位进行记录统计) 。

四、统计结果分析

(一) 学校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高度重视。

近两年来保定电大在硬件建设上的投资总额是过去10年总和的5倍。校园网络出口带宽由原来的20M提升至100M, 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由800个增加到2, 100个, 增长了162.5%。网络教室座位数从180座增加到380座, 增长了111%。搭建了连接市校和21个县 (市) 的基于专网的远程高清视频系统, 用于网上教学、远程论文答辩等。保定电大还被中央电大评为首批市级示范性学校, 学校把信息化建设当成生命线来抓。

(二) 远程教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

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远程教育的资源越来越丰富, 从原来的书本搬家到现在通过音频、视频、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等不同形式呈现给学习者, 信息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经过各种培训和学习, 也掌握了较高的操作技能, 可以很好地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组织学习资源。

(三) 资源利用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现在地市级电大十分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和资源建设的投入, 但应用情况不乐观。这是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学中心、教师、学员的基本素质不同, 从本地在线平台中获取的知识量就不同;电大三级管理模式重复资源存储或建设过多, 而创新资源建设却较少, 不能很好地体现网络教育的优势。

五、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确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被确定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 并且已经成立了5所开放大学, 作为基层地市级电大要积极面对向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利用国家开放大学所搭建的网络平台, 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和数字化学习资源, 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贾国祥, 马嵘.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的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电视信息技术 篇10

1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电视于上个世纪产生并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 并且随着其技术的不断革新, 于五六十年代逐渐代替了报纸和广播等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 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佼佼者。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 经过长期的发展, 早已与普罗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的同时, 也暴露了电视在新闻信息制作和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与新闻信息受众之间的互动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 以网络社区、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等形态存在。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而且对人们的媒体利用手段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诸如电视、报纸之类的传统媒体又被称为大众传媒, 这是由于它们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并不考虑受众的个性与选择, 而是进行无差别的传递。但是, 新媒体打破了这种传递的旧模式, 它使得人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人们不在被动的接受信息, 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甄别和选择信息。而国内的电视台 (尤其是规模较小的电视台) 在进行电视新闻信息的播报时, 往往因受到旧的信息传递模式的局限, 传递的只是一般性的新闻信息。由于没有对新闻热点进行深度挖掘, 因而缺乏与新闻信息受众之间的互动。

1.2 电视新闻从制作到传播的时间长

在电视之前, 人民大众主要通过报纸或者广播获取新闻信息[1]。电视以声音、影像的形式传播新闻信息, 可以给予信息受众以直观的感受, 拉近了其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电视这种新闻信息传递方式是它优于纸媒和电台之处, 但同时决定了它制作和传播的复杂性, 进而要求必须是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因此, 电视新闻从制作到传播要经过很多环节, 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而与此相对, 新媒体由于是以网络为载体, 具有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点, 因此没有上述种种限制。网络论坛、网页新闻、微博等新媒体可以简单快捷地生产新闻信息, 方便受众及时获取。

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由些可见, 与新媒体相比较, 传统媒体下电视新闻在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以互联网为载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信息化、交互性、快捷性等优点。而自身不具备上述优点的传统媒体—电视在新媒体时代具体面对着哪些挑战呢?

2.1 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

在过去十几年里,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环境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与之前的任何时代相比, 当今的信息环境可以说是信息获取方式最快捷且信息获取渠道最广泛的时代。其中, 百度、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网易新闻、新浪网、凤凰网等网络门户网站;搜狐、优酷等视频网站的发展和健全使得人们可以免费且快捷的获取大量的新闻信息。这样一来, 电视新闻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2.2 电视新闻的去权威化

在过去的时代, 人们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获取新闻信息。由于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和封闭性, 从而导致受众缺乏对于新闻信息的甄别意识, 只能被动的接受。而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微博、新闻门户网站等快捷地获取国内外的新闻信息。并且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 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一方向的, 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大众不仅可以自主地选择新闻信息, 还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来源。另外, 通过新媒体传递的信息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以上种种导致了人们更热衷于通过新媒体去获取新闻信息, 进而使得电视新闻失去了以往的权威性。

3 新媒体时代电视台电视新闻信息整合策略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 电视新闻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与新媒体之间的信息整合。这里的整合有两层含义,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之间的整合, 二是信息加工过程的整合。

第一, 实现信息获取渠道的共享。如上所述以往的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 而如今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而日趋多元化。大众媒体盛行的年代里, 电视在新闻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获得独家新闻并不是那么难。但是,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 网络门户网站、微博甚至网络论坛往往会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点, 而电视新闻往往比较滞后[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电视台可以充分利用新闻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信息资源, 挖掘出有效地新闻素材, 实现信息获取渠道的共享。

第二, 挖掘新闻深度。正如前所述, 新媒体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往往抢占先机, 也就是说电视在新闻的时效性上没有优势。新媒体播报新闻事件之后, 电视新闻才“后知后觉”地进行相关报道[3]。为此, 当电视台不能第一时间播报新闻时, 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之后, 以专题报道、专家解析等形式尽最大的限度挖掘出新闻的深度来。

第三, 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电视新闻的制作团队庞大, 难免良莠不齐, 而挖掘新闻深度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和素养。不但可以以独到的眼光从新媒体繁杂的新闻信息中甄选出具有社会价值和关注度的新闻, 而且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对新闻做出精确的判断。在此之上, 整合新媒体所反映的民众态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

4 结论

综上所述,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具有缺乏交互性, 制作和传播需要的时间长等问题点;且面临着新闻获取渠道增多, 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电视新闻去权威化等挑战。根据这些问题点和挑战, 可得知电视与新媒体之间实现新闻信息整合是其走出困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革。本文从新闻信息获取渠道和新闻信息加工过程两个方面, 提出了整合策略。本文虽然提出了新闻信息整合的策略, 但是还需要结合具体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制作和传播的实际情况。

摘要:当今时代,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独领风骚。而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 而与新媒体之间的信息整合是其中的重要举措。在本文中, 首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制作和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 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所面临的具体挑战, 最后从新闻信息获取渠道和新闻信息加工两个方面, 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电视台电视新闻信息整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信息整合

参考文献

[1]赵京梅.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探析[J].现代传播, 2015 (8) :164-165.

[2]陈绍富.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走出困局[J].新闻界, 2010 (3) :132-133.

上一篇:效果说下一篇:中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