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护理

2024-06-23

改良型护理(精选十篇)

改良型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均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合计24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3], 且由头颅CT检查确诊;排除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 既往有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调查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将研究申报医院伦理机构批准。其中男144例, 女102例, 年龄在55~73岁, 年龄均值 (61.3±5.2) 岁。参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划分入对照组123例与实验组12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运用SPSS软件分析P>0.05, 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 即入院后接受CT或核磁共振检查, 待病情确诊后逐步实施治疗;实验组患者则接受改良型急救护理路径, 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急救护理流程, 具体如下: (1) 护理人员在接诊后在2 min内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评估, 并将其分诊给神经内科; (2) 由神经内科医师迅速采集病史、进行神经专科检查, 判断患者是否在溶栓最佳时间内; (3) 由急诊预检护士将患者快速转运至急诊复苏室[4]; (4) 开启绿色通道, 在2 min完成对患者意识、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5 min完成开通静脉通路, 并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5) 待患者影像学检查完成后, 迅速送往疗区; (6) 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 协助医师为患者开展溶栓治疗。

1.3 评定标准[5]:

溶栓治疗情况指标:进出急诊室时间、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5]评分变化拟定疗效, 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90%~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46%~89%, 病残程度在1~3级间;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在18%以下, 甚至可见一定程度的增加。总有效率即为前三者病例数之和在组别总病例数中所占比率。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运用t检验, 计数资料则运用卡方检验, 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 P<0.05提示差异纳入统计学分析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29.8±10.3) min、 (59.7±14.6) min及 (11.4±5.4) d相较于对照组的 (123.4±18.6) min、 (168.5±22.7) min及 (16.3±7.3) d均明显更短, 差异纳入统计学分析有意义 (P<0.05) 。见表1。

注:相较于对照组, *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9%, 对照组的为81.3%, 相比下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 (P<0.05) 。见表2。

注:相较于对照组, #P<0.05

3 讨论

溶栓是当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方式, 而经研究表明, 急性脑梗死患者越早实施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率越高, 如在4 h内接受溶栓, 其血管再通率可高达95%[6]。因此, 减少院内延误, 最大程度减少在诊断、转运、治疗、护理等过程中对时间的浪费, 有助于患者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救治。

改良急救护理路径是在传统护理路径的基础上改进与完善所得, 其能使得整个护理流程更加规范化, 患者的溶栓条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诊断与筛查, 并做好各项准备, 且由专门的护士将患者送入卒中单元, 有助于减少在检查、转运上的时间[6]。总的来说, 应用改良型急救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更有预见性并更加标准, 且护理人员均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 各项工作做好无缝连接, 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术前检查与准备的时间。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出急诊室时间、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且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在统计学范畴以内, 由此表明应用改良型急救护理路径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救治, 提升救治成功率。另外笔者总结认为, 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进一步缩短治疗时间, 还有待临床护理工作者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引入改良型急救护理路径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 促进患者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适合在基层医疗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淑娟, 白玉洁.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6) :1153-1153+1156.

[2]王丽竹, 陈水红, 王钰炜.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4, 1 (1) :84-85.

[3]张春艳.PDCA循环指导下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7) :36.

[4]香荣, 春英.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医药前沿, 2014, 2 (35) :254-255.

[5]卢慧.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4) :484.

冷浆型水稻土施石灰改良技术 篇2

1.条件及方法

本试验采用对比法,每个处理面积10亩。不施石灰(CK)。施石灰、熟石灰100kg/亩。供试土壤为冷浆型水稻土。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83。供试肥料:氢氨含氮17%,磷酸二铵含氮18%、磷酸46%,硫酸钾含氧化钾50%。施肥量和方法见表1。试验地点为柳河县三元浦镇鲜光村。供试石灰产于二道沟白灰厂。

2.试验结果

2.1施石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冷浆型水稻土施石灰对水稻产量有明显的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施石灰处理比对照每穗粒数多9.8粒,成粒数多20.7粒,千粒重高3.26g,空秕率低10%,从产量来看比对照增产106.4kg/亩,增产30%。

2.2施石灰对水稻抗病能力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施石灰处理发病轻于对照。对照叶瘟发病比施石灰高三级,穗茎瘟发病率高64.9%。从3年平均看,对照比处理叶瘟发病高两级,穗茎瘟发病率高31%,细菌性褐斑病比处理明显加重。

3.化验结果及分析

3.1土壤化验结果及分析 冷浆型水稻土施石灰,土壤中的pH值和“三要素”有明显变化。从表4可明显看出,冷浆型水稻土施石灰后,土壤pH值平均达到6.3,比对照降低0.5,水解酸也比对照降低1~9.35me/100g。碱解氮除2008年8月14日外,两年各次化验均比对照低30~127.8ppm.速效磷8月14日前变化不大,而到9月24日减少0.12~5.44 ppm,速效钾比对照含量高27ppm,这说明冷浆型水稻土施石灰后降低了土壤的酸度,增加了土壤钙离子,增强了土壤中氮磷释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了水稻对氮磷的吸收。

3.2植株化验结果及分析 从表5可看出,施石灰处理的水稻植株养分含量均比对照高,植株全氮含量比对照多0.04%~0.112%,全磷含量多0.001%~0.0107%,全钾含量多0.1%~0.33%。由此可以看出,冷浆型水稻土施石灰后,对N、P、K三要素吸收能力明显增强,尤其对钾的吸收量增加显著,因而表现出生长发育较快,植株抗逆性增强,产量提高。

改良型护理 篇3

关键词: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Ponseti方法,护理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复杂先天畸形,其主要表现为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还常伴有胫骨旋[1]。马蹄内翻通常分为松软型及僵硬型,松软型患儿畸形程度较轻,比较容易矫正,采用Ponseti方法或者Kite方法等保守治疗,均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僵硬型患儿畸形程度重,矫正困难,且容易复发,大部分医师推荐手术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49例65足,其中男31例,女18例,单侧33例,双侧16例,平均(13.61±6.3)月。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严格按照Ponseti方法进行,并在其基础上针对病例特点进行必要改良,首先使用5~8次手法矫形及石膏固定,以矫正大部分的畸形,余留的10°~15°跖屈畸形,在局麻下施行经皮跟腱切断手术,术后石膏固定于足外展60°~70°背伸15°~20°位,持续3周。拆除最后一次石膏后立即穿戴Dennis-Brown足外展支具,全天穿戴3个月,以后晚上及午睡时穿戴支具,持续到患儿4岁。部分患儿治疗后静息状态下足外观正常,行走时存在动态内翻,需要行胫前肌腱转移术。

1.2.2 效果评定

采用Pirani方法对畸形矫正进行评分,正常0分,最严重6分。治疗后外观基本正常,残余0~1处轻度畸形,行走时不存在动态内翻,Pirani评分0~0.5分,评定为优良。

2 结果

本组49例69足中,治疗优良44例,占89.8%,复发7例,占15.9%,出现并发症5例,占10.2%,治疗前评分为(5.0±0.8)分,治疗后为(0.38±0.35)分。

3 护理

3.1 手法矫正和石膏固定的护理

(1)该步骤在门诊实施。患儿的配合非常重要,因此,需要营造一个温馨安静的治疗环境,治疗室以粉色为基调,准备儿童玩具,播放童谣音乐,治疗前可以让家长喂水喂食,但应尽可能在工作台上实施操作。僵硬型患儿年龄相对较大,其力量大、活动能力强,如不配合治疗可用5%水合氯醛灌肠。(2)打石膏前根据患儿年龄及下肢粗细准备合适的石膏绷带卷,对年龄大、活动能力强的患儿准备加固的石膏条[2],选用柔软且刺激小的棉垫作为内衬。(3)缠绕棉垫的范围应比石膏稍大以避免皮肤与石膏直接接触,石膏成型时要均匀轻柔,不要用指腹用力按压塑形,以防止皮肤褥疮。膝前和足跟部使用预先准备的加固石膏条,将其置于石膏绷带中层,并用水反复抹合,不留间隙。(4)管型石膏完成后需要用手术刀修整,远端跖侧与趾端平齐,背侧应露出五趾,便于观察血液循环,近端石膏边缘轻轻向外翻转,减少对大腿内侧皮肤的摩擦。

3.2 石膏固定期间护理

(1)石膏完全干燥需要一段时间,在此之前应将其置于软垫之上,防止局部受压凹陷造成皮肤褥疮,气温低时使用电吹风加快石膏干固速度。(2)观察足趾位置及血液循环。有些僵硬型的患儿,其肢体粗短、跟骨细小,石膏容易向前滑动,导致足趾部分或全部看不到,这种情况需要更换石膏[3]。其预防措施是在石膏固定时增加屈膝角度以减少滑动。肢体坏死是马蹄足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是由于管型石膏压迫,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因此,肢端血运的观察非常重要,外露足趾正常时颜色红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如果出现肿胀发紫甚至苍白变冷,应立即汇报医师,进行紧急处理。足趾的观察方法应让家长充分掌握,在观察到异常情况后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造成治疗效果欠佳甚至肢体坏死等严重后果。本组1例患儿在第2次石膏固定时发生循环障碍,因处理的及时未造成不良后果。(3)保持石膏的完整性。对年龄稍大及活动能力强的患儿,保持石膏的完整性比较困难。根据Patel等[4]使用粘附胶带在表面加固的办法,我们在石膏表面再裹上一层聚氨酯绷带,收到了良好效果,未出现严重石膏毁损,能维持至治疗结束。

3.3 更换石膏的护理

拆石膏时尽可能不使用电动石膏锯,避免患儿产生恐惧心理。首先采用温水浸泡20 min,使石膏软化,再找到原先缠绕石膏绷带留下的标记,反向缠绕即可轻松去除石膏。温水洗净患肢,如局部出现红疹和小面积皮肤压伤、擦伤,可用金霉素眼膏涂抹,其他多褶皱部位擦上护肤油膏,即可开始下一次治疗。

3.4 经皮跟腱切断术和胫前肌腱转移术的护理

低龄患儿经皮跟腱切断可以在门诊局麻下进行,大龄患儿经皮跟腱切断及所有的胫前肌腱转移术需要住院全身麻醉下手术,其护理内容包括:(1)术前洗净手术区皮肤污垢,尤其是趾蹼间,修剪趾甲;(2)经皮跟腱切断可能损伤胫后动脉导致大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因此,术后严密观察石膏开口渗血情况及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有渗血较多及心率增快、血压不稳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采取紧急措施;(3)在实施经皮跟腱切断和胫前肌腱转移手术后,还需要石膏固定3周,期间无法换药,有可能会出现伤口感染,如果发现石膏内有分泌物流出、散发异常气味,或患儿发热、但又排除了其他感染因素,应考虑伤口感染,需要打开石膏处理。

3.5 出院指导

(1)向家长介绍本治疗方法的基本原理、较其他方法的优点以及他们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让他们在树立信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2)让家长掌握石膏的家庭护理,包括:石膏清洁和完整的保持、足趾位置和血运的观察等,以便发现情况能及时与医师联系;(3)正确有效地穿戴支具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必须保证全天穿戴3个月,以后夜间穿戴至4岁。支具的大小由最后一次石膏前测量决定,随着患儿的生长,一旦出现支具不合适,立即更换更大的型号。使用支具期间让家长掌握跟腱牵拉训练及前足外展的牵拉训练方法,并让他们能够在家中坚持进行;(4)穿戴支具早期1~2个月复查1次,改夜间穿戴后4~6个月复诊1次,治疗结束后1~2年复查1次至骨骼发育成熟。

4 小结

Ponseti方法已经被公认为是有效治疗普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基本方法。我们将其应用于治疗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是一种新的尝试,针对病例特点进行治疗和护理措施上的改良,在手法矫正及石膏固定时,护士要掌握全部的器械及物品准备和操作,迅速准确地协助医师完成治疗过程,在石膏固定期间,对石膏松动、足趾血运障碍、石膏褥疮及感染的观察和处理是关键,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让其积极参与治疗及护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杜世新,高宗伯,吉士俊.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1):1113-1114.

[2]赵国平,刘振庭,唐建东,等.改良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2(21):1670-1672.

[3]李燕华,高小雁,叶蕾.Ponseti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石膏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60-2161.

改良型护理 篇4

【关键词】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89-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占所有骨科疾病的16.7%左右[1],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桡骨骨折疾病,该病多由暴力所致,临床表现多为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并向背侧屈曲成一定的角度。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多以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但是传统的手法复位多是依据医师自身的临床经验,无明确的规范化操作步骤,从而造成治疗效果好坏不一。基于此,笔者采用规范化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了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接受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治疗的患者50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3.8±5.1岁,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5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表2。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即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取肘关节屈曲90°,2名医师分别取前臂和手指进行持续对抗性牵引,操作者使用1手拇指按压患者的骨折近端处,另一手按压患者手腕部桡骨骨折远端处,反向挤压,于背侧使用双手拇指向下按压,剩下的手指将患者骨折部位远端上提,从而完成复位,确定患者骨折部位得到复位后,取适宜大小的方垫依次垫于患者桡侧骨茎突出处、患侧掌根大多角骨处和患者背侧骨折线近端1~2cm处,同时使用小夹板进行固定,保持患者腕关节的尺偏位和背伸[2],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进行治疗。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oney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对位效果满意,出现连续性骨痂但未出现肿胀、畸形,无疼痛感,患者患侧功能基本恢复,或活动范围受限<15°,Cooney評分≥80分;良: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愈合,对位效果欠佳,出现轻度的畸形,活动范围受限≤45°,局部出现轻微疼痛,Cooney评分≥65分;差:患者经治疗后骨折部位未愈合,存在明显的压痛,活动障碍明显,Cooney评分<65分,优良率=(优患者数+良患者数)/总患者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ooney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见表3。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主要还是采用保守治疗法为主,即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其中手法复位多依据我国古代医书所记载的方法,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操作步骤[3],这就造成临床医师因为自身临床经验以及对医书的理解不同,手法复位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手术效果重现性较差,手法复位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固定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制定科学、规范化的手法复位操作步骤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改良手法复位即是在传统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对其原操作方法进行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处理,从而形成实际临床可操作的手法复位操作流程。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通过复位手法进行规范化,有效的提高了不同患者间手术复位优良效果的重现性,同时也说明了改良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法可有效提高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法可有效规范了手法复位的操作步骤,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对于患者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德福,张功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短缩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骨伤,2010,23( 8) : 581.

[2] 陈轶强,孙斐予,黄志俭.改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1):116-118.

改良型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2年半来采用改良shiraki术式矫治完全型隐匿阴茎52例患儿, 年龄1~12岁, 平均2.6岁, 均表现为阴茎外观短小, 皮肤表面仅见呈鸟嘴状包皮分布, 扪不到阴茎体, 包皮外口狭小无法显露阴茎头。用手向后推挤阴茎根部皮肤时有正常阴茎体显露, 松开后阴茎体迅速回缩。

1.2手术方法

包皮外板6点及12点处纵向切开狭窄环, 暴露阴茎头, 置气囊导尿管, 切开阴茎腹侧正中皮肤至阴茎阴囊交界处, 于包皮内外交界处自阴茎腹侧向背侧环形切开, 沿Buck’s筋膜浅面游离, 彻底切除阴茎周围纤维索带至阴茎根部, 切除肉膜组织, 游离腹侧至球海绵体肌, 背侧至耻骨水平, 充分松解阴茎体, 在自然状态下阴茎完全显露于体表, 必要时可切断阴茎悬韧带浅组。阴茎皮肤背侧正中纵向切开至近阴茎根部, 以背侧包皮内外板正中缝合无张力为度, 这样有利于阴茎背侧皮瓣向两侧转移。在阴茎腹侧阴茎阴囊交界处分别向两侧斜下约45°剪开阴茎皮肤1.0~2.0 cm, 将两切口点对合, 重建阴茎阴囊角, 使阴囊皮肤上移、包皮外板延长并完整保留了系带。根据包皮外板皮瓣长度将包皮内板3点及9点纵行切开, 充分修剪包皮内板皮下的浅筋膜组织, 使纵横方向均保持一定张力。将包皮内外板皮瓣嵌插间断缝合成形阴茎。应用弹力网眼纱条包裹阴茎, 观察阴茎头颜色, 常规留置导尿管, 术后5~6 d拆除切口敷料。

2结果

本组52例术后半个月阴茎体水肿轻微, 1个月水肿基本消退, 皮瓣血运佳, 阴茎体无回缩, 阴茎外形美观不臃肿, 阴茎长度较术前延长3~6 cm, 排尿通畅, 均达到满意疗效, 3个月后随访已接近正常形态, 2年随访无手术并发症。

3讨论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增加, 因阴茎短小而就诊人数显著增多, 就诊年龄不断提前, 人们对治疗效果、阴茎美观程度更为关注, 尤其对于完全型隐匿阴茎的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 我们重新回顾分析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等, 认为隐匿阴茎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阴茎不能正常显露的症状群[2]。阴茎背侧异常增生的纤维索条及阴茎皮肤、肉膜发育异常[3], 阻碍阴茎体与皮肤的附着, 造成阴茎皮肤缺乏, 使阴茎体外露困难;阴茎悬韧带与阴茎的附着位置异常[4], 使阴茎受牵拉导致外伸受限, 这种解剖异常是终身的, 在完全型隐匿阴茎中更为常见;此外, 其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纤维数量减少, 纤维成分增加及组织排列改变, 直接影响勃起通路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5], 这是引起成年后的性功能异常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病因及病理改变我们将隐匿阴茎分为两型[6]: (1) 部分型隐匿阴茎:阴茎皮肤呈部分缺乏, 肌筋膜异常附着于阴茎体的前至中份, 静息时阴茎外显长度小于阴茎体的一半, 外观呈圆锥状, 此型占有较小的比例; (2) 完全型隐匿阴茎:阴茎皮肤完全没有发育, 其肥厚的肌筋膜异常附着于阴茎冠状沟平面, 静息时阴茎基本不外显, 外观呈鸟嘴状包皮, 阴茎海绵体和阴茎头发育正常。当然要排除小阴茎、蹼状阴茎、尿道上或下裂等阴茎畸形。

小儿完全型隐匿阴茎合并包茎, 存在明显包皮狭窄环, 可出现反复阴茎头包皮炎, 包皮清洁困难, 甚至影响排尿功能造成排尿困难, 因此需及早手术治疗, 以免影响阴茎发育。另外, 小儿的心理发育窗是3~18个月[7], 其外生殖器的畸形势必影响其性心理的发育, 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8,9,10]。有学者报道的手术最小年龄为11个月[11], 认为在3个月龄时实施手术是安全的。目前, 大多数学者推崇隐匿阴茎的手术年龄为3~5岁, 针对完全型隐匿阴茎应将手术年龄提前为2岁后, 即已过婴儿生理肥胖期者在入幼儿园前完成手术为佳。由于手术治疗延迟的大龄儿童经常产生的焦虑、自悲、抑郁等消极情绪, 导致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失调, 甚至影响成年后的性功能。对于2岁以内阴茎发育不良患儿需酌情观察阴茎体发育变化而确定手术时间, 不要急于盲目手术。此外, 对于较大龄因肥胖引起的隐匿阴茎我们不手术治疗, 建议健身锻炼, 经减肥后有望自愈。

由于完全型隐匿阴茎皮肤缺乏使阴茎成形困难, 成为各种术式的重点研究方向, 为此, 大多学者只有依靠过多使用包皮内板来代替阴茎皮肤, 常常造成术后包皮顽固性水肿, 恢复时间漫长, 远期阴茎外观难以接受。现结合多种术式, 取长补短、积极创新, 采用改良shiraki式最大限度延长阴茎皮肤治疗完全型隐匿阴茎, 效果可靠, 手术优点及要点如下。

将阴囊皮肤向上推进并结合阴茎背侧皮肤转移而增加包皮外板的使用, 有效解决阴茎皮肤缺乏问题。重建阴茎阴囊角, 使阴茎外观更挺立、美观, 不回缩。

将包皮内外板分别裁剪为2个皮瓣并嵌插缝合以延长包皮外板, 减少包皮内板使用, 充分裁减皮瓣侧缘, 尤其彻底修剪包皮内板皮下的浅筋膜组织, 使纵横方向缝合均保持一定张力。皮瓣转移距离短, 基底宽大, 血供良好。有效防止切口挛缩、包皮顽固性水肿和赘生以及皮瓣坏死和感染。

完整保留包皮系带, 必要时切除阴茎悬韧带浅组, 极大解决了对阴茎伸长的束缚。

综上所述, 改良shiraki式是一种安全、理想、显效的术式, 手术操作简单, 益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Bergeson PS, Hopkin RJ, Bailey RB, et al.The inconspicuous penis[J].Pe-diatrics, 1993, 92 (6) :794-799.

[2]Maizels M, Zaontz M, Donovan J.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buried penis, description of a ctassition system and a technique to correct the disorder[J].J Urol, 1986, 136:268-271.

[3]Lipszyc E, Pfister C, hiard A, et al.Surgical treatment of buried penis[J].Eur J Pediatri Surg, 1997, 7:292-295.

[4]余墨声, 赵月强, 陕声国, 等.成人隐匿阴茎的外科矫正[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24 (3) :286-288.

[5]Radhakrishnan J, Razzaq A, Man ickam K.Concealed penis[J].Pediatr Surg Int, 2002, 18 (8) :668-672.

[6]Wollin M, DuffyG, Malone PS, et al.Buried Penis:A novel approach[J].Brit J Urol, 1990 (65) :97-100.

[7]Frank Hirnman Jr.泌尿外科手术图谱[M].李龙承, 张旭,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8]Chopra CW, Ayoub NT, Bromfield C, 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ac-quired (eicatricia1) buried penis in an adult patient[J].Ann Plast Surg, 2002, 49 (5) :545-549.

[9]Alter GJ, Ehrlieh RM.A new technique for correction of the hidden pe-nis in children and adults[J].J Uml, 1999, 16 (2) :455-459.

[10]SMasuda H, Azuma H, Segawa N, et al.Surgical correction of buried penis after traffic accident-a case report[J].BMC Uml, 2004, 8 (4) :6.

改良型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篇6

近几年, 采用零排放养猪技术的大部分猪场均使用复合配合饲料, 而饲料中添加的金属元素和重金属元素有90%~95%会从粪便中排出[3], 最终残留在发酵垫料中。如果猪拱食这些垫料, 会对其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

乐山师范学院零排放养猪课题组于2008年在四川乐山地区引进并推广零排放养猪技术, 在推广的过程中发现, 发酵垫料中的微量元素残留问题非常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 考虑到猪有拱食垫料的习惯, 将微量元素添加到垫料中, 制成改良的发酵垫料, 并配套相应的饲料营养调配技术,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零排放养猪技术。为验证此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小规模及大规模推广试验, 对垫料中微量元素的演变规律、养猪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试验猪场

在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某规模化养猪场, 采用地上式发酵垫料进行小规模试验。而推广 (大规模) 试验主要在四川省乐山市、眉山市等地的养猪场进行。

1.2 零排放养猪专用菌种的制备

发酵垫料养猪使用菌种, 由本地自然环境中分离的土著微生物制备, 主要含乳酸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光合菌。

1.3 垫料的制作

传统垫料的制作原料配方及方法参考王正科等[4]的方法。在传统垫料的基础原料中添加饲料级铁 (FeSO4·H2O) 、铜 (CuSO4·5H2O) 、锰 (MnSO4·H2O) 、锌 (ZnSO4·H2O) 、硒 (Na2SeO3·H2O) 、1%碘 (KI) 、磷酸氢钙 (CaHPO4) 、碳酸钙 (CaCO3) 适量, 制作改良零排放养猪垫料。

1.4 日粮

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1、表2。

注:饲料配方原料以2010年5月25日价格计算, 成本为2 167元/t。

配方三:普通全价配合饲料, 购于成都某大型饲料加工企业, 产品含12.5%粗蛋白。以2010年5月25日价格计算, 成本为2 400元/t。

1.5 试验动物

小规模试验采用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某养猪场中平均体重为60 kg左右的瘦肉型育肥猪和土杂型育肥猪;零排放养猪推广试验中的猪群来自乐山市、眉山市和成都市的部分猪场, 平均体重为60 kg左右, 主要为三元杂交猪, 还有少量的PIC配套系。

注:饲料配方原料以2010年5月25日价格计算, 成本为2 098元/t。

2 方法

2.1 瘦肉型猪零排放养殖试验

将试验猪群分为3组, 分别为1, 2, 3组。其中1组为普通圈养组, 共50头猪, 采用普通圈养方式饲养。2组共59头猪, 采用传统发酵床技术饲养, 1, 2组所用饲料为配方三。3组共53头猪, 采用改良发酵床技术饲养, 使用的饲料为配方一。在饲养期间进行日增重、料重比和发病率等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

2.2 土杂型猪零排放养殖试验

将试验猪群分为3组, 分别为1, 2, 3组。其中1组为普通圈舍养殖组, 共18头猪。2组共17头猪, 采用传统零排放养殖技术饲养。1, 2组所用饲料为配方二。3组20头猪, 采用新型零排放养殖技术饲养, 所用的饲料为配方一。在饲养期间进行日增重、料重比和发病率等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

2.3 零排放养猪推广试验

将试验猪群分为2组, 1组采用传统零排放养殖技术, 使用的饲料为配方三, 先后饲养3批肥育猪, 推广面积为2万m2。2组采用改良零排放养殖技术, 使用的饲料为配方一, 先后饲养3批肥育猪, 推广面积为1.8万m2。每批肥猪出栏后, 对部分养殖场垫料进行抽检, 进行微量元素残留检测和生产性能评价。且在下批猪入栏前, 将每个圈舍减少的垫料用适宜的垫料补齐, 保证垫料的厚度。

2.4 测定项目

2.4.1 生长性能指标

试验猪于入试当天空腹称重, 然后按照体重、性别对等的原则分组, 转入试验栏饲养。分栏记录每日采食量, 试验结束时空腹称重, 计算日增重、料重比、发病率、经济效益。

2.4.2 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

随机抽检3个猪场, 采集垫料进行微量金属元素的测定, 每饲养完1批猪后采集1次。采样方法为对角线采样, 每个圈舍 (25~30 m2) 5个点采样, 每个点垫料均分为3层采样。采集好的垫料烘干后送往峨眉山市环境监测站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进行微量元素及部分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2.4.3 垫料营养指标

采集育肥猪喜欢采食的垫料, 并送至通威集团无锡分公司质检部进行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指标的分析测定。

2.4.4 经济效益分析

对料重比 (饲料价格以试验期间的平均价格测算, 瘦肉型肥猪价格以14元/kg计算, 土杂型肥猪价格以13元/kg计算) 、疫病防治费用、垫料中添加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所增加的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瘦肉型猪零排放养殖试验结果

3.1.1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结果

见表3。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 采用改良零排放养猪技术的3组猪日增重、料重比等略次于2 (传统发酵床) 组和1 (普通圈养) 组, 但发病率却大幅度降低。说明改良零排放养猪技术对瘦肉型肉猪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小。

3.1.2 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瘦肉型猪零排放养殖试验中, 在饲料投入相同的情况下, 传统发酵床养殖组比普通圈养组头均饲料成本及疫病治疗成本降低10元左右;虽然3 (改良发酵床) 组垫料成本增加, 但饲料及疫病治疗成本比降低了, 综合计算, 其比1 (普通圈养) 组节约23元左右, 比2 (传统发酵床) 组节约14元左右。

3.2 土杂型猪发酵床养殖试验结果

3.2.1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结果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与1 (普通圈养) 组相比, 3 (改良发酵床) 组料重比降低, 日增重提高, 发病率降低。3 (改良发酵床) 组料重比等方便略次于1, 2组, 但发病率却大幅度降低。说明新型零排放养猪技术对土杂型肉猪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小。

3.2.2 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土杂型猪零排放养殖试验中, 在饲料投入相同的情况下, 2 (传统发酵床) 组比1 (普通圈养) 组生产成本降低26元左右;3 (改良发酵床) 组虽然垫料成本增加, 但降低了饲料及疫病治疗成本比, 综合计算, 比1 (普通圈养) 组节约34元左右, 比传统发酵床养殖组节约18元左右。

3.3 发酵垫料营养指标测定结果 (见表5)

注: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由表5数据可知, 改良垫料与传统垫料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基本一致, 差异不显著 (P>0.05) 。通过微生物充分发酵后的垫料营养成分基本可以达到育肥猪生产需求,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 也可观察到猪采食充分发酵的垫料。

3.4 零排放养猪技术推广试验结果

3.4.1 生产性能测定结果

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 2 (改良发酵床) 组料重比略逊于1 (传统发酵床) 组, 但发病率有所降低。说明改良零排放养猪技术对猪生产性能基本没有影响。

3.4.2 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通过综合测算, 改良零排放养猪技术比传统零排放养猪技术每头猪节约13元左右。

3.4.3 矿物质元素残留测定结果

见表7、表8。

从表7、表8可以看出, 第2批猪出栏后, 传统发酵垫料中所含有的矿物质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改良发酵垫料, 且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 垫料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4 讨论

1) 陆扬等[4]报道, 在连续饲养2批猪后, 发酵床垫料中的总铜浓度由7 mg/kg升高至89 mg/kg。本试验结果表明, 猪会采食充分发酵的垫料, 因此猪采食矿物质元素超标的垫料会威胁猪自身健康, 同时过量的矿物质元素也可能残留在动物体内, 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另一方面, 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垫料如果做成有机肥还田或其他利用途径均会进入生态圈, 会造成生态安全问题。

2) 改良零排放养殖技术对料重比的影响较小, 但减少了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添加, 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减少了畜禽粪便对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 同时也可明显降低发病率。

3) 乐山师范学院零排放养猪课题组于2009年调查发现, 大部分发酵垫料出现了粪便处理能力降低等异常情况, 此类问题的发现与王利军等[5]的研究结果相近。养殖户普遍反映, 改良发酵床比传统发酵床饲养效果好, 但也存在着饲料原料质量、饲料营养搭配等普通养殖户难以控制的问题。

5 结论与展望

采用改良零排放养猪技术饲养可以降低饲料成本、猪发病率, 同时也克服了传统零排放养猪垫料中存在的矿物质元素超标的问题, 这对提高养殖效益、保障食品安全、进一步减少养猪的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这一技术具有非常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为了探究改良零排放养猪技术对育肥猪的应用效果, 试验对改良零排放养猪生产中垫料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猪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零排放养猪技术相比, 采用改良零排放养猪技术饲养的育肥猪发病率降低15.3%~25.5%, 成本降低13~17元/头;改良垫料中的微量元素残留较传统垫料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试验期内未出现微量元素的超标。

关键词:零排放养猪,垫料,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

参考文献

[1]王远孝, 李雁, 钟翔.猪用发酵床的研究与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 2007, 28 (6) :139-142.

[2]沈晓昆, 戴网成.镇江发酵床养殖10年历程[J].农业装备技术, 2009, 35 (6) :12-14.

[3]朱凤连, 马友华, 周静, 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和利用现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3) :48-50.

[4]陆扬, 吴淑杭, 周德平, 等.发酵床养猪垫料的养分转化与植物毒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7) :1409-1412.

北方地区冷季型草坪退化的改良措施 篇7

1 疏松土壤, 增强土壤通透性

草坪根系的生长离不开良好的土壤通透条件, 然而, 随着硫酸型肥料的大量使用和人为、机器的踩压, 再加上草坪因反复修剪, 根系主要集中在浅表层, 活化土壤的能力被大大削弱, 土壤很容易板结, 若草坪草过密、过厚, 透气性就更差, 根系的呼吸受到抑制, 草坪长势就变得衰弱。因此, 在每年3月份草坪返青时对其进行打孔, 可把草坪的部分根茎切断, 刺激分生组织的分蘖和产生新的侧根, 使土壤自然膨胀, 达到土壤结构疏松, 增加通透性的目的, 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得以充分利用, 从而使草坪正常生长。

2 清除枯草层, 改善草坪的通透性

草坪经过几年的生长, 形成较厚的枯草层, 影响草坪草对水分和肥料的吸收, 同时还成为病虫的滋生地, 并且降低药效。可以在生长季节, 及时清理割下的草屑, 用梳草机或铁耙进行土壤表面的抓扒或切割, 清理枯草层, 同时给土壤表层松土, 促进草坪草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 改善土壤的保水能力, 改良草坪的通透性, 增加草坪草的覆盖率。

3 覆土 (沙) 施肥, 改良土壤结构

打孔和疏草给草坪表层留下很多空洞, 多年后因浇灌和人为践踏凹凸不平的表面, 使草坪质地下降, 因此改良退化草坪的第3个技术措施是覆土 (沙) 施肥, 改良土壤结构, 更新草坪。覆土 (沙) 施肥可以结合打孔进行, 采取对草坪施拌肥表土的方法, 每年进行3次。方法是按0.5cm厚度薄施表土, 以沙土和腐熟的有机渣肥, 按2:1比例混合过筛施入, 薄施表土应与草坪土壤质地一致。薄施表土后, 用滚压器碾平, 浇透水, 使施入的土壤与原土壤紧密结合。对低洼或凹陷过深的, 要严格按照每次施土不超过0.5cm厚度的原则分数次进行, 每次间隔2~3周, 直到填平。此法改良了土壤结构, 令枯草层分解成可利用氮肥, 同时保持草坪的平整, 避免积水;而且疏松又富含营养的表土, 对草坪草的不定芽的再生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有利于表层须根的生长, 同时对改善表土的物理性状有良好作用, 有利于草坪的更新和消除严重的表面絮结。

4 草坪补草

草坪经过多年种植后, 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 对草坪保养不当, 造成草坪损坏严重, 无法生长或自然死亡, 因此要对被损伤的草坪进行修复。通常采用补播草籽、补栽草块或铺草皮等方法。其中铺草皮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铲除受害草皮, 并松土, 然后整平地, 施入有机肥做底肥, 植入草坪卷, 用碾子镇压, 最后是浇水。浇水是其主要环节, 一定要浇足, 能让水渗透到土壤, 并达到一定的深度, 才能迅速促使草坪长势恢复。但新选用的现成草坪要和原有草坪具有种间组合的一致性, 并能很好地融为一体, 且草卷不能太厚、太老。草卷太厚, 在浇水时, 水不易渗透下去, 易造成草坪草干旱;太老, 铺植后, 会马上进行修剪, 剪掉的草会带走大量的营养, 影响草坪草恢复, 且还会造成草坪严重发黄, 达不到理想的铺设效果。

5 精心养护

5.1 合理修剪

对于退化的冷季型草坪, 不能按照常规草坪进行修剪, 要根据生长环境和自身生长状况来确定剪留高度和修建时间。一般留3~4cm, 生长势弱的6~7cm;并且注意刚浇水或雨后不宜修剪。

5.2 防除杂草

退化草坪的长势弱, 难以抵抗杂草滋生, 可采用人工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3 病害防治

改良型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9例,女10例; 年龄45 ~ 79岁,平均61. 5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无下肢根性症状的2例,一侧下肢根性症状、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的8例,两侧下肢根性症状、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9例; 19例均有腰部反复疼痛,活动后加重。术前均常规行腰椎正侧位和屈伸动力位X线片、CT及MRI检查,单纯中央椎管狭窄的3例,中央椎管狭窄伴有单侧侧方椎管狭窄的7例,中央椎管狭窄伴有双侧侧方椎管狭窄的9例。19例中L4 ~ 5狭窄的8例,L3 ~ 4狭窄1例,二节段狭窄9例,其中L3 ~ 4,L4 ~ 5狭窄7例,L4 ~ 5、L5S1狭窄2例,三节段狭窄1例( L2、3,L3 ~ 4,L4 ~ 5) 。本组19例中合并腰椎滑脱5例,腰椎不稳14例。

1. 2 手术方法 术式采用双侧入路在介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与TLIF之间的区域开窗减压加潜行中央椎管减压,减压后再加融合及经皮内固定术式。

具体做法: 气管插管全麻,俯卧位,垫空腹部,常规消毒铺巾,以病变节段为中心,经C型臂透视确定椎弓根针进入点,将2 mm × 150 mm定位针分别经椎弓根进入椎体,于上下定位针间分别做长约2. 5 ~ 3. 0 cm切口,为使术野更加清晰,在头灯放大镜下操作,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腰背筋膜,找到最长肌与多裂肌之间的肌间隙,手指钝性分离、用微创撑开钳[6]( 自行研发) 牵开显露关节突及部分椎板,于上下关节突关节之间,椎间隙平面( 上下椎弓根钉连线下1 /3处) 用小圆凿开窗,尽量保留上关节突及内侧椎板的外下部分1 /4 ~ 1 /5,切除关节突间黄韧带,向中央椎管潜行减压。做完一侧减压后再同法进行另一侧减压。进入椎间隙时,先用尖头刀切开后纵韧带外侧部,用刮匙由小到大钻刮进入达7 mm时改用髓腔扩大器,向内倾斜35° ~ 40° 钻切髓核组织,扩大至8 ~ 9 mm,再用8 ~ 10 mm刮匙从不同角度将髓核及软骨板尽量刮除,保留上下终板,冲洗椎间隙,用试模插入椎间隙准确测量术中椎间高度与深度,一般为10 mm × 25 mm~ 12 mm × 25 mm,选择同样大小的融合器,先用与之相配套的融合器磨钻,旋切上下终板,形成骨道,方向仍向对侧倾斜35° ~ 40°,用漏斗状植骨器插入椎间隙,将颗粒状松质骨植入达椎间隙前中2 /3处,再将填满松质骨的融合器嵌入骨道中,融合器后缘离椎体后缘2. 5 ~ 3. 0 mm,C型臂影像增强器透视下,位置适中、满意后,松开对侧撑开的纵杆,用微创撑开加压器[6]( 自行研发) 嵌入上下“U”型椎弓根钉尾部,将力臂连接到切口外进行椎体间加压并锁紧螺帽,使椎体间即刻稳定。放横连: 用微创瞄准器[6]( 自行研发) 经皮钻孔,置入横杆,同时将引流管从钻孔处引出。生理盐水冲洗术野,严密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 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活血、止痛等对症治疗,无菌清洁换药。在腰围保护下2 ~ 5 d可下床活动,腰围佩戴1 ~ 2个月,患者半年内禁止过度弯腰及负重。

1. 4 随访 术后、术后1个月及每隔3个月行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以便了解腰椎融合及内固定情况。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采取电话随访、患者来院及医患面对面上门随访,记录随访内容。

1. 5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的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Joint operating agreement,JOA) 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这两个指标。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

临床改善率 = [( 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 /( 29-术前JOA评分) ]× 应用100% 。手术疗效评价,优: 改善率大于75% ; 良: 改善率大于50% ~ 74% ; 一般: 改善率大于25% ~ 49% ; 差: 改善率0 ~ 24% 或低于术前。

1. 6 统计与处理 应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 ± s) 表示,术前术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 0. 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 ~ 36个月,平均25. 8个月,患者术中出血100 ~ 600 m L,平均326. 32 m L; 术后离床时间3 ~ 5 d,平均4. 16 d; 术前、术后MRI扫描,椎管前后径由术前( 6. 81 ± 1. 09) mm,扩大到术后( 11. 90 ± 0. 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见表1) ; JOA评分由术前( 7. 11 ± 1. 79) 分至末次随访时( 24. 52 ± 2. 48) 分,ODI由术前( 72. 00 ± 9. 75) 分至末次随访时( 5. 37 ± 2. 40)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见表1) 。根据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0. 05% ; 其中优14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 。患者手术切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骨性创面出血,压迫硬膜囊,引起大小便失禁,再次手术,清除血肿,1个月后康复。余18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4。

3讨论

3. 1 腰椎管解剖基础 腰椎椎孔形态自上而下由卵圆形逐渐变为三角形,每个椎孔相连成椎管。Spivak等[7]把脊柱每一运动节段的脊椎管道由头向尾端分为三个水平( 横断面)分区和由中线到侧方三个矢状断面分区。横断面从头向尾分为椎弓根水平( 从椎弓根的上缘到其下缘) 、椎体水平( 从椎弓根下缘到椎体终板下缘) 和椎间盘水平( 从椎体终板下缘到下一椎弓根的上缘) ; 由中线到侧方三个矢状断面分为中央区( 介于脊髓中线和硬膜囊侧缘之间) ,侧隐窝区( 位于硬膜囊外侧缘与椎弓根内侧缘的两个纵轴线间) 和椎间孔区( 位于椎弓根内外侧缘的纵轴线间) 。不同横断面分区结合矢状面分区可以较准确判断引起椎管狭窄的部位,从而指导治疗,提高手术减压的准确性。中央椎管狭窄是指发生于中央区的狭窄,在CT断面上测量椎管前后径,若小于11. 5 mm,即为狭窄[8]。中央型狭窄通常发生于椎间盘水平,通常是椎间盘突出、关节面局部过度退变和黄韧带肥厚的结果[9]。

中央椎管狭窄的解剖病理基础为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解除中央型腰椎管狭窄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微创常规TLIF通过单侧椎间孔外侧操作,将上下关节突切除,未行椎板切除及神经根管减压,因此减压有限[10],笔者为保证减压彻底,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基础上进行改良,应用部分PLIF技术,再切除部分内侧椎板,保留椎板外侧部分1 /4 ~ 1 /5,保留棘突,术中采取介于PLIF与TLIF手术操作之间的区域。与PLIF相比,操作区域明显外移,与TLIF相比工作区域明显内移,由两侧椎间孔潜行向中央椎管减压,这种术式即保障了减压的效果,又符合微创治疗原则,与常规的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相比,保留了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部分椎板,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小。此外,无需向两侧广泛剥离椎旁肌肉,对椎旁肌肉损伤少,腰背肌肉功能恢复好。

3. 2 椎管减压和腰椎稳定性的关系 椎管减压手术必然影响脊柱稳定性。既往传统手术治疗主要以全椎板切除减压为主,这样能充分暴露导致椎管狭窄的因素,利于术中彻底减压。但因为术中将椎板连同小关节突一并切除,导致脊柱后柱结构破坏严重,脊柱的节段稳定性丧失明显。目前临床手术主张减压同时要尽量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结构的破坏。有限化手术原则,即解剖结构切除有限化,椎管减压有效化,被越来越多的医师所接受[11],这就要求术中尽可能不破坏椎小关节,椎板切除以不超过关节突的连线,关节突的切除不超过内侧1 /3为佳。但减压手术的彻底性与保持脊柱后部结构相互矛盾,首先手术的彻底性十分重要,椎管减压手术要求彻底减压、恢复椎管容积,是目前临床最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也被证实最为有效[12],至今仍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金标准,减压不彻底是手术疗效差的一个原因。然而,广泛的减压同时过多切除关节突关节常常导致脊柱不稳,尤其对于术前即存在脊柱滑脱的患者,这种情况可能更为严重。Asgarzadie等[13]认为患者术前存在侧凸、滑脱、过伸过屈位存在节段性不稳或椎板切除者较容易出现术后症状复发。因此,术中需要实施内固定融合术来防止上述情况出现; 在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的同时尤其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14]。Resnick等[15]的研究证实,相比于单纯减压,实施融合的患者,不论在腰背疼痛评分,还是行走能力方面,均优于前者。本组患者虽然是微创减压,对脊柱的后柱结构破坏相对小,但退变的椎间盘被摘除,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的骨赘被切除,必然导致椎间高度变小变窄,脊柱的生物力学随之改变,腰椎稳定性下降,随着时间-载负荷的增加,进而导致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减少,继发腰椎管狭窄。因此,19例患者在减压的同时都实施了腰椎椎体间融合及经椎弓根内固定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从随访结果看,手术效果良好,未出现术后脊柱不稳情况。

3. 3 手术操作注意事项 改良微创TLIF术操作并不困难,只要骨科医生有较丰富的腰椎开放手术经验,无论是在内镜、显微镜或微创通道辅助下均能顺利完成。应用该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时,要注意: a) 术前要依据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尤其是当影像学定位与体格检查不相符时,要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术前常规摄X线片及X线动力片,了解脊柱是否有变异及先天畸形、是否有腰椎不稳及滑脱,仔细观察CT及MRI,了解椎间盘突出及其腰椎软组织情况,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准确定位狭窄部位。同时术前定位与术中定位( C型臂X线机定位) 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定位准确性。b) 减压时要以椎间盘为中心,尽可能将退变的髓核及松散的组织取净,包括部分增厚的后纵韧带,还要注意可能存在脱入椎管的游离髓核。c) 为防止手术是损伤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时先切除黄韧带,使硬膜囊和神经根充分暴露在术者视野内,并用神经拉钩牵开硬膜囊和神经根,然后再向中央椎管潜行减压。注意在咬出黄韧带时要仔细、谨慎,操作要准确、精细,防止将神经根及硬膜囊钳夹或撕裂。

总之,改良微创TLIF术治疗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症、效果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研发的腰椎微创手术器械行改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采用改良微创TLIF术治疗19例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男9例,女10例;年龄45~79岁,平均61.5岁;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结果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0~36个月,平均25.8个月;术前、术后MRI扫描,椎管前后径由术前的(6.81±1.09)mm,扩大到术后的(11.90±0.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DI及JOA评定显示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0.05%。手术切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1例术后大小便失禁,再次手术1个月后康复。余18例患者均无并发症。结论 改良微创TLIF术治疗腰椎中央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效果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改良型护理 篇9

[关键词] 漏斗胸; 改良NUSS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22-02

漏斗胸是小儿临床的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小儿的身体创伤较大,不利于小儿伤口的愈合。NUSS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技术,可对传统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但是NUSS法对于小儿漏斗胸的治疗也有其缺点和不足。漏斗胸主要分为复发漏斗胸、合并症的漏斗胸等。对于复杂漏斗胸的治疗,NUSS手术疗效效果不理想,而且复发率相对高。经改良的NUSS手术主要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相应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正,例如:对极重度漏斗胸可以采用剑突下小切口辅助治疗,对于严重不对称漏斗胸可以采用多钢板放置、个性化钢板等方法进行矫正,此法也能够对合并症患者进行矫治。2007年6月~2011年6月,共有60例患者前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全部进行改良NUSS手术,现将术中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4~17岁,平均(5.2±1.3)岁。其复发的患者9例,中重度漏斗胸患者13例、极重度的漏斗胸患者10例,严重不对称的漏斗胸患者40例。

1.2 手术步骤

手术体位仰卧位,患儿双上肢处于外展,以暴露前胸及侧胸壁。静脉气管内插管复合麻醉。术前必须完成胸部CT和心脏B超等检查,并根据患儿不同的复杂严重性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法。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另外在左右腋下各加铺一块无菌巾,以保证手术野的无菌。手术采用Walter Lorenz Sursieal INC公司的微创漏斗胸矫形系统。根据患者胸廓的宽度,采用适合患者的金属支架板。沿着左胸部,从腋前线到腋后线的第5、6肋间隙各行2 cm长的横切口,右胸部同法操作,再将支架板链接到引导器上,将支架板引导到适宜位置,翻转支架板以顶起凹陷的部分,固定支架板,关闭切口,覆盖敷料,加压包扎。

1.3 临床护理

1.3.1 手术前的护理 护士在手术前1天到病房对患儿进行术前检查。一般患者对的家长对于NUSS手术法不太了解,在患儿接受手术前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慌的情绪,护士应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一般身体情况,熟悉患儿的各种检查和化验结果,以利于手术中的配合并向家长解释术前准备的原因和重要性,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缓解家属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同时与患儿进行交流,热情对待患儿,力争在短时间内和患儿建立起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并与之分享。

1.3.2 手术用品准备 剖腹包、拆钢丝包、2-0,3-0慕丝线、4-0微乔可吸收缝线、3 M伤口敷料等手术相关的器械及辅助工具。

1.3.3 手术中的护理 巡回护士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认真核对,进行心理辅导,减缓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①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使其保持通畅,根据患儿年龄调节好静脉滴速或采用输液泵来控制滴速。术中严密观察,防止肺水肿发生。②使用变温毯,合理调节患儿体温。维持变温毯温度在36~43℃。手术时患儿大部分身体暴露于手术室的低温环境中,手术区域消毒使用消毒液,均可造成患儿热量的大量流失。③将患者采取平卧,双臂向外展开,为避免损伤臂从神经所依双臂的外展的幅度不宜太大。④在进行准备点到时,要检查小儿负极板的粘贴位置是否合适,调节电刀的参数。⑤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要严密的进行观察,由于儿童的身体特征,有可能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手术中,巡回护士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参数变化,若发生异常,即使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洗手护士应该熟练掌握手术中的每个步骤,充分准备手术物品,积极配合医生手术,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1.3.4 手术后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继续使用变温毯。患者的体温过低会延迟患者的苏醒时间,同时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手术后伤口的感染风险。本组患者60例体温均正常。护士应随时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进行检查。应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再将患儿转入监护室进行后续的护理。

2 结果

60例患儿在进行手术之前,基本没有产生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前的麻醉等相关工作,60例患儿进行NUSS手术均获得成功,且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出现体温下降、肢体损伤等状况,手术后60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在进行后续的康复护理之后,最终均健康出院。

改良型护理 篇10

焦化废水的污染物成分复杂, 单一的处理工艺一般很难达到排放要求, 如吸附法虽能较好的去除COD, 但是出水中氨氮的浓度偏高;氧化法虽能降解难以降解的有机物, 但离实际的工业应用仍有较大的距离[2]。因此, 通过对焦化废水的水质特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特性、硝化反硝化的控制条件、回流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及原有SDN工程的经验总结, 确定改良型SDN技术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

工艺分三级三线, 三级即一级为预处理系统, 二级为生物处理系统, 三级为深度处理系统;三线即一线为污水处理线, 二线为油处理线, 三为污泥处理线。

2 SDN处理工艺的效果

2.1 SDN处理工艺系统对COD的处理效果

蒸氨废水的NH3-N浓度过高和受化产区脱硫液排污影响, 系统进水水质波动很大, COD浓度在1 000mg/L~3 000mg/L之间;出水COD突然升高, 一是调节池的有机物 (COD) 浓度降低, 导致系统的污泥负荷偏低, 部分活性污泥处在自身氧化阶段, 呈絮凝性能好的菌胶团开始部分解絮产生一些细小的污泥, 为微生物氧化分解的残体, 能够以有机成分体现出来, 在二沉池中不易沉降;二是正常运行时, 二沉池虹吸装置没有控制在最佳工作状态, 出泥量偏小, 使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过长, 发生反硝化反应, 形成的氮气在脱气过程中将一些污泥附带在细小的气泡上漂浮, 造成出水COD突然升高。

2.2 SDN处理工艺系统对NH3-N的处理效果

NH3-N主要来源为蒸氨废水和化产废水。蒸氨废水的NH3-N浓度很高, 与煤厂的废水混合后NH3-N浓度在100mg/L~200mg/L之间, 同时化产工段事故性排放时对废水的NH3-N浓度冲击很大, 水质不稳定。

系统出水NH3-N基本上在5mg/L以下, 且出水NH3-N达标率在95%以上, 进水中的NH3-N通过系统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以得到彻底的降解。

3 改良型SDN技术工程成果

采用以改良型SDN (AO) 法为主的工艺处理焦化废水, 经过污泥的培养、驯化、运行, 外排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中的一级标准, NH3-N和COD去除率达到93%~97%。改良型SDN技术已经成为焦化行业的重点推广技术。

改良型SDN技术应用很多工程实践, 成功实施的主要项目有昆明焦化制气厂废水治理项目的技术改造、云南曲靖焦化制供气有限公司、山西金晖煤焦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唐山达丰焦化有限公司、邢钢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邯钢矿业分公司、山西长冶钢铁有限公司、包头钢铁有限公司、湖南涟钢有限公司等, 均顺利实现了达标排放, 在焦化行业取得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影响。

4 结论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采用的改良型SDN处理工艺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运行可靠, 适用于焦化废水的处理。

采取这种研究方式的得到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迅速应用于工程实践, 为社会创造了经济和环境效益。

摘要:焦化废水中除含有大量的挥发酚、COD、氢化物、硫化物等, 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色度高、毒性大、性质稳定[1]。改良型SDN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集成技术, 将典型的硝化、反硝化脱氮理论成功的应用到焦化废水, 确定以隔油-调节-气浮-SDN (硝化反硝化) -二沉-混凝沉淀组成集成工艺技术。经过污泥的培养、驯化、运行, 外排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中的一级标准, NH3-N和COD去除率达到93%~97%。

关键词:焦化废水,改良型SDN (AO) 技术,SDN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孔令东, 姜成春.焦化废水的处理及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测定[J].环境程, 1994, 12 (4) :3-6.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下一篇:Ⅱ度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