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法穿刺拔针

2024-06-16

改良法穿刺拔针(精选七篇)

改良法穿刺拔针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核医学科接受99锝TC亚甲基二膦酸注射液(云克)静脉注射治疗的清醒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或甲亢(伴突眼)需静脉云克治疗者;手背部无红肿水泡及瘢痕,皮肤完好、无色素沉着,无淤血、静脉炎者;无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疾病者;未输入如10%氯化钾等高浓度且刺激性强药物者。男50例,女110例;年龄20~50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33±15.1)岁,女性中位年龄(32.7±17.4)岁。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采取松拳手背静脉穿刺法:采用杭州龙德医用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和一次性7号头皮针,由1名操作熟练穿刺技术好的护士进行穿刺,双日对选定的患者采用松拳手背静脉穿刺法,穿刺前让患者手成背隆掌空握杯状[2],皮肤常规消毒,护士右手食指与拇指前后平行,持头皮针与皮肤成20°角从血管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见回血后顺静脉再进针少许,用胶布固定头皮针。

1.2.2对照组采取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法:该法所使用的注射器和头皮针与松拳法相同,仍由同一名护士进行穿刺。单日对选定的患者采取握拳法穿刺[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教材《护理学基础》上规程],在穿刺部位下放置小枕垫,2%碘酊消毒皮肤,再用70%乙醇脱碘,在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约6cm处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护士以左手拇指绷紧准备穿刺部位的静脉下方皮肤,固定静脉便于进针。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20°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见回血证明针头已进静脉,可顺静脉进针少许,用胶布固定头皮针。

1.3观察项目2种静脉穿刺法是否一次性成功及2种方法的漏针情况,均固定1名工作认真仔细非穿刺护士统一观察并做好记录;另外,在穿刺过程中,护士可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变化,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3]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此表对各年龄组患者均有一定的价值和可靠性,无任何附加设备,容易掌握,并且不受文化、性别、年龄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74例,穿刺成功率为92.5%(74/80);对照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62例,穿刺成功率为77.5%(62/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漏针率比较观察组发生漏针5例,漏针率为6.3%(5/80);对照组发生漏针10例,漏针率为12.5%(10/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疼痛反应比较观察组穿刺时患者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松拳手背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较握拳手背静脉穿刺高。由于手背静脉数目多且吻合成网状,位置表浅,因此是临床输液中最常选用的静脉。当握拳时指骨与掌骨处于近垂直状态,掌指关节突出,皮肤紧张,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间皮下,不易摸清和看清;由于解剖关系,手背低于掌指关节,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影响一次性成功率。紧握拳头后,手背皮肤完全绷紧,对血管有压迫作用,影响血管腔自然状。进针后易穿破血管,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也有报道,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头皮针尖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有皮肉切碎堵塞针孔[4],针尖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致穿刺失败。而采用松拳法穿刺时,患者的手被固定成背隆掌空握杯状,皮肤松弛,血管充盈,显露于皮肤表面易于穿刺;同时,因患者拳放松,静脉血管成自然状,未受大面积皮肤绷紧的限制,使穿刺血管呈静止状态,保持血管充盈,血管形状未受到影响,此时血管是穿刺的最佳状态。松拳法的漏针率低于握拳法,因采用握拳法进针时,血管被拉长1~2mm,穿刺见回血后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头斜面有可能全部或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局部慢性渗出现象,增加漏针率;而松拳法穿刺时,上述现象减少。

本研究也显示,松拳法穿刺时局部组织产生的疼痛轻于握拳法。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个体患病和治疗、检查时经常体验到的。疼痛不仅是躯体问题,它还具有很大的心理作用,心理活动可夸大也可缩小疼痛的强度和改变疼痛的阈值,分散注意力可有效缓解疼痛。因此,认为握拳法嘱用力握拳时,集中患者注意力,加重紧张、害怕心理,严重时可使手背肌肉不自主收缩或血管痉挛,不利于穿刺。而松拳法使患者的手自然放置,患者的注意力未集中在穿刺上,有利于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同时,松拳时静脉未受压迫,针进入血管内,对管壁摩擦小,减轻疼痛。握拳后手背皮肤绷紧,血管受压后,管腔变扁,进针时针与血管壁产生摩擦力后,相应增加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悄的刺激,增加对肌纤维的牵拉及损伤,故握拳穿刺法比松拳穿刺法疼痛明显。

综上所述,松拳手背静脉穿刺法的确优于握拳法,因此法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漏针率,减轻穿刺时患者痛苦,故是一种可广泛推广于临床的静脉穿刺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7.

[2]赵廷智,刘永,朱春丽,等.松拳手背静脉穿刺法的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2,25(6):578.

[3]申萍,施毅.用面部表情量法评估疼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127.

改良法穿刺拔针 篇2

【关键词】穿刺、拔针技术;无痛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31-01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其目的是输入液体和药物,以达解毒,治疗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其次还可以补充营养及水分,以维持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在从事临床护理的实践中,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留心观察何种静脉穿刺疼痛较小,一次在穿刺时,病人说:“嘿!扎了!我怎么一点也不感觉痛。”他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于是我总结这次进针的方法与书中所学的方法有所不同。护理人员都知道传统教学方法中静脉穿刺是静脉进入表皮后要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然后刺入血管,进针的角度是15-30(即传统法),而我采用的方法是针头进入皮肤后直接刺入静脉,即针头斜面与皮肤呈40-60(即直接法),为了说明这两种方法优劣,我组织护理人员在临床上进行两种方法的实验对比。

选择皮肤感觉正常,且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4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组2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7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山东省威海医用高分子制品总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51/2号针头,均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均按操作规范选择穿刺的血管常规消毒,一组用传统法,一组用直接法。病痛评定标准,优:轻微的疼痛,即病人仅感到皮肤似小蚊叮咬一样。差:疼痛较甚,即病人呈疼痛面容或自诉疼痛较重。采用传统法一组的患者中,疼痛反应优占3例,差占17例。采用直接法的一组患者中优占1/4例,差者占6例,由此说明直接发所致病人疼痛程度明显小于传统法。

讨论:传统穿刺法针头在皮肤内行走过程中,因皮肤内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针头对神经末梢机械的伤害性刺激,使病人感到穿刺处疼痛较甚,有时因病痛造成血管痉挛,给穿刺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直接法针头迅速穿过皮肤进入血管,针头对皮肤机械性伤害仅是瞬间,故病人无痛感或輕微疼痛,在临床上我们碰到很多患者说:“某某护士打针不痛,某某护士打针痛”,除患者本身主观因素外,两种方法所致的疼痛程度不同起很大作用,通过以上两组比例比较,也说明了直接法比传统法优,直接法更受病人的欢迎。

同样,在临床为患者拔针时,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我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也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拔针法。即:①右手拇指先按压穿刺点,然后拔出(即传统法);②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柄下方硅管,右手轻轻揭去固定针柄的胶布,然后右手拇指放在覆盖穿刺点的胶布上,勿加压,左手快速拔针,然后,右手加压按住穿刺点(经验法)。制定疼痛的标准:优:轻微的疼痛,差:疼痛较厉害,呈痛苦面容,采用传统法一组的患者中,疼痛的反应优占5例,差占15例。采用经验法一组的患者中优占16例,差占4例,由此也说明了经验法所致疼痛明显小于传统法。

讨论:传统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血管壁被压瘪,针头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壁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就会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用经验法,就不会使针尾向上提,针尖穿破血管后引起疼痛。

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改进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拔针法,改进

临床上, 患者静脉输液完毕用常规方法拔针后, 常出现局部皮下瘀血、出血、疼痛等现象。为减轻静脉穿刺拔针所致的疼痛, 笔者对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我科住院患者200例, 行静脉穿刺1000次。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18~55岁, 中位年龄35.8岁。静脉输液936次, 静脉推注64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神志清楚, 能正确回答问题, 无血液系统疾病;静脉穿刺部位均选用外周静脉, 静脉穿刺一次成功, 在输液过程中, 无渗漏发生, 使用一次性5.5号或7号针头的输液器, 一次性灭菌不粘敷贴。

1.2 方法

采用单、双日自身对照法各500次, 对拔针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单日采用常规法, 当患者输液 (或静脉推注) 毕, 即用干棉签按压针孔, 迅速拔出针头, 按压片刻。双日用改进法, 即拔针后, 用原无菌敷贴覆盖针眼处, 并用左手或指导患者用输液对侧手掌的大鱼际沿血管纵向按压穿刺点及上方皮肤, 中等力度, 同时上举肢体约2min。观察2种方法的疼痛程度及针孔处有无渗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改进法疼痛发生率低于常规法,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但2种方法的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法比较, *P<0.01

3讨论

人体痛觉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时间[1]。静脉输注常规拔针法由于拔针时干棉签压迫针孔, 增加了拔针阻力, 使局部刺激增强, 产生疼痛感。棉签按压面积较小, 按压皮肤穿刺点, 并未按住血管穿刺点, 因而出现皮下瘀血。改进法采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按压能增加按压面积, 可以覆盖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 由于受力面积增大, 局部压力减轻, 疼痛感也随之减轻。同时, 上举肢体, 利用重力及心脏泵的作用, 促进穿刺点近心端的血液回流, 在单位时间内减小了局部静脉压, 从而避免了穿刺点皮下出血, 有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改良法穿刺拔针 篇4

关键词:手背静脉,离心穿刺,患者满意度

手背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是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为保护长期输液者血管, 一般先从远端小静脉输液, 传统穿刺法适合中、上1/3段手背静脉。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在近指关节2cm内 (手背下1/3段) 的手背静脉输液时改变穿刺方向 (离心穿刺法) 有利于针头固定、液体输注流畅、患者输液肢体舒适, 既可保护长期输液者的静脉, 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因此, 在临床静脉输液中对穿刺方法进行了研究、改进, 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与同行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0月1日-12月31日收治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300例, 男170例, 女130例;年龄43~81岁, 中位年龄62岁。共行手背静脉输液1800次, 在近指关节2cm内手背静脉输液360次, 根据穿刺方向不同分2组, 即传统穿刺法 (向心穿刺法) 组及改良穿刺法 (离心穿刺法) 组, 各180次。

1.2 方法

1.2.1 改良穿刺法 (离心穿刺法) 组:

患者取舒适卧位, 扎止血带, 在近指关节2cm内选择静脉, 以穿刺点为中心, 常规消毒皮肤, 碘酒、乙醇消毒直径5cm×5cm,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头与皮肤呈15°~20°角在穿刺点离心刺入血管, 见有回血缓缓进针0.2~0.5cm, 胶布固定。

1.2.2 传统穿刺法 (向心穿刺法) 组:

患者取舒适卧位, 扎止血带, 在近指关节2cm内选择静脉, 以穿刺点为中心, 常规消毒皮肤, 碘酊、乙醇消毒直径5cm×5cm,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头与皮肤呈15°~20°角向心刺入血管内, 见有回血缓缓顺血管进入0.2~0.5cm, 胶布固定。若针柄在指关节以下处, 需在皮肤与针柄之间加药棉以调节针头位置, 胶布固定针头, 以保持输液针头的稳妥性。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液体滴入畅通

改良穿刺法液体畅通174次, 流畅率为96.67%;传统穿刺法滴入畅通140次, 流畅率为77.78%,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静脉保护

住院30d以上的患者30例, 其中改良穿刺法组15例, 关节以上血管弹性好者13例占86.67%;传统穿刺法组15例, 腕关节以上血管弹性好者9例占60.00%。改良穿刺法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法 (P<0.01) 。

2.3 肢体舒适满意度

改良输液法针柄处的位置平整, 用3条胶布可固定好针头, 不脱针, 患者肢体活动自如, 感觉舒服。传统输液法针柄处在近指关节或关节下, 针头固定不好, 需加用胶布、药棉才能固定好针头, 费物、费时, 患者肢体不易活动, 感觉不舒适。改良穿刺法患者的舒适率和满意度分别为83.33%和96.11%高于传统穿刺法的27.88%和77.7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传统穿刺法组比较, *P<0.01

3讨论

本结果显示, 改良穿刺法液体流畅率为96.67%高于传统穿刺法的77.78%。因改良穿刺法针头、针柄所处位置较平, 针柄距关节远, 好固定, 用胶布少, 不易脱针, 患者满意度高。而传统穿刺输液法针柄处在近指关节处, 不易固定, 且影响液体滴速, 有时需加用胶布、药棉调节针柄高低液体才能流畅, 患者满意度低。

改良法穿刺拔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8月, 我院胸外科接受输液治疗且符合标准患者共207例, 其中男151例, 女56例, 平均年龄54岁。患者均意识清楚, 无血液系统疾患, 统一7号头皮针及输液贴, 输液穿刺一次成功, 输液过程无渗漏。

1.2 方法

采用顺穿刺进针角度中速拔法。即拔针时先仔细分离输液贴, 留压针眼这一条, 松开一端后分离, 左手拇指, 食指与进针固定相同的方法固定穿刺处皮肤, 轻按穿刺部位前方3cm处, 右手持针柄的上下面, 顺进针角度中速拔针, 在拔至穿刺部位时快速拔针, 随之左手松开固定的皮肤, 随即以干棉球用大拇指指腹顺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其上2cm范围处, 使皮肤处针眼和血管壁针眼同时按压, 按压力中等, 时间3~5min。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过分紧张, 精力集中, 过分关注护士操作, 而导致血管痉挛, 产生疼痛, 因此拔针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以亲切的语气, 和蔼的态度关怀地与其交流, 分散注意力, 这样不仅能减轻疼痛, 而且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更加配合护士护理操作, 使护患关系融洽。

2.2 拔针前准备要充分

彻底清理固定针头的输液贴, 清理时要顺毛孔方向轻巧地揭开针柄处两侧的输液贴, 揭最后1条输液贴时注意固定针柄, 防止针头转动, 减轻输液贴牵拉汗毛引起的疼痛。

2.3 舒适的体位

拔针时协助患者处于一个自认为舒适而放松的体位, 任何部位穿刺拔针时一定让该部位充分暴露, 处于水平状态, 自然放松, 减轻疼痛。

2.4 有效防止拔针过程中药液渗漏

反折针头连接管, 减少输液器内药液量, 减少回血, 减轻不适。

2.5 拔针完, 帮助患者整理床铺, 嘱其注意保暖, 按压3~5min,

血管粗, 凝血机制差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去掉棉球后, 嘱其输液手暂勿用力, 以防血管压力增大, 冲破血管再次出血。

3 结果

改良法穿刺拔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6月我科采用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600例。所有患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输液完毕后在无渗漏肿胀情况下拔针。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拔针后压迫止血3~4min;观察组拔针后压迫止血5~6min。2组快速拔出针头后, 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以减少患儿血管损伤, 减轻疼痛, 嘱家长用示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按压棉签, 用手掌和大拇指托住和固定头部, 以增加患儿安全感, 改善患儿由于恐惧、害怕而挣扎, 引起按压移位, 导致按压时间短而发生出血、瘀血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皮下出血、瘀血发生率为6.0% (18/300) , 低于对照组的21.3% (64/3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体 会

改良法穿刺拔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8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患者1000例次, 年龄为16~80岁, 均为凝血机制正常, 意识清楚、表达准确、合作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0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拔针方法, 实验组采用新的护理干预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

1.2.1加强工作责任心, 重视拔针这项貌似简单的工作, 在操作过程中多观察患者, 总结无痛拔针的经验。掌握操作技巧, 拔针要动作轻柔, 拔针角度和方向与进针相反, 拔针后压迫不能太重, 速度不要太快, 用输液贴上的小敷料按压, 并分散患者注意力,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做到无痛拔针。

1.2.2正确的按压方法即用手掌的大鱼际肌按压穿刺点, 因大鱼际面积大, 且力量平均, 对穿刺点的位置不需要严密掌握, 可使皮肤和血管的穿刺点同时得到按压, 克服了手指按压时对位不准、力量不均的缺点, 从而减轻了瘀血的发生[2]。输液完毕, 做到先拔针后按压[3], 且护患协同拔针[4], 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出血等, 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感受及血液遗散、按压偏移出血和瘀斑的出现。

1.2.3熟知患者情况, 做好个性化护理操作, 多询问患者的有关输液情况, 平时是否拔针后经常出血, 了解患者血小板等凝血功能, 有针对性地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按压不能太重。对高龄患者, 尤其是皮肤弹性较差的患者, 在静脉穿刺固定时, 尽可能减少胶布与皮肤的接触;如需留置时间较长 (超过24h以上) , 要有计划地更换胶布粘贴部位;拔针撕胶布时要多加小心, 必要时可先用温水棉签浸泡粘贴处, 然后慢慢去掉胶布, 保护好皮肤, 防止受损。拔针后予以弹力带加压绷扎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能较好地避免出血、瘀斑及血肿的形成, 减轻疼痛[5]。

2 结果

对照组的疼痛、出血、瘀斑均明显高于实验组, 两组在构成上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局部疼痛、皮肤瘀斑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皮肤出血、皮肤破损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的不良反应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包括患者和护士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3.1拔针时, 如果患者过分紧张, 就会导致血管痉挛, 容易产生疼痛[6]。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且动作不宜粗暴。操作过程中, 护士操作不当导致疼痛发生的原因有: (1) 在去除胶布时没有固定好针头, 导致针头移动。 (2) 拔针时使用棉球或棉签重压针头上方, 造成针头拔出时针头坡面似刀刃切割的感觉, 尤其是棉签棒较硬, 使疼痛更加明显。 (3) 使用酒精棉签或棉球拔针, 酒精刺激穿刺点, 导致疼痛更加明显。 (4) 速度过快, 带动表皮引起疼痛。 (5) 拔针时未注意进针方向和角度, 偏差太大使针头损伤血管壁及皮下组织, 引起疼痛, 甚至出血。掌握这些原因, 操作中加以避免, 均会减轻疼痛发生。

3.2按压时间太短及部位不准确容易导致皮肤出血。护士拔除针头后, 要求患者或其家属按压时间为5~10min, 并且要检查按压的部位是否正确。交代患者拔针后不要急于起床, 防止穿刺点部位下垂, 静脉压力增高, 导致皮肤出血的发生。必要时要求患者采用上举式按压法[7]加速静脉回流, 使输液的静脉血管压力和血流量减少, 从而减轻皮肤出血、瘀血症状, 避免皮下瘀血的发生。

3.3导致拔针后皮肤瘀斑发生是因为按压部位不准确, 重心偏移。由于皮肤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 两者之间有一定距离, 拔针时只按压皮肤穿刺点而忽视静脉穿刺点, 易导致皮肤出血、瘀斑的发生, 使用大鱼际肌按压, 可以克服以上不足, 同时达到两个穿刺点的按压, 杜绝皮肤出血、瘀斑的发生。

3.4本组3例患者在拔针时出现皮肤破损, 原因均为护士未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3例患者均为老年患者, 其皮肤弹性差, 加上角质层破坏, 表皮薄且水肿, 胶布与皮肤粘贴紧致不易脱离, 护士在撕胶布时要掌握具体情况, 先设法让皮肤与胶布松脱, 然后慢慢撕下胶布, 就可避免胶布粘贴处表皮破损。

综上所述, 护士掌握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技巧, 不但能减轻患者痛苦, 而且还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展, 减少输液不良反应, 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凤丽.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拔针方式的对比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7) :1566-1567.

[2]于芳.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研究[J].吉林医学, 2010, 31 (1) :72.

[3]黄俊敏, 曾兢.避免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1, 4:353.

[4]罗菊娥, 万诗燕.护患握手协同拔针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2) :12-13.

[5]李晓华, 张天慧, 马群华.弹力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4 (33) :967-968.

[6]刘金霞.静脉输液后拔针术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8) :336-33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改良法穿刺拔针】相关文章:

腹腔穿刺术的改良09-11

2次扎止血带法在老年患者手背静脉逆行穿刺中的应用12-07

胸腔穿刺05-04

模型穿刺05-22

常规穿刺05-26

膀胱穿刺06-01

穿刺疼痛06-15

超声穿刺06-23

静脉穿刺困难05-04

穿刺抽吸06-28

上一篇: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下一篇:北京的门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