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2024-06-12

知识类型(精选十篇)

知识类型 篇1

基于认识论和存在论维度的知识类型划分

知识分类有多种方式, 表现为对知识的系统描述, 目前已有大量相关研究。知识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特性和运作规律, 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类型知识的属性和组织知识的类型构成。如果从认识论维度和存在论维度对企业知识类型进行分析, 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表达方式, 即波兰尼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存在论关注的是置于个人和集体水平上的知识。在两种维度的基础上, 形成组织知识的四种不同类型, 即理性知识、具体知识、编码知识和嵌入知识。

1.认识论维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类型

人类知识以不同形式存在, 它们既可以通过显性方式表现出来, 也可以通过隐性方式显示出来。这两种知识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指知识转移的机制和可编码性。显性知识可以编码, 可以被提取并储存在“客观世界”中, 理解和共享显性知识, 不依赖“认知客体”。人们之所以可以容易地交流和转移显性知识, 是因为显性知识的基本属性。与显性知识相比, 隐性知识是凭直觉获知的, 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若离开了“认知主体”, 就不能交流、理解和应用。波兰尼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隐性的。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如此, 操作技能和窍门是通过实际的操作经验获取的, 这一类知识是行为导向的, 具有个人特性, 很难形式化和交流。对显性知识, 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形式化、提取和转移, 并且不依赖认知主体。但隐性知识的转移要求个体之间密切作用, 并以个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基础。

第二方面是指获取和积累以上两种知识的主要方式不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逻辑推理产生, 通过正式学习获取。相比之下, 隐性知识只可以通过相应情境中的实践经验获取, 例如“干中学”。此外, 野中郁次郎认为, 经验的“多样性”和个人所处的“情境”是隐性知识形成和积累的决定因素。

第三方面是指两种知识的聚集潜能和占用模式的不同。显性知识可以聚集在单一的储存单元, 通过客观形式储存, 在没有认知主体的参与下也可以被占用。相比之下, 隐性知识是个人的、情境的、分散的, 很难聚集。要想认识到隐性知识的所有潜能, 要求人们与认知主体密切地接触和合作。

虽然可以从概念上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不可以分开的。野中郁次郎等认为两种知识动态地相互作用和组合创造了新的知识。与之相似, 纳尔逊和温特的企业进化理论认为, 企业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境, 在此情境中企业通过与外部经济形势的相互影响, 选择知识的显性和隐性方式, 并存储在组织程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绩效。更重要的是, 新知识的创造一定会涉及到隐性知识的使用。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的流动能力, 以及培养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能力。

2.存在论维度———个人和集体水平上的知识

企业知识可以置于个人水平, 也可以在组织成员之间共享。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一部分, 置于个人的大脑和身体技能之中, 它是个人“享有”的技能知识, 可以独立应用在特殊的任务和问题之中。自主应用是个人知识的主要特点。由于个人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限制, 隐性知识难免特殊化或置于特殊的领域。个人知识是可以转移的, 知识在个人之间的流动引发了知识保存和知识积累问题。

集体知识涉及到组织成员之间分配和共享知识的方式。组织积累的知识置于组织规则、程序、惯例和共有标准之中, 这类知识可以解决问题, 影响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集体知识与组织的“记忆”和“共有思想”相类似, 既是知识的“储藏”, 又是共享的数据库, 也可以是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流动状况。集体知识存在于个人之间, 而非个人内部。它可能多于或少于个人知识之和, 这取决于个人知识转化成集体知识的机制。

3.认识论与存在论维度结合———四种知识类型

显性-隐性和个人-集体的知识维度, 形成了四种知识类型:“理性知识”、“具体知识”、“编码知识”和“嵌入知识”。科里斯为了解释知识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内容, 首次提出以上知识概念区分。贝克勒接受这一分类, 并在组织内部描述了知识的“形象”。这一分类集合了认知和组织两种维度, 并将知识特征和知识的特殊体现, 产生过程和认知维度的利用联系在一起。

(1) 理性知识。理性知识 (个人的显性知识) 依赖于个人的概念能力和认知能力。它是正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科学性知识主要关注的是理性“理解”和“认知”的通用原则或自然法则, 这些都属于理性知识这一分类。

(2) 具体知识。具体知识 (个人的隐性知识) 是行为导向的, 它是个人的实践知识。和理性知识相比, 具体知识依赖于抽象的理论推理 (“认知”) , 基于“亲身”或是实践经验 (“做事”) 。具体知识有很强的主动和自愿成分;它的产生和应用, 不需要适合具体的战略决策模式, 或是被这一模式加工处理;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 和实践相关, 只“依赖于手边的问题”。具体知识的形成不能和应用相分离。

(3) 编码知识。编码知识 (集体的显性知识) 有时会像信息一样, 通过符号和标志传递。它是已编码的知识, 存储在企业蓝图、秘诀、书面规则和程序之中。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组织行为和产出的、统一的、可预测的模型。编码知识中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抽象, 同样促进了组织知识的集合和控制。科学管理原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并试图将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技能, 转移到客观的科学知识之中。编码知识难免是简化的、选择性的, 因为它无法获取和保存个人的隐性技能和判断力。

(4) 嵌入知识。嵌入知识是隐性知识的集合形式, 置于组织的程序和共有规范之中。德克赫密认为隐性知识类型基于共有的信念和理解, 这些组织内的信念和理解, 有利于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嵌入知识根植于组织的“团体实践”, 布朗和杜圭德使用此概念, 是为了表明社会所构建的学习的相互作用本质。嵌入知识是特殊相关的情境化的、分散的知识。它是有机的、动态的, 是一种脱离书面规则, 支持复杂模式, 相互作用的知识形式。

基于其他视角的知识类型划分

其他知识类型划分常见的有:从知识载体角度, 分为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之间的知识;从应用角度, 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按知识的共享程度, 分为个人知识、组织共享知识、组织受控知识和社会公共知识;按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 分为特殊知识、整合知识和配置知识;按知识重要性程度, 分为发展中知识、核心知识、基本知识和过期知识;按知识供需角度, 分为员工知识、流程知识、企业记忆、客户知识、产品和服务知识、关系知识和外部知识等;按知识使用范围, 分为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

这些知识类型里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 又称为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 又称为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包括个人的专业知识、经验、技巧、诀窍等;共享知识包括企业内的规章制度、作业说明书、产品知识等;受控知识是指企业不允许向外扩散的知识, 如专利等;社会公共知识就是企业外部知识;特殊知识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整合性知识指能够将许多领域的特殊知识整合起来的知识;特殊性知识与整合性知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配置知识是能够使用以上两种知识的知识;发展中知识是指能使企业发生重大变化, 但还处于萌芽阶段的知识;核心知识与企业独特性密切相关;基本知识是指完成企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过期知识是基本不再用于企业活动的知识。四种知识类型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

内存接口类型知识介绍 篇2

内存的接口类型的分析介绍

1、金手指

金手指connectingfinger是内存条上与内存插槽之间的连接部件,所有的信号都是通过金手指进行传送的。金手指由众多金黄色的导电触片组成,因其表面镀金而且导电触片排列如手指状,所以称为金手指。金手指实际上是在覆铜板上通过特殊工艺再覆上一层金,因为金的抗氧化性极强,而且传导性也很强。不过,因为金昂贵的价格,目前较多的内存都采用镀锡来代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锡材料就开始普及,目前主板、内存和显卡等设备的金手指,几乎都是采用的锡材料,只有部分高性能服务器/工作站的配件接触点,才会继续采用镀金的做法,价格自然不菲。

内存处理单元的所有数据流、电子流,正是通过金手指与内存插槽的接触与PC系统进行交换,是内存的输出输入端口。因此,其制作工艺,对于内存连接显得相当重要。

2、内存插槽

最初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单独的芯片安装内存,那时内存芯片都采用DIPDualln-line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封装,DIP芯片是通过安装在插在总线插槽里的内存卡与系统连接,此时还没有正式的内存插槽。DIP芯片有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安装起来很麻烦,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由于系统温度的反复变化,它会逐渐从插槽里偏移出来。随着每日频繁的计算机启动和关闭,芯片不断被加热和冷却,慢慢地芯片会偏离出插槽。最终导致接触不好,产生内存错误。

早期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内存芯片直接焊接在主板或扩展卡里,这样有效避免了DIP芯片偏离的问题,但无法再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展,而且如果一个芯片发生损坏,整个系统都将不能使用,只能重新焊接一个芯片或更换包含坏芯片的主板。此种方法付出的代价较大,也极为不便。

对于内存存储器,大多数现代的系统,都已采用单列直插内存模块SingleInlineMemoryModule,SIMM或双列直插内存模块DualInlineMemoryModule,DIMM来替代单个内存芯片。这些小板卡插入到主板或内存卡上的特殊连接器里。

SIMM逐渐被DIMM技术取代

3、内存模块

1SIMM

SIMMSingleInlineMemoryModule,单列直插内存模块。内存条通过金手指与主板连接,内存条正反两面都带有金手指。金手指可以在两面提供不同的信号,也可以提供相同的信号。SIMM就是一种两侧金手指都提供相同信号的内存结构,它多用于早期的FPM和EDDDRAM,最初一次只能传输8bif数据,后来逐渐发展出16bit、32bit的SIMM模组。其中,8bit和16bitSIMM使用30pin接口,32bit的则使用72pin接口。在内存发展进入SDRAM时代后,SIMM逐渐被DIMM技术取代。

内存2DIMM

DIMMDualInlineMemoryModule,双列直插内存模块。与SIMM相当类似,不同的只是DIMM的金手指两端,不像SIMM那样是互通的,它们各自独立传输信号。因此,可以满足更多数据信号的传送需要。同样采用DIMM,SDRAM的接口与DDR内存的接口也略有不同,SDRAMDIMM为168PinDIMM结构,金手指每面为84Pin,金手指上有两个卡口,用来避免插入插槽时,错误将内存反向插入而导致烧毁;DDRDIMM则采用184PinDIMM结构,金手指每面有92Pin,金手指上只有一个卡口。卡口数量的不同,是二者最为明显的区别。DDR2DIMM为240pinDIMM结构,金手指每面有120Pin,与DDRDIMM一样金手指一样,也只有一个卡口,但是卡口的位置与DDRDIMM稍微有一些不同。因此,DDR内存是插不进DDR2DIMM的,同理DDR2内存也是插不进DDRDIMM的。因此,在一些同时具有DDRDIMM和DDR2DIMM的主板上,不会出现将内存插错插槽的问题。

172PinMicroDIMM笔记本内存不同针脚DIMM接口对比。为了满足笔记本电脑对内存尺寸的要求,SO-DIMMSmallOutlineDIMMModule也开发了出来,它的尺寸比标准的DIMM要小很多,而且引脚数也不相同。同样SO-DIMM也根据SDRAM和DDR内存规格不同而不同。SDRAM的SO-DIMM只有144pin引脚,而DDR的SO-DIMM拥有200pin引脚。此外,笔记本内存还有MicroDIMM和MiniRegisteredDIMM两种接口。MicroDIMM接口的DDR为172pin,DDR2为214pin;MiniRegisteredDIMM接口为244pin,主要用于DDR2内存。

3RIMM

RIMMRambusInlineMemoryModule是Rambus公司生产的RDRAM内存所采用的接口类型。RIMM内存与DIMM的外型尺寸差不多,金手指同样也是双面的。RIMM有也184Pin的针脚,在金手指的中间部分有两个靠的很近的卡口。RIMM非ECC版有16位数据宽度,ECC版则都是18位宽。由于RDRAM内存较高的价格,此类内存在DIY市场很少见到,RIMM接口也就难得一见了。

接口的基本功能作用

(1)设置数据的寄存、缓冲逻辑,以适应CPU与外设之间的速度差异,接口通常由一些寄存器或RAM芯片组成,如果芯片足够大还可以实现批量数据的传输;

(2)能够进行信息格式的转换,例如串行和并行的转换;

(3)能够协调CPU和外设两者在信息的类型和电平的差异,如电平转换驱动器、数/模或模/数转换器等;

(4)协调时序差异;

(5)地址译码和设备选择功能;

数学知识类型及其教学方式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知识,知识类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62-01

根据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可把数学知识分成五种类型: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公理和定理)、数学问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历史知识。下面分别对它们及其教学方式进行阐述:

一、数学概念及其教学方式

1、数学概念。一般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总是开始于数学概念,因此,可以说数学概念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如要学习“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明确“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的含义,然后才能探究它的解法及应用。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反映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反映对象特征的,(3)反映对象的基本元素的。

2、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1)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首先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即来源于学生观察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现实模型,尤其对一些原始概念更应如此,如点、线、面,学生只需观察课桌的边沿及桌面等实物,并进行抽象,就可形成这些概念,有些概念不是直接来源于实物模型,是产生于相对低级的抽象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已有的旧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概念。(2)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既要重视对概念本身的把握,也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注意承前启后,形成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如在《四边形》一章中,由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在教学时可自制教学模型,从运动的角度,由旧的概念引出新的概念,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

(3)多媒体也给我们数学概念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如在《常见几何体及其分类》、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模型,往往能收到较好效果。

二、数学命题及其教学方式

1、数学命题。数学命题是阐述概念具有某种性质或概念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的语句,数学命题分为公理和定理。公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的得到公认而不需要证明就确认其正确性的原始命题;定理是在原始命题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其正确性的真命题,如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包括5条公理,5条公段(常统称公理),119个定义,465条命题,构成历史上第一个数学公理体系。

2、数学命题的教学方式。初中阶段所学公理少且比较浅显,如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学生容易接受,在此不再赘述。

数学定理的教学不要固守“展示定理→证明→应用”的老套路,而应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讨论、试验、归纳等方式来自己探究、发现定理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好奇心,引发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定理的学习不仅仅是定理本身,还要主动思考定理是否存在逆定理,定理的条件是否可以删减,并寻求相应的实例,从各个角度去剖析定理,以达到真正理解定理的目的。

三、数学问题及其教学方式

我们把以数学为内容,或者不以数学为内容,但必须运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称之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可分为纯数学问题和应用题。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进行数学教学的载体,一切数学学习归根到底要能用之于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要赋予数学问题合理、生动而趣味的现实背景,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与潜能。

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综合多种感官,进行直觉猜想,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归纳论证。

四、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方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归纳思想、转化思想等;常用的数学方法有:特殊化、一般化、反证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反复体验、实践、探究,这样才能逐渐认识,理解各种数学知识的用途及其使用的场合,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到利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妙之处。

五、数学史知识及其教学方式

新课改以来,数学史知识开始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由于教材中数学史知识的贫乏,广大教师认识上的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数学史知识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教育功能。

首先,数学上的历史故事能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提取相关内容的导引线,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给学生传授历史上数学家在重大发现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再次,数学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在数学史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深层内涵,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总之,把数学知识进行分类,并根据知识类型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也有利于教师充分理解数学知识,优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与“华师版”初中数学教材比较[OL].互联网-毕业设计-道客.

[2] 张杰.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数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20).

[3] 中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互联网-硕士论文-道客巴巴.

[4]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OL].互联网-百度文库.

知识类型 篇4

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使单一企业的有限知识资源无法满足创新的要求[1]。实证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一条快捷高效的途径。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这些研究虽然承认知识转移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但多数侧重于笼统地探讨知识转移活动与创新能力、绩效等之间的关系。但知识是多样化的,在转移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细致地探讨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多数都仅仅分析单个创新的发生机理,或将创新分为两类进行研究,系统地对创新类型进行的考查尚属鲜见。因此,根据Henderson&Clark (1990)的创新分类模型,我们提出了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试图揭示部件知识或结构知识的企业间转移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以及产生怎样的创新。

二、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

1. 知识与创新的分类

Henderson&Clark (1990)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将知识划分为了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前者有关某一产品中某一零件, 还包括产品的各项核心设计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各部件上实施。后者是连接产品中各零件的知识,即如何将各部件完整系统地整合的知识。这种划分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部件知识与结构知识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创新类型的重要依据。根据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的改变程度可以将创新区分为四类: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

2. 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1) 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渐进性创新不改变产品的核心设计概念, 也不改变组成部件间的连接方式, 仅对现有产品的设计功能加以扩充。部件知识是渐进性创新的持续源泉。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后, 接受企业在已有部件知识和新部件知识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现有产品设计功能,进行一系列渐进性创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性能或功能日益增强的需求。

模块性创新是在保持部件间连接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对组成部件 (核心设计概念) 进行变革,既可以表现为部件功能或功能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新部件的组合创新。模块化使产品部件间相对自由, 供应商只要基于接口规则对部件进行改革, 就可以持续推动产品创新。然而, 模块性创新要深入, 产品结构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当产品结构不能容纳创新时,产品结构必然破裂或重构,这就是为什么“产品组成部件的变革常常会触发结构性创新”。

(2) 企业间结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当一种新的主流设计被产业完全接受后,结构知识变得相对稳定,供应商在这种结构基础上独自运作,旗舰企业也将其继续保持。长期发展结构知识固化于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中,产品开发出现了路径依赖。当企业按固有方式工作时往往无法理解, 甚至无法注意到结构性创新的存在。企业间的结构知识转移可以打破现有技术路径和运营规则的刚性,使企业抛弃部分旧的结构知识, 将外部获得的新知识重组为新范式下的知识链,从而创造出新范式下的结构知识基础。当模块性创新的深入对产品结构产生了更大的协调要求,而现有的产品结构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 建立新的产品结构以容纳新的创新部件成为必要。结构性创新彻底打破产品原有组成结构, 用新方式连接现有产品部件。可以说, 模块性创新提高结构性创新能力, 而结构性创新又推动模块性创新。

路径依赖性对于根本性创新的发生是致命的。随现有技术走向成熟,并逐渐接近自然和物理极限,产品部件和结构的改进与提高都越来越困难。在结构性创新过程中,创新性部件的引入便会导致根本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轨道。过去成功的经验、组织惯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企业特有的结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外部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开放性可以打破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以上讨论可总结为图所示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关系模型。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探讨了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部件知识、结构知识)对企业创新类型(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影响。首先,我们发现企业间的部件知识转移可以促进渐进性创新和模块性创新。部件知识转移水平较低时,企业倾向于进行渐进性创新,超过某一水平后模块性创新会随之发生。其次,结构知识在企业间转移将带来结构性创新,乃至根本性创新。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指导企业创新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企业确定知识转移的类型和制订创新战略时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Powell WW, Koput KW, 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

[2]Henderson RM, Cockburn IM.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Administrat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 篇5

水稻种植业水稻种植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有以下特点:

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⑤科技水平低。

问题及解决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等。

种植园农业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不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问题及解决措施: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而我国的一般是国营的。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知识类型 篇6

【关键词】 法律知识;类型化;知识产权;学习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具体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内容,利用法律手段为保护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有利于增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性,对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知识产权时,合理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例,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同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对于实现学习知识产权重要目标具有极为有利的影响作用。而如何合理运用法律知识学习知识产权,则关系到我们能否提高知识产权知识水平。

一、利用法律知识解释知识产权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法律知识类型化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习中,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知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法律知识在知识产权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法律知识与知识产权知识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大家要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知识,需要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剖析知识产权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层次认识和了解知识产权内容,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现以“周黑鸭商标侵权案”为例,周黑鸭公司与汉味周黑鸭公司均是生产、销售鸭类食品的企业,属于同业竞争者。被告成立时间远晚于原告,其注册并使用“汉味周黑鸭”企业名称时,原告“周黑鸭”商品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法院判定:被告湖北汉味周黑鸭饮食文化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汉味周黑鸭)使用的直发小男孩图形标识,与原告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周黑鸭)注册商标中整体结构构成相似,构成商标侵犯。最终判决汉味周黑鸭立即停止使用带有“周黑鸭”字号的企业名称,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万元并承担诉讼费。我们利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剖析案,罗列出相关侵权行为,即案例涉及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知名商标包装装潢权以及虚假广告等多种复合侵权行为。再将相关法律条例与知识产权案例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解释,例如对于知名商标包装装潢权根据《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1995年7月6日国家工商管理局公布),《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公布)第五条第(2)项“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由此可见,我们要注重应用案例学习知识产权,并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剖析案例,真正理解知识产权表达的内涵,就可以实现学习知识产权的重要目标。

二、注重实际生活与知识产权的联系,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产权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快速辨认知识产权及其侵权行为,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为此,在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时候,大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加以分析,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产权专业学习水平。

现以“梦幻西游”侵权案为例, 随着移动游戏的爆发,在手游市场的泡沫中,侵权行为屡见不鲜。网易游戏的“梦幻系列”在玩家群体中一直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玩家数以亿计,《梦幻西游》更是创造并保持着国内网游多个第一的成就。而由世纪鹤图研发,掌聚互动、光宇在线联合运营的手游抄袭和盗用《梦幻西游》中的人物、道具等美术资源,直接使用人物、道具、技能、门派名称和介绍文案,并在游戏名称中使用与网易注册商标“梦幻西游”相类似的商标。除美术资源和文案介绍直接抄袭外,该手游在宣传中,直接以“梦幻”为噱头,发布与《梦幻西游》混淆的宣传文章,非法利用了网易公司和“梦幻”品牌的影响力。在移动游戏蓬勃发展大环境下,大家对于《梦幻西游》并不陌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所学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就可以分析出案例涉及具体的侵权行为——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

总之,大家在进行知识产权专业学习活动时,注重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将知识产权知识真正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就可以真切感受到知识产权的“魅力”。

三、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由于知识产权与法律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讨论知识产权必然会涉及到法律知识。由此,我们为了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必须注重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为更好地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知识产权中涉及的专利权和商标权,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f-11999年12月颁布的部委规章《关于商标执法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9条明确规定下列行为不属于商标侵权行为:(1)善意地使用自己的名称或者地址;(2)善意地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特征或者属性,尤其是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用途、地理来源、种类、价值及提供日期。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制造专利产品的行为;(2)使用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3)销售、许诺销售专利产品的行为;(4)进口专利产品的行为;(5)使用专利方法的行为等。大家掌握这些基础的法律知识,就能够在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时,迅速理解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以法律知识类型化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学习中,大家要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就必须学好法律知识,注重对法律知识的记忆,为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02)

[2]唐艳,苏平.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还是理念熏陶?——谈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法学培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02)

[3]杨文龙.网络购物中缔约过失责任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韩英夫.违反规制性规范对侵权过错判定之影响[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类型研究 篇7

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 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 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1]知识链中知识是在组织间进行流动。组织间通过知识的流动而产生相互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组织间的冲突也将会必然发生。

冲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社会现象, 不仅存在于正式组织的各项活动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形式、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所有主体之中。知识链组织之间冲突的研究目前是一个新兴的课题, 现在研究的冲突多半集中于组织内部, 虽然也有学者研究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等合作组织间的冲突, 但知识链是以企业为核心, 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等拥有知识资源的组织, 它是一种松散的联盟体制, 与一般的战略联盟又有不同之处。所以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它冲突的共性。在知识链的运营过程中冲突时有发生, 既有知识链各组织内部冲突, 还有组织之间的冲突。而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关系较复杂, 在对这些冲突的认识上没有清晰的思路很难谈及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管理等问题。本文将从影响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的因素这一角度入手, 尝试对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进行划分归类, 其目的是尝试对知识链冲突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提供一种深入研究的思路, 并将对这一新兴课题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铺垫作用。

2 一般冲突与知识链组织间冲突介绍

Thomas认为, 冲突是“一方感到另一方损害了或打算损害自己利益时所开始的过程”。wa11和Canister认为, “冲突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感知自己的利益受到另一方的反对或者消极影响。”[2]本文讨论的一般冲突就是指这种带有共性的冲突, 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是一般冲突的特例。

2.1 冲突的概述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 它产生于系统中各方所追求目标的对立性。由于冲突各方同处于一个系统中, 各方是互相联系的;但由于所追求的目标是对立的, 所以各方又是互相制约的;冲突各方既制约又联系, 既对立又统一的特点,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冲突表现形式。尽管现实世界中的冲突千差万别, 各式各样, 但若加以抽象分析, 考察其实质, 则会发现作为一个冲突, 它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局中人, 局中人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决策能力。

(2) 所有局中人同处于一个确定的系统中, 因而局中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3) 各局中人在系统中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对立性, 局中人能通过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相互作用, 形成相互制约。 (注: 冲突的局中人指发生冲突的各方, 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集团或国家。)

冲突一旦出现, 冲突各方一般都要首先进行联系,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影响冲突的发展, 使冲突的真实结果更有利于自己的利益, 联系有时是直接的, 如举行协商、谈判等;有时则是间接的, 如搜集对方的情报, 了解其他各方的目的与企图, 进行恐吓或利诱等。所谓采取措施也就是结合自己的目标和所拥有的信息作出一种单方决策, 冲突各方的所有决策, 将导致冲突发展为某一特定的实际结果。就冲突发展结果来看, 冲突发展结果可分为三类:

(1) 冲突升级, 导致危机。危机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间冲突的转折点, 它预示着系统格局即将发生变化, 另一种规模和性质的冲突将取代目前的冲突而使对立继续发展。在这个时刻, 某些局中人的利益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或局中人承受到巨大的压力, 危机是冲突的一种特殊情况。

(2) 冲突的合理解决, 即冲突各方在充分了解情况的条件下, 均衡自己的利益和整个系统条件, 就冲突的某种结局达成共识。

(3) 冲突的不合理解决, 它是指冲突局中人在强烈的系统环境或其它随机因素的干扰下作出决策, 从而导致冲突的某种结果。这种冲突结果虽然在冲突发展中可以出现, 但在冲突的重复过程中不具有稳定性[3]。

了解冲突, 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冲突和解决冲突, 防止消极的冲突升级, 促进冲突各方和谐共存, 维护系统整体以及各方的良好运转和发展。

2.2 知识链组织间冲突概述

就冲突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来看, 知识链组织间也会产生冲突。本文目的在于对知识链组织间冲突进行划分类别, 所以对这种冲突还须有所说明。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性质同样适合上文所述, 也具有以下特征:

(1) 一般具有五个局中人, 核心企业, 大学与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这些局中人具有一定的理性和决策能力。

(2) 五个局中人同处于一个确定的系统中—知识链。因而局中人相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3) 各局中人在系统中所追求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立性, 五个局中人能通过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相互作用, 形成相互制约。

本文将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定义为: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是一个过程, 这种过程发生在五个局中人任何一方感觉到其他方对自身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会产生消极影响。这包括了各组织经历的各种各样的冲突, 如目标没统一, 对事实的解释或理解存在分歧, 在行为期望方面不一致等等。

由于这五个局中人都从属于知识链, 因此它们所构成的相互联系存在着特殊性, 联系的特殊性必然会带来知识链组织间冲突在有冲突共性的同时也有其特性。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发展同样分为三类:冲突升级至危机、冲突得到合理解决、冲突得到不合理解决, 本文重点在于对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类型进行研究, 所以对此就不作详细阐述。

3 知识链组织间冲突划分

在分析知识链组织间冲突具体类型时, 我们主要是根据知识链所具有的特征及所处的环境来划分的。因为知识链冲突不外乎来自于两中情况:一是由知识链自身所引起。二是非知识链自身所引起, 即外界环境引起。知识链自身引发冲突主要又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的, 因此用知识链特征作为出发点来划分冲突。引发的这些冲突也包括两种:一是知识链各组织内部冲突。二是知识链组织间冲突。本文所要研究的知识链组织间冲突属于知识链冲突的一类, 因而按照知识链所具有的特征及所处的环境来划分此类冲突是以严密逻辑推导为基础的。

知识链的特征主要有四点:不确定性、复杂性、动态性、价值增值性[4]。

知识链的不确定性包括多个方面, 如市场竞争、知识风险等, 动态性主要体现在知识流在知识链中的运动。前者诸于市场竞争此类情况必然会引起知识链组织间在利益上博弈, 也都会在知识的流动上产生冲突。知识链组织的构成一般类型差异较大, 多个组织形成联盟, 具有结构上的复杂性从而在知识链组织间容易产生结构性冲突。知识链的价值增值性也是知识链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在知识链创造出新的知识应用实践时会实现资产的增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价值的评估与分配会带来利益上的冲突。

当然, 我们只是在知识链某一特征上找出最可能或是最容易产生冲突的一方。在这四个特征上, 利益冲突、结构冲突、知识冲突也可能是都有或是不仅仅只有一个冲突。选取利益、结构、知识三个维度是依据知识链特征分解出来的, 基于此四个特征, 这三方面的冲突却能够较为全面的涵盖由知识链自身性质引起的组织间的冲突。

考虑到知识链以及知识链各组织所依赖的环境, 组织文化冲突这一维度必不可少。因为, 知识链各成员组织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综合行为模式等方面会有很多的不同甚至表现出对立和排斥。只要知识链存在, 组织间的文化冲突可能也就始终存在。总之, 基于知识链特征和它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把知识链组织间的冲突分为:利益冲突、结构冲突、知识冲突、文化冲突。选取这四种冲突是因为它们基本上从不同的维度全面的概括了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的类型。

4 知识链组织间各类型冲突简析

4.1 知识链组织间利益冲突

知识链是由不同资源的知识组织构成, 他们包括核心企业 (盟主) 、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这些组织间都存在相互利益, 他们都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是整个知识链存在和消亡的根本原因。利益包括权利分配, 既得利益, 预期利润, 知识产权等。其实知识链的建立是以能得到利益这一主题思想为基础的。反过来, 知识链的分崩离析也是由于利益原因而引起的。

知识链组织间利益冲突就是指其中某组织利益与另一组织或者另外其他几个组织利益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对抗, 进而有可能导致此组织利益受损, 或者有可能带来冲突双方利益受损。在知识链组织中利益性冲突伴随着知识链从酝酿期到组建期再到 运行期以至于到最后的解体期整个过程。

在知识链中作为独立的经济人, 其中每个组织都是趋利的, 因为作为理性的个体, 组织在知识链中仍然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组织在知识链运行中会有知识流动, 知识链组织成员间进行博弈, 各组织利用手上所占有的资源通过博弈以获得相应地位, 最终都达到利益平衡点各方获得满意的利益分配。当多方利益分配不均时, 个体会尽量利用其拥有的资源进行博弈, 在利益博弈中获得有利地位。因此争夺利益分配时各自组织为了利益产生分歧, 组织会对合作方失去信任, 从而人为设置各种妨碍知识流动和共享的障碍, 保护自有知识, 但这违背了知识链建立的初衷, 这样产生利益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这种结果直接导致知识链要么解体要么经过组织间利益调整而使知识链继续运行下去。

4.2 知识链组织间结构冲突

组织之间的联盟如知识链组织, 这些组织之间就像各组织内部一样会因结构的差异产生冲突。官僚式结构组织在处理问题时很可能就与无边界组织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过程上存在很大不同, 就是在这种不同之中往往就是冲突的孕育地。结构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和空间中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保持相对稳定, 同时又可以演化为可供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这些资源和规则能够被外在物质化, 即权利、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源可以通过组织结构使其表现为实物形式。

结构不是由单纯的组织管理机构组成, 这里的结构应包括更广泛的范围, 还包括结构化理论的“结构”, 指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的规则和资源, 包括权威大小, 社会资本多寡, 信息共享程度, 谈判机制等因素。[5]知识链组织是一种相对较为松散的组织结构, 但在这一系统中各个知识链组织都有其自身的结构。知识链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各个组织沟通水平的差异。沟通是一个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沟通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本文将知识链组织间结构冲突定义为:是一种由于知识链各组织的组织结构存在差异从而带来各主体间沟通不畅通以及由此引发的其它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冲突。在知识链中各组织由于结构不同会造成结构性沟通障碍, 这样知识链组织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4.3 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冲突

知识链的建立为各个内部组织在知识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知识链实现知识的集成、整合、创新的网链结构模式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主体间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的。在知识链中,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与顾客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知识流的扩散与转移。各组织拥有不同的知识, 组织间知识在流动, 他们彼此借鉴、交流、学习、创造新知识, 在此动态与不确定过程期间基于知识的冲突就会相伴而生。

知识一般都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 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 相对来说较容易被习得。显性知识在知识链组织中的流动和学习也会较为容易, 并且在这种过程中知识传递效果也很好。隐性知识从个人层面来讲, 存在于人的大脑中, 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 往往是一些技巧, 不易用语言表达, 也不易被他人学习。在知识链中隐性知识的流动同样较为困难, 而且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度量。隐性知识可以转化成显性知识, 这叫知识外化;显性知识可以转化成隐性知识, 这叫知识内化。若隐性知识不断外化, 则显性知识就会增加。与此同时, 众多的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存在的根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不断进行知识的循环, 这种表现在良性循环上的各个知识链组织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显性知识在知识链组织间流动能使知识链整体知识持续增长并放大知识的价值, 并且在这种知识的融合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体系。隐性知识在知识链不同组织间流动同样能推动新的知识的创造。

在知识链中, 知识的流动以及显隐性间的循环往往没有理想中的那么顺畅。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冲突简言之即是由知识流动过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原因产生的一种冲突。由于知识链各组织所固有的战略目标可能会不一致, 存在潜在危险是单方泄露其核心专长。在知识链中某组织若贡献太多, 知识信息太公开, 合作伙伴将占上风。一方面, 联盟中的知识学习可以帮助企业从盟友处学习关键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 这也增加了企业核心知识资产外泄的危险, 企业的专有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6]知识链其实也就是一种战略联盟关系, 也同样各组织间会由于上述原因而产生组织间知识冲突。

4.4 知识链组织间文化冲突

知识链是由各个组织间的知识流动而形成的, 各成员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都有着其行为标准和价值标准。知识链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组织的文化差异会使这一过程充斥着矛盾和冲突。

(1) 知识链组织间文化冲突类型

根据文化相容性来划分, 知识链组织间的文化冲突可分为:文化不相容性冲突和文化相容性冲突。文化不相容冲突就是不同组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完全互不符合。文化相容冲突就是说, 虽然成员在价值准则、管理风格上存在这许多相似的地方, 但在具体的文化外在表现上却存在差异, 而这同样会出现冲突。

根据参与知识链的主体来划分, 知识链组织间的文化冲突可分为:核心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文化冲突、企业与大学、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文化冲突。

根据地域范围来划分, 知识链组织间的文化冲突可分为:跨国知识链的文化冲突、国内知识链的文化冲突、本地知识链的文化冲突。

(2) 知识链组织间文化冲突成因

由于知识链各成员属于不同组织, 而每个组织都会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知识链组织间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知识链中精神文化冲突。各组织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等意识形态的总和, 这些深层次差异存在于知识链之中从而产生文化冲突。第二, 知识链中制度文化冲突。在知识链中各成员为实现其目标会给员工的行为规定一定的方向和方式, 如组织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等。知识链各组织间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松散, 而各成员都熟悉于自己组织的运行制度, 当在知识链管理中要求某一组织为适应知识链运作而做出调整时, 组织就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抵触情绪与行为。第三, 知识链中物质文化冲突。物质层面的文化要素在知识链中能够强化各组织对知识链的存在有一种整体认同感。尤其对于长期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的各组织, 他们习惯于对共同所认可的物质文化, 如知识链组织下的大环境、知识链产品、广告等。一旦这些物质文化形式发生改变, 冲突也将在知识链中相伴而生。

从以上分析可知, 知识链组织间的文化冲突从一开始就会存在。在知识链的运行过程中, 知识流动与知识共享涉及到不同的组织成员, 这些成员间拥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目标理念等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对立。因此, 知识链组织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文化冲突。

5 总结

在知识链冲突中有各组织内部冲突也有组织与组织间由于各种复杂关系而产生的冲突。本文就是尝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归纳出几种要素, 使其能尽量最大范围涵盖所有这种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导致知识链组织间冲突的根源, 它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利益上、组织结构上、知识流动上、文化上。知识链组织间这些冲突是必然存在不可回避的, 对这些冲突进行分类并分析冲突在这几个维度下产生原因将有助于对知识链组织间冲突作更深入的研究。认清组织间各种冲突也有利于知识链冲突管理, 提高知识链运行效率。

摘要:各相关组织间的知识流动形成了知识链。知识链往往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 各组织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冲突。依据知识链所具有的特征以及所依靠的环境来界定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冲突类型, 并浅析了知识链组织之间这几类冲突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知识链,冲突,组织间冲突

参考文献

[1]顾新, 郭耀煌, 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 2003, 24 (5) :44-48.

[2]WALL JA Jr., CANISTER R.Conflict and its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5, 21 (3) :515-558.

[3]吴育华, 程德文, 刘扬.冲突与冲突分析简介[J].中国软科学, 2000 (6) :117-119.

[4]顾新.知识链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社, 2008:63-64.

[5]全力, 顾新.知识链组织之间冲突的三维动因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2) :92-96.

基于知识类型的地理教学策略 篇8

一、知识的类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在有关知识分类的基础上, 根据对个体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的结果, 将知识主要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的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为三种形式:

(1) 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要求记住事物的符号和符号代表的个别事物, 获得的是一种孤立的信息。例如, 地名、山脉、河流等名称的学习, 所掌握的就是这种知识。

(2) 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样的单个命题, 所获得的知识即是这种知识。

(3) 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 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说明南方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 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

2.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也就是一种操作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 是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 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例如, 用一定的经度和纬度来计算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将许多环境问题逐一归类等, 学生能正确和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 就是获得了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3. 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 但与程序性知识不同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调控自己已经具备的陈述性知识, 这也是对自我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显得灵活, 适应能力很强, 有些学生则显得呆板, 适应能力差, 造成这种学习上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性知识。

二、三种类型知识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特定的教学目标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特点, 也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 针对陈述性知识, 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提取和回忆。这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回忆知识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时, 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 注重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语词意义的获取。

例如, 在教授如何让学生掌握地球上各地正午时日影朝向时, 教师可以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已有的知识———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否已经掌握? (2) 帮助学生理解正午时太阳方位和直射点的关系。 (3) 帮助学生理解正午时太阳方位和日影的关系。 (4) 把第 (1) 点的问题和第 (3) 点结合起来理解各地日影和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进而理解各地日影的方位。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 可以让学生用竹竿观测,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快掌握住正午日影的朝向, 还可以延伸拓展日出、日落时影子的朝向。

2. 程序性知识表现在一个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操作, 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 实现由静态向动态, 由贮存知识向转换信息, 由缓慢地再现知识向自动激活转化, 从而实现学习的发展, 是教学策略选择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定的教学目标, 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 是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则顺利进行运算和操作。为达成这一目标, 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

例如:区时问题的计算是学生必须掌握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首先应帮助学生形成时区和区时的概念。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 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地方时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 称为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区时计算的基本规则:东加西减, 加时区差或减时区差。对几个解决区时计算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反复练习: (1) 对已知经度所位于时区的计算。 (2) 对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判定。 (3) 对时区差的计算。当学生有了对区时基本概念的了解, 知道了如何进行相关的计算后, 经过反复练习, 这部分内容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3. 教师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 加强策略教学的训练, 同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 在此基础上, 要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内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例如对于传统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德国鲁尔区作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理解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的条件、工业部门、出现问题、整治措施等, 并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再通过情境做应用练习, 形成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后每当遇到传统区相同的任务时, 学生就能立即应用策略去解决, 此时相应的策略已经开始支配学生, 策略性知识开始内化, 外在的策略开始向内在的、个性化的、自己的策略性知识转化。

基于知识类型的地理教学策略 篇9

一、知识的类型

1. 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 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的知识。

这类知识可分三种形式: (1) 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要求记住事物的符号和符号代表的个别事物, 获得的是一种孤立的信息。例如, 地名、山脉、河流等名称的学习, 所掌握的就是这种知识。 (2) 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样的单个命题所获得的知识。 (3) 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 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说明南方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 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

2.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

也就是一种操作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 是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 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例如, 用一定的经度和纬度来计算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将许多环境问题逐一归类等, 学生能正确和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 就是获得了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3. 策略性知识也就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 但

与程序性知识不同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调控自己已经具备的陈述性知识, 这也是对自我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显得灵活, 适应能力强, 有些学生则显得呆板, 适应能力差, 造成这种学习上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性知识。

二、三种类型知识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特定的教学目标就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有不同的特点, 也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 针对陈述性知识, 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提取和回忆。

这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回忆知识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进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时, 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 注重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语词意义的获取。

例如在教授如何让学生掌握地球上各地正午时日影朝向时, 教师可以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已有的知识———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否已经掌握? (2) 帮助学生理解正午时太阳方位和直射点的关系。 (3) 帮助学生理解正午时太阳方位和日影的关系。 (4) 把第 (1) 点和第 (3) 点的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各地日影和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进而理解各地日影的方位。在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 也可以让学生用竹竿观测,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快掌握住正午日影的朝向, 还可以延伸拓展日出、日落时影子的朝向。

2. 程序性知识表现在一个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操作, 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 实现由静态向动态, 由贮存知识向转换信息, 由缓慢地再现知识向自动激活转化, 从而实现学习的发展, 是教学策略选择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定的教学目标, 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 是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则顺利进行运算和操作。为达成这一目标, 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

例如:区时问题的计算是学生必须掌握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问题。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时区和区时的概念。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 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地方时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 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其次帮助学生掌握区时计算的基本规则:东加西减, 加时区差或减时区差。对几个解决区时计算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反复地练习: (1) 对已知经度所位于时区的计算。 (2) 对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判定。 (3) 对时区差的计算。当学生有了对区时基本概念了解了, 知道如何进行相关的计算后, 经过反复练习, 这部分内容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3. 教师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

略方面的知识, 加强策略教学的训练, 同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 要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例如对于传统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德国鲁尔区作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理解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的条件、工业部门、出现问题、整治措施等, 并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再通过情境做应用练习, 形成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后每当遇到传统区相同的任务时, 学生就能立即应用策略去解决。此时相应的策略已经开始支配学生, 策略性知识开始内化, 外在的策略开始向内在的、个性化的、自己的策略性知识转化。

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类型概述 篇10

1 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类型

1.1 知识管理战略的内涵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定义都存在着分歧。由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导致了知识管理战略实质内涵的丰富性, 很难达成令大家一致认同的定义, 其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从资源观和知识利用及创新的角度, 并借鉴詹越 (2009) 对知识管理战略定义的归类, 从战略观、规划观和过程观三个层面, 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管理战略概念研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聚类, 各分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战略观。战略观是知识组织的基础性资源, 强调管理知识资源的战略、方法以及手段。Seeley和Dietrick (2000) 从知识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方面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组织成员的知识存储、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但更多的学者是综合了知识资源观、战略观、知识管理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做出界定。比如, Zack (2002) 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 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 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

(2) 规划观。规划观侧重于对知识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计划。詹越 (2009) 拓展了明兹伯格的“5P模型”, 从多个角度 (目的、对象、内容) 对现有知识管理战略概念加以整合并形成了知识管理战略比较全面的概念模型, 即组织通过知识创新、组织创新, 以达到塑造组织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 并对知识及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决策性规划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具体内容包括对战略观念、类型、模式和实施策略等的知识管理战略要素进行的选择和设计。

(3) 过程观。过程观则是通过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的知识管理活动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Cohen和Huang (2000) 基于资源观视角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新的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一种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形式, 它的目的是实现组织创新并获取或维持组织竞争优势。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的不同界定, 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认知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或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以及实现企业价值,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等。

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充分整合与规划组织内外部优势知识资源或关键知识要素, 以获取组织整体运营绩效最优和持续竞争优势或地位的组织目标, 通过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价值。

1.2 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概述

关于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 国内外学者根据知识内涵、知识利用或获取方式、企业知识特点及需求、知识管理态度等作为分类依据, 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分类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了多种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情况, 为了让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研究进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 结合知识管理战略定义并依据姚先国、胡玮玮 (2007) 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划分方式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类型进行纵向归聚, 即从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进行介绍, 三个不同层次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1) 战略层。战略层将知识视为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并把知识战略作为组织总体战略, 因此企业总体战略取决于知识管理战略。March (1991) 与Zack (2002) 从知识使用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创造战略 (Exploration) 和知识利用战略 (Exploitation) ;Bierly和Chakrbarti (1996) 从知识来源及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方面将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内部学习 (Internal Learning) 、外部学习 (External learning) 、激进式 (Radical) 学习和渐进式 (Incremental) 学习;Wiig (1997) 从企业战略及其自身需求出发, 将知识管理战略归为商务战略中的知识战略、智力资本管理战略、个人化知识资产责任战略、知识创造战略、知识传递战略;Zack (2002) 依据企业竞争策略态度倾向, 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积极战略和保守战略;Earl (2001) 依据知识管理过程及结果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基础战略、知识地图战略、知识流战略、知识资产战略、知识共享战略、知识交流战略、知识能力战略;同样, 也有学者从知识的构成和获取方式上把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自主知识创新战略、自主知识获取战略、合作知识创新战略、合作知识获取战略。

(2) 战术层。战术层是组织为了持续改善管理而将知识管理视为加强战略管理的工具。Hansen最先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概念, 他认为编码化战略 (Codification Strategy) 和人际化战略 (Personalization Strategy) 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并完成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Swan等 (2000) 从信息的传输、记录方式和交流分享形式的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分为认知战略 (Cognitive) 和分享战略 (Community) 两种。Choi和Lee (2003) 在Bierly、Zack、Hansen、Swan等人的基础上, 以企业对外显导向知识管理和内隐导向知识管理的倾向, 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动态、员工导向和被动四种知识管理战略。另外, 他们还根据知识编码化以及知识在人际间交流的差异, 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 (systemoriented) 、人文导向 (human-oriented) 以及动态性 (dynamic style) 三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Choi et al. (2008) 根据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非互补、非对称互补和非关键对称互补三种关系, 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外显导向战略、内隐导向战略、外部导向战略和内部导向战略。

(3) 业务层。业务层是为了加强主导业务的职能而将知识管理看作企业总体战略下执行主导业务的方法。Schulz和Jobe (2001) 通过对美国和丹麦跨国公司的研究认为, 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分为编码化战略、内隐化战略 (Tacitness) 、聚焦战略 (Focused) 、非聚焦战略 (Unfocused) , 同时发现聚焦战略明显优于其他三种知识管理战略。Garavelli et al. (2004) 从适应外部环境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市场 (Knowledge Market) 和知识社团 (Knowledge community) 。Percin (2010) 整合了系统导向知识管理战略和人文导向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 提出了另外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战略即动态知识管理战略。Choe (2011) 结合人际化知识管理战略和编码化知识管理战略并对它们进行集成, 提出了组合知识管理战略。徐漪 (2014) 以Hansen和Tierney等人的知识管理战略分类准则为依据, 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 即保守系统化战略、保守人际化战略, 积极系统化战略和积极人际化战略。

从上述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 对于知识管理战略分类的研究已经由单一维度转向了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组合式研究;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普遍认同且最常使用的基于知识内涵的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1.3 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与类型的关联

本节基于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之间及类型之间的层次关系、内涵与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1、图2) , 从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剖析其联系。

注: (1) 表示对应关系。

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类型的划分逻辑均是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具体、从指导思想到实操的路径, 将二者分为三个层次类型。另外, 二者的划分依据均是基于资源观、知识观及其应用手段、态度等做出具体分类, 因此, 二者相互之间存在内涵上的相似性。知识管理战略内涵是基于组织不同管理层面、不同执行部门业务特点的解释和界定, 而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是基于组织具体业务的指导性思想, 前者对后者具有指导作用, 后者对前者理论的丰富具有支撑作用, 二者的研究对象有所差异。

2 研究结论及成果

本文从战略观、规划观、过程观和战略层、战术层、业务层分别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类型特征进行了分层划分及概述, 得出了以下结论及成果。

(1) 知识管理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或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以及实现企业价值,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等。

(2) 知识管理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充分整合与规划组织内外部优势知识资源或关键知识要素, 以获取组织整体运营绩效最优和持续竞争优势或地位的组织目标, 通过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价值。

(3) 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研究已经由单一维度转向了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组合式研究;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仍然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普遍认同且最常使用的基于知识内涵的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4) 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定义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内涵上的相似性, 研究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对应层次上一一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Bierly P, Chakrabarti A.Generic knowledge strategies in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 (S2) .

[2]Chen Y Y, Huang H L.Knowledge management fi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performance:A profile deviation analysis[J].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12.

[3]Choi B, Lee 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KM styles and their effect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J].Information&Management, 2003, 40 (5) .

[4]Choi B, Poon S K, Davis J G.Effe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complementarity theory-based approach[J].Omega, 2008, 36 (2) .

[5]Choe J M.The taxonom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manufacturing firms:Use of target costing and IT infrastructure[J].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5 (15) .

[6]Earl M.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8 (1) .

[7]Garavelli C, Gorgoglione M, Scozzi B.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 perspective of analysi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2004, 11 (4) .

[8]Percin S.Use of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in selec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0, 33 (5) .

上一篇:分层考核评价下一篇:培养方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