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类型

2024-05-09

心理类型(精选十篇)

心理类型 篇1

1. 挫折的含义

挫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挫折, 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广义的挫折, 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 造成疲劳过度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本论文中, 将挫折定义为: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 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 使本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焦虑、烦躁、气愤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2. 研究意义与假设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 他们正处于人生中情感最丰富、最强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 同时也处于人生中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和危险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 对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访谈。

1. 访谈问题的设计

通过查阅资料, 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 总结出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在学习、人际交往、家庭、就业、恋爱、健康六方面遇到挫折, 因此把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命名为学习受挫、人际交往受挫、家庭受挫、就业受挫、恋爱受挫。访谈的问题就是围绕这五个类型进行设计的。节选问题如下:“当进入大学后,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难免会遇到挫折, 心理会产生受挫感, 请问:在学习方面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原因是什么, 你是怎样应对的?”。

2. 调查对象与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样本来自某大学, 四个年级选取25人进行访谈。其中男生12人, 女生13人, 四年级15人, 一、二、三年级共10人。把访谈记录进行总结归类, 并做出百分比。

三结果与讨论

1. 受挫类型与原因

第一, 学习受挫及原因。由访谈结果显示, 学习受挫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们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有很强的竞争力, 当他们步入大学后会在学习上下很大的工夫, 会制定一些目标, 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其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即学习受挫。学习受挫的原因有很多, 通过访谈记录的整理对此进行了总结。原因主要有三个: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当, 没取得好的成绩;不喜爱自己的专业。

第二, 人际交往受挫及原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生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 看似简单, 实则也波澜重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经常遇到挫折, 主要是发生在生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不善于沟通 (孤傲) ;性格内向;同学之间各方面的差异。

第三, 恋爱受挫及原因。大学生恋爱在当今社会上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校园爱情虽然美好浪漫, 但却也让许多大学生经受了挫折, 其原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不统一;恋人之间有冲突、暗恋等。

第四, 家庭受挫及原因。通过访谈结果的统计, 有56%的大学生经受过家庭挫折, 主要原因有:家人生病、死亡;与父母难沟通;经济条件差;父母离异等。

第五, 健康受挫及原因。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太过于注重自己。健康的身体是人们活动的基础, 但“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大学生难免会遭受身体有疾病和生理有不足的情况。

2. 大学生受挫应对策略分析与建议

第一, 结果分析。通过对访谈记录的统计, 总结出大学生在面对以上各种挫折时一般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或消极的应对方式。所谓积极的应对方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在遭受挫折时, 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以便消除或减轻心理紧张情绪, 重新认识自己, 寻求克服障碍的办法, 把一时的挫折变为今后前进的动力;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对挫折进行错误的归因, 不去想办法克服、逃避, 或做出给自己和他人乃至社会带来危害的行为。

第二, 建议。 (1) 创造学校、家庭、个体三位一体的相互合作模式。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受挫后不及时调整会给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建议学校和家庭要一起帮助大学生, 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2) 彼此理解, 做知心朋友。当大学生在家庭方面受挫时, 就要求父母和学生一起努力来应对。 (3)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大学生要学会寻找自己的长处, 正视自己的不足, 既不文过饰非, 也不妄自菲薄, 对自己要求适当, 愉快地接纳自己。

四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表明, 只要人存在着, 就会产生种种需要, 就会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目标无法实现而产生挫折。大学生受挫时的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对采用消极方式应对的学生, 学校和家庭要加以引导,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学生本人也要正确的认识挫折, 面对挫折时正确的归因, 用积极的方式代替消极的方式, 注意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品质。

摘要:挫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 如果不及时调整受挫心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 运用访谈法对大学生挫折进行了调查分析, 总结归纳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类型主要有:学习受挫, 其原因是环境不适应, 学习方法不当, 不喜爱所学专业;人际交往受挫, 其原因是不善长沟通 (孤傲) , 性格内向, 同学之间各方面差异;恋爱受挫, 其原因是理想与现实不统一, 恋人之间冲突、分手, 暗恋;家庭受挫, 其原因是家人生病, 与父母沟通难, 家庭条件差, 父母离异;健康受挫, 其原因是过于关注自己。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受挫原因及应对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变态心理的基本类型 篇2

智力障碍(或精神发育异常),其主要特点是智力水平低下,同时有各种学习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缺陷。智力障碍虽然是心理障碍中较容易为人们认识或发现的一种,但轻度的智力障碍也不是很容易认识的。判断有无智力障碍以及程度如何,除了人们通过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以外,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来检查。关于智力测验,在以后的章节中我还要专门介绍,这里我们只要知道“智商”(IQ)这个术语就行了。智商是一种尺度,用它来判断人的智力水平。我们以100为正常人群中的平均水平,如果一个人的智商在85以上,我们可以说他的智力大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低于85,可能就有智力障碍了。智力障碍的严重程度还有一些标准。如,68—85为边缘智力障碍,52—67为轻度智力障碍,36—51为中度智力障碍,20—35为重度智力障碍,20以下就为极重度智力障碍了,

焦虑障碍:焦虑是人人都体会过的情绪,有了焦虑情绪并不等于就有了心理障碍。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就要引起注意了。其一是没有明显原因的焦虑。在通常情况下,焦虑是在可能出现危险、威胁和和需要特别努力而又对其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苦恼或恐惧的情绪。可是,当环境中完全不存在威胁,也不存在危险的可能性的时候出现焦虑,就可以认为是变态的焦虑了。其二是过度的焦虑。任何事情,无论其本来的原因或目的是多么合理,但只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合理就变成了不合理,正常也就变成不正常了。焦虑也是如此。换言之,变态的焦虑也就是一种过度的和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的焦虑。

品行与人格障碍: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人,他们很难与他人相处,自我中心,好猜疑,固执死板,并且容易冲动。他们虽然也能参加学习、工作以及建立家庭等等,但他们在诸多方面的发展或成绩都很有限,他们只不过是以最起码的方式应付正常的需要。对于这样一类人,变态心理学家称其为“人格障碍”。如果这些特征发生在未成年人(18岁以下)的身上,就称为“品行障碍”。

心理类型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56-01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较密切的因果关系。所以对肿瘤病人以切断和消除致病性心理因素为目的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故我们就肿瘤病人的心理变化与心理护理探讨性我们的看法和体会。

1 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类型

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及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经历和年龄层次的各异,病人心理活动也比较复杂。当病人意识到自己患恶性肿瘤时,同一种恶性肿瘤不同的病人就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对肿瘤病人应及时分析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类型,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类型,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我们在心理护理中发现:肿瘤病人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心理稳定型:这类病人也属于开朗型范畴,他们对自己患病有较客观的认识,性格开朗外向,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对治疗充满信心。②心理抑制型:这类病人自制力极强,一旦得知诊断后,表现为少言寡语,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在亲朋好友及其家属面前强作笑颜,而在背地里暗自悲伤,由于疾病的折磨和痛苦,有时可产生轻生念头。③心理急躁和恐怖型:恐癌心理特别明显,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因为他们对恶性肿瘤有着异常敏感性,该类病人的病程进展非常快,多伴有病情恶化,疼痛难忍或一些不利的社会心理因素,使他们缺乏心理期待,以至于不能配合必要的诊断检查及抗癌治疗。

2 护理体会

2.1 根据不同的心理类型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要做好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掌握和正确区分不同心理反应类型,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计划。

对心理是稳定型病人,他们对事物认识比较客观,意志也很坚强,对他们无需保密。相反,告诉他们真实情况和可能转归,往往对病人有益。如我们收治有20例乳腺癌患者,我们经常与她们谈心、谈治疗、谈肿瘤并不可怕;由于她们心情开朗,积极配合治疗。经过手术,放疗及化疗后,病情一直稳定,出院后还能坚持日常工作。

对心理是抑制型病人,主要表现为悲观失望,对生活没有信心,如患者张某,患为多发性骨髓瘤,腰痛难忍,不思饮食,有轻生念头。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并以诚恳热情和体贴关心,介绍一些肿瘤病人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可以好转和治愈的病例,解除其忧虑,增强其信心。

急躁和恐怖型病人,常常为一些小事向医护人员和亲友发火,甚至不能配合治疗。作为我们医护人员和亲友,需要有足够的容忍力,让病人尽情倾诉自己的苦恼,这有助于疏泄积累的紧张和焦虑。因症状引起的心理反应如疼痛、心悸、胃肠道反应,应首先做好症状护理。另一方面,应严格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患不治之症,以消除思想负担和恐癌情绪。

2.2 把握环境对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病区环境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别对肿瘤病人来说更为重要,因为环境可以影响病人的情绪;情绪稳定,主动愉快地配合治疗,可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病区的清洁、整齐、肃静是我们建院以来严格执行的“三要素”。对长期住院或卧床不起的病人,为使他们不产生寂寞和孤独感,转移他们对自己病情的过分注意,给他们配备电视等,让他们了解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人和事,这对病人的精神因素是一个良好的调节。另外还为轻患安排一些有利于康复的活动,如琴棋书画、打牌等,为患者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3 重视语言艺术的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语言美对肿瘤病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在于病人接触中要做到: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以我们真诚的态度来逐渐消除患者自卑、忧虑的情绪。与患者交谈中,诚恳耐心,多了解其家庭社会情况,文化程度,以分析其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使患者感到我们医护人员是同情,关心他们的疾苦。另外还要掌握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对治疗的要求,以利于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计划。在病人面前,不随便谈论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因为语言不当。会导致患者精神上的崩溃,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类型及优化 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不同类型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心理过程因人而异, 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复杂性。根据不同的接受心理, 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自愿心理。

自愿心理是指接受主体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并把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意识,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确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表现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与接受主体的追求目标相一致, 代表了接受主体的利益需求, 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接受主体地需要, 接受动力充足, 接受主体也能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不但口服, 而且心服, 做到知行统一。从整个接受过程上看, 接受主体能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并能创造性地将接受客体与实际结合, 不断升华客体的内容。自愿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一种积极状态。接受主体由于对接受过程充满信心, 往往具有强大的接受动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在接受过程中往往对接受客体进行创新接受, 取得理想的接受效果。

2.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受到群体影响而不由自主产生认识或行动上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即别人都这么做, 于是自己也就这么做, 别人这么认为, 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 并没有形成对接受客体比较清楚的认识, 也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 只是由于看到多数人这么做, 自己这么做也不会存在什么风险, 不会有什么过失, 于是自己也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是一种典型的随大流心理。接受主体可能会在不断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渐理解和领会教育内容, 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给自己带来素质提高、需要满足的效果, 而转变观念, 变为自愿认同。但也由于还处在一种不确定心态, 动力并不充足, 如果遇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就会打退堂鼓, 使接受活动停滞不前,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 应对这种从众接受心理状态的接受主体进行鼓励, 并使之真正感受到接受过程给他带来的收获, 增强接受动力, 进而转变为自愿接受。

3. 漫不经心心理。

漫不经心心理是指接受主体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心上, 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随随便便, 对什么教育措施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既没有什么积极的心态, 也没有反对和厌烦心理。具体表现在:口头上答应, 但心理并没有触动。对教育主体传导的教育内容权当“耳边风”, 并没有实质上进入自己的头脑。目前, 对思想政治教育存有这种心理状态的接受主体不在少数, 他们坚持的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接受主体还没有认识到接受教育内容能给他带来什么益处, 当然, 这主要是由于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假大空”, 没有照顾到主体接受需要的缘故。

4.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 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 表现出与教育主体的意志、愿望、要求相排斥的情绪和行为, 并伴有冷漠、厌倦、抵触、对立、反感等错误的情感和错误的态度, 阻碍接受主体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逆反心理的接受主体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听、不信、不服, 且具有明显的“对抗”、“对立”和“反控制”情绪及行为表现。如,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反感;对接受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抗拒;对集体和领导者的不信任, 甚至对立;对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否定;对批评教育的不接受。产生逆反心理的接受主体完全没有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对他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行为上我行我素, 甚至表现出不满情绪。逆反心理虽然是存在于少数接受主体身上的接受心理现象, 但是由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极为不满的情绪, 并给其他接受主体带来了较坏的影响。因此, 必须要重视逆反心理的存在, 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消除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活动与接受活动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优化, 就是预防不良接受心理的产生, 使各种心理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 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为此, 必须坚持接受心理原则, 消除接受心理误区。

1. 坚持接受心理原则。

心理相容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在心理上的和谐一致, 情感上相通相融, 彼此尊重信任。心理相容, 有利于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相互吸引、支持、理解, 保持良好的心境,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这一原则, 要求教育主体要真诚地关心、爱护、理解、信任接受主体, 在调节利益关系时, 做到办事公正, 言行一致, 尽可能寻找与接受主体在思想上、感情上的结合点和共鸣点。同时, 教育主体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真诚、善良、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 善于启发接受主体的思维, 使双方在心理上容易接近, 在感情上容易相融, 在思想上容易相通。

心理互换原则。心理互换, 也称角色心理互换, 是指双方互换角色, 而引起角色心理的变化, 即置身于对方的地位、考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互换,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接受主体的身份、所处的地位和客观环境, 进行心理体验, 取得接受主体的心理态势;接受主体则站在教育主体的位置, 用教育主体的态度、立场、观点来考虑问题, 体验教育主体的心态、情感, 达到增进理解、沟通情感、消除隔阂、形成共识的目的。心理互换有利于从感情上信任对方, 从心理上接纳对方, 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 使接受主体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情绪, 对外界的信息采取接纳的态度。坚持心理互换, 要求教育主体要研究接受主体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摸清接受主体的思想源泉, 从接受主体的行为表现, 摸清其实际心理状态, 找到接受主体心理变化的客观影响源和思想症结, 在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接受主体思想认识的理性升华。

2. 消除接受心理误区。

所谓心理误区是指人在较长时间形成的, 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错误观念、错误态度和错误做法。心理误区影响着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和认识, 因此, 必须消除心理误区, 才能实现接受心理的优化。接受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代替论”。

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 有的接受主体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无用的、过时的。经济工作搞上去了, 比作什么思想政治工作都灵, 效果都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接受主体心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有的接受主体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假大空”的同义词, 无法解决经济、业务问题, 甚至妨碍了经济与业务的发展。有以上心理误区的接受主体缺乏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 完全看不清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人人格的个体价值和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价值。显然, 这种心理误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危害较大, 必须予以消除。

思想政治教育“代替论”。有些接受主体混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一些工作的界限, 认为可以用其他某种工作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有的接受主体主张以智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 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全可以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之中, 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所以, 无需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有的接受主体主张用法律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的人只要懂法、守法就是好公民,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东西, 对人毫无约束力, 只要把法制教育抓好, 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还有的接受主体认为应该用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等等。这些心理误区的存在仍然是由于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价值所在, 而影响着其对教育内容的接受。

美甲顾客需求心理及消费类型分析 篇5

美甲顾客的需求心理及消费类型分析

蒋云飞美甲形象艺术培训中心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学”。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象能动的反映。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反映大脑的活动。正常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和神经系统有规律活动的结果,没有健全的大脑,就没有正常的心理活动。

服务性工作通过心理沟通,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从而通过功能服务及心理服务达到营销的目的。21世纪已不仅仅是推销产品的世纪,而是推销心理学的世纪。任何一家服务性企业都应该懂得,经营制胜的法宝已将不是价格,而是让顾客获得心理满足的服务。明智的顾客会选择贯彻始终的最佳服务,而精明的美甲店也会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来创造效益、提升企业形象。

一 顾客的需求心理

顾客的需求将是企业的服务内容,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顾客对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提高。作为一个专业美甲师要了解顾客的需求心理,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提供准确的服务,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永远有所求的高级动物,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另一种需求就会出现。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可以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面:生理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基础,是满足人的生命本能的需求。生命最需要的是空气、水、食物、生存。安全的需求

当生理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安全的需求就出现了,人们力求自己的生活状态有安全的保障。包括防灾、防迫害、保健、巩固建设自己的营地等。爱的需求

当生理和安全有保障时,物质的满足促使精神需求欲望增强,人们爱的需求应运而生,人们渴望得

到爱情、亲情、友情。希望更年轻靓丽,修饰装扮自己,更希望得到异性的赏识,希望让世人注目。

4自尊的需求

当爱的需求达到时,人们将会要求实现更高层次的欲望,即被人尊重的需求,渴望成功,希望被人信任,被社会承认和肯定,包括名誉、地位、权利、赞扬和尊重等。

5认知的需求

当自尊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会感觉到自身知识的缺乏,精神的空虚,行动的迟钝,因此而产生了对知识的了解、探索、学习、深造和提高。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了解了自我,寻求更大的发展及提升,由物质贵族逐渐成长为精神贵族。审美的需求

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提出更高层次和更高级的要求,由于社会环境与条件的改变,高层次的需求将占主导地位。人的美容仅是一种高级需求,同样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自我需求满足的过程,它要求自我的整齐、洁净、美丽、愉快。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是人生需求的最高境界,是指促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寻求自我成就,实现个人的价值,才华得以开拓、发展及延伸,是人生需求金字塔的塔尖。

人们由于以上七个方面的需求,将会学会消费以满足和实现自己的需求。消费的方式依据人们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年龄差异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地差异。因此当顾客在进行美甲咨询时,一定要用100%的力度来号“脉”定位,了解顾客的心理活动,了解她们的所想、所需、所求、所要。正确地提供功能服务,是美甲店(沙龙)赢利的首要条件。

二 美甲顾客的消费类型

为了更好地巩固和稳定美甲沙龙的客户群体,从心理学上可以将顾客分为四种类型。即:随意性消费性、需求性消费性、讲究性消费型和循序渐进性消费型。随意性消费型

这类顾客多是18-25岁之间的女性,尤以青年学生和初涉社会的女职员为主,她们从报纸、杂志或媒体上看到美甲的绚丽多彩,略知一二慕名而来,尤其在节假日更为显著。她们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护理、保养指甲与皮肤,而主要为了猎奇、赶时髦、求新、求异。是带有尝试性或一次性的消费。消费的随意性很强,无明显的目的性。常有一种从众心理,比较容易被美甲师说服。但所进行的服务项目往往是单项的尝试,消费的金额不高。美甲师如果能注意与此类顾客的心理沟通,根据她们求新、求异的心态,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引导她们逐渐从随意型到需求型,使她们成为美甲店(沙龙)的回头客。需求性消费型

需求性消费型的顾客是年龄在30-40岁左右的女性,以已婚的中年女性为主,其中一部分在事业中小有作为。日新月异的市场的市场需求及竞争力要求这部分女性必须全方位地包装和提升自己。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决不允许她们落伍,她们迫不急待地寻求改变自己形象和地位的方法,并力争跻身社会上层。她们对于手部护理及修指甲极为认真,十分关心护理保养的效果。无论是购买产品还是接受服务,对产品的性能和服务的质量都非常重视,而对于价格的关心却退为二线(但实际上并不属于经济富裕型)。美甲师对于这些具有两面性的顾客要特别注意。她们一方面容易受到宣传的诱惑,肯花钱消费;另一方面对于美甲效果的心理承受力显示出极大地不稳定性,当她们期望的护理效果与实际效果稍有不吻合时,会引起与美甲师的纠纷。因此,美甲师对于需求性的消费者应该给予切实的心理暗示,切不可夸大护理效果。讲究性消费型

讲究性消费型多为大都市的单身贵族和白领女性、演员及特殊职业者,她们的消费心理以追求高档品牌、潮流趋向为主,目的是展示自我的与众不同,因此对美甲店(沙龙)的舒适、温馨、卫生、服务等十分挑剔。这类顾客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只要是美的,超前的,与众不同的都很容易接受,因而容易被美甲师说服。对价格虽然很敏感,但是只要迎合了她们的需求,就会欣然接受。常在短期内

进行大量的消费,消费常表现为群体性和攀比性。

美甲师针对讲究性消费型顾客应该不失时机地以高品质的品牌、服务和价格吸引她们,不断刺激她们求新颖、追时尚的消费心理,引导她们进行高档消费。循序渐进消费

初中生逆反心理类型及教育对策 篇6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

1 .自负型逆反心理。一般来说,这类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心胸狭小的性格。特别是进入初中后,更显得固执己见,听不得劝告和批评。

2 .困惑型逆反心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初中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眼里见的、实际做的与教师以前所教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在思想上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社会感到困惑,有的甚至认为教师欺骗和戏弄了自己,在心里产生一种困惑型逆反心理。

3 .失落型逆反心理。人的天性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会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力量,在心里产生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从而用消极、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事物。久而久之,便自我消沉,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

4. 受挫型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或因人格受到侮辱,或因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因学习受到挫折,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满足。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初中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二、转化对策及方法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理念。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和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鼓励、表扬,更要尽可能少批评、指责。国外著名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们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是“局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造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对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集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首先,家庭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的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只有合理调整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类型 篇7

近几十年来, 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它关注的是儿童是如何理解他人心理的, 最早提出“心灵理论”的学者是Premack和Woodruff。迄今为止, 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心理理论的研究者们都试图去发现关于心理状态儿童都知道什么!

本研究即以此为出发点选取了同是9岁的3名不同类型儿童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 来考察在中国背景下生活的这三个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的水平。

二、对象与方法

3名被试的选取要依据以下原则: (1) 年龄:9岁; (2) 能与人进行口语交流 (回答问题) ; (3) 注意力能维持在5~10分钟 (能看完整个故事) 。

根据以上原则本研究选取的3名被试分别是:

测量工具:本研究将自编的两个测验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在电脑上放映, 被试只需选择其中的答案即可。

实验程序实验故事是以相同的方式在电脑上播放, 同时由实验者叙述给被试听。在叙述的过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向被试提问与故事有关的问题, 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不对被试的回答做任何评价同时实验的整个过程用录象机记录下来, 待实验之后进行核对和整理。

三、结果与分析

总结以上的两个故事的测验结果可以看出:

1. 本研究中同是9岁的这3名不同类型儿童都可以对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进行预期, 但他们都没能通过错误信念测试, 没有拥有完整的心理能力。其中,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朱某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愿望理解上存在明显的困难, 同时他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王某又在理解他人消极性情绪上存在缺陷。可见3者在心理能力的发展上还是存在差异的。想比较而言, 正常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要优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 而后者的心理推测能力又优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

2. 在本研究中9岁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王某能理解他人愿望, 根据愿望预测自我和他人行为, 但却不能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和消极性情绪, 而且在对西、自我行为的预期过程中表现出强烈以自我为中心。而15岁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计某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消极性情绪, 但仍然不能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在对自我行为预期的过程中虽然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他愿意与别人共享。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孤独症儿童在心理能力发展上的特点。首先是能理解自我和他人愿望, 根据愿望预测自我和他人行为, 然后是能理解他人情绪, 最后才是能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

3.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儿童对自我行为的预期问题。

本研究中的3个不同类型儿童有不同的选择。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王某把自己的愿望放在了第一位, 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愿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朱某能首先考虑他人的愿望, 并愿意和自己最喜欢的人分享;正常儿童则把道德因素加入其中, 愿意先孝敬爷爷, 奶奶。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王某与另两个儿童相比, 表现出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 不关心他人。

四、实验改进

1. 本实验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于“明明喝脉动”故事来说, 在故事开始设计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高功能孤独症王某对于他人的生理性愿望等可否理解, 所以在选项上就采用了王某最喜欢喝的果汁和讨厌的脉动、农夫果园。故意让故事主人公“明明”最喜欢喝的饮料是王某讨厌的, 看他在心理推测能力测试中会不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果汁。实验结果表明:王某确实能够理解他人的生理性愿望 (没有选自己喜欢的果汁而是选择了明明爱喝而自己讨厌的脉动) , 并能根据他人的生理性愿望去预测他人的行为。但是不可否认这三种都是甜味饮料, 会不会因为他们都是甜味饮料而影响被试的选择呢?对于正常儿童来说, 只要其拥有了心理理论, 那不管故事主人公想喝的饮料自己有没有喝过, 喜不喜欢喝都不会影响被试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对于孤独症和智力障碍儿童而言, 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实验的额外变量。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将选项有所改进。如水、甜味饮料 (脉动等) 、牛奶、咖啡、酸味饮料 (酸枣汁等) ……多几个选择。

2. 两个故事都可以对被试做出选择的内部原因进一步追问。

像正常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中失败的这个问题, 目前只能通过逻辑推理来推测可能失败的原因, 如果当时追问:“为什么明明会到柜子里去找脉动呢?”通过其回答的答案就可以给出确切的解释。而且对于第二个故事“分香蕉”中儿童做出的对自己行为的预期问题也应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只给自己吃或为什么给爸爸吃一点儿?”看儿童能否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3. 另外第二个故事“分香蕉”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三个不同类型儿童对于家人的情感等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孤独症儿童有时候对老师的感情要比对父母的感情深, 所以今后的研究也可以在选项中加入老师、陌生人等对孤独症、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做更深入的调查。

本研究存在许多不足及待完善之处: (1) 本研究只是选取了同是9岁的3名不同类型儿童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 来考察他们的心理推测能力的的水平及异同, 而且对于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研究也很浅显:仅考察了儿童对自我和他人愿望、消极性情绪和错误信念的理解以及根据愿望对自我和他人行为的预期。以后的研究可以做大样本全面的实验以期得出让人比较信服的结论。 (2) 以后的研究可以选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孤独症, 把言语能力因素考虑在内, 考察言语能力是否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有影响。 (3) 前人的研究中曾试图以计算机技术来训练孤独症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能力, 但后来证实孤独症儿童通过训练, 即使能够心理推测能力测试, 他们学到的也仅仅是一种策略, 是不能泛化到其它情境中去的。如果用计算机技术不能训练孤独症儿童理解错误信念的能力, 为何不尝试用计算机来训练儿童对于他人愿望和情绪的理解呢!

参考文献

[1]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 12.

[2]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 1993.

[3]许天威.新特殊教育通论.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01.

[4]叶立言.聋校语言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12.

[5]吴昆寿.特殊教育的想法与作法.复文图书出版社, 1992.

心理类型 篇8

其实心理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 关键是如何进行疏导和及时解决, 否则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抑郁类心理疾病”, 近年来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多, 当中也存在不少争议, 如对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能产生何种心理效应存在不同意见, 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封闭式体育锻炼项目, 少用开放式体育锻炼项目。本研究将从此方面入手进行实验研究, 以此探讨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完善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为调节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贡提供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实验对象是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级的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启示和理论支撑。

2. 实验法。

(1) 测量量表:采用“京湘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SCL-90量表 (0-4分五级量表) , 分数越低表明心理越稳定, 大于90分被认为心理存在一定问题。

(2) 实验对象的抽样和分组。抽取经过心理测试、分数在50-150分之间的男女大学生各60名, 其中总分大于或等于98分的为46名, 身体基本健康, 在校情况稳定。将学生按性别分成四组, 分别进行篮球和健身操的锻炼和教学。

(3) 实验的组织。 (1) 将实验对象分成4组 (表1) , 各组每周周二、周四进行体育锻炼和教学, 每次100min, 固定两位教授上课, 上课项目对应相同, 其余条件相同。实验持续18周, 均以教学、锻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验, 各组运动强度相当。 (2) 测试实验前、后安静状态下的心理状况, 采用计算机操作, 每组测试在同天、相同条件下进行。

3. 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12软件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本研究4组被试实验前心理症状自评总分的同质性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前每组被试心理症状自评总分没有明显差异, P箖0.01, 说明4组被试实验前同质。

2. 本研究4组被试实验前与18周后各自心理症状自评总分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篮球和男子健身操组被试的心理症状自评总分实验前与18周后呈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女子健身操组呈非常显著差异 (P<0.01) 。这说明通过实验教学后, 不管是进行篮球项目的还是进行健身操项目的男女生的心理状况都得到了好转, 其中女子健身操相比实验前效果更佳。

3. 相同性别、不同项目18周后心理症状自评总分结果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相同性别但是从事不同项目的实验组实验后的心理症状总分进行差异检验后不呈显著性差异 (P箖0.05) , 也就是说对于相同性别的学生来讲, 从事篮球运动和从事健身操运动对总体心理状况的影响基本一致。

4. 不同性别、相同项目和相同分组类型18周后心理症状自评结果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进行篮球运动的男女学生实验后心理症状的总分不呈显著差异, 说明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篮球运动之后总体心理效益基本一致。而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健身操运动, 实验后两者呈现显著差异, 也就是说健身操对于女生来讲所产生的总体心理效益要好于男生, 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不同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兴趣有关, 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和进行拓展性研究。

5. 综合分析。

从以往个别研究者的观点来看, 其认为“回避 (跟他人或自己) 竞争的活动可获得令人满意的心境效益, 降低应激水平, 增加成就感和强健体魄”, 认为参与有竞争的体育活动或锻炼对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是不利的。但是, 从体育运动各项目的特点和作用来看,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运用在调节心理健康领域应该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本研究中的篮球是开放性与协作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 有较强的竞争性, 而本实验研究证明, 在相同条件下, 篮球与其他项目的心理锻炼效应并没有显著差异, 这反映了像篮球这样的开放性项目也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法也发现, 学生运动时气氛活跃, 比赛中协作很好, 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其中。从这个结果可以认为, 只要学生想参与某项运动, 加上教师的引导, 如强调参与、不要过于在乎输赢, 强调团队精神等, 开放性和竞争性项目也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而且这种体育活动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 健身操女生组与男生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健美操更受女生喜爱有关系, 以往也有研究认为“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锻炼类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健身操女生组效果最为突出”, 因此, 产生差异就不奇怪了。

从本研究的实施中, 可以得到启示: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受试者自身对所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会影响研究结果。

四、结论和建议

1.参与篮球锻炼和健身操锻炼的男女生组通过16周的实验教学和锻炼之后, 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说明体育锻炼对调节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作用。

2.本研究中相同性别、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开放性和封闭性项目在本研究中所产生的效果基本一致。

3.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相同项目的比较中, 篮球项目没有显著差异, 而健身操产生了显著差异可能与女生更喜欢健身操有关系。

4.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中受试者自身对所参与体育项目的兴趣会影响研究结果。

5.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有一点心理问题但又没有形成心理障碍的学生, 应在各方的支持下, 通过各种方式、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让其参与体育锻炼中来, 使体育锻炼成为改善心理健康的利器。同时, 在这种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参与学生对所参与运动项目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12) :1637-1638.

[2]晏宁, 毛荣建, 毛志雄.身体活动与身体健康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1) :30-32.

[3]何颖.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5) :32-35.

[4]陈利和.体育锻炼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兴趣的影响与作用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7, 5.

[5]黄希庭, 张力为, 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3-378.

[6]朱风书, 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心理类型 篇9

1 纵观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 在网络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1 符号叠加谱新意。

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 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 成为情感符号。例如:“ (-_-) ”表示神秘笑容;“:-P”表示吐舌头;“;-) ”表示使眼色, 抛媚眼;“ (^@^) ”表示幸运小猪猪;“<@-@>”表示醉了;“zzz Z……”指睡觉的样子等等。

1.2 数字代码谐音语。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再正常的阿拉伯数字在网络语言的体系中都能代表新的意思, 这些语言不仅输入方便, 而且诙谐幽默, 又为网络的交流提供便利。例如:886 (拜拜了) ;9494 (就是就是) ;584 (我发誓) ;5871 (我不介意) ;8807701314520 (抱抱你亲亲你一生一世我爱你) ;04551 (你是我唯一) ;“7456”, 表示气死我了;8147 (不要生气) ;555555… (表示哭声) 等等。

1.3 创新英文极简缩略语。

英文极简缩略语更是聊天室里的密电码。例如:IC (我明白了。应作为:I see。) ;TKS (谢谢。Thanks。) ;u (你, you) ;CU (再见。See you) 。以上是能猜出意思的极简缩略语。而有些是很难猜出意思的, 除非你事先知道其意思。例如:Mor F (是男还女。应作为:Male or Female) ;VC (不是维生素C, 而是风险投资。应作为:VENTURL CAPITAL) ;f2f (面对面。Face to face) ;等等。

1.4 自创拼音极简缩略语。

自创拼音极简缩略语 (尤其是用于人的称呼上) 颇具人情味例如MM (妹妹) 、JJ (姐姐) 、GG (哥哥) 、DD (弟弟) , LP (老婆) 一下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有颇具低俗的言语。还有P或PP (屁屁, 屁股也) ;PMP (拍马屁) ;BT (变态) ;TMD (是一句相当不文明的骂人话, 他妈的) 等等。

1.5 文字的谐音和转义。

汉语同音谐音词语被网民们用来显示自己的个性。在网络语言中汉语同音谐音字词的借用比比皆是。例如:“闻到死酒屋”:指WINDOWS95的谐音;斑竹 (版主, 电子公告版管理员) ;点心局 (电信局) ;打雪丈 (打雪仗) ;粉发涂强 (奋发图强) ;表 (不要) ;酱紫 (这样子) ;竹叶 (主页) ;偶 (我) ;伊妹儿 (指电子邮件, 来自于E-MAIL) 等等。

1.6 动物名称借用。

动物名称借用使得上网好象是到了动物世界, 使网络语言显得风趣幽默。例如:猫 (调制解调器, MO-DEM) ;老鼠 (鼠标, Mouse) ;大虾 (超级网虫) ;菜鸟 (网络新手) ;恐龙 (丑女) ;食肉性恐龙 (长相丑陋的泼妇) ;食草性恐龙 (长相丑陋但稍温和的丑女) ;青蛙 (丑男) ;等等。

1.7 传统词汇新含义。

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妹儿 (电子邮箱) ;打铁 (贴帖子, 在BBS上发表文章) ;孔雀 (自作多情) ;隔壁 (相邻的论坛) ;大侠 (超级网虫, 网络高手) ;翔 (引用古文, 大便的意思) 等等。

1.8 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校园、剧情、聊天工具中引入的。例如:露露 (看一看) ;偶像 (呕吐的对象) ;天才 (天生蠢材) ;神童 (神经病儿童) ;蛋白质 (意指“笨蛋+白痴+神经质”) ;元芳, 你怎么看 (源自古装侦探系列电视剧《神探狄仁杰》, 后被网民恶搞而流行) ;潜水 (隐身) ;等等。

1.9 混合用语。

网络的交流是覆盖全世界的交流平台, 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个站点, 不同的人、不同的语种在网络上的交流, 必然导致了网络交流中语言的混用现象。如:你真COOL (你真酷) ;拍MP (拍马屁) ;51JOB (我要工作) 3X (也就是THANKS, 谢谢的意思) 等等。

1.1 0 图片类。

网络语言还有另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 这是其他各种语言所不能达到的, 同时也反映了网络的特点, 即迅速、即时、形象。人们利用网络这一特性, 又创造了许多表情符号, 它们可以快捷地传递信息, 而且幽默富有趣味。例如表情图片表示微笑;表情图片表示呕吐等等。

网络语言拥有着如此多的种类, 可见它确实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及理想。它的独具新裁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兴趣, 也促进它的蓬勃发展。

2 从上述网络语言类型分析中可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生动形象

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造网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的眉目传情。网络语言中的所有表达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用传统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的, 可为什么网民们还要费劲心思创造出这些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呢?我认为这要从网民的年轻化来看, 现在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高学历、高素养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显示特有的智慧与才情, 他们思维活跃、新潮, 他们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所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炫耀自己身上“闪耀着的智能的光辉”, 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例如网语“菌男”“霉女”是指相貌很丑的男女, 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 所以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灌水”“造砖”在网络上都是指写文章, 但“灌水”只是指随便写写, “造砖”则指潜心创作, 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菜鸟”和“大虾”是网络新生和超级网虫的网上称呼, “菜鸟”是方言“笨”和“差劲”的意思, 形容网络新手显得活泼、诙谐, 而超级网虫经常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 日久天长, 弓腰如虾, 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所有这些都让枯燥的计算机生动起来, 成为交流情感的一方乐土, 让人流连忘返。

中文表达本身存在一定的缺憾, 在网络这个个性飞扬膨胀的特殊情境里不足以使年轻网民的思想得以尽情宣泄, 于是符号网语在这个寸秒寸金的世界出现了。这种符号是现代标点的重新运用。既是抽象的, 又是形象的;既是牵强附会的, 又是妙不可言的。敬一丹在做客新浪网时也谈到:“至于说年轻人当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我认为根本不需要大惊小怪”, “我觉得, 他多半不是特别排斥正规的语言, 而是追求一个修辞的效果。”可见网民之间的交流用形象有趣的语言, 是他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曲折地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一般态度。

3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 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网络语言中, 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本文所论即是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探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种类大致分为: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 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 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 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 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 后在网络上流行。从形式上看, 网络流行语主要有谐音式, 如“9494”是“就是就是”的谐音;拼音式, 如“JJ”是姐姐的意思, “GG”是哥哥的意思”;借用式, 如“GF”是“girl friend”的意思;笔误式:如“斑竹”是“版主”的笔误。

摘要: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的增多, 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目前主要有四类:“新造网语”、“数字网语”、“缩略网语”以及“符号网语”。网民赋予网络语言形象生动、标新立异的特点, 折射出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心理类型 篇10

一、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理论。Fauconnier举例解释了如何理解空间理论及其中的识别原则、连接关系、语用关系、触发语和目的语等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1. 识别原则

如果两事物 (从最普遍意义理解) a和b在认知上有联系, 表达a的事物就能触发、激活b并取代b。即F (b=F (a) ) , a作为b的描述, a可以识别b (a为触发语, b为目的语, F为连接关系) 。

2. 解读原则

空间中的词语称为空间语义项, 一般有名词性成分充当, 名词性成分通过有定解读原则和不定解读原则在某一空间中建立空间语义项, 然后再通过空间识别原则在另一空间建立对应的空间语义项。Fauconnier对上述三原则作了详细的解释。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及认知理解

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称为隐喻概念, 认为隐喻是人们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根据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隐喻。

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隐喻概念“Time is money”这一结构隐喻中, 时间概念是通过金钱概念来组织和理解的, 构成金钱概念的许多概念被映射在时间概念上。根据心理空间理论, 结构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结构 (即时间和金钱) 就属于两个认知域即心理空间I和II, 而且处于相同的活跃状态。根据有定解读原则, time在心理空间I (时间概念) 中, 建立语义项, 时间概念属性成为心理空间I的内延;又根据空间识别原则, 使time在心理空间II (金钱概念) 相互触发、激活、识别并取代识别时间属性, 于是形成了结构隐喻如“花时间”、“浪费时间”等。

2. 方位性隐喻

方位性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的认知、思维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许多方位词投射于抽象的、非空间方位概念上, 形成隐喻概念。

如:I’m in high spirit./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I’m feeling up.这样的隐喻概念及其相应的语言表述不是任意的, 而是以一定物质和文化的经验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心理空间理论分析, 方位性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结构 (即非空间方位概念和空间方位概念) 就属于两个认知域, 即心理空间I和II。根据有定解读原则, spirit在心理空间I, II (非空间方位和空间方位) 中, 建立语义项, spirit变化状况成为心理空间I的内延;又根据空间识别原则, 使spirit在心理空间II (空间方位) 相互触发、激活、识别并取代识别其变化状况。比如说话人是借用这类具体的方位概念或方位关系, 如“高”、“低”、“上”去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或抽象关系, 甚至某种难以捉摸的人类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变化起伏等。

3. 本体隐喻

Lakoff和Johnson认为本体隐喻又分为三种:实体或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实体隐喻是指人们用简单具体和形象有形的实体与物质去认识较为复杂的概念, 通过抓住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容器隐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容器, 有里外之分, 并将其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抽象概念, 如田野、事件、行为等进行认知和理解;拟人隐喻是一个涵盖众多隐喻的一个总的范畴, 其范畴内的每一个隐喻选择人的不同的方面来认知和理解世界上的其他现象。如:have time on one’s hand. (实体隐喻) /We’re out of trouble now. (容器隐喻) /The fact argues against the standard theories. (拟人隐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因而隐喻就被提升到了人类的认知高度上来研究, 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本文通过心理空间理论及其概念隐喻类型的分析阐述, 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隐喻形成的理解, 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既是一种心理空间识别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符合“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和个体身体化特征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Frauconnier, G.Mental Spac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Fauconnier, G.&M.Turner.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A].I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C].ed.Jean Pierre Koening.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 1998.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r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陈治安.隐喻理论和隐喻理解.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 .

[5]刘光正.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7]刘润清, 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8]王寅.语义学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模具制造项目群下一篇:重载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