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类型

2024-06-28

勘探类型(精选七篇)

勘探类型 篇1

1 研究区域构造特征, 推测远景油区

生油层的堆积, 首要的一个条件是要有一个广阔的盆地;而盆地分布是受构造体系控制的。如果说中国东部的生油盆地主要是受纬向构造与北东-北北东向构造 (华夏系与新华夏系) 联合控制, 那么中国西部的生油盆地则主要受纬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联合控制。

1.1 北西向构造 (西域系)

它由一系列隆起带与凹陷带组成, 其中最显著的一条隆起构造带为祁连山-婆罗科努山构造带, 它的两侧为上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沉积凹陷带, 由于受到纬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分割, 便形成了一个个盆地, 这些盆地便是找油的有利地区, 包括:

(1) 在祁连山-婆罗科努山北西向隆起带的北侧, 从西向东数起, 有准噶尔盆地的西侧、吐鲁番盆地的西段、酒泉盆地的西段、武威之东等处。

(2) 在祁连山-婆罗科努山北西向隆起带的南侧, 有伊宁盆地、库车凹陷、罗布泊西、柴达木盆地、诺尔盖凹陷等处。此外, 祁连山-婆罗科努山北西向隆起带之北相平行的另一条北西向的隆起带, 可能经北塔山斜入准噶尔盆地, 它的北侧吉力湖之南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祁一婆隆起带之南相平行的北西向隆起带从祁曼塔格山斜入塔里木盆地, 与它相关的有阿瓦提凹陷、库木库里盆地[2]。

1.2 纬向构造带

也是西北控制油盆地分布的体系之一, 横穿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向构造带为阴山-天山带和秦岭-昆仑带。纬向构造带的凹陷常是南缓北陡, 因此在每一条纬向构造隆起带的北侧, 常是生油层形成的有利部位。包括:

(1) 阴山-天山带北侧的乌苏一带, 乌鲁木齐一带等处。

(2) 秦岭-昆仑带北侧的叶城-和田一带、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处。在纬向凹陷带的北侧则应注意是否被自北而南掩覆的油田。据研究, 在我国西部许多生油盆地中, 有工业价值的油田常常集中在盆地的西侧或西南侧, 如伊陕盆地、四川盆地、酒泉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尽管其成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但这一规律, 在西北找油工作中是应特别注意的。

2 研究地层建造特征, 了解生油的物质条件

国内外大量资料说明, 凡含丰富有机质的地层都具有生油的物质条件, 欧洲的东部和亚洲最重要的生油地层为中新生代 (特别是新生代) 地层和上古生代地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油盆地中 (即生油层中) 哪些地方生油的条件更为有利。陆相生油层中最重要的是杂色复陆屑建造, 它是发育在深水湖相深凹陷盆地中的一种建造类型。在这种环境中, 广阔的水域适宜大量浮游生物生长, 在稳定持续的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度的条件下快速沉积, 可造成还原条件, 使有机质得以保存, 生成石油。大量工作证明, 在构造体系的凹陷带, 特别是几个构造体系凹陷带相复合的部位, 沉降幅度和速度最大, 利于石油的生成。需要指出, 随着水体逐渐干涸, 盐度逐渐增高, 这些沉降最深的地方, 最后时常成为盐盆, 有丰富的钾、钠、硼等盐类矿床堆积。因此, 除了在寻找石油时注意寻找盐类矿床外, 有时上部地层的含盐度也可作为指示生油凹陷存在的标志。

3 研究古地温场的特征, 确定生油的环境条件

近年来在国际上盛行干酪根成油说, 并且证实了沉积岩有机质大量转化为形成石油的烃类需要一定的埋深和温度。WOCO普西第三提出“地温窗”的概念。新近的干酪根热解成油理论认为: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可分为两类, 一是可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二是不溶的有机质, 叫干酪根。干酪根在一定的温度热力条件下, 可以转化为石油。一般认为生油范围为60~150℃为成熟阶段。60℃以下为未成熟阶段, 主要生成甲烷。超过150℃为过成熟阶段, 又以形成甲烷气为主。具有60~150℃生油温度的生油层所分布的空间范围, 就是有利的生油区。按着平均地温梯度核算。世界油藏分布的深度一般为600~5000m, 其中多数在1500~3000m, 所对应的温度为60~100℃[3]。前苏联最大石油储量的地层古地温为115℃。中国地温场的特征如同中国大陆海水运动和构造迁移一样, 也有类似的展布规律和变化, 其总体面貌是:从大陆中部开始向着东南、南、南西方向, 呈弧形向外扩展, 愈向弧形的外侧, 温泉与平均地温愈高。根据地热研究成果已经发现, 背斜部分地温较高;压性与压扭性断裂带地温较高;构造体系的挤压构造带地温较高;构造体系复合处地温较高。认识这一规律对找油工作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因为根据地应力场或地温场的规律, 可以圈定出温度适宜的生油区。在我国西北地区, 中新生代地层, 时代新、地温低, 只有靠近隆起构造带或挤压断裂带, 地温才相对较高, 宜于生油, 且埋深较浅。而古生代地层一般在挤压强烈的构造带中变质较深, 超出生油的门限温度, 应注意构造和缓的地方。对古生代地层中煤成气的问题也应特别重视。含煤地层在煤化作用过程中, 由于温度和压力为主的物理化学作用, 在从泥炭进入成煤阶段或煤的变质过程中, 一方面使煤中的炭不断富集, 另一方面则使一部分有机质形成天然气。这种作用称为煤成气作用。煤成气过程中, 温度的变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甲烷气的生成, 一是在温度60℃以下;一是在180℃以上。前者发生在油气生成之前, 后者则发生在煤变质过程中。因我国大部分煤属石炭、二叠纪煤系。所以后者的煤成气作用更为重要。

4 结论

研究现代地温场的特征, 为寻找石油提供标志。石油的形成是一种化学作用, 石油生成之后化学作用仍在进行, 并释放出一定的热量。故油气藏在区域地温场中常表现为局部温度异常。油气藏之上的温度升高可一直反映到地表。因油藏而引起的温度异常, 时常可以打破地温场分布的一般规律。因此研究现代地温场的特征, 可能成为勘察石油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英.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影响[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04:164

[2]张晓扬.石油勘探中地质类型不同所产生的具体影响[J].科技传播, 2013, 06:114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类型分析论文 篇2

1、石油勘探中的地质类型分析

1.1生油层

所谓的生油层就是这一区域能够生成石油资源。通常情况下,石油的生油层主要分布在烃源层的底部。从生油层岩性上来看,主要以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其中泥质岩是一种含有丰富有机质的黏土、泥岩以及页岩等等。而碳酸盐岩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深灰色的泥灰岩和生物灰岩。如果在适宜环境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一定量的石油或者是天然气。另外,这也是生物体大量繁衍的主要区域。

1.2储集层

储集层也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的一种岩层,岩层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储集层。第一是岩层需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流体,也就是孔隙。第二是岩层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也就是说岩层要具有一定的容纳性和渗透性。从储集层的分布状况上看,主要以变质岩、火山岩以及泥岩为主,有规律有层次低分布状态,使得储集层很容易被辨别。但是,储集层也可以再分,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每一种类型也是由不同的岩体构成。从储集层的开发上看,还有大部分的岩体没有得到开发,也就是说石油资源的储存潜力和空间还是很大的。储集层多见于盆地地带,很容易出现裂缝,孔隙以及溶洞的现象,这三种现象中的裂缝可以被看做是流体通道,孔隙也类似为轴状,溶洞就是扩大之后的孔隙。

1.3盖层

盖层是阻碍石油等流体出现渗漏的岩体,盖层是影响油气区形态以及分布状况的重要因素,盖层也在某中程度上影响到储集层的保持时间。所以,在石油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盖层的状况进行勘探。从地质构造上看,盖层的空隙相对较低,主要以膏岩、泥岩以及盐岩为主。

2、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影响

地质类型中,开采油层的数量众多,这些油层主要以片状的.形式存在,所以,可以采用钻井方式来进行开发。另外,随着人们对油田的不断开发,油气的储存量也逐渐降低,因此,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常规油田勘探转移到非常规油田的勘探。这些方式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提升油田勘探工作的效率,获得更多的原油,同时不断提升原油的产量,保证石油勘探的稳定性。另外,不同的地质类型对于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工作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局部的构造条件也是直接影响油气形成主要方面,刘贵才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000因此,相管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对地质类型进行了解。

2.1构造的褶皱形态

地质构造出现了褶皱的现象,说明地层在某一区域的受力情况以及受力方向等发生过明显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褶皱的地质构造形态来对石油勘探工作进行研究。褶皱现象能够有效的抑制裂缝现象的出现,对于油气的储存工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地质构造的褶皱现象对于石油的储集和保存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这一形态进行深入分析,提升石油勘探工作的效率。

2.2构造与裂缝发育

从岩层存在的特点上看,构造力和裂缝的出现情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构造力主要起到一种控制作用,能有助长裂缝形成和扩大,所以,要想对裂缝现象进行研究,需要从外部的构造力入手。局部的构造往往以群带的形式存在,同时还会形成组系间的交汇。不仅如此,受力情况的复杂性不言而喻,不用类型的局部构造会形成不同类型的裂缝现象。其中,局部构造的高点,长轴等部分往往也是裂缝发育的主要位置。

2.3构造形成时间

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分析 篇3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勘探技术。为保证石油勘探的整体效果, 在进行石油勘探之前, 需要对地质类型进行判断, 根据不同的地质层采取相应的勘探技术。如果对地质类型造成的影响不能进行准确判断, 将导致石油勘探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们必须对地质类型产生的影响有足够了解。

一、石油地质类型

1. 生油层

生油层是石油开采中非常重要的岩层, 我们把具有使用价值的石油或天燃气岩石称之为生油气岩。根据岩性的不同, 将生油层的分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泥质岩的主要成分有泥岩、页岩、粘土岩等, 其中页岩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较色较暗。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一般为隐晶质灰岩、沥青灰岩、泥灰岩、生物灰岩、豹斑岩等, 其中沥青灰岩一般为深灰色[1]。这两种岩性都非常适合生物物种的繁衍生息, 被称为生油层最佳的环境。

2. 储集层

储集层在地壳中分布广泛且集中, 成为储集层包括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具有大量的孔隙, 能够有效地容纳流体;二是必须能够使流体在储集层中流动, 同时具备过滤流体和渗透流体的能力。储集层主要包括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1)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由砂岩和砾岩构成。目前地质界发现的最重要的储集层是碎屑岩储集层, 目前发现的新生代陆相盆地、中生代陆相盆地大多属于碎屑岩油气储集层。

(2)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等。碳酸盐储集层主要分为孔隙、溶洞和裂缝。孔隙近乎等轴状, 主要是指颗粒间形状细小的空隙;溶洞是孔隙经过溶解后扩大后的结果。孔隙和溶洞又可统称为孔洞。孔洞一方面可以起到油气储集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作为流体的通道存在。裂缝就是伸长的储集孔隙, 能够储集一定数量的油气, 起到流体通道的作用。

3. 盖层

盖层指的是防止油气上溢并封隔储集层的岩层, 能够及时阻碍油气溢散。储集层周围的盖层的好坏也可以影响储集层的保持时间和聚集效率, 盖层的分布范围和发育层位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位置和区域。所以, 对盖层的勘察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依据。盖层岩石主要包括盐岩、泥页岩、致密灰岩以及膏岩等, 其主要特征就是孔隙度极低, 对于流体的渗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

二、区域特征分析

1. 常规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区域特征

(1) 特提斯构造区域

从气候学和地质学角度分析, 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气温、雨水等条件比较适宜生物的繁衍生息, 大量的生物繁衍, 有机质丰富,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育成为烃源岩。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 古特提斯洋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陆更替, 以热带气候为代表的非洲地带富含有机质, 在经过地壳运动后在地下形成了烃源岩。海相油气泾原岩是在陆棚即斜坡相、台内凹陷等;而陆相石油和天然气的气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内陆湖盆区等低凹的地区。在特提斯构造区域发现了许多的大型的油田, 由此不难总结出能产生大型油气田的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的特征。

(2) 大陆边缘区域

大陆的边缘因为地壳的运动, 形成了成藏的绝佳条件。地壳的运动导致了膏盐层的发育, 形成了储盖层的组合。有些大陆的裂解之后, 逐渐发育成为富油气区。在对深水中的沙砾碎屑结构的研究发现, 砂质碎屑流比浊流沉积形成的砂体范围更大、分布更广。

(3) 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

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 其圈闭和构造发育较早, 持续接受烃类供给, 使得后期成为烃类聚集的指向区域, 从而构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组合。此外, 由于大型的古隆起具有特殊地形地貌, 同时还能够为地层尖灭带和浅水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后期暴露遭受剥蚀和淋滤等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进而形成了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和分布[3]。

三、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现在已经发展的新生代陆相盆地, 其地层内部富含烃源岩有机质, 地层环境较为良好, 能够长期保存。盆地坳陷的中心是形成连续油气藏最有利的部位, 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 可以大面积发育, 并且保存条件有利。在坳陷盆地中心发育煤系, 泥页岩、煤层和致密砂岩共生, 并且紧密接触, 普遍含气。长时间发展, 也为后期大型的地层圈闭和连续油气藏的逐渐形成提供了条件。斜坡区域和前渊坳陷具有坡度缓、斜坡区和前渊的面积较大的特点, 有利于大规模的沉积构造的发育, 有利于发育成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斜坡部位与盆地中心成藏地质条件较为类似, 是致密砂岩和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 也对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4]。

参考文献

[1]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0, 12 (01) :69-81.

[2]陈清举.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科技传播, 2010, (19) :112-116.

[3]刘志, 浅谈石油地质类型及其区域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09) :67.

勘探类型 篇4

金矿地质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找矿, 而重砂法和传统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重要的找矿方法, 而在这一时期就是直接找矿、就矿找矿, 这种方法简单, 经济, 对于寻找地表矿, 易识别矿十分有效;20世纪50~70年代为方法找矿阶段, 物化探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 找矿方法就趋向于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 这样就实现从找地表矿转向难识别矿、隐伏矿。对一些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找矿难度很大, 传统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要求。在新的形势下, 一些重要的产金国和地质工作先进的国家的地区, 已经实现了从原始方法向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方向的转变, 强调建立矿床模式, 加强综合信息研究。

化探是金矿找矿中广泛采用的方法, 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微量金的测定方法日趋完善和电子计算机在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使化探找金更具生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成功地运用化探方法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发现了内华达金矿带, 该带二三十个矿床的发现都运用了化探方法, 主要指示元素是砷, 指示元素组合为砷、锑、汞、钨等。这是化探找金的重大突破。原苏联也很重视化探找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在南乌拉尔、乌兹别克等地依据砷的地球化学异常找金, 以后化探配合其他找矿方法陆续发现了包括穆龙套在内的一系列重要金矿床。目前, 化探已是不可缺少的找矿方法, 尤其对于微细浸染型金矿、斑岩型金矿、难识别或隐伏金矿, 是有效的主要方法。

我国近年来, 痕量金分析技术取得了突破,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岩矿测试中心用国产一米光栅光谱仪, 采用化学光谱法, 使金的检出下限达到0.3×10-12~0.1×10-12, 采用活性炭吸附柱富集, 发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金, 灵敏度达1×10-12~2×10-12。金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的试验成功, 使化探找金以金为直接指示元素成为可能, 为找金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信息。化探找金受到了重视, 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 河南上宫金矿, 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该矿的找矿中起了重要作用;化探找金在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中效果也比较明显, 化探在圈定成矿远景区, 缩小找矿靶区, 配合其他方法找金方面更是不可少的。在金矿普查中, 运用化探扫面和金的快速分析方法, 可以大大减少普查工作中的盲目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应用最广的是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微尘测量和气体测量主要应用在航空化探中, 是一种快速、高效很有前途的方法。

1 基本认识

钻探勘探岩金矿床一般会导致矿层厚度增加, 品质降低, 从这种手段的局限性来说, 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相对于某个具体矿藏矿床的时候, 就要在充分的掌握矿藏的矿化特征后, 也就是矿体的规模、形态、厚度、稳定性、品味变化和控矿构造特征, 在这个基础上, 就能对结论的正确性作出判断。

2 复杂类型金矿床勘探实例

含金石英脉类型的金矿, 通过勘探, 利用Ⅲ类原则, 坑探为主钻探配合手段, 得出钻探勘探不仅会造成矿体品位降低, 并且会导致矿层厚度变小的结论。此原因是由于矿床的矿化特征使钻探手段得局限性扩大了。

2.1 实例1×××金矿床, 产在寒武系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中,

为黄铁矿———石英脉类型和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类型, 含金石英脉沿断裂带断续分布, 金矿化产在石英脉和其旁侧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的破碎黄铁矿化围岩中, 含金石英脉品位高, 而破碎带蚀变岩石中则属低品位金矿化。金的粒度以细粒金为主, 以裂隙金、晶隙金产出, 分布于黄铁矿破碎裂隙和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脉石矿物的晶粒间。采用坑探与钻探配合探求储量, 坑探计算矿体厚度0.80m, 品位20.10g/t, 钻探所见矿体厚度0.24m, 品位4.94g/t, 另一矿块, 也是采用坑探与钻孔配合勘探探求储量, 坑探矿体厚度0.54m, 品位10.42g/t, 钻探矿体厚度0.40m, 品位8.38g/t。

2.2 实例2××金矿Ⅱ号矿带, 产在花岗闪长岩与寒武系接触

带外带的含炭长石石英砂岩中, 矿石工艺类型为少硫化物多金属含金石英脉类型, 含金石英脉产在断裂破碎带上、下盘的主断面上, 分枝复合现象普遍。破碎带宽一般都在1~3m之间, 局部地段可达7~10m以上, 而含金石英脉厚度仅数厘米至数十cm, 品位极高, 含金石英脉两侧破碎岩石及脉体之间的破碎带中则为低品位金矿化。金粒度偏细, 其中小于0.037mm, 含量占59.38%, 以粒间金和裂隙金产出为主, 占78.63%, 分布于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的晶粒间及这些金属矿物与脉石矿物的晶粒间, 和上述矿物的晶隙中。采用坑道和钻孔配合勘探, 坑道矿体厚度0.94m, 品位10.22g/t, 钻孔矿体厚度0.25m, 品位5.10g/t。

2.3 钻探勘探复杂类型金矿床导致矿层厚度变小品位降低

上述2矿床钻探勘探均采用金刚石小口径钻探, 钻头直径56mm, 钻探结果不仅是矿层品位降低, 而且厚度变小。造成品位降低的原因是取芯问题, 含金黄铁矿和其它金属硫化物, 还有与金密切相关的炭质物、泥质物, 经钻头研磨变成粉状, 被冲洗液带走而造成金含量贫化。而矿层厚度的变小也是由于贫化引起的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利用采取率高低计算矿层厚度造成的扩大和缩小问题) 。上面2例提到含金石英脉体金品位高, 而脉体两侧蚀变破碎岩和脉体之间的破碎岩中金含量较低, 一般在1~3g/t之间, 经冲洗液作用样品金含量部分降低到边界品位以下, 在厚度计算过程中不能进行厚度加权, 即不能“穿鞋带帽”, 致使矿层厚度变小, 这就是利用钻探勘探某些金矿床局限性扩大作用的结果。

结束语

由此得出更重要的认识, 那就是对勘探复杂类型的金矿床, 品位变化极不均匀的矿床, 破碎带规模大而金矿脉厚度小的金矿床, 分枝脉发育矿体形态复杂的矿床, 当深部钻孔见到薄矿体时和多条矿脉时, 不能简单做出矿体尖灭或已到矿根的错误结论, 而要特别注意矿脉两侧岩石和矿脉之间的蚀变情况;金属矿物的矿化情况;岩石的破碎程度以及破碎物特证, 详尽分析贫化因素并详细取样。只有综合分析之后做出连接或尖灭矿体的科学判断, 才能真实反映出金矿床矿体产出的地质构造原貌, 做到不人为扩大或降低金矿床储量。

参考文献

[1]Teal L.and Jackson M., Geologic overview of the Carlin Trendgold deposits and descriptions of recent deep discoveries.STGNewsletter, 1997, (31) :1-25.[1]Teal L.and Jackson M., Geologic overview of the Carlin Trendgold deposits and descriptions of recent deep discoveries.STGNewsletter, 1997, (31) :1-25.

[2]戴自希.90年代以来世界金属矿产勘查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地质, 1997, (11) :30-36.[2]戴自希.90年代以来世界金属矿产勘查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地质, 1997, (11) :30-36.

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分析 篇5

关键词:石油勘探,地质类型,作用,影响

石油被誉为现代社会的“血液”, 同时也是现代工业领域需求的重要资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在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力量的推动下, 人们对石油能源需求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市场供需开始呈现大幅度波动。石油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类型, 市场消耗量过大必然加速油田区域内石油资源的枯竭, 而整装油田数量稀少, 未来石油勘探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石油地质类型;结合石油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 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是表征最明显的环节,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我国常见石油地质类型概述

西方学术界曾一度认为我国是“贫油国”, 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来自于对中国近代工业、科技的嘲讽, 而是由于西方学术界一贯坚信, 只有在海相沉积盆地才会形成油藏, 这一学术观点正是从石油地质类型方面提出的。尤其是大规模整装油田的形成, 除了对压力、温度、时间有要求之外, 还需要形成良好的沉积层, 而中国陆地范围内绝大部分属于陆相沉积盆地。新中国成立以后, 大庆油田被勘测探明存在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 这一举动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了“海相沉积盆地说”的权威性, 并形成了著名的“陆相生油论”, 由此可见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重要作用。

经过长期的石油勘探实践, 我国常见石油地质类型主要有三种, 笔者分别展开阐述。

1.1 生油气层及盖层类型

第一, 生油气层。这种地质类型除了产出石油资源之外还蕴含着天然气资源, 相对而言是开采过程较为复杂的一类, 以烃源岩为主要地质特征。目前, 我国石油勘探过程中判断是否为生油气层的重要依据是碳酸盐岩、泥质岩等, 通过分析黏土、泥岩、页岩等成分, 如果表征色为红、黑, 则说明蕴含大量有机成分, 特殊颜色正是有机物、微生物进行的生化反应造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做初步的类型判断。

第二, 盖层。所谓“盖层”, 顾名思义, 这种石油地质环境上方具有良好的保护层, 如同“盖子”一样防止油气资流失消散。这也意味着, 盖层部分的完整性将直接影响下端油气藏的品质。根据我国地质环境判断, 主要的盖层类型石油地质环境中包括页岩、泥岩、石膏、致密灰岩等。

1.2 储集层类型

储集层石油地质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类型, 从构成形态上分析, 发挥储集功能的主要是有连通孔隙的岩层, 这样原本分散的油气资源才有条件自由流动, 并逐渐聚集——相应地, 聚集的前提是地质环境中包括一定的稳定空间, 这种石油地质类型中主要包括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等;结合我国地质环境中常见的储集层类型, 主要是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第一, 碎屑岩储集层。这种石油地质类型是我国分布相对广泛的, 目前发现的是油气藏中有超过50%属于碎屑岩储集层, 在近年来新探明的新生代陆相盆地中也占很大比例。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这种地质类型具有“吸油”特点, 即通过良好的流动环境, 为油气藏提供良好的存储空间, 进而不断地汇集、扩大, 形成规模庞大的储集区。

第二, 碳酸盐岩储集层。这种地质类型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碎屑灰岩等构成, 孔隙是最典型的特征, 此外包括缝隙、溶洞两种形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规模区别, 缝隙比孔隙规模大, 溶洞最大, 储量规模依次递进。

2 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分析

显而易见, 石油作为一种存储于地下的能源资源, 在获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解决地层、岩层、水文等因素的阻隔, 单纯地从钻井施工技术层面而言, 完全可以满足“找油找气”的需要, 但这种方法并不符合石油工业成本需求。在长期地学术研究和实践验证下, 人们总结出地质类型与石油勘探之间的规律, 并形成了地质类型与石油储量规模、类型、地质复杂度、开采难易度等对应联系;同时, 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展开对数据收集、分析, 可以提高勘探效率, 节约勘探成本。

以储集层为例, 这种石油地质类型是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也是我国存在规模组大的储油气藏地质。可以将勘探重点放在碎屑岩的收集和分析层面, 包括不同地质深度的变化规律等, 为石油勘探、开采、开发建设等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 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工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它所影响的不仅是对石油勘探部分的进度、效率和成果, 也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石油工业投资和发展前景。因此, 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石油地质类型的要素, 对提高石油勘探工作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 李燕承, 周冕.探讨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 09:167.

[2]潘先念.分析不同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J].化工管理, 2015, 12:95.

勘探类型 篇6

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是多周期性的, 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多旋回的沉积可以形成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生、储、盖组合。所以, 要研究清楚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 首先就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对生、储、盖组合的分布、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入手, 研究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沉积的旋回性以及基底结构对它们的影响。最后在纵向上确定生、储、盖层的层位及其相互关系在横向上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明确有利的生油区和含油区。

1.1 生油层

在石油开发中, 将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石油和天气的岩石统称为生油气岩, 或者烃源岩、生油岩。由烃源岩结构组成的底层,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油层。从岩性的分类上看, 能够作为生油层的岩性主要有两个类型, 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泥质岩主要包括的是暗色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粘土岩;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主要是灰色、深灰色的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豹斑岩为主。从沉积环境或者岩相看, 一般在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 且有利于生油岩发育的环境是最有利于产生石油的。

1.2 储集层

岩层要作为储集层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 要具备可以容纳流体物质的空间, 即孔隙;第二, 具备渗透和过滤流体的能力, 即孔隙间的联通性, 以保证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所以石油地质上定义储集层为: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即称之为储集层。分布集中且广泛的储集层主要有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 此外还有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1.2.1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储集层类型, 实际上已发现的石油储量中, 约有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4的天然气储存在碎屑岩中。我国发现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油气储集层大多数都是碎屑岩。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构成是砾岩、砂岩。

1.2.2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构成是: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等, 是除了碎屑岩外的重要储集层。碳酸盐储集层通常可以分为孔隙、溶洞、裂缝3种。孔隙是指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结构的颗粒间的空隙, 形状细小, 近于等轴状, 与碎屑岩中的孔隙相似。溶洞就是在溶解作用下扩大了的孔隙, 二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所以常常可以把溶洞和孔隙统称为孔洞。这些孔洞对油气来说起到了储集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流体的通道。裂缝就是伸长的储集孔隙, 其作用就是流体通道, 也可以储集一定量的油气。

1.3 盖层

盖层, 顾名思义就是封隔储集层防止油气上溢的岩层。盖层的作用与储集层的作用相反, 起作用及时阻碍油气溢散。从某种方面说, 储集层周围的盖层的好坏也可以影响储集层的聚集效率和保持时间, 盖层的发育层位和分布范围可以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位置和区域。因此, 石油地质中对盖层的勘察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依据。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有:泥页岩、盐岩、膏岩、致密灰岩等。其主要的结构特征就是孔隙度极低, 对于流体的渗透有明显的抑制。

2 常规大型油气田区域特征

2.1 特提斯构造区域

从地质学角度看, 远古地球的南北纬30°之间的温暖洋流适合大量的生物发育, 有机质丰富, 发育成为优质的烃源岩, 以泥质岩为主。其中古特提斯洋发生大规模的海进, 西北非地区以富含有机质, 成为撒哈拉地台含油气盆地主要的烃源岩。具体数值灰岩烃源岩的指标仅为泥质烃源岩的1/10。海相油气烃源岩的主要分布特征是在陆棚即斜坡相、台内凹陷等;陆相油气烃源岩的主要分布区域是内陆湖盆区。

2.2 大陆边缘区域

一些大陆的边缘因为地质运动, 具备了良好的成藏条件。地质运动使得膏盐层发育, 并进一步形成了储盖层组合, 如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前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使得大西洋两岸形成了被动陆缘, 并发育成立为富油气区。尤其是对深水中的砂质碎屑结构的勘探取得了突破, 表明砂质碎屑硫比浊流沉积形成的砂体更大、分布更广, 为深水勘探提供了新的突破。

2.3 前陆冲断区域

前陆盆地是有一个形成大型油田的重要地质构造。冲断带构造活动形成背斜与断层群, 这样的分布一般为排、带状, 发育成有利于油气积聚的圈闭构造, 且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有效配置。

2.4 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

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 构造和地层圈闭发育较早, 后期成为烃类聚集的的指向区域, 持续接受烃类供给, 构成了圈闭和生烃排聚在前后的时间上形成了有效的组合。同时, 大型的古隆起由于特殊地形和地貌, 还可以形成浅水高能沉积相带、地层尖灭带的发育;另外, 后期暴露遭受剥蚀和淋滤。

3 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3.1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

前面提到的前陆盆地, 其前渊及斜坡区大范围广泛分布, 其

坡度较缓, 这就有利于大规模的沉积构造的发育, 并形成大型的

地层圈闭和连续的油气藏。

3.2 盆地中心与斜坡

盆地坳陷的中心是形成连续油气藏最为有利的部位, 烃源岩可以在这大面积发育, 有机质含量高, 且保存条件有利。美国的圣胡安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等盆地中心广泛的发育致密砂岩气。而且, 坳陷盆地中心发育煤系, 煤层、泥页岩与致密砂岩共生, 紧密接触, 普遍含气。

3.3 克拉通向斜与斜坡部位

向斜部位与盆地中心成藏地质条件相似, 是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发育的有利区, 有利于发育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

参考文献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 .

[2]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 2009 (3) .[2]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 2009 (3) .

[3]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 2010 (1) .[3]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 2010 (1) .

勘探类型 篇7

1 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

1.1 生油层

生油层, 顾名思义, 就是指具有实用价值的石油或天然气岩石。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泥质岩, 一部分是碳酸盐岩。两种岩层都具有非常多的有机质, 在生物种群繁衍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可以说, 是生物数量最多的岩层。这一层的岩层中包含的主要成分为泥岩、粘土岩、隐晶质灰岩、沥青灰岩等, 颜色为暗褐色和深灰色不等, 属于比较好开发的岩层。

1.2 储集层

储集层是地壳中分布比较广泛的岩层之一, 分布地域较为集中, 具有广阔而集中的特点。储集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 一是岩层间需要有大量的孔洞或缝隙, 这些孔洞和缝隙中能够有效的保证液体的流淌和储存。二是在流动中, 保证液体能够得到过滤和渗透, 从而达到较高密度和容量的存储。储集层的主要岩层类型为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等。

1.3 盖层

盖层的主要功能是将储集层内的油气良好的密封在岩层之间, 保证油气不会外溢和飞散。这层岩层是大自然能够将油气稳定存储的关键。盖岩的主要特征是岩层的孔洞和缝隙极少, 岩层密度高, 能够有效的防止石油和天然气从岩层缝隙中流走, 对盖层的勘查是石油勘探的重要标志。盖层的主要岩层分类为盐岩、致密灰岩和膏岩等。

1.4 常规和非常规油田地质层

常规和非常规油田地质层是通过勘探后能够直接发现岩层内的油层, 并且可以直接进行开采的油层, 这种油层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出油层。由于常规和非常规油层的勘探和开采方法比较直观简单, 因此, 这一层的开采和勘探技术也最为完善。

2 不同的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

2.1 生油地质层对石油勘探的具体影响

在进行石油地质勘探时, 要充分的了解和考虑到生油层的地质特点和勘探价值。对生油层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的勘探尤为重要, 要积极发挥勘探技术中对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的勘探技术, 使石油勘探中对生油层的勘探不出现缺失和遗漏。

2.2 储集层地质层对石油勘探的具体影响

在对储集岩层进行勘探时, 需要对岩层的面积、大小以及岩层的主要成分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 使岩层的勘探的结果更加精确。

2.3 常规和非常规油田地质层对勘探技术的影响

常规和非常规油田地质层是目前我国勘探技术的制定标准油田地质层, 在我国, 油气田勘探的主要标准和技术规范都是根据常规和非常规油田地质层的特点和勘探手段研究而成。在石油地质的勘探和油气田的开发利用上, 对常规和非常规油田地质的开发技术最为成熟。这一层的油田开发, 完全可以应用现今的油田开发技术和勘探技术。对当代油田勘探技术的影响不大。而这一层的油田开发率和使用率也是所有地质层中最高的, 因此, 对油田地质开发的过程中, 应将勘探和开发的重点放在对常规和非常规有天地质层的开发上, 对勘探技术的使用的侧重点也就一目了然。

3 结语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 受到地质类型的影响非常多, 因此, 在石油勘探中, 首先要了解石油地质类型的特点。通过针对特定的地质类型使用相应的石油勘探技术, 能够使石油勘探更加系统准确。通过对本文各种类型的地质类型在石油勘探中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使地质勘探的针对行逐渐增强, 石油勘探的效果和技术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对实现油田勘探和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英.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影响[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 04:164.

[2]张晓扬.石油勘探中地质类型不同所产生的具体影响[J].科技传播, 2013, 06:114.

[3]李海菲.不同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J].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3, 10:80-81.

[4]张清露, 宁亮, 董飞飞, 黄兆丹, 罗爱武.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分析[J].化工管理, 2014, 36:155.

[5]邹军.浅析石油地质类型及区域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2:246.

[6]李平辉.关于对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15:55.

[7]单莉.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3:28.

上一篇: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下一篇:年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