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2024-06-28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精选十篇)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篇1

1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辽宁省作为体育文化较为浓厚的大省之一, 其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是较为显著的, 但是, 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辽宁省对于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 在建设过程中, 其对于经济体育发展过于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了增强群众体制, 近年来, 辽宁省政府对于大众体育活动虽然也起到了较为明显的重视, 但是, 在硬件设施以及配套软件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设施方面。随着政府以及群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 辽宁省开始大力兴建体育场馆设施,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早在之前辽宁省就已经制定了《2011-2013年辽宁省迎全运群众体育行动规划》, 就目前为止, 已经建立了较多的场地设施, 全民健身场所将近15 709个[1]。但是, 在建设之后, 存在很多场馆闲置等现象, 再加上建设场馆成本不低, 在使用过程中不是免费, 进而使其不能很好服务于群众。 (2) 体育监测服务方面。辽宁省公共体育服务的监测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截止到2013年辽宁省只有10万人进行过免费体制检测服务,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2]。 (3) 体育信息服务方面。辽宁省部分地区在信息传递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而这就使得群众对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不能有具体了解, 进而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 这样就很难保证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于群众。

2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对策

2.1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

要想构建更好的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需要辽宁省政府重视辽宁体育组织的发展, 然后对社区体育组织加强管理和监督, 这样才能构建出相应的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在构建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制度进行检查, 对其进行完善和整理, 以此来保证其规范合理化。在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之后, 一定要加强对其监督和落实, 可以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活动进行定期检查, 以此来检查工作完成的具体情况, 这样才能使得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符合辽宁群众需求的。在建设过程中, 还可以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处配备相应的体育指导员, 指导群众进行相应的训练, 在配备体育指导员的过程中, 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培训和训练, 以此来保证其专业性, 这样就能更好服务于辽宁群众。除此之外,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建设过程中, 还需要保证其合理性, 不应该是盲目的体育锻炼, 为此, 在构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还需要对其体育检测服务进行完善, 这样辽宁群众就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健身规划, 进而就能更好服务于群众[3]。总而言之, 辽宁省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重视程度, 做好相应的工作, 最大程度保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满足辽宁群众发展的。

2.2 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具备相应的资金才能构建出更好更完善的体育服务体系, 因此, 辽宁省在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其资金投入进行合理规划, 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群众能够投身于体育健身当中, 但是, 很多地区在建设相应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之后, 却经常出现空置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 在对体育公共场馆以及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循便民、利民这一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大众。除此之外, 对于一些已经建设好的社区体育公共场所以及设施, 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公共化, 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当中。辽宁省竞技体育在全国都属于较为领先的, 因此, 在以往政府很多经费和资金都投入于竞技体育当中, 但是, 在其他方面上的投入相对来说就比较少, 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因此,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一定要保证其资金投入的平衡性, 可以在体育场所以及设施等方面减少资金投入, 将其用到其他地方。

2.3 最大程度保证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性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一定要最大程度保证其系统性,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在构建过程中, 政府应该用服务型理念进行体系的构建, 加强对社区公共体育的认识, 在构建过程中, 充分利用政府职能进行相关工作, 以此来保证系统构建的合理性。 (2) 在构建过程中, 还需要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系统化管理。要想让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于群众, 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 相关部门可以将社区公共服务采用购买的方式交给社团承担, 然后再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 以此来对社团进行管理, 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其积极性, 更好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相关部门一定要对体育组织进行适当管理, 确保其规范化以及法制化, 同时对其所组织的活动进行适当评估和调查, 以此来保证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必要的话, 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 以此来激励社团,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使其能够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

2.4 加强对辽宁省居民需求的了解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还需要对辽宁居民需求进行适当了解, 然后再加大供给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反馈机制, 这样就能对居民需求有一个较好了解, 建设过程中, 就能建设出符合群众需求的体育设施和环境, 进而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在建立起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反馈机制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可以在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活动、体育检测等方面作为主要的信息, 然后再设立相应的信息反馈单位, 以此来对居民进行调查, 这样无论是体育设施出现问题, 还是居民对体育服务需求发生了改变, 相关部门都能及时得到信息, 进而就能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群众能够得到良好的服务。

3 结语

综上所述,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辽宁省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辽宁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在构建过程中, 政府作为主要力量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 使其能够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我国也建设了相应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群众提供健身的环境, 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但是,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文章主要对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与体系构建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剑雪.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3 (1) :116-120.

[2]姜珊.辽宁省南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 2014.

1体育社区志愿服务 篇2

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体育法》,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升城市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根据体育局的工作职能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和谐社区”及创建“文明城区”为目标,以社区体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体育进社区工作健康开展,市体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社区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社区体育工作。

组长:侯东辉

市体育局局长

副组长:高悦文

市体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副局长 成员:杨若松

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

张海军

红山区体育局局长

李国君

松山区文体广电局局长

隋子祥

元宝山区文体局局长

阿鲁科尔沁旗文体局局长

伊文豪

克什克腾旗体育事业局局长

赵国庆

林西县文体局局长

高文成巴林左旗文体局局长

张志勇

巴林右旗文体局局长

刘增军

翁牛特旗文体局局长

黄子志

宁城县文体局局长

高希川

喀喇沁旗文体局局长

葛学文

敖汉旗文体局局长

三、活动内容

(一)科学健身进社区

1、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科学健身系列讲座,每个社区年内举办1—2次主题为“科学的健身方法”、“科学健身与运动处方”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学习科学健身方法。

2、加大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有计划地组织体育骨干参加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到年底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比率为社区常驻人口的万分之十以上,每个辖区内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晨晚练点配备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3、为社区义务进行体质监测工作。邀请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专家进社区,开展现场咨询活动,针对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现场解答,教授科学的锻炼方法。

(二)健身活动进社区

1、广泛开展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社区内建立健身站点,站点开展活动内容、活动时间、站点负责人等信息向社区居民公布。依托健身站点开展太极拳、太极剑、广场舞、健身秧歌、乒乓球等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引导更多的社区居民参加健身活动。

2、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业余时间,举办社区趣味运动会、社区健身活动展演等系列活动,扩大体育活动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促进社区健身队伍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健身器材进社区

各旗县区文体局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建设篮球场、健身路径和室内乒乓球室为主的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的城市社区达到社区总数的40%以上。

四、活动时间和步骤

1、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工作职责(2015年4月)。市体育局制定“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推动“体育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4月—10月)。体育进社区活动要把集中活动和经常性活动结合起来,保持常态,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全年不断线。

3、总结经验、整改提高(2015年11月—12月)。针对活动开展情况做好“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总结工作,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组织、先进个人表彰进行表彰。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将此次工作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确定专人、狠抓落实,整合各方资源,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组建队伍,常抓不懈。为确保“体育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要建立以体育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宣传、指导、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

3、及时存档,定期上报。“体育进社区活动”开展后要及时将开展工作的安排部署文件、信息简报、活动照片、总结材料及报纸、网络截图等活动材料整理归档,定期上报市文明办,以备创城测评检查。

联系人:张徳刚 电 话:5881305 邮 箱:cftyjqtk@163.com

浅议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篇3

摘 要 本文首先就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含义进行了简要概述,接着从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以及发展体育社团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城市社区 体育公共服务 供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善,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国家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而满足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因此,现阶段要逐步完善社区群众的体育运动条件,根据不同地方、不同类型人员的运动需求,把体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当作重要目标,进而保障社区群众的体育服务。

一、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概述

所谓体育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服务为中心,基本的保障条件是资源的供给加上制度的完善,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以此推动全面健身,把终身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体育消费,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属于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系统。而城市社区体育公务服务主要是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以社区的体育设施为基础,把社区的群众当作服务的主体,来满足社区群众健身、运动的需求,从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社区成员的社区情感。这种公共服务需要政府的支持,加上社区各个组织、机构等提供的社会福利性质的体育服务。

二、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路径

(一)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逐步形成产业化的竞争机制

要体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性质,就要政府、民间社团、企业以及个人等力量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是政府部门的大包大揽,主要强调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对社区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要形成产业化的竞争机制,并不是说要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附属于第三产业,把其当作第三产业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区别就是,这两种服务的产品分别是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换句话说,不能把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跟私人服务的市场产业混淆。在城市社区内开发场地设施,包括建设器材、休闲娱乐设施等的资金,其中一部分是政府相关部门下拨,另一部分可以从社区驻区单位、房地产企业等共同募集。在体育设施建成之后,运动场地设施的维护可以由体育社团组织来安排,至于谁来实施服务,则可以选择各种体育社团或者俱乐部,也可以选择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单位或者专业化组织等。这些单位要提供服务,就要公开其成本与生产信息,进而从集体消费单位中获取生产成本资金。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把无偿服务跟无偿服务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满足不同对象的体育服务需求。

(二)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强化多中心竞争机制的基础

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来,还要促进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不断吸纳志愿者参与进来。社会的广泛参与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这项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要衡量一个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看参与组织的规模、提供的服务质量,还有社区群众的参与度,从那些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提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体育社团中的成员,这些成员的数量和质量也彰显了这个地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社区体育社团组织来说,志愿者的参与跟社区体育建设具有很强的互动关系,这些社团组织的参与能够为社区人文环境的营造提供条件,而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也能吸引更高的体育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进来,成为强化多中心竞争机制的基础。

(三)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

对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来说,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社区内的群众提供公益性的体育服务。所以,社区居民就是这项公共服务的对象,属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无论这个城市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采取何种模式来运营,如果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那么这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价值便无从体现。因此,要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就要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用居民的参与度以及满意度来检验这个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是否完善。构建社会居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能够把社区居民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是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一个重要策略,能够保障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顺应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我国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该部分,这项公共服务的开展满足了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要认真研究其供给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而保障我国城市社區体育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莲香,袁音,王安平.社区体育服务的三种类型及其具体要求[J].甘肃社会科学.2014(5).

[2] 谷礼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1).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篇4

据预测, 到2020年, 大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8万以上, 约占全市人口数的24%。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城市。[1]工人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遗留下来的社区形式, 主要功能是为了改善当时工厂工人的居住条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今工人村里居住的人口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 房屋质量、社区组织和社区环境早已经不复当年。城市单位大院社区养老问题比起一般社区养老问题更复杂更难办。

1 城市单位大院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调查

本文选取大连市Z社区为调研地区, 原因如下:Z社区属于城市单位大院的类型之一, 居民大多数来自同一个工厂, 社区内居民大多数是工厂早已退休下来闲赋在家的老年人, 这里的社区养老与普通的社区养老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对Z社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与使用状况调查, 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东北地区单位大院社区养老的现状。

1.1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

生活照料服务方面, 目前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有超市, 专门为老年人群体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类物品, 统计老人辖区部分饭店的送餐电话, 一些理发店会为生活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的理发服务, 同时社区为残疾老人提供轮椅, 为他们出行提供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医疗保健服务方面, 社区为老人提供一年三次的免费的眼睛检查和血压测量, 定期召开健康保健讲座活动。精神文化服务方面, 社区活动中心有棋牌社、电脑室和多功能厅。

1.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Z小区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总量较少, 据实地观察发现, Z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面积较小, 有些服务需要收取少量费用, 目的是缓解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紧张问题。社区没有发现日间照料中心, 送餐间和一些参与社区养老的服务机构也处于无人和停业状态。关于小区体育活动设施方面, 小区内划分两个健身器材活动场所, 配备的健身器材数量能够满足社区老年人建设的需要。

1.3 社区养老工作人员

Z社区从事专业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较少, 平均一个社区只有两个专职人员, 其他是依靠老年志愿者和其他从事相关养老服务的人员。并且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 也没有相关的从事资格证书, 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

2 城市单位大院社区养老服务使用调查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是2014年4月-5月期间, 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选取Z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研对象, 共发放问卷114份, 回收问卷114份, 有效问卷114份 (考虑到老年人身体因素, 故每份问卷都是一对一形式进行调查) , 有效回收率100%。

2.1.2 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是研究团队亲自进行的, 全部数据录入电脑并由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2.1 社区基本照顾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社区老年人没有接受过社区基本照顾的养老服务, 仅有的接受过社区基本照顾的养老服务人群中, 日托照顾服务的占5.4%, 代购物品服务的3.6%, 送餐服务的占1.8%, 卫生 (个人和环境) 服务占0.9%, 定期探访服务占2.6%。这表明Z社区基本照顾养老服务情况堪忧, 直接导致社区老年人享受社区基本照顾的次数不多, 经常接受服务的占4.5%, 偶尔接受过的服务占12.7%, 高达82.7%的老年人没有接受过社区的此项服务。当问到对社区基本照顾服务是否满意时, 有35.2%的老年人选择不满意, 有31.5%的老年人说不清具体的感受, 有24.1%的老年人觉得一般, 只有9.3%的老年人认为比较满意。

2.2.2 社区医疗服务情况

Z社区医疗服务开展情况比社区基本照顾服务要好的多, 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接受过社区的医疗服务, 其中33.93%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 13.39%老年人接受过健康护理服务, 10.71%的老年人有过上门巡诊, 6.23%的老年人参加过知识讲座活动, 2.68%的老年人有提供过代买药物和陪同看病的经历。老年人没有听过或接受过社区养老服务的情况, 经常接受服务的占2.73%, 偶尔接受过的服务占51.82%, 45.45%的老年人没有接受过社区的此项服务。当问到对社区基本照顾服务是否满意时, 有28.04%的老年人选择不满意, 有20.56%的老年人说不清具体的感受, 有36.45%的老年人觉得一般, 有14.95%的老年人认为比较满意。

2.2.3 社区精神文化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社区老年人没有接受过社区精神文化的养老服务, 仅有的接受过社区精神文化的养老服务人群中, 节假日开展活动的占5.4%, 看书报的占5.4%, 老年兴趣班的占6.3%, 参与的文体活动占6.3%, 棋牌戏曲活动占2.6%。这表明Z社区精神文化养老服务情况较差, 导致经常接受服务的占9.2%, 偶尔接受过的服务占30.3%, 60.6%的老年人没有接受过社区的此项服务。当问到对社区基本照顾服务是否满意时, 有32.38%的老年人选择不满意, 有23.81%的老年人说不清具体的感受, 有31.43%的老年人觉得一般, 只有12.38%的老年人认为比较满意。

3 城市单位大院社区养老服务出现的问题

3.1 老年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对社区部分老年人访谈过程中, 我们发现老年人对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愿通常表现为不关心和无用感。他们认为自己参与与否对本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改善影响不大, 因此缺乏参与其中的兴趣和热情。

3.2 社区养老管理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的高低将会制约其效能的整体发挥。[2]目前Z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通过走访观察社区内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较小, 甚至有些活动中心租赁给社区用于日常办公。

3.3 服务项目种类少很难满足老年人需要

目前Z社区已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围绕社区的医疗领域。当问到您还希望得到哪些其他社区基本照顾服务项目时, 他们希望社区工作人员能够定期探访, 打扫卫生, 提供订餐服务, 陪老人聊天等。当问到您还希望得到哪些其他社区医疗服务项目时, 他们希望社区为他们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丰富社区医疗设施和医疗药品。当问到您还希望得到哪些其他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项目时, 他们希望社区不要占用老人活动的地方并且能够建立一个较大的老年活动场所。

3.4 服务人员数量少且水平较低

Z社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结构, 专职工作人员数量较少, 很大程度需要依靠老年志愿者和社区内从事相关养老服务的人员。专职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业务培训,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活动开展也是在不断地摸索。老年志愿者和其他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服务提供随意性, 很难保证他们能拿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领域。

4 构建符合城市单位大院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4.1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要加强Z社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 比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政策和城市公建配套法规工作。[3]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 (社会工作者) 要学会协调和联结社区内外资源, 比如相邻社区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 资源共享的过程, 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养老服务方案, 并且按照计划实施。Z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 争取更多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基本照顾和精神文化服务的场地, 使政府有限财力投入得到合理优化和充分利用,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共享。[4]

4.2 发展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Z社区养老服务侧重医疗服务项目发展, 日常基本照顾和精神文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一情况, Z社区可以扩展自己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针对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增加现有日常照顾和精神文化服务的项目。同时检测和掌握社区老年人动态的养老需求, 开展不同层次需要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

4.3 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 选拔有国家社会工作者师职业资格证的专业人员, 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加大力度对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进行建设, 共同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大连老人空巢率52.47%为省内最高[N].半岛晨报, 2013-10-14 (A04) .

[2]温海红, 张永春, 文成.陕西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基于西安市的调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3]王宁.城市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1.

高校体育社区资源整合服务思考论文 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统筹规划的“八大经济区”中的普通高校,包括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佳木斯大学、黑河学院、东北石油大学、鸡西大学共九所高校的体育资源和相应周边的2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图书馆查阅与高校体育资源整合、社区体育建设及高校体育社会化等相关的论文、书籍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2)专家访谈法:走访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内的九所普通高校的体育管理部门领导和教师,针对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走访和交流。

(3)问卷调查法:在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中随机抽取20个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居民200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就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96.8%。其中375份有效,有效率为93.6%。信度检验: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抽取部分调查对象并在间隔15天后对同一对象重测,将前后两次的调查结果输入SPSS19.0在WINDOWSXP上进行处理,计算出每个题目前后两次的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为0.851,因此问卷内容具有一致性,信度较高。

(4)逻辑分析法:运用了归纳、演绎、比较、综合等逻辑方法,对课题中出现的概念、论点及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判定和分析。

(5)数理统计分析法:将原始问卷的数据运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在WINDOWSXP上对数据主要成分进行因子分析、数据结构模型分析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2.1.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资源是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健身文体活动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黑龙江省社区居民和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可知,有70%的居民是在街道两旁、公园空地和小区门前等非正规体育场地健身锻炼,还有45.31%的居民其住宅区周围没有体育活动场所。此外,在被调查的社区中仅有20%的社区场馆会对外开放可供社区居民使用,并且部分社区的体育设施陈旧,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护。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周边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可惜的是并未对外开放。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因此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和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制约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2.1.2缺少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导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社区体育赛事、传播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黑龙江省被调查的20个社区中仅有三所条件较为优越的高档社区配有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而被走访的高校教师中约有76.5%的教师从未从事过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快速发展,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一些为了满足健康需求而开展的社区健身活动,由于缺乏正规、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健身活动,社区居民在练习时不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导致运动损伤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社区居民的锻炼积极性。此外,由于社会上的健身指导员培训机构较多,但普遍资质不高且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短期培训,致使黑龙江省健身指导员近年来,数量激增但专业水平不高,其中绝大多数为非专职、专业的从业人员,据调查这部分人群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的技能知识。由此可见缺少专业优质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贯彻全民健身计划,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2.1.3社区居民体育文化意识淡薄

居民是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的受益人和传播者,他们的参与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2]。然而,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各地区受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也是良莠不齐。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普遍缺乏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管理意识,另外一方面由于社区居民受经济基础、文化层次、年龄以及性别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健身文化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大多数人还仅停留在以锻炼为目的的初级阶段,缺少对科学健身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健身文化意识较为淡薄。

2.2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

2.2.1高校具有优质的健身场所

高校大都具备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黑龙江省30所高校共计拥有129个体育场馆[3]。近年来由于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需要,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空间较大。同样本研究在对我省9所普通高校的场地设施走访调研得知,九所高校共计拥有53块场地,其中室内21个,室外体育场32个,尤其是高校内游泳馆、体育馆、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美操室、健身房等体育场馆和设施较为完善,而且平时学校的体育场馆除了正常的教学和比赛训练外,其余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基本不对外开放,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2.2.2高校具有优质的技术资源与师资力量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比较合理,其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程度高。高校体育教师对组织各种体育赛事、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引导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加强心理疏导、预防运动损伤以及保健康复和科学膳食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指导社区居民健身,如通过网络平台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和发布健身信息,引入前沿健身知识等。高校体育教师有能力和时间从事社区健身锻炼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这些资源是社区急需且不具备的。将这一高校体育资源优势系统整合分阶段分步骤服务于社区体育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2.2.3高校体育具有优质的人才资源

高校体育对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进程具有相应的影响力,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子系统,承载着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体育教育。高校是培养优质体育人才的摇篮,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也是各种体育社团、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和各种体育赛事的积极参与者。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从属于庞大的社会群体,在校期间培养大学生结合所学的体育知识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如协助组织体育赛事,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帮助社区制作健身知识宣传栏等提高其社会实践服务能力。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每年有数以万计大学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人才资源优势结合在校期间所学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使其成为社区体育的组织者和宣传者,对构建和谐社区宣传社区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高校体育资源整合服务于社区体育的对策

3.1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是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基石,是社区居民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陈旧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黑龙江省社区体育的发展。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各行业系统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65.6%的场馆集中在教育系统,22%的场馆分布在体育系统,29.2%的场馆开始对外开放。相对而言,高校设备齐全、场地充足,与社区体育相比,优势极大。这与我省情况相似,黑龙江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评估,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是新建的,非常完备;然而,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仅在教学、训练和比赛时对学生开放和使用。这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合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优势,通过对社区居民开放健身俱乐部、开放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联合组织大型赛事等,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闲、娱乐环境,同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缺口问题。

3.2人才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之中体育人才济济,合理加以整合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解决健身指导员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经验,具有较强的体育专业素养,且高校中不乏热爱体育运动的高素质学生,以黑龙江省高校人才资源为依托,面对社会及在校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高水平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体育专项技能培训班,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健身教练和社区健身指导员。通过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组织各类比赛、俱乐部、健身知识讲座、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宣传健身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指导健身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促进黑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

3.3高校体育文化资源服务于社区体育

高校具有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传播体育文化、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培养体育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4]。依托高校将体育教育文化资源服务社区体育,培养社区居民科学的健身观念和健身行为,规范社区体育管理,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越的健身环境,形成科学有序的健身文化,促进社区居民身心的和谐发展,带动我省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4结语

构建社区体育服务多元化体系研究 篇6

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人群对社区体育多元化的需求,把市场体系和公益性体系相结合,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同步和谐的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

一、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正处于“亚社区”向现代社区过渡阶段,社区体育服务也处于初级阶段或起步阶段,随着居民生活条件和意识观念的改变,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及自我实现等方面需求的不断高涨,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运用而生,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体育需求,政府、社区内的各种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服务以及参与体育运动时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并辅以非营利为目标的微利、低偿性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通过接受服务、提供服务、参与社区生活,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公益精神等,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分担社区体育责任、分享社区服务成果,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区体育服务氛围。现在社区体育服务的理论体系具有过渡性的特征,这为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二、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

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社区体育活动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服务创造条件,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社区体育氛围,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良好局面。

(一)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措施

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然而在当前的社区体育设施缺乏、居民体育意识不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服务创造条件,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良好局面。

(二)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采用以建设“精神文明小区”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并将社区体育健身活动作为评价指标,使得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认可。此外,由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对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共同意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高尚的道德作风方面,都为精神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是体育社会化的促进因素

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而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体育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逐步实现社区体育服务由行政主导型体育向民间主导型体育转变,使社区体育更加符合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化要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能完善两个基础:一是以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基层组织为主的社会网络,二是以场馆、政府、企业、学校、园林等为主的场地依托。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也能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同时,同时也搞好中青年人的健身锻炼,进一步实现体育社会化发展。

三、社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向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是社区服务和社区体育发展的较高阶段,包括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两个方面,通过建立组织体系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社区体育服务需求。

(一)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网络化

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将是我国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方向之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能够将整个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信息都包容进去,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服务的各种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为我国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体育服务,促使公共体系、市场体系与政府机构等有机结合,使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产业化

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加,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了人们对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人们己步入感性消费时代,由目的消费转向手段消费,通过消费得到个性化、人性化的感受。如何引导体育消费是我国社会体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体育消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和传媒的作用,加强与学校体育积极配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兴趣和能力,培养明天体育市场消费者、培育明天的体育消费市场。

(三)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法制化

法制化是城市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强体育服务的法制宣传,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服务的立法,保障城镇居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体育权益。我们要用法律手段保障公民享有合法的体育权益,保证体育场馆及健身场所依法向城镇居民和公众开放。这为引导社区居民“关心小家爱大家,共育社区文明花”,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维护城市社区稳定发展等方面起法律保障作用。

[1]杨丹.对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晓敏.对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8).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篇7

辽宁是我国的体育大省,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辽宁省农村体育的发展严重滞后,在有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体育,甚至出现了“荒芜”的现象。已成为影响与制约辽宁省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普及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基于新常态理论的引导,对构建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对其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修正辽宁省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弊端,同时,还能够为推动辽宁省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1 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与实用价值

1.1 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伴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平稳、持久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大幅度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已基本形成。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的构建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因此,构建起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对于确保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依据健康和谐的发展观念,以全民健身运动为平台,对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相关途径进行探讨,这对于开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其次,无论是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是其应有的权利。因此,构建起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设,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这对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增强广大民众的社会幸福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1.2 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实用价值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其实质在于增进国民的社会幸福感,确保其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体育作为人们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以及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的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发展理念上能够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势达成有机的一致性,同时,在构建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推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该研究迎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势,以“增进健康、促进和谐、提升幸福感”为主线,以新常态发展理论为导向,对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对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这对于引领与开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推动农村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该研究在改善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提高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程度,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丰富广大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引导、规范、督促与保障作用。

(3)该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性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促进城乡公共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来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体育文化氛围,用以激发广大城乡居民对于体育健身运动的自主参与意识,满足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创建健康和谐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环境。

2 新常态下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途径

新常态理论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着协调、均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作为经济基础保障下的社会活动方式,在经济发展迎来全新布局的发展背景下,其发展取向也应随之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辽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省份。相对于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而言,在新常态背景下,其构建途径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选择。

2.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保评价体系的监督、促进与修正作用的持久发挥

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工程,其发展形态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乡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提升而不断调整与创新。因此,对于该发展体系的评价,既不能循规蹈矩,有不可出现阶段性的“冷”与“热”的交替现象。应始终保持一个平稳、持久以及不断更新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于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来讲,必须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与评价手段,来实现对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内部结构因子的不断刺激,用以保持发展模式的活跃程度,确保评价体系的监督、促进、规范、引导以及修正等重要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为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保障。

2.2 调整发展布局,将发展的关注点置于对乡村体育的激活与推动

长期以来,辽宁省的竞技运动水平始终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但是,从体育发展的整体性效果来讲,群众性体育运动所呈现出的发展弱势,是其最为显现的软肋。尤其是农村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更是其整体发展构架中“短板”。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对体育发展战略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与竞技体育并重的发展目标。在此发展背景下,结合辽宁省整体性体育发展的现状,应对发展布局做出必要的调整,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实现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扶持与推动。为了确保这一战略调整的实际效果,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来实现对调整发展进程的全程检验与监督。这就要求应从基础设施建设评价、群体活动组织体系评价、活动效果评价、保障措施评价、可持续发展条件评价等方面为基点,构建起凸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用以实现对农村体育的全面激活与推动。

2.3 发挥体育大省的资源优势,推动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辽宁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省份,作为传统的体育大省,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在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充分运用体育大省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优化、整合与重组,为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必要的保障,就成为当前辽宁省体育发展布局的调整与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为了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与公正性,应建立起相关的评价体系,针对农村体育发展资源匮乏的现状,本着优先发展的原则,实现对农村体育发展资源调配。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修正传统评价行为的程式化弊端,坚持评价行为的常态化,确保检验效果的真实性,进而实现对现存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有效解决,为推动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托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龙.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刘红建,高雯雯,孙庆祝.公共体育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概念解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1):5-7.

[3]幸昊,夏思永.试论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J].体育文化导刊,2007(5):66-67,80.

[41骆秉全,郑飞.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0(11):24-33.

[5]温秀,李树民,陈实.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研究[J].经济经纬,2010(2):122-125.

[6]邵桂华,满江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0(1):36-43,69.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篇8

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对体育设施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1,2,3,4,5,6], 但对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形成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有需要完善之处。首先, 在研究方法上有待突破。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育的研究方法一直集中于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 而没有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其次, 现有学者大多从群众需求的角度对其研究。本文以辽宁省为例, 就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旨在为各地区政府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战略与投资等提供智力支持。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由于公共体育设施统计数据不完善, 本文仅选用公共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体育中心占地面积、健身广场占地面积、体育公园占地面积和其他体育设施占地面积等几项指标进行研究。同时, 将辽宁省划分为辽宁沿海地区 (大连市、丹东市、盘锦市、锦州市、营口市、葫芦岛市) 、辽宁中部地区 (鞍山市、本溪市、抚顺市) 、辽宁西北地区 (铁岭市、阜新市、朝阳市) 三大区域。

近年来, 随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有关评估区域差异的方法也日趋成熟。绝对差异指标包括绝对差值、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等, 相对差异指标包括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泰尔 (Theil) 指数、基尼系数法、综合熵指数、艾肯森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等方法[7]。本文选取变异系数、泰尔指数、集中化指数分析辽宁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①变异系数公式为:undefined。式中, Xi (i=1, 2, 3, …, n) 为辽宁省各市公共体育设施量, undefined为辽宁省各市公共体育设施量平均值, n为辽宁省城市数。②集中化指数公式:undefined。式中, I为集中化指数, A为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M为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R为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集中化指数取值范围为0—1 (I→1为分布趋于集聚, I→0为分布趋于均匀) 。③泰尔指数。泰尔指数是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的指标, 泰尔指数越大, 差距越大。用泰尔指数来衡量不平等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可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因此, 泰尔T指数可分解为两部分:T=Tw+Tb。式中, Tw为组内差距, Tb为组间差距。分组数据的泰尔T指数, 其常用计算公式为: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式中, N为地区数, Ni为第i组的地区数, Nij为第i组第j单元的地区数, Y为辽宁省城市的总量, Yi为第i个组的公共体育设施量, Yij为第i组第j单元的公共体育设施量。④综合公平指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本质上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实现空间分布公平是其本质属性应有之意, 也是社会公平的理论延伸。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公平的地理分析依赖其可达性度量, 基于Stewart等研究和公共体育设施特征, 构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公平指数计算模型[1]:Eij (k) =Wj (k) ×Sundefined。式中, Eij (k) 为公共体育设施j (k) 在空间单元i中的公平指数, i=1, 2, 3, …, I;k为所有公共体育设施中的第k类设施, k=1, 2, …, K;j (k) 为第k类中的第j个公共体育设施, j=1, 2, …, J;wj (k) =Qj (k) /Qk, Wj (k) 为第k类公共体育设施中的第j个设施的相对影响系数;Qj (k) 为k类公共体育设施中第j个设施的服务范围;Qk为k类公共体育设施总体服务范围;Sij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与使用者区位之间的空间隔离;a为空间隔离参数, 根据现有研究, a取值范围在1—2之间, 其中参数取2较多, 本文综合公平指数测算的参数取值为2。所以, 空间单元i中第k类的第j个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可通过下式计算:Eij (k) =Wj (k) ×Sundefined。因此, 以市为空间单元, 第i个市空间单元内公共体育设施分布的总体综合公平指数的计算公式用Ti表示:undefined。下式为整个研究范围内所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公平指数之和, 用T表示, undefined。

3 结果分析

3.1 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集聚程度高

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集聚程度高, 主要集中在辽宁沿海地区和辽宁中部地区的各市。从分类公共体育设施看, 体育公园和体育中心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从辽宁沿海地区、辽宁中部地区和辽宁西北地区三大区域看, 辽宁省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辽宁沿海地区, 所占比例为54.66%;辽宁中部地区其次, 所占比例为36.81%;辽宁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少, 仅为8.53%。运用集中化指数公式, 对辽宁省14市2009年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进行集中化指数的测算,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 从总体上看辽宁省14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有所差异, 公共体育设施总体集中化指数为0.4057;其中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的差异相对较大, 集中化指数分别为0.4937和0.6323;健身广场和其他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 集中化指数分别为0.2275和0.0561。从辽宁沿海地区、辽宁中部地区和辽宁西北地区三大区域看, 辽宁省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辽宁沿海地区, 所占比例为54.66%;辽宁中部地区其次, 所占比例为36.81%;辽宁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少, 仅为8.53%。从体育中心的空间分布来看 (表2) , 主要分布在辽宁沿海地区, 所占比例为54.66%;其次为辽宁中部地区, 所占比例为36.81%, 辽宁西北地区所占比例为8.51%。健身广场主要分布在辽宁沿海地区, 所占比例为71.97%, 辽宁中部地区为26.97%, 辽宁西北地区为1.05%。体育公园主要分布在辽宁沿海地区, 所占比例为59.71%, 其次为辽宁中部地区, 所占比例为24.86%, 辽宁西北地区为15.42%。其他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地区, 所占比例为69.19%, 辽宁沿海地区为28.51%, 辽宁西北地区为2.29%。

从辽宁省14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来看 (图1) , 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鞍山、丹东, 所占比例分别为20%、21%、10%、14%;其他城市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在2%—5%之间。从体育中心的空间分布来看 (图2) , 体育中心主要分布在大连、鞍山、锦州, 所占比例分别为34%、22%、32%, 其他城市基本没有体育中心分布, 比例多在0—1%之间。从健身广场的空间分布看 (图3) , 主要分布在丹东、沈阳、大连, 所占比例分别为33%、11%、14%, 其他城市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比例在1%—7%之间。从体育公园的空间分布看 (图4) , 主要分布在沈阳市, 所占比例为51%, 其次为锦州市, 所占比例为10%;其他城市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在0—8%之间。

3.2 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运用变异系数公式计算辽宁省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变异系数, 并分别计算体育中心、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及其他体育设施的变异系数, 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 体育公园和体育中心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变异系数分别为1.801和1.689, 其他体育设施的变异系数居中为1.44, 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广场的差异相对较小, 变异系数较小为0.906和1.097。运用泰尔指数公式计算辽宁省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泰尔指数, 计算区内差异和区间差异, 结果见表4。从泰尔指数计算结果看, 分类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差异最大的是健身广场, 其次是体育中心, 第三是体育公园, 第四是其他公共体育设施;从区内差异和区间差异看, 公共体育设施区间差异为0.2808, 远远大于区内差异0.0655;从分类体育设施的区间、区内差异看, 健身广场与体育公园的区间差异远大于区内差异, 而体育中心的区间差异小于区内差异, 说明辽宁沿海地区、辽宁中部地区和辽宁西北地区各市的体育中心空间分布差异大。

3.3 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空间与人口规模分布不对应

从三大区域看, 辽宁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最大, 辽宁中部地区其次, 辽宁西北地区最少, 而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辽宁中部地区最高, 辽宁沿海地区其次, 辽宁西北地区最少。从各市看, 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也与人口空间分布不完全对应, 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排在前几位的是丹东、盘锦、大连、营口、鞍山, 而人口规模排在前几位的是沈阳、大连、鞍山、朝阳、锦州;人均公共体育设施排在后几位的是葫芦岛、朝阳、辽阳、锦州、本溪, 而人口规模排在后几位的是丹东、盘锦、本溪、辽阳、阜新等 (表5) 。

3.4 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由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事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性, 其空间格局和形成机理成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热点, 合理的空间分布对维护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权力分配的社会公平、地域公正, 以及消除社会分异和空间极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公平指数模型, 计算14个市空间单元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 并从单类设施和设施整体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程度及其特征。以大连市为例, 可达性距离采用最小临近距离分析法。即通过计算某一点到最近服务设施的直线距离 (欧氏距离) , 再通过对最近邻近距离的分析来考量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基于ARC/INFO软件平台的邻近分析命令, 可实现某点到服务设施的最邻近距离。服务范围采用缓冲区分析法, 确定需要做缓冲的源和确定缓冲的半径[8,9]。在此基础上, 采取一定的经验参数[10]。以大连市为例, 设体育中心的可达性距离为2500m、健身广场1000m、体育公园1500m、其他2000m, 体育中心的辐射范围为5000m、健身广场的辐射范围为2000m、体育公园的辐射范围为1500m、其他体育设施的辐射范围为2000m。通过计算可知, 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指数为0.3808, 其公平性较差, 分类体育设施中健身广场的公平性指数相对较高为0.1808, 其他体育设施公平性指数均较低, 其中体育中心的公平性指数为0.0727, 体育公园的公平性指数为0.0808, 其他体育设施的公平性指数为0.0455。

4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形成机制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不是孤立的, 它深受城市的经济、政策、空间结构等发展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发展与布局。生产力布局是驱动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格局形成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布局基础与主导产业变革驱动不同城市空间战略的发展定位, 构建了差异化体育设施配套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一项硬件设施, 必须以发达的经济作为后盾。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尤其是大型体育场地、场馆的建设与维护, 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沈阳、大连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龙头, 经济基础较好、财政收入高, 因此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比其他地区较高。②历史沉积因素。沈阳市中心城区地势平缓, 地质地貌稳定, 适宜住宅和各类服务设施的建设, 自古就修建有很多体育公园,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辽宁省体育公园分布在沈阳市占51%, 这与沈阳市的悠久历史密切相关, 历史因素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条件。③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地方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公共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明确规划及在建居民小区时, 把体育设施列入新建、改建的统一建设计划中会直接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对体育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会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体育设施的建设中。丹东、盘锦、营口人口不多, 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却相对较高, 这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④当地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城市人口的构成、观念、习惯和生活水平等影响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和需求, 引导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 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直接影响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水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对体育设施的功能、质量、结构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人口结构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差异化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导致不同居民对体育设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多元化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驱使不同级别和规模的公共体育设施在不同空间地域聚集, 引导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格局变化。⑤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会直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由此促进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 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沈阳、大连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高,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如辽宁省承办“十二运”的大部分赛事都是在沈阳、大连的体育场馆中举行, 而其他城市承办得相对较少, 逐渐形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不利于其他城市体育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因此, 应以承办大型赛事为契机,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⑥制度政策因素。制度政策变革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力。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体制的综合变革改变了沈阳、大连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主体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尤其是市场机制的引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加剧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逐步回归, 加强了对公共体育设施需求的关注, 也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因素的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于促进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

5 结语与讨论

本文以辽宁省为例, 选取公共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体育中心占地面积、健身广场占地面积、体育公园占地面积和其他体育设施等几项指标进行研究, 采用数量统计、模型构建等方法, 探讨了辽宁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体育设施空间分布集聚程度较高, 主要集中于辽宁沿海地区和辽宁中部地区的各市;从分类公共体育设施看, 体育公园和体育中心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从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看, 分类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差异最大的是健身广场, 其次是体育中心, 第三是体育公园, 第四是其他公共体育设施;从区内差异和区间差异看, 公共体育设施区间差异远远大于区内差异。②辽宁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综合公平程度总体较低, 其中健身广场的公平性指数相对较高, 其他公共体育设施的公平性指数均较低。③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生产力发展和布局、制度政策等因素影响, 体现为非均质空间布局。这些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作用, 形成综合的机制模式, 共同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格局的演进。

本文通过综合考虑辽宁省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区位特征, 系统分析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均衡状态及形成机制。事实上,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布的空间合理性不仅与数量和区位有关, 更与其能否满足周边服务人群的使用需求有关。因此, 基于使用者角度, 采用问卷调查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供给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合理性应是相关研究深入探讨的一个方向。此外, 本文在计算辽宁省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公平程度时, 对可达性距离采用了一定的经验参数, 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通过GIS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高军波, 周春山, 王义民, 等.转型时期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 2011, 30 (3) ∶424-428.

[2]马慧强, 韩增林, 江海旭.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 2011, 31 (2) ∶212-216.

[3]窦海真.我国与发达国家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 (1) ∶45-50.

[4]高军波, 周春山, 江海燕.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 2010, 3∶78-83.

[5]马志和, 马志强, 戴健.“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4) ∶445-450.

[6]卢耿华.上海城市生活体育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6) ∶10-15.

[7]张耀光, 韩增林, 刘锴.海岸带利用结构与海岸带海洋经济区域差异以辽宁省为例[J].地理研究, 2010, 29 (1) ∶24-34.

[8]林康, 陆玉麒, 刘俊等.基于可达性角度的公共产品空间公平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09, 28 (1) ∶215-224.

[9]尹海伟, 徐建刚.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6) ∶71-76.

论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篇9

1 社区体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1 . 1 社区体育的概念

我国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和体育改革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隶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并以存在于一定地域为活动空间,社区体育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是社区体育的主体,组织是维系社区成员和安排、推动社区体育的重要手段。社区体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体育的社会化促使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它以城镇街道、居委会为依托,建立不同层次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人民体质,延长人的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健美、娱乐休闲、医疗保健康复和社交等需求为目的,达到全民健身。

1 . 2 社区体育的特点

1.2.1 社区体育普及面广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在人民的参与程度上与社会体育相比。它是当前社会体育的新兴组织形式,可以满足所有阶层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的需求。突出了居委会的特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家庭体育,居民体育占有较大的社会空间。

1.2.2 社区体育融健身性与娱乐性为一体

由于多年来我国体育工作重心较大程度放上竞技体育方面,而竞技体育对人的竞技能力要求较高,对大多数普通者来说可望不可及,故产生欣赏多于参与的意识。而社区体育以简单的徒手操、拳、舞蹈等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以小规模、娱乐性、趣味性、非竞技化比赛为主,所以能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快乐,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3 社区体育占用较多的社会时间

社区体育指导站,参与对象及其广泛,就地就近参加者易于保持经常性。从而使体育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耗用时间最多的一种体育参与方式。因此,它耗用社会总时间是当前许多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

1.2.4 社区体育有灵活的组织形式

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是灵活的。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采用各种体育活动方法手段,不受固定规则、器材设备、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创造新颖、独特群众喜欢的各种体育活动,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体育娱乐需求。

2 社区体育的功能

2 . 1 社区体育的发展可以加强城镇管理

社区体育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对提高市民素质,城镇文化程度和进行社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 2 社区体育的发展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体育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活跃文化生活、增进社会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加强互相友爱、稳定社会秩序、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文明生活、促进文化建设、增强社区意识、服务社区成员和共同繁荣社区的作用。

2 . 3 社区体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深化群众体育改革

社区体育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体育运行机制,对城市群众体育管理成为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促进作用。

2 . 4 社区体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的功能已大大超过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成为改变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社区体育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推动作用。

2 . 5 社区体育发展可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居民“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意识,使居民加大体育活动费用的投入,促进体育产品生产厂家研发各种体育活动器材来满足居民需要,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3 社区体育发展趋势

3 . 1 社区体育的普遍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我国社会体育得到较快的发展。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通过各级政府努力我国全民健身体系已逐渐建成。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加,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不断涌现,这预示着我国社区体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较快的发展。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定会在我国各个区域得到普及。

3 . 2 社区体育的社会化

体育社会化是指体育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不断扩大(一般认为50%以上)。体育人口是指有目的地经常耗用一定时间达到一定量度的参加健身的个体和群体。每周健身3次,每次30min以上的强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一种新型的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和发展活动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将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体育发展中起到积极的组织作用。社区体育的群众组织将有较大的发展,各居民体育协会、指导站将承担起社区体育的大量组织工作。同时,社区体育的市场将被培育起来,群众加大体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健康投资。由此,我国的体育人口将增加。

3 . 3 社区体育的科学化

社区体育的科学化是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为了群众有效的锻炼身体,促进体质增强,在充分动员社区成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提高体育活动的科学性,才能提高人体整体素质。对身体锻炼和娱乐方法手段要根据地域性、季节性、娱乐性、健身性、多样性等进行整理、创新和规范,是推动科学化的重要一环。

4 社区体育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扩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宣传。大力宣传在社区体育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体育工作规则、社区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体育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绩效评估,将社区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

加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资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体育服务人员报酬、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单位划转、社区收入安排等方式予以解决。不断拓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

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体育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依托研究培训基地,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逐渐被人们喜爱,社区体育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社区体育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景象。

摘要:通过对社区体育特点、功能分析和社区体育发展前景,论述发展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管理 篇10

关键词:公共服务,社区体育,现状,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世界得到满足, 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日益增多, 体育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需要满足日常的体育生活, 社区具有人口密集的特点, 所以社区体育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然而人民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人们日常锻炼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迫在眉睫。

1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针对社区居民, 通过体育活动, 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居民之间交流的一种业余生活方式。相关的社区活动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负责, 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还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以及晨晚练等。

社区体育具有区域性、自发性、便捷性等特点, 而社区体育之所以需要引起人们重视, 正是由于它的便捷性, 使居民的锻炼需求得到满足, 然而发展社区体育的重点就在于管理, 而管理的关键在于通过落实各项方针政策, 理清职能分工, 提高居民的体育参与, 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好的条件。

2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社区体育

公共服务体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通过政府或者公共部门为供给主体为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 提供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基础的、社会化的公共行服务的制度。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切入点, 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随着人们体育锻炼需求的增加,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而社区体育是具有自发性、以及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兴体育锻炼方式, 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 需要公共服务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和保障;而加快公共服务进程, 从社区体育方面着手是一个正确有效的着手点。

3 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尚处于初始阶段,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开展主要依靠社区成员自发组织, 这种组织与活动形式不仅不利于社区体育资源的利用, 同时也难以满足社区成员的普遍需求。

目前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 但是现有的街道办事处没有明确的提出工作的职责, 并且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单一, 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委会体育小组和各种晨晚练活动尚未健全, 并且没有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 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都难以解决。由此看来,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薄弱, 重视力度不足, 社区体育资源缺乏。

4 公共服务推动下的管理职能划分

(1) 计划职能:做什么, 为什么做, 什么时候做, 在那里怎么做, 有谁做。由街道社区体协来进行总体规划。

(2) 组织职能:协调关系、明确职责、反馈信息。由社区居委会进行下层责任细化, 将任务分配到个人, 并积极做好群众反馈工作, 将现状反馈给上层管理。

(3) 协调职能:调节人际关系与利益。由社区体育指导员及晨晚练负责人进行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5 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下的社区体育管理策略

5.1 推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创新

改变目前政府为主体的单一现状, 积极拓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渠道, 创新管理和运行方式, 将社区体育锻炼、消费、文化、娱乐结合在一起, 在保证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健全的场地设施以及运行机制;在居民体验方面建立积极的反馈评价系统。推动社区体育产业化发展, 发挥社区的综合功能, 建设市级、省级、全国性示范社区, 做好模范工作, 带动全国社区体育发展。

5.2 重视人才的培养

发现人才、管理人才, 重视管理者身体与心理素质, 统一安排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 重视专业技能以及与社区群众的交流, 发掘小区内的爱好者以及经验丰富者, 为社区体育留下人才。

重视晨晚练负责人, 重视锻炼氛围, 根据社区居民的时间、喜好规划好相关的锻炼时间以及场地, 注意锻炼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文化程度以及时间等问题。

5.3 重视社区土地器材的管理

由专业的人员进行场地的规划建设, 指导员进行社区成员的锻炼指导, 科学的使用器材, 提高社区居民的爱护意识, 提高场地和器材的利用率, 进行场地的租借, 为社区体育活动积累经费。

5.4 重视社区体育文化宣传

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举行相关体育活动, 做好社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以及数字化互联网平台, 建立相关的管理平台。

与企业进行合作, 开展体育活动, 加强社区之间的交流, 推动社区以及企业之间的商业交流, 不仅为企业提供便利, 同时为开展社区活动以及社区场地器材建设拉赞助。

5.5 管理层职能及其作风

注意管理层的纪律, 去除懒惰之风, 奖励先进, 积极将各项工作落实, 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处理好上下层之间的关系, 做好管理与计划, 注重效果的反馈, 逐步实现社区体育管理规范化, 引起上层管理者的重视, 为社区体育争取更多地人力、物力、财力。同时注意行使自己的职能, 可以以行政手段安排各居委会参加社区各项体育活动, 积极带动小区周边单位进行职工体育活动, 开展以体育爱好者为对象的社会体育活动。

6 结语

(1) 社区体育的发展不能一味地依靠社区居民的自发, 这样的社区体育太被动, 应当加大社区体育管理力度, 重视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

(2) 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者的优良素质, 更需要上级管理者的重视以及下层社区人民的拥护, 所以做好上下级之间的评价与反馈工作尤其重要。

(3) 作为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应当尤其注意自身的素质, 应当加强自身的管理才能、体育知识, 培养社区人际关系, 为人公正, 敢于奉献, 具有创新精神, 不固步自封, 积极推动社区、企业联合, 为社区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地资源。

(4) 建立健全的社区体育机制, 落实各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 抓住实权干实事, 将社区体育的影响力扩大开来, 社区体育可能成为新时代大众体育的大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坤, 于可红.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创新动因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1) :5-8, 12.

[2]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 2001 (6) :27-29.

[3]徐群连.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0) :25-26.

上一篇:苏北农业下一篇:勘探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