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2024-05-18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精选8篇)

篇1: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中公共服务方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最为紧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直接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需求的提高,同时也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转变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公共服务项目。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告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体育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公共组织为满足人民群众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这也正是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所在。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根据功能性质的不同和服务种类的区别,一般被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而群众体育作为公共需求的主要形式,也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的重要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此类被称为混合物品。从政府干预体育的特点来看,体育类的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技术标准、体育知识传播等等。

社区体育是指(王凯珍),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承担着政府的各项体育职能,呈现着群众体育各项公共服务功能,保障着社区成员各项体育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在社区范围内,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健身、社区体育组织的指导与活动开展、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提供和社区居民体质健康监测等,几乎涵盖社区体育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社区体育的服务内容就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近一段时间,国家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逐渐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方面,社区建设和服务已经成分社会工作的重点。社区居民健康的保持与提高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全民健身意识的普及与提高是社区体育的重要任务,社区居民体育生活化是社区体育的更高要求和目标。社区体育既切合国家和政府的工作要求,又满足社区居民的自身健康需求与生活需要,功能强大,作用明显,意义深远。

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满足社区成员生存的各项需求,提供生活的物质精神保障,从而真正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属于社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各项功能,不仅能有效满足社区公共服务的多样要求,也能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更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切实了解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特点,真正掌握社区公共体育发展方向和重点,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是广大群众真正受益。

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项目层出不穷

后奥运时代是群众体育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机,在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舆论的推动下,近年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得到显著增强。儿童身心教育、老年人健康需求和居民情感交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要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挥自身优势特点,扩展服务范围,提供多样服务。在全民健身思潮的引领下,为了满足群众多样的体育需求,社区各种组织或个人因地制宜,根据各社区自身特点,不断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或竞赛,繁荣社区文化,(北京体育活动数量情况);不同地区社区在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的布置方面,大胆创新,力求实效,如(健身路径)等;在体育健身指导方面,个别地区推陈出新,推行(吉林)模式,有效拓展了服务范围。

2、服务理念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升

2、内容解释

2、特点分析

3、作用意义

4、现状(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效果)

5、公共体育服务主体需求明显、要求紧迫

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原因

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混杂、界限不清

公共体育服务资金项目独立性不显著、透明度不高、执行力不强、2、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缺乏职业岗位对接

3、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内容不明确、工作任务不具体、工作目标不确定

4、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人才流失

三、结论及建议

篇2: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体育法》,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升城市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根据体育局的工作职能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和谐社区”及创建“文明城区”为目标,以社区体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体育进社区工作健康开展,市体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社区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社区体育工作。

组长:侯东辉

市体育局局长

副组长:高悦文

市体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副局长 成员:杨若松

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

张海军

红山区体育局局长

李国君

松山区文体广电局局长

隋子祥

元宝山区文体局局长

阿鲁科尔沁旗文体局局长

伊文豪

克什克腾旗体育事业局局长

赵国庆

林西县文体局局长

高文成巴林左旗文体局局长

张志勇

巴林右旗文体局局长

刘增军

翁牛特旗文体局局长

黄子志

宁城县文体局局长

高希川

喀喇沁旗文体局局长

葛学文

敖汉旗文体局局长

三、活动内容

(一)科学健身进社区

1、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科学健身系列讲座,每个社区年内举办1—2次主题为“科学的健身方法”、“科学健身与运动处方”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为社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学习科学健身方法。

2、加大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有计划地组织体育骨干参加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到年底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比率为社区常驻人口的万分之十以上,每个辖区内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晨晚练点配备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3、为社区义务进行体质监测工作。邀请一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专家进社区,开展现场咨询活动,针对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现场解答,教授科学的锻炼方法。

(二)健身活动进社区

1、广泛开展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社区内建立健身站点,站点开展活动内容、活动时间、站点负责人等信息向社区居民公布。依托健身站点开展太极拳、太极剑、广场舞、健身秧歌、乒乓球等小型多样、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引导更多的社区居民参加健身活动。

2、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业余时间,举办社区趣味运动会、社区健身活动展演等系列活动,扩大体育活动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促进社区健身队伍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健身器材进社区

各旗县区文体局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建设篮球场、健身路径和室内乒乓球室为主的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的城市社区达到社区总数的40%以上。

四、活动时间和步骤

1、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工作职责(2015年4月)。市体育局制定“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推动“体育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4月—10月)。体育进社区活动要把集中活动和经常性活动结合起来,保持常态,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高潮,全年不断线。

3、总结经验、整改提高(2015年11月—12月)。针对活动开展情况做好“体育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总结工作,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组织、先进个人表彰进行表彰。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将此次工作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确定专人、狠抓落实,整合各方资源,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组建队伍,常抓不懈。为确保“体育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要建立以体育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宣传、指导、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

3、及时存档,定期上报。“体育进社区活动”开展后要及时将开展工作的安排部署文件、信息简报、活动照片、总结材料及报纸、网络截图等活动材料整理归档,定期上报市文明办,以备创城测评检查。

联系人:张徳刚 电 话:5881305 邮 箱:cftyjqtk@163.com

篇3: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1、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理论基础

1.1、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主要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社会需求, 而这种需求还与不同生产部门一定量的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这一理论是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必要条件。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社区体育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 根据供需平衡理论来讲,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资源利用度就能够有效帮助人们达成这一需求。

1.2、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登哈特夫妇提出的现代公共社会秩序服务的理论, 其主要是在对现代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社会服务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背景下所衍生出来的。这一理论强调了对社区和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了社区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并同时引导社会当中各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到建设该项工作的过程中。而政府在这一理论当中不再仅仅是服务的直接给予者, 而被转变成为协调者和监督者, 这样就能够保证社区体育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并使其更加自由化和多样化, 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

2、宜宾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

2.1、宜宾市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宜宾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使得本市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锻炼当中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其中大多将体育运动当成了一种娱乐项目, 陶冶自身的情操。就目前宜宾市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发展而言, 其主要就是依靠辅导站和健身站在进行宣传工作, 并且社区单位也为社区群众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 其中包括“平四健身舞”、“坝坝舞”等, 并且宜宾学院的体育学院和各学校都开展了体育服务活动, 多年来其中共有10个左右单位荣获体育先进单位的称号。但目前宜宾市内的体育运动场地较少, 目前全市人均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仅为0.78平方米, 市区人均体育场地为1.3平方米, 每万人拥有运动场地仅为3.96个, 这与全国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 各运动场地内的运动设施磨损程度较大, 价值养护费用较高, 因此导致很多运动场所内的运动设施均处于待维修或报废状态。根据2013年全市调查结果显示, 这些损坏的运动设施一般集中在公园或广场内, 这主要是由于公园或广场的运动面积较大, 成为了大多数市民运动的主要场所, 因此设施磨损度较高, 据统计室外健身设施损坏达到20%以上, 使得宜宾市内运动设施数量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其次, 宜宾市内所组织的体育活动或赛事较少, 相对于发达城市, 宜宾市内所举办的诸如排球联赛宜宾分赛、自行车越野赛、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集体竞赛项目等以专业运动员或高校学生为主, 而群众所能够参与到的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社区当中, 占据整体数量的60%。这主要是由于组织这类体育运动所需要的是专业的体育人才, 而社会当中对于这种人才较为缺乏, 其大多数均在高校任职或参与体育竞赛项目。而竞技性比赛活动则全部是由体育机构所主办的, 社区内没有举办过任何大型体育竞赛项目。第三, 目前宜宾市的体育组织管理水平较低, 主要是由于基层社区机构没有举办大型体育运动或活动的经费, 导致社区内体育活动量较少, 同时也不能够真正观察自由化、业余化以及多样化等社会体育服务提点, 造成管理方法单一, 管理经验不足等情况。

2.2、宜宾市社区体育的需求状况

(1) 根据对宜宾市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 本市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量较大, 其中有近80%的人愿意花钱来进行健身运动, 并且其中有20%以上的居民认为这样做很有价值。其中消费额度在50元以下的有36%左右;消费额度在51-100元的占19%;消费额度超过100元的共有45%左右的居民, 这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居民的体育活动消费理念也在提高, 居民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 目前宜宾市人口每万人拥有3.96个运动场所, 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58, 差距在一倍左右, 这说明宜宾市内的运动场所数量较小, 无法满足居民对于现代体育运动健身活动的需求。另外, 现代人对于运动项目的需求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 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 由于我国的乒乓球水平开始快速提升, 因此当时全国民众都在开展乒乓球运动, 并且少部分则开展羽毛球运动。但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现代人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追求开始多样化, 因此也造成了运行设施和器材的缺乏。

(2)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服务的关键所在, 目前宜宾市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 根据宜宾市体育局公布数据, 到2013年8月全市有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1641人, 对于一个具有5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 数量还是太少了。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社区滨江社区有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名, 其他大多数社区还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在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均是从社区服务人员当中选出体育运动能力比较出色的人员或者体育爱好者来进行组织, 而这些人员本身未必是体育专业人员, 因此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同时, 非体育专业人员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时, 其所组织的内容必然会十分单调, 目前宜宾市地区的社区体育活动大多数为交谊舞、广场舞、自行车越野等项目, 常年活动项目种类极少, 并且活动内容单一, 不具备科学发展观。社区群众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 体育指导员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根本无法对群众的运动提出有效的建议, 仅仅只能够起到调节的作用, 这样就弱化了体育指导员本身的意义。同时, 社区工作人员本身对于社区体育服务工作重视度不足, 在开展工作时一般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 大多数体育运动仅流于表面, 对于体育服务和宣传工作没有任何好处。另外, 宜宾市区内的市民本身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认知不足, 对于体育指导员的认知不足, 在开展活动时没有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 使这一人群无法成为社区体育活动的硬性指标, 进一步加剧了政府、院校等对于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不重视程。

2、3、宜宾市高校体育服务的现状

(1) 高校是主要的体育运动资源之一,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办法当中规定, 高校室内运动场所面积不得小于人均0.3平米, 室外则要大于4.7平米, 并且要求设施齐全。而宜宾市的高校 (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人均体育场所面积已经超过了1平方米, 明显超过了宜宾市人均拥有量。但高校在利用度明显不足, 导致很多场馆尤其是假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虽然其拥有着专业的人才资源、丰富的设施资源, 但其社会体育服务的开展较为落后, 使得宜宾市整体体育运动工作效果得不到提高。

(2) 在社会体育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支持作用非常大。据调查, 宜宾学院有专业体育教师36人, 体育专业学生近900人, 每年都有近200人获得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 但同宜宾市内其他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和体育专业教师一样都没有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当中,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体育服务本身属于无偿性的服务种类, 各大院校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能获得实际利益, 因此也就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同时, 院校在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不会选择利用这种方式, 因为这种实习内容目前在宜宾市内的各大高校还没有被普遍认同, 即使进行实习也无法取得应有的学分, 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进入社会企业或运动团体进行实习。而这也就造成了宜宾市内社会体育服务人才资源的短缺。另外, 政府职能部门在协调工作上的重视度不足, 使得社区与院校之间的合作性较差, 当社区想要举办各类体育活动时, 无法与院校内专业人员取得联系, 加之院校敝帚自珍, 政府协调性不足, 导致社区体育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更加加重了社会体育服务工作中人才资源的缺乏。

21世纪是人才竞争较为激烈的时期, 同时也是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 社区体育活动本身在市场当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导致人才在选择去向的过程中就会忽略这一工作, 进而导致各方卖弄人才均涌入经济市场当中, 而很少进入公共服务市场中。加之公共服务市场当中人才的保护力度不足, 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益链, 也就无法留住人才资源, 增加了这一市场当中人才资源流动性大的特点。

3、提高宜宾市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 想要提高宜宾市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工作效果, 首先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在该体系制定过程中, 应明确高校体育的位置和职能, 科学制定发展计划, 并在全市范围内拟定发展的步骤和目标。成立专门的办公室, 有专业人员负责组织和规划社区体育活动, 并承担对外联络的工作。还应该加大政府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例如降低有偿开放场馆税收力度, 这样就能够降低场馆价格, 并多开设无偿开放场地供群众活动。

3.2、高校体育场所规划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主要就是将高校内的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化的运用, 增加市民活动的空间, 因此就应该对高校内所拥有的体育资源和场所进行规划。由于高校属于教学性质, 其具有着特殊性,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常属于半开放模式, 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够对外开放, 这样就能够避免校外人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因此, 在规划高校体育资源的过程中, 应结合学校教学进度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高校体育资源的开放时间。可以将开放时间安排在5点至7点之间, 周末可以开放。因为这一时段学生的课程均以结束, 不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还应该利用学校的公示栏, 对可开放的场所和开放时间进行公示, 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了解哪些体育场馆开始对外开放, 以免在健身运动过程中造成冲突。

3.3、探索服务模式

由于我国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 因此在服务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方案。高校在开展这项活动时应利用其无偿性和专业性的优势, 促进这项工作的稳定发展, 并尽量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 还可以与社区形成合作关系, 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到社区当中进行实习, 为社区人员指导如何安排社区活动工作, 这样就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 提高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工作的效率。

4、结语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工作是未来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 只有做好这项工作, 才能够充分利用市区内有限的体育资源, 充分满足市民要求, 并且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全面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 国民对于健身和运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我国的社区体育工作需求度越来越高。本文即是对宜宾市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了目前宜宾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和群众的需求, 并探讨了宜宾市高校体育服务社区的发展情况,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其目的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服务,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 董永项, 闰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社区化进程启示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4.

篇4: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居民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的矛盾

我国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较第四次普查有了明显增幅:但是这些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单位系统,而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锻炼人群的公共场所体育场地实施却严重不足。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校园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28198个,占3.47%;其他22074个,占2.67%;老人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0.7%;广场4987个,占0.61%。〔2〕在这些场地设施中学校和机关内的场地设施就占了近80%,而承载着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社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全国体育场馆设施总量的4.86%。就是这不足5%的场地设施其分布也极不合理,近年来河南省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发展,一大批规划合理、服务完善的新社区迅速崛起,使一批在经济利益上处于相对优势的富裕群体从旧城区中脱身出来,造成了城市社区间的贫富差距。从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看,由于新城区集中了城市精英人群,因此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而旧城区或相对贫困社区拥有的话语权相对削弱,再因旧城区改造的社会投入成本大,使得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而这部分人居住在新社区的精英人士基本集中在青壮年阶段,《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30~39岁年龄组人数比例仅为6.1%,而中老年人“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高,60~69岁年龄组达到11.7%。在20~69岁年龄段,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虽然学校和机关拥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比例较大,但是其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省社区居民实际体育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

1.3 现有设施缺乏管理与维护,丧失了其原有功能

调研结果显示有73.36%的社区体育设施部分受到损坏,设施完好的仅占被调查社区的26.64%,由此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不少健身器材已名存实亡:篮球架没了篮圈,转体训练器上的转盘被人偷走,蹬力器上的坐椅已没了踪影,单杠没了横杆,伸展器变得残破不堪,还有一些器材被人刻划得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一类字句几乎随处可见。这些设施遭人为破坏基本上只能顺其自然,或者是损坏一件、拆除一件。而一些在小区外面的全民健身路径更是有人用无人管,有的虽然在旁边竖有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条例,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处于无人管理和维修的状态。很多器材设施遭到人为损坏甚至盗窃,这种状况极大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锻炼的条件。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全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对其进行全天候监管。部分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使用不当,一部分人不爱惜器材甚至故意损坏,加上部分器材本身建造时间已较长,造成相当一部分器材设施已不能正常使用而成为摆设。〔3〕维护和保养是社区体育设施创建、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证。据一些社区居委会干部反映,政府投资在小区内建造健身设施,没有出台相关的维护管理办法;其次,由于社区人手不够,不可能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再者,维修经费也没有完全落实,有时候因没有维护费用而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1.4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单一化与社区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相矛盾

调研中发现一些社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不得不配备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这些场地设施器材的规划布局、设计配备等标准统一、不同社区的健身器械的数量、种类一致化,本该生动地吸引大众参与、刺激健身欲望的东西被模式化了,而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活动目的的需求被忽略,成为“为建设而建设,为了数量的增加,为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政绩工程”的建设目标导向。每个社区都无外乎这几种体育设施,而这些器材设施是否受欢迎及其利用率高低则无人问津。不少社区的体育虽然配备有不少体育设施但是其利用率很低或根本未被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存在显著矛盾。

面对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靠增加物质投入来解决。投入再多,器材闲置也无济于事,必须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事实上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它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也就是说,社区作为人类生存活动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而每一个区域性社会结构体都有其地理、文化、习俗、组织行为、心态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区的主流文化,社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成员文化素质、民族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文化内核,认同的主流文化使得社区居民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4〕这就要求在进行器材设施配备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应从健身者的具体需要出发,否则,不仅在资源上造成浪费,而且在人们的心理上难以形成有效刺激,难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兴趣,健身冲动会因为缺少适宜的物质环境而被扼杀,僵硬的器械罗列变成表面的摆设。

2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有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城市社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同样深受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体育政策等发展变化的影响。在这几个因素中,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本国大众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河南省的GDP已经跃居全国前五,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仍处在较低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步伐。

2.2 有关部门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及监管不到位

当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等法规,以确保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到实处。〔5〕例如,《规定》要求区级社区需有1.5-2.0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2000~4000座位的体育馆一座,居住小区需配备体育场所200-300m2/千人,并且,国家对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备标准也做出了严格规定。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没有严格执行这些规定,甚至有些职能部门出现行政不作为。

2.3 权责不明,导致管理与维护的缺失

权责不明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出了问题去找物管,物管往往会推到社区,无钱无权的社区又会“转嫁”牵扯上体育部门,而体育部门又明确表示,东西赠出后管理权限已移交。弄到最后,大家还是一头雾水。〔6〕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建在居民区的健身点是由辖区负责管理,但财政相对拮据的基层管理部门在建了健身点后就很难再出钱承担维修了;而物业公司也不愿意接受这块“只有投入、不见回报”的“烫手山芋”;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路径,是由体育部门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专项资金建设的,体育部门的说法是只负责项目审批、器材购置和免费安装,以后的器材管理和维修问题应由受赠单位解决。这种由权责不明造成的管理与维护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紧张的矛盾。

2.4 房地产商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致使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关注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配置,不少开发商甚至将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当做小区楼盘销售的招牌,作为楼盘销售时吸引业主的卖点,推向市场。〔7〕但是,事实上不少开发商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原规划中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缩水,许多在最初的设计规划中存在的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实现同步建设,居民一旦入住,其体育规划用地不是被挪用就是被占用,规划与现实出现了较大反差。还有些开发商将本应该在住户入住时交工的配套体育设施,推到二期三期建设甚至一拖再拖,最后将本该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挪作它用。由于业主维权意识的缺乏,致使开发商承诺的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

3 小结

河南省体育人口稳步增加,而相应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存在显著矛盾,近80%城市居民反映公共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健身需求;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新老城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较新城区存在一定差距;权责不明,使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受损情况十分严重,甚至成为摆设;对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与验收机制,使部分公共体育设施只存在于设计规划中,侵害了广大居民的健身权利。

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地较为丰富的部门,逐步实现场地共享,同时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在现有空间、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改建、扩建等途径,进一步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布点,方便居民就近、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要;建立和完善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探索一条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加强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相关法规建设,完善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制约机制,确保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权利。

参考文献

〔1〕杜建辉等.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11:91-93.

〔2〕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6-119.

〔3〕黄静珊.陕西省城市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16.

〔4〕宋杰等.对当前社区体育设施配置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7.5:49-52.

〔5〕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

〔6〕陈旸等.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22.

〔7〕张吉慧等.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篇5: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摘要】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是当前我国社会体系及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来说,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推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发展,能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地贯彻执行,会中指出“大力改善并保障民生,渐趋完善适合国情、覆盖城乡、相当完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公共服务系统,使政府保障能力得到提高,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指出“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这些要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这一服务体系里的“根本点”,它的运转效果及效率关系着百姓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重要参数。

【关键词】社区;公共体育;内生性发展;研究

一、研究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的意义

(一)形成社区体育氛围,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伴随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日渐重视,社区体育含义也渐趋深化,有了“同处居住、创建文明、繁荣发展”的和谐气氛及“同创、同建、同荣、同享”的思想理念。强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逐步使社区居民不断发展的需求得到实现,对创建融洽的社区体育气氛、增强社区成员睦邻友好关系、建立文明社区乃至早日达到小康水平、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意义都相当深远。

(二)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拓展供给面

对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这一问题,统观有关专家的研究能够发现:在提供服务方面,政府仍旧处于主导地位,提供器材、资金、人员等全方位的支持,对此“全面承揽”。目前,社会、政府、市场还没有真正联合起来对此提供服务,发展还相对滞后。社区居民还处于自发、自助加入供给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况且这种自我组织还缺乏统一的领导,发展迟缓。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生性加以研究,可以使这一服务的供给渠道及主体开拓新天地,让内生性供给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供给效率大为改观,供给面明显扩大。特别在中心社区,由于场地健身器材相对很少,再加上人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平时老死不相往来,那么研究这一服务的内生性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现代化社区的发展。

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的问题

文章以衡水市为例,分析研究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发现,在供给服务时,政府仍处于主导位置。在整个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环节里,作为街道的附属单位,社区体育俱乐部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自主发展动力很弱,发展空间很小。受工作机制及长期发展环境的制约,社区体育俱乐部还十分依赖政府,全部的资金、人才、任务来源都由政府支持和供给;而社会体育组织却明显参与度不够,很难展现出其自我管理、服务、发展的优势。至今,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仍旧是“从上到下”的管理形式,这一体制很难达到“自身供给”、“从下到上”的变革创新目标。

(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配套问题

最近这些年,衡水市得到了迅猛发展,商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渐趋成熟。与城市文明迅猛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场地健身器材相对很少。近几年,衡水市政府已锐意改革,花大力气进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使体育健身“生活包围圈”已初具规模,然而在分布上还是显得不科学。由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更新跟不上,这让健身器材闲置、损毁情况突出。学校的活动场地,很少对社区居民开放使用;即便是开放,怎样管理也没有成熟的制度。在社区里,公司遍布、商务高楼林立、人口密度很大,需要大量的楼宇健身场地,而楼宇健身场地却相对短缺。社区及楼宇体育还未形成资源共享体系。

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对策研究

(一)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自组织治理力

在当今社会,需要社会参与要高效化,社会表达要专业化,这样才能让社区成员同别的社会团体自由地沟通及交流。所说的社区体育自组织治理,指出于相同的体育锻炼目的,社区居民不用得到政府批准,就能够组建有关的体育组织,并借助组织化的途径,来达成个人体育愿望,使自身锻炼权益得到保障,从而让自身体育锻炼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参与式管理模式。对社区居委会来说,要积极响应,建立社区体育自治组织,比方说社区体育发展委员会,要形成长效机制,想居民之所想,定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构建“从下到上”的自治系统。这种模式顺应了体育发展新要求,让体育走进了居民生活。此种参与模式,既促进了国家发展体育的目标,也满足了个人需要。借助此种参与形式,有效解决了社区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无组织无秩序的现状。社区体育“自组织”的运作机制,符合居民的公共体育利益,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二)拓展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民参与度

社区是相对完备独立的物质范围,居民对较少的公共体育资源共同协调分配。提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不仅要求过程要科学,而且需要分配结果要公平。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发展里,要采取公民参与的措施,强化公共服务权利及责任。拓展居民参与度,有助于增强大家的公民意识,推动体育中介机构的发展,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使社区委员会担负起服务社区的职能。社区内生性发展组织,要构建积极的公民参与体系,扩大居民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供给里的参与范围,提高参与热情。

篇6:体育系月塘社区志愿服务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体育系阳光行动志愿服务队从2005年起开始开展活动,我们的宗旨:“青春、阳光、活力、志愿服务”。在近四年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我系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活动事迹有:义务劳动、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参加了“纪念一二九”环城跑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关爱老人等系列志愿活动。

我们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针对关爱老年人进行,将对莆田市月塘社区活动中心进行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并与老年人交流体育运动和健康活动,教他们太极拳,妈祖健身功,武术等健身运动,与老人们建立美好的友谊。

二、活动目的:

1、让同学们理解志愿者行动,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光荣的志愿者;

2、“如果说世界是美好的,那么是爱让这个世界更有温情。尽孝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心意,老年人就是我们要关心、照顾的群体。我们都会变老,所以现在对老年人的关爱是很重要的。”

三、活动对象:莆田市月塘社区活动中心

四、活动可行性:

1、活动本身操作性强;

2、符合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

3、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理念。.五、前期准备:

1、事先联系了月塘社区的负责人,准备好工具以便进行卫生大扫除

2、安排好要参与的志愿者

3、对教该地区老人太极拳,妈祖健身功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4、收集老年人健康运动与保健的资料

六、活动展开:

1、通知各个志愿者到场时间,8点准时在体育系活动室门口集合;

2、做好点名工作;

3、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好每位志愿者清洁月塘社区的具体任务

(1)、打扫清洗月塘社区的活动公园,分两组,一组9人负责打扫,剩下的负责倒垃圾

(2)、打扫完毕之后与老年人互动进行妈祖功宣传

(3)、由社区的会长带领我们去指定的地方教当地老人学习妈祖健身功,太极拳等

(4)、交流健身常识

七、志愿服务时间:2011年9月24日 8:30——11:30

八、参与对象:体育系阳光行动青年志愿者,大概15人左右。

九、志愿活动宣传:宣传栏张贴海报,男女生宿舍小黑板进行通

知报名,确定名单。

十、注意事项:

1、整个过程,大家注意安全(行程中和活动中)。

2、活动中,遵守纪律,不得擅自离开群体。

3、如有突发事件及时联系负责人。

相信在我们的一同努力下,我们的志愿服务会更完美、完善。

体育系阳光行动志愿服务队

篇7: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为认真贯彻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视讯会议精神,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社区将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形式,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群体覆盖面,全面增强全体居民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认知度,为掀起全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热潮做出新的贡献。为确保活动有序实施,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主要工作内容

(一)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1、结合区培训活动,进一步拓宽培训的服务范围,增加各类培训的课程设置,扩大培训的群体覆盖面,特别是针对广大未成年人、老年人、外来工等群体,聘请文化艺术的专业辅导志愿老师,开展免费的文艺培训活动。

2.根据广大参观群众的需求,积极为市民群众进行参观引导和专业讲解。

(二)开展系列流动文化服务活动。

1.开展“学雷锋〃流动电影放映”服务活动:进一步拓展流动电影放映的服务范围,组织文化志愿者协助公益电影放映服务机构,广泛开展送电影进社区服务活动,让更多的社区群众、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众享受流动公益电影服务。2.开展“学雷锋〃流动图书借阅”服务活动:社区图书室开展流动图书借阅进社区服务活动,让更多的社区群众、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众享受流动图书借阅服务。

(三)开展文化市场义务监督服务活动。

广泛发动义务监督员,以及关心文化市场管理的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市场义务监督服务活动,对网吧、娱乐场所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提高文化经营单位守法文明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为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现拟组建一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的宣传、指导、参与,正确引导市民快乐地、健康地进行健身活动,使志愿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二、活动机制

把大型集中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小型多样的经常性活动相结合,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壮大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根据志愿服务的内容,依托各类体育教育和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聘请专业人员对志愿者进行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好志愿服务的登记工作,建立志愿服务登记卡,把志愿者参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反馈给本人,同时作为年终志愿者表彰的依据。

三、活动要求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群众体育社会化的创新形式。各村(居)委会、各义工组织要把这项活动作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活动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要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文明和谐村、体育强村、健康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因地制宜、群众受益、注重实效,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四. 工作职责:

1.负责协调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学雷锋〃读书导引”、“学雷锋〃免费文艺培训”、“学雷锋〃参观引导”等在公共文化场馆开展的三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2.负责做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

3.负责做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有关资料、图片、情况的收集和汇总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中央、省和市、区高度重视开展“学雷锋”活动,全国上下已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新高潮。“学雷锋〃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是全区文化志愿者形象的大展示,是常态化志愿服务团队的大展示。为此,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倡导“学雷锋”的理念,把雷锋精神演绎得可亲可学,使雷锋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要切实做好活动的各项保障工作,充分整合文化资源,集中人力和物力,完善活动的各项配套工作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紫荆花社区

篇8: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滁州市南谯区, 芜湖市、安庆市、淮南市、阜阳市、宿州市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112个社区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学术论文、文件和新闻报道, 并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从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安徽省体育局、合肥市体育局、安庆市体育局等单位7位相关专家进行电话、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的访谈, 全面征求了有关现状体系建设及对策的相关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 设计出相应的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3017份, 回收2765份, 回收率为91.6%;有效问卷2583份, 有效率为93.4%。问卷调查前, 聘请10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其信度和效度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

1.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1.2.5 逻辑分析法

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展开科学分析和讨论, 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结论, 使研究更客观、可靠。

1.3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

体育公共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 由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共同提供的, 为满足公民各种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产品和行为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包括:和财政直接相关的体育场地设施, 和财政不直接相关的体育技能培训、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展、健身咨询、体质测量与评价等[2]。本研究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涵义的界定是,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以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体育权益的各种公益性体育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组织基本情况

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一般包括:正规的体育组织、群众性体育组织和民间体育组织。

由表1可知, 在被调查的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中, 有正规体育组织、健身俱乐部、晨晚健身点、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分别占68.4%、20.3%、93.8%、85.6%, 表明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不尽完善。

2.2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由调查结果得到,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近3年, 有69.5%没有举办过综合性运动会, 已举办过的综合性运动会多数是不定期举办。近3年, 有54.4%没有举办过单项比赛, 举办1-2次的为27.3%, 举办3-4次的为11.7%, 举办5次以上的仅为6.6%。表明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活动开展不丰富。

2.3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与评价

第一, 由“反映健身场所存在问题后意见被处理情况”的调查情况得到, 健身场所对问题出现后的积极主动态度 (51.7%) 明显高于消极被动态度 (24.5%) , 这表明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健身场所还是比较注重提升服务的质量, 注重对公众权利的保护。第二, 对“政府购买服务让市民免费参加”的调查显示, 75.5%的居民赞成政府购买服务, 让居民免费参加体育活动。这表明社区居民看重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 对政府的利民措施表示欢迎。第三, 对社区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负面评价中, 体育场地设施类和体育活动类均为15%左右, 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质监测和信息咨询类约均为25%左右。对该6个方面的满意度正面评价差别不是很大, 满意度平均为45.4%。其中体育场地设施类稍好 (54.3%) , 信息咨询类稍差 (39.7%) 。

2.4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政策法规保障服务基本情况

政策法规从其实证的意义上说,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政策法规对社区体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引导功能上。政策法规对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的引导功能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近几年国家颁布的《纲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例如, 安徽省六安市制定了《中共六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体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六发[2004]10号和《六安市关于开展“体育进社区”活动工作的实施方案》六市体[2002]57号2份关于群众体育的政策文件, 使群众体育活动有了一定的政策保障,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然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显空泛, 社区体育发展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能得以落实。例如:政府过于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而忽略群众体育需求的现象越加明显;街道、社区职能权限受到限制, 群众体育所需的场馆设施建设问题无法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等。这些政策体制方面的因素势必会使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2.5 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人才资源保障服务基本情况

社区体育人才包括组织管理人才、健身指导人才、健康监测人才、科研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等[4]。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社区体育专职与兼职人才队伍, 是当前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发展中非常急切的问题, 调查发现, 112个社区中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1名, 平均每个社区2.4名, 基本达到安徽省体育局的总体指标要求, 但在国家级和一级指标上差距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专职管理人员, 存在着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和体育指导人员结构不合理、兼职人员多、责任心差等现象。通过调查发现, 在被调查者中, 只有23人是体育专业毕业人员, 只占到总数的8.5%, 绝大部分人未系统学习过体育学科知识。虽然他们中的多数人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但要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健身指导, 其差距还很大。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机构

为了保证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应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机构。基层组织要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 并有专人负责本级的体育公共服务工作, 配备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专职工作人员或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 尤其要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与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保证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正常开展。

3.2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现阶段, 社区居民对文化、体育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 经常组织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参加一些具有城乡特色的体育活动, 不仅能满足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尤其是对培养有道德的社会公民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3.3 相关配套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虽然主要是以政府及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但规范体育市场体系也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 构建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同样需要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体系, 发挥法制和市场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 发现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组织不健全、体育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是主要的三个方面, 本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建设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 2001 (1) :46-48.

[2]罗攀.论体育权利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8 (4) :428-432.

[3]叶海平, 李冬妮.社会政策与法规[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7-58.

上一篇:教师基本要求下一篇:浅谈如何写好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