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部地区

2024-05-09

辽宁中部地区(精选七篇)

辽宁中部地区 篇1

试验方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 K19+330段

根据钻探资料,场地土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 素填土:黄褐色,稍湿,稍密。

(2) 粉质粘土:灰褐色~黄褐色,灰褐色~灰黑色,湿~饱和,软塑状态,局部夹薄层粉土。

(3) 细砂:灰色,饱和,中密状态。

1.2 K21+890段

根据钻探资料, 场地土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 粉土:黄褐色、灰色,稍湿,中密状态,含有植物根系。

(2) 粉砂、细砂:黄褐色,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

2 试验及结果分析

2.1 标准贯入试验

现场采用DPP-100型回转钻机泥浆护壁钻进,标贯结果见表1。

2.2 静力触探试验

现场采用20T自行式静力触探车,采用双桥探头,J TY-3A型数据采集仪进行数据采集,试验结表见表2。

2.3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采用堆载法,配重为砼块和钢梁自重,压板面积0.5m2,试验深度1.1~1.5m。试验采用500kN油压千斤顶加荷,配40MPa标准压力表测压,以2块50mm量程百分表观测地基土沉降。粉质粘土 (2) 分级荷载30kPa,首级30kPa,终载270kPa和300kPa;粉砂 (2) 分级荷载40kPa,首级40kPa,终载400kPa。试验结果见表3。

注:[fao]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单位kPa, s为对应沉降量, 单位

mm。

综合上述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结果,分别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和压缩(变形)模量Es (E0) 及桩侧摩阻力标准值(qik)见表4。

由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由土工试验、标贯试验、静探试验确定的承载力平均值略低于静载荷试验指标,粉质粘土 (2) 差值为7%,粉砂 (2) 差值为17%。

3 结论

通过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采用标贯试验获得的承载力值安全系数较大,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获得的承载力值更接近实际,静力触探试验得的承载力值偏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构筑物对承载力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指标, 有条件情况下, 承载力指标宜采用多种原位测试结果综合分析确定。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 (第四版) , 2007年2月第四版.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 TG C20-2011) , 2011年11月第1版.

辽宁中部乡村住区景观的营造 篇2

(一) 乡村住区景观概念

乡村住区景观是以人文景观为主, 主要由乡村住区空间形态、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等构成 (见图1) 。乡村住区景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乡村住区景观是一种外在的表象, 即人们对其特征和形象的认识与了解, 也就是视觉所感受到的环境物质形态;其次是除了物质形态层面外, 乡村住区景观还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 也就是乡村居民的行为和活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二) 乡村住区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住区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长期以来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具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类型要素。物质要素根据其形成模式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 非物质要素主要为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习俗。

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乡村住区的景观基底, 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及动植物等。各要素不仅是乡村住区生态景观的构成要素, 而且对乡村住区景观的构成有不同的作用, 乡村住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是通过各个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见图2) 。

2.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类为生活及生产而建设的事物, 包括乡村住区空间形态、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及住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用地 (见图3) 。

3. 非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作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 主要体现乡村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 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 表现为与他们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宗教、语言等。

二、发展乡村住区景观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乡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 使乡村住区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是与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客观地看, 有些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 景观模式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 同时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 给乡村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影响了乡村住区景观面貌。在这样的情况下, 亟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乡村住区景观的发展之路。

三、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景观现状分析

(一) 现状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国家将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方针政策促进了辽宁各地乡村住区景观建设活动地开展。如沈阳地区开展的百村屯环境整治及绿色村庄建设, 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于乡村住区的景观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住区的景观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住区整体建设的滞后, 导致问题突出 (见图4) 。

(二) 问题成因分析

辽宁中部地区乡村住区, 由于整体建设滞后, 导致整体住区景观环境风貌落后, 景观效果欠佳。景观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如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冲击以及乡村地区各项设施的薄弱等, 使得乡村住区景观效果欠佳。

四、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张家屯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 张家屯村景观建设现状

张家屯村现状景观同辽宁中部其他地区相似, 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 也进行过相关建设, 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对住区内景观建设的关注不够, 导致住区景观建设无人问津;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管理不善, 导致住区内原有的景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 甚至于遭到破坏;科学系统规划的缺失, 使景观建设缺乏依据, 导致住区内出现局部景观亮点, 但又存在与住区整体景观不协调的矛盾;原有乡土景观受城市化影响正在逐渐消失, 新的景观元素逐渐出现 (见图5) 。

(二)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1. 整体空间景观格局营造

张家屯村景观系统, 从空间构成及形态特征可总结为点 (节点) 、线 (轴线) 、面 (组团) 、环 (周边) (见图6) 。

点:住区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动场地等景观节点, 包括住区中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办公建筑等景观区。同时集中设置的办公设施、商业设施、集会广场及绿地也形成了住区的中心, 是住区景观最为核心的区域。

线:住区内道路等线形元素形成的景观, 包括道路景观、河流水域景观、防护绿地景观等。同时中部东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区内具有视觉走廊及串联景观节点的双重作用, 构成住区内一条主要景观轴线, 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庄内居住组团景观, 包括住宅景观、庭院景观、住宅群体景观, 是住区整体景观面貌的核心内容和外在表现。

环:周边对住区形成环绕的景观, 主要为住区周边农业景观及水体。水体景观是张家屯村重要的景观元素, 农业景观则突出了本地区的地域特点, 同时也给村庄景观定下基调。

2. 居住空间景观营造

(1) 建筑形式结合地方情况, 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础上, 进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 利用新式墙体材料美化建筑外观, 同时在原有民居的特点上进行改进, 整体形式遵循东北民居建筑的结构粗壮, 外表朴实的特征;其次, 在建筑的个体层次上加强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选择、色彩景观的提升和保温措施的应用, 使之与传统乡土建筑在风格上达到统一, 同时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见图7) 。

(2) 住宅布局保持传统的独院式住宅布置形式, 再以独院式住宅为单位整体形成联排式住宅。独居形式并不适合冬季寒冷的气候, 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风寒的效果。在采用联排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日照间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见图8) 。

在住宅的布局上, 应充分结合本村平原地形特点, 采取集中布局形式, 同时在各居住片区内预留场地, 形成公共空间。在建筑层数的布置上, 采取单层与双层以组团为单位错落布置, 丰富住区整体景观风貌, 使住区的轮廓更加具有特色。

(3) 建筑色彩采用加强色彩设计的手法, 如屋顶可以红色、蓝色调为主, 增加色彩的鲜明度:外立面墙采用浅淡颜色, 提升亮度并与屋顶色彩相协调;窗框则可采用蓝色、黄色等鲜亮色调。在改善冬季景观的同时, 从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角度, 愉悦村民的心情, 促进邻里和谐相处, 增强村民归属感。

(4) 应用生态化节能措施, 应对冬季寒冷的气候, 同时立足于目前的经济水平, 力求做到“高效、经济、可行”, 力争以最少的开支达到最满意最舒适的效果。

(5) 庭院空间景观在布局上结合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 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 提供多种方案, 供村民选择。绿化方面, 根据本地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庭院空间设计绿色蔬菜、花卉等绿色植物的种植区, 既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 又可改善宅前环境状况。

3. 行为活动空间景观

(1) 道路景观

保存住区传统村落肌理, 线形构成上以平滑曲线为主、直线为辅, 体现传统乡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观空间, 还可增加住区内景观的层次性;路面铺装根据道路等级推荐采用不同铺装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观节点等附属设施;加强村内道路绿化, 主干道结合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带 (见图9) 、庭院围墙外绿化和道路绿化形成村内林荫道系统。

(2) 公共活动空间景观

广场的设计基于其功能共包括三个方面:集会功能, 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休息功能, 场地以绿化、休憩设施为主;运动功能, 运动设施的配置。基于乡村广场的特点, 三种场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协调, 没有确定的界限, 同时在设计时考虑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对场地的需求, (见图10) 。

公共建筑景观集中布置于住区中心。规划公共建筑根据其不同使用性质, 首先确定其体量、色彩, 建筑形式与规划住宅形式统一, 采用硬山坡屋顶式, 其它参照上述建筑设计要点。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 结合周边住宅, 对广场、绿地等形成围和, 减轻冬季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同时在公共建筑中设置相应活动设施, 满足村民室内活动的需求。

公共绿地景观主要作为广场的对景, 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公共绿地设计上以绿化为主, 辅以休憩设施, 如石凳、座椅等, 绿植以低矮树种、灌木为主, 少量种植乔木。

(3) 亲水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东部存在因居民进行水产养殖而形成的大面积坑塘水面。在规划中通过对原有水面的略加处理, 形成具有本村特色的景观节点, 同时也可开发诸如垂钓、农家乐等增加居民收入的旅游项目。

4. 文化空间景观

张家屯村文化空间的构建源于祖先开荒拓土的功绩。通过对张家屯村不同时期资料的收集, 在村委会处形成一处文化展示场所, 内容主要包括前人创业的历程、传统农具的展列, 使当代人, 特别是当代年轻人, 了解过去农耕的历史及前人建设家园的光辉历程, 增强其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动力。

五、结语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水资源规划 篇3

1 水资源工程现状

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2005年工程供水设施现状总供水能力100. 91亿m3,见表1。

单位:亿 m3

2 节约用水

根据辽宁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综合节水目标。

2. 1 农业节水措施

工程节水措施是节水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实现农业用水远期控制目标的关建。非工程节水措施主要包括农艺节水措施和节水管理措施等,是节水工作的辅助措施。

2. 2 工业节水措施

工业主要节水措施包括以下各项:

a. 实行计划用水。

b. 制定合理的水价,运用经济手段推动节水的发展。

c. 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d. 建立节水发展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

e. 鼓励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开发,加强节水器具推广。

f. 确保现有工业废水处理装置达标运行,逐步提高工业污水回用率。

g. 限制新建和采用耗水量大的项目、设备、工艺。

h. 继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i. 对废污水排放征收污水处理费,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j. 加大中水使用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大海水和微咸水的开发利用力度。

k. 推广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等的在线监控技术。

l. 对重点行业推行节水工艺和节水措施。

2. 3 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节水措施

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的节水不但与城镇管网的改造、节水器具的推广等工程措施有关,而且与城市管理水平、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非工程措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通过工程与非工程节水措施提高行业用水效率。

2. 4 城镇生活节水措施

a. 管网改造及节水器具推广。

b. 逐步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和雨水利用示范工程。

c. 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加强法制管理。

d. 全面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强制实行《城市计划用水指标证》制度。

e. 合理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发展。

f. 加强节水器具、设备的研发和管理。

g. 降低管网漏失率。

h. 非常规水资源推广利用。

i. 加强宣传,提高市民节水意识。

3 需水预测

选取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人口、GDP、农业灌溉面积等指标进行需水预测(见表2)。

单位:亿 m3

4 水资源保护

4. 1 水资源保护总体方案

在划分水功能区的基础上,依据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分析计算不同水功能区现状和规划纳污能力,结合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现状及预测结果,确定现状和不同水平年各功能区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方案。

单位:t/年

4. 2 水资源保护措施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在于从保护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出发,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a. 调蓄工程。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应逐步分期兴建一些调蓄水工程,改善水环境。

b. 清淤疏浚工程。河、库清淤疏浚是解决内源污染释放的重要措施。

c.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市污水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应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d. 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工业所占比重大,工业废水排放量多,应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加以治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

e. 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工程。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水质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提供安全饮用水是世界正面临着的四大水资源问题之一[1]。对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在二级保护区内实施防护林带工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库水体水质。

f. 清污分流及排污口优化工程。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排污口布设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清污分流、排污口优化布设,可以保证重要功能区的水质目标。

g. 中水回用措施。中水回用是将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或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后的水又回用于城市的市政景观、发电、建筑施工、工业冷却、喷洒马路、城市绿化、农业灌溉等。

h. 监督管理措施。水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不仅涉及水资源的量,而且更应注重水资源的质。

i. 法律法规措施。水资源保护工作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才能使保护规划得以实施。

5 规划实施效果分析与保障措施

5. 1 实施效果分析

5. 1. 1经济效益分析

a. 城市供水效益。到2010年增加城镇供水量9. 65亿m3,年供水效益为11. 57亿元;到2020年增加城镇供水量8. 28亿m3,年供水效益为9. 94亿元。

b. 灌区改造工程效益。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8. 12万亩,每年可增产粮食生产能力1万t,估算灌区改造年效益为1. 07亿元。

按上述分析,2005—2020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重点水资源工程建设项目,可定量的直接效益包括供水、灌溉等年效益总计约60. 5亿元。

5. 1. 2 社会效果分析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城市供水保障可以满足2020年水平年之前上述城市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用水要求,这对辽宁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5. 1. 3 生态效果分析

湿地和森林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的肺,2010年、2015年、2020年在考虑河道内外生态需水后,必将促进辽宁省中部经济区水生态环境的好转及优化。

5. 2 保障措施分析

a. 科学规划。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b. 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配套法规建设。

c. 推进水利依法行政。在水利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d. 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机制。随着水价机制的逐步完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辟水利投入新渠道。

e. 完善水价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和农村水价政策机制,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f. 建立水市场机制。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现水资源的综合价值。

g. 深化水管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h. 规范管理。整顿和规范水利市场,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i. 科技兴水。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总体技术水平,加快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加强水利技术和经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未来实现水利现代化进行探索研究。

j. 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水利建设与管理人才,切实加强水利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

k. 社会参与。水利发展规划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和实施,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认识程度。

6 结 语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水资源还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2]。编制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水资源规划,对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体系,统筹安排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严重缺水,水源配置不合理。通过水资源合理规划,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体系,统筹安排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水源保证。

关键词:辽宁中部城市群,水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洪阳,栾胜基.跨世纪的水资源管理[J].世界环境,1999(1).

辽宁中部地区 篇4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 以控制颗粒物污染和降低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重点, 采取整体控制和分区要求的方法, 因地制宜实施开展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对于“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 总量控制原则

(1) 环境有效性原则:凡是环境质量指标超标严重的区域, 不允许再上增加污染的生产项目, 对于那些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浪费大, 治理难度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必须进行调整。

(2) 适用性原则:中部城市群区域内污染源密集, 即使所有污染源均已实现达标排放, 但是城市空气质量仍然无法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另外, 火电厂的高架点源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通过长距离输送, 已经造成区域性的酸沉降问题, 区域容量指导下的总量控制适用于辽宁中部城市群污染防治的需求。

(3) 可行性原则: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与中部城市群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污染治理技术水平相适应。按照环境容量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科学地提出不同时段该区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指标, 再通过对污染源治污能力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排污控制优化方案, 将总量目标加以分解。

(4) 差异性原则:不同高度的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传输和扩散的规律是不同的, 不同区域或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问题也有很大差异, 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

(5) 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于区域内的重点污染企业、行业要按照已经建立的区域扩散模型计算允许排放总量, 核发排污许可证;对其他污染较小的企业可按照浓度达标的简易方法核定排放量。

(6) 公平性原则:总量控制不应影响6城市的平等发展权利。区域总量分配方法的设计, 应尽量与全国同类型污染源的分配方法保持一致, 并适当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燃料状况、削减能力等, 力求体现公平。

(7) 分级管理的原则:容量目标应当进行逐级分解, 使省、市、企业等各级做到各负其责。总量控制目标是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指标。

2 污染物总量控制思路

总量控制的基本思路:根据中部城市群排放特点, 中部城市群目前亟需解决的大气环境问题, 一是城市环境质量达标问题, 二是城市群污染问题, 三是区域性的酸雨趋势加重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 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上采取行动:

(1) 国家层次——基于减轻区域性酸雨危害的要求。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必须在国家的层面上进行总量控制。以改变各地酸沉降超临界负荷为目的, 确定总量控制目标, 制定适合电力行业排放特点的总量指标分配方法。

低矮源 (非电力行业和生活源) 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烟尘和粉尘, 应针对污染状况 (城市群效应或城市环境质量达标问题) , 实行区域或城市层次的污染物总量控制。

(2) 区域层次——基于减轻城市群效应的要求。中部城市群的总量控制可能涉及多种大气污染物, 涵盖工业、交通、生活等各种污染源。对此必须进行区域总量控制, 根据区域污染特征确定需要进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种类, 按照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总量控制目标, 在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确定总量分配方法。

(3) 城市层次——基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在城市层次进行的污染物总量控制, 除了要满足控制区域性环境污染的要求, 还应根据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 决定是否应对区域控制未作规定的污染源实施总量控制。总量控制目标根据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时对应的环境容量来确定, 按照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的原则进行总量分配, 调整污染源布局, 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总量控制的主要程序:第一层次是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电力行业排放污染物总量 (目标总量) 控制计划;第二层次由区域的环境管理机构负责, 在确定区域环境区划的基础上, 核定中部城市群环境容量, 并科学地分配给各市;第三层次是各市地方政府根据分配的总量指标, 进行指标的二次 (或多次) 分解, 分解到更小的区域或企业。

3 区域质量目标总量控制的程序

(1) 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区域发展规划、社会和自然条件、污染源和环境现状, 以及污染扩散规律的调查分析结论, 确定总量控制区范围, 划定区域环境区划, 明确控制因子和环境目标。

(2) 建立区域的扩散模型, 科学分析总量控制区的自然条件和污染物扩散规律, 计算区域环境容量或区域酸沉降临界负荷,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污染物排放预测, 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3) 通过对污染源治污能力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排污控制优化方案, 将区域总量目标科学分解到各城市。

(4) 各城市按照分解的目标, 科学确定各源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具体落实分配到各个污染企业、污染源。

(5) 为了保证总量控制政策的有效执行, 必须实施总量监管。

4 大气总量控制目标污染物

(1) 颗粒物的控制。颗粒物是中部城市群首要污染物, 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 有组织排放的颗粒物主要包括烟尘和工业粉尘两个部分, 因此由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对电力行业和非电力行业进行颗粒物总量控制, 结合区域环境容量, 确定相应的总量控制目标。

(2) 二氧化硫的控制。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目标划分成两部分, 一是电力行业的总量控制目标。二是非电力行业的排放总量。

(3) 氮氧化物的控制。氮氧化物控制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 至今尚未纳入环境统计范围, 因此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还没有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可以预见, 随着NOx排放量的稳步增长, 作为复合污染的前驱污染物, 其作为总量控制对象将很快提到日程。

通过以上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研究分析, 为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以及可操作性的方法。使总量控制决策更加科学化, 更加合理化。

摘要:以控制颗粒物污染和降低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重点, 开展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从总量控制的原则、思路、程序以及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论述, 使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中部城市,大气,总量控制

参考文献

辽宁中部地区 篇5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央重点发展珠三角, 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三角, 90年代中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 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 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计划, 从政策上看, 中部处于塌陷之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东快西慢中部居中的态势, 2002年首次出现东快西次中慢的新态势, 中部和东部的差距在拉大, 而中西部的差距在缩小, 出现了“中部塌陷”之说。

2004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2月, 中共中央作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基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部崛起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因此, “中部崛起”的提出, 为中部地区 (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旨在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而外商直接投资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 合理而有效地引进外资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部崛起的重头戏, 而充分利用FDI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 通过对扩散技术的吸收与掌握, 从根本上转变中部地区技术实力弱、劳动生产力落后的局面, 为中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技术溢出, 是指由于广义的外商直接投资所内涵的人力资本、R&D投入、管理理念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了技术的非自愿扩散, 促进了当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进而对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而外资企业又无法获得全部收益的情形。对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我国大多数学者研究对象的地域选择主要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 或者以全国为研究对象, 而很少有学者专门研究我国中部地区的FDI技术溢出效应。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各行业FDI不断进入, FDI在该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 本文利用中部六省连续九年的面板数据拟对我国中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以探究中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大小, 这对于中部地区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做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将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做一梳理。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对东道国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外溢效应:Caves (1974) 、Globerman (1979) 、Nadiri (1991) 及Branstetter (2000) 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以及日本等国的检验表明, 外资企业对当地企业产生了明显的外溢效应;Branstetter (2001) 对美国、日本双向投资检验结果也表明存在显著的双向外溢效应。但是对流入发展中国家FDI的技术外溢效应的检验却难以得出一致性的结论:Blomstrom&Wolff (1994) 、Kokko (1996) 、Sjoholm (1999) 等人的检验结果分别表明了FDI技术外溢效应在乌拉圭、印尼、墨西哥等国成立;Borenstein (1998) 利用1970~1989年69个发展中国家的资料进行实证研究, 证实FDI对促进技术转移具有正效应, 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国内投资;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结论:Haddad&Harrison (1993) 、Haksar (1995) 、Aitken&Harrison (1999) 对委内瑞拉、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检验结果却不支持技术外溢效应, 或发现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只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国内学者对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也进行了众多研究。何洁 (2000) 利用生产函数建立回归方程, 采用1993-1997年我国28个省市的数据对FDI对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检验, 发现FDI对我国企业总体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并无太大帮助。但外资企业对内资工业部门的总体正向外溢效应是现实存在的。沈坤荣、耿强 (2001) 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 计量分析了FDI在中国的技术外溢效应, 并检验了FDI与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 发现FDI的增长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增加, 而中国产出的增长对FDI的增加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潘文卿 (2003) 采用面板数据, 对1995-2000年FDI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 指出上世纪末, 中国工业部门引进FDI在总体上对内资部门产出增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为正, 但这一外溢效应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包群、赖明勇 (2006) 对流入我国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外资企业技术外溢因子每提高1个百分点, 我国国内部门的产出相应增加0.199个百分点。赖明勇等 (2009) 利用我国1996~2007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吸收能力对技术外溢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滞后制约了技术吸收能力, 而中西部地区提高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是增强经济开放度。

三、中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模型构建

本文将借鉴Feder (1982) 的两部门模型, 对中部地区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经验检验。与Feder把整个工业经济分为外资部门 (F) 和内资部门 (H) 两部分所不同的是, 本研究假设中部地区的整个经济活动由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组成, 分别建立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方程如下:

其中Y表示我国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F表示外资部门的产值, H表示内资部门的产值, f和h分别表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的生产函数。LF和LH分别表示外资和内资部门使用劳动力数量, KF和KH分别表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使用的资本数量。

假设FL和FK为外资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边际生产率, HL和HK则表示内资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边际生产率, 假定生产要素在部门内自由流动, 则有:

就是说, 外资部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是内资部门的1+δ倍。当δ为正数, 说明外资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比内资部门高, 外资部门的要素利用效率较高;反之, 当δ为负数, 说明外资部门的要素利用效率比内资部门低。对 (4-1) 和 (4-2) 式进行微分, 可得:

△表示增量。这里的HF用来表示外资部门的投资对内资部门的外溢效应的作用系数。利用 (4-5) 、 (4-6) 和 (4-4) 式, 可以得到:

在式 (4.7) 两边同除以Y, 可得:

由此可以得出分解外资外溢效应的回归方程:

其中, α1=HL*L/Y, 表示劳动的边际生产弹性;α2=HK*L/Y, 表示资本的边际生产弹性, α3=HF*KF/Y表示FDI对国内工业企业的边际生产弹性, 可以看到外资部门对内资部门的外溢效应体现在α3△KF/KF这一项上, 如果这一项为正, 那么外资的外溢效应就为正, 如果这一项为负, 外溢效应就为负;;u为随机干扰项。

四、中部地区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 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研究使用2000-2008年我国中部六省连续九年的面板数据, 进行回归分析,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外资司, 各变量具体定义如下:

Y:2000-2008年中部各省的国内生产总产值 (当年价格) , L:2000-2008年各省的从业人员人数, K:2000-2008年各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当年价格) , KF:2000-2008年各省吸收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 (当年价格) , F:本应取1997-2004年各省外资企业的年终总产值, 因为无法获取外资企业的年总产值, 用各省工业企业的年产值代替 (当年价格) , 外商对中部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所以用工业企业的产值代替所有外资企业的产值对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二) 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0软件, 分别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 所得结果见表1。

***, **, *分别表示1%, 5%, 10%的显著性水平。

表1中的方程一、二为固定效应模型, 方程三、四为随机效应模型。从系数的显著性及拟合优度等整体回归效果的指标来看, 两个模型的效果差不多。方程一中△F/Y的系数统计上极不显著, 因此把该变量从模型中去掉, 得到方程二, 方程二中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KF/KF的系数尽管还不是很显著, 却几乎已经可以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了;同样, 方程三中的△F/Y的系数统计上也极不显著, 做了同样的处理后得到方程四, △KF/KF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几乎可以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从四个方程中都可以看到△KF/KF的系数为负, 值为-0.02左右, 尽管不是很显著, 却足以表明FDI对中部地区没有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 同时,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L/L、△K/K与产出增长显著正相关, 表明中部地区的产出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基本生产要素的积累作用, 外部经济因素对中部地区国内部门产出增长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大。

五、结论与启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 中部地区的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产出的增长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而外资并没有如人们所希望的产生了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 中部地区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主要还是依赖于基本要素的积累作用, 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外资的作用仅发挥于资本供给方面, 这需要我们对引资政策做一个新的思考, 即尽可能加大引资的规模是不是真正有用值得怀疑, 仅仅是因为需要外资发挥资本供给的作用, 这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单从资金方面考虑, 国内储蓄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投资需求。因此, 对外资的利用主要还在于其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 所以怎样让外资充分发挥其技术方面的优势, 带动中部地区走技术型的经济增长路线, 是中部地区在制定外资政策方面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红中部崛起中的FDI战略深化-基于FDI选择因素, 实证分析[J]区域经济2009 (12)

【2】米运生, 吕立才外商直接投资战略创新与中部崛起-基于FDI选择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 (5)

【3】赖明勇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 (8)

辽宁中部地区 篇6

带领这个有思想、有魄力、不怕困苦、勇于创新的团队走上快乐幸福之路的, 正是北校的孙德峰和李兰芬校长。在这两位充满正能量的校长的带领下, 北校区初中部在施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学案教学”“课例教研”“微格备课”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后, 仅用了短短7年的时间就创下了83%的毕业生考入省级重点高中、95%的毕业生考入市级以上重点高中的惊人成绩。如今, 实验北校初中部以“学习快乐、活动精彩、轻负高效、全面提升”的办学特色备受社会关注。

一、“合作学习”引领“快乐幸福之路”

实验北校初中部成立之初, 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展之时。李兰芬校长明确地认识到, 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要真正关注学生能否幸福快乐地成长;教育不能以牺牲大多数来成就少数人的成功, 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为了让每一个走进实验北校区的孩子都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 自主而快乐地幸福成长, 李兰芬校长率先提出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设想, 并亲自指导实践, 与全体教师一同奋战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

“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就是以激发学生动机→预设目标→自主学练→自主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讨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为教学流程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很多弊端:如传统教学模式多为接受性学习, 学生的学与练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完成, 无法满足具有差异的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为地将具有明显差异和独特性的学生“打磨”成统一的“标准件”,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 都是一个违背规律的痛苦过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仔细研读、讨论研究、对试点的不断运行, 教师们终于达成一致——在所有班级的所有学科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的授课模式。老师们合作探究、身体力行的过程, 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种尊重民主、团队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很快就对每一个学生产生了影响。于是课堂上, 学生们学会了与小组成员合作, 学会了积极交流, 学会了主动沟通, 学会了认真倾听, 学会了理解与宽容, 学会了反思改进, 高效快乐的合作探究使学习不再“望而生畏”、不再“举步维艰”!

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 初中部的老师们研究了很多适合北校初中生合作学习的科学方法:如合作小组的分配办法、合作小组组长培训方案、合作小组成员量化考核方案、合作小组探究活动系列方案 (数理化小先生活动方案、英语课本剧大赛、语文运动会、大厅演讲等) 。老师们教育热情倍增、勤勉刻苦、不计得失、勇于奉献, 涌现出一批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先锋。张巍老师是在初中部践行合作学习的开拓者;李娜老师是在课堂上深入细化合作学习的领航人;康瑞霞、刘艳霞老师是第一个将0901班和0902班的教育管理融入合作学习的班主任;卞恩艳主任是第一个带领全年级师生全面开展合作学习的年级主任, 她所带的年级也是第一个创造中考数据辉煌的年级; 随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连年刷新数据记录, 金冬梅主任带领的2011届还培养出了北校第一个中考状元。

合作学习使北校初中部在开拓与创新中体验惊喜与快乐, 在教育理念的转化与变革中实现成长与超越。如今无论是有经验的老教师, 还是刚调入的年轻教师, 都已经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策略和风格。在经历了最初的洗礼与积淀后, 他们昂首挺胸步入了北校初中部教育教学“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改革的另一个崭新的5年。

二、教师专业化培训为“快乐学习、幸福工作”夯实基 础

伴随着前五年的积极探索, 北校初中部的教师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种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方法。创造学生喜欢的轻负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初中部教师热衷探究的话题, 也成为这些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了使合作学习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系统、规范化, 2012年借助国家教育部修订的课程标准出台的良机, 我校初中部拟定了《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区一期课改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将前期教改的重点从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转移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 计划分梯次、有重点地培养符合我校课改新理念、具有较强合作教学能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打造学校教师团体品牌。

为了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校长首先聘请了国家一级教育专家,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并多次参与辽宁省中高考命题审题工作的特级教师魏超群老师作为驻校专家对全体教师开展系列专业培训。随后, 初中部以教研组为单位, 展开对新课程标准的大讨论, 老师们清晰而透彻地对比分析了新旧课程标准的区别, 精准地把握了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最后, 为提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水平, 初中部全面推进“课例研究”、“微课备课”等集备研讨形式, 每周通过微课备课的形式, 对比研究一位老师在集备前和集备后的两节课例, 融集智慧发现优势和不足, 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每一位老师快速进步、全面提升。

层层递进的教师培训计划, 奠定了初中部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大批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数学王国栋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李敖老师的《黄金分割的概念教学》、物理老师于彦涵的《密度》、语文老师王 慧的《童话》、英语 教师宋飞 的《After school activity》、王丹宁老师的《21世纪报刊阅读》、体育老师胡旭东的《跳绳》等都在国家、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这些精彩绝伦的课程都是初中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 这些年轻教师如此迅速的成长也是初中部一期课改成功的最好佐证。此外, 初中部一期课改中, 物理、化学、体育、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也都打造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型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如:英语教研员黄艳辉老师的《典范与牛津的整合课堂》研究、英语教研组长张巍老师的《英语报刊课堂教学》研究、历史备课组长张鹏老师的《原始农耕文化》研究, 这些老师的公开课和研究成果震惊省市区三级教研员。其中, 语文教研组有关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加喜人, 全面采用该模式教学的初三毕业班最终取得了语文中考55人超过140分的优异成绩。最令人欣慰的是, 一期课改帮助绝大多数老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与风格, 我们将这些优秀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整理成册, 公开出版了北校初中部第一本教学专著《我的教学模式》, 为历时三个学期的一期课改行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如今, 初中部已经制定了《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初中部二期课改行动计划》, 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课改之路奋勇前行, 在引领教师追求教育教学内涵与深度的过程中, 实现打造名师、大师, 进而全面推进初中部教育教学质量再创新高的发展目标。

三、学科活动为“快乐学习、幸福工作”搭建平台

北校初中部倡导的快乐学习, 从不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七年来, 每一位生活在实验园中的学生都深刻体验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成长。

体现我校英语特色的校本典范英语阅读、英语报刊阅读, 一年一度的大型英语节、仿声大赛、名人模仿秀、课本剧大赛、大厅英文演讲……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而且令许多到校访问的外国友人、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国家级科研课题组的专家们叹为观止!语文运动会、语文的唐诗大赛、宋词大赛、主持人大赛、口语大赛、语文红丝带古诗背诵活动、传统文化节、弟子规课。数理化有小先生大赛、达人赛、特种兵、士兵突击队、 猛虎队和梦之队等各种趣味性极强激发学生斗志的活动。孩子们还有自己的生态植物园, 政治课的模拟法庭, 体育课的花式跳绳比赛、排球比赛、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比赛等, 随时在课间、午间定期活跃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我们还开设了各种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如:舞蹈、合唱队、乐队、绘画、表演、陶艺、POP展览、无线电、还有历史人物及国际政治等等各项活动应有尽有, 满足学生的各种爱好。孩子们还参加世界、国家、省级等各种比赛, 成绩均为全省第一。孩子们在初中部合作学习理念的引导下, 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 每一天都轻松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精彩的活动定格在每个班级的博客主页上, 记载着每一个实验学子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精彩瞬间。

初中部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吸引了省内外众多学校前来驻校学习参观。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从我们的研究成果中受益, 也为了促进我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我们还主动承担了到贫困山区送教下乡的任务, 28人次去过辽宁省彰武县、新民县、阜蒙、朝阳北票、台安及地震灾区四川绵阳桑枣中学送教;我们的课不光送到了贫困山区, 还送到了走在课改前列的丹东凤城六中、山东省济南历城二中、徐州教育局、鞍山教育局;我们将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秘籍”无私传授给每一个需要它的学校、老师和学生, 还有什么比引领更多的学生学会快乐学习更令人欣慰的呢?

浅析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篇7

中部地区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六省, 总人口为3.7亿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1%, 其中农村人口2.35亿人, 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31.08%;总的来看, 与全国平均水平比, 中部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 就农业及农村经济而言, 表现出如下特点:

1. 农产品生产全面发展, 农业比重仍然较大

中部地区是我国历来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和养殖业基地。广阔的耕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适应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中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牧水产区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农业的发展一直呈稳定与持续增长态势。

2. 自然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较大

除山西省外, 中部其它五个省份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 气候适宜, 草山、草坡面积较厂。湖南的洞庭湖和江西的鄱阳湖, 都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 中部六省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有色金属、磷、硅灰石矿藏储量大, 品位高, 可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中部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部地区在传统农业方面存在很大优势,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中部六省在农业发展方而也存在着不少严重问题, 以至于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在客观上形成了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小农意识、内陆意识, 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农业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 中部地区自身的农业科技供应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消化能力显得极为薄弱。另外, 中部虽然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但由于信息化、服务化水平低, 有关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信息获取困难, 中部的农业在总体上却未能形成特色, 农产品的知名品牌不多, 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很少。

2.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中部地区虽然在粮食生产及农副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大优势, 但是生产方式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耕作方式上, 同时也由于地理条件上的限制, 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方式, 劳动效率降低, 再加上天气因素等影响, 造成农业生产规模经济上不去, 农业产量不稳定;农产品加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附加值较低;由于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农民生活需要, 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 纷纷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病残”,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高, 经济实力不强

多数县域内的经济结构中, 农业所占比重还较大, 二、三产业发展步子慢, 层次低, 规模小, 缺乏大的优势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在这种情况下, 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高, 经济实力不强,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根本就没有显示出来。

三、解决中部崛起中的农业发展问题的策略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观念促发展

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把握原则要求,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要防止偏离中心。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就是要切实以农村的经济工作为重点, 紧密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统筹安排和完成其他各项任务。要坚持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理清发展思路。把人的需要、利益、权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 从片面强调增加财富为主转向以保障人的需要为主。。

2. 发展现代农业, 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 应加大对粮食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角度注重粮食生产区的重要性。在保障基本农田动态平衡的基础上,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完善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 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建成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支持粮食生产县 (农场)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 打造粮食核心区, 提高优质粮食单产水平和商品率。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其次, 应加快食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 转变现行的农业生产结构, 多渠道地把粮食转化成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 推行“畜牧转化”和“加工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落实对内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3. 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部六省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就必须大力实施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走工业强农、工业强县、工业强乡之路,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 要依据当地优势, 面向市场, 突出特色。同时, 要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发挥集聚效应。发展农村工业要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村工业要坚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 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 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营造发展的新优势。

4.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提高人口素质

推进中部六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要在六省城乡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 加快普及高中义务教育;要整合农业教育资源, 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满足农村各项事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农民掌握多种职业技能的要求;要在农村加快普及市场经济知识, 重视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商业精神, 特别是加强诚信教育;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 进行科研攻关, 引进、推厂先进的科技成果,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勇: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务和对策[J].中州学刊, 2004 (3) [1]刘勇: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务和对策[J].中州学刊, 2004 (3)

[2]郑新立:关于中部崛起几个问题的思考[N].河南日报, 2004, 11[2]郑新立:关于中部崛起几个问题的思考[N].河南日报, 2004, 11

上一篇: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下一篇: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