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国民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对外开放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视角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范围内都出现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扭曲乃至失衡,劳动收入和资本报酬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均。经济开放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让学者们很难忽视经济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对寻找现象背后原因的兴趣。那么问题是是经济开放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还是由于经济开放诱致的某些因素影响了劳动收入份额?这些因素包括哪些,最主要的因素又是什么?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技术进步在其中起的作用,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增长来源已形成广泛共识,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进步本身,而忽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作用,技术进步偏向性会改变要素生产率进而影响其收入分配结构。本文以偏向性技术进步作为研究切入点,目的在于考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的内在原因,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对外开放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而如何影响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从全国、省际和行业三大层面以及开放、技术进步偏向性两大视角展开研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间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偏向度情况如何?(2)我国对外开放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产品贸易结构、贸易对象国及FDI流向如何变化?(3)贸易产品结构、FDI流向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偏向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概括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并指出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综述了劳动收入份额研究的理论和实证进展、经济开放影响技术进步偏向的研究,及研究技术进步偏向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文献,发现技术进步偏向度的度量、对外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解释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此,第三至第六章围绕上述三个问题,通过构建模型、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探寻对外开放条件下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第七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以下六个方面:1.我国生产要素总体上是互补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本文借鉴雷钦礼(2013)的方法,利用197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中国工业企业年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别测算了全国、各省市区、制造业及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实证估计结果表明:全国层面资本与劳动替代弹性的估计值为0.4539,显著小于1;东中西部地区替代弹性估计值分别为0.6149、0.4742、0.5546,我国各省份要素替代弹性也均小于1;制造业资本与劳动替代弹性的估计值0.597,显著小于1,各细分行业绝大部分行业替代弹性也小于1。我国生产要素总体上看是互补的。另外,全国及东中西部技术进步偏向度测算的结果均证实我国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2.在替代弹性较小的前提下,我国贸易规模,贸易产品结构的改变,使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进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本文利用历年各省统计年鉴,对国际贸易、FDI对技术进步偏向度进行了回归,结果显示1979-2014年间,国际贸易、FDI对我国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外开放引致了我国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同时根据前文理论模型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从过剩到不足、产业结构出现升级等特征会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本文分时段进行考察,发现1979年到2007年,国际贸易对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2008-2014年间,国际贸易对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变成显著的负向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下:改革开放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首先从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来看,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开放提高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内价格。同时,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不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引发了相对较弱的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出口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会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在替代弹性小于1的情况下,引致了较强的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起到负面的作用。两种力量作用之下,我国对外贸易表现出来的是对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起正向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近年来,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会降低我国劳动密集产品的价格,引致较强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我国制造业开始转型升级,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改善,出口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出口产品升级,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引致了相对较弱的资本偏向性进步,两种力量作用之下,我国对外贸易表现出来的是对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起负向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有所回升。3.FDI的大量引进,并主要投向了工业部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发现1983—2014年间各个层面FDI对资本相对收入份额有显著的负作用。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导向是技术引进,希望把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中国。但事实上,FDI主要投向主要还是集中于工业部门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利润驱动下,外资企业往往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流动性充足的资本,雇佣当地非熟练劳动力进行生产加工,带来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外资的进入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的一面。其原因是尽管我国外资进入的总体规模有限,但分布集中,外资主要进入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带动的就业需求十分可观。在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形成了劳动力竞争性需求关系,由于外资企业生产效率比较高,为获得所需劳动力而支付较高的工资,总体上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高。但由于其与中国经济总量相比规模过小,不足以完全逆转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我国外资对劳动收入份额起到促进作用,这是“负的技术租金效应”与“正的工资竞争效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4.我国各区域省份经济开放的不同,导致了技术进步偏向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经济开放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全国的进出口大部分来源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相对落后。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庞大的进出口流量自然也就会产生比中西部地区更大的总体影响。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更加明显,主要是由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决定,中部地区工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最高,农业和第三产业都没有东部地区发达,那么工业产品自然就成为出口的主打产品,这意味着中部地区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其他地区高。因此,尽管中部地区出口总量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但是单位出口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作用却要强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十分落后,贸易规模极为有限,因此贸易对西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有限。总体上,国际贸易开展会通过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的作用,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很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实证检验表明,东中部地区FDI的影响与全国类似,对资本相对收入份额起负向作用,且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检验,西部地区FDI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与我国的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有关。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比较有利,因此外资的进入主要集中于这两个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而从行业视角看,外资目前又都集中于工业部门,正如前文所述,“正的工资竞争效应”有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特别是中部地区外资的影响更加明显,说明中部地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差距更大。西部地区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虽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地区几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比例有所上升,但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任然较小,产生的“正的工资竞争效应”也较小。甚至于,考虑到西部地区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比较高的事实,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仍然比较多,外资企业有可能以低于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吸引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5.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口企业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资本密集产品出口比重增加,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出口产品的升级使其技术进步开始偏向劳动。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通过内生化技术进步模型对制造业细分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1998——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行业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作用,这与全国层面改革以来的总体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近十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其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积极作用源于出口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出口产品的升级,前文分析可知近年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远远超过了那些初级产品及简单加工产品,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些出口产品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就不再需要支付给国外大笔技术引进费用,这些出口企业因此不需要以压低工资为代价保证自己的利润。同时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大量生产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使这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逐步提高并超过内销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增长带动了整个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增长,这样就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同时,从FDI来看,我国引导FDI投资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导向有一定的成效,再加上近年来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对人力资本需求增长,导致了制造业的FDI对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负向作用,有利于制造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如果出口企业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并且能够扩展到内资企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止跌回升具有促进作用。尽管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研究对外开放条件下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的问题,但我们得到的政策含义是内在一致的:优化产品贸易结构;合理利用外资,实行优质FDI的准入政策;加强自主创新,改变技术进步模式;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就业政策,改善工资福利制度。本文的可能的创新点在三个方面:首先,以改进的HO模型为基础,内生化技术进步,扩展出要素富有弹性、缺乏替代弹性条件下贸易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的理论模型。其次,通过经验分析确定我国要素替代弹性、贸易结构和FDI情况,计算出全国、各省及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度,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检验开放因素对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作用。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的上述分析是在确定替代弹性的条件下,并在突出产品贸易结构、贸易对象国和FDI来源地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最后,本文分别从全国层面、省际区域层面、行业层面,并分阶段探讨经济开放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现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结合。

关键词:对外开放;产品贸易结构;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

学科专业:西方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经济开放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研究

2.4 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偏向性技术进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机制

3.1 相关理论回顾

3.2 内生技术进步条件下的HO模型

3.3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3.4 国际贸易对技术进步偏向及相对报酬的影响机制

3.5 拓展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要素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

4.1 我国技术进步路径的演变及现状

4.2 要素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偏向性测度方法

4.3 要素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偏向性测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外开放进程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

5.1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及现状

5.2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演变情况

5.3 对外开放引致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检验分析

6.1 对外开放对技术进步偏向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6.2 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检验

6.3 对外开放引致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实证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标准化交通物流论文提纲下一篇:护理系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