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事故

2024-05-01

地质勘探事故(精选十篇)

地质勘探事故 篇1

地质勘探工作是资源开发及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是地质找矿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了勘查项目成果质量, 勘探施工安全为工程质量提供了重要基础, 充分保证了广大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终将会影响到地质勘探单位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

1 地勘系统事故总体分析

24年间地勘系统事故总量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与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不无关系, 从地勘事故趋势曲线中可以看出, 事故发生本身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 同时事故发生数量在不同阶段中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可以将24年时间划分成三个不同阶段:①地勘生产任务比较繁重, 当时安全管理工作还不完善, 因此事故发生率比较高;②地勘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 由于受到资金、市场等因素的限制, 安全事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因此仍处于事故多发阶段;③随着地勘施工安全生产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多, 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逐渐完善起来, 事故发生趋势也开始明显下降。

2 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

很明显当前安监部门对地质勘探安全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只有少数单位在开始施工之前可以主动向安监部门备案, 但是, 大部分单位始终缺少这方面意识, 多数单位没有设立安全管理机构, 配有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很多安全监管人员的素质比较差, 这是地质勘探安全监管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加上地质勘探行业本身存在一定特殊性, 而安全监管机构并不能充分认识这种特殊性, 因此地质勘探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曾一度空白。

2.2 施工人员安全素质比较低

当前从事地质勘探的施工人员中, 临时工及农民工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这些临时工和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没有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 他们也没有野外勘探的工作经验, 因此缺少基本的安全意识, 自我防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加上受到原有体制的影响, 多数职工还有一种应付的思想, 在工作中纪律涣散, 违章作业现象普遍存在。

2.3 对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不彻底

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探安全生产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均比较小, 因此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事故发生以后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正因如此近年来我国地质勘探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甚至还出现了重大的恶性事故。例如2003年中石油川东公司就出现了重大钻探井喷事故, 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同时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

2.4 地勘单位对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地勘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缺少有效的认识, 不能对“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贯彻落实, 很多安全管理行为仅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 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管理措施。虽然地质勘探行业属于非重点监管行业, 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安全生产工作, 很多人不了解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是覆盖全行业的, 对地质勘探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少有效的认识, 不能将生产、安全及效益之间的关系理顺。

3 地质勘探安全事故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3.1 提升安监部门及主管部门的职能

①应建立起安全监管机制。充分重视安全监管机构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体制建设, 明确安监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法律地位,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安全监督机构的经费投入, 对人员编制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并制定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计划, 建立起高素质的安监执法队伍;②应该对安全监管联防机制进行完善。安监部门应该联合各生产单位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并注意积极宣传国家及行业的安全生产政策, 从内到外形成联防联动。由于地质勘探行业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并在日常监管中充分加强对地质勘探行业的重视程度, 定期对地质勘探行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 定期针对安全设施展开质量效能抽检, 并针对地质勘探单位的安全管理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估, 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将整改工作做好, 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地勘行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3.2 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制度

①应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应该对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及相关监督考核机制进行完善, 充分利用各项行政手段对生产单位领导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 建立起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将安全生产评价和单位资质、工程招标等环节挂钩, 和晋级考核、奖励惩罚等环节挂钩, 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起基于安全生产的不良业绩记录, 这样就可以利用社会的力量来监督相关工作;②应该建立起领导个人绩效考核制度以及安全生产制度。通过个人绩效考核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的建立, 可以有效提升各单位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工作方式进行合理改进, 从而对内部各项管理措施进行完善, 充分加强内部的安全管理力度, 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 从根本上促进各生产单位安全生产意识的提升。

3.3 通过安全生产培训提升人员安全素质

通过安全生产培训, 可以有效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安全生产培训应该以施工人员技术业务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任务, 充分结合工程性质展开培训。目前我国地址勘探行业中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要想展开全面的专业理论学习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能在施工过程中或者间歇过程中, 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引导其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加强对操作规程的学习, 并使遵守规程、学习规程形成员工的自觉行为, 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出了安全生产培训以外, 还要充分重视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学习教育, 将短期教育与长期学习结合起来, 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 地勘单位还可以和大专院校联合办班, 利用多种形式针对在职员工展开安全教育, 坚持持证上岗, 不断推动安全培训教育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 促进地质勘探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有效提升。

3.4 对事故隐患排查和管理措施进行完善

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的事故调查处理非常重要, 应该在工作中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明确划分事故责任, 并调查事故的损失, 选用有效的惩罚措施, 积极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并对现有的工作进行改进和加强, 将事故隐患排除, 避免同种类型事故再次发生。与此同时, 还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安全生产事故调查, 增强对事故调查工作的认识, 绝对不能敷衍了事, 参与调查工作的人员应该形成高度负责的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事故原因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质勘探行业作为一项基础支撑产业, 其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地质勘探生产过程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也会充分体现出来。地质勘探行业中安全非常重要, 安全生产工作亟待加强, 相信随着安全生产工作深度的加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安全、科学管理必将会成为我国地质勘探行业中的一种自主行为, 为地勘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有效保证, 最终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志诚.实现从事地质勘探员工零死亡率的途径与手段[J].西部资源, 2015 (1) :84~86.

[2]梁立刚, 林兴贵, 骆汉宾.盾构隧道穿越沼气地层风险识别与控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5 (1) :65~71.

[3]焦映辉, 朱正坤, 徐安映, 陈昌永.煤田钻孔质量事故的安全预评价分析运用[J].西部探矿工程, 2014 (8) :33~36.

煤田地质勘探井喷事故处理实践 篇2

煤田地质勘探井喷事故处理实践

井喷事故处理在煤田地质勘探施工中应用较少,结合黄陇煤田彬东勘查区钻探施工条件,重点介绍煤田地质勘探施工发生井喷事故后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作 者:高红彦 张晓延 姚正民 GAO Hong-yan ZHANG Xiao-yan YAO Zheng-min 作者单位: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陕西西安,710054刊 名:陕西煤炭英文刊名:SHAANXI MEITAN年,卷(期):“”(2)分类号:P634.8关键词:井喷 煤田地质勘探 重型泥浆 处理

浅谈加强煤矿地质工作预防安全事故 篇3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万年矿 河北省 056302

摘要:本文主要从煤矿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探讨、煤矿安全管理的任务、意义与作用、预防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矿地质工作;安全事故;预防

前言

我国煤矿地质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安全事故频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该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煤矿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有三分之一的重点煤矿有着复杂或极复杂地质构造,并且还有27%有着复杂或极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随着对煤矿向更深处的开采,将会有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这样将会越来越难治理,再加上我国煤矿本来就有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会给煤矿预防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最大的隐患还在与“人”,所以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

1.对于煤矿地质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在以往的煤矿地质工作中,由于煤矿地质工作人员对于煤矿地质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不能有效地做好煤矿地质工作的超前预测工作。他们常常将地质工作描述成“靠天,靠地”,而将人看的很渺小,认为人力是无法搞好地质工作的,地质工作是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却不见成效,因此,也就不愿意拿出决心和力气来搞地质工作。

2.缺少地质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严重的缺乏地质工程类技术人员。我国原先有十五所煤炭院校,这些院校每年所培养的毕业生大约有8000到10000名,他们大多都被分配到生产一线。但是,现在随着院校的改制转型,只有少数的煤炭院校存留了下来,大多数都更换了牌子,将采矿地质类专业取消了,全国每年只能招收到很少的地质专业新生。

其实,这些新生里面,只有少数人愿意毕业之后到煤矿上去工作。这与以往的煤矿安全事故有关,大多数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去从事煤矿地质工作,怕他们的孩子也会遭遇到安全事故,认为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才导致了现在地质专业招不到人的现象。另外,由于提拔和待遇的原因,许多煤矿原有的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也改了行,只有极少数还在从事煤矿地质专业。

3.煤矿地质勘探技术缺乏创新

在进行煤矿地质勘探时,较为常用的勘探方法就是无线电坑透法,像瞬变电磁、直流电法等其他物理勘探方法还很少被应用到煤矿地质勘探中,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接受其他的物理勘探方法。这不仅是由于没有正确的认识物理勘探新方法,而且还要归咎于煤矿地质勘探方法缺乏技术创新。

二、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探讨

1.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低下

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安全管理的主体是人,有些煤矿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有的领导虽然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往往不能很好地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更有甚者在发生安全事故后,采取瞒报漏报的方式,试图搪塞政府部门的检查。这些会给后续的生产带来更大的事故隐患。监测数据表明目前,约五分之二的煤矿高瓦斯矿井没有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绝大多数煤矿安全检测监控系统不健全;三分之一的国有煤矿通风能力存在缺陷。在采煤作业中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也是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采煤作业安全预警系统是保证采煤工人安全的重要机制,分析近年来的多起煤矿安全事故,大多数事发煤矿没有建立或完善安全预警系统,这与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煤矿安全投人过少不无关系。

2.安全管理不到位

通过对一些重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管理不当和监管不力造成的责任事故比比皆是,如果当事人能够在平时做好相关工作,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很多事故都能避免。此外,煤矿上的一些临时工、农民工在煤矿工作时,由于安全意识低下,违章作业、违规操作的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威胁着安全矿事故的发生,并埋下巨大的隐患。

3.工作环境和设施较差

井下任何地点的瓦斯达到爆炸浓度时,遇到火源都会引起爆炸。如电气设备附近、放炮地点、产生摩擦火花以及可能出现明火的地点等。但大部分发生在瓦斯煤层的采掘工作面附近,其中,以掘进工作面发生的概率大。掘进工作面较易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一是这些地点采用局扇通风。当局扇停止运转或风筒末端距工作面较远,风筒漏风量大以及局扇风量不足时,均念造成工作面风量不够,以致不能将掘进工作面及附近产生的瓦斯及时冲淡与排出。二是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常用电钻打眼,由局扇供风,并且经常放炮,如果电气设备防爆性能不好,局扇不按规定要求启动停止或放炮不符合规定,就容易产生火花或火焰。

三、煤矿安全管理的任务、意义与作用

1、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安全管理的缺失或失误,能致使人与物的不安全情况、环境的不安全,这一连串的因素往往也是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故的基本原因,可见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杜绝煤矿开采过程中伤亡事故,必然从安全管理上加以控制,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水平,以此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

2、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保证经过长期安全生产实践工作经验和教训中,科学总结为十六个字“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广大职工的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防御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落实,实施对各种事故的防止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切实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

3、加强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重要前提搞好安全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保证,安全管理涉及在煤矿开采中对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利用。安全技术措施需要科学的决策,包括对尘、火、易爆品、水等的防范处理;劳动卫生包括对尘毒、噪声、有害气体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危害的防范。

四、预防问题的措施

1.提高对地质工作的意识

煤炭企业要提高对地质工作的认识关键在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煤矿主要领导要在战略意识上提高对煤矿地质工作的认识,营造重视地质工作的氛围,创造搞好地质工作的条件,舍得在煤矿地质工作上进行资金投入,使提高认识不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宣教,更要体现在实际工作的行动中。

2.加强对煤矿的地质勘探

我国煤矿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地质勘探欠账多,投入不足,致使煤矿地质资料少,精度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煤矿地质的勘探工作。首先,煤炭企业要加大对煤矿地质勘探的投入。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解决煤炭地质勘查投入不足的问题。建议国家设立煤炭地质勘查专项资金,支持煤炭基础地质工作和重点矿区详查工作;建立煤炭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运用减免企业税收、贷款贴息和允许地勘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鼓励地勘单位开展煤炭资源风险勘探,促进商业性煤炭地质勘查市场的形成和良性发育。弥补历史欠账。

3.積极推广应用地质勘探新技术

煤炭企业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煤炭地质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推广应用新的地质勘探技术,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地质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同时,要加强对地质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有针对性地技术培训,使地质从业人员能不断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并能对安全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

五、结束语

加强对煤矿地质工作预防安全事故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可以加强煤矿地质工程整体的质量,该部分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海辉.煤矿开采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166-168.

[2]王朝.煤矿开采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16-18.

地质勘探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4

地质勘探是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是各项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的重要环节。勘探施工的质量是影响勘查项目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勘探施工的安全状况,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也是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设施财产安全的决定因素,最终将影响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地勘事业的长远发展。以我国华北某地质勘探系统24年发生的生产性工亡事故为基础,对地质勘探事故总体情况、事故类型、事故发生时间、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究事故发生的致因、特点以及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预防和减少我国地质勘探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2 地勘系统事故总体分析

通过对我国华北某地质勘探系统24年发生的生产性工亡事故资料的统计整理,共得到各类事故93起,将事故死亡人数按年份作分布图(如图1所示),经移动平均处理得到年-事故趋势线,可以发现地勘系统事故总量在24年时间内呈现出一定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国家对地质勘探行业安全法规、操作规程、制度、安全生产规划体系、安全意识等的不断建设有关。从趋势线还可以发现事故的发生本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事故发生的数量在各阶段之间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在24年的事故统计中,主要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1978-1984年间为第一阶段,地质勘探生产任务繁重,安全管理工作不完善,造成事故的发生;1985-1995年间为第二阶段,地质勘探基本近于停滞,由于市场、资金的限制,无力对安全生产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使事故处于高发阶段;1996-2005年为第三阶段,随着对勘探行业施工安全生产投入的增多,安全管理工作日臻完善,事故发生趋势较第一、第二阶段明显下降,并趋于平稳状态。

3 地质勘探事故类型分析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把数据按照触电、车辆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爆炸伤害、塌陷伤害、淹溺、机械伤害、冒顶、窒息、起重伤害11类事故进行分类,其各类死亡事故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1-触电;2-车辆伤害;3-高处坠落;4-物体打击; 5-爆炸伤害;6-塌陷伤害;7-淹溺;8-机械伤害; 9-冒顶;10-窒息;11-起重伤害

由图2分析可知,车辆伤害、触电、物体打击三类事故占比重较大,重点分析这三类事故,分别从发生时间和发生条件两个方面对这三类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3.1按发生时间对地质勘探主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3.1.1 按季度对三类事故进行分析

按季度对地质勘探主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从趋势线可以发现:车辆事故在第一季度高发,之后逐渐降低;触电事故和物体打击事故在第三季度高发,第一和第四季度较少发生。

1-车辆伤害;2-触电;3-物体打击

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初期为出队施工期,在这一时期,地质队的交通车辆往往是紧张忙碌,大量的生产设备、施工材料、人员等急需运往施工区域,造成车辆事故的危险性,之后的时期施工呈下降趋势,因此,施工初期要加强对车辆的管理。

第二、第三季度是施工生产高峰,设备使用率为最高时期,钻机的钻机方法为开一备一,即一台施工另一台建塔,劳动强度加大,工作人员易发生疲劳,使得工作人员注意力不能有效的集中,导致物体打击的事故大量发生。

第三季度是雨季施工季节,由于气候的影响,施工现场湿度增加,空气中电阻率处于最低时期,施工用电条件急剧恶化,导致触电事故频频发生。

3.1.2 按月份对地质勘探主要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按照事故发生的月份,从1-12月进行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3、4月是地质勘探车辆伤害的高发期,主要由于出队期管理比较混乱,急于赶到施工区域,造成交通事故;4-9月是生产高峰期,各种事故在这一时期也处于扁平状较高发生阶段,但触电事故发生率呈现出其与雨季的高度关联性。在10-12月因属于即将收队时期,这一时期没有出队时的迫切,一般是有充裕时间安排计划收队,加上职工在心理上有着即将结束一年工作,要平安回家的自我安全意识,所以这一时期的各种事故的发生频率较低。

1-车辆伤害;2-触电;3-物体打击

3.2 按发生条件对地质勘探主要事故进行分析

3.2.1 车辆伤害事故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地质勘探行业的工作性质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地质队基本没有先进车辆,行驶的道路也基本是国道,车辆状况差,保养不及时,运输设备时大多人货混装,尤其是受资金的影响,往钻探现场运送设备的道路都是单位自己修建的简易道路,远远达不到安全条件的要求。本世纪初由于矿产资源的市场需求急剧扩大,地质勘探行业的车辆也由于汽车工业和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条件,极大促进了地质队交通车辆的更新换代,但随之而来的是超速带来的交通危害。由于地质勘探行业工作范围较广,车辆安全行驶条件差别较大。因此,车辆伤害事故量最高,占生产事故发生总量的38.42%。

3.2.2 触电事故

地质队大多在人迹罕见,条件极其艰苦的山区、草原、戈壁进行勘探施工,施工钻探设备基本靠自带发电机组保证施工用电。由于长期野外作业,并且野外施工用电安全没有强制性规定,再加上野外用电缆受野外自然条件的破坏,使施工用电条件十分恶劣。结合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和地质勘探的实际工作情况,绘制触电事故树图,如图5所示。

通过触电事故树图进行系统分析,其最小割集为18个:

{X1X4}{X1X5}{X1X6}{X1X7}{X1X8}{X1X9}{X2X4}{X2X5}{X2X6}{X2X7}{X2X8}{X2X9}{X3X4}{X3X5}{X3X6}{X3X7}{X3X8}{X3X9}。各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排序分别是:I(1)=I(2)=I(3)=3>I(4)=I(5)=I(6)=I(7)=I(8)=I(9)=1.5,得出:接地不合格、无防护、防护用具失效的结构重要度最高,违章带电作业、未谨慎操作、绝缘受潮、绝缘老化、绝缘皮破损的结构重要度次之。说明野外施工人员应加强实际现场安全操作的培训,并制订完善的电气设施、线路和用电设备的检查和维修制度,按规程执行,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

3.2.3 物体打击事故

地质勘探行业钻探工作是物体打击事故的主要发源点,钻机施工现场初期建塔期、开钻开孔期、钻井事故处理期、工程完毕拆卸钻塔期都是发生物体打击事故的高发时期。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绘制物体打击事故树图,如图6所示。

同理,由物体打击事故树图分析,共有21个最小割集,根据结构重要度分析得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决定着事故的发生,是事故发生的最主要的条件因素。因此,野外作业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地质勘探行业兴衰的关键。

4 预防地质勘探事故的对策

从以上的统计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地质勘探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勘行业在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安全工作不足所造成的,相应对策和措施主要针对上述方面提出。

4.1 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通过调查,目前地质勘探从业人员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和相应的安全技能,自我防护意识薄弱且“三违”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勘探施工人员技术业务素质和安全素质已成为改进地质勘探安全状况的根本出路。

(1)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在内容、学时等方面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并经有资格的部门考试取得合格证后,方才过关;

(2)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即除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安管人员的宣教培训外,还应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的宣教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要按有关法规要求由有资格的单位依法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并建立分级培训、严格考核、合格发证、持证上岗的培训机制。

4.2 更新机器设备并加大安全投入

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外,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发生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地勘单位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应尽最大努力逐步更新机械设备,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地勘行业钻探机械历经单管钻探、双管钻探及目前的绳索取芯钻探工艺,随着施工工艺的进步,生产效率提高显著,但始终采用管塔、角钢塔等较高钻塔,在事故统计中,因建塔时发生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使得事故隐患非常突出。随着国外钻探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全液压动力头加压钻机技术正在被国内钻机生产厂家所引进,它具有钻进效率高、事故率低、钻塔结构简单等优点。不需要登高作业,亦即避免了发生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事故,实现本质安全。

4.3 完善施工现场环境

随着我国矿业开发的进一步加快,地质勘探面临工作压力大、寻找探矿区域难;并由于社会地质工作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项目成本将大大降低,这就会影响地质工作野外施工环境的安全性,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施工钻探工程——从机场的面积、最大填方面积到钻孔的合理设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状况。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地质勘探行业野外施工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的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理顺施工工艺流程,从而实现施工过程的统一、协调、顺畅、安全的目标。

4.4 加强隐患管理和事故调查

当前,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隐患管理,只有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真正实现预防为主。因此,安全管理人员与广大职工应定期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隐患排查,根据隐患的分级,逐步进行治理和整改。当发生事故时,要及时调查处理,分析事故原因,划分事故责任,调查事故损失,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建立安全生产事故备案制度,定期进行事故分析和隐患排查,进一步改善生产施工管理,从根本上改善地质勘探施工的安全生产状况,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勘探效率和工程质量,为提交优质的地质勘探成果和推动地勘行业的发展而提供安全保障。

5 结论

(1)基于我国华北某地质勘探系统24年发生的生产性工亡事故数据,得出地质勘探事故的总体情况呈现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反映了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安全水平。

(2)地质勘探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主要事故(车辆伤害、触电、物体打击)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其中3、4月是地质勘探车辆伤害事故的高发时期;7、8、9月主要是触电事故的高发期,在此期间物体打击事故经常发生。

(3)地质勘探事故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4)避免或减少地质勘探行业事故发生的对策和措施应从人、机、环、管方面入手。

摘要:基于我国华北某地质勘探系统24年的生产性工亡事故,结合系统安全理论,从事故发生的总体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条件因素等方面分析事故的趋势、特点及规律。发现:24年来我国地质勘探事故的总体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并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每年4-9月份是我国地质勘探事故的高发时期;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地质勘探事故发生的主要条件因素。根据事故的统计分析结果,指出我国地质勘探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预防和减少地质勘探行业事故的对策。

地质灾害事故应急演练方案 篇5

一、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

在茶园煤矿工业广场背面山体即将发生崩塌或滑坡的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离险区人员,做好地质灾害的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通过这次演练,进一步提高矿各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职工的防灾避灾意识,一旦临灾能迅速有序安全撤离避让,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的任务是:工业广场后山体崩塌或滑坡遭受连续降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滑坡有可能产生速滑趋势的紧急情况下,及时启动《兴文县周家镇茶园煤矿地质灾害处置预案》,在业主的统一领导下,组织矿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用最短的时间组织滑坡危险区内的人员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尽快采取防灾减灾有效措施。

三、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遵照:

1、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的原则。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3、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

4、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四、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 成立矿井应急救灾演习指挥部: 总指挥:孙怀兵

副总指挥:陈永强、袁德昌

成员:孙希云、周其林、詹春义、罗成、王永昌、王昭勇。总指挥负责本次救灾演习的总指挥工作,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开展这次演习工作具体实施,成员负责本次演习的各班组工作。

五、演练时间

预演练时间:2010年6月25日上午9:00

六、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步骤

(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

1、召开应急预案演练预备工作会议

会议由矿联合召集,矿各部门负责人和周家镇龙洞村五组生产队长等参加(会议时间暂定6月25日上午9时在矿小会议室召开)。

2、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准备

熟悉滑坡的灾害危险性及危险区内的相关情况,制订交通管制及灾区安全保卫的措施,解决有关问题,准备封锁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进入危险区的警示标志。熟悉滑坡体的地理环境及滑坡情况,设立监测标志,全站仪监测安置地点和监测记录等。悉记群众撤离避让路线、灾民临时安置地点及卫生抢救所的临时设置地点的有关情况,做好抢险救灾及物资储备调运及有关设备装备与调运工作。准备救护车及相关救护医疗器材等,确保抢险救灾或演练应急之用。作好演练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演练工作程序

上午9:00时全体演练人员集中在矿待命。

9:10,因昨夜连续大雨,矿工业广场背山体滑坡出现严重险情,简易监测资料表明滑坡后缘裂缝向两侧不断延伸,宽度已增大40cm左右,滑坡有明显下滑趋势(迹象),同时有不量流沙掉落。

9:15,监测组立即向矿安委会报告。

9:25:安委会接到监测组报告:“工业广场背山体滑坡活动性增强,后缘裂缝程度达到300米,宽度已增大到0.4米,且裂缝之间出现多处落水洞,直径最大达0.8米,裂缝两侧发生明显垂直位移,前缘局部已渗出浑水,据测定裂缝以3厘米/小时左右速度发展,滑坡处于临滑状态。安委会根据报告的情况,立即启动矿地质灾害处置预案。

9:30:矿成立应急指挥部,指挥部设在周家镇龙洞村硫酸厂厂坝处,在平坝为集合地点,各组长向指挥部报到,原地待命。

9:45:指挥部:下达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组:在矿外小河沟处封锁进入危险区乡村公路、矿工业广场东西两端进入滑坡危险区的村道及乡村小路。对灾区实施治安巡逻,保证灾区安全。

预警组:做好周边人员的报警工作,并用矿调度室电话通知井下人员立即撤出地面。设置警戒,除抢险救灾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

应急抢险组:使用鸣锣紧急通知危险区域的人民群众按原定路线有序安全转移,应急抢险组,要组织30名人员火速赶往灾区,按照原定的编制序列目标任务快速赶到灾区实施抢救,迅速组织灾区人员和物资快速有序安全撤离到各安置点。

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跟踪监测灾情,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疗卫生组:组织医疗卫生紧急抢救队伍进入灾区,进行伤、病员的抢救及转移工作。

后勤物资保障组:负责转移到各临时安置点的灾民安置工作,认真做好各安置点灾民的宣传思想巩固工作,解决好灾民的吃、穿、住等问题,确保救灾抢险指挥的通讯与联络的畅通。

10:00:撤离开始。10:30:撤离完毕。

10:30:应急抢险组报告:全线撤离完毕。已设好警界、切断电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组报告:通往危险区的公路、道路已封锁,警戒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后勤物资保障组报告:撤离群众基本安置妥当。

医疗卫生组报告:撤离过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轻伤,已得到紧急处理,临时医疗点已建立,工作正常开展。

灾情调查监测组报告:据监测组监测,滑坡变化已趋稳定,降雨也已停止多日,建议召开指挥部会议,研究解除封锁警界事宜。

10:45:指挥部召开会议,下达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锁、警界。由灾情调查监测组继续监测,有情况及时报告;灾后重建组负责对危房进行鉴定,提出灾民回迁和重建方案,报政府批准实施。

11:10:演练工作讲评会。总指挥作演练讲评;矿业主讲话。11:30:宣布演练结束。

兴文县周家镇茶园煤矿

地 质 灾 害 应 急 演 练 方 案

地质勘探事故 篇6

【关键字】基桩钻孔;施工监理;关键技术;处理措施

前言

桥梁基桩施工,监理人员是必须全过程旁站的,必须随时掌握钻孔(或冲孔)过程中每一个关键工序以及施工中所出现的一些技术难题,随着当前高速公路、高铁和市政建设工程迅速的发展,对钻孔施工出现的塌孔和偏孔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对钻孔施工中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塌孔和偏孔问题的关键技术和处理事故的注意事项和一些措施,供广大监理人员学习和参考。

一、冲击钻机与旋转钻机联合钻孔施工

对大长度、大直径基桩(d≥2m),应采用大功率旋转钻机,能较好完成钻孔,但配合冲击钻机钻孔对防止塌孔和偏孔很有利,可以提高成孔率。冲击钻机对浅层大体积钻孔成孔率高,且不易产生塌孔、偏孔及糊钻情况,而且在冲击时四周孔壁有挤紧作用,对防止塌孔很有利,反之,旋转钻机在粘土层中容易产生糊钻,但由于其功率大,抗扭能力强、钻进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在大长度、大直径成孔中有其优势,所以,两者必须按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用,利用其各自的优点,完成大长度、大直径的钻孔。

二、严格控制泥浆的质量和配制

<1>泥浆控制的原则:a、低密度;b、低失水率。失水率越小,泥浆对土体的水化作用越小,这对孔壁的稳定性有利,而且形成的泥皮也越薄,亦有利防止缩孔,同时形成的泥皮也越坚韧,更能发挥护壁作用;c、低含砂率。含砂率高不利于进尺和对钻头易磨较大,而且,容易增加孔底沉淀厚度。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泥浆的含砂率;d、适当粘度。对容易漏失泥浆的土层,例如,护筒底、砂砾层、风化破碎带等裂隙、孔隙发育的土层时,应加大泥浆粘度。反之,可以适当降低,这样可以保持孔壁稳定,有利提高效率。

<2>泥浆控制要点:塌孔往往是由于泥浆水头和泥浆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所致。为防止塌孔,必须对泥浆水头和性能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

①跟踪控制。在钻孔过程中,每2小时测量泥浆性能指标一次,若发现地质情况变化或终孔循环清除沉淀过程中,则每一小时要测泥浆指标一次。要和设计对比,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随时进行调整,确定性能满足钻孔要求。对水头要随时进行观察。发现水头不对时,可以增补新泥浆,或控制出渣的速度,以满足水头差的要求;②保持足够的水头差,泥浆水位必须高于地面水位1~2m或更多,但不得低于地面下方1m;③注意土层变化,当土层发生变化时,切勿盲目进尺,尤其是在容易塌孔和漏失泥浆的土层,更应注意对泥浆性能指标进行调整。监理人员可以在现场和施工方人员共同抽查,并做好记录。

三、回填冲挤钻孔

回填冲挤钻孔是防止钻孔中塌孔和偏孔的有效方法。当发现塌孔或偏孔时,可以向孔中回填片石或粘土等至塌孔或偏孔位置以上必要的位置(一般至少2-3m),然后再利用冲击钻冲孔、将回填物冲挤紧至塌孔或偏孔部位以上位置,然后再重新向下钻孔,灵川县东环路甘棠江大桥P1-1及P2-1基桩就属于此类情况,同时在抛回填土过程中可适当渗入一些水泥,对修补塌孔孔壁和保护孔壁有很大好处。若塌孔较大面积,涉及到基桩位置四周,则应将顶上一节钢护筒拔起,回填片石和土至原地面,待隔一天后,重新放中桩下一节钢护筒后,再重新冲孔,冲孔时进尺速度要放慢一些,待过了原塌方位置后,才可以逐步加快进尺速度。监理人员在旁站时,要做好一切记录。另外,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监理人员,亦可向施工单位和业主提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如塌孔位置离地面不大时(一般10~15m),可以采用钢护筒跟进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防止塌孔再次发生。

四、静置时间的控制

静置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泥浆沉淀和离析,从而使泥浆护壁性能降低,严重时可以导致孔壁垮塌,所以,在钻孔或冲孔过程中,若发生什么机械事故,一定要严格控制静置时间,否则,应向孔内(或孔底)注入新鲜泥浆置换原泥浆,使孔内泥浆能进行循环。

五、钻头配重

钻头配重应根据土层强度等因素确定。特别对倾斜陡立的岩体情况,应加大配重,使钻头与岩体间的压力加大,增强钻齿对岩石的嵌入效果。以防止钻头沿岩体斜坡滑下,同时配重可以保持钻杆处以垂直状态,可以限制在冲击过程中的摆动和跳动,所以,配重的重心越低越好(钻头上四周应均匀布置),对岩石的破岩能力犹越强,可以加快进度。

六、钻孔给进

钻孔给进是旋转钻机在施工中控制进尺速度和偏孔程度的重要技术,给进过大或过小对钻孔都不利,过大容易使钻杆受压使钻孔偏斜,过小又不能满足进尺要求。所以,应适时对钻杆悬吊系统进行标定,以准确掌握钻头对岩层的压力,从而选择有效的、又能钻进、而又不偏孔的施压参数,特别对破碎与完整岩石交接处,给进应少或不进,使钻头有一段时间进行扫孔,将倾斜岩面磨出一个台阶,然后再给进。

七、钻孔导向

为防止钻头摆动,跳动、偏位造成钻孔偏斜,在钻杆上不同的高度安装具有导向性的装置钻杆,通过导向装置对钻杆的偏斜情况进行控制。

八、泥浆的配制

泥浆主要以反循环方式为主,泥浆选用不分散、低因相、低失水、适当粘度的PHP泥浆,泥浆由水、膨胀土、强碱、聚丙烯酰胺或增粘剂等物质组成。下表为适合各地层泥浆性能指标:

九、清孔应达到如下标准

作为监理人员清孔一定要在现场或和施工方一起做好如下各种检验:

①孔内排出或抽出的泥浆用手摸无2~3mm颗粒;

②测泥浆比重不大于1.10,含砂率﹤2%,粘度17~20s;

③检查沉渣厚度:柱桩5cm,摩擦桩20cm;

④检测泥浆厚度3cm,失水量20/ml,胶体率95%。

严禁采用加深钻孔的方法来代替清孔。

十、对钢筋笼安装的检测要求

(1)钢筋笼安装之前,应先用探孔器(长6m)放下检测,在放下过程中看是否顺畅,有无阻障,若无阻障,然后再吊起,准备吊笼。

加强煤矿地质监测预防重大安全事故 篇7

生命无价,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要带血的GDP。近年来,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屡次发生, 伤亡惨重, 与和谐社会理念格格不入, 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究其原因,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与煤矿地质条件、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工作有关, 一些煤矿对煤矿地质条件的监测不到位, 尚未探明地质情况就急于开采;安全设备年久失修;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不力等都给矿难安全施工的发生提供了温床。面对血的教训, 生命的代价, 相关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加以重视, 从各项工作方面采取切实措施, 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本文中, 笔者主要从煤矿地质监测工作入手, 浅谈地质监测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加强地质监测工作的措施。

1 煤矿地质监测工作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煤矿地质监测即在煤矿开采前和开采的过程中, 对煤矿的地质情况进行适时监测的活动, 为煤矿开采工作提供有效的地质监测数据, 使煤矿开采工作在安全的地质环境中进行, 从而保证开采工作的安全性, 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形象地说地质监测工作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绳, 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监测工作把煤矿生产活动牢牢控制在安全的环境中,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

2 当前, 我国煤矿地质监测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据相关矿产地质监测数据表明, 我国诸多煤矿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约占到煤矿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煤矿地质监测工作量大, 区域广, 时间跨度长。近年来, 随着我国煤矿开展工作的深入进行, 浅层煤层已经寥寥无几, 煤矿开展工作朝着深层地质处发展, 地质监测难度逐步加大, 给煤矿地质监测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前, 我国煤矿地质监测工作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对煤矿地质监测工作的认识不足, 地质监测工作松懈。

当前, 我国许多煤矿企业对地质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 没有深刻认识到地质监测工作对于防范煤矿安全事故, 保证正常生产作业的重要性。人类肆无忌惮向大自然索取, 最终换回的也只能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许多煤矿企业在忽视地质监测工作的前提下大肆开采煤层, 致使塌方、透水、瓦斯爆炸安全事故频发。

2.2 地质监测手段落后, 监测数据不准确。

近年来, 随着煤矿开采方式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 煤矿开展量迅猛增加, 极大地促进了煤矿企业的发展。但是, 我国煤矿地质监测水平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新设备、新监测手段没能在地质监测工作中得到运用, 致使煤矿地质监测水平远远落后于煤矿企业的发展步伐, 为煤矿开采工作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3 煤矿地质监测工作投入不足, 地质监测资料缺失。

近年来, 煤矿产量逐年增加, 而相关部门对煤矿地质勘探、监测的投入却很小, 不能与可持续的煤矿安全生产观念相适应。一些老矿井的地质监测资料缺失, 使得地质监测工作很难开展, 于是便忽略了煤矿地质监测工作。

3 加强煤矿地质监测, 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措施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为了预防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除应做好安全监管工作和生产设备更新外, 还必须在事前和事中对煤矿地质构造和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煤矿地质监测工作。

相关煤矿企业一定要提高认识水平, 深刻认识到做好煤矿地质监测工作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重要作用。从思想认识上紧抓地质监测工作, 把地质监测工作看着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 是地质监测工作成为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 只有紧抓思想不放松, 安全生产, 警钟长鸣, 才能有效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积极采用现代技术设备, 提升地质监测工作的手段

和水平, 是地质监测数据更加科学、准确, 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各种先进地质监测设备不断出现, 极大完善了地质监测的手段和效率, 使得地质监测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为煤矿生产工作服务。鉴于过去煤矿企业采用传统的落后监测手段, 造成地质监测数据不准、实效的不良状况, 相关煤矿企业一定要积极引进先进电子监测设备对煤矿地质情况进行监测, 使得地质监测工作高效、顺利开展, 防患于未然, 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3.3 增加地质监测经费投入, 积极提升地质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

鉴于过去地质监测资金预算紧缺, 造成地质监测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在现代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 首先, 企业一定要加大地质监测经费投入力度, 使地质监测工作能够紧抓不懈, 成为煤矿企业的日常重点工作;其次, 要大力提升地质监测人员的素质水平, 引进拥有地质监测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为地质监测工作把关, 以煤矿安全生产为重心, 使地质监测数据更加精准、有效, 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正常开展。

4 结语

面对煤矿地质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新时期的煤矿企业一定要以抱着为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和谐社会理念出发, 积极、自觉进行地质监测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地质监测的手段, 进一步提升地质监测水平, 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资料:

摘要:近年来, 我国煤矿矿难事故频发,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损失, 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健康、科学发展。本文中, 笔者主要围绕我国煤矿地质监测展开论述, 分析在煤矿地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加强煤矿地质监测的措施, 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展, 促进煤矿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煤矿,地质,监测,预防,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熊晓英.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研究浅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1]熊晓英.煤矿地质教学与实践研究浅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地质勘探事故 篇8

1 矿井构造特征

十三矿位于秦岭—昆仑纬向褶皱带东段, 北分支南侧与嵩淮弧复合部位, 背靠襄郏背斜, 位于灵武山向斜和白石山背斜结合部。井田内不同级别、不同次序的褶皱和断裂错综有序。总体受襄郏背斜的控制, 地层走向305°~340°, 倾向215°~250°, 倾角10°~35°。井田西北为单斜构造, 东南由于灵武山向斜、白石山背斜“楔入”呈波状起伏, 区内正、逆断层均有发育, 有着确定的展布方向。井田己二采区正断层比较发育, 己一、己三采区受襄郏背斜控制, 逆断层比较发育, 它对瓦斯的赋存起主要控制作用。矿井东部构造纲要如图1所示。

2 瓦斯概况

(1) 瓦斯赋存。由瓦斯地质图统计分析, 瓦斯涌出量一方面随埋深增加而增大, 另一方面随地质条件变化而变化。瓦斯含量沿倾向由浅向深部呈现北低南高的变化趋势;沿走向由西向东瓦斯含量逐渐增高, 变化规律明显。

(2) 煤与瓦斯突出情况。十三矿至今已发生3次煤与瓦斯突出 (表1、表2) , 均发生在己一采区东翼下部和己三采区东翼。

3 突出事故过程及特征

3.1 事故过程

11111高位抽采巷位于己一采区东翼第六区段, 2010年6月13日10:30, 己一采区11111高位抽采巷施工至272 m下坡过煤门时, 发生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事故地点埋深609 m, 顶板为砂泥岩互层, 托顶煤2.8 m施工, 煤比较破碎, 呈粉颗粒状, Ⅲ—Ⅴ类构造煤。

考虑到高抽巷抽放瓦斯困难, 改为下坡掘低抽巷, 并且安全揭煤, 执行过煤门措施的最后一个钻孔, 在打钻过程中发生了突出。根据有关人员回忆, 8:55开始打钻, 16 m以前瓦斯探头显示均在0.2以下, 16 m时出现喷孔, 瞬间发生了突出, 紧接着又发生了第2次、第3次……突出, 人员在撤离过程中被冲击波冲倒3次。

3.2 突出特征

喷出煤量1 133 t、瓦斯量308 557 m3, 煤较干燥, 煤粉比较细, 具有明显的分选现象, 喷出长度245 m, 突出的大量煤粉将巷道堵塞, 瓦斯浓度达到80%。

4 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条件的形成分析

11111高抽巷之所以能形成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普遍发育的构造煤、高地应力、高瓦斯含量[1]。

4.1 普遍发育构造煤

根据测井资料分析及现场跟踪观测, 在逆断层两盘200 m范围内存在不同类型的构造煤, 平均厚0.9 m, 区域煤层坚固性系数0.17~0.76, 平均0.39, 瓦斯放散初速度在10 L/min以上。通过11041胶带运输巷跟踪观测, 在该煤层掘进过程中瓦斯涌出初速度大, 瓦斯解吸快。在此区间探煤厚时发现顶钻、卡钻现象, 钻杆拔出后, 能听见“呼呼”的响声, 且有水涌出, 冒出大量气泡, 软分层下缘距煤层底板0.9 m。在11001采面回风巷掘进期间, 距逆断层 (H=9 m, ∠23°) 面30 m时, 顶板下有厚0.2 m的煤, 色泽暗淡的粉末状煤, 巷道底部煤被碾成粉末, 又被压实成团块状。距该断层200 m处的煤, 属原生结构煤, 煤体破坏后粒径200 mm。

软分层大规模发育的条件:在襄郏背斜的南西翼, 发育有4个逆断层条带, 落差3~10 m不等, 大量资料表明只有在大型压扭性断层附近才会发育构造煤, 断层附近软分层的发育程度, 主要取决于断层两盘滑动量和地应力的大小[1]。

4.2 高地应力形成

地应力分为原始应力、自重应力、构造应力、采动应力, 工程开挖前只有原始应力, 工程开挖后应力重新分布, 产生次生采动应力, 其大小取决于原始应力和采掘工程分布[1], 经统计分析为原始应力的2~5倍。十三矿的主应力场为北北西向, 主要受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控制, 燕山期运动中南北向右旋力偶分解、派生出分应力, 形成襄郏背斜及井田外的灵武山向斜和白石山背斜, 该区发育的4个逆断层带是在右旋转过程中形成的, 所以有着较高的构造应力。

我国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的一般规律:埋深在200~630 m, 上覆岩层体积力为25 k N/m3, 自重应力5.0~15.7 MPa[1]。十三矿特大型突出位置垂深609 m, 符合一般规律。

襄郏背斜南西翼深部向浅部发育的4条逆断层带呈阶梯状连续叠加, 大大提高了煤与岩层的弹性势能。事发地点在逆断层 (H=7 m, ∠30°) 下盘中掘进, 距逆断层面130 m。在11111高抽巷外段掘辅助回风下山时, 煤厚2.5 m, 薄煤走向延续200 m揭煤位置煤厚4.5 m, 揭煤位置处于由薄变厚地带。由此所折射的是地应力的增高, 瓦斯压力的增大。高地应力使煤岩形成高弹性形变能, 应力积累大小决定围岩弹性形变能的大小, 事发地点处于高能量地带。

11111高抽巷之所以在揭煤时没有突出, 反而在过煤门时突出, 刚揭开煤层时, 掘进面的应力主要由抗压的砂岩承担, 随着采掘进度的前置, 应力由砂岩转至煤层来承担, 煤层抗压强度低, 煤门过完后, 巷道托顶煤下坡施工, 由于主要应力来自上方, 此时一旦有放炮、打钻等因素影响极有可能诱发突出。

能否形成高地应力取决于埋深和构造应力, 后者更为重要, 构造应力较大时, 在较浅的深度就能达到特大型突出所需的高地应力, 反之取决于埋深[1]。例如13031胶带运输巷埋深720 m没突出, 而11111胶带运输巷埋深609 m, 反而形成特大型突出, 可见构造应力占主导因素。

4.3 大量高压瓦斯的形成

十三矿控制瓦斯分布的地质因素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逆断层, 其属于封闭性断层, 瓦斯含量与煤的种类、构造、埋深等地质因素有关, 井田内煤属中高变质煤, 在构造发育的区域煤层瓦斯含量普遍较高。

(1) 在矿井东部, 襄郏背斜被襄郏大断裂割断, 属开放性背斜, 浅部瓦斯顺着倾向向上逸散, 深部瓦斯被4条逆断层条带所阻隔, 造成瓦斯运移困难, 且断层落差与背斜倾向相互垂直, 落差大于煤厚。由此形成瓦斯分布不均, 呈条带分布。事发地点位于H=7 m、∠30°和H=8 m、∠30°的逆断层之间, 瓦斯压力2.5 MPa, 瓦斯含量15.7 m3/t。

(2) 4个逆断层条带所引起的煤层层滑运动, 极大地增加了煤的比表面积, 使煤吸附瓦斯的能力加大, 煤层透气性变差, 瓦斯排出困难, 形成大量高压瓦斯。

5 特大型突出原因分析

11111施工位置处在受襄郏背斜所控制的分F1和F2逆断层条带之间, 事发地点距逆断层面130m, 处在下盘施工, 据资料记载, 断层两盘瓦斯分布呈马鞍形曲线分布, 逆断层下盘瓦斯含量往往比上盘大, 煤体积聚大量弹性潜能。

构造煤普遍发育煤体破坏透气性差, 揭煤位置处在地质变化异常区域, 煤层赋存不稳定, 煤层厚度由2.5 m向4.5 m过渡地段应力高度集中, 存在构造残余应力。受巷道采动应力的影响, 煤层应力状态随着采掘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打钻施工到16 m时出现喷孔, 有突出的预兆, 前方存在高应力集中区, 所有的钻孔即将施工完毕的同时, 煤体的抵抗能力达到极限, 喷孔也是瓦斯解吸, 瓦斯解吸升压, 煤体内能升高, 解吸状态演化为突出, 在应力区域, 突出1次后, 能量未得到充分的释放, 才有了第2次、第3次突出。

6 结语

特大型瓦斯突出与地质因素相关, 采掘活动引起的应力变动是煤与瓦斯突出的诱导因素;普遍发育的构造煤, 高地应力、高压瓦斯是突出的必备条件。十三矿控制瓦斯的主要地质因素是逆断层。逆断层控制区域是构造煤极其发育的地段, 同时也是高瓦斯、高地应力区域, 一旦突出, 其危害极大, 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掌握机理, 对今后安全生产很有必要。故应加强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摸清瓦斯赋存规律;突出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对地质条件复杂头面实施评估分析, 做到预测预报制度化、规范化。

摘要:为了弄清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地质控制机理, 运用瓦斯地质观点, 对控制突出的必要条件:构造煤、高地应力、高压瓦斯的形成进行剖析, 揭煤位置处在地质变化异常区域, 引起煤层变薄或增厚, 在煤层变薄和增厚带之间存在应力高度集中区, 受巷道采动应力的影响, 导致应力失衡, 打钻诱导突出。

关键词: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必备条件,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地质勘探事故 篇9

1 捞

用各种类型的矢锥或打捞勾捞取折断、脱落的事故钻具。在通常条件下, 用矢锥或打捞勾捞住后, 用升降机提出孔口 (如图1所示) 。遇到锁接头折断, 钻杆断头平、齐, 壁厚均匀, 钻杆脱扣, 带大卡头跑钻等断头, 要用公锥打捞。遇到钻杆断头不齐、断头太薄、断头内眼被杂物堵塞、断头壁裂较长等断头, 通常用母锤打捞。

2 提

应通过升降机和复式滑车采取加大提升负荷的方法, 对事故钻具进行强力提拔, 用以解除轻微卡、夹钻和烧钻事故。用升降机强行提拔时, 操纵升降机要掌握好提升力, 在不破损提引设备的条件下, 进行有效提拔。

3 扫

事故钻具在某孔段遇阻, 钻具不能提升, 但能下降和回转, 要尽量在活动段距内开车向上回转, 并上下串动, 把挤压物扫碎或压入孔壁。

1-钻杆;2-接头;3-丝锤;4-内管;5-外管

4 冲

对埋钻、局部糊钻、悬桥卡钻、泥皮吸附等事故, 要实施开泵强行循环, 不宜轻易关泵, 并强调使用优质泥浆, 经强力冲洗后, 再配合提拉, 通常能把事故解除。

5 打

用吊锤冲打事故钻具, 通过振动力使事故钻具周围的挤卡物松动。这种方法对浅孔和中深孔的钻粒卡钻、掉块卡钻等很有效。吊锤向上打, 也可向下打。钻具在提升过程被悬空挤夹时, 一般要向下打 (如图2所示) 。

6 顶

用千斤顶起拔事故钻具。对一些阻力较大的卡、埋、糊、烧钻等事故, 用以上处理方法无效时, 要采用千斤顶起拔。由于它的起拔能力比升降机的能力大得多。千斤顶不可过快、过猛, 避免事故钻具突然断裂。

7 串

在事故钻具有一定活动范围时, 不但要进行上提, 同时注意依靠钻具本身重力, 上提至一定高度后, 再向下回送, 上下反复串动, 能有效解除轻微的卡埋钻事故。

8 震

把孔内震击器接在事故粗径钻具上端, 并用升降机拉紧, 经开车回转, 使上下震击锤牙嵌的螺旋面相对位移, 产生连续的震动冲击力, 通过钻杆传到事故部位, 可使被挤夹的钻具震松, 从而达到钻具起拔的目的。

9 反

用反丝钻杆连接反丝矢锥把孔内事故钻杆分批从孔内反出, 留下粗径钻具再用其他方法来处理。反管时须用专用机械反管装置, 目前常用的机械反管工具有两种:钢丝绳反管器和棘轮反管器。

1 0 炸

用烈性炸药、电雷管、金属外壳组成小炸药包, 用双股胶质电线连接, 从事故钻杆中放下去, 直至需要的深度, 通电引爆, 炸断事故钻杆或震松事故套管, 然后提出孔外。此方法在其他方法不能奏效时可考虑使用, 但必须注意安全。

1 1 透

通过以上方法处理, 在孔内仅剩下粗径钻具时, 要采用透的方法。把螺丝头钻掉, 打捞上来, 再用比事故粗径钻具小一级或二级的小径进行透。在透的过程中通过小径钻具的振动, 使事故粗径钻具周围的被卡物振松或被冲洗液冲动而掉入小孔内。钻小孔约2~3m m后, 经过适当振动, 即可振松。这对卡、埋、挤、烧等事故比较有效。

1 2 劈

孔内剩下的事故粗径钻具, 若钻透无效, 上部岩层硬, 孔又深不便扩孔时, 要采用环状切铁钻头劈开粗径管, 再用同径或小一径岩心管及抓筒捞取剩下之小半节。切劈钻头可采用长排密集式合金钻头, 长排密集式合金钻头还可用于捞取粉管接头和铣切挤夹钻杆接头。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煤田钻探安全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2]魏孔明.钻探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6.

[3]王生.钻孔工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2.

[4]马植侃.钻探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8.

地质勘探事故 篇10

关键词: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管理

溢油事故是指非正常作业情况下原油及其炼制品的泄漏[1]。近年来,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溢油事故造成的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对海洋生态环境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家以及各级海洋环境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1 溢油事故的危害

石油进入海洋后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安全危害和海洋环境危害。溢油对安全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油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当原油溢出后,溢出的油以及其携带的可燃气体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火灾或者爆炸。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是由于油本身具有毒性,进入海洋后从海洋环境到野生动物,从自然资源到养殖资源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由于原油是液体,具有可流动性,使得这种危害具有扩散性,浮油会向其他区域进行漂移,使受污染的海域面积不断扩大。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海域触礁,泄漏了1 000多万加仑的原油,在海面上形成一条宽约1km、长达800km的漂油带。事故发生地本来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盛产鱼类,海豚海豹成群。事故发生后,据估计,“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2 800只海獭、300只斑海豹、250只白头海雕以及22只虎鲸死亡[2]。即使20多年后的今天,当地的生态依然没能恢复如初。这说明溢油造成的危害周期往往很长,尤其当事故发生在较封闭的海域,将对其生态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长期影响。

2 现阶段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2.1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法制建设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法律制度是针对这一类海上溢油事故应急工作或活动的法定化和制度化,目前我国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计划编报和审批程序》《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2.2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工作机制建设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工作机制包括指应急计划的编制和审批、应急响应执行程序、油污清理、调查处理、行政处罚和损害赔偿。目前我国在应急计划的编制方面可以说比较完善,包括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每一个职能部门和相关石油公司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了相应的应急计划。在应急响应执行程序方面,2006年国家海洋局制订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响应执行程序》,并要求各海区分局及其他相关单位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油污清理主要是由相关石油公司来具体执行,由国家海洋局进行监督管理。调查处理和行政处罚主要是由相关的工作组和海洋行政执法部门来进行。

3 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应急管理需要政府的监督监管,更需要石油开发企业的支持与配合。长期以来,政府在应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过程中,实行的是以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置为主,而事故的应急预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有效有力的监管措施;此外,事故发生后相关的处罚和损害赔偿机制也并不完善。

3.1 石油公司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预防重视不足

石油公司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应急管理比较偏重事故发生后的处置,往往容易忽视对于事故的预防。为了尽量避免溢油事故的发生,石油公司应当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①加快技术创新,技术的创新既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也可以通过改进溢油预警装置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发生溢油的风险;另一方面,一旦有溢油的情况发生,能够快速发现并准确定位溢油源。②改进管理模式,提高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使得管理通顺,人员得力,避免因管理不畅或操作失误造成的溢油事故。

3.2 政府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企业监管不力

现阶段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应急主要是以石油公司的主动报告为主,政府监管部门则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缺乏对于石油公司的溢油应急能力的日常检查与评估。这样一来,石油公司既是应急管理计划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就容易造成石油公司对溢油事故预防的疏忽或麻痹大意。比如,在溢油应急物资储备方面,溢油事故应急物资通常需要大量储备并定时更换,由于石油公司是以利润为目的,如果缺少日常监督就可能使得其对溢油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应急物资准备不足会造成溢油事故迅速扩大,危害更加严重。

3.3 政府对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过程监视监测的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十九条“发生任何溢油事故,作业者都必须向海区主管部门报告”,第二十条规定了4种溢油事故的报告时间。这说明我国对于石油平台的监视监测主要是以石油公司报告事故发生这种事后应急监测模式为主。在这种模式下,石油公司为了逃避处罚,或者相关责任人为了逃避处分可能会出现瞒报迟报溢油事故的情况,监管部门处于被动和滞后的位置。这是海洋监管部门对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区日常监视监测的缺位造成的。

4 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管理建议

4.1 石油公司加强预防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加强应急预防管理既能够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又能在事故发生的萌芽阶段,将事故迅速控制住,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产生的后果和影响。石油公司要在其溢油应急预防的研究和管理上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以科技加强预防,以管理推进预防。

4.2 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督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危机与灾害的发生[3]。因此,在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管理中,政府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海洋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本身就是一种预防手段。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所以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建议监管人员加大检查的频次,对于发生过溢油事故或溢油风险比较高的石油开发作业区,可以派执法或监测人员长驻作业平台进行监督。加强日常监管会促使石油公司做好充分的应急预防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甚至可以避免一部分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的出现。

4.3 监测部门提高应急预警能力

应急预警是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管理过程的重要防线。改变被动的应急监测模式,建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立体监测集成系统,是海洋应急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在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平台及其周围安装油污监测装置,将该区域的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部门,同时结合海面视频监视和卫星遥感等手段,能够及时和准确地了解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作业海域的情况。这样就能够及时发现数据的异常,及时排查异常原因,一旦确认发生了溢油,才能为污染目标地区赢得宝贵的应急准备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应急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溢油事故造成的损失。

4.4 国家立法加大处罚和赔偿力度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过低,损害赔偿制度不完善,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不立即采取处理措施的…处三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可见,相对于石油开发企业所获取的动辄几百亿的利润而言,其违法成本非常低。此外,由于有关溢油事故损害赔偿相关法律的缺失,造成国家和个人在溢油污染索赔维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这种利益与责任的严重不匹配,造成有些大型石油企业无视政府部门的监管,无视法律的存在,这也给执法部门的日常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其他国家对海洋石油开采的约束制度中,首先就是重罚,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污染海洋环境的行为,罚款都是天文数字,足以使企业倾家荡产。为了适应新形势,建议尽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完善赔偿制度,使执法和维权都可以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Z].1990.

[2]任海军.“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漏油事件及其影响[EB/OL].[2010-05-31].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5/31/c_12162247.htm.

上一篇:广播电视工作下一篇:组织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