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卫生

2024-06-17

全球卫生(精选七篇)

全球卫生 篇1

当抗菌药物无效时, 常见的疾病也可能会非常严重。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通常具有自限性, 但是当它对抗菌药物耐药时, 其可以变成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疾病。

主要调查结果: (1) 全球所有地区都出现了治疗肺炎克雷伯菌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在一些国家中, 超过一半出现治疗无效; (2) 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也有一半以上出现无效; (3) 第三代头孢菌素, 治疗淋病的最后手段, 已在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挪威、南非、斯洛文尼亚、瑞典和英国被认为治疗无效; (4) 抗生素耐药性 (MRSA患者死亡的可能性比非耐药患者大64%) 导致患者患病时间更长, 死亡风险增加。

缺乏关键的措施:关键措施, 包括基本追踪和监测系统, 在许多国家存在差距或根本没有。可通过感染控制措施, 包括改善卫生、获得清洁的水、医疗机构设施感染控制和预防接种疫苗等来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医疗卫生专业需要新的诊断, 抗生素和其他措施, 以防出现新的抗生素耐药。

需要全球共同努力:WHO正在领导组织全球制定措施和标准以及全球更好的合作来追踪监测耐药性, 衡量耐药对健康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 专业人员开处方, 避免他人分享剩药。 (2) 医护药应预防和控制感染, 开发要针对病。 (3) 耐药需追踪监和实验研发能力, 规促合理用药。积极创新, 研发新药, 鼓励合作和信息共享。

本期导读:

基金论文:

张咏等的“不同病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高压氧处理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为上海市闸北区科委名学科主攻项目 (编号K10-02) 。结论:传统上认为, 中枢神经功系统的损伤是无法恢复的, 而本研究能明显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抗肿瘤疾病:

方呈祥等的“黄荆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鼻咽癌CNE-1细胞株增殖疗效临床观察”, 结论:增殖能够被EVn-50有效的抑制, 且呈浓度依赖性。姜义道的“喉鳞状细胞癌中MDM2、Rb蛋白表达意义研究”, 结论:可以作为预测依据。崔延军等的“手术联合化疗在口腔鳞癌治疗中的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 结论:手术联合多烯紫杉醇、尿嘧啶改善和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抗感染与呼吸疾病:

陈小玲等的“宫颈不典型增生与HPV感染的关系研究”, 结论:CINⅢHPV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为宫颈癌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赵云刚的“快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手术效果及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 结论:围手术期可以减少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且增加抗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吴建文的“我院儿科呼吸道疾病住院病人病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结论:应注意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药敏试验,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李晓军的“硝酸甘油雾化吸入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小儿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 结论: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疗效显著。黎贵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研究”, 结论:改善患者血气指标、辅助氧供应和恢复自主呼吸能力。严共刚等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安全、可缩短术时, 减少术中出血量。潘静的“优质护理应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住院护理观察”, 结论:有利于提生命质量, 缓解患者病情疼痛程度。

心脑血管疾病:

王才阳的“曲美他嗪联合地尔硫卓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研究”, 结论:可使患者的运动耐受量得到改善。宋同均等的“创伤性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鉴别诊断”, 结论:头颅CT扫描具有鉴别诊断价值。蔡奕秋的“急性脑炎伴癫痫治疗中应用苯巴比妥高血浓度长期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结论:必须对患者进行辅助呼吸。

口腔科和骨科疾病:

易娟的“应用新型以及特殊口腔正畸保持器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结论:改良的热压膜联冠透明保持器可提高牙列的固位效果, 较Hawley更好。

蒋刚的“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结论:这两种骨科微创手术方式临床均可选择。易志强等的“围手术期合理治疗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后的优势”, 结论:减少了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

妇幼和老年疾病:

黄骏涛的“阿胶牡蛎口服液治疗佝偻病疗效观察和对比研究”, 结论:改善患儿骨密度。梁军的“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效果”, 结论:改善各项生命体征, 缩短患儿的麻醉苏醒时间并降低其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童凤梅的“超敏C反应蛋白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结论:PCOS肥胖病人机体内或有低强度慢性炎症存在, 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反应肥胖以及高雄激素血症的轻重程度。余立波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结局的临床比较”, 结论:应给予阴道试产的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率。

其他疾病:

在第二届全球卫生大会上的演讲 篇2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

(2012年11月1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健康备受关注的今天,全球卫生领域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相聚北京,共商卫生改革发展大计,分享交流经验体会,共谋人类健康福祉,机会难得,意义重大。本次大会确定以“包容与创新: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为主题,充分表达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保障人民健康这一伟大事业的共同关切。2009年,中国政府顺应13亿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多来,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实惠,社会各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评价。中国能够在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取得突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把创新作为深化改革的驱动力,并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

第一,创新核心理念,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理念是凝聚改革共识的思想基础,也是持续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将维护和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作为新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这是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必然要求,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按照这个理念,我们把医疗卫生服务区分为基本和非基本,明确了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非基本医疗服务交给市场去完成,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调节。按照这个理念,我们明确了政府举办的医疗

卫生机构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既然是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是公益性的,而不是营利性的,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医目的和办医职责,增加财政投入,破除以药补医,扭转公立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按照这个理念,我们强调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对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维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进行全新的制度设计,通过综合改革建立起长效的保障供给机制。三年来,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共享医改惠民成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践证明这一核心理念是正确的。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建立新型制度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在新的改革理念指导下,我们着力破除旧有的体制机制,重新构建了全新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全民医保制度。这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三年多来,我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了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为主体,以多种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助,以大病救助为兜底的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体系框架,织起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使13亿多人口“病有所医”有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这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经过三年强力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了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用药安全得到保障,“以药补医”机制得到破除,结束了几十年基层以药补医的历史。三是建立基层运行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平台,我们通过综合改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采购机制、长效性的保障机制,重新构建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

行新机制。四是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这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我们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改革,实行家庭签约服务,提供全面健康管理,做好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逐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五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化。我们在全国城乡实施10大类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对重大疾病和重点人群实施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把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监管体制、药品流通、大病保险等方面机制创新,为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第三,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公共医疗卫生可持续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我们注重加强基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年多来,我们把大量的资金财力、人才技术、政策措施引导聚焦在基层,形成叠加集聚效应,重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改变了长期以来基层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状况。我们注重预防为主,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年多来,中央财政投入近400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了卫生发展模式由重疾病治疗向全民健康管理的积极转变。我们注重公平可及,逐步缩小不同群体保障水平的差距。三年多来,我们优先满足困难群体看病就医基本需求,重点解决了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企业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在校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参保问题,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提高大病患者的医保支付比例,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我们注重科学管理,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在公立医院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推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控制诊疗费用,改善了病人的就医环境和就医感受,促进公立医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我们注重调整结构,推进办医主体多元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举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逐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办医结构单一的局面。

第四,创新改革路径,实现新旧体制平稳转换。医改三年来,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出破解医改难题的实现路径。一是从保基本入手,从强基层起步。面对庞大复杂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多层次多样性的服务需求,我们选择了从基本需求入手,以基层为突破口,分层次推进改革,这样既抓住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又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使改革在短时期取得明显成效,让基层群众优先受益,增强了对改革的信心和认同。二是把增投入与建机制相结合。深化医改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投入,如果增加的投入不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这些投入不但不能促进改革,很有可能会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反而为下一步改革增添阻力。因此我们强调增加的投入必须和新机制的建设结合起来,用投入促改革,用投入换机制,实现了投入和改革的良性互动。三是从实际出发,谋划整体设计。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中央确定的原则框架内,鼓励地方大胆探索,进行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再总结上升为国家政策,使改革整体设计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四是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国务院成立了由20个部委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全国的医改工作。各地也相应成立医改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目标责任制,周密部署安排,层层分解任务,强化督促检查。这种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使新旧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平稳转换,没有引起大的社会波动,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社会制度优势。

三年多来,通过核心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和改革路径创新,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改道路,开创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得发展、党和政府得民心的新局面,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在年初颁布了“十二五”医改规划,未来四年将着力推动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改革重点进一步聚焦。我们将继续奋力前行,不断开拓创新,把医改持续推向深入。

第一,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三年多来,我国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已基本建成,今后要在扩面提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医保体系。要创新医保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在制度衔接、支付方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方便群众就医结算,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同时,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探索建立疾病应急救治基金,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发展各类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从制度上进一步筑牢、织密社会安全网。

第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三年多来,我们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使之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要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健全长效稳定的补偿机制基础上,完善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机构运行效

率。同时要继续推进基层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筑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

第三,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主要是做好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篇文章。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体现公益性和高效率的运行新机制。今后四年将把县级医院作为改革的重点,2015年要基本完成县医院阶段性的改革。要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力争到2015年社会办医占整个医疗卫生的比例达到20%左右。

同时,我们还要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大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力度,规范生产流通秩序;加强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监管等等。

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卫生全球战略 篇3

职业安全和卫生为全世界关注。讲到全球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问题,国际劳工组织估算的数字异常严峻:全世界每年因工伤和职业病死亡的人数约200万人。此外每年还有2亿7千万人受到工伤事故危害,有1亿6千万人患职业病,由此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4%。

一、保护工人的安全健康是雇主的首要职责

自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职业安全和卫生工作就一直是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际劳工组织力图通过制订公约和建议书,即国际劳工标准,为各成员国提供制订国家和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的实施准则和指导方针。国际劳工组织第155号《职业安全和卫生公约》及第161号《职业卫生设施公约》就是两个基本的公约,它们包括建立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并在国家和企业付诸实施的条款。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一级,保护工人的职业安全和卫生,使他们免受职业伤害是雇主的首要职责。

为了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职业安全和卫生问题,国际劳工组织于1999年实施了职业安全和卫生工作重点项目,旨在制订预防性政策和计划,特别是在采矿、化学品的使用、建筑和农业等危险职业和部门保护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以及激烈的竞争压力给工作条件、工作程序和组织带来了迅速的变化。立法虽然非常重要,但却不足以应对这些变化或与新的职业危害和危险同步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能够不断应对职业安全和卫生方面的挑战,并在动态管理战略中建立有效的反应机制。

二、预防原则:最为优先的原则

今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职业安全和卫生领域的全球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及保持国家预防性职业安全卫生文化,并将一套系统理论引入到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中。国家预防性安全卫生文化是指获得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的权利在各个层次上都能得到尊重;是指政府、雇主和工人通过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体系,积极参与到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中;是指预防原则应作为国家和企业最为优先的原则。建立和保持一种预防性安全卫生文化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以提高人们的普遍认识、知识水平和对职业伤害概念的理解以及懂得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

国际劳工组织已经在其《职业安全卫生指导方针》中开发了一套关于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系统方法。该指导方针是在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其三方成员和其他部门广泛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是在相关的国际劳工公约中规定的、得到国际公认的职业安全卫生原则的基础上成形的。因此,该指导方针为企业及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安全文化提供了惟一的有力武器。工人、各组织机构和安全卫生系统以及工作场所都将从中受益。基于这个理念和相关方法建立的全球性发展战略,将提倡将这种系统方法应用到全国职业安全卫生体系的管理中。

三、劳动监察

在探讨安全文化时, 人们往往忽视劳动监察的作用。俗话说, 防胜于治。在现代劳动监察工作中,对职业危害的咨询、信息和宣传教育远远超过传统的、仅限于职业安全与卫生的技术咨询。

某些热衷于经济发展的人往往忽视人类自身所遭受的危害和环境恶化的惨痛代价,这是造成劳动监察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监察体制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监察设备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劳动监察在分析和预防重大工业灾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提高和改善劳动监察的效力和效率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建设体面的工作环境。

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国。自1985年国际劳工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以来,国际劳工组织一直与中国政府、工人和雇主组织在职业安全和卫生领域进行密切合作。中国已经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第170号化学品公约和第167号建筑业安全和卫生公约,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步。

全球卫生 篇4

为加速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控制,使所有新生儿都有机会获得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我国政府于2002年将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同年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以下简称GAVI)与中国政府协作,确立了乙肝疫苗免疫及安全注射五年合作项目(简称GAVI项目),并延期至2009年。湖北省25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纳入该合作项目,并于2003年4月25日正式启动。

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2002年湖北省项目地区人群乙肝发病数为7 391人,发病率为51.39/10万,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率为29.69/10万。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32.06%,最低的为14.32%;全程接种率为81.27%,最低的为70.8%。安全注射存在较大隐患:25个项目县共有6 544个接种点,其中有59%的接种点使用玻璃注射器接种乙肝疫苗,41%的接种点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种乙肝疫苗,仅有2个接种点使用自毁型注射器接种乙肝疫苗,尚存一管多人,不换针头注射的现象。

2 项目策略及实施情况

2.1 加强领导,规范实施

湖北省卫生厅高度重视乙肝疫苗纳入全省儿童计划免疫工作,2002-2008年相继制定了与项目实施相关的系列文件,包括《湖北省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实施方案(试行)》、《中国政府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儿童疫苗基金合作项目湖北省实施方案》、《湖北省计划免疫用乙肝疫苗及自毁型注射器管理细则(试行)》、《湖北省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及GAVI项目启动培训计划》、《湖北省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及GAVI项目启动基线调查方案》、《关于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接种工作管理的通知》、《湖北省城镇流动人口适龄儿童计免免疫接种管理办法》、《2006-2010年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湖北省/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合作项目结余资金使用的实施方案》,对GAVI项目工作进行了详尽的安排和部署,每年由省卫生厅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和GAVI项目工作。

2.2 保障项目经费

2002年全省在落实中央财政经费使用的同时,省级财政投入200万元启动经费,2003年以后每年投入770万元经费用于全省儿童计划免疫工作。2005年全省启动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每年安排50万元经费补助。2006年起对25个GAVI项目县和4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安排每县10万元的工作补助经费。2008年卫生部下发给省项目地区的GAVI结余资金为395 580元,用于培训和督导。

2.3 加强乙肝疫苗、注射器材管理

全省制订了乙肝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和接收、发放程序。建立统一账簿和登记册。项目的疫苗、器材均有专人负责管理,使用专用账本,疫苗的渠道严格按照省—市—县—乡—村的管理模式进行。

2.4 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接种率

2.4.1 提高住院分娩率、规范产科接种

因项目地区非住院分娩新生儿比例较大,结合“降消”项目,提高住院分娩率。2004年规范实施医院出生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实行新生儿免疫接种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设产科的医疗机构开设预防接种点,主要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首针免疫接种工作,并纳入本单位综合考核。同对加强产科接种人员的培训,要求取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免疫接种人员资格证。

2.4.2 启动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

为保证非住院分娩的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2005年湖北省启动了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省卫生厅制定《湖北省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实施方案》。在GAVI项目地区,对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第1针24小时内接种实行项目管理。省级财政每年安排项目经费,对乡、村级工作人员每针次补助10元的劳务费。

2.4.3 加大查漏补种力度和频次

对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目标儿童,加大了对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的力度。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在全省范围内共开展了4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结合每年新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对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补种。

2.5 推行自毁型注射器,确保安全注射

2002年,相继制订下发了自毁型注射器管理细则。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使用自毁型注射器。在GAVI项目单位其他疫苗的接种全部采用自毁型注射器,并配套使用安全盒(截针器)。2005年全省推广使用自毁型注射器,但部分接种单位仍倾向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到2006年全省所有接种点均使用AD注射器接种EPI疫苗。

2.6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和业务水平

全省范围培训和重点地区培训相结合,开展各级免疫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工作。2002-2009年,举办省级培训14次,累计培训12 535人;市级培训51次,累计培训2 756人;县级培训666次,累计26 957人;乡级培训4 203次,累计130 226人。

2.7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乙肝防治知识

在每年的“4.25”宣传周活动期间,广泛开展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在人员流动较多的地段设立咨询点开展咨询服务,发放宣传资料;各接种单位设宣传栏宣传,在公众位置张贴宣传画和挂横幅,在候种室播放VCD电视宣传教育活动。非住院分娩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告知书制度,使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的知识传播到边远山区农户。

2.8 加强督导,不断改进工作质量

各级均对GAVI项目工作进行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002-2009年实施项目期间,省级对市级累计督导68次,对县级督导累计171次,对乡级督导324次,对接种点督导606次;市级对县级督导累计269次,对乡级督导累计570次,对村级督导累计650次;县级对乡级督导累计4 759次,对村级督导累计15 067次;乡级对接种点督导累计44 904次。

2005年省卫生厅成立了评估小组,对全省GAVI项目进行中期审评并接受了GAVI项目办公室外方经理和国家计免中心专家现场督导;2007年省卫生厅开展了GAVI项目终期审评,2010年接受了国家对GAVI项目终期评估,反馈良好。

3 结果

3.1 接种率目标顺利实现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逐年上升。

3.1.1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2009年为99.31%,比2002年提高了22.20%;首针及时接种率,2009年为94.97%,比2002年提高了196%。(图1)

3.1.2不同出生地点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率根据各项目县上报数据统计,与2002年比较,住院分娩儿童,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2009年为97.44%,提高了32.55%;全程接种率为97.44%,提高了21.36%.在家分娩儿童,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2009年为92.81%,提高了322.44%;全程接种率为95.55%,提高了100.19%。(图2)

3.1.3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结果2006-2009年项目地区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逐年升高,2006年为65.71%,2007年为72.09%,2008年为77.08%,2009年为81.85%。

3.1.4全省终期评估接种率2007年依据终期评估调查获得的有效数据统计,及时接种率86.75%,全程接种率97.30%,全程及时接种率为82.58%(474/574),产科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95.86%,非住院分娩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为78.62%,均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3.2 安全接种全面实施,自毁型注射器普及使用

项目实施以来,全省首先在项目地区推广使用AD注射器接种乙肝疫苗,2005年,项目地区儿童接种所有免疫规划疫苗都使用AD注射器,2006年,全省各地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全部都使用AD注射器。项目地区自2006年,所有的接种点均使用AD接种乙肝疫苗和所有EPI疫苗。

3.3 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实施CAVI项目,使项目地区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极大降低了疾病负担。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显示,省项目地区2002-2009年乙肝总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图3)

4 讨论

湖北省是我国乙肝发病率较高的省份之一,自2004年法定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以来,湖北省乙肝报告发病率位于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1],尤其近4年稳居首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儿童乙肝累计发病率与乙肝疫苗接种二率呈负相关。[3]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自湖北省GAVI项目启动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加大了儿童预防接种经费投入,加强各级人员培训,项目执行能力明显提高。采取社会宣传动员和基层医务人员乙肝知识培训是提高边远地区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有效干预措施[4]。

项目结束时,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85%的目标,首针及时接种率超过75%的目标,非住院分娩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大幅提高,全面推行自毁型注射器,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

但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1)经费保障不能完全落实。受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个别项目县对免疫预防工作的投入不足,加之项目地区山大人稀,人员居住分散,接种成本高,不同程度影响了项目工作进展。(2)接种相关资料管理欠规范。部分妇幼保健院和产科接种点接种资料不完整,个别乡、村预防接种的基础资料管理欠规范。(3)接种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少数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较低,特别是计划外生育的儿童,家长不愿意向村医透露信息,致使当地卫生院难以掌握新生儿真实情况,造成乙肝疫苗第一针及时接种率低。少数产科医务人员对乙肝疫苗接种知识掌握不够,接种禁忌症把握不准,出生的新生儿稍微有问题就不敢接种,造成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偏低。(4)由于流动人口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致使流动儿童中有乙肝疫苗漏种现象存在。

全省应继续巩固项目成果,不断规范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充分利用预防接种服务规范化建设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各级财政应切实落实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人员的工资、运转及工作等经费。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经费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免疫规划的财政投入,确保免疫规划工作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学习风险沟通技巧,营造良好的预防接种舆论氛围。切实做好国家深化医改所确定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继续抓好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工作。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也是实现乙肝控制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惠及民生的工作要长期持久地抓下去。

摘要:目的 提高湖北省项目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特别是首针及时接种率,全面推行自毁型注射器,实施安全注射,降低乙肝发病率。方法 加强领导、规范实施;保障项目经费;加强乙肝疫苗、注射器材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接种率;推行自毁型注射器,确保安全注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管理和业务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乙肝防治知识;加强督导,不断改进工作质量。结果 项目实施前的2002年,湖北省项目地区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32.06%,全程接种率为81.27%,项目实施后的2009年,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4.97%,比2002年提高了196.23%;全程接种率为99.31%,比2002年提高了22.20%。结论 项目采取的策略和各项措施的实施,实现了项目目标,显著提高了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全省实现了安全注射,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率显著下降。

参考文献

[1]张发香,叶建君,郑莉,等.湖北省乙肝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3):10-12.

[2]刘青恋,关旭静,方刚,等.四川省实施卫生部/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乙型肝炎疫苗合作项目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3):223-225.

[3]孙梅,于竞进,于明珠,等.0~9岁儿童乙肝累计发病率与疫苗接种二率关系探求[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6).

全球卫生 篇5

为进一步做好我镇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疟疾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根据项目工作计划第十五季度工作经费安排,及我镇制定的疟疾项目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我镇认真开展了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健康教育,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镇中心卫生院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出动车辆携带相关器材及宣传单,于2010年6月20—21日分别赴陈庄小学和赵庄中学进行了疟防知识动画播放,并开展疟疾防治讲座。

二、播放疟防知识动画前,宣传人员首先向同学们发放了疟防知识宣传单200份,同时谢衡站长对疟疾防治相关知识向学生们进行了提问,同学们能够回答上来的很少,甚至不了解疟防任何知识,因此,他要求同学们再看疟防动画片的时候,能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看下去,能够在动画片里找到答案。疟防动画播放结束后,谢衡站长就播放前提到的几个问题,如:什么是疟疾,疟疾是怎样传播的等,用什么办法能够治疗疟疾等,同学们看过疟防动画后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着问答问题。

通过本次疟防动画片宣传和疟疾防治知识讲座活动,能够使同学们进一步的了解疟疾,如何传播、如何预防、如何治疗疟疾等,增加了师生们对疟疾认识效果明显。

赵庄镇中心卫生院

全球卫生 篇6

世界卫生组织和儿基会17日共同发表的报告所披露的2014年全球免疫率现状显示:有129个国家目前对至少90%的儿童实施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三联疫苗接种(DTP3)。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所有会员国通过了《全球免疫行动计划》,承诺在2015年在所有国家实现对90%儿童进行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三联疫苗接种。然而,今年早些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免疫覆盖率的状况描述为“令人担忧地偏离了轨道”。统计显示,六个国家目前接种覆盖率仅有不到50%。这六个国家是:中非共和国、乍得、赤道几内亚、索马里、南苏丹和叙利亚。

然而,联合报告同时显示,过去15年中全球在免疫接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00年,有2100万儿童甚至没有接种第一剂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免疫三联疫苗,而今这一人数下降到了1200万人。

16 July 2015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d UN Children’s Fund (UNICEF) published a report today, pointing out that the number of countries reaching and sustaining 90 per cent vaccination coverage for their children, which aims at saving life had doubled since 2000. However, the report also points out that 65 countries should adopt the strategy of “changing the game rule” to reach the Global Vaccine Action Plan (GVAP) targets.

The report published by WHO and UNICEF jointly shows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lobal vaccine rate is that 129 countries reaching and sustaining 90 per cent vaccination coverage for their children with the required three doses of diphtheria-tetanus-pertussis containing vaccines (DTP3).

In 2012, all the member countries of WHO adopted the GVAP, promising that by 2015 all the countries will achieve 90 per cent vaccination coverage for their children with the required DTP3. However, earlier this year, WHO described the rate of immunization coverage as "worrying out of track".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vaccination coverage of six countries is only less than 50%. The six countries are: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had, Equatorial Guinea, Somalia, South Sultan and Syria.

However, the joint report also shows that in the past 15 years, the world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vaccination. In 2000, 21 million children did not even have the first dose of DTP3, but now the number has dropped to 12 million.

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4373

编辑 胡超 翻译 李凌子

Edited by Hu Chao Translated by Li Lingzi

全球卫生 篇7

为推动世界各国临床各专科内镜与微创医学应用,研制临床各专科开展内镜与微创医学诊断治疗的新器械规范管理、增进对医师的学术活动联络与帮助等,在本届大会上,中国银行和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合作并启动了“长城世界内镜医师联名信用卡”。

中国银行与世界内镜医师协会联合启动——长城世界内镜医师联名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全球卫生】相关文章:

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普遍伦理05-18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水资源的影响09-11

全球企业04-29

全球文化05-12

全球主义05-17

全球合作05-23

全球生态06-06

全球股市06-18

全球营销方案05-24

全球六大范文05-17

上一篇:乙醛实验的改进和反思下一篇:民办高校工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