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全球经济

2024-05-29

影响全球经济(精选十篇)

影响全球经济 篇1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开始跌跌不休,从高峰时期的每桶107美元,到1月13日,纽约国际原油价格一度跌穿每桶45美元心理关口,下跌幅度接近60%。从目前的势头看,未来油价还有继续下跌的可能。业内人士指出,油价持续下跌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从而导致需求减弱,尤其是在欧洲经济面临再次衰退风险的今天。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低油价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是未来即便油价有所回升,要想回到每桶1 0 0美元以上的年代是不可能的了。在地缘政治争斗呈现越来越复杂局面的今天,无论谁想挑起货币战或者能源战,都绝非易事,全球经济依然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我调控。国际原油价格是继续下跌还是触底反弹,这同样不是某个国家或者组织所能操控的。但是,作为全球重要的战略性稀缺资源,国际原油价格的一举一动肯定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价格偏离价值的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国际原油市场无论出现怎样的变化,都应当被视为是一种常态,各经济体根据自己的战略需求对原油的产出或者贸易进行调控也将是一种常态。

中国将大举购油

中国海关总署2015年1月13日公布了2014年12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在备受关注的原油进口数据上,12月的进口量为3037万吨(约为717万桶/日),环比增加近两成,同比增长1 3 . 4 % ,超过了2014年1月份的最高数值2815万吨,这意味着12月我国原油进口刷新了有记录以来的单月进口量最高纪录。如果今年延续去年12月的态势,平均每天进口原油700万桶,以每桶少10美元来算,就相当于每天减少7000万美元的支出,如果按照这个数量和目前的价格,中国2015年进口原油比跌价前能少花超过7000亿元,加上其他商品价格的下跌,节省的开支将显著超过GDP的1个百分点。

数据同时显示,12月对应的原油进口金额为1060亿元人民币(172.633亿美元),换算为美元和桶以后,进口均价约为77.8美元/桶(按桶吨比7.3计算)。2014年中国共计进口原油3.0838亿吨,金额为1.4万亿元人民币。另据国土部初步统计,2014年全国石油产量2.1亿吨,净增长138万吨,同比增长0.7%,连续五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据此测算,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为59.49%,接近6成。

国际油价的下跌,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储油好时机。中国每年进口将近3亿吨原油,油价的降低直接意味着外汇支出的减少。在油价大跌的过程中,中国大举抄底,充实战略储备。据路透社此前的测算,根据中国国内石油产出、进口和商业库存数据,再对比炼厂需求,可判断中国去年为战略石油储备而额外进口的原油高达1.24亿桶,这是2013年中国为战略储备补充的6100万桶的两倍多。

分析国际油价现连续“断崖式”下跌对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

首先是低油价长远来说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中信证券预测,油价下跌3 0 %对短期内零售额增速负面影响在1%左右,但将带来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因为汽油作为居民一项重要的生活消费品,油价的下跌实质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税收减免,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居民出行成本将降低,进而刺激汽车消费,带动旅游等与交通息息相关的活动,乃至会影响到居民购房的区位选择。

其次是在贸易环节,油价下降将直接减少中国外汇支出,从而提高贸易顺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外贸环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俊预测,若国际油价下跌1 0 % ,我国贸易顺差与G D P的比例将上升0 .16个百分点。一方面,油价下跌会进一步挤压石油净出口国的利润空间,从而使得石油净出口国的收入再分配至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与本就处于上升通道的劳动力成本相比,油价下跌则意味着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趋势会更加明显,在提振经济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中国外需环境。

第三是在投资方面,油价下跌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有一定积极影响,同时可对中国原油增储、改善原油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提供契机。有统计显示,去年四季度,发改委共审批3 5个项目,总投资超1.4万亿元,而且在城镇化加速进行的过程中,油价暴跌不仅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的成本,减少的进口支出可转而用于社会支出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没有理由不趁着当前国际油价不断走低的机会大举买入原油。

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低油价并不是鼓励全民疯狂消费石油,毕竟,随着中国经济多年超常规的发展,自然环境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当前部分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都在警示着中国要把“资源禀赋束缚”问题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即使油价重回“X元时代”,对于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来说,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前提下,还是必须加强能源消费需求的总量控制,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加快整体推进能源改革,特别是不能因为低油价而影响到新能源开发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本轮国际油价暴跌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利益。

俄罗斯胸有成竹

克里米亚事件之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环环紧扣,其中最要命的一招就是在能源领域。早在2014年3月,美国能源部就宣布将释放多达500万桶的战略石油储备,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应声下跌。尽管美国官方否认那次释放战略储备与对俄制裁有关,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启动能源战的一次先行试探。受到美国这一举动的影响,国际油价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内一路呈现下跌的趋势。

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一直严重依赖能源出口。近年来,石油、天然气出口给俄罗斯带来大量资金,俄罗斯军费也获得了大幅提高,国际政治实力也明显壮大。但是由美国主导的打压油价的这场战争目前呈现不可遏制的状态,俄罗斯经济遭受到了沉重打击。

受国际油价再次探底波及,2014年年底已经企稳的卢布汇率再陷飘摇。随着新年假期后市场交易逐渐恢复,卢布汇率由1月1日的1美元兑56.24卢布下跌至1月14日的1美元兑66.17卢布,市场对俄罗斯通胀及经济前景的忧虑情绪进一步上升。

由于卢布贬值推升了进口成本,俄罗斯食品价格特别是进口食品零售价已经较去年12月出现了较大涨幅,今年1月份与俄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进口酒类价格上涨了30%至45%,蔬菜价格上涨了7%至15%,咖啡价格上涨了1 0 %至12%,糖类上涨了30%至40%。

面对油价下跌对经济的严重冲击,俄罗斯政府部门却并未表现出西方国家愿意看到的焦虑和不安。在2015年1月22日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在分组研究会上表示,俄罗斯是油价暴跌的最大输家。但俄罗斯副总理达瓦科维奇现场驳斥了这一观点,他表示,“俄罗斯不是输家,不要认为我们是输家。如果政府在这种现实面前变得更有效率,油价无论在什么价位,俄罗斯都不会输。”达瓦科维奇表示,油价下跌将让俄罗斯在未来能源投资问题上变得更加明智,俄罗斯将在亚洲寻求新客户,因为欧洲正试图降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卢布贬值了近50%,这使得俄罗斯的出口变得更有竞争力。”达瓦科维奇说。

那么,油价持续下跌到底会对俄罗斯经济遭受怎样的打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认为:俄罗斯经济会衰退,但不会崩溃。现在俄罗斯的经济状况与1 9 9 8年时或2008年时不一样。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4年度大型记者招待会上所言,俄罗斯央行持有41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完全可以拯救卢布。陈凤英指出,俄罗斯石油生产成本在20多美元/桶,比沙特石油生产成本高一些,但比美国页岩油成本低得多。

作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大国,中国应趁油价不断走低的机会大举储存原油

国际原油价格对俄罗斯的影响很大,关键是俄政府财政收入将大幅减少。“但是俄罗斯政府还有一张‘王牌’——中国。中国与俄罗斯签有30年的石油天然气协议,如果俄罗斯求援,中国愿意出手帮助,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没有提出。中俄签署的1500亿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也还没有启动。”陈凤英说。

产油富国继续做空

2015年1月13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到访阿尔及利亚,继续其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的访问,此前他已访问了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等国,游说这些国家采取共同行动以推升油价。马杜罗呼吁在今年第一季度召开欧佩克紧急会议,通过减产使国际油价回归每桶100美元的水平。

但目前随着国际油价的继续下跌,海湾地区主要产油国依然看空油价,马杜罗此番“合纵连横”并未得到欧佩克最重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积极回应。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阿里·纳伊米表示,“在非欧佩克成员国原油生产不变的情况下,要求欧佩克成员国减少石油产出是不公平的”。少特“可能不会”再看到油价回到每桶100美元的水准。此言或许暗示沙特未来仍将坚持维持石油产量不变。

海湾地区另一个重要产油国阿联酋也坚持不采取措施阻止油价下跌。13日,阿联酋能源部长马兹鲁伊表示,欧佩克已不再能“保护”石油价格,“欧佩克不会因油价下跌而改变原油生产策略,油价亦不会突然反弹。”据悉,阿联酋将坚持原油长期生产计划,到2017年时将原油产能提高至每日350万桶。

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伊曼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原油需求下降,如果现有的供给保持不变,油价仍有继续下跌的可能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乔治·佩里则说,就短期而言,随着去年开始钻探的油井陆续完工,美国的页岩油产量将继续增长。因此,当前全球石油供应将继续大于需求,已经处在历史高位的石油和石油相关产品的库存,将进一步上升。也就是说,短期内油价很可能进一步下探。

产油小国火烧眉毛

石油出口占委内瑞拉全国出口收入的9 5 % 以上、政府收入的近50%,全球油价的下跌,使人们纷纷猜测委内瑞拉可能会出现主权债务违约甚至是政府倒台。

由于上升势头过猛,委内瑞拉政府自2014年8月以来暂停公布通胀数据。该国财政收支平衡是基于约110美元/桶的价格,预计2014年—2016年委内瑞拉的经济数字将是灾难性的:经济将萎缩11.7%,通胀率将达到600%,货币将贬值8 9 % ,实际工资将减少47%。

自去年6月以来,委内瑞拉石油价格跌幅已超过50%,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 跌幅超过4%。数据显示,委内瑞拉的外汇储备目前已减少至213亿美元,而外债规模超过1100亿美元。

与委内瑞拉的遭遇类似,由于过度依赖石油收入,包括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伊朗和厄瓜多尔在内的一些产油国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正在进一步增大。

阿尔及利亚目前仍然非常依赖石油收益,石油占其硬通货收入的97%以及预算收入的60%。因此,面对如今的不利局面,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优素菲日前公开呼吁欧佩克进行干预,矫正失衡的现状,削减石油产量使油价升高,捍卫欧佩克成员国的收入。但是欧佩克回应说至少在2015年6月前不会 再就这一 问题进行讨论。

阿尔及利亚日产原油1 2 0万桶,年产天然气1520亿立方米,是欧佩克第九大产油国以及非洲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阿尔及利亚90%以上的外汇收入来自能源出口。目前国际油价骤降将继续对该国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

尼日利亚和厄瓜多尔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外债,海湾、里海的一些富裕国家能够轻松应对暂时的价格下跌,甚至俄罗斯都能比前苏联时期更好地应对石油价格下跌的局面。相比之下,伊朗的情况有些糟糕,因为在油价下跌之前,伊朗国内不够稳健的经济政策和制裁已经促成危机;而尼日利亚由于过度依赖石油收入,前景不秒。

据厄瓜多尔央行统计,2014年11月单月每桶原油均价61.59美元,这意味着仅仅去年1 1月单月,厄瓜多尔因原油价格腰斩造成的损失就超过了8亿美元。

另据尼日利亚《商业日报》报道,原定2015年1月出口的尼日利亚原油仍有一半留港待定。根据预期,1月份,西非原油向亚洲市场出口量为日均169万桶,远低于上个月的日均193万桶,降幅明显,尼日利亚也愈发显得举步维艰。

委内瑞拉、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产油国能否熬过油价持续下跌的这个寒冬?目前还依然是个未知数,2015年1月16日,国际能源署发布月度原油市场报告称,“除非有重大干扰因素,原油价格不会立即回升,不过诸多迹象显示 , 降价趋势 将会改变。”国际能源署也承认,“市场的底线到底在哪里,都只是猜测”。

页岩油气将受挫

油价暴跌终于引发了首个“牺牲者”,美国页岩油开采商WBH Energy日前申请破产。事实上,不光是美国本土油气开发商和钻井油服商,就连英国中小型独立上市油企,都在遭遇低油价的“烦恼”,随着业内对油价进一步走跌的悲观预测,这些中小型公司已经开始为新一拨开支预算“踩刹车”,这其中包括北美页岩油项目、加拿大油砂项目和北极地区的石油开采项目等。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国际油价继续下挫,美国页岩油公司用于扩大产能的资本支出可能将被削减,届时美国页岩油气产业的压力就会相应增加。

北美页岩油企业的资本支出较大,如果油价跌破每桶45美元后,绝大部分大型油企无法盈利,中小油企则会由于流动性枯竭而死亡。通常情况下,油价在每桶65美元至75美元时,页岩油企才能盈利。由于美国大部分油气公司都是提前签订合同和作出投资决策的,目前暂时看不出国际油价大跌对美国页岩油气生产的影响。不过,如果未来几个月国际油价继续下跌,可以确定的是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会舍弃一些高成本的页岩油钻井项目,从而导致页岩油气整体投资和产量的放缓,届时投资者或将会对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前景重新评估。

油价下跌也对中国的页岩油气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油页岩是中国一种重要的非常规石油资源。中国页岩油储量为7 2 0 0亿吨,分布在47个油页岩盆地的80个矿床里,相当于4 8 0亿吨页岩油。据估算,实际储量可能会超过美国的储量。

日前,进入油页岩产业链的辽宁成大陷入了苦恼。早在2013年2月,辽宁成大斥巨资43.4亿“押宝”新疆油页岩,该项目还因为史玉柱豪掷8.6亿元参与定增而备受关注。当时辽宁成大在报告中对油价走势颇为乐观,在项目财务分析中,页岩油的售价为4786元/吨——远高于目前国内页岩油市场报价,而辽宁成大由此得出超过20亿元/年的产品收入结论。

1月15日,辽宁成大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其募投项目新疆宝明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一期)项目即将进入正式生产阶段。但项目产品页岩油的销售价格直接受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如果纽约油价(W T I )进一步下跌并长期保持低位运行,该项目将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在正常年份的产品收入表中,页岩油的单位售价为4 7 8 6元/ 吨,而年产量为47.8万吨,得出其页岩油收入金额为22.88亿元。而最近一期抚顺页岩油的招标价格平均仅为2804元/吨(含税),近2000元/吨的价格偏差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差距。

对于即将投产的宝明项目来说,持续下跌的油价成为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辽宁成大在公告中表示,如果国际油价仍在低位运行,可能通过采取调整生产计划、增加库存、调整销售节奏等措施减少油价下跌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辽宁成大已经投产的页岩油项目目前也并不理想。运营该项目的吉林成大弘晟能源有限公司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22亿元。

影响全球经济 篇2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从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为中国复兴带来了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遇,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克服困难的原则,主动、健康有序地参与和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之中,自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八五”期间,我国共吸收外商投资1845亿美元,预计“九五”期间会达到2300亿美元。“八五”期间,货物满意额由2808亿美元,增加到3606亿美元。突破了4000亿美元。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住房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做法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有很大出入,达不到国际要求的水平,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

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对外开放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尽可能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扩大的投资和商品市场。同时只要发达国家不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护主义的强硬政策,不对贸易自由设置阻碍,只要能够建立起资本流动的合理规定──保护生产性投资,预防如投机之类的负面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了有赖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政府政策上的优惠,实际上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使国内企业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加之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作用,企业的设立、经营和产出往往不根据市场的需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必然带来国外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大量涌入,从而对我国国内同类商品和服务行业带来冲击。为了把这种冲击减至最低程度,政府、行业和企业都要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过渡期,实现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这就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考察和总结各国活生生的实践,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以借鉴和选择的经验。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信用制度、贸易方式、国际协调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出了几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不允许也没有必要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开始,沿着西方资本主义老路慢慢地发展到现代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

此外,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等都有很大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综合看来,中国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名列世界前八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中国对国际社会、世界问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世界经济事务中,中国现在已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所以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也不断地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和投资不断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想在一国范围内保持我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我国的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供求状况都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国民经济干预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产品和企业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方面,同时将取消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形成严峻剧烈的竞争局面。

其中就汽车行业而言,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而我国全国汽车产量是163万辆,轿车是50.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

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威胁。

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100%,尽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有个最好的例证。这就要求我国务必提高经济管理智能,防范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是减轻失衡和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诸多的贸易、投资等问题,哪个国家也无力单独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这就使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原来主权国家部分经济管理权利的消失或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国家的经济主权就会受到威胁。跨国公司对我国政策和措施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它们经常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机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受到国际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其作用的发挥要困难得多。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殃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威胁和挑战加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西方的干预主义提供了很多的借口。美国一直奉行干预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更以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为借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子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一些政客和学者宣称,在冷战后的世界里,国家内政与国际问题之间的区别一直在减少,推广民主、对付动荡及非人道主义、建立集体安全是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三项内容。美国必须帮助那些“没有能力保护本国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的政府”履行其职责。北约就是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动武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民族和宗教问题,还有诸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等需要处理,如果解决方法失当,就有可能成为西方干涉我国内政的借口。

2.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提供了方便。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出于对抗的需要,为了笼络住盟友,将政治问题经济化,竞相对集团内部的成员实施经济援助。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和日本进行大量的援助和贷款,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苏联也用同样的办法使一些东欧国家与它靠近。冷战结束后,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

发展中国家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政治成功的标准,发达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比如,西方国家为了制止波黑战乱,通过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施经济禁运;为了消除伊拉克的军事和政治威胁,迟迟不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多年来西方更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压迫中国就范。1989年中国发生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制裁。在中国“复关”和“入世”问题上,西方更是漫天要价,把单纯的贸易问题变成了一个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使这一谈判持续了十多年。

美国国会把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每年审议一次,就是要把美国的人权观念强加到中国人民的头上。西方一些怀有“西化”和“分化”图谋的人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中国在这方面必须高度警惕。

此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向。西方意识形态正有计划有步骤的侵入我国,一些有害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愈来愈多地被输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极其严重地动摇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如,在理论的层次上,他们宣传“人权高于主权”、“经济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等等,抵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他们把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手段传播进来,消除人们的意志;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他们给分裂主义分子以国际活动空间,授予其“和平”奖章,提供先进武器,支持其分裂活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各种领域和渠道上表现和展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将始终受到来自西方的威胁和挑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应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公务员之家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今天,以无线电话、电视、电脑、人造卫星等现代信息手段为主体的传播网络,已使全球结合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这种信息传播、处理的共时性,不仅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进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人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动范围和创造能力。根据有关资料,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每年以高达162%的年增长率递增,几乎可以说已在全球普及。如今,国际互联网络已扩大到155个国家和地区,它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片刻之间就能在国际间完成,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到来。正是因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在“十五”计划中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对策。我们必须以积极、务实和奋进的态度,把握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化给我国带来的难得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态势,已不允许我们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形成共识,整合力量,统一行动,努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们别无选择,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与未来的重大抉择。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变为体制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规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的。努力搞好国计民生的国有大型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机制转化和结构调整中暴露出来的棘手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我们自己国家,50%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因此,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双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法制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几年来,我们在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本的还必须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建立实行民主和法治所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规则和形式。我们应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应注意将以下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借助于全球化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尽可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力求实现某种程度的“跨越式”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坚韧性上下功夫,要认识到我们得要面对的压力和冲击力会是很大的,只有依靠坚韧的努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以此为基础而寻求发展,寻求“跨越”。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和统一的。

经济波动影响全球离婚指数 篇3

危机来了,一切能省则省,于是有人总结出“10大过冬指南”,第一条就是“抱团过冬,死不离婚”。毕竟,两个人总比一个人更有力量。

但世事总不如人愿,经济危机一来,婚姻危机也随之不可控制地产生,如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一股强大的离婚潮即将来临。”这是有史可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离婚率的第一次激增在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1969~1970年、1973~1975年两次经济危机期间。1980年,经济危机再次爆发,直接促使离婚率于1981年到达顶峰,其中每1000人就有5.3人离婚。随后离婚率开始下滑,到2007年已跌至每1000人中有3.6人离婚,是1970年以来的最低值。2008年11月,金融危机再次不期而至,芝加哥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专家劳伦特发现,美国离婚率也已经随之出现激增之势,如果经济危机继续恶化下去,离婚率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夸张。

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离婚率也比往年提高了。究其原因,房贷危机是促使夫妻劳燕分飞的罪魁祸首。有数据显示,房价的上涨往往伴随着离婚率的攀升。过去人们担心一旦离婚,彼此分到的财产会变少,便选择了凑合过。但房价的上涨与高位运行,让婚前10万美元的住房投资一下涨到20万美元,这一方面保证了离婚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且不用再为一个已经不爱的人分担生活开销;另一方面,高额信贷让人们不堪重负,于是便乘信贷危机烧身之前,赶紧离婚,以避免房产被没收。美国婚姻律师学会主席加里·尼克尔森说:“他们以前总是为谁能留下房子而斗争,现在他们还是争,不过是争谁不去做那个买死牛的傻瓜。”

当然也有不少人从经济危机中看到了离婚的另一个契机:他们认为经济危机虽然让自己的财产急剧减少,但此时分手的成本也会大幅缩水。于是,乘着危机闹离婚的富豪人数不断创下新高。2008年末,美国传媒大亨萨姆纳·雷石东的发言人宣布,雷石东将与第二任妻子葆拉离婚。当初,雷石东以25亿美元的代价从第一任妻子菲丽斯那里换得自由身,迎娶葆拉,这个纪录至今未被打破。时隔5年,他与葆拉的婚姻最终以分手结局。但此次,葆拉只获得了500万美元的离婚补偿。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婚姻的试金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终究会在经济危机中坍塌。

危机除了冲击经济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感情摩擦,导致夫妻离婚。这也印证了“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老话:有钱的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偶尔小吵小闹也是生活调料;但没钱的日子,两人不得不降低生活质量,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小事都得计较、盘算。加上生意惨淡、单位裁员、压力的增大也增加了矛盾发生的概率,吵的多了,最后也就不欢而散了。

在危机中,对婚姻选择离了再结,结了又离,倒也能给低迷的经济做点贡献。但是,留在家庭成员心中的创伤仍需要和谐的家庭来抚平。其实,正如法国作家蒙田所说,生活的艺术恰恰在于善于利用逆境。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危机中,学着去感悟古人质朴的情怀,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特朗普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篇4

大选之后对特朗普当选对全球经济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仍然停留在精英思维,令人失望。国际、国内的专家们都陷入了一种个人臆想的恐慌,并不断的阐述这种恐慌。

过度的恐慌其实掩盖了特朗普当选的真正意义,特朗普当选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大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政治正在酝酿巨大变革的标杆事件,英国的脱欧、各种恐怖事件和反全球化的浪潮,都是这次大变革中的一环。现代西方文明已出现人之失落、社会之失落,而呈现生命意义与存在意义之危机,这个文明的精神世界正处于崩塌之中。正是这种信仰和精神支柱的真空给了特朗普机会,特朗普不过是看到了这种崩塌,并且代表底层发出了不满的声音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特朗普当选让我们听到了巨大的冰山传来了断裂的声音,全球政治、经济在危机的洗礼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将把全球政治经济带向何方,这才是最大的不确定,而不是特朗普在选举中提出的那些夸张的政策。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篇5

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关系产生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属于国内控制管辖的经济活动,现今同时属于WTO等国际经济组织控制,两者之间的趋同性发展加快,并且国际法规范逐渐超越国内法规范,有时国际法规范甚至处于主导地位,例如各国关税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其次,国际经济法各部门法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各种经济活动融合更为紧密,例如贸易与环境问题,针对贸易与环境,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资源问题,因而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一种贸易壁垒,此外也有贸易与知识产权等。

此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商法统一进程的加快,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商人通过自主机构统一并创设了大量的商法规则,一些国家也制定出了同其他多数国家一致的法律体系,并且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制定出了统一的商法规则。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决定国际经济法走向的主要动力

2.1、商人的动力

商人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商人的商业行为最大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因而他们能够冲破自然认为限制,把价值规律推往各国,从而能够推动经济法向着有利于国际经济化方向发展。

首先,商人可以借组国家政府力量,推动国家创设法律体系,得到政府的认可;其次,商人可以通过编撰商事规范,并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

商人能够为国家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可以贫此条件来促进国家的优惠经济政策的推动,加大对投资风险的保护。

2.2、国家的动力

国家政府是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者,是国际经济关系当中的最重要的交易主体,但同时国家在制定国际经济法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商人的利益因素,在扩大市场规律作用范围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国际商业来往限制。

近几十年中,政府对国际商业交往管制放松,体现出了向市场让步。

然而国家也不能一味地对经济全球化采取放任态度,因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等不足,因而必须要探索出一种国家能够对市场进行有效控制调节的机制,促进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

2.3、非政府组织的动力

非政府组织如今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七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在国际经济的领域,非政府组织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代表着社会不同利益的.群体通过压力事假对经济全球化问题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上的环境保护组织与工会组织等。

3、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

3.1、国际经济规则统一进程进一步加快

为获取商业利益、降低交易的风险,就必须要建立起跨国的贸易规则,如今国际经济法的统一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商人的立法,国际商会通过一系列商事惯例的制定,促使其成为统一的商事规定,将商人们习惯的商业行为确定化,更具广泛的适用性。

同时,各个国家经济立法的趋同,也推进了国际经济规则的进一步统一,如今各个国内经济法、尤其是涉外经济法律制度方面的差异逐渐地减小。

此外,国际统一规则迅速的发展,也有助于调整跨国交易关系,如今世界贸易组织条约已经从国际货物贸易延伸到了国际投资、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领域,一些国际公约的制定,也在国际经济规则统一进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弱化国家对国际经济交往管理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不断变化使得国家政府对国际商事交往的管理弱化,对于跨国交易等的限制也不断放宽。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冲击明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都被纳入世界化轨道,国家的主权理论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了局限性,因而,仅仅强调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与利益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必须要让自身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国际合作、参加国际组织、缔结多边条约、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等方式来实现更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3.3、新商业领域给国际经济法带来的挑战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商业形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其必然也带来了新的国际经济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利用网络进行低成本地洽谈、签约与交易付款,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合同等诸多问题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国际条约的限制,此外还有不正当竞争与国际垄断问题等,面对这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国际经济法也必须对现行的制度与条约进行调整与规范,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将法律同经济研究相结合,不断创新,促进国际经济法的完善。

4、结束语

经济对法律有着决定性影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法律领域的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国际经济法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未来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私主体在立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满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宏军.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05.

特朗普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篇6

过度的恐慌其实掩盖了特朗普当选的真正意义,特朗普当选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大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政治正在酝酿巨大变革的标杆事件,英国的脱欧、各种恐怖事件和反全球化的浪潮,都是这次大变革中的一环。现代西方文明已出现人之失落、社会之失落,而呈现生命意义与存在意义之危机,这个文明的精神世界正处于崩塌之中。正是这种信仰和精神支柱的真空给了特朗普机会,特朗普不过是看到了这种崩塌,并且代表底层发出了不满的声音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特朗普当选让我们听到了巨大的冰山传来了断裂的声音,全球政治、经济在危机的洗礼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将把全球政治经济带向何方,这才是最大的不确定,而不是特朗普在选举中提出的那些夸张的政策。

英国退出欧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篇7

一、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

英国加入欧盟40多年来, 与欧盟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 脱欧的情愫始终存在, 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原因。就经济成本方面来看:

(一) 直接财政成本

高昂的直接财政成本是英国退出欧盟的首要原因。2015年, 据欧洲委员统计, 欧盟预算合计1450亿欧元, 英国的贡献率占比高达12.57%, 约182.3亿欧元, 仅次于德国 (21.36%) 及法国 (15.72%) 。更让英国感到不满的是,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重创后, 一些欧盟成员国的贡献度显著降低, 欧盟应对危机的举措好比拿着英国纳税人的钱去拯救“问题国家”。因此节约向欧盟缴纳的财政预算成为了第一要因。

(二) 政策限制及其他管制

摆脱欧盟一系列的过度监管、法律和商业限制成为了英国退欧的又一考虑因素。英国长期发展中受到欧盟庞大的管制体系危害, 从多维度限制了英国和其他国家各行业的发展, 其中农业、能源、金融等领域最为显著, 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英国的间接成本。

(三) 控制移民问题

近年来受到经济和债务危机拖累, 大量成员国难民涌入英国。2015年净移民人数剧增至33.3万。从移民来源国分析, 18.4万的移民来自欧盟国家, 创近年新高。移民问题的严重性体现在对本国人民住房、医疗、就业和教育等资源的侵占。支持退欧者主张, 若要改善人民福利, 减轻移民和难民问题给社会带来安全困扰, 退欧是最佳方法。

二、英国退出欧盟对全球经济的短期影响

英国退出欧盟对全球中长期的经济的影响, 尚需时间来观察, 但金融市场作为反映最为灵敏, 观测最为直观的市场, 会即刻做出反应。最主要的反应在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上。

(一) 股票市场震荡

2016年6月24日英国宣布公投结果后的两个交易日, 全球金融市场就出现了巨大波动。英国富时100指数24日下跌199.41点, 跌幅-3.15%, 27日下跌156.49点, 跌幅-2.55%。24日, 欧洲其他两大股指德国法兰克福D A X 30指数和法国巴黎股市C A C 40指数, 分别下跌-1.82%和-8.04%, 27日都延续了下跌行情。公投消息的发布不仅欧洲市场受到影响, 同时美国与中国的股市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24日, 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3.39%, 纳斯达克指数下跌-4.21%, 上证指数下跌-1.30%, 当日全球其他市场同样也是一片狼藉。

(二) 外汇市场贬值

外汇市场同样表现出下跌态势, 仅24日, 英镑兑美元从1.4879迅速贬值到1.368, 贬值幅度高达8.06%, 27日持续下跌3.37%。欧元兑美元在两个交易日中下跌幅度分别为-2.38%、-0.82%。6月至7月期间, 两种货币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贬值, 如图1所示:英国公投后英镑及欧元贬值大幅贬值水平显著, 并在近期内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三、英国退出欧盟对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影响

(一) 中长期英国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 对英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英国在产业链和贸易链中对欧盟的依赖程度较高。出口方面, 英国出口总额中46.9%流向欧盟, 美国和中国仅占11.9%和5.1%。进口方面, 英国进口总额的52.3%来自欧盟。一旦退欧按钮启动, 之前与欧盟建立的多种协议、规定将被打破。中长期经济影响主要取决于新的贸易协定, 这种不确定性严重阻碍英国与欧盟乃至世界其他各国正常的贸易活动。

第二, 对英国FD I带来一定冲击。2015年英国以高达20.9%的占比成为欧洲FD I市场领军者, FD I项目数量达1065个, 较2014年增长20%, 增速超越同期欧洲。一方面, 欧盟成员国对英国各行业的投资总额连年保持在40%以上, 遥遥领先于其他投资来源地, 退欧后欧盟投资者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中意于英国值得深思。另一方面, 全球其他地区对欧洲的投资通常首选英国, 退欧将削弱英国吸纳全球直接投资的能力。

第三, 引发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格局变化。伦敦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具有自由、便捷的交易环境。充分利用资本在欧盟内部流动的便利性, 是世界各国普遍在英国开展金融业务的初衷。而在英国退欧后, 便利优势将不复存在, 严重时可能引起英国金融服务业萎缩,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会受到动摇。

(二) 欧盟经济将在未来遭受重创

首先, 如前所述, 欧盟不但是英国第一大进口来源经济体, 同时也是英国重要的贸易市场。两者间在经济层面具有较高的相互依存度。英国退欧后贸易关系的改变将引发欧洲经贸秩序重构, 这在很大程度削弱了欧盟经济实力。其次, IM F对欧元区经济增长持悲观态度, 虽然近期受油价低迷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提振, 但公投结果势必拖累欧元区经济复苏步调。IMF将欧元区2017年经济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 降至1.4%。同时, 英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其离开相当于减少了欧盟经济规模的六分之一, 这将导致欧盟在国际经济、全球政策协调和谈判方面的影响力显著下降。最后, 英国退欧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重创, 未来欧洲一体化发展方向令人担忧。

(三)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英国和欧盟作为全球系统性重要经济体, 退欧期间的不确定性将会通过经济、政治和制度等渠道释放至全球市场。IM F根据英国退欧调整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分别下调0.1个百分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放缓, 并面临着不断加剧的衰退风险。英国退欧对全球经济发出极大不确定性的信号, 将对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股市、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造成根本性打击。

摘要:2016年6月24日, 英国公投最终结果宣布退出欧盟, 这一结果必将对英国、欧盟甚至全球的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本文从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入手, 分析英国退欧成本, 并探析短期内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态势, 以及中长期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的负溢出效应。

关键词:英国,退欧,全球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罡.退欧, 英国经济难承其重[J].经济2014年10期.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篇8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 (主要是跨国公司) 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 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建立全球生产体系, 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 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 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 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节约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 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 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 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 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 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 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 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稍有不慎, 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主要有:

1. 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 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 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 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 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 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3. 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 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

4. 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

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 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凡是积极参与的, 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开拓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 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 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 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 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 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 改革外贸体制, 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2.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 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的进程, 在市场中优胜劣汰, 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 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限于国力和财力, 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 但前提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 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 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 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 (替代国) 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 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 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 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 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 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 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 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 (轻工、纺织、工艺等) 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 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 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3. 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升级, 提升全球化质量经营理念。

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最突出的是质量与标准体系, 未来国际贸易已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 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新理念。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实施全球化质量经营战略, 首要的就是要提升质量经营战略理念, 以质量经营打破技术壁垒。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一方面, 质量必须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新要求, 取得国际权威技术论证和进口国特殊技术许可。另一方面, 则要强化满意度质量意识, 即努力使产品与服务达到进口方国家、消费者、经营代理者与社会等方面的认可, 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满意度。

4. 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 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 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 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 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 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 积累了经验, 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 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 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如东南亚的东盟, 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 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 南美的“共同市场”等, 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 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由此可见, 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 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这些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 还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 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 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 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 加速民主化进程。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 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 趋利避害, 寻求发展, 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 包括发展教育, 培养人才, 提高科技水平, 改革观念和体制, 积极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李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及我国的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2]江时学: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 2000.4

[3]伍贻康: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4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篇9

1 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背景及理论基础

量化宽松政策是在一国经济体遭遇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 央行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手段以恢复市场信心。克鲁格曼发展了“广义流动性陷阱”理论, 将其定义为当利率下降到零时, 总需求仍处于下降的状态。克鲁格曼将这种情形定义为是信心与预期的问题, 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 经济停滞, 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不足, 会相应减少消费与投资, 而此时货币政策面临着零利率下限, 一方面无法进一步下调利率来促进投资, 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利率的走势预期也成上升,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无法通过常规调整利率的政策刺激经济, 管理预期成为广义流动性陷阱下最重要的途径。如果公众相信未来通货膨胀将重现, 实际利率下降, 从而刺激总需求和经济增长。

通过购买金融资产, 非常规货币政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经济。首先, 央行通过购买金融资产可以相应增加金融机构手中的流动性, 缓解金融市场的流动短缺。其次, 购买金融资产能够推高资产的价格, 一方面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增加投资及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资产价格上升所导致的收益率下降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最后, 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及目标通货膨胀率的制定, 可以提升公众的预期及通货膨胀率, 从而降低实际利率, 进一步造成本币贬值, 出口增加, 提升本国收入, 增加需求, 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复苏。

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践

在量化宽松政策中, 货币工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健康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工具。主要是为银行间市场提供流动性, 但由于银行间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存在分割, 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在金融危机期间难以传导至信贷市场, 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意愿大打折扣。第二类金融工具是直接向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 例如直接购买商业票据或货币市场货币基金等。这类金融工具主要是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传递至信贷市场, 同时融通信贷市场的资金流动, 防止当资产大量赎回时造成的动荡。第三类金融工具是购买长期资产以降低长期利率, 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这三类金融工具都是以央行通过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方式进行货币政策的扩张。

美国共经历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2008年9月15日,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 出现巨额亏损申请破产保护,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为此2008年11月下旬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开始购买机构债券和住房抵押支持证券 (MBS) 。2008年12月期, 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情况下, 购买了1750亿美元机构债, 以1.25亿美元“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担保的MBS, 并于2010年3月完成了第一轮QE共购买了1.725亿美元的国债、机构债券和MBS。为了进一步提振经济、并提高通货膨胀率与就业率, 2010年11月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回购600亿美元的国债, 其中以每月750亿美元进行回购, 于2011年6月结束。2011年9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实施“扭转操作”, 即买入长期国债和卖出短期国债450/月。2012年9月13日, 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扭转操作到期后每月将继续购买400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证券, 并没有规定规模和期限, 还宣布到2012年年底将继续进行扭转操作。2012年12月12日启动第四轮量化宽松, 每月购买450亿中长期国债, 并宣布只要失业率高于6.5%, 未来1~2年的通胀预期不超过2.5%, 长期通胀预期稳定在接近不超过2.0%的水平, 美联储QE就不会退出。

3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以来基础货币与M2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M2的变化显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广义货币得到有效扩张, 但广义货币的扩张主要来源于基础货币的扩张, 而银行信贷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说明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仅仅来源于直接效应, 并为相应推动市场信贷能力的提升。在短期内, 量化宽松政策对增加市场流动性、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防止通货紧缩及稳定物价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量化宽松政策并不能刺激美国经济复苏, 解决事业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量化宽松政策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作用被明显削弱。此外美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也影响到经济复苏, 而这不是量化宽松能够解决的。

4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

美国在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退出过程中, 不但在本国内部形成了政策效应, 对于外围国家, 尤其是新兴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溢出效应。而这一非常规货币政策从多种渠道对其他各国产生了溢出效应, 分别有以下三种渠道。

4.1 通过汇率波动及进出口贸易渠道进行传导的溢出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 各国贸易之间的依存度逐渐加大, 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 而这部分流动性由于面临着国内资产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 开始寻求世界各国收益率较高的资产, 正处于增长期的新兴市场成为了热钱最为青睐的地区。因此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 不断迫使新兴国家的汇率产生上升的压力, 导致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上涨, 从而造成这些国家出口优势减弱。同时,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这些国家的汇率升值, 造成了它们的两难境地, 如果货币当局进行汇率干预压低汇率, 则会产生巨大的成本, 并使美国用于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汇率, 并为其对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汇率操控提供了政治借口, 如果货币当局不作为或其干预是无效的, 新兴市场则将承受高通货膨胀率。所以在这场货币战争中, 美国无疑是赢家, 是最主要的获利者。数据表明, 美国对于非洲国家的溢出效应尤为明显, 造成了很多非洲国家汇率的上升以及通货膨胀, 其中汇率上升较为明显, 尤其是对于以投资型为主体的非洲国家, 汇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对于中国这样外汇储备结构大量依赖美元资产的国家来说影响更大。对于亚洲新兴市场, 为了避免被动升值造成的贸易条件恶化, 大多选择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 而这一措施将会加重国内及全球金融失衡的风险。美联储实质上是将本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及资产泡沫转移至世界各国。这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无疑得益于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

4.2 通过资本流动渠道进行传导的溢出效应

首先, 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 加速了资本流向新兴市场, 而与之相反的是, 其他发达国家并未出现资本的大额流入与信贷的快速增长。当时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 当美元资产收益率下降时, 资本具有逐利性, 大量资本便涌入资产收益率较高的新兴市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降低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收益率, 推高了其他新兴市场的股票收益率, 使得资本在美国与新兴市场之间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平衡, 导致了投资组合的再分配和风险的再定价。量化宽松政策并非使风险在国内得到平衡分布, 而是在国家之间得到再分配, 因此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投资组合再平衡的方式将本国的资产风险转移到新兴市场, 推动新兴市场的房地产价格上升, 无形中催生着泡沫及隐含的风险。

其次, 在金融危机期间, 美联储一改之前货币政策应“保持神秘”的政策风格, 而是在实施政策前将政策的意图及目的广而告之, 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政策的意图和方向。大量的资本购买计划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低利率保证的信用承诺, 而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较低, 因此这一信号对发达国家并未造成显著的影响, 而新兴市场资本回报率较高, 在这场量化宽松的战争中主导了资本的流动方向, 而由于公众一直持有长期通胀的预期, 更加促使了资本的流动方向, 因此通过管理投资者的预期路径也完成了将风险通过资本转移至新兴市场。

最后, 量化宽松在美国创造了足够的流动性, 而这部分流动性却流向新兴市场国家, 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流动以追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同时, 资本的流动不断推高资产价格及消费, 从而对投资与冒险提供了不断循环加速的动力。同时美国资产市场较低的收益率与充足的流动性刺激了投资者的冒险情绪。他们认为美联储大量购买金融资产, 这也就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 当资金在二级市场上更容易交易时, 获得的成本也相应降低, 导致了资产较低的收益率, 当国内资本市场收益率较低时, 无疑会追求高收益率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投资。

4.3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机制的溢出效应

2013年伯南克宣布减少美联储的购债规模至750亿美元, 2014年1月29日, 美联储再次将购债规模降至650亿, 2015年12月美联储宣布加息。量化宽松政策只是在市场遭遇流动性陷阱时的一剂猛药, 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 量化宽松政策也面临着退出的阶段。量化宽松的推出无疑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冲击, 尤其是给新兴市场带来很大负面效应。一方面, 量化宽松的退出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美联储的系列公告会造成新兴市场股票市场指数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 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会再次使得资本通过资产组合再平衡的方式发生巨额逆流, 曾经进入新兴市场的资本将回流至美国, 造成新兴国家资本市场泡沫的破裂。

5 结语

量化宽松政策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典型的货币扩张政策, 做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 美国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溢出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美国量化宽松降低了长期债券的收益率, 稳定了全球金融市场, 与此同时, 该政策也促使资本的信贷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国家流动, 推高了这些国家的资产水平, 使这些国家普遍面临汇率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带来的流动性缩紧和利率上升也将进一步波及到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李众敏.美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 2009 (5) .

[2]黄绍明.美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J].中银财经评书, 2011 (8) .

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分析 篇10

美国债务的快速累积和日本、英国, 当然也包括中国债务的跃升, 正在使大博弈的时间逐渐迫近。这绝非此前的仅是欧元与美元两大阵营的对垒, 而是掺杂着诸如资源消耗与竞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也因此, 决战结局不像欧元的结局那样简单和轻描淡写。目前, 全球制造业中心已逐步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 但货币金融中心仍在发达国家。也就是说, 美国占世界1/4的经济实力却要占全球2/3的货币权利, 这一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之一。 (1) 这次货币滥发政策证实美国已没有更多选择, 即继续通过透支国家信用以挽救经济衰退的命运。美国的目的是明确的, 继续通过货币金融战略转嫁金融危机的风险和损失。造成这样的局面与目前全球经济面临两个基本失衡有关:一是全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二是制造业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的脱节。

要解决债务危机,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短期的危机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 各主要债务国家应该继续反思和探索深层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例如应努力加强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及金融政策的协调和监督;引入新的经济评估指数;调整国家内部经济不平衡;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永久性危机管理机制, 以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危机;从制度创新层面强化各经济体的经济治理等。 (2)

二、就业危机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在欧洲经济中的比重曾经原本一直超过金融服务业;但随着经济金融化发展趋势愈演愈烈, 欧洲和美国都将经济运行活动的中心偏离了实体经济的生产, 而越来越集中到金融资产的流动、管理和增值上来。尽而, 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 金融业愈来愈越成为欧元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此同时, 欧洲经济体不断把制造业转移到境外, 导致经济的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外移的直接后果, 是使得本土工作岗位不断下降, 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 环顾当今欧洲, 除了德国、瑞典等少数国家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勤勉和创新精神外, 其他国家都有严重的“金融化享受”的倾向。不断加剧的失业, 不仅使数以千万的失业者要求以被救济者的身份无偿分享社会劳动成果, 而且也同时造成不少高素质人力资本无法实现和充分发挥创造财富的能力。希腊等国每年产值的近三分之一为社会福利和救济所占居, 政府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加上工业发展相对停滞、创新赢利能力不断衰退, 国民经济很易陷入困境。同时, 次贷危机的爆发, 欧债危机的蔓延, 更使这些国家的就业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信心危机

当前, 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加剧, 欧元区经济正面临多种挑战, 同时, 功能失灵的美国政府“救市不利”, 全球金融市场延续剧烈动荡的形势, 导致投资者信心风雨飘摇。

如果说雷曼破产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崩盘, 把全球经济拖入衰退。那么2011年美债评级下调, 欧债风波叠现, 会不会成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警告正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

单从美国看, 2011年8月18日美国费城联储宣布, 当地8月份制造业指数为-30.7点, 不但远低于市场4.0点的早前预期, 而且创下该地区这一数据自2009年3月以来的又一新低, 这意味着费城联储所在分区的制造业运营水平已降至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水平。此前汤森路透与密西根大学8月13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 美国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为54.9, 已创下1980年5月以来最低。8月23日德国8月ZEW经济景气指数, 更是遭遇了与“雷曼倒闭后”相类似的崩盘式跌幅。 (3)

基于目前欧洲与美国等国家的种种经济态势, 甚至有经济学者警告欧元正在崩溃。欧洲银行业因持有希腊等濒临违约国家的债券而陷入困境, 这些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导致美国等国家经济的低迷。当前, 新一轮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已在增加;同时, 如果欧元崩溃, 或将引发一场无法控制的银行业危机, 尽而可能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造成新的大萧条。

基于上述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 全球投资者信心受到巨大打击, 而投资者信心的衰减又反过来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与不安。

四、政治危机

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冰冻三尺, 非短期所能解决, 而经济挑战与选举政治相遇, 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国家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IMF总裁拉加德在年会期间曾指出, 解决欧债危机, 不缺乏行动计划和金融资源, 但缺乏政治意愿和相关具体落实。同时指出, 发达国家陷入低速增长可能将是长期的经济现实。更有学者指出, 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看, 不排除发达国家出现一两个季度负增长的可能性。

主要经济体如美国, 其经济在经历几个季度的复苏之后, 重新陷入停滞, 美国的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2009年时具有不同的国内背景。当时, 美国民主、共和两大政党在应对危机的决策上基本上能够团结一致, 可以较快地做出政治决断;现在美国大选竞争已经开始, 党派之间政治立场两极化, 达成一致的应对新挑战的方案非常困难。

同时, 经济危机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 不断杂揉政治危机的情况已不是单一现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 为了挽救这次的危机, 希腊政府出台了压缩公共赤字计划, 包括提高燃油税率、下调个税起征点、冻结公务员加薪、改革养老金发放等紧缩性举措, 力图把今年财政赤字降到8.7%。但这些政策遭到国内各阶层人士的大规模反对, 全国陷入一片抗议的声浪之中。一些国家在施行紧缩性政策压缩债务与财政赤字的过程中, 也不断激起国内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摘要:当前, 决定全球经济走向的, 不是石油、粮食、汇率、贸易等战争形态, 而是债务。美国一些学者指出, 过去15年来, 投机性债务金字塔出现, 全球账面资本从70万亿美元膨胀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700万亿美元之巨。资本主义政府无力从债务中自拔。本文着重分析了欧债危机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欧债危机,经济衰退,债务积累

参考文献

[1]徐彬.欧债危机与欧元的前景.中国证券期货, 2011 (11) .

[2]余翔.欧债危机阴霾仍难散去.世界知识, 2011 (8) .

[3]陈弘, 哈维尔比萨.欧债危机的尽头在哪.新财经, 2011 (2) .

上一篇:扩大覆盖面下一篇:知识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