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

2024-05-09

全球经济失衡(精选十篇)

全球经济失衡 篇1

2005年2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报告中对全球经济失衡给出了定义, 即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 而少数几个国家拥有巨额贸易盈余,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和财政赤字, 而与美国巨额赤字相对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 即日本、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盈余日益增大。

全球经济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全球贸易失衡和全球金融失衡两个方面。

1. 全球贸易失衡方面。

目前, 贸易赤字一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00亿美元, 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 较被认为“非常危险”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3%的比重高出两倍之多。而作为贸易盈余一方, 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 就中国而言, 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就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 达到1019亿美元, 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2005、2006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8%。

2. 全球金融失衡方面。

近20年来, 以日本、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等将巨额资金以购买美国国债为主要形式流向美国, 其原因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流出国经常项目存在大量盈余、国内储蓄率高、金融市场狭小及体系不够完善和发达等, 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是资本流入国经常项目大量赤字、国内储蓄率低、金融市场发达且容量巨大、国内政府财政赤字等, 由此造成两个结果, 即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2006年美国外债高达43000亿美元, 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中国、日本则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截至2010年2月,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775亿美元, 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日本持有美国国债7685亿美元, 排第二。

二、目前对全球经济失衡原因认识的误区

关于对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认识, 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非常流行的误区, 笔者之所以认为它们是误区, 是因为它们是对全球经济失衡止于表面的认识, 或者是对全球经济失衡某一方面的认识。

误区一: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全球经济失衡根源。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教授克鲁格曼和美国知名的经济类智库的创始人兼所长伯格斯滕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和美国政客, 他们坚持认为汇率问题尤其是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是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他们的理论逻辑 (见逻辑图1) 是:中国干预外汇市场操纵人民币汇率, 导致人民币币值低估, 严重偏离其正常价值, 以至于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大量商品涌入美国, 导致中国贸易巨大顺差和美国贸易巨大逆差, 中国通过经常账户盈余积累巨额外汇储备, 一方面利用储备继续干预外汇市场, 压低人民币币值以维持其商品竞争力, 另一方面利用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债等形式进入美国金融市场, 导致美国国内利率偏低, 资产泡沫大量形成, 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伯格斯滕宣称, 人民币兑美元币值低估了40%, 由此造成过去3年美国每年对华外贸赤字达到了2200亿美元。美国资深议员Dave Camp认为, 中国对货币市场的干预和对人民币汇率的操纵, 是中国经济每年10%的高速增长以及美国接近10%的失业率的“根源”。因此, 他们认为为使全球经济重返平衡和健康发展, 中国必须加快进行汇率体制改革, 放开货币市场, 让人民币大幅升值。

这种观点很是冠冕堂皇, 但它只是解释中国等国家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的直接形成原因及国际金融失衡的部分及表面原因, 它不能很好地解释除美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持有美元的原因及国际金融失衡的根源, 同时也在现实面前不攻自破。自2005年7月中国实施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逐渐升值, 截至目前升值超过20%, 但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外汇储备与日俱增, 由此可见, 人民币升值扭转不了美国贸易逆差, 人民币汇率低估也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误区二:全球贸易政策不平衡是全球经济失衡原因。以中国主流媒体为代表, 认为全球贸易政策不平衡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 即中国等东亚国家以相对优势理论为基础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积极鼓励企业出口,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另一方面美国限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 由此造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美国贸易逆差愈加严重, 本应自动平衡的全球贸易不再平衡 (见逻辑图2) 。统计显示, 2001年至2008年, 美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 从18.3%降至6.3%。

这种观点以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相对比较优势为基础,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尤其适用于目前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是否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及金融危机根源的论战, 但它只触及问题的表面, 不能说明美国愿意大量进口中国等国家商品的真正原因,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商品廉价,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因此, 全球贸易政策不平衡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误区三: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以汇丰集团主席葛霖及中国学者朱民为代表, 他们认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中国和美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就美国国内经济而言, 美国经济以消费为主导, 国内储蓄率很低, 美国消费占整个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68%逐年上升, 在2004年达到72%以上, 消费方面, 消费增长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超过70%。储蓄率方面, 居民的净储蓄率则趋于下降, 目前居民净储蓄率已经从10年前的14%下降到1.6%, 家庭偿债额已经达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 为近20年来最高, 国内储蓄净额占GDP的比重却只有2%。政府支出方面, 为促进经济增长, 美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减税的同时不断扩大政府公共开支, 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2004年美国预算赤字在4800亿美元左右, 达到GDP的4.8%。在消费、政府开支大幅增加, 投资及经济增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美国贸易逆差必然增加, 为使美国国际收支维持平衡, 必须保证资本项目上持续盈余, 结果是大量外资流入美国。中国经济方面, 中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高储蓄、低消费, 2004年居民储蓄由1978年的27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2万亿元人民币,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之多。高储蓄的同时必然是低消费, 中国整体消费低于GDP的50%, 远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因此, 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必然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对外出口, 也必然导致中国经常账户持续巨额盈余, 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同时, 为确保美元外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 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美元重回美国。综上两种截然相反的国内经济结构, 必然导致全球贸易及金融失衡。

从世界经济微观的角度解释全球经济失衡, 使全球经济失衡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但没有解释两种经济体截然相反的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 因此, 它只能解释全球经济失衡的表层, 缺乏溯源。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真正根源

追根逐源, 笔者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霸权, 即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美元的唯一性。

1944年7月, 布雷顿森林会议以强制性的方式确立了双挂钩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从而从法律上确立了美元的唯一国际货币地位, 由于石油危机及日本、德国等国的经济崛起, 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解体, 牙买加体系形成, 但牙买加体系只是无体系的体系, 在无体系但依然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市场上, 美元绝对的国际货币地位被打破, 但美元依然维持其国际货币地位的唯一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7年底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为64%;根据2007年由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三年一度的调查结果, 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86%, 排第二位的欧元所占比重仅为38% (由于每次交易都涉及两种货币, 故所有货币的总量为200%) ;截至2008年底, 大约有45%的国际债券以美元标价, 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到2008年4月, 全球共有66个国家采用美元作为其汇率锚, 而采用欧元作为汇率锚的国家仅有27个。在全球贸易结算方面, 美元所占比重高达66%, 其中在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贸易中, 美元更是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与沙特达成“不可动摇协议”, 美元成为石油唯一计价货币, 世界前两大石油期货市场的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都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单位, 于是美元约等于石油成为世界共识, 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2004年数据显示, 美国占全球资本市场市值的52% (英国占10%, 日本占7%, 分别排第二、第三位) , 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以及美国经济较为强劲的增长, 又进一步保证了美元的安全及其地位的可持续性。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美元的唯一性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个方面影响全球经济。首先, 国际贸易方面,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美元的唯一性激发两种冲动, 其一, 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渴望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极力向美国出口商品, 从而赚取美元增加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二, 美国倾向于多发行美元, 印钞机开足马力印制美元, 既可以偿还外债, 又可以采购其他国家商品, 同时美元发行过多导致美国国内流动性过剩, 利率下降, 通货膨胀率升高, 美国内商品价格上升, 美国许多商品失去比较优势, 从而又通过市场的力量大量进口外国商品。两种冲动的结果是, 美国贸易逆差严重, 经常账户持续赤字, 其他国家尤其是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贸易大量顺差,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由此造成全球贸易失衡。其次, 国际金融方面, 美元的过多发行所导致的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高消费、低储蓄, 资本积累严重不足, 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 同时, 由于美国货币金融市场比较成熟, 市场容量较大, 加之美国经济相对持续强劲增长, 为美国之外的美元资产提供了安全性和流动性, 外部美元大量回流美国, 由此造成全球金融失衡。全球贸易失衡和全球金融失衡共同形成全球经济失衡。逻辑图如下:

四、结语

此次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缓解全球经济持续失衡之势, 危机期间, 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对外 (尤其对美) 出口大幅下降, 今年是危机过后的首年, 据最新资料显示, 今年的前几个月, 中国贸易顺差大幅下降, 3月份更是出现了2004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逆差。在最近刚刚闭幕的中美经贸对话会上, 美国承诺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 必将有利于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之势, 但是, 本次金融危机非但未削弱美元霸权, 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美元霸权, 因此, 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缓解只是短暂现象, 全球经济失衡因美元霸权的存在而持续存在。

参考文献

[1].张礼卿.从结构性的视角考察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金融, 2007 (6)

[2].傅瑜, 徐艳, 何泽荣.论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导刊, 2007 (3)

[3].朱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 2006 (3) (4)

全球经济失衡 篇2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谈谈全球经济失衡,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三个问题在我看来是当前我们政策方面非常重要的三个需要做决策的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

事实上我们关于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关注了很多年。我们眼下说的全球经济失衡,这个情况实际是从2002年开始,2002年当美国的经济出现越来越多的经常项目逆差的时候,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也是加速在上升。

这样的一种发展,在2002年初期应该说大概两国都是,就是经常项目占gdp比重都在3%至5%的样子。但是经过四、五年发展,到06年期间全球经济失衡达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在7%左右,中国在07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达到11%,应该说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两国的经常项目失衡都有所回落。去年年底,两国差不多都回落到4%左右,中国占gdp的比重是4%点多,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大概3%左右。是不是全球经济失衡这个问题消失了?个人觉得其实并没有消失。展望未来,很有可能失衡重新成为一个问题,至少我们需要关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这个后果早晚会反映在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上。中国实际上如果现在政策不进行明显的调整,顺差进一步扩大,也是非常可能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全球经济失衡完全有可能重新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过去大约十年时间里全球经济失衡,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来讲一直值得关注。应该如何来看待?它的原因讨论很多了,概括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1、。

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要调整,在中美之间,这两个全球经济失衡主要的伙伴之间如何分担责任?有人说,这个责任主要是美国,美国过度消费,过度赤字,主要责任不在中国。

我个人觉得,实事求是讲,其实中美双方都有责任。因为失衡,一边有逆差,一定是那边有顺差,不存在说是哪一方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我觉得我们当然不能去为美国承担责任,在这调整的过程中,美国人应该作他自己的功课,我们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

在考虑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间,我们确实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拒绝调整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利益?以不断增加的失衡去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到底是否值得?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巨大的机会成本,而且有巨大的美元贬值风险。这种调整其实现在看来非常难的,现在谈到了外汇储备,最近一个时期人们总在想怎么消化,最近一段时间,对存量的消化兴趣很大,怎么走出去?是不是成立新的主权财务机构?我个人觉得其实对存量的化解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防止增量的进一步增加。

搞清楚在全球失衡调整中,中国的利益到底在那里?搞清楚了以后,我们就能够坚决的采取措施,我们不会在调整的具体政策出台的时候,犹犹豫豫,调整应该说肯定会有障碍,任何调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当你看到代价在不断增加的时候,是缩回去还是继续往前走。

2、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障碍

我觉得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调整主要障碍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对就业和增长的关注,第二个是来自于既得利益的阻力。对于就业和增长的关注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想一想,是不是除了继续搞加工贸易,我们就没有其他路可走呢?其他经济增长模式就不能支撑高速的经济增长吗?还是可以研究的。我个人觉得扩大内需有巨大的空间,西部的开发可以重新启动,我们过去两三年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起动了4万亿计划,修了很多路。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为我们再次启动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创造了很大空间。我看到一个数字,中国的人均支线机场的拥有量只有美国的800分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这方面的投资和建设,少一些简单的出口?同样都可以创造就业,都可以维持经济增长。

另外一个阻力,我相信来自于一些既得利益,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当然我没有做地详细的调研究,燕升所长说过在中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中间,到底谁是主要的受益者?我想有农民工、地方政府,还有大量出口企业,其中大量的外资企业在我看来可能是这里面最大的赢家。所以在美国讨论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其实有一股力量从来就是保持沉默,它是在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它们可能是非常反对中国进一步经济调整的。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考虑,就是在这种结构调整中,我们有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转产,他们要倒闭,工人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认为我们不要怕,因为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种代价。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通过税收的政策,来缓解这个阵痛,而不要一看到这边不行了赶紧缩回去。

3、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开放度的关系

关于失衡调整还有最后一个观点,可能是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战略性思考: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会不会降低开放度?我觉得有可能,但是我同时也觉得适度降低开放度是有益的,部分的去全球化是可取的。当前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所以你要想治理全球经济失衡,在某种程度上的去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我也不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倒退的太远,实际上我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调整开放结构,我的主张是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度。同制造业的开放度相比,我们的金融服务业开放度太低了。其实这方面是有空间的,问题在于它同样会影响到一些垄断型企业的经济利益,我们如何来面对?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

我接下来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汇率的变动,具体讲人民币升值对失衡的调整,到底有多大作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争议来源于有人认为,汇率人民币没有低估多少,人民币基本是均衡的;也有人认为虽然低估了,但是汇率的调整、它的传导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但是这种升值作用在传递过程中间可能会遭到很多漏损,总而言之,它的作用有限。但是我觉得即使是不完全的,我们仍然应该使用这个杠杆,而不要忽略它。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其实是可以保持名义汇率的稳定,而去调整实际汇率。在名义汇率稳定时调整实际汇率这意味着就是涨价,说白了是通过通货膨胀,包括提高要素市场价格,去实现实际汇率升值。前两年当通货紧缩的时候,我们有很好的时机去改革要素市场,以适度的通货膨胀压力去推动实际汇率升值。但是现在恐怕这一招又遇到了障碍,因为我们现在通胀的压力比较大,通胀预期很强,在这个时候如果说你还去保持名义汇率稳定,然后去推动要素市场改革,靠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来实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我觉得是风险很大的。所以个人认为,现在还是要动名义汇率,而且可能要动得稍微大一点,因为小动作用也有限。当然要素市场的改革也还可以继续,稳步推进可以。

其实名义汇率与要素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有一种很好的配合协调作用,可以防止要素市场改革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失控,因为毕竟名义汇率升值有通货紧缩的倾向。所以这两者同时进行,我觉得既解决了一个短期的实际汇率升值问题,也解决了一个长期的导致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另外,关于汇率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虽然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重点仍然应该是扩大汇率浮动弹性,在这一点上现在有着非常的紧迫性。我们大家都知道,汇率如果僵化,长期保持不变,那么一定会导致外汇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衡,这一点过去些年已经充分证明了。另外一个,汇率的僵化还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下降,这一点现在非常明显。美国现在利率明显低于我们,名义利率如果我们再给对方一种汇率升值很确定的幅度,3%或5%,那么他们就会理所当然觉得在将资本流入中国的时候,获取逆差的同时,还有稳定的汇率升值收益。

三、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全球经济的平衡与失衡 篇3

低级的政治争拗,是谩骂、打人、大声、恶言,纷争之后便是群丑乱舞。高级的政治过招,则是温文尔雅的交谈,在无硝烟中致敌于死地。今次的G20匹兹堡峰会尽现此点。

此次c20匹兹堡峰会在解决金融危机上迭成了不少共同承诺,其中之一便是“全球经济平衡发展”。这绘制了很美的图画,但要实现起来,其中应有不少风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开了个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趁机借金本位之利而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第:次世界大战后,盟国通过开罗会议和波茨坦公告,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

2008年的金融海啸,其震撼力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只不过这次是场没有炸弹但有“银弹”的“战争”。劫后怎样去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很明显,不可能有任何领土版图的整合,但经济版图的重新整合是难免的。

自从今年7月初G8在意大利开会后,笔者就提出,G8将会由G20替代,而G20以G2为首,主要是因为一场金融海啸暴露了G8(或应是少了俄罗斯的G7)的运作架构出了问题,c8亦因之不能号令天下。此一如春秋战国时周室管治不了天下,便出现了六国并起、逐鹿中原之事。而所谓六国,亦不是六国鼎立,而是随诸国的国力改变而有所变化,齐、楚、秦是六国中的大阿哥。今时情形与之有几分相似。

在9月19日,奥巴马被采访时曾说:“我们不能再回到之前那个时代,中国、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只是卖东西给我们,致使我们在产生大量信用卡债务或房屋权益贷款的同时,都没有出口任何东西给他们。”大家不妨想想为什么奥巴马会说这样的话?话中有没有道理?

贸易就是你买我的,我买你的。中国、德国和其他国家有东西卖给美国,美国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中国和德国?

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二战之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大量机器、民生物资等卖给百废待举的德国。但到今时,美国的通用汽车跟德国的奔驰汽车能比吗?叫人家买得下手吗?

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人还有不少美国货可买,Arrow牌T恤。RCA、Radio Shack、Fisher、NAD等电子产品,以及当年人称剃刀边缘的美国车。这些如今怎样?

美国责怪中国和德国不买美国货,一如今时港人怨大陆同胞不买港产T恤衫一样。在数十年前,这埋怨可成立,但令时香港已再无制衣厂,一如美国已少了很多的生产线一样。美国令时卖得最多的,是有毒资产,港人不是买了不少雷曼迷你债券吗?

奥巴马的埋怨是没有理由的,但为什么他仍要说这话?这可能跟他要争取国内劳工团体去支持他的医改方案有关。如这只是政治虚招,不成问题,但如果真是奥巴马或美国政府的真实意见的话,问题就来了,因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

负责起草这次峰会《领导人声明》的美国国家安全副顾问费格曼明确表示:“我们希望达成一个框架协议,以实现均衡增长,就如何解决导致本次危机的各种失衡,就追究彼此责任的程序达成共识。”

有什么责任好追究?有位美国大哥,见到中、德货品,就情不自禁狂买,导致刷爆了卡,买多了屋。奥巴马不去问为什么这位美国大哥有这个购物癖。而责怪中、德好货太多?

中国领导人也不是不知这个责任谁属。故胡锦涛说:“失衡既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从根本上看,失衡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

这番话一下子就将“失衡”问题铺展开了,由资源到货币,由储蓄到消费都有失衡,要处理的,便不是买卖东西的贸易失衡,而是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也就是说不能光处理贸易失衡,而是要立体地处理经济发展失衡才可。

这个宽泛的“失衡”问题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了,还没有结果,将留待令次峰会之后或之后的G20峰会去定案。

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选择 篇4

(一) 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

目前, 全球失衡已愈加明显。一是全球经常项目的失衡。1995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全球总逆差的33%, 2007年上升到65.1%。1995年日本的顺差占全球总顺差的39%, 2007年则降至14.2%。中国、德国、俄罗斯、沙特成为顺差最多的国家。二是全球资本流动的失衡。1997年以来, 发达国家已经从资本净流出地转变为资本净流入地, 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变成国际资本净输出地。2007年国际资本净流出的65.1%输往美国, 而国际资本净流出的52.6%来自日本、中国、德国、沙特和俄罗斯。三是全球投资与储蓄的失衡。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低于投资率, 且二者差距不断扩大;日本的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 但二者差距变化不大;欧元区的储蓄率与投资率基本相同, 新兴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存在储蓄超过投资。

(二) 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内在原因, 首先是制度失衡, 即全球化的制度性安排或缺。一方面, 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像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另一方面, 这个“地球村”又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这就必然导致全球化中的霸权主义、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盛行, 导致全球化不断产生和积累矛盾, 最后通过危机、外部冲击或金融动荡来实现其自身的调整, 导致大国通过主导规则和舆论, 对外转嫁矛盾。对东亚经济而言, 外部冲击比内部冲击有了更大的破坏性。其次是系统失衡。一是全球风险, 这是一个国家很难去防范、抵御和改变的外部系统风险。二是国家风险, 对企业和市场是系统风险, 对国家则属于可以防范、抵御和改变的内部风险。三是市场风险, 是企业和市场可以防范、抵御和改变的风险。科技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对世界原有格局带来“创造性破坏”, 也给各国宏观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再次是市场失衡。即全球性的储蓄、投资、生产、贸易失衡以及各个名义总量, 如汇率、利率、货币、价格调整的不一致性, 带来金融和外汇市场、要素和生产市场、服务和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波动, 再加入非经济因素的干扰, 增大了市场失衡风险。

二、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选择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 尤其是加入WTO之后, 中国已经全方位地参与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由于拥有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国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 中国成为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基地;随着亚洲制造重心逐渐向中国倾斜和中国居高不下的投资率所造成的投资高速增长, 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依赖越来越大, 中国日益成为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龙头。在全球性经济失衡的格局中, 中国处于外贸顺差较大、持有大量外汇储备资产的一方, 经济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连续多年的大量外贸顺差 (外部不平衡) 对应于连续多年的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 (内部不平衡) 。在全球经济失衡及其所带来的风险不断加剧的情况下, 中国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的自我保护和抗风险能力。为此, 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

(一) 调整内部经济结构, 不断扩大内需, 逐步实现消费、投资的均衡增长, 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

1. 增加消费。为了改善居民预期, 提高消费倾向, 应该加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 进一步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增加国家各级财政对教育、科技和职业培训的公共支出, 并鼓励企业及社会资金投资于教育和科技事业。

2.保持必要的投资增长。我国当前的储蓄率、投资率较高, 而消费率较低, 为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并降低外贸依存度、提高抗风险能力, 应当努力增加消费。但是, 也应当认识到, 影响国内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都是长期以来体制的、政策的原因所造成的, 在短时期内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 在此阶段内, 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必然的要求。所以, 在稳步增加消费的同时仍要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为了提高投资效益, 控制短期内投资的过快增加, 应当进一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 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国内资源的稀缺性, 并与国际市场保持一定的联动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 将地方政府行为引导到依法行政、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二) 调整贸易、外汇、引资政策, 改善外汇储备用途, 逐步实现外部平衡

1.在继续稳定出口的同时, 实现出口导向型战略向贸易平衡战略的转变。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 积极扩大进口, 积极争取打破美国等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大力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专利技术, 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积极扩大对石油、天然气和黄金、白银、铜等稀有金属的进口。

2.实现产业升级。中国对美外贸顺差额逐年增加,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中国虽然从中只取得了很少一部分利润, 但却承担了对美外贸顺差增加和贸易摩擦不断的责任, 这其实也说明了中国在当今国际分工产业链条中仍处于末端位置。中国应当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这也有利于减少外贸顺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3.改革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2006年, 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调整了我国的资本账户管理措施, 外汇管理政策由鼓励外汇资金的单向流入向流入与流出的双向政策方向转变。但是, 在诸多市场条件仍不成熟的情况下, 此次货币可兑换改革仍然坚持了渐进性的原则。因此, 进一步改革资本账户, 促进资本的双向流动是必须的。要改革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 增强央行针对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4.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尽管中国实行不再盯住单一美元的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长远来看, 一个高速成长的、通货膨胀率又较低的经济, 必然要经历本币升值的过程。在较长的时期内渐进式、小幅度地实现升值, 比短时期内迅速地大幅升值更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汇率改革之后, 人民币已经小幅度地实现了升值。当前, 人民币渐进的、小幅度的升值有利于降低外贸顺差, 减少市场投机压力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但要防止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全球经济失衡 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视角;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是双边经贸合作中的突出问题,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愈演愈烈。中美经济交往顺利则能够有效推动全球经济进步。具体到中美贸易而言,当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也是我国第一大出口贸易对象。对美国而言,中国是美国在全球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美两国双边贸易的进行情况已经展现双方贸易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贸易失衡。而这一问题如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将制约双方贸易进一步开展。而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进行有效研究,也能够从实质上优化中美贸易结构,推动中美贸易不断发展。

一、中美经济与中美贸易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关系是全球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今天中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大国和重要经济增长点。而美国则是世界上经济结构最优、科技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中美两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格局和地位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中美经济发展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而中美经济关系也是两国关系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经济主要依赖美国,至今天,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对外经济交往体系。而自2008年以来,美国率先爆发经济危机,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实力有所下降。美国国内经济对全球经济影响力也逐渐下降。而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率先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并一直保持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进一步调整其经济政策,有效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地位。

中美经济发展存在极大互补性,这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情况有极大关系,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结构基本上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多依靠消费拉动。而中国则是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国家经济发展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同时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为普及。这就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中,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而美国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高,人力成本低更是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优点。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结构现状就决定了中美两国经贸交往存在相应问题。中国出口大量产品,美国大量基础产品供给基本由中国完成,这就决定了中美贸易存在极大顺差,同时整个贸易结构和贸易现状极不平衡,这一系列问题就使的中美经济与贸易需要解决问题。

二、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与冲突分析

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美两国经济交往程度逐渐加深,这就使得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相互依赖趋势更加明显。但中美经济贸易开展的基础和目的都是维护各国利益,这就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与美国经济发展存在一定摩擦与冲突纷争。双方经济贸易的主要问题聚焦在双方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额。而这一问题一直以来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就使得大多数美国民众普遍认为中美贸易逆差额的不断扩大不仅影响个人利益,直至威胁影响美国经济发展。

中美经济贸易确实存在矛盾,而这一矛盾是由于不平衡的进出口关系影响的。美国长期从中国进口大量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就使得美国大量基础工人失业,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但美国为了有效防止中国学习其科学技术,就限制对华出口产品类型和形式。一方面造成了中国威胁论,而另一方面也使得美国对华贸易额逆差持续扩大。尽管中国与美国经济贸易摩擦程度和涉及内容不断增加,但中美两国都在摩擦中获得了具体的宏观利益,维护并发展了自身利益。摩擦与冲突只是两国经贸关系中正常元素,并不能掩盖两国经济贸易往来水平不断加深这一事实。

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与冲突想要得到有效解决就离不开对两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认识,不仅要认识两国经济贸易问题的具体差别,还要从深层次分析两国经贸冲突问题,要结合两国经济发展特点,结合两国经济发展政策,动态、辩证、唯物看待两国经贸交往。

三、宏观角度看中美经贸关系的主要特点分析

中国与美国经济发展无论存在极大互补,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和人力,但缺乏技术和资金以及先进经验,而美国正好具备这些资源。中国两国的经济结构和国家发展形式就决定了两国有极强的合作互补特质以及互补空间。从产业结构上看,随着美国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产业转移方针的不断实施,就需要选择一个满足其战略转移升级的国家和地区来解决这一问题。中美经济关系之所以出现贸易失衡,这与两国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中国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而美国则是全球最大消费国。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美两国经济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与初期中国单纯依赖美国经济发展不同,今天中美经济关系格局已经实现了质的变化。2008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影响力已经逐渐下降。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质疑,同时美国为了摆脱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降低利率,实施量化宽松发展的经济政策。而经过此次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依旧发展迅猛,这就极大改观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中国实施相对稳定的经济政策和国内较为平稳的经济发展态势,就使得美国在经济投资和市场拓展方面更依赖中国,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国债的全球最大持有国。美国通过不断吸收外国资金,从而弥补本国经济发展不足,解决经济发展困局。因此随着发展,中美两国双边贸易问题,已经实现由中国单向依赖美国转变成为中美互相依赖。

最后,中美两国经济互利共生。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孤立存在,更没有哪一个市场可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自身发展。各国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状态更加明显,只有相互促进,互相借鉴和吸收,才能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影响下,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就必须认识到这是双边共性问题,只从单一方面考虑是远远不够的。两国经济相互融合,已经到了解决两国经济问题不能割裂看问题这一形势。美国在中国开设大量跨国企业,而中美合资也成立双边贸易常态问题。

四、结语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依旧是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综合体之一。可以说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力。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就要从两国经济发展的实质问题入手,切实结合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切实可行的推动经济交往。而在认识两国经济贸易摩擦问题上,也要充分认识到两国经济贸易摩擦是正常现象,不能只看到两国经济贸易的摩擦和冲突,而看不到两国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作者单位:工商银行天津河东支行)

参考文献:

[1]邢三平.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J].财经界,2011,7:12-14

全球经济失衡 篇6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归根结底由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体制所决定。在金融市场差异条件下, 各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会有所差别, 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对金融市场差异以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分析能够为使有关部门及人员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状态, 这对于发展策略的调整能够起到导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简介

(一) 金融市场差异

金融市场主要指以办理有价证券以及处理各种金融衍生品的买卖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整体实力的不同, 金融市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而言,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各项金融业务的办理以及衍生品的买卖的过程中会具有更大的优势, 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 而上述目的的达成又能够反过来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相对而言,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则恰恰相反。由此可见, 金融市场差异的状况一旦出现,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其状况会越来越严重, 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二) 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指的是世界各国由于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失衡状态, 同时也指受长期的金融市场差异影响而导致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出现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 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各国都必须提出一项长期的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国家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长提供保证[2]。

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融市场的种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 其中金融市场差异的出现便属于非常严重的一项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看, 由此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国家。

(一) 金融市场差异现状

从全球的角度看, 金融市场差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总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根据对近些年来全球金融资产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 全球金融资产分布状况十分不平衡, 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 美国金融资产分布情况占全球金融资产总数的31.9%, 其总量较亚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多出1.8%。相对于美国而言, 日本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全球各国的第二位, 其比例为11.7%, 但较美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占实际金融资产总量的7.6%, 在各国的排名中较为靠前, 但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经济体之间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次, 不同收入的国家金融市场差异较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国家的收入也会存在差别, 鉴于此, 国家之间金融市场的差异也就会不断的扩大。

最后,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况较为明显。调查显示,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主要为发达国家, 深入分析发现, 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收益相对较高, 且在风险防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由此可见,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金融市场差异。

(二) 全球经济失衡现状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并非从未发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属于全球经济出现的第一次失衡。就目前的情况看,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 其中美国为主要代表。自20世纪后, 美国经济出现逆差的状况便一直存在, 并在2006年达到了巅峰。受美国经济逆差的影响, 很多与美国存在经济往来的国家均受到了波及, 在这一情况下, 全球经济失衡的状况开始变得更加明显[4]。

四、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下, 为避免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必须积极转变发展战略, 要使其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 这样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加稳定。

(一) 转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在过去, 我国采取的一直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即在进出口贸易中以出口为主, 进口为辅的发展战略, 同时, 为了鼓励出口, 国家还提出了大量的鼓励措施, 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 国家的出口商品数量急剧增长, 在增加了出口总额的同时, 也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转变出口导向型战略能够有效的拉动内需, 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5]。需要注意的是, 保持进出口的相对平衡非常必要, 这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内需不足是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储蓄的需求量过高方面, 通过深入的分析发现, 导致居民储蓄量过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因此居民往往会出于养老以及医疗等目的进行储蓄。为拉动内需, 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加强设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 要从医疗卫生以及养老失业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设, 从而使居民能够在失业以及疾病等问题发生时得到国家及时的补助。在这一环境下, 居民的储蓄量必定明显减少, 同时也会促使其更加热衷于消费行为, 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同时, 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定能够被注入新的活力, 这对于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下, 受各国经济体制等方面问题的影响, 金融市场差异的问题正在逐渐深入,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金融市场差异会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发生。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下, 为避免自身受到过多影响, 转变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要以扩大内需为主要目的, 从进出口战略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两个角度出发使国家经济能够得到更加快速、更加长远的发展。

摘要:各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差异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文章首先对两者的概念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了当前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具体状况以及有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在这一经济环境下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方向, 目的在于使我国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金融市场地位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金融市场差异,全球经济失衡,战略

参考文献

[1]付争.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 2012, 07:10-15+35+87.

[2]张嫄.论美元本位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特征及可持续性[D].吉林大学, 2011.

[3]姚晓磊.金融发展差异与全球经济失衡[D].吉林大学, 2014.

[4]李宏, 陆建明, 杨珍增, 施炳展.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一个文献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 2010, 04:3-20.

全球失衡治理的博弈论分析 篇7

关键词:全球失衡,全球治理,贸易保护,博弈

2011年1月12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1年全球风险报告》明确警示到,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全球治理失灵是未来至少十年内的两大核心风险。为保证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各国对于全球治理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尽快建立起跨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治理平台。

一、全球经济失衡治理背景

1. 全球经济失衡历史回顾。全球失衡远非一个经济新现象,有许多可供追溯的历史数据加以佐证。

数据来源:IMF—WEO数据库,2011年9月。

大量的经济学文献向我们提供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演变历史。文章借鉴Blanchard和Milesi Ferretti(2009)的说法,将现代全球失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年,美国的外部赤字很大程度上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结果。同时后科技时代又推动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并为美国吸引了大量的股权和直接投资流入。第二阶段,从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灭时期持续到2005年。尽管全球又损失了0.40世界总产量,但并没有造成美国经常账户的严重失衡,相反,外国政府资本取代了私人净资本流入,对于美国资产的需求增多。第三阶段,从2005—2008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大幅激增,占比世界总产量从0.29%上涨至0.67%。与此同时还有石油生产国的巨额盈余。在美国国内,这一时期对应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阶段。

当前新一轮全球失衡适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2010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稳定在417亿美元,约合世界GDP的-0.75%(见下页表1)。

2. 全球治理发展动向。相较于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治理的起步很晚且发展缓慢。迄今为止能够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全球治理中心机构只有二十国集团,即便如此,该集团峰会的成效尚未通过实践经验的证实。

二十国集团峰会成立于1999年,2007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最终引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危机,客观上促使了二十国集团迅速上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及经济刺激方案,不仅维护了本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全球治理的目的,但最大的不利面在于其中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最早可追溯至盛行于15—18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如今对于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有机可乘,这也是长期以来全球治理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IMF—WEO数据库,2011年9月。

二、全球治理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于1710年提出。经济博弈论是指将博弈论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构建相应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达到谋求问题最优解的目的。

在全球治理推进过程中,一些调整代价较大的逆差国国家藉由全球治理之便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反作用或架空国际性协调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全球治理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博弈。本文的研究因此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 博弈模型假设如下:全球治理博弈的主体包括受世界各国委托实施全球治理的代理者(以下简称代理者)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完全利己型逐利者(以下简称逐利者)。一般情况下,参与主体皆为理性经济人,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征。在决策选择时不单考虑自身行为后果,同时兼顾对方对其行为可能做出的各种反应,最终做出使其自身目标最优的决策。

(1)对于代理者,有认真治理和治理不力两种策略选择,假定代理者认真治理,逐利者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一定会被发现,这取决于治理技术和治理成本,代理者进行治理的概率为p,治理的有效概率为r;(2)若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而代理者治理不力未发现其贸易保护行为时被委托人(世界各国)查出,则代理者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3)对于逐利者,有不实行贸易保护(即配合进行经济调整)和实行贸易保护两种策略选择。逐利者进行贸易保护,其行为不一定会被发现,若贸易保护实行成功未被发现,获得超额收益,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为q;(4)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代理者认真治理并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m-y;(5)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代理者认真治理但未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s、m;(6)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代理者不进行治理而未发现贸易保护行为,则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v-s、m;(7)如果逐利者不实行贸易保护而是配合治理进行正常调整,代理者认真治理,则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w-f、0;(8)如果逐利者不实行贸易保护而是配合治理进行正常调整,代理者不进行治理,则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别为:v、0。

其中:f:代理者认真治理的劳动成本;w:代理者认真治理时获得的报酬;y: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被发现后受到的惩罚;v:代理者治理不力时获得的收益;m: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而获得的超额收益;s: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被委托人先发现而给代理者造成的损失。

以上参数设定均大于零。

2. 博弈模型。在上述假设之下,代理者和逐利者概率与收益两方博弈模型如下:

3. 模型分析。

(1)当给定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为q时,代理者认真治理和治理不力的与其收益分别为:

当代理者进行治理和不进行治理的预期收益无差别时,就得到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最优概率。

令U1=U2,得:q=(v-w+f)/rs。

上述结果表明: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小于q=(v-w+f)/rs,代理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干预治理而由国家自主进行经济调整;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大于q=(v-w+f)/rs,代理者的最优选择是进行治理;如果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的概率等于q=(v-w+f)/rs,代理者随机地选择进行治理或不进行干预治理。

(2)当给定代理者治理的概率为p时,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和不实行贸易保护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当逐利者实行贸易保护和不实行贸易保护的预期收益无差别时,就得到代理者进行治理的最优概率。

令U3=U4,得:p=m/ry

上述结果表明,如果代理者治理的概率小于m/ry时,逐利者的最优选择是实行贸易保护;如果代理者治理的概率大于m/ry时,逐利者的最优选择是不实行贸易保护;如果代理者治理的概率等于m/ry时,逐利者随机地选择实行贸易保护或不实行贸易保护。

由此,我们所建立的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

这个结论与治理技术和治理成本的假设有关,如果实行贸易保护所获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必定将投入更多资源以寻求更好的逃避治理办法,从而使贸易保护行为更难以被发现,该结论就不一定成立。此外,实行贸易保护所获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就越有激励去贿赂治理机构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结论也难以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极差博弈模型只考虑了部分经济因素,其他如实行贸易保护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尚未添加在内,因为这些成本消耗不能形成代理者的收益。这是为简化模型的代价所致,也是该模型的局限性所在。

三、全球治理亟待规范化、合理化

上文对全球失衡治理的博弈理论分析证明了全球治理进程推进缓慢与治理措施在一些国家遭遇到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刻联系。因此理应考虑为其治理措施前行方向适度转舵,以便强化未来全球治理在世界各国的实施力度。

1. 充分发挥G20协调全球治理的积极面。G20必须尽量发挥其全球治理协调的积极一面,避免不利的一面。当发现通过面对面直接对话的方式实则复杂化了解决手段时,可以考虑减少软性约定以硬性规定取代,例如免除反复权衡协调石油输出国大量顺差问题、德国在欧元区内的外部贸易失衡等等。因为各国就全球治理问题分歧较多,能够实际达成的政策共识相当有限,在相互妥协仍旧未果的情况下政策协调基本成零状态。

印度经济失衡 篇8

高盛研究团队近日发布报告, 对印度增长萎靡和货币政策收紧表示担忧, 并将印度市场的投资评价下调至“减持”。笔者认为, 在增长失速、通胀失控、资本失助、波动失序和结构失衡这五“失”风险的共同作用下, 印度经济的确面临着发展挑战。

增长失速

近年来, 印度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速。但自2012年以来, 印度经济增长面临着失速风险。2012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3.99%, 增速较2011年和2010年分别下降了3.76个和7.24个百分点。2012年, 印度经济增速较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低1.08个百分点, 是8年来首次增速低于新兴市场整体。

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 印度实际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2%、3.4%、2.5%、4.07%和2.95%, 均低于1997年至今6.78%的历史增速和2008�2012年危机期间6.62%的平均增速。2013年第一季度, 0.48%的环比增速创下了2009年第一季度危机最高峰以来的最低值。

通胀失控

印度通胀问题始终较为突出。根据IMF的统计数据, 2008�2012年, 印度CPI同比增幅的年均水平为9.88%, 较1980�2012年的历史均速高1.62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 印度通胀压力继续加大。根据IMF的预测, 2013年印度年度通胀率可能将为10.82%, 较2012年上升1.个百分点。通胀高企是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2009�2012年, 印度通胀率比新兴市场整体高4.21个百分点, 2013年预估值比新兴市场整体要高4.89个百分点。

在通胀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均明显上升的同时, 印度通胀的失控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一, 物价形势恶化伴随着经济增长失速, 表明增长放缓并未能通过需求下降的途径带来自然的通胀“冷却效应”;其二, CPI增速和PPI增速变化方向相反, 表明成本推动效应的缩小也未能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其三, 通胀上行伴随着货币增速的相对放缓, 表明印度央行通过收紧货币来控制通胀的有效性也值得怀疑。

资本失助

“滞胀”格局的逐渐形成, 导致国内社会和国际市场对印度经济的信心下降, 而信心缺失直接导致了国际资本外逃。2008�2012年间, 外国机构对印度的股权净投资总额为588.6亿美元, 债务净投资额为291亿美元;2013年年初至8月5日, 外国机构对印度的股权净投资额为126.3亿美元, 债务净投资额则为-31.7亿美元;2013年6月以来, 外国机构对印度的股权和债务净投资额分别为-27.2亿美元和-79亿美元, 表明国际资本正在加速流出印度市场。

为避免国际资本快速流出, 印度政府于2013年8月批准了一项提案, 大幅放宽了对电信、保险、石油、天然气和国防等领域外资投资的限制。印度央行则于2013年7月15日将边际贷款工具利率和银行利率分别上调了2个百分点。这些政策的效应有待检验, 印度面临的资本失助风险依旧较大。

波动失序

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和本国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 印度金融市场整体走弱, 表现为股指下跌、汇率贬值和国债收益率上升。市场趋弱和资本外逃形成了相互催化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波动失序的风险。根据彭博的数据, 截至2013年8月6日, 印度国家证交所股票指数为5528.5点, 较2012年末下跌了6.38%;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为61.66卢比/美元, 较2012年末贬值了12.76%;印度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8.274%, 较2012年末上升了0.224个百分点。而2013年5月以来, 随着国际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 印度金融市场波动失序风险明显加大。

结构失衡

长期来看, 印度经济则面临着结构失衡的风险。一是财政失衡。根据IMF的数据, 2008�2012年, 印度的财政赤字率分别为8.56%、10.07%、8.72%、8.44%和8.31%, 而在2005�2007年, 印度财政赤字率仅为7.47%、6.42%和4.82%。

二是外债结构失衡。根据IMF的数据, 2012年印度负债率为66.84%, 略高于60%的国际警戒线。虽然整体负债率不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 2012年, 印度外债率 (外债/GDP比率) 为21.15%, 较2010年的阶段性低点上升了3.63个百分点;2012年, 印度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例高达24.81%, 2008�2012年这一指标的平均值则为21.61%, 远高于1990年以来10.72%的历史均值。大幅升高的短期外债比率意味着, 如果出现某种突发性事件, 引致集中性的短期外债偿付, 那么, 印度可能会碰到难以应对的流动性危机。

三是贸易失衡。随着经济发展, 印度经济的外向性也不断提升。2013年一季度, 印度进出口总量的GDP占比为53.66%, 较本世纪初提升了27.46个百分点。尽管2011年下半年以来印度卢比对美元一直处于连续贬值的状态, 但印度贸易逆差却不降反升, 2012年第四季度, 印度经常项目赤字率为5.35%, 创1998年以来最高纪录, 2013年第一季度, 印度经常项目赤字率依旧高达5.07%。汇率贬值却伴随着经常项目赤字率的高企, 这意味着印度贸易失衡很难通过汇率渠道得以改善。

四是人口结构失衡。印度是人口大国, 丰富的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动力。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平均寿命的上升, 印度人口结构渐趋老龄化。1980年, 印度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56%, 2011年, 这一比例上升至4.99%。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促进印度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渐趋缩小。

五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失衡。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支撑印度经济崛起的重要力量。2000�2012年, 印度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22.09%的年均产值增长, 产值年均增速比同期经济增长率高15.06个百分点;2000年, 印度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GDP占比为2.72%, 2012年上升至12%。但是, 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印度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99%

美国导演的“经济失衡” 篇9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经济失衡可以被定义为对一般均衡的一种偏离或者背离,首先,经济失衡指的是一种由供求不平衡而造成的市场无法出清的状态:其次,从长期来看,经济失衡又意味着动态的不平衡,即在经济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并且是具有持久性的打破经济趋于平衡的力量。

世界经济失衡问题自提出以来,全球经济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日益加剧的世界经济的失衡,虽然失衡的经济面临崩盘的危险,但是世界经济在过去的几年中的高速增长让我们大家也大跌眼睛,因此“失衡并增长着”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金融最令人迷惑难解的现象。

二、历史上的经济失衡

(1) 1870-1914年间的全球化过程中, 私人资本从当时世界上的西欧国家, 流向美国、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 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引起了长期贸易失衡。虽然很多人直观上会认为对外投资是因为收益率高, 但研究表明当时内外投资收益率差别不大,所以第一次全球化产生的经常账户失衡很难得到明确的解释,但是1914年之前的世界经济失衡有很强的持久性。

(2) 1926年,世界主要国家采用了金汇兑本位制,即美国、法国持有黄金,世界上其他国家外汇储备以美元、英镑、法郎的形式持有。当一个国家发生逆差时,可以用外汇储备和黄金来平衡。1929年经济大萧条让金汇兑本位破产了,二战期间,交战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法国、德国经常账户顺差,而英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占其GDP的4%,并且美国和法国限制黄金流出和价格调整,让英国独自承担了巨大的通货紧缩的压力。

(3) 二战后,世界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即布雷顿森林体系,采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手段。在1959-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得到了很好的运行,美国保持长期的经常账户顺差,对外进行了大量投资。同时,欧洲国家和日本像二战前的美国和法国一样,保持真实汇率低估,促进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发展,积累越来越多的美元。由于日本拥有的大量可以兑换成黄金的美元“悬突额”越来越高,促使美国实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引起了美国GDP的0.5%的逆差,在特里芬两难作用下,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4)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世界主要国家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政府用行政手段稳定外汇市场和平衡汇率。BORDER认为七十年代后期美国利用通货膨胀阻止产出萎缩和失业,导致了1977-1979年的GDP的0.8%的逆差,而德国和日本拥有大量顺差,大量资本出逃美国,同时欧洲经济衰退,石油价格上升,最后导致美元急剧贬值。

(5) 1978年牙买加体系建立起来,黄金不再是各国货币的平价基础,以美元为首的多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实行汇率制度多样化。牙买加体系建立之初的美国八十年代也是经历了大的逆差,当时政府赤字,家庭储蓄率又很低。80年代前半期开始扩大,于1987年达到顶点,经常账户逆差占当年GDP的3.4%。随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趋势逆转,并于1991年实现了0.8%的轻微顺差(当年其他国家因海湾战争对美国有过上千亿美元的一次性支付)。EWARDS (2004)认为1987-1991年的逆差调整是通过美元的贬值实现的,在逆差下降的两年前,也就是1985年第二季度,美元贬值了40%。逆差下降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人们普遍担心的“硬着陆”没有发生。

(6) 进入21世纪后失衡主要来自于亚洲,顺差国主要是新兴国家,亚洲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在过去10年中,除了美国,世界高收入经济体并未出现比较快速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6.7%)以及南亚的各个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年增长5.5%)。这样的增长速度已经使得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赶上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体;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领军人物是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产出均要占到其各自所在地区的70%以上。

其次是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同样在过去的10年里,贸易增长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在1990年时为33%,但是到了2003年贸易占GDP比重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到了42%的水平。然而值得强调的是,世界贸易发展也不平衡,在上述时间内,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幅为21%。而同期内高收入经济体的贸易增幅仅为6%。特别是中国,表现尤为突出,她在全球市场中继续挺进,并把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贸易额提高了5%,把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提高了20%,不仅如此,在1980年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大都是初级产品,但是在过去15年中,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额的大幅增长则主要来自制成品的出口。从统计数据来看,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高收入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1993年的41%增加到2003年的53%,在中等收入各国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51%增加到67%。世界贸易格局的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造成世界生产格局的变化而使原有的平衡格局被打破。

三、美国—有预谋的“经济失衡”

●真失衡还是有所企图

纵观当今世界失衡与历史上的几次失衡最大的不同点是贸易逆差规模大和持续时间长,虽然一战前失衡规模也不小,持续时间很长,但是在金本位条件下,失衡可以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在后来的金汇兑本位和牙买加体系下,全球金融市场越发失衡调整的手段越多样化,同时一旦失衡,破坏也越大。

从最近的失衡可以看出,只要世界上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并存,就会引起失衡,早期是英国与美洲国家之间,后来是美国与日本、欧洲之间,现在是美国与东亚新兴国家之间。而现在的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突出表现,已经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贸易和生产大国。因此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失衡方面的摩擦和对立也变的日益明显。

就在08年, 9月初期美国政府被迫承诺接管美国两家政府支持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紧接着,掀起金融大海啸,9月15日,美国第五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时,美林证券也被出售给美国银行。半年来美国的五大投行就剩下摩根斯坦利和摩根大通还在苦苦支撑,寻求新的出路。接着美国政府又援助美国最大保险公司AIG850亿美元紧急贷款,防止其破产波及到美国的产业界和社会保障领域,从而引起美国社会更大的动荡。在这些局势下,美国监管当局不得不承认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认知风险”,美国经济终于开始崩盘了,拉动世界的火车头终于要停止了。世界各国都纷纷呼吁应该采取措施,相互协作,消除这种失衡所带来的危机,于是美国政府作为最大的受害者,“顺应”这股“呼声”开出了药方,随之而来的就是放任美元的阴跌以及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来削减经常项目赤字,当然同时也要求中国负担起“国际责任”一起救世,要求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控制对美国出口、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本国金融服务业市场等的重大一系列举措。

从这一系列的现象看去,美国的金融霸权似乎正在逐渐的瓦解,仿佛西日的美元霸权正在摇摇欲坠,难道美国真的已经不在是昔日的世界经济强国了吗?美国有没有可能妄图通过经济失衡这样一个借口来左右中国的发展,把中国拖入一个崩溃的边缘呢?甚至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再次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呢?

有必要强调的是,当前国际主流经济学界基本上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主导的,美国政府也就相应具有控制主流经济学界话语权的实力。也就是说经济是否真的失衡,是由美国来下的结论。

而且我们是否注意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现在通行的国际收支统计标准依然停留在工业化时代里,即经常账户只反映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对于知识、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进出口却忽略不记。这种类型经济提的经济增长更多的表现在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等无形投资的增长上。如果将美国的知识出口收益纳入国际收支统计范围,美国根本就没有经常账户赤字,而是有着6000多亿元美元的对外债权。

再回顾历史,历史上的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发动全方位经济颠覆战,用一把“看不见的刀”砍倒了拥有超强军事实力的苏联(那个虚无飘渺的“星球大战计划”曾经把苏联领导人迷的神魂颠倒,进而将其国民经济拖入崩溃边缘)、而对野心勃勃欲“收购美国”的日本,精心策划金融打击,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谷,这样的事件也才过去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有必要提醒我们自己的是,如果把世界经济体系比作一个多维坐标系的话,当前在多个坐标平面上,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曾经作为美国国际政治安全领域主要对手的苏联以及经济领域主要对手的日本都已经出现了“重合点”。

●美国高喊经济失衡的企图和目的

那么美国叫嚷着失衡的动机就不是那么的单纯了,那他们的目的或者企图是什么呢?

第一,当今的美国正在为自己正在享用的“现代经济史上最大的免费午餐”寻找借口。华民 (2006) 用二阶段博弈模型和世界IS/LM曲线分析了当今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他认为在二阶段博弈模型中, 美国能够从它的贸易伙伴国家中低价融资, 所以美国才会肆无忌惮的通过贸易逆差为本国谋求好处。在当前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中,美国以低廉的印制成本大量印制美元,不仅享受巨额的铸币税收益,而且石油出口国和东亚新兴经济体又在用向美国消费者提供商品获得的美元,购买收益率只有4%左右的美国国债来为美国提供低成本融资。然后,美国政府再通过减税把国债融资转给美国老百姓投资美国企业股票,美国企业也同时通过向海外发行股票直接获得外国融资。最后,美国大企业用这些海外资金进行产品研发、海外投资来获得巨额收益(注:美国股市平均回报率为12%,企业海外投资收益率超过10%),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6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赢利达78 5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海外收入。同时美国还有“资格”继续装成经济失衡的“受害者”,对其他国家横加指摘。

第二,为本国推行弱势美元政策和构筑贸易壁垒“卸载”国际责任。一方面,美国将本国消费者透支未来式的过度消费导致的贸易逆差归咎于其他国家出口过度,进而指责其他国家通过高估本币币值对美国进行不公平贸易。另一方面堂而皇之地放任本币贬值,通过贬值来提高本国商品在海外的竞争力,并借机向其他国家转嫁其国家亏损(注:美国外债大部分以外币计价,其他国家又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和美元有价资产,因此美元贬值使得美国获取双重利润)。

第三,配合华尔街从中国牟利。一向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华尔街金融精英们应该是提高全球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期的,此刻却卖力炒作“世界经济失衡”以唱空全球经济,华尔街大投行先购买各种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来远期做多人民币,然后借助世界经济失衡配合美国政府“提醒”中国:正是由于人民币被人为低估才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失控,所以中国应该通过放宽对资本市场的管控,尤其是汇率的控制来实现经济内外平衡。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华尔街金融资本则可立即获利抽逃,如果升值缓慢,则继续热炒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一边耐心等待人民币升值到某一临界点,最后撤离中国。

第四,防范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美国通过遏阻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来减弱对其霸权的战略竞争压力是一贯的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分担世界经济调整和美元贬值的成本,将这份沉甸甸的“国际责任”转嫁给中国。

四、中国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我们有必要及时总结国际经验教训,并前瞻性地制订应对措施。

对内,首先应从实际国情出发, 采取更多地依靠内需和减少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继续工业化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转变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只有加快城市化发展才能创造出充足的内需, 并导致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进而引导中国经济走上主要依靠内需和资源集约化消耗的经济增长道路。

其次,保证我们自己金融体系的稳定。目前关键就是要保证消费者对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坚决避免不必要的挤兑风潮导致本来完全能够维持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倒闭。这就需要政府充分迅速地掌握由于持有美国金融机构的债权和股权资产而暴露的风险敞口状况(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华安基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牵连)。必要的时候,对一些影响较大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以保证市场的信心,而避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负面传染效应。当然,迫不得已的话,甚至可以学习美国对问题机构的处理方法,即导入有效的破产和重组方式。

对外,首先中国资本走出去既要谨慎也要抓住机会,虽然前一个阶段,海外投资的业绩十分糟糕,那是因为我们的经验不足和对美国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欠缺,现当我们有了血的教训以后,就不能产生畏惧的心理,而要看作是一次宝贵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对资源型和核心技术拥有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和美国监管部门的巧妙周旋,不能因为现在它们流动性的短缺,而不得已容许我们进场救市(比如,工商银行纽约分行的成立,大摩和中投正在洽谈收购的事宜等),但到市场企稳之后,却又拿出国资背景的理由,阻碍我们扩大收益的再投资行为!如果不能排出那样的操作风险,那我们目前的海外抄底就真的会成为只是为美国不负责任的金融创新业务的损失而单纯地买单。

最重要的,人民币要抓住时机“国际化”,在“纸币本位”的时代,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的债务国比没有国际货币地位的债权国更为有利,(由于管理外汇财富能力的有限,所以,大多数都采取了间接投资的“保守”方法,最后,因为自己的无知,本以为“低收益”的资产风险会最小,结果却承担了资不抵债的高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猛烈冲击。两房债券的巨额损失,造成国家主权基金的投资迷茫)这就是美国次贷风波给中国这个制造大国上的最深刻的一课!当然,我们要考虑自己的国情,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像泰国那样,金融市场的过快、过早开放把自己引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但是,我们可以先发展美元的离岸业务,因为亚洲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外汇储备,这么庞大的美元资产如果能够重起炉灶,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保值交易,那么,对我们的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都带来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中国经济的规模不断做大,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中国的强大和人民币的不断坚挺,这些伙伴国家的经济主体越来越愿意持有人民币和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来保值,因此,中国政府在这些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对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当时机成熟(主要是外向型产业结构的转型成功之时),再来让人民币汇率完全走向市场化,让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于是,借此机会,真正完成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所有义务和环境建设。那时,中国人的经济命运就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参考文献

[1]刘钻石.从厉史角度看企界经济失衡:文献综述[A].亚太经济.2007, 6

[2]华 民.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A].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1.

[3]刘镭.美式暗算的世界经济失衡[A].科学决策月刊.2007, 6

[4]孙力坚.美国“金融大海啸”暴露世界经济[A].对外经贸实物网站.http://www.piferat.org/bkdd.asp?id=833, 2008.10

[5]世界银行.05/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2005.

[6]世界银行.05/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2005:319.

全球经济失衡 篇10

我们看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货币,但经济增长速度却仍然很低,货币和金融指标增长率远快于真实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到处都是金融系统,到处都是银行,但是真正的增长点在哪里?更糟糕的现象是,在金融机构快速增多的同时,真实经济在持续恶化。

有几个指标可以用来描述扩张的货币和金融部门。首先是全球外汇储备,这是全球基础货币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现在全球外汇储备(包括中国)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这出于何种原因?为何要打造如此多的货币?我们是否用得到?如此多的货币,对实体经济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其他的指标主要来自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全球对冲基金的规模和数量以及主要国家基金债务占全球GDP的比重,此外还有全球债权市场汇率波动、股票价格商品价格和数量等。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如此巨大的货币量和外汇储量,目前实际的贸易量是低于这个水平的。

可以用几个指标来描述现在显著放缓的实体经济:实际GDP增长率、失业率、财政收入增长、企业的利润增长、实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指标。这其中最重要和最有趣的现象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所有发达国家实际GDP增长都明显减速,无一例外。

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日本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是在1950年~1973年,从1973年开始就大幅放缓。这个现象,包括伯南克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此外更重要的指标就是实际个人可支配收入,事实证明,美国的量化宽松,并没有提高实际收入的增长,从而也没能有效地刺激消费的增长。

当然,导致经济放缓的原因还有失业率等很多其他的因素,如果一一进行相关分析,都将得到类似的结论:欧洲陷入二次衰落,美国和德国的复苏也非常缓慢。

如何来解释这些现象?我们看到的央行的业务模式是什么?

从国际货币的角度来了解和理解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中央行的业务模式充满玄机。

国际货币历史的关键问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开始无锚货币。从此以后,无锚货币的国际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各国中央银行的业务模式。

这种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模式是什么?通胀目标、汇率目标、利率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且所有的模式都在不断地变化,而且都会受到无锚货币的影响。有这样两种方式可以让无锚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改变:一是扩大国际基础货币,二是浮动汇率。客观地说,所有国家的央行都没有办法影响根本的危机或者是经济基本面,我认为央行应该发挥的作用就是参与到市场中去,运用市场手段来进行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来影响和决定汇率和利率。

同时,无锚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极低的利率水平,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国家以及其他国家都出现了负利率的难题或者是困境,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超低利率以及通胀这样的问题。

超低的利率破坏基本的资源和信贷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从而损害了真实经济中的资本投入。过去30年,整个金融资产的增长率是5.5%,但实际经济增长却是平均2.5%。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过剩的流动性和超低利率阻止了对有毒资产和不良公司的淘汰。过去是说大而不倒,而现在的概念可以说是小而不倒。

问题的出路在哪里?第一个出路,创建多体系的国际储备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以及各国中央银行被动累计的外汇储备货币。生活在多元、竞争的时代,在今后10年间我们很难达成共识。我们需要一个稳定和强劲的欧元来促进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这些是我们需要做的,或者是一个出路。当然还有区域层面的货币和金融方面的合作,以及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上一篇:美国大学与总统候选人下一篇:学校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