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建设问题

2024-06-11

执政党建设问题(精选十篇)

执政党建设问题 篇1

随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工具之一, 其对于人们的生活、生产、服务等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并使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随着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生活生产的重要方式, 其对于执政党的建设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作用, 对于执政党形象的塑造, 执政理念的传播, 执政方式的调整发挥了相比较之前传统执政更为深远和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互联网发展的新时期, 如何让其为执政党建设更好的服务, 已经成为执政党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也是党的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互联网发展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提升执政党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能力

网络所带来的时代发展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曾遇到的重大发展, 执政党要想保持自身党的先进性, 保证执政党的活力, 保证国家建设事业的长治久安, 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具备网络时代发展的执政能力。比如, 我们强调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网络时代的发展则可以让执政党更加直接的与群众进行交流, 更快速的得到群众的反馈信息。因此, 执政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适应网络技术的应用, 并加强自身技术的提高。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2. 增强执政党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能力

不仅我国处于时代发展的大变革时期, “世界也同样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的多样化、瞬息万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化也同样需要执政党一一面对。网络的发展更是加快了这种变化的步伐, 这给我国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执政党要借助网络的影响力, 推进我国的执政理念, 推进我国的执政政策, 推进我国的传统文化意识, 并且还要不断抵制西方反动势力借助网络造成的恶劣影响。执政党也要借助网络不断塑造自身的正面形象, 提升执政能力, 推进祖国建设事业的进行。

3. 提高互联网时代下的执政能力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执政党必须要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下, 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 调整执政方式, 改进执政内容, 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 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生活、服务。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新的执政理念, 不团研究新的运作模式, 提高其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意, 让执政党的建设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 更好的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更好的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二、互联网环境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途径

1.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在互联网新时期, 执政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运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和一定的网络知识, 整合党建信息, 提高党的先进性理论宣传, 强化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维护党的先进性, 提高新理论、新知识传播的时效性, 让思想理论更好的深入到执政党人的头脑中, 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保持党建鲜活性的基础, 各级领导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定时、定期开展相应的活动, 强化党员对于坚持和贯彻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强化自身的理论建设。

2. 运用互联网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互联网新形势下对于党的组织建设同样需要加大管理和执行力度, 创新党建工作, 让执政党的执行工作更加具有现代化。比如, 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重要信息的发布, 开辟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党校, 进行网络宣传加强网络上面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及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提供在实际事物中的工作效率, 开展新型的党员组织活动, 让党员更加具有凝聚力, 更加紧密团结在领导人的身边, 共同开创祖国建设的新局面。实现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务工作管理服务的综合运行新模式。

3. 加强执政党内部民主建设

“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在网络的新形势下, 更加需要加强执政党内部的民主建设, 需要将民主建设与网络相结合, 利用网络实现党员和群众的权利。首先, 执政党可以通过网络提高其执政的透明度, 让每个人都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其次, 通过网络推广更加丰富多样的民主形式, 让有才能的人能够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渠道使其才能得以发挥。第三, 通过网络还可以对干部进行监督、监管、任用, 让干部的权力不得滥用。第四, 运用网络加快相互之间的信息和交流,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执政党的执政为民, 让执政党的正面形象得到树立。

结语

执政党的建设离不开当前新时期的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发展也为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丰沃的土壤, 执政党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 在坚持执政为民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自己的发展渠道, 构建新型执政理念和形式, 让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社会稳定快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摘要:时代的发展已经让互联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工具, 在加强执政党建设方面, 互联网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发展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了运用互联网提升执政党执政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执政党建设,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孙会岩, 张峥.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认同:挑战及其应对[J].岭南学刊, 2015, 03:44-48.

[2]孙会岩, 杨攀.执政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 2015, 03:20-24.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分析 篇2

报告的党建章节,一开头就明确亮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主题: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说,这是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必然选择。

桑学成进一步解释,科学化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符合规律、遵循规律。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一大法宝。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自身建设目标。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协调办主任刘德海说,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结合在一起,上升为全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意味着我们党将要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执政形象上实现转型。

刘德海深入阐述“三型”关系。他认为,落实“三型”政党建设目标,要以学习为先。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报告在肯定近些年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的同时,再次对学习型政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并把“学习型”放在“三型”第一位置。之所以如此重视学习,原因就在于:党能否长期执政,首先取决于党自身执政能力的提高,提高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

服务型执政党,乃首次提出。落实“三型”政党建设目标,要以服务为魂。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945年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首次提出服务型执政党,并

与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同时写入党章,表明党的建设目标又注入了新内涵。同时,新形势下,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党清醒地意识到作为执政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将“服务”具体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功能作用的新定位。

创新型执政党,也由首次提出。落实“三型”政党建设目标,要以创新为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精神品格。只有创新党的建设,使党成为有活力的不断自我更新的党,才能有竞争奋进的优势。

建设“三型”执政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党建办主任盛克勤告诉记者,我省把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作为新时期江苏发展的“八项工程”之一加以推进,取得了“基础牢、发展好”的显著成效。曾对我省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要求我省对“这种高度重视和聚精会神抓党建的做法要长期坚持下去”,并“按照遵循客观规律、紧跟时代步伐、务求取得实效的要求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为实现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当前,我们应紧紧围绕关于建设“三型”政党的目标,结合学习批示精神,更加积极贯彻务实创新的要求,既研究变化又遵循规律,既创新举措又抓实工作,继续推动我省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科学有序发展党内民主,积极稳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不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不断增强我省各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生机活力。

执政党建设新布局中的主线问题思考 篇3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主线思考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23—04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相配套,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 十七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同时更是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之所以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确定为主线,主要是由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地位所决定

一般政党的先进性:“是政党在组织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别是在动员民众、管理社会、执掌政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性质性能性状,是政党长期形成、为社会公认和称颂的优秀品质,是政党能够走在社会发展前列、带领社会前进的领导能力,是政党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社会做出榜样和表率的模范行为。”[2]由此定义可见,政党的先进性,从内涵上说,主要表现为品质、能力、行为三个方面,而品质、能力、行为及其体现和展示,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第二,必须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第三必须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政党先进性在内涵上的三个方面及其要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通过政党的立党思想和治国理念、党员队伍和阶级基础、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定、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等这些要素展现出来的。立党思想和治国理念是灵魂,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往往可以从它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作为判定标准之一;党员队伍和阶级基础是政党先进性的依托,是存在基础、践行的载体,党员队伍由先进分子组成和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先进性显得非常重要;政党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规定,在政党的先进性要素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党如何组织党员,党员队伍按照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原则来管理,政党在管理党员队伍过程中,建构什么样的制度体系和规章制度,对政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是政党先进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政党保持和发挥先进性具有关键作用,对执政党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工作作风和执政绩效大小不仅体现先进性,还决定着执政地位的巩固;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是衡量和检验政党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认可了,社会支持了,政党才有先进性可言,所以人民态度和社会评价在政党先进性的要素中具有根本性,人民认可和社会支持是政党先进性的根基。上述五个要素不仅是衡量和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客观标准,更是培养和实践政党先进性的主要作力点。任何政党只要从上述五个方面去努力,才能获得、保持、发挥政党的先进性。把获得、保持、发挥综合统一起来,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先进性建设”。

从一般意义上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使党的思想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3] 这种界定既包含了一般意义上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着重点,即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党的组织、党员个体和党的整体四个层面,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明确了先进性建设的方向。我们党的先进性首先取决于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党的理论的先进性决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确保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和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党的先进性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体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组成的统一整体。党的执政活动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实施,党的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各级组织来贯彻落实,党的执政基础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来巩固。保持和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可靠保证。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全体党员来实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都要通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才会有扎实的根基和旺盛的活力。因此,培养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整体先进性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不断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反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只有从上述几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实效。

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4]从我们党1988年的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中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成为得到人民群体真心拥护和支持的坚强领导核心,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并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所以,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自身建设本身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内容。从上述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可以知道,党的先进性建设还是一项综合性建设。我们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表明,在这一系工程中,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党的各项建设都要贯穿和体现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都要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开展先进性建设,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通过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揮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而且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建设。因为党的先进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必须通过艰苦奋斗才能赢得、保持和发展。一个政党理论先进,并不等于实践先进;历史上先进并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先进性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贯穿于党的生命的始终。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作务更为艰巨,更需要我们党把先进性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主线位置上,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执政能力是专指一个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本领和水平。这种本领和水平既是指群体,又包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的个体的本领和水平。中国共产党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是根据我们党在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的过程中党的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而确定的。从国际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情况规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三大趋势和一个浪潮。一个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问题,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这是不容易改变的。三大趋势中第一大趋势就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20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格局称为“两极格局”,即以中国苏联东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打“冷战”又称为“两大对抗”。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暂时处于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美国极力想维持他的霸权地位,搞单边主义,但阴谋没有得逞。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由单极向多极过渡,矛盾很尖锐,斗争很复杂。国际上各种力量的整合和分化不仅没有停止,而且进一步加剧。各大国从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出发,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务实合作和战略竞争同步推进;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上升,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组织空前活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二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并且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三大趋势是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此变化相联系,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的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不少新挑战新考验。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如何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这些众多问题归结在一起,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从我们国内情况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到本世纪初,我们国家正面临“四个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点深刻变化。”[5]这“四个深刻”变化的出现,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考验。长期以来,党在领导计划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得心应手的。新时期以后,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对以往党的领导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伴随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也在深刻变动。社会结构包括组织、阶级阶层、城乡、区域、人口、就业等方面的结构。就阶级阶层的变化来看,一方面,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分层化呈现出多层次结构,工人阶级内部就分为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阶层、下岗工人阶层;农民阶级分化为传统农民、流动农民、富裕农民、农民工;另一方面,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军人等阶层之外,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等新的社会阶层。当前阶层分化仍在继续,如何团结和调动各阶层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再次成为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在利益格局的調整过程中,执政党如何整合资源,解决矛盾,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好地体现和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党只有把执政能力建设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尽快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应对挑战。伴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一些领域和地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党如何积极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如何既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

三、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定为主线,是党为了很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分为几步:第一步完成独立、统一的任务;第二步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三步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第四步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完成。迄今为止,我们党已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前两步的任务,正在为第三步任务的实现而努力。而第三步任务要完成,更需要执政党不断地提高能力,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只有在今后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为主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从目标任务上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的重要目标任务,既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带领人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6] 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要具备的能力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方面的要求。党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提高这五种能力。先进性建设是党的一项长期任务,伴随党的整个奋斗过程。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而且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任务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当前党的先进性具体现在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也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体现党的先进性。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密切相关。

四、先进性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的关系

在党的建设新布局中,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主线,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党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清楚主线与其他几个部分的关系和作用极其重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处于根本性的地位,是连接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的枢纽和主线,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整个党的建设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同的。作为主线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比较,不是平行的,而是统帅、围绕、贯穿的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通过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来落实、深入、展开,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与这些方面的建设具有内在的相融性。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既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纵向贯彻,同时也要通过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来横向展开。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决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割开来,寄希望于某一个方面的建设来把党的建设整体搞好。必须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过程中,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不断予以加强;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寓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中;要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党的的组织、思想、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赖于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质性效果;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又必须以先进性建设为主题,围绕先进性建设而展开,同时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致力于执政能力的提高。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加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通过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总之,在国际国内情况变化的条件下,党为了很好地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更好地迎接挑战,必须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格局的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紧密、有机地连接起来,更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自身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6]《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7-48.

[2]商志晓.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80.

[3]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N].人民日报,2005-01-15(01).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01)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依法加强执政党个体道德建设 篇4

一、执政党的个体道德

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各项事业的中流砥柱, 其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 对全社会道德风尚起着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历史决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提升自身道德意识, 加强道德素质养成。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和知识才能是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力量, 执政党个体的道德素质和言谈举止关系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党个体道德修养的人格载体包括为民、廉洁、仁爱等。

1. 为民

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 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强调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 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告诫全党同志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 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 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形势下, 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 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紧密联系人民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创造力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2. 廉洁

党员必须按照党纪国法的要求清正廉洁、洁身自好, 不以公共权力谋取不正当的私人利益, 顺治帝钦定的《御制人臣儆心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臣不廉, 无以率下, 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 无以治民, 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 诛求勿已, 害必加于百姓, 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 不可得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臣如果贪赃枉法, 小臣们必定上行下效, 结果是损害了吏治;小臣们贿赂公行, 必然败坏社会风气。老百姓固然深受其害, 国家更是遗患无穷, 天下也就难有太平之日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 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 洁身自好, 清正廉洁, 为自己的下属和同僚树立榜样。一个执政党只有廉洁勤政才可以得到民众的拥护。

3. 仁爱

“仁”即“仁爱”“仁义”, 它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理想和道德境界, 也是一种社会理想, 其基本点是人我关系协调问题,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 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高尚情操;仁爱, 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追求;仁爱, 是衡量人性的道德标尺。共产党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 关心公众利益, 关心民众生活,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时期, 出现了阶段性的弱势群体, 这就更需要每一个共产党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关心和帮助群众,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依法促进执政党个体道德建设

自律, 是指自我约束;他律, 是指接受他人约束。所谓“律”, 即约束之意也。约束, 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 自律, 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 就是异体, 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讲, 自律是绝对的需要, 必要和重要的, 古人说的“修身, 养性, 齐家, 治国平天下”是从自律开始的。“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自律, 是一个人堂堂正正活在世界上做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也许可以说这是人和动物不同的一个分解点。自律是有条件的, 也包括世界观, 价值取向, 自尊, 自爱, 养成自律习惯等等, 但是, 完全靠自律, 是绝对不够的, 还要有他律的约束, 他律是来自外部的监督, 而且是必须是最严密最有效的监督。他律应该是全方位的, 比如制度法律法规。家人的提醒, 师长的教诲, 朋友的帮助等这些都是他律的手段。所以加强执政党的个体道德建设只依靠党员干部的自律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 所以要不断加强执政党个体道德建设的他律约束机制, 在这些机制当中, 法律制度以其普遍适用性、强制性、反复适用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在他律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依法保障权为民所用

在市场经济下, 权力作为一种有含金量的生产要素, 在灰色市场中进行交换, 用来谋取个人利益和本部门的利益, 这样必然会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洁身自爱。如何样防止权力作为生产要素流入灰色市场, 防止出现“权力寻租”腐败现象, 保障权力真正为民所用, 为民谋取利益, 这就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从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角度分析, 广大人民权利是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为人民服务成为维护权力合法性的唯一途径。在中世纪以后的西方, 启蒙运动在那里兴起, 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者”成为研究政治和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代表。他们的观点是, 政治权力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人们权力的让渡, 通过权力的让渡形成了一个合力, 这个合力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 并认为, 这个结合是“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 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的自由。”这就决定了, 我们党在行使权力的时候,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最终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然而, 腐败确在侵蚀着执政党合法执政的基础, 所以必须健全监督和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 推动党政干部和公务人员财产申报立法。早在1994年,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1995年4月20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县 (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但是其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申报的收入范围很有限。二是申报材料报送相应的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知晓者的范围极有限。三是不申报或申报不实, 后果只是接受批评教育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后来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 但是都没有突破其局限性的藩篱。怎样使党政干部和公务员的财产申报从向组织回报到向人民回报, 这就需要加快推动财产申报立法, 在结合我国国情、党情的前提下, 参考和借鉴外国的立法例, 不断建立适合我国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2. 依法保障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体现的是执政党为民和仁爱的思想,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出现了大分化, 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社会利益格局出现新特点:第一, 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以前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完全一致的格局被打破, 形成了在总体利益一致下的国家、集体和个人各自不同的利益;在市场经济下, 由于资源占有和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性,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的同质性被打破, 人们由于自己所占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即不同的社会阶层;第二, 利益来源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制度由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变, 利益来源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工资收入、兼职收入, 不动产出租、出售收入、股票收入, 个人经营收入等成为人们合法收入的各种渠道;第三, 利益表达公开化,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各种广播电视媒体等为各个利益群体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提供了平台;第四, 利益差距扩大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贫富收入差距也成扩大趋势, 尽管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但是如果差距过于悬殊, 而且任其扩大的话, 就会造成个方面严重的后果。

要培养执政党个体党员的为民和仁爱思想, 加大对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关怀和支持力度, 为弱势群体能够有力、有效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供渠道和平台。这就要不断完善各项民生立法。解决民生问题, 建设和谐社会, 需要依靠法律和执法严格等手段。立法机关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制定、修改法律, 进一步将民生问题的解决置于法律的框架之下。解决民生的问题就要应以人为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社会矛盾的产生源自利益的失衡非常多, 收入的不平衡和新事物的发生, 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而法律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工具, 可以对社会利益做出“再调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立法工作, 就要求在立法项目的确定上、法律条文的制定上以改善民生为着眼点, 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立法的完善必然为党员干部在服务人民、促进民生方面提供一个刚性的约束机制, 这样的刚性机制的实施, 会使正确的行为形成惯性, 最终成为执政党个体的“自然反映”, 这会对执政党个体道德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 不断完善执政党的个体道德建设, 特别是以法律机制保障执政党个体道德建设, 是实现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 是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实现新时期党建的必然选择,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务。

摘要:十七大提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实现这个要求就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定要完善执政党的个体道德建设, 执政党的个体道德包括为民、廉洁、仁爱等等, 执政党的个体道德建设的完善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体, 是一个以他律来推动自律的过程。而在他律中法律是完善执政党个体道德建设的有利保障。

关键词:个体道德,法律机制,反腐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

执政党建设问题 篇5

所属课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倒计时 45:23

一、判断题(10 道)

1.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说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本领。()正确

错误

2.执政党很多技术操作层面的经验不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文明的很多东西都有可继承性。()

正确

错误

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党要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正确

错误

4.共产党是靠非权力影响力产生作用来治党治国的()。

正确

错误

5.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最关键的就是执政方式的科学化问题。()

正确

错误

6.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

正确

错误

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正确

错误

8.党的十六大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五种执政能力”是: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正确

错误

9.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

正确

错误

10.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执政方略()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党在革命时期领导中国革命能力提升的最关键的因素和内容是()

A.对中国革命的清新把握和认识

B.党的建设理论

C.党的作风建设

D.党的思想建设

2.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

A.执政能力建设

B.思想建设

C.作风建设

D.纪律建设

3.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

A.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B.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方面,创造性提出了著名的()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三三制原则”

C.“民主原则”

D.“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5.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突然的形势转变,毛泽东对党是否具有本领和能力适应形势变化提出了()的概念。

A.“能力恐慌”

B.“本领恐慌”

C.“形势恐慌”

D.战争恐慌”

6.在党的影响力上,要把着力点放在增加党的()

A.权力影响力

B.非权力影响力

C.领导影响力

D.非领导影响力

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最核心问题是()

A.执政环境

B.执政方略

C.执政体制

D.执政方式

8.“三三制原则”主要是规定政权人员()的问题。

A.成分

B.数量

C.性质

D.阶级

9.党的十七大强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A.群众路线

B.政治路线

C.组织路线

D.思想路线

10.“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A.“三十字建党纲领”

B.“四十字建党纲领”

C.“五十字建党纲领”

D.“六十字建党纲领”

11.党的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党的代表大会

C.中央委员会

D.中央政治局

12.()9月16日至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1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4.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是党的()

A.领导能力

B.管理公共权力的能力

C.应对复杂局面、抵御风险的能力

D.理论创新能力

15.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前的政治局学习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执政理念()

A.执政基础

B.执政方式

C.执政体制

D.执政资源

三、多选题(10 道)

1.《决定》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提出的改革举措,体现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

A.“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的原则

B.“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的要求

C.“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的改革思路

D.“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要求

2.执政党的影响力分为()

A.权力影响力

B.非权力影响力

C.领导影响力

D.非领导影响力

3.执政党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

A.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

B.管理公共权力的能力

C.领导的能力

D.行政能力

4.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的深化。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规律

C.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D.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5.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就要坚持()的有机统一。

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使党始终成为()。

A.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B.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C.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D.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7.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A.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8.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依法执政、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

A.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B.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C.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D.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9.广大党员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强化党的执政党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B.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去中

C.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党的任务

D.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在坚持依法执政方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司法领域主要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

A.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理顺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维护司法权威

B.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司法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C.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执政党建设 篇6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执政党建设

●孙长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公民社会体现利益多元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和推进基层民主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正是本文探讨的关键问题。

公民社会;政党;市场经济;善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迅速发展壮大。新成立的社团,组织形式、主体构成,活动内容都呈多样化。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尽可能地反映公民的政治需求,以及如何运用公共权力为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服务等,都要求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否则将不利于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公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公民社会的英文表达是civilsociety,许多学者也译作“市民社会”。古典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指建立了政府的文明社会。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公民社会的近现代含义。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的观点,全部社会生活严格地分为公与私两部分。国家(或叫政治社会)属于公共部分,私人部分叫做公民社会,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含义的公民社会,是作为国家概念的对应面出现的。它是个人根据自己和彼此的物质需要自愿结成的社会经济联合。它以个人活动和个人交往为内容,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言论、结社、迁徙和安全等社会行为关系。公民社会成员可以参与国家生活,国家却不可以侵犯公民社会领域。公民社会的立足点是人的自由权利。它强调的是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制约与监督的积极作用。

公民社会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公民社会是相对于国家的社会生活领域,二是公民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各种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利益集团、志愿性社团、社会运动等,三是公民社会有一整套价值理念和规范。

(一)公民社会体现利益多元化。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阶级、阶层、集体、群体的博弈中实现的。国家和政府通过协调、调和各方利益,保持社会的健康运行。与此同时,党的功能也必须围绕如何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和综合公民多元化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展开。

(二)公民社会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必然外化为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壮大,不但对政府权力形成强有力的制约,而且提高了社会组织自身的参与能力,一些权力从国家权力中分离出来,变成公民社会自主自治的一部分。公民社会不再只是公共权力服务的对象,也越来越成为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之一。

(三)公民社会必然带来法治要求。无论是权力的授受关系,还是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活动,或是公民利益的协调、博弈,特别是对权力的约束,都必须按照大家认可的规则来进行,才能保持社会不致因为冲突而难以存在。这样,作为这种规则体现的法律,就成为控制社会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法律解决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对各种不同利益的调和,因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各个个体和组织的活动,包括党的活动,都要服从法律的规范。

(四)公民社会培养了宽容精神。利益多元化使公民社会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不可能通过满足一种和几种利益而压制其他利益的方式来解决。公民意识的突出体现,就是在主张自身自由自主权利的同时,也承认别人和自己有同样的权利。

二、党对公民社会兴起的理性回应

现代政党理论研究认为,政党是一种“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和调节机构”[1]。简言之就是:一方面,它是沟通公民社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它是公民社会控制公共权力的延伸。结合对公民社会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党对公民社会兴起的回应主要表现在:

(一)及时综合表达群众的利益。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它相对于国家、政府的独立性,是无法阻止的趋势。公民社会意味着大规模利益诉求的增长,而利益诉求必然寻找表达的形式和渠道。其结果就是大量社会组织的出现,以及新的沟通信息渠道的出现。这些新的组织、手段、形式,成为民众实现民主参与的有力工具。政党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益表达功能和利益综合功能。所谓利益表达功能,就是执政党尽快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达出来的过程。所谓利益综合功能,就是党及时迅速地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加以综合,变成党的政治主张,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运用公共权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政府和政治权力不应再直接介入。 “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至今也没有完结。我们党应该在更多的领域里,不断拓展民主渠道,由过去“代理型”的“人民当家作主”逐渐转变为“领导、支持型”的“人民当家作主”,或者说从过去更多地是党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走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三)积极培育、鼓励、引导公民社会的发展。吉登斯在指出不可避免的公民社会重建的趋势时,就指出了它可能带来的问题。“公民社会的复兴实际上是危险的而不是解放的。因为它可能会促进原教旨主义的高涨,与增长的潜在暴力结合在一起。”“各种内在的瓦解倾向可能又一次变得强大起来。”[2]在他看来,强调个性化可能导致“文化碎化”,而文化碎化意味着社会瓦解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且,分散和瓦解的倾向只是公民社会可能会带来的倾向之一,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际关系的冷漠等,也都会在各种场合有所显现。公民社会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民主要求的扩张,肯定会使政治领域的供求关系出现某种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危机。所以,我们党还要加强对公民社会的控制和引导。只有通过运用公共权力控制和科学引导,才能保证公民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利用公民社会监督权力、预防腐败。国家作为不可缺少的社会管理工具行使公共权力,而公民社会作为相对独立的力量,提出对国家的要求,并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这是因为失去权力的制约必然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3]这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提出的一个著名政治公理。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也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4]所以,尽管我们国家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还不高,但公民社会的各种主要特征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公民参与政治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公众越来越习惯地把执政者和政府的活动当作提供公共服务看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公民社会就成了监督、制约国家公共权力的独立的重要力量。

三、公民社会视野下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党只有在体现足够民意时,才有可能对公共权力施加影响;民众只有在拥有足够的力量使政党不得不反映其诉求时,政党才可能处在反映民意的恰当的位置上。特别是在一个政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如果民众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政党提出要求,那么政党很可能脱离群众,而被公共权力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社会、政党和公共权力就会失衡,政治体制就无法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运行。

(一)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公民社会。今天,人们对民间组织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从原先的以否定和怀疑为主,转变为以肯定和支持为主。全社会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公民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应当对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的战略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积极鼓励和支持合作的态度。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更多地给予培育和扶持。各级政府应当广泛吸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鼓励它们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努力营造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5]

(二)要注重扩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力争达到善治的境界。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共同对公共生活实施管理,国家(政府)与公民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善治的基本要素概括为:1.合法性(legitimacy),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合法性程度越高,表明人们对公共权力越信任,善治的程度就越高。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公民越容易获得信息,就表明透明性越强,公民越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对公共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善治的程度就越高。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即与某一特定职位和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占有该职位或在该机构中工作的人员越能履行其相应的职能和义务,善治的程度就越高。4.法治(ruleoflow),法治程度越高,善治的程度就越高。5.回应(responsiveness),即公共机构和管理人员要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必须是负责的。在这一前提下,反应越及时,善治的程度就越高。6.有效(effectiveness) ,即管理的效率。管理越科学、灵活,同时又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管理成本,善治的程度就越高。[6]

善治要求政府对民众的要求有更多回应,这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考验。首先,虽然相当一部分公共权力转移到社会组织,但政府仍然负有协调的责任。这意味着政府对那一部分并非自己直接行使的权力运行得好坏仍应保持灵敏的反应。其次,高度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使任何信息都有迅速传播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政党政府不一定能在信息传递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政党政府只有始终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始终保持良好的回应,在民众中保持足够的信任度,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三)要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党应当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向公共权力提出要求,并以此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达到不脱离公民社会、防止政党官僚化的目的。由政党对国家权力进行控制,是政党政治的通则,但这种控制以不改变权力运作的法理关系为边界。要严格依法执政,既不能以党代政,也不能以党压制公民社会的发展。实际上随着人们对民主产生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政党执政的科学性、有效性也将产生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下大力气探讨民主政治条件下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问题。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设法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集合起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四)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公民社会对党和政府是一把双刃剑,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为措施得当,就容易使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反之,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就很困难,甚至会走到政府的对立面,危害社会团结和稳定。因此必须尽快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分类,加紧修订完善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

[1]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A Framework for Analysi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6,plix.

[2][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康绍邦.政治名言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俞可平.党政官员应鼓励、支持公民社会发展[N].北京日报,2011—6—13.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D26

A

1009-928X(2012)05-0038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副教授

新时期胡锦涛执政党建设思想 篇7

(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大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清醒的历史自觉, 思考和探索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9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首次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 “党的执政能力, 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 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 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 有效治党治国治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胡锦涛主政十年来, 党中央深刻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根本原则, 十年孜孜奋斗, 执政能力跃上新台阶、党的执政理念步入新境界、巩固执政基础获得新硕果、完善执政体制取得新进展、丰富执政资源取得新成效。

(2) 党的先进性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的课题。2006年6月,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深刻细致地阐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历史教训、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先进性的基础工程、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 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2010年, 为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 在全国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新进展。

(3) 党的纯洁性建设。始终高度重视自身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2012年1月9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 胡锦涛强调:“实践证明,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 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 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 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 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2012年11月8日,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纯洁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科学发展观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实践

“学风劲, 事业兴”。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不久, 12月26日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 此后集体学习被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不断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9年, 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世界在变化, 形势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010年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意见》通知, 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 以改革创新精神丰富和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 扎实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科学实践, 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学习问题的深刻思考, 创新和发展了执政党对学习重要性问题的认识,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开创了实践根基。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党的长期指导思想。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 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任务是党中央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把科学发展精神实质运用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建科学化命题之后再次集中阐述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报告站在时代的高度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坚持从严治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执政党建设思想, 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新科学体系,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科学指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寄托着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研究其内在辩证关系, 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检查日报》, 2004-9-27。

[2]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 《求是》, 2006, 第13期。

建设先进的执政党与构建和谐社会 篇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建设先进的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 体现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迫切要求, 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是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成就。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是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前提的。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 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也是对党的先进性的重大考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了自己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又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世纪新阶段, 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 党的历史任务才能完成, 党的先进性才能继续保持。

二、建设先进的执政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1、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体现。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设想, 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 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并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 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实现社会更加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党。

胡锦涛同志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基石, 也是党领导改革发展成功的根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执掌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断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建设,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在党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一方面, 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执政使命才能顺利完成, 执政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另一方面, 党的先进性, 又必须通过我们党的执政纲领、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和检验。因此, 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 也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也就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建设先进的执政党, 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既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也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更加注重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更加注重统筹, 统筹必须兼顾, 兼顾才能和谐。党只有不断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才能有力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能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能不能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能不能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 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素质的考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应当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行为中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使党的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只有紧紧把握住这些新的要求,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 把握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真谛, 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和历史使命。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一任务同建设先进的执政党是密切相关, 紧密相联的。本文浅谈了建设先进的执政党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执政党建设问题 篇9

一、三代领导人执政党建设主要内容与特色比较

肖光荣教授在界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思想概念基础上, 认为三位领导人执政思想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一脉相承体现在三者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即实事求是、统一的政治立场即执政为民、统一的基本原理和统一的方向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统一的检验标准即实践检验标准。三者各具特色, 侧重点不同:毛泽东着重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制度;邓小平着重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基本原则;江泽民则着重解决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1]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建党思想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并从四个视角分析了这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特色。第一, 在党的重点建设方面, 毛泽东主张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而邓小平更注重党的制度建设, 江泽民则把党的建设视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强调整体推进, 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 集中力量解决根本问题。第二,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毛泽东着眼于以运动防止执政党的腐败变质, 而邓小平注重综合治理, 尤其重视以法制手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江泽民则强调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 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监督是关键。第三, 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面, 毛泽东偏重于强调干部的革命性, 而邓小平注重干部的“四化”程度, 江泽民则强调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第四, 在执政党的建设目标方面, 毛泽东关心执政党的政治功能, 邓小平在坚持这一点的同时, 尤其重视执政党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功能, 江泽民则提出执政党的建设目标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 要与时俱进。[2]

还有学者从三代领导人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层面比较其内容, 认为毛泽东建党思想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建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 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建党思想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思想, 形成了邓小平建党思想和江泽民关于执政党建设理论。第一, 作为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正确目标;二是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正确指导思想;三是首次提出既要坚持党的领导, 又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四是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五是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 提出了健全民主集中制、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六是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提出了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党风建设新思路;七是提出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增强党内团结的新思路;八是确立了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第二,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毛泽东、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二是提出了根据党的优势建党的一系列党建新举措;三是提出了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加强党建的重要思想;四是提出了坚持从严治党, 把“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重要思想;五是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3]

还有学者从党的先进性建设维度探讨了三代领导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认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始终强调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坚持党的先进性,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 总结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经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的建党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针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围绕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 突出表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宝库。[4]

二、三代领导人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的比较

朱佩明等学者认为, 三代领导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工人阶级人数少、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 领导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党的自身建设问题,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思想, 在带领全国人民拨乱反正, 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认真思考和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进一步丰富了执政党建设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应对21世纪各种考验和挑战的同时, 积极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

有学者认为, 三代领导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一脉相承, 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来源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 是这些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 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研究和解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6]

虞云耀把“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比较三代领导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认为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思想、特别是列宁的建党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确立了党的建设一系列原则, 解决了在一个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中心后, 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作出了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把执政党建设同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联系起来, 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 赋予党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时代精神, 赋予党的根本宗旨以新的时代要求, 使我们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打开了新的视野, 有了新的觉醒和认识。[7]有学者进一步认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代领导核心, 集中了全党智慧提出了符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客观实际、顺应历史潮流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和纲领。毛泽东的执政党建设思想突出表现在, 他提出了从思想建设党的建党原则;邓小平的建党思想突出表现在, 他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 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探索执政党建党思想打下基础;江泽民站在历史的高度,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纲领。[8]

韩燕从三代领导人党建的忧患意识为切入点, 对三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党建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党建方面的忧患意识, 对于当今中国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 毛泽东的党建思想是全面的、系统的, 但其在党建的忧患意识方面, 突出表现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 邓小平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邓小平的党建忧患意识与毛泽东的忧患意识相比, 有着新的内涵, 主要体现在忧虑党的威信的下降、党的作风不正及接班人问题。江泽民的忧患意识, 则来源于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 来源于对国内发展新形势的准确把握, 来源于对党建中存在的新问题的清醒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忧虑国际大局的变动使党的建设面临挑战。二是忧虑党的自身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忧虑党内存在的问题使党的建设面临巨大压力和考验。四是忧虑党的干部队伍正经受着新老交替的重要考验, 培养中青年干部迫在眉睫。[9]

三、三代领导人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的比较

金晓钟等学者认为, 三代领导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 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 有效实施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思想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的重要源泉,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作出的重大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 执政初期开启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新篇章;第二, 党的八大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第三, 党的八大后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艰辛探索与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的挑战, 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提示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突出贡献有如下几点:第一, 提出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第二, 确立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第三, 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进程中, 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变化,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执政、改革和建设的条件下, 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问题, 使执政党建设理论更加趋于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其创造性地作出了对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探索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0]

有学者认为, 三代领导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执政党建设实践中的理论飞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 积极探索在中国具体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道路、方法, 在长期的建党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我党发展规律的建党道路及其一系列建党原则。正是在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才独立地、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建党任务, 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适应了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 在总结国内外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科学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从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 使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重大发展和飞跃。江泽民在党面临世纪之交的严重挑战之际, 以大无畏的理论创新精神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11]

还有学者认为, 三代领导人的执政党建设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伟大的执政成就与执政经验。雷立成在研究新世纪的治党方略的基础上提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建党学说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对于为什么要在中国建立党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 对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及建设的各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形成了科学体系。邓小平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 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建党学说, 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条件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 怎样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怎样加强和发展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指出了前进的道路。江泽民党的建设思想, 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特别是直接继承和运用了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党建理论, 在卓有成效地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最突出、最基本的立足点, 就是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规律性认识。[12]李艳认为,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是随着恢复毛泽东党建思想的本来面目、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进程而形成和发展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立足于解决面向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的课题的基础上,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把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上升到新的境界。[13]

执政党建设问题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执政党,机遇,挑战

习近平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这是一个世界潮流, 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在互联网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新时代下, 我国执政党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新时期下利用互联网进一步促进执政党建设的改革, 就成为当前我国执政党建设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 互联网给我国执政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是新的科学技术, 对加强我国执政党的建设比传统的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更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明显的效果, 给我国执政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1.1 互联网能够有效的遏制腐败现象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 在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腐败。因此要想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使党政干部“不敢腐”, 那么群众监督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互联网普及度广、涉及面宽、匿名、快捷, 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监督平台。互联网监督具有广泛性, 网络时代舆论监督无所不在, 执政党在行驶权利时, 只要有网民和互联网存在的地方, 都使被监督者的行为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互联网监督具有隐蔽性, 比传统的举报方式更加安全, 不必担心举报人曝露而受到打击报复, 从而使更多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互联网监督还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网络舆论容易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进而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近些年, 互联网在对普通党员及领导队伍的工作呈现出强大的监督力量, 成为我党的反腐新利器, 成为信息时代反腐的重要方式, , 也成为我国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重要形式, 同时能够帮助我党高速快捷有效地打击腐败行为, 使党政干部受到网络监督的无形制约。

1.2 互联网能够有效加强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我国执政党是具有优良传统的执政党。党的十八报告特别提出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互联网开辟了党联系群众的新渠道, 加强了党群关系的构建, 有利于更好地加强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公民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都逐渐增强, 公民政治参与度提高, 主要体现在公民的政治参与数量增多、参与的内容与以往相比质量有明显改善。同时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逐步渗透和广泛扩展, 客观上为公民的民主政治生活开辟了一种更为便利的参与渠道。因此一方面党可以尝试在确定重大决策方案之前先通过互联网征集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参考, 另一方面公民可以通过网络, 向党组织或具体负责人直接表达建议。最终党通过网络可以更加了解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 更便捷地采纳群众意见, 以确保党的决策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互联网作为党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一个重要方式,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了党与民众的距离, 还可以有效加强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2 互联网给我国执政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科学技术本身是具有中性特征的, 但是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我国执政党建设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 也给我国执政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对我国执政党公信力的挑战

信任是社会的基石, 人民的信任也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不仅可以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 还使党的任何一个决策、计划和官员任免信息都可能在网上受到民众讨论和评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快速、及时的对民众的看法和意愿做出回应, 将会有可能削弱政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甚至给执政党的带来信任危机。同时网络传播又具有盲目性和快速性,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网页等方式实现信息的快速发布和转载, 由于执政党现存的一些问题, 例如少数官员的工作失误或腐败事件等, 在网上被过度渲染、放大和传播, 另外网络信息传播存在多样化和碎片化等缺点, 导致不少网民把对社会的不满转化为党的批评, 使不了解事情真相的群众容易受到网上这种错误信息的影响, 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产生质疑, 接着会对执政党产生不认同感, 最后会降低执政党的政治权威, 从而影响到整个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2.2 对我国执政党思想文化、新闻宣传的挑战

我国执政党历来重视思想文化宣传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报刊、电视、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但现如今网络时代,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 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言论的传播器和舆论的放大器, 对党的思想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党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使各种思潮、各种观点, 像自由市场一样泛滥, 又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不明、真假难辨, 有些人“恶搞”社会主义文化, 是非不明、荣辱颠倒, 颠覆着主流意识形态;有些人居心不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或者为了宣泄和释放个人情绪, 不停在网上发表不正当言论, 掀起不正之风;有些西方国家和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网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鼓吹错误的价值观念, 使得一些群众宁可相信谣言和小道消息, 也不相信政府的公开声明;宁可相信负面言论, 也不相信新闻和权威人士的正面报道。

3 利用互联网加强我国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

我国的执政党是拥有有特定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的, 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党坚持在舆论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通过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是时代赋予我党的重要使命。

3.1 优化党员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的执政能力包括提高驾驭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 网络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互联网上的具体体现, 提高普通党员和领导班子的网络执政能力,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 党政干部要学会使用互联网, 具备基本的上网技能, 提高熟练运用网络功能的能力, 养成学网、上网和用网的习惯。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 要把网络运用到日常的具体工作中, 要加强运用互联网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参与党内活动, 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党员干部还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正确引导舆论, 及时处置网民意见和要求, 提升与广大民众在网上进行交流的能力等。其次增加对信息技术的研发财政投入, 用于培养一批掌握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党政人才, 使党在网络世界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要为了加强网络信息管理而成立专门的机构和党政网络领导小组进行监督, 以加强互联网建设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 构建党政网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现在, 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 受众在哪里, 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 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因此党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 构建党政网络平台, 不仅可以抓住群众的关注点, 还可以有效推动执政方式的转变, 使执政理念落到实处。最近几年各个党政部门几乎都已经开通网站, 甚至有建立专门的党建网站, 但是却忽视了自媒体, 例如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传播功能, 自媒体的的传播效果更好, 互动性更强。因此党应该重视互联网中自媒体的传播作用, 要专门构建了解社情民意和利于群众投诉建议的微信和微博等各种网络形式的平台, 在自媒体平台上建立信访制度, 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问, 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同时, 党还要改进现有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媒体, 整合现有的网络资源, 发挥网络平台的最大功效。

3.3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当前网络局势下, 我国执政党要增强互联网的引领, 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把握舆论的主导权, 特别是增强主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这些是我党在网络新形势下必须具备的能力, 是网络时代执政党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一定基础上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对于改善党的领导, 促进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党要树立网络信息权威和提高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的结合, 在遵循公开、透明的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网络舆论, 在互联网的原始消息源中树立权威, 准确、详细、及时地公布权威消息, 切实消除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寻求执政党的意志和社会民众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和着力点, 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吸引力。党既要牢牢掌握互联网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又要善于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潜能, 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手段, 宣传党的理念, 弘扬社会正能量, 通达社情民意, 引导社会新闻, 疏导公众不良情绪, 不断改进党的舆论引导工作, 搞好舆论监督。

总之,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把互联网给我国执政党建设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利用互联网拓展党建工作新领域, 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国华.网络时代执政党舆论监督的利弊[J].前沿, 2011 (10) .

[2]刘明.互联网时代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的若干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报, 2015 (08) .

[3]袁峰.论互联网时代执政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3 (04) .

[4]李媛媛.互联网时代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甘肃理论学刊, 2012 (03) .

上一篇:苦参素胶囊下一篇:高层住宅房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