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血症

2024-05-25

脓毒血症(精选八篇)

脓毒血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至2010年住院治疗的55例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 所有病例符合SIRS的诊断标准, 且能证实细菌感染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

排除标准:HIV感染者、妊娠妇女、器官移植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及8个月内行化疗或放疗者。

1.2 观察指标

根据临床结局将55例患者分为存活组 (n=45) 与非存活组 (n=10) , 观察两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 后第3天、第5天的血小板数量 (PL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血清白蛋白水平 (ALB)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评分) 等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见表2、3。

由表2可见, 两组患者入住ICU第3天PLT、INR、ALB、APACHEⅡ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表3可见, 两组患者入住ICU第5天PLT、INR、ALB、APACHEⅡ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SIRS作为一种概念反映了紊乱的机体病理生理反应, 与危重病患的发病率、病死率有密切关系。脓毒血症是侵袭性感染导致的SIRS, 能激活全身广泛的多系统器官损害, 其具体发病机制和演变过程尚未完全明确, 是ICU危重病患死亡的主导因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能早期识别SIRS恶化及预后不良的指征, 以便对其进行及时干预和评估。

本研究55例患者中, 大多数患者具有慢性基础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所有的病例都进行了血培养, 其中54.5% (30/55) 培养出致病菌;G-菌为最主要的致病菌, 占32.7% (17/55) , 常见的是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粪肠球菌, G+菌感染比例占23.6% (13/55) 。大多数患者为混合感染及未能明确致病菌类型, 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

脓毒血症所产生的内毒素、TNF、IL-1、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血管通透因子、组织因子等释放入血, 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 易诱发DIC的形成[2,3]。严重的脓毒血症、休克、缺氧等均可导致血小板损伤, 大量释放的炎症介质可诱发血小板的集聚和释放反应, 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凝血系统, 因此, 监测凝血功能对评估脓毒血症病情的转归有一定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存活组与非存活组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第3天及第5天PLT大致在正常范围, 而非存活组PLT有不断减少趋势。尚不能明确PLT减少是因感染导致的血小板损伤, 还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使PLT消耗过多所致。任何一种参与凝血途径的因子缺乏均可导致APTT延长。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存活组APTT时间较存活组延长,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紊乱加剧预示着脓毒血症预后不良。

传统上血清白蛋白水平被用作评估营养和肝脏功能状况的指标, 但在急性创伤或炎症状态下, 血清白蛋白可急剧下降, 其原因可能为: (1) 血管通透性增高, 白蛋白从血液移向血管外组织, 以形成新的平衡; (2) 某些细胞因子的增加, 如IL-1、TNF和IL-6等, 抑制肝脏白蛋白的制造; (3) 白蛋白的分解代谢增加; (4) 因进食蛋白不足,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白蛋白的合成。在纯消耗情况下, 人体白蛋白水平往往不会低于30 g·L-1。低白蛋白血症反映的是全身炎症反应的程度, 而且是预后不佳的一个重要指标[4]。本研究中, 虽然两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白蛋白血症, 但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非存活组ALB均值低于30 g·L-1, 且呈进行性下降。在治疗过程中发现, 补充人血白蛋白并不能有效提升血清白蛋白水平, 而一旦疾病炎症因素改善, 血清白蛋白水平开始恢复, 并逐步提升至正常水平, 这提示血清ALB变化是脓毒血症预后的重要指标。

APACHEⅡ系统为1981年knaus等[5]提出, 自1985年以来就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预测预后, 是目前世界上最常应用的评分系统。本观察结果显示, 两组的APACHEⅡ评分于第3天、第5天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非存活组APACHEⅡ评分均值超过25分, 验证了APACHEⅡ评分预测结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观察结果表明, 脓毒血症患者PLT减少、APTT时间延长和INR升高、血清ALB水平下降、APACHEⅡ评分超过25分均提示病情恶化及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HERZUMI, RENZ H.Inflammatory markers in SIRS, sepsis andseptic shock[J].Curr Med Chem, 2008, 15 (6) :581-587.

[2]IBA T, GANDO S, MURATA A, et al.Predicting the severity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associated coagulopathy with hemostatic molecular markers and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y markers[J].J Trauma, 2007, 63 (5) :1093-1098.

[3]PUGINJ.Dear SIRS, the concept of"alarmin"makes a lot ofsense[J].Intensive Care Med, 2008, 34 (2) :218-221.

[4]张强, 何静春, 刘君玲.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评估[J].中国急救医学, 2008 (10) :933-935.

脓毒血症 篇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原。方法:选取30例健康成年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大白兔给予大肠杆菌菌落外加生理盐水,不加热,进行注射实验;观察组大白兔给予大肠杆菌菌落外加生理盐水,加热至100℃,进行耳背静脉注射实验,对比分析两组大白兔的体温变化和白细胞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大白兔体温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显著降低,对照组的白细胞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大白兔4h后出现7例死亡,24h后完全死亡,对照组大白兔16h出现3例死亡,24h后剩余12例仍然存活。结论: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若出现高热、白细胞下降,应及时保护机体功能,预防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关键词】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原

【中图分类号】R69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45-02

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对于巨大和复杂肾内结石具有较高的疗效[1]。但是随着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患者数的不断增多,患者会出现高热、白细胞减少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严重并发症[2]。为了进一步探究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病原,在本次研究中选择30例健康成年大白兔进行注射细菌实验。现将研究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30例健康成年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雌兔8例,雄兔7例;样本体重1.6-2.5kg,平均体重为(2.12±0.2)kg;观察组:雌兔7例,雄兔8例;样本体重1.7-2.4kg,平均体重为(2.09±0.3)kg。两组在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在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进行实验。取大肠杆菌君落1g,加以2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摇匀。观察组:取5ml密封加热至100℃,持续20min,分为10等份,每份0.5ml,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ml,采用耳背静脉注射入样本体内。对照组:分成10等份后不加入稀释至2ml注射如样本体内,方式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样本体温变化和白细胞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大白兔体温变化对比 观察组大白兔体温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大白兔体温变化对比(X±s,℃)

组别0min1h4h16h24h对照组(n=15)38.95±0.0940.88±0.1641.43±0.1741.72±0.2441.52±0.19观察组(n=15)38.99±0.0741.92±0.2442.07±0.1441.91-2.2 两組大白兔白细胞检测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白细胞显著降低,对照组的白细胞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详见表2。

表2 两组大白兔白细胞检测情况对比(X±s,×109/L)

组别0min1h4h16h24h对照组(n=15)7.87±0.8321.81±1.4226.62±1.1226.69±1.2826.29±0.92观察组(n=15)8.39±0.493.47±0.232.73±0.262.46-3 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样本体温持续升高,而白细胞数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余临床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表现相一致;观察组温度和白细胞数逐渐显著减少,并且在解剖后发现有多器官衰竭显效,其与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后患者出现尿源型脓毒血症相一致[3-4]。可见在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尿源型脓毒血症和常见泌尿系统感染具有本质区别,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后脓毒血症的病原为内毒素,与常见细菌导致泌尿系统感染不相同[5]。

综上所述,结石具有大量凋亡细菌,在经皮肾穿刺肾镜碎石取石术中操作中,对小通道的加压冲水时病毒进入机体内的主要突进。大量内毒素在进入体内会导致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术后如果患者出现高热和白细胞减少后需要立即进行脓毒血症治疗。

参考文献

[1] 葛广成,李中兴,冯瑞,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治[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4,34(01):31-32.

[2] 邓刚,马立彬,居翔,等.血清降钙素原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脓毒血症诊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5924-5926.

[3] 郑彬,李虎林,游猛,等.经上盏与经中盏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3,34(19):2997-3000

[4] 程岩,李炯明,陈戬,等.PNL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附63例报道)[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3,2(01):56-57.

脓毒血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PICU)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确诊为脓毒血症后的患者, 其中有男患者52例, 女患者34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5~78岁。脓毒血症诊断标准:①中心体温>38.5℃或<36℃。②心动过速, 平均心率>同年龄组正常值±两个标准差, 并且排除外界刺激、慢性药物或疼痛刺激的影响;或不可解释的持续性增快超过0.5~4 h。③平均呼吸频率>同年龄组正常值2SD (标准差) 或需机械通气的急性疾病 (与神经肌肉疾病或全身麻醉无关) 。④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 (非继发于化疗的白细胞减少症) 或幼稚中性粒细胞>10%。⑤可疑存在或已证实的感染 (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PCR) ;或与感染高度相关的临床综合征。并且这86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 无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在治疗前患者需要冲洗滤器和管路用1000 m L的生理盐水。在治疗过程中要进行4~6 h一次的检测血气及电解质情况, 根据监测的结果来调整患者的置换液中电解质的含量, 置换液的组成成分为注射用水、生理盐水、25%的硫酸镁、10%的氯化钙及5%的碳酸氢钠。在采用前要用稀释法补充置换液, 3000~4000 m L/h为;流速。将10%的葡萄糖酸钙泵入另一血管通路中。要每隔30 min用100 m 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滤器在患者的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 患者的每次治疗时间为10~33 h, 患者的每个滤器的使用时间为8~24 h。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 (体温、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 的变化, 比较并且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比较组间,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明显优于治疗前患者的生命体征, 即治疗后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均显著的下降, 平均动脉压显著的增加, 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脓毒血症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有相关的研究表明, 脓毒血症及感染休克的患者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全部患者中占的比例为8.68%, 并且患病者在院内治疗过程中病死率可达49%, 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一定的恐惧, 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3]。近几年, 临床上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效果较显著[4]。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能有效的减少容量的波动情况, 能较高的清除溶质, 使患者的炎性介质清除, 平衡患者的免疫, 使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得到有效的纠正[5]。但脓毒血症的患者有异常的凝血功能, 减少血小板的浓度等, 在使用抗凝剂及应用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被滤器的吸附作用, 会逐渐的降低患者的血小板水平, 对患者会有损害, 所以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出血及低血压情况, 必要时要及时通知医师[6,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体温为 (37.08±0.79) ℃、心率为 (103.58±15.72) 次/分、呼吸为 (23.08±4.79) 次/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的体温 (38.31±0.34) ℃、心率 (120.03±25.34) 次/分、呼吸 (30.33±5.34) 次/分, 及治疗后的平均动脉压 (88.33±5.34) mm Hg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77.33±15.34) mm Hg, 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对于脓毒血症的患者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较显著, 提高患者的生命体征, 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8]。

综上所述,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较显著, 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命体征,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能有有效的使内环境得到稳定, 控制容量的平衡, 使脏器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但对患者有一定的伤害, 在临床上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脓毒血症的患者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这86例患者均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明显优于治疗前患者的生命体征, 即治疗后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均显著的下降, 平均动脉压显著的增加, 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结论 脓毒血症的患者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临床效果较显著, 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临床上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脓毒血症,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陆任华, 朱铭力, 方燕, 等.CRR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 2013, 12 (12) :651-656.

[2]付平, 杨莹莹, 张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脓毒症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11, 23 (2) :201-202.

[3]许涛, 盛晓华, 崔勇平, 等.CRRT在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 2013, 12 (12) :646-649.

[4]唐怡, 张凌, 杨莹莹, 等.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2, 24 (2) :233-236.

[5]齐华林, 刘峰, 王俊, 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剂量对急性肾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0, 26 (12) :880-887.

[6]万建新, 崔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剂量问题[J].中国血液净化, 2010, 9 (7) :361-363.

[7]严艳, 汪年松.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透析剂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 2011, 10 (7) :393-395.

脓毒血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5年2月来本院治疗的重度脓毒血症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36~49岁,平均年龄(35.70±19.40)岁;观察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33~49岁,平均年龄(30.20±16.51)岁,所选的患者都已取得了其家属的同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抗感染、抗炎症的治疗方式,依照患者的身体情况,合理膳食,加强患者的营养。观察组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在患者静脉注射适量的乌司他丁注射药液,然后检测两组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患者体内白细胞数量是否减少,消化道等体内系统是否出现过敏现象。

1.3观察指标[2,3]

为了探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采取相应治疗后对治疗重度脓毒血症的临床结果,设定了以下项目去统计和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包括:血液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血液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液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分别为(2.9±0.3)%、(55.1±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3±0.4)%、(39.7±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在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相差可以忽略的条件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液流动率和灌注血管比重分别为(2.9±0.3)%、(55.1±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3±0.4)%、(39.7±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的病情发展情况与导致炎症的因素分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产生脓毒血症时,所产生的毒素可以使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而起到了抑制的作用通过体内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而产生了机体的炎症,让体内的皮细胞和白细胞复活,炎症因子不但可以使中性粒细胞得到了激活,加重炎症的介质的生成,并且延长炎性反应,所以病情的变化与炎症因子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如果得到激活就会使病情加重,导致重度脓毒血症的产生,而如果得到了抑制则病情变轻[4]。医疗界推出了联合乌司他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了炎症,使炎症得到了很好地平衡,该治疗手段对有不同病史的患者有着很有效的治疗结果,比如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手术前与后注射,可以降低炎症的发生率,缓解炎症反应[5]。比如对于胰腺炎患者,在联合注射乌司他丁注射药液治疗后,可以缓解病情,抑制了胰腺炎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增强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对于治疗结果是很有效果的[6]。

综上所述,应用乌司他丁和普通治疗联合的治疗手段的患者血液流通比应用普通治疗的患者要好,而且灌注血管的比重也明显较大,疗效很明显,值得临床引进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欢,赖登攀,徐立群,等.乌司他丁治疗重度脓毒血症患者疗效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2):18-21.

[2]常程.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脓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2):157-158.

[3]曾凡杰,陈芬兰,陈少媚,等.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广东医学,2013,34(4):616-618.

[4]宋方强,丁士芳,周永勤,等.免疫调理治疗对脓毒症患者血CD4+CD25+T细胞的影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3):249-252.

[5]孙英刚,姬伟凤,孙力勇,等.乌司他丁治疗创伤性休克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148-149.

脓毒血症 篇5

关键词:脓毒血症,连续性血液净化,护理干预

为了评价脓毒血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不同护理方式在脓毒血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中选取84例,按的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男性/女性比为28/14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2.94±9.21)岁,20例为原发性疾病,22例为继发性疾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男性/女性比为25/17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3.62±10.09)岁,18例为原发性疾病,24例为继发性疾病,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措施。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符合条件:①符合脓毒血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配合度较高。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2,3],具体操作为:经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使用CRRT Prisma Flex机对患者展开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调整血流量。重症脓毒血症或者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流量参数设为200~250ml/min,置换液的流量参数设为3000~4000ml/h。通常情况下,在2h血液灌流后撤离,继续采用CVVH治疗1~4天。

1.2.2护理方法⑴常规护理:A.观察患者尿量改变情况,记录尿量,护士要多提示医师关于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的可能。严格记录患者的尿量及补液量,注意患者电解质和血气指标改变情况,以便随时通知医师进行及时处理。B.持续心电监护,15~20分钟测量脉搏、血压,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⑵整体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A.根据病人体温调节置换液的温度,根据脉搏、血压调节血流量和超滤率;B.随时严密观测,保证血管通路通畅,防止双腔管留置导管出现贴壁、打折、脱落、渗血、管道阻塞等情况,避免通路出现阻塞。C.为患者加强营养。当连续血液净化时,体内水分、炎性物质、相关代谢产物在被清除的同时,一些营养物质也被清除,所以在连续血液净化时,要补足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由于病人均带有气管插管,不能自行进食,我们按医嘱给予胃管鼻饲流质或静脉高营养支持,预防因代谢紊乱。D.在血液净化过程中,要严格准确记录置换液、滤出液、尿液的总量,每天进行总结,保持患者液体量平衡。

1.2.3观察指标⑴评价标准:①显效:生命体征基本稳定,肾功能以及电解质水平恢复正常;②有效:生命体征比较稳定,肾功能明显改善,电解质水平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生命体征不稳定,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均未明显变化;其中显效和有效纳入总有效率统计范畴。⑵对比治疗前后的APACHE-Ⅱ(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以及动脉血气指标、肾功能指标和电解质水平,详细记录去甲肾的使用量。⑶采用医院的自制量表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为0~100分,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17.0软件分析。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经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及多巴胺使用量等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指标在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脓毒血症是危重症医学研究的重点。随着脓毒血症病情的发展,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性也会升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4,5]。目前,脓毒血症的死亡率已经高达45%~70%,临床上主要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向体内输送大量的置换液,清除机体中有害的炎性物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6]。不同的护理干预防方式会对该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管状态,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血管护理能够保证患者的血管处于流通状态,能够避免出现血管阻塞和脱落现象的出现。

对照组总有效为34例,总有效率为80.95%,观察组总有效为37例,总有效率为88.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生化指标、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及多巴胺使用量等均优于治疗前,前后各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指标在治疗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则表示,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整体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优势明显。

综合上述,脓毒血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能提高患者的血气指标,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护理,可促进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李兰凤,刘学英,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重度脓毒血症的护理[J].河北医药,2013,10(29):1584-1585.

[2]彭登高,卿国忠,李霖,等.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脓毒血症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8(11):814-815.

[3]薛春利,李挺,徐俊赐.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在烧伤脓毒血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25):147-148.

[4]刘宝利,刘清泉,郭玉红.肾衰灌肠液加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脓毒血症致早期急性肾损伤微炎症指标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4,3(10):285-287.

[5]张婷婷,杨自力,苏伟,等.高容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脓毒血症致早期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10(21):72-74.

脓毒血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共收治被确诊为小儿烧伤脓毒血症的患儿83例,且83例患儿均是由外院转入,转入时均已被烧伤两周并且未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其中男53例,女30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2.3±0.7)岁。其中,热水烫伤40例,爆炸火焰伤29例,电烧伤及其他原因烧伤共14例。总烧伤面积(TBSA)在13%~46%,平均(28.7±17.1)%,Ⅲ°烧伤面积6%~26%,平均(17.1±5.7)%。83例小儿烧伤脓毒血症患儿中,研究组54例,采用综合治疗联合急诊切痂手术的治疗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以将患儿因烧伤而感染坏死的病灶彻底清除,并为患儿进行即时或延迟植皮。对照组29例,均为不具备手术耐受性或因其他原因未能进行急诊削切痂植皮治疗而不得不进行综合治疗的患儿。烧伤前,83例患儿均身体健康。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保守治疗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1患者外用抗真菌药物,如水杨酸、碘剂、咪唑类药物等,同时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抑制革兰阴性杆菌生长;2当患儿出现血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紊乱时,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保证患儿每日基础液体需求量,改善体内系统微循环;3每日定时对创面进行换药,以2~3次为宜,同时采用碘伏纱布、抗生素、碘胺嘧啶银等湿敷创面,防治感染;4给予患儿足够的肠道营养支持,改善患儿贫血和低蛋白血症;5纠正患儿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状态,并保持酸碱平衡。6及时改善脏器血液循环;7改善患儿机体状况,当患儿出现脓毒性休克症状时,要采用足够计量的潘生丁、山食若碱和地塞米松进行短程联合治疗。

研究组:应用急诊切痂对患儿进行治疗,急诊切痂包括深筋膜层切痂和不规则型切痂两种切痂方法。在对患儿进行深筋膜层切痂时,第一步,区分深度创面和浅度创面,找出二者之间的分界线,并沿此分界线切开皮肤全层,压迫止血,第二步,沿切口进行浅筋膜层切痂,操作借由高频电刀完成,电凝止血。在对患儿进行不规则型切痂时,将所有烧伤组织和坏死组织一次性切除,直至创面全部为健康组织为止,应用电凝法对患儿进行及时的结扎止血。然后,进行创面的清洗,清洗过程中依次会用到3%双氧水、生理盐水、1%新洁尔灭液和生理盐水,清洗完毕后进行创面止血和无菌巾单的更换,最后应用自体皮加双亲皮、或自体皮加新鲜异种皮对患儿进行皮肤移植,封闭创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来表示,两组资料之间的对比用t来进行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细菌学检查,可以发现烧伤创面细菌培养基中包含多种细菌和真菌。且83例患儿的痂下细菌定量都超过了105/g。

治疗结果:两种治疗方法相比,急诊削切痂植皮手术不仅治愈率更高,所需住院时间也更短,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小儿皮肤娇嫩,本身所具备的机械屏障作用就十分有限,被烧伤后,皮肤的屏障功能被破坏,这时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就十分容易侵入。同时,病原菌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作为支持,而烧伤组织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加之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也就是说小儿的组织和器官功能与成人相比均要更弱,而烧伤又会使人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抑制,这就导致烧伤患儿的抵抗力十分的微弱。因此,在烧伤早期,小儿十分容易出现并发症。而在烧伤早期,若未对患儿采取及时、科学的护理,使患儿出现创面被压、摩擦、潮湿或外涂草药等现象,就可能导致患儿烧伤创面的进一步加深,进而导致脓毒血症的发生。同时,小儿的各脏器发育还不完全,相应的功能也有所欠缺,因此,当小儿被烧伤、体液出现丢失时,更易出现休克现象。小儿被烧伤后,常常会哭闹不止、烦躁不安,若烧伤严重,则还会出现反应迟钝现象,并产生一定的意识障碍,这时医护人员的注意力就可能更多的放在如何抗休克上,进而导致创面护理被忽视,创面加深。此外,烧伤发生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儿需长时间保持仰卧位,且不可进行正常的翻身,这时小儿的背臀部就会处于一种长时间被压的状态,极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因此,小儿烧伤后脓毒血症的发病率更高。在本次研究中,采用急诊削切痂植皮手术的研究组治愈率为96.3%,要明显高于采用保守治疗的对照组患儿(41.4%)。

通过资料的分析可知,急诊切痂在小儿烧伤脓毒血症的治疗上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够有效的提升烧伤脓毒血症患儿的存活率,因此,值得在小儿烧伤脓毒血症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切痂对小儿烧伤脓毒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7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共83例小儿烧伤并发脓毒血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结果 83例小儿烧伤并发脓毒血症的患者中有54例采用了急诊削切痂植皮,共有52例患者被治愈;29例患者因失去手术耐受性或其他原因未能进行急诊削切痂植皮治疗,而是选择保守治疗,29例患者中仅有12例患者存活下来。结论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创面削切痂治疗,及早的将感染灶清除,合理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等综合救治,能够使小儿烧伤脓毒血症治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小儿烧伤,脓毒血症,急诊切痂

参考文献

[1]刘霞.226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2]苏卫国.磺胺嘧啶铈对烧伤脓毒症的防治效果及烧伤脓毒症早期诊断[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脓毒血症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雄性SD大鼠 [购自常州卡文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批号为SCXK(苏)2011-0003]40只,SPF级,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 =10): 假手术组 (SH组 )、 盲肠结扎穿孔组 (CLP组 )、1% H2组和2% H2组。

1.2 动物模型制作

参照文献[7]的方法建立CLP模型,沿大鼠腹正中线做一长为1 cm的切口,游离肠系膜和盲肠,用4-0丝线环形结扎盲肠根部 ,用18号针头贯通穿刺盲肠结扎端,挤出少许粪便,后将盲肠还纳至腹腔,逐层缝合腹壁切口。 SH组仅剖腹,分离盲肠远端,逐层关腹。

1.3 实验方法

参照文献[8]使用M177021H2发生器(北京中西远大公司)提供H2,其纯度为99.999%。 将大鼠放入带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密封箱子内,将H2和空气混合后从进气口输入箱内,残余气体从出气口收集。 用泵吸式JSA8-H2高敏氢气检测仪(深圳吉顺安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通气管路调定吸入H2浓度。 1% H2组和2% H2组于CLP术后12 h时分别吸入1%的H2和2%的H22 h,SH组与CLP组只放置于箱子内 ,不吸入H2。

1.4 取材及处理方法

吸H22 h后,四组分别采集动脉血样3 m L,1 m L用于进行血气分析,采用i-STAT300型血气分析仪(Abbott公司 ,美国 ),计算氧合指数 (Pa O2/Fi O2);另外2 m L,于4℃ 3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随后处死大鼠,取左肺组织匀浆,4℃ 10 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测定肺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 κB(NF-κB)含量(试剂盒购自于美国R&D公司)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取右肺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并参照文献[9]进行病理学损伤评分,1分:肺组织结构正常;2分:肺间质轻度充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3分:肺组织结构部分破坏 ,血管周围水肿形成 ,中度中性粒细胞浸润;4分:肺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随机选择10个非重叠视野进行评分,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检验行两两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大鼠 Pa O2/Fi O2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比较

与SH组比较,CLP组、1% H2组、2% H2组Pa O2/Fi O2降低,病理学损伤明显加重(P < 0.05)。 与CLP组比较,1% H2组、2% H2组Pa O2/Fi O2升高,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P < 0.05)。 1% H2组和2% H2组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注:与 SH 组比较,*P < 0.05;与 CLP 组比较 ,#P < 0.05;Pa O2/Fi O2: 氧合指数;1 mm Hg=0.133 k Pa

2.2 四组大鼠各项生化指标比较

与SH组比较,CLP组、1% H2组、2% H2组肺组织TLR-4、NF-κB、MPO活性明显升高 ,血浆中HMGB1、IL-6水平增高(P < 0.05)。 与CLP组比较,1% H2组、2% H2组肺组织TLR-4、NF-κB、MPO活性降低,血浆中HMGB1、IL-6水平降低(P < 0.05),1% H2组和2% H2组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注:与 SH 组比较,*P < 0.05;与 CLP 组比较 ,#P < 0.05;MPO: 髓过氧化物酶;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 1;TLR-4:Toll 样受体 4;NF-κB:核因子 κB

3 讨论

ALI是感染、休克及创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的肺部病理性改变,进一步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据资料显示,ALI/ARDS是重症监护病房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0]。 目前只能采用支持治疗,尚无根治性治疗措施。 目前的研究认为脓毒血症是导致ALI/ARDS的重要原因,而CLP是诱发脓毒血症的经典方法,已广泛用于实验研究[11,12,13]。 本研究采用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术后10~12 h,大鼠开始出现活动减少、竖毛、蜷缩、呼吸急促等;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增高,提示脓毒血症模型制备成功;CLP后Pa O2/Fi O2降低,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升高,提示脓毒血症诱发ALI的模型制备成功;而吸入H2后Pa O2/Fi O2升高,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降低,提示吸入H2可以减轻大鼠脓毒血症诱发的ALI。

中性粒细胞浸润是引起ALI的重要原因之一[14,15]。肺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ALI的程度,大量中性粒细胞黏附聚集于肺组织毛细血管内,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导致肺损伤;中性粒细胞活化后透过呼吸暴发及脱颗粒作用,加重肺组织损伤[16]。 MPO作为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酶 ,其活性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浸润程度[17]。 本研究结果提示,与CLP组比较,吸入H2组MPO活性降低,表明H2通过抑制 组织中的MPO浸润从而 减轻炎性反应。

TLR-4是诱导炎性反应的门户蛋白,研究提示它在多种病理反应中起重要作用[18,19]。 CLP产生的内毒素刺激机体释放大量的HMGB1释放入血[20],HMGB1作为TLR-4的内源性配体,可激活TLR-4信号通路,通过多种途径使NF-кB活化,从而导致炎症细胞因子IL-6的释放[21]。 本研究结果表明CLP导致肺组织中的TLR-4、HMGB1、NF-кB的表达增加,血浆中的IL-6水平上升 。 吸入H2可以降低TLR-4、HMGB1、NF-кB及血浆中的IL-6水平。

H2无色无味,含量非常丰富。 作为一种抗氧化物质,H2具有准备简单、无毒、无残留等优点,同时大量的研究表明H2能够改善各种因素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3,4,5,6],因此H2治疗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当H2浓度大于4.6%时有爆燃的风险[8],为安全起见 , 笔者只采用了低浓度的H2吸入作为治疗手段,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脓毒血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脓毒血症患者76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38 例中, 男性22 例, 女性16 例, 年龄30~78 岁, 平均年龄 (66.2±7.4) 岁, 合并慢阻肺11 例, 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5 例, 咯血3 例, 观察组38 例患者中, 男性23例, 女性15 例, 31~75 岁, 平均年龄 (65.8±5.4) 岁, 合并慢阻肺11 例, 机械通气下肺部感染5 例, 咯血2 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对该研究完全知情同意, 已通过该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均符合重症肺炎及脓毒血症诊断标准[3,4], 排除死亡、合并恶性肿瘤及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抗感染及支持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皮下注射安慰剂, 2 次/d, 共注射5 d;观察组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胸腺肽, 选用湖南科伦制药生产的注射用胸腺肽, 国药准字H20003504, 产品批号20140106720, 每支剂量5 mg, 每次注射1.5 mg, 2 次/d, 共注射治疗5 d。

1.3 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治疗后IL-6、TNF-α、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 (PCT) 水平;显效, 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等临床指标恢复正常, 神志清晰, 病情明显好转;有效, 病情有所好转, 但上述指标未降低至正常范围;无效, 治疗前后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应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计数 (7.5±0.7) ×109/L, PCT (1.2±0.3) ng/L, IL-6 (150.7±19.6) ng/L, TNF-α (8.0±1.4) ng/L, 对照组白细胞计数 (9.8±1.1) ×109/L, PCT (1.6 ±0.5) ng/L, IL -6 (126.5 ±12.4) ng/L, TNF-α (9.5±1.2) ng/L, 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 (t=1.394, P=0.021) 、PCT (t=1.052, P=0.035) 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t1=3.349, P=0.017;t2=1.623, P=0.021)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应用胸腺肽治疗可改善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

2.2 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15 例, 有效18 例, 无效5 例, 总有效率86.84%, 对照组治疗后显效11 例, 有效14例, 无效13 例, 总有效率65.79%,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3.448,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该组实验结果显示, 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治疗后白细胞计数 (7.5±0.7) ×109/L, PCT (1.2±0.3) ng/L, IL-6 (150.7±19.6) ng/L, TNF-α (8.0±1.4) ng/L, 治疗后白细胞计数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86.84%, 明显高于对照组65.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实验回顾分析可知, 脓毒血症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严重失调[5], 进而导致炎症因子水平异常[6], 有临床研究证实过度强烈的炎性反应可间接或直接导致机体各器官的损伤和衰竭, 重者可直接导致死亡。 近年来免疫调节药物胸腺肽已广泛运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其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能力与炎症反应抑制作用, 有临床研究证实, 胸腺肽可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7], 而该组研究中炎症因子的改善与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恢复具有密切联系, 改善患者免疫因子活性失调, 以此抑制了患者炎症因子的过量表达降低炎症反应对机体各器官直接或间接的生理损伤[8], 因此在抗感染和抑制炎症反应的基础上运用胸腺肽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理指标。

综上所述, 胸腺肽皮下注射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临床疗效确切, 可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 降低休克反应发生率等,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脓毒血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8例, 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抗感染与支持治疗基础上进行皮下注射安慰剂,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皮下注射胸腺肽,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管活性药停用时间、休克逆转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腺肽皮下注射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临床疗效确切, 可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 降低休克反应发生率等,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胸腺肽,重症肺炎,脓毒血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田金飞, 汤彦.脓毒血症研究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 18 (1) :14-16.

[2]孙树印, 刘云海, 陈玉国.脓毒症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3) :499-501.

[3]赵鹤龄, 申丽旻, 程彤, 等.《拯救脓毒症运动:2008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解读[J].临床荟萃, 2008, 23 (7) :523-524.

[4]占利民, 方林森, 胡德林, 等.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 2010, 14 (6) :722-723.

[5]曾俊, 刘钰, 汪卫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18水平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 19 (8) :8-10.

[6]曹书华.脓毒症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7) :781-782.

[7]戴凌燕, 章义利, 程碧环, 等.脓毒血症患者胸腺肽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 (6) :1236-1238.

上一篇:省级精品教材下一篇:SAP人力资源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