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患者

2024-05-27

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精选九篇)

新生儿败血症患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一般资料选取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新生儿科临床诊断或疑诊为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标本268份。

1.2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患儿入院后在使用抗生素前, 无菌操作采血3~5mL注入40 mL增菌液需氧血培养瓶, 充分混合后0.5 h内送检, 阳性报警后取出进行分离培养, 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所有菌株鉴定。药敏采用K—B纸片法[2]。

2 结果

2.1 268例患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结果

2 6 8例患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结果为:革兰阳性细菌菌种数214株, 占比例为79.85%、革兰阴性细菌菌种数46株, 占比例为17.16%、真菌菌种数8株, 占比例为2.99%。

2.2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的一线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表皮葡萄球菌为93.18%、金黄色葡萄球菌98.4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4.12%、肠球菌63.64%;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表皮葡萄球菌为84.09%、金黄色葡萄球菌65.6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0.39%;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表皮葡萄球菌为59.09%、金黄色葡萄球菌68.7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4.90%、肠球菌54.55%。革兰阳性细菌对万古霉素、呋南妥因的耐药率较低。

3 讨论

作为临床实践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已经引起了医学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对于一些低体重的出生儿和部分体质较弱的早产儿来说, 对于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欧洲一项针对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4]: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发病占活产婴的的比例可以达到1%~10%, 这一个比例之高已经使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成为了仅次于肺炎的第二大疾病。

随着近年来各种抗生素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感染的致病菌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5]。欧美国家国家的一些研究结果发现, 感染致病菌大致的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6]:20世纪40年代的主要感染致病菌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而50年代的主要感染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60年代的主要感染致病菌是大肠杆菌;70年代的主要感染致病菌是B群溶血性链球菌, 而大肠杆菌在这一阶段则排名第二, 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对于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来说, 患儿的临床表现往往呈现出不典型的状态, 缺少特异性的症状、体征, 表现形式呈现出多种多样[6]。对于黄疸来说, 可以是新生儿败血症突出的或唯一的表现, 表现为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 或持续不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中, 早期新生儿以溶血性为主, 晚期新生儿则是感染[7,8]。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268例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中革兰阳性细菌菌种数214株, 占比例为79.85%、革兰阴性细菌菌种数46株, 占比例为17.16%、真菌菌种数8株, 占比例为2.99%, 这说明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

综上所述, 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9]: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呈现出了越来越普遍的发展趋势, 耐药的比例也呈现出了不断增高的趋势。因此, 这就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儿科医生应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做血培养监测, 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菌种类和耐药性的变化规律, 根据药敏结果并结合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从而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疗效, 以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通过对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研究比较后发现: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的一线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对万古霉素、呋南妥因的耐药率较低, 这说明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要全面的对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进行掌握, 以便给临床实践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从而有效的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治疗的268例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针对患儿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268例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中革兰阳性细菌菌种数214株, 占比例为79.85%、革兰阴性细菌菌种数46株, 占比例为17.16%、真菌菌种数8株, 占比例为2.99%。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的一线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对万古霉素、呋南妥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在临床治疗以黄疸为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过程中, 我们要全面的对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进行掌握, 以便给临床实践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从而有效的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关键词: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病原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边程鹏, 杨尧.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及耐药分析[J].四川医学, 2011, 32 (6) :878-879.

[2]Wu XW, Wang WQ, Liu B, et al.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after taking Gynura Rhizome:The value ofmultidetectorcomputed tomography in diagnosing the disease and evaluatingthe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J].Hepatol Res, 2012, 42 (3) :304-309.

[3]马继龙, 朱义杰, 余建申.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50例临床及耐药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0) :1827-1828.

[4]Jensen MK, Biank VF, Moe DC, et al.HIDA,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cholecysto-cholangiography and liver biopsy ininfants with persistentjaundice:can a combination of PTCC and liver biopsyreduceunnecessary laparotomy[J].Pediatr Radiol, 2012, 42 (1) :32-39.

[5]吴容, 邱燕.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 2010, 20 (3) :204-206.

[6]张传玲.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3) :2873-2874.

[7]宁艳平, 蒋邵峰, 夏日宇, 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 (1) :152-153.

[8]李文静, 刘翠青.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33 (16) :2530-2531.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篇2

【评估】

1.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

(2)有无体温不规则或高热,脉细数,抽搐等感染症状(3)有无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皮肤发花等中毒休克症状(4)了解血常规,脑脊液,尿常规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2.家长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3.进食,吸吮能力 【护理要点】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要点

2.观察有无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额骨缝增宽,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尖叫,抽搐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细速,皮肤发花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观察有无新的感染灶,如局部发红,耳道流脓等,腹胀无肠型,大便次数减少或无大便的病儿,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5.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多喂水,体温不升者可放入暖箱,重症者给予监护,并随时准备急救

6.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感染蔓延扩散:加强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7.鼓励母乳喂养,病情轻者,可经口喂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经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 8.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9.接触病儿前后要洗手,皮肤感染,腹泻者均应注意隔离 【健康指导】

1.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注意患儿精神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2.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3.注意新生儿保暖,保持臀部皮肤及脐部清洁,预防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多由于缺氧及产伤或医源性损伤所致的一种脑损伤疾病。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病死率高,存活者也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对此类患儿的护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应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o,并给予仰卧位,避免垂头仰卧。患儿因不宜搬动,头部长时间采取一种体位,易发生痰堵而加重缺氧,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

2.注意保温注意保温注意保温注意保温 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避免体温过低,减少氧的消耗。体温过低,可用暖箱,热水袋保暖。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3.合理用氧合理用氧合理用氧合理用氧 根据缺氧程度给予吸氧,以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缺氧。给氧前要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漏气,吸氧导管是否通畅。用氧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缺氧改善情况,井做好记录。

4.镇静镇静镇静镇静 患儿有抽搐或持续性惊厥时,应给予镇静剂。最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鲁米那、水合氯醛等。用药同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若用药0.5h后效果不佳,可重复用药或交替使用,以达到镇静的目的。

5.饮食护理饮食护理饮食护理饮食护理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待—般情况好转后再开始喂奶,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或病危、病程长的患儿可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停乳期应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热量需要,每次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在咽喉部有无盘曲或脱出。喂完奶后注入温开水3~5次冲洗胃管。并注意乳具的消毒管理,防止发生感染。

6.降颅内压鲁米那具有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减少颅内出血和惊厥而保护脑组织的作用,为镇静、抗惊厥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效果较好,常用剂量为8-1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未控制,1h后再用1次,以后每8-12h给予2~2.5mg/kg,直至神经症状消失。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地西泮止痉。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有脑水肿者可给予地塞米松,首次剂量1-2mg,以后每次按0.2-0.4mg/kg给予,或给予呋塞米1-2mg/kg。因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此时使用可能会加重出血,故应慎用。一般在患儿青紫经治疗或吸痰后得不到改善.前囟持续紧张而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可给予20%甘露醇0.5-1.0g/kg。

7.观察病情观察病情观察病情观察病情

7.1.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生命体征生命体征 新生儿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及呼吸困难应马上告知医生,积极协助抢救,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重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

7.2.意识观察意识观察意识观察意识观察 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占重要地位。患儿若早期出现过度兴奋、易激惹.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提示出血量少.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表现为瞌睡,昏迷。

7.3.观察前囟观察前囟观察前囟观察前囟 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cm×2cm,平软,囟门饱满紧张、颅骨缝有分离,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多。应引起重视,防止脑疝发生。

新生儿败血症21例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败血症;新生儿;检验

【中图分类号】R72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28-01

21 cases of neonatal sepsis clinical analysis

HUANG Huaan

(Railway Central Hospital,SI Chuang,CHENG Du,610081)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onatal sepsis and to study the 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clinical condi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reduce mortality provide the basis for neonatal sepsis. Methods: 21 cases admitted to neonatal sepsis in the clin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tests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onatal sepsis without specific abnormalities in body temperature, jaundice, and other mainly make them apathetic. Blood specimens from 21 cases of isolated 21 pathogens, including gram-positive bacteria 15, sensitivity test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strains resistant to penicillin and ampicillin, and cephalosporin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mycophenolate Su-sensitive and quinolone antibiotic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neonatal sepsis without specific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 of the increase in laboratory tests should be conduct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rough the choice of antibiotic sensitivity tes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Keywords】neonatal sepsis test

败血症是新生儿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漏诊易造成新生儿死亡及严重后果。本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现将我院2006-2008年收治的21例败血症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1例患儿均符合败血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3例,女8例;早产儿5例,足月儿16例;体重≤1500g 1例,1500~2500g 12例,≥2500g 8例;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6例;发病年龄0~7天12例,8~l4天7例,>14天2例;感染因素:羊膜早破4例,胎儿窘迫3例,皮肤黏膜感染1例,脐炎3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孕母感染3例,原因不明2例。

1.2主要临床表现进食减少9例,呕吐12例,发热8例,体温不升10例,黄疸13例,发绀4例,腹胀8例,呼吸困难4例,肝脾肿大5例,皮肤硬肿7例。

1.3治疗及结果通过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同时进行积极支持与对症治疗,治愈17例;放弃1例;死亡3例;其中早产儿2例,足月儿1例。

2讨论

目前,败血症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致诊断延迟或治疗不适当,严重时可造成新生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本组资料显示,黄疸、呕吐、发热、婴儿(特别是早产儿)有脐炎在新生儿败血症中出现率相对较高,且常为就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当患儿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认真细致地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并进行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

本资料中大多患儿存在引起细菌感染的病因,包括在不洁环境中出生、胎膜早破、围生期窒息(羊水胎粪污染)、脐部和皮肤感染等。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一直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有报道达97%[2],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率逐渐上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有所下降。在本组21例患儿中,革兰氏阳性菌检出15例,占71.4%,其中表皮葡萄球菌6例,溶血性链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率确实如近年文献所报道,呈上升趋势。而革兰氏阴性菌检出6例,占28.6%,其中以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杆菌等为主。这些细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可在产前、产时和产后感染新生儿。由于新生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尚不健全、免疫功能很差,皮肤黏膜娇嫩、屏障功能差,如消毒不严,脐部容易感染,护理不当亦可致皮肤黏膜感染。早产儿由于侵入性操作较多,更易发生。本组资料中的5例早产儿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侵入性感染,故应重视无菌操作观念,提高疗效,降低临床感染率。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滥用,新生儿感染耐药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滥用抗生素,不根据细菌感染类型使用抗生素,甚至对病毒感染也常规使用抗生素,最终结果就是临床疗效达不到预期,甚至无效,延误治疗,并且还诱导耐药菌株产生。在本组药敏结果中,多数细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菌素类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对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较敏感。因此,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等临床常用药物已出现高度耐药性,不再适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而喹诺酮类及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虽高,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宜作首选药物,但对于多重耐药菌株所致的重度感染,在权衡利弊后可选用。国内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在12%~20.5%[3],本组病死率14.3%。早期新生儿败血症多为宫内感染或产时感染所致,症状出现早,病情相对较重。本组患儿出生7天内发病者约占57.1%,过半数以上;而日龄大于7天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就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说,本研究中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精神萎糜、呕吐、黄疸等,当患儿出现提示败血症的症状和体征时,进行如下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①血细胞计数。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②CRP测定。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的是与单次测定CRP相比,系列测定CRP可提高其特异性,排除非感染因素导致的CRP增高,可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③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新生儿败血症而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国外有学者对比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发现血小板计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CRP相似,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好,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感染尤其重症感染常见的并发症。同时要加强新生儿护理,加大医疗卫生和优生优育的宣传力度,减少新生儿交叉感染的机会,加强产前、产时感染的预防,重视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以进一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348.

[2]张文辉,王军,张绍美,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2):172-174.

[3]宋韶鸣.新生儿败血症[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5):233.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体

新生败血症主要是由于细菌对新生儿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破坏引起的, 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繁殖会形成毒素, 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感染。这对于新生儿期而言, 是伤害性极大的感染性疾病。该症状在临床观察中没有显著的症状, 给医师的诊断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减小病死率, 现对那坡县人民医院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32例, 均为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那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的患儿。男23例, 女9例。胎龄<37周19例 (59.38%) , ≥37周13例 (40.63%) 。发病时日龄≤7d9例 (28.13%) , ≥8d23例 (71.87%) 。其中脐部感染9例 (28.13%) 、皮肤感染6例 (18.75%) 、肠炎3例 (9.38%) 、肺部感染3例 (9.38%) 、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6.25%) 、原因不明10例 (31.25%) 。1.2临床表现反应差、嗜睡、少动31例 (96.88%) , 皮肤黄疸26例 (81.25%) , 纳差17例 (53.13%) , 体温异常15例 (46.88%) , 呕吐7例 (21.88%) , 呼吸异常7例 (21.88%) , 血压下降5例 (15.63%) , 腹胀5例 (15.63%) , 皮肤瘀点、瘀斑3例 (9.38%) , 肺出血2例 (6.25%) , 抽搐2例 (6.25%) , 消化道出血1例 (3.13%)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 (3.13%) 。1.3实验室检查WBC<5×109/L者3例, 日龄≤3d, WBC>25×109/L4例;日龄>3d, WBC>20×109/L7例:PCT<100×109/L者13例;C反应蛋白>100mg/L者5例, 总胆红素>200μmo1/L24例;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l2例 (37.5%) , 大肠埃希菌6例 (18.75%) , 表皮葡萄球菌9例 (28.13%) , 其他细菌5例 (15.63%) 。在药敏试验中, 对万古霉素敏感者为98%, 对头孢他啶敏感者为86%, 对头孢哌酮敏感者为92%, 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者为78.4%, 对头孢唑啉者为30.8%, 对左氧氟沙星敏感者为52.3%, 对红霉素敏感者为30.3%, 对青霉素敏感者为30.9%。2结果对确诊的患儿采取抗生素静脉滴注, 在血培养、药敏等检查结束前, 需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特点合理选用抗生素。在血培养、药敏试检查结束后需参照具体结果对治疗方式及用药情况作出调整, 尤其是对重症感染者实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增强患儿的免疫能力。对出现休克、脑水肿及酸中毒的患儿需要立刻治疗处理, 运用适量的热卡和液体来保持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处于正常状态。32例患者经综合治疗30例治愈, 治愈率为93.75%, 仅2例死亡, 死亡因素为1例肺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讨论3.1临床特点由于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病发时没有显著的表现, 这给医师的诊断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但若能对患儿的临床表现仔细研究, 同样能够掌握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方式。笔者在此次研究后, 结合了3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 总结了几点特征:①在精神、食欲等方面状态较差, 且哭声力度小, 反应能力弱;②患儿的体温经常处于非正常状态, 主要是体温不升, 足月儿在体质良好的情况下也出现发热;③黄疽在患儿中极为普遍;④外周血象自细胞计数不断增大, 常见于足月儿, 而数早产儿及经常发生粒细胞数量降低;⑤C反应蛋白 (CRP) 升高较为普遍, 这表明CRP升高能为医师的诊断提供帮助。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 需要重视患儿的早期发热、体温异常等情况, 并做好入院观察, 确定CRP及感染途径[1], 为治疗提供依据。3.2抗感染治疗对早期新生败血症患儿采取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较为有效, 而高度怀疑败血症患儿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则可结合感染方式与病原菌进行治疗, 参照病原菌的耐药性选择正确的抗生素, 而在检查结果出来前需做好相应的抗生素调整[2]。此次研究发现万古霉素、头孢哌酮的在敏感性高, 不足之处在于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 应尽量少用, 而第3代头孢菌素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因而可积极采用[3]。在治疗新生败血症时运用到综合疗法需要结合血培养药效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此作为辅助性疗法。若长期使用药物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要想提高治疗效率, 避免住院时间过长则应多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3.3预防措施在掌握相关传染途径后及时实施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能够防止此病的出现。这就需要做好产前保健工作, 对孕妇感染实施治疗, 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无菌操作, 而难产或羊水问题严重的患者可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样能将引发感染的途径彻底切除。在分娩结束后需要对新生儿的皮肤做好护理, 针对出现并发症的产妇需要做好感染观察, 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抗菌素。若出现皮肤化脓感染后, 可及时采取隔离处理, 并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 防止出现医源性感染。综上所言, 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较为隐蔽, 且其感染的病原菌主要集中为革兰阳性球菌, 在早期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抗生素, 对病发症状做好处理, 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辉, 王军, 张绍关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6 (2) :172-174.

[2]黄明夏.小儿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232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7) :36.

新生儿败血症150例临床分析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确定诊断标准[1]。男86例, 女64例;足月儿126例, 早产儿24例;自然分娩88例, 剖宫产45例, 产钳助产17例;体重≤2.0kg 32例, 2.0~3.5kg 79例, 体重≥3.5kg 39例;年龄最小6h, 最大为17d, 平均为8d。

1.2 方法

对150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的患儿都有反应低下、少哭、少动、拒乳、嗜睡、面色欠佳、体重不增等表现。进食减少112例, 黄疸123例, 发热56例, 肝脾肿大87例, 呕吐69例, 腹胀腹泻37例, 呼吸困难18例, 硬皮疹2例, 化脓性脑膜炎24例,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例。

2.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5×109/L 30例, >20×109/L 62例, 5~20×109/L 60例, 血小板≤100×109/L 48例 (其中<50×109/L 11例) ;Hb<145g/L 34例 (其中Hb<120g/L 9例, <100g/L 4例) ;CRP阳性52例, CRP阴性98例。

2. 3 病原学检查

本组资料血培养革兰阳性菌101例, 占67.33%, 其中葡萄球菌61例, 占60.40%, 链球菌、肠球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 4 治疗及结果

通过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同时进行积极支持与对症治疗, 治愈126例, 放弃3例, 死亡21例, 病死率16%。

3讨论

败血症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可致诊断延迟或治疗不适当, 导致新生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因此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本组资料显示, 黄疸、拒乳、发热和反应差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也是就诊的主要原因, 因此, 当患儿有阳性病史且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认真细致地观察并进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血细菌培养等。

本组患儿大多存在引起细菌感染的原因, 包括在不洁环境中出生、胎膜早破、围生期窒息 (羊水胎粪污染) 。新生儿皮肤黏膜娇嫩,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不全, 细菌容易在全身扩散。欧阳颖等[3]认为由于新生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尚不健全, 免疫功能很差, 屏障功能差, 如消毒不严, 尤其是旧法接生或私人诊所出生的婴儿, 脐部容易感染, 护理不当也可以致皮肤黏膜感染, 新生儿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活性低, 白细胞吞噬能力低, 故新生儿易被条件致病菌感染。

我国新生儿败血症一直以葡萄球菌多见, 其次为大肠杆菌等G (-) 杆菌。本文结果为葡萄球菌61例, 占60.40%, 链球菌、肠球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国内杨军军[4]报道格兰阳性球菌即葡萄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 且近年来随着NICU的发展, 由于静脉、气管插管等支持治疗技术的开展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等因素, 使机会致病菌 (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白杆菌、肠杆菌、枸橼酸杆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微球菌、D族链球菌) 、厌氧菌 (类杆菌群、产气荚膜梭菌) 和耐药菌株感染有增加趋势, 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亦成为败血症新的致病菌。

新生儿药敏问题十分严峻, 滥用抗生素, 不根据细菌感染类型使用抗生素, 其结果往往导致临床疗效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无效, 从而延误治疗, 且会诱导耐药株的产生。因此, 合理选用抗生素至关重要。本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 病死率16%, 略高于孙正香等[5]报告的10.5%, 与国内宋韶鸣报道[6]的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12%~20.5%一致。

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较高, 因此应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孕妇的健康水平与产科的医护质量,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针对特有感染途径, 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预防本病。做好产前保健, 母亲在妊娠末期发生感染时要及时治疗, 产时做到无菌操作, 剪断脐带时尤其要严格消毒。对难产及羊水污染严重的新生儿可用抗生素治疗。与新生儿接触的人 (包括产母、医护人员等) 均应先洗手, 这是切断感染途径的重要方法。如环境中有各种感染的病人, 应严格隔离。做好皮肤黏膜 (包括脐带、口腔黏膜等) 护理, 可用生理盐水, 3%双氧水清洁口腔, 脐带可涂呋喃西林粉。新生儿的所用衣物、尿布均应经过蒸或煮消毒。护理患脓毒病产妇者, 不得同时护理新生儿。母亲患脓毒性感染时, 应暂停止哺乳, 而以挤出的人乳或牛奶消毒后喂养婴儿。发现有皮肤化脓感染的新生儿, 应立即与正常新生儿隔离。医疗器械、用品应严格消毒处理, 避免医源性感染, 提倡母乳喂养, 哺乳前对母乳房、乳头要清洁消毒, 以减少新生儿感染的机会, 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为治疗及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15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大部分患儿有引起细菌感染的原因;以体温异常、黄疸、精神萎靡等为主要表现。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临床表现有异常时应警惕败血症, 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实验, 并合理地选用抗生素。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检查,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2-348.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12) :897-899.

[3]欧阳颖, 梁立阳, 苏浩彬, 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分析 (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7, 22 (5) :302-303.

[4]杨军军.142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药敏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J) .中国农村医学, 1997, 25 (5) :51-52.

[5]孙正香, 高喜容, 黄瑞文, 等.新生儿败血症190例临床回顾性研究 (J) .中国新医药, 2004, 3 (2) :65-66.

新生儿败血症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31例, 男18例, 女13例;早产儿10例, 足月儿21例;日龄3 d~10 d 24例, 11 d~28 d 7例。经治疗护理后, 其中23例治愈出院, 6例转上级医院治疗, 2例由于入院时病情危重, 抢救无效死亡。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加强病情观察

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容易被忽视[3], 而此病进展快, 部分严重患儿早期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精神、食欲欠佳等反应低下表现, 而后迅速发展为不哭、不动、面色灰暗、循环和呼吸衰竭、皮肤花斑等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表现, 因此, 应加强新生儿的病情观察, 以便能及早地发现和及时地治疗。注意观察体温、呼吸、心率、意识、反应、黄疸、面色及肤色变化;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多数患儿早期表现为体温过低, 应提高警惕;观察呼吸、心率的频率、节律以及有无呼吸暂停;观察患儿意识及反应, 注意有无反应低下、双眼凝视、闹性尖叫等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的表现;新生儿败血症病程中大多合并有病理性黄疸, 因此, 要注意黄疸情况, 警惕核黄疸的发生;观察面色及肤色, 有无面色苍白或灰暗, 有无皮肤花斑, 有休克征兆者, 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2 护理措施

2.2.1 环境要求

入新生儿病室, 注意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 湿度55%~65%, 酌情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室内物品每日用消毒液擦抹。

2.2.2 维持体温稳定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患败血症时, 体内的生理过程发生严重紊乱, 使体温调节失控, 可表现为体温不升或发热[4], 当体温偏低或体温不升时, 应给予保暖措施, 可置于温箱保暖或应用热水袋, 使用热水袋时应严防烫伤;体温过高时, 先予松解包被散热, 多喂开水, 并可配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每2 h测体温1次, 无论体温过低或过高, 都应予及时处理, 维持体温稳定。

2.2.3 呼吸道的护理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遵医嘱给氧。

2.2.4 保证营养供给

细心喂养, 供给足量的营养和水分。吸吮能力差者, 可采取滴管滴喂, 不能进食的患儿可施行鼻饲或采用静脉补充能量和水分, 保证热量和水分的供给, 有利于毒素排泄。必要时遵医嘱输入新鲜血或丙种球蛋白, 以改善营养, 增加机体抵抗力。

2.2.5 清除局部病灶, 加强基础护理

患儿如有脐部、口腔、皮肤等部位感染时, 应及时处理局部病灶。脐部感染用3%双氧水清洗后, 再涂碘伏;如口腔有真菌感染可用2%碳酸氢钠液清洗, 如有口腔溃疡可用4%硼酸液清洗;如皮肤有脓疱, 经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 排脓后再用75%酒精消毒;如无明显病灶, 也应每日做好眼部、口腔、脐部、臀部、皮肤等基础护理。

2.2.6 对症护理

遵医嘱针对病原菌应用抗生素;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激惹、闹性尖叫、双眼凝视等惊厥表现时, 应遵医嘱予镇静剂, 保持环境安静;腹胀明显者, 给予肛管排气;有病理性黄疸时, 遵医嘱予蓝光治疗;本病多有代谢性酸中毒, 应遵医嘱给予5%碳酸氢钠纠酸;有休克表现时, 积极配合医生抗休克治疗, 可予血浆或白蛋白补充血容量, 如无改善, 可静滴多巴胺, 严格控制滴速。

2.2.7 严格执行各项相关操作规程

做血培养时, 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 避免标本污染;应用抗生素时, 应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注意现配现用, 确保疗效;输液、采血等应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侵入性感染;床旁备有手消毒液, 接触患儿前后均应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2.2.8 健康教育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

3 结语

新生儿败血症症状不典型, 病程发展快, 病情凶险, 要求护士观察患儿要耐心、仔细,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轻微改变, 发现异常, 立即报告, 及时处理, 及早应用抗生素, 及时对症治疗, 抢救患儿生命。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2-133.

[2]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19-120.

[3]郑文生.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1, 9 (6) :106-107.

新生儿败血症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对象

2005年6月-2007年12月23例败血症患儿, 均符合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0 min~30 d, 性别:男13例, 女10例;早产儿12例, 足月儿11例。

1.1.2 高危因素

母亲产前发热3例, 母胎膜早破5例, 母亲肠炎2例, 绒毛炎1例, 羊水浑浊8例, 气管插管3例, 早产儿12例。

1.1.3 原发病

早产儿12例, 新生儿窒息5例, 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 低出生体重儿2例, 肺透明膜病5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 化脓性脑膜炎1例, 肺出血2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 脐炎1例, 双胎1例, 脓疱疹2例, 肺炎5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

1.1.4 临床表现

发热20例, 体温不升3例, 纳差21例, 反应差20例, 黄疸加重4例, 腹胀12例;面色苍白或灰暗18例, 皮肤、阴囊或胃肠道出血9例, 肺出血2例, 呻吟2例, 呼吸困难8例。

1.1.5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25×109/L 10例;20×109/L~25×109/L 1例, <5×109/L 4例, 5×109/L~10×109/L 6例, 10×109/L~20×109/L 6例。CRP>8 mg/L 18例。血小板<100×109/L 16例。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0.16者1例。

1.2 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 取静脉血3 m接种于专用培养基中, 选用普通培养, 逐日观察,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监测仪器为BACT/ALERT 3D 60。

2 结果

2.1 血培养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11株, 阴沟肠杆菌5株, 大肠埃希菌2株, 解鸟氨酸克雷伯菌1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 表皮葡萄球菌1株,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株, 铜绿假单胞菌1株。

药敏试验结果:肠杆菌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较高 (70%以上) , 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耐药率稍低 (50%以上) , 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敏感 (耐药率<30%~50%)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 (70%以上) , 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万古霉素等敏感 (耐药率<30%~50%) 。

2.2 治疗与转归

治愈19例, 放弃2例, 死亡2例, 病死率8.69%。合并败血症休克6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

3 讨论

3.1 本组病例均为血培养阳性确诊败血症病例, 临床症状典型且严重, 虽均经积极抢救病死率仍较高。

3.2 产ESBLs菌检出率高及其原因

产ESBLs菌是能够水解青霉素、广谱及超广谱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 而对部分碳青霉烯类药物不产生耐药, 对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敏感的一类细菌。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产ESBLs的典型菌。本组资料产ESBLs菌检出率为41.2%;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产ESBLs菌株检出率高达72.7%和100%, 而国内大肠埃希菌中chan ESBLs菌株的检出率在20%~30%, 肺炎克雷伯菌株20%~50%。本组资料产ESBLs菌检出率高, 原因: (1) 与病例数少有一定关系。 (2) 较广泛地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研究表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是产ESBLs菌株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 阴性杆菌中耐头孢菌素菌增加。耐药基因分布于阴性杆菌染色体上, 细菌与β内酰胺类药物接触后, 诱导出耐药株, 经选择性诱导, 使构成型变异酶大量产生[1]。 (3) 随着本院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的成立和发展, 急危重新生儿逐渐增多, 呼吸机使用明显增多, 侵入性操作 (动静脉穿刺、换血治疗、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等) 显著频繁。 (4) 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增加。

3.3 如何减少院内感染及产ESBLs菌产生

(1) 注意脐部护理 (特别断脐前后) ; (2) 注意手消毒; (3)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耐药菌交叉感染; (4) 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轻易给未肯定细菌感染者使用抗菌药物; (5) 重视病原菌检测, 在明确病原菌后尽量使用窄谱敏感抗生素; (6) 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 根据细菌对药物的变迁, 有计划地将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 (7) 增强新生儿特别早产儿机体抵抗力 (输静脉丙种球蛋白、输血等) ; (8) 更加密切地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 (细微的变化, 如奶量稍减少、反应稍差、体温偶尔波动等) 。

3.4 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

(1)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细致、认真、及时发现感染先兆; (2) 果断、大胆地正确处理重症感染患儿; (3) 熟练掌握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流程。

参考文献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8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护理对策,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间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患儿的血液循环, 并且在患儿血液中生长繁殖, 同时还产生毒素, 引起全身性感染[1,2]。尽管新生儿医学、重症医学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新生儿败血症仍然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4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4], 其中男84例, 女58例;体重2.2~4.5 kg, 平均 (3.3±0.5) kg;早产儿27例, 足月儿107例, 过期产儿8例;自然分娩80例, 剖宫产55例, 其他助产术7例;发病日龄≤7 d患儿67例 (早发组) , 发病日龄>7 d患儿75例 (晚发组) 。

1.2 治疗及护理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发病、抗感染、维持体温稳定、保证营养足够等。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再给予如下护理干预措施: (1) 一般护理:监测生命体征, 当患儿体温异常时, 及时给予保暖措施或者喂水降温, 避免刺激性大的体温调节措施, 详细记录体温的动态变化。当患儿出现哭声低弱、面色异常时要及时汇报给主管医生, 做好抢救措施,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2) 皮肤护理:患儿出现脐部感染、皮肤受损时, 要及时给予处理, 促进损伤部位早日恢复, 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避免感染的蔓延。 (3) 合理用药:在血培养结果未报告之前可以给予抗生素治疗, 一般使用氨苄青霉素, 待药敏试验报告后出来再选择敏感抗生素。注意严格控制依赖性药物的用量, 避免不良反应的影响。 (4) 健康宣教:家长易出现焦虑、恐惧情绪, 此时应给予家长普及败血症知识, 取得家长的理解, 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易感因素

112例 (78.9%) 患儿存在易感因素, 其中80例患儿在分娩前、分娩过程中即发生异常情况, 32例患儿在分娩后发生异常情况。分娩前、分娩过程中异常情况包括34例围生期窒息;27例胎膜早破, 且时间>12 h;19例重度窒息并插管。分娩后异常情况包括16例脐部感染;10例呼吸道感染;6例体表感染。

2.2 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少哭、少吃、少动, 以及体重不增、面色欠佳等。113例 (79.6%) 患儿出现黄疸, 76例 (53.5%) 患儿出现发热, 70例 (49.3%) 患儿出现肝、脾肿大, 60例 (42.3%) 患儿出现呕吐, 18例 (12.7%) 患儿出现腹泻, 15例 (10.6%) 患儿出现惊厥, 11例 (7.7%) 患儿出现瘀斑、瘀点。

2.3 血细胞分析

白细胞计数 (WBC) <5.0×109/L患儿21例 (14.8%) , 5.0×109/L~20.0×109/L患儿106例 (74.6%) , >20.0×109/L患儿15例 (10.6%) ;血小板计数 (PLT) <100×109/L患儿33例 (23.2%) , 其余患儿PLT均正常。

2.4 血培养

血培养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41例 (28.9%) , 大肠埃希菌31例 (21.8%) , 链球菌24例 (16.9%) , 肺炎克雷伯菌17例 (12.0%) , 其他革兰阳性球菌11例 (7.8%) ,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8例 (5.6%) , 未查见病原菌10例 (7.0%) 。

2.5 早发组与晚发组病死率的比较

早发组患儿67例, 死亡12例 (17.9%) , 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4例, 感染性休克3例, 感染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 重症肺炎2例。晚发组患儿75例, 死亡3例 (4.0%) , 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2例, 肺出血1例。新生儿败血症早发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晚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48, P<0.05) 。

2.6 预后分析

根据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 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142例患儿中有127例被成功救治, 治疗成功率为89.4%。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情严重, 病死率高, 因此早期诊断显得十分重要[4]。本研究结果显示112例 (78.9%) 患儿有易感因素,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免疫力较低, 在各种易感因素作用下极易继发细菌感染, 从而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当新生儿出现上述易感因素时, 应警惕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进一步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少哭、少吃、少动, 以及体重不增、面色欠佳等, 此外还有部分患儿出现黄疸, 发热, 肝脾肿大, 呕吐, 腹泻, 惊厥, 瘀斑、瘀点。血细胞分析显示患儿的WBC、PLT计数变化不定。由此可见,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无特异性。

目前, 血培养仍然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6]。本研究血培养结果显示132例患儿血培养阳性, 10例患儿血培养阴性。由此可见, 血培养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 此外还存在培养周期较长, 不能早期诊断等。本研究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 这与国内其他报道大致相近[7], 但具体到致病菌所占比例有一定的区别。

我们再将14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为早发组、晚发组, 结果显示早发组病死率显著高于晚发组 (P<0.05) 。由此可见,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日龄越低, 病死率越高, 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日龄越小, 承受严重感染的能力越弱所致。我们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 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包括一般护理、皮肤护理、合理用药、健康宣教等, 这些护理措施从多方面发挥促进疗效的作用, 结果显示142例患儿中有127例患儿被成功救治。

综上所述, 本研究中采取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措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雪荣, 王亚秋, 丁伟, 等.青岛地区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分离菌株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7) :1047-1049.

[2]吴琳琳, 杨长仪, 陈涵强.集落刺激因子辅助治疗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 (3) :207-210.

[3]旷凌寒, 李玲萍, 江咏梅.大肠埃希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的特征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4, 32 (1) :69.

[4]钟巧, 李晖, 高晓玲, 等.NICU早产与足月新生儿败血症特点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 :211-213.

[5]黄鸿萍.新生儿败血症102例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7) :165.

[6]丁春梅, 刘晓斐, 胡志德, 等.中性粒细胞CD64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Meta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20) :2673-2674、2677.

新生儿败血症65例临床特点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0年12月~2014年1月期间共收治6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 均依据2003年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诊断标准得到确诊, 且均无并发严重的心血管、肝、肺、血液、肾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同时无药物过敏史。其中男38例、女27例, 分娩方式:顺产37例、剖宫产28例, 将其按照胎龄分为足月组 (32例) 和早产组 (33例) 。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

自制调查表对患儿的发病时间、感染途径、病原菌以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发病时间对比

两组患儿的发病高峰时间均在出生1周后, 发病率分别为62.50%和60.6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对比

足月组CRP增高率为87.50%, 早产组CRP增高率为90.91%, 两组患儿的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早产组的中性粒细胞增高数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均高于足月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感染途径对比

足月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率显著低于早产组, 但是皮肤和脐部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早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病原菌比较

足月组患儿G+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早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G-菌及真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 讨论

研究显示[2]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高峰期在出生1周后,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波动、少哭、少动、黄疸、乏力纳少等, 在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要提高警惕,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对治疗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临床一般会借助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确认, 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以及CRP等。其中CRP为感染急性反应物, 会随着感染加重而升高, 由胎儿自身机体产生, 其检测敏感性较高, 在感染的8~60 h内即可达到高峰, 可作为该症早期诊断重要指标。本次研究两组患儿CRP增高发生率分别为87.50%、90.91%, 与报道[3]相符。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其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研究显示足月儿和早产儿导致败血症的致病菌均主要为G+菌, 但是仍有6%~30%的患儿是由G-菌和真菌引起, 与报道[4]相符, 因此在治疗时要选取不同抗菌谱的药物进行治疗, 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 要了解感染途径, 以杜绝再次发生。其中足月患儿感染途径主要为皮肤和脐部, 与新生儿皮肤功能相关, 因为此时皮肤的黏膜薄较嫩, 皮下脂肪较少, 屏障功能较差, 杀菌能力和免疫功能较差, 脐部残端尚未闭合, 导致病菌易侵入皮肤和血液而发生感染[4]。因此要对新生儿的皮肤及脐部加强护理, 定期对脐部进行清洁及消毒。早产患儿感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感染, 与早产儿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相关, 此时患儿来自母体的抗体少且肺部功能的发育尚不成熟, 其肺泡数量较少, 呼吸道纤毛的运动能力较差, 使得呼吸道的分泌物不易随着咳嗽等运动排除, 导致病菌侵入引起感染。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可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对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6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 按照胎龄分为早产组 (33例) 和足月组 (32例) ,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儿的发病高峰时间均在出生1周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 (CRP) 增高发病率分别为87.50%和90.91%,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早产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增高数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数均高于足月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足月组患儿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皮肤和脐部, 早产组患儿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两组的主要致病菌均为G+菌, 且足月组患儿感染率显著高于早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要注意其临床表现, 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尽快确诊, 并明确致病菌, 可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丁娟.新生儿败血症64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 (2) :176-177.

[2]桑拥花, 侯新琳, 陈永红.新生儿败血症67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2) :177-179.

[3]刘赛红, 龚瑾, 曹蓓, 等.10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2) :304-305.

上一篇:信息开放获取下一篇:汽车电子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