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开放获取

2024-05-27

信息开放获取(精选十篇)

信息开放获取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开放获取,学习化社会,影响

1 知识经济引发的学习变革

知识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1]而教育和学习则成为这一新经济形态的动力“引擎”。在知识经济时代, 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加工、运用和创新, 因而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引发学习的深刻变革。[2]

(1) 学习成为人们的终生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和信息呈爆炸式膨胀, 学习成为人们的终生需要。由于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人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人一生中所需知识10%, 而其余90%以上的知识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获取。人们只有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 知识劳动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手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知识劳动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创新进程的加速, 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于物质生产部门, 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高于体力劳动者, 劳动者知识化成为必须趋势, 社会给低知识者和旧知识者的机会越来越少, 知识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社会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要求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 不断加强学习, 掌握知识劳动的必备技能。

(3) 人们的学习正在发生变革

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职业和岗位的变动更加频繁, 人们的学习正在发生悄然的变革。人们梦寐以求的“终生职业”已成为昨日黄花, 一次性学校“充电”和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在学习观念上, 已由单一的学校学习走向终生学习, 由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人的学习, 由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在学习方式上, 已从维持性、适应性学习向创新性、自主性学习转变, 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在学习手段上,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 为人们实现终生学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要求人们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2 学习化社会的掀起与构建

(1) 学习化社会思想的提出

学习化社会 (Study Society) 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实现社会与人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50年代以来, 在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信息化社会发展和教育民主化需求的推动下, 知识经济迅速崛起, 终生教育 (Life-long Education) 思潮和学习化社会理论深入发展, 人类社会步入到“知识和学习改变命运”的时代。[3] (P2-49) 1968年, 美国学者哈钦斯在《学习社会》一书中, 率先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概念。1970年, 法国学者保罗·郎格郎在《终生教育导论》中, 充分论证了未来为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挑战而建立终生教育制度的必要性, 为终生教育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模型。1972年, 埃德加·富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对学习化社会进行了界定, 预言未来社会“最终将走向学习化社会”, “每个人必须终生继续不断地学习。终生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4]1992年,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属于学习型组织, “组织学习的速度可能成为其持久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5]1996年, 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终生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学生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终生教育的四个支柱。1998年, 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 认为“我们需要一场学习的革命, 与技术、知识和通讯爆炸相适应”, “学习变革是个人通向21世纪的交互式护照”[6]。由于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顺应时代潮流, 进而成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和建构教育制度的思想基础。

(2) 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特征

学习化社会描绘了人人、时时、处处都充满了学习的壮观景象。学习化社会呈现出四个重要特征:一是终生学习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 终生学习作为“生存化”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 全社会公民把自觉学习当作是一种责任。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适应工作和生活, 更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学习成为生活性行为, 学习与工作、生活高度融合, 生活即学习、工作即学习成为同义语, 学习完全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常态, 学习与工作、生活的区别逐渐消失;三是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逐步完善, 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 成为全社会最受重视的事业, 高学历化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特征不断明显, 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精神欲求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闲暇教育高度发达,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平衡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和学习领域, 开放式、整合式、网络化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四是信息高度开放, 有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 人们获取、应用、创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加, 社会学习的氛围浓郁。

(3) 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运动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了顺应时代要求, 掀起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热潮。1994年8月,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首次正式建议:“通过较好的教育和培训, 发展一种终生学习的文化, 对人增加投资。”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和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两次世界终生学习会议, 提出了“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思想。许多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政策主张:1991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了“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把社区变成大课堂”的大教育发展战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作出了开展“每日学习一小时”运动的决定;欧盟各国建立“个人技能卡”制度, 考核和记录个人除正式学历文凭教育外所获得的其它技能, 对各种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认定, 以促进良好学习机制的形成;日本文部省试行“终生学习卡”制度, 以鼓励国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教育大国, 正在加快学习化社会建设的步伐, 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变革。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了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社会化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举行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生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口号, 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奋斗目标, 使学习化社会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等创建活动。

3 信息开放获取运动的缘起及发展

(1) 信息开放获取的内涵界定

开放获取又称“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以下简称OA) , 最初是由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Internet自由传播或无障碍传播而发起的运动, 旨在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开放存取的重要特征就是作者将成果付费出版或提交给网络服务器, 允许任何读者和用户以免费地或合理付费的方式对信息资源从事阅读、下载、链接、复制、分发、打印、检索等活动, 在享用中只要尊重和维护作者的版权, 标明出处, 就没有经济、法律及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现在开放获取运动已拓宽其范围, 还包括如政府、教育、文化、企业等部门。开放获取的资源也不再限于期刊文章, 还包括讲义、演示、计算机程序、模型、数据集合等资源, 甚至包括任何知识和文化遗产的载体, 如博物馆藏品和档案存储软件等。

(2) 信息开放获取的现实意义

知识经济其实是以“信息技术”为轴心的经济, 知识和信息成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 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主体,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7]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和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实现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交流, 不在于垄断而在于共享, 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权利。时代发展要求在全社会树立信息开获取理念,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扩大信息的开放和流通, 限制信息专有, 反对信息垄断, 实现无障碍获取。为此可见, 信息公开获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 也是人们适应时代要求的共同诉愿。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理念及运动对促进科学成果的出版、学术信息的交流、科学研究乃至科研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和科技成果, 消除数字鸿沟和“文化霸权”主义, 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信息开放获取运动的缘起及发展

信息开放获取 (Information Open Access) 源于1946年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对“信息自由”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思想的阐述, 大会第59 (1) 号决议宣告:“信息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 也是联合国追求的所有自由的基石。”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的第19条款中就规定:“人人享有主张和表达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 (seek) 、获得 (receive) 和传递 (impart) 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信息开放获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巩固、成熟三个阶段[8]:

第一阶段:1998年“自由扩散科学成果运动”提出具有开放获取取向的倡议, 要求对于科学文献减少版权条约中的限制条款, 反对将作品复制权从作者转移给出版商。并建立了Septemper 98论坛, 就在线免费提供科学信息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这是开放获取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01年12月召开的布达佩斯会议。会议对开放获取的内涵、组织及形式达成了共识, 形成了三个重要成果:一是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先导计划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简称BOAI) , 旨在促进和推动全球各学科领域研究论文免费获取的开展;二是“开放获取与促进学术出版”国际研讨会 (Open Access Means to Promote Academic Publishing) 纪要, 针对封闭和日益商业化的学术出版领域, 提出开放获取的概念和可能采取的措施, 促进学术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和经济利用;三是《柏林宣言》 (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旨在利用互联网整合全球人类的科学与文化财产, 为来自各国的研究者与网络使用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提供一个免费的、更加开放的科研环境, 呼吁向所有网络使用者免费开放更多的科学资源, 以促进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这次会议标志着开放获取进入到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 开放获取运动的成熟发展, 主要表现在各个团体机构、各国政府等对开放获取的支持。

4 信息开放获取对学习化社会构建的支持

(1) 信息开放获取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强大的观念支持

信息开放获取有利于推动社会公民不断地超越原有的观念, 树立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更重要的是增进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育的职能不仅仅是保存和传播现有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创新知识, 不断革新思维, 保持创造性的张力。信息开放获取所倡导“自由传播”、“无障碍获取”的“开放式”理念, 不仅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而且为探索开放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带来了新的启示。信息开放获取要求政府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 敦促教育界、文化界、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传播界的组织和人士改变传统信息交流模式, 主动肩负起时代重任, 认真研究信息开放获取这一全新交流模式及各种运行机制, 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为社会成员搭建开放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 健全开放获取的资源体系, 为全民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2) 信息开放获取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信息开放获取需要搭建一个适合人们终身学习的现代信息传输与接受平台, 为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现代网络发展加快了知识传递的速度, 改变了知识传递的路径。信息开放获取运动的深入发展, 拓宽了人们开放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 为人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当前, 由于开放获取资源的类型五花八门, 其生成方式也各不相同, 如有ASCII、SGML、HTML、WORD、TEX、RTF、QUICKTIME等格式。面对庞杂的信息资源, 用统一的、便于利用的标准来规范和控制这些网络信息, 给人们提供有效学习和利用的途径, 以实现对开放获取资源的高效管理, 不仅是信息用户的迫切需要, 也是信息处理人员的神圣使命。目前, 信息开放获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出版开放获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 和创建开放获取仓储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两种形式。开放获取仓储又分为学科仓储 (DR) 和机构仓储 (IR) 两种类型。信息开放获取的顺利实现还需突破相关的技术难题, 不断完善基于“开放文档先导” (OAI) 的开放元数据机制、基于DOI的永久性保存与利用机制、基于搜索引擎的OA机制、基于Web Service的OA机制等等。[9]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开放获取的许多技术问题会得到一一化解, 加速推进信息资源的传播、交换、搜索、识别、利用, 不断降低读者或用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成本,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加快学习化社会构建的步伐。

(3) 信息开放获取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提供广泛的资源支持

信息开放获取思想提出来以后, 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公众的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许多组织机构开始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站, 一些研究性机构开始出版OA期刊, 一些政府和公益机构开始创建OA仓储, 为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信息开放获取的资源。目前, 信息开放获取资源建设还存在一些障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放获取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加之政府投入的不足和商业利益的存在, 一些组织机构很难为之付出努力, 使得信息开放获的资源非常有限;二是信息开放获取的资源系统建设牵涉面广, 主要涉及到信息开发、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三大系统的建设, 而这三大系统的建设又分别由信息生产者、信息管理者、信息服务者三大信息主体构成, 由于三者在资源支持方面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职责, 他们的联动作用及协作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开放资源的提供。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要求政府组织机构和社会各界最大限度地开放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 不断满足公众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让学习者和用户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为他们提供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和广泛的资源支持, 为他们实现自主化、灵活化、终生化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加速信息开放获取进程以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的对策建议

(1) 努力营造信息开放获取的良好环境, 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 知识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空前提升。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不断增强OA意识和责任感, 积极倡导并推行这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加大宣传OA理念, 广泛动员和正确引导社会公众最大程度地参与OA运动, 促进学习观念变革, 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灵活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

(2) 加强信息开放获取基础设施、技术及资源建设, 完善OA共建共享机制

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财力投入, 健全和完善广域网和城域网体系, 拓展网络带宽, 延伸信息端口, 保证高速接入, 使网络进入各级组织及千家万户。改造和新建各种信息资源传输与接收的网络平台, 使信息资源的应用安全、可靠, 满足学习者和用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要。社会各界要加强网站建设、加速发展OA期刊和建立OA仓储, 减少、降低OA期刊的运作成本, 缩短出版周期, 提高OA资源的传播、交流的时效性。加强OA资源标准化研究与建设, 建立国际通用的DOI标识符体系, 保证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应用。建立OA资源统一的、分布式的有效检索系统, 实现“一站式检索”, 不断提高OA资源的利用率。[10]整合政府、出版社、图书馆、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及社区的信息资源, 建立强大的OA资源库, 为学习者和用户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研究素材, 加速推进信息开放获取的进程, 不断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3) 健全和完善的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体系

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需要利用信息开放获取的理念及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和学习变革。由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向现代的开放式教育转型, 由“围墙内学习”向“围墙外学习”拓展, 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 由班级集中教学学习向个别化自主学习转变, 由机械、被动的学习向研究型、协作型和灵活型学习转变, 由单一媒体教学资源向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转变, 由单纯追求知识向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为社会公众最大限度地创造良好的教育与学习条件, 满足他们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在“知识和信息成为财富”的新经济时代, 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渴求日益增强。渴求信息开放获取、构建学习化社会、创造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的良好条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认知与理想诉求。在信息经济力量与技术力量的“双重”作用下, 信息开放获取与学习化社会的“契合”不断加强。学习化社会的构建需要信息开放获取的支持, 信息开放获取又将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不过在现实条件下, 信息开放获取理想的实现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还需人们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谈锋剑.世纪挑战——中国复兴期待知识经济[M].北京:蓝天出版社, 1998:6.

[2]屈林岩, 金鸣娟.知识经济与学习变革[N].光明日报, 1999-05-12, 第五版.

[3]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2-5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23.

[5]彼得·圣洁.郭进隆, 译.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 1998:403.

[6]珍妮特·沃斯, 戈登·德莱顿.顾瑞荣, 等译.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M].上海三联书店, 1998:导论8-23.

[7]党跃武, 谭祥金.信息管理导论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4-64.

[8]贾佳.从信息自由看开放获取的发展[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7 (3) :47-49.

[9]黄凯文.科学信息开放获取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7 (6) :760-761.

开拓获取信息途径 篇2

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课堂容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指导课上,不仅仅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新颖别致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在一节习作指导课上,我先是故作严肃地请某位学生走出教室,然后问:“你们知道他犯了什么错误吗?”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奇怪而又有点担心的交流着。而站在教室门外的学生更是局促不安,低着头一言不发。随后,我把那位同学叫进来,并告诉他们:这只是一个小游戏,那位同学并没有犯错。我看到同学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经历了这么多,你肯定有很多想法吧?现在就把它写出来吧。”同学们立即拿起手中的笔,十多分钟后就有大部分同学交卷,而且写得非常不错。有的同学写道:“我没想到咱们的语文老师也会和我们开玩笑。而且还把我们大伙都给骗了。”而那位“被请出”教室的同学更是感慨万千:吓死我了!我到底犯了啥错误啊?老师要怎么惩罚啊都快跳出来了。

信息开放获取 篇3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电子期刊;开放获取;OA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37-01

近年来,通过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术资料电子化的不断展开,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深度化、多样化以及国际化,催促着学术信息源头也要不断深度化、多样化。大学图书馆作为支持学生学习、实施高等教育以及进行学术研究等学术信息源头,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核心设施。在学术信息的交流中,发表研究成果的论文刊行媒体,已经渐渐从之前的印刷本纸质媒体,转变为通过网络发布的电子期刊。因此,为了将纸质媒体上的信息与电子化的信息进行有机互补,作为其使用者的大学生、教师们都希望能够高效、快捷地查找到详细需要的信息。但是随着电子期刊的种类数量大幅增加,占用图书馆可用资金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大学图书馆若希望维持电子期刊的种类数,势必要增大资金的投入。在这种前提下,开放获取(OpenAccess)作为学术信息流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大学中以至媒体讨论的焦点。

一、Open Access概要

学术交流原本是以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作为基础的,然而其研究成果的发表却要借助于通过学会以及出版社发型的学术杂志,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政府对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的大力支持,学术杂志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对于作为研究成果生产者的研究者来说,却感到获取学术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这种现状,在因特网普及的情况下,为了可以从网络中免费地、不受任何制约地获取学术信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了OA这种想法。

二、推行Open Access的意义与必要性

论文等学术研究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在对其内容有需求的时候,所有人都应该能够获取。基于这种观点,推行从网络上无制约地在线获取论文等内容为理念的OA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受到类似科学研究经费补助等公共资金补助的研究项目,为了使其产生的研究成果等学术信息能够确保向社会透明公开,从完成对社会进行学术说明的义务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认为促进OA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2008年4月开始,对于通过研究资金协助而完成并得出结论的论文,将该类研究成果登载到旗下开设的其他领域资料库PubMed Central中,以表明将OA义务化的决心。在我国,为了支持新兴学术信息的交流,希望政府、研究者、大学研究单位以及大学图书馆等相关单位更好地展示公共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数据的OA化的呼声也十分高涨。通过使用机构数据库,将大学中的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公开展示,提高社会对大学的认同程度,同时也回应了社会,履行了展示研究成果的义务。同时,通过机构数据库来进一步实行OA,从学术信息的发表到获取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化社会的优点,以达到信息化社会情报流通应有的顺畅与快捷。通过构建、使用机构数据库,不只是学术杂志上刊登的通过校对和编辑的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书、上课用的课件资料等等以前并没有得到广泛流通的各种各样的学术信息都可以通过电子化,得到广泛的流通。另外,虽然推行OA对于国际上学术杂志价格上升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通过推动世界性的OA化活动,从结果上来说,对于间接地解决学术杂志的价格问题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三、Open Access的现状

可以免费获取的OA杂志,与以前所贩卖的杂志有所不同,并不是使用作者的发表费进行刊行的,因此现在还不能说是主流。除此之外,虽然机构数据库的建造数量、登载论文数量都在稳步提升,但是与出版社所刊行的学术杂志相比,后者仍然是所有学术信息交流的中坚力量,相比之下机构数据库还很难说拥有大量论文与资料。然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ubMed Central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中以物理学研究为主的arXiv等面向专业资料库,限定了其收纳的对象范围,再通过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可以切实地收集、提供该专业中的一部分论文。可以说,今后机构数据库与OA杂志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实现OA的手段不仅局限于机关数据库与OA杂志这种典型的OA方式,通过多种形式最终都可以实现免费得到论文这一目的。例如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可以积极进行在杂志刊行后经过一段时间即可以免费获取这种形式,而一些大型的商业出版社也可以选择通过向作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其论文作为OA这种方式来进行。如今,学会刊行的学术杂志的电子化还不能说十分完善,研究者与大众对于电子化资料的认识与利用尚处于启蒙探索阶段,因此,OA可以向学会与大学图书馆提供一个可以联手的平台,既可以起到启蒙大众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学术杂志的电子化、OA化对于提升国家在国际间的学术地位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四、Open Access给大学图书馆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随着OA化在给大学的研究、教育、学习带来变革的同时,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也在逐渐变化,对图书馆中的预算、管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与挑战。

首先需要面临的问题是预算。向OA化进行转变,就意味着将消费者所要花费的采购费用转移到了生产者的出版费上面,这里的消费者是大学图书馆,而生产者则是研究人员。从结果上来说,由于大学图书馆不同于国家机构,普遍认为图书馆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应有所减少。图书馆究竟应该在APC的管理上投入多少精力这一点值得商榷,而由于研究人员向OA杂志的投稿究竟能坚持多久这一点无法确定,因此在预算这一点上显得并不透明。为解决这一点,可以通过引入拥有年费制度的OA杂志来解决。

其次需要着眼于沟通交流。OA在研究人员中依然普遍存在着不信任与误解,大学图书馆则担当着沟通交流这一重要职责。有许多研究人员对于在投送论文时所产生的费用持否定态度,而在发行方对自己的论文要求进行修改时也表示不满。为了向这样的研究人员阐明OA的优点、告知其使用方法及其重要意义,需要图书馆职员具备充分的沟通交流能力。

最后是合作。即便到了OA时代,仍然需要图书管理员拥有对元数据的管理以及保存资料等技能,但这些活动将不再局限于在个别部门的范围内执行,而需要在网络范围内进行,因此各个图书馆所能提供的资源、工具的差别将会越来越少,让专业图书馆员不再固定隶属于某一单位,而可以在多家图书馆工作这种观点已被提出。关于图书馆之间的OA战略合作,应需要进一步的对话,这可能会涉及到超越图书馆框架的合作。

随着OA的进展,大学图书馆虽然会失去一部分传统的职责,但其在大学机构中对于研究活动的展开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因此,推行OA至关重要,而大学图书馆面对OA化的不断进行,其做出的应对与自身的改革创新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杰.开放获取资源与图书馆技术服务[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5)

[2]郭艳丽.如何开展基于开放获取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科技信息,2009(33)

信息开放获取 篇4

关键词:开放获取,影响,比较

虽然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以下简称“OA”) 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但是, 这种热潮以及带来的创新性的价值与意义还未被更多的人认识到, 甚或, 有许多人对“OA”期刊和论文还持一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究其原因, 除了观念上的问题, 也有宣传上的问题, 更有实践上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地研究证实“OA”的学术影响与价值, 并让公众了解其优势所在, 这样“OA”的观念才会深入人心, 带来更大的价值。Stevan Harnard与Tim Brody的研究正是从两种类型论文的影响来科学地证明“OA”的价值。其研究成果与方法都值得国内同行借鉴与学习。

一、应该采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检验“O A”是否具有影响优势的方法不只是对“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引用影响因子做比较, 还应该对同一期刊 (非OA) 中出现的个体OA论文与非OA论文做引用统计比较分析。只有这样的动态持续比较才能揭示出用户对OA的迫切引用需求与OA在引用影响方面的优势。

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一项近期研究报告显示:传统期刊与O A期刊具有同等的引用影响因子 (Pringle 2004) 。据ISI宣称:“从Web of Science上覆盖的期刊中选取了8700种做研究, 目的在于检测:OA期刊与其他期刊相比在学科领域的表现是否有区别。结果发现:在引用影响因子或引用频率方面两种期刊并无明显差异 (http://www.isinet.com/oaj) 。ISI引用的期刊中, 191种OA期刊与8509种非OA期刊之间并无引用差异, 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http://www.isinet.com/oaj) 。那些曾经怀疑OA期刊质量和影响不如非OA期刊, 因此OA期刊不会被ISI引用的观点曾经存在过, 可事实证明这种怀疑没有科学的根据。这两种类型的期刊确实具有相当的引用影响。但是这种论证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二、需要进一步比较的因素

为了获得OA在影响效果方面的现实明证, 仅仅比较ISI期刊中占2%的OA期刊与占98%的非OA期刊是不够的, 因为两者在数量上还是存在太大的差距。因此, 还需要进一步比较的因素包括:

(一) 比较已具有较高引用影响百分比 (根据S w a n&Brown's (2004) sample (样本) 统计百分比高达20%-40%) 的文章与来自非OA期刊中由作者“自归档”的“OA”文章。

(二) 同时, 与同一期刊中没有被作者“OA”的文章做对比分析。正如ISI引用分析的始创者Gene Garfield (1998) 常强调的, 需要分析文章本身 (包含作者) 的引用指数, 而不只是分析文章所属期刊的引用指数。在“OA”时代这种分析开始呈现出的正是从频率术语角度要求提出的“可辨别的差异”的需要, 研究发现, 被引用的文章往往是那些支持OA的作者所发布的, 并且这些文章有出众的引用优势 (Lawrence 2001;Kurtz 2004;Brody et al.2004) 。尽管研究结果只在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和物理学领域中获得, 但是其分析方法与结果同样对其他学科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

早期关于引用影响的研究方法 (Lawrence (2001) ) ——“提高计算机科学领域OA的影响”有必要被移植到其他领域以检验是否计算机科学领域内基于会议的论文胜于基于期刊的, 检验这种结果是否具有典型性, 检验OA之于非OA的优势以及在线获取之于纸质的优势是否被反映清楚。

三、“O A”论文与“非O A”论文的影响比较研究及统计数据

幸运的是, 由于ISI数据库授权给OST (Observatoire des Sciences et des Technologies) , 一项由ISI慷慨支持的特别比较研究得以进行。研究团队的工作在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南安普敦大学以及爱丁堡大学进行, 研究将对ISI 10年期的样本中抽取14, 000, 000篇涵盖各学科领域的文章进行OA优势检验研究。

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于2001年完成 (Brody et al.2004) , 研究结果报告该领域OA的引用影响超过了Lawrence之前所揭示的, OA与非OA的引用率是2.5对5.8。

所有的数据表暗示2002和2003年的数据将会提升这一比率, 因为科学学科领域出版物的最佳效果都是发生在最初的3年, OA以及对人们对OA的认识, OA论文的影响度也会逐年提高。

良好的存取功能对于引用来说并非充要条件, 但也是必要条件之一。OA引人注目地增加了某些特定论文的潜在用户数量, 因为有些机构不能提供期刊论文存取工具, 而导致其用户转而寻求其他存取途径。因此, 显而易见的, OA能够增加用户量, 提高其影响力。

“阅读”对“引用”的比率会因为学科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004年Kurtz及研究同伴的报告指出:在天体物理学领域, “阅读”对“引用”的比率是处于17:1到12:1之间的平稳趋势, 而2002年Odlyzko的报告显示数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而Tim Brody的相关器/预报器[1]给出了分领域的下载/引用相关性的排列, 这可以用于预测论文在下载6-24个月后的引用情况 (http://citebase.eprints.org/analysis/correlation.php) 。

那些被作者以OA方式提供的文章在文章总量中的比例现在看来有急剧上升的趋势, 部分原因正是在于OA的影响优势已经凸现出来了。

因为越来越多的期刊已经公开准许作者把文章做“自归档”处理, 期刊影响因子也受益于日益提升的文章影响因子, 而期刊自身也希望证明自己并没有阻挡OA发展推进、阻挡学术研究与研究者交流的本意, 所以, OA也将会更加发展壮大。据统计, 2003到2004年间, 获得OA准予期刊的比例从55%升至83%。

RoMEO出版商目录准许“自归档”的期刊 (http://www.sherpa.ac.uk/romeo.php, http://romeo.eprints.org) , 以及已经正式准许作者/机构“自归档”的期刊比例 (当前为83%) 在持续增长, 准予OA出版的出版商从2003年的42%增至2004年的58%

2004年Swan&Brown的JISC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调查指出:“当作者被问及如果他们的老板或团队要求他们把自己的论文存入机构知识库时他们会做何感想, 绝大多数作者表示自己非常愿意这么做。

四、结语

获取信息渠道 篇5

此教案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结构图、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等内容。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分析信息获取的相关渠道。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意识到信息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要即时的利用信息,就必须准确的获取信息,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性。在本节内容中的难点是根据问题确定任务需求和信息来源,并获取信息,这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分析出信息的需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二)教学内容分析结构图

(三)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有一条:学习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性。本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致力于使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重要性,进而学会如何实行信息需求的分析,最后理解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很重要,是本单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本内容学时安排 “获取信息的渠道”部分为 1 课时。

二、教学背景 (一)学校 提供机房供学生和老师每人一台计算机、提供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并且能够连接互联网。

(二)学生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国内外开放获取期刊发展概况 篇6

热词:开放获取期刊 现状 层次

开放获取期刊即Open Access Journal(以下简称OAJ),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学术自由与信息共享无阻碍的出版理念而产生的期刊。OAJ使作者的学术论文借助互联网免费被读者使用,自由传播,唯一限制是要使作者著作权被充分保护。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期刊是否为开放获取期刊:一是出版作品是否可以被免费、自由使用,包括下载、打印、索引,甚至印制成册;第二个方面是,它是否以一种统一格式保存在至少一种由政府、科研机构等管理运行的仓储中。目前,OAJ大致可以分为5种类型:①完全免费型,即由研究机构、大学等负担所有费用,著者、读者不付任何费用;②著者付费、读者免费型,即由著者支付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读者免费获取;③混合型,即期刊整体为订阅期刊且由作者付费,但作者可以选择论文是否开放获取;④定期免费型,即一定时间内付费,一定时间后完全免费;⑤电子免费型,即纸质期刊为订阅型期刊,而电子版完全免费获取。

1.国外OAJ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从1994年由作者付费、读者免费的美国佛罗里达《Florida Entomologist》开始至今,OAJ正好有20年历史。根据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的数据,到2014年10月OAJ期刊数已达10048种,OAJ数量不断增长;增长部分中有新创办的,也有从传统期刊转型来的。专门从事OA(Open Access)的出版社在2000年后出现,BioMed Central就是在2000年创立。2003年PLOS社创办了《PLOS Biology》,2006年创办《PLOS ONE》。Bentham、Hindawi也创办有多个开放获取期刊。以荷兰Elsevier出版集团为例,该集团在2014年创立8种OAJ;2013年为19种,2012年为12种。根据Thomson Reuters的数据,自然科学各领域以WoS(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为研究对象,2003年到2012这十年间,OAJ增长最快的是物理学与生命科学领域,其次是地球科学与基础医学领域。可见,科研越活跃的领域,创办OAJ量越多,且欧美大型出版社创办OAJ较多。不同国家OAJ数量有较大不同。以ISI(ISI包含SSCI、SCI、SCIE与A&HCI)引文数据库收录的OAJ为例,截至2013年9月,不同国家OAJ数量差距非常大。美国OAJ数量最高,为53。巴西、南非与印度,分别为50、17与14。一个国家的科研是否有活力,是否充分流通与融合以及论文发表是否受其他因素的过多影响与该国OAJ数量密切相关。此外,科研人员数量与相应国家的语种对OAJ数量也有影响。

目前OAJ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欧美国家,二是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欧美国家OAJ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优质稿件。巴西、印度等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支持OAJ发展。以印度为例,印度OAJ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它要求全部或部分受政府资助项目的研究论文电子版在OAJ上发表。同时,OAJ发表的论文作者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OAJ的发展与其科技水平、政策支持以及学术研究环境是否开放、宽松有关。OAJ论文先出版后评价,而且是作者付费,这难免让人对刊载文章质量产生疑问。事实上无论从哪个国家来看,与传统期刊相比,目前OAJ刊载论文总体质量较低。

最近OAJ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一是增长速度较快,且有影响的期刊开始完全开放获取。从DOAJ网站数据看,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OAJ增数为912;而Nature Communications从2014年10月20日起完全开放获取。二是更多出版社加入OAJ创办行列,如Nature创办 Scientific Reports,Springer创办的SpringerPlus等。由于OAJ不受页码与刊期的限制,刊载文章的数量增长很快,覆盖领域越来越广。三是完全免费OAJ数量增加且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英国在2012年、日本在2013年推出资助政策,以促进完全免费的OAJ发展。四是刊文量越来越大,覆盖领域越来越广,影响因子也逐渐增加。英国专家预测未来OAJ发展的趋势:资助机构推动的强制OA使完全免费OAJ增加;收费被严格限制;作者既是付费阅读者又是作者;OAJ倾向于使用更加统一的技术标准。

2.我国OAJ发展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我国CSSCI 收录的533种期刊中,OAJ 120种。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的数据,在总数782种OAJ中除去社科期刊,2013年我国科技类OAJ数量总数为712种。我国在2013年正式出版的期刊中,自然科学类4080种,社会科学类2145种,英文期刊179种。已有文献都较难对我国OAJ进行总体性研究:并不只是层次高的期刊在OA。从广义上说,我国OAJ的数量并不小。不少期刊以自办网站的形式将刊发的论文在网上供读者免费下载,相应期刊扩展了影响力,而这又能得到作者同意。这些期刊在OA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据Nature向我国投稿作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有18%的作者不知何为OA,而这一数字在其他国家仅为6%。我国期刊OA多是各自为战。不少出版社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战略眼光,基本上没有像Elsevier出版集团那样一年创办OAJ达十几种的出版社。我国要推动出版单位整合与重组,必须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版单位能否形成资源集聚决定我国OAJ能否健康成长。与OAJ密切相关的是OAR,即开放仓储。由于OAJ分散,我国OAR现状不容乐观。数据保存缺少统一平台,不能实现长期有效保存,分类管理层次混乱。已有存储平台稳定性差,访问速度慢,有的根本无法访问。我国传统期刊所占比例很大而且生存压力小,因此进行OA的动力不足。另外,作者担心OAJ自由下载、免费使用会侵害自己的著作权。在我国著作权保护现况下,作者的担心并不多余。

nlc202309020724

3.我国OAJ发展策略

(1)要借助信息技术,更新办刊理念

OAJ以互联网作为出版终端,数据保存以电子形式;编辑出版模式与传统期刊有很大区别。互联网不再是传统编辑出版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编辑出版的基本平台。OAJ出版模式已经显示了强大生命力:高效率、低能耗、大容量。以《PLOS ONE》为例,它是先出版后评价,即科研成果由同行评议。另外,OA办刊模式借助数字与网络技术,把论文借助网站快速推送。我国期刊要借助信息技术,更新办刊理念,实现跨越发展。只有超常规发展才能实现追赶与超越。

(2)要有统一平台

目前较有影响的OAJ都由大型出版社创办,“散、小、弱”的出版主体显然不具有OAJ发展的人力与技术储备,更缺乏影响力,即使勉强办OAJ也可能无人问津。我国应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出版主体,争取出现一批大型出版集团。行业协会应该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与较大的出版集团整合成统一平台。这一平台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推动OAJ创办;二是推动传统期刊转型并与OAJ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发挥评价作用,使OAJ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行业与社会认可度,保证OAJ质量;四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有待改进的环境下充分保护作者著作权。行业协会与较大的出版集团整合实现难度不大且可操作性强,容易打造形成统一平台。

(3)要有政策强力支持

OAJ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美国2007年推出一项议案,要求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资助的科研项目必须开放获取。这一政策无疑大大推动OAJ的创办与发展。我国全国所有制性质的大学、科研机构众多,由国家和公立基金支持的项目也应该开放获取。一个好的OAJ对国家科技文化进步的作用巨大,鉴于国外完全免费OAJ在加速发展,我国要推动免费型OAJ的发展。此外,我国要有评价政策,以政策的形式对OAJ发表的科研论文以定性或定量方式与传统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折算,以提高作者在OAJ发表论文的积极性。从国外情况来看,OAJ发表论文总体质量偏低,与传统期刊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有监督,从政策层面确保OAJ论文质量。

(4)区分对内对外两个层次

关于我国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笔者更想强调的是语言方面。中文使用者众多,但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一般都是用英语首次发表。语言特点决定了中文期刊不可能像英文期刊那样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作者与读者群。相反,我国论文更倾向于在国外期刊以英文首次发表。大量受资助的论文在国外OAJ首发,而国内大量不精通英语的人又无法受益。这是很大的损失。对内是指国内研究需要而国外关注不多的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研究、饮食、书法、考古等受公立基金支持的论文要在我国OAJ首发。对外是指要以统一平台管理,实现各领域优质论文的中文首发,之后筛选质量高的论文在国外发表。要以多种形式,如奖励、评奖等扩大我国期刊的知名度,外国优质论文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期刊国际化,而且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5)要采取措施让OAJ各相关方乐于接受

OAJ的各相关方包括作者、读者、出版社、科研与学术机构等。要以OAJ的方便与快速使作者愿意接受。对读者来说,OAJ使信息获取更快捷,来源更广,信息即时性增强。对出版社来说,OAJ出版不受页码与刊期限制,可以在加大刊载数量与频率、扩大出版社影响力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OAJ的开放性使科研与学术机构的影响力借助互联网被延伸,受其资助的科研项目不再像传统期刊那样被局限在小范围内。除涉及保密内容的论文以外,科研与学术机构都愿意让署名为本单位的作者在OAJ发表论文。当各相关方都积极主动地推动OAJ发展时,其发展就有了强大推动力。

如何有效利用开放获取学术资源 篇7

一、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简介

1. 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DOAJ (www.doaj.org) 。

DOAJ的目标是覆盖所有学科的有质量控制系统的高质量科学和学术期刊, 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利用率和影响力, 对用户来说是一站式开放获取期刊。被列入的期刊必须经过同行审查或编辑质量控制。研究期刊内容是报告研究的主要结果或学术团体研究结果的概述。资源类型包括科学和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或评论文章全文。可接受来源于学术界, 政府, 商业, 非营利的私人都可以接受的。期刊的目标群体主要是研究人员。期刊的实质性部分包括研究论文并且所有内容应提供全文。收录所有语言的期刊。免费提供所有内容, 可接受免费注册用户在线注册, 开放获取 (如没有禁运期间) 毫不拖延。截至2011年8月, 共有3204种开放获取期刊, 627, 734篇开放获取文章。其中收录中国大陆31种, 香港、台湾各15种。

2.Bio Med Central (BMC, www.biomedcentral.com) 。Bio Med Central是一个STM (科学, 技术和医学) 的独立出版社, 致力于提供经过同行评审的生物和医学研究的开放获取文章, 率先开创了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是重要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商之一。Bio Med Central将发表的研究文章全部及时存入PubMed Central和多个其他国际档案库存储器上。Bio Med Central还允许作者立即将已发表文章的最终正式版存入任何适当的数字知识库。数家研究所和研究基金会已经制定了正式的政策, 恳请或要求其作者将发表的文章存入一个中央档案库存储器。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383个会员馆和支持者会员国。目前出版221种生物医学期刊, 内容涵盖生物学和医学的所有主要领域, 大多数文章都经过同行评审以保证有效的质量控制。在BMC上发表的所有原始研究型文献出版后可以立即免费并且永久在线访问。为使研究结果迅速、有效地交流, 对研究人员的开放获取是必不可少的。开放获取期刊有三种类型, 一是完全免费, 二是免费试用, 三是付费阅读。另外, 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已成为Bio Med Central会员馆, 中科院研究人员在Bio Med Central期刊上发表文章可享受会员补贴。

3.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预印本是指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 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的网址为 (http://prep.istic.ac.cn) 。并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网络服务系统之中。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 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该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 (SINDAP) 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子系统收藏的是国内科研人员提交的预印本文章, 收录的内容主要是国内科研工作者自由提交的科技文章, 一般只限于学术性文章。国外预印本门户 (SINDAP) 子系统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 该系统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目前, 该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80万条。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对作者上传的文章只是粗略的审核, 所以传播速度快、可靠性高, 利于学术争鸣。

二、开放获取资源的组织

1. 组织原则。

(1) 针对性。针对本馆的馆藏不足或新建学科的性质搜集整理网络免费学术资源, 补充本馆馆藏资源种类和数量, 特别是外文文献资源。 (2) 高质量性。于OA期刊或仓储有些没有经过同行评审, 信息发布具有随意性, 造成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繁杂混乱, 良莠不齐。因此, 对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内容进行审核是非常必要的, 可从网站的可信性、内容、意图、链接方面做出相应的审核以确保学术资源的高质量性和可靠性。 (3) 持续性。在研究人员, 学者, 图书馆员, 大学管理人员, 资助机构, 商业出版商, 以及社会出版商的积极支持下, 不断有新的OA资源产生, 又不时有已有资源消逝, 因此, OA资源库建立完成后, 要定期维护更新。

2. 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图书馆利用开放获取资源的形式主要有: (1) 把搜集的开放获取资源站点直接挂在图书馆的页面上, 注明“推荐学术站点”、“友情链接”、“免费资源”等并予以链接, 主要作为“电子资源”或“数据库”的子目录; (2) 把免费资源隐藏在各种学科导航之中, 学科导航对网上免费的电子期刊分全文、文摘、索引进行整理, 将开放获取资源与馆内其他电子资源进行初步整合, 以分类导航或统一检索的形式出现; (3) 将收集到的免费资源按类别或字母顺序组织起来, 分为OA期刊、预印本服务、主题网关、学术搜索引擎、重要学术网站等类别; (4) 有些图书馆对免费学术资源经深加工后, 形成专门的免费资源库, 或与本馆资源整合, 实现跨库检索, 即实现开放获取数据库和馆内其他资源库的整体揭示。由于每一个检索系统都有着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检索方式、不同的身份认证, 用户无法一次获取各种数据库的信息, 这需要图书馆对开放获取资源及图书馆内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整合方式有两种: (1) 独立开发。有些图书馆独立开发网络学术资源, 将不同OA期刊网站上的期刊整合在一个平台上。 (2) 利用数据库服务商提供的“跨库统一检索平台”来实现, 如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超星读秀检索等。利用这些统一检索平台, 将搜集到的OA资源与本馆资源整合, 实现多数据库的同时检索、分数据库显示检索结果。

三、OA的益处及利用状况

1. 益处。

在大多数情况下, 研究文章的直接用户是其他研究人员。开放式的访问有助于作为读者的研究人员通过开放获取得到他们图书馆没有订阅的文章。开放获取的巨大受益者之一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的用户, 目前一些高校很难支付订阅最新杂志的费用。所有的研究人员受益于OA因为图书馆不可能订阅所有的科学杂志, 最多也只能承担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是“连续出版物危机”。开放获取扩大了最直接的学术界的研究范围。任何人都可以读取OA文章。开放获取出版对我国的研究人员更有益处, 可以提高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度、更容易被西方的期刊编辑和基金会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增加在权威英文刊物出版的机会、随时接收所从事领域的最新咨询、文章及会议精神。

2. 利用状况。

在201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 2008年发表的同行评审的论文总量的20%左右可以在开放获取中找到。8.5%的期刊文献可以在免费的出版商的网站 (“金色OA”) 发现, 其中62%是完全OA期刊, 14%的订阅杂志延迟一段时间后电子版免费, 24%是个别开放的文章 (付款交单) , 其他为订阅期刊。另外11.9%的免费全文复本在其他地方 (“绿色OA”) 发现, 要么是学科仓储库 (43%) 、机构库 (24%) 、要么是在作者的主页或自己的部门 (33%) 。这些副本被进一步划分成发表文章 (38%) 的精确副本, 接受出版 (46%) 的手稿或提交的手稿 (15%) 。

四、开放获取主要组织机构

开放获取运动正在兴起, 目前, 有越来越多的资助机构要求被资助者必须将研究文章在开放获取仓储内存档。主要的开放获取出版商有Bio Med Central, Hindawi出版公司, 公共科学图书馆Sci ELO。开放获取组织有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 (SPARC) 、欧洲的SPARC、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商协会。SPARC是一个学术和研究图书馆国际联盟, 在1998年由研究图书馆协会建立, 旨在促进对学术成就的开放获取。目前, 他们在北美, 欧洲, 日本, 中国和澳大利亚有超过800个机构。欧洲的SPARC成立于2001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经开始实行强制性执行开放获取政策, 该研究院要求本院研究人员把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在出版的同时在PubMed Central进行存档。有开放获取政策的资助机构有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 加拿大健康研究研究院, 丹麦国家研究理事会, 欧洲研究理事会,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法国维勒瑞夫,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医学研究理事会 (英国) , 国立卫生研究院 (美国) , 威康信托基金会 (英国) 等。

这些开放获取支持机构为图书馆及科研院所的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机遇和发展契机,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支持开放获取运动, 充分发挥其在学术性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与整理方面的专长, 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免费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 利用建立主题网关、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和网络信息馆藏化等多种模式, 加强互联网免费资源建设, 补充馆藏电子资源不足, 最大限度地丰富馆藏资源, 真正成为连接用户与网络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满足读者日益高涨的信息需求, 促进学术信息的快速交流和传递。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公众访问万维网成为普遍。低成本的分销技术为OA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并促使非OA期刊文章的绿色OA自存档和金色OA期刊的创立。介绍了常用的OA资源。

关键词:开放获取,OA期刊,OA仓储

参考文献

[1]钱国富.开放期刊及其影响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5 (1) .

[2]Socolar主页http://www.socolar.com.2011-10-2

信息开放获取 篇8

对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 很难选择“科学共同体专业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子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等概念, 类似说法比较冗长, 难以理解。考虑到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 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之所以没有选择科学同行这样的字眼, 主要是因为在当下的语境中, 科学同行容易被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学科同行的确定, 一般依据它的最高课题、专业团体的成员情况和所读期刊。

一、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简析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 主要指学术交流, 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论文发表, 论文的传播模式对会议报告、开放课件等具有参考意义。

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 主要要素包括论文、网络、学科同行, 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本文提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见图1。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是一个拥有反馈机制的循环模式, 学科同行以网络为载体, 在同行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各个要素。

对论文而言, 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传播或者其他传播途径, 要想在作者、读者、资助者间建立互信, 必须保证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在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中, 同行评议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 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中, 同行评议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同行评议在传播模式中的位置并无定规, 既可以在论文发表于网络之前进行, 也可在论文发表于网络之后进行。

该模式中的网络, 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实时发表, 另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典藏, 即论文仓储数据库。学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 论文得以典藏并能实时查阅, 是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该模式中的学科同行, 是指能看懂论文并能进行反馈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该模式中的公众, 除了非科学共同体成员还包括非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他们也难以对论文进行反馈, 与非科学共同体成员并无太大区别。

图1是对学科同行内部科学传播模式的抽象概括, 这其实是一种无阻碍的理想描述——论文生产完毕, 快速发表典藏于网络, 学科同行阅读使用并进行反馈。在实践中, 相关工作者正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状态, 其中以开放获取模式 (Open Access) 为代表。

二、开放获取思想与其特点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也即专业交流, 除去面对面的交流, 一开始是通过写信等方式来完成, 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 以发表学术成果为目的的学术期刊出现。1665年在英国出版的《哲学会刊》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 是最早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是一种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 到目前为止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决策制度。

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期刊, 几百年来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

第一, 学术期刊体量有限, 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学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发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 学术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载太多文章, 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无疑问就被浪费。

第二, 时效性不强, 不能及时捕捉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当代, 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的周期过长, 会影响科学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进行了统计, 审稿时间不低于2个月的超过50%。

第三, 期刊价格快速升高, 读者不堪重负。纸质期刊价格升高, 出版商又通过IP和密码等控制电子版, 信息费用被抬高。据Library Journal的统计, 2004年到2008年, 平均价格相对上涨最高的为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期刊, 上涨幅度达到178%, 最低为数学与计算机学科领域, 上涨幅度也达到27%。

第四, 传播价值无法最大化。学科同行之外的公众, 基本不可能订阅学术期刊, 当其对某论文有需求时, 路径依赖导致其不知也难以查阅。纸质期刊数量有限, 不易保存, 后来者很难继续利用。

20世纪90年代开始, 学术期刊涨价与图书馆经费减少、网络使用范围扩大与学术期刊电子版访问受限、学术研究速度加快与学术期刊出版滞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渐凸显, 并导致学术交流危机, 于是开放获取 (也称开放存取) 得以提出并逐渐得到认可。

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出版模式, 它由作者付费而用户免费, 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获取该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 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与公众见面, 避开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机构, 促进了信息传播。在网络作用下, 文献检索更方便, 典藏也更有技术保证。

三、开放获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在美国的开放获取政策中,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的政策出现最早, 得到了美国政府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对其他国家或机构相继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开放获取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政策要求得到NIH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科学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在发表时应将作者最终手稿的电子版提交到国家医学图书馆管理的一个网络化知识库PubMed Central (PMC) , 以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本文总结论文纸质出版后的网络开放获取模式见图2。

这种模式下出版商认为, 若论文内容的复制版在别处可以免费获得, 出版商将没有能力收回投资, 也无法对科技出版持续投入。最后的妥协结果是, 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提交到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时, 其文本只能是作者接受同行评议后的文本, 而不是期刊编辑加工后的出版定稿。这虽有遗憾, 但期刊编辑改变不了论文的科学思想、实验数据, 只能在文字上进行润色或者统一格式等, 对学术价值几乎没有影响。因此, 图2仍然使用论文字眼。

很显然, 图2描述的论文出版模式, 本质上仍是期刊电子版, 但它与电子版仍有区别, 区别体现在两点:其一, 用户免费使用;其二, 论文进入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 典藏更有保证。在图2中, 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的购买、维护等费用由机构或者政府等资助, 但这里的论文仍然是同行评议后的论文, 其质量与纸质版没有区别。

图2模式的缺陷是明显的:其一, 中间多了期刊 (出版商) 这一环节;其二, 期刊的出版体量决定了开放获取的论文的数量;其三, 论文的出版仍然需要纸质期刊读者订阅付费。虽然只要有纸质期刊出版, 这一模式就可以维持, 但这种模式是比较被动的模式。

开放获取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开放获取期刊, 其中作者付费取代读者付费, 该模式的初衷是减少论文获取障碍、增强论文交流性, 其代表是科学公共图书馆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

在PLoS模式下, 科学家提交论文的同时也要支付一定费用, 这笔费用主要用于同行评审、存档以及编辑费用等。PLoS强调, 向作者收取出版费, 其目的并不是把出版费作为额外的经济负担转嫁给科学工作者, 而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而出版成本只是研究成本很少但又必须的一部分。论文经过同行评审后, 就进入开放获取仓储数据库, 用户可以免费长期使用。

PLoS于2003年10月创办的第一份开放获取期刊PLoS Biology定位于学科领域的高端期刊, 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然而, 对这样高成本的运作来讲, 仅仅靠论文作者的版面费是难以维持下去的, 于是, PLoS推出一种高级的科学出版模式——依靠较低质量论文的大批、廉价出版来资助和养活少数高质量旗舰期刊, 甚至在某些期刊上采取了轻度同行评审体系, 可发表任何在方法学上合理的文章, 但其接受率高、发行文章的量较大, 因而版面费远远高于其运行成本。除了版面费, PLoS类开放获取期刊其实还应通过广告等各种模式来增加收入。

有学者曾担忧开放获取期刊文章的质量不高, 但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证明, 开放获取论文比传统论文更容易被引用和使用。

有研究者通过对PLoS旗下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得出结论:PLoS的质量认证机制是健全和有效的。

在开放获取实践中, 还有一种免同行评议的预印本模式, 这种模式以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建立, 现由康奈尔大学维护和管理的arXiv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 不用同行评议, 作者只须按照一定格式将论文排版后就可以自由上传到网络, 满足了论文发表且快速发表的要求。作者在论文上传的同时, 也可以将其提交给学术期刊, 如果论文在期刊上正式发表, 文档库相关信息中就会加入论文正式发表期刊的卷期信息。

arXiv论文在开放获取前并没有同行评议环节, 即没有质量控制措施, 其质量控制体现在论文在正式期刊发表后的补充信息环节, 这种同行评议前就开放获取的模式在中国也存在, 创办于2003年, 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www.paper.edu.cn) 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 论文发表速度快。作者提交论文后,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编辑只进行简单的格式调整后就将其发布到网上, 该时间周期缩短至7天以内, 可以满足科研成果快速发布的目的。

其二, 同行评审体系在论文发表后有效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聘请专家担任同行评议专家并形成专家库, 只要作者同意, 论文发表后可自动分配给评审专家库中的专家进行评议, 并根据评审情况给论文标注星级, 对一些质量优秀的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还结集出版专门的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

其三, 采取强制性开放获取。2006年, 中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由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的课题实行强制性存取政策, 规定所有在研课题结题前课题承担人必须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2篇以上论文, 并注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及编号, 结题时认定与其他刊物等同。

其四, 完全的公益性。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李志民介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评审费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提供, 在网站上发布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 查阅、下载论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

其五, 有效保证作者的知识产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其作者提供打印刊载证明的服务, 列明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时间, 可有效确认科学发现优先权, 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

在发展过程中,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它没有采用开放获取运动所提倡的开放档案计划 (OAI) 协议, 开放获取资源至今未被任何数据提供商 (SP) 收割, 影响论文在线学术资源的使用和共享。10并且承认“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的论文为学术成果的研究机构尚不够多, 权威度也需要提高。

四、对国内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的发展建议

目前, 制约国内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网络数据库的覆盖面不够广阔, 加强网络数据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保证其覆盖面更广, 使其典藏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而目前网络科学传播平台比较分散:论文分散于不同机构主办的网站;科学公共事务的讨论分散于各个平台, 尤其是学科同行层次的平台, 难以站在科学共同体的角度讨论问题;面向公众的网络科学传播平台为数不少, 即使内容方面有精品, 公众也只能接触到其中一部分。对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 由于科研资金大多来自各级财政或者国有企业, 建议中央层面出台强制性规定, 论文成果均应首先发到国内并实现开放获取;国家可以创办网站专门用于开放获取, 把全国论文集中于一个论文数据库。对科学公共事务网络传播模式和面向公众的网络科学传播模式, 建议扶持几家已具有较好基础或者用户较多的科学传播类网站, 帮助其建设网络数据库并解决知识产权等问题, 尽可能多地典藏优秀科学传播作品, 方便用户查询使用。■

摘要:进入Web2.0时代以来, 互联网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得以充分展现, 科学传播作为继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之后的重要概念, 有许多新特点, 如何借助互联网取得更好效果, 需要系统地加以研究。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是网络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之前的科学传播研究中, 学者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公众层面, 虽有人提及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 但大多一笔带过。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也是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的基础, 本文以公共科学图书馆 (PLoS)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分析基于开放获取的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

信息开放获取 篇9

关键词:物联网,期刊服务,开放获取平台

近年来, 为了满足学术期刊论文快速传播的需求, 国际著名的期刊出版商纷纷推出了优先出版这项业务。目前, 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也先后推出了优先出版业务。虽然, 这些举措满足了学术论文快速出版的要求, 但是国内数字出版平台大多是付费下载运营模式,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术论文快速传播的进程。

开放获取即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OA) 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它允许用户将已获得同行认可的学术论文上传到网络上, 以便于学术成果及资源的快速交流和传播。开放获取使得用户可以免费获得相关科学论文和学术文献, 而不用受其版权和注册的限制。开放获取资源包括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教学信息的开放获取等。开放获取减小了信息鸿沟, 使学术交流更加便利、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更加快捷。因此, 本文借用现代物联网的技术优势, 基于物联网构建一个期刊开放获取平台, 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一) 概念。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一定传输协议, 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具有自我标识、感知功能, 并且可以智能地使物理实体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进行连接, 构成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互联网相联接的信息系统。

(二) 特点。物联网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联网中的物体上安装了智能系统 (智能芯片、射频芯片等) 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主要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智能物体”是对连接到物联网中的人与物的一种抽象。智能物体就是让它有了“感知”、“通信”、“计算”的能力。比如在智能家具的应用当中, 照明控制开关就是一个智能物体, 安装了智能开关的洗衣机就是一个智能物体。假设我们购买一个产品, 当我们把这款产品放到柜台结算时, 读写器就会通过无线通道直接读取标签信息, 就会把该产品的信息包括型号、生产厂商、价格等读取出来。

2.对智能物体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理解。通过配置RFID或各种传感器, 从而具有感知、通信和计算能力。智能物体能够感知到哪一种或几种参数, 是由所选用的传感器或RFID类型而定。通信能力可以使智能物体主动发送数据, 也可以被动地由外部读写器来读取数据;它可以进行远距离通信, 也可以在几米范围内实现近距离通信。计算能力不仅仅是简单地产生数据, 还可能是进行计算量比较小的数据汇聚计算, 也可能是进行计算量比较大的数据融合、路由选择、拓扑控制等。它具有正确判断控制命令的类型与要求, 并能够决定是否应该执行、什么时候执行以及如何执行命令的能力。

3.对物联网标识符的理解。在互联网技术中, 地址、名字与路径是有一定区别的。名字只是一个称号, 而地址表示它的位置在哪, 路径是代表从哪里可以找到它。名字跟位置的变化没有关系, 但是地址却表示着它的位置。在物联网技术中, 要实现的是全球范围内智能物体之间的互联和通信就必须解决物体标识问题。如果节点设备有足够大的内存, 并且应用系统使用的是TCP/IP协议, 那么就可以为每一个节点分配一个IP地址。IP地址分为IPv4与IPv6地址两类。这就要看系统使用的IP协议的版本。IPv4地址如今基本用完, 因此物联网中的节点开始使用地址空间更大的IPv6地址。物联网中的RFID标签编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 如今影像最大的两个标准是欧美支持的电子产品编码与日本支持的泛在识别标准。

4.智能物体与嵌入式的关系。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智能物体都应该属于一种嵌入式电子装置, 或者是装备有嵌入式电子装置的人、动物或者物体。二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需求应该可以确定智能物体的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大小。嵌入式电子装置的功能有很多, 可以是功能很简单的RFID芯片, 也可以是一个功能复杂的无线传感器节点, 可能使用简单的微处理器芯片和小的存储器, 也可能使用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芯片和大的存储器。

二、基于物理网的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的目的、意义和结果

(一) 基于物理网的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架构。基于物联网的开放获取平台包括:移动终端、互联网、读者、信息接收/推送源。具体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期刊获取、互联网与信息接收/推送源 (例如:贴有无源射频芯片的期刊、固定与物体上的无线传输装置) 进行信息交换、移动终端从信息源接收信息并可以有条件地将信息反馈给信息源。

整个信息平台的信息接收、推送源由基于PC机的期刊开发获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其中后台服务器应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 WEB服务器用于用户管理和信息存取 (或推送) 、数据库服务器是平台所有信息的存储地点, 同时数据库应具备大数据处理功能。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AD等手持可阅读设备, 移动终端上应搭载与期刊信息管理系统即服务端进行数据交换的终端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二维码扫描功能、期刊查询功能、期刊信息接收功能、阅读信息统计功能、基于阅读爱好的推荐功能等。在校园或者图书馆范围内应具有固定的信息采集源, 例如基于物联网的可接受信息的智能显示系统、该系统应具备阅读功能、查询功能等, 或具备跟移动终端相似功能的固定可触摸系统, 系统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采集, 这种固定终端可以更好地为可控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

用户利用终端设备 (移动终端、固定终端) 进行期刊查阅和检索以及信息提交等。信息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网络上传至信息平台, 后台通过PC机进行管理和数据统计以及相应的大数据处理等。平台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给终端用户, 为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阅读服务。

综上所述, 平台包含了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管理体系。具体功能如图2所示。

(二) 基于物理网的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的目的。一是进一步提升信息的开放度。期刊需要更大的开发才能有效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利用率。系统设计了基于手持设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固定设备的阅读管理系统、同时期刊上也具备印刷二维码的条件, 因此可以有效地提升期刊的开发程度。二是进一步提高服务的人性化、提高服务质量。传统期刊纸质订阅, 传播范围有限、当前移动终端和电子阅读设备覆盖率很高, 利用已有的物联基础将期刊电子化、数字化, 并根据其特点将其与终端设备紧密地联系起来, 为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三是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利用率。通过手持设备的信息流转的快速和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基于物联模式的期刊获取平台可以使没有接触或者少接触期刊的用户人群也有机会触碰到, 提升了期刊的利用率, 提高了期刊中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 基于物理网的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的意义。本文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平台设计思路和理念, 开放获取平台的物理特性上分为软件和硬件, 其中软件部分包含了三套系统: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固定阅读设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基于PC端的服务器管理系统, 三套系统互相联系, 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 同时与基于PC端的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备份和整合, 利用强大的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和挖掘, 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本文为利用物联网在期刊建设和服务上提供了指引和参考, 指出了可以利用流行的服务软件提高期刊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期刊要想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传播范围必须利用当今发达的物联网体系和互联网体系, 结合两网的特点, 要进一步进行深度挖掘和设计, 利用当前信息传播的特点, 并将期刊数字化嵌入在例如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上, 才能提升期刊的信息转换和提高期刊利用率。

(四) 基于物联网的开放平台的创新点。要在可控范围内增加嵌入式信息交换系统。根据调研发现期刊往往被束之高阁、其利用低下的原因在于不能与更多的用户见面、因此在小范围内提供可阅读的嵌入式系统, 是期刊走出去的一个尝试, 在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期刊会随着物联网信息流的传播, 其信息也会随之传播。

开发移动终端信息管理系统。这种便捷的应用可以放置在各种应用商店供用户下载、促进了期刊的有效传播, 同时增加期刊的阅读受众。

参考文献

[1]好搜百科.开放存取[EB/OL]. (2012-10-08) [2015-03-22].http://baike.haosou.com/doc/3319304-3496095.html.

[2]谭雪清, 付瑞平, 高倩.物联网识别是基础[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 2009

信息开放获取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从Internet上择选了10个国外主要免费电子期刊网站作为评价分析和演示的对象:4个医学专业期刊网站(PubMed Central;Free Medical Journals Site;BioMed Central;BioLine International);6个综合类期刊网站(High Wire Press;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Open J-Gate;FreeFullText;SciELO-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日本免费期刊全文)。

1.2 方法

对10个开发获取全文期刊网站的概况、学科范围、做介绍和评价并对4个代表性网站的检索途径和方法做模拟示范演示。

2 医学专业期刊网站的评价分析

2.1 PubMed Central(PMC)评价分析

PMC(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免费生物医学与生命科学数字化期刊文献集,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于2000年1月开发创建并维护,旨在保存生命科学期刊中的原始研究论文的全文,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免费服务。PMC采取自愿加入原则,期刊一旦加入,必须承诺在期刊出版后的一定时期内将其全文提交给PMC,由PMC向网络用户提供访问入口及文献全文的免费检索利用。到2009年1月9日,PMC已收录545种重要的生物医学期刊,其中有411种是全免费供全文,其余的134种在出版后分(1~6~12~36个月)开放[3]。PMC是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者理想的检索网站。

2.2 Free Medical Journals Site+

Free Medical Journals Site(http://www.freemedicaljournals.com/)是由法国的Bernd Sebastian Kamps建立的免费医学期刊信息网站,目的是促进网上免费医学期刊的利用。在FreeMedicalJournals网站的首页按期刊文种和刊名字母顺序(Title)、专业类别(Specialty)列出了其收录的包括英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等l0多个文种的1450多种医学杂志,包括: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杂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等开放获取期刊。网站所收录的全部期刊均标明免费、定期(过期)免费、试用期免费等信息,重要的期刊还标注了最新影响因子。用户通过该网站可快速查询并链接到全球免费的生物医学期刊网站,并可在网上免费阅读、复制、下载、传播这些期刊文献。用户也可以在该网站免费注册,定期通过电子邮件获得网上免费医学期刊的信息。在该网站通过点击"Free Books"也可以链接到其姊妹网站FreeBooks4Doctors(免费医学图书网站,http://www.freebooks4doctors.com/)。FreeBooks4Doctors免费医学图书网站按书名、专业类别顺序列出了700多种网上的免费医学图书,普通网络用户均可免费阅读这些医学图书的全文[4]。

2.3 BioMed Central(BMC)评价分析

BMC(http://www.Biomedcentral.com/)是一个独立的、开放获取期刊的网络出版商(The Open Access Publisher),从事电子网络版期刊的开放出版或协助印刷版期刊的网络出版。截至2009年3月,BMC向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即时免费查阅经过同行评议(Peer Reviewed)的生物医学期刊199种,分别按刊名字母顺序(Journal A-Z)和类别(Journals by Subject)排列。BMC出版的绝大部分期刊属于开放获取期刊,用户可以免费阅读这些期刊的全部论文(All Content Free)。少部分期刊发表的综述或研究报告类论文需要机构或个人订购后才能阅读,但研究性论文全部免费开放,如Current系列刊物。用户通过在该网站免费注册,即可定期获得新出版的期刊信息、新发表的相关文献的目次(TOC Alerts)等通知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网上投稿(Submit a Manuscript)。该网站还通过利用统计,向用户提供高频被阅读论文列表,用户可以通过该列表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BMC内容涉及生物学和医学各个专业。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在线或在线/印刷类刊物,其中包括Journal of Biology(《生物学杂志》)、Genome Biology(《基因组生物学》)以及Arthritis Research(《关节炎研究》)[5]等。

2.4 BioLine International(BLI)评价分析

BLI(http://www.Bioline.org.br/)于1993年创建,是一个由生物科学家和图书馆员共同维护的非营利性电子出版服务系统。从最初只是提供发展中国家的印刷版期刊的上网服务逐渐扩展成为提供发展中国家的经同行评议的高质量生物医学学术刊物和纯网络版(0nline-0nly)期刊的开放获取式全文阅读服务。该系统现收录来自巴西、古巴、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南非、乌干达、智利、哥伦比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克罗地亚、中国等国家出版的经同行评议的重要生物医学期刊58种。如: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0109y(《非洲生物技术杂志》)、Indian Journal of Cancer(《印度癌症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欧洲普通内科学杂志》)等[6]。

3 综合类期刊网站

3.1 High Wire Press(HWP)评价分析

HWP(http://www.highwire.org/或http://intl.highwire.org/或http://highwire.org/或http://highwire.stanford.edu/)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期刊全文的学术文献出版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于1995年创立。截止2009年1月9日提供的全文文献总数达5 094 326篇,其中在线免费全文达1 830 956篇,并且还在持续不断地增加。通过该界面可以检索Medline收录的4 500种期刊的1 800多万篇文章,可以看到文摘题录。该网站的内容涉及生物科学、医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及一些非期刊性质的网络出版物。其中生物科学及医学科学的免费全文数量最大且增长速度快。此网站涉及生物医学方面的免费电子期刊论文特别多且都是一些影响力比较高的期刊。如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and policy;Journal of infection preventio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7]。在当前出版的近千种杂志中,有30多种为网络免费期刊。包括:Joum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A:A Cancer Joumal for Clinicians、Clinical Diabetes等;200多种杂志为免费过刊,即在期刊出版一定时间(6~18个月)后免费开放,普通网络用户可免费检索浏览这些期刊在距使用日期一定时间以前发表的文献全文。如: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美国生理学杂志》)Blood(《血液》)等。都可在High Wire Press网站获取其中的免费全文文献。可以说,此网站是生物医学研究者信息来源的主要网站。

3.2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

DOAJ(http://www.doaj.org/)是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建立的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的指南性信息网站。DOAJ旨在覆盖所有学科、所有语种的经同行评议的高质量的开放获取期刊。截至2009年3月,该指南网站已经收录卫生科学、生物和生命科学、化学、历史和考古学、法律和政治学等l6个学科主题领域的开放获取期刊4 004种,在线提供全文的1 428种,开放获取论文267240篇。用户既可以检索特定的刊名,也可以按刊名字母顺序浏览期刊,或者按专业主题浏览特定类别的期刊[8]。

3.3 Open J-Gate

Open J-Gate(http://www.openj-gate.com/)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期刊免费获取网站[2],于2006年由印度推出的期刊全文信息网站。提供4 808种学术,研究和行业期刊供用户在网上查询使用的文献数据库。其中2 627种是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专业。是广大信息用户十分理想的网站[9]。

3.4 FreeFullText(FFT)

FFT(http://www.freefulltext.com/)是美国的一个文献传递公司提供的网上免费全文期刊资源信息服务系统。FFT网站维护了一个超过7000种的提供免费阅读全文的网络学术期刊资源列表,收录的期刊涉及政治、经济、医学、生物学、农业、计算机、物理、数学、教育等广泛领域。期刊的收录原则是:(1)被收录的期刊至少有一期在网上提供的免费全文内容;(2)这些内容互联网上的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获取。FreeFullText.com将这些期刊按照刊名字母顺序排列,每种期刊前详细标明了提供免费全文的年、卷、期部分和资源链接。一部分资源链接到该期刊的网站首页,一部分直接链接到免费卷期所在的网页,一旦期刊停止提供免费全文服务,FreeFullText.com将把它从列表中去除。如果同一期刊在不同的网站上发布它们的内容并符合FreeFullText.com的免费规则,这些网站都会被收录进FreeFullText.com的列表[10]。

3.5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

SciELO(http://www.scielo.org/)开放获取多学科资源:A-gricultural Sciences(农业科学);Applied Social Sciences(应用社会科学);Architecture(建筑);Biological Sciences(生物科学);Chemistry(化学);Earth Sciences(地球科学);Engineering Exact and Earth Sciences Geosciences(工程科学和地球科学);Health Sciences(健康科学);Humanities(人文);Legal Sciences(法律科学);Linguistics,Languages and Arts(语言学,语言与艺术);Mathematics(数学)Oceanography(海洋学);Social Sciences Others(社会科学其他);并可与Biomed Central;DOAJ;High Press;OpenJGate;Periódicos Capes;PubMed Central等网站连接[11]。

3.6 日本免费期刊全文

J-STAGE(日本科学技术信息电子集成)(http://www.jstage.jst.go.jp/browse/-journallist)为了保持和发展日本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在国际一级,重要的是传播优秀的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向世界瞬间报导,内容涵盖各个学科。为此,主要是计算机化学术团体的公告和研究论文,用户可在互联网上获取开放的期刊文件信息。为支持信息用户的需求,建立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电子杂志发布与提供服务,截至2009年2月,日本科学技术公司提供782种期刊和945 915篇论文的服务。期刊表:公告;报告;JST报告;组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学术会议论文等[12]。

4 四个代表性网站检索途径的演示与结

4.1 HWP的检索与结果

在检索框里输入HWP网址(http://www.highwire.org/),点击"连接"就进入了此网站界面。检索途径有四种:第一种是在Anywhere in Text栏里输入所查信息的关键词。第二种是在Title only栏里直接输入所查期刊名。第三种是著者(Authors)检索。第四种是根据期刊字母顺序表检索。下面主要演示第一种主题词(关键词)检索途径。在Anywhere in Text框内输入所要查找的关键词。欲查"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点击Search,共检出25272 articles。第一篇:"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laboratories for physiology research by undergraduate in bioscience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点击此文标题右侧"Full text"获得全文。此文共有参考文献(References)21篇,其中有3篇属Free Full Text论文;3篇在线(online)论文和1篇[Medline]论文。属上述3种形式的7篇论文都可回溯查得全文。用户根据需要可回溯检索。这种举一反三的回溯性检索方式可以获得大量的有关该主题文献。在此网站,还有引文说明,对所检的文章如果被其他文章引用,便在此文后标出(This article has been cited by other articles)所有引用文。引文越多说明原始文质量越高,并且引用文在时间上要比原文更新颖。检索者可根据需要将引用文属Full Text的都检出来。如此文参考文献的第19篇"Restoring physiology to the undergraduate biology curriculum"点击后,在文后有7篇引用文。并且这7篇引用文都属Free Full Text。利用上述检索途径,用户再将其他所要查的关键词检出。如Biophysiology research(查得86篇);Biopsychology(查得367篇);Biorheology(查得1 829篇)…。

4.2 PMC的检索与结果

将PMC网址(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输入地址栏,点击"连接"便直接出现PMC网站界面。检索途径有二种:第一种是按某一专业的期刊查找文献,检索步骤是:按照期刊字母顺序表,欲查人类资源与健康方面的期刊。"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就点击首字母"C-H区",在此区找到。点击刊名便可显示出该刊的卷期目录表。欲查2009年7卷。点击此卷后显示该刊所载内容目录表。用户通过浏览找到需要的论文。第二种途径是用关键词检索:欲查有关生物于环境方面的关键词:"Biology in environment"在"Finde Articles:"框里输入,点击后,查找到(47 813篇)。再将有关生物医学的其他关键词检出。如Biological life research(55 486篇);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19 258篇)…。

4.3 BWC的检索与结果

输入BWC网址(http//www.Biomedcentral.com/),点击"连接"就进入了此网站的检索界面。点击任务栏的journals A-Z后,出现202种免费生物医学杂志的类目表。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浏览找到所需杂志。点击后出现此杂志所有论文。欲查"BiopsychoSocial Medicine",点击后有6篇贴题论文,点击题下Full Text便获得全文。文后有21篇参考文。

4.4 BLI的检索与结果

在检索框里输入HWP网址(http//www.Bioline.org.br/)。点击"连接"就进入了此网站的检索界面。点击任务栏的ALL JOURNALS。显示出16个国家的58种杂志。用户通过浏览找到所需杂志。欲查"Indian Journal of Cancer"。点击后显示出此杂志的2008年45卷4期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点击后显示出此期的内容目录。用户通过浏览找到所需的论文。欲查"Awareness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of an urban resettlement colony"。点击后显示出此文的文摘,然后再点击右上方的FULL PAPER便获得全文。文后有21篇参考文献。其中有6篇可查得全文。

5 讨论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中的垂花门下一篇:新生儿败血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