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2024-06-26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精选十篇)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1

世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评价很高, 认为是:就业的最佳准备, 经济的坚固基石。与德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国家遍及全世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基于一百多年来传统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 “双元制”中“双元”分别指一种私人办的企业和与国家办的学校, 企业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学习地点, 将技术和劳动组织的最新成果引入企业工作过程, 学习过程中既与企业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同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学生一方面在企业参加劳动, 另一方面在各州举办的职业院校参加理论知识学习, 学校教学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讲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法律、外语、体育等普通文化知识, 目的让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实现对企业学习必要性补充, 实现实践和理论并举的双轨制教育。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2.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均是围绕职业的形式展开, 职业劳动过程中对职业劳动的地点、范围、资格要求等进行了规范, 同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试评价等也进行了规范。倡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按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 以行动导向展开教学实施, 围绕职业资格进行为考试考核评价。职业教育中企业和学校按照法律法规各自行使自己的教育职责, 企业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 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教育经费上, 企业承担自身部分开支, 可列入成本, 学校的办学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实现在微观上办学与教学中企业与学校、实践与理论合、工作与学习的三结合, 同时在宏观上在国家层面实现经济部门与教育部门、私人积极性与国家积极性、劳动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的三结合。学生以学生与学徒两种身份在两种不同地点接受两种不同的训练, 课程设计中包含职业技能理论与实务两类课程, 采用相应的教材, 教学实施中, 企业一般配置实训教员, 实训教员通常是企业的人员, 即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学校教师分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 理论课教师又分专业理论课和普通文化课两类教师, 实践课老师主要完成技能实践课授课, 技能 (资格) 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 学校负责专业理论课和普通文化课考试, 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而企业通过行业协会颁发相应资格证书。

2.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被评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归因于主观、客观多个因素综合作用, 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具有愿意选择职业教育的传统职业文化

德国的职业文化中一个根本的特质是崇尚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劳动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不会认为劳动者低人一等。据德国联邦调查统计的数据, 在德国现存的上层、中层、劳动阶层和下层四类社会阶层中, 超过三分之一的民众把自身划归到劳动阶层中, 职业工人群体位居其中, 该类人群认为自身社会地位居于中游, 收入水平较高, 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在自我评价方面能够产生光荣和骄傲的满足感。同时, 在收入层面, 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不用交纳学费, 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对希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尽早获得经济独立的年轻人有较大的吸引力。正是受这种职业文化的影响, 德国家庭和青年人愿意选择职业培训教育。

2.2.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优势明显

2.2.2. 1“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明确。

“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企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真正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2.2.2. 2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对教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了规范, 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要经过两次国家考试, 第一次考试旨在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核, 然后需要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和一年企业实习实践以后, 方可参加第二次考试, 验证教师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实践课教师至少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毕业工作3-5年后再到工长学校培训1年半左右的工长培训班教育考核、职业教育学培训考核。保证实践课教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政府制订的继续教育法规针对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要求职业学校的所有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培训, 保证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 在实践中也做了一些探索, 收效显著, 特别是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了共识, 不断深化对高职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从而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从总体角度我国仍然还没有深刻理解, 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由于中德两国的国情不同, 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 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实现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3.1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我国也提出产教深度融合, 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完善办学模式, 大力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关键要推动五个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为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

校企合作的效果在于对工作过程的把握, 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将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培训, 同时作为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实践实训是学生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景情境, 以问题或项目带动实践实训。

3.2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具有讲师的基本素质, 能够熟练驾驭课程、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 还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工程师素质。因此, 既要把住新教师进口关, 又要注意在任教师的培训和企业实践, 完善“双师”界定标准, 不单纯以培训证书或资格证书来认定, 注重企业生产实践经历, 能胜任指导学生技能训练, 努力建设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既包括学校专任教师有包括校外兼职教师, 为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总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世界各国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视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样板, 科学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通过本土化实践,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互相渗透, 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2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本文通过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及特点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学徒的试点有所启示。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院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5xjskt-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0-03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经济发展的柱石”。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学习、模仿和引进这一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对促进本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培训为辅,校企密切合作、交替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教育主体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是企业,一元是学校,这是两个教育主体,也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场所。企业起主导作用,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培训过程,还是考核鉴定,都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着重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理论知识培训则主要在学校进行。

2.两种身份

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培训的人员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而后找到一所与其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学校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就企业而言,受培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需要继续接受教育。

3.两种法律制度

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围。

4.两个主管单位

企业的职业培训按联邦政府颁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行,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职业学校必须依照此大纲组织教学。

5.两类课程

“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课程划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双元制教育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两者平行进行密切合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6.两种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整套实训教材。而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州负责编写,没有全国统一的出版物。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

7.两类教师

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则属于国家公务员。

8.两种考试

受训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协会或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技能测试所占的比重很大。有的实践技能考试时间长达14小时;专业知识考试一般只考3-4门,总时间为5-6个小时。

9.两条经费渠道

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企业除了出资购置培训设施、器材及原材料、学习资料以外,还须支付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

10.两类证书

受训者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进入劳动市场所必需的由行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工人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则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颁发。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德国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准则。虽然行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全面掌控、协调好各方关系。

(1)有法可依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有法可依、违法必究。2005年修订的《职业培训法》更加明确了政府主导下的企业主体地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才有资格提供培训;企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必须遵守联邦政府制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条例;培训职业必须是《职业培训法》所规定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认可的;职业名称、培训学时、课程大纲、技能和知识、组织准则以及考试标准等都有法可依,覆盖各种职业岗位群;学徒须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的形式、内容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受《劳动法》约束;企业必须给学徒培训工资补贴,企业培训导师必须具备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各州政府监管下的行业协会监督、审查和考核职业教育全过程。

(2)有经费投入

除企业投入以外,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市政府以及联邦就业服务中心等均花上千亿欧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用于教育,花费70-80亿欧元(约占教育支出的8%)用于双元制职业培训,这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德国政府支持职业学校发展的拨款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00-2001年德国职业培训的整个支出就已达到了218亿欧元。在德国,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是免费的,德国各级政府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级负责,如州政府负责公立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或养老金,地方政府或机构负责校舍维修、设备购买、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同时州政府也会给予经费补助;对于私立职业学校,州政府给予业务以及人事经费的补贴等。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双元制”投入,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

(3)有监管考核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各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和统一标准,有效干预和监管,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德国政府在联邦、州、行业、企业四级均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他们各司其职,对职业教育教学进行协调、监管与考核。如联邦一级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需求,向联邦政府提出职业培训方面的建议;每年在官方网站上发布职业培训报告等;行业一级负责审查企业培训的可行性和职业培训教师的能力,监督企业培训执行情况,还负责培训协议的注册以及对学生评估的认证、管理和颁发资格证书等。

(4)有评估考核

《职业培训法》规定学生学徒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考试标准,行业协会依法评价学员的学习、负责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委员会至少有包括雇主、雇员和教师在内的3名成员组成,以保证国家考试的权威性的公正性。按规定,期末考试要涵盖4-5个职业基础范畴。考试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考试时间也各不相同。

2.企业参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企业深度参与。在德国,大量企业自觉承担着职业教育的法律主体、教育主体和经费主体的角色。

(1)企业认可“双元制”培训方式

德国企业认为:一方面,能够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这种无形的资本会带来高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是人才资源储备的较好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培训中,虽然有所投入,但他们的薪酬只有熟练工人工资的1/4-1/3,而这些培训学员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企业还可以减少劳动开支,降低成本;第三方面,可以保持从业人员的稳定,也是传承企业文化的一种方式。从本企业培训的学生中雇佣学员,由于他们熟悉企业的社会环境,了解企业的目标与专业岗位职责,因而会比较热爱企业,企业由此能保持相对高的岗位稳定性,减少员工的跳槽带来的损失。

(2)企业乐意为“双元制”培训投入

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费用大部分来源于大中型企业,主要以直接资助和设立基金的集资资助等形式提供。企业承担的费用占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大部分,甚至达到政府拨款的7倍多,是劳动部门提供经费的3.4倍。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费提供,无论是企业或跨企业职业培训,还是公立或私立职业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真正的投入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他们从思想意识中乐意为“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投入,尽管一个学生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7万欧元,3年约需5万多欧元。

3.社会认可

(1)实用主义思想造就了德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历来特别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能和质量,务本求实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德国社会普遍的心理,德国制造的产品厚重结实、坚固耐用、不求华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被视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实用教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他们看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用功能。企业界人士更是认同优秀的职业教育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而把提高工人素质和促进技能的娴熟寄托于职业教育,并主动寻求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合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崇尚技能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

德国人普遍认为,具有某种技能(职业资格)是个体生存重要的基础,也是感受自身能力、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德国学生从小学4年级后就开始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之后进入了职业学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职业。虽然从长远看,接受职业教育可能不如大学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高,但他们从来都不鄙视职业教育,也不盲目追求高学历。他们的理念是:只要赚得钱多,无所谓上大学,好的职业就等于好的社会地位。

其实,“双元制”职业教育也不单是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技能,而是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等理论的系统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据统计,在15-18岁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接受过高素质的职业训练,在德国每年高考录取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不立即进入大学学习,而是先参加“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然后再进入大学学习。许多德国人十分看重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荣誉,甚至将这种职业带来的荣誉刻在墓碑上。正是这种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助推了德国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可,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全盘移植到中国来,但是德国“双元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

1.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崇尚技艺而不鄙视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有一句谚语是:不教会青年人手艺就等于让他们去偷。所以,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的束缚,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职教在许多人眼中被看成是普通教育的附属物或是教育体系的“旁门左道”,这种观念是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格外重视,特别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给职业教育界带来了春风,中国现在比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视职业教育,也正在搭建中职、高职、大学教育的“立交桥”,但传统思想的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除了在舆论导向方面需要大张旗鼓宣传外,更主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修订、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技能人才的地位;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考核形式等,并从国家层面严格就业培训准入制度,实现企业用工与职业培训制度的相互沟通与结合,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法制化、正常化和健康、有序运行。

2.寻求校企合作是关键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有机配合和相互促进,特别是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德国,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条款涉及行业、企业的办学与培训,但不是约束性的,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与义务。在现代学徒制中需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国家应从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产品出口等方面对有资格参与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保障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有序开展。

产学研合作,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想提高职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国家层面进行干预的同时,作为学校更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准确接到企业给抛来的橄榄枝。学校也不能一味等靠要,也要主动出击,寻求企业的帮助与支持,主动邀请知名企业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传经送宝,加强深度校企合作。送优秀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加强双方沟通与交流,解决企业中的技术难题,培训企业员工等,使企业认识到学校的能量,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从而达到校企互惠共赢的目的。

3.培养一流师资是根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教育教师为本。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均来自于企业的师傅,这些人员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胜任。而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德国政府审查更为严格,不仅对他们有学历要求、企业实践证明,还要通过两次国家级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德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主要是依据联邦政府的规定,通过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在我国,虽然政府对教师也很重视,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许多教师没有专业技能、没有企业实践经验,虽然也规定“职业学校教师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实践”,但这只是一纸空文,许多学校都没有认真执行。学校中有限的实习指导教师只是疲于应付大量的实践课程,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许多年轻教师由于怕脏怕累不愿从事实习教学,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资金短缺又不能很好引进,造成职业学校实习教师缺乏。

针对目前现状,职业学校应从两方面进行实施。一是从企业高薪引进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择品德好、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训,特别是侧重于操作技能与企业实践的培养,真正组建一支品德好、理论丰、技能强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教学改革是基础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许多职业学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种种迹象显示,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教育部文件也同时指出了未来一个时期职业学校办学的方向,那就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前提下,校企共同开展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

借鉴德国“双元制”成功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校企要联合制订教学计划、商讨教学内容,共同进行人才的培育。校企要把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实践环节的就业能力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要尝试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任务)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整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的完整行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引导,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或任务的咨讯、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与反馈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行动方法和自觉的行为意识,从而构成完整的职业行为方式。

5.投入教育经费是核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职业教育没有钱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政府的的共同投入,其主要经费来源就是政府的拨款和企业的主动参与投资,而国家和各级政府承担职业学校的各项费用,不仅如此,政府还专门拨款支持“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管各类企业培训的各种行业协会,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政府办学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也大多由政府投入资金,但企业的投入几乎为零。这与德国恰好相反,德国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投入是企业承担的。如何让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这是摆在中国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大难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搞了多年的,但真正合作了多少,到底是如何进行合作的,企业到底为学校投入了多少、投入了什么,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中国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多少具有前瞻性的人物,他们只是讲究经济效益、关心的是产值。员工缺乏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甚至社会上直接招聘,没有技能达不到要求,辞退重新招聘,反正中国是人口大国,否则,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的主管做什么?社会上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市场又为什么那么热闹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尽管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创新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还有很远,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华,加上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别是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现代学徒制必定会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3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认识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学徒制开始,整个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协会培训中心和国家职业学校三方共同进行的,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中心,学制一般为3至3.5年,主体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企业主要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培训,职业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培训,企业和学校都必须执行德联邦的统一教学大纲,同一标准共同完成对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省技工教育的启示

虽然我国技工教育与德国双元制教育在运行体制和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德国双元制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教学模式的改革。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岗位需求为中心,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技工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转变成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走出课堂,摆脱课本、课堂的制约,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社会能力、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校企合作,同生产紧密结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其中重要的一元是企业,学生初中毕业后,想上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首先要联系一家接受企业,找到自己的学徒岗位,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再联系一家职业学校,成为学校的学生。企业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负责相关的理论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一般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教学大纲提供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公共实训中心)代为培训,企业广泛参与。技工教育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体系中,虽然最近几年我省各技工院校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目前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用人用工层面上的校企合作,未能将专业技能培训和课程开发纳入校企合作的范畴,技工教育今后必须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按照各专业的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共同培养,使学生真实地接近企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熟悉未来的工作岗位,培养出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3.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是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重要补充。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培训中心,难以单独组织专业培训,因此组织企业或有政府主办公共培训中心,可以对学生、教师、企业职工及大学生再就业等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4.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技工教育来说,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特色、既懂理论又掌握丰富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是发展技工教育的关键,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无论是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还是企业或培训中心的实训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经过两次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方能上岗,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进修一次,从而使师资队伍知识不断更新,接受到更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我省技工院校在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教师定期培养的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和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轮岗培训,保证教师的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我省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篇4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发达完善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国家立有职业教育法,经济部主管全国职业教育。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法,各州立有相应的职教法规。

1. 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教育,是由校企合作联办,职业学校一般设在企业里,直接与企业挂钩,校企联合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习培训,学生边学习边上岗实习,两者同步进行,毕业时学生同时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毕业后零培训上岗。

德国学生读完第13年级后愿上大学的可直接就读(不用高考),愿上职业学校的也可直接到企业报名,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报名时必须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因此,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选择学生。如果学生选择学习的工种该企业没有,则由该企业负责送学生到其他企业培训。学生实习期满,通过考试、考核,取得相应的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即成为该企业的正式雇员。

2. 职业培训的管理

德国法律规定,每个企业都有职业教育培训任务,所有这些企业的职业培训由各地的工商联合会进行统一管理。各地的工业企业必须加人当地的工商联合会,成为会员,并缴纳一定的会费。工商联合会代表企业的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当地的职业培训,监管各会员企业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反过来又对联邦和州的政策产生影响。工商联合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考察企业是否具备职业培训的能力,对各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查、认定及管理,并组织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

3. 办学经费

办学经费如教师的工资、学生的培训费用等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共同承担。据统计,德国每年用于工业企业方面的职教费用达120亿欧元(其他行业如手工业、服务行业、自由职业、农业等除外),其中一半给学生发生活补贴,其余是教学设施、教师薪酬等方面的开支。或许有人认为德国企业在教育上花的钱太多了,而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德国工业发展快,产品质量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业教育。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多元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学校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考核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选出的工会代表或企业代表、培训企业培训师、培训学校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全国统一结业考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2. 德国专业课程体系职业化与模块化的融合

德国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传授与普通能力,人类交流和社会相关联的专业职业能力;职业自由性高,这是为了克服在社会和劳动市场上不断转化的要求,根据欧洲市场的增长而产生的,唤起进修和继续进修的愿望,挖掘潜能增强愿意,负责任的处理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双元制”模式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的,并且确立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这一结构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理论课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有课程又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始终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的。

在整个实训与实习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不搞模拟性的所谓生产实习,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他们严格按要求进行,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下岗后,他们必须整理工具,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由于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1. 符合条件的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培训任务已经成为法律规定,并得到全社会公认和自觉遵守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双元制教育的核心和前提条件。表面看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两者相互分离,但体现在学生个体上,则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能够零培训上岗。而我国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很多企业正处于转型期,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在学校进行,由于实习实训条件有限,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可能同步进行,大部分实训教学属于仿真模拟训练和现场参观实习。毕业时,虽然学生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但离零培养上岗还有明显差距。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2.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区域特色,立足为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职业教育统一由当地工商联合会负责管理和协调,各州立有相应的职教法规,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非常明显。我国区域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依靠一支庞大的规格多样、类型齐全、训练有素的技术队伍。应该说这种发展趋势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基本上相互脱节,很难起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转换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迫在眉睫。

3. 德国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签约制

职业学校、企业、学生的责权利明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具体可行,教学组织严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高,并且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单纯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培训的责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完全照搬双元制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目前采用的订单式培养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辟一条良好途径,应逐步推广。

4. 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而不是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

作为职业教育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其变化幅度、速度极大,对劳动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如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作的转变,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信息爆炸,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劳动者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竞争机制要求劳动者具有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说,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5. 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应体现下述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企业需求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相对稳定原则即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广泛适应原则即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德国以科学的方法———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形成。“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我国颁布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6. 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脱不开普通教育的学历教育模式,毕业生有文凭无技能。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应该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

德国的职教师资尤为精良,职校教师除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年龄要在24岁以上。而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来源于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这样,就形成职校教师受过师范教育者不具备专业技能,懂专业者未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现象,而且都缺乏专业实践技能。严格地讲,都不符合职业技术的要求。因此,国家应通过立法.规定职校师资标准并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有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要求新任专业教师必须先下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

8.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路子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确,在职业培训时企业唱主角,学校只是配角,通常职业学校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的挂钩,而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学校找行业协会,再由行业协会找企业,共同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而且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技能培训也不是机械的分工.而是合理的渗透和完善的结合。企业有自觉参与和支持职教的理念,德国企业界有个共识"职业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德国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直接进行或参与职业培训。企业参与职教,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又解决了教育的投人问题。我国财力有限,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部解决所有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实习训练场所,还需企业对职教的参与和投入。但我国的企业家因受其特定地位的限制,其中具有长远眼光能将职业教育视为促进企业发展根本因素的还很少,整个企业界投入搞职教的意识非常薄弱,这样导致我国许多职业学校因无实践条件和场所在模式上便滑入和普通教育无二的"学堂"式教育,而企业陷入“工荒”状况。这种与德国企业参与职教的差距;昭示我国应千方百计地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教。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中德政府对两国间教育的交流愈加重视,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随之日益紧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与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如何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成为高职职业院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13-01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况

所谓双元制(das Dual-System)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职业院校学生以及各企业、工厂的徒工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它的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另一元是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它的主要职能是让学员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重点在于培训学员的实操能力。

两方共同组成培训者负责培训学员,学员同时接受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培训和企业、工厂技能方面的培训。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也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负起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工厂对人才的要求?M织实施教学和岗位培训,并且双元制培训也受到德意志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承认并且拨款支持。

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铁血宰相俾斯麦早在19世纪70年代-19世纪80年代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宰相之后,就开始制定了若干职业义务教育法则法规,并在日后对其进行逐步的完善。如今德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在继承了以前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经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五十余年的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已经成为德国国民中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法制进一步完善的情形下进入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德意志联邦政府(西德)于1969年正式颁布了职业培训法。从此,德意志联邦各个州的职业教育拥有了共同的基础,职业教育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业培训法中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且规定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合理的劳务和文化学习的时间分配和培训年限。

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职业学校层面,另一个是职业进修层面。职业学校属于职业基础教育,是普通中学义务教育的一种延续。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有义务和权利接受职业学校的培训。培训的学制通常是三年的时间,一些州规定职业培训义务延续至职业学校结业,而另一些州则是延续到学员年满18周岁。职业院校的专业分为五大类别,即工业、商业、家政、农业以及综合等。

此外,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大特点,一是学员受训期间大部分的培训活动是在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进行,少部分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二是学员接受两个单位管理,德意志联邦法权之内的企业、工厂或公共事业单位和联邦州主权之内的职业学校。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1.国家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高职职业教育的法制体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成为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因为德意志联邦政府和各个州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并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而我国目前高职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相对较少,职业教育体系尚有待完善,基于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应全面制定适用于高职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这将有助于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拓宽办学思路,积极与企业之间尤其是外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成立校企合作班级,由职业院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共同监督教学过程及实训过程的实施。此项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施者和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高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职业资格的取得和教师的深造培养。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且还要参加培训进行学习。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聘任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4.引进德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重新建立考评体系

伴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交给学生一个项目,让学生自主地查阅资料并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寓教于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国高职职业院校可以学习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引进德国一些优秀的高职实用教材予以借鉴,并结合我国高职教学的特点及要求进行改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增加实操技能训练的比重,同时重新建立考评体系,在注重学生知识考核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操能力的考核,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纵观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值得我国高职职业教育借鉴,但在借鉴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具体的现实状况,从而提升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芳本.叶本度.莱茵浪花-德国社会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76

[2]刘来春.从英、德职业教育之比较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1993(1):22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6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7-01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较长的历史,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代表,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这一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制的实施使得德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闻名于世。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和借鉴。1992年劳动部下发《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提出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徒培训模式。2013年我国开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多所高职院校开始了试点工作,但是在试行过程存在许多的问题。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典范。研究当前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行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但总体来说,可以用四个词语表达,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1]目前有约520所高职院校参与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培养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发展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世界其他各国所借鉴,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

“双元制”又称“双重职业训练体系”,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双元制结构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及时运用于工作实践并转化为专业技能,形成创造生产价值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2]德国“双元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我管理、重在成长”的教育理念。”[3]德国社会并不鄙夷职业教育,反而崇尚技艺。

(二)各相关主体定位明确,权责分明。企业在“双元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既是投资者和参与者,也是教育成果的受益者。企业同时还要为学生选定学校和专业,与学生签订合约。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和文化课的学习。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生和学徒。

(三)先企业后学校的招生录取过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过程是学生先与企业签订合同,然后根据学生特点选择职业,最后再选择学校进行学习。它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情况,也考虑了企业人才需求。

(四)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招聘和培训制度,在教师的学历、资历、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他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他们的职业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4]

(五)校企联合密切,企业积极参与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从招生到培养、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学校都与企业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十分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大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实践与培养基地,并且主动参与投资。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一) 转变“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在我国,社会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种观念严重妨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首先就要打破传统观念,尊重职业教育。

(二) 明确各方职责、权利与义务。试行现代学徒制,其最直接的利益主体就是学生、学校和企业。在试行过程中要明确各方职责,可以签订协议作为保障。学生(或监护人)与学校、企业签订协议。学生在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培养后,要履行协议要求。

(三)提供专业选择指导,完善招生制度。我国的高职院校招生都是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在确定专业后,再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想学习哪些技能、擅长什么都不是很清楚,因而盲目选择专业,结果出现对专业不感兴趣等问题。学校在招生时可以先按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在学生进校后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优势,可适当进行专业调整。

(四)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的试行要求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师招聘时严格考核,包括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掌握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试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是主要参与者之一,没有企业的参与,现代学徒制就不可能实施。在我国,许多企业顾虑自身利益,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企业是实施实践学习的基地。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依靠政府的力量,在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和行业的协同努力下,开展好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提供经验和指导。同时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为更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进 主编.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申文缙,周志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5。

[3]徐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职的启示[J],2014。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7

1 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三个层面

1.1 思想层面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 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 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 其表达了双元制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它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一思想层面的二个重点在于“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 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 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 在这一思想层面的指导下, 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 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 还是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1.2 机制层面

双元制是一种制度, 其是国家立法双方遵循, 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 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 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便进行职教立法, 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 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 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 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 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 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 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 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等等, 这一切均使双元制的“机制层面”更为健全、更为完善, 而使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1.3 模式层面

德国双元制又是一种模式, 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和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 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 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 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 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用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 是学科体系, 而职业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它具有严格的法律基础。联邦整体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 明文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 进大学必须获得许可证。各州在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 根据各州经济结构特征和具体情况, 又有相应的法规, 对于职业教育, 如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 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设有联邦职业教育所, 州、地区也有相应的机构, 机构中有企业和雇员双方的代表;“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其主要特点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 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业协会的地位, 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业协会的成员。企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行会中有一个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由企业、雇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 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以及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

在“双元制”教学中, 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 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 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比如, 在企业所遵循的法律基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 在职业学校所遵循的就是各州制订的学校教育法。企业所执行的教学文件是职业培训条例, 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就是各州制订的教学计划框架。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 职业学校的则是理论与普通文化课。企业所采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所编制的技能模块, 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是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 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 但教材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符合企业实际, 贴近职业现实。企业的教育者是实训教师, 由企业雇佣, 经过职业培训, 有2到5年的教学经验, 学过教育学、心理学, 没有犯罪前科。职业学校的教师, 则必须是大学毕业生, 经过录用考试, 没有犯罪前科。在企业, 学生的身份是学徒, 并与企业签订合同, 合同由行会管理, 企业每月向行会交纳一定的费用。在学校, 他们则是学生。考试的方式也不同, 在企业, 由行会组织进行技能考试;在学校, 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 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则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费用由企业负担, 在学校的学习费用则由州政府支付。

3 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前的职业教育, 向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必需的职业技能与相应的经验;二是进修, 主要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变化而进行的短期培训;三是转岗, 行业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原有产业的从业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 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以适应新职业需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都围绕职业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由各州根据实际需要,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完成。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双元制”教育究其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 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 增强了社会实用性, 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与教育, 2007, (7) .

[2]聂磊, 申文缙.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的理论模式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

[3]陈炳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8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从最初的“师徒制”发展到今天已有百年以上历史, 在德国众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独树一帜, 最具特色, 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借鉴的榜样。

北京市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金融专业教师参加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赴德国培训项目, 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哥平根商业学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 通过对职业学校、合作企业考察、教学观摩等活动, 深入学习了解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制度, 法律保障、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在德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也同样为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1820年手工业革命时期, 开始出现的师傅带徒弟, 是职业教育的萌芽, 1897年后经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开始出现培养技术工人的子弟学校, 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萌芽期。1908年德国颁布了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 1938年, 德国开始实行普遍的职业义务教育, 1948年, 二战结束后, 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正式命名, 1969年《职业教育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相继出台, 1981年《职业教育促进法》颁布, 在近百年职业教育实践中, “双元制”职业教育不断完善和进步, 逐步发展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德国总理科尔在《双元制在统一的德国的力量》演讲中指出:在德国这样一个资源不足的国家, 经济实力是以从业人员的技能为基础的, 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青年是德国的最大资本, 是德国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保障。因此,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国家立法支持下逐步建立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其含义是指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青少年通过选拔考试被企业录取为培训学员后, 在规定时间内, 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 在指定的学校里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经考核达到要求的培训学员, 正式成为企业员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将企业和学校、理论和实践、学习和就业紧密结合,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

1.“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拥有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 可以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四大类型。德国法律规定联邦各州具有文化教育自主权, 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隶属于州政府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联邦各州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都建立了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得到法律保障。

在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完成5年制初级中学学习后经过初级中学毕业考试进入2-3.5年制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阶段, 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阶段, 举办这种教育的学校是“双元制”职业学校;另一种是完成6年制中级中学学习, 经过中级中学毕业考试进入1至3年制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阶段, 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举办这种教育的学校是“双元制”职业学院。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其共同特点是:一是企业和学校相互协作, 建立并构成“双元制”伙伴关系, 其中, 一元是企业, 另一元是学校。二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运行主体包括企业、学校、政府、行业协会和学生。一般情况下, 企业每年向社会发布招收培训学员的信息—→学生根据企业信息选择企业并参加企业选拔考试—→企业录用培训学员—→学生和企业签定培训协议—→企业为培训学员选择并安排职业学校—→学生每周1.5~2天在学校学习、3~3.5天在企业由培训教员 (师傅) 指导下进行实习和培训。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 政府 (联邦州政府) 根据所管辖区域企业用人需要和职业大类, 配置建立若干所职业学校, 学校 (职业学校) 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教育服务。企业和学校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企业和学校两者合二为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企业和学校虽然呈现双元属性, 但企业处于主导地位, 职业学校要跟踪企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新技术变化,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行业协会 (德国工商协会) 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颁布法律性文件;二是制定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三是教育质量、培训合同执行、企业培训教员的监督检查;四是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咨询服务;五是为学生提供企业招聘信息、制定统一考试方案等。

3.“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联邦各州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学校法》等法律文件, 规定并明确了企业、学校、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 企业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时, 必须为其提供2至3.5年制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1/3的时间安排到学校学习文化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 2/3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企业须承担全部培训费用同时, 还要支付“双元制”学生大约400~600欧元/月的实习工资, 而职业学校对所有在校学习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学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联邦州政府拨款。《职业培训条例》规定由德国工商协会 (IHK) 统一颁布职业大类标准 (目前约有365种) , 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 必须参加有关职业大类的统一考试, 取得德国工商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工作, 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4.“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来源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根据职业进行设置。《职业培训条例》规定,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学校和企业都不能自行设置新专业。所有职业都由德国工商协会 (IHK)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 以及产业结构变化, 进行调整和制定, 并定期向社会颁布, 自2000年以来, 新增了26个教育职业, 这是30多年来德国职业教育最为剧烈的变化, 目前, 在德国规定的职业大类大约93种, 对应的职业 (专业) 大约有371个。

通常情况下, 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须有初中或高中毕业证书。学生根据企业向社会公布的招收培训学员信息, 通过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企业, 企业按照规定, 通过三个步骤进行选拔。第一步是初选阶段, 对报考学生的简历、入学前学习成绩进行评分, (比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储蓄银行每年招收200名培训学员, 报名人数大约1000人) ;第二步是笔试阶段, 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注意力情况;第三步是对考生进行分组, 采取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方式进行, 综合考察学生的职业潜质。考生被录取后, 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企业给学员安排实习岗位, 并指定实习指导老师 (师傅) 指导学员实习, 根据职业岗位特点、家庭住址等因素为学生选择一所学习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职业学校, 这样, 被企业录取的培训学员, 具有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双重身份, 并开始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

5.“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学校学习课程和企业实习培训课程, 这两类课程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定。企业实习培训课程的设置依据是根据《职业培训条例》规定制定的《培训框架计划》, 该计划对实习培训时间、内容等都进行了详细而又明确的规定。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培训中心, 专门对培训学员的学习、实习进行教学安排和管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依据是联邦各州颁布的《框架教学计划》, 该计划对职业学校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明确规定, 学校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实施。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有两部分组成, 一类是职业学校教师, 另一类是企业实习培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专职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 任职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然后通过联邦州政府统一组织的第一次资格考试, 进行两年期的教学见习, 再通过联邦州政府统一组织的第二次资格考试, 才能成为正式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习培训教师由企业自主聘任, 一般包括培训顾问、培训教员、师傅、监管人员。企业培训教师的任职前提条件是具备“双元制”职业教育经历, 毕业后具有4~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通过德国企业培训师的系统专业训练和认证注册 (AEVO) 考试, 或者师傅资格考试, 才能成为企业培训教师。由此可以看到, 德国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是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6.“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和职业资格认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是由结业考试、培训合格考试和毕业考试三部分组成, 学生通过三部分考试, 分别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毕业证书。

(1) 结业考试。

也称为职业资格考试或职业准入考试, 根据职业培训条例, 这种考试都由行业协会负责 (IHK) , 学校和企业都没有考试的权利, 它是“双元制”考试的关键,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被考者是否能作为专业人员胜任其岗位工作, 考试内容包括规定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考试形式采用完成实际工作项目方式,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 在提交书面报告的同时, 还要进行答辩。

(2) 培训合格考试。

它是培训企业或企业培训指导教师 (师傅) 在对培训学员进行培训期间的过程性考核, 并在培训学员完成培训后, 为其出具培训合格“教学证明”。

(3) 毕业考试。

它是职业学校根据培训学员在学校期间学习的课程, 组织的考试, 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方式, 考察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和能力。考试合格为学生出具成绩单, 也称为毕业证书。

以上三种考试, 结业考试 (职业资格考试) 是培训学员正式进入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证书, 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影响力远远超过职业学校进行的毕业考试。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学校课程教学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 接受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 在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 企业和学校都是教育的参与方, 在企业导向作用下, 联邦政府文化教育部 (KMK) 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在1996年对“双元制”职业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 开始试行“学习领域”课程, 职业学校按照学习领域规定的目标和学习内容构建“学习情境”, 指导教师设计教学单元, 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方面的课程, 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1.“学习领域”和“教学计划”

在德国, “学习领域”是联邦政府委托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发的课程纲要, 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课时等提出原则性意见, 并用“学习领域”文本方式进行规定。在“学习领域”确定原则基础上, 各州统一制定并颁布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职业名称、岗位及岗位群、学习领域名称, 以及每个学习领域的学时、开设学期等信息。

2.“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是一门课程的若干个具体、完整的一项学习任务, 它是由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要求, 结合教育教学规律特点, 开发出的一个个包含了知识、能力、素养等综合性学习任务。每个学习情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课时, 以及实施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和工具设计。“学习单元”是一个学习情境中的一项能够独立安排的学习活动。设计“教学单元”的任务由教师完成, 设计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学习情境, 按照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工作过程;

(2) 有明确的教学问题和结果;

(3) 解决问题的过程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化环节 (一般称为六步法) ;

(4) 在每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 都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 实现“教、学、做”一体。

3.行动导向教学法和能力培养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 适应企业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进行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行动导向教学, 有目的、系统化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教学情境中, 通过完成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学习, 获得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行动导向教学被德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者总结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行动导向教学是教师在进行整体教学活动设计的一类教学组织形式, 如项目教学教学法、兵棋推演法等。微观层面的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多样化具体教学方法, 如轴承法、场地法、学习圈等。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对学习者的培养目标不再仅仅是“知识”, 而是“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能够兼顾这三种能力培养。

(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和职业相关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得这种能力;

(2) 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 以及独立负责一项工作任务时, 能够自我学习, 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需要在教师创设的特定学习环境中, 通过完成具体教学任务来实现的;

(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关系能力, 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

兵棋推演教学法举例:

第一步, 进行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 也是该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础, 良好的知识储备可以让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并能在竞争中富有策略。

第二步, 建立规则。规则相当于为竞争双方建立了必须遵守的限制 (比如在银行经营中, 国家的相关金融政策等等) 。

第三部, 初始数据。初始数据保证了竞争方要在同样的初始条件下开始竞争。

第四步, 成立竞争小组。采用小组方式开展多对多的竞争博弈, 在突出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的基础上, 关键是培养学生讨论、分析, 并达成一致策略的社会能力。分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 (组合搭配式、数码报数式、线绳法等等) 。

第五步, 轮回竞争。竞争轮回是竞争方在初始条件相同的情况开始竞争博弈。核心在于各小组的竞争策略确定。一旦竞争策略确定, 就可以通过设置策略数据, 并由计算机推演出竞争结果。所谓轮回, 就是可以开展多伦次的竞争博弈。

第六步, 监控过程。教师在其中主要扮演裁判角色, 当一方不遵守规则时, 有权进行裁决和修改其数据。

第七部, 评估结果。每一个竞争轮回结束, 教师将推演结果进行发布, 通过结果发布, 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 并加强小组间互相学习。第八步, 汇报评估。采用小组汇报式, 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人能力等。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政府主导、国家立法是职业教育实施的基础

在德国, 一是通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职业教育, 保证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按照法律规定, 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州政府承担, 企业培训经费由企业承担, 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 不仅能够免费在职业学校学习, 还能够从企业获得400~600欧元的实习工作报酬。三是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建立互通互认机制,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层次差距, 只有类型不同。

在我们国家, 应当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立法, 进一步加强和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一是急需用法律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这样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 才真正不靠“人情”, 而靠“法律”。二是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之间建立互通互认立交桥, 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还有利于解决家长和学生报考职业院校的后顾之忧。三是结合中国国情,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突破职业教育学历化, 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职业培训教育之间建立立交桥, 融合学校教育标准和社会用人标准, 兼顾连续学习和非连续学习, 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的职业教育制度。

2.行业协会的作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在德国, 大约有80家工商行业协会分支机构, 不仅负责颁布国家统一的职业大类和相关职业培训条例, 还负责企业培训资格的认定、企业培训教师资格认定、培训合同履行和纠纷仲裁, 更重要的是负责组织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颁发, 从而规定了人才培养标准、培养规范和质量评估要求。

在我们国家, 应当通过国家立法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 一是专业大类和专业标准应当由行业协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合作负责制定和颁布。二是改变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多口径问题, 统一由人力资源劳动保障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来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和组织职业资格考试。

3.职业学校行动导向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9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

(1)双元制的一元———职业技术学校。首先,职业技术学校是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其次,职业技术学校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实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校,大多使用教和练相结合的方法。(2)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培训中心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机构。企业内职业教育包括“双元制”职业培训、 熟练工短期培训、各种职业继续教育,以及大、中学生的实习。 其中,跨企业培训中心最重要的培训是学员的职业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等。

双元制模式的特点是:(1)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同生产紧密结合,以保证学以致用。(2)先进的培训内容、方法及用人单位的积极参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3)良好的互通互融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吸引一定数量的优质生源。(4)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考核办法,以保证教学培训质量。(5)国家标准,第三方权威认证, 法律保障,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综合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主要从上面几个方面保证职业教育的高效性。

二、德国双元制教学计划培训规则制定

(1)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由各领域的专家、企业家、高级培训师、学科带头人、心理学家等组织课题组,确定完成方案,经州教育部门专家认证,批准执行。其特点:一是教师团队组织教学课程内容模块,二是教学课程内容模块可以交叉互用,基础知识互融互通。(2)企业培训中心培训规划。由联邦科学教育部负责下达,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培训规则,经联邦经济发展部组织专家认定,批准执行。其特点:一是学习领域专业方向培训全面专业技能,二是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以核心能力为目标。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启示

双元制的培训教学模式,之所以能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是因为它有高素质、高水平、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也是成绩一般或差一点的,因为成绩优秀学生上文理中学或大学了,和我们现在学生生源有相似地方,生源质量也不是很好。为此,也造成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上很大的困难,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要。 数控技术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众所周知,数控技术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国数控技术人才极为匮乏。双元制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因此,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更好地培养应用型高级数控技术人才。而四步教学法通过讲解、演示、模仿、 练习四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数控技术内容与技巧, 因此,也要重点采用。四步教学法适合初学阶段的技能练习,可以小班教学形式进行。讲解:讲解课题的全部内容和过程。讲解要点,安排提问机会。演示:示范课题的全过程,重点难点放慢速度,可以多次示范。模仿:根据教师的示范练习,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试做。让学生理解,说明道理。练习:充分练习,分析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这样,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与严格训练,可以真正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成为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无论数控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只有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实用的教学培训方法,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向前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并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篇10

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以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为代表的DH模式 (Duale Hochschule) ;另一种是以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 (Hochschule Ulm) 为代表的“乌尔姆模式”, 这两种模式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本文将详细分析比较这两种双元制模式, 以期找出可资借鉴的做法。

1“乌尔姆模式”综述

1.1“乌尔姆模式”人才培养方式

按照“乌尔姆模式”开设的高等双元制专业, 都是由乌尔姆工商联合会和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共同合作实施完成, 不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也授予学士学位。这样专业的开设是在1999年由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首次尝试, 因此被称之为“乌尔姆模式”。

入学新生应与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伙伴院校签订有整个学业期间实习阶段的培训合同。学制4.5年, 学生应完成职业培训和大学学习。主要内容为: (1) 职业实践培训。学生根据职业培训法选择一个被认可的职业接受相关培训。比如机械工程方面专业的学生可以接受工业机械师的培训, 或者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电工以及汽车机电技术工人的培训。 (2) 大学学习。目前“乌尔姆模式”可供选择的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专业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汽车电子和通讯工程等共10个专业。

培养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共计9个学期来完成。

第一阶段包括5个学期, 其培养内容有: (1) 第一学期与职业相关的培训, 如在合作企业或职业学校里进行的机械师或电工的培训; (2) 第二、三学期共2个学期的基础学习阶段 (每学期17周, 分别为15周理论教学和2周考试) , 在高校里进行, 结束时要进行学位预备考试; (3) 第四、五学期为职业培训, 要求同第一学期, 结束前必须进行有工商联合会组织的技能资格考试, 通过后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预备考试结业证书。

第二阶段包括剩下的4个学期, 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有: (1) 学校要求的所有专业学习阶段的课程; (2) 在企业里 (利用学期衔接的空余时间) 通过运用工程知识完成实际工作项目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 第九学期前半段为实习, 后半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并参加答辩。

1.2“乌尔姆模式”的特点

“乌尔姆模式”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学时更长的实践教学环节, 合作企业可以针对公司自身特点有重点地开展员工培训, 这样也可以减少以后员工入职的适应时间, 并且在学生毕业前企业与学生双方都可以相互考核和检验彼此是否合适。 (2) 较短时间内获得双证。学生可以获得两个全值的毕业证书:法律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士学位。 (3) 经济上的支持。学生在学业期间会从合作企业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招聘时企业明显对有过专业工人技能培训经历的大学毕业生表现出浓厚兴趣, 因为这些基础扎实、与职业实践相关的技能已经为大学学习打下了具有诸多优势的良好基础。而且已经获得的动手能力 (工程感觉) 、与那些具有不同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和部门的同事们一起在机械加工领域工作过的经验对于今后的工程师工作尤为重要。

2 DH模式综述

2.1 DH模式人才培养方式

DH模式源自于当年由戴姆勒-奔驰、博世和洛伦茨标准电气公司倡议发起的所谓“斯图加特模式”, 高中毕业生因而有了相对于普通大学之外的选择。1974年10月1日首先在斯图加特和曼海姆成立了双元制学院 (BA) , 2009年3月1日原来8所BA合并成立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 (以下简称DHBW) , 可以颁发学位, DH模式在跨区域和国际上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DH模式包括两个学习场所, 一是学校 (理论) , 二是企业 (实践) 。理论与实践模块交叉进行, 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学制三年, 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两年的培训和教育后学生参加助理工程师资格考试 (Inziwischenprüfung) , 三年后参加学位考试。

作为DHBW的合作伙伴,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来培训学生, 并被视为大学里享有平等权利的一员, 持续不断地参与修改双元制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设立。通过企业选拔入校新生, 保证了优秀的目标明确的高中毕业生来学习, 他们对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拥有极高的兴趣。企业和社会机构与学生签订为期三年的合同, 在学习期间提供报酬。实习阶段取得的成绩作为大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DH模式特点

(1) 高中毕业后立刻开始职业生涯。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积累了包括职业生涯中必需的社会能力在内的职业经验。他们在三年的大学学习的同时, 就积累了一年半的职业经验, (2) 卓越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大约85%的DHBW的毕业生可以继续在原公司工作, 这样高的比例在巴登-符腾堡州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毕业生可以直接在企业里独自承担要求很高的任务, 此外, 职业发展状况调查表明, 比如在德国IBM公司, 进入领导层的员工, DH模式的毕业生, 普遍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更年轻、而且他们的收入普遍超过平均水平。 (3) 经济独立。学生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 他们在整个学业期间, 无论是理论阶段还是实践阶段, 每个月都可以领取薪水。因此他们不必像其他学生去寻找兼职, 可以完全专注于学业。 (4) 详尽及时的指导。一般一个班级的规模很少超过30个人, 保证学生能获得详尽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方法能力, 而且还拥有非常强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 这样就为今后正式进入职业生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 总结

可将“乌尔姆”模式称为融合职业资格培训的大学教育, 而DH模式则可称之为融合实践的大学教育。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除了将高校作为传统的学习场所, 也把在企业的培训视作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或职业实践与大学学习紧密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分阶段进行。

两类模式有以下比较重要的几点不同:

(1) “乌尔姆模式”学生通过实践培训后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而DH模式的学生则没有。 (2) DH模式每三个月理论阶段与实践阶段交替, “乌尔姆模式”以学期为单位组织教学。 (3) 学制不同, “乌尔姆模式”学制4.5年, 而DH模式为3年。实践部分学时“乌尔姆模式”稍长, 理论学时则基本相同。DH模式的学生理论学习阶段课程安排得更为紧密, 学生学习强度较大。 (4) 相对而言, DH模式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紧密, 理论阶段与实践阶段交替轮换的频率更高。 (5) “乌尔姆模式”理论学习部分与普通专业一起统一安排, 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 不需单独开设课程。

国内提出“早一点接触专业、早一点确立职业目标、早一点参与实践”的教育理念, 与高等双元制紧密联系实践的做法是一致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如何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 使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领域错位发展、办出特色, 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德国两类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分析, 对我国工程类高校创新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办出自己的特色, 有较好的启迪作用。

摘要:德国高等双元制教育是德国在加强大学教育实践性的一个尝试。本文对两种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做了对比分析, 以期在全面了解德国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 对工程类大学探索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启迪。

关键词: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实践

参考文献

[1]熊火金.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09 (2) :52-55.

[2]姚寿广.德国两类技术型大学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3) :92-95.

[3]徐理勤.德国第三级教育领域中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职业学院 (BA) ——以巴登-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 (BA) 模式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2) :49-53.

[4]http://www.dhbw.de/.

上一篇:发作因素下一篇:有效与家长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