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

2024-06-18

双元制(精选十篇)

双元制 篇1

何谓双元制?双元制是技职教育学府与工商界合作的由技职教育学府负责理论教学、工商界提供实习并经国家立法制度化执行的教育制度。2011年11月由政府主导、在波昂举行的“大学与商业国际论坛”反映出德国在这方面的领导地位。

在德国, 高等学府分为117所普通大学、187所应用科学大学和47所艺术电影与音乐学院, 其中应用科学大学与工商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这187所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的工业发展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学府对待工业界就如餐厅对待顾客, 总是充分考虑顾客的需求与口味。另一方面, 学府研发的产品也能及时获得商界对等的回馈。因此, 德国的大企业都积极与学府合作。

在德国, 实习与辅导服务也颇为完善。根据Karlsruhe大学辅导主任爱蒙兹拉说, 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开始到工商界实习, 并被公司发予合格文凭。该学府的辅导处举办丰富的辅导活动, 内容包括读书技巧、申请工作技巧、沟通与社会技巧、国际接轨等。每个学期, 学校举办约90项课程, 同时在大学每一座建筑物设布告栏, 传达与就业相关的资讯。所以学生在大学的生涯中, 不断获得相关辅导与资讯, 为就业或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在创业辅导课程方面, 根据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的述说, 该大学长年举办创业辅导课程, 公开授予该大学所有学生, 尤其具有野心与才华出众者。创业辅导课程为期18个月, 分为个人创业、集体创业以及与大企业配合的工业计划, 每星期上课15小时。而课程师资包括校内讲师、工业界专才、校友的导师与顾问。同样的, 这些活动也由许多公司参与和支持。

德国双元制学习心得 篇2

机械技术系 尹云龙

2014年3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三期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培训班学习。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团队共计11人,由教务处长带队,五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2月22日临行前由省教育厅领导开会强调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学院主管教学的张迎副院长亲自到机场送行。

这次学习活动,主要在德国itw学院(柏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在培训期间分别考察了柏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柏林能源与环境质量检测职业技术公司、柏林工商行业协会等与双元制有关的学校、企业、行业职能部门。并参观考察了西门子柏林,宝马,格拉苏蒂朗格表业纪念馆等世界顶级企业,具体行程如下表所示:

在学习过程中,团员们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工作中的体会,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德国老师们都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参观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由于各参观场所相互距较远,交通涌挤,1

参观时间十分有限,相当部分只能是走马观花。授课的内容上十分丰富,较为广泛,许多内容只能囫囵吞枣,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很肤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此行的收获。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权威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德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庞大,很正规和也很全面。确切地说德国人从小学毕业就可以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小学毕业以后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的中学或者一个普通的。而在中学的学习结束后,就可以选择上职业高中或者普通高中了。在2

普通高中生毕业以后,学生们选择上标准的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学校。

“双元制”有两个不同于许多国家职业培训常见的纯粹学校培训的特点:

一是学生大部分的学习不在学校里,而是在生产场所或服务性企业中进行,或在一个企业里,或在一种自由职业的实践中,或在公共事业中。受培训者有时候离开实践去上职业学校,所以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这些人每周大约3一4天在企业里,大约1一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培训。

二是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培训承担者负责。二者在德国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其中,联邦法律管辖企业中的培训,而学校领域里的培训是各州的事情。企业中的培训在合乎技术要求的机器和设备前进行,较大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徒工培训车间,较小企业中的受培训者直接在工作岗位上接受培训。德国各州学校法规定受培训者必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专业理论方面促进和充实企业中的培训(专业课程)和扩大受培训者的普通教育。学校培训的内容三分之二是专业课,三分之一是普通教育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有两个学习地点即企业和职业学校;有两种身份即学生与学徒,在企业,他们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有两种考核即实践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双元制的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3

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可以说,德国“双元制”把职业教育的纵向过程鲜明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培训,一部分是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表面上由不同的主持者负责,各自独立,其实二者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思考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技能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把学校教育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真实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加之以相关必要的学校理论教育,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他们的“资格”,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

1.建立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规政策上的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分流机制比较合理,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流,初中毕业时再次分流,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4

力差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并没有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奇异现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2.深化校企合作,切实贯彻产学结合的发展思路 德国的“双元制”,其核心理念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并非常重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并不是停留在接收毕业生的低层次上,而是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师资力量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对专业任职标准、资格认定制度、师资培养模式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了职业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

4.构建多元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和互补性。如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都实现模块化课程与教学,学生所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获得的证书、文凭无论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外,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承认。这些举措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提供许多便利,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5.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轨,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建立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学生必须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资格证书才能够就业,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统一并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的特点。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毕业文凭只具有学历证明作用,如果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必须另外到其他培训机构接受职业培训,这实质上是弱化了职业院校的就业培训功能。

6.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企业需要和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改革策略强调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遵循“知识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这与我国现行的以理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对我国职业教育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总结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十分成功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的显著特点就是职业教育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深度6

德国“双元制”在河南 篇3

2006年,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正式签约,以河南机电学校、河南信息工程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了实验性中德班。

2009年,在经历了照搬、模仿和转化后,我省编制出第一版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用3个标准化体系、15个标准化模式、33个标准化应用模块,将学生3年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标准化对接。

自2012年开始,河南省教育厅每年从省内遴选出有意愿有条件的中职学校成为项目学校,先后实施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四批。

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成立了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及项目管理办公室。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项目学校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全省有34所中职学校在机电一体化、汽车机电一体化、仓储物流、护理等专业开办标准化中德班76个,中德班学生达3853名。项目学校也在使用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土化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

2014年,首届通过德国考试1的67名学生,创下了单所学校通过率接近90%的优异成绩,打破了中国单所学校通过率的记录。

双元制 篇4

学院培养出来的技师能否成为企业认可的技师, 决定着技师教育的成败。深圳技师学院2009首饰设计预备技师班已进入培养关键期———两年的企业实践阶段。在我国没有明文规定企业必须为学校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前提下, 在这期间, 如何实现“双元制”培养, 将预备技师班的企业培养具体化, 在学校宏观控制, 企业实践培养为主, 以实施“双导师”制, 因材施教, 来实现技师培养目标方面, 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构建本土化“双元制”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

目前, 深圳珠宝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改造, 人才招聘的难度日益凸显, 这些都为学校寻找到合适的珠宝企业, 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首饰设计人才提供了契机, 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的无缝衔接, 客观上就要求“双元制”培养。

首先, 学校派首饰专业教师深入珠宝企业顶岗实践, 将珠宝企业首饰设计师的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首饰技师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谋求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构建校企双方共同培养首饰技师的模式。经过一年的调研, 最终甄选出合作企业之一———深圳市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首先, 按照设计工艺的不同, 结合学生的兴趣志向将学生分配到电绘部、手绘部、珐琅部、起版部等设计制作岗位, 由设计部的经理担任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 根据企业生产任务, 结合学校的培养计划, 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此同时, 企业对拟录用的25位学生免费提供食宿并提供1500元月薪, 将学生纳入企业产品研发部正式员工给予考核。此时的学生已具有双重身份:深圳技师学院三年级在校生和深圳缘与美公司产品研发部的技术人员。3个月后, 当第一个培训阶段结束时, 公司对所有学生的业绩进行了考核, 对表现不佳或不适宜从事设计的2名学生采取“劝退”, 对完成第一阶段———初级首饰设计员培养目标的23位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肯定, 并分别给予500元左右的加薪, 学生的部分设计图纸被企业采用并投入生产。随后, 企业对留用的学生开始第二阶段———生产现场工艺技师的培养。而学校指导教师对“劝退”学员进行“回炉”后, 再选择合适的企业对其进行培养。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实践“双导师”制

课堂教学往往很难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设计和工艺往往是脱节的。首饰设计充其量就是概念首饰, 这与企业所需的商业首饰设计有着根本的不同。企业培养学生更注重商业首饰的结构、比例、工艺等技术方面的设计, 力图将学员的设计变成产品投放市场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学校班级授课模式客观上规定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 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追求的是个人学业上的成功。而企业培养人才更重视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学员特长, 强调的是扬长避短的团队精神, 追求的是集体成功。近些年,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过多地依赖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往往削弱了实操教学。而企业指导教师恰恰注重指导学生反反复复地修改图纸, 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设计首饰。同时, 将首饰的结构、加工工艺、审美等要求不断地融入设计, 传授给学生。

在学校学生使用电脑进行设计时, 教师着重强调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 对于首饰图版设计技巧、尺寸、大小比例均没有概念, 这导致学校的设计图纸无法直接用于企业的生产, 出现设计与生产脱节的现象。而在企业产品研发部恰恰非常重视这些工艺细节, 不能有一点偏差。比如, 多大的石头配多大的爪, 再配多大的戒指臂。对不同的宝石要搭配不同的款式, 设计时要尽量减少或不出现“死角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指导教师, 注重加强学生对首饰结构和审美的把握, 他们随时会将学生的电绘版喷制成树脂版, 再倒成银版,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理解尺寸的变化规律。在“芙蓉石吊坠”的设计中, 学生学会根据不同厚度的石胚来设计搭扣。比如, 对较厚的石胚适合采用“瓜子扣”。比如最新“虎爪镶法”, 就是石头和石头之间不留空隙, 而常规教法是要留0.1mm的间隙。在设计图纸的表达上, “虎爪”厚度相对于微镶要厚, 但上视图比微镶要细。比如“八围一”的莲花钻, 主石与周围副石的大小比例为2∶1。了解常用钻石的大小及市场的需求, 对排石、镶嵌做到心中有数。情侣戒、男戒顶视图要求高度为4.6~4.8, 外围19mm, 而女戒顶视图要求高度为3.6~3.8, 外围17mm, 凡此种种, 在学校教学中没有具体涉及的实际经验, 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很好地进行积累和补充。

当前, 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 职业岗位、任务引领、理论实操一体化等教学模式, 都是力图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试图全真模拟企业真实生产情境, 但学校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 在面临企业实际生产问题时常感力不从心。借助企业的岗位培训实力,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这种“双导师”制, 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系统教学与具体经验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有可能将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珠联璧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才可能培养出名副其实的首饰技师。

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 造就首饰技师

工学结合, 使学生的能力与企业岗位的要求保持“零距离”, 使“学员”与“设计员”的双重身份“合二为一”。学生进入企业后, 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去操作和检测, 承担一定的设计任务。学到的不仅是产品设计的真实本领, 而且能促进自我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心理的养成。

在设计过程中, 企业指导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修改款式、变化款式, 从帮学生修改图纸, 到让学生自己修改图纸,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不仅仅要从结构的合理性方面考虑, 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设计是用于手工制作, 还是用于机械制作, 从而落实到对线条表达方式的不同处理上。在注重效果图表达的同时, 企业设计师更多地要考虑如何控制成本和工艺的可行性。企业指导教师让学生懂得“简洁、时尚、秀气”是公司设计的主打风格, 并带领学生参加了“轻金少石”系列首饰设计、“莲花钻”系列首饰设计、珐琅系列首饰设计, 使学生体会到商业款式要做到简约大方、美观得体。款式过于复杂和成本偏高的产品, 则不能迎合国内大众市场。首先, 珠宝企业的产品设计师要研究来自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不断地面对新的问题、新的需求、新的设想, 这就要求设计师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并加以创新。在公司设计经理的指导下, 学生承担了公司“18K镶钻情侣戒”系列设计项目:前期进行市场调研, 摸清市场动态和发展方向。全体组员结合市场调研情况, 一起讨论设计方案, 从消费人群的确定、产品价格的定位、消费习惯的分析, 到决定采用烤彩工艺设计K金镶钻情侣对戒。分类筛选搜集到的设计素材, 全体组员在信息资料共享的情况下, 根据同一主题画出不同款式的设计草图, 经过集体讨论后, 提出修改意见, 每个组员再根据讨论结果完善自己的设计, 提交设计正稿, 形成个性化的系列产品。产品文案的设计由全体组员共同讨论, 并由擅长文字的学生拟稿, 贴切的文字更方便于导购人员了解设计的理念, 更好地推销产品。学生通过该项目, 了解首饰产品开发的整个工艺流程, 并在工作中学会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目前, 该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并为企业迎来了客户订单。根据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 公司将让学生承担更多产品的设计研发任务。一位学生感慨地在工作总结中写到:“在公司的每一天都是那么充实, 每一天都有进步, 大家从来没有这样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我相信这将是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创新技师培养模式, 关键是专业教师的身体力行

技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 没有现成模式可照搬。以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 是萌发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 无论是教材开发, 还是师资建设等方面, 都是刚刚起步, 要想培养企业所需的名副其实的首饰技师, 技师学院的首饰专业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仅是要走出去, 到企业顶岗实践, 以此积累和提高自身实战经验, 同时, 还肩负着培养出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校专业教师工作重点, 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合作企业, 并转变角色, 配合企业实习指导师, 贯彻落实学校规定的专业实践培养目标。

技师教育的核心是工艺技术, 是创新设计物化的技术过程。首饰设计预备技师班的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学习并应用了烧青、烤彩等首饰制作新工艺, 这些知识都是在学校教学中从未涉及过的, 这虽然是学校教育内容滞后于企业实际生产的事实, 但反而激发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工艺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师学院的实习指导教师已经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 而是要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四年制的首饰设计技师培养计划中, 后两年整个是在企业参加岗位技能实践。学校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是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生联系的纽带, 是配合企业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教师责任重大。同时, 学校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还要善于搜集、整理、总结归纳, 提炼出既符合实际生产需要, 又适合课堂教学的技师专业教材。

美国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教师, 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走博采众长、自主创新之路, 坚持发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学校专业教师是关键。

摘要:深圳是世界珠宝的加工基地, 目前却面临着首饰设计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深圳技师学院实施本土化“双元制”, 实践“双导师”制培养, 实行“在校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管理模式, 搭建校企共赢的合作平台, 在强化企业实践、服务企业的同时, 对首饰设计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首饰设计师,双元制,“双导师”制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 1990:3.

[4]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德国双元制学习(教学大纲) 篇5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设备、教学条件六个教学环节上适应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德国工业化是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举世闻名,在职业教育领域有许多理念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作为广州市技工教育工作者的一员并通过参加德国双元制高级研修班培训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有一点认识,下面介绍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人才的概念

人才培养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首先人才的概念是什么?可能有几个答案,因为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飞机的某个零件,由于质量的偏差可能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甚至发生机毁人亡。制造这个小小零件的可能就是个车工,一位普通工人。从制造零件的角度讲,飞机的总工程师或设计师可能不如这个工人,因为他们是脑力劳动者,动手的机会不多,操纵机器的能力显然不可与一线工人同日而语。那么制造或安装这些零件的技术工人算不算人才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但在不同国度或人群中,答案似乎又有所差别。有的人或有的国家,将人尽其才称为人才。德国将人能够尽其才视为人才。所以德国重视社会环境,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各种不同的教育。正是德国重视普通人和个体人的成长,才造就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从而让德国制造蜚声海内外,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让世人对德国刮目相看。

德国公开谈论人才的不多,更多的是议论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即人力资源开发。人是有潜能的,巨大的潜能一旦挖掘出来,社会可能就多了个人才。潜能遭埋没、受歧视,又有可能走向反面,成为社会的负担或炸弹。德国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一般都设有人才开发部。它的职能有两项。一是培训员工,二是让各种不同素质的人找到合适的岗位。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满足本公司各部门对人素质的要求。这里的素质指的是知识和技能,既包括一线的产业工人,也包括那些工程师或设计师等专门人才。德国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宽厚的土壤与条件。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高端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过着体面的生活,还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这种培养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或是人生命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正是这种尊重和贯穿一生的教育以及广义的人才观念,把德国打造成为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德国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条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主要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小学生上完四年级后就要被分流,根据每个人的综合情况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尤其是作为学徒,或者说某些专门职业的培训,开始学习的时间越早就越能够更好地掌握技巧。

二、教学大纲

德国双元制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体现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融合、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与政府的深度合作,关注学生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有两类,针对企业的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根据Bernhard Bleiber先生介绍,这两类的教学大纲是由不同的两个机构完成,分别是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和各州的教学大纲委员会。

1、企业的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的开发

企业的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是联邦层面的鉴定人组织开发的,联邦层面的鉴定人由实训教师代表、雇主协会代表、工会代表、联邦政府代表组成。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开发企业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时,站在整个德国的高度,兼顾行业内各企业的需求,适用与行业内全国的企业人才需求。同一个专业的企业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在全国是统一的。

联邦层面鉴定人开发完成的培训条例一般包含职业名称、培训年限、培训结构、培训目标、培训规范要求、总体培训计划说明、培训计划等内容。

2、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的开发

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有教学大纲委员会开发。教学大纲委员会以州为单位,各自组建,主要是各个州的职业学校的代表组成。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州内统一,州与州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同。职业学校的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学习领域课程,其教学大纲描述采用学习领域课程课程方案模式进行编写。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一般包括前言描述、职业学校的职责/功能、教学原则、相关评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等内容。

表1:自动化工程师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

表2:自动化工程师第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电气系统分析和功能检查

3、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和教学大纲委员会的协调

联邦层面的鉴定人和各州的教学大纲委员会隶属联邦职教所,是在一个新的职业/专业被提出,并被联邦职教所组织雇主代表、协会代表、实训教师、工会代表、教师代表等人员论证通过后,联邦职教所组织建立的。在企业培训条例、培训框架计划和学校教学大纲开发过程中,两个机构经常交流,交换意见,确保企业培训条例、培训框架计划和学校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和实施的协调性。

三、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方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的类型:理论课与实训课。

双元制模式下的课程总体上可分两类,理论课与实训课。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则主要在学校中进行。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企业实训除了在实训车间、培训岗位进行的训练之外,也包括在实训指导教室为学生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在学校,除了理论教室、实验室之外,还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实训车间。企业内的实训教师在企业内上实训指导课时,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加以补充;学校的教师则将那些在企业实训车间无法学到的技能,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演示车间内向学生演示。

2.课程的建设的依据

两个主管部门——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单位。

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主管,必须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实行大纲)进行,该条例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以由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

两种法律依据——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

企业培训绝大多数在私营企业里进行,建立在民法性质的培训合同的基础上;而职业学校大多是公立的,建立在公法标准的基础上,学校职业培训是按公共教育法进行的。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范畴。

2.课程开发的流程

1)从职业行为体系到学校学习环境

根据企业的工作情况,确认与描述工作过程,到将工作过程总结为行为领域,然后按照教学大纲和教育法标准来设计构建教案,兼顾客观条件,按照教学方法和准则来实施教学。

2)实践课程的设计

根据就业体系的职业行为系统化获取和分析确定工作任务,绘制职业工作程序,由工作程序思考教学方法,得出培训任务,培训任务是培养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基本知识、行为知识、意愿知识;通过职业行动与专业知识的内容比较宏观层面课程大纲,得出学习实践领域,经过教学法改进行动领域任务的目标与内容;因各州地区性和学校的情况问题,在实践领域的教学法和方法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等,通过教研组描述和设计出真实的实践场景并塑造典型行动场景;由任课教师做出课程的计划和准备,其中实践场景取决于实际教学条件,最终达到职业行动能力。

四、以企业为主导,职校为辅导共同紧密执行课程实施

德国职业学校课程任务是,从专业理论方面来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德国强调教学质量,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义务完成,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为学生学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但都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及生产工人的,而不是理论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都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

1、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培训教材的特色

“双元制”的学校教育与工厂实训的课时比例一般为2:3,因此理论课的课程设置精而实用,实训课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工厂、行业的需要,目的性很强。课程设置是依据联邦主管专业部会同联邦教育部对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而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和相应的指导培训企业教学的《培训框架计划》,以及指导学校教学的《框架教学计划》,每个州在课程设置上会有所不同

2、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教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训都是在企业进行的(学校也有实训设备)。德国约有4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一般也只是用于全日制学生实习和让学生对理论课内容进行验证以及配合项目教学。

3、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化的,专业理论课教学通常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根据需要选择网络和教学方法;专业实践课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分组有分组的方法和要求,决不能随意去分。严格限定学生人数,一般班级人数不得超过30人,小组不得超过8人,一般为3~5人。每周上课两天,共80~120学时,剩余的时间,回工厂实习。

4、项目取向教学方法的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不同课程的内容在一个教学项目中体现出来,有时又称为跨专业的课程。为了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习惯于一种完整的方式,教学中提出问题在解答时必须要用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德国教师的教学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学而教学,他们大多选用一定的载体。例如在自动化机械师的机械加工教学中他们选用了汽车模型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编制汽车模型的车削加工程序,掌握编制的基本方法、各种指令及代码的使用、加工工艺方案的选择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加工汽车模型带回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很好。在制作汽车模型的过程中传授加工工艺知识和工业经济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材料价格、机床成本、人工工资等,从而计算加工汽车模型的成本和在市场上应设定的售价,如果成本太高,那么就将着手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能降低成本。从而让受训生除了学到专业能力之外,还学习到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

五、合用、够用、好用、实用的职教设备

教育装备配置注重合用、够用、好用、实用,德国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地点在两处:学校和企业。但无论在何处,设备设施配置均遵循合用、够用的原则,强调物尽其用,不追求高配置、高价值。

1、综合和基础性

在考察时,我们发现学生实操的工位设备很简洁,但都是系统化操作的设备。这就是德国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要完成职业任务,需掌握基本方法、各种工具的使用、选择生产工艺、实施最有代表性操作等能力。因此,学校的实训车间基本上在80平方米左右,但装备的配置十分齐全。如金属切削实训车间,设备从钳工工作台到数控机床应有尽有,可以满足学生各种技能操作的需要。在德国职教院校的实训车间,无论多先进的教学设备,旁边还是有这些设备的发展过程实物和宣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员很多地去理解和加深记忆。

2、直观性

在汽修实训室,汽车发动机的剖面镶嵌在实训面板上,进气压力、节气门位置等传感器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根据汽车运行中各种工况信息,设置相应故障,学生可以在实物上查找、排除各类故障。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职教院校的实训室里,只是围着发动机,听教师比划,想象传感器在发动机内部的位置及单一的排故方法。与德国汽修专业实训的“故障设置多样性、排故方法多元化”方法相比,国内的实训设备和内容还是有距离的。

3、人本化

首先,实训场所重视人的需求,环保、安全处处可见。如电工安装设备,操作者是站在一款黑色的橡胶垫子上,既减轻人长期站立操作的疲劳又提供绝缘保护。在许多地方我们都发现类似的小设计,为满足劳动者的安全、体格、心理的需要而创设最舒适的作业环境,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根落地。其次,实训场所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体现人文关怀。我们在参观柏林马克思陶特高级职业培训中心时,遇见一位听力障碍的学员,有专门的手语翻译老师,跟着这学员一起学习,德国职业教育还承担着特殊人群的培训任务,残疾人除了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外,还在心理医疗室、护理室、物理疗法室等处接受康复治疗,经培训后,凭着过硬的技能,都能找到适合的工作,且与同岗位的技术人员同工同酬。

4、信息化与装备的结合

在柏林布兰登堡产业促进中心培训教室,我们看到了智能家居仿真实训装置。它包括一台操作仪、一台计算机、一盒五彩的智能家居控制面板,电脑、仪器、面板纸一连接,学生通过编程、安装、调试,智能家居的各种控制功能在一模拟小屋上得以实现。例如智能化灯光控制——小屋灯亮了,欢迎主人回家;换一张面板纸,智能家居控制——窗帘拉上,晚餐开始了。

信息化与装备的结合,使枯燥的实训有趣、生动起来。德国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幻灯投影、电脑、示教板、模型等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和加深印象,提高课堂的效率。他们不强调媒体的现代化,但非常注重媒体的正确合理使用。

五、反思与建议

1、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在政府/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统筹,建立市级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各专业教学大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得以有效实施,因为德国的联邦职教法对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企业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的开发更是得到了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保障了企业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人才有效培养的前提之一。结合目前广州市技工教育实际情况,建议局/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局技管处站在广州市专业建设的高度,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组建包括局代表、行业协会代表、行业典型企业代表、职业学校教师代表在内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各专业教学大纲,明确企业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教学内容。

2、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学校与行业的工学交替协调机制,推进工学交替教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工学交替进行的教育、是企业和学校开展的教学,是企业培训条例和培训框架计划、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得以有效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目前广州市技工教育实际情况,和广州市的产业特点,建议局/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局技管处统筹个技工学校建立学校与行业的工学交替协调机制,明确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每年的6月和12月召开协调会,协商下学期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安排。

3、试点运行有广州市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协调的事情一定很多,短时间大范围推广难度较大,结合目前广州市技工教育实际情况,建议局/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局技管处遴选条件较成熟的学校和专业,试点运行有广州市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后续的大范围地运行广州市双元制职业教育积累经验。

5、我们发现德国职教的实训设备基本上是教师自制。若定制设备,也是专业教师提需求,企业制造;若定型设备,则可添加模块。德国教师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智慧的双手,使实训设备研究开发贴近教学,充满活力。实训室的管理并不需要专门人员来负责,而是由任课教师兼职管理,学校予以工作量补贴。其主要原因,也在于德国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都比较强。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 篇6

在德国,无论做哪项工作,都需要取得“工作资格”,这种资格很多都需要职业教育来实现。即使是取得了硕士、博士等高学位的职员也要定期进行“职业充电”。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是学校众多、受众广泛。德国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以后,有2/3以上的人会选择职业教育。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约1万所,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或企业联营等形式的。其专业五花八门,如铁匠、木工、汽车修理,新兴的有纳米技术、生态种植。世界上最新涌现出来的技术、学科,只要达到实操阶段,不出半年,在德国培训市场上都能找到传授的学校,再过后,可能就要实行“工业资格”证书。

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双元制”,双元中,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在德国,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一样,都是国家行为。所有职业学校都是由国家办的。二元学员则全部来自于企业。德国的高中学生毕业后,要先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被派往培训学校学习。在培训学校的第一年,学生要接受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技能培训阶段。每周只有两天的理论学习,另外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员在学习期间的费用均由企业买单,同时还负担学员们400-800欧元的月薪和保险福利等支出。

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学员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证书并不容易。学员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首肯,毕业前还要进行口试、笔试、技能操作的多项考核。

从职业学校成功毕业,获得技工职称后的学员有着多项的职业路线可以选择,他们可以到企业工作,去拿世界上年薪最高的技工工资(平均工资可达3-4万欧元)。但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会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机会。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获得高级技工的职称,也可以独立开店做老板。甚至可能逐步成为大中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先进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保持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她还认为:德国要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教育是关键”。

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本国的学生,国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合作项目到德国职业学校留学,但是由于德国限制外国人就业的各种严苛的政策,他们在获得执业证书后想在当地就业实属不易。

双元制 篇7

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对德国双元制的传承与创新。下面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进行系统分析。

1.1 学徒制

学徒制或称“手工学徒制”, 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 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 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和技能的传艺活动, 这种活动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 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 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 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 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

1.2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把职业技能和工艺知识教育同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 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打造未来工人必备技能。它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元素的一种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由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不断深化拓展出的一种新的形式。

1.3 双元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 所谓双元, 是指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是指职业学校, 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二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双元制是一种承接了传统学徒制历史, 并较好地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徒制制度。但德国双元制“分离式”特征:企业和学校按照不同法律管理, 以及地方政府自主性不足等问题, 成为德国职教制度的重要体制性缺陷。

1.4“现代”的含义

自2014年6月,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后, 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一系列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方面的文件有《江苏省高水平 (示范性) 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现代职教专业群建设》等。

从“传统”与“现代”的职业教育区别来看, 笔者认为有设备设施的现代化、办学形式的现代化、职教理念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就业导向、系统培养、产教融合、全面发展。这也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

2 该校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实践时机成熟。

2.1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2014年6月23~24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召开前,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9月9日, 教育部面向全国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4年12月12日, 教育部在唐山专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会上表示, 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各地要系统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随着全国职教会议的召开, 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召开专门会议予以推进并提出统一要求, 这是史无前例。这是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由民间倡议变为政府指导意见, 由专家研究变为国家发展战略, 其质变过程蕴含着国家对多年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反思和对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构画, 是集实事求是与科学发展为一体的重大决策。

2.2 学校宝马双元制教育的经验积累

经过多年的实践, 该校宝马培训基地的双元制运作模式逐渐趋于成熟。该项目在学生的选拔、企业的双向招聘、工学结合双向培养、第三方考核鉴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为该校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2.3 德国工商总会 (IHK) 的考核认证

职业技能资格证认证体系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重要支撑。该校通过深入调研和多方沟通, 已与德国工商总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合作包括教师的培训、德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引进, 学生最终通过德国工商总会 (IHK) 的考核, 获得相应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2.4 企业 (汽车集团) 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基础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无锡东方新纪元汽车集团由无锡商业大厦集团东方汽车有限公司、无锡市新纪元汽贸集团有限公司组成, 成立迄今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该校与东方新纪元汽车集团已进行了多年的校企合作, 并于2012年11月27日举行了校企紧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目前, 东方汽车集团和该校共同启动了东方汽车集团“人才精英崛起计划”, 校企合作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培育岗位精英, 以此提升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 成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可以借鉴

3.1 张家港中专“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请

张家港职业中专在机电、数控、化工专业, 引入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四位一体”是指是指政府、学校、企业、外教合成一体。政府主导, 学校、企业、德国职教深度合作, 实行“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也得到了众多企业的欢迎, 所有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 毕业后由保税区管委会推荐进入扬子江国际化工园的优秀企业就业, 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对学生本人、对企业、对学校来讲是一种共赢。

3.2 江苏太仓苏州健雄“定岗双元”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所实施的“定岗双元”就是学生被学校录取后, 学校引导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 根据校企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 按“三站互动、4-6轮换”方式交替培养, 以学生身份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以学徒身份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模块化技能培训, 以员工身份在企业接受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之间实现了“零距离”, 学生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工作不再有适应期, 能够更快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现代学徒制正在重返国家法制管理范畴, 成为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更需要全面的系统总结。在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过程中, 需认真贯彻落实校企合作义务和精神, 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企业才是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根本基础, 没有这些企业的大力合作, 就谈不上学徒制, 也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改革相适应, 探索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发展的途径。

摘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先进职教模式, 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借鉴以校企合作为典型特征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 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9月9日, 教育部面向全国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标志着改革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汽车专业,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 (德) 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国发[2014]19号,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9-09.

“双元制”对我院汽修专业的启示 篇8

1.“双元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起源于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 后来发展为受国家立法支持, 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 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办学制度。所谓“双元”, 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指企业。“双元制”既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 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 又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 旨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在“双元制”模式中,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 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工作的同时, 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1]。

“双元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双元”互补, 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受训者在企业与学校的时间比例一般为2:1, 他们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以掌握“怎样做”的问题, 同时, 又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2]。 (2) 学生在入学前, 已明确未来职业方向, 学习目标明确。 (3) 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训目标。 (4) 注重师资培养。在德国, 教师进入职业学校需要经过两年助教锻炼, 助教结束后, 经综合评议合格才能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任职后每年还要接受州政府安排的培训或到企业及相关部门进修学习[2]。

2. 我院汽修专业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或“2.5+0.5”学制式, 即在高职院校脱产学习2年 (或2.5年) , 去企业顶岗实习1年 (或0.5年) 。表面上看似乎具备“双元制”的基本形态, 学生的职业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其实不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其实是“一元制”, 职业教育的任务全盘落在职业学校身上, 企业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也没有这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其实就已经进入上岗阶段, 企业没有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培训计划, 更没有进行具体培训, 学校没有资格制定相应的顶岗实习计划要求企业执行。德国的“双元制”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任务, 注重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及任务。

3.“双元制”对我院汽修专业的启示

“双元制”实际是国家立法的深度校企合作。我国的职业院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求, 想尽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 但收效甚微, 目前更多的只是表面上的合作, 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本质的合作。所以为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我们为职业教育寻找另外“一元”。

汽修专业有其特殊性, 汽车已进入千家万户, 我院教职工自有车辆达到300余辆, 如何充分利用这300辆轿车于我们的教学?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针对汽修实训室进行了两个阶段实施生产性改造, 建成了“汽车维修技术生产性实训中心”。我们将“汽车维修技术生产性实训中心”作为我院汽修专业教育中的另外“一元”。实训中心一方面是“汽车维修企业”, 它可以从事汽车美容、保养维护、检测维修等工作, 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汽车维修企业, 它不以赢利为目的, 而是以培养学生为目标, 承担起职业教育中“企业”的角色, 课堂上它是授课的教室, 课下它成为“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生产性实训中心完全按照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建设, 实训中心总的运行管理及技术指导由专业老师承担, 而其他的岗位 (诸如车间主管、维修接待、维修组长、维修工) 全部由学生承担,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生产性实训中心的维修任务。为了使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与学习阶段相适应, 我们针对不同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内容, 具体如下表所示。

实训中心经过这几年的运作, 已取得广大教职员工的信任, 实训中心的服务车次逐年递增, 这就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通过生产性实训, 实现实现与未来就业岗位零距离, 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 毕业就能上岗, 深受企业的欢迎, 同时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自身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汽车维修技术生产性实训中心”作为“双元制”中企业这一元, 在我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培养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离德国“双元制”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只是在我国高职教育国情下, 结合汽修专业的特点运用了“双元”思想, 发挥“生产性实训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探索和完善。

摘要:本文从德国“双元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入手, 分析我院汽修专业的建设、发展现状, 在“双元”思想的启示下, 建设、运行“汽车维修技术生产性实训中心”以培养汽修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汽修专业,双元制,生产性实训

参考文献

[1]洪贞银.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理论月刊, 2010 (5) :147-149.

[2]魏晓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92-95.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与分析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职业教育被推上了教育产业的大市场,处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前沿,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的就业和自我提升需求都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二战后促进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校制教育形式,它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和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本文将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为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企业、学校和老师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利用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

1.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产生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手工行业的学徒制。学徒培训工作通常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由手工业行会统一管理。19世纪后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德国各地开始建立专门的培训场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同期,各种进修学校大量出现,用来为学徒进行文化补习。此后,进修学校逐渐演变为学徒接受义务教育的机构。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德国的魏玛宪法明确规定,进修学校作为义务教育进行普及。1920年,德国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正式命名为“职业学校”,它是双元制职业学校的雏形。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将职业教育模式命名为双元制职业教育。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它标志着德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正式形成。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 1) 两个培训地点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的培训场所就是车间或施工现场,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职业学校的培训场所就是课堂,主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企业培训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 左右,而学校的 教学时间 占培训时 间的30% 左右。

( 2) 两种教师

企业培训的教师都是企业的雇员,他们一般也都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从职业学校毕业,并在企业有一定年限工作经验。他们是双元制职教体系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他们必须完成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然后再接受两年的师范学习并进行一段时间实习后方可任职。

( 3) 两类考试与证书

企业培训一般长达三年或者三年半,结业考试内容以其在企业接受的实训内容为主,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职业学校则会进行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也有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技能证书,一类是由培训学校和职业学校共同颁发的学历证书。

( 4) 两个经费渠道

在双元制职教模式中,培训经费有两个来源, 即企业和国家。企业里的培训费由企业承担,而国家会对小型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职业学校的培训费则由国家及州政府共同承担。这样就保证了培训经费的充足稳定。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存在的问题

( 1) 体制僵化,管理复杂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法规、措施和方案,固然对培养人才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套庞大的体系管理复杂,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政府的统一规划也会扭曲企业和经济界的真实需求以及地区间的合理差异。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经济依赖性过强,而企业对于技术革新的反应速度变化不一,使其很难及时跟上或超前反映科技和经济的变化趋势。

( 2) 企业提供的培训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的职业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很多手工业岗位空缺,而金融相关岗位却供给不足。许多学徒由于有了新的选择而在培训中途与企业解除了合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这个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培训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与申请者的期望差距较大,这是因为培训专业发展速度缓慢、技术含量偏低,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学徒会因此选择其他培训专业。

( 3) 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间缺乏协调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与学校间的密切合作,但两者之间常会出现缺乏协调的情况。首先是企业培训和学校教学难以协调一致。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企业往往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培训的内容,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事先制定的,往往不能反映职业环境的变化,造成了企业与学校的培训内容难以取得协调一致。其次是企业培训师与学校教师缺乏沟通。学校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于不同企业的学徒, 培训师也会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培训师都难以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与教学工作的协调,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面临的挑战

( 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进入职业领域之前,就具备了该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很多德国公司把生产厂建立在国外, 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企业收益。所以,传统的操作技能已不再是职业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对职业能力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跨文化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徒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职业人。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关部门必须调整职业教育的法规政策。

( 2) 产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德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越了其他产业,这意味着德国已经开始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转向以知识导向和服务导向为主的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并对人们的从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同样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 其涉及的培训专业往往是以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为主,缺乏与服务业以及高新科技相关的培训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 3) 人口结构的变化

近些年来,德国的人口数量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其移民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德国的外来移民中有很多人来自于欧盟以外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人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进入德国后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其子女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 尤其是女性) 鉴于教育背景的原因无法完成中学学业,这些人在申请学徒培训职位时,很难得到培训的机会,从而成为被排除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外的弱势群体。如何把不同背景与种族的受教育者纳入其职教体系中,是德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规模快速发展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迅速增加。但是,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较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所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合理思想,以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1.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

校企合作是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核心内容,而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合作的动力机制,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与学校教育, 而学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要求变革教学模式。因此,政府应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管理与约束。另一方面,我国未形成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导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校企双方各尽其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加快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实施者,是关系到此体系运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也注意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这就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优良素质。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不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培养成为既深谙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应逐渐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3.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课程

德国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密切接轨。通过企业和学校的磋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使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培训内容。反观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学生的培训计划由职业学校制订, 课程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状况。 进而形成了毕业生学无所用,就业压力大的状况。 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指导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实现学校与就业市场的“零过渡”。

五、结语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篇10

世界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评价很高, 认为是:就业的最佳准备, 经济的坚固基石。与德国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国家遍及全世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基于一百多年来传统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 “双元制”中“双元”分别指一种私人办的企业和与国家办的学校, 企业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学习地点, 将技术和劳动组织的最新成果引入企业工作过程, 学习过程中既与企业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同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学生一方面在企业参加劳动, 另一方面在各州举办的职业院校参加理论知识学习, 学校教学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讲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法律、外语、体育等普通文化知识, 目的让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实现对企业学习必要性补充, 实现实践和理论并举的双轨制教育。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2.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均是围绕职业的形式展开, 职业劳动过程中对职业劳动的地点、范围、资格要求等进行了规范, 同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试评价等也进行了规范。倡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按职业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 以行动导向展开教学实施, 围绕职业资格进行为考试考核评价。职业教育中企业和学校按照法律法规各自行使自己的教育职责, 企业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 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教育经费上, 企业承担自身部分开支, 可列入成本, 学校的办学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实现在微观上办学与教学中企业与学校、实践与理论合、工作与学习的三结合, 同时在宏观上在国家层面实现经济部门与教育部门、私人积极性与国家积极性、劳动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的三结合。学生以学生与学徒两种身份在两种不同地点接受两种不同的训练, 课程设计中包含职业技能理论与实务两类课程, 采用相应的教材, 教学实施中, 企业一般配置实训教员, 实训教员通常是企业的人员, 即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学校教师分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 理论课教师又分专业理论课和普通文化课两类教师, 实践课老师主要完成技能实践课授课, 技能 (资格) 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 学校负责专业理论课和普通文化课考试, 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而企业通过行业协会颁发相应资格证书。

2.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 被评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归因于主观、客观多个因素综合作用, 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具有愿意选择职业教育的传统职业文化

德国的职业文化中一个根本的特质是崇尚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劳动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不会认为劳动者低人一等。据德国联邦调查统计的数据, 在德国现存的上层、中层、劳动阶层和下层四类社会阶层中, 超过三分之一的民众把自身划归到劳动阶层中, 职业工人群体位居其中, 该类人群认为自身社会地位居于中游, 收入水平较高, 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在自我评价方面能够产生光荣和骄傲的满足感。同时, 在收入层面, 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不用交纳学费, 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对希望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尽早获得经济独立的年轻人有较大的吸引力。正是受这种职业文化的影响, 德国家庭和青年人愿意选择职业培训教育。

2.2.2“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优势明显

2.2.2. 1“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明确。

“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企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真正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2.2.2. 2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对教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了规范, 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要经过两次国家考试, 第一次考试旨在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核, 然后需要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和一年企业实习实践以后, 方可参加第二次考试, 验证教师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实践课教师至少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毕业工作3-5年后再到工长学校培训1年半左右的工长培训班教育考核、职业教育学培训考核。保证实践课教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政府制订的继续教育法规针对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要求职业学校的所有教师必须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培训, 保证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 在实践中也做了一些探索, 收效显著, 特别是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了共识, 不断深化对高职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从而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从总体角度我国仍然还没有深刻理解, 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由于中德两国的国情不同, 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 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实现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3.1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我国也提出产教深度融合, 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完善办学模式, 大力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关键要推动五个对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为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

校企合作的效果在于对工作过程的把握, 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将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培训, 同时作为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实践实训是学生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景情境, 以问题或项目带动实践实训。

3.2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除具有讲师的基本素质, 能够熟练驾驭课程、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外, 还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工程师素质。因此, 既要把住新教师进口关, 又要注意在任教师的培训和企业实践, 完善“双师”界定标准, 不单纯以培训证书或资格证书来认定, 注重企业生产实践经历, 能胜任指导学生技能训练, 努力建设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既包括学校专任教师有包括校外兼职教师, 为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总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取得了巨大成功, 世界各国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视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样板, 科学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通过本土化实践, 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互相渗透, 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上一篇:体育学习障碍下一篇:孕期心理干预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