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糖尿病

2024-05-21

中老年人糖尿病(精选十篇)

中老年人糖尿病 篇1

在中老年人群体中,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尤其是“身宽体胖”者, 而那些有糖尿病家庭史的人, 更容易患糖尿病。虽然糖尿病是慢性高血糖状态所导致的一种综合症, 病因极其复杂, 目前没有彻底治疗的办法, 但糖尿病与肥胖、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运动量减少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运动锻炼相结合的治疗措施, 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处于稳定状态, 血糖一旦稳定, 糖尿病的病情便可以基本掌控。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之一。预防糖尿病同样也可以从饮食控制方面着手, 避免高脂肪饮食, 保证合理的食物成分。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的食品包括零食及各种含糖很高的食物, 都应该严格控制摄入量。精米白面可以适量少吃, 再荤素、粗细搭配, 多吃水果和蔬菜, 并且做到细嚼慢咽。但可以合理补充蛋白质, 如奶、瘦肉、蛋、豆制品等食品, 保证好量就可以。除此之外, 中老年人还应戒烟、戒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Tips:有些人单纯的以为预防糖尿病就是不让自己肥胖, 于是在饮食上就过度节食, 结果反而导致营养不良。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 饮食控制应该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 最好有医生的指导。

运动锻炼

运动疗法与饮食疗法被称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两大基石。运动疗法应用于预防糖尿病同样合适。很多人中老年时候身体状况不如从前, 行动迟缓, 运动锻炼既能加强身体素质, 又能提前打好预防针, 少一分患上糖尿病的可能。如散步、做家务、打太极、爬山、打羽毛球、跳舞等等, 都非常适合。养成长期锻炼身体的习惯, 配合饮食控制, 糖尿病趁虚而入的机会就减弱了。

Tips:选择什么样的运动因人而异。特别对于中老年人来说, 切不可盲目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符合自身健康状况的运动。

除了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 中老年人同样需要注意的有: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 心情愉快对预防糖尿病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切忌情绪波动过大、焦虑不安、过分激动等;定期的检查身体, 积极的发现各种初期病症, 以便及时治疗;对血糖的监测必须要有自我意识, 当血糖偏高时要及时引起重视。

中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模版) 篇2

饮食误区的作用

[摘要]目的:纠正中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建立良好饮食习惯。方法:对68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教育。结果:所有患者认识到饮食控制的重要性, 88%患者纠正了不良饮食倾向。85%的患者建立了正确的饮食习惯。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进行健康教育,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利于疾病的良好控制。

[关键词] 糖尿病;饮食误区;健康教育

中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出现与饮食密切相关,而一些中老年人因对疾病认知能力差,记忆力下降等原因,对饮食控制模糊不清,存在不少误区,使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68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龄48~70岁,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文化修养各不相同,大专及以上26例,中小学文化程度42例,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均存在对饮食控制模糊不清,或有不良饮食倾向。

1·2 患者常见的不良饮食倾向及误区:①控制主食:主 食尽量不吃,副食不节制,以较多的动物蛋白和脂肪取代主食, 1

结果造成机体的碳水化合物供热能不足,蛋白质脂肪在代谢中分解不完全,易诱发酮症和酮症酸中毒。②饥饿疗法:认为饮食控制越少越好,使机体处于饥饿状态,结果易发生低血糖及诱发酮症和酮症酸中毒。③不吃早餐:致使机体在十几个小时不能得到能量补充,会使体内血糖波动过大。④控制正餐食量:控制正餐食量,增加零食,尤其是一些含糖量高的糕点水果等,使血糖升高。⑤禁食水果:除甜食不吃外,其他食物不控制: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最普遍的原因。⑥禁食水果:一切水果都不吃。⑦重视药物治疗,轻视饮食控制。认为反正口服降能药,控不控制饮食无所谓,使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⑧轻信偏方:长期大量进食某一种食物。而偏离了平衡膳食的轨道,导致病情恶化。结果

通过对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健康教育,使所有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88%的患者纠正了不良的饮食倾向, 85%的患者掌握并建立了良好的饮食习惯,配合药物、运动等治疗手段,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地控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随机性教育:在治疗、护理、巡视病房中有针对性 地指导,如看到患者饮食不合理时及时给予纠正。

3·2 座谈式教育:通过个别谈心,耐心解答患者提问,指

出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根据每个人饮食习惯一对一口头教育。

3·3 文字教育: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小册子、健康教育处方、图文并茂,进行生动地指导。

3·4 群体教育:利用多媒体进行集中地指导,使患者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有了全面地了解及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

4·1 糖尿病饮食控制的重要性: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之一,也是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不论是哪一类糖尿病,病情是轻是重,有无并发症,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坚持饮食治疗〔2〕。正常人进餐后,血糖很快升高,这时胰岛受到升高的葡萄糖等因素刺激,及时释放足量的胰岛素,使葡萄糖被利用或转化成糖原及脂肪,所以血糖总是维护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升的过高,当发生糖尿病时,进食后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胰岛素不敏感,饭后血糖就会明显升高,进食越多,血糖越高,尿糖也随之增高,这样就形成越吃越瘦越瘦越吃的恶性循环。对应用药物治疗的糖尿患者来说,过多的饮食必然抵消药物的部分作用。若增加降糖药,药物不良反应也增加。吃饭过少则

易引发低血糖,危害各个脏器。所以饮食治疗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一定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4·2 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的方法

4·2·1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教会患者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活动量计算每日的摄入量,每天进食适量的谷类、肉类、蔬菜、豆类、蛋及奶类食物。并不是吃的越少越好,而是要营养全面平衡,不挑食、不偏食、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满足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素。

4·2·2 主食粗细搭配,食物多样化:每日饮食中粗、细粮各占一半,主食至少4-5两,其中大米、面粉、荞麦、玉米、小米、燕麦等所含碳水化合物相差不多,可任意互换。合理调配饮食中三大营养素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 ~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2% ~20%,脂肪占总热量的20% ~30%。

4·2·3 定时定量: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将每天的主食分为早餐1/5,中、晚餐各占2/5,如果餐后血糖高,则少量多餐,即从全日主食中扣留25~30 g主食,分别于上午9~10时,下午3~4时,晚上睡前作为加餐。可达到预防低血糖及主餐后高血糖,早餐一定要吃,若不吃早餐,易发生中餐前低血糖,而且午餐容易多吃,出现午餐后高血糖〔3〕。

4·2·4 清淡少油,低脂低胆固醇:食用油过多,增加心血 管并发症的危险,每日烹调用油20~30 g,各种烹调用植物油交替使用,如花生油、菜籽油、豆油,尽量不用动物油,不吃油炸食物,少食用香肠、咸肉,限制高糖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罐头、甜点、冰淇淋、巧克力等。

4·2·5 适量蛋白质:蛋白质摄入量为1 g/(d·kg),不可过多食入以免增加肾脏的负担,鸡蛋每日可食一个,胆固醇明显增高时可吃一个鸡蛋白。每周吃2~3个整鸡蛋。牛奶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每日可食用250~500 m,l肉类最好多种瘦肉(包括鱼、海产品、去皮鸡肉、鸭肉、瘦的牛羊肉)交替使用,每日总量100 g,也可用豆类代替部分肉类。

4·2·6 多吃新鲜蔬菜:蔬菜是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的主要来源,可减缓餐后血糖吸收的速度,每天应吃400~500 g,特别是深绿色蔬菜。血糖恢复正常前只吃含糖量1% ~4%的蔬菜,如冬瓜、油菜、大白菜、黄瓜、青笋、四季豆、菠菜、西葫芦、西红柿、蘑菇、韭菜、苦瓜、菜花、芹菜等。

4·2·7 水果限量食用:水果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但也有碳水化合物,如:果糖及葡萄糖,易使血糖升高,血糖控制不好时,尽量不吃水果。如:餐后血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血糖不稳定,忽高忽低等不可食用水果,但可食用含糖低的西红柿(含糖2·2%)和黄瓜(含糖1·6%),从中获取维生素、胡萝卜素、纤维素、矿物质。

4·2·8 清淡少盐,限饮酒:世界组织推荐健康人每日用盐不超过6 g,糖尿病非高血压不超过5 g。盐可诱发高血压,加速和加重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展,盐还能增加淀粉酶的活性,促进淀粉的消化和促进小肠吸收游离葡萄糖,使血糖上升。因此应尽量减少吃盐。减少高钠食物,如咸菜、咸鱼、酱

油、香肠、罐头、味精、小苏打等含钠高的食物。

4·2·9 保证水分的摄入:糖尿病患者由于渗透性利尿,体内常常缺水,并且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下丘脑渗透压调节中枢不敏感,常常无口渴现象,故每日应饮水1 200~2 000 m,l饮水应少量多次,每次200 ml左右,尤其在早起、睡前、运动后更要注意水分的补充。小结

糖尿病饮食控制是极为重要的治疗环节,关系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通过我们耐心、细致地饮食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饮食控制有了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消除了饮食的误区,在思想上引起了重视,建立起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机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为患者出院后自己控制饮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 焦广宇·临床营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7:2·

[2] 吕阳梅·糖尿病新型饮食疗法[J]·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1): 2·

中老年人糖尿病 篇3

除了平衡膳食结构外,人们还可以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对50岁以后中老年人预防糖尿病十分重要。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维生素矿物质失衡

科学研究揭示,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相关;维生素A缺乏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在预防和治疗上,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铬可协助或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钒有助于降低血糖。

研究还显示,由于严格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糖尿病患者常因下列原因导致体内维生素矿物质失衡:

1.严格的饮食控制常存在维生素摄入不足。

2.错误的饮食控制方式会加重维生素缺乏。如:不吃水果,导致维生素C缺乏; 过分限制脂质摄入,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3.糖尿病患者常伴发胃肠道病变,又会造成维生素吸收功能障碍。

4.高血糖造成尿液量增多,导致维生素矿物质排出增加。

总之,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会加重糖脂代谢紊乱、自身免疫异常,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脂质代谢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神经和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此,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平衡,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预防和治疗意义。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某些营养素的需求在相应上升

正是由于维生素和矿物质与糖尿病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全面均衡的营养补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开始衰退,营养素摄入量减少,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生理的变化对某些营养素的需求也相应上升,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6、维生素B12、钙、铬、钾等。对此,人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以上情况,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应该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适当服用针对中老年人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以保障营养素摄入的全面、均衡,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享受充满健康与活力的人生。

中老年朋友学3招,轻松挑选维生素产品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究竟怎样的产品才能更科学地满足中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呢?

1.选“全面配方”的产品

全面配方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全面满足中老年人每日的营养需求,带来多重健康益处。全面配方还能充分发挥营养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吸收效果更佳。

2.中老年人有“专用”产品

50岁以后,人的生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对一些营养素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如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等。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能更好地满足其特殊的营养需求,让营养补充更科学合理化。

3.关注有“抗氧化营养元素含量”的产品

中老年人糖尿病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 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均符合1980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型2例, 2型94例, 其中78例有明确糖尿病史, 另18例因肺部感染入院后检查发现糖尿病。60岁以上老年组69例 (男48例, 女21例) , 发生肺部感染41例 (男32例, 女9例) ;45~59岁中年组27例, 发生肺部感染11例。肺部感染52例X线胸片均可见肺部有炎性病灶, 其中29例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12例合并陈旧性肺结核。老年组患者病程<5年11例, 并发肺部感染3例;>5年58例, 发生肺部感染38例。

1.2 血糖情况

老年组血糖 (FBS) <15mmol/L17例, 发生肺部感染5例;FBS>15mmol/L52例, 发生肺部感染36例。

1.3 合并症

3例出现高渗性昏迷, 2例出现酮症酸中毒, 2 1例合并高血压病, 10例合并心功能不全。96例中54例无明显发热、畏寒、咳嗽、咳痰及胸痛, 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心悸、胸闷, 其中3例起病初就表现为昏迷。老年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下肢坏疽等合并症的发病率为中年组的2~7倍。

1.4 病原菌

中老年糖尿病的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 (65%以上) , 多为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 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 以金黄色葡萄菌多见, 以及肺炎双球菌和霉菌感染。本资料52例肺部感染者经痰培养, 42例分离出致病菌, 其中肺炎双球菌11例, 克雷伯杆菌23例, 大肠杆菌5例, 绿脓杆菌3例。

1.5 病死率

老年组69例, 死亡9例, 直接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占第1位。中年组27例, 死亡1例, 死亡原因与原发病有关。老年人肺部感染易合并中毒性休克, 病情严重, 病死率高。

2 讨论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心、肾、眼、脑、植物神经病变和感染等, 随患病病期的延长, 尤其是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正常人咽部有大量正常菌群, 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定植, 一般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能阻止致病菌的寄居,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致病菌的寄居有所增加, 而上呼吸道寄殖菌的吸入是引起肺部感染的主要途径, 加上中老年人气管支气管黏液纤毛功能降低, 咳嗽反射差, 肺组织弹性减退而致排痰功能降低, 细菌容易侵入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另外,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有利细菌的生长繁殖。在高血糖状态时, 血浆渗透压升高, 延缓淋巴细胞分裂, 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及胞内多种代谢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将导致红细胞粘附性增强, 携氧能力和变形性降低等均可加重微循环障碍。加上中老年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生理适应性逐渐减退、防御感染能力下降, 呼吸器官和其它脏器一样发生进行性老化, 呼吸道机械清除和防御能力下降, 有利于细菌的入侵和繁殖, 中性粒细胞功能和单核细胞功能降低, 使其吞噬杀菌能力降低, 抗体生成减少等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而易于感染。同时, 中老年人糖尿病其低氧血症使肺毛细血管床减少, 肺表面活性物质降低, 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更易导致肺部感染。

本资料提示, 老年人是糖尿病并发感染 (肺部最多见) 的危险因素, 肺部感染是死亡原因的首位。老年人糖尿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 与老年人呼吸道疾患十分常见有关, 伴发糖尿病者, 尤其是血糖未控制者, 高血糖可以影响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会导致感染或使原有慢性炎症诱发、加重, 肺部炎症诱发或加重又会增加糖尿病控制的难度。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 预后差, 治疗的根本措施是选择对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同时有效控制血糖, 注意保护其他脏器, 纠正代谢紊乱,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 在广谱抗生素应用10d左右极易引起肺内或肺外的霉菌感染, 用药过程中须注意观察肝肾功能和有无霉菌感染。对危重病例要加强支持疗法和提高免疫功能治疗, 积极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为什么糖尿病“偏爱”老年人? 篇5

1,老年人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降低,或者说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阻力增加,这一现象又称之为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骨骼肌上一种用来把葡萄糖由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的蛋白质(一种葡萄糖转运体)数量减少,这一结果可能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随着老龄化,老年人身体脂肪的构成比例比相同体重的年轻人相对增多,如果肥胖,就更容易患糖尿病。

3,老年人的体力活动较年轻人明显减少,降低了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

4,老年人易患多种疾病,而有些常用药物容易促进血糖的升高,比如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如消炎痛、β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阿司匹林等。

5,老年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脉冲振幅较年轻人降低,提示老年人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

因此,老年人应定期检查血糖水平,以尽早发现糖代谢的异常并进行早期治疗。

注: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①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③糖调节受损人群;④肥胖儿童或经检查自身免疫抗体反应阳性者;⑤成年肥胖者,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者;⑥血脂异常者,特别是甘油三酯≥2.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mmol/L;⑦有高血压、大血管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病史者;⑧曾患妊娠糖尿病或妊娠葡萄糖耐量损害,分娩后正常的女性;⑨曾生育巨大婴儿(体重超过4公斤)的女性;⑩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等。

中老年人糖尿病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 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赣州市多社区的35~64岁居民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1310人。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选调查对象, 并排除调查对象在调查时有急性感染、创伤、手术、发热等症状, 也不是妊娠期妇女和1型糖尿病患者。

1.2 研究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行为和饮酒行为, 并检测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统一调查表和统一标准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调查, 调查时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密切合作, 以减少信息偏倚。

1.3 诊断标准及定义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的诊断:经过社区、镇以上医疗机构确诊的2型糖尿病现患病人和本次调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新发病例者[2,4]。

吸烟是指每天至少吸一支烟并且持续半年以上;戒烟是指原来每天吸烟持续半年以上, 但目前已经不再吸烟;不吸烟则是指从来不吸, 或偶吸但没有每天吸烟持续半年以上[2,5]。

吸烟量采用吸烟指数评价, 吸烟指数=[日吸烟量 (g) ×吸烟年限]/开始吸烟年龄, 日吸烟量 (g) =每天吸烟支数×10 g/支[2,6]。所有研究对象吸烟指数分成三个等级, 其中不吸烟者 (吸烟指数为0) 为一个等级, 所有吸烟和戒烟者的吸烟指数按中位数又划分为两个等级。

饮酒是指每周至少饮酒一次, 连续半年以上;不饮酒是指从不饮酒或逢年过节才饮用一次者[2,7]。

酒精量是根据赣州市常见酒类 (啤酒、白酒、果酒以及黄酒) 所含酒精量折算成酒精克数来计算[8], 饮酒行为则以每周酒精量评价, 每周酒精量 (g/w) =每周饮酒量 (ml) ×酒精含量×酒精密度 (g/ml) , 其中酒精含量为啤酒4%、白酒38%、果酒和黄酒12%, 酒精密度为0.8 g/ml[2,6]。所有研究对象每周酒精量分成三个等级, 其中不饮酒者 (每周饮酒精量为0) 为一个等级, 所有饮酒者每周酒精量按中位数又划分为两个等级。

1.4 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调查员都经过严格培训, 采用相同的调查表、调查方法和要求进行调查。质控员每天审核回收的调查表, 出现错、漏项的, 及时补查。采集血样时, 保证调查对象至少8小时内不摄入含热量食物, 且将样本及时送检。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措施;对实验室所用仪器、器械和标准进行定期校准;除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外, 各监测实验室要进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并运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资料用χ2检验、定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情况分析

本研究共调查分析1310人, 该调查人群平均年龄 (50.53±8.00) 岁, 男性535例 (糖尿病患者33例, 患病率为6.17%) , 平均年龄 (50.53±8.02) ;女性775例 (糖尿病患者38例, 患病率为4.90%) , 平均年龄 (50.29±7.88) 。经χ2检验, 不同性别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88, P=0.320) , 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 性别间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21, P=0.222) , 空腹血糖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t=-1.742, P=0.082) 。见表1。

*χ2=0.988, P=0.320

2.2 不同的吸烟水平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

由表2结果显示, 总的来看高吸烟指数组 (≥243) 相比低吸烟指数组, 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84, P=0.009) , 吸烟指数≥243组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不吸烟组的2.42倍 (OR=2.42) , 而吸烟指数1~242组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与不吸烟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9.484, P=0.009

2.3 不同的每周酒精量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

由表3结果显示, 总的来看不同的每周饮酒量水平之间糖尿病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 (χ2=6.515, P=0.038) , 每周饮酒精量≥48g组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77倍 (OR=1.77) , 每周饮酒精量1~47g组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与不饮酒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6.515, P=0.038

2.4 消除年龄混杂后吸烟指数与糖尿病的关系

按35~50岁和51~64岁两个年龄层分析吸烟指数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经χ2检验, 35~50岁年龄层, 2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63, P=0.015) 。51~64岁年龄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23, P=0.269) 。见表4。

*χ2=8.363, P=0.015**χ2=2.623, P=0.269

2.5 消除年龄混杂后每周酒精量与糖尿病的关系

按35~50岁和51~64岁两个年龄层分析每周酒精量与糖尿病的关系。经χ2检验, 35~50岁年龄层, 2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统计学意义 (χ2=10.681, P=0.005) 。51~64岁年龄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34, P=0.889) 。见表5。

*χ2=10.681, P=0.005**χ2=0.234, P=0.889

3 讨论

3.1 吸烟与糖尿病的关系

吸烟行为对糖尿病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烟草累积量对人体造成的长期累积效应, 而吸烟指数较好地量化了烟草累积量水平, 便于更好地分析糖尿病与吸烟的关系。在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了吸烟指数法分析吸烟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吸烟指数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一般资料分析中, 不同性别之间研究对象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吸烟情况大为不同, 男性吸烟率远大于女性。定性分析中发现吸烟者2型糖尿病发病率大于不吸烟者。定量分析发现吸烟指数在243及以上组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大于不吸烟组, 吸烟指数在低于243组与不吸烟组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年龄组后仅低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病率大于不吸烟组 (χ2=8.363, P=0.015) 。出现以上情况, 可能与性别之间吸烟情况不同有关, 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中, 吸烟的作用在减弱, 其他危险因素起主要作用。如谭海红等指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 其中遗传因素可能提高了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 而环境因素 (包括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作为外部原因, 则可能诱发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 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之一[9]。程岩研究表明吸烟与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发生有关, 并且与吸烟量有关[10]。

3.2 饮酒与糖尿病的关系

过度饮酒行为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成为了主要的社会公共问题之一。但饮酒行为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Holbrook等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饮酒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相关”, 而Perry等研究结果提示“中等适度饮酒的2型糖尿病危险性较低,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11]。

本研究定性分析了饮酒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两者间无关联, 而定量分析结果则显示每周饮酒精量与2型糖尿病之间有关联, 每周饮酒精量≥48g组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大于不饮酒组, 每周饮酒精量低于48g组与不饮酒组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年龄组后仅低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病率大于不饮酒组 (χ2=10.681, P=0.005) 。出现以上情况, 可能与性别之间饮酒情况不同有关, 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中, 饮酒不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谭羽香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 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上升, 患病率与年龄的增加呈正比关系[12], 但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时期都存在着危险因素, 并且, 同一暴露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一样[13]。因此, 可以认为2型糖尿病患病与过度饮酒有关, 特别是低龄组过度饮酒行为对2型糖尿病发病有影响。

3.3 吸烟、饮酒行为与糖尿病患病关系探讨

吸烟、饮酒行为的形成与其周围环境相关, 社交活动、饮食习惯是重要影响, 而这两种行为是导致很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提高的因素之一, 从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两种行为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吸烟行为引起血糖暂时性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胰岛素抵抗, 从而提高了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9,14];而饮酒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赵家军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量饮酒导致了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促使糖耐量异常发病风险增高[15,16];研究认为适量饮酒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的机制尚不明确, 但可能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17]。中国膳食指南中虽然建议饮酒者适量饮酒, 但是可能由于各人体质及健康状况不同对酒精耐受性不同, 而无法确定标准量来保证健康饮酒[2]。

本研究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均说明各年龄组间吸烟、饮酒行为与2型糖尿病有关联。但大量吸烟、饮酒作为可变的、非独立的危险因素, 是糖尿病发病重要原因, 并且与缺乏体育活动、年龄和家族史等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混杂交互作用[18]。因此, 在糖尿病的防控中, 开展健康促进, 积极戒烟或不吸烟、少量或不饮酒, 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19]。

摘要:目的:探讨赣州市中老年人吸烟、饮酒行为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为糖尿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赣州市多社区1310位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血糖测定,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烟指数的升高加大了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60, P=0.012) ;每周酒精量的升高, 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15, P=0.038) ;在3550年龄段, 吸烟和饮酒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63, P=0.015;χ2=10.681, P=0.005) ;在5164年龄组, 吸烟、饮酒与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量吸烟和饮酒, 加大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但在高年龄组, 吸烟、饮酒可能不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老年人糖尿病 篇7

1 糖尿病用药依从性的概念及依从性差的原因

概念:糖尿病用药依从性是指糖尿病患者就医后其用药的名称、剂量、用法等与临床医师的医嘱符合。原因:依从性好的表现为患者完全按医嘱用药, 并产生相关的有效作用。而用药不依从差的表现为不按医嘱用药、不足量用药、或不经医师同意私自更换药、因感觉不适而停止用药、药物昂贵难以承受、更改剂量、或拒绝用药、记忆力衰退忘记服药、用药方案不佳、药物不良反应大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好和不好, 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天数大于总天数的80%时为用药依从性好, 反之<80%为依从性不好。

2 糖尿病用药依从性的评价方法

2.1 直接法:一般常指生物鉴定法, 也是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方法。糖代谢异常严重程度或控制程度的检查有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尿糖测定、血糖测定和OGTT、糖化血红蛋白 (GHb A1)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测等;糖尿病并发症检查及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检查。通过测定血、尿等实验室指标, 评估患者是否按时、按剂量用药的一种方法, 如血糖的测定能精确的测量体内血糖浓度, 这个在生活中要求患者本人及家属也应会测量。

2.2 间接法:计算用药量:由医师计算剩余的药量, 这是一种较客观、准确的方法, 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证实实际上患者用了多少药物、剂量是否正确。还可以通过患者记录的用药笔记、会谈、药房记录、及观察临床结果等方式。

3 影响糖尿病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3.1 病情: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情越严重, 患者越重视, 警惕就越高, 依从性也就越高, 由于对糖尿病的并发症恐怖, 感知到高血糖的症状, 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3.2 药物因素:中老年人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终身用药, 患者对用药的方法、剂量、持续时间长的繁琐性感到厌烦, 由于每日患者早晚餐前或餐中用药, 不仅定时、程序繁琐, 时间长了形成一种负担, 促使糖尿病患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 从而导致用药依从性下降, 形成不良后果。

3.3 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如患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知识缺乏、记忆力减退, 忘记用药情况及原因, 当自觉症状改善后, 自行减量用药或停止用药等, 或自认为用药效果差, 更换药品的种类、剂量等, 另外还存在不定期测量血糖、增加饮食、不运动等因素。

3.4 医师和患者的沟通:医师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沟通情况也会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临床实践证明医师与糖尿病患者交流和沟通差会增加患者不依从的危险,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医师未主动交代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均会使患者发生错误的理解从而导致不依从性。

3.5 社会的重视支持程度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重视及社会的支持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的行为产生正确的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状况是用药依从性好的表现, 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用药依从性差, 如负性情绪、抑郁、悲管、认知力下降、自我照护能力下降等等因素。还有其他因素有用药依从性降低如吸烟、工作时间、运动、肥胖、饮酒等。如果患者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用药依从性, 社会支持越高, 用药的依从性就越好, 反之依从性低。研究表明社会参与程度高低也于用药依从性有关, 还有家庭的支持也于用药依从性有密切的关系。

4 提高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干预对策

4.1 用药的合理性:合理用药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其经济、文化、对之类的依从性、医疗情况等多种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跟踪随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力求达到安全平稳降糖、长期达标, 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4.2 家庭血糖监测:建议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SMBG) , 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家庭的血糖监测可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定期监测血糖能让患者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若用药依从性差, 血糖升高, 可使患者意识到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当患者用药后, 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会增强患者的信心, 有助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改善。

4.3 中老年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干预方案: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 是决定糖尿病管理的成败的关键, 也是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 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认识糖尿病发生的原因、诱因、临床表现、预防, 不遵医嘱用药带来的不良后果, 让患者意识到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 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 医师将与患者讨论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如果患者忘记用药时应为患者提供各种记忆的方法等, 让每位糖尿病患者均应该接受全面糖尿病教育, 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4.4 临床医学营养治疗干预:医学管养治疗是糖尿病基础管理措施, 是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营养治疗的依从性是决定患者是否达到理想代谢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为纠正代谢紊乱、达到良好的代谢控制、减少CVD的危险因素、提供最佳营养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减缓β细胞功能障碍的进展。原则是合理的总能量摄入, 进货单分配营养物质, 恢复并维持理想体质量, 从而达到按医嘱用药的依从性。

4.5 应加强社会、家庭支持和关爱程度: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依从性与社会、家庭支持呈正比,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时, 不仅只对糖尿病患者本人, 同时还应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成员, 让患者和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的的危害、治疗、预防等相关知识有详细的了解, 对糖尿病的危害有进一步的认识, 能够督促患者按时用药, 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可以通过就诊、电话、义诊、入户等方式, 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对患者和家属反复进行指导能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到达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5 结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规律用药的控制血糖能使90%的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以达到有效的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大家共同参与糖尿病的用药指导、心理指导、预防、治疗、健康教育、保健等, 以自身保健和社区支持为主要内容, 提倡合理膳食, 经常运动, 防止肥胖, 要将用药的依从性达到令人满意的高度, 进一步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是我们的目标。

摘要: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且中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 糖尿病的控制率也不是很理想, 临床实践工作中证明低控制率与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不良有关。本文临床实践中运用用药依从性评价等方法, 分析和研究影响糖尿病依从性主要原因, 采取积极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加强干预, 可帮助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控制糖尿病,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糖尿病的药物应用护理 篇8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

老年糖尿病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 空腹血浆葡萄糖 (FPG) ≥7.0mmol/L (空腹定义为至少8h没有热量摄入)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11.1mmol/L考虑为糖尿病, 症状不典型需另一天再次证实[1]。

2 老年糖尿病的药物应用及护理

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充分了解, 尚缺乏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治疗目的是使血糖到达或接近正常水平, 纠正代谢紊乱, 消除糖尿病症状, 防止或延缓并发症, 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能力, 延长生命, 降低病死率。糖尿病的治疗通常以药物为主, 配合其他疗法辅助治疗糖尿病。

2.1 药物胰岛素治疗和护理

2.1.1 胰岛素给药方式的选择

胰岛素通常皮下注射给药, 其注射部位是护理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选双上臂外侧、腹部两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采用皮下注射, 部位要经常更换, 最好超过2周不用同一点, 以免局部皮下吸收能力下降。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温度及运动等因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与注射效果, 其中腹部胰岛素吸收率最快。腹部对胰岛素的吸收迅速均衡, 面积大, 温度恒定, 也不受运动的影响, 对患者来说腹部较其他部位更具有可视性, 便于患者自我操作和护理, 特别是老年人, 腹部较其他部位更容易注射, 因此腹前壁皮下注射为较理想的方法之一。长短效胰岛素混合时, 应先吸短效胰岛素, 再吸长效胰岛素, 然后混匀, 以免将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而影响其速效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吸入剂经过多年研制后也与2006年1月27日获得FDA批准上市, 其生物利用度可达9%。

2.1.2 用药时间及剂量的选择

糖尿病根据类型、轻重程度不同给药时间不同, 通常根据尿糖和血糖的测定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 有严重并发症还应考虑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给药时间多采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2.1.3 制剂保存

胰岛素很容易失活, 是以要有适当的保存方法, 一般低于25℃, 1个月内效价不会受到影响;2~8℃时, 活力可维持2~3年;已开封的只须保存在室内阴凉处。

2.1.4 药物疗效的观察及护理

用药期间要定期监测空腹或夜间血糖及尿糖, 观察血糖控制情况。以防血糖剧烈波动, 引起严重后果。另外胰岛素还应注意其不良反应的产生。 (1) 低血糖最为常见, 多由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未按时进食所致。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时, 患者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昏迷、惊厥、休克。一旦出现, 轻者马上进食或口服糖水, 重者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20mL进行抢救。尤其老年人, 发生低血糖时缺乏典型症状, 迅速表现为昏迷, 称“无警觉性低血糖昏迷”。 (2) 过敏反应一般轻而短暂, 常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偶见过敏性休克。必要时用H1受体阻断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也可更换高纯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3) 胰岛素抵抗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由创伤、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引起, 应清除诱因, 并加大胰岛素量;慢性型形成原因复杂, 处理方法是换用高纯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并调整剂量。 (4) 脂肪萎缩主要表现为红肿、硬结等, 女性多于男性;长期注射胰岛素必须有计划的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 改用高纯度胰岛素也可减少这类反应。

2.2 口服降糖药治疗和护理

2.2.1 口服降糖药选择

口服降糖药常用有四类[2]: (1) 胰岛素增敏剂:本类药物能改善B细胞功能, 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 对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均有明显效果, 临床常用罗格列酮等。 (2) 磺酰脲类:可刺激胰岛B细胞, 促进胰岛素分泌。常用药物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如格列吡嗪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 药效持续6~10h, 灭活排泄快, 较少发生低血糖, 为快速短效降糖药。格列本脲口服后2~6h血药浓度达峰值, 药效持续15h以上, 每天用药1~2次, 为快速中效降糖药。 (3) 双胍类: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降低葡萄糖从肠道吸收及抑制糖元异生。适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 (4) 其他降糖药:阿卡波糖可抑制糖苷水解酶, 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作用。还有依克那肽、醋酸普兰林肽等新型的降糖药。

2.2.2 用药时间的选择

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相似, 多采用餐前服用, 以防餐后血糖升高或防止低血糖的出现。

2.2.3 药物疗效的观察及护理

应用口服降糖药要定期监测空腹或夜间血糖及尿糖, 观察血糖控制情况。口服降糖药都有一些共同的不良反应, 如低血糖等症状, 一定要及时处理, 避免患者因低血糖引起机体损伤;同时要注意观察各类降糖药特有的不良反应, 如胰岛素增敏剂有严重肝毒性;磺酰脲类可引起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症状;双胍类可引起胃肠道反应、乳酸性酸血症、酮血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 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 还需要配合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 如糖尿病患者在应该用适当的药物对血糖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应该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避免肥胖等辅助治疗措施。必要的护理介入也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老年患者作为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还应注意血压、心脑血管、肾脏、眼底、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 应定期到医院作血糖、心电、血三脂、酮体及眼底检查,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预防, 早期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也是继癌症、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之后的老年人得主要死亡原因。不少老年糖尿病都是在出现视力下降等并发症或者是因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急诊住院时发现糖尿病的。这使许多老年糖尿患者失去了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良机, 因此, 老年糖尿病的防治, 还要从定期健康检查做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升高,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日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 由于对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充分了解, 尚缺乏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手段。为保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掌握老年糖尿患者群的治疗药物应用护理情况, 了解降糖药的使用方式, 对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809-810.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护理的临床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自2012年—2013年间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老年患者, 包括25名男患者以及15名女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集中于60~80岁之间, 其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共有17例, 15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 11例患有脑梗死, 7例患者的视网膜出现了病变, 3例患者足部感染。

1.2护理方法

1.2.1饮食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搭配一定要清淡, 每顿饭不仅要有碳水化合物。还要有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 饮食要注意时间, 也不能暴饮暴食, 力争做到少食多餐, 目的是减少出现血糖浮动过大的现象, 提高葡萄糖的吸收率, 促进胰岛素作用的发挥[2]。糖尿病患者要多食用一些含有可溶性食用纤维的食品, 因为这种食品可以延长食物的吸收时间, 降低患者在饭后的血糖值, 从而减少血糖或者血脂出现紊乱的现象, 提升肠胃功能。这些食品主要包括绿色蔬菜类、杂粮类、豆类以及含糖量不高的水果。

1.2.2用药护理

1.2.2.1口服降糖药患者要严格按照降糖药的服用方法来服用, 另外也要注意服药后的饮食禁忌。糖尿病患者的服药时间十分严格, 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时间来服药, 药物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在临床上, 降糖要主要包括三种, 如双胍类、磺脲类以及d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降糖药容易引起患者的肠胃反应, 如不思饮食、口苦以及口中有特殊金属味道等, 所以服药时要注意剂量, 最好与进餐同时进行,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不良反应的产生[3]。但是这类药物容易产生乳酸, 可能会引发患者乳酸性酸中毒, 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慎重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容易使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 副作用是否出现与多种因素具有直接关系, 如患者饮食、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以及是否有其他降糖药参与等。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好选用短中效的磺脲类降糖药, 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也容易使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 尤其是不能应用于肠胃功能不好的患者。

1.2.2.2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发挥作用的时间、作用时间以及作用强度并不固定, 它不仅受到患者体质差异、注射部位的影响, 也会受到胰岛素制剂种类、注射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尽管糖尿病的类型存在很大差异, 但在治疗过程中都必须按照药物治疗加饮食治疗的原则来进行, 还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做出调整。胰岛素注射容易使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 主要是由注射剂量大以及饮食不均衡引起的。采用胰岛素注射的初期, 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 但不需要停止注射, 也有的患者在注射之后, 视力急剧下降, 但是常常在一段时间之后视力恢复正常[4]。有的患者经常注射的部位可能会出现脂肪增生或者萎缩的症状, 这时候就需要停止注射或者更换注射部位。

1.2.3观察病情变化

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病时间长, 患者的眼睛、心脏、肾脏等多个感觉器官都会发生病变, 产生功能性紊乱, 所以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患者症状变化, 以便作出正确的处理。医护人员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 如查看患者是否出现瞳孔放大的现象, 呼吸节奏是不是出现了变化等, 如果患者呼吸频率加快, 或者呼吸的深度发生变化, 要查看患者是否出现了脑疝, 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5]。

1.2.4运动护理

运动具有很多作用, 适当运动能够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运动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等[6]。医护人员最好在充分认识患者病情、体质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患者不能从事剧烈活动, 运动之后不能有明显的疲惫感;如果患者器官机能不正常, 最好避免运动。

1.2.5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还要通过语言技巧, 安抚患者, 鼓励患者勇敢战胜病魔。医护人员最好为患者普及基本的糖尿病知识, 使患者以及家属认识到护理的重要作用, 这样才能严格按照要求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

2 结果

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护理, 38例血糖恢复正常, 2例有所好转, 病情都得到了控制, 饮食均衡, 情绪良好, 也对糖尿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病情好转之后都顺利出院。

3 讨论

近几年来, 我国的糖尿病人数不断增加, 成为多发病之一, 因此人们要均衡饮食、多运动,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多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总之, 护理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作。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该文选取2012年—2013年间40例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饮食、医药、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护理, 观察护理之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糖尿病患者经过上述几方面的认真护理之后, 血糖开始正常, 有效控制了病情, 先后出院。结论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如果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 有助于老年人恢复身体健康。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护理

参考文献

[1]周奇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29) :F0002.

[2]丁大年.对3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2013 (9) :98-99.

[3]徐秀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14) :84-85.

[4]刘安静, 张淑峰.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7) :22.

[5]杨兵全, 贺佳佳.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 2013 (6) :458-461.

中老年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中医治疗 篇10

【关键词】中老年糖尿病 合并症 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 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編号】1004-4949(2014)08-0476-01

中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复杂,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常常表现为焦虑﹑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恐惧,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就有较大的精神压力。针对这些特点,首先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治疗方案,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患者入院时要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同室患者及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使患者感到自己处于被尊重和重视的地位。其次,平时与患者多要交流,多沟通,多问候和关心体贴,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患者安心治病,与医护密切配合治疗。同时要告诉患者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告诉他们糖尿病、高血压并不可怕,只要生活上有规律,用药遵医嘱执行,并及时监测血糖﹑血压的变化,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得很快乐,使患者在心理上认同治疗,配合治疗,精神上解除了负荷,将有益于进一步治疗康复。

用药方面, 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理、生理较为特殊,用药也有其特殊的方面,例如他们服药依从性差,记忆力下降,认识分辨力弱,很容易漏服或错服药。加之药物品种多,更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为此,要告诉患者坚持长期规律用药,不能随便自行停药,减药或更换药物,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以防引起血糖和血压波动而加速动脉硬化。

与此同时, 饮食指导和体育锻炼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来说也很重要。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非常重要。例如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及每天的活动强度,计算出每天所需食物的总热量,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饮食计划;提倡患者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类,少吃煎炸和腌制品,限制钠的摄入,同时戒烟戒酒,补充含钾和钙的食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性腹泻,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日久者。其临床表现以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泻时日数行或数十行,甚则大便失禁,无腹痛或轻微腹痛,大便细菌培养阴性,大部分呈间歇性腹泻,仅少数呈连续性者,多在食后或夜间发作,常与情绪波动、进食生冷油腻、寒袭脾胃及血糖控制不满意有关等为特点。多数患者伴有神经病变,故需排除各种病因所致的腹泻外方可诊断。

糖尿病性腹泻,临床常见于血糖控制不满意,而且多伴有神经病变者,亦有少数见于血糖控制满意,而不伴有神经病变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植物神经病变、肠系膜小动脉病变、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对继发感染的抵抗力减低、胰岛素与胰高糖类分泌异常等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植物)神经病变。中医认为系糖尿病及日久,损伤脾气,加之进食生冷油腻、情绪波动及寒邪外袭等,重伤于脾,致使脾气虚弱或虚寒,脾失健运,聚而生湿,瘀久化热,甚则伤及脾肾之阳而引起腹泻。

糖尿病性腹泻,以涩肠止泻药治疗后易导致便秘,便秘后用通便药治疗易引起腹泻无度,故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辨证施治,常可获得满意疗效。据临床观察,约90%的糖尿病性腹泻者,属脾气虚弱或脾肾阳虚之证。故立健脾益气为法治之。基本方:生芪、党参、茯苓、焦白术、炒山药、陈皮、生苡仁、炙甘草。若湿盛者,酌加苍术、藿香、佩兰;热盛者,去生芪、党参,加马齿苋、白头翁、黄连;腹痛者,加白芍;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阳虚者,加干姜、附子;水肿者,加泽泻、车前子、滑石等。临床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大多在服2~3周大便转正常。同时亦未见药后便秘之证。远期观察,其发作程度及次数亦明显减少。发作后遵基本方加减,调治数日即可缓解。例如某男性患者,确诊糖尿病10年,因血糖控制不满意而入院治疗。入院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糖控制满意。住院期间,时有腹泻,2~3 d后自行缓解。某日因进食肉类过多,腹泻加重,每日20余次,呈水样便,无腹痛及里急后重,伴有体乏肢软,纳呆食少,大便常规检查及培养,均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细滑,重按则弱。证属脾气虚弱,兼有虚湿阻。治以健脾益气,佐以燥湿止泻,拟基本方加减:生芪30 g、党参15 g、茯苓15 g、苍白术各15 g、炒苡仁30 g、炒山药15 g、炒扁豆10 g、赤石脂30 g、黄连10 g、伏龙肝100 g、(先煎取汤,再煎诸药)。服1剂后,大便基本成形,次数减少。调治5 d大便转正常。随访月余,未见复发。

根据临床观察,不少与糖尿病及其合并症常见的痛苦感、恐惧感、厌恶感存在重要的因果联系,例如自我治疗的心理负担、生活受到限制所引起的苦恼、持续进行自我治疗疲惫感、认为自己没有充分进行自我治疗的负罪感等,都会导致或者加重某些合并症。所以对这类患者一般需要辅助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或人际行为治疗,糖尿病专科医生要同情、理解患者,对患者经常予以肯定和鼓励,应根据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设定病情控制各项指标的不同阶段目标,切忌急于求成。对重性抑郁及心理干预治疗无效的糖尿病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及早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抗抑郁药之间、抗抑郁药物与降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性抑郁症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因此,需要医生周到细致,全面了解糖尿病及抑郁症的治疗新技术,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此外,饮食控制也是糖尿病控制达标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饮食误区加以明确,以引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饮食控制方法。例如过度杯弓蛇影者多见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和从事或曾经从事医务工作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感到恐惧,血糖略有波动就紧张。因此,对控制饮食持偏激态度,主要表现为过度节食,营养不良,大量的酮体在体内聚集会引起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非蛋白氮可以加重肾脏负担,诱发和加重糖尿病肾病。有些患者错误地认为多饮水可以加重病情,或害怕多尿而限制饮水。口渴是因为高血糖引起的血液高渗,渗透性利尿,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水分所致,限制饮水,会引起严重脱水,甚至高渗昏迷。糖尿病患者应当合理平衡饮食,例如水果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如铬、锰,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盲目拒食水果是不对的。

上一篇:初中写作教材下一篇:作物生产类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