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昏迷

2024-05-21

中老年昏迷(精选七篇)

中老年昏迷 篇1

关键词:急诊内科,中老年昏迷,临床研究

昏迷是意识障碍的最严重阶段, 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 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 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 并对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它是急诊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约占急诊就诊总人数的3%~5%。病死率高达26%。全世界人群正趋于中老年化, 所以目前中老年患者日益增多, 现收集该院急诊内科自2011年4月—2012年10月诊治的160例中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 对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诊治方法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入选病例均来自该院诊治的160例患者, 年龄范围在45~82岁。其中男100例, 女60例。平均年龄为69岁。所有患者入院时Glasgow评分[2]为3~8分, 轻度昏迷68例, 中度昏迷58例, 重度昏迷34例。所有入选者均排除精神抑郁和晕厥以及癔病性假性昏迷。

1.2 诊断程序

首先询问患者家属或送诊人员有关患者的详细病史 (包括既往史和此次发病经过) , 准确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昏迷以及昏迷的程度。其次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包括颅脑CT, 心电图, X线, 核磁以及快速电子血糖, 血尿常规, 生化系列, 血气分析, 心肌酶肌钙蛋白, 肾功能等。对于不明原因中毒者需要收集呕吐物或排泄物送检以协助诊治。以上检查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同时应该给予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监测生命体征等急救措施, 不能因为做检查而耽误治疗。

1.3 治疗方法

所有昏迷患者都要给予生命体征监测, 保持气道通畅 (包括清除呕吐物及分泌物和取出活动性义齿) , 必要时给予呼吸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常规给予吸氧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昏迷者在进行颅脑CT或核磁检查的同时给予降颅压, 脱水等治疗, 密切注意监测患者瞳孔及神志变化, 需要手术者可以送往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急性脑梗塞排除禁忌症应在发病6 h内给予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中毒患者, 若为药物中毒或有机磷中毒, 应立即给予洗胃, 导泻, 同时应用特效解毒药, 例如纳洛酮、阿托品和解磷定等, 若为急性酒精中毒一般不给予洗胃, 因为急性酒精中毒一般合并急性食道胃黏膜损伤, 洗胃会加重损伤, 可以给予葡萄糖, 纳洛酮, 维生素C, 奥美拉唑, 速尿等治疗, 若不明原因中毒者, 必须在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进一步查明原因;对于既往有糖尿病史昏迷者首先考虑低血糖昏迷, 一旦确诊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 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对于癫痫患者首先要镇静止惊, 可用地西泮和苯巴比妥等药物;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 如急性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 可给予抗心肌缺血药物, 急性溶栓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安装心脏起搏器, 同步直流电复律等治疗;对于肺性脑病患者可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治疗。以上所有患者若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转入相关科室或ICU进一步诊治。

2 结果

2.1 确诊时间和预后情况

该组160例患者入院后24 h内确诊的为146例, 占总例数91.3%, 入院后24 h后确诊的为14例, 占总例数8.7%。由于快速诊断, 及时抢救, 该组昏迷患者抢救成功140例, 占87.5%, 经抢救无效死亡20例, 占12.5%。见表1。

2.2 病因和死亡情况

该次入选的160例中老年昏迷患者的病因及抢救后死亡情况如下:急性脑血管疾病75例占总数的46.9%, 其中死亡12例, 占16%。急性中毒40例占总数的25%, 其中死亡6例, 占15%。急性心血管疾病15例占总数的9.4%, 其中死亡2例, 占13.3%。低血糖昏迷10例占总数的6.3%, 无死亡。癫痫9例占总数的5.6%, 无死亡。肺性脑病6例占总数的3.8%, 无死亡。其他5例占总数的3%, 无死亡。见表2。

3 讨论

昏迷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 是因各种不同病因导致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发生障碍, 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或 (和) 直接损伤大脑皮质而引起的意识完全丧失的最终表现。在诊断患者是否处于很迷状态时应该与类似昏迷的其他意识障碍, 譬如晕厥, 木僵等状态。并与休克闭锁综合征, 发作性睡眠及癔病性昏迷等相鉴别[3]。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复杂, 临床表现复杂, 例如急性脑血管疾病昏迷的患者常急性起病, 昏迷前可伴头痛头晕, 且伴恶心呕吐, 肢体活动障碍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中毒昏迷患者大多有明确的中毒病史和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 诊断比较简单[4];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昏迷, 对于急诊昏迷的患者应该常规查血糖[5,6]。临床医生需要遵循从整体性、动态性和具体性的原则出发, 运用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辩证的分析和推理。该研究的160例昏迷患者中, 因急性脑血管疾病导致昏迷所占比例最大未46.9%, 其次为急性中毒40例占总数的25%, 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急性心血管疾病和低血糖昏迷分别占总数的9.4%和6.3%。该组病例24 h内确诊率高达91.3%, 由于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 所以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160例昏迷患者, 抢救成功140例, 占总例数的87.5%。该组报道结果与朱华信所报道的相似[7]。

综上所述, 为了降低中老年昏迷患者的死亡率, 迅速正确的诊断, 快速及时的抢救, 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10.

[2]李龙.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125-126.

[3]顾秋月.136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J].科学与财富, 2010, 2 (11) :157-158.

[4]王黎卫, 于宝.256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4) :101-102.

[5]高国良.急诊内科昏迷患者32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2) :195-196.

[6]曲雷.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山东医药, 2010, 50 (30) :101-102.

老年昏迷急诊患者172例临床分析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2例患者, 男106例, 女66例, 年龄61岁~8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65例, 冠心病53例, 糖尿病50例, 高脂血症46例, 肾脏病变16例, 肝脏损害7例, 癫痫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0 min~6 h.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为昏迷被抬送就诊或呼“120”出诊接回。依据Glasgow评分, 其中浅昏迷86例, 中度昏迷61例, 深度昏迷25例。伴随症状:不规则呼吸22例, 呕吐、偏瘫30例, 单纯呕吐48例, 抽搐27例, 瞳孔缩小32例, 瞳孔散大25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28例。

1.3 紧急处置和临床检查

紧急处置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或气管插管辅助通气, 建立静脉通道, 常规心电、血压、血氧监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采取初步分类抢救, 如初诊脑血管意外时, 立即给予脱水降颅内压;低血糖昏迷, 立即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详细询问病史, 着重了解既往史和诱发因素。对有心血管病和脑部创伤患者立即行心电图、头颅CT检查, 对有糖尿病, 肝、肾疾病, 服药史患者, 立即行末梢血糖、血清生化和电解质或脑电图检查。若患者有明确的病因, 如:服药过量、饮酒、煤气中毒、电击伤等立即给予针对性抢救措施。

2 结果

2.1 昏迷原因

主要为急性脑血管意外 (占44.77%) , 其次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 (占12.79%) , 见表1.

2.2 治疗转归

好转出院139例, 死亡33例, 其中脑血管意外死亡22例 (占66.67%) 。

3 讨论

3.1 昏迷的定义

昏迷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极度抑制, 是一种不能唤醒的无意识状态, 患者表现为睡眠状态, 除了睁眼、肢体屈曲或伸展以及疼痛刺激引起偶尔的呼噜或呻吟, 对外界的刺激没有正常的反应[1]。

3.2 老年昏迷的主要病因和特点

本组患者的主要病因为急性脑血管意外 (占44.77%) , 这与本组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相关。有研究表明, 无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都与高血压密切相关[2]。早上06:00~07:00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高峰期, 往往伴有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瞳孔和血压的改变。脑出血比脑梗死更容易出现昏迷, 且昏迷程度重, 病死率高。本组脑出血病死率为30.95%, 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也较常见, 低血糖初期表现为大脑皮质抑制, 继而皮质下中枢包括基底节下丘脑及自主神经中枢相继受累, 使中枢及延髓活动受到影响, 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的症状, 如昏迷、抽搐、偏瘫等, 如果低血糖得不到纠正, 时间超过6 h, 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损害, 患者持续昏迷, 进而死亡。此时即使纠正血糖, 也会留有痴呆症。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 并发症较多, 肝、肾功能减退, 当合并发热、感染、进食不足等的情况下易发生低血糖昏迷。本组老年患者发病时多数没有明显的诱因, 部分仅有不典型的先兆症状, 时常表现为病情重而症状轻, 患者对痛觉及体温的反应降低, 因此更容易误诊、漏诊。

3.3 抢救原则

对昏迷患者应高度重视, 应做好早期诊断, 以便及时处理[3]。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昏迷, 常提示后果严重, 此类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急诊医生应加强对昏迷病因的认识能力, 熟练掌握紧急抢救措施。面对老年昏迷患者, 必须急中有急, 抓住疾病的本质, 处理关键问题, 在取得全面病史、一系列复杂检查和正确诊断之前, 应迅速完成对患者的紧急处置,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缺氧, 维持血压和心率, 及时缓解颅内高压和纠正低血糖,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以防止有害因素继续使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遭受损害而危及生命, 对于心搏骤停者, 立即行心肺复苏。

总之, 只有做到恰当的紧急处置, 尽快明确病因诊断, 及时针对病因治疗, 才可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昏迷急诊患者的病因诊断和紧急抢救治疗措施。方法对172例老年昏迷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昏迷的主要病因为急性脑血管意外, 其次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好转139例, 死亡33例。结论老年昏迷急诊患者恰当紧急救护, 早期明确病因诊断, 及时针对病因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诊,老年,昏迷,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Lott ME, SinowayLI.What has microdialysis shown usabout the metabolic milieu within exercising skeletal muscle[J].Exerc Sport Sci Rev, 2004, 32 (1) :69-74.

[2]方向华.中国卒中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1 (5) :236.

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所收治的35例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治疗的同年龄段无低血糖昏迷的3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在1999年所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低血糖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64.2±5.2)岁;糖尿病的病程从8个月~20年;出现低血糖昏迷的时候所有患者的血糖均<2.7mmol/L,平均1.6mmol/L;其中18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及肾功能不全,5例合并冠心病,3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63.5±5.0)岁;糖尿病的病程从1.5~20年;其中21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冠心病,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及肾功能不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 病因与临床表现

病因是由于患者进食过少或者出现腹泻,其中应用胰岛素治疗23例,长期口服降糖药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9例意识模糊,12例浅昏迷,9例中度昏迷,3例重度昏迷,2例重度昏迷同时伴强直性抽搐。为进一步了解老年患者低血糖昏迷的相关因素,把同期治疗的无低血糖昏迷的3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参考王晶所制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1]。结果见表1。

1.3 治疗方案

所有低血糖患者一旦确诊,立刻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和50%的葡萄糖40~100m L静注,在4~10min后,35例患者中30例逐渐苏醒,5例由于年龄较大或发病时间较长,因此昏迷时间较长,当患者意识情况好转之后,继续以10%的葡萄糖250~500m L静注,将血糖值维持在10mmol/L左右,待病情稳定后,每1~2h进行一次指尖血糖检测。若患者出现脑水肿时,可予20%甘露醇脱水,且适当应用神经细胞保护剂[2]。

2 转归

3 5例低血糖患者中,3 0例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回复意识清醒(85.7%),且在1周内陆续出院,但患者中有4例出现显著的记忆力减退与反应迟钝。死亡5例(14.3%),其中3例由于发病至治疗时间太长(分别为18h、20h和21h),因此分别在昏迷24h、36h和10d后死亡;2例由于心脏病突发而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脑功能的维持不能脱离了葡萄糖的供能,但由于脑细胞无法储存大量葡萄糖,因此脑组织对于低血糖状态十分的敏感[3]。一旦血糖下降到某一程度时(临界值在45mg/d L左右),便有可能抑制神经元,令神经电活动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意识消失乃至昏迷,当昏迷时间超过6~12h后,会引起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乃至导致死亡。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成功率为85.7%,说明总的治疗成功率还是较高的,但若患者送院不及时,或本身合并其他疾病时,低血糖昏迷就有发生死亡的可能。

对于老年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发生率更高,有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患者占69%。通过相关因素分析,原因考虑老年患者通常糖尿病病程长,大多合并肾功能不全,因此对降糖药物的清除较慢;其次老年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较少主动接受糖尿病教育,饮食随意性大,增加了低血糖的发生;再者治疗过程中,改变治疗方案,也易患低血糖。研究中还发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有如下临床特点[4]:(1)症状不典型。由于老年患者机能减退所致,因此也提示在临床诊断中医护工作者要更为仔细;(2)降糖药服药过多。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下降,无法记得自己已经服药,导致多次服药发生低血糖昏迷,提示医护人员询问病史的重要性,可缩短诊断的时间;(3)血糖值已低于正常值但降糖药物的减量不及时。因此也要求在门诊医护人员要密切关心患者血糖值变化,及时依据患者情况更变治疗方案,如尽量选择半衰期短、作用较弱的降糖药物;(4)进食减少或不及时。这也要求我们增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与家属身边常备一些饼干或糖果,当低血糖发生时可以吃一些食物,同时准备一个应急包(葡萄糖注射液、以高血糖素针剂等),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危险[5]。

综上,我们发现老年患者低血糖昏迷的起病较快,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不典型甚至缺乏,容易导致临床诊断上的贻误,因此在临床上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选择适合的治疗药物与治疗方案,同时把定期血糖检测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都有利于低血糖昏迷的预防,而一旦低血糖昏迷发生后,及时进行治疗,且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一般患者都可有较好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易患原因及临床治疗转归。方法 选取我院从2007年2月至2012年3月所收治的35例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及35例无低血糖昏迷的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低血糖患者一旦确诊,立刻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和50%的葡萄糖40100mL静注。结果 35例低血糖患者当中,30例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回复意识清醒,且在1周内陆续出院,其中有4例出现显著的记忆力减退与反应迟钝。死亡5例,其中3例由于发病至治疗时间太长,因此分别在昏迷24h、36h和10d后死亡;2例由于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在临床上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选择适合的治疗药物与治疗方案,同时定期进行血糖检测,都有利于低血糖昏迷的预防。而一旦低血糖昏迷发生后,及时进行治疗,且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一般患者都可有较好预后。

关键词:低血糖昏迷,老年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晶,孟苹.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3):261-263.

[2]张海源.1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96-97.

[3]王松国.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62例临床分析与预防策略[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2):158-159.

[4]刘长森.24例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84-85.

中老年昏迷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29例, 年龄60~89岁, 平均 (65.7±2.1) 岁, 其中以60~69岁的患者居多共47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症状以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以及原发性脑干损伤和脑挫裂伤为主;单纯颅脑损伤35例, 合并有腹部脏器损伤12例, 合并四肢以及脊柱和骨盆出现骨折25例, 合并血气胸和肺挫裂伤15例, 同时合并血气胸以腹部脏器损伤9例, 同时合并血气胸和腹部脏器损伤以及四肢和脊柱以及骨盆骨折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昏迷分级CCS评分, 最高15分, 意识正常;低于15分表示存在意识障碍;最低为3分, 深度昏迷。本组3~5分14例, 6~8分51例;双侧瞳孔不等大1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组。治疗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 (64.8±0.5) 岁。对照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 (65.9±0.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治疗和护理, 治疗组在常规急救和护理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的患者要在单人纯氧舱中进行治疗, 氧气压力保持在0.2 ATA时, 在连续洗舱状态下, 保持洗舱5 min, 然后继续增大压力至2.0 ATA, 20 min后逐渐减小压力, 将患者移出舱体。患者病情如果发生明显好转, 可采用患者带面罩吸氧的方式转入多人氧舱继续接受治疗。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要将吸氧管放在套管再进行吸氧。患者进入舱体前要保证呼吸功能顺畅, 带有引流管的患者要事先进行妥善固定;升压的过程要平稳缓慢, 速度均匀;整个过程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和瞳孔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颅内压完全恢复正常, 神经功能没有任何缺失, 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好转:意识恢复清醒, 但语言交流仍有障碍, 部分肢体肌力出现减退,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或者半自理。无效:患者死亡或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和护理后, 80例患者的昏迷程度明显好转, GCS昏迷评分从护理前的 (6.07±0.16) 分上升为护理后的 (10.06±0.57) 分。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3.1 急救

对患者进行急救时, 尽量让患者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的静止状态, 尽量减少挪动患者, 防止病情的加重。另外, 为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要及时对患者采取吸痰措施。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颅内的压强增高, 会引发对呕吐中枢的机械性刺激, 于是患者临床常见喷射性呕吐现象。患者一旦出现喷射性呕吐, 医护人员要立即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为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防止出现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要及时并采用负压机械进行吸引, 及时、彻底地将患者口、鼻、咽喉和气管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吸出;老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因年龄较大牙齿老化, 大多戴有义齿, 对戴有义齿的患者, 应及时将义齿取出;如果患者的舌根出现后坠, 要用舌钳将舌拉出或使用口咽通气管, 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1]。由于患者会出现脑出血、脑水肿等症状, 大脑严重缺氧, 所以要尽早对患者采取吸氧措施, 及时改善患者脑部的缺氧状况, 保护大脑组织。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给予高流量的氧气吸入, 氧流量为4~6 L/min, 氧浓度30%~40%;给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一般情况下可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 最好采用留置针进行穿刺, 减轻脑水肿症状, 防止脑疝的出现。对本组80例患者, 均采用留置针进行穿刺, 留置针固定较为方便, 搬动患者时不易出现滑脱或刺破血管的情况。另外, 使用留置针对及时有效地用药比较有利, 例如静脉滴注20%甘露醇和止血药以及静脉推注速尿等;对患者心电血压进行监护, 并每隔5~10 min检测一次, 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的情况, 要立即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的按压或除颤, 并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 mg, 必要时可以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保证患者的呼吸;做好抢救过程的详细记录。

在常规急救和护理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积极尝试多种手段来提高治愈率, 例如本研究中对治疗组增加使用高压氧治疗手段[2]。高压氧疗法的作用机制是提高患者血液中的血氧含量, 增大血氧张力和血氧弥散的距离, 使患者脑血管及脑脊液中的含氧量大大增加, 有效解决患者脑组织缺氧的情况, 加速毛细血管的再生, 积极促进建立良好侧支循环。

3.2 护理

3.2.1 加强营养支持

为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大脑组织, 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营养的补充。对老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可采取鼻饲的方式进行营养的补充。各医院可以自行配制各种营养较为均衡丰富的鼻饲营养液, 及时对患者进行营养的补充[3]。

3.2.2 要注意对患者受伤前原有的各种慢性疾病进行护理

因此, 老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在入院后, 医护人员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以往病情, 在密切观察患者受伤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同时, 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受伤前所患各种慢性疾病的相关症状。

3.2.3 注意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合并损伤情况

老年颅脑损伤常会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 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 医护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受伤的原因和具体过程, 全面细致地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 防止出现其他病情的漏诊。

3.2.4 要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因为年老体弱, 身体素质较差, 极易出现肺部的各种并发症。所以要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 避免着凉;多给患者进行拍背;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要勤吸痰。肾功能衰竭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所以要及早对患者补足血容量, 但甘露醇对患者的肾功能会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 所以要避免长期、大剂量的使用[4]。

3.2.5 预防褥疮

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长期卧床状态不能自由活动, 极易引发褥疮。老年人的皮肤原本就处于缺水, 弹性较低的状态, 且处于昏迷状态, 皮肤弹性进一步下降, 所以更易发生褥疮。日常护理中, 一定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护理工作, 要保持患者皮肤表面清洁净、干燥, 床铺要保持平整和洁净, 且绝对不能出现潮湿现象, 一旦出现潮湿或者污秽要及时予以更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气垫床, 减轻患者局部皮肤的压力, 减少褥疮出现的可能性[5]。隔2 h给患者翻身一次, 并进行适度的按摩一次, 给患者翻身力道要适中, 且动作协调一致, 避免过分的扯、拽等动作。翻转后可以用热毛巾轻轻的擦洗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 也可以用50%酒精轻轻按摩患者骨突处。

参考文献

[1]黄效东.奥拉西坦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9 (10) :88-92.

[2]唐维华.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压氧治疗及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8) :101-103.

[3]尹桂萍, 郗蓉蓉.重度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抢救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11, 24 (1) :149-150.

[4]张舒岩, 雷宇及, 姜晓明, 等.三磷酸胞苷二钠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6 (18) :120-122.

中老年昏迷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7例, 其中, 男31例, 女26例;年龄均在67~88岁, 平均年龄为 (76.4±3.2) 岁;57例患者中有17例老年痴呆患者, 11例食管癌患者, 9例患者脑梗死, 9例患者假性球麻痹, 6例患者患有帕金森病, 5例患者患有CO中毒性脑病。以上患者昏迷时间均在8~69d之内,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 (GCS) 6~8分的患者有39例, 18例患者评分在3~5分之间。5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与神志不清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患者无法进食自理, 入院之后对患者放置胃管并鼻饲留置饮食, 时间约在8~97d, 平均疗程为 (36.2±4.2) d。有8例患者出现便秘现象, 占总患者比率的14.0%;9例患者出现腹泻现象, 占总患者比率的15.8%;9例出患者现食物反流的现象, 占总患者比率的15.8%;1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 占总患者比率的28.1%;7例患者有高血糖症出现, 占总患者比率的12.3%;有脱管患者3例, 占总患者比例的5.3%;1例患者堵管, 占总患者比率的1.8%;1例患者胃管断裂, 占总患者比例的1.8%。

1.2 鼻饲方法

采用一次性硅胶胃管, 先用注射器抽取胃液, 再注入少量温开水, 观察胃管是否通畅, 然后再缓缓注入已加温至40℃左右的鼻饲流食。每次可给200~300mL, 每4~6h一次。鼻饲完向胃管注入少量温开水, 清洁胃管, 再将其末端反折、用纱布包好扎紧。胃管保留时间为7~10d, 应按时进行更换, 以免鼻咽部受压磨损, 或胃管受胃酸浸泡变质, 以及污染等。

2 护理方法

2.1 呼吸道护理

昏迷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其口腔及呼吸系统分泌物的增加是引起呼吸道阻塞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有效的进行排痰, 如协助行动不变换着翻身、拍背, 鼻饲之前需为患者彻底吸进口腔及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以此来确保呼吸道系统的通畅无阻;在鼻饲过程中及鼻饲后的1~2h之内尽量不要对患者进行吸痰的操作, 以避免吸痰时引起的呛咳现象, 引起胃内食物反流到肺部;鼻饲、餐后患者均需保持半卧位时间为30~60min;后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 选择适合于患者的口腔清洁剂每日对患者进行此次口腔护理, 用清水清洁鼻腔。

2.2 选择合适的鼻饲管

老年人鼻胃喂养管的选择, 管径不能过粗或过细, 管径过细, 营养液不易通过, 但易造成呕吐和误吸;管径过粗, 易发生鼻、胃、食管压迫症状, 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管径。一般为2.4~3mm。一次性硅胶胃管对患者刺激相对较小, 使医护人员便于观察胃内情况, 留置时间较长又相对经济。对鼻饲的患者,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18号硅胶胃管留置。为便于清洗, 下鼻胃喂养管前常加用导丝辅助插鼻饲管。但应注意, 在导丝辅助下插管, 应避免气管或食管的损伤。一般认为, 肠内营养不需要绝对无菌操作, 易于管理。但配制好的肠道营养液, 可成为细茵繁殖的良好培养基, 从而影响消化道功能。所以我们在配制时要注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最好现用现配。

2.3 选择鼻饲时体位

医护人员应注意, 患者在鼻饲时应取半卧位, 依据不同患者病情的差异性来择取床头的角度, 在30°~45°, 此体位需保持30~60min, 以方法来防止食物反流, 并且能够减少患者的误吸。为防止患者所进食物反流、误吸患者鼻饲后的30~60min内不可做翻身、搬动等动作。资料表明床头角度>30°~35°, 呕吐发生次数减少[1]。

针对于昏迷患者的胃蠕动会因机体而减弱, 鼻饲管的存在与胃排空的延迟都是持续致使胃参与量过高, 便会加重患者的误吸危险的可能性[2]。所以鼻饲时要放慢速度, 以减少胃管食管反流及误吸的发生。为减少胃潴留, 每次鼻饲食物可给200~300mL, 每4~6h一次。鼻饲前对患者进行检查, 内容为胃内食物残余量, 若超过100~150mL便表示胃排空迟缓, 应延迟鼻饲的时间并及时通知医师要求协助做出决定。鼻饲完向胃管注入少量温开水, 清洁胃管, 再将其末端反折、用纱布包好扎紧。

老年患者昏迷状态下, 鼻饲可加强老年患者的营养, 有效改善胃功能加快患者精神功能的修复进程, 对促进老年患者苏醒和康复有这非比寻常的意义。但是鼻饲亦可引起患者腹胀、腹泻、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中误吸胃内容物为临床常见现象。患者因长期昏迷, 吞咽能力逐渐丧失, 咽部感觉迟钝, 对于患者反流至口腔的胃肠液物理再吞咽而吸入气管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或急性肺损伤。误吸还可能会造成吸人性肺炎, 导致病死率增加, 因误吸引发的病死率为17%~62%[3]。为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鼻饲患者可采取合适的体位, 取半卧位, 根据患者病情摇高床头30°~45°, 并选择2.4~3mm的一次性硅胶胃管, 护理人员应注意鼻饲时尽量放慢速度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清的除口腔内的分泌物, 做好口腔护理等, 对预防肺炎的发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邓远兰.46例老年鼻饲患者预防吸入性肺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9) :97-98.

[2]汤红玲, 金玉珍, 项安凤.护理干预预防昏迷患者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44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2 (3) :20-21.

中老年昏迷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 2例中男2 8例, 女2 4例;年龄6 0~86岁, 平均6 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为0.5~5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0.8~3.3mmol/L, 平均1.9mmol/L。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昏迷时血糖低于3.3mmol/L;头颅CT检查及血渗透压未见明显异常,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静脉补葡萄糖后症状很快缓解。52例予葡萄糖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清醒, 部分患者遗留轻微脑功能障碍, 如行走不稳。反复发生低血糖3例, 经反复补糖等治疗后, 低血糖症状缓解。

1.2 用药史及伴发疾病

发生低血糖前52例均有降糖药应用史, 其中应用胰岛素30例 (57.7%) , 服用降血糖药7例 (1 3.5%) , 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1 5例 (28.8%) 。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6例 (50.0%) , 糖尿病肾病22例 (42.3%) , 眼底病变18例 (34.6%) 。合并症:高血压病34例 (65.4%) , 冠心病17例 (32.7%) , 陈旧性脑梗死6例 (11.5%) 。

1.3 临床表现

昏迷前症状:有行为异常36例 (69.2%) , 饥饿感28例 (53.8%) , 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手抖23例 (44.2%) , 四肢抽搐、语无伦次各5例 (各9.6%) , 大小便失禁2例 (3.8%) ;无明显先兆症状14例 (26.9%) , 于晨起时唤之不醒。

1.4 低血糖诱因

摄食量不足或未按时进食2 3例 (4 4.2%) ;服用降糖药物不当12例 (23.1%) ;胰岛素应用不当、腹泻各3例 (各5.8%) ;运动量大、饮酒各2例 (各3.8%) ;原因不明7例 (13.5%) 。

2 讨论

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1]。严重低血糖反应的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因肾上腺激素分泌下降及对交感样物质反应不敏感, 特别当伴有糖尿病慢性神经病变的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 常出现无自觉性低血糖[2], 而低血糖本身可造成自主神经调节障碍。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 并发症多, 服用药物也多, 特别是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与其他药物发生作用, 如水杨酸类、磺胺类、β受体阻滞药等, 通过减弱葡萄糖异生, 降低磺脲类降糖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降低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和肾脏的排泄等, 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血糖效应, 从而发生低血糖症。

有些老年人缺乏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没有识别及处理低血糖的能力。本组病例低血糖诱因中摄食量不足或未按时进食所占构成比最多, 其次是降糖药物使用不当。降糖药物, 特别是口服消渴丸或某些邮购的中成药中, 均含有优降糖成分 (格列本脲) , 造成降糖药使用过量;在某些诊所还可能存在两种磺脲类药物合用的情况。有的患者随意增减胰岛素用量、空腹饮酒、运动量突然增大但饮食及其药物未调整、感染致腹泻, 这些均可导致低血糖。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 药物代谢缓慢, 排泄减少, 半衰期延长, 药物蓄积使降糖作用增强, 如合并使用阿司匹林、利舍平、β受体阻滞药等, 均可增强降糖作用而发生低血糖。

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建议: (1)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加强健康教育, 嘱患者随身携带少量的糖果、饼干, 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注射胰岛素后必须及时进食, 体力活动增大时要及时加餐, 有进食差、腹泻、呕吐时应将药物减量或停用。经常监测血糖, 及时调整药量。 (2)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能只看到高血糖的危害, 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 更要重视低血糖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适当放宽降糖目标值。 (3) 要合理应用降糖药, 老年人应避免使用较强的、半衰期长的降糖药。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 (4) 严防老年人漏服和重复应用降糖药物。

参考文献

[1]Cryer PE, Davis SN, Shamoon H.Hypoglycemia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3, 26 (6) :1902.

中老年昏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63~78岁, 平均 (70.5±9.3) 岁。

1.2 院前的急救与护理

1.2.1出诊急救

在接到出诊指令之后, 尽快赶到患者病发地点, 快速熟练的使用血糖检测仪对患者血糖进行测量, 排除其他疾病, 考虑低血糖立即给予急救药物。建立静脉通道, 以50%葡萄糖注射液推注40~60 ml, 然后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使患者处于平卧位, 尽可能的使其呼吸顺畅;必要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 及时纠正缺氧。

1.2.2转运护理

返院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脉搏、血压、呼吸及意识等变化。部分患者因烦躁、抽搐等易发生意外伤害, 注意看护。低血糖昏迷发病较急, 家属缺乏心理准备, 应做好安慰、疏导等心理护理。仔细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抢救措施、用药名称及剂量、效果等。

2 结果

经过实施合理及正确的急诊急救后, 30例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均解除危险症状, 安全转至院内, 其中22例在5~15 min内逐渐苏醒。

3 讨论

3.1 低血糖昏迷院前急诊急救的重要性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器质性慢性病, 一旦血糖过低则使其神经系统受到影响, 尤其是脑[7]。人体脑部不能产生、储存葡萄糖, 需求主要来自于血糖, 持续供应不足会使脑功能障碍并可引起不可逆的脑器质性损害, 甚至死亡[8]。及早发现并补充外源性葡萄糖, 可缓解患者的脑神经损害, 减轻患者痛苦, 以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9]。因此院前准确诊断低血糖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3.2 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的原因

(1) 机体功能下降: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及代谢功能均呈降低趋势, 肾上腺受体的兴奋性降低, 血糖拮抗调节激素缺乏, 若再加上植物神经、微血管等病变, 患者体内胰岛素异常增多, 肝糖原储备减少, 容易发生低血糖[10]。 (2) 合并慢性病:老年患者常合并的慢性病诸如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因此需长时间服用对应病症的治疗药物如倍他乐克、氨茶碱、利血平、阿司匹林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上述药物与磺脲类降血糖药物合用后, 阻滞了降糖药物在肝脏及肾脏中的代谢与排泄, 加强了药物的降糖作用, 或其他药物作用掩盖了低血糖时的交感神经兴奋[11]。 (3) 老年患者的病程较长, 就诊坚决性及意识较差, 对医嘱的依从性差并且服药不规律, 不能定时监测血糖, 遇到病情急剧变化, 常恐慌, 不能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12]。

3.3 鉴别诊断方法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且血糖低于2.8 mmol/L, 排除中毒、心脑血管并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在急诊室应严格区分低血糖昏迷和急性脑血管疾病, 尤其是与急性脑梗死区分开来。临床常见误诊的原因主要有: (1) 低血糖因干扰中枢神经与交感神经, 而使患者表现出虚汗、心悸、躁动、紧张、肌张力增高、颤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昏迷等症状; (2) 昏迷患者不能诉说病情, 家属对病情概括不清; (3) 部分低血糖患者昏迷时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定位症状体征, 若临床医生临床经验欠缺, 易被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

对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院前急诊急救的先决条件必然是血糖监测, 掌握患者血糖变化, 对症抢救才能为患者正确治疗抢救争取时间, 为院前安全转运提供安全保障, 为进一步院内治疗打好基础并争取机会。因此对于昏迷原因不详或其他原因诸如脑血管意外、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的经治疗后血糖及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的老年患者, 无论其是否有既往糖尿病史, 在院前急诊急救、院内治疗时均应行常规的快速血糖分析, 以防误诊。出诊时必备血糖检测仪及配套的急救药品与工具,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防不可逆脑损伤的出现, 改善抢救与治疗的预后,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院前急诊急救措施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30例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结果:30例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经过实施合理及正确的急诊急救后, 均解除危险症状, 安全转至院内, 其中22例在5~15 min内逐渐苏醒。结论:对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院前急诊急救的先决条件是血糖监测, 对症抢救并积极护理, 为院前安全转运及入院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上一篇:回收处理下一篇:开展专项合作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