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2型糖尿病

2024-05-13

中老年2型糖尿病(精选十篇)

中老年2型糖尿病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糖尿病组病例来源于我院2006年5月至2009年2月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无其他内分泌疾病;(3)无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病史。符合条件的患者228例,其中男99例,女129例,年龄41~84岁,平均(64.23±8.56)岁。对照组为社区健康人群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40~87岁,平均(65.35±14.9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项目:

收集患者一般项目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收入状况、体质量指数(BMI)、病程、降糖治疗方案、高血压、血糖控制情况、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等。

1.2.2 抑郁和焦虑测定:

采用信度、效度较好的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经过心理测查培训的工作人员统一发放调查表,按照测查操作规范,在控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测评时间范围是评定对象过去1周的实际感觉,评定后由工作人员逐份检查,及时补漏纠错,确认资料合格有效。

1.2.3 评分标准:

SDS和SAS均有20项,每项分为1~4级,最高分80分。抑郁(焦虑)指数=患者总评分/80,0.50~0.59为轻度抑郁(焦虑);0.60~0.69为中度抑郁(焦虑);≥0.70者为重度抑郁(焦虑)。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病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过程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SDS和SAS评分比较

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SDS评分为(38.64±10.5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SAS评分为(35.10±7.65)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糖尿病组抑郁患者114例(50.0%),其中轻症患者57例(25.0%),中重度抑郁者57例(25.0%)。对照组抑郁患者7例(17.1%),其中轻症患者3例(7.3%),中重度患者4例(9.8%),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虽然糖尿病组焦虑患病率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抑郁及焦虑的年龄亚组分析

将所有患者分为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4个年龄段。分析显示,40~49岁组抑郁评分最高,与60~69岁组和≥70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焦虑评分比较,40~49岁组、50~59岁组与60~69岁组均高于≥70岁组(P<0.05或P<0.01)。见表3。

40~49岁组抑郁患病率最高,与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焦虑患病率也以40~49岁组最高,≥70岁组较低,2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注:与40~49岁组比较,*P<0.05,**P<0.01;与≥70岁组比较,△P<0.05,△△P<0.01

2.3 抑郁和焦虑易患因素相关性分析

在控制性别、年龄、职业、病程、文化水平、收入状况、BMI及降糖方案这些因素下,观察血糖控制情况、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血糖控制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为佳,HbA1c6.5%~7.5%为良好,HbA1c≥7.5%为差。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抑郁与血糖水平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显著相关(r=0.144,P=0.029;r=0.136,P=0.041)。焦虑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r=0.642,P<0.01)。见表4。

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P< 0.01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心身健康,引发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心理问题。随着病程的迁延,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年龄较大,面对较多的生活事件,如退休、躯体多病、收入减少而经济负担加重等原因,极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6]。研究证实,社会心理因素及患者的负性情绪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使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血糖升高,在糖尿病发病及血糖控制中起着负面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抑郁评分和患病率分别为(38.64±10.51)分和50.0%,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焦虑评分为(35.10±7.65)分,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这些结果也提示,2型糖尿病增加了中老年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发生。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控制年龄、性别等因素下,血糖控制不佳和罹患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抑郁。年龄亚组分析发现,40~49岁组抑郁、焦虑评分及患病率最高,原因可能是此年龄段患者正处于事业发展重要阶段,同时面临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罹患糖尿病无疑对其身心健康带来沉重打击[7]。患者担心健康状况下降、经济压力增大,对疾病多采取消极应对措施而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及焦虑情绪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除了有效降糖、防治并发症外,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把降糖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让患者从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处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可有效缓冲疾病和各种应激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这无疑将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8]。

参考文献

[1]Grigsby AB,Anderson RJ,Freedland KE,et al.Prevalenceof anxiety in adults with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J].J Psychosom Res,2002,53(6):1053-1060.

[2]李迎春,胡传来,陶兴永,等.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4):398-399.

[3]魏立民,叶蔚,宋光耀.黛安神对老年糖尿病心理障碍患者治疗的评价[J].实用老年医学,2001,15(3):150-151.

[4]赵真,王淑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5):322-324.

[5]Eren I,Erdi O,Sahin M.The effect of depressi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J].De-press Anxiety,2008,25(2):98-106.

[6]Rose M,Fliege H,Hildebrandt M,et al.The network of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theirimportance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metabolic control[J].Dia-betes Care,2002,25(1):35-42.

[7]许玲,王德全,任建民,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46-50.

2型糖尿病怎么治疗 篇2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著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手段的联合治疗。专家说,治疗讲究个体化用药,患者应到正规医院,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科学选择、安全使用降糖药。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糖尿病现在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糖尿病注意事项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错误的对待

1、忽视药物治疗

由于对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又担心长期用药对肝肾带来不良反应,有些患者拒绝用药,完全采取非药物治疗。事实上,治疗糖尿病靠的是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结合,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均须药物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建议,在糖尿病患者诊断明确之初即应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加用二甲双胍。

2、不当联药

口服降糖药分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原则上不宜联用。倘若两种同类药物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竞争性抑制而导致“两败俱伤”,结果是增加了不良反应而不是降糖效果。诸如“消渴丸+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3、不复查

服药后,患者一定要经常检查血糖,以了解服药效果,并以此作为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的重要依据。临床发现,许多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的疗效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即磺酰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一旦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4、频繁换药

一般说来,降糖药物须达到有效的剂量和一定的时限药效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比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2~4周才会达到最佳降糖效果。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这样做法十分轻率。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当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时,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联合应用。

如何治疗2型糖尿病

1、饮食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既要饮食控制,又要营养充足,以保持理想体重。脂肪要适量控制含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饮食治疗应按病情、生活习惯、体力消耗及经济条件个别制定。

2、运动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对治疗糖尿病有很大的帮助。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药物

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使血糖下降来治疗糖尿病。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肠道回收葡萄糖和促进葡萄糖在组织中分解而起到降糖作用,常有消化道反应

4、胰岛素

应用胰岛素的指征,老年糖尿病95%以上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的Ⅱ型糖尿病,一般说来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但是临床约有20%的老年糖尿病人饮食疗法及口服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而需要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时的病情监测项目主要有尿酮体、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三多”症状及低血糖症。

5、教育

糖尿病教育,只有了解一定的糖尿病知识,才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

6、监测

中老年2型糖尿病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近十几年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糖尿病的达标治疗可以降低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理念推广,在追求达标治疗过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显著增加。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入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310例,其中发生低血糖症68例,占21.3%。本文对68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发生低血糖症的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60-93岁,平均(68.7±3.8)岁,病程4个月-30年,平均(20.5±3.5)年。本组病例均有伴发病,分别合并肾病,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冠心病,肝硬化腹水,支气管哮喘,肺炎,尿路感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本组单独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或格列奈类药物治疗者8例,α-糖苷酶抑制剂合并胰岛素18例,磺脲类加双胍类10例,单独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治疗者32例。本组使用降糖药物主要为瑞格列奈片(1毫克/次,3次/日),格列齐特片(80毫克/次,2次/日),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5毫克/次,1次/日),二甲双胍片(500毫克/次,3次/日),阿卡波糖片(50毫克/次,3次/日)。进食延迟或食量过少致低血糖症7例,酒精性低血糖症4例。

1.2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加拿大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对低血糖最新的诊断标准,血糖水平≦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1]

1.3 低血糖症临床表现 除具有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心悸、出冷汗、饥饿感39例,烦躁、表情淡漠、精神异常8例,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抽搐、偏瘫、昏迷21例,其中误诊为脑血管意外7例。

1.4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处理 明确诊断为低血糖症后,立即停用降糖药物,对轻度低血糖反应者,意识清楚者立即进食或口服15-20克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对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缓解(20-100毫升静脉推注),每15分钟监测血糖1次,血糖未达3.9mmol/L以上,然后以5%-10%葡萄糖溶液靜脉滴注或加用糖皮质激素,意识恢复后监测血糖24-72小时,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伴发症,并发症相应治疗及对症治疗。

2 结 果

本组65例经治疗20分钟-2小时后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血糖纠正后30分钟仍处于昏迷状态,给予20%甘露醇,氢化可的松,脑细胞营养剂等药物静脉滴注后好转。2例原有冠心病和肾功能不全,抢救无效死亡。

3 讨 论

低血糖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状态,血糖降低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时,称为低血糖症。一般人群的低血糖的切点定义为2.8mm0l/L。然而,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性,欧美最新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3.9mmol/L作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切点,同时把低血糖分为3类:①严重低血糖:需要他人帮助,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②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伴典型的低血糖症状;③无症状性低血糖:无典型低血糖症状,但静脉血糖<3.9mmol/L。此外,部分存在典型的低血糖表现,但没有进行血糖的监测[2]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心,脑,肾器官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及磺脲类降糖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能力降低,药物在体内蓄积而作用时间延长,从而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低血糖症状的反应性降低,增加了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交感神经和脑部。低血糖的自主神经表现是由于低血糖激发交感神经受低血糖刺激后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一些肽类激素,从而产生多汗、饥饿感、和感觉异常、震颤、心悸、焦虑、心率增快、收缩压升高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中枢神经症状如:头晕、嗜睡、精神失常、反应迟钝、舞蹈样动作、抽搐、昏迷等,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耐受很低的血糖而无典型的急性低血糖症状[3]

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大部分患者为门诊口服降糖药物疗效不佳者,或预混胰岛素使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住院的目的是将口服降糖药物改为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来控制血糖的患者和调整或改变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的剂量或方式以降低血糖水平使血糖趋于正常且稳定。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①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使用剂量相对过大;由于院外饮食不规律及主食量较大或进食升糖指数较高食物,住院后经教育后控制饮食过于严格,监测血糖不规律,为使血糖值迅速达标,增加胰岛素量较多,血糖下降接近正常时未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②饮食不规律,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在进食量不足的情况下未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③运动量增加,运动时间延长时未及时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④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⑤糖尿病合并其他全身疾病,由于肝肾功能的损害,使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的代谢和清除能力降低,药物在体内蓄积而作用时间延长,同时服用具有增加低血糖危险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受体阻断剂和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以上五种原因造成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占98.07%。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往往并发其他全身病,所以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要求血糖控制过低。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防治方法:①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宣教工作,让老年患者及家属掌握低血糖的症状、体征,血糖的良好控制不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也无形中增加了低血糖的风险发生率,使患者认识到低血糖症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适量运动,定时定量进食,规律的自行监测血糖,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②适当放宽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对于低血糖高危患者,糖尿病病程>15年、有无感知性低血糖病史、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者,对于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超老年(≧80岁)患者或预期寿命<5年患者,建议采用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维持在8-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或不能进食时的任意时点血糖水平维持在8-12.0mmol/L,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mmol/L。对于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或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如其治疗依从性好,既往降糖治疗期间无低血糖及增重等不良反应发生,且有医疗条件和健康需求者,建议采用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维持在4.4-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或不能进食时的任意时点血糖水平维持在6-8.0mmol/L[4]。③合理用药,遵医嘱正确使用各种降糖药物,选用灵活而恰当的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用药方案。力求从胰岛素生理分泌和调节的角度制定更加贴近生理模式的治疗方案,并正确调整药物剂量。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血糖不低于4.0mmol/L,并保持睡前血糖在7.0mmol/L左右[5]。④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及规律运动的习惯,掌握好用药与进食的间隔时间,不要随意延长进食时间,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应按时进餐。⑤运动应安排在餐后40-60分钟,下一餐前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餐前适量加餐,及时检测运动前及运动后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1] Amiel SA,Dixon T,Mann R,et al,Hypoglycaemia in type 2 diabetes[J].Diadet Med,2008,25:245-254.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5:33.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65-1066.

[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189-190.

中老年2型糖尿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中心社区近3年来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 其中男20例, 女30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39岁, 平均年龄62.9岁, 基础血糖7~10 mmol/L有37例, 基础血糖≥10mmol/L有13例, 作为实验组, 给予综合性、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干预。从城南社区近3年来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 其中男20例, 女30例, 最大年龄86岁, 最小年龄40岁, 平均年龄64.2岁, 基础血糖7~10 mmol/L有35例, 基础血糖≥10 mmol/L有15例, 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慢性病管理。两组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 基础血糖均>7 mmol/L。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实行不同的管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慢性病管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性、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对照组按常规的慢性病管理要求进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实验组除按常规的慢性病管理要求外, 还给予综合性、系统性的社区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把糖尿病患者及其部分家属集中到社区活动室, 采用通通俗易懂的语言免费对他们进行糖尿病知识讲解, 让他们掌握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方法。示范一些技术性操作。如胰岛素的注射、尿糖的测定、自动血糖仪的使用等, 让患者及家属掌握操作要点, 反复练习, 提高操作的准确度。开通电话咨询服务。定期家庭随访。印发健康教育宣传小册子。让患者对照小册子上的知识, 随时了解病情。 (2) 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心理评估, 分析病情, 指导患者处理一些情感性问题。让患者平时多注意自我调节, 如洗澡, 听音乐, 闭眼深呼吸, 数数等[2], 调整好自已的心情, 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制定健康食谱。总热量的摄入以能维持标准体质量为宜。40岁以下者:标准体质量 (kg) =身高 (cm) -105;40岁以上者:标准体质量 (kg) =身高 (cm) -100。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天每千克理想体质量给予热量25~30 kcal;轻体力劳动:30~35 kcal;中度体力劳动:35~40 kcal;重体力劳动:40 kcal以上。主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如谷类、玉米等, 占总热量的50%~60%。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蛋白质不超过总热量的15%, 主要以优质蛋白为主, 如瘦肉、蛋、乳、鱼、豆制品等。脂肪占30%左右, 以植物油为主。一日三餐, 摄入量分配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对于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且病情有波动的患者, 可每天5~6餐, 从3次正餐中匀出25~50 g主食作为加餐用[3]。 (4) 运动行为干预。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运动量应由小至大, 时间由短至长, 运动应遵循四大原则, 即循序渐进、全面发展、因人而异、持之以恒[4]。以轻、中度, 全身性有氧运动为宜, 避免剧烈的无氧运动和持续性疲劳性运动。运动每天1次, 时间在进餐后1 h为宜, 时间20~30 min, 可根据情况逐渐延长和增加活动次数。不主张空腹运动, 以免发生低血糖。对活动不便及年龄偏大的患者, 需要有人员陪同以确保患者安全。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 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5) 家庭行为干预。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戒烟、戒酒, 讲究个人卫生, 预防各种感染和并发症。 (6) 正确用药干预。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 知道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把按时服药与进餐配合,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同时让患者了解低血糖的症状、预防及处理。

2 结果

两组病例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 得到不同的结果。实验组:50例病例中, 完合配合干预42例, 占84%, 不完全配合干预6例, 占12%, 完全不配合2例, 占4%。完全配合干预病例, 37例患者血糖≤7 mmol/L, 5例血糖维持在7~9 mmol/L, 病情得到明显控制, 血糖稳定, 无新的并发症发生;不完全配合干预病例, 病情变化明显, 血糖波动均在7~11 mmol/L, 2例患者出现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麻木, 1例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完全不配合的病例, 血糖仍处于高值状态, 血糖均>10 mmol/L, 1例患者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现已双目失明。对照组:12例患者病情稳定且血糖控制在≤7 mmol/L, 29例患者血糖波动较大, 波动在7~10 mmol/L, 9例血糖仍处于高值状态, 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两组患者并发症详见表1。

3 讨论

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管理发现:实验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好, 生活自理能力强, 生存质量高, 病情稳定, 并发症少, 虽也有并发症出现, 但均为不完全配合及完全不配合病例。对照组患者血糖控制力差, 波动较大, 病情不稳定, 并发症多, 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都不高。由此得出:社区护理干预是患者学习糖尿病知识,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代谢, 控制血糖的有效途径。能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也能提高其家庭成员对糖尿病的认识, 在协助、监督患者完成各项治疗方案的同时, 自已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 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社区护理还可以提高社区护士的知识水平, 能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

总之,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社区将成为常见病及慢性病的就医场所, 而对中老年糖尿病的社区护理干预, 也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杨华章, 陈亮.糖尿病的现状与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4, 11 (9) :1209.

[2]林菊英.社区护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90.

[3]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22-423.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篇5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性卫生问题.糖尿病动物模型可以部分模拟人的糖尿病状态,广泛应用于对糖尿病病因与治疗方法方面的研究与分析.非人灵长类动物在生理学、遗传学及生物学等特性方面与人类极相似,是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实验动物.文章旨在对自发糖尿病动物模型,特别是非人灵长类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作 者:万玉玲 刘晓明 WAN Yu-ling LIU Xiao-ming  作者单位: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州,510260 刊 名:医学综述  ISTIC英文刊名:MEDICAL RECAPITULATE 年,卷(期):2008 14(14) 分类号:Q95 关键词: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非人灵长类动物  

中老年2型糖尿病 篇6

关键词糖尿病左心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21-03

Clinical study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YOU Guangyu1, LIN Yi1, SHEN Jian2, ZHU Jinhao2

(1. Zhenr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Shanghai, 200333; 2. Putuo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Shanghai,200333)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change and its influencing risk factor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Using a sampling method, 1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chosen.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diastolic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 (IVST), early diastolic mitral inflow velocity (VE),late diastolic mitral inflow velocity(VA),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 The course of diabetes, HbAlc, blood pressure, and lipid levels were analyzed to influence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Results: The VE,VA and E/A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DM for more than 5 years, while the EF was also decreased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DM for more than 10 years. The IVST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ning in the patients whose HbA1c was not controlled to reach the indicator and with high blood lipid. Mergering hypertension the patient’s VE、VA、E/A were remarkably decreased,but the IVST and EF were much higher (P<0.01). Conclusion: The cardiac function in elde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a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DM for more than 5 years, it may be of benefit to protect the cardiac func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both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pressure, and adjustment of lipid.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echocardiography; elderly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多。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与合并症。目前国际上一些大型的研究 均证实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1,2]。为了积极预防、保护老年糖尿病患者心功能,我们观察了11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左心功能及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100名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对象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0.2±13.7)岁。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过去1月内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心肌梗死、感染者,心功能III~Ⅳ级(NYHA分级)患者。

1.2方法

所有对象空腹12 h采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 (TG),统计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等。采用ATL-50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定左心功能参数(探头频率2-4MHz),包括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二尖瓣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VE),二尖瓣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VA),等容舒张时间(IVRT);采用Teichholz公式测算左室射血分数(EF)和每搏心输出量(SV)。所有数据取3个心动周期平均值。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糖尿病病程与左心功能的关系

将糖尿病患者按照病程分为3组:<5年组、5~10年组,>10年组。结果显示病程5~10年组左心舒张功能比<5年组明显降低,室间隔厚度明显增加(P<0.05),而>10年组与其他组比较,左心收缩与舒张功能均显著降低, 室间隔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老年DM患者HbA1c水平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根据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达标(HbA1c≤6.5%)组和血糖未达标(HbA1c>6.5%)组。结果显示未达标组患者心脏室间隔增厚,舒张功能指标减退(P<0.05)。不同HbA1c水平对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心输出量(SV)的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2)。

2.3老年DM患者血压水平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5例,与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较,其IVST、EF、SV、IVRT明显增高 (P<0.05),而左室舒张功能参数(E/A)明显降低 (P<0.05)(表3)。

2.4老年DM患者血脂水平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60例,与血脂正常组比较,,E/A比值减小,IVST、IVRT显著增加(P<0.05),两组EF、SV比较无明显差异(表4)。

3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可引起多系统靶器官的损害。以往研究显示,由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减少,葡萄糖利用明显不足,心肌能量代谢紊乱以及氧化应激可导致心肌间质细胞和细胞膜功能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引起心肌细胞弥漫性损伤,心脏功能减退或衰竭[3,4]。因此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早期检出亚临床左心功能异常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对预防或推迟其心力衰竭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糖尿病靶器官损害是一个逐渐进的过程,本研究观察到糖尿病病程5~10年组出现舒张功能减退明显,病程>10年组同时伴有显著收缩功能减退,提示舒张功能减退较早出现,对于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应积极检测心脏舒张收缩功能,以尽早发现心功能损害,及时采取相应治疗保护心功能。

高血糖是靶器官损伤的始动因素,糖尿病时由于心肌组织中葡萄糖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过程发生障碍,心肌细胞糖代谢低下[5],同时高糖环境可引起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和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6]。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人体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水平的影响,能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水平与病情控制程度,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金标准[7]。本研究观察到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组(HbA1c>6.5%)出现心脏室间隔增厚,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明显降低,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并保持长期稳定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功能保护有益。

高血压是引起左心结构变化及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压力负荷的作用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导致左心排血阻力增加,心肌细胞肥大,心脏收缩功能代偿性增强。本研究观察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其IVST、EF明显增高 (P<0.05),反应其心肌代偿性改变,而左室舒张功能参数明显降低,可能与长期高血压使患者心肌弹力纤维含量减少,心肌硬度增加,心肌的延伸性下降,心室顺应性降低,进而可出现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有关 。

高血脂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伴发代谢障碍,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2型糖尿病患者并存血脂异常时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进一步增高。本研究观察到糖尿病伴高血脂患者左心室E/A比值减小,IVST、IVRT显著增加(P<0.05),其原因可能在于胰岛素分泌减少及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质代谢活跃,心肌细胞内游离脂肪酸氧化增加,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聚积(如神经酰胺)激活细胞凋亡程序,促进心肌细胞凋亡[8]。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不同观察条件下,其左心舒张功能受损明显,对病程大于5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积极强化血糖控制,积极控制血压、调整血脂,对保护其心功能有积极意义,可能对其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有益。

参考文献

[1] 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et a1. 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BMJ, 2000, 321(25): 405-412.

[2] Nieminen MS, Brutsaert D, Dickstein K, et a1.EuroHeart Failure Survey Ⅱ (EHFS Ⅱ):a survey on hospitalized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description of population[J]. Eur Heart J, 2006, 27(22): 2725-2736.

[3] Wilding JP. The importance of free fatty aci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J]. Diabet Med, 2007, 24(9): 934-945.

[4] Hamblin M, Friedman DB, Hill S, et a1. Alterations in the diabetic myocardial proteome coupled with increased myocardial oxidative stress underlies diabetic cardiomyopathy[J]. J Mol Cell Cardiol, 2007, 42(4):884-895.

[5] Fioalaliso F, Bianchi R, Staszeawsky L, et a1.Antioxidan treatment attenuates hyperglycemia-induced cardiomyocyte death in rats[J].J Mol Cell Cardiol, 2004, 37(5): 959-968.

[6] Bugger H,Abel ED.Mitochondria in the diabetic heart[J].Cardiovr Rese,2010,88(2):229-240

[7] 刘学勇.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28(2):105-106

[8] Zhou YT, Grayburn P, Karim A. et al. Lipotoxic heart disease in obese ra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obesity[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 97 (4): 1784-1789.

(收稿日期:2012-03-20)

中老年2型糖尿病 篇7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 (Hcy) ,糖尿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Hcy) 是一种含硫基的氨基酸, 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 是一种抑制一氧化氮活性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目前, 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 高血清Hcy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中老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与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分析其可能的机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3月—2010年3月新诊断为糖尿病的1 625例患者中, 有659例患者因年龄或同时伴有其他疾病或检测资料的欠缺等各种原因而被剔除。其余966例患者, 均符合1999年WHO公布的2型糖尿病 (T2DM) 诊断标准, 年龄均不低于40岁。其中男518例, 女448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 (65.1±7.8) 岁。所有入选的糖尿病患者均除外明确的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慢性肾病等病史。

1.2 方法

966例患者, 根据血清Hcy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N1组543例, 检测血清Hcy值在正常参考值 (6~20μmol/L) 范围内;N2组308例, 检测血清Hcy值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 但比2倍高限值低 (20μmol/L≤血清Hcy<40μmol/L) ;N3组115例, 检测血清Hcy值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的2倍 (≥40 umol/L) 。每例患者均检测血清Hcy (检测仪器为德国罗氏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为北京九强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的专用试剂) ;留取22:00~06:00之间的尿液,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试剂为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专用试剂) 并计算此8 h间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 分别统计UAER<20μg/min、20μg/min≤UAER<200μg/min、UAER≥200μg/min的患者人数[1];采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后检查眼底, 按1984年全国眼底病学组制定的糖尿病眼底病标准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 , 统计各组间确诊为DR的人数;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飞利浦HD7, 探头为变频频率5.0~10.0 MHz探头) 由专人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双下肢股总动脉等动脉的内中膜厚度 (IMT) , 统计其双侧颈总动脉、双下肢股总动脉一处以上IMT值>1.0 mm的患者人数, 测定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双下肢股总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等的斑块, 计算其动脉斑块发生率, 3组之间的平均年龄分别为 (59.1±8.5) 岁、 (64.6±6.3) 岁和 (68.3±4.9) 岁。比较3组患者之间各自检测结果的差异性。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高血清Hcy组 (N2、N3组) 患者的颈动脉或下肢股动脉内的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清Hcy组 (N1组) (P<0.01) 。随着血清Hcy的升高, N3组患者颈动脉和双下肢动脉等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N2组, N2、N3组组间动脉斑块发生率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1) 。N3组患者DR发生率与N1和N2组分别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均P<0.01) 。见表1。

注:χ2、P为N2组与N1组比较检验值, χ12、P1为N3组与N1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N2组与N3组比较检验值。

2.2 N3组患者的8 h尿UAER异常明显高于N1和N2组均 (P<0.05) 。在8 h尿UAER≥200μg/min的患者人数中, N3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患者8 h尿UAER异常和DR的差异在N1和N2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见表2。

注:χ2、P为N2组与N1组比较检验值, χ12、P1为N3组与N1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N2组与N3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Hcy是一种含硫基的血管损伤性氨基酸, 高水平的Hcy能引起血管损伤, 引发冠状动脉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多部位血管病变。血清Hcy水平越高, 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越重, 目前血清Hcy升高已经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 其血清Hcy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 而且很早就有人提出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与血清Hcy升高有关[2]。

本文高血清Hcy与血清Hcy正常水平的T2DM患者相比较, 前者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有所升高。在血清Hcy值升高1倍以上时, 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更加明显 (高达53.9%) 。提示血清Hcy的升高是引发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血清Hcy浓度的不断上升这种损害会大幅加重。

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本组DR发生率25.36% (245/966) 。当血清Hcy值高达正常值2倍以上时, DR的发生率45.22% (52/115) , 提示血清Hcy水平的明显升高与DR密切相关, 可能是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血清中高浓度的Hcy对微血管水平的细胞存在损伤, 这种损伤可以引起和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有研究证明, 血清Hcy作为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具有细胞毒性, 能够激活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核因子-κB (NF-KB) [4], 而NF-κB又可以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VEGF在体内可增高血管通透性并介导内皮细胞迁移、增生, 并刺激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UAER是准确反映糖尿病肾病 (DN) 早期表现的一项可靠指标, 与正常血清Hcy值相比较, 轻度的升高 (在正常高限值2倍以内) 时, UAER变化不明显, 但达正常值2倍以上时, UAER≥200μg/min则T2DM比例明显增加。原因可能如下:高血清Hcy可以损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 使肾小球电荷及机械屏障受损, 尿蛋白不断增加。糖尿病出现肾脏病变时随着肾细胞功能减退, 可以减弱血Hcy的代谢, 导致血清Hcy升高。DN患者肾病终末期血清Hcy增高主要是由于肾组织细胞Hcy代谢功能降低所致, 已经有人提出, 糖尿病肾脏等微血管的病变是导致血清Hcy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5]。

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 在血管内皮细胞内蓄积后对其具有直接的损伤作用。目前, 对Hcy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致动脉硬化性病机制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多项研究提示高Hcy血症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6]。所以, 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对预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华础, 萧祥熊.进一步加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2, 15 (3) :129.

[2]周灵丽, 卢纹凯.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氮酸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4) :265-267.

[3]杨国庆, 陆菊明, 潘长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 2002, 41 (1) :34-38.

[4]朱建华, 张力.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白细胞介素6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6) :554-558.

[5]BuysschaeretM, WallemacqPE, HermansMP.etal.Hyperhomolysteinemia in type 2 diabetes relationship to rnacatly, nqihy, and insulinresistance[J].Diabetes Care, 2000, 23:1816-1822.

中老年2型糖尿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5~63岁在本中心辖区确诊为T2DM (288例) 及T2DM前期 (101例) , 共计389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标准[6], 诊断为T2DM和T2DM前期; (2) 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常年居住该社区5年以上, 迁移流动性小; (3) 依从性较佳, 自愿参加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文件, 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排除标准: (1) 精神疾病患者; (2) 迁移流动性大, 无法追踪者; (3) 依从性差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进行2年社区综合干预。

1.2 综合干预内容主要包括:构建社区干预团队,

建立患者电子档案, 实施网格化管理, 个性化服务, 兼顾个人和群体的健康教育, 按T2DM病情, 进行分级分层管理, 实施双向转诊流程, 确定随访时间, 具体内容:

1.2.1 随访管理

采用广州市卫生局居民健康档案 (基层医疗机构部分) 统一的随访表, 包括T2DM知识、态度、行为、主要疾病史、不良反应、血糖、血脂;对其进行监测、监督、指导, 根据项目管理效果调整管理措施, 监测血压、体重、血糖;发放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控制及自我监测等知识的教育手册, 要求患者严格遵循口服药物剂量或胰岛素用量, 严格控制饮食, 记录自我监测日记。实施分级分层管理, 即病情稳定者在社区定期就诊、化验检查和取药, 控制差或合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等转往当地三甲综合医院, 待完善检查, 并确定治疗方案, 病情稳定和改善后, 再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和随访观察。

1.2.2 综合干预

采取“五驾马车”的综合干预方案, 即饮食指导、运动干预、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及血糖监测, 实施专人负责制, 在干预期间, 每2个月随访1次, 对一些未提高认知和未改变不良行为者进行强化教育;对一些已提高认知和改变不良行为者予以及时肯定和鼓励;提供疾病诊治条件, 督促病人积极治疗。 (1) 合理饮食。据年龄、身高和体质量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数, 按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提出饮食建议, 控制总能量摄入, 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提倡使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忌食用蔗糖、葡萄糖、蜜糖及其制品;选择低盐食品;限制饮酒及吸烟。 (2) 适当运动。从小运动量、短时间开始,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运动的强度和形式个体化, 首选的运动方式是步行, 其次为街舞、打太极拳、慢跑等;以饭后1h开始最合适, 每次运动20~40min;每天至少30min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注意运动时低血糖发生, 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零食。 (3) 药物治疗与用药教育。主要涉及合理选择降糖药物, 指导正确用药时间、间隔和剂量, 提醒患者特殊剂型使用注意事项, 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药物、药物-食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4) 糖尿病教育。采用集体讲授与一对一方式, 发放GDM健康知识小册子, 定期进行讲座, 有针对性地指导及实践技能培训, 内容涉及GDM有关知识, 量化饮食与运动治疗的实例教育, 自我监护和管理;预防感染, 药物治疗, 实施门诊、电话和上门随访, 加强医患互动, 强调饮食、运动、药物及心理健康对疾病的影响。 (5) 血糖监测。教会患者正确的测血糖方法, 鼓励并要求患者坚持餐前0.5h自我监测血糖, 每月随诊, 进行血糖全套指标监测。

1.3 效果评价指标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评估遵医行为、自我健康管理知识、技能及体重控制变化。第二部分评估血糖、血脂、血压和不良反应变化, 血糖控制目标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为标准[5];第三部分是采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命质量测定量表[7], 评估生命质量改变状况, 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 分别为满意程度、影响程度、忧虑程度I (与社会、家庭或职业有关的忧虑程度) 、忧虑程度II (与疾病有关的忧虑程度) 。共46个条目, 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 生命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Foxpro数据库, 经数据及逻辑检错后, 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综合干预前后T2DM知晓率、态度和行为及体重控制的比较

本研究对象T2DM及前期者290人, 年龄41~68岁。其中T2DM前期108人, 年龄43.95±3.73岁, 病程3.68±2.92年, ≤初中者29例, ≥高中者79例;T2DM者288例, 年龄46.68±3.28岁, 病程5.36±2.25年, ≤初中者86例, ≥高中者201例;实施综合干预后, 前期及患病者对T2DM知识、态度、行为和体重控制均显著改善 (P<0.05) 。见表1。

2.2 综合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和血糖控制达标率的比较

经过2年综合干预, T2DM前期和患者FPG, 2h PG和Hb A1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 (P<0.05) , 同时FPG, 2h PG和Hb A1C控制达标率获得明显提高 (P<0.05) 。见表2。

2.3 综合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和血压控制率的比较

与综合干预前比较, T2DM前期和患病者TG, LDL-C水平显著降低 (P<0.05) , 且血压控制率也明显提高 (P<0.05) 。见表3。

2.4 综合干预后不良反应变化

综合干预前, 182例T2DM患者, 进行药物治疗时, 近一年内出现不良反应者6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91%, 其中出现两种不良反应者2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为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及皮肤过敏, 综合干预后, 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见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 。见表4。

2.5 综合干预前后生命质量比较

综合干预后, T2DM前期和患病者生命质量各维度均明显改善 (P<0.05) 。见表5。

3 讨论

50岁以后女性糖尿病逐渐增加并超过男性, 欧洲心脏学会对中老年妇女T2DM患者达成共识[6,7,8,9]:男性T2DM者与无T2DM者冠心病死亡的相对危险比为1.7, 而女性则为3.3, 而且40岁后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增加了4倍, 更可能经历脑卒中、冠心病、心肾衰竭等的风险, 期望寿命损失上升, 伤残调整生命年增加, 其并发症社会总医疗成本急剧上升。但令人担忧的现状是社区对中老年妇女T2DM及心血管疾病隐患干预不足。

充分利用社区的卫生服务资源, 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治疗, 无疑是成功的基石,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五驾马车”是控制糖尿病血糖及延缓并发症的关键。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 (DPS) 和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 (DPP) 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 可使T2DM发生风险下降43%~58%, 也可降低T2DM前期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和肿瘤等的危险性。2013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 (EASD/ESC) 指南一致推荐,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为T2DM前期干预的首选方法[6~8], 规范、有效教育是提高对疾病认知和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有力方法, T2DM控制满意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 知识改变行为、知识改变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Hb Al C、体质甚至T2DM的发病率[9]。我们重视多层次, 多方位, 个体化, 针对性强教育形式, 通过持续访视、建立俱乐部、家属参与支持等方式, 督促回归社会的社区患者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护理, 从而达到疾病的最佳控制。本研究采取的是团队管理模式, 遵循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建议, 随着饮食、运动干预和糖尿病教育的深入, 患者对T2DM知识、态度、行为及体重控制有显著性改善, 这为赢得患者的信任, 积极配合治疗, 改善疗效提供了基础。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综合干预前比较, 血糖水平和血糖控制达标率获得显著的改善, 与心血管健康相关的血脂指标水平也显著降低, 血压控制率由63.19%~70.37%提高到88.89%~91.76%。

随着当前应用的药物广泛拓宽, 不仅要关注药物血糖控制, 而且还关注潜在的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情况有关,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反馈, 用药教育与监护使患者认识到所用药物的常见、严重不良反应, 并了解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从而减少了一些轻微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 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 同时也减轻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综合干预后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和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表明药学服务能提高患者不良反应的认知,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尤其是低血糖等可预防性不良反应。在综合干预中, 我们重视开展自我血糖监测 (SMBG) , 让患者掌握SMBG目的、意义并辅导患者正确解读血糖监测的结果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转归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关系极密切, 疾病本身、饮食治疗和降糖药物的长期使用易导致中老年妇女2型糖尿病患者生理功能下降、病情反复造成其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进一步导致患者家庭、社会角色功能的下降, 从而使其生命质量全面下降。自上世纪中叶起, 西方国家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力度,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收到了良好效果[10]。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综合干预后, 不仅能够改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血压及药物不良反应, 而且能够改善其生命质量状况。

本研究的干预模式也在我国部分社区进行了尝试, 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11,12], 然而,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要结合实际情况, 找到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不能生硬照搬。但需要强调:总体而言, 鉴于中老年女性T2DM患者的基数越来越大, 我国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有限, 这需要政府政策、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通过本次研究, 我们发现做好中老年女性T2DM干预之关键:首先, 预防T2DM应采取分级管理和高危人群优先的干预策略;其次, 糖尿病的控制是系统的管理, 教育尽可能地标准化和结构化, 最好应获得认证并定期进行评估, 为患者提供优质和连续的教育;再次, 获取全方位多层次支持与配合, 特别是当地政府和村、居委的支持, 而社区医生则需要定期随访, 长期坚持,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最后,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框架性的指导, 具体应用时不要忘了个体化的原则。

本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如下:健康档案要规范和系统, 保健手册须通俗易懂;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 灵活多样的;保健讲座和定期家访有待加强;干预目标要循序渐进, 赢得患者参与和配合。

摘要:目的 分析中老年妇女2型糖尿病社区综合性干预效果, 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4168岁在本中心辖区确诊为2型糖尿病 (T2DM) 者182例, T2DM前期者108例, 共计290例为研究对象, 综合干预前, 实施基线调查, 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级分层管理, 综合性干预涉及饮食指导、运动干预、药物治疗与用药教育、糖尿病教育及血糖监测, 干预2年后, 比较T2DM知晓、态度、行为、体重控制、血糖、血脂、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和生命质量等指标,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 综合干预后, 前期及患病者T2DM知识、态度、行为正确率和体重控制程度明显改善 (P<0.05) , FPG, 2h PG和Hb A1C水平及其控制达标率明显好转 (P<0.05) ;前期及患病者TG, LDL-C水平显著下降 (P<0.05) , 血压控制率也显著提高 (P<0.05) ;患病者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和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P<0.05) ;T2DM前期和患病者生命质量各维度均明显改善 (P<0.05) 。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是促进T2DM得到有效防治, 值得借鉴和推广。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篇9

1自我管理概念

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患者自我行为来增进和保持健康, 减少疾病对自身社会功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及征兆, 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健康行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患者依靠自身能力解决糖尿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躯体、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增强患者对健康生活的信心[2]。

2自我管理现状

刘兰霞等[3]与谢菊艳[4]的调查结果均显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够理想, 自我管理行为整体水平偏低, 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记忆力差、缺乏糖尿病知识、较少接受健康教育以及无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有关。李冬静等[5]对3 1 0 例二级甲等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也表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较低。高素勤等[6]对2 5 4 例社区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表明,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总体自我管理得分水平处于中等。只有夏丽荣等[7]对1 2 0 例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普遍较高, 其原因可能与参与其研究的患者均享受城市居民医保、均为住院患者以及病程较长有关。由此不难看出, 我国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整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3影响因素

李育红[8]的研究结果说明文化程度、年龄和社会支持程度均是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态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

3 . 1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采取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并可以做到通过较多渠道主动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患者文化程度较高, 在药物、饮食、运动、监测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自我管理水平较好[9,10]。

3 . 2糖尿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的行为水平与糖尿病知识水平明显相关[11]。糖尿病知识是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自我管理的基础因素, 只有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以更好地实施自我管理。患者在接受了健康教育并掌握了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后, 对自身的情况会有更为客观的评判, 在药物、饮食、运动等方面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 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3 . 3病程病程长短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的因素。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 逐渐出现各种并发症。此类患者会受到各种病痛的困扰, 自我管理水平优于无并发症者[12]。有过住院史、病程长和已经出现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会较多地关注疾病, 并且这样的患者能够有较多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的机会, 能在饮食、药物、运动、监测等各个方面正确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因此, 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自我管理程度相对较好。

3 . 4家庭支持度家庭支持、乐观情绪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赢得家庭成员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能有利于防止老年2 型糖尿病的发生, 有助于老年2 型糖尿病的康复。所以, 家庭支持越好的患者其自我管理效果越好。

3 . 5吸烟有研究表明, 吸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远远差于不吸烟或已戒烟的患者。这可能是因为吸烟人群本身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不是特别注重自身健康, 因而在自我管理方面表现相对消极[13]的缘故。

4对策

4 . 1健康教育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认识, 改善其自我管理水平。梁芳等[14]研究指出, 自我管理效能越高, 生存质量越高。以糖尿病自我管理为主的健康教育, 能够增长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 针对不同患者的特性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并通过出院后电话随访, 跟踪和督促患者, 可明显提高患者在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通过播放科教片、举办知识竞赛、做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能为患者营造自我管理氛围, 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技巧。健康教育能增加老年患者的知识储备, 增强治疗信心, 主动参与疾病的管理, 为其实施更有效的自我管理奠定基础[15]。

4 . 2心理护理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敏感者往往容易产生负性自我暗示, 将糖尿病难以治愈这一信息反复传递给其潜意识, 导致其缺乏自信心, 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注意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 从而了解和掌握造成患者恐惧、焦虑的原因。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应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个有关疾病的问题, 增强护患间的情感交流,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要从实际出发, 给予实质性的援助, 调整患者自责心理,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16,17]。

4 . 3家庭支持老年人的记忆力、理解力、行动能力比较差, 因此, 家庭成员应该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 做到多提醒老年患者。家庭成员还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明确知道患者应该少吃或者是禁吃的食物, 并按要求严格执行, 以保证老年患者较好地控制血糖, 并能够有效控制各项指标[18]。

4 . 4同伴支持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逐渐受到重视, 同伴支持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同伴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朋友, 能够起到劝勉、支持, 指导其解决问题, 改正其不良行为的作用。由于糖尿病患者具有相似的爱好、文化和经历, 同伴教育者成功自我管理的经验可以为其他患者同伴提供可行的替代性经验, 有较强的说服力, 能够提高老年患者同伴的信心, 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19]。

5讨论

中老年2型糖尿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收治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患者中, 男性29例, 女性13例, 年龄为49~76岁, 平均 (61.02±2.61) 岁, 病程为3~19年, 平均 (11.62±1.15) 年。对照组42例患者中, 男性27例, 女性15例, 年龄为46岁至75岁, 平均 (60.51±2.43) 岁, 病程为2~18年, 平均 (10.68±1.74) 年。该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组研究。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过敏体质、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糖尿病肾病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治疗期间, 均加强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

对照组取降糖药物行口服治疗。用药方案如下:取瑞易宁口服治疗, 首次用药剂量控制在5 mg, 1次/d, 若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 可适当增加用药剂量;取0.25 g二甲双胍口服治疗, 3次/d, 若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 于睡前增加用药剂量。

观察组取胰岛素注射治疗。每天取诺和灵R行皮下注射, 于餐前用药, 3次/d, 治疗期间根据患者血糖变化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1.3 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正常血糖范围:空腹血糖值低于7.0 mmol/L, 餐后2 h血糖值低于9.0 mmol/L;2了解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用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并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情况

经针对性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 白分别为 (5.16±0.81) mmol/L、 (7.62±1.12) mmol/L、 (6.05±0.37) %较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5.51±0.67) mmol/L、 (7.84±1.136) mmol/L、 (6.17±0.41) %低, 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用药反应

观察组42例患者中, 2例出现不良用药反应, 占4.76%, 其中1例为头晕, 1例为恶心; 对照组42例患者中, 3例出现不良用药反应, 占7.14%, 其中1例头晕, 2例恶心, 两组患者的不良用药反应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针对性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均得有效控制, 未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与饮食不当、运动过少、肥胖、机体糖分代谢异常等存在直接关系, 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学者指出, 若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 可能导致血管、肝肾功能等受损,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2]。因此, 临床必须探讨更加安全、有效治疗方案, 达到控制患者血糖发展的目的。

口服短效降糖药物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见方案之一, 该治疗方式具有用药方便、经济的特点, 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该院的口服降糖药物以瑞易宁、二甲双胍为主, 配伍治疗期间不仅能够抑制胰岛素分泌, 还能够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然而, 该治疗方案的用药时间相对较长, 可能影响其的治疗依从性[3]。基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胰岛素注射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中, 在控制血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学者指出, 采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但是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易出现注射剂量错误的现象。该组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文献指出, 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均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 临床可根据远期疗效、合并症状等确定治疗方案, 提高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 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均能够在短期内控制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发展, 但长期用药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降糖方案对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观察组行胰岛素注射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以及不良用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质以及不良用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均能够控制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血糖, 有利于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中老年

参考文献

[1]俞匀, 卞茸文, 欧阳晓俊, 等.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降糖方案转换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J].实用老年医学, 2013, 16 (10) :823-825.

[2]可丽.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降糖方案短期强化血糖控制的效果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 2012.

上一篇:政府集中管理下一篇: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