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

2024-05-29

化学变化(精选十篇)

化学变化 篇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作为基础性概念, 需要遵循“表象感知—分析归纳”的规律。那么, 实验自然是学生通过感知活动建立表象, 为分析归纳提供丰富素材的最佳手段。不同版本的教材均选择了具有典型现象的实验作为感知素材, 但沪教版、鲁教版、人教版教材在这一课时中选择的实验截然不同, 这是其他单元不多见的。为此, 本文对三种版本所选择的实验进行了比较, 以人教版教材实验为基础进行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三种版本教材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所用实验的比较

作为基础性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均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放在第一单元。

鲁教版《化学真奇妙》中“神奇的化学变化”, 列举了“光合作用”“葡萄酿酒”“铁生锈”三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又选取了有光、热、颜色、气体、沉淀等代表性现象的实验:点燃镁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锌粒加入稀盐酸、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其所选实验侧重于现象的“奇妙”,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常伴随不同的现象, 可通过观察现象推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沪教版《化学研究些什么》中“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以蜡烛燃烧为主要探究过程, 以石蜡的熔化和凝固、石蜡燃烧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再以煤油燃烧、氯化氢和氨气混合、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等实验展示化学变化的不同现象, 其所选实验侧重于对“变”的“观察”, 通过对前后物质的颜色、形态等性质的变化的分析, 判断变化的类型。

人教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共使用4组实验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水的沸腾和水蒸气液化、胆矾的研碎、将块状和粉末状胆矾分别溶于水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其所选实验虽普通、常见, 却暗含深意, 侧重于借助实验“判断”物质本身有无发生变化, 侧重于如何认识变化的“本质”。

笔者认为, 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还需引导学生对物质和其变化的认识思路形成有序性和思路性。

二、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实验教学策略

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描述, 还应将教学侧重点从“判断有无新物质产生”转移到“如何判断”有无新物质产生。

1. 初用性质比较, 认识“新物质”的判断方式——纸的变化

“纸”的系列变化是学生最为熟悉的, 学生较易对折纸、撕纸、烧纸等变化加以分类, 判断纸燃烧是化学变化也并非难事。

增设活动:列举说明“纸和纸灰不是同一种物质”。

学生从颜色、硬度、密度、能否燃烧等多种角度加以列举, 感受纸和纸灰不是同一种物质, 同时从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物质的思维角度, 判断变化是否生成新物质。随着这一分析过程的引导, 学生逐渐体验层次性的有序思维, “观察变化前后物质性质, 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不同性质, 判断不同性质能否表明是不同的物质?”从变化现象的观察到不同表象的比较, 再到现象本质的有层次的递进式思维, 使学生对变化的区分不再局限于概念的记忆, 认识事物的过程由对现象浅显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过渡。

2. 初窥微观世界, 认识“新物质”的本质特征——水的沸腾

水的沸腾是生活中极常见的现象, 对“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的细分缕析, 对学生透过表象认识变化本质具有重要的思维引导价值。

增设活动:观看水蒸发汽化的微观模拟动画, 比较液态水和水蒸气的微观构成有何异同 (如下图) 。

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以动画、图片的形式从微观角度呈现液态水和水蒸气的构成, 通过微观模拟, 认识到液态水和水蒸气是不同的物态, 却是同种物质, 进而在“物体”之上建立“物质”这一概念。

物理教学中, 学生已具备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认知, 通过对动画的观察及分析, 学生很容易得出“物质状态的变化源于分子间隔变化”“物质状态变化时, 构成分子不变”“液态水和水蒸气是同种物质”“水的汽化和液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分类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发现还可以从构成物质的粒子去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这正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这一活动将学生的视角从宏观引向微观, 迈出了构建化学宏观和微观思维的第一步。

3. 初用实验探究, 探究物质的本质变化——胆矾研碎前后的比较

“胆矾的研碎”在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将研碎前、后的胆矾, 加入少量水, 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再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见教材是通过实验探究研碎前后物质性质是否变化展开, 为对变化类别的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增设活动:观察上述实验现象, 分析该对比实验的探究目的。

操作这一实验时, 学生观察的重点常被吸引到有蓝色沉淀产生, 而忽略了对比实验的价值。这个实验的重点应是两支试管中均出现蓝色沉淀, 现象相同。在生物、物理等学科中, 学生均接触过对比实验, 对控制变量思想亦不陌生, 能分析出这一对比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胆矾研碎前后物质的部分性质不变。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还可使学生初步建立对“澄清”“浑浊”的认识, 从而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证据之一。

4. 初试实验分析, 收集产生“新物质”的证据——石灰石与盐酸

教材中将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并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增设活动:分别向水、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这一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澄清石灰水的了解, 借助前一实验中对“澄清”“浑浊”的认识, 学生能很快判断出, 看似与水相同的石灰水中“隐藏”有另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和人呼吸产生的气体 (学生能说出是二氧化碳) 变成不能“藏”于水中的物质。再完成课本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前石灰石和稀盐酸的颜色、状态, 混合时的现象, 通入石灰水中出现的现象, 有了刚才的思路, 学生会认识到“石灰石和盐酸”和“呼吸作用”产生了相同气体。他们这样说, “原来澄清石灰水是让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二氧化碳现形的”, 进一步认识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判断新物质的证据。

结语

如果说化学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那么化学认识就是要解决认识到什么、怎么认识, 这是学生在接触化学中不断出现的新物质及变化时的奇妙现象所需要的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启蒙”之初的九年级化学教学如引导不当, 将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使其心生畏惧。本节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在不断的思考探索中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体验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并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形成观念, 从而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摘要:化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可以更好地把握化学教学的本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均受到高度重视, 但又有一定的区别。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去研究该知识的教学, 可以寻找到更为符合学生构建化学知识规律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认知发展,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知识: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思想教育: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教学法。

【仪器试剂】:铁架台、试管、单孔塞、导气管、烧杯、酒精灯、药匙、火柴、研钵、坩埚钳、石棉网、水、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题引入】化学是初三设置的课程,同学们可能会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请同学们首先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里都哪些教学设备?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同学们所回答的这些都是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盖房的木料、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这们的颜色、状态、气味教都一样吗?组成相同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化学课要研究的。

【板书】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回答:桌椅、灯管、黑板、投影仪、电视机等。

回答:空气、水、木头、石头、砂子等。

思考

记录

通过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时,教师可引进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学习化学,首先要学习和研究观察实验的方法。

【引入】

如何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呢?

【投影】从三方面观察

思考并记录:

变化前观察——变化时观察——变化后观察——

思考并记录的内容同投影。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详细、准确而又真实地记录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前提。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现象(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问题讨论】

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

加热盛有少量水的试管至沸腾,将洁净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投影】给出观察记录的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演示实验】胆矾粉碎

将块状胆矾研碎

【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演示实验】镁带燃烧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投影】给出结果及规范要求

(内容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做练习一 概念运用 【问题讨论】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是同一个概念吗?(结合概念分析讨论)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质性质?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通过举便指导学生回答)

【板书】

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内容看书)

2.化学性质(内容看书)

思考并回答: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3.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识记

引导认识新概念。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识记概念。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做练习二

巩固概念

【问题讨论】

1.化学知识对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以及生活实际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你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吗?

3.你怎样学好化学?

认真阅读书中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物质的两种变化及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的方法。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了解化学发展史及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给以补充完整。

化学变化 篇3

具体而言,区分商事制度的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是首要任务。建议调整工商局的职能,保留工商登记职能,审查方式调整为形式审查,而将登记资料和审查登记审核开放给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市场中介机构,工商局负责监督和抽查它们办案的准确性。此举既可精简工商局机构,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可促进专业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简化登记资料,避免登记管理中的法律责任关系不清。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在2014年“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这是改革的大动作。建议通过制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设立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和反垄断调查机构,保障市场的充分发育。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实现治理,无需增加政府的行政编制。

其次,建議专项清理社会组织,彻底与行政机构脱钩。此项工作已开展多年,但没有实质进展,起码应在教育体系、医疗体系等先行放开。完善的社会组织运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本条件。

化学变化 篇4

1.在认知中激发兴趣

学生认知可以说大部分来自于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化学教学语言要直观生动通俗形象, 深入浅出。 这样可以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 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复杂的内容明晰化,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物”之感, 给人以美的享受, 并能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以激发兴趣, 引人入胜。

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是富有黏着力的, 有了这种语言承载信息, 如同食物有了色和香, 能引诱人们品尝。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比喻、故事、顺口溜、谜语等方式, 创造语言情趣, 引发共鸣, 让学生把听课当做一种享受, 让学生学有所得, 品有余香。 例如, 当讲盐类水解规律时, 可用“两军相逢勇者胜, 强者为王, 弱者为寇;谁强显谁性”这种生动的语言, 既形象风趣, 又简明易记。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使用健康、积极、正面的教学语言, 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可使学生由境入情, 情境交融, 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硅和硅酸盐工业”时, 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在我们现代生活中,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玲珑剔透的玻璃制品, 你知道它们的原料是什么吗? 而我国作为陶瓷的故乡, 我市德化县的瓷器, 在世界上是享有盛名的。 而玻璃与瓷器又是以什么为原料呢? 是硅酸盐。如果没有它, 现代文明就表现不出来了。 ”通过直观形象的课堂语言, 可以使学生愉快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趣味性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求知欲望, 充满情趣的语言也能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师生能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从而强化化学教学效果。

2.在质疑中培养兴趣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 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 如何进行质疑呢?

2.1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教学的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把握好启发时机: 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演示Al (OH) 3分别和HCl、Na OH反应的实验, 然后设疑:为什么Al (OH) 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 同时能够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深入探究问题。

2.2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 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 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 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生保持兴趣持久性的关键。 只有稳定而持久的兴趣, 才能推动人深入钻研问题, 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识, 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意义。 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 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 NO3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 而且可以复习浓硫酸的性质。

3.在实践中维持兴趣

对化学学科而言,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征,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大作用, 学生也非常乐于做化学实验, 这是有利于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这一功能, 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 同时尽可能增加一些相关的、有趣味性的实验。 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实验现象表面引起的感知兴趣上, 而不愿做深入思考和探讨, 这是不好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在保护学生这种感知兴趣的同时, 更要重视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上, 培养学生捕捉反应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的能力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结合实验现象,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掌握化学规律,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同时可以尽可能地把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成设计型、 探索型实验, 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 尽可能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建立、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机械记忆的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和说明。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即生活,生活是化学方面的教学,生活与化学教学统一起来。不单纯学习化学知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三、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注意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难点是真正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准确判断每个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学用品】 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玻璃片、坩埚钳、石棉网、研钵、烧杯、水、块状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火柴、蜡烛、白糖。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了物质,知道了物质和物体的关系,知道一种物质可以制成不同的物体,铁可制成铁钉、铁锅、铁锒头„„我们还学了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态变化,如水可变成水蒸气,也可以结成冰。

活动一: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 气态的水灯丝(钨丝)发光发热 灯丝(钨丝)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铁屑和砂子混合物,铁屑被磁铁吸引砂子没有铁屑和砂子液态酒精 酒精挥发 气态的酒精 在热水中放入一些白糖并搅拌 白糖慢慢不见了 水变甜了 澄清的自来水和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的沉淀生成 白色氯化银沉淀生成绿色粉末状的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钙切开的苹果 表面变成褐色

[提问]:这十二个变化如果要你分成两部分,你会怎样分?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分类依据,捕捉到按前后物质发生了变化和没发生变化为依据的学生,就势作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引出的情境)

活动

二、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实例: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等物理变化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化学变化 根本区别:(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活动三: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抢答

1、电灯发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夏天黄酒变酸变浑而沉淀(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3、水中泥沙沉淀(物理变化)。

4、水沸腾后冒出水蒸气(物理变化)。

5、霓虹灯颜色变化(物理变化)。

6、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7、冰化成水

8、汽油易挥发

9、火山爆发

10、钢铁生锈

11、镁带能燃烧

12、铜绿受热易分解

13、铁熔化成铁水

14、食物腐烂

15、动物的呼吸

活动四:分两大组进行比赛,其中一组说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由另一组回答,老师当裁判和顾问 活动五:探究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分别属于哪种变化?

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火焰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现象。你能用蜡烛燃烧的实验来证明吗?(可以把蜡烛吹灭,然后将点燃的火柴接触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燃烧起来。还可将一根短玻管放在燃烧的蜡烛的烛芯附近,用燃烧的火柴接触玻管的另一端,可以点燃。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证明火焰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1.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再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是属于什么变化?(第一个烧杯壁上出现了水珠,说明生成了水。第二个烧杯上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这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时“流泪”是怎么一回事?这又是什么变化?

(蜡烛燃烧时“流泪”是蜡受热熔化的缘故。是固态蜡变成液态蜡,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活动六:反思评价,巩固学习成果:

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②在探究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彼此的体会。活动七:练习巩固 活动八:反馈提升

四、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的区别和联系

从变化到变化 篇6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

中国的汽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消费者观念变化很快,第一代SUV从诞生以来就被认为是户外产品;在三厢车占领天下的时候,恐怕没人想到会被两厢车所取代,曾经认为两厢车的“大屁股”,现在看来很“性感”。似乎总是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谁都无法预测下一个潮流风是“SUV”还是“MPV”?要怀揣一颗强大的心态去适应市场,紧跟市场的脉络。

数据显示:80、90后占据了47%的购车比例。以杰德为例,从开发的角度就要紧贴80、90的消费诉求。如何打动80、90后?东风本田出动了中日设计师共同走访了中国35个中心城市,采访了100位具有引领色彩的80后,倾听了100种中国年轻一代专属的生活感言,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和品牌理念。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陈斌波的市场营销重点放在“时尚化、年轻化、个性化”的定位上。陈斌波对《汽车观察》记者表示:汽车行业正处在快速变幻的前夜,个性张扬、希望彰显自我的新生代消费群,绝不会仅仅满足于汽车产品自身所提供的功能价值,而是会更加注重汽车所赋予的个性意义。目前,SUV是每个厂家的布局重点,这就是市场的风向,不生产就意味着没销售。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SUV的细分化会进一步加剧,紧凑型SUV具有强势的增长潜力。

紧凑型SUV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不仅仅能体现青春的喧嚣,更能代表年轻一代的张扬个性。陈斌波告诉记者:稍微大一点带有一种狂野性质的SUV,虽然市场总量不会太大,但有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且SUV市场可能会跟过去所说的中级车市场、或者C级和A级市场并驾齐驱甚至超过它。

陈斌波表示:“从市场来看,80、90后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且在向着成熟迈进,而他们又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互联网融入到他们的骨血中。所以在市场营销手段中,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消费者的眼光与消费者沟通,用平等对待平等。”换言之,我们都是彼此的消费者,今天你在我这里买了车,明天可能我就在你那里买别的东西,所以在不断变换角色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什么样的车才能被消费者认可?

在变化中适应变化 篇7

冬去春来,万物苏醒。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春节欢聚的喜悦并不会给工程机械行业增添喜庆,在经历多年的市场调整后,大家逐渐默认并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各种期待和盼望都已成为奢侈,必须直面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社会保有量充足、同机型生产厂家扎堆、市场需求极为有限等现实环境。与此同时,用户在选购产品时,面临国Ⅲ新机、国产二手机、进口二手机等多种选择,市场环境也催生了行业的内在变化。

目前的境况是,用户在选购产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最终的决定。而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却开始挑选用户,重点选择和培养优势用户,发展前景不明朗、抗风险能力弱的用户将被排除在目标客户之外。企业从被动调整转向主动转变,以达到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大幅度降低风险,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的目的。同时,以国三排放标准政策的实施为契机,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借机提升产品的价值,并为提升产品价格创造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工程机械行业的价格战将逐渐淡出,行业会逐渐形成制造龙头企业+高端用户的格局。为此,有远见的企业已经或者正在筹划自己的产品、营销、渠道以及用户选择的战略蓝图。

面对行业的趋势性变化以及有限的客户资源,大家不禁要问,工程机械终端用户对产品的核心关注点到底在哪些方面?用什么方式解决高端用户的挑剔需求?工程机械产品发展方向将如何演变?从众多的用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针对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的工程机械,高达90%以上的国内用户依然担心产品的可靠性和故障率,由此亦说明,虽然工程机械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但可靠性、故障率一直是用户的担忧,这也为工程机械产品的升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方向。

此外,随着当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人们对健康和工作环境舒适度的不断追求,原本一直以人工为主的一些施工将会逐渐被机械作业所替代。尤其是一些大型工程、环境恶劣的危险场所的作业工况,都将为机械化施工和智能化施工提供发展空间。这些工程不仅需要可以施工的设备,还对这些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这又为工程机械产品的升级提供了市场环境。

化学变化 篇8

1 金属有机化学的过去

法国化学家Grignard于上世纪初发现了Grignard反应, 从而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开辟了新的应用方法。因此有机镁化学的研究就全都在合成有机化学家的实验室中进行。1850年以前, 有机化学家主要通过研究新的有机反应来不断发展金属有机化学, 如Br Zn CH2COOR反应的试剂是一种有机锌化含物, 烷堆铿是有机合成中有用的试剂。此外, 应用铜催化剂的反应本质上都是通过有机铜化合物中间体的反应。在1951年, 二茂铁得到合成, 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结构以及类似芳烃的性质, 从而给过渡金属开辟了一大类新型化合物。自此,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成为近几十年来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富有成果性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 金属有机化学近年来快速发展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1 由于碳-金属键的活泼性, 可以发生许多重要的反应, 也可作为有机反应的试剂与催化剂, 在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不断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为化学键理论和价键结构等方面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 导致人们对化学的内在规律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1.3 金属有机化合物还有许多其他的实际用途。在实际生活中金属有机化合物常用来作为塑料添加剂、杀菌剂、抗震剂等。

2 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现状

2.1 对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新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2]。

各种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不同, 导致所生成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价键结构发生改变。另外, 不断合成的新金属有机化合物也丰富发展化学键理论, 新增有机化合物很多可信赖的资料。由于现在对金属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深入认识, 使得曾经化学键理论概念发生快速发展和改变。把他们应用于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使得大家认识物质结构得到提高, 以此同时发展了各种应用工具范围的深度。

2.2 金属有机新反应的不断发现。

众所周知有机合成中的试剂就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在50年代以前, 有机铿化合物和有机镁得到广泛应用。50年代中发展的Witting馆反应和烯烃的硼氢化反应, 在1979年, 反应的发明者Witting和Brown凭借这个化学反应获得nobel奖金, 这充分表明了金属有机试剂对推动整个有机化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例如, 当前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烯烃复分解反应, 在它的反应过程中, 是切断烯烃的双键而生成新的双键, 以前的有机化学家根本想象不到。

2.3 深入研究金属有机反应机理[3,4]。

目前, 我们把金属有机反应归纳以下4个基列反应: (1) 插入反应 (不消除的逆反应) ; (2) 反应物在金属上的络合配位; (3) 重排反应; (4) 氧化加成反应 (还原消除的逆反应) ;对新中间体, 在70年代中卡宾一过渡金属络合物和金属杂环化合物得到逐步发展起来。

2.4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其它用途。

目前, 有机硅则主要用于有机硅树脂, 有机锡化合物则广泛应用于橡胶防老化剂、聚氯乙烯之稳定剂和聚烯烃等等, 有机汞化合物主要应用于防霉剂和杀菌剂。有机铅化合物主要用于汽油抗震剂的四甲基铅和四乙基铅, 另外金属原子引入高分子化合物, 对于开发和发展各种特殊性能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文中首先阐述了金属有机化学过去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然后从三个反面解释了金属有机化学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最后分别从金属化合有机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有机新反应和其它用途叙述了金属有机化学的现状。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学,稀有全属,原子结构,反应机理

参考文献

[1]姚福琪, 康永胜, 王亚茹等.氧化数概念在有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J].保定师专学报, 1999, 12 (4) :20-24.

[2]姚福琪.氧化数概念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应用的探讨[J].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 1992, 31 (1) :147-152.

[3]LI Hua-can, XING Yu-ming, LI Qun-fang.The two weighted Poincarénorm inequalities for the composition of Green operator and homotopy operator[J].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2014, 31 (4) :484-489.

“学会化学”与“会学化学” 篇9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化学”只能是量的积累, 老师讲多少, 学生便知多少, 没有讲过的便不知道。而“会学化学”则是质的飞跃, 学生不但会学老师讲过的知识, 也能利用老师讲过的方法, 去解决老师没有教过的知识, 而且在许多知识上能融会贯通, 这就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到会学化学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以及跟不同的教师交流和探讨中得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在整个中学的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我们的教材都是围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展开的。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中, 我们不难发现, 在学习物质的单元中教材便是从物质的组成 (当然在初中阶段是简单的从分子、原子、元素方面进行描述的) 、性质、变化规律和物质的用途展开的。所以老师在授完每单元的新课以后, 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要加以总结和归纳。在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 学生便会发现以上的规律性。这样他们不仅有一定的成就感, 而且他们会感到原来学习化学并不难, 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学生在学习时能对化学性质相同或相似的物质进行分析、比较、则能提高学生的鉴别物质的能力。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我们学习的一些物质中, 它们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我在教学的时候要求学生仔细的加以比较, 这样能练就学生“火眼金睛”, 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还能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说在教材中涉及的常见的一氧化碳、氢气、单质炭, 它们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我则采取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加以比较。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所以会学化学的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如何学好化学和学好探究实验的奥秘。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 我们通常是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记录有关现象及数据) ———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得出结论”这几个方面入手。比如“探究酸与碱的反应”中, 首先提出的问题是:酸与碱能反应吗?这时有许多的同学会回答:能, 有的同学会回答不能,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常见的酸稀盐酸跟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溶液为例, 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探究。这样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直接反应时看不见任何现象的, 于是许多同学便会产生这两种物质之间到底有没有反应的疑问。这样就会有学生提出能不能选择指示剂之类的物质来帮助我们肉眼就能观察到他们之间是否反应, 还有的学生会提出更为奇妙的设想。这样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我们最后就会得出最好的方案。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探究的方法。原来我们的探究就是这样简单。

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老师讲什么, 学生学什么, 只能说学生学会化学, 而会学化学的学生能够根据老师所讲的思路, 继续进行独立思考。这样能准确地巩固所学, 还能解决未学的知识。

例如在新授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题时, 我们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更重要的是要上升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上来, 即 (1) 实验原理:包括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就是利用哪些物质在怎样的条件下来制取气体; (2) 反应装置:主要是根据反应原理来确定你所要选取的仪器, 然后进行连接; (3) 收集装置:收集气体的方法, 主要是取决于气体的性质, 如密度和溶解性; (4) 检验方法:利用最快捷简单的方法检验是否是你所要制取的气体; (5) 实验步骤。以上的思路是我们通过新课的学习掌握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绝大多数气体的制取都可以用以上的思路来解决。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对这类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 就意味着化学的学习成功了一大半。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还应该注意学生其他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环保的意识, 质疑的个性, 等等。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解读 篇10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 分类法的含义与一般步骤

分类法是指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的方法.其一般步骤为:(1)确定分类依据;(2)选择分类方法;(3)正确进行分类.

2. 分类法的意义

(1)把大量的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化学也离不开分类.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如: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

(3)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3. 常用的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是根据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在给物质进行分类时,采用交叉分类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如对于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而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碳酸盐(如图1).

(2)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一种分类方法.应用树状分类法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对物质的分类用树状分类法可表示如图2.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如对于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分类:可把分散系分为9种(如图3).

(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可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种.

3.胶体

(1)胶体的概念与分类: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可把胶体分为气溶胶(如烟、雾、云等)、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碘化银胶体等)和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等)三类.

(2)Fe(OH)3胶体的制备:①制备原理:

;②操作方法:往小烧杯中注入25 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3)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胶体和溶液.

②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其原因是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彼此相互排斥,这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

注意:电泳表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胶体是呈电中性的.

③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胶体粒子的布朗运动.其原因是胶体粒子在某一瞬间受到分散剂分子从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不同的缘故.胶体粒子所做的布朗运动,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之一.

注意:溶液和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也在做布朗运动.

④聚沉:在一定条件下,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使胶体聚沉的常用方法:a.加入少量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原因是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电荷,破坏了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因素;b.加热或搅拌,原因是增加胶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增加胶体粒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胶体粒子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少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即减弱了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因素.

(4)胶体的提纯:把混有离子或小分子杂质的胶体溶液装入半透膜袋中,并浸入溶剂(如蒸馏水)中,使离子或小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出来,这种操作叫做渗析.用渗析法可提纯胶体.这是因为胶体粒子直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或小分子直径较小,可以透过半透膜,使杂质离子或小分子进入溶剂(如蒸馏水)中而除去.

4. 胶体、溶液、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见表1所示)

二、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比较(见表2所示)

2. 电离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3. 电离方程式的概念与书写方法

表示电解质电离情况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其书写方法为:在左端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式),在右端写出电离生成的离子的离子符号(注意配平离子的化学计量数,使电荷守恒),中间用“=”或“⇋”连接(强电解质用“=”连接,弱电解质用“”连接).如H2SO4的电离方程式为:

4. 酸、碱、盐的概念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二)离子反应

1. 离子反应的概念与本质

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是使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

2.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离子反应即可发生:①生成难溶的物质;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③生成挥发性的物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若离子间彼此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则能够大量共存;若离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同时,须特别注意题中要求的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pH或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是否是无色溶液等(在常见离子中,Cu2+、、Fe3+、Fe2+等为有色离子),从而准确判断.在溶液中离子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或水等);③生成挥发性物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离子方程式

1. 离子方程式的概念与适用条件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适用于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

2.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

不仅可以表示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而且可以表示强酸(或NaHSO4、KHSO4)溶液与强碱溶液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而难溶的物质、难电离的物质、气体、单质及氧化物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4.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不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固体物质与浓H2SO4的反应一般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离子方程式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如铁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写为:

是错误的.

(3)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气体、单质及氧化物一律用化学式表示.

(4)微溶物作反应物时,若微溶物处于溶解状态写成离子形式,若微溶物处于固体或浑浊状态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生成物时,一般写成化学式.

(5)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S-、等)不能拆写.

(6)离子方程式应同时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7)不能漏写部分离子反应.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写为:

均是错误的.

(8)要注意同一物质中阴、阳离子个数的比例关系,如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写为:

则是错误的,其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9)离子方程式应符合反应物用量的关系.如Ca(HCO3)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写为:

上一篇:安装工程结算审核下一篇:有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