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变化

2024-06-26

年龄变化(精选九篇)

年龄变化 篇1

Gabor小波核与哺乳动物视觉皮层细胞的感受也类似, 具有优良的空间局部性、空间频率及方向选择性等[7], 局部二值模式 (local binary pattern, LBP) [8]方法可以提取图像的边缘、角点等局部变化特征, 通过使LBP方法与Gabor小波相结合, 可以使得到的边缘、角点等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尺度性, 包含更多的人脸信息, 因此本算法选用Gabor二值模式特征来表征人脸。在样本数据的分布已知的情况下, 贝叶斯准则 (即最大后验概率准则) 是最优判决准则, 对于人脸验证问题来说, 样本的实际分布情况是未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SVM算法可以近似地实现贝叶斯准则[9], 鉴于此本算法采用SVM分类器对样本分类。因此本文首先利用等价LBP算子对提取的人脸图像的Gabor鉴别性特征进行二值化处理, 对得到的LBP图谱进行直方图统计并对每组Gabor特征对应的LBP统计直方图进行向量化处理, 对上述向量进行差空间运算得到待分类样本;最后构造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分类器, 并以进行算法的训练及鉴别性Gabor特征的选取。在人脸确认阶段使用等价LBP算子对人脸图像的Gabor鉴别性特征二值化、直方图化、向量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加权投票, 进而实现人脸确认。

1 人脸确认算法

1.1 人脸确认算法框架

研究两幅年龄相差在10年之内的人脸图像的确认问题。首先将年龄差分成0~2, 3~4, 5~7和8~10年共4个年龄差段。提出基于年龄变化鲁棒的人脸确认算法框架如图1所示。算法分为训练和认证2个阶段。图1中, 点划线包围的部分是训练框架, 虚线包围的部分是认证框架。在训练阶段, 分别提取多组同一人和不同人的年龄差在A段的人脸图像各2幅的Gabor特征, 对每个Gabor特征进行等价LBP二值化并进行直方图统计, 进行向量化、特征重组、差空间运算, 形成训练样本, 再输入SVM分类器, 经对SVM分类器的参数优化后选取出N个分类效果显著的SVM分类器, 记为S (j) , 其中j=1, 2, …, N。在认证阶段, 选取S (j) 所对应的尺度与方向上的Gabor核函数, 对任意2幅人脸图像进行Gabor特征变换、二值化、直方图统计和向量化, 然后进行差空间运算形成待认证样本, 再分别输入所构造的N个SVM分类器判决, 可得到N个判决结果;将判决结果进行加权投票, 各判决结果的权值由其所对应SVM分类器S (j) 的最佳分类准确率确定, 最后根据加权投票的多少决定这2幅图像是否是同一个人的。

图1中Ii1和Ii2为同一人的2幅不同人脸灰度图像, Dj, 1和Dj, 2分别为任意2个人的人脸灰度图像;OIu, v (Ii, (1, 2) ) 和ODu, v (Dj, (1, 2) ) 分别为同一人和任意2个人的人脸灰度图像在方向u及尺度v上的Gabor特征矩阵;LIu, v (Ii, (1, 2) ) 和LDu, v (Dj, (1, 2) ) 分别为在方向u及尺度v上的Gabor特征进行等价LBP二值化后的LBP图谱矩阵;VIu, v (Ii, (1, 2) ) 和VDu, v (Dj, (1, 2) ) 分别为在方向u及尺度v上的LBP图谱直方图特征对应的向量;IN RIu, v (Ii) 为在方向u及尺度v上形成的类内差向量;OT RDu, v (Dj) 为在方向u及尺度v上形成的类间差向量;Fu, v为在方向u及尺度v上形成的样本矩阵;Su, v为由方向u及尺度v上的样本特征训练得到的SVM分类器;S (j) 为选取的分类效果显著的第j个分类器;OSj为S (j) 对应尺度和方向上的Gabor特征矩阵;LSj为S (j) 对应尺度和方向上的LBP图谱矩阵;VSj为S (j) 对应尺度和方向上的LBP向量;FSj为S (j) 对应尺度和方向上的待认证样本向量。

1.2 Gabor特征提取方法

采用二维Gabor滤波器提取人脸图像的Gabor特征。二维Gabor滤波器的Gabor核函数是一个由高斯函数调制的复指数函数, 本文定义为ψu, v (z) , 其表达式如式 (1) [10]。

式 (1) 中, u和v分别表示Gabor核函数的方向与尺度, 为控制Gabor核函数窗口宽度、震荡波长及方向的函数, z= (x, y) 为人脸图像上任一像素点的位置坐标, σ为Gabor核函数的窗口参数, ||·||表示求欧式范数运算, fv=fmax/fv为滤波器采样频率, fmax为最大采样频率, f为频域中Gabor核函数距离的间隔因子, Фu=πu/8为Gabor核函数的方向参数。

本文初步取Gabor核函数的5个不同尺度 (v=0, 1, …, 4) 和8个不同方向 (u=0, 1, …, 7) , 且

设I (z) 为图像I的灰度矩阵, 则通过Gabor核函数ψu, v (z) 与I (z) 的卷积, 可以得到该幅图像的Gabor滤波幅值矩阵Ou, v (I) , 其表达式为:

式 (2) 中, *表示卷积运算, |·|表示求模运算。

自FGnet人脸图像数据库中取1个人脸图像, 按照以上方法得到5个不同尺度和8个不同方向的共40个Gabor滤波幅值图像, 如图2所示。

1.3 Gabor二值模式和LBP直方图

局部二进制模式 (LBP) 通过对图像中任意一像素点与其周围点的灰度值大小关系所形成的二进制编码串的准确描述来表现图像中局部纹理的空间结构, 具有旋转不变性和灰度不变性, 通过对Gabor特征进行LBP运算, 可以使局部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尺度性, 从而包含更多的人脸信息。

等价LBP模式是基本LBP模式的推广, 其定义如下所示:

式中, gc表示该中心点像素的灰度值, gi表示该点邻域点像素灰度值, p代表总的邻域像素点的个数, r表示邻域的半径, mod表示求余运算, |·|表示求模运算。即以gc的像素值为阈值, 以半径1邻域内的8个像素灰度值的大小进行比较, 产生该区域的二进制模式, 该二进制对应的十进制即为该gc点的LBP编码。在本文中p取8, r取1, 使用的等价二值模式共有p× (p-1) +3, 即59个;而采用普通LBP8, 1进行二进制编码则得到28模式, 因此采用等价LBP模式相当于对原图谱进行了降维。

对公式 (2) 得到的Gabor幅值特征式进行等价LBP运算得的Lu, v (I) 。

等价模式LBP8, 1共有59个直方图柱, 因此Lu, v (I) 的直方图可以定义如下:

Hiu, v为属于第i个bin的个数, x、y为LBP图谱的像素点的坐标。

1.4 直方图向量化和差空间运算

为了便于后续使用SVM分类器进行样本分类, 需要将直方图转化为向量。直方图特征向量Vu, v (I) 定义如下:

对VIu, v[Ii, (1, 2) ]进行类内差运算得到类内差向量集合为:

式 (9) 中, IN RIu, v (Ii) =VIu, v (Ii, 1) -VIu, v (Ii, 2) , k为形成类内差样本的数量。

对VuD, v (Dj, (1, 2) ) 进行类间差运算得到类间差向量集合为:

式 (11) 中, OT RDu, v (Dj) =VDu, v (DD, 1) -Vju, v (Dj, 2) , l为形成类间差样本的数量。

将不同图像同一尺度和方向的Gabor特征对应的类内差样本矩阵和类间差样本矩阵新组成1个样本矩阵集合, 即:

1.5 建立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支持向量机是由Vapnik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机器学习算法, 它是在统计学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支持向量机算法的目的在于寻找一个最优分类超平面 (hyper plane) , 该超平面可以将训练集中的数据分开, 且与类域边界的边沿垂直于该超平面方向的距离最大[11]。人脸验证问题中的样本数据是典型的非线性数据, 支持向量机方法使用一个非线性变换, 将非线性数据投影到一个高维空间, 从而将非线性分类问题转化为一个线性分类问题, 再在高维空间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

对于SVM核函数的选取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参考文献[11], 采用径向基核函数:

使用公式 (11) 得到的Fu, v作为训练样本, 训练对应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u, v, 将尺度v、方向u对应的Gabor特征形成的经LBP运算后样本空间分为两类, 分别为类间差样本空间和类内差样本空间。

1.6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参数优化及选取

训练样本和向量机惩罚参数C及径向基核函数窗口参数γ决定了Su, v的分类能力。不同尺度及方向上的Gabor特征具有不同的鉴别性, 因此由不同尺度及方向上的LBP特征形成的样本训练得到的Su, v具有不同的分类性能, 由鉴别性能良好的特征得到的样本训练的Su, v具有高的分类能力。本文采用网格参数法[11]对每个分类器Su, v中参数C和γ的取值进行交叉验证寻优。C和γ取值寻优的范围是2-10~210, 寻优的第r步与第r+1步之间的步长λr=2r (20.1-1) 。通过交叉验证参数寻优, 可以获得Su, v交叉验证意义下的最佳分类准确率, 并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该年龄差段内的最佳分类准确率的下限ω。选取最佳分类准确率大于ω的分类器所对应的特征作为Gabor鉴别性特征, 通过LBP运算及向量化后的样本所对应的分类器为S (j) , 其中j=1, 2, …, N, S (j) 对应的最佳分类准确率为ωj。ω取值过高, 就意味着仅选择那些在交叉验证意义下分类性能最高的Gabor特征, 这在进行身份认证时会增加系统的不稳定性;而ω取值过低虽然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但又会将那些对年龄变化敏感的Gabor特征选进来, 降低算法的分类性能。表1显示了本文在不同年龄差段选择的ω值。

1.7 加权投票

所选出的分类器S (j) 的最佳分类准确率为ωj, 则各分类器所对应的权值为:

使用mj作为分类器的权值进行投票。对2幅人脸图像进行认证时, 假设全部N个S (j) 分类器中有l个分类结果为同一个人, 则认证结果根据下式确定:

式中, mk1为对该2幅图像分类为同一个人的分类器对应的权值, mq2为对该2幅图像分类结果为不同人的分类器对应的权值。若s1大于s2则认定2幅图像为同一个人;否则拒识。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实验条件

为了验证基于人脸面部Gabor特征的身份认证算法, 在FGnet[12]人脸图像数据库上进行了针对性的实验, 实验条件如下:

(1) 从F-Gnet人脸图像数据库中选取年龄16岁到69岁的63个人的432幅人脸图像构成训练集数据库。

(2) 从F-Gnet人脸图像数据库中选取年龄16岁到69岁的57个人的389幅图像, 组成测试集数据库, 测试集与训练集中的人脸图像没有重复。

(3) 将选取的人脸图像按照0~2、3~4、5~7和8~10的年龄差段进行分类, 得到的样本数量如图3所示。

(4) 在提取人脸图像的Gabor特征之前, 将选取的所有人脸图像都归一化为92×112像素大小, 对每个SVM分类器S (j) 进行5折交叉验证。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算法性能分析

正确接受率 (correct acceptance rate, CAR) 和正确拒绝率 (correct reject rate, CRR) 以及正确认证率 (correct verification rate, CVR) 是评价人脸确认算法的3个重要评价指标。表1为本文提出的人脸确认算法的正确接受率和正确拒绝率及正确认证率。算法在4个年龄差段内的正确接受率均高于正确拒绝率, 同参考文献[6]得出规律是一致的, 也更加证明了本文所提算法的合理性。由于实验用的FGnet人脸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采集自日常生活, 因而在光照、表情方面存在很大变化, 这对算法的鲁棒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提出的算法对于年龄差在10年内的人脸验证问题, 可以达到90.79%以上的正确认证率, 并且在3~4年龄差段达到了96.93%, 说明本算法对光照和表情变化具有鲁棒性。表2的数据表明, 年龄差段在10年内的平均正确认证率为94.64%, 说明算法对光照和表情的变化具有鲁棒性。

2.2.2 支持向量机参数对分类性能的影响

算法1在3~4年龄差段对Gabor特征1对应的SVM分类器参数进行网格寻优得到的不同SVM分类器参数下的分类正确率如图4所示。图中可以看出, 当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γ在2-10到210之间变化时, SVM分类器的分类正确率变化范围较大, 所以对SVM分类器参数进行寻优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参数寻优, 可以得到最佳的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γ, 以及交叉验证意义下的最佳分类正确率。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面部Gabor局部二值模式特征的人脸确认算法, 首先提取待认证人当前人脸图像和采集时间较久的人脸图像的Gabor特征;其次对其进行等价LBP运算、直方图化、向量化、差空间运算后, 形成认证样本, 最后利用SVM分类器进行分类, 得到认证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对于年龄差在10年内的人脸验证问题具有较高的正确认证率, 对光照和表情变化具有鲁棒性, 该算法可以有效解决复杂光照和具有面部表情的条件下存在人脸老化的一对一人脸验证问题。

进一步的工作将研究如何提高算法的正确拒绝率, 以及在视频流中提取质量最优的人脸图像, 提高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

摘要:针对具有较大年龄差的人脸确认系统中的人脸老化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等价局部Gabor二值模式特征的差空间人脸确认算法。首先提取人脸图像的多尺度、多方向的Gabor特征, 并对上述特征进行等价LBP运算。其次将LBP图谱进行直方图化, 并对直方图进行向量化和差空间运算。最后建立支持向量机 (SVM) 分类器得出分类结果进而实现身份认证。实验结果表明, 在FGnet人脸库上的正确认证率可达94.64%;且对光照与表情变化具有鲁棒性。

关键词:人脸确认,人脸老化,Gabor,等价局部二值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非.面向确认任务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6

[2] Zhang Wenchao, Shan Shiguang, Zhang Hongming, et al.Histogram sequence of local Gabor binary pattern for face description and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Software, 2006;17 (12) :2508—2517

[3] 王黎艳.基于Gabor小波变换和SVM的人脸表情识别.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9

[4] Jun Bongjin, Kim T, Kim D.A compact local binary pattern using maximization of mutual information for face analysis.Pattern Recognition, 2011;44 (3) :532—543

[5] Lanitis A, Taylor C J, Cootes T F.Toward automatic simulation of aging effects on face images.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 2002;24 (4) :442—455

[6] Ramanathan N, Chellappa R.Face verification across age progression.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 2006;15 (11) :3349—3361

[7] 陈熙, 张家树.多通道Gabor相位特征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铁道学报, 2011;33 (10) :45—50

[8] 陈强.人脸图像的LBP特性及其识别性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9] 王国胜.支持向量机的理论与算法研究.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07

[10] David J F.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istics of natural images and the response properties of cortical cells.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7;4 (12) :2379—2394

[11] 郎宇宁.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方法研究与应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0

年龄变化器作文600字 篇2

转眼间,属于我的新时代已悄然而至,那时的我已经成为了一位颇负盛名的科学家,每天都忙碌在科学研究之中。一天,当我前去仓库取实验试剂时,无意中瞥见角落里那台尘封已久的“礼物”---年龄变化器,往事就像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地在我的眼前浮现……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睡梦中的我听到有人不停地在呼唤我,我使劲地想睁开眼睛,却怎么也睁不开,只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个黑衣人将一个书柜大小的机器送给我,告诉我它叫作:年龄变化器。

年龄变化器上有三个不同颜色的按键:红色代表童年、黄色代表青年、紫色代表老年。我毫不犹豫的按下了紫色键,我真想看看在家养老的我是怎样的悠闲自得,只见我原地一转,立马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当我惊叹年龄变化器的神奇时,突然,迎面驶来一辆风驰电掣的摩托车,我猝不及防,打了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在地。“站住,别跑,抓贼呀”!只见一位中年妇女气喘吁吁、跌跌撞撞地追喊着向摩托车跑来,最后狠狠地摔在了我的面前。看着她狼狈的样子,我怒火上涌,亏我还是学校里鼎鼎有名的“飞毛腿”,一个箭步冲出去。“哎哟喂”,一阵钻心的痛袭来,我已经摔了个面朝天,还好有位好心的年轻人将我扶了起来:“老人家,您都这把年纪的人了,还要学雷锋呀?”“我,我......”,看着已经年迈的自己,我竟语塞了,无可奈何地地下了头。

哎,原本想着自己能快快长大,就可以不上学、不上班,待在家里尽情享乐、玩耍了,谁料现在不仅帮不了别人,还需要别人的照顾,当个老年人太不容易了。还是回到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的童年时代吧,我满怀憧憬的闭上了眼,按下了红色键。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啼哭声,我,一个阳光、帅气的小男孩诞生了,妈妈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迎接我的人,也将是陪伴我成长的人,她对我的一切都是那么细心地呵护,她在我的心中就是Superman,是无所不能的。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正在和我的“变形装甲队”战斗的时候,突然听见妈妈的卧室里传来“咚”的一声,赶紧叫了几声“妈妈,妈妈,”但是却没有人回应,我开始着急了,立马站起身,迈着我那小短腿,好不容易来到卧室。只见妈妈跌坐在床边,脸色煞白,额头上不停地冒着汗珠,我立即飞奔而去,想扶起跌倒的妈妈,但是脚下却不听使唤,被摔了个狗啃泥。看着自己流血的膝盖,望着妈妈心疼的眼泪,我大声地哭叫了起来:“我不要变小了,我要回去……”

年龄变化 篇3

结果一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凯西•莫吉内教授及其团队找来五组不同年龄段的人:10多岁的青少年,20、30、40及50多岁的成年人。这项研究由5项调查组成,结果由《社会心理学和人的性格科学》期刊发表。

首先,研究人员用一个复杂的电脑程序,分析五组调查对象数百万篇博客中与“快乐”等感受相关的词汇。另外,研究人员记录调查对象对“快乐”的界定;让他们听一段舒缓或激情的歌曲,随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四项调查中,研究人员为调查对象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让他们写下一段文字。最后,研究人员询问五组调查对象打算用100美元买什么礼物,记下他们是更专注于刺激物还是较为平静的事物。

5项调查显示参与者“快乐感受”相当一致的变化。对年轻人而言,60%的快乐源自兴奋,随着年龄增大,80%的快乐源自满足。

角度不同

“当一个20岁的人和一个60岁的人都说自己‘快乐’,这两种‘快乐’可能完全不同”,“我们谈论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快乐,”莫吉内说。

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12月25日援引莫吉内的话报道,这种不同来自人们对未来和眼前在乎程度的不同。

她说,年轻人着眼未来,因而快乐更多依据“兴奋”;老人着重眼前,所以“满足感”更容易给他们快乐。

“研究沒有验证年龄与快乐程度的关联,而确定了年龄与快乐意义的关联。”

正确看待

莫吉内教授说,考虑不同年龄的人如何定义“快乐”,对改善他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应该牢记年龄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快乐’的判断,而不要把这种改变与‘真的变得不快乐’相混淆,”她说。

莫吉内补充说:“人们应该想那些会让自己快乐的事,期待他们的幸福体验发生改变。人们不应该对这种变化感到惊讶,或者把这种改变归因于生活本身变得让人不快乐。”

研究人员布雷特•佩勒姆说,依据现有研究框架,今后可能研究性别和文化对人们快乐感受的影响。

(来源:每日邮报)

年龄变化 篇4

(一) 中国人口呈现老龄化

从上图就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青年人以及成年人在人口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而老年人口在我国所占的比例却在不断地上升。从上图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慢慢地向人口老龄化方向发展,并且这种趋势会不断加重,在以后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也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就是本文中提到的“劳动适龄人口”仍然在我国人口的比例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而且上图还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现在我国的人口年龄的阶段虽然在向老龄化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却还是处在一个“人口红利”的阶段,能够劳动的人口和适合劳动的人口仍然占据着社会的主体地位,适龄劳动的人口的数量仍然是占据着大多数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力出现了富裕的情况。2012年,我国的适龄人口达到了65%,倚仗着富裕的劳动力,这几年我国的总体经济呈上升趋势,以超过了8%的速度飞快地发展。

(二) 中国分行业就业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文把中国行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从中国的1990、2000、2012三个时间点以及美国、日本、泰国、缅甸各个不同的国家来做出进一步的分析,现在从各个国家来说,发达国家总是以第三产业所占的人数为最多,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为最少,这些说明那些发达国家早已经把本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心放到了服务行业上,其次是工业。可是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在本国的第一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表中的泰国、缅甸等国甚至在第一产业中达到了65%左右。就中国而言,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在第一产业上的比重仍然很高,但是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从90年代就已经在不断地去转变经济发展的一个模式,就业情况也慢慢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转移。第二、三这两大产业在现今的社会中吸纳了相对较多的劳动人口,并且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是最多的,这也体现了我国实行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政策。

(三) 我国人力资源利用与劳动力供给现状

我国的人力资源利用状况低。据调查,在90年代初期,我国适合劳动的人口 (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青少年和中年成年人) 差不多7.5亿人,约占我国总人数的66.7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和他们相差无己。据调查,美国适宜劳动的人口比重差不多为66.2%,而法国适宜劳动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比例大概为65.9%,英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数的65.7%。就我国而言,我国目前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拥有的劳动力的丰厚程度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差不多,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虽然说从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可是它在造成这种压力的过程中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在这一个发展阶段,中国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仍然会不断地加快,在以往的八年之中,我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的递增率差不多达到了将近2.48%。步入90年代后,我国劳动的适龄人口仍然在继续地攀升,我国的劳动适龄人口以一年净增1 10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

由于我国的人口在不断地增长,所以劳动适龄人口也还会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劳动适龄人口差不多达到了9.4亿人,比过去的十年增加了将近40%。在这个时候,劳动适龄人口的一个总负担系数也即将达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低谷。

90年代,我国的劳动适龄人数达到了将近829 312万人次,它的总的负担系数达到46.14%,可是在2010年以后,这个总的负担系数所占的比例会呈现出迅速下降的趋势。所以,从人力资源的利用这个角度来思考,对中国而言,在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将是利用劳动力要素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优势的以及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它自身是具有一个周期性的更替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对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的成功开发和利用。

(四)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中的配置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基本上决定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间配置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在我国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上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 (2) 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呈现出一种超前提高的状态; (3)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也表现出: (1) 女性就业结构变化明显; (2) 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3) 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非国有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较快。

就中国的国情来看,它的总人口就业率和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率也都是相对很高的。虽然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在飞速地增长,但是总人口的就业率增长得更快。在1990年时,总人口的就业率较原来的水平提高到了57.25%,在这一时段,我国的总人口的就业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就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经调查,在90年代,美、法、英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的就业率只是分别达到46.1%、38.3%和43.9%。

90年代末,我国的总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56.06%,相对于十年前略微有些下降,但是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就业人数达到了7 000万人口左右。其中城镇就业人口2 100万人左右,乡村就业人口4 900多万人。在1990年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中的人数接近6.1亿人,占就业总人数的94.34%。根据就业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所得的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率,90年代是84.17%,但是90年代末则是85.11%。在所有的就业成员中,25~29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比重是最高的。这就表明,劳动力的总体的年龄还是算比较年轻的。另外,在各行各业中,农村人口占得比重很大。

二、建议

对于中国年龄结构的一个转变来说,现如今,我国还是应该去继续制定并且积极地实行一个就业政策,仍然坚持促进就业,用市场来调节就业,在市场调节的同时也要通过政府的手段去积极地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和鼓励,促进并支持劳动者自主就业。通过发展本国经济以及积极地去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来促进中国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并采取一些积极并且有效手段,来不断地增加各个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断地去扩大就业规模,缓解就业压力,把我国的失业率尽量地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一个限度内。通过这篇文章分析的结果加上我国为促进就业定制的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提出以下意见,以便于参考:

(一) 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我国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时,应该以促进就业和提供优质岗位为前提,只有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社会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服务型行业,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来拉动就业。在2002年,我国政府就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传统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渠道、努力发展旅游业等增加就业岗位的扶持政策,重点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

(二) 实行适度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世界控制人口数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这也使得我国人口结构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 (女) ,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不结婚和晚婚人群日益扩大,我国新生婴儿出生率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我国人口发展。在未来几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少比会严重失衡,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政府应采取适度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此来提高新生婴儿出生率,优生优育,提高我国人口质量。

三、小结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必须合理利用人口这一优势,适当地分析和研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并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情况,在现如今对适龄劳动人口进行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夏业良.劳动力要素国内外流动的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 2009, (2) .

[3]国家农调总队.开拓市场, 促进发展[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 (6) .

年龄变化 篇5

关键词:年龄,腰椎小关节角,三维角度

腰椎小关节的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研究是目前腰椎小关节的研究热点。有学者[1,2,3,4]认为,腰椎小关节不对称性、更偏矢状位及腰椎小关节前内侧更偏冠状位是引起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否认其相关性,究其原因,在于对腰椎小关节方向性的理论没有统一认识,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存在先天性小关节偏向性;另一则观点认为腰椎小关节方向性改变是腰椎退行性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改变,随着时间推移,腰椎关节突关节在应力增加的情况下进行重新塑造的结果,非先天性存在,所以年龄与腰椎小关节之间的关联是腰椎小关节研究的重要方向。笔者认为腰椎小关节是滑膜关节,随着时间的变化,小关节逐渐磨损、微骨折,进而小关节重塑,引起小关节方向性的改变。

目前,常见的对腰椎小关节测量多为选取椎体矢状力线与腰椎小关节上关节突关节面前后点的连线为腰椎小关节角,但是该测量忽略了腰椎小关节前内侧偏冠状位,后外侧偏矢状位的结构特点,这种双向结构可能与其功能相关,腰椎小关节前内侧部分是其对抗腰椎前向剪力的主要结构,前内侧部分是腰椎小关节增生内聚导致腰椎管狭窄的重要结构。因此把腰椎小关节分为前内侧角、后外侧角进行测量符合腰椎小关节结构特点[1]。以往对腰椎小关节的研究只侧重于单平面,而腰椎小节为三维立体结构,单一平面的研究不能充分显示小关节的形态[2]。本研究通过在横断面测量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在冠状面测量冠状面角,在矢状面测量矢状面角,对正常不同年龄段的腰椎小关节进研究,以了解正常人腰椎小关节形态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腰椎小关节方向性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8月-2015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腰椎X线、CT检查及腹部CT检查的250例健康体检及门诊患者。影像未见腰椎滑脱及明显畸形、间盘突出、肿瘤等。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区分为5个组,26~35岁组,36~45岁组,46~55岁组,56~65岁组,66岁及以上组,每组男女各25例。

1.2 影像学检查及测量方法

1.2.1 检查方法

行腰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图像要清晰可分辨,正侧位X线检查体位标准。对L3~S1节段进行常规螺旋CT检查,扫描平面与椎间隙平行,扫描条件:Sensation 64 CT机,120 k V,200 m A,层厚3 mm,层距3 mm,如果CT横断面与终板的夹角大于5°者则舍去该病例资料。分别在X线、CT图像上测量腰3~骶1节段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腰椎小关节角。

1.2.2 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均在计算机上完成,分别为一位影像科医师和脊柱外科医师应用本院影像诊断系统“实达PACS临床系统”分别进行测量,取其平均数。①横断面角度测量:在以窗宽1 500 HU、窗位450 HU测量所得,选取L3~L4、L4~L5、L5~S13个节段经过下位椎体上终板的平扫平面,取腰椎上关节突关节面前后两端点连线(A和B),与同椎体正中矢状线的夹角为腰椎小关节角[4],记作角1,取线段AB的垂线与上关节突关节面交点的最长线段,其与上关节面的交点为C点,直线CB和AC的延长线与正中矢状线组成前内侧角,记作角2和后外侧角,记作角3。每例均测量L3~S13个节段左右侧的3个角度,因既往研究发现正常人左右侧腰椎小关节无明显差异[1,2,3,4],所以取左右角度的平均值(见图1)。②冠状面角度测量:在正位X线上测量左右两侧腰椎小关节关节面与同椎体中轴线的夹角分别为∠1、∠2(见图2),计算∠1、∠2的平均数。③矢状面角度测量: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小关节关节面与椎体后缘连线的夹角∠1(见图3)。

其中角1为腰椎小关节角;角2为前内侧角;角3为后外侧角

1.3 主要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5个年龄段腰椎小关节L3~4,L4~5,L5~S1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度在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上随着年龄变化的规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相同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趋势的秩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横断面腰椎小关节角度比较

横断面上:相同腰椎节段腰椎小关节角(角1)和前内侧角(角2)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P<0.05);腰椎后外侧角(角3)比较,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冠状面腰椎小关节角度比较

冠状面上:相同腰椎节段,随着年龄的增大,腰椎横断面角逐渐减小(P<0.05)。见表2。

2.3 矢状面腰椎小关节角度比较

矢状面角度:26岁组、36岁组、46岁组矢状面角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6岁组之后各组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大,矢状面角逐渐增大(P<0.05)。见表3。

注:†同一腰椎节段46岁组、56岁组、66岁组之间比较,P<0.05

3 讨论

腰椎活动功能单位是由前侧的椎间盘和后方两侧的关节突关节构成,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唯一的滑膜关节,其表面覆盖为透明软骨;正常情况下前方的椎间盘是主要的承重结构,两侧的关节突关节提供后方的稳定结构,其对腰椎轴向活动具有限制作用。一般认为腰椎小关节退变继发于椎间盘退变[5],随着椎间盘退变(高度丢失等),造成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继而腰椎小关节软骨退变,腰椎小关节重建。

近年来,人们开始对腰椎小关节进行细致的研究,大多数研究小关节多为横断面的角度测量[6,7,8],少数学者开始关注矢状位小关节形态变化[9],而小关节是立体结构,单平面不足以描述腰椎小关节的形态特点,且腰椎小关节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本研究尝试从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3个平面研究腰椎小关节的角度,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查看腰椎小关节变化规律,以期提供正常人腰椎小关节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筛查腰椎退行性疾病高危人群及尽早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再者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术正逐步应用到临床,其中人工腰椎小关节置换术产生正在逐步进入实际应用,而人工关节置换术需尽量接近小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本研究从3个平面测量腰椎小关节在不同年龄段的角度,力图达到精准化,为人工腰椎关节突关节置换提供精确的理论数据参考。

对于腰椎小关节方向改变的原因,笔者认为衰老与退变是密切相关,衰老是人类正常的退变过程,其影响脊柱的所有结构,包括腰椎间盘及小关节,而椎间盘早在20岁以后就开始退变,腰椎小关节的退变是继发于椎间盘退变的[5],椎间盘退变导致腰椎应力重新分布,引起小关节受力增大,进而小关节病态发展。FUJIWARA[10]认为,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造成关节突关节磨损及小骨折,引起腰椎小关节面创伤性改变,使其从冠状面形成矢状面。DUNLOP等[11]认为,腰椎小关节前内侧关节面磨损程度较高,随着年龄的增大,腰椎小关节前内侧面应力增大,继而造成小关节矢状方向的变化[12]。

横断面上,笔者发现在腰椎小关节角及前内侧角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而减小,而后外侧角无明显差异,即腰椎小关节尤其前内侧关节面逐渐向矢状位方向变化,与以上观点相似。而冠状面上,随着年龄的增大,腰椎冠状面角逐渐减小,即逐渐向竖直方向发展。在矢状面上,26~35岁组、36~45岁组及46~55岁组之间无明显差异,46~55岁组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矢状面角逐渐增大,即腰椎关节突关节逐渐偏向水平位。笔者推测腰椎前屈、后伸为主要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腰椎频繁的前屈、后伸,造成腰椎小关节面重新再造,在冠状面上,逐渐形成更利于屈伸活动的矢状方向发展;在矢状面上,逐渐形成更利于屈伸活动的水平方向发展。

根据生物力学相关原理:腰椎小关节的变化与其承受的应力相关,在一定负荷力作用下,关节接触面积越小,抗椎间移动力越小,滑脱越容易发生,而两侧腰椎小关节不对称,更加重了一侧小关节受力负荷,增加了纤维环的扭转应力,破坏腰椎的稳定结构,降低抗滑脱力,更容易引起椎间前滑移[13]。按照其原理分析,横断面上,腰椎小关节更偏矢状位,则抗滑脱力更小;冠状面上,小关节更偏竖直方向,关节面接触少,受力越小,其抗滑移力越小;在矢状位上,腰椎小关节越偏水平位,则腰椎更容易滑脱。本研究数据推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小关节抗椎间滑移的力量逐渐减小。特别是46岁以后腰椎在矢状面上的角度逐渐偏向水平位,这就对于关节突关节之间的抗阻力逐渐减小,更容易引起腰椎之间的滑移,造成腰椎退行性滑脱。

年龄变化 篇6

关键词:脑卒中,季节性,发病率,年龄,性别,预防

脑卒中(CA)是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据我国六城市调查,脑梗死(CI)年发病率93/10万,患病率459/10万;脑出血 (CH)年发病率81/10万,患者率112/10万[1]。我国每年发生CA130~150万[2]。探讨CA发病的季节性规律,对CA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A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CA发病季节性规律,为CA预防提供指导。

1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A病人。性别、年龄、发病日期、高血压病及入院血压。采用χ2检验,组成设计t检验。

2结果

2.1脑出血、高梗死病人发病季节性分布(见表1)

例(%)

2.2不同性别脑梗死病人发病季节性分布(见表2)

男性脑梗死发生于春季、冬季者占全年的60.11%, 女性占全年的61.7%,累计占全年的60.84%。男性脑出血发生于秋季、冬季者占全年的60.73%,女性占全年的62.57%,累计占全年的61.61%。

例(%)

2.3不同性别脑出血病人发病季节性分布(见表3)

例(%)

2.4脑出血与脑梗死高血压伴随情况CH组合并高血压者84.95% (1 998/2 352),CI组为62.98% (2 237/3 552),χ2=101.2,P <0.001。

2.5 2011年~2013年脑梗死、脑出血发病年龄变化 (见表4)

3讨论

某病的发病率指该期间新发生某病的例数与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该病的平均人口数之比。由于平均人口数相当稳定,所以不同季节所占的构成比差异反映了该病不同季节发病率的差异。

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之一,其生老病死的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界作用,而季节、气候的变化则是自然界作用于人体的重要因素。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张力增加,血压升高[3]。特别是当气温骤降,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超过其自我调节的极限时,可使血压迅速而明显升高,诱发脑出血。

本资料显示,CH、CI住院病人各季度的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CH病人在第1、4季度发病的占全年的61.61%,提示第1、4季度是CH的高发季节;CI在第1、2季度最高,占全年的60.84%,表明春夏季是CI的高发季节。这与王和平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CI病人在1、2季度的占全部病例的60.11%,3、4季度只占39.89%;而女性病人在1、2季度占全年 的6 1.7 0% ,3、4季度占3 8.3 0% (P < 0.05)。与周晓彬[5]、王慧伶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

三年度男性脑出血的发病年龄逐步提高趋势;女性平均发病年龄逐步降低,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可能与近年来对女性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今后应加强对女性高血压的监护和控制。男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呈降低趋势,而女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高血压是CA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I则与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关系更大。本资料显示,高血压与脑出血关系更密切,是脑出血的直接危险因素。积极而稳定地控制高血压对CA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高血压的控制需要加强。血压过高易发生CH,过低则易发生CI,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为宜目前尚无统一观点。血压高低与盐的摄入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发现,1、4季度是CH的高发季节,可能与春节前后人们包括烟酒、食盐的摄入在内的生活方式有关,提示春节前后注意加强血压控制及生活方式调整,将有助于降低CA的发病率。

为降低CA的发病率,应通过卫生宣教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CA发病的季节性规律及其机制,在平时积极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上,在有关高发季节特别留意天气预报,及时根据气温变化调整衣着。秋冬季外出, 特别是从温暖地区到寒冷地区时更应加倍注意。在第1、2季度易发生CI,可能与冬春季干燥,血液浓缩有关,应适当增加饮水量。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性降低, 养成规律性的饮水习惯至关重要。CI常发生于后半夜,其原因之一是睡眠后血压下降,血流缓慢,加上肾脏、呼吸道、皮肤排出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而使血液浓缩,所以,睡前、晨起适当增加饮水量将有助于减少CI的发生机会。

年龄变化 篇7

关键词:张掖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血脂

近年来人们对血脂异常的危害已有所认识,但还没有从行动上真正重视起来。多项研究提示:血脂增高和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从近年来的体检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发现血脂增高及代谢异常人数明显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血脂异常与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有着密切联系。本文研究引起血脂异常的原因,掌握张掖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人群血脂的水平现状,明确血脂分布特征及代谢异常情况,为今后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

随机收集16 285份血脂资料,根据职业特点归为11个组,然后按职业进行筛查、统计;再按年龄分为8个组进行分析统计。

1.2 监测方法

均空腹12 h以上采取静脉血,应用型号为7170日立生化仪,氧化酶法测定[2]。正常参考值:总胆固醇(TC):3.35-6.00mmol/L;甘油三酯(TG):0.58~1.88 mmol/L;高密度胆固醇(HDL):0.78-2.00 mmol/L;低密度胆固醇(LDL):<3.40 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0.2-0.9 mmol/L;血糖(BS):3.9~6.1 mmol/L。

1.3 资料统计与分析

应用Excel电子表格统计,采取t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

2 结果

2.1 全市不同职业组血脂分布特点及其异常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血脂异常从高到低依次是干部、医生、家属和工人,异常比均为40%以上;退休、无业人员、教师和个体户相近且居中,异常比为30%~32%;农民、牧民较低,异常比为27%~29%;学生最低,异常比为15.32%。职业组各项除家属VLDL异常比不明显,余均以TG、BS异常比最为明显。HDL(<0.78mmol/L为异常)和LDL代谢异常比以牧民最为明显,干部异常比最低。VLDL代谢异常比干部最高,医生、工人次之,家属最低。BS比以牧民最明显,无业人员次之,其余居中,医生较低,学生最低。

2.2 全市不同年龄段血脂分布特点及其异常情况(见表2)

从表2可见:各年龄段血脂均以TG及VLDL异常比明显,且41~50岁异常比最高,以该年龄段为界随年龄减小或增长异常比逐渐降低,异常比从高到低依次为:41~50岁,51~60岁,31~40岁,61-70岁,21~30岁,>70岁,≤10岁,11-20岁;TC以60~70岁异常比最高,≤10岁及>70岁异常比最低,其余居中;HDL异常比从高到低依次为:11~20岁,21~30岁,>70岁,31~40岁,≤10岁,61~70岁,51~60岁,41~50岁;LDL异常比以61~70岁最高,11~20岁次之,41~50岁最低;BS异常比61~70岁最高,且随年龄减小呈递减趋势,≤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之间相近;>70岁最低。

3 讨论

(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尽早采取行为干预,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从全市不同职业血脂分布特点可见,干部、医生、家属及工人血脂异常问题突出。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从血脂的检测率、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方面着手,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发现,血脂的检测率为36.5%,各县区为14.5%;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51.5%;治疗率为26.3%,控制率为12.4%。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超重、肥胖、饮酒过量、吸烟与血脂异常的发生关系密切。医生知道血脂异常的危害,但自我保健意识差,没有引起重视。血脂异常的危害是隐匿的,早期常无任何不适,没有引起重视。从不同年龄段血脂异常情况可见,41~50岁血脂异常较为突出,经调查得知,此年龄段工作压力最大,生活极不规律,明显存在吸烟量大,饮酒过量,饮食不合理和运动量不足等现象。这提示我们,尤其是41~50岁人群、肥胖者、干部、家属及工人,应将血脂化验列入常规体检项目或日常疾病检查项目;对血脂异常者,尤其是41~50岁人群应耐心讲解其危害,指导他们进行行为干预或治疗,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并定期复查,社区医生有责任对社区居民制订血脂监测计划,对血脂异常人群统计建档,开展大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活动并定期随访,通过健康管理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注:干部与其他职业比较的差异*P≤0.01;农民与其他职业比较的差异ΔP≤0.01,ΔΔp≤0.05

注:21-30岁与其他年龄段比较,*P≤0.01;41-50岁与其他年龄段比较,ΔP≤0.01

(2)血脂控制要有前瞻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血脂异常比最低,但学生TG异常比为15.38%,VLDL异常比为15.38%。≤10岁人群TG异常比为17.24%,VLDL异常比为10.34%。从表1、表2可知,血脂异常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上医治未病”,血脂控制应面向社会所有居民,以预防为主,尽早干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饮食结构不合理,行为方式欠缺健康等诸多因素造成血脂异常。因此,对我市广大居民进行合理营养指导,普及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指导不同年龄段人群养成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加强健康管理,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使社区居民遵照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做到按疗程服药及定期复查,从而降低血脂异常对居民健康的综合风险。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

(3)大力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为血脂异常的预防提供有力保障。

对调查结果进行城乡比较显示:血脂异常比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社区医生或护士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追求健康生活的个人与家庭提供科学、系统及人性化的全方位健康管理,包含建立健康档案、健康体检、血脂评估、跟踪干预及疾病预警、就医通道等,从生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和就医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管理社区居民的健康。针对个人自身危险因素(血脂、血糖情况)制定出个人的干预指导方案,为个人量身打造个性化健康处方,包括生活方式或血脂自我管理、定期监测手段,以及血脂引起健康风险预测,逐步帮助个人养成健康行为习惯,通过不断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达到有效控制居民血脂水平的目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服务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总之,充分利用本次调查信息,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促进个体健康,是医院每位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主要功能定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手段,让全社会关注健康。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和增强保健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可通过为观察室输液患者滚动播放保健知识,入户随访健教,大型义诊咨询和健康知识讲座,用药指导,互动的专项健康维护干预指导等方式,帮助个体针对自己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冬,吴兆苏,王薇,等.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血脂异常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成都,2002.

年龄变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09~2013-03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全身18F-FDG PET/CT健康体检的连续受检者, 纳入标准: (1) 既往身体健康, 近期无不适; (2) 检查前空腹血糖<6.1 mmol/L; (3) PET/CT检查确定无颅内占位、畸形及脑血管疾病, 且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等重要器质性病变; (4) 无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癫痫、颅脑外科手术病史; (5) 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史; (6) 无精神异常史, 无酒精或药物滥用史; (7) 右利手。共纳入766例, 其中男493例, 女273例;年龄21~82岁, 平均 (48.61±9.84) 岁。将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分别按年龄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1~82岁组。各年龄段人数及年龄分布见表1。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Biograph m CT (64) 型PET/CT仪, 18F-FDG由南京江原安迪科正电子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放化纯度>95%。受检者检查前1 d禁烟、酒、咖啡及安定、抗组胺类药物等, 检查前空腹8 h以上, 注射药物前测量血糖、身高及体重。按5.55MBq/kg静脉注射18F-FDG, 注射后保持静息45 min, 佩戴眼罩及耳塞以减少外界声光刺激。显像时嘱受检者闭眼、塞耳, 并处于安静、光线较暗、温度适宜 (约25℃) 的环境中。首先进行Topogram定位扫描, 电流35 m A, 电压120 k V, 扫描层厚0.6 mm, 扫描时间2.8 s, 选取范围 (1个PET床位) 后进行CT扫描, 电流370 m A, 电压120 k V, 准直0.6 mm, 扫描时间16.01 s, 重建层厚3.0 mm, 然后行PET扫描, 采集1个床位, 时间5 min。采用后处理工作站Ture D系统进行图像重建, 形成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断层图像及三维投影图像。

1.3 图像处理

采用西门子脑功能分析软件——Scenium软件对采集的脑PET图像进行自动分析, 直接获得每一位受检者各脑区标准摄取值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 的平均值, 过程如下:首先将脑PET图像导入Scenium软件, 并将其融合至正常脑部图像[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 (MNI) 的标准脑图谱]进行标准化, 点击“Analysis”, 根据软件自带的脑区划分模板, 将标化后的脑PET图像划分为20个基本脑区:额叶左侧/右侧 (L/R) 、颞叶L/R、顶叶L/R、扣带回L/R、中央区L/R、枕叶L/R、距状裂及周围皮层L/R、基底节L/R、内侧颞叶L/R、小脑L/R, 并获得各脑区的平均SUV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 不同年龄组各脑区葡萄糖代谢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相邻两年龄组间脑代谢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并计算相邻组间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率,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各脑区葡萄糖代谢比较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各有不同。男性受检者各年龄组间多数脑区葡萄糖代谢均有差异, 且总体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P<0.05) , 其中以扣带回最为显著, 其次为基底节、额叶、颞叶、顶叶、距状裂及周围皮质、枕叶、中央区, 且左侧脑半球代谢降低较右侧更为明显;仅小脑区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减低 (P>0.05) 。而女性受检者不同年龄组间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不同性别间相邻两年龄组脑葡萄糖代谢比较

将不同性别间相邻两年龄组的脑葡萄糖代谢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男性31~40岁组脑葡萄糖代谢功能达到最高峰, 其后的脑代谢呈非匀速性降低, 41~50岁组脑代谢功能降低不明显, 而51~60岁组脑代谢功能迅速降低, 降低脑区有额叶L/R、颞叶L/R、顶叶L/R、扣带回L/R、中央区L/R、枕叶L/R、距状裂及周围皮质L/R、基底节L、内侧颞叶L, 其中以扣带回、距状裂及周围皮质降低最为显著 (图1) 。61岁以后受检者脑葡萄糖代谢变化趋于稳定。女性受检者31~40岁组脑功能代谢达到最高峰, 其后随着年龄增加, 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变化不明显 (图2) 。

3 讨论

PET显像是一项非侵入性神经功能影像技术, 能在活体观察大脑功能与血流、代谢变化的关系。由于大脑活动的基础是能量代谢, 而葡萄糖几乎是脑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脑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与细胞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无论是脑的生理活动或病理过程均伴随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变化[2]。应用18F-FDG进行PET脑显像, 可以模拟天然葡萄糖在脑内代谢的全过程, 获得可靠的脑葡萄糖代谢放射性分布影像。

注:*表示该组较前一年龄组SUV值明显减低, P<0.05;#表示较前组SUV升高, P<0.05

目前有关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的PET显像研究结果大多不一致[3,4,5], 可能与研究对象选择标准及样本量不同, 以及不同研究所使用的影像设备、实验方法、技术参数、图像分析软件不同有关。统计参数图法是脑PET功能图像分析的常用方法, 但该软件操作复杂, 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6]。本研究使用Scenium软件对脑PET图像进行处理, 该软件是西门子公司的一款高级神经系统评估软件, 用于PET及SPECT的脑葡萄糖代谢评估。Scenium软件自动将PET图像与CT进行融合, 并能按其自带的脑分区模板将人脑分为20个标准脑区进行计算, 获得各脑区的平均SUV值, 操作简便, 同时可以避免手工测量误差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 本研究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及可重复性。

本研究显示, 正常人脑功能代谢随年龄增加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31~40岁脑代谢存在明显的高峰, 其后表现为非均匀性的代谢功能减退, 且性别差异显著, 女性脑功能代谢随年龄增长减退并不明显, 而男性脑功能改变较大。Hu等[7]研究证实健康成年人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Bao等[8]研究发现雌激素有对抗年龄相关海马萎缩的作用, 这可能是男性脑老化比女性更加显著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 41~50岁男性脑代谢仅呈轻度降低, 51~60岁时脑功能代谢开始迅速减退, 降低区为额叶、颞叶、顶叶、扣带回、中央区、枕叶、距状裂及周围皮质、基底节, 其中扣带回、距状裂及周围皮质降低最明显, 61岁以后代谢功能减退趋于平缓。Sa[9]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现脑质量在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60岁以后变化更加明显。司明珏等[10]研究发现, 脑老化表现出代谢功能非匀速性及非对称性减低特征, 60岁以后双侧额叶、颞叶、岛叶、前扣带回及小脑代谢功能迅速减退。陈丽敏等[11]研究发现, 正常人脑功能代谢减退以61~70岁最明显, 代谢降低区为额叶、颞叶、岛叶、扣带回及基底节等。Pardo等[12]研究证明扣带回脑老化现象最为显著, 且这种代谢降低与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下降有关。上述报道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均表明正常人脑功能代谢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以40岁后出现降低为主, 但本研究与上述报道仍有差异, 主要体现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性别受检者随年龄增长的脑代谢差异, 发现男性脑代谢迅速减退出现在51~60岁组, 不同于既往文献[9,10,11]报道的正常人群多在60岁以后脑代谢变化更加明显, 其原因可能为: (1) 正常人群脑代谢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存在性别差异, 可能与男女两性的大脑存在不同的生理学曲线以及所含激素水平不同有关[2,7]; (2) 选择的分析软件不同; (3) 研究的样本量不同, 本研究采用766例大样本研究, 可较为准确地反映正常人群的脑代谢情况。然而目前对正常人群脑代谢随年龄变化的情况尚未得出比较统一的结果, 仍需进行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

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正常人脑老化呈非对称性。左脑老化现象较右脑更为显著, 这可能与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有关。左脑是抽象逻辑及分析思维的中枢, 而右脑则是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中枢[11]。日常生活中, 左脑的利用率更高, 这可能是左脑老化较明显的原因之一。

总之, Scenium软件是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定量评价脑PET图像的有用工具, 但该技术在脑代谢疾病中的应用尚需要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予以证实。此外, 本研究未探讨地域、文化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可能对脑部发育及老化产生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与各地区PET中心合作, 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随年龄和性别变化的规律。

摘要:目的 应用Scenium软件分析正常人脑PET图像, 研究不同性别人脑葡萄糖代谢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资料与方法 收集493例男性和273例女性健康体检者的脑PET图像, 按年龄将不同性别体检者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182岁组。应用Scenium软件对所得脑PET图像进行归一化并勾画脑区, 获得各脑区标准摄取值 (SUV) 的平均值, 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各脑区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 男性不同年龄组间多数脑区葡萄糖代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805.316, P<0.05) , 仅右侧内侧颞叶和小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111.935, P>0.05) ;而女性不同年龄组间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7211.706, P>0.05) 。男性3140岁组脑代谢水平达到最高峰, 5160岁组脑代谢水平降低最明显, 降低区以扣带回、距状裂及周围皮质最显著;而61岁以后脑代谢水平趋于稳定。女性3140岁组脑代谢水平有显著的高峰, 其后随年龄增加, 脑代谢无明显降低。结论 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4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呈非匀速性下降趋势, 男性随年龄增加脑功能代谢降低较明显, 5160岁时最为显著, 而女性随年龄增加脑功能代谢降低不明显。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脑,葡萄糖,代谢,性别因素,成年人

参考文献

[1]白侠, 王雪梅, 王宏伟, 等.PET/CT定位难治性癫致灶伽玛刀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18 (6) :525-528.

[2]徐卫平, 徐浩, 李金花, 等.健康成年人脑葡萄糖代谢性别差异的SPM分析.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 28 (3) :538-540, 545.

[3]Kim IJ, Kim SJ, Kim YK.Age-and sex-associated changes in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in normal healthy subjects: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analysis of F-18fluorodeoxyglucose brain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Acta Radiol, 2009, 50 (10) :1169-1174.

[4]Shen X, Liu H, Hu Z,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and age:report of a large brain PET data set.PLoS One, 2012, 7 (12) :515-517.

[5]Fujimoto T, Matsumoto T, Fujita S, et al.Changes in glucose metabolism due to aging and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healthy human brain.Psychiatry Res, 2008, 164 (1) :58-72.

[6]宁艳丽, 晋建华, 张宏, 等.SPM5软件分析癫痫患者脑PET图像的应用研究.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9, 33 (1) :26-29.

[7]Hu Y, Xu Q, Li K, et al.Gender differences of brain glucose metabolic networks revealed by FDG-PET:evidence from a large cohort of 400 young adults.PLoS One, 2013, 8 (12) :83821.

[8]Bao AM, Swaab DF.Sex differences in the brain, behavior,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Neuroscientist, 2010, 16 (5) :550-565.

[9]Sa CC.Subtle changes in the ageing human brain.Nutr Health, 2006, 18 (3) :217-224.

[10]司明珏, 黄钢.正常人脑局部葡萄糖代谢随年龄变化的PET表现.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8, 28 (1) :3-7.

[11]陈丽敏, 左传涛, 黄喆慜, 等.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数据库建立.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1) :123-126, 163.

年龄变化 篇9

关键词:癫痫,丙戊酸钠,肝功能,儿童

癫痫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为0.4%~0.6%[1,2],其治疗依靠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VPA)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长期应用于临床,但随着应用的普及,其肝脏毒性的表现亦日益浮现[3,4,5]。然而国内对该药物应用于小儿癫痫的年龄及药量关系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为此药物临床应用的薄弱点提供一线参考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准备单独服用VPA治疗的癫痫患儿54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4个月~13岁,平均(5.85±3.32)岁,依照年龄因素将患儿分为3组:(1)4个月<18例<3岁;(2)3岁≤18例<8岁;(3)8岁≤18例≤13岁。其中,全面性发作36例,部分性发作18例。选择标准为:(1)所有患儿均依据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会议制订的《小儿癫痫发作形式的分类方法》,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常规脑电图或动态脑电图确诊为癫痫,并准备应用VPA单药初治;(2)未曾使用过其他影响肝酶和血脂的药物;(3)无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史;(4)自然摄食状态。对每个年龄组患儿给予VPA 10~40 mg/(kg·d),依照剂量因素将其分为3个水平(各6例):Ⅰ10~20 mg/(kg·d),Ⅱ20~30 mg/(kg·d)和Ⅲ30~40 mg/(kg·d)。

1.2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服药前以及服药3个月后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酞基转移酶(γ-GGT)的变化。

1.3 方法

对符合以上入选标准的正常查体儿童和癫痫患儿均于就诊次日,8∶00空腹采静脉血3~4 ml,以1 500 r/min离心5 min后,取上层血清置于-20℃的低温冰箱内保存待测,检测项目为:ALT、AST、γ-GGT。采用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按说明书操作,使用Olympus AU 100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患儿依据年龄因素(1)(2)(3)三个水平及剂量因素Ⅰ、Ⅱ、Ⅲ三个水平,形成9个处理组,每组6例,将自身对照有变化的指标的差值进行两因素各三个水平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SP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均经过正态性检验,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自身对照有变化的指标的差值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并分析处理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单独效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多因素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分析ALT、AST与γ-GGT变化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和单独效应。结果见表1~3。

由表1~3可知,不同年龄组患儿ALT、AST、γ-GGT的变化不同(P<0.05),不同剂量组患儿ALT、AST、γ-GGT的变化不同(P<0.05),小年龄组患儿ALT、AST、γ-GGT的变化明显大于中年龄组和大年龄组患儿(P<0.05),中年龄组和大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患儿ALT、AST、γ-GGT的变化明显大于中小剂量组(P<0.05),中、小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年龄和剂量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不同年龄组患儿给予不同剂量,其ALT、AST、γ-GGT的变化不同(P<0.05)。在小年龄组((1)组)患儿中,给予大剂量的患儿其ALT、AST、γ-GGT的变化明显大于给予中剂量和小剂量的患儿(P<0.05),给予中、小剂量的患儿其ALT、AST、γ-GGT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年龄组和大年龄组((2)组和(3)组)患儿中,给予3种剂量患儿ALT、AST、γ-GGT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大剂量组(Ⅲ组)患儿中,小年龄组的患儿ALT、AST、γ-GGT的变化明显大于中年龄组和大年龄组患儿(P<0.05),中年龄组和大年龄组的患儿其ALT、AST、γ-GGT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Ⅰ组和Ⅱ组)患儿中,不同年龄组的患儿ALT、AST、γ-GGT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剂量组的曲线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中、小剂量组的曲线无明显变化;随着剂量的增大,小年龄组的曲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中年龄组和大年龄组的曲线无明显变化趋势,大幅度ALT、AST、γ-GGT的变化仅见于小年龄组应用大剂量的患儿,剂量对于ALT、AST、γ-GGT变化的影响仅在小年龄组表现最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剂量对于ALT、AST、γ-GGT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

*和**分别为剂量和年龄主效应的F值和P值;#为交互效应的F值和P值;*P<0.001多重比较:Ⅰ与Ⅱ,P=0.053;Ⅰ与Ⅲ,P<0.001;Ⅱ与Ⅲ,P=0.002;**P<0.001多重比较:(1)与(2),P<0.001;(1)与(3),P<0.001;(2)与(3),P=0.577;a P<0.001多重比较:Ⅰ与Ⅱ,P=0.196;Ⅰ与Ⅲ,P<0.001;Ⅱ与Ⅲ,P<0.001;P<0.001多重比较:(1)与(2),P=0.003;(1)与(3),P<0.001;(2)与(3),P=0.519

*和**分别为剂量和年龄主效应的F值和P值;#为交互效应的F值和P值;*P<0.01多重比较:Ⅰ与Ⅱ,P=0.199;Ⅰ与Ⅲ,P=0.002;Ⅱ与Ⅲ,P=0.049;**P<0.05多重比较:(1)与(2),P=0.024;(1)与(3),P=0.008;(2)与(3),P=0.655;a P<0.01多重比较:Ⅰ与Ⅱ,P=0.087;Ⅰ与Ⅲ,P<0.001;Ⅱ与Ⅲ,P=0.013;P<0.001多重比较:(1)与(2),P=0.003;(1)与(3),P<0.001;(2)与(3),P=0.519

*和**分别为剂量和年龄主效应的F值和P值;#为交互效应的F值和P值;*P<0.01多重比较:Ⅰ与Ⅱ,P=0.464;Ⅰ与Ⅲ,P<0.001;Ⅱ与Ⅲ,P=0.003;**P<0.05多重比较:(1)与(2),P=0.046;(1)与(3),P=0.020;(2)与(3),P=0.721;a P<0.01多重比较:Ⅰ与Ⅱ,P=0.852;Ⅰ与Ⅲ,P=0.008;Ⅱ与Ⅲ,P=0.014;P<0.001多重比较:(1)与(2),P=0.003;(1)与(3),P<0.001;(2)与(3),P=0.519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服药后81.5%的患儿ALT升高,总体ALT水平是服药前的1.53倍;服药后81.5%的患儿AST升高,总体AST水平是服药前的1.46倍;服药后72.2%的患儿γ-GGT升高,总体水平是服药前的1.42倍。肝酶中以ALT、AST升高较为明显,但是ALT、AST和γ-GGT严重升高的病例(升高至正常指标2倍以上)仅见于小年龄组服用大剂量的患儿,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与特异性体质相关的不可逆的肝脏损伤。

因此,VPA导致肝酶升高的作用是明显的[3],其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VPA破坏肝细胞,导致肝酶释放入血;另一方面,通过氧化应激作用损伤线粒体,并且使自由基增多,破坏细胞膜结构,使存在于线粒体内的谷草转氨酶释放入血[6]。绝大部分患儿肝酶虽然升高,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严重的肝酶升高仅见于小年龄组大剂量的患儿,停用VPA和应用保肝药物后可恢复正常。由于VPA导致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反应[7],导致肝脏损伤,因此,AST可能较ALT和γ-GGT更为有效和准确地监测肝脏损伤。在成人和绝大多数患儿中尽管很少发生严重特异性毒性反应,但是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应该经常复查肝功,特别是在治疗的初始6个月内。

本实验也观察到剂量依赖性的变化,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剂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小年龄组患儿,肝酶指标的变化受剂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VPA剂量的加大,ALT、AST、γ-GGT的变化也增加,在中年龄组和大年龄组的患儿,不同剂量组用药前后肝酶变化无显著性差异。ALT、AST和γ-GGT严重升高的病例(升高至正常指标2倍以上)仅见于小年龄组服用大剂量的患儿,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小年龄组的患儿应该尽量避免应用大剂量VPA,当服用VPA控制癫痫效果不好时,对于大年龄组患儿,可以将VPA加量至大剂量;而对于小年龄组患儿,应考虑加用其他药物或更换抗癫痫药物。

参考文献

[1]李红健,曹丽蒙,刘文丽.24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J].中国药房,2007,18(20):1561-1562.

[2]戴文献,张建,吴雪红,等.特发性癫痫患儿的社会适应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8):77-78.

[3]陈智清,倪龙娟.有效血浓度丙戊酸钠对儿童肝功能的影响[J].浙江医学,2006,28(10):869-870.

[4]王兰君,李国兴.168例癫痫患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5):53.

[5]田应彪,陈泽慧,汪世明,等.158例癫痫患儿血清卡马西平浓度监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7):563-564.

[6]黃静,任榕娜,陈新民,等.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合用对幼鼠肝损伤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4):457-460.

上一篇:毕业论文阶段下一篇:额肌瓣悬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