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化

2024-07-02

新变化(精选十篇)

新变化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老师,学校,新变化

新课标在我校实施已经有4年了, 在重新审视我校这几年来的变化时, 我深切体会到, 4年的课改, 使学生变了、老师变了、学校面貌也变了。

一、学生变了———素质全面发展

课改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这是我校课改的教师的共同体会。

首先, 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这得益于新课标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比如面对形形色色的文化, 尤其是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 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通过《文化生活》学习, 提高了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通过《政治生活》学习, 学生们懂得了为什么要参与政治生活, 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通过《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知识学习, 让学生懂得了将来自己成为生产者必须要为用户着想;货币知识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知识的学习, 增强环保意识;财政知识的学习, 感受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可以说, 我们过去教育的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新课改通过学习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尊重科学, 追求真理。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枯燥过程, 而成了一个孩子们积极主动亲身体验、自我发现、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其次, 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我在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知识时, 很多学生都会联系当地的村委会、居委会实际提出“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我的建议是”等口头语, 甚至提出与书本观点不同的言语, 一只只高举挥动的手成了课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热烈讨论, 激烈辩论的场景, 成了课堂中最生动的画面。

再次,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 突出表现为学生“问题”意识的逐步形成。比如说, 在讲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时, 有很多学生提出:既然当今社会还有不讲诚信的存在, 国家何不从立法上去完善, 通过法律法规去约束人们的不诚信行为呢。如果说在过去, 我们的学生是把教师传授的东西当真理全盘接受的话, 那么现在学生则敢于对老师和书本大胆提出质疑。

总之, 学生的变化, 切切实实体现了学生在校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会学习, 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二、教师变了———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程改革需要高质量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去浏览知识, 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首先, 观念新了。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观念革命。教师观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表现在:

第一, 课程意识明显增强。以前有些老师备课主要是写些无谓的内容, 比如什么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重点和难点等等, 而且是照搬照抄教师教学用书。而今, 我校教师考虑的只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备课主要是备教法、备材料、备大纲、备考纲了。教师不是置身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创造者。

第二, 教学观和学习观明显改变。过去老师认为教学是知识的传递, 现在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杨梅老师说, 过去认为学生学习就是被动接受知识:听课→记笔记→做作业→考试;教师的教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述课文→提问巩固→布置作业。通过4年的实践, 现在则认识到, 学习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特别是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构建, 获得体验, 自我发展过程。

第三, 质量观、人才观更为科学。过去认为高质量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知识, 现在认为, 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习, 不仅要传递知识、培养能力, 也要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良好的个性。

其次, 教学行为切实转变。突出表现在:

第一,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 教师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得过多, 过细, “满堂灌”过多的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应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上, 给学生以指点。重在教给学生们的方法, 培养他们一种扩散思维的能力。现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应如何收集材料将更加重要。

第二,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研究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开展个性化教学。

三、学校变了———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新课程使学校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主要变现在:

第一, 学校的文化底蕴更浓。学校如何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 新课标实施这些年来, 我们学校建设了文化走廊, 其内容分为:一是伟人和名人, 二是中国历史与文化, 三是世界文化的金典, 教师风采与理念。一所学校要想达到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 最好是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在一些醒目的墙面上处处都看到文化的效应, 让师生感受到了文化的熏染。

第二, 研究的氛围逐步形成。学校成立了各学科研究小组, 每星期利用2节课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和一次实质性的新课改教学内容中心发言, 打破了那种传统教学几十年一贯制的局面。校长把校内研究作为教学管理和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第三, 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合作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焕发出新的生机, 合作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同成长。

新《党章》 新变化 篇2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它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我们党在1921年召开了一大,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一大提出并制定了党纲,但没有来得及制定党章。第一部党章是党的二大制定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二大以后的历次代表大会(五大除外)均对党章作出不同程度改。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五大未对党章进行修改,会后由中治局对党章进行修改。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30年来,在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样算来,党的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应是我们党诞生以来第16次修改党章。在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 化对党章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十八大对党章的修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定位和阐述

把科学发展观明确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七自然段表述为: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人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二、新增写“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实完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八自然段开头一句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一完整表述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增写“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段落,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

突出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增写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容。

五、与党章总纲部分相衔接,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增写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增写“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内容。新形势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 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内容。

六、党章修正案总纲调整和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充实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充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修改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党章修改的历史,是我们党91年伟大发展历程的缩影和展示。一是展示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伟大历程。二是展示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三是展示了我们党不断总结党的建设的新创造、新经验,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历程。

台前县委党校 牛红稳

新变化承载新期待 篇3

金融风险如何管?

“什么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我认为最大的风险仍然是金融。”在两会期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忧心忡忡地说。厉以宁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提出警告,认为“这是要预防的一个风险”。他表示,城镇化不能走老路,不能一窝蜂而起,大量花钱,这些都会促成金融方面危机的发生。

不可回避的是,在连续多年的强劲增长后,银行业已经进入风险高发期,理财业务、信托产品等表外资产带来的流动性和信用风险面临严峻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如何应对这些逐渐暴露出的风险?

“必须加快金融立法、修法工作的进度和步伐。”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看来,法律制度的健全,是金融业保持稳定、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石。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设规模要和地方财力相适应。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重视和管理。

东方资产顾问梅兴保委员建议,要注意防范影子银行和不规范理财业务的风险。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委员则表示,未来银监会对银行理财等业务的监管强度将进一步升级,会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

综合经营怎么推?

关于下一步金融业如何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机构已经步入“大资产管理”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综合化经营趋势取代原有的“银证保”界限分明格局。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业改革将不再是一个金融部门的“单兵独进”,而是同时涉及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多行业乃至全领域。“实际上,已经有多家银行都投资设立了保险、基金和金融租赁公司。”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看来,银行申请基金、信托、租赁、保险等一系列牌照与信贷业务形成合力,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进,综合化经营已经被视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不二路径,但风险也可能紧随而至。“在大资管和开放大格局的情况下,我们特别要注意完善风险防控体制,也要加强和完善兼容监管。”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

房贷政策怎么调?

“新国五条”细则一出台,立即引起社会关注。接下来,各地以及各大银行房贷政策具体将如何进一步调整成为社会各界以及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强调,将继续运用结构性的信贷政策控制房价,部分措施将加大力度。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则表示:“对于房价来讲,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一些结构性的政策,比如说首付款比例和专门针对房贷的利率,还有专门针对房地产的一些价格调整措施等。”证监会主席(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对此持赞同态度,中行今年将进一步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

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房贷政策需要观察一、二、三线城市房价变化以及居民收入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在房地产信贷政策上,今年不会比去年宽松。但根据不同需求者的情况会有不同调控的幅度和范围。”

而全国政协委员梅兴保则建议,有关房地产信贷新政策、房产税以及商品房预售制等政策应和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一并考虑。

茶乡新变化 篇4

听奶奶讲, 以前这儿的人可穷了, 一天三顿饭都是喝稀得可照人影的粥, 再配点咸菜、啃几块地瓜就满足了;好多人家住的是危险、破旧的房子。“奋斗一辆自行车”就是当时小青年常挂在嘴边的豪壮语言。即便是有人家婚嫁办喜事, 最丰厚的嫁妆依然不过就是两大件———自行车和缝纫机。

昔日沉睡的凤凰一飞冲天, 茶乡旧貌换新颜。看!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 一片片茶园青翠欲滴。成片开发的大龙湖旅游区、茶都公园、生态茶园, 还有蓝溪两岸那些雨后春笋般林立的花园式住宅小区, 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家具超市……单就县城而言, 专业性家居装潢公司就多达几十家了。90年代, 茶乡人大多数有了摩托车;步入新世纪, 茶乡人已经不满足于摩托车, 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开上了“宝马”、“奥迪”, 精神焕发地“奔驰”在小康路上……

新学期新变化作文 篇5

来到校园,秋光绚丽,金风送爽。校园的天空就像一尘不染的大镜子,照在同学们的脸上,让我们的校园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枯黄的树叶在空中跳着优雅的华尔兹,纷纷扬扬地飘落到了地上,仿佛那就是他的落脚点,直到傍晚时分,秋风把他们冻到了大叔妈妈的脚下,期盼着下一次生长。

校园又新建了一处紫藤架,留给同学们一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好环境。这也给同学们增添了许多好奇和猜测。工人们仿佛是被同学们的热心所渲染,正在迫不及待地干着,也许过不了几天,就能看到大家所期待的成果了。

校园里不仅只有环境在变化,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带给同学们数不尽的乐趣。

您听!秋天的到来,校园的欢笑声也更浓了。9:00——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一窝蜂抢先跑出去!兴奋的心情也来劲了!随着,什么烦恼,什么难题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人前人后,尽展自己的才能。长龙一样,是整齐的队伍;泉声一样是动听的音乐,乐园一样是热闹的校园。校园的早晨,曝出一场多么热闹非凡的,多么激动人心、多么怀有深情的娱乐啊!

这些项目是老师们专门安排的。这是愁眉苦脸的同学们都变得兴高采烈。也使冷清的校园变得更加喧闹了。

研读新课标 解读新变化 篇6

内容安排次序的调整(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新课标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提前);具体内容的归并(如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由原来的11条整合为8条);内容要求的细化(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分学段对语文教学各个学习领域的评价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篇幅明显增加(由实验稿的29页增加为80页)。此外,“附录”中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加了16篇(段);“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体现革命传统的书目;增加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教育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这次修订课程标准,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3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4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四、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狭隘地单纯从实用的角度认识汉字书写,认为键盘输入已经可以代替写字,久而久之,不但“提笔忘字”日益普遍,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通知》,此后,1998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意见》,直至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加强、改进写字、书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思想认识、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社会氛围等种种原因,学生的写字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提高,整体书写水平堪忧。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何况“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字的书写相比较,汉字的书写无疑是具有最多的讲究,因而也是最须花费心智的一种活动。与此相应,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 ——书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 600 ~ 1 800个,其中800 ~ 1 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 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 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 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五、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分学段设定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

对照实验稿,新课标“评价建议”条理更加清晰,提出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评价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功能——多重;方式——多种;主体——多元和互动;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既承认语文评价的多种功能,又指出要突出其中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功能各异,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关注日常评价,多用正面评价,评价设计突出可行、有效);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重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具体体现在5个学习领域和三维目标方面)。

新课标对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的评价要求更加具体,层次清晰,具有较强的区分性和操作性。详见下表: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新课标还有以下方面值得关注:

1.在学习方式方面,将原来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增加了“语文学习应注意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等内容, 明确了学习方式中包含的具体内容。针对语文学习(不仅限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联系”“整体”的思想:“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着眼于不同语文学习活动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课内与课外、学语文与用语文之间)、“整体发展”(着眼于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出“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肯定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

2.总目标中增加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等内容,体现出新课标已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阅读(积累)等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3.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4.在对教师的要求方面,归纳起来,教材层面:增加了“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表明对教材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要求教师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研究);教法层面:增加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也可看作是对过于注重教学生成、忽视教学预设的一种反拨)。

5.将实验稿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新的对话主体,旨在强调在教学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文训练,都要注意体会、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避免不尊重文本、随意“超越”,忽略语文的课程意识、价值导向的现象。

6.新课标专门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作了说明。要点:①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于形成语文应用能力和培养语感,而不在于掌握语文知识本身;②教学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指导和点拨”,而不应是“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③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要与具体语言实例结合,而不应是单纯的“记忆”语文知识。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稿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新课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表明新课标的制定者试图回应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课程内容模糊不清的诘难。但笔者认真阅读新课标第二部分之后,觉得与实验稿相比变化不大,课程目标与内容仍不够具体、明确。这是否再次说明: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安全生产法》新特点新变化新要求 篇7

主要特点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安全生产工作, 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李克强总理多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强调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是不能踩的“红线”, 要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筑牢科学管理的安全防线。这些都是从以往事故血的代价和教训中总结出的最重要的原则, 也是这次修改法律的重要指导思想, 标志着《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着力解决安全生产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自2002年施行《安全生产法》10余年来, 该法对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 安全生产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较为突出, 生产安全事故还处于易发多发的高峰期, 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生产各方面工作亟须进一步加强。新《安全生产法》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通过具体制度设计, 能细则细、能实则实, 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注重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两个方面的作用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更多地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加强引导和宣传, 强调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工会和保险机构的作用;生产经营单位守法意识比较强, 政府监管相对较少。但是, 修改《安全生产法》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我国不少生产经营单位, 尤其是大量中小生产经营单位守法观念较为淡薄, 政府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 新《安全生产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为培育和利用第三方机构, 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 强化行业自律留出了法律空间, 指明了发展方向。

修改重点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

新《安全生产法》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立法目的, 提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 坚持安全发展, 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 明确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赋予工会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的职责,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安全生产规划, 推动有关协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这些规定, 明确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 对于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新《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作出一系列新的规定:一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确保安全生产;二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 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三是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四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的七项具体职责;五是将组织开展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明确为主要负责人的法定职责, 明确了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 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包括现有从业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六是建立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 促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新《安全生产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将相关情况向从业人员通报, 并且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重点隐患判定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督办制度, 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职责

一是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有关部门对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并将这些部门统称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三是明确最基层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职责, 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四是要求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赋予其对违法生产经营场所、设施设备予以查封、扣押的权力, 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政府监管指令、有发生事故的现实危险的, 政府监管部门有权采取停电、停止供应民用爆炸物品等强制性措施;五是实行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政府监管部门建立违法行为信息库, 向社会公告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 并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

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的追究力度

一方面, 新《安全生产法》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经营单位规模等实际情况, 维持违法行为的罚款下限基本不变、将罚款上限提高了2~5倍, 并且规定了“双罚制”, 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都要予以行政处罚;另一方面, 大幅度提高对事故责任单位的罚款金额:一般事故罚款20万~50万, 较大事故50万~100万, 重大事故100万~500万, 特别重大事故500万~1 000万;特别重大事故的情节特别严重的, 罚款1 000万~2 000万。同时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负有责任的, 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贯彻实施大力推进依法治安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强化红线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自觉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依法治国的整体战略和工作大局中谋划推动, 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领域的改革, 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着力在预防和治本上下功夫, 着力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上下功夫, 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依法治理, 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

要在新《安全生产法》和2011年底《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成果上, 大力推进《矿山安全法》全面修订工作, 推动实现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在矿山安全立法上的融合。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规定, 抓紧完成相关行政法规的修改工作, 加快新《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的立法调研, 尽早形成相关法规草案报送国务院, 加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和职业病防治配套行政法规立法工作力度。全面清理修改总局63件部门规章, 确保与新《安全生产法》衔接一致, 加快制定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安全生产设备工艺淘汰目录等配套规定。针对部分安全标准标龄过长、针对性和约束性不强等问题, 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扎实推进安全监管执法工作

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制, 强化属地监管责任, 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基层一线安全生产执法力量, 创新监管执法机制, 提高执法效能;坚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强化安全监管相结合, 强化市场准入的安全标准,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分类分级监管和年度执法计划制度, 强化与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 建立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和科学合理界定执法责任的有效机制和运行模式;深化隐患源头治理和安全专项整治, 加快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继续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 加强督促检查, 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果断采取查封扣押、停产停业等执法措施;狠抓各项工作政策措施落实;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干部队伍教育管理, 加强执法监督, 切实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全面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继续营造贯彻实施新《安全生产法》的强大声势

保持持续性和宣传频次、力度, 在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媒体进行新闻报道, 开展面对面访谈, 开辟专版专栏, 利用互联网营造声势, 开展知识竞赛, 让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利用新《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的有利时机, 公开曝光非法违法行为, 公开宣判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 制作播放警示教育片, 切实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统筹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学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 确保从业人员学法全覆盖, 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整章建制, 落实好各项法定职责。

把新《安全生产法》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为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安全生产法》为依法治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方面要共同努力, 把新《安全生产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 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中介机构要自觉守法, 真正把新《安全生产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加快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变化 篇8

一、可持续性与档案

为了后代的长远利益而保存档案是档案工作的核心。我们是否拥有履行这个使命的能力和实力?能否让档案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

可持续性既涉及档案馆中传统档案的保存, 也包括档案形成者工作中仍然需要和仍在使用的现行文件的保存。在这个气候变化异常和人为灾难频仍的世界, 对档案保护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巨大。

最后, 可持续性还关系到档案职业本身在信息社会一波又一波技术浪潮的冲击下, 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档案工作者必须显示出他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数字文件管理;数字保护;数字在线访问;标准;预算消减;社会媒体;移动世界;宣传与推广;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二、信任与档案

档案通过提供真实、可靠、值得信赖及有价值的信息, 辅助善治良政和问责制度。档案信息的保管者们, 借助倡导职业道德和程序、制订标准以及创立国际认可的方法和实践, 表明他们对档案科学的承诺。

档案馆怎样做才能确保这种信任?人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能否把这些期待上升至更高的标准?如果档案馆未能履行他们的使命将会对治理和问责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道德;档案标准;国际信任;记忆;记录气候变化;良治;问责

三、身份认同与档案

档案不仅以身份证件这种明显的方式提供组织和个人的身份凭证, 还借助其蕴藏的信息提供某个时刻或整个时期的集体记忆、群体故事以及个人身份, 帮助社会与其遗产建立联系, 帮助人们保护自身的权利。

档案工作者自身也有一个由个体背景以及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认识而塑造成的身份。随着21世纪档案性质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 传统的东西逐渐演变和消失, 档案工作者的身份, 无论其内在还是外表, 也在经历着变化。我们需要强化档案工作者和信息管理人员的价值和影响力。

新变化 篇9

大数据被认为是未来互联网竞争的基石, 未来将会成为产业财富扩张的重要引擎。数据价值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有累于数据的规模, 比如说10个样本和100万个样本发现的规律以及规律价值是不同的。所以, “大数据”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量”和规模的特征。但随着“大数据”普及度、认识度的提高, 在各界对其的推崇、质疑声中, 不断涌现出一些与之相关联的新概念, 如“快数据”、“慢数据”、“厚数据”、“全数据”等。它们究竟是区别于大数据的新生事物, 还是大数据范畴的分支和衍生品?我们认为, “大”、“快”、“慢”、“厚”、“全”等仅是由于数据展现方式、计算方式等不同而呈现出来的特征, 其本质是数据特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数据”大家庭的构成因子。

(一) 从“4V”到“Vs”

大数据自诞生之初就凭借其大体量、复杂结构、高处理速度和低价值密度的4V特征, 区别于一般数据。但随着对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深入, 人们发现简单的用4V特性已经不足以准确的概括大数据特征。2014年IBM发布了《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Big Data:Implementing Big Data Projects》白皮书, 在该报告中进一步扩展了大数据的特性, 首次提出将大数据的特性由4V扩展为“Vs”。“Vs”在大数据已有特性的基础上, 增加了数据粘度 (Viscosity) , 主要用来衡量数据流间的关联性 (resistance to flow of data) ;数据易变性 (Variability) , 主要衡量数据流的变化率;数据有效性 (Volatility) , 主要表明数据有效性的期限和存储的期限时长。我们认为, 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熟, 以及人们对大数据应用的深入, 大数据的“Vs”特性将会不断变化和拓展。

(二) 从大数据到数据“谱系图”

事实上, 无论是快数据、慢数据, 还是厚数据、全数据, 它们的本质都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在收集、分析、存储等环节和过程中的所派生出来的不同特性, 是基于大数据派生出的子概念, 我们可以形象的将其比喻为数据“族群”下的不同分支。“慢数据”则是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所要遵循的特性, “快数据”是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特性, “厚数据”则强调了数据在分析过程中要考虑人、环境等非技术因子, “全数据”则强调了大数据时代数据间的关联化、结构化等属性要求, “轻数据”则强调了数据的高价值和准确性。换句话说, “大”、“快”、“慢”、“厚”、“全”这些只是大数据的“V”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

1. 慢数据:

从数据规模到数据价值是一个“慢”动作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注重数据的积累。“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可以发现事物有价值的规律、有效地预测事物发展走向, 但海量的数据不都是有用的, 随着无价值、重复性数据的不断生产与卸载, 容易形成类似于信息噪点式的“数据垃圾场”。2014年李彦宏针对“慢数据”率先发声, “有价值的数据, 不是无用的信息爆炸, 而是有价值的慢数据, 可以预测个性化信息的数据。”单纯追求所搜集数据在各类和量上的扩张速度已经无法帮助我们创造价值, 基于“慢数据”的思维, 让大数据由重变轻、由粗放到精细, 专注于发现数据价值、数据应用等的思考才是未来大数据领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数据这座“金矿”的挖掘注定是一场革命性颠覆, 而颠覆永远会是个慢动作。

案例之慢数据衍生出来的“循数”管理。传感器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 从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 如今传感器又被应用在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路灯上, 美国芝加哥市尝试利用路灯灯罩上内置的多个传感器, 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温湿度、风力、噪音分贝, 还可以通过监测移动设备信号来计算周围的人流量。研究人员表示, 这是城市大数据的全新收集方式, 采集到的数据会被用来研究城市环境, 并为芝加哥的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路灯收集的大量城市数据, 目前短时间内还看不到显著效果, 但在未来城市规划中, 这些数据便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 快数据:

大数据并不仅仅是“大”, 它同时也要“快”。大数据通常是由生产速度极高的数据所创建, 其中包括点击流数据、金融交易数据、日志聚合数据或者传感器数据等。这些事件每一秒钟往往会发生数千甚至数万次。更倾向于利用时间单位来进行计量:每秒MB数量、每小时GB数量或者每天TB数量。在讨论中采取的这种速率与容量之间的差异, 正好代表着大数据与数据仓库之间的核心区别所在。

3. 厚数据 (Thick Data) :

究竟什么是“厚数据”?目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但从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乐高、三星等案例来看, “厚数据”区别于大数据的关键在于其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 实质在于“厚数据”将冷冰冰的数字与人的直觉感观有机结合, 从而增加了这些数字的厚重感, 厚数据等于“大数据+情景分析”。一方面, 过分依赖“大数据”里的数字、图表和不甚可靠的信息会面临风险, 那就是将自己与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但不能量化的内容隔绝。因为大数据可以成为一种出色的工具, 帮助企业收集有关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新信息, 但却无法解释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 发现数据价值需要“人”的因素, 正如百度总裁李彦宏所说, “要想找到有价值的数据, 技术是有价值的, 但在这里并不是最关键的, 最关键的是领域知识、经验以及跨领域的思考能力。”

4. 轻数据。

我们认为轻数据是对海量杂乱无序数据经过降噪处理而形成的, 通过对数据进行聚合、处理、文本分析等, 形成的典型、方便、轻量的数据形态。数据多不一定是好事情, 因为数据的存储、处理等环节都需要不低的成本。轻数据的过程其实就是“数据净化”和“数据剪裁”的过程, 数据的搜集、存储都应该是有目的的, 在该目标的引导下利用技术手段对其体量、质量进行“剪裁”。应用大数据的能力之一就是拥有把大数据变成轻数据的本领。

二、大数据发展中的新变化

(一) 大数据从概念之争走向评估应用

1. 大数据进入效用评估阶段。

随着大数据经济社会效益的显现, 大数据有无价值已经不再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专家学者们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大数据价值的评估上。大数据究竟可以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价值, 这些价值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大数据从“概念”向“评估应用”迈进。2014上半年, 美国政府相继发布多个大数据及与大数据相关的白皮书和专题报告, 5月1日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发布总统顾问约翰·波德斯塔 (John Podesta) 牵头完成的《大数据:抓住机遇、保留价值》报告, 该报告是应奥巴马总统在2014年1月提出“评估大数据与隐私问题”的要求撰写, 它的本质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大数据作用范围的调查”, 以“检验大数据将如何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改变政府、公民、企业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在为期90天的时间里, 评估小组对学术专家、产业代表、保护个人隐私的倡导者、人权团体、执法者, 以及其它政府机构进行了调研。

2. 大数据应用进入到更微观层面。

2014年被公认为是大数据应用年, 大数据缓慢但的确朝着应用层面发展, 在认识到数据战略资源属性后, 从政府到企业都开始深度挖掘大数据价值, 大数据应用进入到了更加微观的层面, 呈现出行业垂直化、环节精细化和效果明显化等特征, 应用领域被放在了倍数更大的“显微镜”下。在商业领域, 过去大数据被用运到解释生产、运输、销售等层面就结束了, 现在大数据侵入的更深, 对商业生态链中不同环节分析的更为深入与细致。以销售环节为例, 从选址到营销、产品摆设都以数据说话。例如, 为更精准地服务不断升级的中国消费者, 宜家家居、麦当劳、星巴克等专门成立了商业地理分析团队, 来指导其在中国的店铺选址。

某国外咨询机构获邀为西南某省会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把脉, 该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地铁规划。通过将该市的地铁规划、人口分布、商业网点分布及楼宇价格都放在GIS平台上, 地铁的未来蓝图跃然纸上, 全面竣工后39%的城市人口将会在地铁站点周边800米内。同时, 半数以上的医院和学校超出了地铁站点800米覆盖范围, 站点附近尚缺乏足够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分析发现, 还有部分地铁站点周围人口稀疏且商业活动不频繁, 可能是城市中的价值洼地。

(二) 大数据更加突显社会价值

1. 大数据继续向公共领域蔓延。

政府对大数据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大数据热在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各国政府中迅速蔓延, 利用大数据引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仅2014上半年, 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就发布了《大数据:抓住机遇、保留价值》和《大数据与隐私:技术展望》两个与大数据相关的报告;2014年7月欧盟委员会 (EC) 发布题为《跨向欣欣向荣的数据驱动型经济》的报告中指出, 从团体建设和框架建设两方面提出了在大数据领域将采取的若干行动计划。利用大数据实现国家治理目标, 在全球化的当代世界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或水平的重要表征, 能不能利用好这一技术工具, 既是国家间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也是能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2. 大数据让社会更加开放。

数据增值的关键在于整合, 但自由整合的前提是数据的开放。开放数据是指将原始的数据及其相关元数据以可以下载的电子格式放在互联网上, 让其他方自由使用。开放数据和公开数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开是信息层面的, 开放是数据库层面的。开放数据的意义不仅仅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更在于让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自由地流动起来, 以催生创新, 推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

(三) 大数据服务从“碎片化”迈向“平台化”

“从数据到服务”是未来大数据的发展方向, 但大数据服务的难题在于如何让大数据应用从“碎片化”迈向“平台化”, 从用户应用环境到底层的基础架构平台, 继而有效贯穿于组织业务流程中。针对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应用需求, 一些行业巨头以开放的姿态、以平台化的思路为大数据应用和服务搭建通道, Google、百度、亚马逊等正在建立起完善的大数据服务基础架构及商业化模式, 从数据的存储、挖掘、管理、计算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将各行各业的数据孤岛打通互联。在我国, 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大数据生态圈正在逐步形成。百度拥有中国最大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库, 覆盖95%的中国网民, 日均响应50亿次搜索请求, 搜索市场占比达80%, 百度联盟60万联盟合作伙伴每天有50亿次的日均行为产生, 这些构成了巨大数据的基础。通过推出百度指数、百度数据中心等将数据进行变现, 让大数据服务逐渐从“碎片化”迈向“平台化”, 大数据生态圈初露端倪。

三、大数据进化中的新态势

(一) 跨国合作应对全球治理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以互联网为代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单位国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 如全球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等在加剧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网络社会融合度不断强化, 全球治理问题不断复杂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化”, 通过加强全球满园内数字信息内容流通, 加强全球信息安全保障, 有助于打造全球无缝知识经济圈, 有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在全球治理过程中,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跨国合作将是未来应对全球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JST) 共同设立了“美日大数据与灾难研究” (BDD) 项目, 旨在解决利用大数据变革灾难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研究挑战。根据2014年6月NSF公布的招标指南, BDD项目将重点开展收集并处理与灾难相关的数据、提升新兴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的抗灾能力和响应能力两方面内容的研究。

(二) 政企“跨界”合作应对公共治理难题

大数据在引领商业模式变革后, 推动各国迅速步入大数据决策时代。政府在意识到数据资源的战略意义后, 开始寻求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国家进行更科学的建设。从国内外来看, 政府与企业跨界合作的趋势明显增强, 如果说2013年企业占据和引领大数据舞台和发展潮流, 那么2014年随着政府对大数据关注度的提升, 政企“跨界”合作则成为大数据应用的一大特点。这种跨界合作模式既发挥了企业的技术优势, 也有效解决了政府长期以来面临的公共治理难题, 达到双赢的效果。

2013年11月19日, 国家统计局与11家国内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合作内容涉及大数据应用统计标准, 以及企业数据补充政府统计数据等领域。有分析称, 在大数据国家战略日益强烈的情况下, 统计局介入将进一步推动大数据的应用落地。2014年百度将自己的地图生态开放给交通部, 为其增加数据的渠道来源。百度地图的日请求次数有70亿次 (包括手机APP地图, 导航等等) , 拥有大量的用户出行数据, 进而诞生了百度迁徙图, 一方面交通部可以根据百度提供的数据来提高数据可靠性, 另一方面交通部可以利用百度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技术, 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可靠的参考。此外, 国家疾控中心与百度深入合作, 不仅利用百度的数据技术来达到疾病传播的控制, 还将拿出官方的监测数据与百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模型。目前, 国家疾控中心将拿出监控点的数据, 从乡镇到医院的数据, 与百度已有的大数据结合, 再加上百度更强的分析能力, 一起绘制出传播的模型, 来为今后的疫情控制工作做更多的参考。

(三) “数据文化”的渗透效应

俄:2008统考新变化 篇10

一、毕业证书

随着国家统一考试的推进,俄罗斯中学毕业证书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中学毕业证书包含了两部分成绩:学生在校的各科成绩分数和单独的统一考试分数。这两部分成绩该怎样计入毕业证书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今年,为了避免大量的学生成为“没有证书的毕业生”,俄罗斯仍然保留了三个科目“计一分”的制度,这三门课程是数学、俄语和文学。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在统一考试中这三门课程的成绩是“2分”的话,那么在毕业证书中的记录为“3分”。学生所选择的参加统一考试的其他科目的成绩将根据统一考试的结果计入毕业证书。如果学生所选择的科目,在统一考试中的成绩为“2分”的话,那么他还可以再补考一次。

自2009年起,毕业证书的作用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尚在讨论中。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此列举其中的几种:第一,保留毕业证书,并在其中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各个科目的学习成绩——全年的分数。但是,这一方案对于那些各科都参加了统一考试的学生来说,在毕业证书中记录平时成绩便毫无意义。第二,将学生平时的成绩与统一考试成绩同时核算。这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在于,不同学校之间记分的方式和尺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校记分采用五分制,包括三级(3-4-5)或者四级(2-3-4-5)。这很难与统一考试所实行的百分制相对应。第三,参加统一考试的科目,其成绩就计入统一考试的分数,其他没有参加统一考试的科目的成绩以学生的平时成绩为准。

俄罗斯教育监察署署长维克多·巴拉多夫建议,毕业证书中不必计入学生的成绩。他认为毕业证书只不过是学生完成了完全中等教育的一个证明而已。是否给在统一考试中取得“2分”的学生发放中等教育毕业证书?这一问题引起了很多老师、家长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安。应该指出,俄罗斯统一考试法明确规定,毕业生参加统一考试的成绩不合格,不颁发毕业证书,取而代之的是“在中等教育机构的学习证明”。

也有人建议回到前苏联时期的模式。如果学生某一科目的成绩不及格,那么在一年后参加补考,合格后再颁发毕业证书。这一问题现在仍处于公开讨论中。

二、统一考试证书

2008年统一考试成绩证书的签名制度有所改变。去年,由于各地教育局的局长要负责几千份统一考试成绩证明的签名工作,故有些地方使用了复制的签名。但是,公证人不承认复制的签名。因此,今年统一考试成绩证明的签名由各学校的校长负责。如果没有按期为毕业生发放毕业证书也不必担心。通常情况下,统一考试的成绩会在发放证书之前在考试点张贴出来。任何情况下,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委员会都要通过俄罗斯联邦统一考试成绩证书数据库,对毕业生递交的参加统一考试资料进行核实。去年,有1,000多所高校运用信息数据库,进行了500万次的查询。

三、高校录取

今年,俄罗斯所有的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都纳入国家统一考试。在向报考学校的招生委员会递交材料时,考生可以提交统一考试成绩证明的原件或者盖章的复印件,可以亲自送往学校也可以通过邮局邮递。俄罗斯所有高校的报考条件都已公布。一些著名大学和有对学习者的创造性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特殊需求的高校,在录取新生时,还要再进行考试。

上一篇:高职声乐教育下一篇:科研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