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愉快写作

2024-06-10

让学生愉快写作(精选十篇)

让学生愉快写作 篇1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乃鱼水关系而非猫鼠关系。很难想象僵化的师生关系会有成功有效的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走进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活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这不仅是我们愉快教育的良好素材,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将我们的教育内容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地沐浴在学生心田。其次要微笑着开始新的一课。教师满面春风,用饱含信任、期待的目光扫视学生时,学生会无形中受到激励。所以,要让微笑永驻课堂45分钟,让愉快洒满学生心田。

二、把握时代脉搏,让政治课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虽然不喜欢上政治课,但对国内外风云变幻却情有独钟。因此政治课教学中要时时渗透时事政治,用所学原理去分析、理解国内外大事。如讲西方“两党制”时联系最近美国共和党对民主党的弹劾,看似民主,实际上不过是在玩“跷跷板游戏”,讲“一国两制”内容时联系“台独”分子的反动言论等,这样讲法学生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材料要新颖,具有时代气息,要不断地把新的信息输入教学中。新的信息,体现时代特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会使政治课充满新鲜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烦,失去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千课一面”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既有讲授课,又有自学课、讨论课、练习课、演讲课及实践课等。在这些课型中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论文写作、调查报告,确定题目进行演讲、辩论等。但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讲课中都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愉快写作 篇2

【内容提要】

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生本”观念、教学计划凌乱等现状,本文从诵读打牢写作基础、练习激发写作兴趣、生活还原写作本质、指导提升写作能力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获得写作过程的愉悦感,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作指导 激发兴趣 愉快写作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写作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计划,更有甚者,就是对作文教学不重视,总认为写作是要靠学生的灵气,会写作文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所以,日常教学中在写作方面也只是完成任务式地布置学生写几篇,批改时也仅以优、良、中、差一言以蔽之。学生在这种作文教学模式里,对写作兴味索然,作文水平难以获得实质性地提高。为解决这种恶性循环的教学现状,我认真研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真情为文时体验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进而喜欢上了作文。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是一件非常注重基本功的事情,就如海绵里的水一样,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输出。学生写作时,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有内心丰富的情感却无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长期坚持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一些经典段落、篇目,使学生得到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且在写作中自然地转化为自己表情达意的语言,学生心中的情感就能得到畅快地抒发。当写作成为学生与自己心灵的一种对话,一次写作的历程就成了学生一个快乐的心灵旅行。

朗读背诵的篇目首先还是应以课内经典语段及诗文为主。因为,教材毕竟是众多专家经过反复遴选的精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再加上教师的阅读指导,学生就更能在作文中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如:七年级上课本中的《理想》、《春》、《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最后两段、《散步》等;七年级下课本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八年级上课本中的《背影》中相关段落„„,这些语段、篇目或说理想谈人生,或记美景抒真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正如一支支拐杖,扶持着学生渐渐走上写作的佳境。

除我们现有的课本资源外,我们还要积极为学生推荐一些供课外阅读的名家经典,如巴金、冰心等作家的散文,《傅雷家书》《读者》等作品杂志,还有《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散文》或国学系列的古诗文等等。学生必须备好读书笔记本,摘录优美文句,及时记下读后的点滴感悟。经常读书,坚持积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悄悄地变得有文采、有哲理、有深度了,写作文时也不再绞尽脑汁却难得一词。如本次桐乡市2012年中考一模的作文试题《我的小确幸》,雨薇同学开篇即引用了冰心《谈生命》中句子“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作为文章的起始句,自然地引出了“妈妈,因为有你的爱,我只想好好拥有这一生”的主旨,文末再用“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妈妈,因为有你的爱,我只想好好拥有这一生”收束全文。首尾呼应,一唱三叹,幸福之情溢满心田。雨薇说:“看到这个作文题后,我立刻想到了妈妈,我觉得唯有用这句话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我对妈妈的爱的感恩,我是热泪盈眶地写下这句话,写完这篇作文的。”雨薇的真情同样也深深滴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这篇文章获得了57分的高分。

另外,为促进同学们多读多记,我每学期起初就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给学生列出课外阅读书目,每学期分期中期末进行两次阅读考级,对于优胜者分别授予“阅读博士”“阅读硕士”等称号以资鼓励。同学之间的读书笔记也要相互共享,鼓励研讨,鼓励互评。在一项又一项措施的悄然推进下,学生读书热情高涨。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荡气回肠地抒发真情时,写作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二、“万花筒”育智慧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的现状,我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练习写作,激发写作热情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不再“闻作文色变”,兴趣有了,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了。

初中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生活的阅历也较少,对生活的体验更多的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同时,他们也更愿意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诉诸自己所信赖的人。所以,我就把学生的日记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生活万花筒”,鼓励学生在“万花筒”里不断添加各种生活的片段或感受,使学生一段时间后就能从“万花筒”中看到自己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我告诉学生:“‘万花筒’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成为其中的颜色。文体、字数可以不限,但是要求大家必须写真人真事,抒真感情。老师保证为每一个同学保密,并诚心为同学们分忧解愁或分享喜悦。”学生从刚开始的拘泥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过度仅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智慧和真性情。

但是,当他们自觉得写出了满意的作品时,他们还需要获得外界的肯定,这时,教师的一个高分,或者是一段中肯的评语就是最好的激励。每个期末结集出版的《精彩万花筒》也成为学生珍藏的礼物。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记叙文、散文等文体的应用也越来越熟练。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组织成立了班级写作兴趣小组,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办起了班刊《争鸣》。由学生自主选稿,自主采编、自主设计出版,每两周一期,编委会除个别写作骨干担任主编外,其余编委均由所有同学轮流担任。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评鉴文章的能力提高了,写作的视野开阔了,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此外,我班级还建设了XX班之家的网页,学生的作品及时上传其上,吸引了广大家长的驻足和跟帖。黑板报的选文、作文现场赛等等,竞争都是非常激烈,学生在良性竞争中良性发展,“谈文色变”的现象在我班几乎遁形。

进入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时间紧张,原来每天一篇的“生活万花筒”小文改为每周一篇,数量减少了,但是质量却越来越高了。

三、生活为文写真我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观点虽说主要是强调了写文章的社会功能,但“歌诗合为事而作”却也反映了白居易写文章要关注身边之事的主张。关注身边之事,感悟身边之情,这也是写好文章的根本出发点。纵观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堪称经典的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发乎真情、动人心魄的独抒性灵之作。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套用一下这句话,那就是“好文章是作者与读者心心相印的桥梁,唯独从生活中体验,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朱建人老师的生活作文理念以及近几年的中考高分作文都体现了这个核心。那么,学生独特体验和情感从哪里来呢?我认为还是要让学生深入到生活的本身,因为,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是独特的,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人云亦云或空洞无物。

让学生深入到生活本身,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写出有美感、有深度的好文章。

1.叙写身边之事

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初中生接触的生活面还较狭窄,作文题材大多以亲情、友情、师生情为主,行文中往往重复使用材料,或是选材不当,文章内容空洞。为转变这种现象,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小事,并进行创新思考。如:某天,晓峰同学在晨会的归途中拾到人民币100元,主动交给了值周老师,可是当时值周老师很忙,收下钱后忘记了及时表扬,导致晓峰同学心情不悦。于是,我就在语文课上以这件事作为题材,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当然,我并没有提到晓峰同学的不悦之情。作文结果如我所料,大多都是以赞颂“拾金不昧”为主,但陈扬同学的作文却让我 眼前一亮,他不但赞颂了晓峰同学拾金不昧的品质,还在文章中描写了晓峰同学交钱归来时的表情及语言,晓峰的不悦之情跃然纸上,最后,还得出了“当你一只手将钱包还给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伸出另一只手拿回另一种东西——虚荣”的结论。其观察之细致,体验之独特,让人拍案叫绝。当这篇文章在班级作为佳作传阅后,我发现许多同学的作文明显地变得细腻、深刻了,生活中的小事就这样不断地出现在学生的作品中,作文内容也渐渐充实起来。2.抒发自我性情

大爱无言,真情无价。学生们往往能够看到别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却体会不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热爱;在抱怨自己的烦恼时却不知别人正在羡慕他的幸福。所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类的文章时,总是重复着“下雨了,父亲(母亲)雨中送伞”“生日时,朋友为自己庆祝生日”“老师深夜还在伏案批改作业”等写过N遍的题材,缺乏新意且有生搬硬套之嫌,得不到高分就也在情理之中了。所以,我隔段时间就会让每个学生在纸上写出如“父母最令你感动的十个瞬间”“朋友之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十件事”等等。在完成这些问题时,学生就会对自己近期生活进行梳理、筛选和反思,许多平时不引人注目的细节此时都会重新得到审视。这个整理的过程其实又是一个体悟的过程,由此,学生的心也慢慢变细了,真情就被再次激发出来。如:在半命题作文“盼望 ”的练习中,佳伟同学的《盼望电话铃声为我响起》一文中,“父母为了全家的生计常年在外谋生,我内心十分感动,但是,为什么家里的电话总只有我向外拨号,却从来没有为我响起过?难道父母真的忙得忘记了我这个儿子吗?难道我真的只是一个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的可怜虫吗?„„,我盼望,家里的那个冷冰冰的电话什么时候能够为我响起!”此文情真意切,令人感叹动容。在班级读这篇文章时,佳伟同学的泪汩汩而下,许多同学也热泪盈盈。佳伟的真情打动了大家的内心,同时也启发了同学们内心对亲人关爱的自省,正如瑶瑶同学在本周的《生活万花筒》中所言:“感谢佳伟同学唤醒了我麻木的神经!当父母对我唠叨时,我不会再充满怨恨;当我花钱时,我定会想想父母的艰辛;当我学习懈怠时,我绝不会忘记父母充满关爱和期待的眼神„„”。

真情就在我们的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感悟真情的心灵。亲情如此,友情、师生情、人间真情不也是这样吗?只要我们睁开慧眼,具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何愁没有作文素材呢? 3.反映时代脉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感受时代脉搏,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能为之正确品评,这也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也是一个社会的人,只有正确分辨真善美,才能摒弃假恶丑,而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其文章也定是充满睿智的气息。

收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视频并朗读其颁奖词,充分感受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发现:原来杰出人物并非全是名人,普通人只要坚持把自己的普通事做好并力求完美,也可以成为杰 出人物;走近新农村建设,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在与电脑为伴的日子里,反思自己在使用电脑过程中的得与失„„

伊蕾同学在其《城市·灵魂·梦想》作文中,“散发魅力的城市给我的灵魂以美的享受。梦想,似乎离现实总是那么遥远。于是,我收敛放飞的思绪,目光又定格在这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深蓝色的夜空,没有点点星光,只有霓虹灯闪烁着璀璨无比的光芒„„

这些我梦想中的城市,是我寄托灵魂的地方。对于一个爱幻想的少女,一直寻觅着、寻觅着„„ 总能听见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你会重新造就这里,并且伴随着这些城市的踪迹,创造更多属于你的辉煌!”写出了一个中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审视,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构想,在惊叹于学生的想象力之余,我更为作文中那力透纸背的社会责任感所叹服。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成为有血有肉、思想丰富的精神艺术品。

四、师作舟楫徒行船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只要多写作文就能达到,然而,他们可能忽视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将会让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多一些功劳少一些苦劳的事实。我认为,教师的精心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轻负高效: 1.精心制定写作指导计划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面的限制,对文体的意识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记叙文缺中心,议论文少论据的空洞现象,而这类作文又恰好是近年来中考、高考作文阅卷严厉打击的对象。对此,我制定了如下作文指导计划:

七年级以写单纯的记叙文为主,围绕亲情、友情、师生情为主题,分记人和记事两大类别进行训练,指导学生能达到完整写出一件事或写好一个人,并有明确的中心的目标。

八年级时还是以记叙文为主导,逐步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细节描写方法,让记叙文不再枯燥和单调,并且文章的中心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九年级进行简单的散文和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训练,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记叙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情文并茂,并能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有质的提高。

2.精心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是学生练习考场作文的重要依据,要想在取得中考作文的胜利,必须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中考评分标准,使学生在考场作文的练习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充分了解中考作文的要求,以不断调整练习的方向。

准确审题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研读题目要求及题目中所隐含的各种信息,准确地把握出题者要考查的重心,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在审清基本题意的基础上学会创新思维,以便写好一篇深刻新颖的好文章。

修辞方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也是写一篇好文章的必备要素。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不断渗透,学生在充分理解、反复练习中才能熟能生巧地运用,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专题训练的片段练习。

在以“我很高兴”为题的片段练习中,小伟同学写道:“今天发了语文考卷,我竟然考了90分,我真的很高兴。”这个片段虽说写出了小伟的真情,可是语言表达太过直白,缺乏感染力。后来,在我的启发和指导下,小伟重写了一篇“成绩公布了。哈,90分,万岁!我想叫想唱,想蹦想跳,想让所有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我的喜悦。几个同学走过来,我赶忙笑着迎上去,准备接受他们的祝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一连串的描写手法的运用,让原本质木无文的片段立刻变得鲜活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了。我在班级朗读这段作品时,教室里掌声如潮。通过这次练习,小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感,从此爱上了写作文。

3.精心评改激发写作的动力

学生作文交上之后,心中迫切希望看到老师对自己作品的建议和评价,所以,教师务必要尽快批阅,精心点评,几句独到而又中肯的评语就能让学生爱上作文。批改时,个别问题就面批解决,共同缺陷则班级讲评。

批改、讲评还可以让学生互批互评,学生的阅历差异不大,批、评的结果有时较之教师还更有深见。

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最好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心情愉悦,享受到成功的甜蜜,从而进一步激发他内在的动力。表扬其实很简单,教师一句中肯的评价、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短暂的面批、一篇当众朗读的范文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激动很久,感动颇深。表扬得多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程度也就更深了,“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已经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折服时,何愁他们的写作思潮不澎湃?

总之,诵读打好写作基础,练习激发写作兴趣,生活还原写作本质,指导提升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真正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情感,并训练学生学会运用一些恰当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准确生动地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教师倘能有心搭建学生展示写作才华的舞台,注意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写作的快乐,不断获得作文的成就感,那么,让学生写作变得更愉快就不再遥远。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 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 【3】《生活作文研究》 朱建人主编 【4】《2011年初中考试说明》语文部分

如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写作 篇3

一、愉悦的心情能促使学生细心观察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客观世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思想的途径。在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会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比较持久地对自己周围事物产生知觉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他们体验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正如文章前面所说那样:当一个人心情愉快时,他对任何事都会很感兴趣,这时让他做一件自己平时不愿意做或没有做过的事情也会表现得十分认真、出色。小学生容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被关注事物上。他们会产生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念头,并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细心观察,如:看、闻、摸、尝、想……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时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以实现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写出有特色作文的教学目的。

二、积极的诱导能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后,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再只是正确书写、积累字词和理解词句意思这些内容了,教学中开始出现一些写话的练习要求。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刚开始练习写作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学会足够多的正确的用词或是造句的技巧,就要完成一定字数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练习”——作文,这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艰难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乐于写作,并在每一次的写作过程中获得趣味呢?关键还是引发他们乐于写作的兴趣。

学生刚刚接触写作练习时,如果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字数的一段话,而且还要内容生动、文通字顺,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什么难事。教师要在刚刚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时帮助学生打消思想顾虑,告诉他们学习写话(作文)很容易,就是要学会用笔来说话,平时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单幅或多幅画面,来说一说自己看到、想到的有趣情节,或者让学生讲述自己一天中听到、看到、感到最有意思的事情,并说清为什么有意思;学生们一一说过后,教师指导他们将自己所说的内容正确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上,并明确告诉他们,通过手中的笔把自己刚才说的那些话记录在本上的过程就是写作,本上的内容就是作文。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感到写作很容易,于是不知不觉地产生写作的兴趣。

三、适当的鼓励能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细心的观察,更需要教师在他们学习写作的道路上予以积极、适当的鼓励。因为积极、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并且反过来再次促进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让他们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发现许多有意义、有意思的内容可写。如过母亲节,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在这特定时间内跟学生们谈起“母爱”这一话题。课堂上,谈论的内容从学过的《麻雀》一文中的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勇敢地冲到庞大的猎狗面前的举动,到世界上的每一个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巨大的牺牲,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说一说妈妈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一一交流,于是借此良机赶紧给学生布置一篇和妈妈有关的写作练习,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写作的内容、形式不必限制,只要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即可。

四、恰当的评改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精心批注”的“精”,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精细,而是对内容、语句的批改精确、到位,强调重点。批改时要有针对性,避免类似“语句通顺”、“描写欠生动”等让学生难以把握的空洞评语,更不能因为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就夸大其词,一味地强调其优点。由此可见,适当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

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引导式的评改,相反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进行指导式的评改。就拿学生作文中出现不必要的句子来说吧,评改的结果都是将句子划掉,但给予的评价却可以不同: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采取标出句子后再打个问号的做法,对程度较低的学生却在旁边相应的空白处注明“与上文内容重复需划掉”。这样区别对待的结果是,好的学生要反复琢磨本上不同标记的用意,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改正;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了解教师对作文的意见,并引起自己的注意和顿悟。

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作文 篇4

一、循序渐进——作文教学从低年级抓起

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 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们要坚持早起步、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练习。从一年级开始用造句、看图说话、写见闻等, 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到二年级,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文字或音节写出来, 无论用一两句还是用几句话写, 只要写通顺、写连贯即可, 这是最初步的作文训练。通过半学期的写作训练, 学生到中年级写片段、到高年级写成篇的文章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二、生活实践与阅读——学生作文的不竭源泉

课程标准规定: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说真话,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对小学生作文不能拔高要求, 只能写写他们自己的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学生怕写作文,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可写的, 搜肠刮肚写不到半张纸。因此, 教师要拓展学生写作范围, 丰富写作内容。首先, 指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积累资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 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事物, 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积累作文材料。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训练组中, 作文部分要求学生写一只小动物, 把这只小动物特点写清楚。这就需要学生做到仔细观察, 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又如, 写景之类, 教师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采撷, 让他们明白红的花、绿的草、白的雪、波涛汹涌的大海、四季常青的松柏……这些都是存在于大自然之中的美丽之物, 都在等待着你去观赏。春天来了, 我们去郊游、远足、爬山、放风筝;夏天来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游泳、捕蝉;待到金秋时节, 来到丰收的田野, 来到硕果累累的果园, 感受秋天的收获;更有趣的是, 冬天的一场雪会给学生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打雪仗、堆雪人……大自然千姿百态, 社会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教师要指导学生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 从而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这样, 材料就可以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其次,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都是爱读课外书的, 喜欢看电影、电视等。通过读书、看报, 可以间接地看到平时生活中未曾看到的事情, 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 而且提高了认识, 陶冶了情操, 丰富了语言, 学生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 这些有助于学生的写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每读一篇课文都确有收获, 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 遇到好的词语、句子、精彩段落要记下来, 到中高年级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两篇笔记并附上相关的图画。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多读书, 读各种书, 通过广泛阅读拓宽视野, 丰富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和阅读掌握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写作起来才会言之有物, 情景交融。

三、兴趣和方法——小学生作文成功的关键

有了作文素材以后, 还要进行选材、组材、谋篇布局, 才能写出优美的作文。在学生动笔之前, 教师给以指导,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兴趣, 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打开思路, 学会一定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水平。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让学生感到这次写作是一件愉快的事,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激发作文的兴趣很多, 如要写一次活动, 先要学生尽情地回忆活动中的趣事, 然后再把对活动的浓厚兴趣移到作文上。又如, 要练习写一动物或植物, 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或讲个故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也就跃跃欲试的想写好作文, 写出其特点。二要打开选材的思路。开阔思路, 想到生活经历的各个方面, 从中选取合适的材料, 学生的作文内容才能丰富多彩。如教师让学生写一个半命题作文:“第一次……”学生通过回忆和互相交流, 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即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买菜……而且曾经经历的“第一次”的情景和场面都在学生头脑中浮现, 此时提笔写作最佳。三要明确训练的目标, 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也是作文的重要方面。每次作文练习都要有具体的目标。学生只有明确目标, 写作起来才有规可循, 有纲可依, 不会离题。

四、修改、赏评——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如果单纯靠每学期只改七八篇习作练习就太少了。作文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 经过反复地去粗取精, 修改定稿, 再写在作文本上, 才能是质量较好的习作。教师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每次习作后引导学生注意用词不准的地方、重复啰嗦的地方、需要增删的地方都要认真修改, 使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具体、更完整。作文交上来之后先由小组长带领组员集体修改评赏, 然后由教师进行选择性批改, 再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评语。力争使作文的批改能提高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写作水平, 激发他们浓厚的作文兴趣。

总之, 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内容写、有兴趣写、轻松愉快地去写, 会用作文方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事物, 投身于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在读中学写, 在悟中, 掌握写作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优化作文教学,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摘要:小学作文愉快教学法, 坚持循序渐进、生活实践与阅读、兴趣和方法、修改和赏评。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 篇5

关键词:愉快 轻松 活动 学生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十年的青年教师,我一直在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如何才能让同学们愉快地学习?直到今天,我以文章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实践证明,中国的教育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为了能在高考的试卷上一决雌雄,多少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换来的却是一张张疲惫的痛苦的脸。很显然,他们不快乐,他们把学习当成了负担,甚至有的孩子被学习压垮,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了人生悲剧。

所以,作为英语老师,我认为,为了能让孩子在我这门课中找到快乐,我们必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做法,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轻松中快乐学习

成功的教学首先要体现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接受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相反甚至是错误的见解,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把学生看作解决问题的伙伴。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习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主动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为工具进行探索,每一次精彩的发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快乐的情绪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快乐地学到知识。

三、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果能把课堂中枯燥的知识融入到“玩”中,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活动,把课本上的抽象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快乐学习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中常见的的一些问题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五、 课后拓展,让学生感受英语交际的快乐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于交际,充分利用校园给孩子提供利用英语交际的情境,帮助他们取长补短,积累语言素材。在校园中,我是英语教材里的“Ms Smart”, 我班的学生也个个都有英文名字: Amy, Sam, Tom, Joe, Jack, Betty, Alice. 于是每天都有这样的问候: Good morning, Ms Smart! How are you. Ms Smart f, Hello. Ms Smart f. Good afternoon, Ms Smart! Goodbye, Ms Smart! 连平时的欢呼声也改成了“Hoo ray!”

这一来,同学们不仅感受了英语交际的快乐,同时也练习了不少句子,重要的是学会了这些句子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简单的英语动画片,让学生将外出旅游或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词汇、会话内容进行交流,以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鼓励他们学好语言、促进向上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本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跟你学,喜欢上英语课,这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我们最初和最终的目的。让学生保持对英语有浓厚和持久的兴趣是保证他们好好学习的动力的源泉。以下是我的几条建议:

(1) 课堂上教师永远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态度亲切友好,语言幽默生动,绝不能因个人的任何不良情绪影响到学生一丝一毫。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滚瓜烂熟,同时能及时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任何意外,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一流。

激活课堂让学生愉快地学数学 篇6

一、精心设计导语,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节课是否成功, 导语非常重要.恰当的引入,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例如,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猜想、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 经历和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探索数学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教学“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求解下列四组方程:

然后再引导学生求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并启发他们探寻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 最后得出一般性结论.这样, 教师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入手, 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思路, 先以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例,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大胆猜想;然后改变二次项系数,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在原有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结论, 最后, 教师采用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巧妙地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探索新知, 最后获得定理, 真正当了一次小数学家.正是这一巧妙的导入, 让“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同时学习兴趣高涨.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优化教学内容, 激活教学的中间环节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都比较明确, 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限制.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 深挖教材中每一个例题的潜在功能, 把例题和习题相结合, 改成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开放性题目, 就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灵活.例如, 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 已知四边形ABCD, 仅从下列条件中任取两个自由组合, 哪些组合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 (1) AB=DC; (2) AB//DC; (3) AD=BC; (4) AD//BC; (5) OA=OC; (6) OD=OB.

这道典型题全面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判定定理, 言简意赅, 有效梳理了所学知识, 让学生跳出题海, 在有趣的练习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的概念和定理, 从而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课堂小结, 激活课堂的尾声

课堂小结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讲完课后, 如果只是机械地复述本课所讲的要点,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厌烦.课堂小结要能承上启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笔者讲完“相似形的概念”后, 是这样小结的:“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放大镜, 请大家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三角形, 会有哪些变化?三角形会变成四边形吗?会变成圆吗?图中哪些元素变化了?哪些元素没有发生变化?请同学们量一量, 想一想, 能否从中找出规律?”这样一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英语 篇7

一、营造活动天地———使学生想学

1. 互称英文名, 开启英语之门。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成为你们的英语老师, 我姓韩, 大家可以叫我‘韩老师’, 我们既然学习了英语, 你们也可以叫我‘Misshan’, 我会很开心的。”这是我在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时对学生讲的一段话, 就是这“Misshan”。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们。现在学生见到我都能说“Good morning Miss han.”or“Good afternoon, Miss han.”当英语称呼能够不依靠意识, 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生活里, 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被点燃了。为了让学生更自然地说英语, 我给学生都取了英文名, 让他们相互之间也用英语称呼。这样的要求很新鲜, 学生非常愿意尝试。

2. 自编英语报, 营造英语氛围。

学生在校大多数时间在教室里度过, 所以班级文化布置也要有英语的一席之地。我带的英语口语兴趣小组, 给他们布置了一个长期的作业, 要求学生两三个人合作, 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 制作一张英语小报, 然后贴在教室里展览, 这一小小的举动使整个教室有了英语的气息。我还针对三年级教材的特点, 把要求背的几个单词都用电脑打印出, 贴在教室的各个角落。比如把猴子、苹果、床、书桌的图和英语单词都贴在墙上, 把“Welcome”贴在教室门上。这样, 学生的目光随时能接触到英语, 甚至开小差的时候也能看到英语单词, 这样耳濡目染, 学生想忽视英语都不行。我相信学生接触到的英语越多, 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就会越浓。

3. 综合性作业, 撒满生活角落。

英语作为一种工具, 它的交流性是首要的。理想的英语教学, 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感受英语的魅力。三年级英语多是口语, 书面作业少, 我就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学完每一单元的对话, 我让学生回家录制磁带, 学生要交作业就要会读, 要读得好就必须听磁带, 这样一举两得, 既检查了听力, 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我在听学生的磁带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各个学生的情况改正或表扬。学完家具类单词, 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家里的家具贴上标签, 学完水果类单词, 可以让学生去水果店看看, 说说, 上学路上可以和同学说“Hello”、“Good morning”等, 这样学生即时即景地运用英语, 对维持学生的兴起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构学习模型———使学生乐学

1. 还给孩子娱乐———愉快游戏法。

游戏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也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无论是字母教学、词汇教学还是句型教学,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 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小学生在课堂里上一节课会感到疲劳, 然而让他们玩上一节课, 两节课, 甚至更多的时间, 却不会感到疲劳。教学中, 我以“猜”为主题设计了“猜东西”, 比高矮、猜胖瘦等系列游戏来猜人、猜物、猜方位、猜小动物, 还有打电话、传话, 说悄悄话等游戏取代枯燥乏味的单词, 句型模仿。

例如:教学单词monkey、dog、cat…时, 我先准备好这些动物的图片, 教他们读完这些单词后, 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做出动作或叫出声音, 让其他同学猜, 看谁模仿的像, 猜的快。在学习对话时, 我就让学生分成小组, 然后, 我就叫每组的第一名同学到前面来, 我告诉他们一句话, 一个一个地往后传“悄悄话”。最后的那一位同学再大声的告诉大家, 比一比, 看哪一组同学合作的好, 说的准确。这样, 既体现了小组合作精神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生也学会了对话。学生在学、做、玩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记住了新单词和对话。

2. 还给孩子真实——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生动形象, 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 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 强化记忆。小学生年龄小, 形象思维发达, 喜欢生动活泼的讲解。而英语课本中有大量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 很适合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如教桌、椅等实物时, 我就出示实物告诉学生:This is a table/chair/desk.教水果时, 拿出一些新鲜的水果对学生说:This is an apple.That is a banana/pear.学生看到苹果、香蕉、梨子都是他们常吃的水果, 当然就急于想知道它们的英语怎么多, 当学习这些单词时, 他们就很容易地记住了。

3. 解放孩子身体——全身运动法。

英语课上, 我设置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活动舞台, 学生可以唱英语歌, 可以加动作表演, 可以模拟真实情景再现生活。将枯燥无味的内容寓一个悦耳, 悦耳, 悦心的情景中间, 利用课堂空间创设情景, 可以是上新课, 也可以在复习课上。将教室布置成商场, 动物园, 公园, 操场等等。让学生将旧学得的英语知识在其中充分运用。

例如, 教学“动物”一课时, 我将班里布置成动物园, 并且设计了一个“animal's Birthday Party”的游戏, 让学生每人戴着一个动物头饰, 扮演动物园里的动物, 有panda, elephant, monkey……, 课桌上还放着各种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有骨头, 草, 红萝卜, 桃子, 竹子。游戏开始了, “dog”将刚刚捡到的骨头送给“panda”吃可他却摆摆脑袋说:“No, thank you, I don't like it…”老师提问, 所有的孩子都高举起手, 争着说, 这样的教学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现实, 给学生提供了语言交际的好机会。

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地理 篇8

一、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取消学生的消极态度, 再进一步培养其兴趣

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 开展地理学习方法交流, “学习地理, 我来支招”等主题班会, 进行师生互相交流沟通, 整理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和思路, 并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地理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学地理有困难的学生谈话, 开主题班会等途径, 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我们应该经常让学生感到, 在地理学习方面有所成就, 哪怕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并自信能够学好。教师和家长对地理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和子女不要用打骂来处理, 这样只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致使其丧失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最终导致厌学。

二、从师生的感情出发, 培养师生感情,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教师应从关心学生着手, 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聊天, 了解学生的困难, 让学生把教师当自己的朋友。在交往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 让他们克服自卑感, 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把地理学习提升一个层次。只有学生和教师交朋友, 才愿意上课, 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 学生才愿意与你交流。

同时,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快乐的心情,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从教学方式出发,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老师应该一改乏味的课堂授课方式,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让他们分组讨论, 课堂上互相提问, 互相批改作业, 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当老师等;老师要善于利用实物、卡片、图表、图片、简笔画、身势语言、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形象化的情景,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先看懂地图、获取图上信息, 然后学会分析问题。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地理事物, 如讲北美洲地形一节时, 可让第三组学生站立 (表示西部高大的山系) , 第二组学生坐着不动 (表示中部的大平原) , 第一组学生半蹲 (表示东部低缓的高地) , 第四组学生向这边吹风, 体验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这样, 即让学生生动形象的记住了北美洲的地形分布情况, 又让他们亲自体验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做到既能传授知识, 又能吸引学生, 给学生吸收、掌握知识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实现同学们心中的理想课堂。

四、要把应试教育真正地赶出历史舞台

让学生在愉快氛围中学习美术 篇9

1. 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维护课堂纪律

学生在上手工课或合作式的美术课时,总会使课堂显得有些混乱。有借工具的,有互相讨论的,有相互参观的,有的甚至不能及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老师要想让学生快速回到座位或安静听讲时,不能用生硬的语言命令学生回到座位上,而是微笑地对学生说:“下一环节的比赛项目是,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座位上,管好自己的小嘴巴,最后一名要给大家表演节目。”相信学生会争先回到自己的位置,立刻坐得笔直,等待教师的评比。

2. 用感情真挚的语言可以传递师生间的情感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的精彩。

一、转变思想,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模仿作画技法,甚至认真模仿作画的思维方向。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分毫不差。在这种特设的情况下,学生的行动和思维已经完全受到限制。对此,教师要勇于冲破旧教学观念的枷锁,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的不平等关系,建立一种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得以解脱,能敢于质疑,自由创作。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他们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参加。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法要灵活多样,尽量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另外,在面对反馈信息,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的作品时,教师更要灵活面对,灵活评价,不能简单地按照画的好坏严格评分,对学生的零星进步视而不见,这样会极大程度地压抑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用简短的评语如:“构思新颖”、“色彩大胆”、“真棒!”、“你进步了!”等,指出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对于需要修改的作品,教师首先要肯定其作品的优点,增强其信心,然后以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意见,错误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正将会更好,在不违背学生创作意愿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只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才能给予学生探索的力量和创作的热情。

二、创新教学,激活学生创作思维

“美术”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只坐在教室里面对着课本的美术创作是停滞的,我们要适当拓宽学生美术创作的空间,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乡间田野,自然校园,让学生们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创作,如阳光下的庄稼、花草,操场上嬉戏的同学。用真实的美术形体刺激学生们的眼球,激发其作画欲望;激发学生通过灵感动笔作画,没有技法指导,没有思维定向,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捕捉真实的艺术瞬间。这样学生创作出的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而此时学生的创作思维是无比活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人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智力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文明、亲切、美好和规范,体现出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仅要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而且要使其听后产生共鸣,乐于接受,受到感动。感情真挚的语言,易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能引起共鸣。教师在感情上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多一层关心,在涓涓的师语中渗透柔柔的师爱,就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学生的热情提高的幅度就会越大,对后进生更是如此。

3. 用因势利导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呢?这就对教学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善于激疑,巧于解惑,是达到上述目的的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设置困难,激起学生的疑问。教师对待学生应因势利导,用积极、健康、富有激励性的口语启迪学跃的,想要禁锢住都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死板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学习。正所谓:课堂不出彩,活动来帮忙。学生只有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创作思维才能真正地被激活起来。

此外,想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从导入上下工夫,环节的设置要别致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也不能死板地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照本宣科地回答就行了,而应把视野拓宽,深挖教材,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课外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判断的能力,又实现了培养学生脱离课本学习的目标。

三、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关注学生,是指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美术课主张通过学生自主创作,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创新能力的个体,在美术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不能只看到少数几个“好”学生。美术课教育的目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培养,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例如:提供学生当老师的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教学生。讲的学生认真讲述,尽力表达;听的学生更是认真思考,积极分析,甚至找出同学不足上台补充。当学生在紧张、活跃的氛围中产生发挥与表达愿望时,要趁机让学生作画,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画笔画出来;当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提出建议,和他们一起改一改,并讨论修改后的效果。时间久了,每个学生的绘画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气氛才会真正地活跃起来,美术才会碰撞出绚丽的艺术火花,学生的美术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面对着新的课程改革,面对着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的美术老师任重而道远。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究,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职专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李杏萍

(华北油田一机厂学校,河北青县

摘要:色彩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提高学生美术色彩感知能力的重要课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基于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应从认识基础色开始,激发学生对于色彩的探索欲望,辨别冷暖色可以增强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而学习对比色则可以掌握鉴别力,到了最高阶段则能够恰当调整色彩配置,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色彩教学审美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红、橙、黄、绿、青、蓝、紫……美丽的大自然就像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优美动人。在大自然中,光就像一个魔术师,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画家离不开色彩,因为色彩是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美术语言,他们在创作时,就像魔术师一样,用画笔调和出丰富变幻的色彩,创作出动人的美术作品。也许是因为“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缘故,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生的心灵,而不应当用压制性的口吻强迫学生应该怎样做或不应该怎样做。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精心设计问题,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

4. 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和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一个小局部,学生却很想了解这一长卷的全部。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这样就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可见,运用互联网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5.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中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听了反应漠然,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术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美的环境,如,教师在上《自然景色令人神往—风景画》这一课时,一边运用投影、范画给学生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一边播放音乐,使学生在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的指引下受到美的熏陶。在欣赏

的色彩世界里,但很少关注大自然中的色彩之美,美术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让他们用眼睛,用心灵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从小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

一、认识基础色,激发探索欲

小学阶段是从事色彩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为一生的色彩教育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对色彩的识别依赖于对具体物体色彩的联想,色彩识别率随实践的增加而增长,他们的色彩平衡能力与他们本能的“刺激—综合”能力相关,他们对色彩的理解与他们生活经验相关,而对色彩的应用则是在模仿中形成的。

我在进行小学三年级《原色与间色》一课的教学时,把握这样的学习目的:使学生开始从盲目、随意涂抹颜色到有一定理论依据地运用颜色,开始习惯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和解释色彩的世界这一规律,通过认识原色、间色,学生们从未知开始走向已知,开始走进色彩的世界,开始了解色彩系统。在具体陈铁华的《醉蜻蜓》和胡承斌的《幽谷瀑声》时,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在欣赏戴伯乐的《山雨欲来》时播放《卡门序曲》,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6. 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目前的初中教学中(尤其是“主科”),过多的要求、作业、考试已经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央电视台曾报道,当今中学生约有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当听到人们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的五大不良心理时,我很心痛。为此,我希望积极发挥美术的心育作用,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健康成长。

在一节课上,上课一开始我就以情境导入:“今天我收到一封信,是天才设计中心寄来的比赛通知,要请咱班最优秀的同学参加比赛,我也接受了你们班主任的建议,把最优秀的同学的照片放在这个盒子里,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接着我请学生上来看照片,但是规定看完之后不能说出照片上是谁,就这样台下许多学生甚至着急紧张地跑上来想一看究竟。教师看时机差不多了,就说:“真的想知道谁最优秀吗?”“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盒子上,我一打开,整个课堂一片惊哗,接着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原来盒子里是一面镜子。接着我便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画自己”,课堂一下子被激“活”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表现欲望随之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些恰恰都是在无形中不自觉地产生的。

在有序地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同时,我们营造了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有些词学生一听就会活跃起来,如小故事、小游戏、小魔术、玩一玩、赛一赛、猜一猜、做一做……在面对这些有意思的活动时,他们会心情愉悦、舒畅地投入学习,不会认为被强硬的任务压制着,参与活动与实践已经内化为心理的需要,学生身心处在积极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贾小静.浅谈初中美术愉快教学.

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篇10

关键词:愉快;引导;参与;苦;体验;激发;创造性

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因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艺术地引导学生从敢于参与至乐于参与,再到善于参与,把语文学好呢?使教者——寓教于乐,收效显著,乐教;使学者——寓学于乐,免去了许多苦恼。乐学,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乐”,是愉快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特征,但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绝不能囊括整个愉快教育的全部内涵。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万事万物都充满矛盾,教学中的苦与乐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陶先生的“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的告诫犹如明灯为教学中的“乐”与“苦”指明道路。

首先,只有“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愉快教育才能顺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植根于科学的土壤,显示出自己的勃勃生机,茁壮成长。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与客观世界对他们的刺激所引起的新的愿望和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斗争。愉快教育使儿童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在适当的学习负担与压力影响下,不仅利于激起他们新的学习愿望和要求,而且与已有心理水平之间形成他们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由此成为推动他们心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内部动力;适当的学习负担与压力还有助于使教学走在儿童发展水平的前面,既高于儿童现有发展区,又不超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助于他们顺利实现由最近发展区向现有发展区的转化,促进其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愉快教学以其显著的实效显示出自己的勃勃生机。

其次,只有“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能使他们在紧张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肯定的自我体验,培养起对知识的真正兴趣和對脑力劳动的热爱,把“苦学”转化为“乐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而让他们在自已发现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如完成习作《春天来了》,并不是单一地让学生在家里、学校里闭门造车,而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先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寻找春天,其次让他们摘抄有关与春天的优美诗、词、句;再次让他们各抒己见。讲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春天;最后让他们梳理好头绪,开始写作。就这样一篇篇成功的习作出来了,一改往常无话可写、流水帐式的格调。这正是由于孩子们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与脑力劳动、情景体验中产生了美好的情感和肯定的自我体验,因而不仅能够培养起自己对知识的真正兴趣,而且能够激发起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使他们体会到其中的欢乐,“苦”,也就自然地转化成为“乐”了。最后,只有正确处理好“乐”与“苦”的关系,“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因此,学习者须有坚强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求得真知,学有所成。教者必须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尊重儿童的个性,真正解放孩子的眼睛、手、脑、嘴、空间、时间,还给孩子幸福的童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情境,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都以极大的热情主动积极而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一改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乐作舟”。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上一篇:建筑外墙保温面层下一篇: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