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

2024-06-10

中和(精选十篇)

中和 篇1

一、中和滴定实验原理及实验细节

1.仪器———滴定管 (以25mL滴定管为例)

(1) 刻度特点:“0”刻度在上, “25”刻度在下;“0”刻度以下“25”刻度以上均有刻度。

(2) 读数特点:每小格为0.1mL, 估读到0.01mL。

(3) 构造特点: (1) 酸式滴定管:下端是活塞, 通过旋转活塞滴加溶液; (2) 碱式滴定管:下端是橡胶管 (不能盛装溴水、强氧化剂等) , 通过捏橡胶管中的玻璃球滴加溶液。

(4) 滴定管使用前的准备: (1) 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2) 洗涤:依次用洗液、自来水、蒸馏水将滴定管洗涤干净; (3) 润洗:用待装液润洗滴定管2~3次; (4) 装液:将待装液装入滴定管, 使液面位于 “0”刻度以上2~3cm处; (5) 赶气泡:调节活塞 (或橡胶管处的玻璃球) , 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液体; (6) 调节滴定管内液面, 使其处于“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 准确读数并记录。

(5) 滴定管所能盛放的溶液: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 碱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溶液、强氧化性溶液、有机溶剂及易与橡胶加成的卤水等。

2.滴定管和量筒的读数

滴定管、量筒的读数法则:液面、眼睛在两边, 刻度在中间, 三点 (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低处) 成一条线。滴定管读数时, 仰视读数, 视线偏低 (读数大于实际体积) , 读数偏大;俯视读数, 视线偏高 (读数小于实际体积) , 读数偏小。

3.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以0.100 0mol·L-1盐酸滴定NaOH溶液为例)

(1) 原理:用已知体积和浓度的酸 (或碱) 滴定已知体积、未知浓度的碱 (或酸) 使其恰好完全中和, 应用酸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碱 (或酸) 的浓度。c (H+) ·V (H+) =c (OH-) ·V (OH-) 。

(2)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第一步, 准备滴定管和锥形瓶。将25mL酸式滴定管和25mL碱式滴定管先后用自来水、蒸馏水洗涤干净。检查酸式滴定管的活塞是否转动灵活、是否漏液;检查碱式滴定管的橡胶阀是否好用、是否漏液 (确定合格时才能使用) 。用0.100 0mol·L-1盐酸润洗酸式滴定管3次, 用待测的NaOH溶液润洗碱式滴定管3次。将锥形瓶先后用自来水、蒸馏水洗涤干净。

第二步, 将酸、碱溶液注入滴定管。 把0.100 0mol·L-1的盐酸注入酸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 将酸式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轻轻转动下面的活塞, 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 然后, 调整管内液面, 使其保持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 并记下准确读数;把待测浓度的Na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 将碱式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轻轻挤压玻璃球, 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 然后, 调整管内液面, 使其保持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 并记下准确读数。

第三步, 准备待测溶液。在碱式滴定管下放一锥形瓶, 从滴定管放出的溶液, 注入锥形瓶, 加2滴酚酞溶液 (此时溶液呈红色) 。

第四步, 滴定。把锥形瓶移至酸式滴定管下, 并在锥形瓶下放一张白纸。当滴入某一滴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 立即停止滴入盐酸, 继续旋摇锥形瓶约半分钟,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溶液继续保持无色, 则滴定到此结束;若半分钟内溶液颜色又恢复了红色或浅红色, 要继续滴定, 直至溶液颜色变化符合要求。读取并记录所用盐酸的体积。

第五步, 用同样的方法重复滴定2~3次, 结果记入下表。

第六步, 计算。比较三次实验, 若某次误差太大, 则应舍去该次数据, 再求平均值计算;若三次数据相近, 则取平均值计算。根据酸碱中和滴定关系式计算:。

(3) 滴定误差分析: (1) 原理:, 其中, VB是准确量取的待测液的体积, cA是标准溶液的浓度, 所以, VA大则cB大, VA小则cB小; (2) 常见误差分析见下表:

二、指示剂的选择

(1) 选择依据: (1) 中和点: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2) 滴定终点:用指示剂指示滴定完全, 滴定终点时pH在指示剂变色范围内。石蕊试液变色不明显, 不宜作指示剂。酸碱指示剂一般为酚酞试液和甲基橙。

(2) 选择指示剂: (1) 强酸与强碱的滴定指示剂:酚酞、甲基橙; (2) 强碱滴定弱酸的指示剂:酚酞; (3) 强酸滴定弱碱的指示剂:甲基橙。

三、中和滴定实验的迁移

将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迁移到其他滴定实验中, 测定某成分的含量。

(1) 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常用的滴定剂有酸性KMnO4溶液、酸性K2Cr2O7溶液。如果用酸性KMnO4溶液作滴定剂, 它本身作指示剂, 终点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 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2) 沉淀滴定。例如, 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氯离子时, 用棕色滴定管装硝酸银溶液, 用铬酸钾作指示剂, 滴定反应式为。

(3) 碘量法滴定。反应原理为, 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 其他类似酸碱中和滴定。

四、中和滴定实验热点题型探究

题型1实验仪器的选择

例1.在“粗盐提纯并用标准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测定精盐样品纯度”的实验中, 下列一组仪器都要用到的是 ()

A.托盘天平、酒精灯、冷凝管、锥形瓶

B.烧杯、分液漏斗、温度计、棕色滴定管

C.托盘天平、玻璃棒、棕色滴定管、烧杯

D.烧杯、玻璃棒、锥形瓶、长颈漏斗

解析:粗盐提纯的步骤包括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 测定食盐纯度时需要称量、溶解、滴定。A项, 不需要冷凝管;B项, 不需要分液漏斗;C项, 溶解和过滤、蒸发都用玻璃棒, 溶解需要烧杯, 称量样品质量需要托盘天平, 滴定操作需要棕色滴定管;D项, 不需要长颈漏斗。

答案:C

【归纳总结】 (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用仪器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指定规格的容量瓶、胶头滴管等; (2)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有铁架台、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棕色滴定管和移液管) 、锥形瓶; (3) 粗盐提纯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铁架台、过滤器、酒精灯、三脚架、泥三角、蒸发皿等。

题型2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及应用

例2.准确移取20.00mL某待测HCl溶液于锥形瓶中, 用0.100 0mol·L-1NaOH溶液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 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B.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 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

C.用酚酞作指示剂, 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D.滴定达终点时, 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 则测定结果偏小

解析: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 要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润洗, 否则测定结果会偏高, A项错误;锥形瓶中盛装盐酸, 溶液呈酸性, 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入, 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至中性, 溶液的pH由小变大, B项正确;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滴定终点时, 溶液由无色刚好变为浅红色, C项错误;若滴定达终点时, 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 导致测定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偏大, 由于, 则测定结果偏高, D项错误。

答案:B

【方法点拨】滴定终点标志:滴定前溶液颜色→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滴定前溶液颜色是指锥形瓶中待测液滴加指示剂之后的颜色。

题型3 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综合应用

例3.为了证明H2C2O4是二元弱酸, 准确移取20.00mL草酸溶液于锥形瓶中, 用0.100 0mol·L-1KOH溶液滴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之后装入KOH标准溶液, 并读数

B.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刚好变成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C.从滴定开始到滴定终点时, 锥形瓶中水电离的c (H+) 由小逐渐增大

D.滴定终点时, 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 则测定结果偏低

解析:A项, 装KOH溶液之前要用KOH溶液润洗3次;B项, K2C2O4溶液呈碱性, 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 且半分钟内不褪色;C项, 从滴定开始到滴定终点时, 锥形瓶中溶液中的c (H+) 由大变小, 但是水电离由抑制到促进, 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逐渐增大;D项,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 终点时有气泡残留, 导致滴定终点时读数偏小, 结果偏低。

答案:A

【归纳总结】 (1) 滴定终点的判断:ⅰ.如果滴定终点时溶液由有色变无色, 强调“半分钟内不变色”, 不能描述为“半分钟内溶液不褪色”。ⅱ.常见几种滴定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终点标志是粉红色刚好变无色, 且半分钟内不变色;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含酚酞的盐酸, 终点标志是溶液刚好变粉红色, 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2) 中和滴定实验的常见易错点:ⅰ.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 滴定管要用待装标准溶液润洗, 但是, 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否则测得结果会偏高。ⅱ.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的选择依据是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若强酸与强碱滴定, 则可以选择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若强酸滴定弱碱, 则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若强碱滴定弱酸, 则选择酚酞作指示剂。ⅲ.分析仰视、俯视读数造成的误差, 要区别量筒和滴定管, 二者结构不同。量筒的大刻度在上, 小刻度在下;而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 大刻度在下。例如, 仰视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 读数小于实际体积, 而仰视读取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时, 读数大于实际体积。ⅳ.水电离的c (H+) 和溶液中的c (H+) 。溶液中氢离子来自酸的电离和水的电离, 酸电离的c (H+) 越大, 水电离的c (H+) 越小。

题型4 酸碱中和滴定与图像

例4.常温下, 取浓度均为0.1mol·L-1的HX溶液和ROH溶液各20mL, 分别用0.1mol·L-1NaOH溶液、0.1mol·L-1盐酸进行滴定。滴定过程中pH随滴加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曲线 Ⅱ 表示HX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B.滴定过程中, 两种溶液中水电离的c (H+) 、c (OH+) 均逐渐增大

C.滴定前, HX溶液中存在c (HX) >c (H+) >c (X-) >c (OH-) , ROH溶液中存在c (ROH) >c (OH-) >c (R+) >c (H+)

D.曲线Ⅰ:滴定至10mL时存在2[c (H+) -c (OH-) ]=c (ROH) -c (R+)

解析:A项, 开始时, 曲线 Ⅱ 的pH<7, 它代表酸溶液;B项, 在酸或碱溶液中水电离都受到抑制, 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的不断滴加, 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 当V=20mL时水的电离程度达到最大值, 继续滴定 (V>20mL) 时水的电离又受到抑制, 即随着滴定的进行, c (H+) 、c (OH-) 先逐渐增大, 后逐渐减小;C项, 从开始时的pH看, HX、ROH都是弱电解质, 只极少部分电离;D项, V=10mL时, 溶液中溶质是ROH、RCl, 且二者浓度相等, 由物料守恒得c (ROH) +c (R+) =2c (Cl-) , 由电荷守恒得c (H+) +c (R+) =c (OH-) +c (Cl-) , 两式整合得2[c (H+) -c (OH-) ]=c (ROH) -c (R+) 。

答案:B

【方法点拨】要理解“酸碱中和滴定图像”须抓住以下几点: (1) 滴定前溶液的pH。通过滴定前pH和溶液浓度可以判断强酸 (或强碱) 、弱酸 (或弱碱) 。 (2) 滴定过程中的变化曲线。特别是酸或碱中和一半时对应溶液的pH, 完全中和时溶液的pH。 (3) pH=7 时, 由c (H+) =c (OH-) 和电荷守恒式引出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式。

题型5 氧化还原滴定

例5.磷酸铁 (FePO4·2H2O, 难溶于水的米白色固体) 可用于生成药物、食品添加剂和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实验室可通过下列实验制备磷酸铁。

(1) 称取一定量已除去油污的废铁屑, 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 加热、搅拌, 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 反应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

(2) 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H2O2氧化Fe2+。为确定加入H2O2的量, 需先用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滤液中的Fe2+, 离子方程式如下:。

(1) 在向滴定管注入K2Cr2O7标准溶液前, 滴定管需要检漏、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 若滴定xmL滤液中的Fe2+, 消耗amol·L-1K2Cr2O7标准溶液b mL, 则滤液中c (Fe2+) =______________mol·L-1。

(3) 为使滤液中的Fe2+完全被H2O2氧化, 下列实验条件控制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

A.加入适当过量的H2O2溶液

B.缓慢滴加H2O2溶液并搅拌

C.加热, 使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D.用氨水调节pH=7

(3) 将一定量的Na2HPO4溶液 (溶液显碱性) 加入含有Fe3+的溶液中, 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FePO4·2H2O。 若反应得到的FePO4·2H2O固体呈棕黄色, 则磷酸铁中混有的杂质可能为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 涉及物质的制备、氧化还原滴定以及操作步骤的补充和化学计算。 (1) 加热的目的是提高铁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2) (1) 使用滴定管包括检漏、用蒸馏水洗涤、用标准溶液润洗、装标准溶液、调整液面不超过“0”刻度等操作步骤。 (2) 根据电子守恒知, xmL×c (Fe2+) ×1=amol·L-1×b mL×6, 则。 (3) A项, ,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H2O2溶液, 使Fe2+全部转化成Fe3+;B项, 缓慢滴加H2O2溶液, 使H2O2充分反应, 提高其利用率, 搅拌能加快反应, 使Fe2+充分被氧化;C项, 温度较高时, H2O2分解, 消耗H2O2溶液的量增多, Fe3+在较高温下水解, 产生副产物;D项, Fe3+在pH=4时已完全沉淀成氢氧化铁, 加入氨水调至中性, 会产生氢氧化铁, 制备实验失败。 (3) Na2HPO4在水中以水解为主, ;电离为次, 。加入含有铁离子的溶液, 生成难溶磷酸铁, 促进磷酸氢根离子电离。所以, 向硫酸铁溶液中加入磷酸氢二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有:。磷酸铁晶体为米白色, 而氢氧化铁呈红褐色, 则产品中若混有氢氧化铁, 会显棕黄色。

答案: (1) 加快反应速率

(2) (1) 用蒸馏水洗净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润洗2~3次 (2) (3) AB

(3) Fe (OH) 3 (或氢氧化铁)

【归纳总结】 (1) 实验中, 为了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一般采用加热的方法。但是, 温度过高, 会减小气体溶解度, 使不稳定的反应物分解 (如H2O2) , 使不稳定原料逸出 (如浓氨水) 以及引发副反应发生 (例如, 温度高, 氯气能将I2氧化成HIO3) 。所以, 要控制好适合的温度。

(2) 酸式盐的酸碱性:呈酸性的有NaHSO4、NaHSO3、NaH2PO4、NaHC2O4等;呈碱性的有NaHS、NaHCO3、Na2HPO4等。

中和的境界 篇2

这种境界,其实已经不只是一种个人的人生境界。放大了看,它也应是我们人类摆脱我们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种境界,离我们现代人是越来越远了。

我们看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而变得高度紧张。

人类在向前的行进中,最初对自然是怀有敬畏的。而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慢慢地就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了,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对大自然进行大大超出其承受范围的无休止的“征伐”。这种“征伐”当然是对大自然的不敬。大地无言,但它有同样珍贵的灵魂。禽流感继SARS之后的大规模来袭就是它表达愤怒的一种极端方式。它再一次警示我们: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恢复对自然应有的敬畏,重新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而在这种思索中,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最好的精神资源。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性的,而是协合共存的。人生活在自然中,必按照“中和”的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如此,人与自然之间就会“相看两不厌”:“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天人合一”就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境界。

只是,在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今天,以这种已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化精神示人,还会有多少会心者乐于应从呢?“把目光投向中国”,除了看到中国的市场,还会看到中国的文化吗?“中和”的境界还会成为我们现代人的精神标杆吗?

扫描“中和滴定”考查 篇3

例1准确量取30.00 mL 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 50 mL量筒

(B) 25 mL量筒

(C) 50 mL酸式滴定管

(D) 50 mL碱式滴定管

解析:量筒只能读到0.1 mL,滴定管能读到0.01 mL KMnO4为强氧化性物质,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选(C).

小结:中和滴定所用主要仪器是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等.注意滴定管和量筒的区别:一是精确度,二是0刻度位置,三是容积与刻度的多少关系.

二、滴定原理的考查

例2用0.1 mol·L-1的HCl分别与20 mL的NaOH、20 mL的氨水反应,均消耗10 mL HCl则NaOH(aq)和氨水的关系为()

(A) c(OH-)相同

(B) pH相同

(C)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均是0.05mol·L-1

(D)氨水电离的OH-浓度与NaOH(aq)的浓度相同

解析:由于NaOH和氨水(一水合氨NH3·H2O)均为一元碱,二者与HCl反应时耗用HCl量一样,则两者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选(C).

小结:中和滴定原理是:n(H+)=n(OH-)即用一种己知物质的量浓度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或碱物质的量的比值,计算出碱(或酸)溶液的浓度.

三、滴定操作的考查

例3在中和滴定中,下列操作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滴定管时,滴定管必须用待测液润洗2~3次

(B)酸式滴定管不能盛碱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酸液或强氧化性溶液

(C)盛装准确量取的待测液的锥形瓶预先用待测液润洗

(D)滴定终点时,若不慎滴入过量标准溶液,可用装有待测液的滴定管再滴入一定量进行调整

解析:这四项操作中只有(C)是错误的,因为待测液的润洗会增大待测液的量,而只用蒸馏水洗净即可.选(C).

小结:滴定操作要点有:滴定前滴定管用水洗净后要用所装溶液润洗2~3次,且滴定前要将滴定管中下端的尖嘴处充满液体,液面也调到0刻度以下,记录下读数,而锥形瓶洗净后,既不用干燥,更不能用待装液润洗.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开关,右手振荡锥形瓶,同时,眼睛要注视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滴速要先快后慢,当接近终点时,应一滴一摇.当最后一滴刚好使指示剂的颜色发生改变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即为滴定终点.

四、指示剂选择的考查

例4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参考图1从下表中选出正确选项.

解析:图中甲为酸式滴定管,乙为碱式滴定管.若按(A)、(C)装液,应用甲管,(A)错(C)对;若按(B)、(D)装液应用乙管,(B)错(D)对.而强酸强碱的滴定选用甲基橙或酚酞均可.选(C)、(D).

小结:指示剂的作用是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选择上应考虑: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滴定终点时溶液的越接近越好,且变色范围窄,现象明显.一般,强酸强碱之间的互滴,选择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强酸滴定弱碱时.选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时选择酚酞.

五、误差分析的考查

例5用已知浓度的HCl滴定用NaOH固体配成的碱溶液时,下列操作使滴定结果偏高的是()

(A) NaOH固体称量时间过长

(B)盛标准盐酸的滴定管用碱液润洗

(C)用酚酞作指示剂

(D)固体NaOH中含KOH杂质

解析:(A)项中NaOH固体有少量变质,生成Na2CO3,而等质量的Na2CO3消耗HCl比NaOH少,会使滴定结果偏低,(A)错;(B)项中做法会使HCl变稀且减少了.导致消耗HCl偏大,使测得结果偏高;(C)项是正确操作;(D)中固体NaOH含有KOH时,会使消耗的HCl变少,因为等质量的KOH比NaOH耗酸少,而使测得结果偏低.选(B).

小结:以标准酸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液时,引起结果偏大的错误操作一般有:

①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②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③滴定管尖嘴部分的气泡未排净;

④滴定前读数俯视或滴定后仰视;

⑤滴定过程中有标准液损失了,滴到锥形瓶外或滴到其内壁而未冲下;

⑥滴定已达到终点,滴定管下端又悬挂了一滴标准液.

而造成偏小的错误操作一般有:

①量取待测液的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

②滴定前读数仰视或终点时俯视;

③锥形瓶摇动时有溶液外溅;

④滴定终点立即读数,结果溶液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六、有关计算的考查

例6从酸式滴定管中准确放出25.00 mL某未知浓度的HCl于洁净的锥形瓶中,然后用0.20mol/L的NaOH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的有关数据如下

第一次:NaOH(aq)初读数为0.20 mL,终点读数为18.70 mL;

第二次:NaOH(aq)初读数为0.30 mL,终点读数为18.60 mL;

第三次:NaOH(aq)初读数为0.20 mL,终点读数为18.60 mL.

由以上数据计算HCl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待测的HCl溶液浓度计算式为

其中V(NaOH)取三次平均值为:

小结:中和滴定的计算,基于n(H+)=n(OH-),计算公式为:

中和镇上寻东坡 篇4

时过境迁,八百年过去了,无论今人如何评说儋州人,已不要紧,要紧的是东坡给儋州带来的风采遗韵。

让我们翻开记忆的书页,回到八百多年前吧,那时东坡的夫人王弗、王闰之,侍妾朝云,太后——神宗的母亲,哲宗的祖母,以及神宗皇后——皆像守护神一样眷顾着东坡,使他温暖,纵然遭遇人生太多的失意也波澜不惊、从容淡定。佛道人物佛印、参寥、吴复古、维琳长老在他的生命旅途中筑起了一座座流动的僧舍道观,使他时时皆可抽身参悟,从而回复到“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静谧境界。

东坡虽常以策论或讽喻诗披沥政见,终致获罪于敌,但在世人心中,东坡仿佛与政治家不沾边,他或许也不喜欢以政治家自居。在文学建树上,东坡在迁黄州时完成千古传诵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定风波》、《临江仙》等作品,在贬惠期间完成了大部分和陶诗,并开始偕朝云修炼佛家功法。贬谪儋州后,他又继续挥洒余绪,完成了和陶诗数十首,以及创作了堪称五言压轴之作的《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及《澄迈驿通潮阁》、《六月二十夜渡海》等杰作,真是赫赫文焰,光照华夏。

走在中和镇上,随便找一家茶店坐下来,听当地老人说东坡,说他篡改王安石诗文的逸事,说他揶揄当地村姑的掌故。一位父老这样讲,相传苏东坡有一天酒后遇见一位标致的村姑,便吟诗道:“寻幽探胜意踌躇,乘醉策杖觅归途。雨后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胜仙姑。”村姑见东坡取笑,立即回敬:“东坡游罢过西湖,举杯邀月作狂徒。是非只因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东坡听罢方知遇到何仙姑,待上前致歉时,突然大雨倾盆,溪水暴涨。东坡悔恨难归,恰逢铁拐李来到,于是用铁拐化作一桥渡东坡过溪。

东坡在贬所留下故事无数,他的平民化、乐天知命、幽默风趣,使得他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他到儋州后,彻底回归了平民化的生活。他不仅寄身于陋庵,讲学于草堂,还常常独自策杖访友,亲自酿酒,上山采药。

令人倍感亲切的是,这位通家在论到平生功业时,特别提到儋州。古老的北门江在默默流淌,那个在田塍边上漫步的老头儿,对儋州人来说是如此熟悉,他策杖走在椰影婆娑的村落,在宁静的犬吠声中微醺。这位集傲岸、旷达、幽默、戏谑于一身的一代文坛巨子是在儋州顿悟的,而启悟他的人,竟是一位七十多岁的乡间老太婆。今天,走在千年古镇中和,迎风招展的酒肆幌子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有传说,传说一个爱吟诗的老头儿曾经来过,落魄天涯的赵鼎、胡铨、李光曾经因为这个幽默的老头儿先前来过海南而倍感冥冥中知音不灭。

中和反应考查新思维 篇5

一、考题场景设计方面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 (人教版) 教材,中和反应考题场景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

1. 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一般植物在pH值接近7的土壤里才能生长,而在pH值小于4.5或大于8的土壤里就难以生长,利用中和反应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例如,近年来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形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pH值降低。向土壤里施适量的氢氧化钙,可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2. 处理工厂排出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往往含有大量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水质恶化。例如,硫酸厂排出含硫酸的废水,可以用石灰水进行中和。若要测定废水中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的废水样品,滴入滴有酚酞试液的一定质量、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红色刚好褪去,说明恰好完全反应。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便可算出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3. 用于医疗

用氢氧化铝中和胃液中过多的胃酸;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红肿,涂一些含碱性(如氨水)的药水中和蚊虫叮咬时在人体分泌的蚁酸,就可减轻痛痒。

二、考题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联系实际。

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中考考题一定会联系实际。如,在选择题中常出现“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选项。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看以下三类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1)碱性氧化物+酸→盐+水,如,金属表面除锈:Fe2O3+6HCl=2FeCl3+3H2O;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如,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3)碳酸盐+盐酸→盐+水+二氧化碳,如泡沫灭火器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以上三种反应均有盐和水生成,但皆不属于中和反应。

2. 实践性强。

课本上有中和反应的活动与探究,考题可通过类似的活动过程,考查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分析、推理、评价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鉴定能力。例如,小明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她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另设计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将你的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填写下表:

答案:(1)不正确;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 (2) 的答案有多种,合理就给分)

3. 综合性强。

中和反应反映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考题应要求学生从定量角度分析所发生的变化,强化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三、考题预测

例1:人的胃液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消化,但胃液分泌过多会引起胃病,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缓解病痛,其治疗化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胃液中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服用氢氧化铝药物可中和过多的盐酸。

答案:盐酸;3HCl+Al (OH) 3=AlCl3+3H2O。

例2:工厂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所排出废水中的硫酸,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还能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和原来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时控制碱阀门流量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 。

解析:等量的硫酸和碱反应,需要氢氧化钾质量比氢氧化钠质量大,当两者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需要前者溶液质量大,所以应增大碱的阀门流量。

答案:增大。

点拨:例1、例2考题考查了学生应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同时还检测了学生根据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化学计算能力。

例3: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标签标示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为测定其标示是否正确,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取2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滴入3滴酚酞试液,向烧杯中逐滴滴加该盐酸,颜色渐渐褪去,当加入该盐酸20mL时,恰好变成无色。

(1)请根据此次测定结果,计算该盐酸(密度为1.10g/mL)实际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你的计算结果与标签标示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致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聪同学重复上述实验,测得溶液温度在滴加盐酸过程中逐渐升高。当滴加到20mL盐酸时,烧杯中溶液温度最高。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0mL盐酸与2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氢质量,再由该盐酸的密度1.10g/mL算出20mL盐酸的质量,即可算出该盐酸实际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与标示存在的差异,从盐酸性质上分析,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保存盐酸,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也可能是实验中存在误差。

逐滴滴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越聚越多,溶液温度逐渐升高,当滴入20mL盐酸时氢氧化钠恰好被中和,此时放热最多,溶液温度最高,继续滴入盐酸,因滴入的盐酸温度低,反而使溶液温度降低。

答案:(1) 20mL盐酸质量:1.10g/mL×20mL=22g,

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20g×20%=4.0g,

设:20mL该盐酸含HCl质量为x,

答:此盐酸实际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6%。

(2)盐酸具有挥发性,或实验中有误差。

(3)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恰好被完全中和。

点拨:考题主要是从定量角度考查了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认识,其中包括对溶液的质量、体积、密度等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中和反应实验探究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只要能从多个角度深入、全面地分析中和反应,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试题就能应对自如。

摘要: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 每年中考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 题型不断更新。本文根据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中和反应考题的变化、考查的热点进行分析和论述, 希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和反应的知识。

关键词:中和反应,考题场景设计,特点,变化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

[1]顾浩平.江苏新中考[N].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11.

[2]考试.光明日报报业集团, CN11-2939/G4, 2007, 6.

论译者修养之“中和”观 篇6

一部文学作品受欢迎往往是因为它道出了读者的心声, 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写作的创造性在于作者用语言符号将思维中的模糊性清晰化。思维在没有用语言表现出来之前仍是相对模糊的状态, 即使是在“内部语言阶段” (张今, 1998) 仍不十分清晰, 因为在人的思想内部更多不是以语言模块的形式存在, 而是以“思维模块” (张今, 1998) 的形式存在。译者是将清晰化了的符号 (原文) 投射在另一文化读者 (译者) 思维上的模糊性再一次清晰化 (译文) 。翻译关键在于思维和语言的中介处, 这就要求译者需有较强的表现力, 而表现力又取决于译者的文德修养。

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1) 文质需相称才能和谐。“文”是外在、显性的, 可以被观察到, “质”是内在、隐性的, 却也是决定性因素。钱冠连先生说:“做人的品格与做学问的品格, 搞创造的品格之间存在着正负对应关系。品格高尚的人, 固然不一定能结出发明之果, 而低劣的做人品格一定会大大地浪费、折损人的聪明才智, 大大地降低本来有的事业水平。” (见张后尘, 1999:39) “质”的修养对译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平和”的语言文化观

译者的修养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杂学” (吕叔湘, 1951;见罗新璋, 1984:531) 外, 还有一个需重视的方面, 即译者对待文化的态度。这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取向和性质。翻译之前, 译者经过斟酌选定其认为优秀的有意义的作品来翻译。优秀作品并不意味着只包含文化先进性, 有些内容也会反映出文化的不良面, 译者应尽量客观对待。当然, 翻译关系到思维与文字的交互, 要做到毫不“情感用事”几乎不可能。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不代表文化和语言有优劣。译者在阅读原文时产生的认同或抵触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 而不是原文本身所蕴涵的, 不管译者对某些内容是赞同还是反对, 都应尽量把它“复原”或清晰化, 不能因为文化偏见而任意增删, 批判应留给译文读者, 译者不能代替。译者的心态不可避免地隐藏在译文的字里行间, 只有译者把两种文化和语言摆在平等位置, 本身做到“平和”, 才能使传递更加顺畅。译文不是文论, 不是译者表达主观思想的工具。“钱钟书 (1984:696-698) 把含有‘讹’而能发挥‘媒’的作用的译文看作是‘好译本’, 因为它能‘诱导读者去学外文’”。 (见杜争鸣, 2004) 虽不无道理, 但“文本一旦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就可以让意义随意扭曲, 进而使读者接受 (作) 译者的意识形态。于是文本的历史语境遭到了忽略, 原作者的意图被边缘化了”。 (孔慧怡:10, 孙艺风:4;见杜争鸣, 2004)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应该采取这种态度的不是译者而是读者。只有译者如实地反映原文, 读者才能判断何为“善”, 何为“不善”, 何需“从”何需“改”。

三、语言的发掘者

长久以来的文质之争, 直译与意译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 都是“过”与“不及”的争论。介于两种文化和语言间, 译者容易顾此失彼。从一定意义上讲, 译作确是需要译者去再创造的, 译者要将读过原文后存在思维中的模糊性定位并清晰化。这就要求译者准确运用译语, 发掘译语的潜力。

“韩礼德将语言系统分成‘语言行为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 所谓‘语言行为潜势’, 不是人的一种知识或能力, 而是‘语言和文化允许他选择的选择范围’, 即‘在语言行为上能够做的事情的范围’”。 (见萧立明, 2001:29) 一种语言的张力是无法确切估量的度, 需大胆尝试拓展。这个容忍度就像一道“软围墙”, 大多数使用者认为只有这个“围墙”里的语言才合理。只有当某些人对它的固化产生怀疑而尝试去推动时, 大众才发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 在某些方面是有张力的。译者不仅是译语的使用者, 还是译语拓荒的“先驱”, 要敢于对固化的界限提出挑战, 创造出更适合反映原文的语言。但一种语言不是每一处在同一时间都有一样的张力。语言的潜势从共时角度难以正确估量, 新元素往往一被批评就认为是错的。语言是发展的连续体, 其张力要从历时角度加以把握。译者不能要求读者在第一次接触语言注入的新元素时就表现出极大热情, 只有在“接受或排斥”的矛盾对抗中才能将一定时期内一种语言能够包容的因素吸收进来而将超出容忍度的因素排除出去或暂时冷却, 只有新的矛盾对抗才能导向新的“中和”。鲁迅先生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 有一部分, 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 被踢开。这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 (摘自《二心集》) ” (见《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 1983:5-7) 也就是译者的创新要交给大众去批判。奈达曾提出翻译的“准确”必须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作出基本一致的反应为依据 (谭载喜, 1999:50) , 但两个读者群背后乃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必定有所不同。如果译者把两者的一致反应作为标准往往会导致修改内容而偏离原作, 甚至可以说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不尽相同才是对翻译“准确”性的一个反映。作为译者不该急功近利, 追求一时的市场效应, 而应将“平和”之作交与读者和时间去检验。

四、“关怀”读者, “和而不流” (3)

原作者的写作不一定是面向读者的, 但译者的翻译则无疑是面向读者的, 因此译者的翻译不是个人的文学活动, 而是承载着文化传递的责任。译者对待译文读者的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读者对译文有一个期待值, 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需求, 可能与译者的价值取向又不同。那么译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呢?翻译作为文化间的交流, 不可避免会带来认同、抵触、歧视、崇拜等, 译者作为前沿的文化使者, 应表现出对读者的“关怀”, 而不是简单迎合大众的口味。大众读者并不是能一直保持文化警觉性, 译者需“和而不流”。首先, 译者要尽量选择对读者有益的作品, 当然译者先要对本族文化有高的修养, 对原语文化也要有较深了解, 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筛选作品。选定作品后, 译者在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时应“中立而不倚” (3)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讲道:“艺术作品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从来没有哪一首诗是为它的读者而作的, 从来没有哪一幅画是为观赏者而画的, 也从来没有哪首交响乐是为观众而谱写的。” (见陈德鸿、张南峰, 2000:199) 对原文的忠实反映就是对读者的文化“关怀”, 对原文的“忠”并不代表牺牲对读者的“信”, 原文与译文读者不是背道而驰的, 读者也在借助语言和思维向原文靠拢, 即使译者的“忠”有时与读者的期待不符, 但不“忠”于原文又何来不欺于己的“信”呢?只有译者认为优秀的作品才会成为翻译的对象, 本着对文学的尊重, 就该尽量忠实本原, 在译语的表达上努力寻找与原文的契合点。但契合点是一种理想状态, 既要求局部和谐又要求整体和谐, 译者只能尽可能体现译文风格, 这是一个无限接近理想状态的过程。

五、“三省吾身” (4)

风格实质上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外显, 风格不偏不倚来自人格取向的前后一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时常自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4) 所谓“自省”, 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常跳出“本位” (方生, 1999) , 将“自我”作为客体置于不同文化和语言间, 整体、客观地审视。要既出其位又出于其位, 译者不仅要对自我有深刻了解和正确定位, 还要对所处文化和所用语言有广博的认识。文化修养高的人一般都是语言修养高的人,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越高, 越能清晰地反省“自我”, 人对“自我”的认识是模糊的, 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将“自我”清晰化, 使用语言越精确对“自我”的认识就越恰当。译者“自省”有利于剔除翻译中明显带有译者痕迹的因素。人的因素最难把握, 译者如果不跳出“本位”从更高的高度来审视, 往往看不到译作的偏颇, 所谓“当局者迷”。但提倡“自省”并不是把译者当成语言转换的机器, 否定其权利。译者的痕迹不能也不可以在译作中被完全消除。归根到底, 译作基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译者凭其文化和语言经验对原文解读, 并通过译语将其清晰化, 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带上译者的痕迹。译者既不能从翻译中完全抽身, 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所以译者要在出位与归位间活动, 保持隐性“我”和显性“我”的和谐, 在风格上取得前后一致。

六、“过”与“不及”间求“中和”

许多看来已颇好的译文与原文一比较即“神韵大失”, 于是批评之声四起。也有一些译文较之原文更加“诗情横溢”, 于是译者手笔倍受推崇。译文真的是越“美”越好吗?论语中记载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5) 上述对于译文“过”与“不及”的比较便与子贡犯了同样的误解。既然过与不及没有好坏之分, 那译者的创造性在哪?译者是幕后角色, 要做的是表现作品, 而不是借作品表现自己。郑振铎先生告诫说:“不求有功, 只求无过———这是译文学书的人最宜记着的格言。” (见萧立明, 2001:110) 译者的创造性应以“忠实”为前提, 如果将原文“浓妆粉饰”, 是否有“掩人耳目”之嫌呢?“过”虽难, 但“和”更不易。

译者的创造性与作者不同, 作者只在其思维和语言之间寻找沟通, 而译者需考虑的因素包括:原语言, 作者的思维, 原文的文化背景, 译语, 读者的文化背景等。译作除了在译者思维中有一个模糊性的界定外还有一个更远的清晰的界定, 即原文, 这个界定就成了翻译一直提倡的“忠实”的标准。但由于原文的“清晰化”并不是追溯的终点, 它的背后是不可终极的文化和思想的模糊性, 因此忠实又是相对的, 无限接近的。既然如此, 那么译者在译作中的创造性也是无止境的追求。

七、总结

译者的创造性在于拓展译语张力的度, 实践其“平和”的文化修养, 宽广忠实的艺术情怀和深厚的语言锤炼。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有仁者必有勇, 有勇者不必有仁。” (6) 译者欲做有言之人, 必先修其德;欲做有勇之人, 必先施其仁。当然对“文”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影响“质”, 两者相辅相成, 译者才能在经济和文化大流的冲击下不偏不倚, 处变不惊, 始终保持文化“使者”的风范。

参考文献

[1]Walter Benjamin.The Task of Translator.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ed.London:Rout-ledge.2000.

[2]杜争鸣.是谁准备了这盛大的晚宴?——隐形的译者与“中国化”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中国翻译, 2004, (6) .

[3]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4]方生.后结构主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5]李浴华、马银华译注.论语·大学·中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3.

[6]吕叔湘.翻译工作和“杂学”.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7]钱冠连.人品向学品的正负迁移.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9]萧立明.新译学论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浅析《蒙娜丽莎》的中和之美 篇7

关键词:《蒙娜丽莎》,中和之美,体现,原因和影响

达·芬奇的千古杰作《蒙娜丽莎》享誉世界, 久盛不衰, 令世人为之向往, 为之倾倒。究其原因, 众人多将其归功于因达·芬奇主张的“明暗法”和空气透视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神密的味道, 却忽视了从《蒙娜丽莎》中透视出来的中和之美。因此, 本文仅就个人对蒙娜丽莎的欣赏体会, 浅析《蒙娜丽莎》的“中和“之美。

一、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在“和为贵”、“思无邪”的思想影响下, 形成的审美追求。“中”, 中庸;“和”, 调和。“中和”, 即把各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因素辩证地调和统一于一体。儒、道两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中和”。儒家以社会教化的角化论“中和”。指出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与人的外在和品质一样, 都要讲究“美”与“善的”统一, 并进而提出自己的审美标准:“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意译:快乐而不放荡, 忧愁但不悲伤) , 要求在艺术表现中应中和含蓄, 情感抒发要节制, 不走极端。道家以“道”之角度论“中和”, 认为“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天地万物也是“阴”和“阳”、“虚”和“实”的统一。

二、蒙娜丽莎具有中和之美的体现

1. 动态稍有扭曲

与印度雕塑药叉女夸张扭曲的造型不同, 《蒙娜丽莎》以人物的四分之三角度构图, 头、颈、胸、手形成一条微妙的曲线, 动态稍有扭曲, 显示出中和之美。

2. 动、静结合

达·芬奇采用古典的金字塔构图, 使整个画幅给人庄重、稳定的感觉, 而背景中流动的河水、蒙娜丽莎本人微笑的嘴唇和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又使画面充满灵动。而这样“动”与“静”的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与真实。

3. 虚、实统一

整个画面给人感觉分成了人物形象的“实”和背景的“虚”两个部分, 它们相辅相成, 互相依托, 真正做到了统一。

4. 微笑和忧伤并存

达·芬奇塑造的蒙娜丽莎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和怅惘、忧伤的眼神, 最令我崇拜的是达·芬奇凭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蒙娜丽莎本人的理解使二者和谐地并存, 可以说是这一杰作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所在。

5. 适度的情感宣泄

蒙娜丽莎的失子之痛, 虽说刻骨铭心, 却面无悲容, 仅流露出忧伤的眼神;全神投入音乐欣赏, 被美妙的音乐打动, 不是手意义上看才能显现, 更深刻的价值在于对中国城市化和城乡格局的反思。现实并没有实现政策所呼喊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美好愿景, 城市建设在乘风破浪地前进, 乡村在一步步的退后, 在物质文化的浪潮冲击下, 传统乡土中国价值观念不复存在, 新的适合当前形势的文明规范尚未确立。城市代表着先进的现代文明, 但也不是尽然美好, 乡土代表着传统的习俗文化中国, 但韵味不再。冯家昌和刘汉香代表了传统乡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两条不同路径:一是走入物质的城市, 借先进城市文明的熏染成为文明人, 但这条道的开创者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性代价, 最终也没有完全融入城市, 而成为城市文明的边缘人, 因为他们骨子里留着乡土的热血, 那气质是掩盖不了, 涂改不掉的, 正如冯家昌, 最终也没有将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 因为他为了目标有罪恶之举;另一条路径是在传统的土壤上移植、嫁接文明, 乡土自我实现现代化。然而这条路也因刘汉香“香姑”之死舞足蹈, 却代之以短暂而神秘的微笑。真可谓“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体现出中和之美的特点。

三、蒙娜丽莎具有中和之美的原因

文艺复兴的先进思想——人文主义、达·芬奇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技巧是蒙娜丽莎具有中和之美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点:

1、人文主义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 人是世界的主宰, 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达·芬奇高举文艺复兴的大旗, 反对中世后以来的肖像画的呆板、僵硬, 面部毫无表情, 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了不呆板、僵硬而使之动态稍有扭曲, 面带微笑, 食指临空;为了表现对蒙娜丽莎的尊重, 采取了金字塔构图, 使对象显得庄重而稳定等等。

2. 艺术主张和艺术技巧的影响

达·芬奇主张凸显人物, 为此, 他研究了光影变化, 达到了表现明暗要像雾那样的不露痕迹的要求, 使蒙娜丽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显得很“实”;同时, 由于背景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冷暖的对比恰到好处, 而使背景显得很“虚”。值得称赞的是这里的“虚”与“实”达到了辩证地统一, 和道家主张的中和之美吻合。

3. 客观事实的影响

达·芬奇为蒙娜丽莎作肖像画时, 恰逢她刚刚丧子, 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然而, 这种痛苦和乐师的美妙的音乐所产生的欢乐相遇后, 二者互为作用, 悲、喜得到节制:痛苦而产生的愁容被忧伤的眼神取代, 而欢乐通过神密而短暂的微笑来传达, 体现了“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审美要求。如前所言, 达·芬奇凭他的艺术技巧和对蒙娜丽莎的理解, 而使二者得以并存, 成就了这一千古杰作。

四、《蒙娜丽莎》具有中和之美的影响

1.《蒙娜丽莎》具有的中和之美, 使她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得以久盛不衰。

“贵和尚中思想, 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 (《中国文化概论》, 第394页) , 在东西文化交流中, 逐渐被世界人民了解、接受。而“贵和尚中”思想和中和之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注:此观点见《中国文化概论》, 第392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所以《蒙娜丽莎》具有的中和之美, 使她得以享誉世界、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2. 以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视角透视《蒙娜丽莎》, 不仅中

国人更容易理解世界文化, 而且, 世界文化也带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这样, 世界进一步了解和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 同时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传统文化学》.曹德本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谈酸碱中和滴定与化学教学 篇8

一、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常见考查内容

酸碱中和滴定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 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在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形势下,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把鉴定物质组成成分的实验叫定性分析;把已知物质的组成成分, 测定物质中各成分的含量的实验叫定量分析。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中最重要的定量实验方法, 也是多年来的高考重点, 酸碱中和滴定往往伴随着pH的计算出现, 酸碱中和滴定和pH计算在1991—2000年10年的高考中年年出现, 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也是年年有。我们可以看出, 这一知识点是高考热点, 但它也是高考的一个失分点, 因为区分度好, 所以年年考。这类的试题可以有效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 常见的考点有以下方面:1.将已知pH的酸、碱按一定比例混合, 分析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或者计算溶液的pH值;2.已知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的酸、碱混合, 推断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或者计算溶液的pH值;3.已知混合溶液的pH值, 推断混合前各种或可能已知强酸强碱的pH值, 或混合时的体积比;4.中和滴定接近终点时, 求混合溶液的pH值;5. 滴定管的精确度及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6.酸碱指示剂在溶液中的颜色变化等运用出现错误, 以及由酸碱中和滴定引发的其他滴定操作信息题的错误。

二、酸碱中和滴定命题中常见的错误

从这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 中和滴定往往与pH的计算同时出现, 其题设条件千变万化, 我们在解析中可以采用正、逆向思维, 数字字母交替出现, 与生物酸碱相结合, 与数学工具的运用相结合。故在当前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新形势下, 其在高考题中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 推理性也随之增强, 很多学生容易掉进陷阱, 造成失分。综合教学中学生的常见失分情况, 做了总结发现, 学生容易出错的常见知识点:1. 中和滴定遵循的规律c (酸) V (酸) =c (碱) V (碱) 的运用容易出错。这个公式的运用针对于同元数的酸碱中和, 否则c (酸) 、c (碱) 代表的是c (可能提供的H + ) 、c (可能提供的OH - ) , 所以不可乱用;2. 酸碱中和后溶液显碱性有关pH的计算容易出现错误, 显碱性的溶液必须先求出c (OH - ) , 然后求出c (H + ) , 再求pH, 否则会出现错误 ;3.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记忆不准确 , 导致出现错误;4. 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及各种仪器的精确度掌握不牢固。所以我们在解题中一定要注意试题中所设置的陷阱, 认真解题, 杜绝常识性错误的出现。

三、由酸碱中和滴定想到的问题

高中生和小学生的最大不同在于, 老师教给我们1+1=2, 我们不仅要会2+2=4, 还得会4-2=2、2×2=4等知识。这就告诉我们, 学习了酸碱中和滴定, 不要思维定势, 只会酸碱中和滴定, 还要能将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运用到类似的实验习题的解析中, 掌握与之类似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例如: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实验, 与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相比较, 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 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 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 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加以测定。它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 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 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并没有氧化还原性, 但能与某些氧化剂或还原剂起反应的物质。氧化滴定剂有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碘、碘酸钾、溴酸钾、铁氰化钾等;还原滴定剂有亚砷酸钠、亚铁盐、氯化亚锡、碘盐等。进行这一类氧化还原反应滴定实验, 一般存在比较明显的现象, 很多实验不需要另选指示剂, 碘量法中常选用淀粉作指示剂, 但我们在操作中依旧要注意滴定管的精确度、误差分析, 以及氧化剂不能放入碱式滴定管等问题。

无论什么知识, 我们都一定要把握住基础, 因为所有考题都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和衍变。我们要抓住“万变不离其宗”这一主线, 夯实基础, 指导学生从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延展, 做一道题, 会一类题,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 实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的开发, 能力的提高。

摘要: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因为考查角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深受命题人青睐。从各级命题来看, 关于酸碱中和滴定的考查往往与pH的计算结合在一起, 以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进行考查。

关键词: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化学教学,pH的计算

参考文献

[1]张秀锋.如何上好高三化学实验课.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12.

[2]瞿海红.谈化学开放思维的培养方法.新课程, 2013.04.

八音天下 中和韶乐 篇9

提及古琴、箜篌、琵琶,大都摇摇头,那不是玩古风的人才学的吗?说到二胡、笛子、葫芦丝、鼓,更是大摇其头,那不是乡下人或者老年人才玩的吗?

钟、磬[qìng]、琴、瑟、阮、筑、琵琶、箜篌[kōnghóu]、箫笛、筚篥[bì lì]、箎[chí]、排箫、管子、笙、竽、埙、缶、鼓、柷[zhù]、敔[yǔ]……八音乐器,好像是故纸堆里的梦。

中国人手里的外国乐器 & 外国人手里的中国乐器

上网搜索“乐器行”,出来216万个相关结果,几乎都是销售、教授西洋乐器的。走进任何一家琴行,钢琴大多是在最显眼的位置。有人统计过,琴行学西洋乐器的学员是学民族乐器的20倍。其中,又要数学钢琴的人最多,4岁至70岁各个年龄段都有。

“西洋乐器一直都很热门。”一位开琴行的人说,“相比民族乐器,很多人认为西洋乐更阳春白雪。”

也难怪,世界三大乐器钢琴、小提琴和吉他以及大部分世界性乐器都是西洋乐器。尤其乐器之王钢琴,具有巨大而丰富的艺术功能,且音色纯净、音域宽广。

这些,归功于西方音乐人地位的提升和交响乐的发展,它们一起推动着整个西洋乐器的变革,从乐器、乐谱到指法、和声,都规范化、系统化。所以大部分西洋乐器都有很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制作乐器的人需要专业的技术、相当的音乐修养及数学、物理知识。相对来说,中国民族乐器原始多了,几乎没有机械化。

有一个很有趣的类比:上淘宝搜索钢琴,价位一般都在一万元以上,而搜索古琴,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钢琴有非常正规的企业、品牌,而古琴几乎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它们,大约可以代表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现状。

不过,乐器流行和时代发展很紧密,唐代流行琵琶,宋代流行箫,今天流行西洋乐器和社会风俗有一定关系。换个角度来看,钢琴难道永远是外国乐器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难道不能把它收为己用吗?扬琴、箜篌也是从国外传来的,如今我们也称它们为民族乐器。

知乎上有一条问题:有哪些国货在国外饱受赞誉?其中有一条是大锣。因为大锣是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

有位外国乐师曾经说:“一个交响乐队,没有一面大锣,就未免有些逊色。”大锣被吸收到国际交响乐队中,作为常规的国际乐器,因其音色雄厚、柔和、余音长。音乐家柏辽兹曾说:“强奏会使人不寒而栗,弱奏也会感到恐怖。”

最广为人知的是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中,一声锣响,深沉悠远,余音绕梁。“仅那么‘当’的一声,就将作品所表现的失望、悲剧浸透到每位听众的心中。”

其实,锣不仅仅出现在西洋乐队中,国外的动画片中也经常出现锣,譬如《猫和老鼠》。且大家熟悉的纽交所敲钟,它第一次敲的就是锣。

近年来,随着中国热持续升温,学中国民族乐器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更多的是猎奇,但也不乏真正的爱好者,尤其古筝、二胡、琵琶学习者众多。

敦煌研究院的老人 & 神乐署的年轻人

2013年年底浙江美术馆的“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曾展出65件敦煌古乐器,桃形的陶埙、唐朝的曲颈琵琶、新疆和中原“混血”的长颈阮……它们好似从敦煌壁画中跳出,带着我们时光流转,回到过去。

这些乐器,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庄壮和郑汝中根据壁画形象研究仿制而成。

“莫高窟的壁画上出现过4 500多件乐器,它们都是从北凉到元代的10个朝代中先后流行过的。”郑汝中做了很详细的统计。“许多都早已失传,有些甚至没有在任何史料上出现过。”譬如花瓣形状的中阮,不但造型独特,且有5根弦,一般的阮只有4根弦,所以谁也不知道5根弦分别是什么音。

相比敦煌研究院专家的单纯复制,天坛神乐署雅乐中心的复制加演奏则显得更用心。

神乐署是明清时期的最高礼乐学府,也是管理祭天时奏乐的机关。周代起,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宫廷音乐,称为雅乐。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更名为中和韶乐。明清的中和韶乐,都由神乐署来演奏。清朝亡后,神乐署跟着关闭。直到2004年,神乐署重建。2012年,雅乐中心成立。一批80、90后年轻人用八音乐器演奏,传承、推广古代雅乐,期盼恢复昔日荣光。

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坛公园已在祈年殿东配殿做了八音乐器展示。但是古乐器怎么能不演奏呢?雅乐中心想将它们唤醒。

然而,毕竟断了100多年,雅乐似乎只剩下一个影子。完全不懂怎么办?那就钻入故纸堆,一点点把古谱翻译成五线谱、简谱。看不懂的,就请教老专家。有了曲目,还得有乐器。外面的乐器作坊嫌费事,报价高,他们只能横下心来自己做。先埋首纸堆,再寻找材料,但竹子做出来用不久。最后他们选定了更实用的PPR(一种塑料管)。制作乐器时,他们用电钻、喷漆、彩绘,甚至3D打印。

“最开始复原中和韶乐,有人说这都不是帝王将相的时代了,复原没有意义。后来复原出来,又有人质疑我们的中和韶乐不纯。现在我们有所变通,又有人站出来说我们破坏了老祖宗的东西。”雅乐中心的主任王玲说。其实,他们都是以“传”为基本,然后才变革。比如柷,只在每章开场时响三声,队员们把它又用于其他乐曲,赋予了古代乐器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好音乐,应该不仅能让人望见过去,更能让人看见未来。中国人学西洋乐器无可厚非,毕竟它更系统、规范、国际化,外国人学中国乐器也喜闻乐见,毕竟中国乐器厚重、博大。但演奏雅乐的八音乐器是中国音乐的根,一点也不比西洋乐器逊色,它们不该死在线装书里,该久久活在我们的耳畔。如何活,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沿袭、发扬。

管窥中国艺术歌曲的“中和之美” 篇10

关键词:中和,意境,委婉含蓄

一、音乐中“中和之美”的含义

《礼记·中庸》一书中, 将“中和”概括为:“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由此看来, 平和、协和以及与其含义相同的词汇都可以被纳入“中和”的范畴。而音乐领域中的“中和”, 是音乐与社会、自然以及音乐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 是儒家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 折中调和。

二、从歌词素材来看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正如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感情抒发有节制、有分寸, 符合礼仪的表现要求。思想感情纯正, 就是符合礼仪, 有所节制。正所谓“温柔敦厚, 诗教也”。朱自清先生在其著作《诗言志辨》——《诗教》篇中分析得出“‘温柔敦厚’是‘和’, 是‘亲’, 也是‘节’, 是‘敬’, 也是‘适’, 是‘中’”。朱自清先生认为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即为古时候的“中和之纪”, 等同于我们常说的“中和之美”。朱自清先生对于诗教与“中和之美”辩证关系的这一观点, 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并被大量运用于相关著作中。我国艺术歌曲大都在古诗词、近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谱曲得来, 如《我住长江头》一曲, 是由青主先生根据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同名诗词谱曲而来;《春晓》一曲, 是由黎英海先生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同名诗词谱曲而来;《山中》一曲, 是由陈田鹤先生根据徐志摩所创作的同名诗歌谱曲而来等。这些诗词是我国各个时期文学创作的经典之作, 由此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 对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从旋律创作来看

与众多创作歌曲相比, 中国艺术歌曲的旋律及钢琴伴奏创作则要朴实得多, 无华丽的装饰, 更无炫扬技术的成分, 音乐语言精练简洁, 恰到好处, 旋律自然流畅, 平稳进行, 极少出现较大的跨度。歌曲速度上也多舒缓, 或是由缓慢逐渐向中速进行, 在旋律上极为关注与歌词文本的相结合。除主旋律外, 钢琴伴奏主要起制造意境的烘托作用, 钢琴伴奏与音乐旋律相呼应, 使得声乐部分显得更有声韵。

如由黎英海先生谱曲的艺术歌曲《春晓》, 引子的第二部分, 左手低声部长音持续, 中声部固定音型不断重复, 模仿屋檐下雨滴低落的声音。右手高声部的后附点二度的进行, 恰似清脆的鸟鸣声, 对场景渲染得恰到好处, 给听众营造出空灵祥和的精神世界。

四、从情感表达来看

在我国艺术歌曲创作表现中, 极为注重情感表现上的“中和”。与创作歌曲直接、奔放的情感表达不同, 艺术歌曲中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内敛, 更注重情感与人文因素的交融。这与艺术歌曲是在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诗歌基础上谱曲而来是紧密相连的。

如上文中所提及, 由青主先生根据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同名诗词谱曲而来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中,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词中“我”与“君”一人住江头, 一人住江尾, 距离的遥远更加暗含了思念的悠长。全词结尾更是用“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来变现词中女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定。这里没有露骨的情话, 没有豪情壮语的海誓山盟, 只是简单几笔用江水的绵延不绝来映射了自己对心上人爱恋的永恒。

五、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和”是我们在做人, 处事中所追逐的最高境界, 也是更是最深层次, 更和谐的一种体现。中国艺术歌曲更是处处都体现着“中和”, 情感表达婉转、含蓄, 对演唱者的演唱要求更是十分严格, 要求在歌曲演唱中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具有过硬的文学修养, 否则就无法完全表现出其中所饱含的“中和之美”。

参考文献

[1]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国庆.再论中和之美[J].文艺研究, 1999 (06) .

[4]闫铮.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之美[J].晋中学院学报, 2005 (04) .

上一篇:让学生愉快写作下一篇:大学行政管理体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