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写作

2024-06-26

让学生快乐写作(精选十篇)

让学生快乐写作 篇1

一、注重日积月累, 解决“源”的问题

1.学生得法于课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我们平时所学习的课文, 全是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和教师, 凭自己多年的经验, 经过团体合作深思熟虑的结果, 里面凝聚的是他们的心血, 展示的是他们的智慧和精华。所以, 课本的文章不仅具有思想性, 而且很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学生的认真学习, 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更重要的是通过精讲, 可以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和能力。

2.学生成长于课外。给学生充沛的时间并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多多涉猎群书, 进行泛读。一是在学校, 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为阅读课。上阅读课时, 可以成立阅读兴趣小组, 教师进行优劣搭配, 并留出时间让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畅谈所读的感受, 或把阅读中认为精彩的片段部分读给大家听听。二是在校外, 教师布置阅读笔记作业。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方式上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年龄段及所兼备的能力, 布置多样化的阅读作业。

二、发掘教学资源, 解决“桥”的问题

1. 读写结合。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言:“阅读的本领学会了, 自己写文章也就不难了。”在平时教学中, 笔者注重范文的运用, 让学生从中有所借鉴, 然后有意识地用于他们的习作中。如, 《桂林山水》一课在构段方式上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 学完课文后, 笔者趁热打铁, 及时进行读写训练, 要求学生仿照其中一段的写法, 进行一次片段仿写, 并用上比喻、排比等手法。让学生亲历由“读进去”到“写出来”的实践过程, 实现读中学写、仿中求“活”的教学思路。

2.活动体验。如, 在精心组织一次拔河比赛后, 布置学生写片段作文, 然后来一个“拔河比赛精彩回放”, 让“热心观众”、“啦啦队”和“主力队员”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 多方位立体地再现拔河赛的动人情景。此时, 教师相机点评, 进行鼓励和写作指导。学生一般都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几百字的精美作文, 写出自己的独特人生感悟, 写出童真童趣。

3.课程整合。在挖掘作文题材方面, 笔者将语文教学和劳动课进行了整合, 精选了劳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利于学生动作操作的有关内容, 让他们自己阅读, 理清步骤, 在家长的指导督促下实际操作, 再将劳动的过程及体会写下来。这就是每周一篇的“劳动日记”, 等下一周的劳动课开始时, 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劳动日记”, 互相交流、评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劳动观念, 又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积累了写作素材, 何乐而不为?

4.评价激励。长期以来, 笔者对学生作文进行星级评比, 采取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作文态度和作文水平综合考虑。以激励为主, 动态评价, 有进步可以追加星星。这种民主评价的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感受成功体验, 解决“跨越”的问题

儿童文学作家表明:“只有快乐地生活才能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快乐生活包括快乐学习和快乐作文, 作文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写作的快乐源于对作文发生浓厚的兴趣,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不爱学习或严重厌学的学生, 肯定是没有或者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快乐。没有快乐的体验, 就失去了对学习过程的期待, 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和条件,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对此,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发表作文、参与大赛、沟通交流的机会, 给他们提供获得情感体验的机会, 使他们参与活动, 感受成功, 享受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 体会到作文是人生存发展的一种需要, 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让学生快乐写作 篇2

【摘 要】作文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它呢?“新派作文”给了学生无比的信心。因为:思维发散图打开思维,有物可写;图示符号法简单易学,充满趣味;教学过程注重情景创设,轻松快乐。所以,“新派作文”,让学生快乐写作不是梦。

【关键词】新派作文;思维发散;符号法;快乐写作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在考试中所占分数最多的一道题。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但是,“作文难,难作文”,一直以来,学生写作犯愁、老师教学犯难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总是唉声叹气,没有几个很乐意去写,大多是能拖就拖,实在拖不过,就东拼西凑了事。老师也觉得作文课难上,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指导要么以教师为重,从内容到语言一一喂给学生,束缚太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依葫芦画瓢,失去了作文的真实性;要么放任自流无任何指导,学生无从下笔,以至学生中普遍存在谈“文”色变,对写作充满畏惧、排斥的消极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语文质量的提高。

所以,作文成了学生语文成绩路上的一座翻不过去的高峰。

而“新派作文”,就让学生看到了希望,有了翻越高峰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快乐写作不是梦。那么,“新派作文”是如何让学生快乐写作的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思维发散图”打开思维,有物可写

广西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区教研部特聘专家、新派作文改革负责人之一袁刚认为,“作文写不好,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思维打不开;二是句子写不美。每个孩子都有写作潜质,一旦这种潜质爆发,能量超乎你想象。”《新派作文基础理论》中也说:“思维的发散,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思维的分级发散,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有效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解决学生有得写的问题。” 思维发散中的分级发散是打开学生思路的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分级发散呢?

首先,要找准发散源。这个源找到了,我们就可以开出滚滚潮水。《新派作文基础理论》说:“作文思路可以由具体的事物或某个话题、场景引入,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线性的思维,也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这个具体的事物或话题便是我们给学生指点的发散源了。而这源必须是学生所熟知或所能了解的,即是题目中的“题眼”。有的题目本身就是发散源,如“母爱”;有的是题目中的“人物”,如题目“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中的“你”就是发散源。

其次,做好第一二级的发散。《新派作文基础理论》说:“一二级发散十分关键,它决定着后续发散的广度和深度,是后续发散的重要基础。”一二级发散得好,后面的发散就能进行下去。每一级的发散一般都能发散出三个词语以上,发散到四级的话就有八十一个词语,即八十一个写作信息、素材了。在这么多素材当中一般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写的信息、素材。比如“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个题目,“你”为发散源,一级发散可以有“人”“物”“景”等;进入二级发散,由“人”可发散出“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刚认识的人”,由“物”可发散出“动物”“植物”“实物”,由“景”可发散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等等。一二级的发散都是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进入三级发散,就比较具体了。比如由“熟悉的人”可发散出“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再由“亲人”进入四级发散,可以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了。所以,思维分级发散图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发散思路,打开学生的思路,并让他们找到写作素材,从而有物可写。

二、图示符号法简单易学,充满趣味

新派作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图示符号来表达内容,简单易学,又很有趣味。

1.思维导图画“圈圈”就如走迷宫。学生对画“圈圈”很有兴趣,觉得像走进迷宫,充满神秘感,勾起好奇心。

2.符号训练法易记又有趣。例如:《新派作文实验教材》中把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人动句)用符号“D”表示;描写人物语言行为的句子(人说句)用符号“S”表示;还有“人看句”用符号“K”表示;“人听句”用符号“T”表示;还有“人感句”用符号“G”表示。比如说在描写一个人物着急的情形时,可以用人动句加人说句来表达。如:小明急着大喊:“我的课本到底在哪里?(D+S)”这样就会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描写一个人物的状态„„还有,不同的修饰手法也有不同的符号代替,平时学生只要记住这些符号,写文章的时候就如同玩拆分组合游戏,这样一来,既降低了难度,又细化了训练内容,学生就会觉得简单多了,又趣味性十足。

三、教学过程注重情景创设,轻松快乐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新派作文指导课注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就是写生活,和作文的距离就拉近了。

如何创设情景,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呢?

1.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写作训练的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小活动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七年级指导学生训练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写出人物的性格时,我先组织学生玩一个小游戏“点鞭炮”。分别假设是一个胆子大和胆子小的人去点鞭炮,让两个学生进行不同的表演,其他学生注意观察,说出他们的动作,并用上一些修饰词。同学们高兴极了,不但抢着当演员,还争着说出动词和修饰词,学习兴趣非常深厚,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用讲故事来创设情境。学生爱听故事,特别爱听那些当代名人故事和老师自己的故事。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当代名人的故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马云、比尔盖茨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励志作文时,我没有急着让他们动笔,而是先讲了我小时候因为害怕做辛苦的农活而立志誓要脱离“农门”的故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也纷纷表示自己也要努力学习,实现人生目标。

3.用?教手段来创设情境。一段意义深刻的视频、一些引人深思的图片和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也能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兴趣。

新派作文的课堂上,可以说,每一节课的情境创设都不相同,都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获益匪浅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新派作文强调的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的理念。

总之,“新派作文”是通过将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紧密联系,教授孩子们用情感去发现、体味、运用语言,使学生愿写、会写、有东西可写、写得好,从而在实现快速作文的同时也能快乐作文。

【参考文献】

[1]陆云,袁刚.新派作文基础理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篇3

关键词:快乐;写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86-01

如何让学生轻松写作,让写作的课堂充满快乐呢?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反思、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激发写作兴趣,唤起写作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要遵循“以学生发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更要想方设法为“主人”的终生发展服务。学习写作不是一时一刻的事,那是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基础。对于漫长的人生而言,整个小学教育只是起步阶段,在此之时,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收获什么,而仅仅是培养一种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起步,在“自得其乐”中学会飞翔!

1、激发写作兴趣

有一首小诗是这样写的:“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更长了。”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他们徜徉其中,乐此不疲。而我们作为成人,又何必非要执拗地要求他们循着我们的逻辑生活呢!

太多的时候,是成人用自己的方式束缚了孩子,写作文尤为如此。教师始终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去做各式各样的“引导”,却忘了面前的是一个孩子,他们虽然年幼,但他们也有思维,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想法。当孩子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时,他们只能是“应令行事”,自然,写出来的作文也只是教师“引导”的产物。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在舞台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觉得舞蹈就是在“舞”自己。”而当我们的孩子在写作时也能感觉到自己正在“写”自己时,也许那才是真正成功的文字!那才是一个教师真正的成功!

2、唤起写作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虚话。”可我们打开孩子的作文本,见到的却是“满纸荒唐言”。

许多时候,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命题作文或老师所出的题目并不为学生所喜欢或熟悉,学生没有情感的体验,心中无话,自然笔下无言,而作业又必须得交,那就只能是说空话,说虚话,以此来凑字数,交差事。

二、体验写作情感,积累写作语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兴趣还不够,如何能使写作有用之不竭的素材呢?我们只有向生活要答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古人说:“勤于读书,逸于写作。”而叶圣陶先生又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引于永正老师的话说,“写作文好比花钱,而语言的积累则是攒钱,参与阅读,参与生活,正是攒钱最好的途径。”

1、在生活中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2、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诗圣杜甫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则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 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其中自然包括语言)。积累要求的是熟读成诵,体现的是人对语言和思想的内化和吸收。清人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可见熟读的好处了。小学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加快知识积累与语言积累,只有实现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

三、珍视写作亮点,张扬写作个性

当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汲取了足够多的营养,他们的“写”也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于学生的写作成果,我们又如何看待呢?

1、珍视亮点

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让我们在批改作文时也如“水的载歌载舞”,多发现一些亮点,多肯定点滴进步,也许这样我们才会收获更多的“美丽鹅卵”。

许多老师批改作文是“鸡蛋里挑骨头”,挑剔得很,弄得学生都没有信心再写下去了。而于永正老师却把批改作文当成是“一扇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他是“骨头里找肉”,哪怕只找到一丁点肉丝,他也立刻把它说成是排骨,正是有了这样珍视亮点的老师,他的学生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在他的引领下一点一滴地进步!

2、张扬个性

作文是孩子的精神家园,作文是写者的人生“史记”,作文是心灵的写真。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孩子们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述我情。孩子的眼睛总是那么地与众不同,他们的思维也是最没有束缚,最最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奇思妙想,这使得他们笔下的文字也充满了迥然不同于成人的特色。

孩子们用着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亦不同,于是就形成截然不同的认识,孩子们实话实说地写到了自己的作文里,他们的作文在表达上也便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孩子的个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篇4

我陷入沉思,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怎样才能让这群看到作文就头疼的孩子不再恐惧作文。从事这么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享受作文的快乐, 鼓励他们平时写随笔, 并定期作班级分享,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这其中不乏他们平时偶尔迸发的灵感火花。作文课上也不一定要循规蹈矩, 适时地让他们自由作文, 这样一来, 很多不喜欢约束的同学写作的时候有很大的空间, 从而能够将心中想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表达。

其次, 鼓励学生积累素材。俗话说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怎样才能让作文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呢?报刊、杂志、名人名著是我们素材的第一大来源,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可以每两周统一带学生上图书馆、阅览室, 并要求同学们自备一个摘抄本, 将自己所读到的美文, 优美句段进行抄录, 并利用早自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生活是我们积累素材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涌, 文章犹如溪水, 泉涌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离开了生活, 写作成了无源之水, 要鼓励学生将目光投入生活、感受生活。比如在放假时, 我们有机会跟社会亲密接触, 这时可以交待一些任务给学生:参与一次喜宴活动, 陪爷爷奶奶到集市上赶一次集, 拜访某个亲戚……然后将这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记录, 回学校再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这样的过程会让学生觉得比较轻松而有意思, 并且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

再有, 打破传统作文模式, 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写作过程中我一贯主张“以我手写我口, 以我心抒我情”, 让学生说真话, 抒发真实感情, 绝对不要写“假、大、空”的文章。在作文内容上, 对学生不作严格要求, 一般会选择话题作文, 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太大约束。在写作之前先给出一个话题, 让学生讨论, 允许百花齐放。比如给出一个话题“存折”, 可以理解为银行中实实在在的存折, 可以理解为父母亲存在孩子身上的无形的存款, 也可以理解为一位老师在学生身上寄予的无限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而文章的表现形式, 也不必严格限制, 什么形式拿手就写什么形式, 有的同学喜欢用诗歌表达思想, 有的喜欢选择小标题作文, 而有的喜欢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 也有擅长写议论文的。总之只要他们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转化成文字, 我们就不要拘泥于形式。

最后, 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讲评, 挖掘文章亮点。对于学生的作品, 我一向都认为应该精批细讲, 当文章写完之后, 让同学之间先互相批阅, 写上个人评语, 在这个过程中, 我发现有大部分同学做得好, 像文字、语言、段落存在的问题, 基本能通过互评可以解决, 评语也非常中肯, 并且能推出一致认同的“典范之作”。然后我把作文收上来, 尽量在每篇文章中找出亮点, 认真做好记录:哪些同学作文有进步了, 哪些是用情之作、表达情感充分, 哪些语句优美, 哪些形式新颖……他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如此一来, 受到表扬的面积比较广, 同学们作文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在讲评时, 我先让学生发言, 将他们心中的“典范之作”推荐给全班同学, 一方面是充分尊重了他们的欣赏水平, 为下一次的互批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同学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学习与交流, 更好地取长补短, 而我的发言会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鼓励, 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有一种千里马遇到伯乐时的快乐, 这样的评价让学生不会再对作文怀有一种恐惧。

让写作快乐起来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从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作文教学谈起,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进行快乐写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极心理学心理体验积极力量

沉浸理论快乐写作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令人最苦恼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教学,写作课上,学生诚惶诚恐,兴趣不高,搜肠刮肚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苦不堪言却收效甚微。总之,教师与学生在写作中既苦又累,到了“望文兴叹”的地步。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我们要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进行快乐写作。

这种理念源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本—沙哈尔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让学习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他的课程中特别强调了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的“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的沉浸体验”理论。我们都有过沉迷于阅读或写作的经历,有时连别人叫都听不见,在这种沉浸状态中,我们享受着积极体验,同时也作出积极表现:我们感受着快乐,展示最好的状态。在此最佳状态下,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以及向未来的目标迈进。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帮助下,笔者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了“快乐作文”的尝试:去掉学生 1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起来呢?

第一、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写作中,许多学生不是感到焦虑,就是觉得乏味,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写作过程,也无法发挥自己真正的潜能。究其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目标只是为了取得高分数、动力不足(“这不是我想写的,是老师让我写的”)、没有情感投入等等,学生本身所隐藏的潜力、积极力量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样学生哪会写出好的文章。这种不佳的心理状态在漫长的反反复复中就会形成心理定势,对每一次作文都会有很深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学生期望目前的改变和未来的收获时,教师应该针对其个人潜力,给予恰当的题材和命题,不断增加难度并不断加以肯定鼓励,让孩子们有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当孩子们有了写作兴趣,处于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以我手写我心”,他们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心理内驱力与心理张力,这样的心理状态起着激发兴趣、引导构思、准确表达、推动整个写作过程的作用。所以我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充分肯定学生们的写作心理,重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不断强化,逐渐消除学生们的消极心理定势,“写作难”的困境大有改观。

积极的心理体验能开启学生的积极力量,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才能以愉悦的心态去作文。同时,教师对写作的指导,态度也应积极,要用激情、语言、行动等感染学生,把他们的写作兴趣诱导出

来,使之与自己产生共鸣。

写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智技能。一次写作活动的成败,与写作者的心理因素大有关系,所以,心理体验的积极与否非常重要。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和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接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教学。

第二、作文教学要结合学生自由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快乐地“以我手写我心”。

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只能通过意会的方式进行传递,习作技能的掌握就是如此。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其反思的方面也不会相同,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体验。从习作角度来看,每一名学生的生活经历都应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自由的心理体验,引导每个学生从自己特有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把课堂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文章永远是作者心声真实、自然的流泻,是心坎里唱出的歌。应该让孩子们明白写作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成长同步的精神旅行。因此,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孩子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他们年龄阶段特有的个性化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孩子们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我们知道,顺应学生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中自由练习,并不意味着放弃指导。不放弃统一的指导,不是主张用成人写作的标

准去要求学生,更不是设置框框,求全责备,使学生瞻前顾后。教师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学会“常格”,为“出格”作好准备,用统一指导,为自由与个性奠基。当学生的体验需要启发引领时,教师就应以自己的经验去为他们提供拐杖;当学生的写作水平已提升到一定境界时,教师就应悄然退出,微笑着欣赏他们的成长。

第三、作文教学应拓宽模式,让写作课“快乐”起来。

我们可以在写作指导课上营造愉悦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下,在浓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激发出他们写作的兴趣。我的做法是选择合适的场所,设置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写作课上“活”。除了在平时的教室上课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到室外甚至是到校外上。如写景,大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观察甚至可以引导其画画、摄影等,然后再整理、创造成文。再如写人,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采访或做其他的集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对人物的观察,然后才成文。成文后还可把写同一人的文章汇编成集,让孩子们交流、评议、总结。这样的积极体验更能促进孩子们的作文兴趣,写出更精彩的文章。

根据美国的过程写作法,预写作也是其重要的阶段,但有很多教师忽略了。因此,在指导写作时,我设置教学目标后,会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征集题目,然后进行筛选。定好题目后,再向学生征集词语与事例,让学生把认为适合此题目用的词语和事例列出来,大家进行评价筛选,对被选中题目、词语、事例的作者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积极,在他们还没有正式动笔前,其实

就已参与写作了。而且,他们没有压力,如果推荐的题目、词语或事例被选中的话,还会产生成就感,其兴趣肯定会大得多。

对学生的作品,除了选择出一篇篇的佳作外,还要选出某个段落或某些句子很好的作品,把其精彩的部分选出来,进行配乐朗诵,或编成小品,画成漫画等。对于同一训练目标的作文课,要围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上的趣味盎然。如写人,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猜猜我是谁,还可以指导学生写别人——猜猜他是谁,写完后在班上朗读作品,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评评哪里写得像,哪里写得不像,议议怎么写才能更逼真更生动等。这样有情趣的课程会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他们的写作激情。

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弱学生的厌倦心理,对其兴趣的产生有积极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单独完成的,都是在集体的氛围下互相督促、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完成的,积极的心理体验驱使他参与这些活动,完成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第四、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写作的乐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理想。所以,我们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适当的时候老师点评。要针对一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殊性去讲评,评出特色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充分开发了学

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共识,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提高。要替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子,写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按学号轮流在“课前三分钟”交流。在学期末让他们每人挑选一篇自己感觉最满意的文章上交,并集思广益集体设计封面、前言、目录,最后老师协助一起打印装订成全班的文集。可以想象,当每位学生拿着一本如此沉甸甸的文集时,心中的成功感该有多么强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的努力还只是一种尝试,更多的改革等待着我们去开启、去探索。快乐写作、自由写作注重了学生积极心理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入到“理想写作”的境界。使我们的作文课程如同泰勒博士在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一样:“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伐”。

【参考文献】:

“分享·快乐”,让学生爱上写作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作水平 分享快乐 热爱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92-02

“语文难,作文难,写好作文难上加难”,各位语文老师,您可有同感?当您看着自己的学生凝望着您“新鲜出炉”的作文题目挤眉弄眼,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您批阅着学生们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出来的作文的时候,当您放下手中的笔,皱着眉头无可奈何的时候,您会不会摇头感叹道:“学生不爱写作文,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过重的学业压力让他们的眼睛看不到身边美丽的风景,奔波在求学路上的他们停不下脚步来思考和回味生活中的美好,而当他们拿起笔来想把思想倾之于文的时候才发现,脑子里是空的,脑子里空空如也的感觉让他们望作文而兴叹,作文成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一块心病。

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学生不爱写作文的原因主要无怪乎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而“写什么”是作文素材的问题,“怎么写”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我曾经尝试过很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比如写日记,从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到老师命题,从仿写到自主创作,从一周一篇到多篇,最终的结果是日记也成了学生的负担,尽管我很努力的在日记本上鼓励、赞赏、肯定,也收获了很多学生的信赖和好感,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依然没有多大的提高。

一个偶然间我看到了萧伯纳说过的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而“交换”不就是分享吗?是啊,是分享。于是,一个新鲜的想法让我心跳不已。

“分享·快乐”作文小报应运而生了。

下面我就谈谈具体的做法,期望能够给我的同仁们一点点帮助和启示。

一是学生每周一篇随笔,题目可以由老师命题,也可以学生自主命题。随笔是“分享·快乐”小报的基础,每周星期一老师批阅随笔,老师批阅是为了对学生的随笔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提出修改意见后让学生再自行修改,星期二修改结束,星期三学生之间再互相交流,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随笔,(篇数不限)作为作文小报的素材。

二是在此基础上确定小报稿件。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必须是原创,绝对不允许抄袭,老师一定要把好关。星期四,入选了作品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认认真真的抄写在打印出来的“分享·快乐”模板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也趁机提前培养了学生使用答题卡的小技巧,可谓一举多得。星期五,将学生创作出来的小报剪辑排版印刷,师生精心炮制的作文小报热乎乎的出炉喽!

而这才刚刚开始,之所以将小报出版的时间定在星期五,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这份报纸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让孩子的父母看到作品,分享孩子的喜悦,了解孩子的不足,并写下评语或意见或感言,给学生以肯定和希望,也便于我们更好的改进。与此同时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每一篇随笔,并做好旁批,锦上添花也好,刀砍斧凿也罢,旨在表达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丰富了写作素材,又得到了分享的快乐,其快乐不言而喻。然后,我们再利用作文讲评课进行讲评交流。这份小小的报纸成了学生们共同成长的沃土。

那么,我们又都写了些什么呢?

首先,“以我眼看风景”。最美丽的风景一直在路上,上学的时候别着急到学校,放学的时候别着急回家,稍稍停下脚步,稍稍平静一下心情,看看车窗外,看看小路旁,看看身边人,想想身边事,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间打动了你的心,那么就写下那一瞬间吧,哪怕你只能写下只言片语,只要是真情实感,就是我们要分享的精彩。“今天,妈妈有事没有送我上学,第一次一个人等车,以往热闹的车站怎么一下子这么安静?连树叶的沙沙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不对啊,和我一起等车的人很多啊,为什么我却感觉只有我一个人呢,哦,原来今天没有妈妈在身边唠叨……”小小的细节,让我们为之感动;“语文老师不知从哪搞了两盆花放在了教室的窗台上,说是花还不如说是草,后来才知道,一盆是吊兰,另一盆还是吊兰,不同的是它们的叶子,一盆的叶子墨绿墨绿的,我们给它起名叫“墨之语”,另一盆叶子是绿边中间一道黄色,我们给它起名叫“家之心”……你看,这平时被漠视的细节成了学生观察的热点,也成了作文的好素材。

其次,“以我笔写经典”。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可以借鉴的好素材,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多么美好的意境,那种不悉农耕却自得其乐的陶潜式的生活随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一期“与陶渊明同行”的“分享·快乐”专刊翩然而出。“早晨,路边的翠草含着露珠,亮闪闪的像眼睛一样,我扛着锄头去田里除草,草比豆苗疯狂,几乎抢占了整块田地。窄窄的山间小路几乎限制了我的脚步,露珠从叶子上落到我的衣襟上,鞋子上,凉凉的。我最喜欢披着月光回家了,淡淡的月光下我是最自由的人……”你看,学生把自己写进了文章里,多有和名家对话的味道啊。

第三,“以我心待生活”。“分享·快乐”小报出版之后,学生们的兴趣越来越高了,我们先后出版了“写景”专刊、“写人”专刊、“写事”专刊等等。每个学期末,我们还评选出“分享快乐天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同时,这也成了学生们爱上写作的“曲径通幽处”。真正的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孩子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所以,我们要努力的给孩子们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阅历,才能更好的写作,才能爱上写作,才能爱上生活。

如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快乐写作 篇7

兴趣是一个人把事情做好的基本出发点, 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但是从兴趣出发, 利用多媒体对写作产生兴趣, 能使感知清晰, 记忆鲜明, 想象活跃, 思路敏捷。简言之,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能激发莫大的愉悦。

二、学生作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深入生活, 积累材料, 激发兴趣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利用多媒体积累材料是第一位的, 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神, 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材料, 思路才能开阔。

1. 积累语言

对中学生来说, 语言的积累更多是利用多媒体从书本、影视片中通过大量的欣赏获取。首先, 对教材上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形象真实地精读牢记, 在读中培养其语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语言积累;其次, 是利用多媒体多看课外书籍, 每周开设两节音像阅读课, 让学生广泛涉猎自己喜爱的作品, 并每天摘抄一定的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语言感受。

2. 积累生活

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例如:放假回来之后,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把拍摄到的画面整理后写心得, 这样, 大多数同学都有话可说。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不仅在写作上有收获, 也提高了思想认识。

三、学生作文可以利用多媒体巧命题, 互评改

1. 改善命题方式, 还给学生作文的“自主权”

以自由随笔作为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 给学生制造一个随意可写、随心而作的空间:体裁不限, 可长可短, 可诗可文, 可议论可记叙。可利用多媒体对一本书一篇文章评价赏析, 可利用多媒体对一个文段一个句子品味咀嚼, 可利用多媒体对课本学习时意犹未尽处延展生发, 可利用多媒体捕捉身边生活的精彩瞬间;可利用多媒体窥看人情世故、关注时事热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学生说:“随笔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朋友, 我总是把自己的心情讲给它听, 而它是天底下最有耐心的听众, 总是默默地和我一起分享幸福, 承担痛苦。它不会嫌我烦, 笑我傻, 它会陪我渡过难关。”

利用多媒体半命题或让学生自拟题目。学生可以挑选最喜欢的写作门类利用多媒体来写作:比如喜欢热闹的童话故事,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学着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喜欢看侦探故事, 不妨利用多媒体模仿一些福尔摩斯式的侦探故事的小片断;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尝试编写一些歌词, 或为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这样更能激发写作欲望, 让每个学生都乐意去写。

2. 评改要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多媒体评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自由随笔, 一部分为课堂作文。自由随笔采用打分形式。若学生写了五六年作文, 却没有一次达到80分, 难免心灰意冷。打分要“高高在上”, 基本分为85分, 比较好的就得90分, 高的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 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 对基础较差的, 降低标准, 鼓励、鼓励、再鼓励。至于评语, 追求个性, 力求一针见血, 饱含期望, 这样的评语才能令学生非常激动, 其实他们不单单关注分数, 更关注教师的“看法”。

四、学生作文可以利用多媒体重说写, 互结合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利用多媒体相结合, 同步训练, 以达到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提高的目的。

1. 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内容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讲究趣味的特性, 可以针对某一句话, 某一热点讨论, 比如“手比头高”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4人, 让你选择一个做偶像, 必须选择, 你选谁?为什么?等等。

2. 辩论赛

一般可以在阅读时间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新闻热点进行辩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快乐与尊严 篇8

赵教授说:作文灵魂第一, 技巧第二, 灵魂永远大于技巧, 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作文的灵魂。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千万不要“孤独了灵魂, 泛滥了技巧”。

“我手写我心”, 只有触动心灵, 诉诸笔端, 才能打动人心, 仅仅是依靠方法、技巧, 怎能达到如此效果。可现在大多的作文教学却背道而驰, “豹头、凤尾”、“排比煽情”、“古诗词装饰”, 而内容无真实情感, 仅有一华丽的外衣, 技巧完全凌驾于灵魂之上, 学生能享受到写作的快乐与尊严吗?这简直就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写作训练应重点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表达生活和交流心得的重要方式, 如果学生把它当作负担, 那么写作的欲望、兴趣和耐心就会一点点地消磨殆尽, 其结果便是, 学生视写作文为畏途, 害怕写作文, 讨厌写作文, 学生哪里还有写作的快乐和尊严?

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活写作的兴趣。我们的作文教改班的口号是: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我们充分利用多种渠道,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及时表扬出彩的地方, 同时根据他们的层次, 利用班内文学社《蓓蕾》、《半亩方塘》, 校内文学社《旭日》, 课前五分钟演讲等, 校外的《泰和通讯》、《井冈山报》、《吉安晚报》, 以及征文比赛、作文竞赛等, 给他们寻找发表的机会。这样, 既鼓舞了学生本人, 同时又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对周围的同学是个极大的触动, 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

写作是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和倾诉。不是说“写什么都是写自己”吗?写作的生命是真情, 真情的基础是感动, 感动的升华是感悟。

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要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开启学生的美好心灵。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我们老师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注重与他们的情感沟通, 就能够让学生写出内容真实, 情感真挚的文章, 而不是写“假”、“大”、“空”的文章。我们知道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因此老师就更应该走近他们, 和他们交朋友, 常常鼓励, 哪怕是一个眼神, 一句话语, 一个微笑, 都能触动他们, 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在作文教学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这样教学才可以更贴近他们, 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依赖感, 这样, 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情感, 学生自然地就愿意写作文, 会爱上作文了。

我们的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人, 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系中, 他们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思考。学生之间的情感困惑——比如早恋等问题他们也很关注;家庭问题, 比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学生等, 他们也密切关注。这个时候, 需要我们去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 排除他们的烦恼, 指引他们前行的路。这样, 他们才会更加依赖老师, 更加愿意在作文中表露自己的心声和对问题的看法。

现在大多数教师训练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考试, 而改卷的不确定因素只能导致教师更多的是在词语方面进行引导, 以便短时间内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而学生则追求正确审题之后要善于揣摩, 善于“顺从”, 以便得到高分。这样只能导致思维被限制, 哪里还会有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

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张扬个性, 拓宽写作天地。要想创新, 就得打破常规思维, 拓宽思路,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同时还要大胆张扬个性, “问渠哪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张扬个性, 才能让作文创新成为有本之木, 有源之水。

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光待在课桌前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观察、感悟、积累, 这样方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写作素材, 获得创作的灵感。天地自然、日常生活都蕴涵着我们写作的素材。我们认为创新就是关注自我, 关注社会, 关注自然, 关注环境, 一切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拥有健康的心理, 积极乐观地、微笑地面对生活, 记载生活、表达生活。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感受创新之美。

兴趣——让写作成为快乐 篇9

林格伦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 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布鲁姆也曾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 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2]可见成功是保持人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只有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有继续写作的动力, 那种以挫折激发人奋斗的想法和做法, 作为培养一种精神的时候可以, 用于日常的作文教学恐怕会适得其反。失败几次以后,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便会荡然无存。如果真有兴趣不减的学生, 那也只能是一种特例, 而不是普遍现象。对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 还是应该以成功来激发兴趣。毕竟人做事的动力主要还是以成功的体验来支撑的, 失败次数多了, 对谁都是致命的打击, 更何况是那些心智尚不健全的学生。所以, 每次作文无论学生写得怎么样, 都要从中找出亮点来。存在的问题要解决, 但优点更要强化。只有每次都让学生看到前进的希望, 提高的可能, 才能永葆他们写作的动力。把学生的作文批的一无是处, 不仅不会让他们知耻而后勇, 反而会让他们知难而后退, 那就只能事与愿违。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 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3]因此找出优点强化优点, 是培养学生写作动力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 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 缺乏认识的乐趣, 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 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我们, 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有一种自己的发现和探寻, 才会保有一种持久的兴趣。而现实是我们在确定话题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他有没有意义, 而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和他认同的。其实这往往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因为有意义的话题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他也写不出意义。所以要想让学生对写作有动力, 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是不容忽视的。作文话题最好与学生的人生经历有关联, 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 是他们所熟悉的人或事。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不至于无话可说而胡编乱造, 甚至是因为写作而让他们痛不欲生。有话可说自然就可让学生长保写作的兴趣。学生也只有有了写作的激情和动力, 他才能用心去写, 他的写作水平也才能有提高的可能性。当然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比较少, 让他们每次都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也不太现实, 对写作能力力的提高也不太有利, 在这过程中必须有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讨, 这不仅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没有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讨, 学生的作文就会流于肤浅, 但探讨的太多又会让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 使有意义的事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作文话题远比寻找有意义的作文话题来得重要。如果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了一个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位置上, 而且是最重要的位置, 把作文也变成了思想教育阵地的延伸, 那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没了动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保持学生的持久写作兴趣, 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传统的作文流程是:老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讲评。这个方法有它的好处, 就是它可以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展示、集中的解决,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较多的问题。但它也有明显的软肋, 就是它关注了共性, 但忽略了个性。学生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 集中讲评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 这就有可能使部分学生成了课堂的看客。因为他的作文不存在你所讲的问题, 他也就没有关注的兴趣和动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久了, 部分学生可能就会失去写作的兴趣, 因为老师关注的是他人的作文, 而非自己的作文。所以讲评方法不能单一,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集中讲评之外, 面批面改更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 而且他对问题的解决更有针对性, 这种方法更易于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而且面对面的交流老师说话的语气也可以比较随和, 更易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也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甚至提出自己的辩驳意见, 老师也可以更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问题所在, 更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因而也更有利于保持学生持续写作的动力。此外, 学生互批互改也是保持兴趣的方法之一。学生批改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批改别人作文的过程中, 看到好的可以学习, 因为这离他的目标很接近;看到差的, 他可以修改, 可以有一种成就感, 而且也更容易确立一种自信。

总之, 作文的批改也不应是一种方法打天下, 而应不断调整、变换, 始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学生有了兴趣, 他的积累也就更有积极性, 运用也会更精彩, 这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4]学生只有将写作当成一种兴趣才可能写出真性灵的东西, 只有写自己的本心, 学生的作文才会产生感染人的力量, 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真正地得以提高。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才能保持他们持久写作的兴趣。而要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 就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因为成功是学生保持兴趣最好的方法, 所以教师就要时刻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出优点并加以强化。其次是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写作话题, 不能一味强调写作的意义, 而让学生陷入一种痛苦的编造中, 只有写作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 从而保持他们持久的写作兴趣。最后, 多样的评价方法和讲评方式也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讲评方式, 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作文的评价中, 也是保持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写作,兴趣,成功体验,多样方式,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本杰明.布鲁姆.教育过程[M].上海:中国文化出版社, 196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让写作成为快乐的事 篇10

一、立足于写好一篇记叙文

写好一篇记叙文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功。我们训练要从“记叙”开始, 打好扎实的“记叙”基础, 才能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写记叙文, 做到内容具体。”学生只要把记叙六要素写明白, 内容写具体, 条理清晰即可。

学生按照“叙写一个故事, 表达一个主题, 通过描写来完成”的思路来写作。将作文要求写成一个故事, 用故事来传达文章的主题,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述故事时, 应增加故事的曲折感, 使情节跌宕起伏, 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 以达到感染人、打动人的目的, 使读者如感同身受。

记叙文基本功在于“宝剑锋从磨砺出”, 慢慢就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提高。

二、立足于真挚的情感

如今学生的作文虚情假意蔚然成风, 让孩子“真情回归”刻不容缓。没有感情熔铸的作文是一潭没有生气的死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优秀作文, 往往以浓浓的真情拨动读者的心弦, 引发读者的共鸣。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实是我们期望作文的第一要义。让学生“说真话”、“动真情”, 才是我们最需要的真实。

“吾手写吾心”, 心怎样想, 笔就怎样写, 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看到别人做过的事, 进行适当地调度和组合, 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宋濂说:“文者果何由而发乎?发乎心也。”让学生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自然地流露于文章之中, 那就是最真实的好文章。

三、立足于体现学生的个性

新课标要求:“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是说学生表达要新颖独特, 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作文应该追求与众不同的立意, 独辟蹊径, 走出平淡, 彰显个性, 拥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思维和眼光, 这才新颖独特。让学生从“怕写作文”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鼓励他们以一种平常心来写自己、写现实。鼓励他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更好地体现他们的个性和对事物的认识。

我们提倡张扬学生个性, 但不能为了标新立异, 而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给予恰当地引导, 让他们既有个性的体现, 又不违背伦理道德。

四、立足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静观默察, 远观近察, 才能对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有酸甜苦辣的情感体验。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 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

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应从与自己生活最有联系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方面入手, 对这些熟悉的生活进行积累, 才能得心应手。积累还包括真正的让学生读起来, 读名著、读美文、读富有哲理的小品文。只有“读书破万卷”, 才能“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 用心积累, 为作文时的“倾吐”创造条件, 努力做到“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这样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五、立足于“有意思”而非“有意义”

我们往往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以彰显他们品质的高尚、心灵的纯美、思想的深刻, 其实这样让他们勉为其难了。曹文轩认为:“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 也可以瞄着‘有意思’。一个人的少年时代, 本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意思’的事情才可能渐渐多起来。”把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写得真实精彩, 那才是真正的有意义。作文就是要从平淡的有意思的生活故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这样别人才喜爱。

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它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障碍, 真正地让写作成为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事情,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 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出色的作文, 只要他们快乐地、尽力地写好自己就行了。新课标作文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 为作文教学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它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 真正让写作成为使孩子感到快乐的事情。

上一篇:高校内部控制创新下一篇:初中班主任教学管理